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教育辅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篇2
考试焦虑是中小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它指的是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有些学生一到考试就出现心慌意乱、情绪紧张、记忆卡壳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尤其是一些重大考试更是如此。这种现象就是考试焦虑,指的是由考试而引起的过分紧张不安、恐惧、担忧、厌恶等情绪性心理状态。
二、针对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教育辅导
分析引起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诸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中小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针对考试焦虑具体原因,可采用下列心理辅导方法克服考试焦虑。
(一)考试焦虑心理的认知娇正
对于考试焦虑,认知矫正是一种重要的辅助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学生对考试的知觉和评价,使学生对考试获得一种现实合理的态度,进而对“即将面对考试”这一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矫正,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优点,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对考试情景产生一种控制感、减轻考试焦虑。
第一,考试动机的调整。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第二,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学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通过一系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第三,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的认识、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心中感到焦虑时,要会释放,找自己的朋友、亲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要会转移,听音乐、参加些劳动、去大自然散步等等,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以遣散心中的不快。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
(二)考试焦虑的行为矫正
中小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行为矫正包括学生自我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帮助学生切实搞好应考复习和考前辅导等几个方面。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浦早期研究发现人在肌肉放松条件下的情绪状态与焦虑状态是互相对抗的,二者不能相容。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抑制另一种状态,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交互原理”。依据这一原理就可以通过诱发肌肉放松达到对紧张焦虑反应的抑制。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都是以这一原理为治疗依据。放松训练对克服考试焦虑有一定的疗效,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放松。放松训练是一套使人身体肌肉放松的练习。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这是一种既科学又适合个体掌握学习的方法,它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即使个别要领、动作不很准确也不影响放松的效果。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头――躯干――腿。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着考生目前的准备状态,这种专门的放松训练非常有效。
其二,自我系统脱敏。系统脱敏综合了好几种独立的方法,如放松、身体意识、思考与想象等。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的目的。采用系统脱敏法对考试焦虑者进行行为矫正应包括三个步骤:建立考试焦虑等级层次,进行放松训和要求考试焦虑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焦虑的等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首先,要帮助学生搞好考前复习,加强学生的考前指导。许多中小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就是考前复习不充分,知识准备不足。对应试科目的学习没有一定的把握,惟恐不会以致产生考试焦虑心理。因此,教师要教导他们平时要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按各科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凭侥幸心理靠压题取胜;其次,要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考前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再次,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应试技能,做好心理上、知识上、物品上的准备,对防治考试焦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克服考试焦虑,使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考试的成功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强考前集体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应积极创造条件,聘请有关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或做讲座,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外,学校应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让学生掌握解除焦虑的方法,降低或消除焦虑。最后,学校要给学生“松绑”,把学生从题海之中解放出来,推广“愉快教育”,寓教于乐,这是预防和减轻学生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另外,通过个别辅导,可以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考试,正视自我,培养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潘根春.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的调查与思考.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78-82.
[2] 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4):105-107.
[3] 王少华.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01,(19).
[4] 汪小琴.中学生考试焦虑心理成因分析及其辅导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2):55-58.
篇3
一、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中职院校声誉影响
在中学生中,多数学生对中职院校嗤之以鼻,认为中职院校比正规的教育院校低一等,而中职生则是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另外,社会对中职院校也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中职院校是培养工人的,在将来社会地位也是十分低下的。总之,中职院校在同龄人以及社会中的声誉都是不好的。这就会为中职生带来困扰,容易使中职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2.就业压力
进入中职院校,学生将不再接受以往的知识教育,而是技能教育。此时他们多数未成年,却因为进入中职院校,不得不面临就业的压力。这时的他们已经认清了现实,知晓了社会生存的压力,而心理尚未健全也使得他们顿生无力感,巨大的就业压力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团体辅导介绍
团体辅导是教师或者辅导者等组成的团体对学生进行辅助,以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了解、自我发展以及自我超越等过程。它是一种健康的辅助方式,借助团体的力量引导学生开放自我,促使个体在团体的协作中认识自我,帮助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态度、习惯等。团体辅导注重交际,也就是正常的人际交流。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促使学生尽快融入团体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团体交流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设计一些交流性的环节或是热点话题,营造和谐、幽默、轻松的氛围。在这一种团体交流中,学生就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互动中学会调节心理。团体辅导另外一特点是团体性。团体辅导成立的基础是必须有全体参加,不管大小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师生,一视同仁。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需要注意的是团体协作,利用团体的参与影响一些学生,来实现这些学生的心理开放,学生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有利于心理健教育的进行。
三、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建设优良团体,规范团体行为
团体辅导以人际交流为主。为了更好地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建设,有必要建设优良的团体,规范团体行为。良好的团体有利于进行团体活动,加大师生间的互动,规范团体行为,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交流环境。这都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前提。一个优良的团体可以凭借团体动力实现团体良好、积极的交流,更能够促使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发表自己的见解,加强中职生心理建设。例如在进行团体活动时,可以将团体的成员划分为几个实力均衡的小组,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以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此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自由交流,产生团体动力。规范团体行为是建立团体良好形象的前提。在此,所谓的规范团体行为不仅是指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还包括一些“矜持”行为。不文明、不道德这是大家所熟知的,现在就讲解一下“矜持”行为。所谓的矜持行为就是指团员放不开自己,始终不参与团体的任何活动或是话题。这种行为不利于团员的自身发展,对其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2.团体内容具有针对性,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必须明确,所选取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生的话题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选取有关内容十分关键,其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出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培养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不仅是指对象是中职生,还意味着内容必须要分阶段进行。所选内容要结合学生当下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阶段其重点不同,自然选取的内容也会不同。刚进入中职院校的中职生,其心理必定是紧张的、害怕的,对于外界也十分敏感。这时,建议所选内容以适应环境、生活成长以及团体交流为主,有利于刚入校的中职生放下心理上的负担,融入团体。同时,也为了团体的作用更加明显,建议团体进行公告,让团员根据自己的形象设置自己的个性化名片,大胆介绍自己,对于一些较为腼腆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这将有利于团体氛围的融洽,更重要的是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当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避免事倍功半的现象出现。
3.团体辅导分阶段进行
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注重阶段的划分,不是指学生的成长阶段,而是指团体的运行阶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达成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目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团体刚成立初期,教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团体辅导做铺垫。在这一阶段,教师是主导,引领学生进入团体,借助团体的力量打造一个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发展阶段。通过准备阶段的预热,这时的团体具备了良好的团员基础以及互动能力,也就意味着进入团体的发展阶段。在发展阶段,教师应该作为一名旁听者,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讲述自己心理上的压力,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最后确定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束阶段。进入结束阶段,最后的收获就是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全体成员获得感情认知、精神愉悦。教师也应该从团体辅导中获得经验,知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阶段应该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好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应用中,还需要心理工作者进一步努力,尽最大可能发挥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王峰 单位:丹东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1.1后进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科的后进生对于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其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英语后进生也不例外。英语是一门外语,相较于母语存在很多的差别,当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对于英语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不断拓展英语阅读的范围,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适应的习惯与技巧。由于英语后进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缺乏浓厚的兴趣,也较少集中注意力听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较难达标,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后进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以及自身的英语基础是较为薄弱的,长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英语教师不进行及时矫正与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惧或者厌烦的心理,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后进生。
1.2后进生在学习英语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的英语后进生无法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相对英语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而言,很多的英语后进生不是因为智力水平较低或者学习态度较差,而是由于后进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中不注意因材施教的话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1.3教师没有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培养,因材施教
由于英语后进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其在考试、作业等成绩反馈上较差,后进生在英语教学中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这样的后进生很多的英语教师不够重视,也缺乏耐心对后进生进行培养与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也缺乏研究,英语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英语教师也没有因材施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进行针对性辅导,这样英语后进生也很难在英语学习上获得进步与提高。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导策略
2.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后进生积极听讲并且参与到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后进生只有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才可以发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辅导策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放映学生喜欢的英文电影让学生感知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魅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给予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英语并积极鼓励后进生参与其中,英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于后进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适合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适合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学习英语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至关重要。对于后进生,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其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英语方法的引导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后进生多方面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研究其学习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矫正,将后进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比如,背单词对于很多的后进生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在需要使用时发现可以记忆住的单词依旧屈指可数。针对死记硬背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单词词根记忆法、单词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让后进生有方法地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与学习,积累词汇量。比如。很多的后进生对于英语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英语写作无处下手,每次的测验以及练习中英语写作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注意精彩词汇的积累,多种句式的表达与写作中的使用。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才有质的提高。
2.3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
篇5
摘要: 随着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在广大高校内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和引导者,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可见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本文将针对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erative. As the main force and guider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and mental health work, counsel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ir vocational ideal. So counselors are the major directo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work.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and then discusses the guiding role of counselor in the process of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用
Key words: counselors;career planning;guiding role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278-02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而是开始趋向于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队伍不断庞大,加之众多高校实施与社会需求脱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还处在“象牙塔”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也不曾认真地尝试职业生涯规划,在自己职业生涯方面一切都还只是出于探索阶段。部分大学生因为对自己的情况不了解而盲目择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辅导员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较为充分,因而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知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1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以课堂为主战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内容与普通的知识传授不同,其实践性更强。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多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于此同时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低年级学生刚实现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身份转变,面临大学中的新环境新现象会有所不适,再加之大学的教育模式不同于高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接受必然会有所影响[2]。另外,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学生在大学前多是按照父母的安排而生活,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考上父母给设定的大学而努力,很少会自己去规划。如果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不提供实践机会的话,学生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1.2 欠缺专业性,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的专业与之后的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细的来说,大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完成不同的任务,在专业课上去的不同的成绩,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职业方面的目标。但是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是全校统一辅导进行,并没有针对专业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如此一来便很难使专业不同的学生产生有效的共鸣,加之辅导老师多不是专业课程的老师,很难对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指导[3]。
1.3 规划的辅导过程欠缺延续性 当前,多数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安排在大一,让新生一踏入大学校园,便有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意识,在此层面上,这样的措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如它可以令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并不是可以松懈的阶段,这反而是需要努力的新的开始。但是如若将课程仅仅设立在大学初是很难有成效的,大学生活总共四年,在这四年中,学生的认识、心理方面都会产生变化,因而对自己的规划和认识也应有所改变,但是在这一逐渐调整的过程中,如果不提供相应的规划辅导,那么学生的规划执行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往往会有所欠缺。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分阶段执行和分内容执行的必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安排个性化的辅导内容,并将其贯彻到大学四年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能力[4]。反观目前高校实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安排在入学初就是安排在毕业前,对学生中间的成长过程弃之不理,很难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的目的。
1.4 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长处和爱好,也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社会和职业生涯的信息。从职业生涯辅导专业词汇上来讲,就是欠缺生涯责任感。因而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应当增强学生的这种责任感,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寻找就业信息,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去了解掌握就业政策,并能自觉有效地适应各种职业环境,与此同时,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降低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度。
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
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指导者,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队伍中最直接最基层的群体,是高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不二人选。
2.1 辅导员对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使学生能够更自觉主动地去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就得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入手,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中。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因为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来源主要是辅导员。可见,辅导员对于学生的人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辅导员就应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不遗余力地辅导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正确地做人、做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不仅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路影响甚远也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员应当与学生简历良好和谐的关系,以开放与时俱进的思想,人性化的态度,专业化的能力,多样化的方法,因材施教地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增强学生对自己和未来的关心程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成功有效的规划下逐步走向成功。可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是一个人生命旅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职业历程中应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满足感快乐感。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指导中应有意加强对学生有关生命紧迫感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领会生命真正的意义,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强化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重要内容,要想职业规划教育取得成效,就应将这一内容有力地贯穿到学生的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了解相关职业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相结合,并能有效将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和过程实施的灵活性结合。
2.2 辅导员能帮助学生对“内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在从事一种职业时,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以及内心体验都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就是所谓的内职业生涯。由于个人个性不同,其所合适的职业也有所不同,因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即不同的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职业生涯规划是从自我认识开始的,这也是整个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对自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高低、价值观、个人需求目标、身体健康状况、工作经验资历、受教育程度、心理负担能力、情商智商以及思维方式多方面的内容。
2.3 明确规划各项因素,引导社会实践的积极开展 通常我们所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涵括了社会环境因素、职业方向及定位因素、职业行动评估等等方面。既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因不同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根据社会环境、自身条件的改变,需要不断的调整其规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与评定。作为辅导员,需要不断的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做出反应,不断的调整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的最主要目标,是让其提高整体质素,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竞争力。所以,辅导员在帮助高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期间,可以积极的开展课余的活动,建立一个规划的平台,通过场景模拟,职业实习等等方式,实现规划目标。
上述内容的进行与开展,不只是为了让高校学生在学生的生活有更积极的空间与成长的方向,同时也让其不断的了解所处的环境变化,对自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建立科学性的未来目标,增加高校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与心理应对能力,对整体质素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让高校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职业中所运用的岗位技能所结合。另外,辅导员可以运用假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生产要素等等,对职业后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定位,做出正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
有针对性的、实效性的进行高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还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失的部分。作为辅导员,应当在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引高校学生了解职业状况,认识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增强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理解与把握,为高校学生毕业后开展顺利、准确的就业生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顾岱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规划的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篇6
性别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态度和情感。1974年Sandra Bem编制了第一个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测量工具-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将人的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以及未分化四种。此概念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当前普遍认为双性化比例会随着个体的年龄,也即社会经验的丰富而增多,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调和不同社会角色,顺应社会发展要求[1]。而未分化是最差的性别角色类型,心理健康水平不高[2]。
依据精神分析原型理论来看,人格发展上出现的双性化其实就是潜意识自性对意识自我逐渐统一和整合的过程。具体到性别角色发展方面,就是不断整合各种原型,形成适合的内在需要,又适合外部要求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3]。如"阿尼玛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是男性无意识中的女性补偿因素,也是男性心目中一个集体的女性形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但是当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时,可能会引起两者的反叛,如男人会变得过于阴柔,女人会显得极为反叛[4]。顺应或者说达到原有的平衡需要推进个体积极处理二者关系,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促进个体的双性化,外界要注重性别的自然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不给予太多限制,内在要引导无意识的异性特征在意识和行为中显现而非单纯的压抑、抵触,促进性别心理健康发展。
反观当前的中学生群体,中性化、异性化及性别倒错心理现象如暗流涌动,为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观带来不利影响。当前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的研究多为综述、普查、相关分析等,虽然有学者注意到性别角色对中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却从未以实证的角度探讨是否有恰当的培养方法来完善个体性别角色。鉴于此,在教学中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中学生澄清误解或偏见,了解性别差异及优势,发展双性化特点,做到接纳自身与他人性别角色。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根据初调结果课题组在思明区某中学,筛选不同性别角色类型高中生各12人,进一步通过面谈,确定知情同意及参与团体辅导的意向,确定11位研究对象。仅有一例在后期的团体辅导中流失。其中男6人,女4人,平均年龄16岁。
1.2研究方法
1.2.1测评工具。采用由刘电芝编制的性别角色量表CSRI-50,由三个分量表组成:男性量表(16项),女性量表(16项),中性量表(18项),中性量表不计分,起干扰作用。施测时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7个等级上评定量表中形容词符合自己的程度,依次计1分至7分。男性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以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为效标,得到的效标效度分别为0.84、0.83。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按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4.8分,女性5.0分)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类:未分化,M
1.2.2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与实施。第一阶段以建立团体、明确目标为主题,具体目标:(1)引发成员参与团体的兴趣,消除陌生感、焦虑情绪;(2)探索并交流成员对团体目标的看法、期待,订立团体规范;(3)创造开放的团体气氛,建立初层次的团体互动关系。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游戏"大风吹",活跃气氛,消减陌生男女生间的约束感;第二步、名字"叠罗汉",促进相互了解;第三步、自我拼盘,初步引入涉及性别角色的话题,如最希望和异性说的一句话、与异性相处的最愉快经历等内容帮助成员明确问题视野,形成探索期待;第四步、协议团队工作方式、讨论形成团体规范。
第二阶段主题为深化团体关系,促进对自我性别角色的了解,具体目标:(1)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角色特征。(2)协助成员澄清非理性的异往期待,改变性别刻板印象。(3)促进团体成员间敞开心扉,体悟自身性别角色。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活动"松鼠与大树",活跃气氛、敞开自我;第二步、最佳男女生,探讨受欢迎的男生、女生特质;第三步,男生、女生上黑榜,讨论不喜欢的异性特质,并提出如何接触;第四步,男女有别,成员自评与反思,协助成员认识自身性别特质中的不足,说明两性之间存在的差异;第五步、难分胜负,以变化拔河比赛规则暗喻男女性别角色的界定也有后天性、社会性的特点。
第三阶段,以透视自身具有的不同性别角色面、促成初步接纳为主题,具体目标:(1)成员进一步认识、了解自己及异性性别角色。(2)协助成员合理看待性别特质不明、倒错、混乱等现象。(3)了解、接纳自己的异性特质,并建立性别角色认同,逐步达到性格的"自性化"[6]。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活动"三五成群";第二步、人格脸谱:制作脸谱将自己不同的男、女性特质写在对应一面,并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①你的男性特质有哪些,女性特质有哪些,哪种多,与你的性别角色相符吗?②令你满意的特质有哪些,带给你什么好处?③你认为自己欠缺的特质有哪些,它属于哪一类别,如何培养?第三步、心路探索,男女搭档完成"盲行",问题引导:如何有效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现实交往中如何打破性别角色界限自在交往?
第四阶段主题为正视异往的禁与欲,明辨各类情感,学会尊重与接纳,具体目标为:(1)协助成员以健康、理性的态度面对异往。(2)了解友情与爱情的分界,能尊重、接纳不同性别角色的个体。活动步骤:第一步、情感擂台,体验男女交往的舒适境界;第二步、说情论爱,通过心情故事,理清爱与喜欢的区别;发放友谊期待卡,写下对理想异性朋友的期待;第三步、距离男女,在"同舟共济游戏"中引导成员思考合宜的交往距离及向异性表达尊重的方法。
第五阶段以深化的性别角色自我认识与接纳为主题,具体目标是:(1)通过他人的角度认识自身性别角色;(2)肯定自我价值,深度启发处理与看待的方式。活动步骤:第一步、热身游戏"棒打薄情郎",温暖分离气氛;第二步、整容日记,以假设方式引导成员思考,跨越性别的先天局限,怎样更好的发挥不同性别角色的优势,塑造更好的自己。第三步、分离祝福,总结自己活动中所思所感所得。
2.研究结果
性别角色量表后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的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积极的改变,JT(女)从未分化转向双性化、YP(男)从男性化转向双性化、JQ(女)从双性化转向女性化。而未发生类型转化的个体在中位数对比分析中发现,有5人接近转变临界点,仅有2人未到临界点。进一步对自编的访谈问卷分析发现:对自己性别角色的喜好及认同度发生不同程度的提升;成员对异性化现象能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一个宽容开放的接纳态度能明确自己作为男性或女性所拥有的优势与不足;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促进自我的完善、参与到不同性别交往中。
3.讨论
通过对开放式问卷的整理发现:成员对本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非常期待有后续的辅导跟进。有学员对第二单元的"最佳男女生"、"男女有别"、第三单元的"人格脸谱"、第四单元的"距离男女"、第五单元的"整容日记"等印象深刻,反响强烈。由于团体辅导方法本身具有的优势,可以为参与者提供安全、信任的环境[7],并在领导者对规则、习惯的阐释下营造出真诚直言、尊重友善的氛围,成员可以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有效缓释误解与偏见,在不解与困惑中探索自我认识与接纳,在热身与分享中加强与异性的沟通和交往,有助于性别角色类型的修复与重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行为示范原型过程,树立学习的榜样,可以引起群体成员的认同和模仿[8]。在团辅活动中的榜样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不仅行为举止可表现出与自身性别相符的气质特点,又能够根据情境、场合的变化适度调整出非自身性别所具有的角色特点,而且也能理解异性化[9]、性别倒错[10]等非常态化现象,对人的认识甚至可以跨越性别的局限直指性格、秉性等。这就给了这些有相似的年龄、爱好和教育背景的同龄人潜移默化的启示,他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异性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异性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异性对自我局限的了解,开拓了视野、强化了感受,以至更新了观念。
同时,有效的团体辅导离不开明确的理论支撑。之前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的研究大多为量表检测范式,论证双性化个体客观存在,同时根据双性化人格与心理健康指数的分析论证其存在的意义,并提出影响因素及形成的一些途径、方法,却从未以理论验证或实践的方式加以研究探讨。本研究创造性的依循了荣格原型理论,充分发掘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的内涵与外延,有效结合在不同的游戏、活动、话题中,调集参与个体"自我"的高度参与,重新检视意识自我、人格面具以及自性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促进自我反思[11]、自我定位、自我验证[12]等功能在性别角色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进而达到了性别角色的修复或重塑。
总之,经过以荣格原型理论为核心的团体心理辅导后,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类型发生了质的转变,大部分成员的性别角色意识更清晰,削弱了性别角色偏见与误解,提升了自我性别角色的接纳水平。在高中生间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其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小学开展性别教育的重要手段,建议多开展此类团体辅导或者具有相似效果的专题课程。
参考文献:
[1]李楠.性别角色的性化程度概念及研究[J].文史研究,2008,2,76-77.
[2]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3,87-88.
[3]李曙光,郑艳.荣格原型理论对儿童人格双性化研究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008,21(4):148-150.
[4]林超.用荣格的原型理论解读幼儿双性化人格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18-20.
[5]龚茜.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学,2011,26(121):335-342.
[6]徐西森.团体动力与团体辅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93-197.
[7]周平,白涛涛.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2014,8,130-140.
[8]段雨吟,陈娟等.基于朋辈心理辅导看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110-114.
[9]王金生,刘电芝等.大学生性别角色异性化现象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3):228-232.
[10]李霞.大学生性别倒错成因探析[J].考试周刊,2014,4,201-201.
[11]孔明安,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6,2,42-48.
篇7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洋思中学的首要教学原则,也是洋思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显著特点。
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他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进洋思也变好了。
笔者对洋思中学从自学抓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没有“差生”颇感兴趣,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分析后进生成因
学困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信心和能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
二、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洋思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好”是洋思中学紧接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理念后面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呢?蔡林森校长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悟出,尽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蔡校长指出:“学习是关于掌握知识的实践,所以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还说:“打仗是由连队战士打的,指挥员用智慧去指挥打仗,教师要和指挥员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他强调指出:“理解游泳知识与游到河对岸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课堂上学生听懂和正确熟练的应用有本质区别。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降低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使学生会做和熟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以“生”定教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教师教什么?教师怎样教?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反馈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教。
篇8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9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培训的重要任务,引导着大学生成长,辅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成功,辅导员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对能否完成这项任务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面对高等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可以说,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指导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指导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从大学辅导员的言教与身教两方面入手。人们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间是在学校走过,学校的教职员工有义务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辅导员要负起责任来,担当起教练的责任,负担沉重,做好身教言教工作,给大学生以良好的引导。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引导教育中的身教与言教
辅导员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染学生,以身作则鼓励学生,通过身教、言教,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力量,于潜移默化中产生好的影响。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性情的培养,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指导呢?孔子说: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对于高校辅导员,既然从事这项工作,就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维持个人良好的形象,进而建立教学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辅导员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辅导员是充满精气神的老师,那么班里的学生也会神采飞扬。所以作为一个辅导员必须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正直的作风,用自己的行动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是鼓舞学生的斗志的。同时,辅导员还应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高校辅导员大多都能够自觉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出身教,为学生做出表率。但在辅导员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个别辅导员并没有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学生有疾病,辅导员没有去关心,让大学生在非常的关键没有体会到辅导员的关怀和帮助,从而有不恰当的理解。
辅导员和学生沟通中,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把大学生当成模仿的对象,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辅导员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千言万语化作行动,时刻注意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从小处做起,关注细节,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言必信,信必果。用谨慎的态度说话做事,做到谈吐文明,有风度,要尊重学生。辅导员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坚持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让大学生于受教育于无形中,用人格魅力和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当辅导员的品格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时,大学生会自觉的把辅导员作为指明灯,自觉的塑造起高尚的人品,使学生受益一生。
2.言教
我们应该承认,辅导员的身教和言教是有所区别的,言教的使用更多,毕竟沟通交流要通过语言进行。一个渴望进入教室的学生,在辅导员的教导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完成学习学习,走出校门,推动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辅导员,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引导学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任何情况下,一个合格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是:言之有物,言有乐趣的。
在大学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多远离家人,独自来到学校求学,时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加以引导。如一些学生经常会找到辅导员谈一些个人的问题,对教育、就业、人上发展前途、人际关系协调处理等问题,有些学生情绪会比较紧张,找辅导员去谈心以寻求关心和支持。对此,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方法,要看到学生眼中所充满的激情和希望,态度要诚恳,表情要温柔,要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向上,正确的评价自己,引导学生们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引导他们热爱集体、团结互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并能够不断的进步[1]。
3.言传和身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
辅导员在对学生引导教育中,言教是不可少的,要给学生解释和教导,言教与身教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中也要关注自身素质,让辅导员通过其语言、动作、表情、神态等将各种信息传给学生,给学生以直接的影响。毕竟,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辅导员给他们做了一个榜样,什么样的榜样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对他们来说,辅导员是发挥了模范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精神岁月,给学生带来终身的影响[2]。
三、结语
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劳动,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辅导员为学生在各方面做出表率,辅导员应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标杆,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一名辅导员,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教育事业,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传授知识,兢兢业业的努力投身到教育中去,让辅导员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要为人师表,通过言教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言教身教把工作做好,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篇10
职业生涯辅导(Vocation Career Guidance)是近年来国内大学里兴起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方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其作用是使每个大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大学生要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将职业生涯辅导思想应用到实际领域,并结合复旦大学软件学院职业发展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2 职业生涯理论应用与实践
2.1 新世纪新学院,思路新模式新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大不相同。专业教科书选择目前流行的国外知名大学的原版书;除了理论教学以外,每门专业课都增加了一定数量的“Project”和“Lab”,让同学们通过动手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应用能力。
比如大一年级的“程序设计”课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开发一个计算器或小游戏,感受编程的乐趣和成就感;大二的“数据结构”课上有一个堆栈处理项目,通过火车编组调度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堆栈结构的认识;大三的“操作系统”课,要设计开发一个简易的操作系统,让同学们体会在计算机内部,作业是如何通过进程、线程进行调度的并了解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的关系;大四时,“软件工程”课要求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几个人一组开发一个项目,亲历软件工程的每个阶段,最后通过讲演的形式汇报每个同学所负责的任务和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展示。
2.2 新模式下出现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解决
新的教学方法的确带给同学们更多实践的机会(动手实践或上机操作是大学生最缺少的部分,导致我们的软件开发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但是一开始也给那些从来没有涉足计算机编程的同学,或者那些逻辑思维比较差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压力。他们被几个“Project”压得抬不起头来,又不好意思请教同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Project”完成不了,其他课程也受到牵连。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反正跟不上了,晚上玩游戏,白天睡懒觉,一过就是二三年,当意识到不能毕业时,为时已晚。大学里出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国外大学里职业生涯辅导非常普及。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陶冶孩子身心,让其学会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有效的、适用的活动;进入初高中阶段以后,学校有专职老师根据这个年龄段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拓展理念、人生探索、建立良好的道德观的训练,为下阶段作好充分准备;而到了大学阶段,是一个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引导学生由中学向大学顺利过渡,每个学年、学期都有规划,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会把握机会,学习稳定以后,多参与课余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面对未来发展及时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计划,使得大学四年过得丰富多彩。而国内这方面工作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是进展缓慢。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往的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心理)研究不够。在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中,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家庭过度保护、学校过度教育、生活经历过度缺乏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究竟到学校里来干什么?前面已经提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是明白的,而小部分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在新情况、新问题的条件下,我们要根据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研究新的应对方法。
2.3新生入学,通识教育、心理教育双管齐下
通识教育:新生进入复旦大学以后,文、理、医科混编班进入学院学习。针对以往部分学生迷途不知返的状况,除了学校里安排的通识教育以外,对全体新生进行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课前,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这个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历程、人物和事件。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历阿克)是如何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ARPANET)基于什么条件下诞生;世界上第一块CPU芯片是由哪个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比尔・盖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建微软的;一个软件公司是怎么工作的,等等。然后安排学生去软件公司参观,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印象。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邀请大师级人物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比如清华请杨振宁先生给本科生上“基础物理”课;天津大学请陈省身先生给本科生上“应用数学”。我们也因地制宜,邀请学校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权威教授、学者担当此任,同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同时,学院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在全体新生中间进行心理教育,让同学们懂得,进入大学的每位同学又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一切从零开始。辅导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健康人的标准应该是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谐发展。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素质,人格健康,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一些生动案例警示同学们心理问题对学习的危害性。
2.4在校期间,暑期实践、社会实践各取所需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各级学校里都有人协助你制定自己的生涯计划,进入大学以后,职业生涯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但也有例外)。中国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滞后,除了做好以上教育以外,还应为学生在校四年逐步形成一个未来人生的规划作引导。
学院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体验艰苦生活,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安徽祁门就是软件学院支持希望工程扶贫支教的一个典型,学校捐赠电脑、善款,同学教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上网等技能。有三个年级的十多位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这些同学回来以后感受颇深。
除此之外,组织一些学生到软件企业去调研,零距离地接触企业。2005年辅导老师安排部分同学进行一系列“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考察团”活动,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几十家软件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双方交谈中企业也能了解到现代大学生的状况。在杭州塔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考察时,同学们了解到来自印度的这家公司不仅软件外包做得好,而且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也堪称一流,企业的管理思想更是无可挑剔。这些是学生、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得到的第一手信息,使得学生能够看清楚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行业的背景。
从职业生涯辅导的角度来看,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交流,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学生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干什么的道理。
2.5毕业在际,排摸辅导、个性辅导对症下药
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一般是,一半在学校里学习,一半在企业里实习,四年大学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轮回进行的。复旦软件学院目前没有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在大四有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课程,要求将要读大四的学生在大三结束时就进入企业实习。利用一年左右时间接触社会,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且可以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总结,如果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周末回学校上课的机会,进一步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学院有一个“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它的功能有:
(1)主动、积极的联系、筛选在沪有一定资质的软件企业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备选方案。他们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度较高的,对实习生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企业。
(2)为了使课程能够按时开始,在学期开始时就要在学生中做大量排摸工作,宣传课程的意义,了解每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程度,根据不同情况为学生制定下一阶段职业生涯计划,进行大量疏通和解释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
(3)在适当的时间里(大三下学期前后),邀请企业来学院招聘、推荐学生积极应聘。给企业和学生一个相互平等、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机会。
(4)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规则,使得不同情况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过程中有章可循。比如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对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不同要求;对实习期间单位发生变换的处理等。
就如前面提到的,在这个阶段挖掘出一批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与对象通过建立关系、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找可能答案、执行方案和评估结果及结案实现案例辅导的全过程。其中根据情况进行分类,考虑究竟是个别辅导还是团体辅导。
针对有些学生毕业以后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举足未定的情况,职业生涯辅导老师采用职业家族树(Occupational Family Tree),即画图方法帮助他们分析。把家族成员已有职业的状况以及这些职业在目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职位未来发展的趋势画在树枝上,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体能、外貌等条件画出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确定自己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这还是有点传统的世袭的成分在里面。
针对那些迷失方向而不能自拔的学生,到了大三下学期,老师选用价值澄清法,跟学生强调的不是价值观本身,而是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价值观形成到逐步积累的过程,走到这一步都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分析在大学里出现的种种不适问题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可以改正的,要正视过去的不足,鼓起勇气,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学生,他们总以为自己成绩不错,表达能力也可以,但是总是找不到实习单位,老师运用模拟情景法进行帮助。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示意学生问题在那里,暗示他至少在面试的时候,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样一种意思。比如,2001级的一位同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面试了多个公司都没被录取。老师也觉得奇怪,偶然一个机会听公司人事说,黄同学笔试成绩和面试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在谈到团队合作时,情绪极度亢奋,表示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不愿意与人合作。而作为软件企业不可能有单独完成的项目,团队合作是必须的。老师安排另一个同学作陪,设计一个场景重复原先出现过的情景,告诉作陪的同学等于告诉黄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黄同学逐步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欠,经过两个星期的六次高密度情景模拟,该同学很快被几个大公司录取,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他选择了一家比较适合自己的公司。在实习期间,老师还时常提醒他注意性格方面的改造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引用一些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对软件学院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作了一些介绍。但目前职业生涯辅导仍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对其中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帮助那些刚进大学就迷失方向的学生走上正常道路的问题,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以致用问题,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创新的问题等等仍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文中看到,许多职业生涯理论都是来自国外专家学者,而且中国文化、教育与国外文化、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中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对社会的终身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也必将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DavidH. Montross and Chris Topher J. Shinkman.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Theory and Practice, Charlesc. Thomas Publisher,U.S.A.,1981.
[2]J.P.斯腾伯格著.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俞晓琳,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
篇11
体育的性质是要求学生以身体参与为前提,通过多次练习以达到自动化的目的。身体的参与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在生理上不断提高,而且还要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也有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给他们创设一定的艰苦情境,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甚至流汗。通过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与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品质。比如耐久跑就是一项很好的意志力养成项目,特别是在冬季,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耐久跑训练。再如体操、球类等项目也是运动量很大的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学生有果断、易于配合合作的精神。在这些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紧张的气氛,不断让学生参与进来,锻炼他们遇到很难决断的事情时要冷静思考果断处理,形成做事干净利落的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活动具有即时性,就是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看到结果,无论是胜与负都可以很快地知道。如果失败了,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如果成功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和“收益感”的同时,要教育学生不要骄傲,而要继续努力去争取再一次的胜利。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并运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练习,既利于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还能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与思维的提高起到改善作用。
二、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成功观念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自信,他就会不惧怕,做事情也不会缩手缩脚,更容易达到成功。而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成功观念。在体育活动中,能很快地暴露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一个果断的突破、一个漂亮的传球,都能体现出学生的优秀品质。但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活动中却不是那么自信,跳山羊时不敢起跳,在篮球比赛中喜欢单打独斗,没有配合意识。如跳高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当高度在不断提高的时候,都会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再如支撑跳跃是高中女生较难的项目,第一次能跳过去是一个成功,再完成一个新的难度动作时又是一个成功,学生能否超越都体现了她们的性格、品质。成功与失败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当成功时,学生的喜悦便写在脸上,当失败时,能看到他们的气馁与沮丧,甚至是不再喜欢体育。也有的学生再次遇到这个项目时可能就会紧张、胆怯,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抓住有利教育时机,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成功与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时,要激励他们勇于调整自己的心态来战胜困难,把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清除掉,树立起自信心。
篇12
1.个性化突出
新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对未来有不同的憧憬。团体辅导可以根据新生的独特性将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以专业或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测试、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使新生在团体活动中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等方式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2.自主性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现代教育以学分制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运用形式各异的心理游戏和训练方式帮助新生弄清楚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领悟,达到自我规划人生的目的。
3.共情性强
当同学们怀着一份激动、带着一份好奇,踏入了大学校门,渴望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时,却发现面临新的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在团体辅导中,新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团体内其他人同样有心理困扰,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罕见,加上团体营造的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将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同时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真诚、关心和互助,获得对未来的信心。
二、团体辅导运用于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实例
团体辅导是一个引导者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强调团体活动中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
1.团体的组建
以汕头大学学生为辅导对象,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职业生涯辅导团体。经筛选,实际参加者共 12人。确定团体成员后,在开展团体辅导前一周,召集全体成员见面,向参加者介绍团体辅导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次活动要采用的方法,并初步说明团体规则。团体成员与团体指导者共同签订协议书。
2.团体活动的设计
该辅导的目的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团体活动、交流分享、角色扮演、行为演练、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团体活动连续进行 3周,每周2次,每次 2小时。活动方案以个体行为理论、团体动力理论以及各种职业理论为基础,根据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程分为 6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步步推进,共同形成探讨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问题的有效环节。
3.团体活动的实施
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共进行 6次活动,每次为一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相见欢。
目标:(1)介绍生涯概念,澄清团体目标及成员参加动机;(2)成员相互认识,建立团体互动关系,初步营造平等、坦诚、温暖的团体活动氛围;(3)建立团体,订立团体契约,促成团体凝聚力的初步形成。
活动:(1)指导者自我介绍;(2)滚雪球;(3)制定团体目标、团体规则,为团体起名字,举行团体辅导宣誓活动。
第二单元:全方位了解自己。
目标:帮助成员探索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特质(性格、能力、兴趣), 并通过他人的回馈来重新认识自己。活动:(1)20个我;(2)别人眼中的我;(3)心理测试(气质测试、卡特尔16PF、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第三单元:价值观澄清。
目标: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与职业的关系。
活动:(1)价值观拍卖;(2)鸡对“宝石与小麦”的选择。
第四单元:职业深入访谈会。
目标:探索职业世界,促进成员对社会环境、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就业形势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活动:(1)猜拳决定记者与被采访者,赢者为记者;(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被采访者的职业;(3)根据职业访谈表进行采访。
第五单元:生涯定位。
目标:(1)了解职业理想;(2)分析个人资源、就读专业及其与职业目标的契合度;(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和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具体方法。
活动:(1)带你去旅行;(2)资源网;(3)我的未来。
第六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
目标:(1)帮助成员发现自己;(2)展望未来。
活动:(1)我的苹果;(2)生活设计师;(3)结束团体活动与道别。
三、团体辅导的效果
1.明确的职业目标
团体辅导参与者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设想和打算。
2.清晰的自我认识
新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有了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面对自己的缺点。
篇13
高校创业教育是以培育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创业素质和开创精神的综合型人才[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把创业教育放在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建议把培育创业精神和培训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激情、学习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以便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创业活动,从而改变就业观念,提升择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一直在探索,对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1届1.6%,2012届2.0%,2013届的2.3%,2014届2.9%,2015届3.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2],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可见我国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自1952年我国设立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始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辅导员也必须根据其自身的优势,顺势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
1.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者
辅导员是青年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事务处理和各项活动的开展,立足从细微处对学生行为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理念的启蒙者。辅导员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创业政策,清楚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因此,可以从对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开始,就把创业精神培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明确创业方向、实现自身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者
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们思想逐步稳定、成熟,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接受入校的适应性教育到初步的自我认知、确定发展目标,进而完善职业规划、付诸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科比赛、开展相关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正确职业发展方向。在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职业规划引导者的角色,成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构建过程中的引路人。
3.大学生创业指导的实施者
高校辅导员是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每个人都承担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渠道多样,便于进行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宣传,从而指导学生领会文件精神,及时将创业政策落到实处[3]。目前,大部分辅导员都经过创业课程系统培训,获得了“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证书,有能力通过政策解读、实例分析、技巧讲解等形式,系统地给学生传授创业的理念和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对于创业教育的决心和用心。这也是关乎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
4.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在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中,辅导员是积极的筹划和组织者。利用创业大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是高层次的创业教育。辅导员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可以较快地收集到各类、各层次的创业赛事活动资讯,诸如“挑战杯”、“三创”大赛、“互联网+”等等,通过班会、第二课堂等渠道迅速传达给学生,并积极动员和挑选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队参与比赛,从而调动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利用赛事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而且也是检验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方法。
5.创业氛围的营造者
创业需要氛围,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大多数创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营造健全、自由、浓郁的创业环境,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创业人才的培养作用明显。针对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性更强的特点,创业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更是离不开辅导员的密切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各级学生组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班级,辅导员对其影响力明显而持久,辅导员要想方设法把创业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和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创业氛围,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和“创业”亲密接触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业理念,支持创业教育,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去。
三、总结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创业教育做得好,不仅能够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我国高校对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联系最紧密的老师,应认清形势,顺势而为,勇于挑战,善于探索,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王倩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