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能感受美的是人的眼睛及耳朵;而眼是最直接、最感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挖掘美,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要着重进行审美的感受力教育,进行审美判断能力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美具有生动的形象,它决定人们的审美观感,能用形象思维去感受它、领悟它。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感受力的表现。首先让学生直接感知周围美的存在,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观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学生都会觉得陌生而又新鲜,而一草一木是能用感观、色彩、声音和动作描述的,可以用美体验出来。因此,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环境美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校的花草树木,假山石笋,画廊楼阁,处处洋溢着美的气息,学生在其中感受着校园的美。美术教师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美,指导学生观察审美的对象,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进程中获得美感。让学生在审美的观察中,展开想象、联想,让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样丰富了美的内涵与美的享受,加强了学生对美的理解、美的联想,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感受力。
二、素质教育中的审美观
首先,审美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充满美,因此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音乐、美术之中,美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起到作用。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起到点滴、柔和的作用,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作用。其次,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观察、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通过日渐积累的实践形成的。美的形成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思想水平等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不同。
三、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作用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及学习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情绪背景。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另外,美育要求教师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篇2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第三,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一方面,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有人欣赏舞蹈,才能发展舞蹈。审美教育给予学生正确的角度和方法去欣赏舞蹈中的美学,这样才能充分领悟舞蹈传递的精神。这样才能保证舞蹈的不断发展,促进舞蹈教学的提升。如果审美教育不到位,就无法正确领会和发现舞蹈的美,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欣赏舞蹈,更不用提舞蹈教学。因此,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篇3
二、美术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在美术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趣味等都与其发生紧密的联系
中小学生虽然对美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依旧单薄。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会用文笔和语言去表达,但在用画笔表达时却出现画面混乱、色彩凌乱等情况,少有得意之作。因为没有较好的审美基础和艺术修养,对优秀的作品不能清楚地表述和评价,更谈不上自我创作。因此,中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和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人的兴趣爱好是逐渐培养形成的,审美也一样
美无处不在,在校园、宿舍、工厂、大街、小巷、公园、田野无处没有它的身影。在我们的服装、生活用品、风景、建筑物中,或在观看影视剧、观摩展览、外出游览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国度,乃至心灵,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发现、感受和欣赏。大多数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又或者以他们仅有的审美标准来衡量美丑,没有真正发现和探究美的实质,而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讲解、示范、引导、点评,对推动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有着极大的帮助。如通过模仿优秀作品,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绘画的乐趣,并学习技能方法;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分析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指导学生创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幅作品,感受不同的艺术效果;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资源,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等。教师以活动、合作、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领悟,逐渐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最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认知。
3.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正如歌中所唱“繁华色彩光影,谁不为它迷倒”,美术正是以这精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进行创造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作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让我们为之赞叹的作品,并从中受到感染。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隆的《掷铁饼者》、罗丹的《手》等,都曾经征服过不少人。21世纪的中小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多是通过广告、杂志、漫画、影视、音乐、服装等,这些媒介具有信息多、容量大、辐射广、传播快、视觉冲击力强等特点,学生在没有较好的系统审美构架时,容易出现接受快,消化慢,易记难表,制作模式化,思维固定化,作品无新意、无共鸣等现象。而美术的审美教育恰恰能把生活实际与学习内容相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力,发掘生活与艺术作品内在的联系,最终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并创作出符合审美情趣的作品。
4.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发挥,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诗艺》,贺拉斯)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如鼓励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投身自然,参与社会生活活动,把理论变为实际,大胆实验,勇于尝试,以此强化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力,丰富学生头脑中美的形象储存;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的“情境”,由绘画制作到表演,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增强美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明白美术运用的广泛性;教师通过微课设计,大胆引用时下流行的时尚、现代、新颖、鲜活的生活元素作为欣赏内容和参考,利用影视、录像、海报图片、多媒体、游戏、音乐等方式再现形象,多元化展示美术个性魅力,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刺激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美术的兴趣,完成活动设计等。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将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探究,做到真正的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
5.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不同的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会有不同的表现。现今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良教学手段,实行多元化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善于捕捉和发掘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采取中西结合、新旧结合、学科结合、本土与外来结合的方式,以欣赏为基础,以启发为引领,以训练为手段,把学生对未来充满好奇,对生活满怀渴望作为创作动力,教会他们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多彩的画笔来表达他们所看、所想的美好事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别,坚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按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
篇4
【片段二】畅说“美”话——入情师:(充满陶醉的神情)那请你们想想什么样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呢?生:(沉思片刻后开始发言)生1:亲热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生2:赞美的话听起来心里才美!生3:畅想未来的话听起来才美!……师:同学们,请你们再看看课文中的图片,联系一下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在二老的眼里还有哪些是美的?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小声读文,一边和旁边同学议论)生1: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不光对方是美的,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是美的!生2: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他们的几个儿子是美丽的!大儿子十分的勤劳,二儿子心灵手巧,小儿子天真活泼!生3:我觉得在二老的眼里美的东西有很多呢!环境之美、夫妻情感之美、儿子勤劳孝顺、可爱之美,还有各得其所之美。师:掌声送给他(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了你的话,老师觉得你的发言也很美!师:“醉里吴音想媚好”,那这二老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试着说说吗?(背景音乐响起来,古筝曲《高山流水》)生:(齐答)能。(同桌,前后桌就说开了,几乎所有同学都面带微笑)……师:看着同学们个个满脸笑容,老师觉得你们每个人的心里一定是甜美的!愿意学着这二老的样子个大家说说吗?生(一对一对的发言)……
【片段三】体悟“醉”情——入心师:(抒情的语气)多么美丽的环境,多么和谐的一家!此时此刻,你们能用文中的一个字说说二老的心情吗?生:醉。师:(追问)这里的醉是指什么呢?生:陶醉、沉醉。师:二老为何而醉?生1:美丽的环境让二老醉了!生2:儿子的勤劳、懂事、活泼、可爱让二老醉了!师:仅仅是二老醉了吗?还有谁醉了?生1:我醉了,因为这一家人而醉!(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2:我醉了,因为这美景而醉!(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3:诗人也醉了!他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其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片段反思】
1.解读教材发现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文本的第一个解读人——教师,在整体把握语言意蕴、深切感悟语言情感的前提下,还要领悟遣词造句之妙,谋篇布局之美,更要领悟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这些能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的内涵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教师要通过自己阅读的过程和经验充分发现这些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味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设置情境创造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在以上这个片段中,教师首先通过对“媚”字创造性的解读(女子的眉毛)引导学生从形象上去感受那种美,再加上自己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现,让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美好境界之中。另外,“文”与“图”的结合,不光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也增加了这个教学片段美的因素。最后,通过教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加上古朴典雅的乐曲,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
篇5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篇6
1.1舞蹈的第一个美学特征:形态美
显而易见,形态美是舞蹈最为直接和最令人欣赏的美学特征之一。在舞蹈的动作、姿势、造型中,都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形态美。而配合音乐的节奏和声音大小而变化的舞动节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将观赏者带入情境。无论观赏者的文化程度如何,都能直接感受到这种美的震撼。所以舞蹈教学中对动作、姿态的形态美教学是最基础的。
1.2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力量美
除了形态美之外,舞蹈的第二个美学特征就是力量美,舞蹈中表现出的力量是柔性的。在舞蹈动作中,有许多动作是要用非常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而这些动作在被完成的同时,也将展示出舞者心灵的力量。要完成这些舞蹈动作,往往需要长期的训练。现代舞蹈观赏中,往往认为缺乏力量的动作是空洞的;相反,当一个舞者的动作充满力量,哪怕是再柔美的姿态也能展示出力量之美。因此,一个舞蹈是否充满力量美,是衡量舞蹈是否美的重要标准。
1.3舞蹈的第三个美学特征:神韵美
将舞蹈的神韵充分表现出现,对舞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同样的,理解和欣赏神韵美对观众也有一定的要求。想要做到神韵美,需要舞者在熟练掌握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情感,并深刻的融入到舞蹈的角色中去,才能展现出舞蹈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需要观赏者摒弃外界的影响,集中精神在舞蹈中,去体会舞蹈展现的、舞者传递出的精神。欣赏舞蹈的神韵美不只需要眼睛,还需要头脑和精神去思考和理解。舞蹈的神韵美是整个舞蹈最核心、最深层的内涵,展现舞蹈的神韵,就是展现舞蹈的灵魂。只有理解了舞蹈的神韵,才能完全了解舞蹈想要表达的东西。
2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考虑到舞蹈自身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为了强化舞蹈学习中的审美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步着手:
首先,要对学习舞蹈的学生提出审美观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导者要在日常的基础教学中,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即哪些动作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为了达到美的标准需要做到哪些标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锻炼和生活中自行纠正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帮助正确审美观的形成。
其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事物的欣赏方向,也就是审美理念。之所以在舞蹈中注入审美教育的元素,是因为只有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美的,才能往美的方向发展。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引入舞蹈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某一支舞蹈的美感,进而引申到更多的舞蹈动作的美中。学生一定要充分明白审美的重要性,才能自觉的去训练如何正确的欣赏美。
再次,舞蹈的审美教育不能和艺术教育分离。舞蹈中的审美教育虽然重要,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项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运动。只有将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保证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能够高效的落实。
最后,创新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创新是舞蹈的生命力源泉之一,再美的舞蹈跳一千次也会让人失去欣赏的兴趣。在舞蹈中对美的欣赏是离不开创新的。从舞蹈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所发展出的舞蹈,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外界环节中的新因素,达到了不断的创新。在舞蹈外的环境中,人们对美丽事物的欣赏方向和情趣在不断改变。舞蹈只有做到不断创新,才能跟上人们的欣赏方向。
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要发展舞蹈,就必然要发展审美,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舞蹈教学中加入审美教育。所以最重要的是将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二者的主要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3.1做好审美教育,才能高效发展舞蹈
要发展舞蹈艺术,就必须要求舞者和欣赏者都能够充分的欣赏舞蹈的美学内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保证跳舞和看舞的双方都接受过足够的审美教育。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舞蹈的教学任务,就必须要在其中加入审美教育,用舞蹈的日常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联系对象,同时提升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质量和能力。
3.2高质量的审美教育将指引舞蹈教学的艺术发展方向
高质量的舞蹈教学中必然不能缺少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只有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才能保证舞者和观众能够正确了解舞蹈中想要表达的内涵,达到更高层次的欣赏。另外,审美教育还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艺术指导,使舞蹈教学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美的因素,从而保证了舞蹈中的美学因素。
3.3舞蹈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只有深刻的认识到舞蹈教学和审美教育之间是共同发展的,才能让二者彼此贯穿。在舞蹈教学中,提高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更深层次的欣赏舞蹈中的美的因素,从而更好的将舞蹈的内涵表达出来;而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就提高了对审美的需求,也就给审美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二者的提高是同时发生的。
4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效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促进舞蹈教学的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4.1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美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当舞者接受了审美教育、具备了正确的审美观之后,能够在舞蹈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元素。这对舞蹈的整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它使舞蹈教学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舞蹈的内涵,还能够有足够的素质去进行创新,让舞蹈不断跟进时代的脚步,去传播舞蹈的美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美学增长。
4.2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建立正确的审美认知,学生能够领会到舞蹈要传递的健康思想,并自发的在舞蹈创新中发展健康的、正确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审美观会逐渐建立并完善,并延展到其他方面。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审美观的促进作用。
4.3审美教育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整体发展
篇7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篇8
1审美教育
1.1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对人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审美感受、想象和创造三种能力的统称。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其他能力开展的基础,审美想象能力主要是通过将外部感知的知识、能力等要素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力则属于审美能力的高层次,这一层次也是当前审美教育需要达到的标准。
1.2审美活动
第一,对学生的审美欲望进行培养,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活动开始的,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在审美阶段的创造力。审美欲望和审美创造能力都属于整个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之所以会涉及学生的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审美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第三,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能够在这一大教学氛围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学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经过了新课程改革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呈现出了全新的教学特点,其在原有的教学特点基础上又增加了适合现展的相关教学特征。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多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再加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其次,由于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教师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中只是关注理论教学,并没有将实践教育列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得出的结果就是,学生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当作是教学效率的衡量标准。此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学习观念出现了偏差,这一状况的出现也会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3.1挖掘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教师一方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从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入手,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认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创作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进而通过认知、思考、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汉语言文章中的内涵,才能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的目的。
3.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的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教师也要紧抓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汉语言文学本身的魅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一,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字词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字词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可以从字词结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第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3.3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方式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助推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合理安排课时。在课时的设计上,教师要适当增加审美教育的时间,改善传统意义上注重知识点记忆的做法,并引入审美教育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作品是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读者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其欣赏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文章内容教学的综合性优势,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结语
审美教育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重新定位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创新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是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举措,更是全面提升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亚光.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01):27-28.
[2]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0-124.
[3]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5):102-106.
[4]胡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发展性因素简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7-138.
[5]郑健儿,范世清.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115-117.
[6]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33-136.
[7]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172-174.
[8]郭秀敏,王,王贵宝.关于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2-114.
篇9
一、构建美的数学教学意境、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雄伟壮阔的金字塔、可爱的芭比娃娃、正正方方的教室、双手双脚的人体”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情景的美也是数学的美。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通过布置教室,达到一种实体的情境美,同时,在多媒体和图形图像的直观影响下,将学生带进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和认知相结合,来自生活的联系,增强与数学的联系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效果。
维纳认为:“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徐利治认为:“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其自身的某种美。”
从古至今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对此有过论述,他们认为美的基础就是数学,数学也充满了美的因素,闪现着美的光辉。二千年多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圆和球体的对称给与了极大的赞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在教育中,美育其实是一种联系情感领域和生活领域的一个桥梁,以丰富人的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而是数学美育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固有情感。
二、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内在外在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房屋建造设计的精巧、人体机能的神秘、美术音乐的高雅华丽,都交融于数学的和谐对称之中。庞加莱指出:“在解中,在证明中,给我们以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分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是它们的巧妙、平衡”。
对称、旋转,在学生在初期对图形的认识中,无疑是最直观的视觉接触,通过感触对称、和谐之美,从数学的外在审美当中升华内在的情感体验。
每一个数学公式、定理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听故事往往比记公式来的有趣的多。像《曹冲称象》、《牛顿与苹果》,每一个数学典故都记录着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数学史和伟大的数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时候,教师也要学会将数学故事、数学历史深入浅出的代入课堂,抓住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热爱数学的教育,让学生喜欢上这些故事的时候慢慢爱上了数学。同时也从一些数学家身上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于智力的挖掘、思维的开拓有着不可估摸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七巧板拼凑各种图形,用纸折出各种形状的作品;在数学解题中追求多方法、多思维,如下面的数学计算一样,在数字运用时抓住数学的特点,将繁杂的计算变为简单的口算,这不也是数学的美嘛!
例如:125×8.8=125×8×1.1=1000×1.1=1100
学习数学,无疑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运用数学中创造数学美,体验数学的创造之美。
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重要的是多角度、多方法的把数学美体现出来,只有多鼓励学生去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对称的图形变为熟悉的方块,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和熏陶数学的美。这样不仅会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和有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了积极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体验美、享受美。
参考文献:
[1]纪志刚.让我们播种数学[J].数学教学.2002.
篇10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
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为培养人感受、感知、创造美的一种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理性的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的高度。第一个提出独立完整意义的音乐审美的范畴的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希勒,他指出了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知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已经占有独特并不可缺代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 情感教育最大的武器就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人类自我感知的审美活动,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学实践都要求我们以审美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因此,音乐教育的理论发展离不开审美研究的进步,也离不开美学的支持,贝内特.塞默曾说过:“美学是所有思想学科中唯一致力于解释内在规律和本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理解一些基本的美学概念,并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到教学实践中。贝多芬说过,好的音乐赋予人高尚的品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培养个人的音乐感知,音乐创造的审美能力,更深刻的是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感、道德境界、完善高尚的意志品格。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体验的训练过程,审美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及体验并反馈到知觉系统的过程。就音乐审美来讲,其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们,包含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个体的人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既能使审美者产生审美感知体现的事物。审美体验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产生特定的知觉状态,这种体验可能是如痴如醉,也可能是欣喜若狂,感动备至,审美者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峰的情感状态,内心出现高度的完美和谐,达到一种不可代替的感知经历。
音乐美学从美学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规律性的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同时还把音乐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的具体内容研究成果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并实施特定的教学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美和个性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对审美情操的培养间接的提升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音乐艺术之所以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于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决定的,音乐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 等。艺术家们通过这些形式的有机结合所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往往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美育是有一般伦理教育不具备的长处,能起到一般德育难以达到的作用。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往往能传达出人类共同的美恶感审美体验。这种情感共鸣本身就包含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艺术美的感知力加强对现实美的领悟力。因此,音乐美育在教育中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及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及不可代替的作用。
具体地讲,音乐审美一般分为功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三个渐进的阶段,欣赏方式也有多种,常见的:娱乐消遣式、自我出发式、形式偏爱式、纯音乐感受式、综合领悟式等。音乐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大体上有音乐感受性、情感性、综合领悟性三种形式:
感受型是指那种没有刻意的思想内容作品,带有休闲、娱乐、品味音乐形式的作用,多指社会上的流行的通俗歌曲,更多的是为消遣娱乐或者调节人内心氛围的音乐;情感型主要是指那些善于描写细微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作品。他明确地赞扬或贬斥某种情感、性格、气质、趣味等,具有类似陶冶情操和道德教育的功能;社会型指那些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往往成为时代步伐的音乐元素代表,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帮助人们塑造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倾向。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定审美价值观的实践体现,面对多元复杂的现实音乐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音乐鉴别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艺术审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不同的审美鉴别倾向很明显的影响到什么能力的塑造。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经常综合上述几种形式的审美阶段,交叉综合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已达到的审美感受力,安排与之审美水平相适的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学生的审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感知过程,注入有关审美形态概念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审美形式,并提高感知和体现不同形态的“美”的能力。得到属于自我个体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由于音乐本身的非具象性和欣赏者的感受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的直观感受产生很多非标准化的个性结果。正是因此也显示出音乐审美的优势,它没有更多的程式化的条框限欣赏者的音乐想象力。从而使欣赏者凭借音乐的感性表达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欣赏音乐的美。这种音乐想象和音乐欣赏的结果往往是各有差异,这和欣赏着的文化修养,个人生活经历,性感特征有关,而这种个体自由的情感共鸣更能使音乐生动感人。进一步,通过优化审美对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普通的生活环境中所聆听的音乐,都是属于审美对象。但是在浩瀚的音乐世界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也就是说有很多音乐不具有审美对象的品质,即使是音乐精品也还有难易深浅之分。全面提高艺术文化修养。通过音乐的美学力量,教会学生控制自我来欣赏不同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所带来的美丑善恶的感知、判断力,扩大学生的内心感受经历体验,完善学生正直完整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 2000. 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 2000.
[3]张前,王次葜..[M]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普凯元[M].音乐心理学基础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篇1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我们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不少差距。为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本文所说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名曲演唱、演奏的音像视频资料欣赏,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文艺沙龙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社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大学生从音乐审美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体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充分体现,将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音乐审美教育中去,可以系统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这种实践教育模式下,可根据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到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看,音乐审美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是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宣扬和渗入,对涉世尚浅、人生观价值观尚无形成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缺乏对社会、对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导致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目标遭受挫折时,便会怨天尤人,迁怒他人,怪罪社会,愤世嫉俗,甚至做出极端自私的反应,以致违法犯罪。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平衡人的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行动;音乐教人真诚,音乐可以唤起爱心,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在于爱。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胆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比如,《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等歌曲,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国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去唤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的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一些集体的合唱或合奏,它要求人人紧密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演绎同一首音乐作品,任何一细节出问题,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合唱或合奏水平。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把它融入到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影响和转移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
(二)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社会上流行,过去比较神秘的高校,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社会上各种道德败坏的表现也逐渐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是非,善恶,美丑,心中没有客观标准,往往判断不清,把握不准,致使是非观念模糊,荣辱观念混淆,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必须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要特别重视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的奉献》和欣赏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音乐作品,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让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的判断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篇12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13
一、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美育有助于人的感知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感知能力即人的感受力,人的认知能力与的高低与他的感受力的高低有密切联系。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因此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更需要借助于艺术。通过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唤起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感受这些审美意象,从而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增加我们的感性材料。在文学史中,东汉时期班固的《三都赋》引起了“洛阳纸贵”的美喻。宋代,柳永创造了大量的市井内容的慢词,史书上记载,凡是有水井的地方,便能听到有人吟唱柳永的词。由此可见,文学的感受力是多强。在中国画中,“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马克思在谈到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时也曾说过:“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那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政治家和道德家合起来所作的还多。”五四时期,创导的文学改良运动并写了一首诗《黄蝴蝶》,现在读起来感到可笑,但这是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在当时是一个壮举。《红与黑》这部小说揭示了新兴事物“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的挑战。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新兴阶级的资本积累的肮脏史。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让我们在这个愚昧、可笑的人物形象中深深感受到的不彻底性。这种真实不只是文学上的,感受也不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感知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感觉和知觉,使自己内在的知识同外部的知觉表象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具有很大的个性特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不同,除了先天的赋予外,后天的训练也很重要。一个老工人,能分辩毫米之间的区别:艺术家对美的东西特别的敏锐。这都是后天的训练的结果。美育是一种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中的美术和音乐不但具有娱乐和消遣的功能,而且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西方,古时人类的悲剧被认为是神的戏弄,中世纪认为是命运产生的悲剧。叔本华把悲剧引到“床第间”的悲剧。让人们把观察目光注意到日常生活,产生了尤利库斯《秃头歌女》,波得莱尔的《罪恶之花》,以及被恩格斯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罗丹的雕塑《老妓》,杜尚根据他的“存在就是艺术”把一个小便器送入艺术展览,称之为《泉》。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思索。车尼尔雪夫斯基提出“美在生活”的命题就是让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美育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的进步就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记忆的过程。记忆在这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在现出来的能力。艺术家的知识结构,情感体验都要靠记忆力把它们储存起来,在创作时再把它取出。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也不例外。弗洛依德的“灵感来于无意识”其实是个体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在无意识中被意识到。没有记忆,感知就不会有任何的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以发展。记忆可分为词语逻辑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学校中的智育一般着重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数学、命题、逻辑推理方面的语词性记忆,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利用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形象记忆。实践证明,美育有助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而促进认知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能力。拿破仑曾说过:“想象支配着整个世界”。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远古时期,我国大量的神话传说就是想象力的产物。如:女蜗补天,大禹治水,共工刑天以舞等,都是人们想象中的产物。宋代的文人绘画,如苏轼的赤竹,是作者赋予它人的品格,使它具有新的意义,是想象力的杰作。在闽西流传的民谣中有一首:“出门见到树缠藤,入山见藤缠树;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把爱情坚贞的描写却是如此的深刻。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大量充满神奇想象力的作品,如但丁的《神曲》对地狱的描写,郭沫若诗集《凤凰般涅》:在小说中,西方的《浮世德》,中国的《西游记》等,不胜枚举。
艺术品给读者提供的只上一个想象的框架,读者读解艺术品的时候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体验去理解它,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科学揭示:想象是人类头脑的特殊功能,是人类所特有的把自己的知觉表象与所感知的知觉表象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知觉表象的过程。想象力使人们“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开拓未来的“神奇的魔杖”。
五、发展和提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包含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审美教育往往是具象思维,但它离不开思维的抽象化。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它揭示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所谓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指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作出新结论的能力。
在我国的诗词中,许多把具体形象运用抽象化的方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落花”、“人”、“微雨”、“双燕”这些具体形象描绘了一个春愁的心境,而且通过人的“独”和“燕”的“双”使人倍感孤独,使愁更为强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淡淡的不可言语的憨思。我国《诗经》的“比、兴”手法就是具体事物到具体事物之间的联想。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里枝”也是用“比翼鸟”“连里技”比喻杨贵妃与李玄宗的爱情。
在现代波普艺术里,《玛丽莲·梦露》这一作品时使我们通过这作品的本身形象,想到玛丽莲·梦露这一电影明星,她的生活,她对在当时的社会的影响等,这都要要通过我们的思维读解它。
在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去思索,增加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增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连力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特的审美个性和创造性。西方解释学这样表述:“伽达默尔以哲学和科学有许多新发现证明,一切对作品本来意义的重建都是不可能的,既使是作品的意义被再造,也不再是原来的意义。就像那些按照原来的条件重恢的古建筑不再是原来的建筑一样。既然如些,解释学追求的东西就不应该是恢复作者的原意,而是作者原初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和对后形成的新东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