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产品设计的领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产品设计的领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产品设计的领域

篇1

随着产品的核心属性(例如质量和功能)变得越来越同质化,企业开始将他们的差异化努力方向从具体的产品特性转向一些非有形特征,例如产品设计的美学(Brunner,Emery,& Hall,2008)。很多时候,产品设计不仅可以起到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价值,同时还可以提供一种美学欣赏性的享乐价值(Leder,Belke,Oeberst,&Augustin,2004)。产品设计的美学和符号价值是影响消费者产品选择的重要因素(Creusen &Schoormans,2005),对企业产品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产品设计为消费者提供的利益包括享乐性和实用性两个方面(Chitturi,Raghunathan,&Mahajan,2008)。美学是产品享乐性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消费者可以从具有审美吸引力的产品上获得审美体验的享乐性价值,具有审美吸引力的产品比标准化的产品往往具有更高的产品评价。当产品的实用性利益超过预期时,会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和品牌的满意,却不能保证品牌忠诚;而当产品的享乐性利益超过预期时,就会使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持有较高的忠诚度(Chitturi et a1.,2008)。可见,美学作为产品的享乐性利益对提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产品设计的美学领域,还没有一种系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在企业产品战略中,管理者从美学角度对产品设计的指导仅仅处于一种经验和直觉的阶段,决策一直以来缺乏科学的依据(Hagtvedt & Patrick,2008)。已有的理论研究还比较零散,各研究间的相关性和连续性比较低。因而,有必要系统地梳理出相关理论和研究发现,以便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学术观点的依据,以及使研究空白点和研究不足更清晰地呈现给消费者行为研究人员,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发展。

1 美学的概念与作用机制

1.1 美学的概念

美学(aesthetic),是指与结构、协调、规则、美丽相联系的物体的视觉形式和感觉经历(Venkatesh & Meamber,2008)。美学是通过人类的视觉来影响人们对产品设计的感知和行为。视觉是人类五种感觉经历中信息量最大,对消费者影响最明显的一种感觉。产品设计的视觉美学(visual aesthetics)可以使产品更具表现力、启发力和愉悦感。通常,美学价值和享乐价值是同时出现的,成功的产品设计往往对消费者提供了这两种价值。作为经典美学的视觉艺术,它的创造和感知是通过人类史前数千年进化形成,它是语言形成之前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Lindgaard &Whitfield,2004)。消费者可以从具有审美吸引力的产品和包装上获得审美体验(aestheticexperience)。审美体验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过程,认知、想象和感觉会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交互作用。审美体验比知觉更具认知性,比单纯的思考和想象更富于感觉,它要求想象、认知和知觉的协同介入。

1.2 审美体验的作用机制

1.2.1 审美体验的神经科学研究

审美体验(aesthetic experience)具有享乐的价值,是一种提供自我奖励(self-rewarding)的认知过程(Leder et a1.,2004)。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具有美学的视觉刺激比丑陋的视觉刺激在大脑中与更高奖励价值相联系(Nadal,Munar,Capó,Rosselló,& Cela-Conde,2008)。对艺术品的理解会造成大脑中奖励中枢的激活,奖励中枢的激活会影响人们的美学偏好、判断和接下来的决策(Lederet a1.,2004)。产品包装设计上具有的美学价值越高,就越容易激发大脑中的奖励系统,从而增加对产品的评价和偏好(Reimann,Zaichkowsky,Neuhaus,Bender,& Weber,2010)。Munar等(2012)通过脑磁图描记术(MEG)记录了被试看到美学视觉刺激时的大脑活动。通过事件相关区域(Event-Related Field,ERF)进行分析时,美和不美视觉刺激的大脑活动没有显著差别。而时间频率(Time Frequency,TF)分析显示,进行美的刺激时脑电波振荡力在四个频段(θ,α,β,γ)上显著强于不美的刺激。黄子岚和张卫东(2012)系统地回顾了神经美学取得的成果,发现与审美加工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感知觉、运动、情绪以及奖赏等机能系统。

1.2.2 审美体验的信息处理模型

Leder等(2004)开发了审美体验的信息处理模型,该模型中审美体验包括五个阶段:知觉分析,内隐记忆整合,外显分类,认知控制和评价。根据他们的观点,审美体验是一种认知过程,它伴随着不断提升的情感状态从而引发审美情感。艺术是美学研究的经典领域,对艺术的暴露为感知者提供了一种挑战性的场景,感知者要去成功地分类、理解和征服这件艺术作品,整个过程就是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的第一步是对艺术品进行知觉分析。在这一阶段,很多知觉变量都会影响人们对审美偏好的判断。审美体验要依赖于内隐记忆的整合,这一过程往往在意识之外。在外显分类阶段,对艺术品的处理会受到感知者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所影响。对美学风格的成功分类会提供给人们一种自我奖励式的认知经历。认知控制阶段和评价阶段是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建立了反馈循环。认知控制阶段的结果会不断地被评价。认知控制阶段会进行艺术相关的解释和自我相关的解释,而评价阶段会得到认知状态的理解和情感状态的满足。认知性评价会引起审美判断,而情感上的满足会引起审美情感,该情感是整个信息处理过程的副产品(Leder et a1.,2004)。

Leder等(2004)提出的审美体验的信息处理模型,着重存在于艺术品上的美学的感知和处理,从而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被艺术吸引。虽然该理论模型对审美体验的处理过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与企业产品设计中美学的感知和处理还存在很多差异。例如,相对于在展览馆中观看艺术品,产品设计中审美体验是一种未预期的、低卷入的和非意识的过程。很多企业产品设计的美学往往没有达到艺术的高度,但是也会提供给消费者一种审美体验。因此,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的内在作用机制需要学者们在未来进一步探讨。

1.2.3 审美体验的情感反应过程

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反应可以分为认知和情感两类,情感反应在效价上又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类。对产品设计的审美反应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它源于强烈的积极情感和愉悦(Bloch,1995)。这些积极感受在与物体交互中以意识或非意识的形式出现(Veryzer,1993)。Holbrook和Zirlin(1985)将审美反应(aesthetic response)定义为,一种深入感受到的经历,该经历仅因为它本身而喜爱,而没有考虑其他的实用性原因。审美反应源于设计和产品的感觉属性,而非功能属性(Bloch,1995)。例如,高档瓷器的购买者是从瓷器的外观上而非耐用性上获得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的情感反应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反应时间。在心理学研究中反应时间常作为探索人们心理过程的工具,例如问题解决中的知觉编码,记忆提取等。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可以有效测量人们的基本心理过程,是理解审美体验内在作用过程的重要变量(Sternberg,2004:de Tommaso et a1.,2008)。从刺激到反应的这段时间中会发生一系列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刺激的察觉、识别和反应(Sternberg,2004)。反应时间是情感过程的一种有效测量方法,反应时间的测量可以是从被试已经识别一个刺激到对它做出反应的时间,也可以是从被试发现刺激的存在到做出反应的时间(Sternberg,2004)。

de Tommaso等(2008)利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当看到美丽的图画时被试的反应时间会稍微变慢。这是由于美学刺激与普通刺激相比造成了更强烈的情感反应(Chatterjce,2004)。增加产品设计的审美吸引力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情感反应,从而增加人们对具有美学价值的产品设计的反应时间(Reimann et a1.,2010)。

二是处理流畅度。处理流畅度是指当处理一个刺激时,人们所经历的认知容易度(Landwehr,Wentzel,& Herrmann,2010)。引发流畅度体验的因素包括产生思考和存取记忆的容易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处理容易度(Novemsky,Dhar,Schwarz,& Simonson,2007)。对刺激的感知流畅度体验是一种元认知体验。在决策过程中主观元认知体验会影响形成偏好的感知困难程度(Novemsky et a1.,2007)。当思考一个判断时人们会认为所获得的体验与那个判断有关,该过程与关涉原则(Aboutness Principle)相一致。关涉原则指出人们会错误地认为同时发生的不相关事件是相关的,否则它们不会同时出现(Higgins,1998)。人们对刺激的流畅度体验较低时会将认知困难归因于刺激物本身从而降低对刺激物的评价。

流畅度归因模型(Fluency-attribution model)指出人们会将刺激的感知流畅体验归因为对刺激物的喜爱(Winkielman & Cacioppo,2001)。处理流畅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对产品设计的视觉刺激处理越流畅,对该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会越高。在Winkielman,Schwarz,Fazendeiro和Reber(2003)的实验中,被试看到了一幅清晰的物体图片(例如,一把锁),图片上还带有一个单词。人们会更喜欢那些单词与画具有概念联系的图片(例如,锁或钥匙),而不是那些单词与画缺乏联系的图片(例如,雪)。通过单词启动,人们会增加对词图匹配图画的处理流畅度和审美偏好。

单纯曝光效应指出人们会更偏好那些重复曝光的刺激(Winkielman & Cacioppo,2001)。人们对重复曝光的刺激处理流畅度更高,这反应在人们可以快速识别这些刺激,对刺激的细节信息具有更高判断能力,以及降低了相关大脑区域的激活阈限。在消费者接触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即暴露频率较低时,产品信息处理的流畅度会强烈影响审美体验的过程(Winkielman et a1.,2003)。因此,如果消费者仅有一次机会观察产品,流畅度信号对形成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在产品信息多次暴露给消费者后,流畅度信号对判断影响的程度就会下降(Novemsky et a1.,2007;Landwehr eta1.,2010)。

此外,人们还会更偏好平均的、典型的、对称的和所谓“好”的图形,因为这些都与更快更有效的处理相关。典型性、重复曝光、提高清晰度、知觉和概念启动、增加刺激的持续时间,这些都会加强对刺激的流畅度体验(Winkielrnan,Halberstadt,Fazendeiro,& catty,2006)。流畅度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self-reports)、反应时间和面部肌电描记术(facial EMG)(Winkielman &Cacioppo,2001)。

对产品视觉信息的处理流畅度会影响对视觉刺激的积极情感(Winkielman et a1.,2003)。处理容易度会造成积极的情感反应,并引发更积极的产品评价(Winkielman et a1.,2003)。此外,根据享乐流畅度假设,处理容易度的影响在积极情感状态下会更明显(Winkielman & Cacioppo,2001)。对产品设计的视觉刺激的处理容易度会影响人们的流畅度体验,从而影响审美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审美吸引力的视觉刺激更容易被人们进行处理,流畅容易度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刺激的处理流畅度体验,还造成了积极的情感反应。人们会把积极的感受归因为对产品设计本身的喜爱,从而提高了对产品的美学评价和偏好。

三是愉悦与唤起。审美体验的发生会伴随一定程度的愉悦和唤起。愉悦和唤起是任何情感体验的两种核心成分(Russell,1980),产品设计引发的具体情感反应包含不同比例的愉悦和唤起。例如。在汽车车灯和散热器护栏的设计上呈现开心的脸(弯弯的“眼”和上扬的“嘴”)引发的愉悦程度是高于唤起程度的,而生气的脸(斜向上的“眼”和耷拉的“嘴”)引发的唤起程度是高于愉悦程度的(Landwehr,McGill,& Herrmann,2011)。产品设计可以通过引发相应的愉悦,唤起模式(pleasare-arousal pattern)来影响产品评价和行为倾向(Landwehr et a1.,2011)。

唤起是有关一个人警觉或兴奋度的心理生物状态(Berlyne,1971)。人们会对产品的刺激性属性感觉到唤起。经历的唤起与美学评价之间的关系是成曲线关系的。根据Berlyne(1971)的研究,在一个刺激引发美学评价的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系统。第一,随着唤起的增加,基本奖励系统被激活。当基本奖励系统激活时它反应给人的信号是高兴。结果,这些积极的感觉会与该刺激相关联,造成积极的评价。但是,第二个系统“基本厌恶系统”也会由于唤起水平的增加而激活(Silvia,2005)。当基本厌恶系统激活时它传递给人的信号是不高兴。但是,基本厌恶系统比基本奖励系统具有更高的激活阈限,只有相当高的唤起水平才会降低美学评价(Berlyne,1971)。通过产品设计不容易引发高水平的唤起。对于大部分产品设计来说,只有基本奖励系统会被激活,因而产品设计引发的唤起与该设计的美学评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Blijlevens,Carbon,Mugge,& Schoormans,2011)。

产品的享乐性利益是指消费品的审美性、体验性和娱乐相关的利益(Chitturi et a1.,2008)。依据Chemev(2004)和Chitturi,Raghunathan和Mahajan(2007)的研究,消费具有出色享乐性利益的产品会引发更强烈的趋利型情感,如高兴和兴奋。实现享乐利益的趋利目标会引发高兴和兴奋的感觉,这些感觉都属于高唤起感觉(high-arousal feelings)(Roseman,1991)。产品设计的美学是一种享乐性价值,审美体验可以使得消费者获得产品的享乐性利益,从而使消费者在情感上感到高兴和兴奋。而高兴和兴奋是愉悦的前置感觉(antecedentfeelings),愉悦会伴随高唤起水平(Chitmri et a1.,2008)。由此推断,人们在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过程中会感到愉悦和高唤起。

四是认知负荷。在高认知负荷情况下,情感反应会最大限度地影响判断和决策,包括审美体验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根据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当人们在高认知负荷时,会降低中枢路线的信息处理而增加边缘路线的处理(Petty,&Cacioppo,1986)。审美体验在信息处理模型中属于边缘路线的处理,属于情感为基础的信息处理。由于认知负荷会影响中枢路线和边缘路线的发生程度,因而认知负荷会影响审美体验的发生以及作用过程。随着认知负荷的增加,边缘路线处理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人们对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

在Batra,Brunel和Chandran(2009)的研究中,当处于高认知负荷的状态下,被试的处理能力会受到限制,会进行情感为基础的处理过程,从而始终偏好外观吸引力最高的选项。而在低认知负荷下,外观吸引力未必越高越好,人们会怀疑高审美吸引力的产品性能不够好,从而使偏好出现先增后减的过程。内隐理论的资源依赖观点认为,在被试有动机和能力处理信息时,内隐理论的利用程度会增加(Schwarz,2004)。在高认知负荷的情况下,被试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利用内隐理论对信息进行精细化处理,无法整合外部信息调整他们的推断。取而代之,被试会使用源自于产品审美吸引力的情感信息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推断(Batra et a1.,2009)。

可见,认知负荷不仅会影响审美体验的产生程度,还会影响审美体验对产品评价和偏好的作用过程,在高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审美体验对产品评价和偏好的影响始终是正向的,而在低认知负荷的情况下,审美体验对产品评价和偏好的影响会经历先正后负的过程。在产品外观的审美吸引力较低、适中和稍高的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积极的,而在审美吸引力较高时,审美体验反而引发了对产品性能的消极联想从而降低了产品评价。

2 审美体验的前因与后果

2.1 影响审美体验的重要设计因素

很多产品设计因素都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审美体验。这些设计因素既包含具体的图形与结构元素的组合与搭配,也包含一般性的产品设计因素。

2.1.1 图形与结构

图形元素(例如,颜色和商标)和结构元素(例如,形状、大小和材料)是影响消费者审美体验的重要设计因素。已有研究探讨了颜色对审美偏好的影响(Martindale & Moore,1998,),特定形状与颜色的搭配(Jacobsen,2002),颜色组合偏好(Deng,Hui,& Hutchinson,2010),以及对称性偏好(Tyler,2002)等问题。如果特定符号与某一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一致,那么包含该符号的物体对这一群体就是有审美吸引力的。

Eckman(1992)总结了有关图形和结构的主要设计原则:统一、平衡、韵律、比例、规模、强调、协调、对比和方向。但是,在一件特定产品上的形状、颜色或大小所表现的美学、符号、生物工程学或功能性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Creusen & Schoormans,2005)。美学和符号性的产品价值是非常个人化的,一个人可能喜欢圆形,而另一个却可能喜欢矩形。可见,一种具体类型产品的价值感知被形状、颜色和大小所影响的程度是有限的,有必要探讨更一般化的产品设计因素。

2.1.2 新奇性

新奇性(novelty)是指,基于当前形式与过去经历形式的比较,对图形单元(units)和它们的组织感知到新颖(Fiore & Kimle,1997)。如果产品与其他产品非常相似,那么该产品就缺乏新奇性。对于时尚和服饰产品,前卫的风格(例如后现代风格)会被认为是新奇的。基本和经典的风格则是缺乏新奇的,因为消费者已经对它们非常熟悉(Fiore & Kimle,1997)。在产品设计中,新奇性对产品吸引力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影响(Veryzer &Hutchinson,1998)。消费者会偏好不同新奇水平的产品,消费者对新奇的偏好程度是成倒U型的(Seifert,2011)。在美学形式中,每个民族或国家对新奇性的偏好也有差别,因为文化会影响人们对新奇水平的偏好(Fiore & Kimle,1997)。

2.1.3 复杂性

复杂性(complexity)是指来源于图形单位(units)的数量和实体品质(physical quality)的刺激程度,图形单位间相异的程度,以及这些图形单位排列的组织化程度(Day,1981)。经典美学理论指出了愉悦与复杂性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适度的复杂水平下才能达到最高水平的愉悦度(Berlyne,1974)。低复杂性的物体具有低的刺激水平,与适度的复杂水平相比造成了较少的愉悦感;而高复杂性则会导致困惑,同样造成较少的愉悦感(Fiore & Kimle,1997)。复杂性与偏好之间的关系也成倒U型关系,适度复杂的产品是最受人喜爱的(Cox & Cox,2002)。Creusen,Veryer和Schoormans(2010)调查了复杂性和对称性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他们发现消费者通常偏好低复杂且高度对称的产品,并且复杂水平影响了人们对美学的感知。当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更重要时,他们对产品复杂性偏好会增加;当产品的美学和易用性对消费者来说更重要时,他们更偏好低复杂性的产品设计(Creusen et a1.,2010)。

2.1.4 典型性

典型性(typicality)被定义为一个物体能代表一种类别的程度(Blijlevens et a1.,2011)。从这个视角看,典型性被视为是一种好例子(goodness-of-example)的测量(Hekkert,Snelders,& van Wiefingen,2003,),一个典型的物体最适合用来代表一类物体。产品设计的典型性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审美体验(Orth & Malkewitz,2012)。过去有关典型性对美学评价的影响存在不同。一部分研究认为,人们偏好典型性物体胜于非典型性物体,因为人们倾向于使用和他们当前知识相吻合的物体(Veryzer &Hutchinson,1998)。典型性与美学评价的正相关性源于对当前知识的成功保留(Armstrong &Detweiler-Bedell,2008)。人们对典型性比非典型性物体的处理流畅度更高,从而使人们更偏好典型性物体(Winkielman et a1.,2006)。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非典型的产品设计比典型产品设计更具有吸引力(Schoormans & Robben,1997)。一种非典型刺激不能被轻易分类,促使感知者解决“谜题”,他将会主动捕捉内部或外部信息至现存知识系统,以解决当前的问题(Heckler & Childers,1992)。非典型产品设计会由于成功扩展了知识而被积极的评价(Armstrong & Detweiler-Bedell,2008)。

Landwehr等(2010)的研究试图解决上述矛盾,他们认为产品设计的典型性与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关系受暴露程度的调节。因为流畅度为基础的影响出现在信息处理的早期阶段(Winkielman et a1.,2003),如果消费者只有一次机会观察产品,那么流畅度对形成判断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消费者受到多次暴露,他们会从产品上得到更多的信息,处理流畅度就不再是唯一的可得信息(Novemskyet a1.,2007)。因而,典型性产品设计会首先引发积极的反应,但当所有的产品特征都被提取后人们对它的偏好就会下降。而非典型性设计会在多次暴露后更受欢迎(Landwehr et a1.,2010)。

2.1.5 统一性

统一性(unity)是指各设计元素之间具有一致性,这些设计元素看上去是一个整体或者存在视觉联系而不是偶然被聚合在一起(Veryzer &Hutchinson,1998)。统一性较高的设计的各部分之间是“匹配”的或具有视觉相似性。接近(即元素之间相互靠近以形成群体)、相似(即元素之间相似以形成群体)、共同趋势(common destiny)(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具有相同的趋势以形成单元)的完形法则(Gestalt Laws)是达到统一性的方法(Veryzer & Hutchinson,1998)。当模特的服装搭配较好且饰品作为服装的补充出现时,模特的服饰吸引力较高;而当模特的服装搭配和饰品在颜色、风格和图案上不匹配时,模特的服饰吸引力较低(Lennon,1990)。服饰的统一性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服饰的审美体验,还影响了人们对模特社交能力的判断(Lennon,1990)。最近有研究发现,统一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会显著影响使用者对计算机界面美学的感知(Altaboli & Lin,2011)。美学元素之间的组合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感知,当产品设计的各元素统一性较高时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2.1.6 艺术注入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典型领域(Leder et a1.,2004)。产品的艺术性会有力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艺术注入(art infusion)是指艺术的呈现对产品相关的消费者感知评价的一般影响。与视觉艺术相关的奢侈感知会从艺术品溢出至产品,从而引发更优的产品评价(Hagtvedt & Patrick,2008)。Hagtvedt和Patrick(2008)的研究验证了艺术注入在包装、广告和产品设计本身都会对消费者的产品评价造成积极影响。根据Hagtvedt和Patrick(2008)的观点,艺术注入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内容依赖性影响和内容独立性影响。前者是指,艺术注入效应依赖于艺术品的内容,不同艺术品之间也存在不同。积极效价内容可能会引发积极的产品评价,而消极效价内容会引发消极的产品评价。后者是指,艺术不同于其他的感觉刺激,它具有一般性的积极属性。即无论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什么,都会积极影响人们的产品感知和评价。研究结论支持了第二种可能的影响。Venkatesh,Joy,Sherry和Deschenes(2010)使用隐喻抽取技术(Zaltman Metaphor ElicitationTechnique,ZMET)探索了时尚、艺术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时尚是一种“可穿的艺术”,消费者通过穿着富含艺术内涵的时尚服饰提高了自身的外观吸引力并加强自我认同(Venkatesh et a1.,2010)。艺术注入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审美吸引力,还可以通过服饰提高消费者自身的外观吸引力。

2.1.7 产品属性与文化情境的匹配性

美是存在于观看者眼中的,美的感知是客观与主观交互的结果。上述影响审美体验的设计因素都是从产品的客观属性出发,而感知者的主观因素与产品属性的匹配性也会影响审美体验的发生。有研究发现,产品的符号属性会与文化情境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者的美学判断(Chattaraman,Rudd,& Lennon,2010)。人们对同一物体的审美反应是具有可塑性的,这依赖于物体在不同文化情境中所代表的符号价值(Chattaramanet a1.,2010)。因此,产品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所拥有的符号属性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审美体验。以颜色为例,颜色是影响消费者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产品属性。根据Elliot,Maier,Moiler,Friedman和Meinhardt(2007)的观点,颜色的功能性价值源于颜色在不同情境中表达的特定含义,对颜色的感知会激感、认知和与内涵相一致的行为。例如,白色在西方情境中被消费者认为是纯洁的象征,白色婚纱是最受西方消费者欢迎的,白色婚纱给西方人带来了较高的审美体验;而在中国的某些农村地区却最忌讳白色婚纱,他们认为白色是葬礼的象征,从而降低了这些人对白色婚纱的审美体验。当产品属性与消费者的文化情境高度匹配时,消费者会从产品设计上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2.2 影响审美体验的个体因素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不同消费者面对同样产品设计的感知和反应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特性。设计才智(design acumen)反应了人们识别、分类和评价产品设计的能力(Seifert,2011)。设计才智不仅存在于设计者的头脑中,也存在于那些对出色设计有识别能力的消费者中。设计才智是一种重要的消费者特征(Orth & Malkewitz,2012)。消费者具有不同水平的设计才智,这意味着具有高设计才智的消费者有能力做出更快的感觉连接,以及偏好更复杂的产品设计(相比于低设计才智的消费者)(Seifert,2011)。天生具有设计才智的消费者会根据产品实际设计形成自己的偏好,而那些设计才智较差的消费者会更多依赖于外在线索,例如品牌知名度或者设计者的商标,而非产品的实际设计(Kristensen,Gabrielsen,&Zaichkowsky,2012)。设计才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例如,一个人可以天生更易察觉优秀的设计,或者通过广泛的训练和设计方面的经验获得。

Bloch(1995)和Bloch,Brunel和Arnold(2003)发现人们对产品外观和设计的关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并开发了测量产品视觉美学集中性量表(Centrality of Visual Product Aesthetics,CVPA)。Seifert(2011)证实了高CVPA的消费者对高新奇(vs.低新奇)的产品设计表现了更积极的审美反应。Brunel和Swain(2008)认为产品设计的美学评价受两种距离的影响,一种是产品与刻板间的距离(新奇性),另一种是产品与理想间的距离,这两种距离的相对权重受消费者美学专业性(aesthetic expertise)影响。其中,美学专业性可以通过CVPA测量。

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者个性特征会影响审美体验,例如人格、生活方式、心理统计变量(个人主张和见解、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和人口统计变量(收入、教育水平、职业、性别、年龄等)(Eckman,1992)。例如,女性与男性对美学刺激的判断存在差异。男性更偏好浓烈的色彩、较重的材质和矩形,而女性更偏好柔和的颜色,柔软的质地和圆形。一些人对美学的感受主要通过天生的感觉,而另一些人的美学判断则主要受文化影响。但是,这些消费者个性如何具体影响消费者对美学产品设计的行为反应还没有得到充分探索。

2.3 审美体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具有审美吸引力的产品会得到积极的品牌评价(Kreuzbauer & Malter,2005)。如果两件产品在功能和价格上是相似的,那么消费者会更喜欢那个具有审美吸引力从而给人们带来愉悦心情的产品(Seifert,2011)。视觉美学会使消费者的感知发生偏差(Hagtvedt & Patrick,2008;Hoegg,Alba,&Dahl,2010)。美学情境(例如包装)之所以会引发感知偏见是因为人们会注意到突出的外观特征(Deng & Kahn,2009)。虽然美学线索对质量来说并非具有诊断性,但是对美学线索的反应会影响到更多诊断性感觉线索(sensory cues)。有学者在实验中发现,即使产品评价是基于实际品尝,品牌标签或产品的颜色视觉线索还是会影响消费者分辨质量的能力(Hoegg & Alba,2007)。

Hagtvedt和Patrick(2008)研究发现,产品设计和包装上的视觉艺术会溢出至产品,从而影响对产品的感知和评价。在其他领域,这种溢出效应也已经得到不少的理论探索。例如,音乐会影响消费者对不相关产品的评价。听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直接影响了暴露于其中的产品的偏好。音乐会直接影响听众的心情和购买意向,而不需要影响和干扰认知(Alpert & Alpert,1990)。感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指出,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种相关的机制,使得一些特性从一个物体持续地传递至另一物体(Hagtvedt &Patrick,2008)。因而,产品设计和包装的审美吸引力越高,消费者对产品评价会由于溢出效应和感染效应而提高。

Batra等(2009)发现产品外观的审美吸引力未必越高越好。在缺乏外部信息的时候(例如,品牌声誉),相对于适中视觉吸引力的产品,消费者会怀疑高视觉吸引力产品的使用功效。“好看即好用”的规则只在较低和适中视觉吸引力的产品上有效,对于高视觉吸引力的产品并不适用。但上述过程只在缺乏外部信息时有效,当出现强品牌信息时高视觉吸引力的产品将同样遵循“好看即好用”的规则。该结论的理论依据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外表特别有吸引力的人反而会引发消极推断,例如相对于外表中等或稍微有吸引力的人,外表特别有吸引力的人被认为是不够聪明的(Eagly,Ashmore,Makhijani,& Longo,1991)。

包装是产品的一种重要美学情境,当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没有先前经验时,包装美学会变成影响消费者预期的关键营销行为(Honea & Horsky,2012)。就像一个人的外表是用于推断一个人特点的首要信息,包装是产品第一个可观察到的直接信号。但是,产品包装并非审美吸引力越高越好,适当地降低产品包装的审美吸引力反而可以增加产品评价。Honea和Horsky(2012)指出,优质产品在美学中性化(例如平淡的或非独特的包装)的包装下(vs.有审美吸引力的包装下)会产生更多的积极评价。期待与实际产生的差别会使消费者惊讶,这种积极的反应中介了美学与评价的关系。而劣质产品在美学中性化的包装下(vs.没有审美吸引力的包装下)会产生更多的消极评价。期待与实际产生的差别会使消费者失望,这种消极的反应中介了美学与评价的关系。产品包装通过影响期待与实际间的差别加强了对比经历。该对比效应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发生偏差。

此外,优化产品的美学属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卷入度(Martin,1998)。不难想象,具有出色美学设计的产品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对它的注意以及进一步的观察。产品包装设计的美学价值越高,消费者在情感上对产品的卷入度越高(Reimann et a1.,2010)。有关审美设计与标准化设计的研究发现,对于经常购买的产品,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包装具有很强审美吸引力的不知名品牌,以及支付更多价钱(Reimann et a1.,2010)。设计上具有美学价值的产品,在它的功能价值被消耗后还会被消费者继续珍藏和保留(Martin,1998)。

3 总结与展望

从上述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出,该领域中的研究主要涉及审美体验的内在作用机制、企业如何从美学角度进行产品设计、审美体验如何影响产品评价和购买、消费者个性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产品设计的视觉美学是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对研究问题的对象和内容还没有统一的观点,各研究间联系程度较低,研究零散不成体系。未来研究需要为该领域中已有的各类研究确立理论地位,使该领域的理论发展具有更清晰的脉络。

篇2

人机交互技术,又称为人机互动技术(Interaction Design),它为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开辟了一条新的沟通渠道,从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到今天数字媒体技术普及盛行。人机交互技术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仍在广泛使用的图形图像用户界面,在操作直观性上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仍是在外部观察和操作。以计算机为中心,让用户适应计算机的这种传统的交互模式并没有改变。多媒体技术被认为是在智能用户界面和自然交互技术取得突破之前的一种过渡技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多媒体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它能提高用户对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控制能力,同时,在表现形式与人的逻辑创造能力上高度结合。因此,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完美结合,传达信息的多样化和通过多种输出、输入设备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是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的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多媒体人机交互设计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前,产品设计在企业品牌争夺产品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市场上的产品也越来越智能化、复杂化,功能不断的累加和集成,消费者因此产生了很多认知上不必要的错误,当人们感觉到简单的界面不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时候,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阶段出现。早期的多媒体人机界面主要是通过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拓宽计算机到用户的通信带宽,在此之后,人机交互设计开始备受关注。人机交互技术既可以理解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也可以理解为人与包含计算机的产品之间的交互。现在,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新的交互技术直接影响着产品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有助于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用户友好性,将产品设计和产品展示引向更高的境界。

2 产品设计领域中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

多媒体人机交互的过程是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计算机经过处理后再把结果反馈给用户的过程。为了使人机交互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更人性化,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输出、输入形式,这也大大地丰富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从早期的面板开关、显示灯和穿孔纸袋等交互装置,到今天的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手势输入、感觉反馈等具有多种感知能力的交互装置,从发展史的角度上来说,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种交互方式,它们分别是:手工操作、命令语言、图形用户界面、网络虚拟的人机交互、多媒体(多通道)的智能人机交互,但从介入产品设计的领域来说,在其中起着辅助设计和产品展示作用的是网络虚拟的人机交互方式和多媒体(多通道)的智能人机交互方式。

篇3

1.剖析原始需求,通过三个问题梳理“工作流”

PM的需求总会有考虑不够全面(或不够实际)的地方,不过不影响它可以作为一个了解问题的切入点。关于这个切入点是否正确且有价值、在此切入点基础上如何锦上添花或再另辟蹊径、如何挖掘它的不全面之处···前期的工作可以不用过多在意这些,我们只需从场景、用户、流程这些角度拆解原始需求。

a.场景:需求中存在哪些场景

b.用户:场景中涉及哪些角色的用户

c.流程:各类角色用户在各个场景中分别产生哪些行为流程

不管是什么行业的产品,总归是为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这三个点几乎可以全面陈述所有事实,即“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人,都干了什么”。便于大家理解,我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做一款医疗产品,解决医生和患者之间诊疗、沟通的需求。

剖析原始需求

2.通过1得到的结果,发散性的了解行业领域知识

分别就场景、用户、流程得到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学习。这个学习过程既要有发散性又要有目的性。所谓的发散性是你要查找的信息点,简言之你需要检索什么内容、什么关键词,由A要引申出B甚至C、D;目的性是指任何的挖掘学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设计师要让自己的思路变的敏感,什么信息值得深究,什么信息只需了解。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可以在知乎、Quora类似的问答社区上寻找你关注的各种内容,可以通过像艾瑞这种平台获取相关行业数据报告,也可以在微博上寻找一些相关的大V、行业人士了解他们的关注点。还是以刚刚提到的做一款医疗产品为例,就得到如下一些内容。

发散性的挖掘信息

3.通过2得到的结果,有目的的做竞品分析走查

经过对这个行业领域知识的深度学习,此时的交互设计师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的“门外汉”了。而此时面临的新问题是:各类庞杂的信息都充斥在我们的脑中,什么是值得继续研究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需要放弃深入的、哪些内容是在未来的产品中应该保留的···这些问题暂时不容易做出决断,此时可以做的是分析走查竞品。

分析医疗行业的互联网产品、分析相似业务的医疗产品;除此之外,还要分析不同行业、不同业务但有相似功能的产品,比如解决医患沟通这个需求,产品可能会规划语音聊天的功能,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微信、苹果siri、搜狗语音助手等等有相似功能的产品同样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竞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查漏补缺、去伪存真,完善我们的需求与思路。这时候,刚刚提到的那些新问题也就更容易去做出回答了。

4.通过3得到的结果,全面完善场景、用户、流程

经过之前3步基础工作,我们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资料,这步工作的重点就是梳理总结这些资料,扩展原始需求:完善场景、完善用户、完善流程。把你认为正确、有必要的内容都梳理来,最终是否采纳会在下一个步骤中告诉你解决方法。这里还有一个小方法:场景、用户、流程的扩展不要局限在其本身,要向本身的上游、下游都做一些延伸,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通过4得到的结果,与需求方深度沟通你的调研学习成果,明确需求

通过第4步对需求的重新完善与深度扩展,交互设计师已经对一个需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带着我们的思路、问题、意见、建议(如有初步的设计思路更加)可以去找PM沟通讨论了。此时的设计师一定是有话语权的,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不论从深度与广度上都能够让我们与PM的撕逼过程更有营养。当然,关键目的不是“撕”,是要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与需求方做一个交流,要切中双方的关注点并能达成一致,保证双方在给出设计方案前期的思路是一致的,至于之后的方案是否产生意见分歧那是另一回事了。

6.交互设计~ing

篇4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 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求, 但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且任何一种需求都不会因更高层次需求的发展而消失,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 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 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二、消费者生活需求的变化

上表从消费者年龄层细分的角度,通过不断抽象概括不同年龄层群体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消费者需求及产品设计[3]之间的关系分析

即使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同一层次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也不相同,不考虑其它因素,只从中选取年龄这一因素,将消费群体分成7个区间,并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5个需求层次进行交合,则得到35种需求,并以此对应35种产品,如图模型:

将消费群体按年龄层划分后,得到消费群体的年龄层集合(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童年),记为X,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五个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记为Y。X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Y,则X与Y交叉后形成的需求种类有35种,记为Q1j=其中Q1j表示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Q2j表示中老年人消费群体的需求。

由需求种类来设计产品种类,则至少需要设计35种产品,记为pij(1≤i≤7,1≤j≤5,i、j∈Z),例如,Pi3表示根据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种类,其中p33指根据“中年消费群体”中具有“社交需求”的消费者所设计的产品。

根据上图分析可看出,根据消费者五个层次的需求,企业至少设计五种产品,在产品设计中,需考虑加入相应的产品属性。1.pi1--功能属性,产品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功能属性,要实用。2.pi2--质量属性,产品在满足pi1所具备的属性时,还要注重质量、品质的设计,不仅实用,还得耐用。3.pi3--品牌属性,产品在满足pi1、pi2的基础上,要注重品牌建设。4.pi4--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设计得有特色,有品味,充满个性,注重产品的产异化建设。5.pi5--情感属性,在满足pi1、pi2、pi3、pi4的基础上,产品还要融合文化、故事、信念、精神等元素,使产品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文特征。企业也可以设计并生产每一个产品大类下的特定目标群体需要的产品。例如,企业选择了pi4,则可以生产其中的p14~p74,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企业首先要定位消费者需求层次Qi4,然后定位这个层次上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Q14(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24(中老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34(中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44(壮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54(青年人群体中的尊重需求)、Q64(少年群体中的尊重需求)。最后,定位相应的产品p14,p24,p34,p44,p54,p64。从而实现由需求拉动供给的企业产品生产模式。

四、建议

1.加大对居民消费需求研究的投入,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将理论研究与一线调查结合起来,掌握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以需求端的变化带动供给端改革。

2.跨界合作。企业应满足消M者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加快与科技、艺术、文学跨界合作的步伐。

篇5

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以人为本;应用

工业设计革命以来,出现大量机器、工具,其基本设计思想是机器的功能和生产效率,并没有把操作者放在首位,而是把使用者看作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迫使人的操作要适应及其的速度、强度和行为方式,形成“以机械为本”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下生产出的许多机械工具,给人造成了巨大体力和精神符合,严重危害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心理学为基础,来改变这种设计观念,使机器在设计上适应人的特性,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 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日益膨胀,新的产品不断被创造出来,在产品需求的基础上,人们更多的是要求物理和生理的需求,然后才是满足心理的需求。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品的设计者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以人为本”的产品。竞争激烈的今天,设计心理学对于把握消费者心理,设计出符合消费者心理的产品起到了至关性的作用。文章对产品设计和设计心理学进行综合分析,并为如何实现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策略思考。

1设计心理学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

(1)设计心理学内涵。设计心理学是是设计师必须掌握一门理论课,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将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心理需求的方面,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设计心理学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结合消费者的消费规律来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学在工业设计领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设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将其应用在现代设计领域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通过有效的心理表达来展现出产品设计的灵魂,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发展的有效融合,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产品设计。(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领域的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初级阶段,设计人员可以综合应用设计心理学来满足不同群体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实现产品的有效设计。在产品设计使用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人员会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编码处理,之后,用户通过对产品的使用破解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密码,使之完成对产品认知的工作。工业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产品,不仅需要具备简单的操作功能,而且还需要能够在产品设计精神理念上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在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之后,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和所获得的信息建立相应的用户模型。

2我国产品设计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业制造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产品设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工业设计效果和预期发展目标之间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需求者的需求忽视,存在过多的个人印记。产品的设计没有充分了解需求者对产品性能、易理解性等方面的需求,最终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国工业汽车行业的发展一味注重从国外引进车辆,没有结合实际国情来对汽车进行创新性设计。同时在汽车设计发展中也没有充分考虑人们自身气质、性格和汽车设计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至于设计出的外形模仿痕迹比较大,生产出来的汽车缺乏本土化特点,加上一些汽车外观、功能设计的不合理,在人们的具体操作中会降低对这类工业产品的满意度。甚至有些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一味追求在产品上表现出个性化的色彩。这种标新立异的产品设计方试虽然能够实现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但是,产品的设计还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在设计者个人能力和素质不够强大下,是无法设计出成熟的工业产品,导致所设计出来的产品缺乏市场适应性。(2)产品从生产到投入市场反馈周期较长。反馈主要是指向用户提供信息,在信息的支持下让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操作结果等进行了解。在原有的产品还没有正式投入到相应市场中,产品设计人员就已经研究出新的产品。但是在这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研究、信息采集等,在一些小规模的产品投入到市场进行运营的时候,产品设计人员并没有对产品的市场流通进行相应的反馈,表现在没有对产品的操作难易程度、操作失误率、是否达到到使用者社会心理预期等问题进行考量,由此无法为工业人员的后期产品的生产提供重要信息支持。

3如何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在产品设计中

(1)理念的转变。产品原有的设计理念是以“机械为本”,而忽略了人是使用者的基本问题。基于设计心理学的要求,产品的设计开始注重人的感受,即产品设计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产品设计中,企业领导需要向产品设计人员灌输一种人本化的理念,即让产品设计人员在产品的设计中更加关注用户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以用户为产品设计的基本中心。要切记产品的设计不能给人的心理带来压力。(2)结合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要求确定科学的产品设计调查方法。产品设计和大众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以往,大众比较关注产品的功能、质量问题。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都得到了提升,在关注产品功能、质量的同时还更加注重产品的审美设计。针对大众用户对产品需求的这种变化,在进行产品设计的时候,需要全面、充分的了解到用户对产品的真正需求。为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把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但是在实际的用户需求调查研究中,遇到的阻碍因素较多,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把握用户对产品的实际需求心理,加上一些用户不配合调查,用户需求调研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为了提升产品设计调研工作的有效性,产品的设计调研需要结合不同用户群体的特点来有区别的进行,结合用户群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调研方法,提升产品设计的针对性。(3)结合调研结果建立用户模型。通过用户调研模型的建立,提升调查研究工作的实效性,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在产品设计之前,需要相关人员对用户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结合所获取的真实数据信息来建立科学、正确、真实有效的用户模型。比如通过用户概念模型的建立,就能够帮助用户更为全面的了解产品性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升问题解决时间。其次,产品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用户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一会影响用户模型建立的正误。为此,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的时候,相关人员要确保获取真实的用户信息,减少用户模型建立失误的可能。再次,在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分析和产品设计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发现调研工作以及产品设计工作不全面的地方。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变化和产品的设计是存在密切关联的。同时,产品的设计也深受设计师个人意志、思维的影响。设计师的个人思维和意志最终决定了产品呈现的效果。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品设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产品设计观念,并在产品设计中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可见,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创新中的重要引导作用。为了实现产品设计和艺术美的表达有效结合,需要相关人员结合设计心理学发展和产品设计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设计心理学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珂,张伟社.论设计心理学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115-116.

[2]陈旭.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心理学因素分析[J].机械设计,2013(03):105-106.

[3]何玉莲.设计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01):110-112.

篇6

 

1 产品设计的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 

1.1 产品的功能设计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决定因素, 它决定着产品的造型。但产品的功能又不是决定产品造型的唯一因素, 而且产品的功能与造型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产品的造型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状况有其自身独特的实现方法和手段, 如对同一功能的产品,可以通过多种造型形态实现其功能。 但是, 产品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不能与产品的功能设计相矛盾, 不能以造型为基本出发点,必须考虑产品所担负的最基本的使命,即完成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产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产品造型体现产品的一定功能和特性,并通过造型设计表达出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方法,或能通过造型的肌理方向和表面质地、色彩来表达该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造型特征还能表现产品的象征性, 其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 

 由于产品设计要兼顾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表现形式,其中功能是基础,形式实现的装饰功能,使设计与实用、情感、舒适等各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产品以美观的外形结构和丰富的色彩以及材质向消费者传播审美的信息,以满足消费者对审美的需要,并促成消费的实现。 

1.2 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产品形态的完美与否以及产品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产品的造型由形状、色彩、结构、材料、质感等因素构成,但主要强调以上元素整合后产品的整体造型的形象意义。 

 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色彩具有主动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能先于造型而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一件色彩搭配良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让产品更加好用好卖。因此,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的结构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力学、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品的使用性能、优化产品的外观形状,以给人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操作使用上的便利。 

1.3 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的关系 

 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体现在结构体现功能,即通过产品结构形式的合理设计,集中体现或附加产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是产品原本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也可以是通过结构技术设计所实现的新功能,新的材质的出现与成型工艺的发展,能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引起技术革命。 

 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决定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产品的外形要附合产品的结构,因此产品的外形设计要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因为只有在附合产品功能及结构的基础上造型才有意义,内部结构的合理设计要尽量满足产品外形的需要,使外形与结构的完美配合为产品的后续设计提供良好的开端。 

 

2 产品设计的体验设计 

 任何产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由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来开看,可将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分为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产品设计的侧重点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层面做出调整,所谓的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功能,即产品设计应满足消费者对该产品最基本的功能诉求;舒适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实用性,即产品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使产品具有易操作、少故障、易维修等实用性诉求;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消费者体验,即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以上分析是根据消费者的阶梯形需求发展而来的,其中功能性在最底部,实用性在中间,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在顶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消费者体验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能够更全面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各方面的需求。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产品设计,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让消费者的体验结果为产品设计指引方向,让产品设计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在消费者体验设计中,体验要先于设计,即强调设计要尽可能多的为人着想。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的使用和操作需求,而不能仅凭借设计师的不切实际的灵感来完成设计方案。只有在产品中尽量多的融入人性化的元素,才能使其最终成为成功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相反的,若一开始就忽略了实际情况,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忽略了消费者在产品设计中所占的主导位置,就会使产品的设计工作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成为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体验设计的意义在于,在充分全面的考虑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凋整和修改,确保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能产生更多的令人愉悦的体验感受而不是令人反感的体验感受,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而不是失望感。 

 

3 总结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体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消费者体验设计的引入,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的意见和体验成为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和着重点。 

 

参考文献: 

篇7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我国的机械设计绘图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而二维向三维的成果转型,所以,充分的重视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机械设计的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CAD 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应用特性

1.1 提升机械设计工作效率

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CAD技术不仅有效的提升了生长的效率,而且经过实际的数据比较后发现,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所设计的机械模型,可以根据设计者实际的需要,在随意改动的过程中,而无需改动的部位则还是按照原来的模样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以后从根本上促进了产品设计速度的提高。此外,运用此技术进行设计改动的过程中,也有效的降低了设计产品改装的暗度,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原产品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全新的产品。

1.2 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需要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机械产品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而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已经成为了衡量产品性能最关键的指标和因素,随着CAD技术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同时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为新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比如,机械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受力分析法、优化法等。所以,科学合理的将CAD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促进机械产品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成功的实现机械设计的变量化和数据化

影响机械产品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变量化和数据化的实现,机械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以图纸、笔以及尺子等进行绘图画样,如果出现局部的改动化,那么整个设计图纸都必须报废,然后重新进行绘画设计。所以,最终的设计图纸实际上是经过不断重复后取得的,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设计工作效率的提升。而随着CAD技术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利用CAD技术进行相关产品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只要将产品的相关数据输入至计算机,而计算机就会根据数据自动生成产品的基本模型,如果需要进行产品的修改的话,则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部分数据的修改即可,这样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轻度,促进了产品设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对于产品模型的设计精度和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CAD 技术在机械工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 绘图部分应用

绘图是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在机械产品设计绘图的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也是整个机械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绘图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绘图方法,同时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极大的丰富了绘图设计人员的各种不同构想和需求,实现了绘图设计手段的多样化,从根本上促进了绘图标准化与清晰化程度的有效提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使得传统绘图设计工作变得清晰、简单。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机械工程设计绘图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 建模部分的应用

在进行工程设计领域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建模,而建模效率的高低则会决定产品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应用CAD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实体模型,同时利用这一技术也实现了将设计向数据参数转变的依据,从根本上实现了设计数据的数字化。经过不断的实践应用后发现,在三维立体图形构建和模拟零件生产的过程中应用CAD技术,不仅为技术人员建立与零件尺寸相对应的模型提供了技术和依据,同时也为技术人员对零部件的修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复修稿,最大限度的提升了零部件设计的工作效率。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技术人员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设计人员将创新思维准备为实际图形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过程建模设计的便捷性、实用性以及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智能化应用

工程分析和结构优化是CAD技术在进行工程设计中的智能化应用所体现出的主要内容。利用CAD技术设计零部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只需要对零部件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并考虑其内部的结构优化即可确保所设计的零部件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和标准。通过应用CAD技术不仅进一步优化了零部件工程分析和结构优化效率的提升,同时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三维立体图所构建的虚拟模型,也实现了对零部件相关数据的分析,从而使其可以根据实际的分析结果对产品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利用这一方法进行复杂零部件的设计以及深度优化,不仅可以促进产品设计效率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 结束语

CA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必将成为我国机械工程设计领域最可靠的技术手段,随着这项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从而彻底消除了制约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了机械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CAD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设计领域的深度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基础,是为了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且随着设计人员不断的将其拓展至各个机械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也必将促进机械工程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而我国的机械设计绘图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而二维向三维的成果转型,所以,充分的重视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机械设计的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应用特性

1.1提升机械设计工作效率

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CAD技术不仅有效的提升了生长的效率,而且经过实际的数据比较后发现,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所设计的机械模型,可以根据设计者实际的需要,在随意改动的过程中,而无需改动的部位则还是按照原来的模样投入使用。也就是说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以后从根本上促进了产品设计速度的提高。此外,运用此技术进行设计改动的过程中,也有效的降低了设计产品改装的暗度,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原产品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全新的产品。

1.2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和需要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机械产品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也随之增加,而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已经成为了衡量产品性能最关键的指标和因素,随着CAD技术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技术含量,同时这项技术的应用也为新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比如,机械产品设计中所涉及的受力分析法、优化法等。所以,科学合理的将CAD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促进机械产品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成功的实现机械设计的变量化和数据化

影响机械产品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变量化和数据化的实现,机械产品的设计主要是以图纸、笔以及尺子等进行绘图画样,如果出现局部的改动化,那么整个设计图纸都必须报废,然后重新进行绘画设计。所以,最终的设计图纸实际上是经过不断重复后取得的,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了设计工作效率的提升。而随着CAD技术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利用CAD技术进行相关产品的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只要将产品的相关数据输入至计算机,而计算机就会根据数据自动生成产品的基本模型,如果需要进行产品的修改的话,则设计人员只需要进行部分数据的修改即可,这样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轻度,促进了产品设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时对于产品模型的设计精度和质量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CAD技术在机械工艺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2.1绘图部分应用

绘图是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在机械产品设计绘图的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也是整个机械工程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绘图设计的过程中运用CAD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绘图方法,同时这一技术的应用,也极大的丰富了绘图设计人员的各种不同构想和需求,实现了绘图设计手段的多样化,从根本上促进了绘图标准化与清晰化程度的有效提升。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CAD技术使得传统绘图设计工作变得清晰、简单。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机械工程设计绘图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2建模部分的应用

在进行工程设计领域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建模,而建模效率的高低则会决定产品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应用CAD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实体模型,同时利用这一技术也实现了将设计向数据参数转变的依据,从根本上实现了设计数据的数字化。经过不断的实践应用后发现,在三维立体图形构建和模拟零件生产的过程中应用CAD技术,不仅为技术人员建立与零件尺寸相对应的模型提供了技术和依据,同时也为技术人员对零部件的修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避免了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复修稿,最大限度的提升了零部件设计的工作效率。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技术人员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设计人员将创新思维准备为实际图形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过程建模设计的便捷性、实用性以及设计效率的提升。

2.3智能化应用

工程分析和结构优化是CAD技术在进行工程设计中的智能化应用所体现出的主要内容。利用CAD技术设计零部件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只需要对零部件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并考虑其内部的结构优化即可确保所设计的零部件符合相关的质量要求和标准。通过应用CAD技术不仅进一步优化了零部件工程分析和结构优化效率的提升,同时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三维立体图所构建的虚拟模型,也实现了对零部件相关数据的分析,从而使其可以根据实际的分析结果对产品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利用这一方法进行复杂零部件的设计以及深度优化,不仅可以促进产品设计效率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3结束语

CA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必将成为我国机械工程设计领域最可靠的技术手段,随着这项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从而彻底消除了制约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发展的不利因素,促进了机械工程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时CAD技术的应用也为我国设计领域的深度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基础,是为了机械工程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方向,而且随着设计人员不断的将其拓展至各个机械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也必将促进机械工程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越.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测试,2013(23):26-27.

篇9

2.1缩短设计周期

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最大优势,便是其能够将机械设计中复杂的几何造型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机械设计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图形,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将这些简单的图形进行组合和加工,从而形成符合机械设计需要的复杂图形。同时,在机械设计中应用CAD能够自动生成截交线,有效地缩短设计周期,能够为机械设计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同时,利用CAD技术能够对机械设计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并且根据系统数据库中的信息对产品设计的数据进行修正,从而促进机械产品设计质量的提升。

2.2提高机械产品的科技含量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机械设计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而通过CAD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机械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其更具技术优势,促进其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运用CAD技术,能够有效地促进机械设计产品品质的大幅提升,同时也可以利用CIMS等计算机技术,促进机械设计技术的不断优化,有效地提高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

3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CAD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到如今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尤其是在机械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了产品设计方案的优化,缩短了设计周期,有效地促进了机械产品设计质量的提升。在CAD系统中,包括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应用软件是系统的核心,常用的CAD软件如美国AutoDed公司开发的AutoCAD、法国MATRA公司开发的EUCLID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PICAD、高华CAD等。CAD应用软件具有很强的绘图、编辑剖面线和图案绘制等功能,能够满足用户的二次开发功能,同时很多CAD软件中也具有一部分的三维作图造型功能,具备该功能的美国AutoDed公司开发的AutoCAD也是当前应用得十分广泛的CAD软件。AutoCAD在机械设计中能够实现专业的机械制图,方便设计人员进行交流。目前,国内机械设计领域在应用CAD技术的现状方面,主要体现在:

3.1三维CAD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CAD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机械制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进步,其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基本的开发平台,为CAD技术的应用提供空间。从当前机械制造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基于二维设计的CAD技术仍然占据着较大的份额,而且软件的应用也大多集中在简单的绘图而不是三维结构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优势愈加明显。目前,CAD技术三维软件的开发商大多是国外的厂商,国内的CAD软件要想获得竞争的胜利,就必须要通过全面的服务来实现。而且国内厂商的软件设计和服务,都与我国机械设计领域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相符性,所以在应用方面更具针对性。三维CAD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售前的普及和售后的本地化服务为基础,并且不断地延伸。目前,国内CAD软件市场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在机械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3.2促进产品实体的生成

应用CAD技术能够实现三维建模,主要包括线框模型、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三种方式。在当前很多具有建模作用的CAD软件中,都包含了具有建模作用的技术体系,对于机械产品中简单的零件,也可以实现结构的分析,通过结构分析对机械产品设计进行三维实体造型的模拟,再根据模型进行测试和计算,便可以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实体产品的生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对零件的几何结构和轮廓要素进行分析,并且将其作为三维建模的依据,通过基本体的全面旋转,最终将各个零件的实体造型按照所需要的位置进行装配。

3.3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不足

在CA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与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技术软件实现简单的效果图。有些制造企业在CAD的采购和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方案,容易导致一些资源的闲置,使得企业的效益受到影响。

4CAD在机械设计中应用的趋势

4.1集成化

为了促进CAD在机械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必须要促进CAD技术的集成化发展,并且将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和生成过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管理,有利于促进产品设计质量的提升。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将CAD与CAM进行有机的结合,将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成果进行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机械设计的自动化。通过CAD的集成化技术发展,能够构建一个完整的、快速的机械产品设计和开发系统,同时在并行工程运行环境下实现机械产品设计的测试与调整,从而促进机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4.2智能化

当前,在CA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结合人员的操作才能完成,对于设计师的操作有着一定的依赖性。同时,由于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机械设计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误差,对机械设计的科学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未来CAD技术的应用,必须要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且积极地引进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指导系统,为CAD技术的发展创造更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够根据机械产品设计的需求,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做出相应的决策,从而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更完善的数据基础。在专家系统中收录了大量的专家经验,通过专家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机械产品设计水平的大幅提升。

篇10

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注意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常见,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而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从而也会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另外整体的社会商业环境也要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经营重点的改变。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发生效果的过程,而且只有设计师集团在突破了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做到全体社会的积极准备。

一、对于劳动能力的判定—一种老年人的现代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分工化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导向于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或自身的工作能力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有原因的。自从启蒙运动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视野已经过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纪愚昧相对的理性与科学这一价值标杆之上了r在思想领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已经使得现代意义下的’‘理性‘’走向了其价值判断的反面,因为过多的理性主宰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标准从而人的价值开始发生了异化科学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仅发生在生产技术领域中同样发生在人性的判断中。在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消极的一面在传统社会中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判定人能力的标准而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文字的判断已经转向了工作劳动能力的判断当一个社会个体因其年龄的原因而不能在适合做某些工作的时候社会就判定他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样老年人的现代概念就产生了。但进入21世纪工作的劳动能力已经从传统的体能指标转化为媒体时代的信息驾驭指标脑力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科技的发达以及辅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为“老年人“在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化之后,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创造商业价值.虽然该价值的实现并没有完全将年龄的差异界限去除但仍然与传统意义的年龄界限相比模糊了很多。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定义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这种地位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消费领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在客观上使得该群体在消费领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在这样的工具转化的前提下老年人的定义又随之发生了动摇所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在年龄达到退休标准以后还有继续工作而追求实现自我的目标。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帮助这些所谓的“老年人“继续“劳动”,从而在基础概念上彻底动摇这个现代的概念。

二、和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因为其身体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这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使设计师掌握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使产品的特点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操作习惯.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改善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品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作用。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操作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年龄原因引起的知觉能力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把产品的特点诉诸于形式的新颖,而应该从功能的改进上重点探讨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人机界面等,帮助他们解决知觉能力的减退这种自然的现象。如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和旋转或按压的设计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在大多数老年人群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和产品设计也是有极大关联的因为在信息社会中大量的操作和工作环境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这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而现代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虚拟界面操作一旦操作程序设计比较复杂,而且有多项子界面交叉的情况存在就会阻碍老年人的操作成功从而使得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挫败感而放弃产品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一键导航或单线流程以及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而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地驾驭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人体工学方面,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设计师在收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等,应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如:产品与老年人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操作系统是否安全;能否产生意外伤害各功能界面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老年人的识别。在一些机械操作为主的产品设计中,应该尽量考虑老年人的这种行动不便的特点减少操作空间的阻碍物,注重座椅或操作台面的高度减轻操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多增加机械自动化的设计标准使得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一到两项具体的操作行动避免一项产品功能的实现占用过多的操作行动。

此外在一些交通用品的设计上应注意在普通人的标准上更加大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性从驾驶台的操作器械中精简不必要的机械成分增加半自动的设计模式使得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驾驶的任务。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特点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屏幕的亮度,外观的色彩鲜艳的程度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设计中往往忽略的触觉感在一些操作中应用柔和平滑的表面机理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舒适程度,这正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应用范围。

总之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如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就可以逐渐积累设计经验.把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满足了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用户需要.适应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师队伍在现有的设计学科中不断地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设计的专项任务形式,在社会上加大引领生活的层面和范围。

三、结语

篇11

但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注意当今的设计领域尤其是产品设计诸多行业中真正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而开发的设计并不是非常常见,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入到了时尚的表层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审美特点而设计一些外观时尚的产品而并没有把各种人群需要的功能设计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从而也会忽略老年人对于产品的功能特点的诉求。另外整体的社会商业环境也要受到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而逐渐发生经营重点的改变。这是一个和设计领域互动而发生效果的过程,而且只有设计师集团在突破了现有的设计倾向以后,真正把重点放在老年人的人群特点上去考虑设计的形式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引导商家的经营重点,从而引领社会的关注角度以便真正做到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际做到全体社会的积极准备。

一、对于劳动能力的判定—一种老年人的现代概念

现代社会由于高度组织化与专业分工化所以把人的作用更多地导向于其对于社会的贡献或自身的工作能力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在学术界是有原因的。自从启蒙运动之后的近代思想普及以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视野已经过多地偏向于和中世纪愚昧相对的理性与科学这一价值标杆之上了r在思想领域中完全排斥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因素已经使得现代意义下的’‘理性‘’走向了其价值判断的反面,因为过多的理性主宰社会领域中的一切标准从而人的价值开始发生了异化科学至上和工具理性的偏向不仅发生在生产技术领域中同样发生在人性的判断中。在理性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经出现了其对于人类社会消极的一面在传统社会中文字的驾驭能力是一种判定人能力的标准而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文字的判断已经转向了工作劳动能力的判断当一个社会个体因其年龄的原因而不能在适合做某些工作的时候社会就判定他失去了“劳动能力“.这样老年人的现代概念就产生了。但进入21世纪工作的劳动能力已经从传统的体能指标转化为媒体时代的信息驾驭指标脑力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失去工作能力或者是否可以继续进行良好的工作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科技的发达以及辅助工具的功能性增加为“老年人“在进入传统意义上的老龄化之后,仍然可以在社会上创造商业价值.虽然该价值的实现并没有完全将年龄的差异界限去除但仍然与传统意义的年龄界限相比模糊了很多。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定义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该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变化这种地位变化直接导致了其在消费领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从而在客观上使得该群体在消费领域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的说来在这样的工具转化的前提下老年人的定义又随之发生了动摇所以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多数老年人在年龄达到退休标准以后还有继续工作而追求实现自我的目标。产品设计的优势就在于帮助这些所谓的“老年人“继续“劳动”,从而在基础概念上彻底动摇这个现代的概念。

二、和产品设计相关的老年人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老年人因为其身体年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多是因生理的机能性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变化这在产品设计的初期就应该使设计师掌握大量的有关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便在设计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地使产品的特点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操作习惯.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改善和帮助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产品设计对于生活的引领作用。

在生理方面.老年人操作产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年龄原因引起的知觉能力减退。特别是视力和听力的减退尤为明显这就需要产品设计师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把产品的特点诉诸于形式的新颖,而应该从功能的改进上重点探讨适合老年人操作的人机界面等,帮助他们解决知觉能力的减退这种自然的现象。如界面的清晰度、字体的大小以及各种按钮的位置安排和旋转或按压的设计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特点。 其次.在大多数老年人群体中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的现象。这一现象和产品设计也是有极大关联的因为在信息社会中大量的操作和工作环境都是在虚拟的人机界面中完成的,这已经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而现代大多数老年人不适应这种飞速发展的虚拟界面操作一旦操作程序设计比较复杂,而且有多项子界面交叉的情况存在就会阻碍老年人的操作成功从而使得他们具有心理上的挫败感而放弃产品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界面程序的设计应该尽量使用一键导航或单线流程以及一键返回等设计形式,避免老年人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记忆而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地驾驭产品的各项功能。

在人体工学方面,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在老年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因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设计师在收集分析老年人的基本人体尺寸、健康状况、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特点、生活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等,应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把综合的要素考虑在产品设计中。

如:产品与老年人人体尺寸、形体及用力是否配合产品是否方便老年人的使用;操作系统是否安全;能否产生意外伤害各功能界面是否实用各组件在安置上能否准确无误、易于老年人的识别。在一些机械操作为主的产品设计中,应该尽量考虑老年人的这种行动不便的特点减少操作空间的阻碍物,注重座椅或操作台面的高度减轻操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多增加机械自动化的设计标准使得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专注于一到两项具体的操作行动避免一项产品功能的实现占用过多的操作行动。

此外在一些交通用品的设计上应注意在普通人的标准上更加大减少疲劳操作的可能性从驾驶台的操作器械中精简不必要的机械成分增加半自动的设计模式使得老年人也可以轻松完成驾驶的任务。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数偏向于安静沉稳的特点这就需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避免过多的刺激比如屏幕的亮度,外观的色彩鲜艳的程度各种警示音的音量设计等等,都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设计中往往忽略的触觉感在一些操作中应用柔和平滑的表面机理可以增加使用者的心理舒适程度,这正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预期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加大应用范围。

总之在产品设计的领域中如果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就可以逐渐积累设计经验.把针对老年人的产品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方面满足了现代老龄化社会的用户需要.适应了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设计师队伍在现有的设计学科中不断地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设计的专项任务形式,在社会上加大引领生活的层面和范围。

三、结语

篇12

产品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共同本质造就了产品设计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建筑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筑设计这一学科的历史比产品设计的历史要悠久,有很多的设计理论,包括对设计思想、美学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具体的,对产品设计的发展有指导性意义。而产品设计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或新思想,也能很快的影响到建筑设计的领域。历史和现状都证明建筑与产品两者在设计方面紧密联系,且建筑设计对产品设计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建筑作为一种“大艺术”对产品设计有着重要而又直接的影响。如哥特式建筑直接影响哥特式家具,17世纪的洛可可式建筑有直接影响洛可可式家具和其他产品,所以,“在各种历史风格转变的过程中,新的设计元素常常都首先体现于建筑设计,然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运用到其他的设计范畴,从而形成了全面的特定历史风格。” [1]

1、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随着历史的发展,产品设计的内涵更加广泛而深入。当代产品设计的概念十分模糊,广义的范围甚至可以包含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则是指狭义的范围:产品设计就是人为了生存发展而对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对象的造型活动 [2],是追求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是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

1.1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作为人类设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产品设计产生的条件是批量生产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通过形形的工业产品,产品设计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构成了一种广泛地物质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3]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技术功能设计与美学设计的结合与统一,集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和艺术为一体。产品设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产品设计师通过对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1.2建筑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本文所称的建筑设计指的是以“人造物或建筑物”为标的物的设计,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4]

1.3建筑与产品设计的共性

产品设计从诞生开始就与建筑设计有着难解难分的亲密关系。两者的共性成为彼此互动的基础。两者的本质都在于体现与创造人们的生活方式,满足不断变迁的时代需求与生活需要。空间是连接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重要纽带此外,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都是功能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都立足于解决物与人的关系,实现使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基于这些共性之上的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2、建筑与产品设计

2.1 建筑与产品相同之处

(1)从设计实践的方面看

当代科技的发展为建筑和产品的形式及结构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大部分工程材料和加工技术在建筑和产品中得到共用,这使得两者具有了共同前进、相互促进的技术平台。所以,新时代的产品设计创新,可以借鉴建筑设计的创新实践或探索性实践,为自己搭建一个高水准的起跑点。[5]

(2)从设计师个体的角度来看

许多设计师都身兼建筑师与产品设计师的职责,以使工业产品与建筑环境相协调。如沙里宁设计过杰弗逊纪念碑、美国驻英大使馆等著名建筑,同样设计了“郁金香椅”“胎椅”等经典产品。柯布西耶就常常为了获得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而自己进行室内和家具设计,如他设计的“新精神馆”和一些充满现代气息的钢管结构椅。而著名的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尔德为他的朋友和合作者施罗德夫人在1924年设计的住宅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是作为一位家具制造者设计的第一座建筑纪念物,他在建筑设计上的唯一训练就是其二十年的家具设计经验。这座住宅对包豪斯设计学校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影响。

2.2建筑对设计的影响

世界现代设计史表明,产品设计的发展,深受建筑设计的影响。建筑思想,建筑理论、建筑风格的每一次发展与变化,都影响着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是合乎逻辑的,在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中,设计一座建筑与设计一部电话机是没什么区别的。所以,产品设计的风格以建筑设计的风格为榜样,建筑设计风格的发展及时的影响产品设计的风格。

结 语

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无论在造型的风格、功能的追求、材料的选择还是生产的模式方面都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并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日益深刻。在持续的相互影响下建筑与产品设计在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关系更加紧密。建筑设计对产品设计的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智宇.后现代主义之后产品设计风格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5.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篇13

1 三维动画技术

三维动画主要是依赖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模拟出的三维效果,整个过程包括建模、赋材质、调动作以及最终渲染等步骤。除了视觉效果“逼真”之外,相对于传统二维动画来说,三维动画除了逼真的效果之外,还具有其他很多优点:主要是现在它受帧数的影响较小,在场景,材质等参数设定一定的情况下,三维软件可以自动生成足够数量的画面,从而保证影片的流畅与自然,这样也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重复劳动。

2 三维动画与产品设计的联姻

随着计算机三维技术在产品设计和动画制作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三维技术对于产品设计、产品宣传等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将计算三维图形技术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已经成为当今产品设计领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1)面临的问题:以汽车为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产量和多样性有了很大的飞跃。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刺激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如何吸引购车者,让用户了解所购汽车的特征呢?目前,无外乎宣传画册、使用说明书、以及有限的试驾机会等,但这都对于用户来说都是匮乏的,用户没有能够从里到外全面的了解所购汽车。除专业人士外,大多数购车者仅凭汽车使用说明书的相关参数是很难想象出汽车的实际性能和驾驶感受的。

(2)产品动画的产生:产品动画与以往对产品的诠释是完全不同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和三维合成,从三维的角度对产品进行更直观的解析。产品三维动画原理与电影的展示效果一样,而制作方式不同,它是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根据产品已有的尺寸,虚拟构建出产品模型,再通过相关软件的动画设计功能,设计产品“活动”起来,同时接入其他设备,可以让顾客可以模拟操作,这种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使购车者如同在实际使用产品。

3 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产品动画作为反映设计方案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外部任何一个角度表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真实性,也可以从内部反映每一个部位结构特征,是产品设计师创作最得力的“助手”(直观模拟),可以用一种方便、快捷、灵活、完整的方式,展示在当今社会,利用多种软件的支持使产品动画更加真实、完美和逼真[3]。其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品的设计与优化

(1)最先进的设计工具:三维动画技术是产品设计师讨论方案的最佳表现“语言”,更是一种先进的设计工具。例如,三维机械仿真动画简称“机械仿真”,是指采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机械的外形、材质、零部件和内部构造,把机械的设计原理、工作过程、性能特征、使用方式等一系列真实的事物以动态视频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是个动画产业新领域把三维动画与传统机械的结合。

(2)最快捷的展示交流方式:这里所谓的“展示交流平台”是指在设计师设计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展示与交流,因为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运用是给产品设计师创作一种新的构思理念“助手”,她能较直观的反映设计方案整个外观效果,尺度比例大小,内部、外部空间,功能运用关系,便于设计师构思修改方案,是一个方便、快捷、灵活、直观多样的设计运作平台。

3.2 产品的营销与体验

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是最现代的营销模式。例如在汽车销售当中,传统的做法是平面广告或者是实际的操作。而实际操作成本高,空间浪费大,而且,被试驾过的汽车顾客大都不愿意买,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产品动画可以让客户进入真实的环境中,有接入外接设备还可以模拟驾驶,如实际驾驶般的享受,从而更快更准地做出定购决定,大大加快商品销售的速度。而且产品动画也是最好的广告,直接通过最普及的电视、网络达到宣传的作用。这样,从设计到销售,一步到位,节省了在宣传中浪费的宝贵的资金和时间。

4 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的价值

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其产生的意义深远,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计算机技术与动画技术以及产品设计领域的结合,使得很多产品的数字模型代替了传统的模型,全方位的三维动态演示及推敲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实物模型推敲,高精度的仿真模拟实验也进一步取代了实际产品的实验室实验,进而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开发成本。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产品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源浪费。比如,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需要做出实体模型进行推敲,而通过三维模型的构建和相关动画的演示,就节约出实体模型制作的费用,并且减少了模型材料的浪费。

(3)增强了顾客与产品之间的互动,突出了产品的特性。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三维动画技术的价值也十分突出。通过产品三维虚拟展示,顾客可以更方便,风直观地了解产品的相关细节,以及各部分的特征,并且通过一个传感设备与动画技术的结合,顾客可以对产品有着真实版的互动和体验,这样可以使用户更好地去体会产品,接受产品。

5 结语

总体而言,三维动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带来最佳表示方法,将方案表达的淋漓尽致,大大提高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和直观性,降低设计成本与风险,加快项目实施进度,调动各种因素对项目的共识性。极大的提升了项目的品位,促进了销售的速度,也必然会带来最终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芾.三维动画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建筑设计研究,2007(8):5354.

[2]陈旺.三维动画技术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大观,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