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供应链金融的本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

篇1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金融机构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依托发生在某个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上下游商业交易的真实背景,为链条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商业交易参与方提供融资服务,并借助交易中产生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以及资金流转情况,监测并把控融资方信用风险。这种金融服务主要以商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服务对象,围绕采购、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展开。

三、供应链金融特点

(一)核心企业作用

核心企业通常来说在一条供应链中享有最大的话语权,其往往能够掌握整个链条中的信息流、物流以及现金流。核心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会通过一系列选择标准去主动选择供应商与经销商或下游生产客户,对供应链的组成通常具有决定权。在供应链的环节中,由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掌控能力较强,往往会对其上下游有比较多的资金占用。

例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而供应商基于获得大订单的急迫以及??核心企业还款能力的信任,往往会同意对向核心企业的供货款附加一个较长的还款周期,这样就降低了其日常的流动资金的周转率,在生产与采购的生产活动中它就需要动用流动资金进行支撑。此时,供应商对核心企业享有的应收账款可以被转让给金融机构从而为企业融得资金,可以是应收账款保理的形式,也可以是应收票据贴现的形式。

又例如,经销商向核心企业进货,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这就要求经销商先行垫付进货订金,如果经销商是中小型企业,其资金实力有限,金融机构授信额度也较小,即使支付了进货款也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资金链断裂。这时候,金融机构向经销商提供资金时,可以要求核心企业为经销商向其采购的货物提供回购承诺,即倘若经销商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借款时,核心企业将经销商所进货物进行回购。在实际操作中,也有金融机构通过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向经销商提供资金。

(二)供应链金融实质:高主体风险与低偿债风险的错配

根据上文所述,金融机构在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向核心企业的上下游提供融资服务时,其实是基于对核心企业资信状况的判断,也就是说金融机构看重的是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有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甚至会占用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而核心企业由于其上下游享受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能够进一步延长期账期,提高其资金周转率,变相达到了融资目的,因此往往乐于为金融机构向融资人提供的资金或信用提供信用兜底。这样,偿债风险就从融资人单独承担转移为融资人与核心企业共同承担,金融机构实现了“1+N”的业务拓展,扩大了业务范围。

然而,供应链金融不能仅仅理解为金融机构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开拓业务并巩固核心企业授信的一种产品。金融机构单单按照“1+N”的模式对核心企业授信去开展业务,将会带来过度授信的集中风险、核心企业行业周期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如果仅仅把供应链金融的本质理解为转移风险,则其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主体授信流贷的传统业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目的是选取企业优质的资产设计融资方案,帮助企业盘活“资产”。这里的优质资产不单单局限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例如对核心企业的债权),也包括融资人在未来大概率能够收取稳定现金流的一种业务(例如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签署了长期的供销合同)。即使是主体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如果其与核心企业发生业务关系,则其就很有可能拥有优质资产。因为其对于核心企业的债权或业务产生的现金流入通常取决于核心企业。换句话说,一个中小企业不太可能是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但是其可能会有一些现金流入较为稳定的优质业务,供应链金融产品就是要为中小企业的优质业务提供资金或信用。因此,金融机构往往会利用核心企业掌握的“三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通过“三流合一”来进行优质业务的识别以及贸易真实性的判断,并实现业务与现金流的监管。

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在中小企业的高主体风险与其低偿债风险的错配。也就是说,金融机构针对拥有高主体风险的中小企业融资人,通过介入其业务流程识别选取出低风险的业务(取决于融资人与核心企业的业务稳定性以及核心企业的资信状况)设计融资方案,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其实在于有效锁定融资企业的优质资产或业务对应的现金流入,从而实现风险隔离,达到现金流特定化的目的,有效降低融资人资金混同风险。

四、供应链金融模式

按照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特点,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被分为三类:预付款融资、应收款融资和存货融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核心企业往往会配合提供其上下游历史经营数据、物流信息以及财务信息,金融机构以此来进行贷前审批以及贷后管理,并与核心企业配合进行受托支付等资金流转业务。

(一)预付款融资

前文提到,经销商或生产商向核心企业采购原材料或者产成品时,核心企业往往会要求经销商预付较大一部分订金,以加速其自身的资金周转。因此,经销商或生产商往往需要融资以支付预付款。此类供应链金融产品普遍的做法是由金融机构以受托支付的形式向核心企业支付采购款,而后核心企业发货。按照核心企业履行的职责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核心企业向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储管理企业发货,而后仓储管理企业按照金融机构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另一种模式是核心企业自身承担仓储管理职能,按照金融机构的指令逐步向融资人发货。无论何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发送货物到达指定地点后,金融机构往往会将货物设定质押或抵押担保,作为一种偿债风险控制措施。同时,金融机构在这种业务模式下的核心是控制提货权,一旦融资人出现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能够立即控制仓库中待发货的货物,并要求核心企业回购,以降低损失。在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的配合至关重要,如果其因生产等原因出现发货不足的情况,核心企业需要就不足部分退还收到的采购款。

预付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其下游以及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多方共赢。对于经销商或者原材料采购商来说,大批量的采购可以获得更高的价格优惠,同时淡季打款、旺季提货能够锁定价格、规避提价风险。对于核心企业来说,大量的预收款及有助于增加其流动资金,也有助于其锁定未来销售、提前安排生产、降低产能闲置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承诺实际上解决了货物抵押变现的问题,降低其自身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此种模式下核心企业介入较深,金融机构能够藉此进一步挖掘核心企业的业务资源。

(二)存货抵质押融资

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拥有大量的存货,经营资金被大幅占用。存货抵质押可以盘活存货所占用的资金,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存货抵质押融资主要包括现货融资和仓单融资两大类。两种业务模式下,融资企业皆将货物交由金融机构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储监管。按照接触质押的方式,现货质押又可分为静态抵质押和动态抵质押。静态抵质押通常适合分批进货、分批销售的企业,金融机构收取企业上一批产品的销售回款后会解除下一批产品的抵质押,企业得以将下一批产品进行销售,并将另一批产品进行抵质押,以此企业能?蚴迪只?压存货的滚动抵质押,从而盘活资金。动态抵质押适合库存稳定、货值稳定且产品品类较为单一的企业,此种模式下企业能够以新生产的存货替代拟销售的存货,以解除拟销售存货的抵质押,实现以货易货。

(三)应收款融资

应收款模融资常见于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即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前文提到,核心企业向供应商购买原料进行商务条件谈判时,往往会要求赊账,并会要求较长的账期。在该种模式下,供应商通常会以其对核心企业的债权进行融资,通常以保理的形式或者是票据贴现的形式进行融资,按照金融机构是否享有追索权又可以分为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与不附追索权的贴现或保理。

(四)各模式比较

2012年发生的上海钢贸事件对国内供应链金融行业震动极大,由于存货监管专业化需求较高、难度较大,仓储监管企业承担的风险又往往与预期收益不匹配,国内金融机构对存货质押业务心有余悸。

篇2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篇3

(2)政策风险

当国家对于金融的政策有新的变化时,通常会在供应链的投资、筹资融资和其他管理活动上造成很大的不利因素,使得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顺势增多。比如,在生产框架调整的时候,国家往往是做出对生产框架的调整等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对一部分公司采取鼓励的方式,让公司投资的方向更为明确;或对某些公司则使其受到限制,造成供应链上本来存在的公司投资承担蒙受损失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本质是说因为贸易这个大环境发生了意外,而使公司不能按照原来就制定好的计划出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无钱还账的风险,让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在预计上出现误差,第二点是出现了新的可代替品,使公司原本的出售计划破灭,资金链条骤然崩断。

(4)信用风险

信用方面的不足是中小型公司在市场销售与从银行贷款上的重要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型公司在管理上不能达到规范化,技艺上的落后,资金规模小,资金信用上有所欠缺,而且缺少对自己信用加以管理。信用缺失已成为最重要限制商业银行中小型公司信用贷款业务发展的因素。

(5)信息传递风险

因为每个公司在运作和操控上来讲都是独自的经济实体,供应链从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确立合同的散乱公司联合体,伴随着供应链的影响程度逐渐变大,结构上也越来越繁杂,供应链上可能导致错误产生的概率逐渐增多。信息的发散推迟会令上下游公司交流上不足,对造出的产品和用户的需求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这样的情况会对商业银行送出错误或有偏差的报告,使商业银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造成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成因

(1)不可抗力和政策的调整无法预知

所谓不可抗力,其不可抗意为无法抗拒,自然其无法预知,所以无法预知性是不可抗力的自带属性,无法预知就无法提早做出预案,进而很难解决。在现在这种大的政治环境下,政策的调整说变就变,而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单从经济上说是无法预计的。供应链金融其牵扯的环节众多而且密切相关,对于政策的突变,是很难立即做出相应的改动,这样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

(2)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以及技术力量薄弱与资产规模较小

现有的中小型企业在管理上的疏忽与不规范会导致信用上的丧失,从而产生信用风险。科技的落后与技术上的支持力度不够,会影响到信用上来,所以成为信用风险的成因之一。信用是一种无实体的东西,可是却相当重要,资产规模小,将直接导致信用的降低,而产生出信用风险。而且现在一些企业对自身信用管理不够重视,资信不足,进而使得信用降低,进一步发展为恶性循环,信用风险随之诞生。

(3)预测失误与出现新的替代品

预测上的失误是市场风险的成因之一,因为预测是不能对最终结果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而预测上的失误就会导致风险的产生。市场的多样化现在看来相当普遍,如果一个产品投入进去,不产生新的变化,出现了另一种商品替代了其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将会对原产品产生很大的冲击,而使得风险的诞生。

篇4

二、搭建开放的平台。供应链金融要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建立一种金融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核心企业、产业链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这个生态系统必须是开放的,生态越繁荣,对我们越有利。因此,我们的平台不应仅限于内部业务操作使用,而应该是对外开放的。当前,公司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科技平台冲击等危机,公司急需要通过自建平台来融入互联网发展的大潮,公司搭建的平台不仅仅是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也服务于公司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搭建开放的平台,一是可以扩大线上获客渠道,提高公司知名度,有效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可以充分深挖存量客户资源,增加客户粘性;三是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合作,掌握同行发展状况,提高战略研判能力;四是可以更好发挥公司金融牌照优势,提升客户质量,实现协同发展。

三、平台业务方向探究。根据目前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可以探索开展以下三类业务。

(一)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服务。该类业务是市场最广阔,最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公司应当重点推进。该业务是将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结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可追溯、多方共识等特点,把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赊销行为产生的应收账款,转换为一种可拆分、可流转、可持有到期、可融资的数字债权凭证,为核心企业的上游中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及管理的服务。目前,国内区块链供应链债权融资知名平台有中企云链“云信”、众安科技“众企安链”、联易融科技等。北京金控集团依托旗下“北京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平台),联合海淀区政府、微芯研究院等单位,于2020年2月7日正式上线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债权债务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司可以从两个方向拓展该业务:一是围绕公航旅集团上下游客户、公司战略客户开展业务,将原有的业务迁移到平台上,进而达到批量化操作;二是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各市州政府对接,推动建立政府确权中心,构建政企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稳固公司覆盖全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础。

篇5

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银行领域专业代名词,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新型渠道之一。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融资与其他理财服务,同时还提供贷款以及及时还款功能等。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大型企业的强势,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主旨研究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影响因素以及营销策略,基于作者对金融营销策略的了解与思考,对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进行了如下具体阐述。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不足之处

银行金融营销是应用金融企业基于金融市场为向标,利用整体营销手段向客户提品与服务,在客户满足需要与欲望的过程中实现金融企业利益目标的社会行为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小企业处于弱势地位,相较于核心企业,高量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与预付款等等占用了其大量短期流动资金,致使企业生产、发展举步维艰。

根据大量资料调查,目前,国内银行给予其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其中流动资金贷款约百分之三、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约百分之四、应收账款保理约百分之二,其他约占百分之一。且目前多数银行并未统一实行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动产财产担保抵押业务,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整体水平发展。

影响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因素,主要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1、金融市场大环境影响:供应链营销主要涉及到征信、银行监管以及供应链电子化等多个方面,中小企业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银行监管不到位,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产品销售了解甚少,甚至很多供应链金融电子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发展。

2、经济规模制约:该供应链金融经济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不能够达到大部分银行发放流动贷款的准入条件,银行很难给予其资金融通,因此,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与民间贷款,以达到满足其正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需求。

(二)内部因素。

1、内部体制不完善:很多银行对其中小供应链金融货权交接、单证的及时传递、质物的安全保障等相关业务还缺乏完善的体制与规范,对很多准入的供应链金融则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所以,目前银行首要任务是急需构建一套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与控制体制。

2、金融物流发展落后 :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主要是建立监管会,导致融资成本相对过高,物流企业对货物的保管、流通与变化具有相对更加专业的措施,相较于银行拥有绝对的优势,物流企业与银行相互合作,可以大大降低供应链金融成本,同时物流公司可以作为物品的担保方,两者互惠互利,然而,目前国内除了一线城市物流发展平衡外,很多区域的物流行业发展相对较缓慢,且缺乏配套完整的金融物流事务,严重制约了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业务发展。

二、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具有服务无形性、不可分割性、供应链营销整体性等特点,根据其特点主要可以从产品营销、金融渠道营销、供应链企业客户关系营销等三个策略出发进行研究。

(一)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银行金融产品营销不确定性尤为明显,银行金融服务主要是进行产品有形化,在金融产品营销过程中摒弃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将整条供应链看到一个整体,为大型企业实行核心金融营销支持,同时给予中下游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根据不通过供应链企业融资给予相应的产品营销支持 。尤其是对于中下游供应链企业加强信贷、担保等方面视情况给予支持力度,推动该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市场竞争力,打断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垄断形态。

(二)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策略。

金融渠道营销最终目的是将金融产品或者服务价值传递到客户手中,只要分为银行金融渠道营销以及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银行渠道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自助银行方面。

近年来,大型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发展带动着中下游中国小型企业供应链发展速度,以往中下游企业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主要依靠自身资金以及民间贷款来实现,随着社会整体经济形态发展,扩展金融渠道营销发展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首要问题。保存金融服务本质下,中间商(例如人、经纪人)对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分校分销是中下游企业供应链渠道营销的重要加入,可以帮助中小供应链完成一定渠道的产品以及服务营销,由于营销渠道相对复杂,供应链金融渠道营销可以辅助直接营销策略配合中间商完成饿到营销整体流程,保障其资金正常流动,企业正常发展。

(三)银行供应链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策略。

传统的金融营销主要是以交易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关系营销已经开始成为主体营销方式。保持与改善现有客户关系作为金融客户关系营销的主旨,并不是以发展新客户为主。

银行金融服务质量与业务领域范围是留住客户的主要因素,在技术基础上,构建企业供应链客户关系体系,根据不同资金实力的企业供应链属性,针对相应的企业实行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客户推动生产发展于营销能力,建立客户经理联系制度,可以加深企业关系熟知度,对大型企业供应链实行亲密性客户服务,对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实行大规模定制,灵活运用流程以及组织结构,为中下游企业供应链客户实施定制化服务。

三、小结

随着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现代型的银行金融供应链营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数银行并且实行了金融供应链营销保障体制,为供应链营销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且稳定了供应链客户的心理负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2班)

篇6

二、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完善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核心企业切入,这也是国际银行的普遍做法。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的过程中,重心同样集中在大型核心企业上面,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大量中小企业。从中国核心企业经营状态来看。由于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再加上所在地政府对大型企业的保护主义传统,这些核心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获得资金的渠道很多也和及时,这必然造成其看待供应链融资工具时消极的态度,因为他会考虑供应链融资工具是否会限制自己通过对上游赊购和对下游预付款的占用能力以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对自身授信额度的占用问题。从而使大型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工具方面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2.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不健全

首先,直营部门营销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供应链融资业务所表现的各种优势,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该业务的建设和开展。但是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基层营销部门对供应链业务营销的积极性不高。其次,人员和部门配置不合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做到专人专岗,好多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划到公司业务部进行管理,甚至不能做到专人专岗,而是大包大揽,不但要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要负责项目贷款、内保外贷等融资工具。

3.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不合理

在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二级分行,从来没有使用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比比皆是。贷款的押品还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等容易变现的品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出于风险方面考虑,客户经理往往选择利用自己熟悉的金融工具为客户融资。以动态质押方式为例,动态质押押品大多为半成品或其他专业性很强的产成品,不容易变现,以前又没有开展过此类业务,一旦企业违约很容易给银行造成很大的风险,其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将会面临较为严厉的处罚,所以没有人会积极使用通过动态质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其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关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通过与主管供应链的客户经理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现在的业务活动还仅仅局限在协助其他区域供应链条上游企业在本地区的业务拓展,并非主导该地区的供应链的建设,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进展缓慢。

三、新时期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改进策略

1.转变营销方略

就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服务求发展,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更好的服务客户,让客户满意,这里的客户不但是大型客户,也是中小客户。由于从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可能会面临较多困难,所以提倡以中小企业为出发点推进供应链金融建设。一般情况下,企业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长远来看对小客户的营销也是对为潜在的大客户进行经营。如果银行能在中小企业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资金并在结算和财务、供应链管理上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无疑将为银行培育归属感强、依赖性高的大型核心企业,为银行未来发展和参与未来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

2.加强银行-电商-物流合作

篇7

1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1.1 信用风险

通常来说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是指向银行贷款的个人或者实行交易的人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违约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在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排在首位。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供应链融资本身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用于加强管理信用风险的技术。在传统授信中银行实施的担保业务包括抵押授信、信用授信以及保证担保授信三种。而要求存在第三方的是保证担保授信,而信用担保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和大量资金。一般来说,中小企业是无法轻易得到这两种形式的授信,但是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面向中小企业,所以银行必须分析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很多中小企业都具备下列特点:第一,无法充分披露信息,这样就增加了评估企业贷款信用的难度。第二,没有根据比例对授信成本收益进行分配。第三,中小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拥有更高的非系统风险系数,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结构,决策带有随意性,非常依赖个别客户,造成他们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

1.2 操作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政策、人为失误或者内部失控等原因而导致银行出现损失问题,这些损失包括与风险相关的全部支出费用。在对授信调查的过程中,具体操作风险就是人员因素,在供应链融资中企业的交易信息是关键根据,控制风险中的目标便是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和现金流。所以,调查授信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疏漏和误判。 在设计操作模式时,最关键的是对设计流程积极完善,避免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供应链融资必须对授信支持资产严格控制。

在审批融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对操作风险有效提防,具体包括人员形成的风险、系统风险和流程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中,对物流和资金流有效控制的中心是授信后管理和出账管理,尤其是预付业务和存货业务,频繁进行操作也是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融资产品中,操作风险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表现,银行一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整体分析。比如,在应收账款融资中,应收账款质押要求三方比例配合,这样就形成了复杂的业务流程,对应的也会增加操作风险。

1.3 市场风险

所谓市场风险,本质上是由于利率、股票、汇率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出现的改变,进一步对银行造成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的收款风险具体是由市场风险与生产风险导致的。而供应链金融将控制货物权作为基础,这样就极易造成市场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时以控制货物权作为担保,所以货物的市场价值极容易对市场风险造成影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标准仓单抵押的东西通常是农产品,而季节、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将会使这些农产品出现价格波动。所以,企业频繁变化的价格,进一步对授信额度与质押率造成了影响。

2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以及明确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

通过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可以科学建立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例如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其中系统风险包括宏观和行业系统风险以及供应链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变现担保物风险以及操作风险。

在评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过程中,一线的评估人员应当联系现场调查、历史资料数据,并且尽可能利用一些定量的分析工作实施综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一些能够采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则尽可能进行定量评估。通过数据计算这些定量指标之后,就能够设置合理的规则明确不同评分相应的范围。之后在具体评分上映射指标的定量数值。而无法定量的则利用打分方法。在这我们可以利用7级评分方法,就是每一个需要衡量评估的指标,最终按照其风险情况划分为7个等级:风险很大1分、大2分、较大3分、一般4分、较小5分、小6分、很小7分。之后,可以联系事前确定的每一指标的权重加强平均分值,获得具体业务最后的评分结果,这一结构可以在标准的评级上映射。

由于供应链金融体现出的过程性与典型动态性,评估融资分值也必须是动态的。这就需要监管方与评估人在贷款期间,联系业务的变化动态对评估分值积极调整,以便准确对风险进行警示。

2.2 明确评估指标权重并且实行一致性检验

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德尔裴法实行专家打分,也就是邀请专家分别估计出各个因素的权重,之后平均求出不同专家的估计并且得到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步骤见下:

第一,建立判断矩阵。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设计上一层指标A是准则,支配的下一层指标是B1,B2,…,Bn,各个元素对于准则A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斡能够利用标准法赋值。针对准则A,比较n个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获得一个两两对比的判断矩阵:

C=(bij)mun

第二,计算相对权重。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元素B1,B2,…,Bn,针对准则A的相对权重w1,w2,…,wn,可以得到向量形式W=(B1,B2,…,Bn)T。对于设计权重,通常利用几何平均法,先按列相乘A元素得到新向量,之后把其每个分量开n次方,再把得到的向量归一化之后就能够得到向量公式:

i=l,2,…,n。也可以利用和法,特征根法等。

第三,一致性检验。要想判断上述矩阵与权重是否科学,需要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过程:相乘判断矩阵与权重系数获得矩阵CW;再求出矩阵最大特征根;之后带人公式 获得一致性检验指标 ;按照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出R.I数值;最后采用公式C.R=C.I/R.L获得一致性比例C.R的数值。当C.R

3 案例分析

篇8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供应链金融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有关供应链金融基础支撑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肖奎喜等(2009)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理念和实践模式建立在市场交易成本、委托责任及金融机构融资偏向三个命题基础之上,认为金融供应链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市场交易主体为各自利益最大化进行博弈的必然趋势。苏志鹏等(2012)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产生的原因是相互依赖性和互惠制度以及在协同效应下优化配置的需要。鉴于理论界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丰富,有学者尝试借用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来对供应链金融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优势加以解析。但上述理论研究无法系统呈现供应链金融通过多方协作实现整体价值创造的过程及机理,即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关键点在哪里?如果是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那么实现弱势信贷突破的优势来源是什么?如果资源整合是其获取优势的基础,那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整合途径获取这一优势的?本文试图借助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对供应链金融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促成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直至实现多方协同共赢的运作机理加以解析,以期丰富供应链金融的基础理论。

二、共生理论与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自生物学领域的共生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共生理论常用于解释组织或企业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与合理共生、相互演化的机制。据袁纯清(1998)的观点,共生是指共生单元在一定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本质是系统中不同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与共同发展,通过共生单元的协同与合作,彼此间在激励中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最终稳定状态进化。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供应链外的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等共生单元,基于业务供需的需要和优势互补的协作共赢目标,以契约联盟的方式,按照较固定的分工合作模式,共同追求价值增值的一种共生系统(见图1)。其中,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基于某一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而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业务购销合作关系,大企业借助与各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合作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业务的核心化,中小企业则可借助大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综合实力实现购销的稳定、信誉的提升和融资环境的改善;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供应链不仅可稳定物流客户,还可利用自身对供应链物流与信息流的掌控优势,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供应链金融业务,获取价值增值;金融企业借助供应链可低成本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可实现融资风险的可控。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都借助自身的核心业务优势与其他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基于相互间协作实现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价值的增值等。进一步,如果存在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和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则整个系统将会朝着对称性互惠共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演化。此时,各共生单元间的关系就转变成了共生企业之间以及供应链金融联盟与外界环境及其他联盟间的共生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供应链联盟][物流][契约联盟][契约联盟][资金流][信息流][契约联盟]

图1:契约基础上的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

三、资源整合理论与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基于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对自身内部不同资源或者将自身资源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整合、配置,从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过程。据郑健壮(2006)的研究,经济组织中存在着资源、能力、竞争力的递进过程,即“整合”的过程,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组织对于资源和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整合”,不仅是对于企业内部不同资源的整合,还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是经济组织产生竞争力的关键机理。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是各协作方基于协同共赢的共同目标而构建的联盟,在实现多方共赢的过程中,蕴含着各协作方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见图2)。

一是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融合。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产业供应链的存在而存在,而金融与产业的有机整合协调,恰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所在。单个完整的供应链是整个国民经济中最小的局部微循环,供应链金融借助多方协作,将资金完美注入并深度影响单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影响并促进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周国正,2015)。如果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不能真正把资金注入产业链,就无法满足供应链联盟的诉求,也就是失败的。

二是供应链联盟内部生产资源与信用资源的整合。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集中自身的研发、技术等优势,将生产链条上的原料、在产品、加工、组装、销售等环节分包给供应链上的众多中小企业,而众多中小企业则在分工的环节集中自身优势提高原料或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这样每个节点企业在各自优势领域为联盟贡献核心能力,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势互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市场地位高、综合实力强、信用度高、融资能力强,不仅在生产链上占据资金高地,而且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更受银行青睐,而供应链上的众多上、下游中小企业尽管生产原料采购或产品销路不成问题,但经常会因规模小或信息不全等遭遇融资困境。此时,众多中小企业可借助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间的真实交易背景,实现与核心企业高信用资源的整合。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整合] [第三方物流][商业银行][产业与金融的整合][线上资源的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生产资源的整合、信用资源的整合][核心企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

图2:供应链金融中的资源整合图

三是第三方物流对商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供应链联盟一旦将所有环节的物流打包给一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则这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可以通过对自身物流流程的组织、协调、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实现商流和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从而不仅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绑定了客户,还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四是第三方物流与银行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以及核心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促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银行的资源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据自身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掌控优势,让具有资金资源和信贷风险管理优势的银行看到了战略整合的强大前景,两者的资源整合取得了1+1>2的效果,不仅为双方创造了业务的拓展与服务的增值,更是产生了较强的外部效应,有效突破了供应链上众多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保证了供应链上资金流的顺畅。

五是各参与方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基于大数据对客户企业的整体评价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提(宋华,2015)。互联网的发展使云计算、大数据成为可能,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业务的线上化和实时化,大大强化了数据和信息的即时传输,不仅提高了交易和服务的效率,更是促进了企业的信用建设,同时也强化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四、一个分析框架: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

共生的本质是各共生单元借助各自优势资源或能力进行的协同与合作。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银行等共生单元基于契约联盟,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相互连接起来,并凭借各自在优势领域的核心能力开展合作,从而实现协同共赢与整体绩效最大化。可以说,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了生产、信用、产品、客户、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体现了一种基于整体绩效最大化或系统优化的优势资源整合思路。按照这一思路,可以在供应链金融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将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有机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相对综合的理论解释框架(见图3)。

图3:分析框架图

如图3所示,供应链金融首先表现为供应链、物流和金融的产业融合,即借助特定的金融工具对各方核心资源进行有效集中、提炼、优化配置,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整合,以有效解决供应链联盟的资金流问题,获取整体优化的增值效应。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供应链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等单元的共生过程。在共生过程中,各共生单元通过贡献自身的核心资源,在各自的优势环节开展合作,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核心能力交互延伸。这样,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都分别由效率最高的合作伙伴来完成,从而可以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价值链上的各共生单元也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增值,从而达到“共赢”的协同效应(薛昕昀,2010)。据此,供应链金融的运作过程同时也是各共生单元基于共赢的优势资源整合过程。

五、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机理:优势资源整合与弱势信贷突破

(一)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价值在于基于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而实现的系统协同共赢。若将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运作表示为一个简单的动力模型,显然,各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是手段,系统协同共赢是最终目标,而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即供应链上各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突破(见图4)。供应链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之所以吸引眼球,首先在于它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理念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在此基础上,供应链整体才有可能实现融资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才有可能在未增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获取金融增值服务收益。同时各共生单元在整体绩效最大化的驱动下又开展新一轮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循环往复,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的良性运作机制。

[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拓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空间开拓][系统协同共赢]

图4:供应链金融系统共生机制

(二)从优势资源整合到弱势信贷突破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价值创造的关键点是各共生单元整合优势资源对供应链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这既是一种资源整合效应,又是一种共生协同效应。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将资源的整合效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互补效应,对应有形资源的调用,即通过资源互补,扩大个体或整体有形资产的使用范围,使实体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而实现的效应;一类是协同效应,对应无形资源的共享,即通过整体无形资产的相互共享和重用,使整体与个体提高了对实体资产的利用效率而实现的效应。邱国栋等(2007)认为安德鲁?坎贝尔的上述区分不够清晰,他指出,无论是可见资源或实体资产的组合效应,还是隐性资产或无形资源的组合效应,或者是可见资源与隐性资产的组合效应,都应该属于协同效应(资源共用效果或资源互补效果),进一步,从价值生成的角度,将协同效应区分为资源的共用效果、互补效果和同步效果三种。我们认为,有效的资源整合对应着各方资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产生成本节省或价值创造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增值。协同效应的产生过程同样对应着有形或无形资源的有效整合或充分、高效利用。从这一点而言,资源整合效应和共生协同效应实现了统一。由此,可以借用邱国栋等(2007)构建的协同效应理论框架,基于资源共用、资源互补、同步协同三个路径(见图4),对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的优势资源整合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机理加以分析。

1. 资源共用。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最典型的资源共用可谓供应链联盟整体信用资源的共用。在供应链联盟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较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普遍较弱,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能力凭借节点企业间发生的交易关系及形成的价值循环普遍较高。具有强烈融资需求的一般是节点中小企业,它们实力较弱,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较少,但其与核心企业或其他节点企业的商品交易关系是真实稳固的,且交易本身具有自偿性的特点。换言之,若有信贷资金支持,则信贷资金进入供应链的经营循环后,能依据上述交易关系实现增值回流,这为中小企业捆绑核心企业的信用或借用供应链整体的信用创造了条件。某一节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实是供应链联盟整体面临的融资需求,这也为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输出信用以及供应链联盟共享信用提供了激励。银行在对授信申请人的融资需求、交易背景等以及供应链联盟整体的行业状况、市场份额等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联盟整体开展的结构授信模式,实现了节点中小企业对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的信用共享,有效地规避了节点中小企业信用不足的融资弊端。

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另一主要的资源共用是银行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客户资源共享。供应链金融客户与物流企业客户高度重叠,在当前物流外包的趋势下,抢占供应链联盟、以供应链联盟为单位提供物流服务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的不二选择。提供供应链融资的商业银行同样面临发展供应链联盟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共享客户资源的激励,提升了两者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合作意愿和合作力度,促进了共生系统中金融和物流的融合。这显然有利于解决各供应链联盟中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2. 资源互补。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中的资源互补主要体现在金融和物流的协作方面。金融业与物流业在面对供应链贸易背景的视角上,具有天然的利益和价值契合点:供应链融资的产品运用很多都涉及物流的控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人的角色,监管信贷的支持性资产,并就企业的经营活动向银行提供预警,获取物流服务以外的金融增值收益(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2009);同时,银行也基于物流的控制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实现对信贷资金流向与流量的控制与管理。显然,这里的资源互补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仓储、动产监管等专业服务优势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金融产品设计、信用风险管控等资源、技术优势的互补。除供应链联盟信用资源共享外,物流与金融资源互补是供应链金融共生系统实现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突破的又一关键。商业银行正是基于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交易的背景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控制和信息流集成,来为供应链上的授信申请人量身定做结构性授信安排和差异化融资服务。这里,商业银行将物流控制视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变量。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企业之间交易的流动资产,比如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为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于信贷支持性资产的监控,替代了传统信贷模式下中小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抵押。这一替代有效缓解了其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不足的难题,实现了以真实交易关系和流动资产作为信贷支持资产的创新。物流控制不仅有效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突破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劣势。

3. 同步协同。在供应链共生系统中,各共生单元均为独立的企业个体,彼此通过显性契约(合同等)或隐性契约(长期合作衍生出的信誉等)构建了战略联盟或合作关系。这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多方资源联合,要想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必须实现各方资源的快速、高效集成和低成本、高效率整合,即各方资源的同步协同。同步协同意味着协作效率的提高,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企业集合通过信息技术的联结和控制,以信息的形态及时反映物流和资金流活动,进而真正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集成和同步的控制,达到企业间生产系统或经营系统的同步化协作运行(邱国栋等,2007)。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是信息流的快速形成和传输过程。供应链金融中,不管是交易物质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过程,还是资金在供应链中的周转过程,都需要信息流的引导和整合,以减少各环节的停顿时间,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同步协同还是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高效整合的过程。

同步协同对应着各共生单元的线上无缝对接以及共生系统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即时对接,直接效应是协作效率提高下的交易成本节约,因而是供应链金融突破中小企业弱势信贷的又一关键,是资源共享和资源互补的技术基础。首先,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的即时对接,提高各参与企业的响应速度,降低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这显然有利于供应链联盟整体竞争力和信用的提升。其次,供应链联盟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信息与物流信息的对接,不仅可以实现物流对商流的提前安排,提高物流周转的效率,还可以实现交易过程及物流状态的可视和透明,强化物流管理的效果。再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同步协同可实现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的对接,有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收集商流、信息流,及时向商业银行呈现支持性信贷资产的状况、流向和流量,为银行授信、授后跟踪和快速应对创造了便捷条件。最后,商业银行和供应链联盟企业的同步协同可实现商流与资金流的对接,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请求提前安排资金,使资金快速介入供应链参与周转,这不仅能为授信申请人和供应链联盟带来财务成本节约,还能为商业银行带来信贷增值回流的顺畅与加速。基于互联网、对接各共生单元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是同步协同的技术保障。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供应链金融成为与产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金融形态(宋华,2015)。

六、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和资源整合理论,试图构建一个供应链金融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供应链金融的价值创造体现为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共赢。供应链金融系统是各参与主体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协同共赢的关键是共生系统中介目标的实现,即对于中小企业信贷劣势的突破,而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手段则在于各方优势资源基于三方路径的有效整合:

篇9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最早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与金融学的融合以及实践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方式,聚焦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目光。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是银行贷款的核心内容,这也预示着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活跃的理论研究前沿。Sunil(2004)从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多元性和复杂性。Diercks(2004)具体分析了资产支持类融资业务风险识别和管理的策略,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参与风险控制很有必要。Barsky(2005)指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应该由传统的考查单个借款者主体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向控制整个供应链交易过程转变,并构建了包含业务流程、宏观环境、信息控制、人力以及基本结构这5类因素在内的风险评价模型。杨晏忠(2007)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和行为风险等表现形式,对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提出了诸如建立社会协调机制、业务外包等具体的方法及应对措施。周纯敏(2009)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李毅学(2011)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分为宏观与行业系统风险和供应链系统风险,将供应链金融的非系统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和操作风险,展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过程。牛晓健(2012)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计算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量化测度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揭示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程度。顾振伟(2012)从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3个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评价和控制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白世贞(2013)建立了具有较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风险指标体系,运用matlab的BP神经网络工具构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文献大多从风险识别的角度讨论,且多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价方面,较少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他风险。关于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对策方面的讨论也较少,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对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供应链层次的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商业银行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

根据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商业银行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按照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全面进行风险评估。

2.1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识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一项增值业务。供应链条的稳固与顺畅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和供应链企业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了解并识别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1.1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具有潜伏性和持续性的员工队伍多元化及企业文化变革使得供应链中企业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与决策方式不断面临冲击、更新与交替,进而引发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2.1.2自然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近几年赢得了广泛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遭受火灾、污染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影响,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畅,使供应链中资金流阻断,生产经营过程无以为继,继而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目标的实现,将银行暴露在风险中。

2.1.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的变化引起的。比如抵质押资产是否缺失、价格是否波动较大、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容易变现;或抵质押资产是否因价格或替代品因素发生退货;或抵质押资产因能源、材料充足性和稳定性变化发生虚假交易等。这些市场因素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还款风险。

2.1.4产业风险。产业风险主要是特定产业中与经营相关的风险。不同产业的供应链具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建筑业、软件业波动性较大。处在不同的产业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产业风险。商业银行在选择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会因不同的产业而面临不同程度的还款风险。

2.1.5信用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问题就是信用缺失,而供应链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引致型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必然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整个供应链金融的安全。同时,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固有的信用风险和供应链背景下的综合风险,都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期收回账款。

2.1.6法律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各企业之间关系、产品契约方式存在一定的法律隐患与漏洞,可能对供应链运转产生负面效应,诱发经营风险,危及商业银行权益。

2.1.7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员工、过程、技术、舞弊、外包带来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严密性、规范性和完善性直接关系到还款效力,并可能造成信用风险的位移。并且,银行与第三方物流监管方的信息系统技术也会影响到银行对抵质押物信息的动态了解。总之,从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已经识别出的大多风险都是操作方面的。

2.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从已识别出的风险来看,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都属于供应链层次的风险,这和供应链本身的风险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在选择供应链提供金融业务时就应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操作风险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法律风险和信用风险也可能转化为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适时采取风险对冲、风险补偿或风险控制等策略。

2.3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商业银行需要对潜在的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的价值和风险对银行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统一制定各风险的度量单位和风险度量模型,对供应链、供应链交易状态以及银行操作方面的风险进行度量。分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分析各项不同风险,初步确定银行对各项风险的管理优先顺序和策略。

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银行要对不同的风险选择适宜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于供应链层次的企业文化差异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承担、风险规避或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综合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评审,选择优质供应链或在银行风险承受度内的供应链提供服务;建立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财务或人力补偿。对于信用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规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中各金融产品进行组合和捆绑销售;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不属于银行核心业务的实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包括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将风险屏蔽在银行之外。对于操作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策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明确操作规范要求,细化操作环节要点,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员工有恰当能力并愿意执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确保银行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关于抵质押物的信息技术系统有效。对于法律风险,银行可采用风险控制策略,明确供应链金融业务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尽可能完善各种契约合同文本。

4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根据已制定好的风险管理策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前、中、后组织人员依据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对相关业务流程采取应对措施。

4.1风险管理的组织

建立上下协调、机动灵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风险 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制定再好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去实施,也是徒劳的。商业银行在全员参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值较大的单项业务,比如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具体业务操作人等规范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具体业务具体分析。在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有风险管理部门,同时,结合内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和具体业务执行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做好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兴业务。

4.2关键风险管理指标

关键风险管理指标可以管理单项风险的多个关键成因,也可以管理影响企业主要目标的多个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对传统业务建有一系列的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在内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来说,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价指标。首先,分析并找出关键风险成因,如前所述,影响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风险,信用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到期不能还款;操作风险代表性的风险原因是员工操作失误。其次,将关键成因定量化,确定该成因导致风险发生的具体数值,得出信用风险的不良资产率、坏账损失率以及操作风险损失率等,以表现风险信息为目的,得出预警值。然后,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关键成因指标确定不同风险状态的界限值和预测分析系统。最后,当出现风险预警信息时,由专门风险管理组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4.3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4.3.1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将风险融合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一个企业的风险文化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地进行风险管理,努力营造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和风险管理看做是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内部,从下到上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4.3.2建立风险考评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将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建设和人事制度建设归纳进来,建立风险薪酬制度,不单纯以业绩为考核指标,兼顾风险,奖励风险意识强的员工。以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为原则,防止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行为的发生。聘任有风险意识的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任用制度,要充分考虑风险意识这一指标。

4.3.3建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设计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程序,控制影响流程目标的各种风险。建立内控报告和批准制度,明确相关当事人主体以及报告和批准程序;建立内控考核制度,将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奖励挂钩;建立内控审计制度,按照内控原则和风险管理流程,采用压力测试、穿行测试等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5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及其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率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单独进行风险管理或与其他业务综合进行风险管理。

6总结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商业银行围绕供应链中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对供应链整体进行评级准入管理,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切实保证供应链整体资金顺畅。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鲁其辉,曾利飞.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与评述[J].软科学,2014,4.

2DiercksL.A.IdentifyingandManagingTroubledBorrowersinAsset-BasedLendingScenarios[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4,3.

3BarskyN.P.,CatanachA.H.,Evaluationbusinessrisksinthecommerciallendingdecision[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5,3.

4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5周纯敏.商业银行对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

6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7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

8顾振伟.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12,25.

9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

10杨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9.

11代湘荣.供应链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策略[J].经济导刊,2011,8.

12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篇10

金融业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支持,从广义上讲,就是充分运用各种金融产品或服务,实施对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种高效率的整合,通过对供应链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进行合理调节,促使资金运行得以提高的一系列相关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银行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整个供应链提供的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物流商、目标客户、金融机构是金融支持物流产业中的三个主体,物流商、金融机构共同为资金需求企业提供融资。金融业支持物流产业发展这一现状对这三个主体都非常有益。

1.狭义的物流和货币流联系

对于一个健全的商品经济来说,物流和现金流是伴随着商品交易而平行发生的。这里的物流简单是指商品或者说物品的地理位置的转移,现金流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的流动。我国民间有句俗语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对一种商品交易行为极其简单的描述,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物流和现金流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物流和现金流的平行关系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在物物交换的古代是不存在现金流的,这非常容易理解,物物交换中是没有一般等价物的,既然连一般等价物都没有,就更不用说现金流的发生。

2.广义的物流和金融联系

以上讨论的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和现金流,随着商品交易范围、交易规模等的不断扩大,交易的频率不断加快。这就变相地促使了一部分的社会资源开始向中间环节分配,这就形成了物流业和金融业的产生。随着信用创造机制的出现,物流和现金流在时间上的平行关系被打破,也就是说当商品发生转移的时候现金流并没有发生或者商品流和现金流的规模并不相等,这样的交易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如:赊账交易,分期付款,金融租赁等等。

一方面,金融业信用机制的产生促进了物流业发展,对于商品交易者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在不存在信用机制的前提下,根本不能占有该商品,也就不会发生商品的流动;然而在金融业信用机制下,商品交易的参与者就可以利用自身信用,在不兑付同量现金的前提下获得该商品的使用,这样使得原来不会发生的商品流动,在信用机制下也会发生一定的流动。

另一方面,物流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金融业不断创新其发展方式;政府对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银行业为主要参与者的供应链金融已经初露端倪;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对于核心企业的财务,信誉分析,在坚持风险第一位的原则上,为处在核心企业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提供一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

二、金融业对物流业的促进作用

金融业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中心环节,与经济体中的各行各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金融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业越来越强大;金融业信用创造机制可以扩大经济增长规模,也可以刺激经济活力,相当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物流业是商品使用权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即商品由卖方在空间上成功转移到买方,买方才能够使用该商品;发展物流业则可以降低商品交易的成本,提高物流业效率可以节约经济成本。金融业对物流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如下分析。

1.物流金融扩大了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

物流金融,指的是物流业务中含有金融服务,两者相互渗透。也有学者认为物流金融贷款是指: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或是物流相关业务发生时,为降低风险、减少成本,企业利用物流商获取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并且物流商为贷款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物流监管等服务。

物流金融其本质就是物流商与金融机构合作,进而为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过程。合作前物流公司的一些传统业务包括:运输、仓储、保管、包装、配送等,与金融机构合作后就增加了结算、资金融通、保险、监管等衍生业务。物流金融是一对一的服务,所以不存在关联担保,且业务流程简单,参与主体特定,因此备受广大企业主的欢迎。

2.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稳定物流企业赢利

供应链金融指在商品交易发生过程中根据预收、应付、应收、预付账款及存货融资衍生的各种组合投资,金融机构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实现资信良好的关联方的责任捆绑。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并与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形成合作联盟,从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或是核心企业提供贷款。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有: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供应商、分销商。目前,供应链金融在能源、汽车、钢铁等领域已经泛得到广应用。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图

上图中实线表示的是信息流和物流,虚线表示的是资金流。我们可以假定一种情况,如果是核心企业的上游企业即供应商有融资需求,则可采用下列融资方式:存货融资、原材料融资、池融资;池融资指的是融资企业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抵押或者质押物,只需将日常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集成后,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动池,通过一揽子应收账款进行融资的资金融通方式。为保证供应链资金平衡,金融机构可以牵头,由核心企业作为上游企业融资的连带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监管服务,而上游企业则通过自有资产抵押或者质押获得贷款。

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不再是该业务的主要参与者,然而物流企业的作用却是无法替代的。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做出的物流运行情况报告,对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方向及未来的规模都有重要的影响。供应链金融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业务体系,为物流行业业务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再有供应链金融可使金融机构扩大盈利。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一旦供应链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供应链的融资体系的风险就会扩散。

3.金融业可以提升物流业技术水平

物流业转型期已经开始,现代物流业的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业可以做的有很多,包括:为物流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资金支持,通过金融创新工具实现物流企业的风险分散,通过金融租赁等手段可以帮助物流企业迅速更换基础设备。(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曹丽霞. 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2.

篇11

其前提要件包括真实交易背景和核心企业信用[1]。真实交易背景是指在融资时,上下游企业需提供与核心企业的交易合同、发票等票据,银行围绕单笔交易进行业务操作和还款保证。只有具有真实交易背景,银行资金的流向才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即沿着供应链的“产―供―销”链条指向最后交易的完成,目的在于直接取得该项交易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如果没有真实交易背景,便失去了直接还款来源,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供应链融资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供应链融资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核心企业信用。作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他的信用主要受企业规模、长期的财务状况和所处行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低,信用评估困难,如果没有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那么就会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银行不会为其提供融资。

一般来说,供应链融资具有四个特点。第一,融资需求具有连续性和循环性。第二,资金运用具有对应性和封闭性。融资资金的运用与具有真实背景的单笔交易相对应,即只提供给该交易用于供应链中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银行通过票据的可视化平台控制资金流向,形成与其他无关交易的一道屏障,从而实现其封闭性。第三,还款来源具有自偿性和确定性。供应链融资的主要还款来源为供应链中贸易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银行通过监控核心企业参与的贸易活动中的货权、物流和应收账款,以保证现金回笼[2]。第四,风险具有转移性和扩散性。转移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核心企业信用的注入和对真实交易背景的依托所带来的信用风险的降低,同时由于涉及参与方的增多和银行监管的需要所带来的操作风险的提高。扩散性是指供应链中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影响程度也会随着供应链扩散。供应链是合作的连接桥梁,同时也可以成为风险扩散的传导器。

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参与方一般涉及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和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其中,资金需求主体包括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资金供给和支付结算服务主体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还有少数国内领先的供应链公司。供应链金融支持型企业涉及物流仓储企业、担保、保险公司等。

二、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模式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预付款类融资模式、存货类融资模式、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各模式往往与不同的生产经营阶段相联系。

在采购阶段往往采用预付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已经被普遍应用是保兑仓业务,后者属于担保提货的范畴。保兑仓(厂商银)业务是指上游供应商(卖方)、下游融资企业(买方)、仓储监管方和银行四方共同签署合同,在卖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买方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储监管方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仓储监管方负责监管,银行控制提货权,以此实现买方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取货物的融资模式。银行承兑汇票是该模式下的主要银行产品和金融工具。基于保兑仓和仓单质押的基础上,物流公司除负责监管、存储质押品外,还向银行承诺若融资企业无法按时归还银行敞口资金,由物流公司负责变现质押货物并补足银行敞口。

在营运阶段往往采用存货类融资模式,后者主要的动力是质押。该模式具体涉及动产质押业务和仓单质押业务。动产质押业务是企业以存货作为质押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业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仓单可以作为货权凭证进行质押。仓单一般是指仓储方接受货主的委托,将货物入库以后向存货人开具的说明存货情况的存单。至今,国内的融资模式主要以存货类融资为主。

在销售阶段往往采用应收账款类融资模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保理融资,属于提前支付融资的形式。保理融资又称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一般是卖方(供货商)将应收账款卖给金融机构。保理融资与其他融资最大的不同是,金融机构采用无追索权买断,只要承购了应收账款,在信用限额内,金融机构必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

三、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的关系

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资金运作成本,并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价值的管理系统。狭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企业、软件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支付、结算、融资和技术解决方案等服务[3]。供应链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核心的业务[4]。供应链金融不仅包含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个别的财务管理和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管理,而且包含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服务(专业、增值)活动[5]。

本质来看,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融资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我国而论,我国的供应链融资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以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融资为目标的服务。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供应链融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此外,在实际操作时,供应链融资与供应链金融也往往不做严格区分。

(二)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的关系

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虽然都涉及了资金流和物流协同控制,又都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受众,但却是服务于不同融资对象的融资方式。

物流金融是基于物流业务而开展的金融服务,物流企业作为提供融资的主要运作方,为所有符合其准入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同时,物流企业为贷款企业提供物流监管及相应的融资及金融结算服务,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服务活动。

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可分为资本流通模式、资产流通模式及综合模式。资本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具体又包含四种典型模式:仓单质押模式、授信融资模式、买方信贷模式和垫付贷款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金融机构间接参与物流活动的流通模式,其流通模式具体有两种:替代采购模式和信用证担保模式。综合模式是资本和资产流通模式的结合[6]。

供应链融资是基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合作、金融的交集,在跨组织的层面上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资金流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7]。供应链融资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的高级物流金融形式,是目前针对供应链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8]。

深入区分供应链融资与物流金融需考虑两点:融资需求方是否为核心企业、为自身融资还是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

篇12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财务信息不透明,企业运行风险不可控等因素,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这一问题。在我国,银行是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据《2013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总体上升9.7%,而同期银行借款规模却上涨了 14.7%,银行借款占社会总体融资的比例高达 51.4%。但统计表明,大部分银行贷款主要流向大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信贷歧视”。在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的背景下,公司面临融资渠道收窄,融资成本上升等难题,如何取得银行贷款成为了中小企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供应链金融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的一种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

二、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融资方式。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管理,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紧密串联起来,促进资本与实体企业的相互合作,降低整条供应链风险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提出了核心企业这一概念,同时将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了供应链金融当中,对运作进行必要的监管。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多方主体之间协调运转、良性互动,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又可以增强整条产业链的竞争能力。

(二)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在整个供应链中,中小企业大都处于相对较为弱势的地位,往往销售存货后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从销售商那里收回应收账款,这样势必造成资金流上的短缺。应收账款模式是中小企业将本质上是债权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银行的贷款,进而弥补了因收不到账款造成的现金流缺口。在这种模式中,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型企业是债权融资需求方,核心企业是债务企业并对债权企业的融资进行反担保。若是中小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银行有权向核心企业进行请求赔偿。

2、存货融资模式

生产过程中,中小企业会提前购入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当中一部分用于生产产品,余下的则会送入仓库存储起来进行备用,生产流程结束后会有一部分产成品留存形成存货。原材料与存货的留存不可避免会一定程度上占用企业资金。存货融资模式就是指这个时候,中小企业通过将这部分存货质押给银行,从而获得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要的资金。在这种模式中,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市场价值评估,同时也不擅长于质押物品的物流监管,因此通常需要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

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很多情况下,企业支付货款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往往不能收到现货,但它实际上拥有了对这批货物的未来货权。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中小企业以预付账款向上级供货商购进自身生产经营所要的原材料,将其以质押方式交给银行,从而获得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资金。在这种模式中,融资购货的中小企业不必一次性支付全部货款,即可从指定仓库中分批提取货物并用未来的销售收入分次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上游核心供应商将仓单抵押至金融机构,并承诺一旦下游购货商出现无法支付贷款时对剩余的货物进行回购。

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下面将对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由进行分析。

(一)弱化了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主要就是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得到有效的弱化。首先银行通过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掌握,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其次,银行也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获得中小企业的情况。银行通过物流方的信息反馈,了解中小企业质押物的价值。

(二)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盘活流动资产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留存的原材料跟存货为质押从银行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解决了生产运营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并借助第三方提供的仓储服务缩短了产品的销售周期,更快的收回了销售产品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三)发展稳定多方贸易关系,降低成本与风险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通过银行,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第三方物流参与主体的通力合作,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信誉带入整个供应链当中,同时发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作用,方便了银行了解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弱化了银企之间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与融资成本。

参考文献:

篇13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