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教学思想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说越来越开放,课堂教学方式多变,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加以改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互动性教学。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主体学生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方便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用自己本身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眼界,不断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其次是灵活性。对语文课堂来讲,教师进行课堂陈述,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提出课堂问题,教师进行一一解答,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学生之间可自由发挥,也可采取小组交流讨论解决。总之,教学组织形式多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辅导,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活动性。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拓学习视野。
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无效备课,课堂秩序不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模糊,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练习,都是照本宣科,不仔细研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导致一堂课结束,学生们还如坠云雾中,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
2.教学指导不足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掌握了语文语言的训练重点,但是训练方法可能不恰当,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主角,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就比如在识字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把单独的字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记忆,学会用这些字;对于词语,也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灵活运用,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师生互动欠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一般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互动较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提问的权利。即便组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间进行沟通交流,大部分也会变成几个优秀同学发表建议、其他同学倾听的情况,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师生互动欠缺。
4.备课不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备课极不负责,没有认真研读教学教材,而是直接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课前对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属于自身的教学特色;在课堂讲解时,采取传统的教学观点,面面俱到,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延伸范围广,导致学生不能领悟重难点,得不到针对性的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5.课堂设计连接不紧密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般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会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但是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讲解出现偏差,缺乏整体系统性,教学设计环节连接不紧密,有时候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争吵异常激烈,而讨论的问题却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课堂效率低下。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1.教师精心备课
教师精心备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及特点,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和教学专题,充分熟悉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按照教材要求准备教学内容;其次制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时刻不忘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还要把握各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充满活力、求知欲强的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兴趣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将课堂教学变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给学生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学到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教师可构建一个美妙的情境,提前让学生们进行课文预习,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相互合作;教师应放下严谨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统一做出点评,既吸引学生们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学得愉快,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加教学活动。
4.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力丰富,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忱,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保证课堂学而不乱,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完成对知识的吸收。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88―01
很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想要实现创意教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条,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日常美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美术能够真正发挥其本质功能,让学生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以,想要真正实现小学美术价值,改革刻不容缓。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重视美术教学的创新性,这样美术教学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艺术风采。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依旧有很大一部分小学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而不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自己实践,这样学生无法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取知识。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够加以引导,那么小学生很容易受传统教学方式所制约,将很难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美术教学的价值也无法体现。
(2)教师对美术的认知不够完善
美术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小科目”,很多美术教师从内心中就认为美术不是主科目,在日常教学中随意性相对较大,这就使得美术教学的作用无法凸显,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也学不到应有的东西。想要实现小学美术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具备正确的观念与教学态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样的心态,那么美术教学必然会存在缺陷。
(3)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很多小学美术教师想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就会采取一些比赛的教学模式,然而这种方式更多的是比较适合数学等科目,但不适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因为比赛活动只会莫名徒增学生压力。美术教学应该是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过程,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必须要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够实现创作。所以,错误的教学方式既不能够发挥美术的价值,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建议
(1)采取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普及,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的动态性、丰富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升美术教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能够提高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让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真谛。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该只将书本上的模板作榛婊目标。例如,该节课的目标是画一只鸡,教师可用PPT播放几组有关于鸡的图片,并且分别讲解不同鸡的画法。之后再由学生凭借自主发挥描绘心中鸡的图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在学生绘画过程中进行巡视,找出绘画质量较高的作品进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成就感。
(2)根据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策略
篇3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中等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我们要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扎实基本功、能够胜任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适应岗位需要,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下面笔者分析目前中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因此各类中等职业院校迎来了改革的春风。每个学校的师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各类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投入到使用当中。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原来没有专业的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专业师资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是实际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和改进。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每个中等职业学校都配备了专业性很高的信息技术教师。但是,由于这些教师的专业应用性极强,他们不但要承担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工作,还要兼顾学校的微机室的管理、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和修理以及学校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等各种纷繁复杂的综合性任务。这样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安排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加班加点地承担了各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却还是得到和其他学科教师同样的报酬,这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很严重的破坏。这样的现状并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敬业精神,而是因为学校对专业化工作的划分还是不够明确,究其原因,还是信息技术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教师观念滞后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还是秉承着传统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要传道授业解惑,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不够,也不愿意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深入研究过新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和方案。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较多,实际操作不足
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性教师往往会受到高等教育的影响,他们基本上一毕业就进入职业学校进行授课,没有进行过过多的操作实践。因此,他们在教学设计上也会更多地偏向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指导和训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的教学理论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概念原理,而是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技能,也就是说让学生具备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2.教师的讲解示范较多,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足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是为了教而教。他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会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基本上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做一遍示范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而学生无法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教材以外的任何信息,稍微有点儿难度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没有丝毫的帮助。还有一部分不负责任的教师把计算机教室变成了网吧,学生在里面任意聊天、打游戏、听音乐,上课学不到任何计算机知识,更不用说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了。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能力
要解决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了解全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学生自主探究的坚强后盾。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素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和反思,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不断地积累来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单一的方法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可以以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
(三)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学生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合作形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可以有时间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言传身教,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林诚,黄英华.中职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2012(43).
篇4
0引言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力量,对于大学生各项技能培养的有效性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以及能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也相应的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等等。然而,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是: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学生上课的关注度也不高。另外,某些课程的学生出勤率偏低。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地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认识的转变以及高等院校对于教学监督制度的不完善等。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严抓质量管理,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确保高等教育在健康轨道上发展。因此,探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在硬件条件上不断提高,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完善。各高校无论在教室环境、宿舍条件及图书馆等配套设施方面均加大了投入。然而,物质条件的提高并没有必然地造成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出勤率不高,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社会各层面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关注和认可程度降低。我国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留学海归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天之骄子的光环离大学生渐行渐远。人才数量和层次的不断提升,提高了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质量的期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剧增;再加上,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层次的多样化,也分散了部分高校对于本科教学的关注度。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层出不穷,也改变了很多学生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固有观点。在这种背景下导致社会各层面对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关注和认可程度不断降低,由此产生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结果是学生认为很多知识学了也没用,选择不愿听讲。而教师职业成就感不断降低,教学热情难以高涨。
第二,课程教材陈旧、教学手段与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某些学校使用教材相对陈旧,出于备课的方便有些教师的讲义也多年未曾更新,一些教师不会也不愿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带着手机和电脑,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表述的观点都可以迅速地在网络上找到答案。如果,我国的教师不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我们在课堂上的某些案例可能就是缺乏时效性的,提出的某些观点可能就是不合时宜的。
第三,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前些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评估。为了迅速增强自身的教学队伍,很多高校都招入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年轻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经验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很多年轻教师,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就迅速地加入了某些专家的科研团队开始从事科研,再加上来自于生活上的压力,导致很多年轻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第四,部分高校缺乏对于教学质量完善的评价方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各大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工作。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导致很难用一种定量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评价。由于大学专业设置的多样化、课程的难易度不同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方法的差异导致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大部分高校都只能采取严格要求教学计划、控制迟到早退等方式,从课前对于教学进行监督和评价,而这些形式上的要求都最终难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不同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不一样,以及有些教师会在期末对知识点划范围,也使得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期末成绩不能作为衡量教学结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是准确和直接的,但是由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期望的不一样,教师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甚至不少学校还出现了对于严格要求的教师评分较低,对于宽松的教师评分较高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于上好上坏一个样的不合理局面,很多教师的教学热情仅靠职业责任感在支撑。
第五,部分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在从教学型高校向科研型高校转型,加大了对于科研成果的要求和奖励力度。这也引导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而忽视了教学。
2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质量至上的教育理念。各高等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同时,加强教学质量检查,加大对于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于学好学坏最终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的固有看法。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效能。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提高教学效能的关键。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选拔高素质的人员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其次,通过在职学习、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能力。
(3)重视课程质量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教学质量中的载体作用。第一,课程结构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联系紧密,过去那种单一的学科体系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必须由单一性向跨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才有可能使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获得足够的工作技能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当具有创新性。高等教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应当重视当前和未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及学科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充满时代气息,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第三,课程实施的方式应当多元化、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的方式应当朝着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对于课堂的喜爱和认可程度越高才能保障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2] 陈志超.成人教育面授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 庄朝晖.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4).
[4] 谷文华.博弈论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师生“囚徒困境”逃离[J].成人高教学刊,2009(2).
[5] 赵淑红.基于博弈分析的逃课现象研究[J].教研,2010(6).
[6] 卢玉娟.成人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1).
[7] 吴素芸,邓庆环.基于有效性教学理论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8).
[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篇5
课件模拟代替实验,缺乏可信度,易错过细微现象
学生非常清楚实验演示课件的结果是教师制作出来的,所以他们不会完全相信教师的电脑制作。例如,我们在讲述单摆的摆长公式与何因素有关时,把不同摆长单摆的振动情况做成课件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就不如做几个不同摆长单摆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做错了,我们还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这样既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和错误认识。
用课件代替板书和习题册,不便学生总结提高
课件里尽管会有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或提纲)和重点例题及其规范解题步骤,但一闪即逝,不易把握,而且不能和规范的例题详解一起展示给学生。而教师在书写传统板书时,都会把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或提纲)和重点例题及其规范解题步骤板书在黑板的重要位置,这样,便于学生记忆和做笔记,并对照教师板书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的习题册留有学生重要的思维痕迹,学生在课下时间可以参照自己的错题进行思维校正和总结提高。
全课件式教学易淡化师生情感交流,造成心理隔阂
师生的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篇6
教育学学科教材内容重复,有效教学时间不足
从学科发展来看,教育学是比较年轻的学科,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学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教育学专业教材的相继问世出现一个,相应地也伴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大多数教材内容体系大同小异,很难做到推陈出新,缺少创造性;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分支学科教材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比如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哲学等教材内容重复,当然,知识具有关联性,有些重复是必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要做到各分支学科教学的良好沟通,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赘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照本宣科的做法,统整课程资源,做到课程资源的通盘考虑,进而精化、提炼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更多地留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在专业课教材的处理上,课前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应该说是必要的,集体研究教材内容,对各自所教授学科的教材内容要有清晰地把握,之后集体研讨,避免分支学科间内容的重复,确定各自的授课重点,这不失为保证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
同时,在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的契合,这不仅能确保有效课堂教学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便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功利性取向对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
教学是反映教育者主观旨趣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旨趣蕴涵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预设活动。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学人群(教师、学生)个人实现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帮助人们热情、积极地生活,实现自我内心和谐,更好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由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就业压力,使更多的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更多地考虑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很多学生刚一接触到这个专业,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学习与研究,首先考虑的是:将来是否有可能成为教师?是否有可能成为大学教师?如果不做教师,或者不可能成为教师,那么将来能用“教育学”去做什么呢?这样的一种严重的功利取向,将使学生在专业起步时就陷入茫然与消沉,就丧失了探索和求知的热情和勇气,这样的一种状况,对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会形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再加上任课教师也有类似的困惑,比如,有的教师会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就是靠讲课养家糊口的”,来自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课堂教学“功利化”理解,我们的教育学课堂教学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教学效能又从何谈起呢?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使人们、也需要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与意义,接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求,这种需求将走向多元化。把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求职就业的敲门砖,这不失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功能,但高等教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使“受教育”成为人生命中一种必备的要素,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高速地发展。这样的一种高等教育价值观,将催生积极、豁达、自立、奋进的一代新人。
教育学专业教师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
“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这样的一个道理对教育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有深刻的启示。前面已经提到,教育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学专业课堂教学优化的核心要素。目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有了很大改善,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教育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乃至个人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功利和浮躁倾向,将个人学历水平的提高等关涉个人发展的问题与个人所得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勤恳、踏实、甘愿奉献的精神,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当中来,这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之一。
其次,教育学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的成长经历,以教育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生为例,他们从进入专业学习到毕业离开校门的四年时间里,面向实践、真正走进教学一线的时间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少得可怜的时间量,如果说教育学培养的专业人员,只局限于在书本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在书本中问诊教育的时弊、空谈教育理论,这势必使理论缺乏养分补给而变得苍白。举一个简单而又堪忧的例子: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谈到某一牵涉到基础教育的具体问题时,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授课教师本身对基础教育的状况就缺乏直观的了解,缺乏生动地感悟,在授课时又怎么能给予学生活生生的素材呢?所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状态,在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已经开始育成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有失紧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方面使理论缺乏生长点,另一方面使实践流于表面。这里要强调的是,理论水平代表着一种修养、一种视野、一种高度,脱离了理论的教育实践是走不远的;而实践是滋生理论的土壤,为理论得以壮大提供了有效的时空环境和动力支持。因此,教育学专业教师涉足基础教育一线,涉足基础教育实践,开阔专业视野、丰富工作阅历,是提升个人业务素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优化专业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
再次,教育学的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教师在社会正义、人生价值、道德理想、审美情趣等方面要有健康的个人取向。教师较高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产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使学生明显获益;间接的影响,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将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晓,副维利.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J].教育科学,2000(4).
篇7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突破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格局,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基本的社会道德,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完成作业,遵守已经制定的学习时间,并能够持之以恒。
二、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但是,有了扎实英语基础知识,并不代表着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过去的英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英语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学习,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不是为了考试,因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英语成为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教师要淡化简单的单词识记和语法教学,尽可能使用英语教学,适当使用母语,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听、说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树立课堂教学过程观
以往的教学强调教学的结果,很少关注教学的过程,教学围绕考试展开,升学考什么内容,教师就教什么内容,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现成的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生成,学生知识的形成是学生体验的结果,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参与,经过学生自己大脑的分析而生成的知识,不是教师简单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该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和生成知识的环境,而不是代替学生,传授现成的答案或结果。
篇8
历史课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简要真实记载,其中蕴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正面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反面教训,还有经典的人生哲理与谋略智慧。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不仅能使我们适应社会而安身立命,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为改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发展而提升个人的生命价值。
由于道德情感倾向、人生价值观取向、思想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或事件,人们的认识或评价会有所不同。尤其是智慧化的人生经验与教训,作为课程教学,它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思索并探讨。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说明课堂讨论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就历史课堂讨论问题加以归类,同时阐述简要的教学建议。
一、归因式问题
归因,即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出现,除了特定的政治与经济社会背景外,还与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密切相关。探索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归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同时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有益的教训,进而形成自己的人生信念与智慧。如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的“焚书坑儒”事件,它既源于士大夫对当时废除传统的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管理的政治制度的不满,又与丞相李斯的治国理念以及个人政治动机有关,而秦始皇的集权统治思想则是该事件的决定性因素。
引导学生开展归因式问题的讨论,一是要分析人物和事件的社会背景,二是要探究人物的思想文化意识、个性与心理动机。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以下系列问题:①“长平之战”前的两军对垒中,为什么廉颇坚守不出则秦军无法取胜?②赵王为什么会中秦军的离间计而不用能将廉颇?③赵王为什么会任用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④秦军采用的军事谋略有哪些?⑤赵括的军事指挥有哪些失误?为使学生对上述问题有较好的认识,在问题讨论前,教师要提供下面三方面的史料信息:一是关于赵王的个性脾气、思想文化、治国理念、用人识人能力以及赵王对当时两国战争形式的主观判断等;二是关于赵括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学识水平、军事能力、心理素质等;三是有关“长平战役”的地理环境、双方的兵力布置、粮草运输等。
二、辨析式讨论
辨析,即分析与辨识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认识历史事件的是与非。如怎样认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对楚庄王的欺诈行为,教学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晋文公曾在国家内乱逃亡中受到楚庄王恩惠后表示,如果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国将“退避三舍”以报恩。然而在实际的“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表面是以“退避三舍”来兑现以前的承诺,然而实际是实施诱敌深入而达到歼灭楚军的军事谋略。晋文公是否不讲诚信?晋文公是否恩将仇报?如何认识兵法中的诡道?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不仅能正确认识晋文公的枭雄品质,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诚信或报恩道德概念的适用范畴,同时还能较好地领悟为人处世的某些谋略与智慧。
在历史课程中,值得辨析的问题比比皆是。如夏商时期,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什么还会出现灿烂的青铜文化?又如封建社会帝位的“世袭制”,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利弊?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但社会发展是呈现进步的趋势,那么如何看待“世袭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再如教材中介绍:“相传,皇帝建造宫室,制作衣服,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对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发展,其决定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等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的问题。
引导课堂辨析式讨论,一般说来,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即使教师对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提供了相关的史料信息,但仍需要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分析。由于学生不同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倾向或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必然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学中必须贯彻民主作风,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或某些事件,自古以来就是褒贬不一,是是非非难以说清。即使是偏激或偏差的看法,也不必即时更正,随着学生社会阅历的丰富积累与思想情感的演变,原先某些观点或看法也会随之改变,而这种自我感悟就是最好的课程教育效果。
三、评价式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文化、道德行为或功过得失、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都属于评价式的讨论话题。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式讨论,能促进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为今后人生事业成功的思想与智慧,以致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误。
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式问题讨论,主要应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评价。对于传统文化,要汲取其营养而赐除其糟粕。如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其营养的精华是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其自然,不要强为。然而这种思想又会导致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又是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二是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或功过评价。如对刘邦与项羽的评价,为使学生能正确评价刘邦与项羽,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这一段话:刘邦入咸阳后,废秦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项羽随后入咸阳,大肆杀掠,火烧秦宫,烟焰三月不息。又如对秦始皇的评价,他虽统一六国,但广大百姓遭受生灵涂炭;虽北筑长城,但百姓劳役堪重;虽统一货币,但“焚书坑儒”;虽注重开发经济,但为修建阿房宫耗尽了国家财力,他是圣君还是暴君?是贤君还是昏君?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二是对历史事件的性质与意义评价。如“官渡之战”,袁绍以十万大军进攻三四万人的曹军,从兵力对比角度来说,袁绍处于优势,然而事实是袁绍惨败。就此战例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中原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对曹操以后发起的“赤壁之战”有无关系?
必须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离不开历史事件,而评价历史事件的是非又离不开历史人物,因此对于评价式的历史问题讨论,通常是两者结合。如评价刘邦与项羽的用人,离不开评价他们对韩信的不同使用事件。再如评价“官渡之战”事件,也离不开评价曹操与袁绍这两位主帅的用人才能与军事才能。
四、启智式问题
启智性问题,就是指有助于启迪学生人生智慧的话题。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为什么?”这就是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的人生智慧。历史上诸多“劣势战胜强势”或“弱小战胜强大”的案例都能充分体现这种以柔克刚并制胜的谋略智慧,如越王勾践三年为奴且为夫差舌舔大便以委曲求全来使得夫差释怀而放己回国,同时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致东山再起而报仇雪恨;张骞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人扣留十年,他忍受了各种欺凌与苦难折磨,伺机逃脱后又经历长途跋涉的艰辛,终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为开辟陆地丝绸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人生智慧蕴含在各种历史事件之中。然而考究历史时,选择的角度不同,人们受到的启示也将不同。如“赤壁之战”事件,论利益,刘备是“借鸡生蛋”,论战术谋略,孙权是“以长击短”,论战争因素,对曹操的深刻教训是“天时不如地利,骄兵必败”。就近现代成功人士来说,美国穷汉林肯在与富翁道格拉斯竞选总统中,就是以真诚朴实的“长”来击败对方显摆狂傲的“短”,而马云支付宝的赚钱方式就是“借鸡生蛋”智慧的巧妙运用。再如商鞅变法,应该说,它对秦国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惨遭五马分尸的结局则值得人们深思,更值得当前和未来改革者的警醒。改革不是一帆风顺,改革需要付出代价,改革需要坚强的后盾。明确了这些道理,那么他在未来的事业改革中,既能审时度势,又能抓住机遇,既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既不会莽撞碰壁,也不会急于求成,更会注意如何保全自己。
引导学生开展启智性问题的讨论,切忌就历史而讲历史,应要求学生注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特别要反思或剖析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处事行为,注意总结自己的得失,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智慧。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就是指课程教育要启迪并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智慧。
篇9
地理是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就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地理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教学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无论从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必须做出调整,学校也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高效地理课堂。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1、教师教学问题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进程,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新的要求。
首先,目前大多数高中地理教师仍然墨守成规,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课堂氛围不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单纯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地理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学习。
其次,地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新课程脱节。地理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许多知识点都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而传统的地理教材更新速度比较慢,无法及时增加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一些新的地理知识补充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例如,对一个城市的定位,可能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它是资源密集型城市,但经过一定时期,这个城市可能已经完成产业升级,由资源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城市。
最后,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虽然不能一味地主导课堂,但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地调控。新课程实施以后,学生的自主性大大加强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然而许多地理教师对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却无法有效的掌控,有时过于活跃,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过于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学生学习问题
首先,在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下,学生对以自身为主体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无法及时适应,出现了观念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过去的教学模式,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只单方面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无法合理及时地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更谈不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种自主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在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中,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创新性不足,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其次,应试教育阴影下的学生学习目标单一,学习动力不足。新课程改革虽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但中国的国情不可能放弃应试教育,高考仍然是压在高中生头上的一座大石,许多学生坚持认为高中的一切学习都只是为高考做准备,与自己的兴趣无关。在这样的思想下,许多高中生以提高成绩为单一的学习目的,一味地埋头于课本知识,死记硬背,无法做到灵活学习,这与新课堂改革明显是相悖而行的。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利于循环学习。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建议
1、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首先,“态度决定一切”,要从根本上践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真正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作用。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愿的学习地理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课程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趣且丰富的课程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着深入的理解,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社会前沿接轨,掌握最新的地理知识和动态。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紧随地理学科的研究前沿,扩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视野,从而更好的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将更多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更加从容面对,树立教师的威信,为更好地掌握课堂节奏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指导,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把握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必须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着良好的掌控,什么样的知识适合教师直接讲授,什么样的知识适合学生自主讨论,这都是教师需要明确做好规划的。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才能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活跃性,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
篇10
儿童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丰富内驱力的生命个体。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更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更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这个过程能有效促进“主动求知、合作学习、释放潜能、多元发展”的高效课堂的形成,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说。“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土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状况,了解儿童的提问的水平,懂得引导学生提出思考过程中的疑问,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以教促学,增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给我一个带问号的孩子,扔给你一个带问号的孩子”,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后,带着新产生的问题离开课堂。我们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课前学生预习,提出问题课上收集、筛选形成中心问题师生互动,分析问题总结归纳,产生新的问题。
这个流程的源头是学生课前预习的提问质量。实验当初学生提问的质量并不高,很多学生甚至很难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团队坐在一起教研,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需要老师进行质疑方法的指导。下面就是我为学生进行的一次如何在预习过程中质疑的案例。
内容是第11册解决问题例2:噪音对人的健康有害,绿化造林可降低噪音。一辆车的噪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后,噪音降低1/8,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这样一道解决问题的例题,学生预习后会做,却不会提问。批阅完毕学生的问题生成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决定用问题问得较好的学生的质疑来指导更多学生怎样质疑。
1、质疑在“知识细微处”
“噪音降低1/8”是降低谁的1/8?”“这样提问的同学是从哪里质疑的呢?对,是审题时候提出来的。”读题,弄清题意是解决的前提,同学们以后要像他们那样从我们预习的过程中,静下心来,找到能帮助我们确定思考方向的细微处,质疑要质疑在“知识的细微处”。
2、质疑在“自我有疑处”
同学们,题目我们读懂了,怎么解答呢?很多同学采用了画线段图,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非常好,“线段图”是我们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一根“拐杖”,有几个同学就对线段图提出了质疑:
肖翊冰:两个有关系的线段图可不可以融成一个线段图?
……
同学们,这是他们在预习过程中,亲自画线段图后自我的思考和质疑。预习数学,不能只看,要亲自做一做,画一画,才有可能有问题问,同学们,我们要质疑,质疑在“自我有疑处”。
3、质疑在“知识的对比处”
当然,根据文本的内容不同、根据不同的学科,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质疑于:
质疑在“知识的引申处”(如,学了这个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质疑在“知识的链接处”(这个知识,需要用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知识?)
像这样,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根据学生质疑能力发展的状况,再引导、指导,我们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这样螺旋式一步步提升的。
在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和有效的鼓励方式很重要,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的问题,来自学生的质疑。“万事预则立”,预习带来的是我们课堂的精彩,更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的非常好的途径。
(二)关注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拥有质疑的能力,就是追求让学生自己来点燃自己头脑中那求知的火把。“问题生成单”就是我们的重要举措。
1、课前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学生预习分两个层次:①整体感知,熟悉教材,把教材留在心中。②自学效果反思。学生通过自学及自学反思,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个体独到的收获)和不懂、不明白的问题,按要求有选择性地填写“问题生成单”。
2、课上收集、筛选,形成中心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预习数学文本后,学生的问题有可能过多、过细、过浅,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将课前的问题分门别类,整理“中心问题”。所谓“中心问题”是指对本节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中心问题”对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都是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板块”。
3、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此环节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对同学们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进一步诱发学生思维上的碰撞。因为问题是从学生中来,教学时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总结归纳,产生新的问题
“中心问题”解决后,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把当前所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整体回顾、整体建构知识,还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或关注下节课的内容与本节课有关吗,有怎样联系等。这样,让学生收获本节课知识后带着新的问号离开课堂。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延伸性。
篇11
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巧妙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如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式、介绍背景知识导入式、设置悬念式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进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阿炳塑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阿炳的特点,然后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遭遇,由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处于青少年对期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将一些故事性强或者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创造为课堂短剧,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进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刻了解。比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不仅再现了课文情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将单纯的语言文字用声音、图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将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的表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背影的图片和父子情深的感人图片,并配上《再回首》的深情歌曲,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很快就能投入情感,沉浸在令人感动的父子之情中,这样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挖掘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活力课堂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优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吸取传统教法的有利因素,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或者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比如教学《春》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为什么“红”排在前面?可不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进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在文章中发现作者安排的“桃树、杏树、李树”的排列顺序,后来的“红”是为了呼应前面的“桃树”。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活力课堂。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就算学生提出的是比较浅显的问题,教师也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善于倾听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敢说、敢问、敢辩、敢写,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注重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篇12
2 师生互动,创设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教学环境
在老师与学生互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渗透能够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带着问题去学习,用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同时老师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引导.传统的物理基础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的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理念正在推陈出新,并且课改方向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如何去适应这些变化呢?只能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下手,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其自身的物理基础素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更加具有包容性.由此,老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实际情况,并将层次和难易度区分开来,增强其针对性,通过面的扩张使学生们都能够接受这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该分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基础、发展、创造.基础,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这部分知识是相当容易掌握的;发展,在学生掌握了基础后要想得到发展,老师则应该用引导的手段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创造,这点对大部[HJ1.3mm]分学生都比较有挑战性,所以学生应该按照自身的特点去完成该阶段的学习.老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背后需要辛勤的汗水.学习即游戏,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创造出层次不同的知识游戏,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将兴趣带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另外,为了使物理基础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可以将其层次性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相互融合起来.例如在圆周运动教学中学习过最高点最小速度时,自制水流星让学生来体会要到达什么条件才能成功表演,再启发思考行驶中的汽车漂浮起来要达到的速度条件;再如进行多普勒效应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演示用长绳带动蜂鸣器旋转感受音调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后,进而启发学生思考:火车行进过程中鸣笛,为什么靠近时音调变高,而远离后音调变低呢?这些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感觉新鲜又熟悉,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产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特点,实现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3 创新模式,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构建的内在活力
目前,许多物理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让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认知学习,而对于由课本外的知识难以实现突破,获得新认知.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采取一些开放有趣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虽然在开放性活动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新知识,但是这些新知识是师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获得生成;因此,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宽广,老师更应该在教学时要采取多方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角度更加多元化.传统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随意性、单一性问题而制作的,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将物理基础教学活动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内容重构,逐步将针对性和多样性融入其中.在活动中,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让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归纳知识并加以总结,使其将知识更加系统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多站在学生角度去设计,将人文关怀融入当中,允许学生个性发展,让一切的物理问题引导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比如,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探讨这样的问题:当运动员和普通人拔河时,运动员一定会赢,是不是由于运动员比普通人的拉力要强呢?学生一般会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回答,这时老师就要对此进行否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答案是错误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的心理呈现出非平衡状态,引起思想的冲突,推动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产生.
篇13
一、课堂教学的反馈机制
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实现其教育理想与理念的主渠道,但教学行为并不是以教师为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教学行为的良好与否需要通过学生、同事、教育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衡量与评价,以及教师自身在知识、道德和情感等多重教学纬度中的主观感觉。而所以这些教学评价的获得以及教师个体对教学的真实感受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这一反馈机制是教师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的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流程:
从图中可看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困境是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运行的起点。具体而复杂的课堂教学情景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往的基础上共同构筑的真实教学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师生之间不仅进行着以课程为主要载体的知识的学习与交流,而且还伴随着师生间道德与情感的相互影响与交融。由于教学中师生互动交往的复杂性,以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对教学的不同期望与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陷入教学困境当中。这些教学困境或表现为令教师感到困惑、惊奇,甚至尴尬的情景与问题;或是教师没注意到而学生或听课教师却强烈感受到的不合谐、不理想的教学状态;或是教育理论专家所认为的不科学、不理智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疑为思之起”,教学困境的客观存在是同事、学生乃至教育专家提供具体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信息的动力与源泉,同时也是教师个体反思教学的思维起点。
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反馈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运行的良好与否取决于教师个体寻求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积极态度与敏感捕捉反馈信息的能力。真正运行良好的括约肌西反馈机制不是外部规定的结果,而是教师个体出于改良教学、实践其教学理想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所以,对教学和学生发展具有责任心的教师不是被动地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同行的例行评价中获取反馈信息,而是积极地多方寻求包括学生、同事、专家学者在内的其他各类群体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并且在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敏感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学生对教学的反应与感受,进而从中提取改进教学的反馈信息。
反馈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是教学反馈机制的另一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反馈信息为思维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即时反思。借此,教师修订其旧的教学假定或构建新的教学假定,并根据其所获得的改进教学的启示重新建构和完善其教学行为准则。
课堂教学实践的改进与优化是教学反馈机制建构的核心。课堂教学反馈机制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有效引导教师反思教学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程序,提高教学成效。所以教师将其从教学反馈信息中总结反思出的教学启示应用于教学实践,这不仅时教师个体改进其教学工作的体现,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和同事等群体所提供的据统计西反馈信息的最好反馈与汇报,时保障教学反馈机制持续、良好运行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的教学反思
反思对促进课堂教学成效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如何对“什么才是理想的、良好的、有效的教学”进行界定,以及教师如何处理从反思中提炼出的教学启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其实已蕴含在上文所述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的建构与运行之中。即教学反思不是教师个体仅依据其教学经验而进行的沉思默想,教师只有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所进行的反思才是科学的、有效的。总之,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下的教学反思其有效性与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环节:
1.捕捉反馈信息的态度与能力建构积极的反思态度与情感
教师是否具备教学反思的意识,是否对教学反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否真正了解反思对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所具有的影响力,这对教学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极为重要。只有教师具备积极主动的教学反思态度与情感,才会逐步训练自己具备捕捉信息的态度与能力。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建构反思的态度与情感:[1]
第一,开放的专业态度。开放的专业发展态度要求教师应与其同事组建开放、友好的学习型团队,在这个团队内部,教师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共同致力于理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适度的教学敏感性。要求教师密切关注课堂情景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感知教学困境,即时性地获取同事以及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建议与期望。
第三,对学生的全方位关注。从理论上讲,课堂教学从其内容,形式和意义上看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要求:知识本身的内在演变逻辑与体系;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要求时教学应关注的重中之重。基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反映与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状况,而且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关注学生在道德和情感方面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育人。
2.反馈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明晰反思的对象与内容
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及教师个体感知教学困境的途径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反应、同事的观测,以及教师个体的观察与切实感受。所以教师在收集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时便可有针对性地从这三个角度进行。
关于学生的反应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可通过以下途径获知: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与提问;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的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疑问,由课堂教学引发的问题与思考,或者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质疑与期待;教师准许的学生在家庭作业中以附言形式传达的对教学的感受与评价;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现代媒体与教师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关于同事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同事观摩课堂教学,并要求其作出详细的听课记录与听课建议的形式获取。具体在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同事对自己在教学中曾多次感受到困惑与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在课后,该教师可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学生对教学的反应等教学问题详细询问同事的感想与评论,并真诚地征求同事对改进相关教学问题的具体建议。
关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评价,教师可从课堂教学的流畅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发生概率,教学困境的感知等几个纬度进行考察。具体方式可通过直接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教学录像以及教学档案袋等形式进行。[2]
3.反馈信息的加工与处理――教学反思的中心环节
来自学生和同事的反馈信息通常包含两个纬度,一个纬度为同事在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希望教师予以解答的问题,另一纬度为学生与同事对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再完善所表达的期望与建议。前者可作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比如对于学生就课堂教学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进行如下反思:这一问题是源于自己进行中因未对相应课程内容讲述清楚而引发的令学生误解或迷惑的知识性问题,还是属于值得师生共同合作探讨的学塾与思想性的问题。而后者则可以作为教师完善自己进行行为的参照准则。教师对学生及同事所提出的建议和期待不一定全盘接受,而应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风格与教育理念,在批判分析这些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建构切实适合自己的、可用以实际操作的进行行为准则。
具体分析,教师可根据反馈信息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修正、完善自己的进行理论。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就进行内容所产生的疑惑与问题,教师可通过与循环赛直接互动的方式,教学即时性的处理与解答。对于学生及同事所提出、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或难以认同的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个现代媒体以间接互动的交往方式与学生、同事及专家等群体进行持续的信息交流与思想沟通,进一步了解和明确外界群体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望与理想,并寻求更加具体的改良建议。而对于教师群体所普遍感知到的进行困境,则可以将其作为教研组教学校本行动研究的主题,由办公室中所有教师组成的学习型团队共同探讨解决。
4.教学启发的应用与教学实践的改善――实践反思的目的与终极意义
无论是教学反馈机制的存在与运行,抑或教师个体对其教学实践与教学假定的批判与反思,归根到底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改善,在于教师教育理想的实现。所以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于方式了解教学的实践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这固然重要,但教师将其通过反思所得出的教学启发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则更为重要。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打破其教学思维定式、进行改良的勇气与激情,另一方面,则需要学校建构相应的、支撑进行创新的管理制度与校园文化,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积极倡导个性化与创新性的教学,努力在学校营造一种积极、开放、友好、合作和创新的教学改革环境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