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康复护理的措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康复护理的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康复护理的措施

篇1

1 康复护理特点

1.1 早期介入 有些时候患者之所以恢复速度快,除了因为手术本身很成功之外,还有就是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一般神经系统症状稳定后即可介入。

1.2 自我护理 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不再是单一的过程,一定要教会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1.3 功能训练 从良肢位的摆放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这里的功能锻炼,一定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康复治疗者共同完成,尤其是患者本人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决定着后期恢复效果。

1.4 患者心理干预 刚刚挽回生命的患者很难接受目前的自己,大多情绪波动,比较痛苦和担心,要积极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与支持,使其倾诉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减少心理负担。康复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康复护理的始终。

2 康复护理的基本目标

2.1 维持与改善患者残余机能 充分活动肢体,防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2.2 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 早期卧床患者一般活动少,康复护理人员要帮助其活动,以减少机能的丧失。

2.3 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及需要 向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具体康复措施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并要求家属必须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与康复治疗中来。

2.4 充分发挥患者本人的潜能 积极的鼓励患者,使其主动参与各种机能训练,最大化的发挥其潜能。

3 康复护理的基本措施

3.1 一般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 见表1。

3.2 预防畸形和并发症

3.2.1 变换和姿势 早期变换和姿势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褥疮,肺部感染等,还可预防因患肢长时间受压,不感痛苦,而造成的患肢肩、髋关节的疼痛与挛缩。

3.2.2 预防压疮 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增加精神负担,严重时甚至引起全身败血症而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中要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按摩背部及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营养状况等。

3.2.3 气管切开护理:保持病室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清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床头抬高15°~30°,定时翻身扣背,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3.2.4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长期卧床或者运动受限制者,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出现关节挛缩。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各个关节、各方向的全范围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也要注意保持主要关节的合适,矫正患者不良姿势,以防止髋外展、外旋畸形、膝屈曲畸形、足下垂等挛缩畸形的发生。

3.2.5 功能训练 协助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加强各大小关节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等,在训练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克服恐惧心理和疼痛顾虑。

3.3 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护理

3.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帮助或引导和患者进行床上活动、进食、洗脸、个人修饰、入浴、穿衣、下床、入厕、整理床铺、使用家庭用具,移动、户外活动等日常生活动作。

3.3.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禁食辛辣刺激、冰冷过硬的食物。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时应选择质地较粘稠的食物,采取端坐位,避免呛咳。若每日进食不能保证总摄入量,应留置胃管进行鼻饲饮食。

3.3.3 排尿护理 训练尿潴留或尿失禁的瘫痪患者排尿,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可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用温水冲洗会阴或让患者听流水声,以引起排尿反射,也可采用定时按压下腹部(3h一次)等办法,若无效则进行留置导尿。对后期截瘫患者应教会其自我清洁导尿法。

3.3.4 排便护理 指导患者者建立合理的食谱,增加粗纤维食物,多饮水,建立有规则的排便功能,并定时排便。必要时可口服缓泻剂、或使用通便剂、灌肠等。长期腹泻患者,便后用软纸轻擦,用温水清洗,并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的皮肤;对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要教会他们自己进行冲洗处理,正确清洁造口和使用假肛袋等。

3.3.5 姿势转移及步行训练 步行前要对患者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姿势转移训练,如从床上转移到椅子上,再从椅子上转移为站立,或者指导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手杖等。

3.4 观察患者病情及康复训练过程的变化 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活动能力、心理反应以及失去的和残存的机能及机能恢复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

3.5 学习和掌握有关对病、伤、残者的功能评价:并定期参加康复团队的初期、中期、后期评定会,以更好地了解患者情况。

3.6 实施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复杂的心理,往往表现出精神抑郁、忧愁、焦灼、烦恼、感情脆弱,甚至出现精神障碍和行为异常。应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及不同表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同时要以良好的语言态度,仪表行为去影响患者的感知和认识,帮助他们改变异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使其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激励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从而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3.7 康复病房设施和环境,要求应与一般病房有所差别。

3.7.1 无障碍设施 要以坡道设施或电梯替代阶梯,以方便使用轮椅者的活动,一般要求坡道的坡高与坡长的比例应为1:12,最少也应控制在1:8,坡道两侧应设0.85米高的扶手,各种设施均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为准:如门把手、电灯开关、水龙头、洗面池等的高度均应低于一般常规高度;病室、厕所的房门应以轨道推拉式门为宜;卫生间的过道不应小于120cm,墙体阳角部应做成圆角或切角;在厕所、楼道的一侧或两侧要安装高度80cm~85cm的扶手,以便于康复对象的行走、起立、入厕等训练的扶助等。

3.7.2 病房布置要安静、温馨、整洁、舒适、安全。

3.7.3 适当放宽探视条件,便于家人和陪护学习掌握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技能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3.8 患者出院后往往带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故返家后的康复护理工作并未终止,接下来的护理活动主要是如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家庭、职业单位或社区的一员,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环境。出院后对患者可进行必要的自我生活护理和有关疾病康复知识的卫生宣教,也可采用家访护理方式进行,由此提高和巩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回家后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计划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帮助,因此必须向家属讲授有关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患者能够得到家庭成员的最大帮,为其进一步恢复做好基础。

4 讨论

篇2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篇3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虽然经过正规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免于病症的威胁,但是稍有疏忽极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在当前的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到2020年左右会迎来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血管病高发期,因此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对于冠心病的护理研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也是当前医护工作的核心基础。

1冠心病概述

冠心病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主要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经过时间的长期积累而逐步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多,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使得血流受到制约而出现减缓,引起心脏缺血和心绞痛病症。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作用就好比一个永不停止的工作泵,随着心脏的收缩来促进血液的循环,从而使得血液之中存在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身体各个器官,以供各组织和细胞代谢的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心脏自身的影响与氧气又是如何补充的呢?通常都是在主动脉的根部分出了两条动脉,从而负责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系统,这条血脉也被称之为冠状动脉,但是由于人们在生活中各类脂质代谢不正常,使得血液中的脂变较为严重,使得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逐步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粥状的脂类物质,从而使得动脉管出现硬化病变,进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心脏堵塞病症。

2冠心病护理措施

2.1心脏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运动治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冠心病治疗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恢复门诊治疗阶段和社区家庭治疗阶段。急性住院治疗阶段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早期康复治疗方式,通常都是在监护病房进行的治疗过程。在这个阶段的治疗中主要包含了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治疗两个方面,在这个环节一般要对病人的活动强度进行控制,使得代谢当量约为(METS)[1METS=3.5ml/(kg・min)],在这环节的病人活动中,主要包含了生活、进食、大小便以及简单的上下肢运动等。而活动的时候所引起的血脉流动通常都是以力学性质进行改变的,同时心率不能够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一般在这个环节之中,是不能够出现其他任何症状的过程,心电图也没有缺血现象进行改变的模式。

2.2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焦虑心态下的心理护理。这种心态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生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急活交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的并发症和多发症,进而造成了不良后果与影响。由于现阶段的冠心病分析中,常常会出现患病者由于脑力过渡、精神疲劳和对自己病症是否能够得以治疗出现焦虑心态,这就造成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等心态的产生,使得原本不怎么严重的病症变的更为严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的了解患者的个性心理,讲述有关本病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稳定情绪,使得病人能够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5月-2011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49~78岁,平均(59.6±8.7)岁。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咳痰、慢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等。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3]。同时,根据排除其他因素或疾病诱发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病变。

1.2 肺康复护理 肺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有:(1)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指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吸入性药物治疗的干预效果(包括吸入性皮质激素、长效抗胆碱能等治疗药物)、肺康复治疗作用及饮食指导的意义。(2)咳嗽及排痰方式:身体保持直立,深吸气后,双手将腹部按压,将上身向前稍倾斜,咳嗽并收缩腹肌,排出肺部深部痰液;(3)指导患者开展耐力及耐寒练习: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耐力训练,运动强度一般采取50%~70%的最大耗氧量有氧锻炼项目,20~30 min/次,3~4次/周;患者由于患病时间长,机体抵抗力较差,气温差异是诱导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重要诱因,应进行耐寒练习。(4)呼吸肌的锻炼:取直立、端坐,同时深呼吸,吸气的同时提胸、鼓腹,缩唇并慢慢呼气同时收腹,使胸廓下降。呼气长短依患者耐受能力情况,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5)饮食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变,大部分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让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热量及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生几率。(6)心理干预护理:首先对患者心理障碍进行常规评估,对存在轻度心理障碍的患者,可采取启发激励、交流诱导等方式进行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患者,同时开展专业心理护理干预及治疗。

1.3 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测定的呼吸功能指标有:气峰流量(PEF)、一秒率(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检验水准a设定为0.05。

2 结果

2.2 康复护理前后患者的血气变化 康复护理后,PaO2、SaO2分别是(77.23±7.76)kPa、(93.54±4.72)%明显高于康复护理前的(64.56±6.69)kPa、(83.79±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目前,药物疗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主要方法,但药物治疗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行性进展,且长期服药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心理及经济负担。对肺功能开展康复护理,其出发点是从该病发病机制着手,增强肺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4]。本组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康复护理的主要方式有运动锻炼、呼吸肌训练、健康教育及管理、正确咳嗽、排痰,饮食指导及心理护理干预。其中,运动锻炼是开展肺康复护理的最重要内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病程中[5],骨骼肌的功能降低及消耗及心肺功能降低是导致患者运动耐力、活动能力逐渐降低的重要因素,这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应将运动康复锻炼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一部分,使其积极参与扫地、种花等较轻的家务,开展各项运动[6-8]。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开展肺的康复护理工作任务艰巨,要对患者合理有效地指导、宣教及管理,每个方面都非常重要,康复护理管理可综合各个环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尽快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2] 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16-17.

[4] Ries A L,Bauldoff G S,Carlin B W,et a1.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oint ACCP/AACVP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Chest,2007,131(suppl):41-42.

[5] 秦爱琴,吴旭芳,王兰芳.护理随访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5):72-73.

[6] Santiworakul A,Jarungjitaree S,Jalayondeja W,et a1.Effect of lower extremity exercise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hysical capac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J Med Assoc Thai,2009,92(4):556-563.

篇5

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相当高,存活者中约有60% 8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约15%的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2]。如何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备受关注,常规的护理方法并不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综合康复护理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无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4]。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59.1±2.8)岁,平均病程(5.79±1.13)d;脑出血12例,脑梗死28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7例,在右大脑半球23例。试验组男20例,女20例,平均(58.9±2.9)岁,平均病程(5.80±1.15)d;脑出血14例,脑梗死26例;病变在左大脑半球19例,在右大脑半球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和常规的临床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1)肢体训练:正确摆放患者的肢体并翻身,护士帮助被动运动患侧肢体,逐渐加大活动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练习腕关节和踝关节的背伸牵张;训练变化,抬高床头30°坐位,患者的最长承受时间达到30 min 后隔天增高床头10°训练,直到能维持90°坐位30 min后开始患侧、健侧起坐练习;训练站立平衡、坐站转移、步行训练,练习穿脱衣服、洗漱、梳头、用餐和处理便后等。迟缓期强调正确姿势,训练侧卧起床、翻身,痉挛期强调练习放松痉挛肌,抗痉挛手法及诱导训练分离运动,将训练日常活动能力作为作业治疗的主要部分[5]。(2)语言训练:若患者并发语言障碍则给予语言训练,清楚而缓慢地与患者进行对话交流,给其足够的回答时间,鼓励其积极与他人交流;播放影音来给予患者有意义的感官刺激;引导患者以聊天的方式与家属展开语言沟通、通过有声的方式阅读书报,逐步恢复语言交流、认知、沟通、思维等重要功能。(3)健康教育:教给患者基础的脑血管疾病知识,使其了解治疗药物方案,制定良好的作息计划,积极配合治疗时间,使睡眠质量提高;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调整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6]。进行康复训练,教给患者家属正确的护理方法及辅助训练,在非治疗期间也可以使患者接受到部分训练,降低护理不当引起的再次损伤。康复训练45 min/次,1次/d,每周5 次。组织同病区的家属及患者通过小组的形式讨论,介绍成功经验,交流心得,彼此鼓励,每次30~60 min,每周2次。(4)心理辅导:护士要诱导启发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疾病,鼓励其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给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采用集体观看康复录像或发放宣教小册子的形式提供健康宣教资料。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引导、帮助患者发挥其机体潜在功能和残余功能。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的心理疏导,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有积极意义的环境支持,激发其康复的兴趣。护理前后利用Barthel指数(BI)评定并比较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1.3 疗效评价标准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BI)指数评价法评分:0~25分表示非常严重的功能缺陷,25~50分表示严重的功能缺陷,50~75分表示中度功能缺陷,75~100分表示基本自理或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表示完全自理[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两组护理后Bar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但试验组提高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给予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能够调动其脑组织内的残余细胞从而发挥代偿作用,促进细胞再生和组织重构,从而使机体功能尽早改善或恢复[8]。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心理辅导,能有效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活动能促进相应皮层增加脑血流量,大大降低肌肉的萎缩,同时关节活动度增大,能防止发生萎缩、畸形等,这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功效。利用病房的生活环境,将患者的肢体练习融入到护理及日常生活中,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9]。加强患者的语言训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被动训练逐渐转变为主动练习,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认识疾病的知识及采取的治疗方案,掌握康复训练的技巧,积极配合,改善饮食及睡眠,消除恐惧、悲观心理[10]。心理治疗能显著加速康复,护理时要注重患者的感受,以聊天的形式充分了解患者的述求,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综合护理中注重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采取早期康复行为,使患者的残余机能实现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中,试验组护理前后BI的提高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试验组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2.

[2]霍瑞霞.早期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1):15-16.

[3]刘丹,陈红.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23-24.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甄君,欧建英,朱华.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8):1-2.

[6]付娟,罗婷,张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4):2999-3000.

[7]王维治.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7.

[8]谢见欢.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12-14.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对象来自于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资料,有男34例和女24例,年龄范围为50~69岁(符合正态分布资料),平均值为(59.1±12.9)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情况,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患者,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32例为观察组,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期间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类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维持水电平衡和为患者补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针对性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每位患者对应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有该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每天进行1次或2次,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以30 min左右为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

1.3 评分标准

评分依据为Fugl-Meyer评分量表中的评分标准,量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维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维度,②肢体功能方面的维度,分别在护理后3个月时和半年时各进行1次评分,以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该组间的平均值资料(x±s)的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1.1)分VS(3.0±0.9)分](P

表1 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效果比较表[分,(x±s)]

3 讨论

篇7

[

关键词 ] 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 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 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动作,每次时间≥3 s,之后放松。持续15~30 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 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 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 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 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 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 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 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 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 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 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 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 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 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 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burn.Method:78 cases with large area burn in burn 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39 cases,the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iv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total recovery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87%,whic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79%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Large area bur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measure; Routine clinical burn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0.033

大面积烧伤者在创面愈合后,往往因新生皮肤的颜色变化、瘙痒、创面瘢痕增生以及痉挛等,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甚至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文献[1-2]表明,尽早实施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创面瘢痕增生以及挛缩畸形率,从而减少整形手术,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生理和心理进行恢复,使其尽快的融入社会。本研究调查分析2013年

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后期患者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的护理效果,旨在探讨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从而为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7月-2015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7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护理方法的不同定义为干预组(39例,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39例,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其中干预组男

23例,女16例;年龄20~56岁,平均(35.2±4.2)岁;烧伤面积为33%~92%体表总面积,平均(47.3±8.3)%;烧伤深度:Ⅱ度

15例,Ⅲ度2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18~58岁,平均(36.1±4.5)岁;烧伤面积为35%~92%体表总面积,平均(46.9±8.5)%;烧伤深度:Ⅱ度17例,Ⅲ度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常规临床烧伤护理,入院后主管护士负责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完成入院宣传教育,对用药知识进行讲解。按照医嘱完善相关检查,获取检验样本,配合医生对创面按时进行换药。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为基础实施综合康复护理。(1)关节肌力活动护理:由医师对患者进行握力、捏力等测试,针对肌肉情况拟定康复护理方案。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双手抬高患者伤肢,双侧踝关节被动内外翻、屈伸等运动,频率保持在10~20次/min,反复进行15次训练。对臀大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部位按照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的按摩,时间约3 min,反复进行10次。双侧膝关节做屈伸,频率为10~15次/min,反复进行15~20次,双侧交换进行。鼓励患者多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等部位的锻炼,频率为10~20次/min,放松1 min,反复进行10~15次。(2)心理护理:大面积烧伤疼痛剧烈,心理处于焦虑、恐惧、担忧的状态,对病情影响较大,恢复缓慢。故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关心和疏导,提高安全感层次,帮助患者释放压力。(3)健康教育护理:大面积烧伤患者病情程度重,用药时间长。患者对病情认知不够,常会引起药物剂量不够或擅自停药,进而造成治疗失败。故护士需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目的,同时告知其需坚持用药,出院后仍需要坚持治疗,消除患者对药物毒副作用的顾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减轻其思想负担。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调查工具采用美国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功能性日常生活量表,并根据量表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3]。采用自制问卷实施不记名调查,对于存在功能障碍而无法书写者或不识字者,则由护理人员对问卷进行口述,指导并协助患者完成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78份,全数收回,回收率为100%。本研究中量表包括两部分共14项内容。第一部分为患者的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包括梳洗、穿衣、行走、进食、上厕所以及洗澡六项内容;第二部分为工具性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包括服药、备餐、洗衣、做家务、购物、打电话、使用交通工具以及自理经济共八项内容。评分标准(1~4分):评分共分为4个等级,1级为完全自理,2级为存在困难,3级为需要帮助,4级为完全无法做。结果评定标准:按照总分、各分量表得分以及单项得分进行判定,其中,高于20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在单项评分中,0分表示恢复好,1分表示恢复良好,2~3分表示恢复一般;4分表示恢复差[4-5]。总恢复=恢复好+恢复良好+恢复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试验数据录入SPSS 14.0专业统计学软件完成分析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后共恢复37例,对照组共恢复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各项因子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情况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情程度均严重,疗程长,患者承受痛楚大,且费用也高,即便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功能、外貌损毁等严重的后果,因其受伤面积大,极易发生创面感染,对患者的康复极不利,故科学、严谨、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为病情的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对病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

相关研究表明,在患者住院期间,予以正确、有效的健康指导,并由专业医师指导其进行功能康复,在出院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自我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7-8]。本研究中,接受专业护理干预指导者的功能康复情况显著优于自我康复者,表明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专业功能康复指导,可促进患者的功能康复。且干预组生活质量四项因子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大面积烧伤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性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机体功能、健康、心理、精神、经济、家庭等方面存在的负面问题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利因素带来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文静.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9):2260-2262.

[2]曾t玮.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693-694.

[3]陈玉.综合康复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196-197.

[4]张媛.综合护理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15(4):150-151.

[5]刘敏希,曾洁梅,侯小妹.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152-154.

[6]魏彩兰.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606-1607.

[7]马桂芹.综合护理干预对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44-45.

[8]李莉.整体护理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浸浴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57-60.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4年5月~2007年5月间在我科收治的戒酒患者40例,进行出院跟踪随访。4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慢性酒中毒后诊断标准,均为男性(因我科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71岁,平均(40.5±7.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8人(占20%),初中20人(占50%),小学及以下12人(占30%),其中农民24人(占60%),工人及其他16人(占40%);饮酒史5~45年,平均(19.8±9.2)年,每日饮酒量0.3~1kg,随访中未复饮者28例(占70%),复饮者12例(占30%)。

2 复饮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关酒方面的知识 酒精系神经物质,是一种麻醉剂,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长期或大量饮用,易出现依赖、酒中毒性精神障碍,甚至引发心脏、肝、肾等器官的功能损害及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如神经组织慢性病变、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变性等,但绝大部分病人及家属尤其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2.2 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 病人出院后,未按医生指导去做,一是不能坚持服药,二是不能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家属只知道怨天尤人,殊不知酒精已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及神经,个人饮酒的方式及对饮酒量的控制能力下降,若听到的是家属的一味指责,势必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而重新饮酒。

2.3 心理因素及人格特征 嗜酒者病前人格特征常为被动、依赖、自我为中心,易生闷气,缺乏自尊心,对人疏远,有反社会倾向。嗜酒者中反社会人格可达50%。有人饮酒的目的是借酒浇愁,通过饮酒缓解现实困难和心理矛盾引起的焦虑。

2.4 与病人的饮酒史及初饮年龄有关 从以上资料分析,病人饮酒史越长,初饮年龄越小,越容易复饮。

2.5 与病人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事件有关 相当一部分患者嗜酒是因为生活上遇到坎坷或不近人意的地方,出院后这些事件和矛盾仍然存在或出现新的矛盾,病人又缺乏相应的积极的应对措施,以饮酒麻醉自己来逃避现实。

2.6 与家族性饮酒有关 部分病人家庭成员有每天饮酒的习惯,而病人出院后未脱离此环境,又缺乏自控而复饮。

2.7 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职业有关 以上资料可见,病人文化程度越低,复饮率越高,务农者明显高于其他。

2.8 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 由于长期过量饮酒,病人的性格改变较大,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大多 出现抑郁情绪,若出院回归社会后,周围对其不理解,甚至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均导致他们借酒浇愁而最终导致复饮。

3 应对策略

3.1 明显的酒依赖患者必须要住院戒酒,且要将病人与酒源完全隔离,其目的主要是对抗容易出现的戒断反应,对抗早期戒酒阶段的艰难、痛苦的而易重新复饮的渴求。

3.2 教育戒酒者家庭成员要理解酒滥用是一种疾病,只靠一般治疗是不能完全治愈的,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对病人的康复起决定性作用。要教会家属正确的应对技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样病人才不会受到孤立和拒绝,相反会得到理解,彼此沟通,使病人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持续戒酒,从而达到控制复饮的目的。

3.3 加强支持性心理治疗 了解病人的饮酒史及生活处境,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向病人讲明酒中毒的原因及危害,帮助病人排除对抗治疗心理,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继续饮酒对生活质量的危害,对家庭及社会造成影响,努力提高患者戒酒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帮助患者适应不能饮酒的生活模式。

3.4 出院后,要求家属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患者回归家庭及社会后,让家属了解复饮的相关因素,使患者尽可能脱离以往不利康复的生活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从感情上同情关心,工作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鼓励他们的微笑进步,用工作、休息、体育、娱乐充实其身心。鼓励其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有条件时可组织各种戒酒活动,由十名左右酒依赖者及戒酒者参加,让有成功戒酒经验的依赖者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验教训传授给参与者,激发其持续戒酒的愿望和信心,促进其家庭功能、职业康复及社会适应。

3 护理措施

3.1 做好住院时支持性的心理护理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给患者以安全感和信任感。酒依赖患者大部分是在强迫下来住院戒酒的,首先护士要向病人讲明酒依赖的病态发展趋势及住院治疗的必要性,戒酒的治疗经过。护理人员在生活上给于关心照顾、心理上安慰,减少或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并安心住院。

3.2 人格障碍的心理护理

患者表现情绪不稳、以自我为中心,执拗、易激惹、常无理取闹时,护理人员应有耐心,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自制力,在感情上接纳包容他们,把他们当亲人对待,用温暖和关心的语言、坚定沉着的态度、宽容理解的胸怀取得他们的信任,缓和他们的情绪,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决不能因患者的粗暴无理使自己流露出厌恶鄙夷或恐惧情绪,而引起患者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低自尊者,他们一方面缺乏自尊,另一方面又需要自尊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其内心充满矛盾和顾虑。此时工作人员应尊重他们,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自觉配合治疗。

3.3 戒酒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戒酒过程中运用生理性厌恶刺激疗法,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厌恶行为心理治疗原理,积极配合医生并给予有效的语言暗示。在此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和情绪变化,从心理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当病人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易激惹、四肢震颤、行走不稳等戒断症状时,护士要耐心向病人讲解戒酒方面的知识,关心体贴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并鼓励病人积极参加娱乐活动如看自已喜欢的电视剧、打乒乓球、打扑克、玩跳棋、象棋、听音乐等等转移注意力,减轻或消除其负性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3.4 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

篇11

1.2 不良反应情况 出现不良反应的 15 例(0.8%)。皮疹9 例(9/15),其中应用头孢呋辛钠 4 例,头孢美唑 2 例,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依替米星各 1 例;恶心呕吐 4 例(4/15),应用头孢呋辛钠、头孢美唑、氯唑西林钠、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各 1 例;咳嗽 1 例(1/15),应用头孢美唑;心悸和胸闷 1 例(1/15),应用氯唑西林钠。

2 护理措施

2.1 严格查对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认真、仔细查对姓名、病区、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等,特别要仔细核对所带入的抗生素名称、剂量、皮试结果,并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和其他过敏情况。

2.2 做好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担心手术是否疼痛、能否成功等,多有紧张、恐惧和忧虑情绪。若在手术开始前出现不适,则会加剧患者的紧张情绪,生理机能产生变化,给手术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手术室护士不仅要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无菌的医疗环境,还要态度和蔼、语言可亲,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若术前因用药出现不良反应,一方面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对患者做好解释和安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2.3 单独滴注抗生素 术前抗生素必须单独使用,不能在其中加入任何药物,也不能与物同时使用,避免相互作用而影响病情观察。

篇12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YANG Hong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pi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Xingping 71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al tum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Methods 7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37) and control group (n = 34),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AS, SDS, PSQI and QLQ-C30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discharge were (41.9±7.1), (42.4±7.3), (10.8±3.4) and (42.6±21.4) scores,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admiss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exhaust time and time into the solid food were (32.17±10.42) h and (50.28±8.54) h, and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32.56±12.34)h, (57.36±9.23)h] (P < 0.05).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tumors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fter surgery.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Tumor; Rehabilitation

我国妇科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患病后生理变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障碍及家庭与社会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1]。随着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与日臻完善,护理工作亦从配合治疗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因此,如何促进肿瘤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2]。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肿瘤患者71例,年龄42~68岁,平均(53.6±5.8)岁。其中,子宫肌瘤37例(52.11%),子宫内膜癌5例(7.04%),宫颈癌8例(11.27%),卵巢囊腺瘤14例(19.72%),卵巢癌畸胎瘤1例(1.41%)及卵巢癌6例(8.45%)。患者预计生存期均>6个月,无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语言和智力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将7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 = 37)和对照组(n = 3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术前阴道冲洗、备皮及留置导尿管等,术后监测体温、呼吸、心电、脉搏及血压等,并记录尿量及各引流管液量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①由责任护士接待新入院者,不宜直呼其姓名或床号,应以“大姐”、“阿姨”等亲切称呼,以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减轻其陌生感和恐惧感。②将新入院者和已康复者安排在同一病房,向其介绍病房的环境和同室的病友,并让病友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③护士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耐心地讲解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负性情绪与睡眠障碍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对于不知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予以隐瞒真实病情),并耐心地倾听患者诉说,细致解释疑问,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的心态,应减少较强烈的情绪变化,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心理的方法,同时与患者家属或亲友沟通以取得他们对患者的支持,以消除其心理压力、减轻精神负担。④告知患者哪些行为可导致或加重睡眠障碍,采取松弛治疗、睡眠限制治疗及刺激控制治疗等干预疗法改善患者的不良睡眠习惯。⑤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术后帮助患者捆腹带,协助翻身,嘱其采取半卧位。⑥术后尽早鼓励、指导和帮助患者床上翻身、肢体活动,促进尽早排气,并指导患者饮食、定时排便,避免便秘。⑦向患者耐心说明留置导尿管的重要性及留置时间,避免活动造成脱落,并嘱患者多饮水,定期检查和消毒尿管、更换尿袋等。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出院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3-4]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院前上述各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 < 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 > 0.05),且出院前两组上述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前SAS、SDS、PSQI及QLQ-C30评分比较(x±s,分)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排气时间、进固体食物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无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为(32.17±10.42)h和(50.28±8.5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6±12.34)h和(57.36±9.23)h(P < 0.05)。

3 讨论

妇科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绝大多数手术需切除子宫或卵巢,子宫、卵巢对女性具有特殊意义。因此,肿瘤患者不仅承受着生理上的损害,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年轻女性;加之患者对所患疾病的知识了解甚少,术前患者多存在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记忆导致睡眠障碍,而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睡眠障碍等又可导致生理节律的紊乱,最终影响术后康复[5-6]。

患者对病房环境陌生、住院期间生活规律以发生了变化、疾病本身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各种检查造成的不适以及对治疗知识了解甚少等多种因素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7]。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前SAS、SDS、PSQI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减低(P < 0.0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而QLQ-C30评分较入院时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 < 0.05),提示消除了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术后康复。而且观察组术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亦进行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3/34),术后排气时间和进固体食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影响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康复的因素多种多样的,各因素间互相影响,针对各种因素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费娜,徐友环,蒋广军.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9):1-3.

[2] 王灵宣.护理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379-380.

[3] 张明星.焦虑对妇科良性肿瘤术后康复的影响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4):35-36.

[4] 李妙红.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5(12):83-84.

[5] 张素花.妇科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91,194.

篇1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麻手术患者共160例,男91例,女69例,术前均无严重的心、肺等疾病。

1.2 方法 对手术患者在术后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并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咽喉疼痛、腰背酸疼,自主活动(功能)恢复的时间,包括翻身、起床、肠蠕动、进食情况。

1.3 结果 全麻术后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安全渡过了全麻恢复期,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上缩短、降低了不愉快的程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康复质量。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全麻未清醒前,下颌关节部位的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而阻塞咽喉通道,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使患者头部尽量往后过伸,托起下颌,如此法不行,则一般在咽喉部置通气导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2.1.2 术后的恶心与呕吐(postoperation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全麻后很常见的问题,尽管不是严重的并发症,但仍造成患者的不安不适而影响休息;甚至延迟出院的时间,尤其是非住院患者的手术。PONV发生率为20%~30%,故麻醉未清醒前,患者应平卧头侧向一边,防止唾液和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使声门裂高于食道入口,呕吐物流向鼻咽腔然后从口角流出,此时可用吸引器清除口鼻腔的残余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 加快物的排泄速度 由于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物可导致通气功能不足,引起吸入物排泄时间延长,麻醉性镇痛药物的应用与吸入物有协同作用,也可以减慢吸入的排泄速度,致使术后物长时间积蓄,影响术后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因此,术后加快物的排泄速度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为此,我们在术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 加强保暖工作 由于长时间的手术暴露再加机械通气的影响,体热的丢失常较显著,同时术中大量快速输血输液,都可以导致低温。低温抑制了全身的循环和代谢功能,使物的排泄时间延长。因此,手术患者回到病房前,就应做好保暖准备工作,使室温保持在20℃~25℃,增加棉被和棉垫,如有条件,可添置电热毯保持恒温。

2.2.2 高流量吸氧 术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可加快残余物从气道和血液中散发和解离。另外,也可及时纠正术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此,患者回到病房后,即给予>5 L/min的氧流量,待呼吸情况、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稳定后,逐步减低氧流量,最后以低流量氧气维持。

2.2.3 维持循环功能 术中正压机械通气使胸内压升高,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手术刺激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影响正常的循环功能,这种不良影响常常延续到术后。因此,术后应加强对生命体症的监测,保持有效的循环功能,适当地加快补液的速度,一方面可加快循环代谢功能,使残余尽快排除。另一方面,可弥补术中补液不足、失血、第三间隙形成引起的大量功能性细胞外液减少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2.3 积极改善呼吸功能 全麻对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术后由于全身物的残余作用不同程度地会抑制呼吸中枢而使通气功能减弱、潮气量降低和呼吸频率改变,加之,肌松药残余作用亦可引起不全呼吸道梗阻而导致通气不足,患者会感到胸闷不适,同时,长时间的气道插管,易刺激引起肺部感染致咳嗽、咳痰频繁,因此,术后积极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必要。

2.3.1 有效的伤口镇痛 肺容量降低是术后肺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大手术后,因腹部创伤、手术刺激、术后疼痛等因素,使胸、腹的顺应性降低,膈肌运动受限,限制了肺的膨胀。有效的腹部伤口镇痛能恢复正常的腹式呼吸,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目前本院运用的椎管内或静脉内连续镇痛泵,镇痛效果持续、有效,缓解了疼痛反应对呼吸的抑制。

2.3.2 促进有效的咳嗽排痰 有效的咳嗽排痰,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并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有效镇痛的同时,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咳嗽排痰的方法,可应用胸壁扣击法、腹壁保护法、喉部按压法、引流法来有效地完成咳嗽排痰。

2.4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由于长时间的麻醉抑制、手术创伤,水、电解质紊乱,术后紧张焦虑、切口疼痛等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使胃肠蠕动在术后长时间受到抑制。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4.1 保持电解质的平衡 由于术中失血失液、术后大量引流液的流出,造成大手术后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钾、低钠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影响胃肠动力的恢复。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根据情况,及时补充。一般呕吐、腹泻、肠和胆道引流所致的低血钠,为低容量性低钠,必须既补充容量,也补充钠。

2.4.2 肠蠕动恢复的锻炼 一般术后1~3 d,肠蠕动逐渐恢复,排气,腹胀自行消退。如术后数日仍未排气,听诊无肠鸣音,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在持续胃肠减压的情况下,可帮助腹部按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能促进的排气。鼓励患者作肢体伸屈活动,协作变换卧位。也可用针灸疗法来刺激肠蠕动的恢复。

2.5 加强舒适护理 患者在术后有比较多的不适反应,如腰酸背痛、咽喉疼痛、胸闷不适等,因此,在术后采取了一系列舒适护理。早期采取半卧位、适时协助改变多卧位方式、配合多软枕衬垫身体支撑点、气垫床的应用,都能避免肌群、韧带、肌腱的过分牵拉伸长,缓解术后腰酸背痛。患者体力有所恢复后,早期督促四肢活动、端坐、行走可疏通经络、促进循环。留置胃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同时给予雾化吸入每日二次,既可稀释痰液帮助咳出,又可湿润温暖咽喉部,减轻疼痛,预防咽喉炎的发生。

2.6 认真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 min一次。发现异常体征,应区别麻醉剂的影响或手术后出血情况,以便采取紧急措施,排除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