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管理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主办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3087
国内刊号:33-1270/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一、金融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行业,是对资金进行融汇贯通。企业管理工作是针对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思想,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规范和总结,进而能够结合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经营发展策略,适时的进行变革和调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要素,进而发挥出整个企业的最大作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应用金融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活动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供基础
企业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先筹集一批主要的资金,在具有一定资金的前提下你才能够进行经营和管理工作,因此,经营管理过程中,筹集资金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管理工作主要就是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这部分发展资金,所以说,金融活动的开展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前提。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的资金来源有企业的固定资金、金融市场的融资以及银行的贷款等等。这三项重要的资金来源都能够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重要问题,进而确保企业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金融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正常运转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活动只能在正常的生产中进行,多数企业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维持外部环境的发展。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都在挫折中更好的发展,为了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严重挫折,应高积极做好金融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当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应用金融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大部分企业的收款比较困难
在企业生产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是十分重要的,资金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金融管理,存在着企业收款困难的现象,大多数企业相关负责人,不能够对接待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大多数资金都不能做到及时回收,进而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二)企业金融管理对银行借贷的依赖性
在企业的争产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借贷、金融融资以及自有资金等三种主要的资金来源。然而,当前的企业发展中,对银行贷款的以来程度不断加大,企业的固有先进不能得到稳定的流动。与此同时,由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在国家做出相应的经济调整时,会面临严重的风险。一旦企业不能够有效的规避金融管理中的风险,以至于造成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后果。
(三)没有形成科学的企业金融管理结构
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进行了金融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在金融管理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额问题。企业的一大部分流动贷款都不能正常安排和使用,没有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金融管理结构,这就对整个企业的借贷信用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金融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当前,大多数企业在进行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很多企业都未设有正规的管理人员,一些管理人员的金融管理素质较差,他们对金融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金融管理的手段也是比较落后的,金融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对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内部设置专业的金融管理部分
当前,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加强了对金融管理工作的应用。新阶段,想要加强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就应该开设专业的金融管理部门,在部门内部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并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并针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
(二)规范企业金融预算编制工作
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对一定时间内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这项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被称之为企业的预算工作。企业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属于数量化的控制管理工作,这样能将企业内部的所有问题进行归纳,进而整合成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所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应该对金融预算管理工作提高足够的重视,进而对这项工作进行规范,这也就提高了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约束力。
(三)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在加强了信息化措施在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中的使用。企业需要有效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在对企业进行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并对企业内部比较落后的管理手段积极进行创新与发展,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这样也就提高了金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四)制定一个完善的信用评定规定
企业在进行金融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商品的正常交易的有效进行,应该对交易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观察,制定完善的信用评定体系,对企业金融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就避免企业内部出现资金风险,避免造成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失。
(五)有效拓宽企业金融融资的渠道
当前,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都是上市的方式进行,由于当前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较强,应该有效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采用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这样就能够让企业能够与银行之间共同享受利益,共同承担风险,这就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也就提高了企业的金融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进行金融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金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并拓宽企业进行融资的渠道,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内部的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玉婷,李甍宇.论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4,32:207-208.
[2]尚晓明,赵光超,魏鹏达.基于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9:130.
[3]田文龙.试述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经济,2015,12:178-179.
[4]韩盛.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5,25:60-61.
篇3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行业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做好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需要对企业的金融管理活动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以便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的活力。本文就企业金融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二、企业中金融管理活动的作用分析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企业利润的表现形式。企业运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金融运作的过程。企业的金融活动是贯穿于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活动。首先,在企业的资金筹集阶段,需要一定的金融措施来筹集发展的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等形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大量的金融管理的内容。其次,企业在市场上保有一定的地位后,要想做大做强,扩大再生产,也需要拉拢资本对其进行一定的投资。再次,企业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在自身的运营过程中,必须做好相关的金融管理活动。最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运营状况。如果出现经营不善、产品滞销、停产等活动,则会很大程度上考验企业的金融运作能力。进行危机情况下的资金管理,无疑也是企业金融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按照国家要求的程序参与企业保险,是缓解这种金融困局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三、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的措施
(一)提高金融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企业金融管理活动是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部运作的重要的管理环节,因此必须要重视企业金融管理活动的队伍的建设,切实的加强企业金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水平。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我们可以为企业的金融管理部门制定一定的责任规范,明确不同岗位上的金融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金融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需要进行一定的细化分工,只有明确每一个人的业务规范,才能更好的明确管理责任,细化业务范围,从而才能更好的提升金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企业在吸收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的引进,让这些高水平的金融管理人才担任管理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金融管理活动的综合水平,提高金融管理活动的业务标准,从而更好的提高相关人员的金融业务水平。
(二)在企业内部建设独立的金融管理监督部门。为了使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活动更加具有效率,我们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独立的金融管理部门的建设。金融管理部门除了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活动的管理外,还应该行使一定的监督权限。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方法,如果管理方法不善,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而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监督部门就应该担负起这方面的监督责任。对于企业对外的贷款,应该由金融管理部门进行专门的回收,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规模。企业的金融管理部门还应该研究金融市场的具体形势,对企业的负债情况和金融情况进行统一的规划,对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一定的跟踪考察。只有切实的行使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的责任,才能更好的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金融的信息化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潜在的金融风险,而金融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危害。因而,我们应建设起信息化的企业金融管理模式。提高企业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可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金融风险,提高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为使企业的金融管理更加的信息化,我们首先应该加大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引进信息化人才和加强金融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的金融管理的信息化网络。企业的金融管理部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加强与企业的其他部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活动的统一运作。
结语:
企业的金融管理活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金融管理活动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过程中金融管理的重要意义,使自身的经营生产有着更为强有力的后续保障。
篇4
地方金融是指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典当行等)组成的金融群体。地方金融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的特点,其中以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为主体。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地方金融机构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使得地方金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日益困扰着地方金融的未来发展。因此,研究地方金融管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一、地方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由此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且日益成为地方金融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集中表现在:所有者缺位,形同虚设,股东利益得不到保护;产权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有的机构的董事长、党委书记和行长集于一人身上,造成权力过大,形成内部人控制;有些机构的高管人员素质不高,违规操作时有发生;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侵吞地方金融机构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2.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地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缺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地方金融机构在成立之初就确定并明确了立足于地方和社区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市场定位,如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于市民和中小企业”,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为“服务于‘三农’”。但在现实经营中,很多地方金融机构都偏离了这一市场定位。这突出表现在很多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这固然与外部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地方金融机构自身市场定位不清晰。市场定位的摇摆使得地方金融机构难以塑造自身经营特色,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风险防范意识差。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资本约束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地方金融机构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不良资产包袱。这些不良资产大多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干预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些不良资产呈现出“悬空性”的特点,即债权债务关系难以落实,导致债权的悬空。虽然经过不断的消化、处理,地方金融机构的历史包袱有所缓解,但在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于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有效的不良资产化解机制难以建立。
4.金融服务落后。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金融产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金融服务质量不高,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竞争力不强,并进一步加剧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金融二元化格局。
二、发展我国地方金融的策略
1.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针对地方金融快速发展的局面,首先,国家应出台地方金融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或各区域发展重点,加强对地方金融发展的引导,防止出现一哄而的上局面,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标准,加强对地方准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管理,规范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2.明确地方政府行为边界。地方政府要真正树立起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观,明确地方金融管理的行为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地方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争取资金投入转为协调和服务,以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为主导,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操作,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规律制定本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工作机制。因掌握的资源较多,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金融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地方金融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内容较丰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一行三会”、工商、税务等部门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和合作,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4.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职能。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行与地方金融机构联系紧密的优势,继续加大差别化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二是密切关注地方金融发展态势,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及时向有关部门提示风险,切实维护辖内金融安全和稳定。
三、小结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我国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地方金融以其定位于区域、服务于微小、成长于地方的特点而受到当地政府的特别青睐,各地相继成立专门机构,出台相应法规推动其发展。在促进地方金融发展壮大的同时,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对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施蕴珊.德国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经验借鉴[J].价格月刊,2009(04).
[2]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关于建立地方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初步探讨[J].华北金融,2004(04).
[3]沙丽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难原因及出路[J].华北金融,2004(04).
[4]吕红鹰.加强金融监管需处理好四方面关系[J].理论月刊,2002(08).
篇5
随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教育、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给行政事业单位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监督与管理愈发严格,为了维护我国经济体制与金融体制的顺利改革,就必须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完善与创新。面对逐渐暴露出来的财务金融管理漏洞,要稳扎稳打、迎难而上,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1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组合,是隶属于国家的、具有行政能力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就是了解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监督社会发展。在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行政与事业是一体的,按照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对社会发展进行监督与管理,履行自己的基本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主要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进行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与利用,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实现用最小的资金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标。[1]
在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也就是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多数都是依靠国家政府的扶持以及社会的资助,并不像企业一样拥有所有者与受益者,更不存在买卖、转让等现象;其次,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隶属于国家的,相当于国家政府的一个机关部门,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金的使用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每一次的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都要定期向国家报备;最后,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还是有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利润,个别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利润收取劳务费,但是,其价格一般都会低于成本价。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久而久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我国政府方面的关注度也有所下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也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但是由于国家政府的忽视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非常不完善,因此,经常会出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其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由此可见,不完善的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金融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2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所以会给很多人造成一种误区,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只限于管钱与花钱,至于企业常用的会计核算、控制、审计等都不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范围内。而这种错误的认知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金融管理越来越不重视,忽视了财务控制、财务核算的重要性,对于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与利用都充满了随意性与盲目性,导致财务核算缺乏真实性与准确性。另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呈现出一种松、散、乱的局面,[2]所以对于预算审核的监督与管理也十分不严格,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2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形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预算管理在财务金融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行政事I单位经济活动的顺利展开。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并不是非常的重视,经常会出现预算数据不可靠、预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另外,预算管理的形式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在财政决策方面充满了不确定性,导致管理混乱、执行效果不佳的情况。[3]
24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不乐观
受到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的影响,国有资产的价值越来越低。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部门只负责财务收入与财务支出,从而忽视了国有资产的根本价值,国有资产的账本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的现象屡见不鲜。近几年来,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打着非盈利的旗号去从事盈利性的活动,而大多数的活动资金都是通过挪用公款得到的,严重违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4]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到位。
3解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问题的对策
31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
财务金融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由此可见,为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首先要提高对于财务金融管理的重视程度,要求财务人员深入了解国家针对财务金融管理所颁布的规章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顺利解决,提高财务部门员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与责任感方面应有所提高。[5]
32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充满了盲目性与随意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健全的财务金融管理规章制度,这种盲目性与随意性会严重影响财务金融管理效果的发挥,阻碍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必须要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的发展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章制度,确保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33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手段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国有资产”的含义,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自觉性以及对国有资产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制定与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严格遵照流程来进行,对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保管等方面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另外,国有资产要及时入账,防止有人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个人的买卖。[6]
4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财务金融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随着新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要想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必须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金融的管理,健全财务金融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成郑州市H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刘梅芳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5):11-15,61
[3]齐岩浅谈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与管理[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5(4):12-14
篇6
一、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基本情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地方性金融管理体制主要以金融办为主,根据各个地方政府的自身情况,有的倾向于服务,有的倾向于管理,有的管理域服务并重。第一家金融办是在2002年在上海成立,随即全国各地便相继成立金融办,甚至一些相对偏僻的省、市、州乃至个别县都先后的成立金融办,金融办的工作人员从20-100人不等,从实践上看,是联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性质是政府为企业搭建的一个金融平台,以政府的名x协调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承担的责任是研究并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促进金融行业市场的发展,对地方融资机构进行监管,为地方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提出指导和建议等等。
二、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职能部门多
在最近的几年中,有部分地方政府设立区域性的金融协调统筹发展机构,承担金融管理相关职能的部分是多个部分同时负责。那么,这种管理模式本来的意思是想调动相关政府资源对地方金融发展形成支撑,但实际在执行管理时,却发现管理权限重叠、限制等等问题,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造成推诿扯皮、工作推脱,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到无法负责的情形。
(二)金融管理体制重发展,轻风险防控
现如今很多地方性政府越来越重视金融的发展,重视金融机构平台的建设,以及自己政绩的打造,建立了大量金融融资平台,重视金融的发展,和业务方面的拓展,却忽略了随之带来的风险,从而加大了风险调控,除此之外,在地方的金融机构里面,大多数机构都有忽略金融风险因素,特别重视金融的管理和发展,在金融机构的管理当中,也有一些地方政治色彩存在,甚至严重者,,管理工作问题频现。
(三)地方政府管理观念落后,方式不对
众多地方性的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未形成有效统一的系统,无统一的管理体系框架,且在人员配置上,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较少,大部分的员工对金融管理知识了解和知道的较少,忽略日常的监管,同时,某些地方政府在管理上,出现程度不同的政治管理情节,严重者,,而且,在市场中,缺乏持续性关注的管理理念。
(四)地方金融监管重审批,轻日常管理,存在重叠和空白
各个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对待小型公司及融资担保的审批十分的重视,但却在日常的监管管理中,做到相对不足。
同时,某些地方的金融机构在管理执行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监管漏洞或监管重复的情况,像某些银行会受到重复性的监管,某些市县级的保险机构也存在监管漏洞,同样,在跨省监管方面,也存在着不足,缺乏监管上的协调。
(五)目标有别可能削弱地方金融监管实效
众所周知,机构性质和职能不同,各自的目标也有所区别。实现最大化收益是金融机构的目标,经济发展最大化是地方政府目标,风险最小化是监管的目标。目标不同,在相互配合和合作中,各个机构和政府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工作倾向性,由于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相似度较明显,更容易促进关系的发展,但使得监管机构在执行工作时处于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监管的效能达到一定的消弱。
三、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意义
我国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已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已迫在眉睫,需要彻底根除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彻底实现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各个机构之间权责更加分明。如若做出改革,首先,有助于促进金融管理的成效,消除地域金融差异的存在,所以,需要在地方金融管理的能力提升上,需要格外的注重,可有效提高我国金融管理成效,但需要依靠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其次,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指标的发展是地方政府每年都需要准确的指标之一,但如果金融管权过于集中于中央,则会欠缺发展金融的信心和力量,通过改革,可以有效的刺激地方金融的积极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职能
地方政府的管理部门相互分散,相互独立,没有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各个部门在工作时,工作的难度增加,交流沟通及职责划分有难度,实现金融管理的专业化相对较难,降低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为促进金融管理的便利性,更好的加强金融管理,需要单独设立一个部门,将相关部门管理职能进行统一,合并到一起,促进和改善金融管理和监管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职权才会统一,才能将金融管理效率发挥至最大化,高效的进行运转,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明确中央、地方金融管理边界
首先,金融管理体制系统,十分的复杂而又庞大,因此,为了将复杂进行简化,需要将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管理完成职责的明确划分,避免工作的遗漏、缺失或者重叠,总的原则应该是中央金融管理机构需要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进行引导,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发展促进中央金融管理机构,明确其工作范围及职责界限,促进两者的协同性。中央在进行政策落实实践时,地方应积极给予反馈意见,以此来实现地方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理
应当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中,建立监管部门,专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并明确其部门的监管职责,对地方上的大多数金融单位和平台实时监管,严格把控,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反馈,并立刻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应该了解地方上各个金融平台及单位的抗风险力,并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加大地方政府的监管范围,使其更具有广泛性,以确保监管的全面性。
(四)进一步对管理目标几标准进行确定
篇7
一、框架的建设是金融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金融管理信息化就是金融管理部门的领导在金融业务处理系统的辅助下、合理而科学的应用通讯技术与网络技术,去完成对金融管理公文传递、信息资料的采集、金融风险的检测与预告、对风险指数的评价,以及自动化、信息化处理决对策确定等工作内容,金融管理信息化可以被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其使各种类型的数据信息在金融管理进程的各个环节得到切实而全面的应用。此外,金融管理信息化矿建的建设,将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包含进去,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具体可以分为两大分支,即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所谓的金融市场就是指货币与金融衍生品所处的经济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一般包含支付、清算与会计体系。
总之,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是上述各种要素的整合体,其将各种金融管理内在检测指标清晰而完整的呈现给金融行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指标有金融业发展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风险状况指标以及信用状况指标。本文作者主观的认为,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对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表现出极为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只有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工作,使其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完整度,那么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才会完成对金融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形式的调整与改进这一系统性的工作项目,此时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的实用性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浅谈我国金融管理进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
要落实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是对现行金融管理状况的调整与改良,在我国目前众多金融行业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信息化技术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提高了该框架建设的效率,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应用价值。
我国很多金融行业对上述信息技术进行积极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特别是在信息化硬件建设领域发挥的优势是极为显著的,这是主要是因为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参与金融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有针对性的对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合并,在此基础上,基础性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被顺利而有效的打造出来,此时金融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其实,无论是对金融行业的内部,还是对其总部与分部而言,信息化硬件渠道的打造,使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应用之时所取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金融行业的事业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信息化人员也得到了培养与锻炼。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一些问题是存在的,只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信息化应用标准的建设方面存有极为显著的问题,当然深入探索下去,很多概念不清的问题是长期存在的,这就给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再者,金融资源安全问题也应该作为金融行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形成势必会扰乱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有序性,给金融行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同时,对其社会形象造成损害与破坏。
三、探究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建设的途径
1.拟定科学性的金融管理信息化计划方案
金融行业的管理者应该准确的对经济市场的行情进行分析,拟定完善性、发展性的战略计划,积极开展组建金融管理结构矿建以及程序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完整度与稳定性,该战略规划应该是系统性且全方位性的,这就对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对中国金融系统未来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的预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体框架、信息化技术标准、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金融岗位的分配进行调配;此外,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翻新与改良,是对信息化时代的追随,此时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的框架以及程序得到了最优质方案的辅助,加速了金融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的进程。
2.使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化
金融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具有很多优势,使很多金融业务的运行更具便捷性,这样即使不同的时间段或者是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各种苛刻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一体系的明确化,大大缓解了从事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压力,在节省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达到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明确化,降低了对系统管理的工作难度,易于管理便于操作。
3.竞争体制的应用,使分工与协作更具合理性
我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对任务与人员进行分配之时,因为分配的形式相对单一化,那么这样的分配相对缺乏实效性。而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分工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使金融这一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与竞争机制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将竞争体制融入于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进程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公平而激烈的竞争关系,也就是说,制度的引进与应用,使金融领域的分工工作更具合理性。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与创新的21世纪,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的工作效率也显著的提高。总而言之,在金融信息化管理矿建建设的进程中,竞争体制发挥的实际作用是不容小嘘的,大幅度对成本进行压缩的同时,使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中心业务。
4.培养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使服务实现最优化,积极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市场的运营与发展,均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因此为了做好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的建设工作,做好与金融客户之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使客户获得最满意的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体现在技术开发创新以及设备引进使用上,搞好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新型的竞争要素,因此,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的重视程度,借此途径去提高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对金融信息化管理框架建设健全的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其实,真正做好金融管理信息化框架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系统性、复杂性工程,这一矿建的建设健全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可以看作是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预防与控制的战略性手段之一,在其辅助下,各种类型的金融业务平稳、康健、迅速的发展与运行。其实使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顺利完工的对策与途径也是多样化的,例如积极的对金融业务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手段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能,以确保金融信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艳妮,何桂芳,阙波.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框架研究[J].武汉金融,2012.
篇8
1.关于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下:一是从课程改革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实务课程应进行项目化改革研究,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研究,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教学体系来研究,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提出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四是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研究。如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等等。
国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能力培养,主要观点有: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CBE理论,即强调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第三,JITT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金融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2.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是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设计问题研究,如理实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拓展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银行柜面业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很好;有的学者则认为问题引入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等等。三是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吴双(2012)认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五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问题研究。六是具体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刘革、邓庆彪(2008)[2]对金融专业提出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朱维巍、董瑞丽(2011)[3]对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加建荣、刘艳(2010)[4]对《证券投资分析》、杜继勇等(2011)[5]对高职《人身保险业务》等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仅限于模拟实训上,或使用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上,最为普遍研究的的是证券方面的课程,也有商业银行或金融方面的课程。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学生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普遍认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理工农医类的实践教学成熟度相对来说高于文科经济类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时也有文章发表,但还缺乏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1.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关于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教轻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不到位;校外实习基地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等。
2.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教师应多多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定点联系,寒暑假应到金融企业去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与企业高级别的金融专业研究会,加强与金融行业的联系和互动。
学生应强调职业资格认证与文凭挂钩,发挥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性。第一,学校成立金融实践培训基地,应将学生金融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其考核的重点内容。第二,学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协作,实现订单培养,学生在毕业的最后环节都要顶岗实习。
3.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对高职金融的实践教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实践要素的多元化,二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三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四是实践教学的交互性。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二是运用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以及真实演练来进行。其三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模拟方式、并配以真实的情境等不同的角度来随机进入。
4.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设计原则,本课题的具体构建方案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运用校内实训,模拟情境,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帮助,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协作学习”,不论是实训周,还是课程模拟实训或是校外实习,都要强调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如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APP学习空间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强调高职学生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师生互动、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建设研究
篇9
面对金融市场化大潮,企业集团必须更新金融管理理念,按国际通行做法变革金融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体系,进行企业金融创新。
在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层面,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谋划好“金融管理子战略”,即要做好金融支撑发展的规划,又要根据企业实际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制定出相应的长远目标。
在管理体制方面,应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完善企业集团金融功能,建立集约化金融管理、集团化金融服务、集成化金融网络于一体的集约化金融管理模式。将管理的幅度及金融资源配置由财务管理的资本链拓展到金融管理的供应链,涵盖投融资管理、资本运作、产业金融、公司理财、内部管理、财务分析与控制等方面。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置相应的金融管理部门或金融机构,建立企业集团自己的“司库”。
在管理手段方面,企业集团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金融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及时跟踪国内外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市场及银行借贷市场行情,建立金融市场资料库和融资组合方案模型,分析各种方案融资结构与融资成本、融资风险之间的联系,为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利用风险工具对冲金融风险、利用合理避税行为减轻税负、利用跨国投融资工具进入管制国市场。利用合理的投资组合和资产分配,分散投资风险,实现目标收益。建立信号显示机制,改善信息分布结构,强化信息传递,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利用金融比较优势,以取得双赢或多赢。
二、新形势下的企业集团金融管理
大型企业集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长的管理链条,由于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资金流向无法掌握,资金分散,效率低。企业集团以资本联合为纽带,其母公司和成员企业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资本联系,但受到产权制度的约束,企业集团各成员之间不能共用各自的资源,尤其是资金,企业规模的扩大与资金的供应能力极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资金集约化管理就成为企业集团的首要任务。
(一)设立资金管理中心
设立资金管理中心能够使企业集团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主导,以现金流量管理为支撑,各专业管理相互衔接配套,上下结合,过程控制,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资金集中管理体系。
资金管理中心应搭建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银企合作为支撑的资金管理网络系统。系统能够按预算控制资金收支,能够实时采集成员企业资金信息并实施网上收付款,能够对成员企业每一笔收支进行实时监控,能够自动对收支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查询有关资金情况。系统向内延伸到集团公司各成员企业,向外延伸到协作银行。
资金管理中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承担资金预算管理、现金流量监控、融资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资金管理职责。成为企业集团的资金结算中心、融资配置中心、金融风险控制中心。
(二)组建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是国家给企业集团量身定做的金融机构,它行政上隶属于企业集团,业务上受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管理、协调和监督。
财务公司具有内部结算功能,通过办理内部结算,可以加快成员单位之间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防止成员单位多头开户及向高风险项目投资,协调解决企业集团内企业间的三角债。财务公司具有筹资功能,在集中企业集团资金的同时,利用同业拆借、信贷资产转让、组织银团贷款、发行金融债券等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扩大企业集团外部的融资渠道;利用直接发放贷款、办理成员单位票据承兑与贴现及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为成员单位提供融资服务。财务公司具有投资管理功能,通过参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股权转让市场的金融运作,实现资源配置,投资于各种金融产品或股权,以便于分散金融风险,发挥资金效益;配合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收购或持有相关公司的股权,实现战略性扩张。财务公司具有中介顾问功能,以金融技术为手段,以金融中介服务为核心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策划和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金融服务。财务公司具有资源配置职能,可以在企业集团内外部大量筹资,通过利率的变动促使增量资金向企业集团重点项目或高效企业转移;通过金融运作可以协助成员单位进行资本调整和资本置换,实现对存量资源的优化配置。
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产业性、金融性、企业性三重属性,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创新性、风险小等特点,在促进企业集团改革发展中具有其他金融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资金管理中心与财务公司一体化运作
资金管理中心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财务公司具有金融运作功能,两者一体化运作,一方面可以进行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优化资金配置,实现货币乘数效应内部化,减少财务费用支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外部运作,在寻求低成本资金降低财务费用的同时,搭建企业集团金融运作平台,稳步将业务界面向外部推移,获取更大范围的经济效益。
三、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产融资本结合
目前我国的企业集团虽然竞争状况各不相同,但均已开始向竞争充分或比较充分的方向发展,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在其专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具备实施产融结合的条件和能力。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是在国家政策的高度保护下成长起来的,现阶段尚不具备搞产融结合的能力,产融结合的途径只能是“由产到融”。具体方式为:
产业资本直接设立金融机构。这种方式比较简单,一般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企业集团直接投资设立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这样的金融机构可以是单独设立,更多的则是在企业集团的某些职能部门,如金融部、银行部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参股现有金融机构。参股已有的金融机构是企业集团涉足金融业的主要方式,通过直接购买金融机构的股份控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再通过这些金融机构控制其它企业。
篇10
(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1.适应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适应中国加入WTO、参与经济和金融国际竞争的需要;
3.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基础扎实,能具体操作、会经营管理、具有协作、创新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优化以“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新路径。
5.确立“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专业、育时代有用之才”的价值理念,按照“立足大金融,面向大市场”的办学思路,大力弘扬“尚德、精业、爱生”的教风和“诚信、明理、笃行”的学风;努力探索“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和质量管理。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大专水平的文化素质,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掌握现代财务信息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高素质、现代化、信息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适应各行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的第一线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能胜任各单位财务信息处理工作;各金融机构各种票据、资金结算工作;各大商场、超市的会计工作;各企业仓库保管工作;面向社会从事记账、税务等咨询工作岗位。具有财务信息管理、商务谈判、计算机基本操作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
二、专业特色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作保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证。
(一)培养方向分析
1.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积极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聘请各大商业银行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咨询指导工作,成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召开专业教学计划修订研讨会,适时进行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2.加强校企合作,“请进来、走出去”
专业发展要依托金融行业、依靠金融企业,注重与各金融机构及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联系与合作:一是聘请其高层管理者或业务能手为兼职教师,定期为师生开展学术报告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根据金融机构及企业业务发展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及培训意向书,提供培训场地、委派教师对其职工进行培训;三是与其签订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与学生深入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习。
(二)竞争环境分析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是指竞争者分析。对于我院金融专业来讲,竞争环境分析就是对开办金融学专业的其他高校的分析。金融专业的竞争环境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竞争激烈。目前开办金融学专业的院校较多,已经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金融专业已被列为教育部控制布点专业。
2.竞争者在师资、办学经验和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3.竞争者一般在金融专业下设银行、投资经济、保险、理财等方向,但特色不明显,实践环节重视不够。
4.由于宏观金融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下降,以及公司企业对金融理财人才的大量需求,一些院校开始注意在金融专业下设公司金融方向,以培养面向公司企业的微观金融理财人才。所以,高职应用金融与实务专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市场需求
(一)行业背景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金融工作置于战略性全局性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把金融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经济金融的“互利双赢、共兴共荣”,金融在湖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外资银行大批涌入中国的同时,金融业的竞争已变得越来越激烈。金融业新增单位竞相涌现。
(二)人才需求旺
我省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外,还相继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数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成立,给我省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我省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在目前全世界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并且波及到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备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
(三)结构明显“偏”
大部分企业的人才结构呈现“偏态”特征,即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永远小于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而这一特征在金融企业的岗位设置层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首先,从当前金融企业各岗位从业人员占比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多采用“总行(公司)——分行(公司)——支行(公司)——营业性机构(或机构)”的机构层级设置方式,支行(公司)以上层级的机构主要履行管理、研究、和产品开发等职能,由于机构数量较少,设置较少的管理及研发型岗位。而基层经营机构(或机构)作为业务终端,数量众多并直接接触客户,设置大量“客户服务型”和“业务操作型”岗位。
篇11
金融套利在社会中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对于金融套利,我们要全面的进行了解,充分发挥金融套利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好处,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当然,市场运行质量并不是只有金融套利这一个因素,本文只研究金融套利对市场的影响。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和分类
(一)金融套利的内容
金融套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套利是指在金融市场运行时,利用非正常的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狭义的金融套利指的是金融价格套利,所谓的金融价格套利就是通过各种金融工具之间的市场价格联系以获取利益的行为。
(二)金融套利的分类
金融套利包括很多种类,主要包括价格套利、制度套利、风险间套利、交易成本套利以及比较优势套利。
金融价格套利指的是通过利率和汇率以及各种资产间价格的不平衡来获取收益的行为。
制度套利指的是企业或者是个人通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不适应从而转变外部制度约束,或者因为制度障碍的开展而不能直接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
风险间套利指的是,因为需要购买高风险资产,所以通过售卖低的风险债务来筹资,从而获取当中的利益。风险套利实际上是利用风险的非对称性特性,比如保险和再保险就能充分说明这个特性。
交易成本套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业银行和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它主要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交易成本上所有的优势来吸收因为交易成本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投资的分散资本,然后进行集中投资的行为。而交易成本套利利用的是不同市场上的主体在交易成本中的非对称性。
比较优势套利指的是套利者通过自己在金融活动中某一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来对换交易的行为。
二、影响套利的因素
影响金融套利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进步、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一)经济环境变化
经济环境往往能够决定套利的机会,套利运行方式对投资者利用套利机会等都有十分大的影响,而影响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金融经济的发展,市场一体化以及金融自由化。金融经济的形成改变了套利的运行方式,促进了新的套利形式的产生,套利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市场一体化和金融的自由化对市场的整合起到了促进作用,解决了资本流动的困难,金融管制也大大放松,从而减少了市场之间的摩擦,交易成本也明显下降,套利的机会得到了增加。在扩大市场和放松管制时,金融竞争也愈演愈烈,而竞争越激烈,就会促使众人去发现套利机会。
(二)科学的进步
套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保障套利活动的物质条件,也能提供套利工具。通过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套利的成本,让复杂的交易在网络上简单化的完成。科学技术还能够促进投资群众提高数值分析能力。当今社会,套利所设计的运算十分复杂,然而,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进行估价。
(三)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金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套利的发展,通过现代金融理论,套利从古典套利扩展到现代套利,从静态套利扩展到动态套利。
三、金融套利的主要模式
(一)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也是利用运行不平衡状态获利的行为,因为市场的变动,某种商品在不同时间会出现价格差异,而套利者就是利用这种特性获取利润,跨期套利的价格波动往往指的是特殊情况下的价格变化,而不是指商品正常波动的情况。跨期套利还有一种情况是通过高利的房贷或者是低利息的融资来获取高额利润。
(二)跨市套利
有些时候,套利者则是因为空间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不均衡从而进行套利行为,这种方式就是跨市套利。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价格,市场制度、政策法规等一些因素都会引起市场价格的不同,套利者则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套利行为,从而获取利润。
(三)跨商套利
跨商套利指的是通过相互联系的商品在价格上的波动实现获取利润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建立在有合适的商品基础上。
实现以上三种模式的套利,首先要在不均衡的状态下,如果市场均衡发展,那么就不存在套利行为。但是实际上,市场很难实现均衡发展,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完善和相互适应。所以,在当今社会上,套利的必要条件很容易就能满足。
四、金融套利管理办法
金融套利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对金融套利的管理应该考虑到它为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正面影响。
(一)加强有关金融设施的建设
市场套利活动的进行,是建立在金融交易网络的高效和通讯的便捷上的,因此,为了套利活动更好的进行,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有必要升级网络系统,提高信息效率。
(二)适当的推动金融自由化
在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上,积极的推动金融自由化进程,让资金流动在市场内部和市场之间,降低市场整体运行的成本。对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打击力度,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三)建设市场主体
我国的四大国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大的比例,因此,要对民营银行采取鼓励政策,解除市场的垄断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合理的制度。
金融套利活动的负面影响只有在健全的体制下才能够逐步消除,因此在市场上开展金融套利活动时,有关人员要加强监管和制度的协调。
结束语:金融套利在市场上十分的常见,它能够促进市场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了解金融套利,制定适合市场的制度,以保证市场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12
1.2课程体系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明确,教学方案比较混乱。
2010年l0月召开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分别是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贮与检索、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各高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据此为准则,同时对有些课程进行了调整。有的金融高校根据学校特色增加一些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为核心课程。一般情况下,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十几门。但这些核心课程基本上是金融、管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架构不严密。
1.3实践教学不够突出,专业能力训练不够,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
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软硬件平台亟待完善,有些必要教学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训练出学生能够解决专业问题和学习创新知识的能力。掌握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打造能力的必要基础,要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程实践、成绩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2金融院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金融院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旨在培养既懂金融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突出金融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将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所在的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是构建专业知识结构的依据,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学科发展不断给专业发展产生新的方向,专业发展为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金融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金融是管理的目标,计算机技术是金融管理的手段。信管专业知识应通过金融院校的主干学科、核心课程、特色课程,以及专业培养计划的导学图等方式体现,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应融化在金融管理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该专业的基础,同时体现金融院校特色。该专业知识结构侧重于基本技能培养,重点在于应用,而不是原理。金融管理是本专业的应用对象,应当从应用的角度去了解金融管理类相关的其他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
2.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信管专业应设立面向金融领域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多课程集成的综合应用类课程,灵活增加金融学科相关课程,突出金融特色,体现交叉学科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色。精选专业核心课程,突出重点课程,为学生增加管理、计算机、金融等学科的选修课程,菜单式的课程结构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订单或对人才市场的预测,适当地安排最佳的“套餐”课程。同时,对课程计划学时进行整体优化,对照培养目标,分解出每门课程的重点、要点及难点,即找出构架学生课程知识体系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明确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时数。这样,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删除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以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3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建立阶梯式人才培养过程。
该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数据到金融管理中的信息所形成的独特知识结构。这一知识链的构建,必须符合信息化进程中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高级人才的需求。金融院校制订的专业知识结构应当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尤其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名家讲座、学术引领、人生指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更有规划,增强了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热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又符合该专业动态的知识结构需要。平时定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技术讲座,邀请名师专家开设专题报告,尤其是安排一些软件开发企业、特大型工业企业、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各类型的信息主管进校介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今后的需求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全面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总之,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素质增强等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培养过程。
篇13
其次是国际经济变动状态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影响将加大。加入WTO使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脉搏与国际市场更趋一致,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国际经济环境动荡,国内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与之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业务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如房地产抵押贷款、房地产保险、房地产信托投资等。同时,在外资大量进入房地产时,还容易引发房地产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金融机构损失惨重,甚至会导致金融危机。
再次是房地产金融监管难度增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贷款的创造和投资机构、担保或保证机构的完整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房地产金融监管缺乏,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对房地产金融机构的管理尚无一个明确的专门机构,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入世后,国内市场更加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的广泛进入不仅会使国内金融市场更加活跃,也使得对之加强监管的难度加大。
入世给我国房地产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带来巨额资金,房地产融资渠道将有效增加,房地产金融业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入世后,房地产资金的来源渠道更广,如外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各项存款、外商的各项企业存款、储蓄存款等会有所上涨。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工具单一,尤其是面对居民住房消费的个人住房贷款品种较为单一,在还款方式、偿还期限、贷款利率、首付率搭配方面不够灵活,使得住房消费信贷在很多城市“火”不起来,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20%的比例相差甚远。国外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有丰富的业务拓展经验,有适应社会各类人士的贷款品种、贷款手续简便。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房地产信贷领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竞争,也给国内房地产金融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新型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各种层次的住房信贷需求。
二是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以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外部竞争刺激,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贷款,信贷人员担心收不回而“惧贷”;对消费者的个人住房贷款由于存贷利差小,办理手续繁杂而缺乏积极性;房地产金融市场缺乏活力,人员素质、行业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在外部压力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房地产金融机构必然会在经营机制改革、管理方式、专业培训、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是促进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发展。一旦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全面涉足房地产业,可能开办对境内居民的人民币抵押贷款业务和对境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业务,同时还会带来与房产相关的保险品种。如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业务相当发达,美国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HMA)近30年来为3100万个美国家庭购房提供了抵押贷款,金额达25000亿美元。房地产抵押证券化不仅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且开辟了新的金融投资品种。国外保险、金融机构将凭借其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涉足房地产金融业务,尤其是抵押担保业务和不动产证券化业务,从而将与国内金融机构一起,有力地推动我国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
面对挑战和机遇,金融房地产信贷工作应积极研究对策,应对挑战。
1、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银行的管理经验,变外行为内行。面对压力,我们应看到我们的优势,如对国情熟悉、与企业有长期密切关系、各种信息灵通等。但更应仔细研究入世后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自身运作中的优劣所在,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对应之策。要在房地产信贷营销理念、市场营销策略、服务手段、运作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且要有实质性的突破;要及早研发和推广适应形势需求的新的房地产信贷产品品种和业务,如试办面向外国人士的按揭贷款、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储蓄、房地产中介业务合作、住房保险等新的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WTO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