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核算的一般对象

篇1

很多承建企业将施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种工作外包给施工劳务队伍,而每个施工劳务队伍对承包资金的管理制度是不一致的,这使得财会人员对工程的总体核算产生一定的困难。例如,外包施工劳务队伍对工伤鉴定和赔付的制度与承建单位不一致,则财务人员就不能对这部分资金进行统计和核算,还有,有些工程用辅助材料直接由外包施工劳务队伍自己购买,则施工单位对此部分材料资金更不能准确核算,因此导致财务核算的准确性降低。

3路桥类施工项目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3.1加强成本管理

经营者应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并根据施工项目的特征编制成本管理方案,例如,正确划分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其成本核算对象一般应以机械、设备的种类确定,或直接以每台机械、设备为核算对象;按每一成本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成本明细帐,并按成本项目分设专栏。建筑安装工程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对每一成本项目可以列出包含的具体施工事项费用,以方便会计核算人员的归类和分配。

3.2形成有效的会计工作标准

要使财务核算周期与施工进度统一,则应该从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切实加强业务培训,从会计基础工作抓起,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防止工作的随意性,为会计工作的“出勤率”设定统一的工作标准;其次,应对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设定工作标准,即针对相关的会计科目、核算对象等,以文件列表形式进行详细的规范,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再次,要使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就需要对核算工作制定清晰的流程,对所要提交的财务报表进行明确的时间要求;最后,应对会计工作落实责任人制度,并辅以相应的奖罚条款,以加强会计核算文件制度的有效执行,使会计工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路桥施工企业的资金核算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3.3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核算的项目、时间以及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想在施工时间长、资金流动复杂、资金循环慢的路桥类施工项目过程中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看似十分困难,但如果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则不难实现。路桥类施工项目的承建单位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规定相应的会计核算项目作为统一核算制度的起点,将这些会计核算项目如成本核算、损耗核算、风险预留资金以及核算方法等建立成一个集成性的会计核算系统,使其能够在计算机上运行使用,同时使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分包单位的会计核算在这个集成性的系统下进行,如此一来,整个施工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就成为可观察、可控制的,而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也会因此变得清晰、明确。本文来自于《新经济》杂志。新经济杂志简介详见

篇2

2.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程序欠缺

在物流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没有明确职责和权限,企业内部的监督出现了松懈,相关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够,物流成本严重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物流管理成本。

3.物流成本财务核算体系有待完善

在当前的会计制度下,在许多会计科目中分散着物流成本,与其他的费用混合计算,并没有进行单独的核算,这就导致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与实践情况不配套,相关的物流成本数据在企业的账簿中查找不到,物流成本涉及的部门多,具体的账簿建立到应用存在很大困难。另外就是各种费用的混用,比如保管费用被计入物流成本费用,物流成本费用被计入采购成本费用等。在物流成本的实际计算过程中,必须根据已知信息进行重新的调整,才能使得真正的物流费用得到合理的反映。

4.物流信息报表的不完整性,不能为领导层提供正确的依据

物流成本被分散到各种其他费用中,使得缺少期间费用的核算对象,这样就造成了有投入却没有相应的产出对象,企业从会计报表中无法得到完整的物流成本信息,投资者或政府等也无法对此做出正确决策。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改进对策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对象应统一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来说,其对象是企业的物流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企业要合理的确定好物流成本的核算项目,按照物流成本的基本属性或是其他的标准,要能够做到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在物流业务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满足本企业的前提下,做到企业间有横向比较的可能性。

2.物流成本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必须要建立和健全

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岗位责任制,在物流成本的各种流程中,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责任。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应被合理的制定,它是企业物流成本核算顺利进行的手段,制定核算的规范和标准,使得核算能够统一规范、计量有度。专门的物流会计核算机构应被合理设置,它能够保证企业的物流费用控制和监管,杜绝浪费。物流费用开支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做好,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

3.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要积极构建

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核算项目基础上再适当增加明细账,以此来确定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科目,这样可以使得企业会计核算的额外工作量被有效的避免。会计科目确定后,就需要进行会计凭证的设计,记账凭证根据会计业务的不同而类型各异,一般采用“借贷金额式”格式。账簿在物流成本核算中,起到了计量和计算的载体功能,一般来说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时,采用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模式。对会计科目和凭证进行科学的设置,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模式,确定账簿的各种格式和内容是物流成本核算的关键。

篇3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可靠、迅速、全面;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主要是围绕企业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这些相同点,是企业内部实行会统核算一体化的基础。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别有:核算对象、目的不同。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一定的资金运动。它是以个体为核算对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体,仅仅考察个体的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而统计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立足于宏观来考察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不仅对个体的资金运动进行考察,而且还对总体的资金运动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考察,其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核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要经过数据搜集、加工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信息等过程,但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有差别。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帐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随意更改;企业统计核算则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念;统计核算也采用复式记账法,但在描述各交易主体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是从交易的双方分别描述的。而会计核算只是从交易的一方描述企业对外界的交易。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形成企业数据中心,做到数出一门,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出,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体制和模式构想。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复合性人才。企业应提供会计和统核算人员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使企业能多出些精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复合性人才。是他们在相同方面多结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企业的材料核算工作,一般程序是月末由材料物资部门人员,按各自管辖的库名分类整理统计出当月消耗的数据、然后再将此转入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按下属的二级单位部门整理分类归集费用,转入企业的二级财务部门后,二级部门财务人员再按下属的车间整理分类归集费用,在这种工作程序中由于重复性工作多,出财务报表的时间拖长,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如能将最初的物资统计部门人员进行简单的财务培训,使费用的分类、整理、进费用工作能在最初一次完成,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企业现行的会计工作隶属财务部门管理,而统计工作隶属统计部门管理。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增加了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难度,建议企业建立一个经济核算协调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从而保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就相融的地方化二为一,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核算标准。统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必须根据原始的基础数据整理出各自所需的指标数值,在指标口径、概念、分类方法等都要统一。同时必须与现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费用消耗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对同一种费用消耗,统计部门使用“吨”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公斤”为核算单位;对于某些常用布类,统计部门按“块”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平米”为核算单位等。这些不统一现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造成时间上人为耽误,人力劳动大量浪费。由此应在事先由经济协调部门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出现重复转换劳动,也可使报表的可比性增强。

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核算机构统一合作,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能使企业会计核算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及时报出各种会计信息,避免节假日大量财务人员加班加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表,及时将编制出财务会计报表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篇4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篇5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篇6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施工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活动等都与一般企业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其核算体系也就具有自身特点:

1.核算方法的独特性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其户外项目众多、施工生产的流动性特点也就决定了企业一般采用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方法来对业务进行核算,这样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户外作业的要求,对账务进行及时处理,能够降低施工企业若是统一核算所带来的监督成本,并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2.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对象具有特殊性:首先,成本核算对象并不是对所有项目同时进行成本核算,而是以单个项目来进行的;其次,不同于一般产品,施工企业项目的内部,成本核算又可以分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机械作业成本、辅助生产部门成本等。

3.工程结算的分阶段性

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存在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跨会计年度现象相当普遍,工程结算采用分阶段方式来进行也就理所当然,这也就要求施工企业能够及时确认应收账款,并根据工程进度采取适当方式对应收账款数额进行有效测评。可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对工程结算收入和费用进行计算与确认,以确定各年的经营成果。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的施工企业工程核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

1.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

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核算原始记录不细致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对个人或者整个班组进行严格的考核,但是,会计核算缺少对耗费指标及生产指标的细致分解,要求我们必须对设计进行单机考核,可是,核算工作又不能对每台机械设备都提供出准确的耗费,也就导致我们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不能准确地进行相关考核工作。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在机械、人力及材料等资源耗费上又各有特点,不能够单纯对其进行分步核算,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弊端也就表现为难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细致地进行会计核算,这也是整个会计核算得以进行下去的根本保障。

2.核算制度执行不到位

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为指导进行的,但一些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常常出现差错。另外,施工项目的周期较长,也就存在成本费用的会计年度确认问题,因为会计人员的个人理解不同导致对施工进度的测算结果也就不同,进而导致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差异。

3.会计人员个人素质及业务素质欠缺

一些施工企业受人员限制及意识错误认识的影响,认为材料会计就是对材料进行流水记录,经常会抽调一些现场施工的无业务素质的人员担当这个职位,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平时又欠缺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财务管理、预决算方面知识掌握的有限,造成最终账目不清,管理不严,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4.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将国家政策法规置于不管不顾地位,以隐瞒收入、虚列费用等方式偷税漏税;或者一些施工企业资产管理不周,盘点不及时,账上存在而实际不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或者一些施工企业以“转移资金风险、转包施工、收取管理费”的模式进行合作经营,但是又缺乏可行的、统一的核算标准及项目结算规范,造成企业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的弱化,导致会计监督职能的执行难度加大。

5.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不高

首先,施工企业存在下属项目众多且分散的特点,施工项目往往为异地工程项目,这就导致了项目与企业的信息沟通存在一定的限制,财务票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加之工程物资的采购因赊欠等原因不能及时开具发票,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滞后;其次,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涉及内容较多,不仅包括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也包括企业其他部门与项目之间的业务往来等,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从目前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致使会计核算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完整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施工企业提高会计工作绩效的前提。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及职业技能;按照事前预测、过程监督、决策分析三个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施工项目财务人员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

2.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

制度的建立并不难,难的是执行。尤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由于项目部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制度的严格执行就更加困难。对于员工的出勤情况要每天做考勤记录,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借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一般材料,如砂石料等,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进行盘点。对于机械设备,每天做好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工作量等的记录,以便后续考核。对外购材料,相关部门进行及时验收,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提高核算效率。统计部门遵循及时性原则并按责任会计的要求向财务部门提量资料;物资部门月末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材料;劳资及生产部门月末按照会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够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施工企业应当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岗位,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工作,对自身工作负责;企业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新规范等,开展税收业务辅导,使会计人员掌握有关税收法律制度和法规等,同时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工程造价审核、预决算书编制及审核、工程进度测算能力等,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财务工作的高效运转。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确保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机构、岗位设置合理有效,机构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进行审计监督与独立评价。

5.以电算化方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在现代企业间数据繁多、计算量大的工作条件下,施工企业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需要加强内部会计处理的信息化建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及传输方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同时,企业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安全管理,避免因数据信息丢失或破坏等带来的会计核算信息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一、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必须明确

物流成本核算是通过对企业物流成本的全面系统的计算,准确表现出物流成本的大小以便控制,从而提供给企业管理者更加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也能促进企业内部认识到物流重要性。计算出具体物流活动的成本,提供给决策者比较准确的物流信息,反映出物流活动所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住物流成本的构成,为物流运营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物流部门的成本分析,反映各部门的业绩,以此促进各部门优化物流方式,提高物流效益和业绩。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的分析和分解核算,为物流服务收费水平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针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需求制定不同的计划,有利于优化对客户需求的管理。按照物流成本计算的口径计算本期物流实际成本,评价物流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从而得出员工的工作绩效。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计算出物流成本在本期与上期以及每个环节的同比差异,弄清产生差异的原因,择优弃劣,促进物流成本管理的提高,为企业年终的绩效考核的时候提供部分依据。

二、保证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正确性

为了给企业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必须明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反映和记录着物流成本信息。一般物流成本的核算有按支付形态、功能计算物、适用对象、物流作业四种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隐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它包括标准成本制订、隐性物流成本的计算与账务处理三方面。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完善,需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明确物流成本项目,确定企业物流成本不同级别的具体核算项目,它的参考依据就是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但是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所有的成本费用。其次,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在于物流成本项目,根据物流成本项目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以及会计凭证。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选择采用单轨制或是双轨制两种模式,通过对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的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等多方面的考虑,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模式。最终,根据所得出的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真正目的在于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给予企业管理决策者以决策依据。

三、全面完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范围、内容

目前,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范围、内容不全面,过于狭隘的局限于财务会计的范围。只涉及着部分的物流信息,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在核算内容方面不但异常混乱,而且非常不全面,在企业设定的会计科目中,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只是在支付企业外部的物流运输成本、企业物流仓储成本、物流采购成本等方面进行核算,而忽视了甚至没有列入成本核算的企业内部的其他物流成本的核算,实际上计算的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而隐藏起来的部分却包含了很大的物流成本。这就使得最后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最终会影响企业物流管理者对下一步的物流成本预支作出正确的决策。企业想要提高物流成本核算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全面的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制度,全面完善会计核算的内容,做到面面俱到,拒绝疏漏和死角,扩大会计核算范围,扩大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保证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实际工作中应该特别注意除去浮在水面的一角冰山之外的,隐藏于水面之下的物流成本,避免疏漏,因小失大,影响企业管理者作出下一步的物流成本预算。

四、合理规范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

现阶段,由于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各大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不得不依据本企业自我的理解和分类进行会计核算,导致各企业间无法进行比较、借鉴和相互促进,致使我国的物流没有办法统一稳定的发展,最终影响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在当前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只有统一了会计核算标准,才能使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时,少走弯路,减少方向性的错误,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促进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物流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企业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大。想要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抓住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和技术保障,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保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障企业物流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慧,朱俊莹,王燕.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179-181.

篇8

综观西方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史,从意大利簿记开始算起,佛罗伦萨会计核算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债权债务,热那亚会计核算的对象则从债权债务扩展到商品和现金,威尼斯的会计核算对象则进一步扩展到损益和资本。

从我国传统会计核算对象的发展来看,《周礼》中的会计核算对象是国家的若干收支项目;秦汉时期的“簿书”主要核算谷物和钱等;唐朝时期产生的“四柱清册”也是以钱和物为核算对象的;而到明清时期,我国会计核算的对象就大大扩展了。如“龙门账”的核算对象就包括收入(“进”)、支出(“缴”)、资产和债权(“存”)以及资本和债务(“该”),核算的对象已经很完整,接近于了。可见,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导致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会计核算对象越来越复杂的原因

(一)会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1.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早期的会计,其核算的经济业务是很简单的。如商人只核算钱和物,银行只核算贷款、存款和转账,政府会计只核算财政收支或钱、谷的变动等。后来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活跃的商品交易要求会计核算购买、销售、收入、费用;广泛的商业信用要求会计核算应收、应付;融资和投资、合伙和股份制经营要求会计加强资本及利润分配的核算。

2.企业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早期的商人,其经济关系很简单,其经营活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复杂化,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关系到多方利益。现代企业已经成了一个多方合作谋利的场所,已经成了一个利益关系的焦点和中枢。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商人自身财产的变化,而应扩展到对各方利益关系的全面反映。

(二)会计的任务发生了根本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任务经过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内部到外部,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1.企业经营发展使会计的任务扩展。早期的商人一般只对自己负责,其经营与关系不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营活动越来越离不开市场交换、商业信用和资本融通,企业逐渐成为一个法人。企业作为一个民事主体,必须承担民事责任,必须维护自身的民事权利。会计不仅要做商人的记录工具,更要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以使企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2.管理对会计的要求不断提高。早期的会计仅仅帮助商人记录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业务,进行一些简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越来越要求会计评价其经营的效益、反映经营的进展、参与经营决策,于是会计人员由单纯的记账员变成了重要的参谋人员。

3.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会计所要反映的已不仅仅是经营问题,还要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不仅要对经营者负责,还要对所有者负责。

4.现代企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综合体。规范化的公司制企业不仅要对经营者和所有者负责,还要对政府、债权人、社会、职工、供应商、客户以及各种生产要素提供者负责。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活动都关系到各方的利益,牵动着各方的神经。可以说,现代企业是多方生产要素投入者获得投资收益的场所。因此,现代会计应以企业及各方的利益为核算对象。随着企业职能的变化,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会计直接产生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性。会计产生伊始,就直接为商人服务,帮助商人了解和维护其经济利益。反映和保护一定主体的经济利益是会计固有的特征。将本求利、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报酬是经济活动的本质要求。债权人投入借贷资本以求得到利息;股东投入股本以求得到红利;出租人投入物品以求得到租金;员工投入人力资本和劳动以求得到报酬。而要实现所有这些人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企业要取得利润。所以企业的本质是获利,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管理好一个企业,就必须持续不断地经营获利、处理好利益关系、做好利益分配工作。

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谋利活动,经济关系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有的可以用货币计量,有的不能用货币计量。会计作为一门以经济活动为依托并与之紧密关联的学科,核算的内容从本质上看就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利益。理由如下:

1.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早期的会计是商人记录的工具、管理的手段。而现代会计的职能却由内部扩展到了外部。如果说,传统的会计以企业的资财为核算对象,以服务于财产和资金的管理为职能的话,那么,现代会计已经不局限于为内部管理服务了。现代会计已经成了“通用的商业语言”,要为企业外界的债权人和股东等提供财务信息。债权人和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与各方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会到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可见,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经济利益。

2.核算的越来越多。随着的,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增多,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越来越概括、抽象。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能用“财产”来概括,也不能用“资金”来概括了。除财产、资金外,还要核算更多的东西。例如负债,就不属于资金。因为资金是的一种资源,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而负债则是企业的责任,与资源正好相反,不仅不能带来利润,还会导致未来的现金流出。只有资产具有资源的性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不具有资源的性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大体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相对应的那一部分被称为“资金来源”。由于“资金来源”未被明确为责任,因而把“资金来源”视为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映的资金运动也还是说得过去的)。所以,用“资金运动”一词已经无法概括现代会计的核算对象了。

会计核算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要想给会计核算的对象作一个概括越来越困难。用“财产”、“资金”这样具体的词来概括会计核算的对象已经不够了。众所周知,会计核算的内容事实上就是资产和权益。由此,我们可以从资产和权益中抽象出会计核算对象的本质。资产和权益虽然性质相反,是一对矛盾,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都直接企业的利益。资产会导致利益的增加,权益则导致利益的减少。所以可以说,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经济利益。

随着会计核算对象的复杂化,人们对会计核算对象的理解不断由具体走向抽象,认识不断深化。实际上,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利益了,如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的解释就十分清楚:①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②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④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⑤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每一个会计要素都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可见,会计核算的对象从本质上说就是经济利益。

四、如何看待“资金运动论”

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认识,我国会计界有“再生产过程论”、“财产论”、“财富论”、“劳动量论”、“价值运动论”、“经济活动论”、“产权论”和“资金运动论”等观点。其中“资金运动论”影响最大。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主要“资金运动论”。

笔者认为,作用一门,会计核算的对象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计模式,二是会计任务。

1.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能够核算什么。大家知道,会计最基本的(也是最有特色的)运作模式就是簿记。运用账簿就可以处理大量的数字信息,能反映和模拟核算对象的增减以及存量、流量的变化。会计的账簿模式决定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可以对各种事物的数量变化进行反映,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而具体对哪些事物进行核算,则取决于会计的任务。

2.会计任务决定了会计需要核算的对象。会计模式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可能性,会计任务则决定了会计核算的对象的必要性。“资金运动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会计的任务。不同时期会计的任务是不同的,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也不同。例如,早期会计的任务很简单,主要是记录经济业务、保护财产安全和核算经营是盈还是亏,因而会计核算的对象只是钱和货物而已;后来企业变成了作为民事主体的法人,用货币表示的全部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成为会计核算的对象;再后来企业又成为了一个受托经营主体,资本保全、将本求利的要求又使资本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现在企业成了一个众多生产要素提供者谋利的场所,成了一个利益的中枢,现代会计就应该以用货币表示的经济利益为核算的对象。企业职能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导致会计任务的变化,从而导致会计核算的对象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资金运动论”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的任务是相符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任务是严格按计划生产并严格按计划使用资金。企业的资金主要由国家拨付。会计的任务就是保护财产安全,保证资金切实做到“三段平衡、专款专用”。也就是说,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政府报告企业是否按计划取得资金、按规定使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核算对象应该是资金运动。会计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就是“资金运动论”的具体表现。

篇9

自2003年起,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房价持续上升的拉动下,行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自2010年起国家为防止房地产行业过热,可行形成的泡沫风险,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出台了包括限价、限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而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可以对房地产行业的经济运行和风险情况进行全面的反映,其核算水平和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如何不但关乎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关乎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否准确、有效,所以加强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对如何规范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使会计核算发挥更好的职能作用进行了思考。

一、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

1.房地产企业收入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房地产企业对于商品房主要采用预售或分期付款销售的方法进行核算,这样就造成了收入实现的确认的不一致,也往往成为房地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从现状来看,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占用较大,而国家政策也允许进行预售方式来进行房地产销售,所以,一般房地产企业多采用预售方式。而房地产企业在预售时,商品房一般都还没有竣工,而根据会计准则要求没有将资产使用权以及相关风险进行转移的就不能够确认收入。同时,会计准则中对房产自用或待售进行的明细划分,而且这两类性质房产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就更增加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中收入确认的复杂性。

2.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核算不准确。从成本配比角度来看,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较长,从竞拍土地到竣工交付一般都要进行3-5年的时间,由于收入确认和开发项目的资金投入难以同步进行,即便开发商品已经全部预售完,预售价款也不能确认收入,这就使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不能有效的实行。从成本结转角度来看,房地产企业结转成本一般是当期竣工的核算对象的总成本比上开发总面积,得出每平米的造价后,得到本期的销售成本。而现阶段我国商品房销售收入普遍开始实行一房一价的销售政策,由于商品房屋销售时间较长,跨年度甚至两、三年销售期的并不鲜见,成本结转基本是按平均法进行的,而收入确各有差异,甚至有的楼盘高达30%以上的差异,收入和成本确认口径不一致,导致成本结转不符合实际,进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房地产开发企业业绩评价制度不健全。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是基于财务管理的需要,而主要的评价手段是运用会计核算的数据,通过财务比率的计算来完成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销售收入确认时点比较集中,当项目完工验收并出售后,大量的预售账款才能确认为收入,企业的业绩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导致净利润和销售收入的指标在不同时点都有较大差异。而如果通过销售净利润来衡量企业的业绩,那么在时点上的差异有时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水平,甚至在收取大量预收款的时还会出现负的销售净利润,这样在筹资时可能无法取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在披露业绩时,扭曲了企业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统计的准确性。所以,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业绩评价时,除了分析相关的指标之外,还应全面分析企业的现金流量和风险状况,但现阶段还缺乏相关的业绩评价指标,使房地产开发企业业绩反映处于“两难”境地。

二、对房地产企业完善会计核算方法的对策思考

1.完善对房地产企业收入的核算。一是确定合理的销售标准。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销售的复杂性以及特殊性,完全按照一般商品销售收入进行确认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所以应对房地产企业收入确定合理的销售标准。可以比照劳务收入确认原则,对于跨年度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根据开发进度来对预收款进行比率确认收入,以更好的反映经济实质。二是要明确销售收入核算的范围。房地产企业的开转让土地取得的收入应实行总收入核算法,应包括含销售商品房的收入、销售配套设施取得的收入等收入的全部,防止企业通过会计科目变化或核算口径调整来进行盈余管理。三是严格预售行为,预售行为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房地产发展,而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发展,不但经济总量还是经济效益都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所以,建议国家适时取消预售款制度,或者将预售款比照定金核算,即预售合同的签订并不能作为销售实现的依据,待实际销售时再进行收入确认。

2.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一方面,要明确开发项目的成本核算对象,对于相类似开发项目可以归类为同一成本核算的对象,对于工期较长的开发项目可以分期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准确的确定开发项目,划小核算单位,虽然会造成本核算烦琐,但却能提供较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另一方面,对不同楼层、不同户型的商品房成本,可以按照权重标准进行重估,计算总成本和总面积的加权平均成本,并计算销售成本,确保收入和成本的配比的准确性。

3.增大房地产企业的信息披露程度。一是要全面披露房地产企业的信息,不但要披露企业的商品房屋成本,还应披露土地储备情况,以全面反映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前景。二是细化业绩指标披露,要披露计算的结果和计算的口径以及相应的现金流量表情况,确保信息反映真实。三是要重视对风险的披露。对土地风险、开发风险以及筹资风险等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说明,以给企业和报表使用人进行风险提示,进而制度措施规避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篇10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难以确定性

房地产企业一般的商品房为自己自行开发,一般经营业务涉及了从可行性研究、征地、、勘察、设计、建设、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开发的时间长、投资资金大。一般在建设初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就基本花费殆尽,如何取得下一步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是每个房产企业不得不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偏少,基本上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由于近年来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提高了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门槛,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变得很困难。这就决定了房产企业一般通过预售筹集资金,一般我国现行规定只要房屋取得预售许可证就可以开始销售,签订正式合同,在房屋正式验收合格后交与买方。因此房地产企业的是收入就有其特殊性,难以运用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的确认,收入确认是在订立正式合同但房屋没有交付时做收入的确认,还是在开发产品已竣工验收并完成竣工决算时做收入确认,还是在办理产权证后再去确认收入就出现了混乱。

(二)房产开发企业商品房成本与售价难以实现平衡匹配

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的特点,从获得项目到开发完成,可能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样必然使得房地产企业在一段时期内投入和收入无法平衡。房产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支出大幅增加。即使这时房屋已经预售,但是由于没有交付,按照会计准则可能无法进行收入确认,这就造成公司利润会出现大幅波动,不能真是客观反映公司业绩水平和经营水平。因此,正确合理地确认公司的收入是真是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前提。

(三)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信息披露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金流量信息不足,二是风险信息披露不全。现金流量信息不足是由于在工程建设完成前主要表现为现金的流出,在工程完工竣工验收后又集中表现为现金的流入,由于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现金流入、流出的跨越大,往往对于投资者来说难以真是了解企业的现金真实流动情况。房产企业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建设周期长,负责率高,受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工程质量等影响,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及时提供企业潜在的风险。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结合法律标准规范及房地产公司的特点对收入加以确认

1.首要条件是符合法律标准,法律标准指房地产公司在开发房产的过程中各项手续齐全,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取得了土地使用证、开工许可证及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交易买卖。这些法律标准是房屋预收款进行确认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2.其次符合专业标准,按照会计专业准则,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收入才能予以确认:(1)商品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及其报酬是否已经转移到购买方;(2)企业是否保留了与商品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是否对商品还进行有效的控制;(3)收入的金额数量能不能够可靠计量;(4)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否可靠地计量。

综合以上两个收入确定的标准,结合房地产行业的自身提点,笔者以为房屋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进行收入确认:(1)房屋已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规定进行竣工验收合格;(2)买卖双方签订正式购房合同;(3)双方按照规定履行合同义务。

(二)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对象,使销售收入与成本配比。

对于开发较大的工程项目、建设时间较长的房产项目,可以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和成本核算的需要,按房产项目的施工划分及其不同类型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同一施工标段项目有裙房、公寓、写字楼等不同功能的,在按期(区)划分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还应按功能划分成本核算对象。如果同一施工项目,建设的有高层、小高层、多层等,可按其结构形式划分核算对象。根据会计核算和企业管理需求,对独立的设计概算或施工图预算的配套设施,不论其支出是否摊入房屋等开发产品成本,均可单独成为会计成本核算对象。

(三)加强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会计核算中的信息披露的质量对于会计核算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土地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房地产企业在披露会计核算信息的过程要增加土地储备情况的信息,土地储备的多少一般能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拥有大量优质地段的土地资源,可能就会给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巨额利润。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制作财务报表过程中应在附注中增加企业土地储备情况及其获得成本的信息披露。在现金流量信息的报表制造中,以项目为基本单位,披露某以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情况,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支出,房屋预售取得的收入情况。通过提高全面的信息流量增加信息的实用性。

加强风险信息的披露,房地产建设工程由于自身的特点,投资大,建设时间长,风险高的问题,所以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风险信息的披露。通过建立质量保证金,为商品的质量提供保证,企业根据开发项目的风险特点,提取保证金,纳入工程开发成本,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在其财务报表中应增加风险提示,披露企业存在的风险,增加风险的透明度。

三、结束语

房地产行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时间长、建设期间受政策以及经济的影响的风险特征,与其他商品来比其特殊性较大。因此,做好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因此,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核算办法时,必须充分考虑《会计法》的各项规定,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在不违反相关法规的前提下,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

(二)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要与企业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内容上要全面、具体。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对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一个细化,因此对属于国家财务法规中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会计流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序进行,便于基层财务人员实际操作。

(三)效益性原则

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应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为目标,在满足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下,企业还应考虑设计成本、运行成本和与之带来的效益。

(四)灵活性原则

企业集团经济活动和财务关系比较复杂,财务管理的职责分工较细,为便于执行,在设计内部会计核算办法时,应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大的方面上(影响全局的方面)做到统一,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前提下给成员企业留一定的主动权,同时根据内容的不同做出详略规定,并合理安排结构。

(五)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原则

在设计内部会计核算办法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集团的管理模式、企业规模、涉及的行业特点等,制订出符合企业特点与管理要求,同时又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

二、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的总体框架

(一)《企业会计制度》的结构分析与借鉴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由会计核算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三大部分组成。其实质是将原来行业会计制度中具有共性的内容作为“公因式”单独抽出来,加上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核算,再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较成熟的部分合并而成的,其核心部分即 “一般规定”是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混合,“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 “附录”是传统会计制度的体现。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尚不能统一地规范各行业有关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核算以及特殊业务的核算问题。财政部的相应对策是采取制定各个专业(或行业)核算办法来解决,它们是统一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但不会像旧的行业会计制度那样全面,一般由总说明、补充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补充报表项目及编制说明等几个部分组成。

(二)企业集团内部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的共性与特性

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区别主要体现在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的会计核算以及特殊业务的核算问题等几个方面:

⒈共性

(1)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内容包括四个会计核算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及会计核算基本原则;(2)会计科目的设置“大同”、“小异”,即大部分会计科目是相同的,只有小部分涉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以及特殊业务等几个方面的会计科目存在差异;(3)会计报表格式也是“大同”、“小异”,除“资产负债表”在个别项目上有差异外,其他报表在格式上均无差异。

⒉特性

(1)不同行业在收入的核算上存在差异;(2)不同行业在成本、费用的核算上存在差异;(3)不同行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内容上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分类和使用年限方面;(4)不同行业在部分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如折旧方法等。

(三)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的总体框架设想

在对企业集团进行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设计时,可以考虑以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基础,把不同行业会计核算中带有共性的内容抽取出来,对需要统一或明确的事项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形成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参考一般会计制度的结构,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可考虑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⒈会计核算一般规定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依据、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会计科目设置与使用的一般规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与报送的一般规定。

⒉会计要素核算规定

这部分的内容以会计核算的六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为对象,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的实际,对需要统一或明确的事项做出具体的规定或要求,若涉及到不同行业在核算上的差异事项,应分别规定清楚,如对收入的核算可以细分为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建造合同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对成本的核算也可相应地细分为生产成本、劳务成本、建造合同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

⒊附录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由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报表体系、固定资产目录及特殊会计业务帐务处理举例等内容组成。

上述第1部分会计核算一般规定和第2部分会计要素核算规定可采用章、节、条、款的形式;附录部分中的会计科目体系、会计报表体系和固定资产目录可按照不同的行业,以表格的形式分别列示。

三、企业集团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一)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在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因此,企业只能从中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

会计信息是靠会计政策的规范来生成的,不同的会计政策规范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为了保证各子公司财务信息的高度可比性、便于汇总和合并财务报告、缩短财务信息的呈报周期,企业集团应当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范围内,结合自身管理需要,选择适合本企业集团的会计政策。

(二)会计科目体系的设置

会计科目设置是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办法设计的重点之一,它是确定会计对象经济内容的分类体系,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会计事务处理办法等的设计奠定基础。搞好会计科目的设计对保证会计制度设计质量,完成会计制度设计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集团应在国家统一规定科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和一些特殊业务处理的需要,选用、补充会计科目,对各科目的使用范围、条件、明细科目划分应尽量进行详尽的描述。

(三)会计报表体系的设置

对企业集团而言,财务报告无疑是最为核心的信息报告载体和来源途径。 会计报表(报告)是企业特别是母公司了解下属单位的主要手段,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性的信息报告规范,包括财务信息质量标准、报告标准、报告内容结构、报告组织程序等内容。会计报表设计与会计科目设计一样,是组成会计制度设计的两项重要的工作,如何设计报表体系,获得真实、完整的下属单位财务信息、同时满足集团报表合并和内部交易事项数据的取得,也是会计制度设置要考虑的重点之一。

(四)合并报表与内部关联交易

合并会计报表是指由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公司和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应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编制原则、报表种类、格式及编制方法。财政部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和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企业集团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出合并会计报表的相关内部规定。

篇12

[中图分类号] F2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53- 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而当前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企业对于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日常的经济决策行为,由此来说,作为企业对于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

一般来说,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企业将针对性的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核算,由此便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众所周知,作为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进程中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较多,从具体的环境分析,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最优适用标准等,例如存货计价的核算方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以及折旧费用等的会计核算方法等。而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中,无可避免的会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由此来说,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以及什么因素最终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造成影响将是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能够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处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便于补充作为企业自身的会计处理规范,节省大量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成本。

2 当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大环境

2.1 会计核算的模式优化,范围扩大

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应用,极大的促进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当前会计核算的模式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下对于总账核算、会计报表以及明细核算等均丰富了其模式,例如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下的总账核算只有一种模式,而信息化应用下具有记账凭证、多日记核算等多种形式;会计核算的范围不断扩大,一般来说,会计核算的范围主要涉及核算标准以及核算指标的处理等,而当前信息化技术应用将传统会计核算范围由单一的核算标准尺度扩大到人力资源信息、审计信息等,例如当前的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核算时在财务报表环节需要按照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全面的信息披露。显然当前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对于会计人员的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来说极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并从单一的财务核算职能向管理型会计职能转变。

2.2 会计核算的内容丰富,灵活性提高

当前会计核算的内容不断丰富,其主要表现在会计科目记账模式为科目编码,而当前的会计科目记账采取的是棋盘式报表体系,大大的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较为显著。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对于随机核算的处理,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能够处理简单的实时定期的核算,而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条件下会计核算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应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会计核算内容仅仅是执行的定期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但是当进行随机的检查以及核算时便难以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等,不便于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经济策略,而当前的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显著提高,当外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可以适时的根据财务信息进行经济行为调整。

3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

3.1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

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标准来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等要求。首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来说,当前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以及信息高度共享下,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并不作为影响因素,由此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与精确性是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首要因素,会计核算方法下对于企业所要传递出的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直接的联系,为此只有切实保证会计核算方法对于适用的经济行为的准确性,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人群,例如投资者、税务机关以及企业的管理者提供进行经济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当前的会计信息具有实时、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由此来说,会计核算信息的规范性能够便于企业内不同部门间进行信息共享,规避信息孤岛效应,便于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进行相互合作,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性要求开放与智能的属性,其主要涉及到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为企业管理内部以及社会的投资者,为此规范性要体现会计信息的便于解读以及监督;对于会计核算方案的及时性来说,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必须要强调实时性,由此会计信息属于动态实时的过程,当前的随机进行会计核算也证明了这一趋势,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具备时间价值属性,即会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3.2 会计核算方法

当前的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处于动态的过程,不断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实际成本法以及移动加权平均法处理存货计价、代数分配法辅助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联合分配法、加速折旧法累计折旧计提、公允价值计量、坏账准备计提的账龄分析法等。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将有多种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来说,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适用性分析,例如对于辅助生产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来说,对于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法等均有各自不同的有点与缺点,为此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4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法规因素

显然,会计信息的披露必须要需要符合当前的会计核算法律法规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条件下对于会计准则以及会计核算处理流程均进行明确的界定,由此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时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会计核算方法决策,由此来说,在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因素中,法律法规因素是其中首要的地位,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另外会计中收入费用配比、稳健以及客观等相应的原则是进行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之一,会计原则的相关性是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由此可以作为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适用性评价标准。

4.2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

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的潜在因素来说,本文主要从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对于企业的潜在承诺来说,对于潜在承诺是企业在日常与其他企业的经济行为中与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合同关系维持,由此这样的潜在的经济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在具体的合同中进行标定,由此存在对销售客户的承诺、对供应商的承诺、对于职工的承诺以及对债权人的承诺等,例如对于销售客户的承诺来说,主要涉及到持续的供货与服务能力以及特定的经济水平,对于供应商的承诺群体来说,包括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或者服务的持续需求等;

另外对于信息披露因素来说,企业的治理环境下需要保持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环境的高度统一,由此来说会计作为公司治理权责与义务联系的核心纽带,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客观反映能够代表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主要形式便是财务报表,通过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产生不同的财务报表,而外部的治理环境,例如外部审计以及投资者将主要依据会计信息下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4.3 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

一般来说,经济因素是对于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其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首先就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股票价值,而对于企业来说,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计价方式以及折旧处理方法等均会导致股票价值的变化,由此造成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动;企业的融资经营成本来说,如果物价的上升存货水平下降,直接会导致企业存货价值进入低成本的存货层,从而导致财报中盈余和税收的支出都相应增多,由此来说,面对企业的经营成本,需要在日常支出与经营收入之间进行衡量分析,而同样对于企业进行融资行为时,需要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信的说明自己的财务状况,而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均导致最终财务数据的不同,为此银行等机构设定自己针对的会计核算方案标准加以强制实施;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主要涉及到所得税因素,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执行的是低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案,由此来说能够降低缴纳所得税,例如采取加速折旧法的计提折旧处理等。

5 结 论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一而足,而当前互联网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及时性准确以及规范才是不断优化的方向。本文针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从法律法规因素、潜在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会计核算方法现状的因素,其中法规方面包括会计准则法规以及会计原则的相关性,而潜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潜在承诺以及信息披露需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价值、融资经营成本以及税收等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夏惠.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方法的新选择[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0-12.

[2]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会计之友,2010(31):124-126.

[3]宋红艳.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 北方经贸,2015(10):148,150.

篇13

第一层次将所有的分为三类,分别颁布相对应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会计制度,增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透明度。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进而分别形成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批露格式等。

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于各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建立专业会计核算办法。

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办法属于第三个层次,是邮政企业结合电子汇兑业务的特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国邮政电子汇兑业务管理办法》等而制定,并根据业务的不断而调整。

2005年1月中国邮政金融两网互通项目工程(以下简称两网互通工程)全面启动(注1),一期工程已在全国各省成功切换上线,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电子汇兑系统在此项工程中全面升级改造,其会计子系统也相应变化,因此要对原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办法作出梳理,重新设计。笔者在此项工作的实践中,对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办法及设计工作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

一、引起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变化的各种情况分析

要对某项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调整,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于核算对象予以全面审视,寻找出其对会计核算关键之处。两网互通工程实施后邮政汇兑业务会有很多变化,有些变化和会计相关,有些无关。在寻找出相关变化后,还要分析这些变化背后对会计核算的实质性影响。确定哪些是属于新增会计事项,哪些是修改的,然后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流程设计,并找出风险控制点,按照重要性原则作为设计重点。这些是进行会计核算办法设计的基础工作。

1、新增业务引起的会计核算变化

两网互通工程全面实现后,将推出一系列汇兑新业务,包括账户汇款、网汇通汇款、全国通汇款。综合起来分析,这些新业务的出现,从会计角度说,主要引起了核算层次、核算环节、资金运动流程、资金清算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动,设计重点将围绕此四项进行。

2、人员身份权限管理变化

汇兑业务的核算是由系统中的会计模块执行的。根据不同柜员从事的交易,会引发相应的会计核算。这些交易有些是收汇、兑付等业务交易,有些是缴款、协款等会计交易,有些是根据系统参数设置自动完成的交易,如无着汇款结转交易。这些交易都会引起产生会计分录流水,并在相应报表中反映。因此柜员的权限设置,直接决定了可触发什么样的会计核算流程。

人员身份权限管理调整不仅有利于业务操作流程优化,也是进行事权划分、风险控制的有效制度。这次调整重新规范了汇兑工作人员身份,职责任务明确,同时进行了全面的限额控制和授权设置,有利于防范风险。分析重点是和会计工作有关的柜员身份权限变化情况,以及其可以从事的会计工作内容。具体包括普通柜员、综合柜员、市县中心业务管理员、市县中心清算会计管理员、省中心清算会计管理员、国家局中心清算会计管理员的权限、工作内容分析。

3、资金流程再造引起的会计核算变化

两网互通工程实行后,对邮政汇兑业务资金进行了流程再造,即实行储汇资金合并运用,汇兑业务资金纳入储蓄系统,在网点备用金安排、清算与调拨、资金运用三方面储汇业务共同管理,统筹安排,以降低经营业务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效益。

经过分析,储汇资金整合运用的落实具体体现在网点缴拨款和业务资金结算上。网点缴拨款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网点这个层次解决汇兑资金的上缴和下拨,以及如何设计相应的会计交易。业务资金结算是指将储蓄和汇兑两个资金划拨渠道合二为一,汇兑资金的结算由储蓄系统当日完成,汇兑系统仍保留信息的传递、清分功能。因此如何进行储汇两个系统的会计信息核对以及差错处理是设计重点。

4、信息清分及清算会计核算变化

信息清分结果是邮政电子汇兑业务资金划拨的依据。随着储汇资金的整合运用,有些汇兑业务的信息传递、清分除了在电子汇兑系统进行外,还要在储蓄系统进行,并成为储蓄系统资金清算、款项调拨的依据。各类汇款的流程是有区别的,因此重点是分析现金类汇款和账户汇款是如何提供进行资金划拨会计核算所需要的清分信息,如何保证储汇两个独立会计系统的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和对资金的统筹运用,两网互通项目中对资金清算依据作了重大变动,以兑付汇款作为资金清算依据。即兑付完成后,兑付局才对上级中心产生债权。并且待兑汇款由原来全部放在县局,改为根据收兑所跨范围,由不同层次汇兑中心核算。分析重点是不同核算层次的调整内容,具体分析新增会计交易内容以及需要调整的原会计交易项目。

5、增加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系统

两网互通工程全面实施后,要将重要空白凭证纳入系统内统一管理。分析重点是哪些凭证属于重要空白凭证,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既管理严密,又保证效率。

6、记账方式的改变

原电子汇兑的记账方式是手工录入凭证和系统自动记账两种方式并存。比如联网网点办理业务时,与市县中心的缴协款需要手工录入凭证。随着电子汇兑系统的升级改造,将全面采用系统自动记账。通过执行会计交易的方式,由系统自动产生会计分录。例如网点缴款,通过网点综合柜员执行缴款交易,正确输入缴款种类、缴款金额、支票号码等内容,完成交易以后,则相应的会计分录就由系统自动生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疏忽、业务不熟练等原因造成的差错,对于提高会计质量有重要意义。

7、会计核算对象的变化

会计的对象,就是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一般来说会计对象就是反映和监督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即会计主体活动的资金和资金增减变化过程及结果。

在邮政汇兑和邮政储蓄业务实行资金整合以后,邮政汇兑业务仅在部分网点保留现金,具有资金运动。尔后资金从网点或县局这两个层次中已经纳入到储蓄系统中,与储蓄资金会合,共同形成资金流转,成为邮政储蓄会计的核算对象。汇兑业务环节中的县局、省局、国家局已经没有了资金运动,仅有汇兑信息的处理及上下传送。这一变动,使得邮政汇兑会计的核算对象与一般的会计核算对象有很大的不同。会计核算对象以汇兑业务产生的各项收兑信息和清算信息为主,资金运动变化和过程为辅。

二、汇兑会计核算制度设计原则

经过上述分析以后,确立了会计核算办法的设计内容和要点,就可以进行具体的设计工作了,表现为会计需求的撰写。同样的经济业务内容,在会计处理上可以有不同方法、程序可供选择,将产生不同效果的会计信息。如何选择取决于邮政汇兑会计核算制度的设计原则。设计原则包括基本原则和特定原则。

基本原则是所有会计核算制度在设计师所应遵循的,包括:

(1)要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

(2)应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3)贯彻核算与管理密切结合的原则

(4)贯彻成本效益原则

特定原则是针对邮政汇兑业务的特点而考虑的,包括:

(1)保持邮政核算的统一性

邮政汇兑业务是邮政金融业务的一类,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和体制改革的进行,必然促使邮政金融会计从的各自为政,分散核算,每个业务都各有自己的一套专业核算办法的状态,向全面整合,建立金融会计核算制度的方向发展。因此,现在在对邮政汇兑会计制度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和其他邮政金融业务的衔接和融合,注重可比性、一致性。

(2)加强沟通,提高会计核算制度的适用性

会计核算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对业务的充分了解,以及所引起资金变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业务的每一点调整,都有可能引起会计处理的相应变动。并且邮政汇兑会计是依靠汇兑系统运行而实现的。因此,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还要考虑软件设计和硬件配置,以确定在技术层面上是否能够实现。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要加强与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的沟通,将业务变动信息及时搜集并在会计制度设计时予以考虑,并将对会计核算的及时反映给技术人员,要求予以实现。如果存在脱节现象,那么将给测试及以后的正式带来很大困扰。

(3)注重风险控制

储蓄、汇兑资金整合运用以后,随着汇兑业务的发生,资金源源不断地随着收兑而变动,汇兑资金将进入或退出储蓄系统。但是本身电子汇兑系统和储蓄统一版本系统并没有做到实时连接,信息不能实时相通和核对。两个系统之间信息交流的时滞以及资金、账户核对的障碍,将造成双方会计信息的不一致,并导致资金管理蕴含风险。当发生错账以及错误的清算信息时,及时查证差错,进行调账处理变得非常重要,有利于风险的控制。

三、对邮政金融会计核算制度设计的思考

邮政汇兑会计是邮政金融会计的一部分。随着邮政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邮政金融会计制度的重新设计也正提上议事日程。通过此次设计工作,促使笔者对邮政金融会计制度的设计有了更多的思索。

邮政金融会计制度的设计包含两部分:财务会计的增加和业务会计的整合。

1、财务会计增加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设计内容

当前的邮政金融会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核算对象仅包括各项邮政金融业务的业务资金变动,从事邮政金融业务的人、财、物的核算是在邮政局财务会计中混合核算,遵循《邮政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试行)》。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5年工作会议上表示,银监会今年将根据国务院关于邮政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同步推出邮政储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将其依法纳入银行监管体系。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出台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的核心是“一分开、两改革、四项措施”,其中“两改革”就是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控股。国家邮政总局局长刘安东在全国邮政局长座谈会并表示,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和部署,邮政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改革的顺利启动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一旦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则要进行独立完整核算,将依照《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制定会计核算办法,添加财务会计的内容。

(2)设计要点

财务会计添加的设计要点在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的会计初始化工作,如何计量大量涉及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科目的期初余额。既取决于具体的邮政金融体制改革办法,也是大量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结果。因此新的邮政金融会计制度的确定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而是邮政储蓄银行与原邮政局进行多方博弈的结果,其博弈结果通过会计核算制度与以反映。

2、业务会计整合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当前业务会计核算体系分析

各项邮政金融业务的专业会计相互之间并未构成一个融合的信息系统,整个构成情况如下:

∙ 负债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目前负债业务仅指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业务是邮政金融主体和基础业务,其他很多邮政金融业务都会和储蓄业务相联系。邮政储蓄会计核算是基于2004年在全国上线的邮政储蓄统一应用软件版本(简称统版)上的。并且在2005年颁布了基于统版的《中国邮政储蓄会计制度》,是邮政金融业务会计中应用最多,制度最规范的。

∙ 中间业务会计核算制度

汇兑业务是邮政金融最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独立的全国统一的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系统。储汇资金合并运用后,对储蓄系统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统版中新增会计交易,通过对统版软件的升级实现。

其他的中间业务,如各种代收代付业务,鉴于各省种类的不同,流程的复杂多样,中间业务有各省独立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各种与储蓄账户有关的中间业务通过标准接口与储蓄统版系统相联,通过中间业务平台将相应会计信息导入统版。

∙ 资产业务

邮政金融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转存人民银行存款,在统版中完成会计核算。协议存款业务、同业拆借业务通过手工会计完成。目前正在推行的存单质押贷款的会计核算是通过在统版上新增会计交易,由业务直接触发会计处理和执行手工会计交易两种方式组成。

(2)设计要点

∙ 邮政金融会计核算统一平台的确立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的邮政金融业务会计有的是基于邮政储蓄统一版本完成,有的是作为一个子模块接入统版的,还有的是独立的。这种复杂的会计处理情况,对于邮政金融会计的整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对于邮政金融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来说,首先要确定的是会计处理的统一平台,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整、有机的核算体系。笔者以为应以邮政储蓄统版作为所有邮政金融业务核算的基础,将各项邮政金融业务整合在统版系统中,贯穿统一的业务处理、会计核算流程和风险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