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

篇1

首先,要各科配合,人人参与,把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在中学某位学生如果对某学科彻底放弃的话(教师造成的),其他各科无论多么好,也是很难升学的,因此,这个学生就会对前途失望而置学习于不顾。人的素质中,知识素质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求各科教师紧紧抓住课堂这一重要场所。要知道:一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以其心理发展为前提,心理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而且为学生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开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美感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并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各科教师都有责任有必要学习心理、教育心理论知识,并在学科教学中根据各科特点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习惯,陶治美好的性格与情操,进行意志的训练,克服消极心理的产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要有全面的学生观。学生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都有自尊心与自信心。中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不能因学生一时的失败就否定学生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要看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不能因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歧视他,要在恨铁不成钢时,想一想铁有铁的用处,只要他是一块真正的有用的铁,又何愁没有用处呢?作为教师应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显露,发现其闪光点,就加以正面引导,精心培育。这种学生虽成不了钢,但他可以有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铁、木材和石油。达尔文、华罗庚、刘翔他们在小学、中学各科不一定都优秀,可他们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只有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跟着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要知道学校不仅仅是培养科学家的场所,还是企业家、技术工、歌唱家、体育明星的摇篮。

再次,要进行以心换心的心理置换。心理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施教者和受教者心理平等的基础上,而建立这种平等关系的责任在教育身上。古人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果是学生,希望什么样的教师和什么样的态度。经过这番思索以后就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言行。不要动辄就训斥,甚至挖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要注重情感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在心理置换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深入调查,了解学生,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2

在这种对心理健康做出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者对中小学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调查,其结果令人担忧。如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一份检测报告显示,中小学教师有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该报告是对辽宁14个城市167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调查后做出的。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项研究从教师心理问题的构成方面,指出了中小学教师排在前五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强迫症状、敌对情绪、抑郁心理、偏执人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

通过以上的研究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对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关注日常的教育新闻报道,也可以从诸多的事件中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各种校园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往往正是肩负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各类教师,因此也就有了诸如“禽兽教师”、“变态教师”之说。如此的“禽兽教师”“变态教师”虽然只是少数,然而其暴露出来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二、问题思考: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的培育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自身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从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底限来看,个别的“禽兽教师”和“变态教师”为了实现其个人的非正当目的,把学生当成是其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此时的学生在其眼中已经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而只是一个个任其玩弄的木偶,此时的教育活动也只是摧残和伤害的代名词而已。教师这个职业在这里已经成了被亵渎的对象,这些所谓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戴着眼镜的白眼狼”。另一方面,从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追求来看,教学既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又是艺术性的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艺术化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学的完美和艺术化对教师的心理品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特定的心理品质,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摆脱教书匠的命运,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岗位中体验到教学生命所带给自己的满足和快乐。试想,一个缺乏同情心和公正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班级的弱势学生群体?一个缺乏爱心的教师如何能够在其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呢?

因此,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免受伤害,为了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名师所带给自己成长的帮助,解决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迫在眉睫。笔者通过简单的检索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相关论文相当丰富,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如何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列出了十种具体的措施: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所、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加强心理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试、给教师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等。有的研究者从社会调适、自我调适和学校管理部门调适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需要自己学会自我调节,注重从热爱生活、悦纳现实,乐于交往、悦纳他人,自爱自信、悦纳自我三个角度做出阐述。药方开了很多,服用此药也确实在实践中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效。但是笔者认为这些药方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部分都是针对教师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之后进而提出改进的策略,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在亡羊补牢。

虽然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在教育活动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内,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或者说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亡羊补牢,其实已晚。因为一旦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并进而对学生造成了伤害,这种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任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将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才能磨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相应的补救措施来实现其目的,而更需要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里,可以从教师准入制度开始,通过严把教师准入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关,争取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和教师人事录用这两个环节里利用严格的检测手段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程度,使那些真正符合教师心理品质资格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中,同时也不让一个心理品质不合格者流进教师的群体,这样才能从源头保证教师人群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健康关

利用教师准入制度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严把教师准入中的心理品质关,也就是意味着将教师的心理品质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师准入过程的考核范围中来。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教师资格证书的考核与确认的过程中做好教师的心理品质考核,确定只对那些心理品质符合教师要求的人员发放证书。其次在今日教师全员实行聘任制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在拟录用人员的时候也需要考察应聘教师的心理品质,确保录用到心理品质健全的人进入教育领域。只有通过这样对于教师心理品质的双重考核,才能保障每一个进入教育领域的教师都具有优秀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1 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严把心理品质关

我国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1993年的《教师法》第十条第一次明确提出,后来经过试点和经验积累,于2001年正式在全国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往有了知识就可以做老师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的变革以及对教师素质的日益提高,原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对教师的要求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已经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现有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假设基础之上,认为教学是一项科学性的活动,

因此,教师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师资格认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也只是申请者外在的硬性条件,如相应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等,而缺少对合格教师所应具有的内在心理品质的关注。如现有的《教师法》对教师任职资格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确认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并以此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教师标准的主要依据。

这种知识本位的教师资格考核方式在今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目标之下已经难以适应。因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仅有相应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活动说到底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实践性的智慧才是决定一个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有学者指出在衡量教师职业标准中应该采用实践思维的取向,认为“必须在评价的指标中引入教师的实践能力”。这一思想与我们今天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关注见习、实习等实践环节也是一致的。而考察一个教师的实践能力,显然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因为没有合适的心理品质的参与,教学生命至多也就是一堆堆枯燥的技能技巧的衔接和展示而已。教学的生命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殷切关注,对教学工作的执着追求和热爱,唯此,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放光彩。

在这个意义上,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在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造成的负面伤害,同时更为重要的,通过考察教师的心理品质,真正的实现让那些适合从事教育工作,并且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进入教育领域,这既是提升教师教学生命质量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

2 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严把心理健康关

教师聘任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自2005年推行以来,改变了教师铁饭碗和包分配的传统观念,极大地活跃了教师在行业中的合理流动,促进了教师质量的整体提升。伴随着这一制度的实行,对于教师的考核也就由传统的一重考核(只注重教师的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变成了双重考核(既关注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的考核,也关注教师招聘任用过程中的考核)。这就是从教师准入过程中对于准教师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教师资格证书发放过程中更多的考察和关注的是教师静态层面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结构,那么在教师招聘和任用环节中则可以说是更为关注教师动态层面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智慧,后者可以成为前者在考核教师方面的有效补充。招聘环节虽然也关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但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智慧的掌握。同时也由于招聘环节相比起资格证书发放过程来说更易于实施和控制,并且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因此也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基于此,通过招聘环节关注教师的心理品质就理所应当是考核应聘者的一个主要内容。

篇3

实验室;安全;管理;实施;职业卫生

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不仅关系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实验室高效运转的必要保障。随着职业卫生检测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了诸多如规章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不齐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刻不容缓,应尽早把安全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职业卫生实验室管理要求

①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布局合理、整齐有序。②应健全安全操作规程,水、电、气管线路布局应符合安全要求,实验室应具备防尘防毒设施。③应配备防火、防污染、控制进入等安全措施。

2职业卫生实验室检测工作中的安全实施要求

①实验室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完整的实验室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应包括:建立实验室卫生环境秩序、日常工作安全管理、化学药品安全管理要求、实验室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压力气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②实验室卫生环境秩序。实验室应与办公场所独立分置,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需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实验室物品应按固定位置摆放整齐,实验完毕应及时清理现场和实验用具,离开实验室前应检查水电气门窗和仪器是否正确关闭。③日常工作安全管理。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应包括用电安全、防火防爆、防中毒及防烫伤灼伤、防腐蚀等。实验室中仪器设备应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大功率实验设备(如原子吸收、马弗炉、烘箱、微波消解设备等)应用专用电线,防止超负荷用电着火。新购仪器应由专门人员进行调试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长时间搁置的仪器在重新启用前应检查其绝缘情况,如有破损修理后方可使用。实验室应配备灭火器材、急救箱以及个人防护用品。可燃气体查漏应使用肥皂水,易燃液体使用应远离火源。实验过程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尽量避免化学中毒事故的发生。样品准备间、分析室应有通风排气装置,实验区域应配备喷淋洗眼器等应急设施,并安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实验室人员应了解常用有毒物质的摄入途径、中毒症状以及急救办法。尽量采用低毒试剂代替高度试剂,使用挥发性试剂时应打开通风设施,并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④化学药品安全管理要求。实验室中标准样品、试剂及溶液应有明晰标签。化学药品应分类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易燃易挥发易腐蚀品种应单独储存。称取试剂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用后盖好,不得使用过期或变质试剂。易燃易爆试剂应贮存于铁柜中,柜顶应有通风设备。⑤实验室仪器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室人员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及仪器操作规程合理操作。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可使用。仪器设备领用时要认真填写仪器领用登记表,并检查仪器性能是否正常,归还仪器时要保持仪器外观清洁,性能正常。⑥压力气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压力气瓶必须存放于通风阴凉干燥、隔绝明火、远离热源的房间内并分类存放,使用时需直立放置并加装固定环,可燃气瓶不得进入实验楼内。充装有相互接触可引起燃烧、爆炸气体的气瓶(氢气、氧气)不能共同存放,也不能和其他易燃易爆物品混合存放。气瓶及减压器应定期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实验。排放余气时要打开门窗,让空气充分流通,防止窒息。⑦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制度。实验室需按规定设置收集容器,随时分类收集、分别储存各种废液、固体废弃物。废液、废固收集器应无破损且不会被腐蚀,容器本体及存放点需贴危险标志、警示牌。实验室强酸强碱需经稀释、中和处理后放入废液收集器中。有毒、剧、不相容化学品的废弃物要单独存放,且有相应的安全标签(化学品名、紧急处理方法、联系人等),不可与其他废弃物混放,以免发生反应产生危险。废液收集后统一处理,联系有废液处理资质的厂家集中回收。

3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工作人员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若火势较猛应选择适当的灭火器进行灭火,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实验室发生中毒要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实验室发生触电应立即切断电源开关,若距离较远可用干燥的木棍或者竹竿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并立即联系医院急救。实验室发生强酸、强碱灼伤应用大量流动水清洗,再分别用低浓度的弱酸或者弱碱进行中和并进行进一步处理。

4结语

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明确人员管理职责,树立人员的安全环保意识,培养规范操作技能,并采取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和保护设施,建立紧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于职业病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谐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鲍敏秦,张原,张双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1):188-191.

篇4

一、健康管理概况

(一)健康管理定义。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逐渐由原来的衍生品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身存在意义的独立行业。实践证明,健康管理的发展不仅有效改善人民生命质量,还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随着居民患慢性病人数的上升,疾病经济负担的加重,健康管理开始走进我国人民的视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健康管理在不同的领域被定义不同的内容与意义,所以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解释其含义。通过对各位学者文章的总结、归纳,健康管理的定义是指通过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根据得到的结果为其提供有关健康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并且对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1]。

(二)健康管理发展状况。2001年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在我国注册成功,开启我国健康管理之路。2005年“健康管理师”正式被写入职业目录,中华医学会先后组织召开七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2009年组建新一届“健康管理师委员会”,负责制定健康管理师的职业标准与规范,健康管理师教材的编写,健康管理师的培训与考评。2011年选择上海为健康管理的区域试点,2012年开展第一期的健康管理师培训工作,主要参与对象为社区的全科医生、护士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由于健康管理刚开始在中国发展,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下: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医疗保险带来的健康管理意识淡薄;健康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

二、中医体质辨识简述

体质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人体特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综合的稳定特质。根据王琦教授的划分,个体生命的体质可以划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气虚质、湿热质、淤血质、特禀质。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已经逐渐发展成一门学科,其存在发展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由疾病的重视转变成人的重视,从而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意义,使中医治未病理论不断丰富与发展。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将中医体质辨识理论运用到健康管理,从而实现治未病。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健康健康管理中,按照评价标准,以个人体质为依据将人群分成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其分别对应的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对于亚健康人群而言,目前中医临床上无法给出确定的疾病诊断以及中医证型,仅可以划分中医体质分型,并提出相应的健康体质改善计划。根据相关的研究结论,一部分亚健康人群没有必要到医院就诊治疗,仅需适当的健康管理便能获得良好成效,可以有效降低个人健康风险性以及疾病的发病率。

三、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健康管理,可以及早采取疾病干预措施,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健康寿命的延长。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在健康管理中开展了中医体检,即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体质辨识是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运用中医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体检,综合判断受检者的体质状态和易患疾病。根据受检者的体质分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中药凋理等干预措施,从饮食、起居、药物、运动、心理等方面着手,为顾客制定个性化的养生保健方案,使其少得病或不得病,从而降低个人健康风险,减少医疗开支。在健康管理中运用中医体质辨识有利于根据患者体质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因不同体质,其疾病的症状也是不相同。因体质不同,其导致的生理特征、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考虑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应因人而异,综合考虑。健康管理中应用中医体质辨识,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为其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通过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患者的各种监测数据、化验指标储存起来,实现数据的终身化。中医体质辨识还可对西医体检中指标正常,但已是偏颇不衡的体质状态进行健康管理,更好地满足不同健康体检人群的需求。

篇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在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的方式,针对抑郁、自尊、人际交往、学习及择业心理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8.7%,女生占51.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5%,来自城镇的占15.4%,还有15.1%的学生来自城市。数据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是当前对人的自尊乃至整个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1]。个体不能应对挫折或者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时都会形成抑郁倾向,对学习、生活都感到没有意义,导致夸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本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量表共20题,包括10道正向评分题和10道反向评分题。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每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由表1可以看出,1060名中职学生中有60.6%的人没有抑郁倾向;存在轻度抑郁的占30.4%;中度抑郁的占7.7%;重度抑郁的占1.3%。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抑郁心理并不显著,无抑郁倾向和轻度抑郁的学生占90%以上,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目前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不仅对个人的进一步成长有利,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和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益处。忧的是还有近10%的中职学生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倾向,这一部分学生要引起注意,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使目前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抑制有潜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在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抑郁状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自尊心理

自尊是指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个体维持其心理平衡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免疫系统[2]。中职学生刚脱离家庭,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的性质决定了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6~19岁,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十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对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容易接受,自我评价高;反之,对消极的评价和议论容易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或沮丧,或抵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个人判断,它一般包括对自己在身体、社会性、心理、道德、能力上的总体评价;对自己总体的积极感觉,喜欢或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呈现结果:15分以下表示自尊水平很低,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需要引起注意,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尊心。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1.1%的中职学生自尊水平很低。15~20分代表自尊水平比较低,难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够正确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回避挑战,自尊心不足,有2.9%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一水平。20~30分表示自尊水平正常,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交往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75%的学生自尊心处于这一正常水平,这对所有职业教育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另外30分以上的学生占18.5%,表示这些学生自尊水平较高或很高,做事情都很有信心、不受别人影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生活有快乐感,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早始于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尊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倾向。Ha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低自尊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自尊与抑郁标准分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表3所示。

3.学习心理

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如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上中职只是为了学一项技能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理想和抱负。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现出厌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难免会对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3]。当被问及目前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6.2%的学生回答来自教师的期望,35.8%的学生回答来自家长的期望,58%的学生回答来自自身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时,有36.5%的中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52.5%的学生表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极少自主学习,还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表4所示,有2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45.7%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一点兴趣;对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占27.8%;很感兴趣的只有5.3%。5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7.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34.7%的中职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乐趣。抱有知识无用论观点的学生占10.3%;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很少有用的学生占61.3%。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挫折时,有15.6%的学生表示情绪波动很大;40.0%的学生表示会和以前一样,没有情绪波动;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生占35.8%;有8.6%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慢慢失去信心;另外还有62.2%的中职学生存在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超过别人的想法,期望不用努力就能成功。

4.就业心理

就业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对比大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就业优势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本问卷设计了10道关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以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查发现,有61.1%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3.9%的中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另外还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由于年纪小、没主见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当问及对当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如表5所示,有5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31.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另外还有11.4%的中职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学专业。当问及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时,有15.8%的中职学生认为工作必须要与专业对口;另外有49.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工作,再慢慢向自己的对口专业发展,先就业再择业;还有3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对不对口没关系,只要有个舒适的工作就行。关于就业渠道问题,有2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推荐;25.7%的中职学生希望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得到工作;40.4%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理想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问及学生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时,如表6所示,有10.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1.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模糊的规划;还有25.1%的学生从来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22.6%的学生很想做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该如何合理规划,似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面对就业竞争,有12.3%的学生害怕竞争,认为自己没有优势;45.9%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还有41.8%的学生相信在就业竞争中自己一定会成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如表7所示,目前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工资要求相对合理,没有表现出盲目高工资的愿望,16.0%的学生只要求工资在1000元以下;64.2%中职学生的理想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1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能在2000元以上。有29.7%的学生认为面临就业自己最缺乏的是人际沟通能力;36.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面临就业时最欠缺的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25.9%的学生认为在面对就业竞争中,自己最欠缺的是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最欠缺承受压力和解决困难能力的学生只占8.1%。

5.人际交往心理

中职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父母、同学和老师都能融洽相处,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爱、关心和疏导帮助。在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如表8所示,有3.5%的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14.7%的学生经常认为很多人是不可信的;66.2%的学生偶尔会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还有15.6%的学生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在问及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时,有46.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怎么样,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有36.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16.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学生占60.6%;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占5.7%。从调查数据来看,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学生身上反映较多的问题。

多数学校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调查发现,有29.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25.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还有45.5%的学生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仍希望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28.1%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还有20.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书信或电话寻求帮助,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困扰。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缺乏、德育与心理教育概念混淆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应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中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起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扎实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并持证上岗,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班主任专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了解,中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要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情绪、有和谐人际关系、有良好自我意识、与社会协调一致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合格人才[4]。

(二)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正是对各种有关价值观、教育观等进行审视、选择、认同、整合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建构,它强调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和全部中职教育因素的有效组合[5]。因为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提倡多种心理教育模式的互补和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内容与环境,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因此,在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的基础上,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人格发展障碍、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门剖析,摸索出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建构、不断超越、整合互补的过程,要从科学整合的视野去推动心理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融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涵盖多个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家长、学校(包括领导机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其发展性任务,又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预防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应该完全把他们拘束在学校的课堂,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区机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可,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逐步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负责,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通过辅导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确立全局观念,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首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环境适应问题,这一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重要隐患。因此,在入学之初,要积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为入学新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登记备案,并适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和人际交往心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学校可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第三,中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危机和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择业状态,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工作的期望值,坚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大型心理咨询校园行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心理互助的功能,使中职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黄凌云.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5):100-101.

[2]秦启庚,陈勤.“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2(4):495-496.

[3]何红.试析新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26):50-51,57.

[4]容振勤,王喜德,丁玎.中等职业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40-42.

[5]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6]李一辉.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27.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th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ample Surve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LI Meng-qing, XU Yan-ping

篇6

一、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

(1)监测工作相关疾病的发展趋势及疾病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变化;(2)掌握对健康危害的程度;(3)鉴定新的职业危害、危害因素和危害人群;(4)进行目标干预;(5)评价预防和干预措施效果;(6)为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和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二、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存在的问题

1、用人单位问题:目前部分用人单位偏重于经济效益,或者本身对法律相关知识不是很了解,没有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相关法律,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建立完善的监护制度,仅在岗位期间安排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而在岗前、离岗时却没有行体检,可能埋下职业病隐患。同时单位在劳动者入岗前没有进行科学、全面的职业病相关知识培训,包括职业病危害性、诱因、卫生知识等,致使劳动人员对自身职业危害了解甚少,易让劳动者在不知情情况下患上职业病。另外,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供的职业病“服务”不够,如个人防护用品没有配备、职业健康检查不全面等。

2、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及职业卫生监督部门问题:目前社会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还不是很多,且部分机构中检查设备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不能满足现代职业健康监护要求。另外,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职业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但现实却是监督执法力度不大,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存在防护设备简陋、生产落后等问题,而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却没有及时监管,增加这些企业劳动者患上职业病的概率。

3、劳动者问题:部分劳动者对职业病相关法律知识不是很了解,在自身利益造成侵犯时不知晓或者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部分劳动者虽然对职业病有所了解,或者知晓工作岗位内容对身体有危害,但考虑到工作不好找、赚钱养家等因素,还是会选择这份工作,而放弃职业健康权利。有些劳动者患有某些疾病,害怕会因此丢掉工作,为此拒绝体检或减少体检项目。另外,职业健康监护还存在档案资料不全、医疗保障缺乏公平等。

三、职业健康监护规范实施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1、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性,把职业健康监护纳入到日常工作中,并将其与政绩挂钩,站在广大劳动者角度上客观看待问题,结合《职业病防治法》、国内经济发展与职业病关系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病防治具体措施。同时政府应该设置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部门再把职业卫生服务工作具体内容分配到个人,施行层层责任制度,让个人、部门在职业病防治中坚守岗位,且各职能部门相互监督、合作,推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要站在和谐社会构建高度上不断完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为劳动者职业病权益服务。另外,建立健全长效协作机制,带动相关部门(工会、安监部门、卫生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到职业病防治工作中,逐渐形成“政府主导、各相关部门联动”监管体制。

2、加强职业病相关知识宣传,提高企业、劳动者防治意识:目前社会上职业病发生与企业、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意识薄弱密切相关,为此需借助电视、广播、微博等媒体加强《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相关知识(类型、危害性、诱因、防治小技巧)宣传,重点宣传对象为企业法定代表、外来劳动者,一方面提高企业领导职业病防治意识,把职业病防治与企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自觉的完善相关设备设施及福利,如防护口罩,定期职业健康体检等。且严格执行国家职业病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身体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让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尽可能的避免职业病危害因素,学会自我保护。且当其权益受到企业侵犯时,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监督部门加大职业卫生服务市场整顿力度:监督部门首先要不断完善自我职能,加大监督人员职业病法律、类型、危害性、职业道德等培训和学习,让监督人员对职业健康监护有充分的认识,提高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便于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监督部门要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相关证书进行审核,若没有相关证书而擅自进行体检,则要按照法律给予查处。另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加快职业健康检查软件开发,结合当下职业健康监护内容、目的、现状等统一规范软件系统,以提高职业健康监护规范性。

4、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关系的客观记录, 是职业病诊断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区分健康损害责任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是评价用人单位治理职业病危害的依据。 内容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 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劳动者有权查阅, 复印其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有专人管理。

四、职业健康监护的质量保证

职业健康监护是由政府卫生部门主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或规定组织实施,为确保健康监护的质量,首先应领导重视,做好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和管理,建立监督机制,注重能力建设。其次是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质量体系,制定岗位职责,仪器设备,工作流程,技术规范,实验室质量控制,档案管理等制度。

五、结语

职业健康监护肩负防治职业病的重责,为此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健康监护,加大对职业病防治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利用媒体宣传职业病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意识,自觉的配合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另外监督部门要加大职业卫生服务市场整顿力度,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促进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规范开展。

参考文献

[1]朱光成,石开芳,姚丹成.职业健康监护规范的实施与管理[J].贵州医药,2004,09:859-860.

[2]崔维琪,曾强,张磊,董爱军,王鑫.职业健康监护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2013,05:53-56+68.

篇7

学校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项专业活动。

可是现状却是中职生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宁愿自己纠结着,也不愿求助心理老师,所以心理辅导室经常是“门庭冷落”。为此,我们辅导老师主动联系班主任,让老师“介绍”一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可这些学生来了,也是深深地警惕着观望着。不少学生对心理辅导抱有抵触心理,同时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难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上逻辑混乱,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去倾诉。

在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即在不涉及学生具体的隐私的情况下,从躯体和情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运用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帮助到学生。

三、操作过程

万事开头难。为了降低来访者的阻抗,在正式进行意象对话治疗之前,我会先做一个铺垫。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先引发来访者对躯体感觉与心理情绪的相互关系的兴趣的话,那么后续的意象对话治疗会更顺利有效。

下面我将以一个考前焦虑的来访者为例,介绍一下操作方法。

环节一:来访者自诉

咨询师先和来访者聊聊天,主动关心来访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来访者自诉再过一个月就要幼师上岗证的考试了,她特别想顺利通过,可是一想到考试就烦躁,心里明明知道要练琴了,可是坐在钢琴面前就逃走,一点也不想练习。越不练习就越紧张了,晚上睡不好,同时觉得很灰心丧气,觉得自己要让爸爸妈妈失望了。

环节二:唤起来访者曾经的体验

咨询师:看起来你现在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理智上知道,可是情绪控制不了。

来访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想消除焦虑,想让自己能以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去考试。

咨询师:好的。你需要的是管理你的情绪。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你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心情会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比如,愤怒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什么感受?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吗?

来访者:胸口鼓鼓的,好像一团火在胸口,呼吸比较急促,心砰砰跳。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慢慢回忆了不同的情绪下的不同的身体体验。比如:开心的,悲伤的,心酸的,沉重的,压抑的,紧张的等等。并练习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渐渐变得有话讲,由于不涉及相关的隐私,整个人就“活”起来了,阻抗慢慢减少。

环节三:介绍躯体和心理的相互影响

咨询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明心情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身体的感觉能否影响心情呢?你回想一下,有没有什么例子呢?比如,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道的方式,就是紧张的时候怎么办?”

来访者:“深呼吸,当我每一次上台表演的时候,都觉得紧张,这时就深呼吸,会好很多。”

咨询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不自信畏畏缩缩的时候,如果有人拍拍你的背说‘抬头挺胸’,你什么感觉?”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来访者回忆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让学生回忆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感受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变化。明确了躯体受心情的影响,同时身体也对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环节四:体验躯体的放松

咨询师:“当陷入不良的情绪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需要放松心情,这时就可以通过学会放松身体来放松情绪。”

方法一就是要求来访者捏紧拳头咬紧牙关半分钟,体验并记住肌肉紧张的感觉。半分钟结束后,体验并记住肌肉放松的感觉。

方法二要求来访者把手交给咨询师,体验在重力的作用下完全失去对自己手的控制,深化对放松的感觉。

进行到这个环节来访者已经和咨询师建立了一定的咨询关系了。学生的阻抗心理基本没有了,对接下来的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环节五:引导进入全身的放松

咨询师:“前面你已经感受到了放松的滋味,了解了身体和情绪的相互关系,现在我们要进入一个更深更有效的全身放松,从而去调节你的情绪。”

要求来访者以一个最舒服的姿势背靠着沙发坐着,在音乐的作用下,闭上眼睛,跟随咨询师的语言指示进行想象。

以下省略具体的身体放松引导词。

环节六:正式的意象对话

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的催眠状态。确定后就可以根据来访者的情绪问题选择合适的意象对话了。

篇8

前言

乙型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性疾病,流行性广,在公共场合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疾病治疗所需费用高,如何在公共场合预防乙型肝炎,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健康管理指的是通过预测及评估指定对象的潜在健康隐患,制定出科学的预防措施,防止传染性疾病感染。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如何解决健康安全隐患,预防疾病发生,是该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内容。可通过预防与管理相结合,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抑制感染性疾病发展,减少患者的医疗成本,为人们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健康管理方法,并针对我国现阶段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对应措施,以此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1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主要通过粘膜、破损皮肤、母婴以及血液等途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乙肝患者在分娩过程中,体液与血液等与新生儿接触时,HBV病毒则会传染给婴儿。若进行穿刺医疗操作时,所用的医疗器械未经消毒,HBV病毒则会通过皮肤黏膜传播[1]。在日常生活中,如进行穿耳洞、纹身以及修足等活动时,病毒可通过皮肤或血液接触传染。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钳等亦会增加乙肝疾病感染可能性。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发生传染性疾病。采供血机构方面,应对献血人员进行乙肝病毒筛查,降低血液传播几率。乙型肝炎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过度疲劳,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病情加重。

2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管理,降低乙型肝炎传播率。首先,我国在HBV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或采用的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健康管理的需求。例如,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一对一管理。但由于管理对象较多,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疗时,若发现患者存在传染疾病,应详细记录在门诊登记本上,并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和审核,掌握乙型肝炎的相关信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把这些资料和数据作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资料和宣传资料,来提高社会对于该疾病的认识,但由于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或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未进行深入教育,导致效果不理想,人们对乙型肝炎认识不足,预防措施不到位,难以降低乙型肝炎传染率。

3完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加强档案管理:

医院应对已确诊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档案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在档案上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并记录病史、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治疗效果等,包括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治疗费用、病情发展等相关信息。

3.2采用分层次管理模式:

对于部分较为严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一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1例患者的健康管理,使医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对于未患有其他合并疾病、且病情较为相似的患者,可采用多对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医生负责多名患者的健康管理,通过类似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成本。

3.3健康教育方法:

应通过分层管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对于乙型肝炎患者亲友等高危感染对象,可采用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预防方法,积极注射疫苗预防疾病[3]。对于普通的管理对象,如健康人群及亚健康人群等,可通过社区进行健康教育。组织人员进行社区宣传,讲解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如疾病诱发因素、传染途径、以及预防方法等,使人们正确掌握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掌握疾病防治知识。

3.4做好随访工作:

为不断加强健康管理,应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档案、及其治疗过程、预后等进行监测,做好随访工作。监测完成后,应详细记录在健康档案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划分管理等级,使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更加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通过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预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控制健康因素,杜绝健康隐患,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并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疾病传染可能性,从而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员工的职业健康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声誉,社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大事。作为国家支柱型石油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更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正式实施,从2004年初开始,塔里木油田各石油企业逐步走上健康管理体系之路,在实际体系运行工作中做到:一、抓落实,在新建、改建、扩建施工建设项目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二、抓实效,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体检和职业性健康体检;三、抓服务品质,对体检中发现的病症患者和体检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并组织复查治疗,确保将职业病发生率降到最低点。本文结合石油企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及在安全管理岗位的经验,发表一下笔者的意见和看法。

1、目前在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及漏洞:

1.1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混乱

1.2医疗设施、环境恶劣,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

1.3剥夺员工受职业健康教育的权利,职业健康检查走形式。

1.4用人单位为节约成本,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5员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

1.6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1.7健康体检制度不完善,病患员工的诊断、治疗、跟踪未形成系统化。

1.8科技投入资金不到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无法正常引用。

2、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应该如何抓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是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具体措施的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企业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

2.2从源头上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管理

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防护设施设计需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抓住危害“源头”,防止职业病的危害。

2.3抓住职业健康危害“源头”,做好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2.3.1大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明确自身责任,依法管理企业。

2.3.2加大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了解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2.3.3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重视个人防护,提高健康意识。

2.4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选择正规经营点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也是职业病防护的关键。

2.4.1在选用过程中要了解职业危害性质、个人防护用品性能、职业暴露限值。

2.4.2正确选择和使用方便、结构合理、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防护用品。

2.4.3对使用者及主管进行必要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和保养。

2.4.4对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系统检查管理,发现有过期、损坏等现象,立即更换。

2.5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5.1要加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健康监督检查,对没有实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责令其整改。

2.5.2加大对操作现场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对超标现象及时整改,工作场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2.6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2.6.1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操作岗位。

2.6.2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

2.6.3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2.6.4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每年按计划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为员工健康追踪、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责任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

2.7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以下职业卫生要求

2.7.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7.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2.7.3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2.7.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2.7.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7.6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2.7.7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7.8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2.8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

结论

企业的健康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它需要有资源的保障;需要技术部门提供先进工艺、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的支持;它需要设备管理部门提供优良的设备、完好的工业卫生设施来保障,才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才会使企业健康管理和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青.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法律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

[2]张萍.某船用器材厂刷胶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8(4).

[3]陈瑞梅,刘晓君.2007年清远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体检结果与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8).

篇1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Physic al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REN 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daptabilityto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 nt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 ent types of people.

385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are the targets. Methods:1)a survey is made through hum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on the targets;

2)the targets'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are tested;

3) Ttest, variance analys i s and rank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statistics on the data. Conclusions:1) amongadult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ir current physical test res ults and their physical adaptability;

2) adult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 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depends moreon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than adaptability to social environment.

3)m en'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y is better than women, bu t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4) welleducated group's adaptab i 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of loweducated group;

5) thea 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orkers and employees in service industry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ofessional technique group and management group, a nd management group's sco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scale is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adaptability; survival environment

人体适应能力是指人维持身体与内外环境间平衡的能力,人体生存的内外环境包括外界的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部的生理环境。人体与上述各种环境间保持平衡,才可能维持自 身的健康,保持良好体质。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体适应能力与体质之间的关系,并了解 不同人群间人体适应能力的差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居民,有效样本量为385人,年龄范围为男性35~49岁,女性30~4

4岁。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采用本人在以前研究中编制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 三个分量表,共45个题目。

1.2.2 测试法按照中国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方案要求,对已填写“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的研究对象进 行体质测试。测试的指标有:40岁以下组:测量10项指标,即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指 数、握力、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 );40岁以上组,不测试纵跳和仰卧起坐(女)或俯卧撑(男),其余项目与40岁以下组相 同。

1.2.3 数理统计方法 使用SPSS1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选用 的统计方法有等级相关, 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体质评价结果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在体质理论中,适应能力是体质的构成因素之一,从理论上讲,适应能力应该与体质之间存在相关,但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只有形态、机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指标,由此得到的体质总分 与适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还需要实践检验。

作者对385人的适应能力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再与这385人的体质测试平均得分做相关计 算(表1)。

结果表明,体质均分与人体适应能力总分之间存在低相关,且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也说明 适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形态、机能、素质)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但不能断定 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无法判断是体能状况好导致适应能力强,还是适应能力强导致体能 水平高。

社会适应能力分量表与体质均分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会影 响人体体质水平。但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人体体质之间有低度相 关,并且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体质水平可能影响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人体对自 身生理周期的适应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2 体质评价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体质测试指标中仰卧起坐(俯卧撑)和纵跳的测试人数是185人,其余指标的测试人数为385 人,因为涉及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评价标准不同,故在分析相关时没有直接采用测试结 果,而是使用测试结果的得分,计算这些体质指标的得分与适应能力的三个分量表之间相关 系数(表2)。

在体质指标体系中,没有指标与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中度以上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适 应能力与现行体质测试系统中的各指标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体重、闭眼单脚站立时间 和选择反应时三项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指标,它们与适应能力之间均不存在相关关系 。仰卧起坐、纵跳、肺活量和体前屈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肺活量、握力和体前屈 与对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相关。提示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 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社会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2.3 成年人适应能力现状的分析

2.3.1 男女不同性别适应能力比较男女性别不同,身体结构、生理机能亦不同,在家庭生活中担当的角色不同,在社会分工中 也有所不同,不同性别在社会关系中承担的压力也不同。按照男女性别分组,将对自然环境 的适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三个分量表进行对比(表3)。

结果表明,男性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两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分 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男性的体格比女性强壮,前面分析已经看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对 生理病理性适应更依赖于人体自身的体能状况,强壮的体格使得男性在适应自然、抵抗疾病 方面比女性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变化上 以及自身生理状况的改变上比男性更敏感,稍有不适就感觉到了,因而会觉得自己在这些方 面的适应程度不是很强,而男性的大大咧咧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状况的改变略 显迟钝,有些小的不适感觉不到,因此得分会高一些。高岚、罗颖、汪向东等人(2000)研 究认为,面对相同强度的应激源时,女性的反应强度明显高于男性。反应强度高,自我评价 的适应程度就低,这与本文的结果是一致的。

在社会适应分量表中,男女得分没有差异。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工作一族在社会关系和 工作中不同性别感受到的压力相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种压力是受试者主观感觉到的, 并不等于实际上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同,作者认为,受试者感觉到的压力才真正对他们的健康 构成威胁。

2.3.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适应能力比较人的受教育程度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与人的工作性质有关,不同的社会地位和 工作性质要求人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与之相适应。本研究中低学历指大专以下,高学历指本科 以上,不同学历人群在适应能力三个分量表上的差异比较(表4)。

不同学历人群间只有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一个分量表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高学历人群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高学历人群的工作环境普遍 好于低学历人群,收入高,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比如:办公室、家中有空调,上下班自己 开车或有单位班车。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变化的感受弱一些,他们中较少 有人在突然降温的寒风中或38度的酷暑中骑自行回家,因此自我评价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 时,对自然环境变化感受弱一些的人们得分相对高一些。第二,高学历人群中有很多人虽然在北京工作,有北京户口,但不是土生土长北京本地人,他们中很多人可能是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的。一方面,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出来读书、工作而有较大变 化,这就锻炼了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上大学、读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北京,也能适应这里的气候,那些不适应的人选择留在北京的很少。第三 ,高学历人群因生活条件较为优越,文化程度较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更高,尤其在低 年龄人群中,体育活动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交手段。因此高学历人群的体质状况好于低学历 人群,前面分析时已指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加依赖于自身的体质状况,这就使得高学历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好于低学历人群。第四,可能因为高学历人群因工作需要出差机 会较多,到不同气候的地方次数多,这也锻炼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3.3 不同职业类型人群适应能力比较 在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设计的受试对象职业选项有8项,分别是工人、医护人员、教育 工作者、科研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服务行业及其它(不属于上述7类,并请受试对象 具体填写),后期分析时,方便起见,将所有受试对象职业合成为三大类:体力劳动者(工 人、服务行业人员)、技术人员(医护、教育、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 ),将三类职业人群的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进行方差分析(表5)。

结果表明,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 可能与该人群的整体体质水平较低有关,也可能存在与2中一样的原因,即工人及服务行业 人群学历较低,工作、生活环境条件不如另外两种职业人群,经历不同自然环境锻炼的机会 相对较少,同时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中可能有较多的非北京籍贯人,使得这两种职业人 群的自然环境分量表得分较高。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分量表得分在专业技术人群与管理人群 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管理人群社会适应得分较低,从平均得分上看,在三组职业人群中是最 低的。人体适应能力评价量表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来体 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对人提出了更高的适应性要求,而管理性职业人群在工作中 更多地涉及各种人际关系,以及行业、部门之间关系,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压力更大一些。这 种分析只是作者根据以上数据的一种推测,毕竟社会关系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影响因素也特 别多,三种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差别的具体原因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种职业人群在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得分上没有差别。说明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与职业没有 关系,加之前面分析中不同学历人群间该分量表得分也没有差别,推测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 可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与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相关。

3 结 论

1) 对于成年人,现行体质测试结果与人体适应能力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

2) 成年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生理性变化的适应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对社 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更依赖于自身的体能状况。

3) 成年男性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理病理性适应能力高于女性,在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上没有性别差异。

4) 高学历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于低学历人群。

5) 工人与服务行业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显著低于专业技术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 理人群对社会环境适应分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其它职业。

参考文献:

[1]任弘.人体适应能力结构维度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0

5-1507.

[2] 刘华轩,等.清华大学“高知识人群”体质健康与对策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3.

[3] 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2001.

[5] 课题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 Daniel S. Bailis, Alexander Segall, Michael J. Mahon,Perceived control i n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resources for health.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1,52:1661-1676.

[7] DNewbury-Birch, F.Kamali, Psychological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job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Postgrad Med,2001,77:109-111.

[8] Yvonne L. Michael, Lisa F. Berkman, Graham A. Colditz,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 in functiona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2001,153(2):123-131.

[9] M. Kristen Peek, Ph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 arch.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301-309.

[10] Samual F. Posner, Laura Baker,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s of a StructuralE quation Model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rvival data. Behavior Genetics,2000,30(1):

篇11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二、做好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处理各种问题,使职业生涯更充实和有实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定出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定期去医院体检;为了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1.学校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具有终身可供发挥的价值,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校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使教师的教育生涯规划服从和服务于教育发展目标,同时通过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和超越。

2.学校应参与制订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协助教师了解自己,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3.学校应参与教师职业生涯的管理,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年检,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引导员工适应变化,使员工的职业之树长青,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

三、改变个体自身,以枯竭为契机,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职业枯竭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要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别人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为应对职业压力练好“内功”,在工作场所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体现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根据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当工作所需的资源消耗率高于补充率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职业枯竭发生时,个体往往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除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增加工作的乐趣。再次,职业压力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机遇,当克服了压力、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时,往往使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四、以正确方法应对压力,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

篇12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篇13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护理模式下,产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既包括产妇和新生儿,又包括产妇的家属。服务的内容除了常规性的治疗护理外,很大一部分是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服务。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产妇起到减少痛苦、促进健康、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帮助家属掌握护理技能的作用[1]。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促进母婴健康。

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进行讨论,结合产科护理常规,制定自然分娩、剖宫产两种健康教育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每天分别进行不同重点内容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导,遇有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路径,避免了护士不切实际、填鸭式地灌输、临床收效甚微的现象。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进行讨论,结合产科护理常规,制定自然分娩、剖宫产两种健康教育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每天分别进行不同重点内容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导,遇有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路径,避免了护士不切实际、填鸭式地灌输、临床收效甚微的现象。

组织学习:每个月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两次,促使护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加强对护士的沟通技巧、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熟练的沟通技巧、行为训练技巧、评估能力和丰富的产科知识。

组织学习:每个月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两次,促使护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加强对护士的沟通技巧、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熟练的沟通技巧、行为训练技巧、评估能力和丰富的产科知识。

制定责任护士岗位职责:护士长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则要求实行APN排班模式,病区分成两个责任小组,并选出2名临床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每个小组3名护士,每位护士分管产妇≤8位,全面负责产妇的治疗、护理及具体健康教育指导。责任小组长负责:①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及特殊情况下的变通,指导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检查健康教育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措施不到位及时补充;③参与健康教育讲课,每人每个月讲课1次。责任护士轮值白夜班,两个小组分别留1名护士值午、夜班,负责产妇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连续提供护理服务,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续,真正做到无缝隙护理。

制定责任护士岗位职责:护士长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则要求实行APN排班模式,病区分成两个责任小组,并选出2名临床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每个小组3名护士,每位护士分管产妇≤8位,全面负责产妇的治疗、护理及具体健康教育指导。责任小组长负责:①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及特殊情况下的变通,指导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检查健康教育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措施不到位及时补充;③参与健康教育讲课,每人每个月讲课1次。责任护士轮值白夜班,两个小组分别留1名护士值午、夜班,负责产妇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连续提供护理服务,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续,真正做到无缝隙护理。

有效实施健康教育路径:①通过护士与产妇及家属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来实现。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产妇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分娩当日、产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口头讲解、书面护理技巧告知、小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养的姿势、技巧、挤奶的手法、凹陷的处理等),口头指导与书面结合、宣教与提问相结合等方法,指导产妇进饮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自护等具体内容,教会家属护理宝宝的技巧,有效促进了母婴健康,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②通过责任小组长每天按照产妇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检查,拾漏补缺,持续改进,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产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及内容、咨询电话号码等。

有效实施健康教育路径:①通过护士与产妇及家属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来实现。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产妇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分娩当日、产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口头讲解、书面护理技巧告知、小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养的姿势、技巧、挤奶的手法、凹陷的处理等),口头指导与书面结合、宣教与提问相结合等方法,指导产妇进饮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自护等具体内容,教会家属护理宝宝的技巧,有效促进了母婴健康,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②通过责任小组长每天按照产妇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检查,拾漏补缺,持续改进,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产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及内容、咨询电话号码等。

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护士长每天巡查。通过每天5次巡视病房的时间,检查产妇的健康状况及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家属护理宝宝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主要内容:①产妇及家属能否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如母乳喂养好处、何谓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宝宝吃足了等;②产妇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该进何种饮食、每天如何活动、活动量多大为宜;如何自己挤奶(奶胀时)、如何喂奶等;③家属是否掌握护理宝宝的技巧;④产妇和家属是否接受和认同护士指导的内容和方式;⑤产妇是否因知识缺乏引起并发症或反复出现的现象;⑥新生儿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现脱水热、过早出现黄疸及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现象;⑦病区内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以上指标,评估健康教育效果,对未掌握的产妇分析原因,调整或改变路径,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目标实现,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护士长每天巡查。通过每天5次巡视病房的时间,检查产妇的健康状况及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家属护理宝宝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主要内容:①产妇及家属能否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如母乳喂养好处、何谓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宝宝吃足了等;②产妇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该进何种饮食、每天如何活动、活动量多大为宜;如何自己挤奶(奶胀时)、如何喂奶等;③家属是否掌握护理宝宝的技巧;④产妇和家属是否接受和认同护士指导的内容和方式;⑤产妇是否因知识缺乏引起并发症或反复出现的现象;⑥新生儿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现脱水热、过早出现黄疸及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现象;⑦病区内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以上指标,评估健康教育效果,对未掌握的产妇分析原因,调整或改变路径,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目标实现,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制定奖惩办法:护士长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奖惩办法。出现的问题记录到责任人,每个月汇总1次,根据检查出的阳性问题次数,处罚前2名,奖励出现问题最少或无问题的2名。以此激励护士参与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制定奖惩办法:护士长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奖惩办法。出现的问题记录到责任人,每个月汇总1次,根据检查出的阳性问题次数,处罚前2名,奖励出现问题最少或无问题的2名。以此激励护士参与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讨 论

讨 论

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通过护士的讲解,产妇及家属首先了解到母乳喂养对产妇子宫复旧、身体康复的好处及对新生儿的益处,促使她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的帮助和指导;护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会产妇及家属喂哺新生儿的方法,使母乳喂养得以持续。个性化指导产妇进饮食,有效保证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儿有效吸吮的情况下,胀奶明显减少。

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通过护士的讲解,产妇及家属首先了解到母乳喂养对产妇子宫复旧、身体康复的好处及对新生儿的益处,促使她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的帮助和指导;护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会产妇及家属喂哺新生儿的方法,使母乳喂养得以持续。个性化指导产妇进饮食,有效保证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儿有效吸吮的情况下,胀奶明显减少。

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护士知名度。护士固定分管≤8位产妇,负责产妇自入院到出院全程护理,在提供照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与产妇及家属亲密接触,护患之间互相了解,关系和谐。出院时送上的点名表扬信、锦旗,出院后电话咨询时指定护士接听,证明了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

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护士知名度。护士固定分管≤8位产妇,负责产妇自入院到出院全程护理,在提供照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与产妇及家属亲密接触,护患之间互相了解,关系和谐。出院时送上的点名表扬信、锦旗,出院后电话咨询时指定护士接听,证明了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奖罚调动积极性,护士长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开展的关键。产科护士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奖罚调动积极性,护士长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开展的关键。产科护士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会产妇的同时,对产妇的丈夫或其他家属也进行相关教育,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对产妇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利于产后恢复,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了护理新模式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与提高,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会产妇的同时,对产妇的丈夫或其他家属也进行相关教育,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对产妇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利于产后恢复,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了护理新模式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与提高,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