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篇1

一、文学教育应注重教师的文学功底

文学教育与一般的语文知识教学不同,语文知识的积累往往可以自然发生(虽然其效率相对于讲授而言小了点,但还是能够发生的),而文学教育往往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因为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内涵一定是隐藏在文字之后的,没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一定的认知积累,是无法解读出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真实含义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如前所述,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有时难免视角有所不及,又由于诸多其他非文学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往往只能作为“参考”,而真正能够抵达文本内核的文学思想,有时需要挖掘,这就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领。譬如鲁迅的作品,除了匕首投枪的效用之外还有什么?先生的小说与社会兴亡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李贯通所说的“小说真的影响到国家的兴亡,是小说的不幸……”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需要文学作品研读者具有一定的水准,几乎可以肯定地讲,学生是难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的,而教师也未必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而语文教师之所以提不出这样的问题,原因就在于语文教师缺少“代际意识与史学意识”,在于语文教师的人文功底与文学才情的缺失。那么,这样的功课如何弥补?这一点语文教师其实是可以自主找到答案的,因为途径不外乎自身的阅读、学习与反思。不间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与优秀的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可以让自己走到文学作品中,可以让文学作品成为自身文学才情丰富的催化剂。所读范围应当是宽泛的,史学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代际意识,美学著作可以充实自己的文学才情。学习亦是必须的,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成为自身文学修养不断上升的阶梯,当然这应当是一种批判性的学习,唯一能够成为自己文学研究依据的应当是自己内心的认识。反思亦是必须的,没有反思便不能使所吸纳的文学内容产生联系,反思的依据与工具便是逻辑,反思的结果是必须让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与判断符合逻辑,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学认识以一个完美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文学功底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但语文教师接触、研讨优秀文本,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倘若没有这样的积累,还叫什么语文教师呢?

二、文学教育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

再说说文学教育。对于文学教育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而语文则是交流的内容。文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文学教育所交流的内容必须是经典的作品,而经典的作品总是与人的内心相连的,因此文学教育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约。笔者在这里不想用过多的语言去描述这段心灵之约该是多么美妙,因为这样的语言已经太多了。笔者想做的是,透过语言这层工具,去理解心灵之约背后的含义。如前所述,职业高中语文教育有其特殊目的,要让社会的工人力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之下成为社会高素质的载体,这就必须让学生在职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更多地感知文学经典。这个过程必须是丰满的、充实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断耕耘、不断收获。文本的豪放与婉约,笔触的犀利与温婉、观点的独到与平实,都应当成为文学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真正的心灵之约才有可能发生。

作者:孙彬单位: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篇2

二、积累,成语教学的途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高中语文课文中有着丰富的成语词汇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理解。学习成语,掌握成语的内涵,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阅读能力乃至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教材就是我们学习的依托,课堂就是我们学习的阵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于无形中将中华文化进行传承,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古文阅读和成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在涉及到少长咸集、曲水流觞、情随事迁、游目骋怀、放浪形骸等成语所在的句子的解释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理解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的词汇,更有主观性和确定性,即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求助于本组其他的同学,这样获取的学习效果要远远地高于教师主观灌输学生知识的效果。蕴含在课文中的成语还有很多,再如在《前赤壁赋》中的沧海一粟、正襟危坐、遗世独立、杯盘狼藉等,只有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主观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或者是小组成员的理解,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是真正地学到了这个成语的内涵,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充分地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智慧。积累,是成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积累了更多的词汇,方可在以后的阅读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可能将浓缩的语言精华传承下去。

篇3

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许多教师还是将自己当成教学的主体,一节课下来只顾着灌输知识,却忘记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对课堂充满厌倦感,往往学生的人在课堂上,心却飞到课堂外了。

1.2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

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程用书的内容大同小异,比如说介绍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时候,首先会从计算机硬件的创始人说起,然后依次介绍基本的5大硬件设备。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人换衣服还快,老旧的教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也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兴人才。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堂不够活跃,一节课既没有什么提问环节,更不必说小组交流讨论或者是游戏环节了。

1.3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不同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之间的差异不会很大,但是在新技术这门学科差别就非常明显了。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不同,教学资源不同,学生的家境条件也不同,有的学生甚至在高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多种客观因素共同作用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就难以平衡了。这种不平衡会给教师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2分组合作学习法的重要意义

分组合作学习法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具优势,其一是因为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了,教师不会在课堂上一直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合作交流,增加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实际上以教师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宗旨,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因为仅靠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将会非常的被动,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其二是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合理公平地竞争,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因为分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与小组成员进行配合,共同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3分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3.1分组合作学习法的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法有4种学习形式,分别是课内分组学习,课外分组学习,网上分组学习,网下分组学习。在课堂内,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临时安排小组进行教学,比如设置知识竞赛问答环节,让不同的小组互相提问题,或者是抛出一个议题,让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课堂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小组也可以在网上成立讨论组,当离开学校或者不在教室学习的时候,也能进行交流讨论,组员联系起组员也将更加方便。同时,网上聊天还能增进组员之间的情感,在组员遇到学习问题的时候,小组成员也能集思广益,共同克服困难。

3.2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

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首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能力来划分学习小组,制定教学内容,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够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将能够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注意设置好不同任务的难易程度,确保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其次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平等,民主。比如教师在讲述WORDS文档知识的时候,不能够专门提问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可以叫一组负责用word写文档并添加艺术字,另一组则添加图片表格,其余的任务虽然各有侧重,但是难易程度相当。最后,教师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尽快在学习小组内部选出组长,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分工,否则学习小组成员会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组的凝聚力会越来越低,小组的生命力也将逐渐丧失。实际上,在分组合作学习推行之前,已经有部分教师开始尝试该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组员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久而久之小组就解散了,这也使得不少学生认为成立学习小组不仅对学习毫无帮助,反而会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多鼓励支持,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定期抽查小组内部任务布置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集体教学的温暖,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篇4

(二)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口语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个教学过于严谨,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怕说错而不敢开口说英语。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完成,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主体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表现出自身对口语教学的认可与积极的态度,以此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认可,让学生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体,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肯定学生,增强学生的个体价值意识。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是独立的个体,增强学生的个体意识与独立意识。同时对待学生要宽容,要让学生知道错误解难免的,不能因为怕出错而不敢开口。出错时教师要给予必要地指导与鼓励,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修正,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

二、培养英语思维习惯是进行口语教学的关键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母语的干扰。英语与汉语有着诸多的差异,而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用汉语进行思维,这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推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就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一)用英语教学

以往的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汉语为媒介的翻译式教学,这增强了学生对汉语的依赖性,学生的学习也是以汉语为媒体的翻译式学习法,这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而学生所学到的也只能是汉化的英语,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要尽量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英语氛围中,这样学生自然也会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来发表个人见解进行广泛的交流。一方面教师要用英语教学,遇到疑难问题,也尽量用英语来解释,这样学生也可以用英语来理解。此外,用英语来解释英语,教学更具合理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英语。对于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们也要鼓励学生用英语来回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全体学生用英语来回答,从而形成一种全体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优良风气。进而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二)大声朗读

读是一种吸收信息、提炼信息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增强学生语感,养成英语思维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已经很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为主线来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中,这也是口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充分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在课上进行个人读与小组读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朗读。只有建立在充分读的基础之上,学生的说才能更加流利。而且在读中可以不断地纠正发音与语调,增强语言的连续性与流畅性,这样更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建立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口语训练是进行口语教学的核心

正所谓“纸上得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交际训练得以强化与提升。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更多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沃土,只有植根于生活,口语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激情,更有成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交际场景,让学生真正将口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主动交流。不仅利于学生口语交流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真谛,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全面提升。如SuperMarketShopping,Earthquake,FirstAid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通过模拟真实情景,更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

(二)舞台剧的表演

让学生结合短文来进行舞台剧的表演,或是由教师指定内容,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的空间,由学生自行设计剧本的内容,并由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可以将语言与语境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听说能力。

篇5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活动时,我们应该把现实的生活放在其中,即把语文变得生活具体化使得学生能够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对于语文能力的发展,应该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发展下进行,通过“读、写、听、说”等训练来提高其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积累知识,陶治情操。课堂学习是教学的重心,要能体现学生的生活。为了使学生能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得到解脱,能够很好地去感受在各个方面的东西,如自然的、社会的、事实的、事件的、人物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使得生活化教学得以实现。所以,在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注意提升其语文的素养。我们还可以把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教学所在的实质,是生活联系的核心部分。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了构建教学的机和确定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教学所用的方法。在生活化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把学习的内容联系学生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渐得到接收、理解。总之,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这个策略得以实现的。

篇6

通过这样的比较、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使课堂的气氛活跃,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2导入式的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

对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按部就班,首先是介绍作者、背景,接着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最后进行分析和总结。这种枯燥、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少变得疲惫,同时课堂也是“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导入教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例如《鸿门宴》的教学中,首先我讲了一个传说导入该堂课:纪晓岚的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的儿子都是贼,偷得蟠桃敬母亲”。然后,我结合了《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知识点,再让学生对“宴会中”的那部分进行了通读,并分析文章的动人之处。最后再进行总结。类似这种切入时式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投入到质疑的氛围中,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放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创新

为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注释等,翻译内容,理解全文。

3.1阅读全文

新课标的要求:阅读文言文和古诗词,并背诵经典的名篇。因此,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关键。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翻来覆去的阅读,积极的调动自己的大脑思维,借助相关字词句的预感来回忆之前所学知识,从而更好的认识、分析、理解、感悟全文。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教师或者是借助工具书等。

3.2不断的积累

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学生要凭借着这些例子举一反三。对于学生来讲,该篇课文中的字词句等就是例子,学生只有不断的积累名言绝句,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巩固性的积累不仅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的吸收,还能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散发性。时常让他们抄袭部分课外的文言文语段进行熟读、背诵,以便于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上的新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

3.3归纳和总结

篇7

(一)开展愉快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读一些类似《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书,其实这些书对教师自身的帮助也很大。我前段时间研究了一下《弟子规》认为,这样的书能够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让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重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一基础上再开展愉快课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学生,让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我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十份耕耘十份收获。只有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愉快教育,提升教学效果。

(二)在愉快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使用不文明的语言

篇8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塔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等问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圆锥曲线中,根据离心率由e<1,e=1,e>1的变化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用辩证法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引导学生从事物发展与联系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偏激、从众、自私等不良性格倾向,减少学生之间矛盾的发生,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促进作用.

3.在解题教学中优化学生意志品质

解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学生意志品质、塑造健康心态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起于对一道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快乐与成就感是数学的精神魅力所在.学生的不良心态常是解题落败的重要原因,如对结构新颖、题型陌生问题的畏惧,对道理简单但操作计算烦琐的厌恶,由于兴奋点转移而造成的顾此失彼.所以有“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影响成败”之说.教师在解题教学时不仅要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心态与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二、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完善德育

数学中处处存在美,数学语言特别是符号语言简约、明析、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叙述给人以简洁的美感享受,抽象的数可以代表丰富的具体的物———抽象美,图像对称、点的运动、函数的周期等无不给人以美学感悟.因此课堂教学要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点拨引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发展美育,而这份美自然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好资源,在教学中只要结合教学的内容,抓住时机,通过教师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引导和挖掘美,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无穷魅力,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篇9

2.1师生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们的高中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已经是较为成熟的了,所以他们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是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的。而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时,如果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偏见,以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做一些打击学生自信心的事情,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应重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环境,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喜欢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2更加高效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激素的出现也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也都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在使用这一技术时,应遵循适量、适时和适度的原则,不能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下面我们以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再别康桥》为例,谈谈如何能够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徐志摩在再游康桥时写下的,他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了康桥的美丽景色中,既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也使学生们驰骋在他想象的美丽世界之中,而教师就必须采用形象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语言将这些内容讲解出来。而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其重点内容就是对其的朗读,那么就应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在网络上教师可以下载一些朗读这篇诗歌的范本,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配乐、暂停和快慢等多种功能,那么学生就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朗读这篇诗歌的技巧,从而提升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应实行分层教学的方法,以保证教学的兼容程度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素质水平是有着一定差异的,那么他们在学习语文这一学科时所具备的能力就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往往都是会应用“一个标准”的教学模式的。那么教师通常都是更加重视成绩好的学生的,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学生,这不但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同时其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发展也是会产生消极作用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能够理性的看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应在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兼顾学生的整体情况,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从而提升每一名学生的语文水平。另外,教师还应多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们创造更加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举例来说,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趣味性较强的竞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参加,如课文朗诵大赛和语文知识竞赛等,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也提升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4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国对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从思想上就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也就逐步的形成了语文学习就是考试技巧练习的这样一种观点,而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上课之间就应进行充分的准备,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创设活跃并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切实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10

(1)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新课标改革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许,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化,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在新的环境下,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变化,老师开始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来,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较之前发生了较大变化,许多老师开始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和学生的地位。

(2)教育人才观变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对人才观有了新的定位,面对教育人才观的变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也要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不断对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产生冲击,试图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不再扼杀学生的天性。新课改主张高中语文师生地位转换的课堂教学研究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唐旭淦高中生发挥创新精神,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离不开语文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而这些又都离不开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转换。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主动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有的教育方式下,教育流程往往过于简单化、格式化,老师会倾向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被动低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转换的途径

(1)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的转换过程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老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活动,如观看影片、情景设定、户外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之一,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师生地位转换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程学习之前,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而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索,同时去发掘与课本相关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对预习的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家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

(3)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学生动手能力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往往会比老师演示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学生也更容易开动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升。

篇11

(二)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在各种专题研究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抓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运用的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这方面工作并没有得到重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充分、不重视、不扎实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2015.6•学术

(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未能体现有效促进功能

部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设计教学课件时基本上靠“拼贴”成品课件,这就导致许多课件在课堂上“水土不服”,无法发挥促进课堂教学的功能。

(二)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搜集整理教学资源时渠道较为狭窄,主要是从一些教辅资料中搜集知识点,未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开展这项工作。还有些教师在教学资源搜集过程中贪大求全,没能突出重点,也没能和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挂钩,导致所搜集的教学资源与学生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三)资源未能凸显重点

对于教学资源,部分教师重搜集而轻整理,导致资料如同乱麻一样杂乱无章,也没能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影响了实际运用的成效。

(四)学生能力发展缺乏有效空间

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将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体现出来,甚至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直接略过这一环节,或是仅仅停留于计划环节,没能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导致这一方面存在空白,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紧扣重点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辅助教学的功能

(一)尝试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增强教学匹配程度

教师应从初始的直接运用教学课件,逐步过渡到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教学课件。这里的重点是要将课件设计与学生感知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深化认识为目标,搜集相应的素材,演示的流程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应充分提高自身有效驾驭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自主设计教学课件的能力,使语文教学课件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联系得更为紧密,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开教学资源搜集渠道,及时获得优质信息

高中语文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教学资源的搜集,一方面要从各种教辅资料、教学刊物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平时也要注重积累,围绕教学难点搜集资料;另一方面,要注重汲取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在教学资源整理方面的成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快速有效地搜集各种资源。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挥网络的作用,通过浏览专门的教学网站,搜集下载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综合整理方式获得与教学相关的各类优质资源。

(三)专人整理,便于运用

每位教师都有搜集整理教学资源的义务,但是如果一哄而上,势必耗时费力、效率低下。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对目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哪些属于文言文的,哪些属于文学常识的,哪些属于阅读理解的,哪些属于基础知识的等,经过分门别类使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共享资源。教师还可以进行分工,每个人选取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然后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教学资源的整理还要突出重点,教师应以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应试要点为方向,整理出一批重量级的教学资源,以便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篇1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进行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感是语文教学明晰的目标。”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的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美学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美学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美学想象是美学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美学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其美学想象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美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美学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究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作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死关。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的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美学情趣倍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力。美学感知力是美学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美学的核心。美学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美学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更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涵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及美学韵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的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片、投影机、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美学形象,增强学生的美学感知力。

篇13

(1)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一些教具和模型,组织化学方面的讲座,进行化学课的试验,组织化学知识的比赛,和化学相关的晚会,制作化学板报,或者化学博览会,还可以去化学相关的工农业企业去参观,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相关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打开学生的视野,并且让他们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学习化学。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的情景更加多元化,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这样不仅使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地喜欢化学课,教师的教学也不再生硬,学生们也更加喜欢这门课,只有兴趣来了,学生们才知道怎么去学,并且学好这门课。

(2)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将教师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作为辅助,去欣赏且关注所有学生,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多了解学生想要的,使学生贴近生活,因为化学是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既弥补了课堂上的死板教学,还丰富了课外活动。教师还要倾注更多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化学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对他们更加地关心,帮助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进步。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来教、学生来学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们不仅会对化学产生兴趣,也会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