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科学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用视频引入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学生能马上明白本节课的研究任务,做好学习的准备。通过视频,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到斜面这个简单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为之后操作和使用斜面做好准备。
2.利用电子表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让学生顺利发现斜面的作用和规律,对数据进行准确收集和认真分析就非常重要。在数据分析和归纳环节,我利用电子表格帮助学生整理数据。
我先列出直接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再让学生分别记录使用一个斜面和使用两个斜面时所需要的力,然后利用电子表格将全班学生两次搜集的数据进行对比(如图一)。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使用两个斜面要比使用一个斜面更省力,从而归纳出了斜面的省力规律,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而且培养了探究能力,形成了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同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使用交互式白板,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科学概念
现代化电教设备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让学生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直观、生动。本节课中,我使用了交互式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学生在进行斜面的分析和汇报时,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将斜面随意旋转和拖动,让同学们看到坡度的明显变化,了解斜面的坡度变化直接影响了斜面的省力效果(如图二)。而量角器的加入可以让学生精确地看到生活中斜面坡度的不同,便于学生对生活中斜面的效果进行分析。
4.使用互动反馈技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变化
篇2
4、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
篇3
商品市场中大量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使我们意识到人们的消费能力大增,在众多同类型的商品销售中,人们多半会选择兼具良好功能与外观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公司、设计团体、设计师以及学者,已经注意到“设计”对于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赋予了产品一个能够引起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外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型美”。但是,纵观一个经典产品的诞生,我们不难发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产品的面市,那就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新运用,它一直整合在每一件产品之中。产品设计的一端连接着“艺术”,另一端连接着“科学技术”,设计就在于把艺术与科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产品。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设计比喻成一枚硬币的话,那么艺术与科技无疑就是这枚硬币的正反面,他们的关系就是情感与智慧的密切关联,失去任何一面都不会是一枚完整的硬币。科学技术促进了设计构思的物质成形(一个产品的诞生),并把产品的性能不断推向到另一个新的高度,进行不断的设计完善;然而,设计的发展和预想构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一件产品的呈现,首先是需要经过设计师的大脑思维、设计观察等,然后设计师将灵感描绘在草图上(或者电脑三维模型)。如果期望将无形的设计想法,或者设计构思付诸于消费市场,那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可实施性。其中这里的技术不仅仅包括了生产技术、产品技术,还有操作技术等等。产品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到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和材料工艺技术会赋予产品外观截然不同的效果。深入探索“设计”的历史长河可以清楚地看到设计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脉络,总的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手工艺形态的设计与科技、现代设计与科技、非物质设计与现代科技。可以说,这三种形态在当下是并行不悖的、共存的,而然今天居于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现代科学技术引导下的非物质设计。
物质实体设计的悄然转变
当前我们手中的产品设计,已经不单单依靠我们能够实实在在触摸到的物质实体组成,它更多的依赖于一种无形的、虚拟的、数字式的等一系列操作体验与情感交互,手中的产品变成一个接口,一个门户!手机更新换代的泛滥无疑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手机已经不只是电话工具,除了可以打电话和传简讯之外,它还可以拍照、发邮件、玩游戏、听音乐,甚至是面镜、手电筒、购物等等。只要你细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盯着屏幕看的人远远要比把手机放在耳边的人要多得多,今天的时代已经变为一个“屏幕时代”——大街小巷、室内户外到处充斥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屏幕!顺应时代的潮流趋势,如今的手机设计已经逐渐摒弃实体按键与屏幕分离的设计,而是采取液晶屏幕取代实体按键,进行一体化虚拟按键操作。那么手机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液晶屏再大一点,机身再轻薄一点。回头看一看,手机的设计经历了大哥大——直板按键——翻盖折叠——滑盖按键——全触屏,这不正好说明:手机设计的每一次突破转变其中都包含着新科学技术在手机生产中的成功运用;不恰好表明一部设计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吗?可见科学技术影响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结构、外形、功能,同时也印证着手机的设计由物质实体性设计逐渐向内转化为非物质性设计的悄然变革!
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迅速建立与传播,使得“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化社会”是非物质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信息化社会里,社会的生产、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一个生产、制造物质产品为主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性为主的社会转变,这种变化大大拓宽了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也使得对设计的本质及其定义也产生了改变。从以前一个讲究良好形式和功能的物质设计,进入到一个以非物质的虚拟设计、情感设计、数字化设计为特征的现代新领域。非物质设计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然而在物质设计中,其实包含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产品在最而言的,然而在物质设计中,其实包含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产品在最初的构想阶段,这种进行思考就是一种非物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非物质设计中也包含了物质设计,因为非物质设计最终需要借助物质,才可以完成设计、发挥设计的目的与功能。非物质设计:更少的物,更多的价值
生活在物质丰腴的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一般性的产品就可以满足,但是人类的欲望不止于此,人类不仅仅滞留在物质需求的层面上,而是渴望获取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包括了审美享受、身份象征、个性品味、精神共鸣、人性关怀等等精神层面的价值。然而,非物质设计恰好契合了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将这种更多价值性设计悄然无息的糅合在简单的物质性设计背后,运用现代最新科学技术不断地扩展非物质设计这一领域,创造了这一繁荣的非物质设计景观。非物质设计依赖于现代科技运用而得以实现,它们在社会现实中创造一种虚拟而叉真实的,能够与人产生互动、产生共鸣的服务性设计。
苹果公司是一个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型科技公司,是推进非物质设计这一趋势进程中的标杆。苹果公司所关注的是更多的价值(用户体验价值、情感价值、个性价值),更少的物质。苹果公司历来已经推出了iMac、iBook、iPod、iPhone等系列产品,苹果的产品设计总是让人容易亲近,虽然每次的新机型具有引人注目、特立独行的设计外观风格,但是苹果产品设计的本质精神还在于无形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当下一提到苹果,很多人马上联想到价格昂贵、外观简约到无以附加的数码产品,同样是笔记本和音乐播放器,苹果的价格总是比其他的同类产品高出很多,尽管是这样,苹果的销量却依然十分惊人,每一次新款的推出,就会受到无数“果粉”的热烈追捧。苹果公司在2001年10且准出的iPod在销售只有两个月的时间里,其销量就突破了10万台以上,这主要是由于iPod打破了以往的音乐欣赏惯例,带给人们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当2001年全球音乐播放器还采用的是以闪存为储存媒介时,而iPod却采用微型硬盘,容量到达了5G(其他播放器为32M或64M)。这个卖点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人们不必烦躁于为播放器下载歌曲,而是把自己所有喜欢的歌曲毫无顾虑的全部放在一个干净简约的小盒子里。虽然随机播放不是苹果公司的独创,但是由于iPod容量大,几乎收录了自己喜爱的所有单曲,就在某个场景下、某种心境下,与自己曾经喜爱的一首歌曲不期而遇,那种突然之间的碰撞正是iPod的独特魅力所在。人们在初次使用iPod时,会发现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必须通过一个叫iTunes的软件。最开始我亦是非常反感这样麻烦的操作方式(因为它有别于往常直接通过USB端口连接电脑下载),但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这个软件把你的iP0d或iPhone的歌曲与电脑连接时,打理的井井有条,它可以随时同步数据更新。我们可以通过iTunes网上商店在线购买自己喜欢的单曲,因此苹果的这个应用软件的设计不仅改变了自身产品,而且改变了传统音乐销售的模式。iTunes就是围绕iPod设计开发的专门软件,它是整个产品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我们能说苹果的成功是一种传统的产品设计DS?显然不是,在苹果产品的设计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非物质性设计方面,而物质实体设计只是通往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门户与端口,它不同于以往兼具功能与外观的常规产品设计,而是基于后台非物质性的一系列的软体设计,真正创建了一个当前文化上的无缝且完整的数字体验。
篇4
引言
当代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仅产生了高技术,而且改变了整个科学技术的形象,使科学技术步入了大科学时代。土木工程这一综合性学科随着时代的步伐与自身的发展在这场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土木工程的发展沿革告诉我们,大科学时代已经到来,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土木工程发展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就必须建立与大科学时代相适应的大科学观。
1.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是: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
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已取得显著成果,而且还仍继续进展。
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由此产生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向多品种、自动化、大型化发展,施工日益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组织管理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学化;有些工程设施的建设继续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解决特殊条件下的施工作业问题,以建造过去难以施工的工程。
2.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土木工程的影响剖析
2.1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过几次重大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推动, 人类社会逐渐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步入后工业经济时代, 也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 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科学技术( 知识)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以巨大的威力和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 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在农业社会, 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 在工业社会, 生产工具居于重要的地位; 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己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
2.2 “知识经济”的基石和支柱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高新技术一词源于美国, 人们对其有多种不同的理解。通常认为, 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国军事、经济有重大影响, 具有较大社会意义, 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或是指基本原理主要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
以及海洋技术。土术工程学科的发展, 无论是理论研究、实验技术、施工工艺还是建筑材料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推动, 尤其需要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以及海洋技术的引导和应用; 同时, 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也在各方面对高新技术提出要求, 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
2.3 高新技术与土木工程技术相互渗透
2.3.1信息技术己深入到包括土木工程领域在内的一切领域, 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土木工程同样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 计算机绘制工程图纸, 计算机模拟工程荷载, 建筑物变形监测需要用到传感和控制技术等。
2.3.2要建造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建筑物或构筑物, 没有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是不可想象的。例如高性能隔声隔热材料, 轻质高强砖和混凝土, 自动防腐金属材料, 防尘防辐射材料等。
2.3.3利用生物技术延长建筑物寿命, 增强防腐防破坏功能。例如, 利用细菌技术可增加在海水、酸碱盐等腐蚀性环境工作中的混凝土、钢材抵抗腐蚀的能力, 从而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利用种草植树可防路基滑坡等等。另外, 利用生物技术还可减轻或消除施工带来的污染。
2.3.4利用新能源技术。例如, 用太阳能或人造月亮照明, 而不用常规的电力照明, 再配以阻燃技术可防止建筑物火灾的发生。
2.3.5在空间技术方面, 从理论和技术上研究失重状态下修造建筑物。例如, 在月球上修建基地, 在缺水失重或超重的其他星球上修造建筑物等。
2.3.6在海洋技术方面, 现在有人提出修造“海底城市”这一设想, 这对解决全球人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来说, 是有希望的探索。人类要想在海洋中生活, 首先要设计建造水下房屋, 这就对土木工程学科提出了难题,据了解, 目前, 只有法、美、日等少数国家进行过初步研究。
2.4 高新技术与土木工程技术相互促进
土木工程( C ivilE ngineering) , 也称土木工程学科( 或土木工程技术) , 是指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知识, 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土木工程方面的专门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
一门学科( 或技术) 。中国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简介中定义为: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 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 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 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技术。土木工程是一种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的工程。其中与“住”的关系是直接的, 因为要解决住的问题必须建造各种类型的房屋; 与“衣、食、行”的关系既有直接的一面, 也有间接的一面。“衣、食、住、行”是人们从事包括高新技术活动在内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活动的基础, 因此土木工程技术是高新技术的基础; 并且,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衣、食、住、行”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结束语
当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 包括土木工程学科在内的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可能关在屋里进行, 更不可能独自在房间里取得成功。科学家是从事“认识自然”工作的, 他们的约束仅仅是自然规律; 而工程技术人员是从事“改造自然”或称“协调自然”工作的, 他们的约束不仅是自然规律, 而且有包括经济规律在内的社会规律。工程技术人员不可能不接触社会, 不可能不与社会打交道。这就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人员走出去, 到社会和市场上去, 寻找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支撑点和动力; 同时为土木工程学科的创新成果及时开拓市场, 获取效益, 真正做到科技创新面向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可以说, 没有创新, 土木工程学科就会停滞不前而落后于时代; 没有创新, 土木工程学科就无法应付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就没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方从严,梁有峰,吴庆. 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篇5
知道现代著名文学作品和艺术成就,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分析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精神,树立为我国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意识。
授课类型:初三复习课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几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
1、第一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图书。
2、第二组: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等图片。
3、第三组:爵士乐和好莱坞影片的资料。
4、第四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和克隆技术的相关图片。
教师提问:这些图片分别体现那些主要内容。(学生集体回答四块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一是引起学生兴趣,初三课堂相对比较枯燥,出示图片能直观形象的引起学生兴趣。二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课前心中有数。
【出示目标,自主学习】
多媒体出示复习目标:
1、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2、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3、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4、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后,记忆要点,并且要在黑板上书写展示,其他同学要给予批阅量化打分。
学生活动:学生依照目标自主学习课本,并记忆,准备展示。
【自主展示,量化评价】
1、教师课前将复习目标中的知识量化分值,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学生板书,每生板书展示一题,每题100分,错一处,扣一分。
2、教师点名先让6名学生上教室的三块上板书展示自己所复习的6个量化知识要点。
3、其他学生可以自主上台对每个展示题进行批阅打分。
下面是教师把四个大目标的量化成10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展示:
1、写出著名文学作品及作者,那一国?2、写出著名艺术家、代表作、国别?
3、写出爵士乐的起源、特点?4、写出好莱坞影片的类型?
5、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时间?6、写出三次科技革命标志?
7、写出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工具?8、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9、写出第一次科技革命影响?10、写出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
下面是学生批阅的问题:(举出部分)
1、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美国,学生写成法国,批阅学生改正,批分99分。
2、写出爵士乐的起源是非洲、特点是即兴表演。学生写成既字,批分99分。
3、好莱坞影片的类型有喜剧片、西部片、警匪片等七种,学生写出三种,批分96分。
4、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学生写成60年代末,得99分。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学生漏写了括号中的两处,得98分。
最后,教师指出展示中的要点,从书写、准确度、改正技巧、上讲台的心态等多方面评价所有参与的学生。
【重点探讨,理解记忆】
教师提问:哪个展示内容错误最大?
学生:三次革命的影响。
教师:那位学生能很快记忆这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记忆的?
学生1:把三次革命的影响合起来比较记忆。
学生2:找出这三次影响的规律。
学生3:三次科技革命都是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对政治有影响,抓住这个核心就好记了。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每一次科技影响,并划出学生所说的规律。
1、第一次科技革命出现(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2、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使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阶段)。
3、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格局的多极化)。
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再次巩固知识。
教师:课中先表述对生产力(经济)有影响还是先对政治有影响?
学生:对生产力(经济)
教师:为什么每次都先是对经济的影响后是对政治的影响?
学生:因为经济决定政治。
教师总结:所以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带动经济的飞跃,进而对政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青少年要从小热爱科学,树立科学意识,努力学习,为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拓展演练,课堂小结】
1、教师出示中考真题演练。(题略)
2、让学生小结概述本节知识。(略)
四、案例分析
1、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本课开头采用多媒体出示图片,马上引起学生浓烈的兴趣,同时学生很快就了解了本课要复习的主要知识,并且学生对照图片,直观形象,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认识理解。
2、量化评价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中教师把知识量化,以分数考核学生,特别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学生容易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好的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同时也有利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很好的实现生本课堂。
篇6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进化史,技术容精神与物质为一体,它是人类感觉思维器官与劳动器官的延长,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海德格尔认为,不能把技术简单地归结为手段或人类活动,而是展现一种与自然不同的非自然的展现方式。技术不是自然界进化或协调的结果,而是人通过对自然界的重组制造出来的,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是人们依据对改造对象的认识而制定的方法和应用物质手段。
技术分为自然技术、社会技术及人类自身的技术。技术过程是客观自然的一部分,但技术必须服务于人类,满足社会需要,它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实现。技术是自身内在的使用价值与现实的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
科学是科学家对经验事实的普遍描述,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正确的求真的认识,但科学并不是对世界所发生现象的被动记录,它是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大脑加上想象、情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假设。库恩说,科学是解谜。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都将科学看成是已有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同时科学也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它从一开始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进行的。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二者几乎已连成一体。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都是物,其目的都是利用、控制、改造和保护自然。科学认识自然是前提,技术原理往往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运用,是从科学的认识世界过渡到改造世界。
但不能笼统地把科学与技术合二为一,科学活动是认识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技术是经济活动,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本身不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科学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以技术为中介,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帮助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已加入生产过程,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技术成为劳动手段,具体化在人、原料、设备、程序中。现代技术已成为企业、地区乃至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它能改变竞争态势与产业结构,是经济与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日趋高度自动化,技术利用和各种自动装置已取代和优化了人的体力劳动,把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加工制造、管理决策等各部门综合化为一个自动化系统。高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高度的创新、竞争、效益已给人类带来了最强的福音。高技术旗下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如转基因羊的半升奶中就含有10克人体aat蛋白,每天创造价值100万美元。
当代生产的主题是提高效率和方便人的生活需求,而技术内在具有的功能与效用恰好满足现代人的这一要求。技术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第四产业---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行业。正如霍而巴赫所说,科学技术越发达,物质财富就越丰富,就越能使个人得到幸福。
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美好社会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技术的灾难。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1]”科学光芒升起,德行也消失了,技术的专门化操作造成了文化和个性的毁灭。
技术扩展了人类的劳动对象与劳动范围,越来越多的客观实在成为了被改造的对象,上至太空下到深海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对一项新技术人们首先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样以来就导致了对被改造对象的过度开发利用直至无利可求为止,生态环境危机、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都源于此。
技术发展带来的反面影响不仅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它已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对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萨顿指出:科技专家对技术的专注以及由此而来的麻木不仁和无知无觉,致使他们的精神对人性已完全排斥,他们的心灵对仁慈已毫无感觉。现代科技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就是力量[2]”,科技已成强势力量,且存在排拒伦理的
倾向,使得伦理道德等文化都要以科技为标准,甚至服从它,出现了“技术至上命令”。
在科技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人逐渐物化、商品化了,人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正如器官移植使得肾、肝成为商品。有利可图成了技术的宗旨,这与生命伦理学提倡的行善、自主、公平、公正背道而驰。
技术的高度辐射性与风险性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并更深层次地影响到人类的伦理价值观。科技的发展可以延长寿命,治疗绝症,但有钱与没钱,成了生与死的界限,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消失了。技术手段代替生活目的,意味着对精神的贬低与毁灭,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文化,但是技术在文化里的胜利及向技术时代的迈进都将引起文化的毁灭,人格将遭到掩埋。现代技术制造出来的机器在满足人们要求的同时,反过来要求服从机器法则。在科技产生机器大工业后,机器的标准化、专业化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但却使工人异化为机器的一个零件,极端的劳动分工关注的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的某个劳动器官,专业化像分解物一样分解人,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的专业化,文化也被肢解了。
技术的利用会引起自然界的变化,有我们喜欢的也有我们厌恶的。人们利用技术就是为了获利,但不利变化很难完全避免,对于技术造成的不利有的是无法补救的,可救的也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导致疾病蔓延,很多是我们无法治愈的。苏联的核电站事故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可以说是技术带来的一种毁灭形式。
对技术的应用源于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人的利益是多方面的,技术应用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技术应用者的目的达到了,但却伤及他人利益,如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效率,但带来的污染却伤及周围群众。更为可怕的是损害别人的利益正是应用者的目的,核武器的运用以伤害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
用新的视觉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带来的方便与效益让人类无法拒绝,我们无法再回到田园牧歌时代,但技术带来的毁灭性灾害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何将科技的益处发展到极限,将科技的危害降到最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大问题。
在中国的近代,鉴于二战很多有志之士认为科学技术已走向反面。梁启超在欧洲旅游归国后说,科技万能的梦想在欧洲已破灭。则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科学而不是批判科学,因为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萨顿曾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3]”认识到自然科学是核心,它是智力与健康的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无论它多么重要,它都是不充分的。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只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对环境、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发展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只以自己为中心,过分强调自身需要的满足,自然的一切只为满足人而存在。
利益最大化原则让人忽视了道德。技术的应用具有不确定性,其后果会大大超出创新者与应用者的预料,它引起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后果往往具有潜伏性,一种药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在许多年后才出现,这样以来人们无法判断科技所具有的全面影响,在每个人都力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时,都选择最有利的行动方案时,却在一定条件下都落了一个最坏的结局。
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有效工具,但它是中立的,它本身没有规定特定的使用方向。马克思明确地指出技术手段具有精神因素,技术是人劳动思维高度发展的产物。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是内在价值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评价科技要综合环境、人口、社会贫富等多个方面,同样是一种技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目的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重视人本,强调自身修养,要求“内圣外王”,所以中国的科技在古代没有出现大型杀伤武器。孟子提出:以时入山林,树木用之不尽。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4]”。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描绘了最早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古代的哲学观为现代科技指明了最好的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技术与人性的融合。很多学者将道家哲学解读为一种要求完全取消人的自我,贬低人的欲望、情感和价值的悲观鄙世的人生哲学。老子“无为”的真谛在于:这是一种存在论上更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于作为我们的行为对象的存在与独特性给予一种基本的承认与尊重,反对任何对这种“他者性”的外来强制与侵犯。
科技的负面效应需要伦理来规范,科技发展与伦理应是同步的。波普尔曾说:“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很少例外。[5]”克隆技术可以用来治愈疾病,但也可引发基因歧视。伯格在基因重组时呼吁出台相关的伦理、法律来保障人权。
技术的研发应有其道德标准,不能损害人的利益。技术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大地时期,能为人提供改造世界的最大力量,在本质上,技术是为了寻
求人类的解放,社会需求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古代的中国数学技术发达但只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现在的数学知识广泛地用于计算导弹射程。
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的责任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爱因斯坦说:“科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乱,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6]”提高技术应用的正面作用,降低其负面影响,关键是要强化我们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对待技术应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工具,对人会有什么影响是技术研究必须考虑的。科学探究无禁区,但科技应用有禁区,如果科技应用损害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禁止,这个利益包括诸多方面,不能因技术的应用而导致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在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技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思考我们所创造的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新技术所支持的是什么样的人性品格与社会实践,对科技不能仅仅考察其经济收益,应该问这一技术对人类的自由有何贡献,它的作用是加强了还是消弱了社会公平的条件。技术的善恶只相对于其应用,但其成败、得失责任全在于人,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协调在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我们需要先进的技术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与人生观。
结论
科学技术的应用历史告诉我们,人类必须走科学人性化之路,科技在成为填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鸿沟的主要手段时,更应该自觉地为人类利益服务,满足人类需求。
参考文献:
篇7
一、体育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体育产业的产生
体育产业的产生,是紧随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而确立的。
早在1100年~1650年间,英国贵族就借助赛马来炫耀自己的权利和财产,赛马不仅是贵族的娱乐形式,它也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前来参加观赛。马的主人为自己的马悬赏,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也有人为了取悦前来观赛的国王,支付当天比赛的所有费用,这种现象,虽然包含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即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以获取一定社会利益为目的的活动,但无法称之为体育产业,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娱乐为目的的阶段,对其产业价值还没有认识。
16、17世纪发生了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18世纪下半叶又出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标志的科学革命,此时大英帝国处于昌盛时期,受科技革命的影响,英国赛马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贵族们建立起自己的赛马俱乐部,由有经营头脑的专门的人来管理,各俱乐部之间的比赛也不再是免费,并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模式。每个俱乐部从马匹的选种、培训方法,驯马师的专业能力、参赛路径的布置、出场马匹的合理搭配等方面,更加注重符合力学原理和统筹组织。这样的比赛不但没有因为收费而失去观赛的人,反而由于比赛更加激烈,水平更高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赛马俱乐部的成功带动了其他体育比赛的发展,并从英国发展到世界各地。体育产业从此开始兴起。
2.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近代西方自然经济社会中以分散、自发、小规模状态存在的“小体育”,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以集中、自觉、大规模状态存在的“大体育”过渡过程中,随着体育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矛盾逐渐展开和逐渐解决,使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的体育产业具有自然发育的性质。也就是说,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从而使从属于上层建筑部分的体育概念、功能、地位和自身价值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事业价值观被打破,取而代之是日益崛起的体育产业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先驱,为体育事业向体育产业过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体育产业结构方面看,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与体育产业的价值取向相互契合,并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的发育成长,它表现为促进体育产业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新的专门化工种逐渐发展成为低一层次的具有独立产业性质的工种或行业,从而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分化成包括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低一层次体育产业的整体。分工的每一步发展和每一个新的产业的产生都是其结构进一步成长和趋于完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又都是体育产业自身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向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谋求更大经济收益取得进展的过程。美国职业体育产业在结构上已发展成为包括各种职业体育联盟、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经纪人乃至俱乐部专利产品经营等各种产业或行业的整体。
3.体育科学与体育技术、生产一体化
体育产业和行业的细分使它们各自独立,又增强了他们的紧密联系,使每一个体育产品的诞生,都蕴含了大量的多个子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每一个科学设想的产生开始,经过科学论证、分析和技术攻关,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紧密联系,互为一体。例如,我国优秀跨栏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悉尼奥运会和2005年洛桑世界田径锦标赛110米跨栏比赛中,分别创造出了12秒91的平世界纪录和12.88秒的破世界纪录的成绩,这一劳动产品的创造,除了刘翔本人先天因素,更重要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临场发挥水平、包含教练员广博的训练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科研队伍的技术攻关、医疗营养保健人员的体质跟踪监督、合理膳食和营养搭配、包括耐克公司根据刘翔脚膜、通过受力试验而专门量身制作的质量只有8克的跑鞋等。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体育产业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体育产业知识是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产业知识体系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体育产业的范畴不尽统一,所以迄今为止,对于体育产业的概念还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体育事业中可以盈利的那一部分,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就是体育服务业,有些人认为体育产业是娱乐业的下位概念。在这里,笔者认为,体育产业不仅仅包含在第三产业中,它也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其它产业内容,从而其发展也应该是多学科的、广泛的、综合的多学科知识集合的综合产业,例如,现代体育场馆的建设,各种体育器械的制造、运动饮品的生产等等,我们认为其更符合大产业范畴下的工业范畴。在我国,1985年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在关于三个产业的划分中明确把体育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门类,是依据体育产业的核心价值而划分的,即为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服务业,体育经纪人、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均属于此类范畴。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各种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也使得各个行业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高,某一高新产品的生产,包含了多个行业的合作,由多种知识体系结合作为研发基础。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多行业集合体,对科学技术的依存度也相当高,由于其作为产业所提供的有形或无形产品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所以,体育产业在借助传统产业知识构建自身产业理论时,其必然又明显有别于传统产业而独具一格,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理论。例如,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从设计、建设,到经营管理和维护保养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知识。
三、奥林匹克运动会――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典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早已远不是体育界的盛会,多种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将奥运会装扮成全世界、全人类的盛会。每隔四年一度的盛会吸引了全人类的目光,在16天的日子里,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各个环节。以即将举行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科技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并作为基础支撑着“绿色奥运”和 “人文奥运”的实施。“智能交通”技术、食医药科技、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等大量科学技术的的运用,无疑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奥运会的“眼球经济”凸显,各个国家把争办奥运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世界众多知名品牌公司也将奥运会作为广告宣传的必争之地,奥运品牌、标识、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能力等无形资产价值被很好的挖掘。有人推算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及就业机会。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0年,奥运会产生的总体经济影响717.06亿美元,其中直接经济影响419.32亿美元,间接经济影响297.74亿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造656万个就业机会,并将额外261万外国游客,15.55亿国内游客,奥运会当年可吸引77.7万国外游客和2.3亿国内游客。
四、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下“现代”与“后现代”文化意识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认为,社会的进步是由社会的物质进步决定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进步将现代社会细分为“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现代”与“后现代”这种说法,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现代化阶段。我们可以大致上认为,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是指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价值指向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高度发展,致使社会和个别产业的同步发展日趋明显,体育产业借助现代科技得以迅猛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体育用品业在体育产业子行业中优先发展。例如,美国的NIKE、ADIDAS运动服装公司、我国的李宁运动服装等公司日益崛起和壮大。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生产方式转变是文化转型,人们对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发生转变。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后现代”文化意识在承袭“现代”文化意识转型基础上,又创新了自己的观点。“花钱买健康”、“享受生活”、“表现个性”的观点日益得到更多的人的赞同,体育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受到更多的人关注,例如,美国人每挣8美元就有1美元用在观看体育比赛上,各种挑战运动如蹦极、攀岩、远足、漂流和张扬个性的运动如轮滑、赛车等日益风靡全球,而且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可能替代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另外,“后现代”文化意识使人们格外看重信息,一些体育网站、报刊、电视频道等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
很显然,“现代”与“后现代”阶段的区分指明了体育用品业优先于体育产业其它子产业发展的最终根源和发展趋势。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整个体育产业发展中,体育用品业优先发展已经得到了社会发展的印证。继而受 “后现代”文化意识的影响,在体育用品业的快速发展之后,体育自身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得到社会认同,体育服务类行业开始繁荣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主流趋势,体育经纪业、体育旅游与探险、体育保险业等开始悄然兴起。
篇8
在人类征服自然和涉及自然的历史进程中,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实现安全生产,创造社会财富,职工安全健康,生产力得到发展,另一种是违背自然规律,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生产力遭受破坏。结合我公司――一家从事民爆物品生产的企业,我感受着公司走科技兴安之路,感受着公司快速发展,从品种单一发展到品种齐全,从3条生产线扩展到6条生产线,从手工间断生产更新到自动化连续化生产,人均生产能力以12个单位扩大到77个单位,公司二十年来实现安全生产平稳,无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良好业绩,完全得益于实施的科技兴安战略。
一、现代科学技术从多方面促进安全生产
我公司取得的安全生产成绩,简要地归纳起来,现代科学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安全生产。
1、利用先进技术,减少物质危险。
要实现民爆物品安全生产,控制物质的危险性是关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降低物质危险性,是搞好安全生产最为本质的手段。1997年我公司利用南京理工大学的膨化硝铵技术,将粉碎凸轮气流烘干工艺改变为膨化轮碾工艺,这一技术的利用,消除了高速凸轮机对硝铵猛烈撞击的危险,降低了工业炸药中的TNT含量,到1998年随着工艺技术水平的成熟,工业炸药中完全实现不含TNT成分。采用新工艺,膨化硝酸铵半成品无雷管感度,火焰感度、摩擦感度、撞击感度以及毒性均得到大大降低,物质的本质安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采用先进设备,提高本质安全。
设备安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先进设备,能有效提高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比如说,乳化炸药生产过程最危险最核心的是制乳敏化过程。通过将乳化机、冷却机、敏化机的更新改造,实现乳化机设备内含乳胶基质量由200kg减少到约3kg,冷却工序乳胶基质量由2000t变为现在0.1t存量,制乳机转速由3000r/min降低到1500r/min,再降低到800r/min,对基质实现高线速度剪切向低线速度剪切,制乳冷却过程由贮压密闭式改为常压敞开式。在半成品输送过程,原来是堆积集中传送、具有殉爆可能,现在改为平铺不传爆的钢带或皮带输送。这些都是充分利用现代乳化、爆炸临界直径理论等技术,减少危险物质量,降低摩擦剪切速度,消除压力等危险因素,提高本质安全。
3、优化生产工艺,将少危险因素。
利用与硝酸铵生产企业较近的地缘优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液态硝酸铵保温条件下长距离运输,长时间储存的难题,将硝酸铵生产企业未结晶的浓硝酸铵高温溶液,采用保温专用输送槽车实现长距离输送,送到炸药生产线直接用于工业炸药生产,消除了硝酸铵破碎和熔化的生产环节,将少了危险因素。
4、发展自动控制,减少人员危险。
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大力发展自动控制,减少危险工序的生产作业人员,就是减少了人员的风险,促进安全生产。我司将2头天平式装药机改为6头气动装药机,现在又改为10头自动装药机,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生产人员,提高了劳动效率;膨化硝酸铵混药抛弃轮碾工艺,引进连续混药生产技术,采用锥型预混器和双螺旋混药。混药生产由间断生产转为了连续生产,也是减少了生产人员;2003年为扩大生产能力,对膨化硝铵炸药生产线进行了整体改造,在国内首次采用了空心桨叶凉药、悬挂式自动送料小车技术,同时膨混工艺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温度、压力、流量、物料实现自动采集,自动按工艺调整参数。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危险征兆时,通过安全连锁和自动控制,采取制动措施保障安全;采用自动包装技术,将产品送到防护土堤外,减少了在线危险品存量,以而实现了整条生产线自动化,连续化生产,减少了生产人员。通过自动控制和技术改造,公司生产能力由8000吨/年提升到20000吨/年,生产人员由原来的350人减少到现在的120人。
5、利用视频监控,强化监管手段。
视频监控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产线的关键工序和主要危险源点设置视频监控点,使安全监管人员及时没到生产现场,也能实现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对违章行为和违规现象保存影像记录,提供监管处罚的依据,从而提高了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自律遵规的自觉性,强化安全监管的力量。当发生事故时,视频监控记录也是事故调查和原因分析的提供技术支撑。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
有感于我公司实施科技兴安路线的切身体会,我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对安全生产的运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科学技术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技术支撑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针,也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所在,只有把安全工作重心放在事前预防上,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影响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技术支撑,改进工艺装配以及管理水平,以技术手段提高本质安全,将安全生产从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2、现代科学技术是加强安全监管的主要途径
事前预防是根本,但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要素是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过程控制也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加强安全过程监控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加强生产过程的温度、压力、流量、料位,特别是民爆物品生产过程的断水、断料或摩擦、振动监控。就如煤矿企业巷道内瓦斯浓度检测,也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监控的一个典型。
3、现代科学技术是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
事故处理是安全管理事后环节,是亡羊补牢的一种补救措施,也是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客观地分析事故原因,准确地界定事故责任,科学的制订防范措施是事故处理的关键环节。要做好这些环节,只靠询问现场人员,根据经验判断还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客观、准确地开展事故处理的技术手段,如2006年山东某铵梯炸药生产线和安徽某乳化炸药生产线爆炸事故、2010年青海某膨化硝铵混碾机发生爆燃事故,就是利用现场视频监控和生产过程流量、转速、温度、断水等自动控制记录为事故调查提供了科学、有力依据。
三、安全生产工作中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几点看法
1、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类的生产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与自然更加适应、更加和谐,都是为了生活更富裕、更安康、更长寿。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出发点、立足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公德,真正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这也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推进安全文化做好安全生产遵循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安全科技事业始终遵守的基本原则。
2、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有安全资金的投入做保障。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安全生产,必须要有安全资金投入为物质支持。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投入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能力,也就必须为安全付出成本。我公司安全成绩的取得,那是多年以来坚持安全投入的结果。然而还有很多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较大,安全隐患无资金整改,监管手段跟不上安全管理的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应落实安全资金投入制度,国家应建立多渠道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和相应的法规,保障安全科学技术的运用,这才能有效推进安全生产水平,取得安全效益。
3、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
篇9
1.3生物手段的有效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使用年限,防腐性能得到提高。譬如,利用细菌技术能够提高钢筋等建材在腐蚀性环境中的抗侵蚀能力;利用绿植能够增强道路的防滑功能等。
1.4新能源技术的广泛引用。如利用太阳能照明,并使用阻燃手段,以此预防建筑火灾等安全事故。
1.5空间技术领域。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空间技术取得的突破为土木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手段。如在没有水资源的星球上实施土木建筑等。
1.6海洋技术领域。当前全世界人口早已突破60亿大关,人满为患,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海水上涨,冰川融化等问题加剧了人类的生存忧患意识。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学者提出了“海底城市”的构想,这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线生机。而要想修建海底城市,就要进行水下施工作业这对当前的土木技术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当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有限,仅限于美日等国。
2高科技手段与土木技术互相补充
土木工程学科简称土木工程,是使用数学、材料、生物等学科理论与手段规划并建造不同建筑的学科。一般来说,土木工程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人们工作和生活往往离不开建筑,而房屋的建造又要依托于土木工程。据此,在这四者之中,土木工程与“住”的关系最为紧密。其他三者与土木工程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联。总的来说,这四者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据此可见,土木工程对人类文明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土木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加快了科技发展的脚步。
篇10
( 1 )含义: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 2 )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 3 )生物工程的发展:①基础: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等;②核心:基因工程
2 、特点和影响
( 1 )特点:①起源于美国;②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③大大促进了相关技术的革命;④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 2 )影响:①推动了生产力空前发展;②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③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二、现代文学和美术 现代音乐和电影
文学
作品
作者
国籍
《美国的悲剧》
德莱塞
美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法国
《等待戈多》
贝克特
法国
《静静的顿河》
肖洛霍夫
苏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
美术
《格尔尼卡》
毕加索
西班牙
《记忆的永恒》
达利
西班牙
音乐
爵士乐
起源于非洲音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很快风行美国
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不仅影响了其他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影响了古典音乐的创作
摇滚乐
起源于美国
60 年代风靡西方,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流行音乐
电影
诞生
1895 年 12 月28 日,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日。
发展
篇11
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理念中也渐渐产生了新的局势,科学技术也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给当代的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科学技术产品引入对我国教育模式以及理念都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变革意义,是当代教育事业里程碑式的变革。面对这个时代大步的前进,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只会导致教学成果的停滞不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当然不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需求。怎样将新鲜的当代科学技术产品荣誉体育教学当中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管理者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体育教育的模式,将先进技术产品带入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科技产品的引入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全新突破,是一项划时代的意义。
科技产品的引入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相结合将大大提高教学成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科技产品不仅仅可以提高科学性的教学成果,更是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很不赞成这样的变革,但是只有通过实践的经历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创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氛围,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这些科技产品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的应用价值。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地域性的差异,一些地区在教育上仍旧有着很大的经济问题,尤其是体育这样的非主要科目,所以科技产品的融入显然很难实现,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所以重视当代教育的现状,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科技产品是我们所有人应当付出的责任。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科技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技术,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因为科技产品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还在发展阶段,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案得以帮助科技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科学化教育,是在区别于相对传统单一的模式化教育的环境下提出的,是一种差异化教育、引导式教育。科学化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个性状况和个人优势为依据,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不断完善科技产品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科技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模式发展尚未完善,所以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缺憾和不足之处。随着科教兴国与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飞速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也更加重视科技产品在教育上的应用完善和改进。科技产品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最后以便达到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和创新。科技产品之所以对教育领域有如此划时代的意义,是由于科技产品其本身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
科技产品的引用有效地将个性化教育简单化,生动化,个性化教育首先要做到教育个性化,是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前提的。关于个性化教育,在最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可望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大多的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个性化理论的突破和个性化的重要性上,而对中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对个性化的方法探索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匮乏,对于性格习惯更为活泼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就更加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所以科技产品对于个性化教育和学习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学理论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信息技术的前沿发展趋势,应当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增加人科技产品的运用,以便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就我国教育行业的现实状况而言,科技产品的运用普及应用依然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阻碍。事实证明简单传统的课本教育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加强科技产品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引用更是需要整个教育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互助。
支持服务是科技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宗旨是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方便快捷地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关于学习的全方位服务,以获得学习的成功。建立和维持一个高效灵活、强有力的支持服务子系统是有效地开发、管理和实施远程教育项目的保证。但当前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服务并不尽人意,导学和答疑的手段都还十分落后,服务方式也受到诸多限制,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策略性。欲改变支持服务的被动状况,提高支持服务的质量,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引进科技产品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结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前进的,作为新鲜事物的教育类科技产品来说其发展趋势也是存在了许多的复杂性,将其投身在教育领域中,发展结果必然是一片光明的。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势头虽说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基础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刘黄玲子,李向荣.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2, (5) 15-21.
[2]王士同,陈慧萍等.人工智能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5.
[3]赵蔓,何千舟.面向21世纪的《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4):131-132.
[4]刘大有,杨鲲,陈建中.Agent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软件学报,2000,11,(2).
篇12
一、开展电子政务的优点
1.推动职能转变。电子政务的实现离不开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且有赖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及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说,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也是改变行政流程的一场革命。它意味着办公要突破传统的理念、职能及控制、运作模式,促进管理职能的转变,打破“金字塔”式的层层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打通机构、部门之间以及与公众之间的沟通障碍,改变传统、落后的办公、办文方式。电子政务不仅是对外行政和内部管理的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借助电脑和网络,实现可公开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动态更新,使得公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与服务。
2.提高工作成效。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公务电子化,公开办公流程,公众通过网络快捷方便、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单位的机构组成、职能、办事规则、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重要信息,使公众及其个人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获得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和公众的满意度。
3.实现资源共享。发展电子政务,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本系统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
4.降低办公成本。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或跨地区的电子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使用电子邮递、电子公文处理等,都可以大大减少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费用,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减少相应的开支,降低管理成本。
5.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在传统的公务中,由于公众不能随时随地了解单位的办事程序和有关政策,常常“跑断腿”;单位工作人员为了应付公众不断重复提出的问题,常常“磨破嘴”,甚至由于政务不公开而产生腐败。电子政务规范办事流程,公开办事规则,同时,对行使权力的过程进行监督,杜绝滋生腐败的“暗箱操作”,有利于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
6.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电子政务运用网络技术在“官”与“民”之间架起一座电子桥梁,给公民广泛参与政治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真实、公开的信息环境,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民主化进程,参与政务管理和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等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公众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网上公布重大决定,开展决策讨论,听取公众意见,这既体现了民主,也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加快政府转型
为了适应移动电子政务给组织变革带来的挑战,政府的组织结构应该对环境影响做出合理的调整,加快政府转型是必要的策略之一。传统的电子政务决定了当前的组织结构偏向层级化,且由于人工化的影响,组织结构相对臃肿,分工也并不十分明确。但移动电子政务的引入,就迫使了政府精简组织结构,在相对自动化的工作环境中要求组织人员分工明确并且要提高其原有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通过相关,尤其是部门间既懂得技术又懂得政务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协调,以加强政务信息的处理加工,提高市场化信息开发量,特别是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快速交换和共享,以便为公众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同时,也需要各移动运营商的配合,在建设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过程中,要重视移动电子政务系统与传统电子政务系统的互通兼容性建设,做到所建系统能够充分调用传统电子政务系统资源,让使用传统电子政务资源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
3.落实标准化工作
相关标准工作组织和安全组织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同绕移动电子政务的应用发展需求,对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基础设施、系统应用、政务接入、基础数据处理、业务流程没计、信息安全管理、服务要求等加强统一规范,还应积极推进全国移动电子政务标准化和安全化工作,使所创建的移动电子政务系统能够顺利使用。
4.优化评价机制
在应用移动电子政务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而评价移动电子政务不应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而应让民众多加参与,让用户给现存系统提出建议,并从中选出合理的建议,由相关部门和民众共同讨论后,提出合理解决放案,不断改善移动电子政务的系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信息反馈。
5.完善法律法规
鉴于我国的移动电子政务发展迟于国外的先进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应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相关先进经验来完善本过法律。法律法规应该对民众、工作人员、部门领导的各种事物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切实做到移动电子政务全面的推行能够有法可依。
三、电子政务开展中的两个问题
篇13
《易传》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具有一定形状的才叫器。器在中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研究,如把人体称为器,如《伤寒论·序》载:“贵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把脏腑称为器,如《灵枢·胀论》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匾之藏禁器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言:“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仓凛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形而下的“器”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华民族的前贤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伟大成就,诸如古代的中医学、气象学、数学、水利学以及四大发明等,这是古人“格物致知”的求真求实拼搏奋斗的科学成就。“格物致知”源于《礼记·大学》,是古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求真、求实、求知的探索实践过程对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既强调了“格”之实践第一性,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又具有“方法论”层面上的意义,自从被理学大师们阐发后,由伦理层面的意义逐渐演绎为科学层面的意义,成为后世“科学”的代名词。
古代中医学家很重视格物致知的临床实践,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是解剖技术在中医学应用的最早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远在商周时期医家已有“治病不以汤液醛 I熔石,桥引,案杭,毒熨,一拨见病之应,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揭马髓脑,蝶荒爪幕,渝洗肠胃,漱涤五脏”的人体外科手术,彼时金属刀具的大量使用为解剖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同时亦有古人从脑髓神经的解剖实践中探讨脑神督络与气络功能的文献记载,如“脊中生髓,上至于脑,下至尾骸,其两旁附肋骨,每节两向皆有细络一道,内连腹中,与心肺系,五脏通”(明代《人镜经》),“从普髓出筋十三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引气人肤,充满周身,无弗达矣”(清代刘思敬《彻剩八编内镜》),这为深人研究气络与脑髓神经的相关性提供了宝贵资料。可见吸收借鉴当时代先进科学技术进行解剖求证及实践探索,不仅丰富发展了古代中医学,更为气络学说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但近代以来中医药学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到西学东渐的冲击,面临西医学的严重挑战,中医药进人其发展史上的低谷期。毋庸讳言,中医药未能坚持在形而下层面借助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深人研究,是近现代中医药落后于西医学的重要原因,也是络脉与络病理论未能像中医药其他学术那样形成系统理论的重要原因。相对经脉而言络脉属于较为微观的范畴,据明代钱雷《人镜经附录》、明代医家翟良《经络汇编》、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络脉论》记载处于络脉末端的孙络已达160多亿根,显然在缺乏显微镜技术的时代络病研究是难以深人进行的,也提示以中医为主体多科学交叉,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是络脉与络病理论深化研究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诺贝尔所说:“各学科彼此之间是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有关的科学知识”。当代络病研究保持整体系统思维优势的同时在微观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如既往研究提出“脉络一血管系统病”新概念,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围绕络病学科分支之一的脉络学说揭示了络气虚滞/癖滞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神经体液调节异常,脉络癖阻与动脉粥样硬化,脉络细急与血管痉挛,脉络癖塞与血管堵塞或闭塞的相关性川,阐明了通络方药干预对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稳定易损斑块、解除血管痉挛、保护“孙络一微血管”及微循环血流灌注的药效机制,开辟了通络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无再流、快慢兼治心律失常、标本兼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新途径。气络学说,作为络病学科另一分支,既是中医学术研究的难点,又是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气的医学属性可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形而下的不同层次逐步揭示其科学内涵,借助当代科学技术有可能使古人已经开始但未深人下去的分析研究,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不同层次上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