在线客服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篇1

1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几点做法

1.1 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以课堂为主,以课余为辅。课堂学习是以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清楚地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需要学生给出反馈信息,因此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积极配合,这是双向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活跃课堂气氛,授课方式应当灵活多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吃透课本,深刻了解授课内容的背景条件、环境等,使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极易成功。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启发、提示等手段使学生获得答案。这样,就会使学生由单纯的听课、记笔记这种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

此外,由于学校大量扩招,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更大了,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要做得更细,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能力、不同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注重课后的辅导工作。同时,大学生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不愿学习的学生来讲,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所以说,应当是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讨论课。讨论课是一种高级授课形式。它要求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因此较难实现,但可以适当变化。笔者在讲授大学物理课时,曾要求一名在课堂上睡觉的学生在下堂课讲解几道习题,好处是增加平时分数。他讲得很好,并且,此后发现他很少再睡觉,而且对提出的问题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建立起学习兴趣。

1.2 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态度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或学习过程应当抱有一种研究的态度。例如,一个基本理论事实上涉及方方面面的应用,尤其是在新的领域,这一点教师应当清楚。这就需要教师查阅新的资料,了解本领域目前的发展状况。往往学生对这些很感兴趣。此外,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前续课程如果掌握得不好,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如果不懂微积分恐怕很难学好大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对前续课程也必须掌握,以随时进行讲解。

对教师而言,在讲课的时候,对于基本理论应讲得透彻、明白,但要留有余地,目的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让其回味。不应使学生只是简单地等待教师告诉他们,要使他们习惯于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就可慢慢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潜在能力。

1.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身心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做人,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可以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科技活动、公益活动,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讲座,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知识,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1.4 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学校的作为

首先,学校应当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鼓励教授讲课,对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合理的评价,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

其次,对学生平均每学期完成的学分应当有合理的安排,既不能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过多,也不应过少,使他们既有时间安排课余活动,又不能使学习负担过重。

再次,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做的一条。好的学风和校风能够影响一大批人,反之亦然。

篇2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和就业能力现状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弊端

1.较弱的集体意识和人际关系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90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迈入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由于在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差异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而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合作的意识则较弱。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表现出了较差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则反映出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势必会影响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独立工作能力。

2.有教严重的功利导向。高校是社会构成的重要一部分,作为具有“社会人”属性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市场经济较大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透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当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显现出目光短浅和很强的功利功利性。学习上只关心考试成绩,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

3.身体、心理上的问题。目前部分大学生通常会用孤立极端的观点去看问题,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对待,缺乏正确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一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少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在日常学习中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在日常生活上缺乏奉献精神,没有奉献意识;缺乏自理、自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状况的普遍看法是:男生整体高于女生,并且这种趋势随年级的升高而越发得明显;城乡学生就业能力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能力维度上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分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这两方面。“我们不是找最优秀的,而是找最合适的,我们要的是人品好、有上进心、踏实的中上等年轻人”,这几乎成为知名企业招聘大学生的共同看法。

一是职业核心能力较差。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其中前三者属于方法能力,后几者属于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与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我们需要有一批为国家富强把职业当事业的干劲足、悟性强的年轻人,而不是单纯求职的人。”是用人企业挑选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这一方面,近几年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领悟别人的精彩之处;合作意识欠缺,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二是专业技能不足。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

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措施

1.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注重品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指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方式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教育内容和形式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比较直接相关的有学生成绩管理行为管理的各项制度及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教育、德育课、礼仪教育、各种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教育中到企业进行的各种实训、实习等,这些方式对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2.重点培养核心竞争力。社会尤其是企业在用人时需要有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一般对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并不严格要求。有些企业招聘人才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试题中没有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而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潜能,是不是一块可造之材。在实际工作中,只要你有兴趣和潜力,单位就会给你机会。人力资源部门都有明确的人才素质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经验,三是能力。知识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商务知识等;经验包括本专业领域的实际经验、领导经验等;能力则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推动能力,二是专注能力,三是影响能力,四是实干能力。

3.加强创新意识的教育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明确教会学生如何创新是最重要的职责,统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第二,要改变过去整齐划一的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要改革传统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引导学生增强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用科研成果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使之在科学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素质作为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加强沟通交往能力,协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仅凭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在求职场上争得先机,还需要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事业机会和发展。沟通能力是一种能证明自己和让对方发现你才能的能力,它包含了一个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到处事和应变等各方面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沟通能力的人,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迅速地给对方留下“可信”的印象。人的沟通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让学生经常自发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活动都是培养这方面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历练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有效途径。

5.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作为大学生进行能力锻炼、施展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兴趣、技能和才能,充当学生与社会交往渠道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胆地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晓旭,姚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6).

篇3

Wang Xiaolu, Shi Xiuli, Du Shujun, Xie Dankun, Ma Ruiq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110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pilot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the employer, it shows that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a key factor that related to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Employ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tudents who had inter-ship in enterprise can quickly adapt the work in enterprise after they graduate, and can involve in project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can benefit both school, enterprise, and students.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need the joint effort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enterprise, society, family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vestig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mployment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图1 被调查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表1 被调查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表2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3

表3(续)

领导能力 5 14 27 2 15 18 10 5 9 12 22 5

篇4

形象是素质的外化,素质是形象的支撑。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大学生更加看重的是自身的形象。形象与素质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形象的好坏是素质教育成败的最直观的“晴雨表”。形象意识也是启导学生素质意识的最生动的切入点。我们认为可以把两者连接起来,用“形象教育”来促进学生自觉提高素质,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用提高素质来丰润自身的形象。新的大学生形象将是标志高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一份答卷。

大学生形象是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所形成的总体评价和大学生所在院校形象附着在学生本人身上的形象的总和,由软件形象和硬件形象两方面构成。软件形象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自身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能力间接表现出来,如自立、自强、自信、自爱、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精诚合作、富有牺牲个人利益精神,自学、科研、管理、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明礼诚信、耐挫力等。硬件形象是可以直接表现出来,体现为大学生外在的精神风貌特征和具体的可视证件。如形体特征,身体健康状况,学历、学位证件,各种培训资格证书,社会实践政绩,各种奖励证书,特殊技能等。硬件形象和软件形象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范畴。软件形象是硬件形象的支柱和根据,它决定了硬件形象的价值取向。

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续。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结果。而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素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种审美的伦理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礼仪水平的高低,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一个人修养如何,是其道德水平综合素质的反映。从近几年的《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网络传媒社会报道,我们知道综合素质不高导致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遇阻现象时有发生。纵观校园不文明、低素养的现象时有所见。一些用人单位抱怨如今有的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身素养、文明素质令人失望。面对学校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挈机,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些薄弱环节本文引用相关事实阐述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大作用。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加强形象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乃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作用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象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形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形象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属于道德体系中社会公德的内容。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难免要同别人打交道,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某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这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意愿,而且是人类生活的客观需要。

(二)形象教育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象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内容,但却是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形象教育与训练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教育。纠正违背形象规范的言谈举止、施行规范的养成教育,使现有的行为自觉转变成应有的行为,是将德育教育落在实处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具体的工作。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年青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校打架斗殴,做出暴力倾向的行为;有的同学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身高、长相不满;有的同学追求时尚,过于个性等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对他们说:这是一个个性的时代,但不是一个个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但不是一个孤立的时代;这是一个自由的时代,但不是一个自私的时代;这是一个浪漫的时代,但绝不是一个散漫的时代。因而通过形象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让学生做到:坦然地面对生活,自然地面对自己;欣然地面对过去,悦然地面对将来。

(三)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重要,而对自己这一点满意的人却很少。虽然注重程度有提高,但自己的处理能力有限,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确实很重要。

然而,形象最初的功能就是用以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形象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际交往态度、方式、方法、礼节的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与他人交往等等,这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是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我们将“无礼而寸步难行”。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宽容、豁达的胸怀,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进退自如的交往艺术,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能够在自己周围聚集起一大批志同道合、互帮互促的事业盟友。

(四)形象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必备的思想、知识、技巧等,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职业技巧等。大学生在平时的专业课程里往往很少学习到,而这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形象学习能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形象学习中强调对内在品德的修炼,所谓的“修礼先修德、塑相先塑德”。这里的德就包含三个层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良好的形象修养能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形象在今天,不仅是现代职业人必备的知识,也是必备的素质。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时都在形象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学生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往往还在学生不经意处设置形象考题,考核学生的形象修养。

三、提高大学生形象修养的途径

如何加强形象教育,训练学生的整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形象课程,寓德育教育于形象教育之中

形象教育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之一,也是企业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而良好的形象教育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工作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良好的形象又是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是说,读书和人的气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是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主要途径,这个过程会使人的形象素质与形象水平相应得到提高。也就是说形象只是具备了一种深层的稳固的理性思维基础,才能升华为生动完美的形象。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形象活动,促进校园崇尚礼仪的风气更浓烈

比如,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小品表演等,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不文明的行为寸步难行;举行大型的礼仪活动如学生形象大赛;号召师生开展修身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形象的自律作用;还可以通过广播、橱窗等舆论阵地宣传为人处世的良好的性情修养,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另外,学校可多举行礼仪活动,让学生来策划、组织、参与,以此推动整个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考评。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要求应该制度化

南开大学的创始人严修非常重视形象教育,他制定的《容止格言》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必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从而形成良好的形象习惯和形象环境。革命前辈同志正是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塑造出良好的性格,成为一代楷模。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改掉学生一些不良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形象修养。

(四)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要正人,首先正己。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德修养,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

形象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且形象教育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这也要求大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积累。形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在今后的求职及工作中有着莫大的帮助,大家应更加重视,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提高形象教育的行列中去。

参 考 文 献

[1]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形象塑造[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2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国务院.2010(7)

[3]包涵.包涵心语――一个大学生辅导员的周记[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篇5

1.2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激发、驱动和控制的作用。在我们的心灵领地里,非理性因素处处可见,并且还呈现出了纷繁复杂的现况,我们心里的天平一定要保持平衡,拥护它的积极方面,回避其消极一面。例如,乐观的心境、坚忍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饱满的情绪往往就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不过,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的作用。我们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认识方法,以正确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和调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运用其积极方面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才干,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2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具体表现

大学生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在面对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在面对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很容易将自我的利益放大。出现道德滑坡,诚信出现危机[4];自私任性,惟我独尊[5];一个人为中心,感情淡漠;缺乏正义感、民族意识、责任感等。

3 正确引导积极地非理性因素,规避消极的非理性因素,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非理性因素的驱动作用、激发作用还有控制作用都能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我们生命中乐观向上的态度,控制我们消极的负面情绪就可以进一步地完善我们的心理素质,增强我们应对挫折和挑战的信心与勇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而我们一直坚守的信念、意志等因素也促进了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关注我们的情绪、情感,促进自身心智健康发展;关注……总而言之,始终坚持科学正确的非理性因素作用原理的指导就是全面发展我们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事物的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反过来,我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认识能力的提升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了较高的综合素养,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更加开阔,我们的认识也将不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更多的是剖析其背后的深意。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我们认识过程中积极的非理性因素,从而使我们达到更高的认识境界。

4 感悟

一名大学生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明显变化,也有心理上的悄然改变。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我们的认识观也在逐步完善,日趋成熟。而在我们对于人、事、乃至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就我而言,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系专业的大学生,我更是有着切身体会。

显而易见的是,由于我们这个专业的特殊性,我们需要瞬间灵感火花的迸发,非理性因素积极作用中的激发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独到的直觉、灵感,另类的视角,这些不可名状的,非逻辑性的情愫往往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思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沉闷,给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例如,最近我需要发明一个创意镜头,想了很久还是毫无头绪。然而,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在草坪上跳绳的时候,仿佛有什么触动了我,我突然就有了一个奇妙的构想。草丛间的小生物们,它们眼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怎样才能以它们的视角看世界呢? 于是我用跳绳拴着摄像机将其抛出至抛物线,落入草坪后又拉起,记录下了一次“草丛奇遇”,完成了一个独特视角的创意镜头。其实这只是列举了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灵机一动”。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性,较之从前的学子们,虽然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感却不坚定;富有创新精神,但往往缺乏持久的意志力;热爱生活,但抗挫折能力却并不乐观……这些在我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我也有着这样的种种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非理性因素来进行“自我救赎”了。不仅是我,还有和我一样的大学生们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地运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实际行动。在策略上,千万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控制作用,应当自觉端正我们的生活、学习态度,努力加强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修养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目标,控制自己消极和错误的情绪,刺激自己积极进取的情绪;在方法上,更是可以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中情感、兴趣和爱好的积极诱导因素,将其作用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相信长期的锻造可以使我们树立坚定的信念,收获更加成熟、睿智的人生。

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实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一招一式皆可展现我们的综合素养。这也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我们成人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日后步入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过硬的综合素质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更是一种必备的技能。所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关于对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的研究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我们也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坚持积极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原理,这将指导我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蔡景华论.非理性因素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38(10):133-134.

[2] 解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非理性因素的培养[J].运城学院学报,2009,27(3):102-104.

[3] 高雪梅,奚晓岚.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92-94.

篇6

关键词:班级文化 大学生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赵婉华(1980-),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社科部教师,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87-01

班级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托和主要的组织载体。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班级文化建设,它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以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教育、导向、激励、规范、凝聚等作用。班级文化在各班级内部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是班级的灵魂所在,亦是班级存在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与迈向成功的关键,且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组织,大学生通过在班级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完成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因此,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以学校文化为指导,经过学生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

高校班级文化既有其作为班级文化本身的特质,又有其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各所高校自身校园文化的整体导向。

高校班级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主体思想是和高校整体的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每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的办学思想、主导意识,那么相应的班级文化也是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

2、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约束规范性。

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的共同反映,因而对班级全体学生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并且能够成为评级班级全体学生言行的标准和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班级学生都在相应的班级文化准则下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管理中的一块重要的德育阵地,和谐的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后盾,可以为学生提高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的心理暗示,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的沃土。

1、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教育与引导的作用。

健康的班级文化环境能产生良好的情感氛围,能有效地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较好的人际氛围,使大学生可以在远离家庭生活之后找到很好的情感依赖。并且,良好有序的班级成员之间的学习竞争环境和优良的学风也可以对每个班级成员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2、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能使班级成员之间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发挥规范和育人的作用。

良好的高校班级文化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引导大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供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三、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

现在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是时下被热议的“九零后”,这些学生具有更为个性的思想意识,如果沿用过去老套的高校班级文化制度,必然会引起这些学生的反感。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事物和新问题,也需要不断丰富高校班级文化的内容,进而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这些“九零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缺乏很强的团队意识,而团队协作能力又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非常重要的要求。因此必须要从点滴做起,不断强化他们的团队意识,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篇7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一个大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本应多彩的心灵却缺乏生活的丰富性,抽象逻辑思维背后充斥着情感的冷漠性,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和谐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马克思)。

审美教育在完善和谐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加强审美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和培养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型社会,离不开和谐型人才,要培养和谐型人才离不开审美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即将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否具有审美观,是否具有开创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审美教育具有完善品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在人性发展中,美和德是相辅相成的。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教育过程虽然不等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在完善人的品质、伦理结构、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上有着和谐的统一性。因此,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非常重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如: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在《乐记》中也强调“声乐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艺术可以净化人的感情”。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先驱席勒认为“美先于自由”,即人心必须通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情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智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家高速运转的大工厂,短短的几年里就要摄取、加工、储存人类社会积累几千年的知识信息。而美育则成了这家工厂的“调味剂”,它丰富了整个认知活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美育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科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以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审美教育则对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像力的人”。[3]而“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美育与开发学生智力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头脑更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三)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目标――德、智、体的发展,但对教育的“隐性”目标――心理素质的提高,却重视不够。从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健康模式来看,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很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通过“学科渗透”拓展它的实施途径,而美育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科渗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美育强调以美导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使人的压抑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飞扬,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在这种“体操”的召唤下,学生就会超越个人自然情感的狭隘性,升华为高尚的社会审美情感,从而使其人格更趋完美,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立足校园,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有效的审美教育

重视课堂艺术教育,让大学生在艺术美的鉴赏中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它反映世界往往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组奇特的造型或线条组合,一种动人的舞姿或面部表情,一段扣人心弦的旋律或自然音响,就可能反映出一条规律或一种社会现象。它对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作用是任何其他形态都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首先要通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最基本最广泛和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高等学校应重视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落实到课堂上。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感受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本质、美的性质、美的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审美意识从而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审美素养也将在不自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文艺气息熏陶中提高审美品位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让青年学生在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是每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会是怎样的死水一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的学生社团,高高地撑起着校园文化的猎猎大旗。

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剧社、管弦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协会、摄影协会、漫画协会等学生社团,立足于校园文化广场活动,各领,精彩纷呈,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或展览,经常性地展现在广大同学们面前,使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飘逸着浓厚的文艺气息的校园环境中,通过个体的主动或被动参与不断得到熏陶和升华。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大学生在高雅艺术的浸染下提高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学生无疑是高雅艺术整个欣赏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进而创造和升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在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完全可以通过热情和积极地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通过参与和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种新的体认:以一种美的方式看待生活,去发现美、接受美、实行美、创造美,塑造完美人格。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竞争力来自于过硬的综合素质,而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在下以审美能力为重要元素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下,在人生的征程中,自觉发现美的存在,接受美的事物,实行美的言行,进而创造美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8

美术有很多的实用性,能够促进人的品质的塑造和思维的开拓。因此美术教育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大学生在生活中就必须认识到美术对自身的影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开拓创新。作为社会上将来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生不具备完善的人才基本素质,那么就不能够将来的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生自己的创新发展、个性化特长等优势也无法展现,因此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教学方式,发展多元化教学方式,教师在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的开拓,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多元化教学,是美术发展的重大进步,也对其一个人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

1.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就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型学习,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发展,成为一名技术性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鼓励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优势,勇敢地去进行创业发展,具有冒险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从而在将来的发展中做一个创业型人才。那么无论是成为哪一类人才,都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用于开拓进取的决心。

1.1 个性化发展,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体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式,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能够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就会勇于去克服困难,同时会不断地发挥其优势进行思维创新,从而有利于其在某一方面做到创新和发展。

1.2 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

在教学中,比如美术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分小组比赛,比如绘画比赛等,在绘画比赛中,小组内部自行安排,比如擅长描述的、绘画技术高超的等,各抒己见,不断地完善绘画水平,和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当然在其他的教学内容中同样要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培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的爆发,教学课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促进其团队协作和竞争思想的养成。

1.3 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教学课程中,通过学生的自己努力动手操作,不但能够培养其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够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思维表达方式。能够对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时一定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课程方式,尽量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从而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创造力和思维表达力的提高。使其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2.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1 美术教育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美术课堂相对于其他文化课堂来说比较轻松,本身美术绘画的过程就是对人的身心放松的思维活跃的过程,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等,因此通过高等教育美术课堂的开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2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层次进行教学,尤其是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既不要一次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能够太容易,让学生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要适当的进行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稍微提高难度,设置目标,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2.3 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开展学生画展评价的课程、也可以给定相应的教学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等课程的教学,通过这样的课程开展,学生不但美术水平会提高,同时自身的表达能力和互相之间的交际能力都会明显改善。尤其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也会增加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3.美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重要影响

审美教育是提高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身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而美术教育过程中,是最能够体现审美素质的一门学科,通过多元化的美术教学的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3.1 促使学生在绘画和大自然中找寻美

户外写生,参加画展等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增加其美术阅历,对美术画画形成一定的评价和欣赏理念,同时增加其美术素材,增加操作时的个性化表达和画画类型的优势选择。通过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参观,有助于学生体会情境,户外写生能够使学生对大自然的景象更加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力量,既亲近了大自然,亲近了阳光和大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教学课程内容,增加其学习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美,大自然带来的美。

3.2 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找寻美

在日常课堂、生活等一切活动中,都要有一双找寻美的眼睛,学会主动的去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欣赏到的审美主体更加的生动具体,也能够在其他的学科中发现美,从而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4.结束语

多元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单一性,促进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比如创新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审美素质、意志力和性格的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养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加了大学生的美术课程的学习乐趣,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美术带来的美好,同时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的塑造有良好的形成效果,促进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comprehensive quality;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 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7-02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承载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热切期望,是未来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时期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变化,这些变化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和规模在持续扩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缓慢,学生的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等等;其次是诸多普通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社会舆论和风气的影响巨大,以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往往难以预料,心理变化让人捉摸不透。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制约着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整体教育质量。体育教育教学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践研究表明普通大学体育教学对于普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有效,其效果是其他大学课程无法比拟的。在大学体育诸多教学内容中野外生存训练是最为有效的课程之一,野外生存训练课程它是一门集健身、娱乐、实用、挑战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多年的实践活动表明,野外生存训练更能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有效沟通以及协调合作的能力,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

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进行了为期15周的教学实验活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分析野外生存训练的教学实践效果。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未接触过而自愿选修野外生存的西安工程大学08级本科生180人(男生125人,女生55人)作为被试。

2 主要研究方法与实验步骤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西安体育学院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查阅和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野外生存训练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有效的、相关性较高的重点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以获取有效的使用信息,从而保障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坚实可靠。

2.2 教学实验法 实验基地选用西安工程大学2006年在新校区建设中的西安工程大学临潼骊山校区野外生存训练实践基地。在该基地学生可以进行与野外生存训练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登上活动、攀岩活动、徒步穿越活动等基本活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课程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学校新校区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周围的地理地貌的综合特征,根据野外生存训练教学的既定目标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进度;并且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变化情况积极调整使得校内学习和校外基地学校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尽全力完成野外生存训练的各项教学活动。在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之外,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合理诉求和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在假期或空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训练活动。

2.3 实验活动

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为期5次课):

2.3.1 体验阶段

体验阶段为期两次课。主要是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约为12小时。活动内容是难度相对较为容易的入门级别,徒步登山活动是训练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周六早晨八点准时出发,按照既定的路线进行登山,时间约为4小时;中午十二点左右在计划点进行午餐休整活动;下午两点进行规定地点的模拟渡河演练;下午四点清点学生人数开始下山;晚上七点返回校园。

2.3.2 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为期两次课。提高阶段的课程任在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的野外生存实践基地进行,活动时间为两天。提高阶段的难度交体验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低的难度。时间安排在周六和周日进行。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

2.3.3 巩固阶段

巩固阶段为期一次课。巩固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提高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中等偏高的难度。为期两天的时间。活动内容和提高阶段较为相似,活动内容包括登山、专项练习、宿营、娱乐、丛林穿越、山丘翻越、攀岩以及野外军训等活动,但是专项活动内容的难度较之前的提高阶段要大一些。

2.3.4 应用发展阶段

应用发展阶段为期一次课。应用发展阶段的课程选择在校外实践训练基地,难度比巩固阶段稍高一些,基本处于高级别的难度。实践基地设在陕西南部地区的“月河”实践实训基地,时间为期两天,同样选在周六周日进行。按照既定的实践计划,星期六早上七点在校门口整装待发,七点十分准时乘车出发,坐车出发,经过大约4至5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实训基地,经过午餐休整。中午十二点开始负重徒步行进,行进路程约为40公里,然后进行宿营活动以及相关的一些活动。第二天再完成其它的一些分组生存技能训练,然后进行负重徒步穿越,返回集合点,清点人数,返回学校。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野外生存对大学生综合健康的影响:

①实验前实验组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野外生存实验的180名学生通过SCL-90量表因子测试后,九个因子的平均得分基本接近全国常模因子,在对两组数据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野外生存实验前的180名学生综合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综合健康各因子得分并没有显著性差异(>0.05),说明可以进行本次实验。

②实验前后学生SCL-90量表各因子的比较。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通过15周的训练,各个因子的健康情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两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水平(

实验研究说明:在上完野外生存课后学生的综合健康因子总体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在人际交往,组织策划,自信心,恐惧害怕,这些方面使个体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③实验前后SCL-90量表各因子健康百分比对比。在实验后被试者的9个因子均有一定的提高,躯体化、偏执、精神病几个因子的健康人数由实验前的50%提高到实验后的100%,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因子由实验前的小于50%提高到5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参加野外生存后学生的健康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改善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状的改善方面效果非常明显。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普通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野外生存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机体状态,还可以有效减小各种压力,以提高身体综合健康水平。

第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的野外生存训练对于加强大学生沟通交流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野外生存训练的练习,交流沟通以及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对于自身的焦虑、强迫等不适应的症状也有较好的改善。大学生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生存练习团体和组织更能找到一种归属感。

第三,目前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还较为肤浅,还是被作为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来推广,需要大力宣传。在普通高校野外生存训练作为大学体育的一项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推而广之的健康运动项目。

第四,校园野外生存训练在推广和实施中还有诸多需要细化和规范的环节,安全问题、专业场地建设问题、交通问题、装备配备等问题都是亟待规范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34.

篇10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的教育,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强调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综合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由此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的一种超越性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了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方式,它是一个包括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内容的动态系统。因此,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优化应尊重下列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全面素质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门类,每门课程都应找准自己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对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承担的任务。(2)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自身的内在规律,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3)适应性原则。课程体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4)特色性原则。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层次、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安排上:一要加强基础课程。要根据基础扎实和知识面宽广的规格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门类和比例。要使基础课少而精,专业课广而约,选修课多样化。二要加强能力课程。根据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规格要求,强调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训练课的门类和比例,压缩理论知识课,增加实践能力课和创新能力课。三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规格要求,增加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课。文科学生要修读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体育学院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各科学生都要修读一定的身心素质课程和艺术课程。

2.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体育课要剔除陈旧内容,保留传统内容的经典,适当增加应用内容。专业课的内容要按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进行重组,适当压缩理论性内容,增加应用性内容。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把体现当代体育科学特征的、多学科之问的科学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教学方法改革应该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根据这样的主导思想,要改变过去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做法,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变革。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切实做到讲课艺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期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是指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风建设是指养成学生勤奋向上、积极努力、敢于创新的学风,重视班集体建设,营造富有竞争的学习氛围。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二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确保为传播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物质基础。

三、在教改中促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最有力的事业发展工具之一就是人际网络,人际关系已成为今天我们事业中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从大学毕业生双选会上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通常首选的是那种既有专业才智,又善于合作,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人才。而在专业才干和人际合作沟通能力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大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后一种素质。

任何一个在社会中从事职业工作的人,都需要具备处理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能力,需要具有与各种对象合作的能力,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关系”社会,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与各种人际关系相联系。要理顺各种关系,连接各种有利关系资源,并和各种关系合作、协调好,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素质和能力。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人们在工作事业竞争中往往会遇到人际沟通障碍,许多机会很可能因为在人际沟通中发生的某一点疏忽或一点缺陷而与我们失之交臂。另一方面,生活中有些人会让我们感到特别有能力、有素质。他们在工作事业中成功率比较高。你做不了的事,他做了很可能成功;你处理不了的复杂关系,他轻而易举就理顺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具有足够的教养,懂得足够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艺术,他们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他的观点,愉快地选择与他合作,甚至自愿帮助他完成任务。我在所带班级中,一是鼓励学生加入系团委、学生会,让他们在参与学生管理、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锻炼社交能力;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为现代人才,大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素质,懂得处理各种复杂微妙关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全社会都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充分了解人际交往的社会规则,做一个自尊而又尊人的受欢迎的人,一个善于沟通和与人合作的人,一个能够有效运用各种资源的人。

二、健康人格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畏惧失败、与他人竞争时自卑、缺乏面试经验已经成为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主要问题。有些求职者竞争实力本来不差,但是应聘经验不足。回答问题不是紧张回答不上来,就是回答一些不着边际、答非所问的话,临场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给主试人印象不佳,从而痛失良机。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多数,相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讲,独生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及物质上的满足,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存在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坚强意志的磨炼,存在着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差等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只顾埋头读书、很少与社会接触,对参与社会交往和竞争有惧怕心里。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最害怕与自己熟悉的人同台竞争,特别是比自己强的人,“未比先输”的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表现出眼高手低等人格缺陷。有人说“人格即命运”,也就是说,除了才华和机遇,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

篇12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往往更为重视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结构完整性,目的在于培养专业知识更专的学生,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关注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专业知识转而向综合素质过渡,这也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1]。具体来说,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几大部分[1]。体育课程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魄,还能通过合理的安排运动模式,提高学生的集体协调组织能力、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端正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还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体育课程在新时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本文拟对体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应用途径,为促进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基础。

2体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用途径

2.1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强健的体魄,是体育课程最基本的目标。但是传统的课堂过分重视课堂传授,使得学生体育学习的时间很有限。一般在普通本科专业中,体育课程学习2年,而专科只有1年,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深入认识体育,体育课程就结束了,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深入了解和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此,新时期,各高校需要着力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尽力延伸体育课堂,使体育锻炼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学生课余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冬季长跑,大课间广播体操,晨跑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接触体育锻炼的机会[2]。另外,各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趣味运动会,普及一些对场地要求不严格而且又趣味性比较强的运动,比如组织呼啦圈比赛、两人三足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体育产生了感觉,不用别人在组织,自动的就会参与锻炼。这样以来,身体素质自然就会慢慢的得到提高。

2.2 合理利用传统体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体育,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总结出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形式之一,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的重要类型,是与西方体育相对应而言。传统体育由于是与历史发展相伴而生,因此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武术、拔河、摔跤、中国象棋等等都是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所以说通过将传统体育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具有重要意义[3]。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教师都可以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将这些体育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在融入的过程之中,可以结合这种运动的产生背景予以阐述。比如射箭,这是那达慕的一项重要比赛项目。弓箭,蒙古人称“诺木・苏木”,前者为弓,后为箭。蒙古人自古崇尚弓箭,喜好骑射,把它视为男子汉的象征和标志,当作他们随身携带的武器和吉祥物。这样以来,学生不仅通过学习锻炼了身体,掌握了技术,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素质,一举多得。

2.3 合理安排体育运动,发展学生心理素质

稳定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大学生综合能力构成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没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各种能力发挥都会受到很大抑制[4]。心理素质不稳定,这就好比没有动力十足的发动机的汽车一样,即使外观再好、颜色再漂亮、灯光再优美也没有办法跑长途。而体育课程在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比如,在一些比赛之中,制胜的关键往往是稳定的心理素质,没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高往往也会输掉比赛。因此,教师可以对那些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学生重点展开引导,让他们参与更多竞技性的比赛,尤其关注比赛焦灼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引导。另外,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5]。总之,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3 结语

总之,体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发的凸显。而真正将体育课程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之中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需要教师要不断转变授课思路,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要让自己能够更为深刻的把握体育课程的内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将哪种综合素质融入进对哪一类学生的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使体育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之中,而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口号上,或者流于形式。问题很多,但意义却很重大,我们坚信在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的将来,高校体育教学必然可以从实质上融入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之中,为促进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温 青.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 袁瑞堂,张 华. 有效推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1(5).

篇13

一、大学生寝室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目标

有些寝室总体氛围消极,对大学生活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没有斗志,因此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稀里糊涂混日子,缺少年轻人应有的朝气、活力、拼劲。

(二)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晚上熄灯以后,不能保证正常休息,每晚总要海阔天空地侃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正常就寝,这势必对自身和寝室其他同学身体健康都有较坏影响,同时影响第二天听课状态,进而影响到学习质量。

(三)缺少为他人着想的全局意识

学习之余,在周末进行适当娱乐,解除精神疲劳很正常。但个别学生不顾他人正在休息,毫无顾忌放声高歌,甚至熄灯以后仍在声嘶力竭叫喊,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集体中,凡事不顾他人感受,只考虑自己。

(四)安全隐患

部分学生认为寝室是自己自由放纵的地方,因此在寝室里无所顾忌,不讲究个人卫生。有些学生在寝室中自己做饭菜成为比较严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漫延给寝室卫生、安全工作都带来影响和威胁。

(五)缺少勤俭生活作风

寝室成员之间总有各种借口今天请一顿,明天餐一桌,这种现象给同学自己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少数同学喝了酒后,借酒盖脸发泄平时不好意思发泄的情绪与同学发生矛盾,引起纠纷,给校园风气带来较坏影响。

(六)娱乐消遣居多,学习氛围不浓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金钱的诱惑使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平静的心境,不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一些学生上课期间在寝室睡觉、上网、玩游戏、打牌。在寝室谈论一些低级庸俗的话题,发泄消极的情绪,骂天骂地骂社会,牢骚满腹。

二、加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宿舍管理有章可循。如我校的《大学生住宿管理规定》《大学生公寓日常检查规定》《大学生寝室内务卫生检查评分细则》等,以此为依据对宿舍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考核,评分作为大学生德育测评得分的一部分,计入学生总成绩,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入党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客观上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使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二)抓两头带中间加大检查力度

平时对寝室的抽查不可能每次都逐个寝室查一遍面面俱到,那么,可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如有党员干部寝室或平时检查问题较多的寝室,如有挂科较多的学生寝室,有爱旷课学生寝室等等,通过检查寝室,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实效。对于那些各方面良好寝室,及时表扬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