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影的发展过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从发展机遇看,影视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增强软实力。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去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金华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大市,东阳市根据省委和金华市委全会精神要求,也将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而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成立,为东阳打造“中国影视城”、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东阳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2.从发展潜力看,影视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美国音响影视产业出口额超过飞机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影视产业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我国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0.4%,2002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口2000亿元,而同期出口仅20亿元,差距和潜力都很大。现在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农村已经降到0.5以下,这说明将有更多的能力来消费文化。东阳市把影视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大力培育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
3.从发展基础看,影视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影视产业基础扎实。先后投资30亿元建成了全国拍摄场景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影视拍摄基地,完成了365平方公里影视产业实验区总体规划设计,已有80余家影视机构先后入驻实验区,涵盖影视后期制作、音像、广告、动漫、出版和武术等多个行业,还成立了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电影审查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横店影视科技学院。二是影视产业主导作用凸现。影视产业已成为东阳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群众演员、设备租赁、道具生产等。以旅游为例,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2亿元,比1998年的63.7万人次、2.86亿元分别增长了4.2倍、5.7倍。
4.从发展趋势看,符合区域错位竞争的发展趋势。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关键是要谋求自己的发展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纵观省内和周边县市,义乌的商贸物流业、永康的五金产业,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是以主导产业来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阳主导产业不十分明显,但我们也应看到,影视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并且影视文化产业和工业不一样,受宏观调控、要素紧缺和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可以极大地提升东阳发展动力。因此打造“中国影视城”,可以形成东阳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与“中国小商品城、中国五金城”错位的发展。
二、打造“中国影视城”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打造“中国影视城”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成为中国影视拍摄中心。这个阶段以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主,主要包括完善外景拍摄基地和室内摄影棚建设,以及强化后期制作、影视产业链完善等。至2010年,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范围内共建设25座可供现代影视和古装剧拍摄的高科技摄影棚,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公园30处;入区企业由现在的72家增加到300家,年产电影20-30部,电视剧3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200亿元左右,使东阳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之一。二是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中心。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大做强影视产业链。至2015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五大体系、十大中心”建设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大的影视产业中心。入区企业达500家,年产电影60部、电视剧10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真正实现“带着本子进来、拿着片子出去”。三是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中心。其主要特征是,影视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影视与经济高度融合。在这个阶段,电影电视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2/3以上,影视产业成为东阳主导产业,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的影视文化中心,从而打造成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影视城”。
三、打造“中国影视城”的战略举措
1.提升―――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加速影视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完整的影视产业链,这是打造“中国影视城”的关键。一是加快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要加快拍摄景点的建设,同时加大影视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形成影视拍摄基地网络,把影视城建设成为集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和高科技题材的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积极拓展影视产业链。要加大招商力度,在国内外重点地区、重要节庆会展举办推介、招商活动,吸引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影视制作主体,打造集前期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后产品开发生产在内的要素齐全的影视产业链,实现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的战略转变。三是提高科技含量。要依托高新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影视生产项目,重点是建设一个涵盖洗印、剪辑、数字化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中心,提高后期制作水平。大力促进影视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快实现影视产业数字化、高度加工,使实验区成为影视新技术的集聚地。四是实施人才工程。针对影视人才紧缺的现状,要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策划、制片人、发行人、经济人等影视人才,成为全国高素质、专业化的各类优秀影视人才的创业园。
2.深化―――创出影视文化特色。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核心。打造“中国影视城”,必须进一步深化影视文化内涵,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影视文化特色。一是突出影视文化内涵。这要作为“中国影视城”建设的基本定位。在东阳市区和横店镇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中,要增加影视元素,张扬影视个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影视氛围。在宣传上,加大对影视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一个响亮的宣传口号,一个统一的宣传标识,充分借助影视城的明星效应,提高影视城的知名度。二是融合“三乡”文化。东阳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比如吴越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东阳的优势和特色。在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吸收这些文化的内涵,运用文化的巨大创造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形成新的文化特色。三是办好影视展会。影视城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品位、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影视展会,这是创出东阳影视文化特色的关键,是“中国影视城”品牌打造成功与否的标志。可以有几个途径,一个就是“嫁接”,借影视实验区这个平台,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最高级别的电影节引到影视城来;一个就是“自创”,以“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影视展会;一个就是“合作”,积极“走出去”,与美国好莱坞等国外影视展会开展全方位合作。
3.互动―――促进影视与经济融合。要使影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仅仅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努力拓展影视产业的外延,推进影视与经济的融合,实现影视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旅游业。这些年来,东阳旅游业紧紧依托影视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业,迅速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了东阳发展的一个亮点。发展大旅游,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把旅游和影视结合好,以打造“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加快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使分散的景点旅游向综合的城市目的地旅游转变。要大力扶持和发展能够发挥影视产业优势和特点的文化产业,如大力培育影视娱乐、影视研究、影视培训、影视道具和服装制作等配套产业,大力开发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传媒、出版、会展、音像制作、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形成一批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使东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基地和集散中心。同时要通过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来提升东阳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推动东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四、打造“中国影视城”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定位。这些年来,影视产业在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极大地提升了东阳的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也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对打造“中国影视城”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来培育,作为推动东阳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集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来扶持“中国影视城”的建设。
篇2
一、我国电商的发展现状
电商作为一项新兴网络技术与商业的结合体,其简化的程序、便捷的操作、时髦的方式,在一开始就赢得了很多城市市民的青睐。但是电商的不断发展,却也展现出很多现实的问题。首先是电商下的商家利润低,大部分零售商家利润不足10%[1]。其次是电商将市场供给资源过度集中在沿海一带,导致地方资源严重匮乏,经济发展呈现非良性发展。随着电商将资源过分集中,国家税收来源也受到影响,长此发展下去国家税源会变得单一,加大征税风险程度。所以,网购并非是国家实现商业现代化的治本之术,实体经济依然有它的合理存在价值。
二、我国电商发展过快的原因
(一)政府大力支持。在我国,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政府对电商的各项税收优惠扶持,是我国电商过快发展的首要原因。电商每年向政府缴纳大量税负以后,政府利益的短视效应更容易发生,而忽略了整个经济稳定增长的来源,更多的是来自于应用电商平台的无数实体商家所做贡献。由于经济源头利润降低,在长远看来,其对经济总体增长贡献率会不断降低。在国内由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出现,很多内地大型批发市场开始不断呈现出萎靡,甚至关门倒闭的现象――例如成都荷花池批发市场、南充市光彩大市场、乐山市长江市场等。在政府大力支持电商的背后,是因为要求一系列经济指标达标,而通过电商这种快速进账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忽略了长远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实体经济。
(二)“网购文化”的兴起。现代城市化的标准是数字化,新一代人为了追赶这种潮流,将各种生活方式都向数字化靠拢。电商,正是选中了这一新兴消费群体,将其作为潮流的代表,然后引导整个社会群体进行网购,造就一种“网购文化”,视那些不进行网上购物的行为为落伍。加上人的惯性思维和宣传效应,网购也就开始流行起来。
(三)民众对特殊商品的追求。对千奇白怪的商品的角逐是让电商发展起来的根本动力。特定人群对特定商品的需求(如Cosplay服装道具、特定款式的手链项链等)造就了电商根基的牢固。从过去人们拿票据换商品,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商场超市选购,最后到今天的闭门不出网购。人的需求欲望被无限地扩大,常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内心膨胀的欲望。大部分电商针对人们的特殊怪癖进行设计,然后通过网络渠道联系商家完成交易。
三、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一)电商造成“懒汉效应”。懒汉效应:是指人因为长期习惯于某一种商品或服务,导致其在今后的商品或服务选择过程中,不愿意去改变这种已经形成的习惯,而养成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效应。不管是电商的B2B服务模式(商家对商家)或B2C服务模式(商家对顾客),都是以快捷方便、送货上门为准则。一旦习惯于网上购物,很难再将顾客购物习惯改变。从小钩针到串珠,从耳机到各类家电,电商的出现不只是吸引顾客,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顾客的购物方式,并养成更多的“城市懒汉”。而这种方式不管证明是否有效,都会被“懒汉”接受而难以更改。有些商品的购买(譬如楼下超市购买一双鞋袜)如果用传统方式购进,可能会节省顾客时间成本也让本地商家有利可图。而如果采用网上购物方式,不但可能会增加社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如运费),还容易增加购物者所花费的时间并相应降低内地商家的客源。当顾客习惯网上购物以后,不管这种方式是否“理性”,“懒汉”顾客都不再会选择其他更加理性的方式,从而进一步使得“理性人”向“非理性人”的转变而“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出现电商平台的垄断。
(二)电商造成经济发展失衡。经济发展的失衡,是电商带给我国的第二大冲击。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带,而这一经济的过分集中也离不开电商的推波助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电商盛行的今日,仿佛也只是一种空虚的口号。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第三产业的大力推进,仅靠第一、第二产业所提供的支撑,难以维持地方的经济发展。而电商却在第三产业上尤为活跃,特别是在小商品经济市场的供给方面,电商平台本身不生产产品,却将无数商家合并血拼,沿海无利而内地也无利就是减价商品在电商平台出现的后果。尤其“淘宝”出现以后,更是将内地小商品经济市场推向崩溃的边缘。而这种现象还会引发经济学的“破窗效应”,即让已经糟糕的状况变的更加糟糕[2],从东西部地区发展严重失衡。
(三)电商造成过度竞争导致利润薄弱。自古经商,都强调有利可图,一分钱一分货。可电商有意让天下各种商品甩卖,毫无利润可言。全国商品在电商平台不断甩卖,唯一能够分出胜负的就是低价,“劣币驱逐良币”正是电商平台给我们带来的后果。许多商家为了促销,毫不顾忌地生产假冒伪劣货物供顾客选择,其产品质量越来越差,都是因为商品利润过度降低。凡是在淘宝开过网店的商家都知道,质量并不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而如何在已经很薄的利润上再去获利则是优先考虑的要素。不经过中间商,直接通过厂家发货只会出现商品价格更加低廉,最终出现厂家之间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并不一定会促进效率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淘宝通过电商平台,将数以万计的同类产品商家整合到一块,然后将同类商品以价格排序的方式呈现给买家。这种信息化完全对称的市场,对于商家来说,是个毁灭性的打击。同类商品的选择,大部分买家都会角逐价格更低的产品。在美图泛滥的虚拟市场,价格的高低很可能决定着顾客的关键性选择,过度的竞争不但不会让价格趋向于商品本身的价值,而可能会让价格低于其本身的价值(如甩卖现象)。小商家为了完成业绩,比大型商家更容易亏本甩卖商品。这样的做法损害了高质量大型商家的利益,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断重复发生。这种价格的恶性竞争会跳出原有电商范围,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让整个经济市场毫无利润可言。交易的唯一获利者,只有经营此平台的电商本身(如阿里巴巴集团),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零售商家普遍的利润普遍不足 10%,乃至于网络零售难以成为解决实体经济的转型之道,尤其是难以解决大型企业、工业、产业集聚地的发展问题。
篇3
核能,即原子能,原子能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通过原子核内部粒子间碰撞反应而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能主要是指裂变能和聚变能,前者是铀等重元素核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后者是氘氚等轻元素核聚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核电站、核武器和核动力装置三个方面,本文所提出的在核电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重点是针对在民用领域使用裂变核能的核电站而提出的。目前各个国家的核电站是应用裂变核能进行发电。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是由前苏联于1954年6月27日建成和并网发电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此后各国开始建造核电站,但核电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世界核电发展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停滞阶段、复苏阶段。初期阶段是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各国开始研发和建造核电站。停滞阶段是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经济萧条,各国对能源需求量减少,再加上三里岛事件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两次核电事故的影响,各国开始反思核电的安全性能,核电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复苏阶段是指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技术越来越成熟,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各国又开始重视核电的发展,核电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期。
二、核电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伦理学的原则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问,通过思考与分析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我们的行为指明方向。核能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一种表现,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核能的发展需要运用伦理学的原则来指导。
(一)安全不伤害的原则。为确保核电生产的安全性,我们在核电站的设计、制造、建造运行等各阶段中要把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并把确保高度安全作为发展核电最基本的因素。吸取1979年三里岛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等核电灾难的教训,切实在核电安全方面采取有效的技术改进措施和管理措施,避免带来不必要的人为伤害。
例如在安全技术改进方面,美国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采用的非能动安全系统就具有代表性,利用物质固有的重力、流体对流和蒸发扩散等天然原理,设计时不需要专门电源或其他动力源驱动的安全系统,以便在应急的情况下自然冷却反应堆和带走堆芯余热,极大提高了核电的安全性能。
(二)生态的原则。从1992年里约地球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到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维持生态平衡关系人类自身的生死存亡,不仅需要各个国家联合起来,而且需要全人类携手推进。核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相对于靠煤燃烧的火力发电,发展核电能减少煤炭的开采、运输和燃烧的总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可是核废料的处理是国际上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放射性废物依其放射性水平,一般分为高、中、低三类,高放射废物有两条可行性技术途径:一是深地质处置,二是分离-嬗变技术;但是核电站的放射性废弃物在数千年内都具有危害性。西方国家的核能开发表明,核废物尤其是高放射物的处置,已经成为制约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发展核电需要人类充分利用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技术,将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妥善贮藏和管理废弃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避免其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
(三)和平发展的原则。冷战结束后,世界向着多极化发展,总体上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氛围中。但是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局部动荡和恐怖活动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核电的发展要遵循和平发展的原则。
如果对核电的利用不善可能导致核电异化,核电将成为霸权国家和国际恐怖组织政治军事威胁的筹码。例如,有些国家借着发展核电的幌子趁机发展核武器,将核能非法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加世界的不安全因素,打破当今各国和平发展的愿望。另外像高浓缩铀和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军用和民用核设施场所,客观上为那些具有全球网络的恐怖组织提供机会,对于核材料不正当利用可能导致核走私和核扩散。而且自苏联解体后,已有许多核走私的报道。这些破坏和平发展环境的因素使人类深刻认识到和平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四)集体主义的原则。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应用,科学家是最关键的一环。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这意味着科学家对科技的发展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尤其在科技社会影响更加突出的当代,科学家不能只追求探索未知世界,还必须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这种集体主义意识既表现在积极探索和协作,推动科技进步,又表现在尽可能避免科技的滥用,防范科技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参与政府关于核能发展规划决策的过程中,科学家有责任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核能的发展可谓小到科学家,大到国家。当今几个主要的核电国家在引领核电发展前沿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核电的双面作用,需要为核电的发展担当应尽的义务,为核电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使核电有利于全人类这个集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核电给全人类带来的是福利而不是灾难。
三、结语
目前,在经济、环保、科技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越来也多的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到核电的优势,计划发展核电,再次挖掘其清洁、经济、高效的潜力。虽然核能这种新型清洁能源再次得到各国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核能潜在的不安全破坏环境的缺陷被克服,核能停滞阶段的经验教训还必须时刻铭记。怎么样更好的发展核电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因此需要合理的伦理原则为核能的发展指明方向,趋利避害,让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造福全人类。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沅.放眼核能[J]科学24小时,2009年(上):6-8
[2] 宋嘉颖.核能安全发展的伦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3
[3] 欧阳予,汪达升.国际核能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与我国核电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年,第34卷(第5期)
[4] 於凡,张永兴,杨东.我国核能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J]辐射防护,2010年,第30卷(第5期)
[5] 张静.核能利用的伦理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9.6
[6] 喻雪红.核电发展的伦理原则[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7] 冯昊青,张多来,刘镇江.基于发展核电的伦理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第5期)
[8] 郑佩琼.生态观与核能利用[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9] 朱华主编.核电与核能[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0
[10] 魏义祥,贾宝山主编.核能与核技术概论[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7
篇4
我国的影视基地在建设之初,往往与当地政府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一般选址在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将影视剧明星效应与伴生的旅游效益相辅相成。
成立于1987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上世纪80年代末,基地建造的第一个人造景观——“西游记艺术宫”对外开放后游客爆棚,此后央视高层因势利导,相继成功开发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等,迅速将无锡影视基地发展为中国规模大、游客多、效益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而后,中山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纷纷建立,在促进电影业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也有一些影视基地仓促上马、盲目投资,处于闲置和亏损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视基地的建设格局在新形势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影视基地开始思考探讨未来的发展模式和上升空间。
二、横店影视城发展浅析
(一)浙江横店影视城简介
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地处浙中黄金旅游线上,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场景而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横店影视城在影视、旅游界颇具影响,并荣获多项“全国之最”,是目前国内拍摄场景最多、配套设施最全、历史跨度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这里诞生了《》《汉武大帝》《英雄》《无极》《木乃伊3》等七百多部优秀影视剧。
(二)横店影视城的发展模式
1.建设高效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并非简单的要素汇聚,更不是影视城的盲目扩建,其关键在于各要素部门形成和谐、顺畅、高效的市场化运营。
横店影视城不仅仅提供拍摄场景这一单一功能,而是将产业链和盈利点从服务领域向内容领域拓展,通过突破产业链界限促进大电影产业集聚,影视基地的盈利能力也大大增强。横店影视基地于1996年由横店集团投建之初,是上世纪惟一一家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这意味着它背后缺乏源源不断的剧组资源,市场化运营成了惟一出路。上世纪90年代横店影视基地经营惨淡,但随着影视制作的日渐市场化,在2000年横店集团宣布“免场租”后,众多影视制作企业纷纷涌入横店。1996到2005九年间,影视基地从每年只有三五个剧组到累计接待剧组近三百个,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影视制作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结果。
2.发展复合化盈利模式。横店影视城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单纯的影视拍摄盈利模式,开发出影视旅游的特点与功能,以影视主题公园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横店影视城共有主题公园,分别是秦王宫、屏岩洞府、梦幻谷、广州街香港街、明清宫苑、大智禅寺、清明上河图、宁波凤凰山海港乐园。除了这些可以用于外景拍摄的主题公园,横店影视城还建起了横店集团展览馆等一批文化教育馆园及度假村等休闲娱乐场所。横店的旅游发展更加关注游客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以高科技手段和新颖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了新奇、富有吸引力的感官效果。
3.突出基地的文化内涵。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日益成为一个重大课题,影视基地的发展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基地内的景点建设最初基本都是为了方便影视剧拍摄的外景服务,并没有深入挖掘景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而建设影视基地的文化内涵,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有效组成部分,才能获得长足的提升。
横店影视城坚持“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经营理念,随着横店影视城旅游文化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横店影视城已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现有大型影视特技节目《暴雨山洪》,高科技影视项目《梦回秦汉》以及全球最大火山实景演出《梦幻太极》等各类演艺节目一百多个。其中《梦幻太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用大型歌舞形式加以演绎,美轮美奂,壮丽恢弘。在世博会来临之际,横店影视城更是隆重推出了2010年的新版演绎,使游客享受到了更加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4.整合资源,加强协作。2004年8月,浙江各地最有知名度的34家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这是中国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其首批会员单位包括横店影视城、桐乡乌镇、楠溪江等知名影视拍摄基地。
整合现有资源,在信息和资源上互通有无,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使协作体内所有成员互惠互利。同时,影视基地大多处在城市边缘甚至农村地区,作为落户当地的文化产业项目,影视基地理应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横店基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将基地利益与当地人民的整体利益密切相连。目前,横店已有村民群众演员一千多人,每月收入在800~10000元之间不等。在开发影视基地经济效益之时,不能忽视当地社会和人力资源等重要因素。
此外,影视基地还可以和其他机构合作活动以扩大宣传效益。在2008年,横店影视城联合校内网重磅推出“第一届民间奥斯卡”DV大赛,最后评出金牛奖最牛影片、最牛编剧等奖项。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有二百多支团队报名参赛,活动相关网页点击率达到一百七十多万人次,极好地推动了横店影视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篇5
当前,我国的矿产产业的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增加,促使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水平。但是我国工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与规划化的程度较低,因而在实际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弊端,增加了采矿工作的困难度及危险性。对此,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地转变传统生产劳动模式,降低劳动强度,以此来有效提升整个采矿好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开采的过程中的风险性。
1 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近年来推出了一项全新的自动化技术,并已经成为了多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改革的重点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种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电脑软件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业生产与发展的效益。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采矿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及突出的作用,是推行矿山生产自动化的必要因素,加快矿山产业的转变与提升,进而促使整个矿山经济的增长。
1.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
1.2.1 安全性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能够进行适时自动化检测、相关数据的传输以及紧急预警、自我更新等智能化的操作。同时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例如:电路短路、电机失灵等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报警,进而防止相关事故的发生,增加运行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2.2 实操性强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高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工操作量,规范整个操作的过程,避免人工失误情况的产生,提升了整个生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通过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其规格与质量的精确程度及一致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进而增加了整个产品的达标率,提升了该企业的综合效益。
1.2.3 使用性强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时,能够与之搭配的相关仪器及设备都具有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日常保养以及故障检测的工作性能,进而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与发展,减少人为因素的对整个生产设备操作的不良影响,提升整生产操作的规范化水平,促使整个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增加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益。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对采矿行业的结构调整。当前,利用大型开采机电设备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0%,中型企业达到了80%,小型企业也达到了40%。同时,很多的采矿企业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还应用了很多新型的采矿技术、工艺以及相关的设备,这种应用发展的现状已经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持平了。
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采矿设备,在我国采矿行业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很多采矿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够应用到高压机电设备,尤其是PLC控制设备以及微机处理分析设备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能够有效提升采矿工作的质量及安全性。
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矿过程中的应用
3.1 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在实际的采矿工程中,有许多的煤矿工程在应用监控系统的时候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传感器工作效率的低下。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性能不稳定的情况,能够有效使用的期限非常短,发生故障的频率较高等。对此,需要借助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光纤来代替传统的金属电缆,拓展原先的信息存储格式及内容,能够容纳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此来提升生产监控的水平,进而促使整个煤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2 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在采煤机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为其提供更大的牵引效力,克服掉相关的阻力。通过在采煤机中设置相关的防滑功能,还能够增强其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的时间。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采煤机具有较强的牵引技术,不仅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克服阻力,同时通过设置防滑装置还能够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增加使用寿命。此外,杂技采煤机下滑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电来制动,进而节约了相关的资源与能源。
机电一体化的电牵引采煤机与液压牵引机相比较,电牵引机在使用的过程中除了电动机的配件会受到磨损之外,其他原件基本不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维护的工作量与难度,保证整个采矿过程的更加稳定与安全。此外,电牵引采煤机的操作十分简便,能够及时地进行参数的设置与修改,有效地避免了故障的发生。电牵引采煤机在运行、传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比较简单,尺寸与质量都比较小,以此就具有着更高的工作效率,相关反应程度也比较灵敏。
3.3 在提升机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提升机中的内装式摩擦提升机就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使用微电子技术、信息化技术来将工作机与驱动机合二为一。这种设备在应用过程中是将电动机内置在卷筒内部或者摩擦轮的内部,同时,提升机提升的过程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的,具有着灵活度大,运转速度快以及诊断的功能。同时,提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对提升的位置进行有效控制,进而确保相关装备在制定地点进行准确停车。此外通过采用微机控制能够在采矿过程中采集相关的感应信号,进而进行电子监控,提升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提升机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相关工作人员以及货物运输的安全性,需要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来进行更新与改变。其主要分为报警提示、二次不能开车、立即进行电气制动以及立即进行安全制动,以此来确保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促使采矿工程更好、更快地发展。
3.4 在带式传送机中的应用
在我国,带式传送机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具有着输送量大、性能稳定、工作周期较短等相关优点。目前,我国所使用的最普遍的CST可控软启动装置,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够针对煤矿的实际开采情况通过较长距离的运输,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我国相关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使用的带式传送机中间驱动点的设计通常不超过3个,进而就会对整个传送机的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4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国采矿行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能够有效地促使我国采矿行业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时候,需要依据采矿行业的实际生产情况,保障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增加生产效率,进而促使我国采矿行业更好地发展。
篇6
所谓动画电影,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内涵,在我国动画电影一般被称之为美术片。当然,美术片只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称呼,在世界范围来看,早期的动画电影一般被理解为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的统称。早期动画片的受众人群,一般理解为学生、幼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脑特技和人文情怀加入其中,使得动画片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童话、寓言,更多的贴合时代的、情节生动、寓意深刻的动画片应运而生,动画电影随之发展壮大,并发展成了老少皆宜的一个制作题材。现当代的动画电影和常规电影在影片长度上没有区别,用1~2小时的时间向观众讲述完整的故事情节。
我国动画电影重说教轻娱乐,长期以来赋予动画片太多沉重的道德教育内容。而美国动画电影则重娱乐和影音效果,使得动画电影呈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动画片没有教育内涵,相反近些年的《冰河世纪》《机器人总动员》等,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所传达的保护环境等贴合时代主题的影片主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对而言,我国动画电影的制作,除了电脑特技、影音影像等方面欠缺之外,故事主旨脱离现实生活,使得内容缺乏时代气息。纵观近几年的国内动画电影业,除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贺岁系列以及传统的神话、童话故事之外,鲜有优秀作品出现。
追溯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分为产生、发展、繁荣三个阶段。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动画电影达到了一个,诞生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经典影片,对世界动画电影业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笔者试图从三个阶段入手分析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色,以期为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二、美国动画电影初期:以搞笑为噱头重动作
美国早期动画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07年,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的问世,可谓开创了美国动画影片的先河。尽管影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故事简单,制作也很粗糙,但作为美国动画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片子,可以载入史册。此时的动画片很少作为独立电影进行播出,一般都出现在正式电影前的加演,其影响力稍显薄弱。受美国国情的影响,美国人有着乐观向上的国民性,因而在早期阶段,美国的动画片的主旋律就是搞笑、幽默,重动作轻故事。往往是虚构一个场景,然后让主人公展现出种种滑稽的动作和尴尬的局面。《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就是这种动画电影的典型代表作。
在美国动画电影发展初期,也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优秀作品,比如1929年的《大力水手》,就以诙谐的动作、夸张的表情和搞笑轻松的剧情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阶段,还诞生了一个对世界动画电影业都意义非凡的公司,即1925年7月,25岁的沃尔特·迪斯尼和哥哥洛伊·迪斯尼创立的迪斯尼兄弟制片厂。这个制片厂自诞生之日起,就制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的动画电影,至今都影响深远的动画片《米老鼠》就是这个公司在当时创作出来的卡通形象。动画片中米老鼠的大鼻子以及剧中各种富有童话色彩的画面和形象,深受少年儿童的喜欢。从当时的动画片不难看出,滑稽、搞笑是该时期的主旋律,当时的动画剧中频添笑料与滑稽动作,对于剧情和语言倒不是特别重视。故而此阶段的动画片带给观众是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动画电影所赋予的使命就是调解生活气息,赋予轻松生活状态。
三、美国动画电影发展阶段:戏剧效果的童话世界
很难界定美国动画电影发展中期具体始于什么年份,但一般认为从1937年后,美国的动画电影就如同搭上列车般,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美国动画电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系列优秀影片,并迅速占领风靡全球。整个迅速发展和提升的势头一直延续到1989年。故而,我们暂且将这五十年定位为美国动画电影高速发展阶段。
篇7
一、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地域长期工作和生活形成并传承下来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它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文化则是在上下五千年中不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系统,它包括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它是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最根本、最本质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比如以华夏为号,炎黄为旗,阴阳为道,中庸为德,龙凤为图,汉字为记。因此,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拥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才更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和追捧,同时也更能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一定时期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必然反映出了特定时期国家和社会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比如,第五代电影导演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拍摄的《黄土地》、田壮壮拍摄的《盗马贼》都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但同时也有着民族文化鲜明的气质。在这些影片中,压抑的大院、浩瀚的黄土地、苍茫的高原、朴素的民风基本构成了民族民俗文化的视觉色彩。第五代的电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有效的融入到了电影作品中,不仅获得了国内观众的认同,而且获得了众多的国际奖项和赞誉,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是娱乐消遣的休闲方式,更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文化艺术形式,也是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推行本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想要走出国门就必须立足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打造出更多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电影艺术作品。
二、民族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应用和传承
中国民族文化是由悠远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底蕴积淀所形成的民族瑰宝,众多的中国电影都从中国民族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对于电影来讲,民族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主要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视听语言的运用上。
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过各式各样的媒介和形式传承了下来,其中最为突出的艺术样式就是文学。民族文化通过书写留存了大量的形式各样的文学作品,有戏剧戏曲、民间小说、传奇故事等,这些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同时,也直接为如今中国电影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题材。电影通过对古人文学作品新的解读和二度创作,通过对经典故事的改编和影像化的重新阐释,创造出了众多经典的作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比如近些年的贺岁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降魔篇》以及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就是从明清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来,《捉妖记》则是从古典志怪古籍中获得的灵感,《倩女幽魂》是从蒲松龄短片小说《聊斋志异》改编而来......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为中国电影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也为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
视听语言是电影叙述故事的独特手段,中国民族文化的应用还体现在对视听语言的运用上。首先,光影的变化是电影创作和表达的重要方式,电影通过对空间的构成和环境的营造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审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梁》中,整个画面充斥着高梁红,表达了轰轰烈烈、悲壮豪迈的生命理念,再比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院子男主人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而只是以一个剪影和画外音的出场,体现了男主人的神秘和阴暗。其次,音乐也是表达民族文化和电影基调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通过音乐,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能通过独特的具有民族气息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现故事背景和民族文化。比如,在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中,电影经常用信天游的音乐形式来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和人文态度。
三、民族文化在电影发展中的未来之路
篇8
关键词 “三集五大”;城市发展;电力过江光缆;通信支撑能力
1 现状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大运行”调控一体化、“大营销”业务大集中及信息通信灾备系统建设等,均对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通信网除了需要满足传统的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和语音业务的需要,还将进一步承载起调控一体化、变电站视频监视、信息网络容灾系统及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等更多安全生产和管理信息类新业务。不同类型业务对通信通道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带宽容量的要求各有不同,面对急剧增长的、需求多样化的新业务,信息通信网络更加需要满足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提升网络支撑能力,其中光缆资源的积累及光缆线路的建设、完善是首要前提。加强马鞍山地区光缆线路的建设,改观光缆基础薄弱的现状,完善光缆资源是信息通信专业在“三集五大“体系下专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之一。
自2012年巢湖区划调整及“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通信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支撑“三集五大“体系运行的信息通信网覆盖一市三县,新增了江北和县、含山两个县公司的管辖。市县公司通信运维管理水平亟待市县一体通信网络的强大支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三县公司中当涂县、和县及含山县分居江南、江北两个区域,中间有长江之隔。但江北含山、和县两县公司与江南马鞍山市公司间光缆通道只有500kV当涂变-500kV昭关变36芯OPGW光缆唯一一条,含山、和县县公司及110kV及以上变电站接入马鞍山市公司,光缆基础薄弱,通信网络安全性、可靠性不强。适时马鞍山城市发展,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即将开工。此项工程是安徽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项目,也是安徽省打开面向长三角快速通道的骨干工程。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对于改善全省路网结构,促进沿江地区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开展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过江光缆的建设,不仅契合了马鞍山城市发展之契机,而且也是马鞍山地区电力信息通信网的安全可靠性迫切之需求。
2 实施目标
针对以上现状,通信专业提出了“借城市发展之机,强化电力通信网络光缆资源的建设,完成马鞍山电力过江光缆建设”的实践活动。超前谋划,同步实施。利用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巢湖区划调整和、含两县公司接入马鞍山地区光纤通信网》技改项目,建设马鞍山市、县直通光缆。即借用马鞍山长江大桥管道资源,建设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完成马鞍山公司过江光缆建设,为江北两县公司及110kV及以上变电站接入马鞍山地区光纤通信网,“三集五大”体系有效运转,提供可靠的通信支撑。
3 实施过程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于2008年12月29日开始建设,2013年12月31日建成正式通车。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早在2011年底结合马鞍山长江大桥建设,就着手完成了过江光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通过安徽省电力公司的评审后,列入了年度技改项目计划,委托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进行施工设计。同时积极与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建设管理部沟通,交流,在提供大桥建设过程中优质用电服务的同时,提出了长江大桥建设中预留电力光缆管道的需求。2013年~2014年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与安徽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在与安徽高速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达成管道租赁协议的前提下,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利用长江大桥管道资源进行过江光缆线路的建设。
整个实施过程分2个阶段,大桥段和输电线路段,共计2条光缆。1条为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另一条为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大桥段:1条大桥起点为K18+660——大桥止点为k34+782,全长约16.2公里;另1条大桥起点为K17+455——大桥止点为K36+126,全长约18.7公里。大桥光缆段的敷设,以租赁2孔管道的方式,2条光缆共约33公里的光缆,采用气吹法,仅用一周时间敷设完成。大桥段以外的输电线路段,江南220kV阳湖变-江北220kV西梁山变、江北110kV和城变-江南印山生产基地72芯ADSS过江光缆线路随西香2c63线、110kV宝印7528/7829线、金山7526线、西和514线架空敷设完成。整体工程施工时间仅用1个月。完成后马鞍山地区江南、江北市、县公司光缆路由示意图如下:
国网马鞍山供电公司电力过江光缆的建设完成,不仅彻底改观了马鞍山市、县公司光缆基础架构薄弱的格局,实现了市、县公司有跨江的直通光缆,不仅增强了马鞍山市、县光纤通信网及信息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为市、县公司实现信息通信运维一体化的基础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效的光缆基础平台,同时也为省公司三级通信网提供了可靠的光缆路由资源,大大增强“三集五大”体系下通信支撑能力。
篇9
据2015年有关数据表明当年全国共注册质量管理小组166万个,累计注册已达3740万个。很多企业积极投入,紧跟时代步伐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产品质量制造等上进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活动对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降低消耗、改进工作和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企业内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和发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这些年,我们公司炔棵磕甓冀行织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和选拔;每年组织参加国家省市多级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其活动成果发表,如2015年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了行业内的81个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其活动成果的现场发表与评比,同年,浙江省质量协会及其它组织单位也举办了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浙质协现场统计有374个课题项目);也受邀曾担任过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的评委。笔者归纳认为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有以下几个优缺点,供参考:
(一)优点。无论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发表会都反映企业和个人在参赛热情、实力、选手素质,课题内容,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等方面都越来越好,而且这成为了一个趋势。
优点1、 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参赛热情很高,参赛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实力都很强。
其中即有国企也有民企,有企事业单位派代表参加的也有企事业单位带团队参加的,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是选送多个活动课题并做足准备功课来参加现场发表评比的。
优点2、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与发表形式多样,参赛选手的素质都很高。
发表课题其中即有现场型,也有攻关型或其它,即有研究问题质量的也有研究技术创新或其它的,即有单人操作也有多人互动完成,现场活动气氛及发表者形象、活力、精神面貌都很好。
优点3、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课题内容贴切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材料内容表现得真实生动。
讲原则按步骤、摆事实列数据、做分析绘图表、用工具明效益:所有的参赛作品都遵照了活动开展流程,体现了PDCA循环原则,大部分课题都能正确运用传统质量工具(如新/老七大QC手法),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活动目的、成果收获或效益都能阐述清晰等。
优点4、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课题范畴很广、作用很显著、经济效益很可观,企业内可持续开展的动力很充足。
现场课题有反应单位效率问题、成本问题、品质问题、服务问题、安全问题等,也有反应设备设施改进、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等内容。据2015年官方数据统计表明,当年全国通过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给社会创造了可计算经济效益为482亿元(RMB)。
(二)不足和改进之处。活动的开展普及性还待提高,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内部和外部技能或生产操作人员出场率较低,发表能力有待提升。
缺点1、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开展普及性还不很高,两极分化明显。
全国共有中小企业7000多万家,工商注册的企业有2000多万家,而参加活动的组织基本分布在综合实力较强的一些单位(如行业的标杆、龙头企业或大企业大集团等),全国举办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的分布点虽多但群体规模还不大。参加发表的多数企业还会视经费的充裕程度对其课题进行删减,在安排发表上也会根据不同主办单位的实力进行甄别。
缺点2、参加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的人员以技术性或管理性人才为主,真正技能性或生产操作性人才出场率较低。
发表主体的人群分布不均衡,时常出现敢于发表的人对活动细节或现场经验把握不准,而有现场经验去落实活动细节的人却因综合能力不够怯于发表;团队组织者、执行者、参与者、执笔者、发表者五种角色的合理分工还留有空间进行优化与细化工作。
缺点3、课题推进深度不够和论据科学性不足。
从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课题推进深度来讲,笔者认为,目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课题选择、可行性分析或要因分析、效果检查与评价等环节上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现象较突出问题,活动推行过程中注重形式而缺少科学论据,在数据与质量工具的使用问题上还留有比较大的改善提升空间。
三、企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开展中质量工具应用的经验与体会
1、根据使用者对所要处理问题与对象、数据信息的性质来选用,可以把简单常用的质量工具图表归纳为五种形态:成分型、项目型、时间序列型、频率型、相关性型。
对于这五种形态的变化与具体应用,本篇就不再一一叙述了,想深究的朋友可以参见一下诸如麦肯锡的《用图表说话》之类的丛书。质量工具的魅力在于可以把一个描述不清或一堆很复杂的数据信息、问题对象进行简单明了化、可视可化的操作并达到一目了然理解其意图的作用,质量工具使用者可以通过化整为零、去繁为简、从表及里的技术运作来丰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内涵并强化处置问题的科学性。
2.介绍一下老生常谈的质量工具手法与质量管理小组具体活动环节内相衔接相对应的方法。
大家可以看一下常见的一个汇总表,如下所示:
从上表中的二维关系中可以看出:有些工具的适用性很广,如简易图法;有些工具的专用性很强,如PDPC法;还有些工具之间是相通互联的,关系很亲密但又留有差异的,如因果图、关联图与系统图三者之间关系。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每一阶段都应有其适用的工具方法,而每种工具会因不同场合、不同环境条件或状态影响,使其作用效果表现得大不相同,如表中带“”表示特别有效,“”表示有效,未标符号则表示使用效果作用不佳。
篇10
一、影视艺术的概念界定
电影艺术是现代科技的全新展示,它的发展建立在科技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可以把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转变成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在此背景下,电影可以通过声音和视觉形象,向人们表达现实生活、思想感情、视觉奇观等各种内容的艺术。与电影艺术相比,电视艺术它的传播手段主要是依赖电子技术,同时以声画造型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通过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电视审美,进而对客观世界进行充分的把握和表现。把生活中的原型进行灵活的塑造,形成鲜明的屏幕形象,最终达到一定的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二、数字时代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起源
从近几十年来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核心。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电视艺术,都需要通过画面与声音的配合,把比较直观的视听艺术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进行综合,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从它们本质上的共同点来分析,可以说明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是核心相同的艺术。
(一)在艺术元素及表现技法的运用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对于任何一种艺术来说,它都有自己特有的表现元素或艺术语言,把自身的特点呈现给社会。对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来说,它们有着相同的表现元素,那就是视听语言。无论是电影的发展还是电视的发展,它们都是把“视觉”和“听觉”进行相互贯通、融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也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画面塑造鲜活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某种思想。并且在视觉和听觉的表现过程中,还需要通过对色彩、光线、音响、造型等的运用,来体现语言要素。
(二)在拍摄工具及放映方式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在进行电影故事片的拍摄过程中,使用的是摄影机,而电视剧的拍摄使用的是摄像机。从技术方面来说,摄影机和摄像机没有很大差别,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在拍摄的工具上基本是相同的。除此之外,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它们在摄制完成以后,还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入一些剧情需要的特效,然后在一定的屏幕空间播放。在播放方面,电影艺术主要是通过银幕的放映来体现的,而电视艺术则是在荧屏上进行播放,进而向观众展现。无论是银幕还是荧屏,其实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屏幕空间。
(三)在美学特征上,二者存在共同之处电影和电视艺术具体来说都属于综合性的艺术。这主要是因为这两者体现的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把视觉、听觉等多种艺术元素进行了充分融合,给人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除此之外,电影和电视又都从属于视像艺术的范畴,也就是都可以通过屏幕空间来体现和塑造具体生动的影像或视像,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来反映现实生活,也就是表现艺术。并且在艺术的展现过程中,它们都在寻求各种有效的手段来达到逼真的效果。电视艺术和电影艺术又都是动态艺术,在表达的过程中,它们都在力求将人们的周身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影视艺术中去。
三、数字时代电视艺术相较电影艺术更具完备性
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电影艺术的发展要提前于电视艺术。除此之外,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电影胶片、感光乳剂、光学镜头等符合年代的工业社会技术创造的基础之上。由于电视艺术的呈现较晚,因此电视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对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技术创造的基础之上。虽然说电影、电视在艺术类别上具有相同性。虽然电视艺术的起步较晚,但电视艺术的发展速度是电影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发展过程中,电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电影艺术的很多缺憾。就此来看,电视艺术相比较电影艺术来说更加完善,在社会功能上能够承担起电影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文化性使命。
(一)在制作方面电视磁带可以当场保留被摄的画面,并且电视的拍摄可以当场对画面效果进行检视。另外电视艺术的拍摄和剪辑的方式比较灵活,它既可以采用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方式,又可以采用多机拍摄、即时编辑的方式,甚至针对同一个电视剧的拍摄,可以用这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特效的应用也能使电视艺术,对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活动影像进行随心所欲的表现。这些高度的自由和较强的变现力,对于胶片电影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电视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电影艺术中所无法获得的观影理想。
(二)在传播方面电视艺术通过对无线电技术的使用,使得电视艺术无论在容量上和时空上都更具有优势,它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另外通过有线技术的全面覆盖,使得电视艺术在选择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在此基础上,电视艺术可以非常容易地跨越地域与国界的限制,在内容上相对电影来说也更加具有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满足人们在电影院所无法获得的视听自由与视听享受。
篇11
一、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第一阶段分析
西方电影理论发展史当中第一个针对电影媒介进行全面研究的学者是哲学家雨果·明斯特堡。雨果·明斯特堡1916年所撰写论著《电影:一个心理学的研究》当中明确指出:电影是一种主体性的艺术意识模式,同时其也是通过对意识的模仿实现对现实世界塑造的一种特殊性艺术方式。《电影:一个心理学的研究》也成为了整个西方发展历史上电影理论系统化研究的起源所在。而后的发展时期当中,早期默片始终占据着西方电影的绝大部分发展研究。直至20世纪20年代,这种试探性的电影理论研究被苏联蒙太奇理论及其电影制作而打破。包括爱森斯坦以及普多夫金等在内的著名电影实践创作者均在电影理论研究与创作过程当中充分强调了蒙太奇理论及其思想在西方电影诗学中所占据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深深的烙印上了苏联形式主义的印记,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通过对电影理论美学价值的过分关注将西方电影理论研究转换成为一种高度主观形式的研究领域,对于自我表达以及自我满足是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重点所在。然而这一时期的研究思想在苏联形式主义后期受到了电影理论研究学社巴赫金及其学派的强烈抨击,并重点指出了这种理论研究方式以及创作模式的机械性以及闭锁性缺失。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有关电影艺术的评论在有关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了一种极为显著的焦虑趋势,由此也促使着法兰克福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从法拉克福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角度上来说,受到俄国发展成为斯大林主义模式、西方左翼工人阶级运动失败以及西方纳粹主义思想等影响的影响,这一学派逐步发展成为了对西方各国普遍性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写照与揭示。简单来说,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电影理论的过程当中将电影艺术视作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整体性象征系统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研究学者对于资本主义模式下受市场阴虚变化影响而出现的流行文化制造与传播的工业机制定义为文化公益,通过对产业思想的强化影响着后期包括接受理论、高级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先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开始更为系统的关注现实主义相关问题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学者有齐格佛里特·克拉考尔以及安德烈·巴赞等。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过程当中,于1951年所发行的《电影手册·第一期》标志着“电影手册”成为了这一时期西方电影理论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这对于后期西方电影理论的持续优化发展而言发挥了极为深远与关键的重要意义。
二、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第二阶段分析
基于前期蓬勃兴起的“第三类电影”在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结构主义理论研究基本契合的过程当中,西方电影理论发展对于语言的组成以及整个话语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予以了特别关注与重视。结构主义对于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影响力的发挥在20世纪60年代时期体现的最为充分。在结构主义色彩的影响作用之下,西方电影理论的研究重点与中西认为在于尽可能的针对电影作为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形式的身份界定问题。在这一发展阶段当中,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学者是麦茨,其基于职业语言的研究视角,分析并指出电影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作品进行创作并叙事的过程当中形成的话语,并且通过话语形成的方式产生相应的涉意符号。从整个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体系的发展角度上来说,西方电影理论研究过程当中符号学的形成与发展不单单体现了显示思想在电影主题中的语言意识,同时也是方法研究体系中自我意识的一种充分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期间当中,以语言学相关体系为核心的符号学电影理论研究不仅仅发挥了对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体系的有效充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意义上基于浪漫主义色彩思潮作者主义的研究。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作者主义所引入的一整套建立于表层征兆或是表层迹象基础之上的人格建构体系使得这一时期的西方电影理论发展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作者—结构主义理论模式。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之下,对于西方电影创作行为及创作特点的研究通过如下两个层面进行认知:一方面,从广义属性的研究角度上来说,作者—结构主义理论下认为所有的电影艺术创作作品均能够按照类型进行详细划分;另一方面,从狭义属性的研究角度上来说,作者—结构主义理论下对于好莱坞B级类型电影的认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西方电影理论相关研究学者普遍开始认识到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类型电影是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艺术作品欣赏受众相互之间达成妥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当前发展形势下协调整个电影工业建设稳定发展,推动流星艺术持续推进的关键方式之一。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部分学者又开始针对电影艺术作品欣赏受众的不同社会构成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认为这部分电影艺术作品的欣赏受众具备极为客观的主动性与批判性,从而能够借助于此种方式参与到整个电影艺术作品创作文本的构建过程当中。
三、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的第三阶段分析
在酷儿理论研究学者关注对性向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在关注对性别研究以及第三世界阶段有关帝国主义、殖民地以及民族性特征的研究过程当中,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工作着同时也开始关注对种族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在有关种族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注意特色。从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角度上来看,提出多元文化主义体系的最关键目的在于针对传统意义上西方欧洲中心主义法则至此下的普适主义模式进行有效批判,批判的重点在于是世界范围内任何一种种族与地区均不能够以绝对意义上的美、力量以及智慧评判准则的应用来确保长时间且持续性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在多元文化主义特色的发展过程当中,其还重点强调与分析了整个是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发展模式之间的历史关系(在这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历史关系主要是指多元文化相互之间的统治与臣服关系)。在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学者针对这一相关性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逐步将研究重点拓展至了后殖民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后殖民理论将这一时期各种相互之间呈现出矛盾关系的思想潮流融为一体,由此对整个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发挥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在网络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电影似乎逐渐呈现出消失于更为强大的视听媒介中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当中,西方电影理论研究学者更为关注的是对基于视听技术的电影作品以及欣赏受众的研究。更为直接的来说:依赖于线性叙事以及规模宏大场景塑造的经典电影模式开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作用之下逐步让位。数字时代的发展使得西方电影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应当针对电影叙事方式以及叙事认知理论予以更为深入的关注。这也正是现阶段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的典型方向与必然选择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阶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以上各个阶段西方电影理论实践研究的重点所在以及发展特性,并指出了新时期西方电影理论实践与发展的主流方向,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
参考文献:
[1]孔繁星.武术.被凝视的女性化“他者”——20世纪西方影片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2.(03).28-29.
[2]许正林.范荣霞.宗教的镜像阐释:当代西方宗教电影的深度与样态[J].甘肃社会科学,2008.(05).122-127.
[3]王斌.科技理性的困顿与迷局:当代西方电影的风险叙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06).89-93.
篇12
在当代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中,音乐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影片的整体上的感情基调,从而在增加视觉感受上的效果以外又能增加音乐播放过程的感染性。电影音乐的独特艺术功能也将电影艺术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发展契机,这就说明了电影音乐是最能表达出思想感情和人们内心细微变化的艺术元素,是任何艺术所不能替代的。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有能力为影片烘托出所需的情感氛围和诠释影片画面的。国际上著名的影视评论家明斯特贝格有句至理名言:“假如我们能够认真探究一下音乐,这样我们就能够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许多的影视片中采用大量的背景音乐来渲染影片的故事情境,像许多经典的恐怖片整部都是靠着背景音乐来渲染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像国际著名的大导演希区柯克,大师拍摄的影片大都采用音乐背景来渲染烘托出悬疑恐怖的影片气氛,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在当代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经典的形象:当心爱的人死去,这时伴随着悲伤的音乐,通过音乐让观众融入画面当中,仿佛自己就是画面中的一员,让人印象深刻。又如在好人出场或者胜利的时刻播放欢快的音乐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这是当代电影在发展过程中,音乐所起到的基本作用。
二、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
电影音乐由最初的只是想掩盖剧场杂音而诞生的电影艺术有着极强的艺术生命力,这一艺术特点充分反映在渲染影片的情绪上,正是这一电影音乐的基本功能造就了其在影片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其中电影音乐的抒情是最能够充分激起影片的,能够深刻反映出特定时期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交融,电影音乐艺术的出现弥补了无声影片无法生动客观表现出影片所需的情感流入和交融,电影音乐已经是影片成功与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起伏不定往往都是靠电影音乐来渲染和表达的,能够在影片中起到让观众跟随电影音乐的起伏不定而进入影片的情感世界从而打动观众引起对影片所表达的内涵产生共鸣,比如我们在观看著名的抗美援朝影片《上甘岭》中,我们的民族英雄王成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拼着最后的力气对着话机喊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这时背景音乐适时响起曾激起了多少国人的潸然泪下和对侵略者的愤怒,电影音乐深刻地刻画出了我们民族英雄在危难之时的民族精神。影片的成功离不开电影音乐艺术,一部好的电影,是视觉和听觉高度融合的产物,这两个因素都是电影的灵魂,其中电影音乐在对电影人物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电影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电影音乐适时介入能够给影片人物形象定型和对时代风格及影片内涵进行诠释,如我们在欣赏影片《红岩》时,江姐从容就义时背景音乐的衬托,形象刻画出英雄人物此刻的情感和完美塑造出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和人物形象,使得观众因为受到音乐的渲染而产生情感上的震撼及心灵上的洗礼,从而随着音乐的落幕而久久难以忘怀。影视剧的情感起伏往往都是靠着影视音乐来渲染和调节。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电影音乐的影响和启发。纵览许多经典的影视歌曲都是电影艺术最好的表达和展现,如我国著名的影视片《铁道游击队》其著名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美国著名的电影《魂断蓝桥》插曲《友谊地久天长》,再如美国电影《北非谍影》的著名插曲《卡萨布兰卡》。这都无一不是证明了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电影音乐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电影音乐和电影艺术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当代流行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魔法石中,结尾处邓布利多为学院颁奖。随着他为格来芬多的勇敢一一加分,音乐也逐渐转入高亢。激昂的音乐烘托出哈利等人激动的喜悦,轻松地把气氛带入欢庆之中,令观众随之一同兴奋起来。而后,在踏上归途之前,哈利与海格道别,海格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哈利父母的相册送给了哈利。此时的哈利表情复杂,他翻开相册,看到了婴儿时代的自己与父母的合影。这时影片的精髓音乐伴之响起,每一个音符都慢慢地打在观众心头,勾起一丝心酸。悠悠动听的旋律夹带一丝不露声色的伤感,却又充盈了温情与感动,把哈利对父母的爱与对海格的友情与感激演绎得淋漓尽致。每看至此,都会被深深打动。所以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电影是人物内向情感的间接体现。这也是当代电影发展过程中音乐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之一。
转贴于
三、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
在上面的介绍过程当中,电影音乐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其实人物的内心变化基调和电影主题思想是一脉相连的,这种关联性为塑造人物的形象做了良好的铺垫。《妈妈再爱我一次》这部电影当中,在主人公因为家庭的原因而离婚,这时的小主人公的处境非常凄凉,在这种情节发展的同时,电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不但直接体现了当时的主人公凄凉的境地,而且通过歌曲直接表明家庭和睦的这一主题,使小主人公赢得当时观众的同情。直到今天一提到这首歌曲的时候,电影的主题思想直接体现在观众的心中。所以在这部电影中随着电影音乐的播放,观众的感情被迁移着飘动,最终指向电影的主题。这正是当代科学技术的使用情况下,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良好本文由收集整理融合,也确定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当时的影坛地位。
篇13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
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
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
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
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
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在目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微电影创作被诸多专业老师认可。结合课程设计和微电影的特征,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创作且产生成就感,微电影实则较为适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和微电影发展趋势的教师引导会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收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意义,这完成的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工作,更是用教师的眼光和见识对学生创作的思路、学生认知影视作品的观念、甚至是学生把握时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响。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电影发展的六个趋势,教学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精良的视听效果。
影视专业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先进且专业的设备使用,更关乎最终呈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创作一般都能够完成较工整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传统视觉效果的配搭,也能够实现符合录播标准的声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够精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作业的拍摄往往强调影视创作某一环节的学习,有侧重的方向;二是思维导向。对于课程学习,较常见的认知是: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后者对学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课程创作都可视为微电影创作练习,这里容许存在课程的侧重点,但无论侧重于影视创作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会指向银幕呈现。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有意识地追求精良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中先进的硬件资源,亦能够树立更高的标准,不断进步。
第二是以情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讲故事是做剧情的基础,一个好的故事才具有成为好电影的前提。从目前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各种大赛对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导向,即:偏重剧情类微电影创作,并常常辅以某一家广告商的形象宣传。这就结合出两种意识:一是讲故事,二是重经济。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作品是不是够好看,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意思的情节。实验片不太适合学生创作。实验片在电影认知、创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较高的。学生创作应仍以剧情片为主,因此需要讲好故事。
经济意识的欠缺,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时自我意识的淡泊,这并不是不提倡导演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市场的尊重。一部微电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没有观众,就等于是没有完成该作品的生命历程。作者电影理论对学习中的学生创作是很有影响的,加之早些年互联网并没有如今发达,电影的传播载体以影院为主,短片创作及推广仅限于学院环境,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题材较偏门,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微电影的宣传、引导给现今中国学生短片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市场意识。
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单单是指作品的传播、放映形成的买卖市场,还包括学生头脑意识中对市场的认同感。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导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过于沉浸在自我中,从而培养起注重市场需求的学生创作,这也就不太可能为了市场而创作,流于低俗。目前较为普及的开发学生作品市场潜力的行为往往是将创作出来的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形成展映平台,从而告别孤芳自赏。
但其实,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学习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摄环境等,都具有市场价值。对于此种市场价值的挖掘,也应纳入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持续多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直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办法,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向大学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视频创作。这种方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予以实施,但有所欠缺。
这也关乎市场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摄。因此,命题的范围狭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赛中的半命题、命题形式给予影视教学的优异启示在于拓宽命题的范围,将触角伸及更广阔的领域。以某广告命题实则就是市场意识的强化,不仅在于创作中某品牌产品的出现,还在于拍摄经费的提取及后期宣传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产业链的意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状,形成更全面的创作姿态。
第三是简浅入手,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创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会受到韩剧、台湾剧、独立电影等影响,在故事讲述尤其是情感表达上过分纠葛。刚开始创作的学生,一方面是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适于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倾向于剧情复杂晦涩的创作。
从广告型微电影和公益型微电影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简单而又浅显的主题,以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带动创作,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况,避免复杂的情节创作,又可以很好地牵引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好讲故事的本领。高年级的学生更需如此。
微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时间范围内完成完整的情节刻画。因此,集中某一个点展开情节设置,从简浅的主题入手,不用担心题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担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题的灵魂,同样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在作品征集上明确给出微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即价值观念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