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现场表演等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流行,然而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赶潮流而追求形式。那么我门的教育应该寻求一种怎样的方式?我们把目光转向了――人文精神。什么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人文本质是什么?陶行知先生曾对此作出精辟而深刻的阐释,他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初中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
三、注重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语文,更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语文学科而言,一般学生对它的兴趣不高,认为只是单纯的记忆课本知识,没有情趣,教师也只是讲解课文内容,没有新意,学习兴趣极度低下。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运用新颖教学策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就用别出心裁的方式引出课题,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学生被深深的吸引,好奇心增强,有了探索知识的渴望,怀着一种高昂的激情去学习,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在讲课时同时要注意教学语言。语言要幽默风趣,充满激情,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学生们听着教师有趣的讲解,对学习更加有兴趣。
篇2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程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二、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
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要有充分的读。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
篇3
当今时代需要创新教育,我们要把创新精神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创新理念,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只有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学进行创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才有存在的必要。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大胆实践,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合作教学的能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其次,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怎么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避免设计的问题多而杂,形成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或者进行没有必要的讨论。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自主去发现问题,去找答案、去探究、去总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强调对个体注意的模式。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关注个性,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发生很大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更高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的拓展需注重目的性
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突出拓展教学活动目标的侧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不注重拓展学习内容的目的性,就会造成拓展内容和学习目标不符,使得拓展成为形式,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挖掘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和人物背景,欣赏其中蕴涵的魅力,从而充实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的设计要有导向性和梯度性,引导学生把握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深刻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掌握特点,灵活运用是语文拓展式教学的目的。课堂知识的拓展就是学习的迁移,需要学生积累一定知识经验,具备较好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并在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认清拓展的目的以及作用,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和教师合作探究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经验进行对照,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三、实施多元性评价,让合作贯穿整个教学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新的课堂评价方式,以满足学生多元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而不能给予统一的要求,实施模式化的评价标准。语文学习具有感悟启发的特点,因此,量化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应偏向于定性评价。要建立多向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还要结合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让家长参与评价。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改革的重要目标还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关键时刻启发和点拨学生。对差生应给予多方鼓励,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合作探究中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四、采用激励教学法
篇4
1.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2.教学模式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使课堂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个舞台。3.教学思维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篇5
一、帮助学生建立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自学习惯
素质教育就是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依照学生及教材的实际情况来探究新的高效化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量与自主学习方法均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他们也获得了认同感与成就感,以后逐渐会形成自立自主意识,转变过去的依赖性,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响应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学习环境
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读、写、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各种知识,教师就是整个课堂的主体,他决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多少。同时,教师还要平等看待学生,不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参考标准,对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劣势及学习方法、学习特点有一个正确全面的了解。新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来掌控课堂上的主动权,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学习新的文化知识,而教师的作用则是给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指点与帮助。在这种轻松愉快教学氛围中,教师学生互帮互助、平等融洽,既增加了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又改善了师生关系,不愧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充分做好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鼓励学生自主预习,提前掌握部分学习内容
在进行授课之前,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途径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了解,同时还可以掌握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使他们在新课学习之前消除课本上的字词等基本障碍,还可以使学生对要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的放矢,在老师及同学的帮助下尽快解决自己遇到的难点。最终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强化了其思维探索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虽然新课改后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其也应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而且素质教育下对教师的备课水平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备课要打破原有的机械进行课文解读的方法,要有个性、能动性地对课文进行解读,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 自己置身于课文内,挖掘出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教师还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及相关知识的挖掘。虽然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也要围绕在教材或教师要求的范围内。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导向及激励作用,使其掌握最有用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三、灵活、巧妙的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言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课堂的引言是决定整节课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热情的引言是源自生活实际,学生有切身体会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把学生熟知的内容灵活运用到课堂引言中来,可以使他们在自己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一个联想,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最后,学生在引言的牵引下,对课文的背景、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很快融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
(二)探究课堂疑问,灵活教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注意这些问题要源于课本内容但一定要高于课文表面内容,确保学生只有经过充分认真的挖掘、探索才能予以解决。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可采用反问的方式帮助他们一步步深入探索课文知识。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下,教师与学生可以自由发问,打破原来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掌握新的知识,老师在学生的发问下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这种互补互助的学习过程,使教学双方通过交流获得真正的进步。
四、课后作业及总结
(一)课后作业要具有延展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授课完成后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改变原有的抄写模式,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及需要巩固的重、难部分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充分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索,扩大自己的语文知识容量,丰富自己的视野。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教学后总结
教学总结是指在完成某一课的学习或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进行一次全面的反思,通过反思来总结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和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合理科学,以此来不断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教师只有在充分理解课文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教学方式的调整,才能是教学、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教学总结也是改善传统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结语
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材文本充分结合起来,通过文本内容去挖掘深层次的知识,从而对文本的内涵有准确的了解。其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完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一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当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的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的去寻找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如在学习《童趣》这一课时,文中在描述作者儿童时就用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语句,这些词就可以透漏出稚气的童趣色彩。由于课文中孩子和学生年龄差不多,所以就会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而老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主动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并且积极地和学生们讨论各自的儿童生活,然后慢慢回想起和文中类似的生活经历,这样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从而为课文的进一步讲解做好铺垫作用。
二、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想要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运用到设置悬念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老师可以进行层层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比如在讲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之后,老师可以设下这样的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呢?”然后再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分组讨论。而在得出“忽逢桃花林”的结果后,来是有可以设置下一个悬疑,就如“桃林是怎样的?它的前面又是什么呢?”然后学生又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理解、讨论等,直到对文章有一个很深刻的了解。其实像这样的设置悬念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强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们的思维跟着老师转,从而达到学生情感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文学情景
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一般都是用文字来传达情感的,并且这些情感也大部分是依靠着特定的情境而产生的。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就要根据文章的需要向学生们展现一些相关的场景,让学生们慢慢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就如在学习《春》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春天的景象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更为生动的感受到春天的美,然后把提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观赏多媒体上出现的图画,同时品味着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感受着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愉悦情感。
四、对文章进行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老师在讲述课文的时候,应该多用一些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作、语言等来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的对文章中的任务印象深刻。就如说在学习《海燕》这篇课文时,老师应该将文章进行示范性朗读,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当老师朗读到这了就可以用激愤的情感,不仅要注意声音的大小、节奏、重点词的突出等把作者创作时的激情表达出来,还要营造出一种很悲壮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立刻进入到情境之中,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之情。
五、关注文章细节,启发学生领悟情感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将文章中的主要情感表现出来,而且在课堂上还应该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解答,让学生们学会主动的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并且也会使得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逐渐上升。就比如说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中有讲到“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从这两句话中,老师就可以将“排”和“捞”进行对比分析,提问学生它们的运用有什么区别?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结合文章上下文进行反复思考,使他们学会独立的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到文章的意义及社会背景。
六、用真实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
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老师可以用灵活的方式利用课本中的场景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在内心情感上引起共鸣。就比如说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虽然这些语言很平常,但是却很能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而当老师讲到这儿时,就可以像学生提问,“你们的母亲是不是也是这样对你们的啊?”这样的方法就能让学生回想起母亲对他们的种种场景,并且让他们亲身体会出母亲对他们无私的关爱,学会感恩父母。那么这就是用课文中的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不仅能够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还能体会出语文教学的真挚情感,让学生在语文中能学习到真正的情感。
七、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它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这种情感教育虽然说是一种教学手段,其实这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中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虽然如今语文的情感教育还不属于成熟时期,但是我相信通过教育者们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就能够让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变得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篇7
针对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历史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课程内容等因素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历史传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介质;课程内容是语文教学的躯干,它是语文知识传播的重要枢纽;而教学理念和方式则是教学实施的手足,是灵魂支配和躯体运作的实现,因此历史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方式三者结合,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1 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因素
1.1 历史传统
作为语文教学,其必与历史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它是民族母语教育的必要措施,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要措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个民族的母语教育都逐渐形成了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母语教育方法论和母语课程观。语文教学,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存在,而学生则是接受文化传承的受体,历史传统则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是国家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学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历史传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1.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学实施的基础依据,然而如何拓展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如何让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问题均是影响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拓展课程内容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点均要求教师应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拓展知识面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更加全面,让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思考;这种不只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其能够让学生养成对事物理解从多角度切入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唯物辩证主义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措施。
1.3 教学理念和方式
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理念是否转变、教学方式是否改进。改革实施成功的基础在于观念的转变,如果教学工作者的观念并未有所变化,那么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无从谈起;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进,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求教师实施“创新”教学,但是很多教学工作者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培养成才的,教学方式改进创新的成功实施,对多数的教师而言,其是具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针对于此,教师应对新课改下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自我思考,在思考中分析教学方案的制度,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来实现,其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应是教学观念有大幅度的转变,如果只是局部观念的转变,那么并不能有效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2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式
2.1 数子十短则不如奖子一长
作为初中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善采用合理的鼓励性措施来展开教学工作,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对学习热情的保持。数子十短,则不如奖子一长,特别是在很多基层教学机构,由于这些机构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者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些学生受环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潜意识存有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而作为教学工作者正是促进学生自信心建立的良好导师,如果教学工作者对这些学生中部分个体采取多次反复的否定,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其甚至可能引发学生厌科的现象出现。
2.2 知人善教
知人善教要求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都要做充分了解,通过了解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创造其培养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了解可以对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予以多方面的分析,便于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这样的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多种教学模式结合运用的基础。因此教学工作开展中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对学生学习信心塑立的有力措施,是培养学生对语文自主学习的促进措施,通过因材施教的教学经验累积,从而能够达成“知人善教”,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保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前提。
2.3 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灌输式教学”则是授人以鱼,两者有很好的对比性。传统的灌输教学,大多是教师把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官方理解结合来展开教学,其是以“授鱼”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干预了学生在学习中自我思考、自我理解,即使教师留有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其也是杯水车薪,无法有效发挥学生对语文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因此新课改大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引导”,而并非“灌输”,即使在引导工作中存有学生对教材理解不够全面、引导工作时间耗费多等情况,但是“引导”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是学习质地的提升,而并非学习表象的提升。
2.4 教师素质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教师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问题,优秀的教师不仅具有细致而又正确的引导能力,而且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素质,这是成为优秀导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在通过学习中,不仅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动力,同时从内心热爱教师,喜欢上老师的课,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助益。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求学生配合教学,也要求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都有提高,能为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做好良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8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其受欢迎程度,一个积极向上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往往是更加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也更倾向于接收其传授的知识。老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的独特方法,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新知识,培养出高素质。这样,原本漫长的上课时间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得教师受学生喜欢。
2.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习内容
我们应当在新课改下,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走出课堂,走向室外,体验不一样的现代化教学。在室内教学中,学生们接受到的是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们学到更多的则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对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有吸引力的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定期开展课外活动还有利于学生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维护课堂秩序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则相对被动,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在现代化教学中,我们应以新课改为背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能动性学习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
2.积极发挥干部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的骨干力量,培养筛选出来的较为优秀的班级干部,让班干部协助自己的教学管理活动。这既能够提高语文教师自身工作的效率,又能够提高班干部们的管理能力。同时,由于班干部往往同班级同学更为亲近,也更了解班级同学,更易于同全班同学一起寻找出一条适合本班全体同学整体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倡导启迪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对于特殊学生因材施教
对基础较为薄弱,成绩较差的学生,老师应有足够的耐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并不断鼓励,使之慢慢进步。而对那些成绩优异或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则应当着重培养,将他们任命为班级干部或者活动的组织人员,在班级管理或者活动中委以重任,使之成为学习和活动中的带头人。
2.巧妙点拨,引导多方位的思考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独立性、主观性和发展性,鼓励学生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模式来引导学生来培养这种能力。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可采取小组教学的模式,分组观察、分组思考,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一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以及“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产生疑问。因为前两句的意思是说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难以相见;而后面的两句似又在说河汉清浅,相隔不远。针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多方位解读文中的意境,也可以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也可以从中点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前文说牵牛星和织女星相相距遥远,后文又说河汉清浅的意义在于突出牛郎和织女的深厚情感,虽然他们相隔甚远,但是由于彼此之间深厚的情感,使得心灵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故有“河汉清浅”的感叹。通过教师这样的多角度引导,再加上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们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改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
篇9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施,改变了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再是局限性的,是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为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的是其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而是要为学生在其将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总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摈弃原有的陈旧的教学理论,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学生两方面的改变。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的学习与联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门孤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穿插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抽象的文字有时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教师有必要结合课本以外的真实生活,化虚为实,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切的感悟。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多方面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要想转变语文教学的方式,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其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已有的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完成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决定了新型教师不再是高学生一等的专家、大师,而是与学生一起思考探究、一同学习进步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方,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呈现者。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器,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来自教师的信息,没有反馈没有质疑。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思考探究,主动提出疑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意识。
二、关注焦点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不再统一化、规模化,而应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单纯的自身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主动学习与自我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教师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是一刀切似的集体教育,关注点应由集体转为个人,即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最高宗旨和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独特性,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其潜能,因材施教,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时用一种发展的、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秉持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信念,引导学生去改变,促进其发展。
三、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过程的主阵地,只有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前提下,新课程的实施才具有可能性。
(1)从“独白”教学到“对话”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就必然会导致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地位的转变,就必然要求打破过去教师在讲台上的滔滔不绝式的“独白”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角不再是教师,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因而移交课堂主动权,并营造一种师生思想平等交流的互动的课堂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对话教学”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认真听讲的态度,更需要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质疑提问精神。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引导式的教学方式,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2)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时、当地、当人,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学会对课本知识的重建与扩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变得开放、活泼。“照本宣科”早已不符合如今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对于课程、教材内容的意义重建,不仅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现实的背景下对课本内容进行新的解读与理解,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延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更能学会一种学习的思想与方法。(3)从“一成不变”到“时时创新”。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传统的课堂向来是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的,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一成不变。而新课程背景就要求教师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模式,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化死水为时时流动的活水,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热情与积极性。当然,这里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使用教材方式的创新上,也体现在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的创新上。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在必要时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创设一些教学的情境,如实地考察、小组辩论、情景演绎等。
总之,随着新课的改进一步推广,新课改的要求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将是今后教育的重点。教师只有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才能真正改变初中语文的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创新教学。
篇10
2、教学模式的转变: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篇11
构建完善的课堂教学情境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欠缺的,它往往忽略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绪的培养,只是机械式地推广课本知识,教授教材内容,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改实施以后,新型的多媒体技术使信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推广,教师也开始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帮助学生融入课本内容中,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而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二、构建合作学习,探讨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点,不去思考学生的想法和态度。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学生没听进去,教师的课堂效果也不好,师生之间不存在良好的课堂互动。新课改要求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活跃思维,烘托气氛,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丰富各自的思路,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融入更多科学元素
篇12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
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
由“课堂教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
“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
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唯分论、唯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篇13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体验。就教师而言,有情感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投入感情,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教师若能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还要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师生互相交流,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又增进了情感。
二、语文教学要加大信息量
语文教学要适应当前整个社会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不加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的教材分析。我们教师不能再局限于课本,每学期教30篇课文已远远不够。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以及怎样在学习中培养动手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向课外延伸是必然的趋势,有条件的农村中学可以提倡学生读报,订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杂志如《中学生阅读》等,甚至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来获取信息。教师要给学生以支持,包括有用信息的渠道提供,阅读方法的指导,甚至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当然课堂上仍要对教材深挖深剖。课堂上教师如果忽视了对文本起码的阅读,为了追求课堂创新,一味地将一些课外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那些真正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的东西反而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三、重视阅读
学好语文靠的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途径就是阅读。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何来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如何才能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阅读一般应该达到下列目的: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并能把他们区分开来;了解并记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自己的体会。阅读可分为强制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强制性阅读就是读语文教科书。毫无疑问,语文教科书在形成学生语言的规范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缺点是其不可选择性,单调和枯燥形。应用性阅读就是为了获取实用信息或交流思想而进行的有自由选择的,无特定教材的,暂时性的阅读。主要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此类阅读有着强制性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优点是可选择性,实用性,真实性,趣味性决定了文章的可读性。在我们的教学中要二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四、要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合作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