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篇1

1虚拟与真实的互动——虚拟影像的特征

数字时代的科技革命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模式,科技的媒体特性随之带来的是艺术的普及型,电影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正在利用科技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而观众也逐渐由被动观看发展为主动参与。虚拟现实电影构造的真实世界中,观众由观看电影转变为体验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与意义,呈现出不同的媒介特性。

1.1建构互动

巴尔特认为:“观众和艺术作品还存在‘可书写’的关系,即‘接受者可以根据艺术作品提供的信息自由地选择,而且可以自由的改写和重写’。”[3]创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求路径,希望作品能够与观众互动。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实验电影《罗拉快跑》中,三次奔跑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这部经典的回环往复模式的电影,虽然不是直接让影片与观众互动,但是影片在结构上的多重结局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是希望能够与观众互动,让观众对其中一个结局产生认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使用,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的参与程度更为深入,比如在枪击的场景中,影片角色如果对准了观众,出于心理反应,观众会下意识地躲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了解放,缩小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传统固定式的观影模式以及观众是导演意志的接收者这一角色。未来虚拟现实影片将不只是在拍摄与放映方面区别于传统,在故事情节上也将打破固有套路。影片的故事发展中将会设置更多的情节走向,将会与观众进行全程互动和深度参与。通过头戴式虚拟显示设备,观众可以360°观看影片,画面的选取不再局限于导演视角,甚至可以通过深度参与改变影片内容,体验将会更加个性化。

1.2融入性

虚拟现实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涉入感,它超越了参与行为本身,并且通过行为达到参与互动的喜悦感。基于契约精神,传统的观影过程中观众只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动,而虚拟现实电影能够通过头戴式设备让观众融入场景中,观众不仅可以坐着,还可以站着或者奔跑跳跃,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产生互动。随着拟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互动式设计的不断改进,未来的虚拟现实影像中,通过设立虚拟本人,直接置于故事之中,观众将作为故事的参与者参与到故事发展的情境之中。逼真的画面、音效以及触觉的反馈会使观众产生生理错觉,无法区分真实与虚拟,实现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感官刺激。比如《消失的海岸线》这款游戏中,场景的再现极其逼真,画面精致,使用者沉溺于场景之中,穿梭在虚拟与现实之间,通过头戴式设备,使用者产生的晃动都摆脱不了场景,无法区分虚拟与真实,在场景中的人被发现,被追逐。震撼的效果让使用者与游戏融为一体。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将更符合人体学设计,更符合人类直觉操作与经验,以全面融入的方式贴近人的思维模式并与观众互动。

1.3想象与创造

想象力是精神层面的心智运作,想象力的高低、快慢、深浅都会影响互动的品质。虚拟现实电影审美意象的产生,也是由创作者想象力创作出来的。审美与想象是人类特殊的心灵感受之一,是影响审美判断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娱乐性及创造力,能够产生介入传统观影、技术或心理学的新的审美机制,不断带来更猎奇与更具冲击性的故事情节与画面。虚拟现实电影本身就由文化、美学、人文思想建构而成,透过科学的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创新艺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形式上就已经具备创造力,科学具备理性、机械、精准的特性,虚拟现实技术则将作为感性艺术融入电影之中。随着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虚拟现实电影将会不断演变,提供新的感官感受,颠覆以往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造就无限想象的艺术形式。

2影视美学的转变——从观看到参与

虚拟现实电影具有非理性的趣味美学,其中的互动性颠覆了以往的静态观影,梦幻般的场域使人忘情投入,犹如身临其境,让观众达到身心合一的感受。二维影像是有距离的观看,虚拟现实电影让观众扮演了参与者的角色。

2.1控制权的解放

虚拟现实电影使人们在互动中认识事物,电影的控制权得以解放。在全景式、立体逼真的影像画面冲击下,虚拟现实电影不再是听觉与视觉的混合,而是一种触觉行动的延展。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一种新的互动式的关系和沉溺式的观影体验被引入其中,在头盔中开创了一个逼近真实的世界,打破了传统观影的距离感。与传统荧幕电影不同,虚拟现实影片是开放式空间,未来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看方式以及影片中的情节,观众视角不再受到局限,他们可以参与到影片的故事发展中去,电影的控制权开始解放。虚拟现实电影360°影像画面没有明确的指向意义,可依据观众的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未来的电影故事情节的设置也将在吸引观众注意力上下功夫,否则处于自我控制状态的观众很难将注意力投入影片故事中去。所以,虚拟现实电影的美学风格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叙事中去,体验到一个趋于真实的世界,观众的观影控制权得到解放。

2.2去疆域化的空间

虚拟现实电影能够营造置于场景中的空间特性。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不会将观众的视角局限在影片之中,而是通过内在感应技术,能够随着观众的动作作出相应的画面调整。所以,观众做任何动作都会进行相应的画面调整,观众视线不受画面的限制,观众在认知上会产生置于场景中的错觉。虚拟现实电影突破了人与影像之间的第三空间,在360°场景中,观众的视域得到了延伸,一个趋于真实的无疆域的影像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虚构了一个真实世界,实现了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使过去传统影片中的界限被打破。在无疆域的影像画面里,观众参与其中,不再是与影片处于分离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互为延伸的荧屏画面,观众将体验到亦真亦假的影像感觉。所以,虚拟现实电影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观众可以从现实空间跳到虚拟空间,参与影片叙事,沉溺其中进行互动。

2.3体验性的玩与乐的概念

虚拟现实电影打破了传统电影仅仅局限在视听上的直观体验,它可以作为一种游戏的媒介,让观众与剧情产生身心互动,从而带来新的发现或者出其不意的回馈。因此,透过玩乐产生愉悦成为虚拟现实电影功能的一部分。虚拟现实电影能够产生趣味性、娱乐性,同时能够引发观众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的高低会影响观众的专注度、正面的情绪以及满足感。在虚拟现实电影中观众的情绪会得到释放,比如合伙帮影片中的警察抓到坏人,看见故事里气愤的场面甚至会去理论一番。当然,这些互动性的场景在体验性的影片中可以出现,能够带来参与的趣味,但放到院线大电影中势必会破坏故事性,值得考量。总之,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性。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上,任何文明的建构都离不开工具。早期电影只是在通过想象使我们的神经系统的感知得到延伸,“相应的媒介的确都揭示出了某种两分的界限,一端是主体而另一端是对象,然而其中的分界却是游移不定的”。[4]随着虚拟现实电影技术的不断成熟,终将实现以体验代替观看。电影的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开来,这种体验参与的模拟情景让观者产生了意识上的幻觉,达到了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影响。

篇2

一、中外美学研究中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

政治经济得以迅速繁荣,在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下,学术领域,自然科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哲学学科的变革与发展,经验主义思想架构得以建立。在美学对于美的认识中,美在于形状的比例和颜色,这个观点已经成普遍流行的态势。以经验主义的代表培根却认为“秀雅合度的动作的美才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句话已经包含了审美非公利心态的雏形。而随后的霍布士在他的著述《论人性》和《巨鲸》中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化得深入讨论,作为英国经验派心理学的始祖,霍布士创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人类思想都起源于感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第三批判亦即判断力批判》得以体现,书中提出,非功利是审美活动的第一契机,随后非功利性这一境界自此被树立。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多的关注审美对象的形式,认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和不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现代影视艺术鉴赏中的体现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综合性艺术,集合了戏剧、文学、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又具有自身的艺术特质。在影视艺术鉴赏时,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到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例如在影视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因此对于影视艺术的非功利性审美的阐释,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影视艺术的欣赏过程更多的依靠着人的审美直觉。从表现手法来说,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更为直观。而镜头画面体现出的内容既有人文环境社会百态,也有自然风貌。如山水风貌,蓝天白云这种自然画面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即使反应社会生活,人生百态的画面,同样也蕴含着审美的非功利性。诸如影视镜头中所表现出的人性之美,就是一种单纯的感动,一种单纯的美学鉴赏。在影片《藏北人家》中通过表现藏北牧民生活,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关系,应当说给予观众的就是一种非功利性审美。另一方面,影视艺术的传播途径也是大众传播,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繁荣发展的当下,大众文化逐渐形成,其特征也日渐显现,休闲、娱乐、时尚都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元素。大众文化的特征在于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影视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包罗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是人的潜意识,都是影视语言的表达范畴。因此,这一特性使得影视艺术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甚至影视语言由此超越了国界,种族和语言。而身处社会环境中的大众,所需要的是如何获得身心的放松、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愉悦这种非功利性的审美。当鉴赏者进入审美的虚静状态之时,其实用的狭隘的功利观念就消失了,这种状态就体现了美学的非功利思想。结语通过对美学非功利思想的溯源和美学非功利思想在当下艺术鉴赏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认定在中西思想文化先哲的眼中,非功利性承担着审美的主要任务。而当下最大众化的影视艺术中,非功利性审美依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功利性审美实现艺术鉴赏的主要推动力,因而对于美学非功利思想应当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作者:王怡飞王永生

篇3

1 动漫市场的现状

动漫在市场上的地位不可替代,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长久不衰就可以直接证明动漫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动漫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据动漫人物,制造相同的玩具投入市场,受到广大动漫迷的喜爱。例如:我国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播出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后,许多制造企业抓准时期生产了以玩具为主的产品,以求迎合小朋友们的喜好,从中获得利润。

动漫的表现手法是虚拟的,非现实的,是对现实的方法的完全颠覆,挑战着我们对于画面的界定意义。动漫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美国是一个造梦的国度,迪斯尼乐园等更是现实的动漫之城,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带来精神上的美的亲身体验。同时动漫与游戏的结合,让动漫迷们享受了放松的过程还能进行美的欣赏。例如:在日本,动漫艺术已经与游戏产业相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的商业链接。

2 动漫艺术独特的美学艺术特征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动漫艺术由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使得人物的造型不同于影视类艺术,影视类艺术是以真人为表演对象,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费真人演出且形象夸张化;同时漫画艺术虽是由静态绘画为基础,但是它结合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画面灵活化,利用音箱效果,渲染气氛,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故事的叙述非常的鲜明立体。动漫艺术的美学特征具备了人物造型的夸张性,画面的立体感,音乐的个性化,同时还具备了作者附之于作品的人性美。

2.1 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

造型在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者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对角色进行美化,以达到观众的喜爱。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不是真人出演,都是出于绘画者之手,依据人物的性格,各有其特点。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为例,进行一一对比。在动漫《龙猫》中,故事情节简单,龙猫的造型设计令观众大爱,龙猫憨厚老实,乐于助人的形象直入人心。宫崎骏将其设计的很胖,眼睛很小,同样具有魅力。从审美角度来说,艺术形象通过本身的造型设计,向观众展现最为出色的一面以及向观众传递美好理念,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审美青睐。

注重造型艺术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明白的。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人物的造型会有所变化,产生另一番审美的角度。例如:宫崎骏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故事假定于主人公阿莉埃蒂的身份是小人,所以画面的构图比例都会发生变化。在翔晒太阳的画面中,镜头的画面上的花是比较小的,阿莉埃蒂入镜后,镜头切换至特写镜头(相对于翔来说)画面中的鲜花变大,阿莉埃蒂的造型依旧是很小,没有花朵的比例大。依照人物的身份,环境的不同,其人物造型都是有变化的。

在宫崎骏电影中,人物造型变化最多的,当属《哈尔的移动城堡》由于哈尔的身份是魔术师,所以他的造型和衣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从变化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对于女主角的感情变化。例如:哈尔发现自己头发的颜色变化后,从浴室里冲出来,最后身上的出现了液体。这里透露了哈尔喜欢女主角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非常注意形象。

动漫艺术从人物的造型变化,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交代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其独特的美学艺术之一。

2.2 动漫艺术的色彩

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随意的涂彩,它依照现实的色彩调和再根据视觉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获得艺术上的美的享受。动漫作品的好坏,往往从色彩的调和上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宫崎骏的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苏菲回到店中,未点上蜡烛的房间里是以暗色调为主的,点上蜡烛后,房间的颜色瞬时间变成了暖色调,并且在画面上,处于角落的物体颜色比较暗。这一段的色彩调和非常的细腻美妙,从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利用色彩的调和再进一步的修饰,使整体效果非常的好。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按夸张化的方式来处理的,它是依据现实的色彩基调的

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美化,从而达到美的艺术效果。

2.3 动漫艺术的音乐造诣

音乐是动漫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热播的动漫剧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在动漫中的重要性。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音乐大多都是让久石让来创作旋律,没有照搬音乐坛上原有的音乐旋律,通过久石让的理解的动漫故事的讲述内容,进行曲子的创作。有动漫《天空之城》的配乐,空旷悠长的旋律,如同天空之城在空中的漂流,带着一个帝国的衰败在游荡,最后留下最为简单的事物。音乐旋律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唤醒人类潜在的感情,引起共鸣,形成艺术与艺术欣赏的共通性。

2.4 动漫艺术折射的人性美

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社会的组成是由一个个人来组成的,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生存。当人类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他们的精神开始需要充实,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需要,已达到满足。此时人性的美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和享受。人们观看戏剧、影视甚至游戏、不外乎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动漫艺术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而诞生的。艺术从来不是舍弃一切客观的事物,相反它是基于社会存在的,人的意识的再创造。在这里人显得尤为重要。动漫艺术要给人美的享受。人性美是从古至今人类追求的精神上的享受,强调生命的意义,强调人性的光辉。动漫艺术中存在着人性的美,例如:宫崎骏的电影,每一部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发人们的思考。动漫《风之谷》告诉人类要爱惜自然,爱惜每一动物的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动漫《哈尔的移动城堡》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性,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动漫艺术的创作折射着人性美,用绘画与影视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直击人心,给人以美的思考。

3 总结

综上所述,动漫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都是从人类的审美角度出发,通过故事的叙述,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人的思考层次。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艺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也不可能脱离人的艺术而独立创作存在,它是两者的结合,迸发出美丽的“烟花”。其美学特征,不仅是先进技术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贯穿始终的人性美,给人们以美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步中,关晓辉.对动漫美学的理性省思[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04).

[2]欧阳爱辉.《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漫的美学表征[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04).

[3]陆蓉之.我眼中的“动漫美学”[J].艺术.生活,2010(04).

篇4

一、舞蹈艺术与影视艺术

我国古代《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我们说,舞蹈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真实性和直接性等方面,往往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它的表达包括人的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它的形成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姿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映。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它从先于自己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汲取养料,因而是在各种艺术的交叉点上诞生和发展的。电影电视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中传播最广最快、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

二、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与情节的协调美

中华民族几千年持续发展的文明传统,从“有无相生”注重整体功能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等文化观念,到具体的审美方式,都有着大量可供汲取的民族智慧的精华。中国影视艺术与传统古典舞蹈文化亦有着天然的联系。

1.与情节的协调性

影视剧创作中的舞蹈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影视剧创作中,舞蹈片段的安排要理解剧情的主旨、情节、人物和风格等;要清楚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要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甚至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还要根据导演确立的影片风格决定舞蹈的风格。在完成这种种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要和导演、音响设计或音乐编辑商量具体的音乐段落,包括音乐的旋律、节奏、长度等技术性问题。而后舞蹈片段的创作不可能再是自律的,它在影视作品中的出现与结果要严格依据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众多的古装影视剧中,经常看到“长袖舞”,这不仅是因为它姿态优美,还因为它是我国古代舞蹈形态的标志。从汉代开始,长袖细腰的舞蹈形态就已形成,而这种以阴柔为主,同时体现着内在阳刚之韵的舞蹈,在众多的影视剧中频频出现,无一不给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增色不少。例如《卧薪尝胆》中的片段――小雅•南有嘉鱼,其中的这段舞蹈,正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喜好乐舞,以致出现倡优女乐“遍及诸侯后宫”的情势。而剧中舞蹈的内容,也采用了楚舞的特点,甚至运用了我国古代联袂踏歌的形式,使得舞蹈与剧中的历史、情节很好的吻合,并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此时越王勾践内心的矛盾冲突。又如:《唐明皇》中,《剑器舞》和《胡旋舞》场面的运用,也都符合了当时唐代以这两种健舞最为著名的现实,并以此舞来显示大唐帝王的气度和大唐王朝国运的昌盛。

2.与画面的协调性

在影视这种综合艺术中,舞蹈场面的设计与剧情的表现可以相互转换。主要体现为与影视作品中画面的协调,即舞蹈的画面可以在作品中成为渲染气氛,表现情感,并同时表现剧情,从而使得舞蹈与视觉画面和谐一体,以达到舞画并茂、水融的效果。例如:《西游记》中的仙女舞曲,玉皇大帝与众仙一同欣赏嫦娥等众仙子带来的曼妙舞蹈,与孙悟空在五行山下挣扎的画面穿插出现,这种结合更加烘托了两种不同阶层,不同命运所造就的矛盾,在看似优美的舞蹈中天上地下、明亮与阴霾交融,展示出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其中包括现实的和心灵的。

三、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抒情美

从《诗经》和楚辞中埋设的最早的情感模式,经由魏晋六朝的率意创造,以及无数唐诗、宋词的斟酌推敲,中国审美意识中对“情”的把握,达到了极其细致精妙、极其复杂成熟的程度。从舞蹈艺术的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性就体现于抒情性中。因而,在影视剧中,舞蹈在其中的运用也显现出它的这一优势。其抒情性又表现为表意性与表情性两种。

1.情的交融

中国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典舞蹈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处理画面的方法神似。细加分析也常有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我们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当然,在影视这一最现代化的艺术样式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艺术的手法,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与试验。

舞蹈一般的表情性动作,是指那些与人的情感和情绪相联系的身体的动作变化,包括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这些,在影视艺术中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情绪的纷繁变化所形成的。影视作品中,安插舞蹈场面,来抒发主要角色内心情感的情况,在古装戏中比比皆是。在创作中同时承担着抒情、娱目的作用。如果演员可将二者融为一身,在剧中,可达到出奇的视觉效果,如果不能,则经常会采用近景与远景,真人与替身相结合的拍摄手法来弥补。例如:影片《神话》中,玉漱公主在山上为蒙毅所舞的那一段,虽不足一分钟,但整段舞蹈在周围自然画面的衬托下,既体现了玉漱对蒙毅的爱恋,也抒发了她对自由的想往。而这段运用了中国古典舞的元素动作的舞蹈片段,也是典型的以舞传情的代表。

2.意的交融

影视剧中的舞蹈,不仅可以传情,还可以成为贯穿主题的构成内容。主要是指舞蹈片段的设计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的表现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协调性。如:电视剧《富贵》中,花鼓灯在其中的很多情节中成为了一种贯穿全剧的线索,在人物经历的不同生活阶段,它都承担了一定的说明人物命运,对待生活态度的任务。“花鼓灯”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充分地体现出汉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主要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斑斓的色彩,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称为“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花鼓灯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乡土特征的舞蹈艺术,它的舞蹈动作大都是从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提炼发展起来的,如“簸簸箕”“双扯线”“回头望”“端针扁”“单挎篮”“老鹰磨云”“燕子试水”等。它包括舞蹈、歌唱、小型戏曲节目等形式,情绪热烈奔放,场面壮观,加上用大锣、大钹、花鼓、小锣伴奏,形成节奏欢快、铿锵有力的艺术风格。其曲调来自民间小调,或轻快优美,或哀怨抑郁,或奔腾激昂。但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得“花鼓灯”在本部电视剧的创作,塑造人物性格,表达角色感情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审美价值观。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中的舞蹈片段都应当通过与画面、与人物语言和音响的协调,在突出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同时,发挥其优势来服务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展示、主题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最终更好地实现影视艺术的整体表现力。

影视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样式,但它同时又以美学特征和文化性格区分了不同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如今,从舞蹈的角度,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应当以中国美学的独特视点去研究中国影视艺术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意识与民族风格的影视作品,建立影视艺术的“中国学派”。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当中,已经生成了自觉的审美主体,建立了约定俗成的审美方式,并积淀了丰厚的审美趣味,这一切可以作为论证中国各个艺术门类美学的基础依据。因而,探讨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中国影视创作中的美学的关系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切入角度,中国舞蹈美学从不同方面对影视民族化审美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第22页

[2]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1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中国电影出版

社,2002

篇5

摘要:同属表演艺术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在创作原则和表演方法上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与规律。这一点导致了戏剧表演者和影视

表演者可互通互容。可是从根本上来讲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却率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因为受着电影、电视剧、

戏剧等等各个不一样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只有演员严格遵守各自不同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就可以成功完成对表演

人物的塑造。

关键词: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特征

前言: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率属于表演艺术,影视表演

和戏剧表演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与相关规律例如:创作原则、创作

方法、表演方法。这些相同点与规律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

可以相互流通人才。比如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全方面人才,他们

既可以从事影视表演又可以从事戏剧表演。可是,影视表演和戏

剧表演从本质上从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

都被电影、电视剧、戏剧等等各个不相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

相互制约着。

一、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一)影视表演特征

影视演员打造银幕的角色形象是影视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

影视表演有5 个特点:1.影视表演者除了需要遵循剧本还要注重

钻研剧本的分镜头本,充分理解导演的想法,表演者必须在工作

人员指定或制作的场景进行表演。2.表演者必须在摄影机的约束

下完成表演。3.影视表演是没有顺序的。4.影视表演就是将短时

间细致真实进行记录的表演。5.影视表演一般运用剪辑技术将表

演重组顺序。

(二)戏剧表演特征

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是舞台角色形象是由演员一手打

造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戏剧表演是戏剧演员对剧本的第

二次创作。2.戏剧表演形势必须由演员亲临舞台进行表演,不管

演出多少次,都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每一次表演都是在重复表

演,但是演员可以在演出中即兴创作,每一次都是第一次。3.在

戏剧表演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舞台上渐渐地展示出来的。4.

戏剧表演的演员本身就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表演的工具。

二、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一)时空关系的差异

不同于其他假定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形式,影视表演具有较强

的真实性。这种较强的真实感也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要求,影视

表演是一种不改变任何生活状态的表演形式。不同于纪录片中人

物活动。所有的表演艺术其实都有假设与虚构的成分,影视表演

也不例外。

戏剧表演艺术其实是存在一个假设的空间里,表演场所与环

境还有舞台搭建等等,使得戏剧表演可以容纳在相对虚构的空间

里。与此同时戏剧观赏者也会不自觉地被环境与情境感染,进入

到这个设定的虚拟空间里,观众与表演者就会从中产生戏剧的联

想,在情感上共同得到升华。

(二)演员与观众交流上的差异

观众与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相互依存,在舞台表演中,演员

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得以实现的,演员的表演

直接从观众得到反馈。影视表演则有所不同,影视表演直接将演

员与观众分割开来,演员不知道在拍摄结束正式放映时观众会是

什么反应,无法在表演的同时验证自己,而观众欣赏到的影视作

品都是经过剪辑之后的。

戏剧演员的现场表演,直接体现戏剧舞台表演最终结果,当

戏剧舞台落幕的那一刻,戏剧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也就此结束。可

是影视制作程序相对特殊,这也决定了影视表演不同于其他的表

演形式,表演者在表演现场结束表演却不对形象产生任何的影

响,欣赏者看到的是影像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表演者本人。

(三)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相同之处

以上表述的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之处,可是,不管

怎么区分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和美学上差异,影视表演与

戏剧表演的贡献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由此可以看出,影视表

演与戏剧表演都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视听艺术,影视表演与戏剧

表演都是以人们的自然生活状态为基本点,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

又被称作为姐妹艺术。

三、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寸差异

(一)放大

放大大多数都是针对戏剧表演来讲的,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一些技术上要求必须将表演行为放大,可是这种放大并不是戏剧

表演形态的内在核心内容。虽然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带给欣赏者

一定的接受阻挠与不方便,可是戏剧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交流不仅

仅是凭借表演者夸大的表演与放大行为来实现的,戏剧的艺术特

征决定了戏剧的传播方式,戏剧剧本里所提供的内容与台词与表

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外在行为与舞台化妆来充分表现。

(二)还原

还原一般体现在影视表演过程中,具体是指表演者既演员的

行为(台词与肢体动作)还原于生活,还原是因为受着影视表演

的假定性、纪实性、逼真性的制约,逐渐形成了生活化的表演形

式从而达到了更加真实逼真的影视效果。当然了,还原还可以在

戏剧表演当中充分运用使用。如今所有的表演观念都在潜移默化

的发生着转变,所有剧场的表演渐渐地生活化。所有的剧场中心

与舞台逐渐延伸至观众席位,缩小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还原

了戏剧表演者的表演艺术行为,这种还原更加生活更加自然,使

得情感更加的真实、更具感染力。

(三)缩小

相对于放大、还原另一种手法就是缩小,缩小大多运用在影

视表演中,镜头里的景别越大表演者的表演行为分寸越是缩小。

景别的大小是相对镜头成像远近来讲的,摄像镜头推得越近景别

就会越大也就是所谓的近景、特写、大特,表演者的表演就相对

缩小,一直小到小于生活。之前曾经讲过影视表演就是生活化的

表演,与生活相同的表演,那么这里怎么会讲小于生活了呢?那

时因为摄像时候因为摄像镜头的推进,成像倍数的增长,表演者

的表演也跟着成倍数的增大,成为很夸张的影像效果。所以在特

写镜头下的表演者要尽量地缩小自己的表演,将表演速度尽量放

慢。

结语

总而言之,同样率属于表演艺术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分

别从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分别有着不相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

原则还有观赏价值。两者有着不相同的艺术规律和不相同的表演

技巧。可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又分别在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

及表演方法上又有着许许多多相同的规律。不管是影视表演者或

者戏剧表演者只需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掌握自身的艺术特征,

将各自的创作规律与表演技巧熟练掌握,一定可以肩负两者各自

的职能,完美地塑造各自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 普多夫金.何力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

影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85 页。

[2]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第

篇6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篇7

影视艺术传播的现代化张力以及大众化传播特点

影视艺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快餐化特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艺术形式不断涌现,使得影视艺术传播工作越发深入,3D、VR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趋向于智能化发展。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缩减了公众和影视作品之间的距离。不可否认的是,快餐化进程使得作品自身不具备更深层次的艺术特征,并未起到良好的艺术展现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影视艺术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及受众,常常不愿意渗透到故事之中进行深度探索,使得影视艺术作品的快餐化趋势越发明显,大众化文化特征也逐渐展现。粉丝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利用明星来提高票房、提升作品经济效益的做法屡见不鲜。这种形式为影视作品的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明星甚至会借助于绯闻等手段来吸引公众关注,使得人们忽略了影视作品本身。

网络背景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发展

电影艺术已经历数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每一次技术水平的提高都为影视艺术带来改变,使得电影的内容、形态以及模式产生变革。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3D视频的应用,影视技术制作手段更加多样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飞速迭代更新,在新技术的引领下,影视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相互融合发展,这是当前影视艺术传播的新形态。视频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之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影视艺术的形态,改变了剪辑模式以及视频制作模式,而且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带来影响。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各种先进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打破了以往胶片电影形式的束缚。在传统的影视制作活动之中,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在于前期的片场拍摄以及模拟场景的应用,后期制作以及剪辑通常是充当电影的辅助作物,用以对电影的内容进行提炼及处理。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当下,电影的画面很大程度上来自后期特效的支撑,借助于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其更富色彩。其次,就影视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现阶段影视艺术的基本形态逐渐朝数字化方向发展,胶片等传统影视艺术制作模式被数字化技术代替,改变的不仅是影视作品的制作模式,还改变了播放模式以及传播途径。从胶片到数字的改变,标志着影视艺术传播作品更具现代化张力。最后,借助于建模、特效制作完成的影视艺术,视觉效果不断加强,呈现出和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各种技术内容的更新,使得影视艺术传播工作越发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影视艺术制作、表现以及传播形式,实现了影视艺术传播的代际发展,影视技术和各种新型数字技术相互融合,使得其自身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影视艺术传播的大众化特点以及其视觉美学的应用

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之中,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以及其市场定位具有大众化特征以及相应的视觉美学特征。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及社会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影视艺术朝大众化层次发展,其态势越发清晰。第一,从市场定位着手,影视艺术传播延续了以往的视觉美学的特征,就文化产品的消费定位方向着手,影视艺术作品自身具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其从属于带有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同时影视艺术作品自身还具有相应的娱乐功能,这使得其无论是在内容设计还是在审美定位上,都表现出带有娱乐元素的发展倾向,与当前的市场以及用户的基本需要相互契合。其次,就影视艺术作品的结构定位来看,艺术作品主要呈现出类型化的倾向。作品在尚未上市之前可能就已经俘获了部分受众群体的心,所以影视艺术作品具有明显的受众划分。影视作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科幻片、喜剧片、爱情片、武侠片、动作片等。最后,在当前影视艺术作品的特征莫过于明星效应,由于对偶像的崇拜喜欢,粉丝倾向逐渐成为当下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发展的特征,由此衍生出了“粉丝经济”,特别是对演员热爱的群体,其对于影视作品的影响极大,在许多影视艺术作品之中,粉丝以及受众群体的话语权都有所体现,而在影视艺术作品变现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作用来自粉丝的支持。就大众传播角度来看,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化趋势在最近几年越发明显,其主要是为了迎合当前的市场需要,从受众的从众心理来看,影视艺术作品迎合市场的需要,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从众倾向。如果某一类型的IP或者影视类型迅速火爆,那么在短时间内就会有大量作品跟随,其无论是在制作或内容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倾向。影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社会形态,甚至有大量影视作品来源于社会新闻。就审美意识形态来看,市场化的影视艺术作品一直都在尝试着迎合受众,企图能够和受众的心理需求相互融合,最终达到共鸣。此外,在市场化环境下,影视作品越发呈现出快餐化的发展态势,在不断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不论是导演或制作者,都需要将完美的视觉元素作为电影的核心目标。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美学结构的张力来看,导演对于作品的挖掘往往不足,其关注点普遍在高质量的画面以及具有视觉冲击感的特效上,这种追求画面效果的表达形式,忽略了影视作品自身的内涵及值得反思的核心内容。

凸显影视作品的人文价值及艺术品位

篇8

一个优美的艺术作品的展示都必须借助于摄影机的外力,它对于这些艺术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映入我们眼帘的摄影机的种类复杂又繁多,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小型摄影机在影视制作中的应运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足以说明他一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小型摄影机的优点:与绝大多数的摄影机有的工作原理一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光学图片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以此来帮助我们储存信息或者是传输信息。在我们使用它拍摄我们想要拍摄的物体时,通过将物体上反射的光用摄像机镜头收集起来,使它们可以聚焦在摄像器件的受光面(如摄像管的靶面)上,再通过摄像器件把光转变为电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视频信号”了。一般而言光电学信号很微弱,我们需通过预放电路将其进行放大,再经过各种电路的处理器进行处理和调整,这样可以使得最后得到的标准信号准确的送到录像机等记录媒介上记录下来,又或者是通过传播系统传播或送到监视器上显示出来。这样的小型摄影机的主要特点是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功能较为齐全,质量有相对的保障、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方便,最重要的是它的价格较其他摄影机更为便宜,社会中人们更为关注这一点。所以在生活中它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人广泛地使用开来,现如今就连教学课堂中也都在使用它,比如说微格教学。影视制作中关键点:对于影视制作中的关键就是视频清晰度,因此显而易见的小型摄影机之所以能够被影视行业广泛的使用就在于他能够具有高质量的、高清晰的拍摄效果,而且轻巧又灵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色彩的处理,这是影视制作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影视制作中色彩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对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度,美的艺术可以个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他们都是一种直觉动物,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到人们之后的观看欣赏的效果。若是一开始就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之后的内容无论多么的精彩,多么的独具一格,人们都可能会融入不到这个画面中去。因此,这样的情况下色彩对于当下非常潮流的影视制作中的动画画面也是格外的重要,它会直接地影响到影视作品的画面效果、角色的情感表达、气氛的营造等等。而这一切要得以在影视画面与美学艺术中被表达出来都得借助于摄影机这一外力的帮助,而小型摄影机的出现更使得影视制作中的这一切将近完美地实现。

2小型摄影机在影视制作中的应运所带来的美学思考

影视制作的效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美学的观点、角度与思维方式,毋庸置疑会在这其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指导着所有相关的艺术的制作与表现。伴随着当下影视业与各种艺术的蓬勃发展,小型摄影技术的优点已经得以在影视行业中得以广泛地展现出来。当下艺术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合理地运用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国内的艺术再现一个新的。所谓的美学思维,通俗地来讲就是将我们的一般思维方式与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人们对于物品基础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去,并且揭示美感与人的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与常规规律的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文学课程,现如今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以及高校中都有涉及。美学思维也并非是在片面的研究一个单一的层面,而是倾向于整体形象。它的研究不仅仅是以前那些静止不动的物体,现如今更多的是倾向于那些活的生物。在这其中我们更多的是涉及感性层面并非仅仅是理想的认为;它的对象不只是抽象的个体,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展示。由于现如今美学艺术已经较为普及地走进课堂,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到对学生兴趣培养,设立明确的教学方案与目的。在孩子较小的时候就给予他们正确的审美思维引导。给学生展示优秀的作品使得孩子们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中华文化、爱上美学、爱上艺术,将来更好地为我们国家民族的艺术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对于影视制作、影视美术、舞台效果等等艺术情景的表达都被强烈地渴望能够以完美的姿态展示给观众,因此小型摄影机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会是必不可少的。

篇9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篇10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篇11

影视的诞生与发展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出现电影、电视这两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就影视的技术性而言,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技术成果,当这些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地被迅速吸收到影视艺术的制作中,便使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与此同时,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媒介,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共同构筑起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而影视文化本身涉及到传媒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种社会科学领域,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综合性文化,因此,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首先体现在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用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与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此外,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它吸收各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丰富并充实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上。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当这些艺术元素进入影视之后,便被融合改造,形成了影视的新特质,使影视艺术成为了一种可独立的艺术,影视艺术之所以能将其他艺术的精华吸纳到自身的系统中,固然是由于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种类,它必须向其他早已成熟的艺术样式学习和借鉴经验,更重要的是,影视本身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既是静态艺术,又是动态艺术,既是再现艺术,又是表现艺术,正是影视艺术自身的这种集大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影视艺术必须是一种集体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它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美工、道具、服装、化妆、录音、音响等多种职能部门的艺术创造者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下共同完成摄制任务。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篇13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三、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方法

“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要实现教学目的,确保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②

声乐教学应用影视音乐,应采取的必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互动法

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曲目的选用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喜欢的影视曲目,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讨论法

对于所选用的影视歌曲,事先要全面研究讨论,对歌曲的题材、主题、风格、情感、演唱艺术的点亮、动情点、支点、点、重点、难点等等,都要在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教学。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在实践中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例如举办班级影视歌曲演唱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既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涉及的问题多,要求的水准高。限于篇幅和水平,本文只能管窥蠡测。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0B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