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图书馆物业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馆物业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馆物业管理

篇1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物业管理部门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管理者,往往较少关注馆员和读者的感受需求。一些办公设备和公共设施损坏后,也往往是在读者投诉、领导催促后才着手修理。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物业管理必须转变原来只是单纯“管理”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做到:①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如加强馆员、读者的安全知识教育,组织火灾逃生演练等。②平时主动巡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设施故障。③关注馆内工作动态,为馆员、读者分忧。如配合图书馆开展各种活动,主动为有关部门提供所需的各种物品。

服务态度人性化,体现人人平等。公共图书馆物业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馆内工作人员,还有到馆读者。对待服务对象要一视同仁,亲切热情,不能只对馆内员工友善而对读者摆出冷面孔。服务设施人性化,关爱弱势群体。公共图书馆在建筑设计、设施摆放上,应为馆员和读者考虑:阅览室要采光良好,办公用品要方便实用,阅览桌椅要美观舒适,开水间饮用水需净化过滤等。

篇2

1.2学校的资金投入增加图书馆通过花钱买服务,将以前需要自己操心的后勤事务转移给物业管理企业,他们以追求盈利为目的,与原来临时工的聘用方式相比,通常需要收取各种名目的服务管理费,这势必要增加服务成本。

1.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图书馆的管理经费并不充裕,中标企业的利润本身就不高,很难吸引大型、信誉好、服务质量高的物业管理企业的参与。同时,当前物业管理企业的招标通常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决标模式,有的小企业中标后,受利益驱动而过度节约用工成本,采取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比如: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减少员工数量和出勤率;将几个岗位合并,增强员工劳动强度;延长员工的劳动时间;有员工辞职后不及时进行补充,甚至拖延几周;抽调员工到外部门顶岗;新进员工未经或简单培训后就上岗等等。以上种种都是不履行合同服务承诺的表现,必将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综合上述物业管理的利弊分析,笔者认为要享受高质量的服务,只要成本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多交费用理所应当。图书馆在选择物业管理前要作出周密的考虑,只要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岗位监督,随着物业管理企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成熟,高校图书馆实施物业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2我校图书馆物业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2.1实践概况我校新馆于2006年投入使用,新馆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近4000个,日均接待读者约5000人次,与建筑配套建设的主要设施有:中央空调、消防监控系统、配电房、电梯、电子大屏幕等。学校通过公开招标将全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一家专业的、实力强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图书馆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子项目。我馆除了将清洁、维修、保卫、机电等后勤事务交予物业管理外,在图书馆各个业务岗位,包括图书借还、图书上架、报刊管理等也大胆采用物业员工,首开诸多业务岗位实施物业管理之先河。现设有物业岗位50名,其中经理1名、清洁10名、维修及机电管理2名、保卫3名、图书流通(含借还、上架、阅览室)33名、办公室1名。新馆正式职工仅有18名,多为各部门负责人和参考咨询人员,物业人员已占全馆员工的大多数。

2.2管理方法学校每三年与物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合同中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规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遇到履行承诺不到位的情况,将被扣减相应的服务管理费。物业公司指派的项目经理负责统管全馆物业员工,具体的岗位工作交由图书馆各部主任安排,全体馆员可以对每个物业员工的工作状况进行监督,各部主任可以直接或通过办公室向经理提出要求或改进意见。物业管理工作由一名副馆长分管,具体由办公室负责与经理协调,保证各后勤和业务岗位工作顺利开展。

2.3管理成效我校新馆引入物业管理后,开放时间调整为6:30—22:30,每周开放达112小时,保卫24小时安全巡查,保洁人员定时打扫保持环境优美整洁,员工服务态度良好,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这一系列成效得益于我馆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多年来一直注重与物业公司的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检查监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工作管理模式,使图书馆领导能专心致力于提升核心业务服务水平。如今的图书馆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舒适典雅、工作秩序井然,是学校师生十分向往的学习场所,已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是我校接待来访客人参观的必经之地。

3提升高校图书馆物业管理水平的机制分析

3.1完善市场招标规则,选择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选择信誉好、专业性强的物业公司是做好图书馆物业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现行的最低价中标模式存在明显弊端,优质企业因投标价较高往往难以中标,小企业为了中标经常会相互压价,从而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过低的中标价又难以履行合同的服务承诺。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招标规则,建议采用加权平均法作为价格分的评分方法,即把所有的有效报价进行加权计算,取平均值作为基准价,高出或低于基准价都将被减去相应的价格分[6]。然后再对技术指标、商务指标及信誉状况进行综合评分,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且累计总分最高者即选为中标单位。这种评标方法既考虑了合理的价格成本,又能兼顾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实力及信誉,加上后期双方相互配合,完全可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3.2明确合同内容,落实监督机制图书馆与物业公司签订服务合同时,应将具体的工作管理范围、岗位职责、劳动纪律、质量标准、管理费的支付及奖惩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约定,以法律文书的形式遵照执行,避免日后出现可能的法律纠纷。同时,图书馆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每项都以服务合同为依据予以落实,包括员工的考勤、上架的准确率、大楼外墙清洗次数、消防系统、电梯和空调是否定期保养、水电维修是否及时等。图书馆相关责任人要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与沟通,征求馆员、读者的意见,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图书馆对物业服务进行有效评估考核后,物业公司要进行总结分析,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升整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3优化物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加强合作与沟通在工作形式上,图书馆要建立一个高效且执行力强的物业管理组织架构,通常由一名副馆长主管领导,办公室配置专职人员负责与物业项目经理的沟通与协调,加以学校后勤部门的辅助与指导,对物业下属各部门逐级管理、逐级负责,如图1所示[7]。在公平合理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处理和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

3.4加强物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人文关怀物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整体素质偏低,一方面,图书馆要监督并帮助物业公司做好员工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从思想上树立用心为读者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增强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人员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图书馆对正式员工和物业员工要一视同仁,对物业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要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人文关怀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内心对图书馆和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整体凝聚力,用优质的服务实现让读者满意的目标。

3.5建立健全物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图书馆建筑的各种工程图纸、设备设施的技术资料等档案是进行楼栋维修保养、设备维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引入物业管理后,图书馆要将这些档案备份后移交给物业公司进行信息化管理。完善的档案制度将有利于物业公司加强对图书馆设施的了解和熟悉,做好维修记录,从而维护设备设施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物业公司也要健全人事档案制度,尤其对安全保卫、贵重仪器的维修等重要岗位要做好严格的登记审核工作,倘若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可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3

2、编目外包。编目外包是国外

图书馆业务外包中应用最广且最具成效的一种。早在七、八十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图书馆已开始将编目业务部分外包,1967年OCLC成立之后,由于它费用低,质量高,OCLC更是成了世界各地图书馆编目外包的服务商。在中国,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全国联合编目中心、CALLS、地区采编中心的建立,从九十年代开始,各图书馆普遍采用了编目外包方式。编目外包,一方面可以减少编目人员的负担,加快文献处理的速度,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解决诸如待编积压图书、工作负荷不均、专业人员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统一编目,图书馆书目数据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3、书目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自动化建设进程中最繁重的一项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于它耗时耗力,很多图书馆都将此业务外包给建库承包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包,包括依据卡片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和到现场依据文献实体上的信息进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前一种方法简便、经济,但卡片信息不全,依此制作出来的书目数据不能达到准确、全面的效果。后一种方法是较为彻底的做法,双方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方派员进驻图书馆,按馆藏文献建库,同时还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面重新加工。

4、自动化业务外包。自动化业务外包是指在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移植或委托专业厂商设计和开发,服务提供商直接向图书馆提供整套的应用方案,包括咨询、软件系统、实施、运行中的维护、软件的升级、高质量的技术支持等。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加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升级,假如相关的图书馆治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由图书馆自行开发,则图书馆要投入大量的开发费用和人员培训费用,通过服务外包,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费用支出,还可以直接享受服务提供商提供强径的支持、网上维

护和更新升级的优质服务。

5、后勤物业治理。大学图书馆的行政和后勤虽然没有公共图书馆复杂,但事务性工作很多。近几年来,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各地政府都投入巨资建设新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面积都较大,如华南师范大学新馆面积为23500平方米,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23000平方米,新馆的各种设施,包括公共卫生、消防、绿化、空调、机电设备的维护和治理任务很重。通过后勤外包可以使治理层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建设中。后勤外包可以采用部分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全部外包可以向社会邀请专业物业公司进行招标的方式,选聘物业治理公司对图书馆所有物业及设施、设备实施统一一体化治理,图书馆只设一名物业治理人员,负责物业的宏观治理及与治理处的联络,深圳南山图书馆即是采用此种形式。较为普遍的是采用部分外包的方式。部分外包主要用于:

清洁卫生:对于几万平方米馆舍来说,清洁卫生是一项较繁重又不可忽视的业务,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包给保洁公司来完成,图书馆办公室可以建立明确的检查制度进行监督。

绿化保养:图书馆要营造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绿化是不可缺少的摆饰品,而图书馆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对这些植物进行保养,因此可以委托给学校的绿委会进行托管,以保证图书馆的花木常青常开。

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图书馆领导最为头痛的问题,图书馆是一个公共活动场所,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图书馆内书籍是易燃物品,同时还保留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因此图书馆消防安全在后勤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图书馆可以将此项业务交由消防公司来完成,消防公司派专人进驻图书馆,定期检查和更新消防器材,并可以和图书馆合作,开展消防演习,进行消防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消防意识。

设备维护:除计算机设备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还包括空调、电梯、影印设备、视听设备等,这些也可以通过合约形式进行委外服务。

二、业务外包的产生及其背景

业务外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即企业把内部业务的一部分承包给外部专门机构。其实质是企业重新定位,重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资源集中于最能反映企业相对优势的领域,塑造和发挥企业自已独特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拟或替代的核心业务,构筑自已竟争优势,获得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业务外包因能促进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能力,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创建和保持长期竟争优势,并能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的目的,所以在市场经济竟争中日益受到企业瞩目。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这种经营策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如世界最大的运动品牌耐克的核心竟争力是运动鞋的设计、应用与研发气垫技术,而所有的制造工业外包给世界各地。微软公司的核心竟争力是创造他的软件产品及其他公司发展策略性合作,提供顾客服务和支持,而其他的工作都是外包。据邓百氏公司《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告》显示,全球营业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当年在业务外包上的开支上升了27%,达到了3250亿美元。

业务外包这一现代工业企业经营治理方法在最近十年已被西方图书馆界吸收和采用,受到普遍的欢迎。图书馆将非核心功能通过合同外包给社会机构来完

成,以便集中自身的力量搞好改变基础结构,提高核心功能的工作。业务外包这一经营治理方法日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是正在形成的一个趋势。

1977年日本东京都一份告称,93所图书馆中有47所将分编工作部分外包。1981年5月15日日本《自治日》道,在被调查的542所公共图书馆中,警卫外包的占37.7%,清洁外包的占58.5%。1997年在被调查的全美授学士学位以上的117所高校图书馆中,33个正在进行或已进行编目外包,16所正在考虑。1998年秋美国美国图书馆学会非凡成立了一个“外包工作组”来研究业务外包相关的课题,并在ALA的冬季会议上设立了公开论坛来讨论业务外包对图书馆的影响等相关问题。在我国,从九十年代以来,业务外包逐渐为图书馆所重视和采用,但业务主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和编目工作方面。

、图书馆业务外包评价

业务外包之所以能被图书馆所用并得以发展,是由于这种模式确实能给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利益,有着明显的优势:

1、图书馆实行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专业机构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有着专业程度高和高度效率化,经营成本较低的特点,通过他们来提供服务,可以取得较大的价格优惠,并能节省庞大的人事费用。以采编业务为例,将采编业务委托给地区采编中心完成,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采购取得价格优惠,另一方面,采编中心是一个以采、编、配送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服务机构,在完成购书的同时,实现了随书配送书目数据,有些采编中心甚至帮助图书馆将所购图书贴条形码、书标、盖馆藏章等图书加工工作,而且这些工作是完全的。在美国,图书馆成为OCLC成员馆后,套录一条书目记录费用是1.5美元,委托编目,平均才2-12美元。我国的情况也差不多,据统计,图书馆单独编目,每种图书约10-15元,而套录每种图书是0.3元,委托地区采编中心或书商,编目是。

2、节约人力资源,克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的困难。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的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很难引进和留住高技术人员,因而也使图书馆难以进行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在业务外包的情况下,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保证自已的先进性。如选购成熟先进的图书馆治理软件,既可以降低开发软件的风险,也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又如南海学院图书馆,由于是新建图书馆,专业人员少,因此将采编业务全部交由广东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完成,该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生产制作出标准的书目数据,使南海学院图书馆从一开始就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从而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员。以联合编

目为例,美国Ohio大学图书馆1967年共有编目人员15名,每年处理约2.5万种图书,成为OCLC成员馆后,编目人员减至5人,每年可处理5万种书,以每名工作人员年薪5万美元计,每年节约工资约50万美元,而全部套录OCLC数据也只需花7.5万美元。

3、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可以专注于自已的核心业务,提高竟争优势。图书馆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完成,将使图书馆的治理层可以集中精力实现对业务流程,人员配置进行整合,加强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竟争优势,保持图书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回溯建库为例,假如要完成30多万种中文图书,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自已建库,估计要用1-2年时间,而委托建库商,可能只需要2个月时间。

业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治理模式,对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促进图书馆的重心转移,发挥图书馆的竟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直接购买图书馆治理系统的最大缺馅是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对外部技术的严重依靠。一般情况下,技术外包可以产生良好的短期回,但不知不觉中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只停留在使用上,而不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从而损害图书馆的技术能力,非凡是某些技术决窍必须通过开发的过程中才能学会。采购业务外包方面,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和学校评估要求,广东高校这几年购书经费增加很快,经常一次拔数百万元,校方限期完成,图书馆将数百万的采购委托给供货商,有的馆甚至要求供货商每种书配5——10册,积压的旧书也配上,从而造成藏书质量的下降。

四、图书馆实施业务外包的策略

业务外包主要是透过与外包商合作及关系之调整,以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而图书馆仍要承担规划、目标制定、监督标准制定及执行、评估及修正等工作

,换言之,业务外包服务质量的好坏,图书馆应负责任,因此在制定外包策略时应注重以下问题:

1、决定业务外包考虑因素。实施业务外包之前,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任务、人力资源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估成本效益,听取各方意见,明确自已的核心业务,从而确定哪些业务与核心业务关联性不大,或是本馆难以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或是自已完成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因素都是图书馆考虑进行业务外包的原因。

2、选择合适的外包商,签定合作协议。外包商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外包业务成功与否。图书馆应全面考虑外包商的财务、人力资源、信誉、治理控制及效率、服务质量,以及是否熟悉业务、价格水平等条件,在审慎外包商各方面因素后,认真签订外包合约,作为双方共同遵守及治理的依据。合约的内容应包含:工作目标及预期效益、合作范畴、运作方式、责任划分、所有权归属、合约修改与终止、付款方式、培偿问题等。

3、加强对外包商的控制和治理。图书馆把业务外包出去后并非万事大吉,相反,应密切注重并配合外包商进行各项活动。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图书馆还必须对外包商进行有效的监督,重视业务外包的过程治理,尤其是技术业务工作,同时应建立一套可以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直接反馈给馆方的机制,如提供意见箱、电子公告栏、留言板等。

4、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无论是与本馆职工还是外包商。图书馆与外包商的关系是互相依靠,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双方在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基础上,加强合作与协调,使业务流程顺利进行。在图书馆内部,外包势必会影响到一些工作人员的利益,如编目外包,从前图书馆内部往往以编目人员为核心人物,知识层次最高的当是编目人员,由于编目外包,他们可能要转变角色,由台后服务走向台前服务。因此,要做好员工的沟通工作,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五、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前景

虽然图书馆业务外包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

决的问题,图书馆也存在一些顾虑。但是它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职能社会化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虚拟馆藏比例的上升及联机编目的普及,图书馆内从事信息贮藏与处理的人员将减少,从事读者信息服务人员,尤其参考咨询人员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人员,图书馆的整个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人力资源应用等都应加以重视与重新分配。人力删减、经费紧缩、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功能的迅速变化,业务外包在图书馆业务的应用层面日益扩展。委外服务不仅促进图书馆从节省成本及提升效率等方面进行创意思考,同时也是图书馆思考改造其组织作业流程、实施机构重组的一项良方。可以预料,随着图书馆治理的改进,业务外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雷永立,杨成杰.OCLC网络化发展道路的启示.中国图书馆学,2000,

56-59

杨谦.美国图书馆采访业务外包模式与方法研究.情杂志,2002,

42-43

王兵.业务外包-高科技时代集团经济发展的方向.科技治理研究,2002,18-20

篇4

二、建立馆藏

通过应用知识管理能有效促进相关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把显性知识有机地转变为隐性知识,促进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通过学习,对图书馆的馆藏可以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对馆藏书目进行检索会更加方便,提高读者对图书的利用成效。依据对图书馆馆藏图书利用率的调查和定期统计,做细致分析,可以将隐形知识归入馆藏图书的管理体系内。工作中,既可以避开图书馆设定的重重陷阱,又可以通过调查利用率,评估图书馆的图书和服务质量,由此可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图书馆的建设方向。

三、文献编目

高效的文献编目可以将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快捷、有效地展现给读者。知识管理在文献编目中的应用包括对期刊、图书以及电子资源和分类和主题标引,运用MARC元数据对文献编目。知识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编目人员就属于其中。编目人员若经验丰富,在文献编目中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多个有效检索点,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使读者能快捷有效且自主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打破原有的范畴,不再是局限于纸质文献的编目,向着网络资源和电子资源方向延伸。这要求文献编目人员能够结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推行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献编目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纸质文献资源和网络电子资源,方便读者选择。

四、流通借阅

图书馆流通部门的工作不仅是图书资源的借、还,包括与读者直接面对面接触,读者会向馆员进行咨询,由此馆员还应担任导航员。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业务应用中,流通部门所提供的作用和服务更加直接有效。这样能随时应答读者提出的咨询,将显性知识通过隐形知识有逻辑地介绍给读者,让读者获得满意的服务。

五、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是运用知识管理可以将隐性知识和现有的显性知识有机结合提供给读者。其内容包括:馆际互借、定题服务和文献传递等。在参考咨询服务中知识管理的应用包括:隐形知识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显性知识相关资源的组织与加工。这些内容恰好符合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的各项内容。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中引入知识管理将大力提高咨询服务工作的效率,建立知识交流环境,促进馆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以为图书馆电子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健全提供全新的理念与思路,可以及时且有效地解决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六、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图书馆而言,其员工是实现新环境下新思想、新服务、新管理的主体,承载者图书馆结构和发展的驱动力,所以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运用知识管理最终目标是应用逐步提高的知识创新,实现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核心价值——知识的平等共享与自由获取,还要尊重读者的个人隐私、建立健全和谐文化环境等,图书馆馆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此目标的载体。由此可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业务中应用所起到的作用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为此,图书馆应加大人力资源管理。

七、读者管理与服务

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读者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前提条件。读者来自全社会的不同阶层,各自对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在知识管理的应用中,使读者能自行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借鉴部分读者所提出的图书馆建设意见,以可变的服务形式充分调动和运用一些知识工作者的相关智慧与才能,对特定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由此充分运用读者提供的相关数据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

篇5

一、知识链及知识链管理的概念

知识链的概念最初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提出,他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出知识链包括内部意识、内部反应、外部反应、外部意识四个阶段,是形成一个组织创新周期的一系列互动过程。美国学者C.W.HolIsopple和M.Sing从组织内的知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系统的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将知识链中的活动分为五个主要活动和四个支持性的辅助活动。其中,主要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辅助活动包括领导、合作、控制和测量。四个辅助活动促进知识学习,五个主要活动生成知识产出。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刘冀生、吴金希从系统的知识管理观出发对上述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外部知识网和反馈环节。他们认为,企业的知识链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连接。

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之间的知识流动的角度看,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而知识链管理(简称KCM)是指核心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过程,促进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从而将各成员的知识优势集成为知识链整体知识优势的过程。知识链管理应遵循系统原则、共赢原则、公平原则和共享原则。知识链管理的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中期目标是实现知识创造,远期目标是形成知识优势。

二、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

(一)图书馆知识链。陈耀盛教授在分析知识的本质时指出,知识通过知识工作者开展知识活动,将知识传播给用户利用,才得以发挥其效用――为社会、经济、科技作出贡献或创造出新的知识。这种活动过程,称为知识链,实质是知识活动业务流程。图书馆在业务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形成围绕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增值、知识服务、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的无限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中所有业务部门和成员都被一条无形的链联系起来,这条无形的链就是图书馆的知识链。它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图书馆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图1)

(二)图书馆工作中知识流过程及其分析。图书馆知识链揭示了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是以知识流动为中心,围绕知识的创新而展开的。那么,要将知识链管理应用于图书馆业务活动之中,就要对图书馆知识流过程进行分析。

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指确定组织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并将其转化到组织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组织创新所用的知识过程,它使组织与外部知识环境形成动态沟通,是知识链管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获取是图书馆与外部环境交流的桥梁,要保持图书馆知识库的动态更新,就要求图书馆的知识获取过程具备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知识获取通过对已有传统文献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采集辨识,来获取包括用户读者、出版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等的外部信息。

知识获取是知识链管理的第一步,它要求获得尽可能全面的情报信息。图书馆首先要根据馆藏资源信息、服务信息、资源使用信息以及自身定位来制定全面规划配置。还要加强对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综合,以用户实际需求对图书馆功能定位,创造更多附加价值。

2、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运用一定的组织工具、方法和标准,对知识进行整序和存储,最终要提供给用户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知识组织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组织。

对显性知识要进行多层描述,由于图书馆传统运用的分类标引法和主题标引法属于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方法,不能反映文献中的具体知识单元。而知识组织对显性知识的多层描述就包括了基本信息描述、对象信息描述、总体信息描述和单元信息描述。知识组织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对隐性知识的深入开发,它要求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交流过程中掌握的读者对知识的需求倾向,向读者提供服务。同时,利用数据库技术捕捉和积累咨询的问题与答案,并将这些内容建设成可检索的数据库,这样就将读者与馆员在咨询过程的一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对于馆员隐性知识的开发,可以建立内部局域网,使馆员有一个可以把个人工作经验、心得以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理解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

知识组织的具体过程包括:①图书馆通过书目联机系统(OPAC)馆藏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知识进行组织;②构建基于概念关系为脉络的知识语义网络,所有的信息资源都组织到概念之下,并通过概念间丰富的语义关系构建知识库;③建立良好的知识导航库,知识导航以知识网络的形式说明知识元的发展变化,它能够为用户提供知识库浏览方式;④创建图书馆知识地图系统,把分散的图书馆知识分布图整合起来,按照逻辑形成图书馆的知识地图系统。知识地图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技术,能够直观地反映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分布;⑤建立专题系统,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了解其信息需求方向,进而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化,再传递给用户,以推动科研工作的前进;⑥建立专家系统,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3、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建立在知识增值的基础上,图书馆运用馆员独特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解决用户凭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图书馆凭借自己生产的知识信息、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设备,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知识服务促进知识信息的传播、利用和再生产,使用户掌握知识并使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成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生产力。知识服务中要通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组织协作与交流的环境,实现知识在获取、组织和增值管理基础上满足不同主体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最终促进知识外化和知识创新。

知识服务是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的信息服务的高级阶段,要建立信息资源库作为知识服务的基础。它是个性化的服务,即站在用户的角度,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加强网络定题情报服务;提供多元化参考咨询系统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开展馆际互借。

4、知识外化。知识外化是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从图书馆到用户的转移过程。知识只有经过接受者的学习和理解,才能真正转化为接受者自己的知识。显性知识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转移效率,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往往很难用编码化和形式化的语言表述,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来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转移。这种方式受到知识发送及接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知识转移的难度较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增加图书馆和用户的互动交流,促使知识更方便地被用户所知晓和利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它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减小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图书馆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服务观念、规章制度、组织体系上进行更新,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创新和知识再造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为知识创新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障。

(三)构建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知识链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表现为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相结合,要求图书馆内的组织结构按照知识链进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内容适应知识链中的相应活动。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知识链的各个环节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的过程。而且知识链中的知识不一定严格按照单向顺序流动,各环节之间都可以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例如,组织从外部获得的知识,一些高端有序的知识可以直接应用到读者服务中。而知识创新同样是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链的每个环节,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以图书馆组织内外各种知识高效有序的运动为出发点,以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标,从知识采集加工和存储积累,到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知识的使用和创新都要进行优化。将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内嵌于知识链中,脱离以前按智能分工的死板实现业务与知识的整合。使流程节点和知识链的每个环节相对应,知识能够随着流程节点从一个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建设要以知识链模型为参照,按其知识的获取、组织、应用和创新的核心内容进行组织部门的合理重组。建立组织内部的知识反馈系统,增强组织协调性,最终达到优化业务流程、实现知识链管理的目标。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图书馆业务流程的知识链模型,此模型还有待完善,如图2所示。(图2)

三、结语

目前,基于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链管理研究还不够成熟。关于业务流程与知识链管理的实践还不深入,如何做到提高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能力,实现基于业务流程的知识链管理,还需要更多研究。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8级软件工程在职硕士;2.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 & Expe 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2001.20.

[3]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7.1.

篇6

1信息技术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1.1获取资料比较方便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人们只要待在家里就可以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搜集资料的时间。

1.2检索功能强大

网络检索的方便、快捷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极大挑战。

首先,传统网书馆的检索工具,需要读者具备相关的图书馆知识。如寻找一本书,读者需要通过目录查找到该书的索书号,然后再按照索书号到书架上寻找,消耗读者较大精力。但网络检索则小存在这一问题,读者不需具备太多的图书馆检索知识。在查找资料的时候,读者只要把书刊的名字或其关键字输入电脑,网络就能够很快地将有关的资料检索出来。

其次,网上检索到的资料比较系统、全面。由于图书馆的书刊借阅具有即时性,因此读者经常出现借不到所需要资料的情况,或只能借到其中的一部分。利用网络检索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而且网络中的资源可以同时为多人所共享。

1.3借阅时间不受限制

传统的图书馆借阅资料受时间的限制,而网络借阅则不存在此限制。如,图书馆有开馆与闭馆之时,但网络借阅则是24小时开放;图书馆有借阅册次限制,网络借阅则可随看随调,不受限制;图书馆有还书期限的规定,过期需缴纳罚款,但网络借阅则不存在此情况。

1.4馆际服务完善

传统图书馆之间通常是没有联系的,除非读者到每个图书馆检索。传统的图书馆每年都花费大量的经费购书,但读者并不完全知道买回的图书又有多少是进了馆藏。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央数据库,除了图书馆采编使用外,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信息(如,文献信息资源藏于哪一家图书馆的信息),为区域内的读者提供馆际互借服务。

1.5文献共享范围更广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文献出版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单靠自己的能力满足读者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纸质书刊价格逐年上涨,图书馆经费不足普遍存在。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本地区的中央数据库,协调订购,促进本地区的图书文献合理布局,为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建立联合体系。

1.6提高图书馆分类、编目等基础工作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在传统图书馆的应用,为图书馆文献的分类、编目、成果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过去各个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是按照各馆分编的标准,采用标准尺度不一。现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区域性数据库,可以完善、统一分类法及具体规则。

2信息技术与美术专业图书的联系

2.1美术专业图书馆的特点

2.1.1艺术专业图书收藏投入大

艺术专业图书价格高,投入大,资料共享缺乏外部条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学和科研所需的专业图书资料,除了对内容要求较高外,特别注重印刷效果和载体质量,如图像清晰度、色彩准确度等;一般印刷成本高,工序复杂,图书需要量有限,价格往往高于文字印刷型资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美术作品原件价格更高。

2.1.2采集工作需要亲临现场

艺术专业图书采集方式与众不同。艺术图书的采集,不同于其他图书采集(即通过报道的征订书目和零散新书目介绍进行预定,其他图书的采集就可取得很好的效果)。艺术类图书简单的文字报道难以反映或描述出具体作品的色彩、笔触、情感,以及图像的清晰度、色彩的准确度等,而这恰恰是艺术类教学和科研的重点,所以艺术资料的采集需要亲临销售现场,借助专业知识和艺术实践经验进行多方面的权衡比较,才能把有限的采购资金用在刀刃上。

2.2美术院校图书馆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2.2.1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可节省成本

一些图书馆中学术性较强的资源,往往得益于其学术价值高,因此吸引了众多读者,进而形成“马太效应”——资源越多的图书馆读者越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用户发展迅猛。图书馆的馆藏品正通过网络走进千家万户,许多地方或小型图书馆通过授权方式为读者提供国家级馆藏书籍阅览服务。而且,在传统的采购环节上,这一技术使得美术类图书馆尤其受益,特别是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价格高昂的艺术类书籍共享大大节约了成本。

2.2.2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库

互联网中公开的数据资源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渎者通过检索关键字就能找到相关的主题创作资源,这使得艺术创作不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而从事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国外最新的艺术发展态势、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艺术之库中搜寻一切可供参考、启示的资源,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

2.2.3为各大美术院校学术交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网络架设了信息的桥梁,也缩短了沟通的距离。运用信息技术,美术院校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学术活动重要桥梁的图书馆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图书资源共享、读者互动、各美术院校学术研究成果,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交流。

3新形势下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研究

3.1应用电子商务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

建立和开展电子商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因为高校图书馆主要担负3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校内师生进行图书自动化管理的义务服务;二是为校内外或网上提供馆藏的无偿或有偿数据库服务;三是为校内外课题提供跟踪有偿服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图书馆还承担着许多书目数据库中心的建库工作、远程多媒体教育工作等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任务。21世纪高校图书馆将是重要的信息枢纽中心,图书馆将为网上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数字化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电子杂志、电子图书、网上信息咨询和网上多元化文献传递等方面的服务。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投入高校图书馆的资金有限,只有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在书馆领域应用电子商务方式,才能增强图书馆在网上信息服务方面的竞争实力。

3.2深化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传统美术图书馆对信息的展示与加工仅限于一般性、浅层次的文献服务,读者一般只能获取一次文献,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美术科研工作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对美术作品信息进行深加丁,将检索获得的各类信息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过滤、分解、梳理以及综合归集,并编制与之相配套的二次、三次文献,通过加工、整合,建特色的美术作品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创造一个适合网络化需求的信息服务方式,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设计算机检索服务、远程服务等,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速度和效率。

此外,美术图书馆可以利用网上聊天的功能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在服务中,工作人员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用户的需要,能更快捷地提供服务,节约用户的时间。咨询服务的开展,能增添工作人员的亲和力,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3.3注重电子资源购前工作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采购的电子资源越来越多,而电子资源种类多、价格贵,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涉及多种因素,比传统文献的采购要复杂得多。目前,市场上的电子资源一般取材于印刷文献,有些电子资源则是把印刷文献进行重新组合,内容重复较多。在选购电子资源时,一定要了解本馆的收藏情况,对没有必要同时拥有电子版和印刷版两种版本的文献,一般情况下应不再购买电子版本。但需要区别对待的是,在订购时对于一些利用率高、质量好的外文核心期刊,如果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应两者都订购,其优点是价格便宜。美术专业素材是利用率较高的资源,而且有些素材难免有重复的现象,采购时要考虑选购的素材和馆藏的素材重复的部分是否过多,而且所购素材的内容是否能为广大美术专业设计人员所利用,若利用率低则不应购买。

因此,在进行美术电子资源采购之前,须建立专门的电子资源调研小组,进行读者需求调研,而采购部门则要了解学校学科设置,向本校所有学科发放调查表,调查用户对电子资源内容的需求现状、读者教学科研的需求方向等。搜集了较全面的出版信息后,让专业人士参与电子资源的使用以测试其性能。测试内容如:电子资源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是否受用户欢迎;电子资源的检索系统是否容易为用户接受和使用;与本馆已订购资源的比较,是否可以补充学科方面的缺漏;引进本资源是否符合本图书馆的职能要求;使用后能否给用户带来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通过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由调研小组审核、讨论,决定取舍,最终作出订购或不订购的决策。只有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评价电子资源,正确抉择,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使电子资源系统建设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3.4要注意提高馆员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

篇7

我国图书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处理藏书保存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业务管理随之发生演变。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是保存文化典籍,当时的所谓管理,仅限于藏书的整理和保管[1],业务管理尚未成形。1904年湖北省图书馆、1905年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先后建立并对外开放,标志着近代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开始形成[2]。1918年1月,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3]——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使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倡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不仅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4]。

建国初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主要是扩展图书馆规模,加强硬件建设,收集整理图书,开展外借、阅览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的转变,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参考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使我国社会快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文献资源组织与服务形式应运而生[5]。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际互借和共建共享不断深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了多馆联合保障,业务管理上出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模式,开始设立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等业务部门,图书馆服务对象也由“读者”改称为“用户”。

从以上我国图书馆界业务管理的演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又以一馆资源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提供到馆服务,从方便图书馆角度出发偏重文献资源供应,工作流程和业务部门主要根据文献的流转方向设定。这种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随着馆藏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缺点亦日渐凸显[6],尤其是与读者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转型。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催生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篇8

每年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通过以下培训途径和内容,从职业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提高图档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2.1通过企业文化培训加强图档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精髓,通过邀请有关部门劳模市场管理人员做讲解或报告,使图档管理人员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认识到自身的工作质量与企业信誉和生产经营息息相关,从而提升所从事工作的荣誉度,产生强烈的企业发展有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邀请企业标准化部门和设计部门的专家,针对图档管理人员的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汽车基本知识企业产品平台机械制图知识汽车产品型号和零部件编号规则等进行培训,使图档管理人员了解汽车各大总成的构造和原理,理解设计人员在图纸更改单中所描述的语言,熟练掌握识图改图等基本要领,做到准确校对设计人员更改电子图和底图的内容正确更改蓝图,而不是照猫画虎"经过培训和实践,图档管理人员能发现设计人员疏忽造成的一些错误,提前纠正,确保为工艺检验人员提供的图纸工艺文件少出差错减少废品"。

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必须定期组织,可以采取外培内培两种方式"外培方面,一是参加每年省档案局定期组织的上岗培训,对缺乏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轮训,掌握档案学概论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归档档案保管与保护,夯实档案管理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参加省级以上档案学会组织的标准宣贯等专业性强的培训,如企业档案工作规范项目建设档案归档整理办法和电子文件和信息化管理办法等;三是组织图档管理人员到档案管理先进单位进行实际考查和学习,当面交流提问,取长补短,对改善工作方法见效较快"内培方面,一是请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中有经验的人员进行培训,介绍工作经验和方法;二是请外出培训回来的人员将所学内容进行分享,一人外出学习,多人受益;三是邀请档案局老师到企业内部进行培训交流和指导检查,这样有的放矢,更有利于对管理方法的改进"内培一般可采用脱产一天的时间集中培训,同时将档案管理系统的文件通知要求宣贯到集团公司所有单位"。计算机和各类信息化软件在公司的普遍应用,不得不对图档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一是培训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二是培训数据库知识,使图档管理人员能积极与程序开发人员沟通,提出开发需求或使用中的改进意见;三是进行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操作培训,正确系统任务,熟练查阅系统中的部件图纸和文档版本信息,查阅系统中的工艺路线变更情况以便及时将图纸派发到生产单位"。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包含企业各单位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由各岗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员根据标准和工作流程不断修订后编制而成的"组织图档管理人员学习有关体系文件,了解产品从市场调研设计开发试制到生产等流程,便于熟练对技术文件的收集归档和整理"图档管理人员一般都是人员,学习保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保密知识,建立保密台帐,做好保密标识,熟悉对不同权限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借查阅手续,既维护档案文件的安全,又在合理的范围提供利用,使技术文件借阅发放有法可依"。

经过三年多培训,培训师收到图档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对培训课件不断完善,使培训效果越来越好"实践证明,全方位培训使图档管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普遍提高,能够全面胜任岗位工作;加强培训使图档管理人员在企业里有被重视的认同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了服务效率;有利于互相交流,借鉴工作经验,高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本文作者:王丰锦工作单位: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篇9

自互联网信息技术大规模普及以来,人类社会开始逐渐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如何利用大数据,使其社会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2012年,由美国的一份数据报告中显示:目前,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此,在当前形式背景下,企业有必要及时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措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实施变革与创新,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2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目前,国际上关于大数据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明确的说法,部分研究人员将其定义为具有高增长率、多样化等特征并且能够有效增加决策者自身发现能力和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总概括。也有一些公司认为所谓的大数据就是指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中提取出有可利用价值的技术和架构。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大数据是人类在与网络进行互动行为时所产生的混乱、无结构的数据信息,采用云计算的处理模式对数据之间潜在关系进行分析。大数据具有价值化、快速化、多样化、海量化等多重特征,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社会产物,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思维模式,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成为企业实施财务管理变革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之一。

3大数据背景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3.1提高财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在过去,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技术手段有所欠缺,导致数据信息的资源价值得不到有效利用,部分企业管理者在制订相关决策时缺乏可靠精确的信息或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分类标准,这就使得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在被制作成报表后便失去利用价值。然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能够高效率地整合财务数据且财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2有利于深入挖掘财务信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形式背景下,企业除了可以借助财务报表,还可以从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等多个层面来深入挖掘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同时以计算为主要技术依托的数据信息处理平台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3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力度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所需的财务数据,并且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预测与分析系统,不仅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工作人员监测、识别数据的负担,也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效率,从而给予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来进行决策分析,提升决策力度。

4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具体策略

4.1增强企业决策层的大数据意识

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取决于决策层的支持力度。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决策层只需简单地对大概数据进行分析便可轻松作出决策。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处理分析的工具成本大幅度提高,并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使得决策层在管理大数据财务信息时通常会显得较为犹疑,甚至于会形成排斥心理。在如今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企业决策层必须正确意识到在当前大数据背景下,唯有加快识别自身财务管理的风险,深入挖掘一切潜在商机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占据一定的优势。因此,企业决策层应增强大数据的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组织与领导能力,不断促进全企业大数据意识形态的更新。

4.2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同时也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一直以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主要包括计量、记录、确认财务数据信息并制成财务报表以供决策者参考等,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概念虽然也有所提及,但就目前而言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尚处于摸索阶段,应用范围较小且层次水平也而不高。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应以大数据为基本依据,全面展开资金预算、集中管理、内部控管等各项会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持续高效、稳定地运行下去。为此,企业管理者提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断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型升级,使财务会计逐步朝着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演变。

4.3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水平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必要手段之一。首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实现财务数据在获取方式、制度、操作流程等方面的规范统一,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水平,充分确保企业内部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其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重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在企业内部公开建立一个专门的财务信息平台,将客户信息、业务信息、决策信息等都纳入其中,以便日后为企业管理层制订战略发展计划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

4.4建设大数据财务人才队伍为适应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财务人员也应摆脱传统的财务思维模式,从业务角度来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数据的核算、监督、识别、制作报表等。但是,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储备专门的大数据财务专业人才,所以在相应的模型数据分析上可投入的有效人力资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实际需求。因此,企业管理者应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大数据管理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价值,优化财务资源的储存和分配,为企业财务决策的制订提供最优保证,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顺利实施与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作为企业决策层的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身理念,树立大数据管理意识,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企业财务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型升级,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此外,企业还应加快培养财务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大数据财务管理团队,进而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0

外包

采编外包

外包管理

采访和编目是图书馆传统的两大核心基础业务。采访质量决定了图书馆馆藏质量的高低;编目质量决定了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水平。随着图书馆经费的不断增加,资源的种类与数量都在不断发展,图书馆面临的编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与此同时,图书馆工作的重心也在调整,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占主导到着重发展电子资源,从重视馆藏建设到重视对外服务,在图书馆工作纷纷社会化的浪潮下,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将传统图书采编的辅工作外包,成了不二选择。

北京地区编目较早外包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于2006年率先外包。北京大学图书馆虽然于2006年便开始了图书加工部分的外包,但对于编目外包一直有疑虑,担心数据质量不过关以及公司人员的稳定性等。在编目是否应该外包的讨论声中,数据公司也在不断成长。直到2009年6月各方机缘终于成熟,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采编外包,这一年来的外包实践表明,只要找到一种适合本馆的外包模式,从人员、流程到质量控制多方位重视外包管理,就有望获得稳定的外包队伍、较快的上架速度、以及相对满意的数据质量,从而获得图书馆与公司双赢的局面,本文旨在总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外包实践经验,以推动图书馆采编外包事业的健康发展,

1采编外包模式选择

外包(Outsourcing)是"Out Source Using"的简称,意为“外部资源利用”。图书馆的业务外包是指通过委托契约将图书馆内部的某项服务或某项任务分包给外包公司来完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快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过程。将部分采编业务外包,公司负责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图书馆员可转而从事新型及特色文献资源的编目与整理,或创新型服务等,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之需要。

按照作业地点划分,采编业务外包存在两种模式:馆外加工模式和到馆加工模式。馆外加工模式下,图书的收登、著录、分类及加工(盖馆藏章、贴磁条、条形码、书标、保护膜等)诸工序到馆时均已完成,经过简单验收后可直接上架,即所谓“即可上架”(shelf-ready)服务。书商多采取这种模式,此模式价格相对较低,但一般与图书的采购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建馆历史较短、采编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型馆。

馆内加工模式下,公司按照图书馆的要求,派出合适的员工进驻图书馆,加入图书馆的工作流程。这种模式类似于人事,但结算方式采用按件计酬、按时计酬,或一揽子承包方式。此模式价格相对要高。但能够根据图书馆的需求定制服务,方便灵活。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有一定历史积累,对于采编质量要求较高的大中型馆。

由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编目细则较多;排架号体系复杂,不易掌握;同时,为了保证图书的自由采访,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的是馆内加工模式。

2外包人员管理

外包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外包人员的管理。对于外包,图书馆最担心的是公司人员的稳定性。处理不好,图书馆会沦为外包公司的培训基地,陷于不停培养新人的境地,所以,如何培养并稳定外包队伍是外包管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图书馆在跟公司签约时要做出严格限定,编目员要达到一定资质,且公司不得随意更换;另一方面,图书馆也要提供好的人文环境,留住人才。

2,1准入门槛

选择符合资质的编目员,一般通行的标准是持有CALIS三级编目员(中、西文)资格证书。但能拥有这种资质的外包人员不多。图书馆还要辅之以综合业务考核,来评定其水平。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考核办法是为被考核人提供多种类型的图书,包括港台或其他原编图书、连续出版物、中文译著、方志等,来考察其对编目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一定的评分原则,得出待考核人的最终得分。经测试“达标”的外包人员才能正式上岗工作。

2,2持续培训

外包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虽然达标,但距离合格编目员的水平还有相当距离。虽然图书馆不必再做基础培训,但本地化培训及日常培训必不可少。

本地化培训是针对本图书馆的个性化培训。每个图书馆的工作虽大体相似,但所使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工作流程、操作细节等各不相同。对图书的分类和排架,各馆也都有历史沿袭下来的特殊规定和习惯。外包人员进驻后,图书馆必须针对以上方面开展系统培训。

日常培训是指在错误中不断积累与学习。有问题的记录,老师在图书中夹条说明,外包人员根据提示进行修改,从而获得经验与知识。外包公司的人员进驻后,可以专设一室独立工作,这样便于独立管理。也可以与本馆老师同室工作,遇到疑问可随时当面请教,这样更易于外包人员的成长。

2,3工作环境

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可以吸引外包人员长期驻留。一般情况下,外包人员刚到图书馆都会面临心理压力。对外包人员需要设专人管理。管理人员不仅要对采编业务熟悉,还需要有较强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外包人员要进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经常与他们沟通,了解情况,切实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如工作难易调配、岗位调整带来的收入问题等。同时,营造“一家人”的氛围。视他们与本馆员工一样,组织一起春游、联欢、晨练等。虽然在人事制度上不可能做到平等,但在部门范围内尽量让他们感到平等与尊重,这样,既能发挥他们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吸引他们长时间留在图书馆。

3外包工作管理

为发挥外包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外包工作多采用计件模式计费,同时也计件提成。能够采取计件付酬形式的工作,一般符合以下特点:①每道工序可以分别计量;②工作成果能够准确计量;③工作成果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可以逐个进行质量审核。与采编相关的工作,如图书信息的著录、套录;图书的订单与收登;图书的加工、入藏等,均符合以上条件,可采用计件付酬的办法。对于不适合计件的工作,如拉书、倒架、学位论文的分发排序整理等辅助工作,则可采用计时付酬办法作为辅助。

3,1采编流程的调整

外包服务的引入推进了采编流程的整合。采编流程的整合坚持以下原则:

①避免重复劳动。比如:独立做订单和编目时都需要。若将这两个工序集中在一起,则只需一次。

②兼顾外包成本。对于外包公司来说,数据员和加工员的工资待遇不同,他们从事工作的定价标准也不同。因此,在设计流程时,不要让数据员兼做加工员可以胜任的工作。

③交接流线清晰。办公室的布局应尽量按照交接流线顺序,不来回推拉图书。一次交接完毕,进入下一流程,不反复交接。

按此三原则重新设计流程后,采编工作被整体划

分成四部分。外包人员分成两组,数据外包和加工外包。嵌入到采编流程中。各部分的具体职责如下:

采访人员负责选书验书;数据外包员负责中文图书的套录或著录,做订单,图书的收登以及分配馆藏;编目员负责原始及套录数据的审校及建立规范;加工外包员负责图书的两贴两盖、上载馆藏,贴书标等。详见图1。

3,2完善管理文档

采编部分工作外包,外包人员与本馆人员一起工作。这增加了管理难度,容易出现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仅靠外包附件(以下称外包任务书)中的相关规定很难解决此问题,需要双方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管理文档:

①外包任务书。外包任务书是最早需要编写的,通常作为合同的附件,外包任务书应包括外包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以及质量考核标准等。

②岗位职责界定。制定各道工序的工作流程及业务规范,特别是明确外包与本馆岗位之间的职责划分细节。同时,明确岗位之间的交接方式。

③工序流转单。采编工作流以订单为单位,每个订单对应一份工序流转单。转单的内容包括订单号、书车号、种册数、原编/套录/复本的种数,以及流转经过订单、编目、审核、上载、加工各工序人员的签名。

工序流转单或其他形式的交接单,是图书馆向公司支付服务费的基础依据。有些图书馆也采用由系统报表生成统计数字的方式。不论是流转单形式还是系统自动记录,都要妥善保存,做到有据可查。

3,3允许一定积压

虽说外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图书积压,但是计件的性质决定了必须要有一定的任务储备。因此,在确定公司派驻本馆外包人员的数量时,需要结合本馆每年新进图书的数量,留一定的可加班余量。换句话说,需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积压。或者图书馆与公司达成协议,根据任务量情况,随时调整驻馆人数。但在这种情况下,外包人员频繁更换环境,易出现质量不稳定状况,也容易导致出现问题后无人负责的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图书馆要有一批不着急编目的图书,或是赠书或是待回溯图书。在完成新书之余,一点点消化。

4外包质量管理

采编业务外包中,质量最难以控制的是编目一环。外包人员的薪酬计件提成必然导致工作时追求速度最大化。若不加以约束,书目数据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从实践中看,套录数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数据的质量。原始数据或者来自CAILS中文数据源,或者来自书商提供数据。外包人员每天完成近100种图书的编目,基本不可能做到字段的逐条校对。因此,需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约束,让外包人员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才能保证整体数据质量。从人性化管理角度,不简单限制外包人员的日工作量,而是要通过明晰质量归属、多层次质量控制来实现质量监督。

4,1明晰质量归属

根据外包任务书的规定,外包人员和本馆校对人员明确分工,确定各自的责任范围:

①外包人员对全部著录项负责,对不到位造成的索书号及重复记录等错误负责,出现错误由外包人员修改。规范属著录的内容,要求外包人员去查,但不作具体质量要求。

②主题、规范、分类号由本馆编目员负责,出现错误由编目员修改。

明确了质量归属,当编目员校对时发现书目数据的著录部分有错误时,编目员只指出错误,不代为修改。这样做虽然不如编目员直接改掉效率高,但却可以督促外包人员少犯错误,也能够促进他们业务水平的提高。

4,2分级质控措施

在不断的质控实践中,我们建立了多层级的质控管理制度,不同难度的图书,不同来源的图书采用不同的质控策略。

①向CALIS联机编目系统原始提交的图书,需要编目员逐本仔细校对。

②从CALIS联机编目系统下载的数据,由编目员抽校,抽校的比例视校对任务多少而定。

抽校时,编目员有意识地抽取多主题的图书、译著、多卷书等外包人员容易出错的图书。比如:外包人员可能会对多主题的分类把握不准,忘记做译著译者的人名规范,多卷书的著录标准可能不统一等,

③对于系统中已经有的复本与续卷图书不定期抽查。

不定期抽查是为了不留质控死角,防止外包人员因为无监督而懈怠。比如,续卷不添加分卷题名等。

4,3分级质量标准

对于书目数据质量的考察,不同的字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根据字段对于读者查询的重要性来分,可以分为三级:

①依据《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及《CALIS中文图书著录细则》规定,总体著录准确率应达90%以上。

②书目的关键字段著录应当准确,准确率应达95%以上。

常见关键字段包括:010字段的ISBN号、101字段的语种代码、100字段的各项代码、200字段的题名(包括并列题名、分辑题名、副题名)、著者;205字段的版本;210字段的出版者、出版年;215字段的页码,尺寸(不能差距太大);327字段的多卷书或连续出版物的子目517字段的其他题名;500字段的统一题名;510字段的并列正题名;701、702字段的个人名称,包括外国责任者的原名;711、712字段的团体名称等。

③关键检索点。

关键检索点是指ISBN、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年这五项,是读者查询时最常用的入口。这五项错了会直接导致用户查不着数据,因此其重要性也最高。对这五个检索点,要求准确率最高。

4,4现状质量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统计,对外包数据的质量状况做了一下分类统计。表1是2010年下半年的抽样统计结果。从表1数据可见:

(1)主题、分类、给号类错误,占到外包员工总体错误的一半以上。

根据合同规定,主题与分类部分可直接参考图书的CIP数据,套录数据可以不修改分类和主题。这部分对外包人员不做太多质量要求。从统计结果看,主题给号和规范这三类错误的合计出错率为15.2%,占全部错误的78.15%。由此错误率来看,外包人员的编目水平距合格编目员还有一段距离,校对工作必不可少,不可放松,

(2)著录基本五项错误偏高

从统计数字看,关键著录项和其他著录项的出错率都在合格范围之内,但基本著录项1.61%的错误率偏高,需要向公司提出照会,进一步提高外包人员的质量意识,对外包人员加强质量教育。

5结语

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编业务的外包在高校图书馆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我们也听到不少业界的反对意见。但走向外包是客观形势推动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采编外包后,消除了新书积压现象,图书上架速度明显加快,图书的原编量也明显上升。一直以来未有精力涉及的电子资源与元数据项目也顺利展开。2010年图书馆为编业务外包支付数据费15万元,成本核算仅相当于一名馆员的投入,但中文编目组却因此节省出4名编目员投入馆内其他工作。无疑,采编外包实践是成功的。

但是毕竟外包人员的稳定性较低,而培养一个全面掌握主题和分类的合格编目员需要几年时间,因此,这部分工作只能由本馆骨干人员承担。林明老师在2010年6月CALIS联合目录专家研讨会上指出:“联机编目的大环境在客观上减少了对编目员的需求,但资源的海量发展和用户的广泛需求,又对编目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编目资源实现共享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编目工作在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和导航作用。”依靠外包队伍,只能完成最基本的著录工作,满足简单检索功能。若要实现FRBR和ICP提出的用户任务,将用户的便利放在第一位,还是离不开有责任心的编目员的努力。特别是随着RDA的面世,未来的编目规则面临调整,图书馆必须重视后继编目队伍的培养,这样图书馆的工作才能传承有序,发挥外包公司与图书馆的双方面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姜瑞其,谈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图书情报工作,2006(1):6-9

2Quin J B,Hilmer F G,Strategic outsourcing,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1):48-70

篇11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6日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人们对获取文献信息的准确度和广泛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必须在提高馆员素质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决定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一)提高管理者素质。数字信息时代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级图书馆馆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成败与兴衰。要求图书馆馆长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坚持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还要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战略的目光,开阔的视野,开拓创新的能力,廉洁奉公,是非分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为琐碎之事耿耿于怀,自强不息,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造福国家与人类的公益事业。作为馆长,必须由衷地热爱图书馆事业。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沾沾自喜,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要有“吃的是草,挤出来是奶”的孺子牛精神。

(三)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图书馆的专业性要求馆长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了解图书馆发展动态,懂得科学管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科技、文史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与此同时,要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保持良好的知识结构,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正确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前沿动态,随时掌握最新的图书情报动向,并迅速做出正确的思考判断。

(四)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及较高的工作效率。善于运用系统思考的方式开展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图书馆工作千头万绪,从重要的事情着手,确定哪一个工作比较重要,必须先去做;哪些比较不重要,可以缓办,依据重要性决定投入的时间,不断思考是否有更有效率的工作方法。不考虑优先次序所产生的另一结果,经常是一无所成,而且被拖延或耽搁的事情,等之后再提出时,往往已失去时效性。

(五)规范图书馆架位管理。图书馆业务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按照图书馆评估指标,生均图书要达标,随着藏书量的增加,图书馆面积不足是困惑中小馆藏书的大问题,每次上架新书都需要倒架。因此,库位设计调整是一个整体工程。如何做到既规范又省力,管理者应在本馆图书分类统计的基础上,计算书架可容纳的册数,将预留空间做通盘考虑,避免做重复调整。

二、馆员服务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以人为本管理的保证

(一)注重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工作队伍。馆员应成为知识的创新者,其所从事的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利用是创新的基础。馆员也应成为知识的导师,一方面让读者在“知识服务体系”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馆员对读者的教育、指导,就是知识的教育。真正认识到馆员具有指导、启迪、引导、咨询的作用,传授的功能,具有“导师”的意义。把人本管理用于馆员的管理,就是按照人本性的要求把提高馆员的工作质量、提高馆员的满意度及馆员的成长和发展等人性因素作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的调动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采用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竞争上岗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人为本是深刻认识人在图书馆中的作用,突出人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质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激励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与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三)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调动馆员积极性,激发馆员创新意识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建立有效的用人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优势。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因此根据人的需要层次不同,对人的激励机制也要具有多样性,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职位晋升、改善环境、工作自由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的不同需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激励机制。

(四)实现馆员自身价值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并承认人的价值是实现人本管理的前提。馆员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图书馆内部人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人本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在此指导思想之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存在分工的不同,管理者了解馆员工作的艰辛,承认人的需要,个性发展的合理性,创造条件满足馆员发展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作为图书馆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本管理尊重人的价值,以建立使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制度。它弥补了传统管理制度的不足,突破了制度管理的僵化局限,给人以尊重感,以一种自由活动发展的良性空间,让人在体验自由活动发展空间的同时,更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三、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决定图书馆管理水平

(一)以读者为本的管理体系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石。传统图书馆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多以规范读者的行为,使读者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太多的管制与约束,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行为方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建立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建立资源共享协调保障体系。文献资源建设是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构筑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基础。它的建设是否顺利和充分,关系到网络文献资源共享能否顺利进行和发展,关系到文献资源整体建设的成败。比如,北京自2008年高校成立了BALIS资源协调管理中心,下设四个分中心,标志着BALIS组织架构建设的完成,促进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目标能够更早实现,从而促进高校图书馆资源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使文献资源的买方和供方在文献资源利用方面等有更多的协调,同时对中小馆数字化资源配置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28- 02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于文献信息的广泛性与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图书馆也应当做好业务管理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时代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

1 图书馆业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 使用效率问题

虽然图书馆拥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但是很多读者并没有认识到图书馆所隐藏的巨大价值,没有充分地使用各种图书馆书籍,导致其使用效率无法提升;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服务效能与服务质量,而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使得图书馆难以达到信息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等要求。目前,部分图书馆领导还未能认识到图书馆具有的深层次价值,未进行图书资料的分析、分类整理,使图书馆在文献主题加工、建立参照系统、网络化管理上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作用无法正常发挥。

1.2 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管理要求图书馆馆员拥有较高的素质与相应的专业知识。但就目前图书馆馆员的配置而言,虽然有一部分馆员也是相应专业毕业的,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其专业知识过于理论化,无法正确处理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并且很多馆员觉得图书馆管理工作乏味,缺乏挑战性,在日常工作中敷衍了事,缺少激情。图书馆馆员较低的个人素质与专业技能,对于现代化图书馆业务的发展同样也是一大阻碍。

1.3 规范操作问题

由于不重视图书馆资源的整理与建档工作,导致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应当具备的技能和基本知识,无法胜任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不规范的管理操作,除了会影响图书馆工作的持续开展之外,还会增加图书馆的评估难度,这也是图书馆无法高效利用内部资源的另一影响因素。

2 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改善措施

2.1 加强图书馆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为促进图书馆馆员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提升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加强培训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对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工作。所以在图书馆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中,要注重培训的关键细节,使图书馆业务管理人员跟上时展步伐。培训工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培训人员应该掌握哪些专业知识;第二,培训人员究竟缺少哪些知识,只有结合两者,才能找出培训的实际需求。

2.2 做好图书资料结构的优化工作

图书馆资料是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图书馆资料使用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操作方式。

第一,做好规范性利用,主要是在分类管理上采取文献资料的形式,结合编目、主题索引和排架等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挑选自己所需;第二,做好报道性利用,通过推介、分类、编制专题书目等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图书馆资料内包含的信息,并能够掌握具体的使用方法;第三,做好服务性利用,其主要是针对常规的咨询服务和借阅,全面开放馆藏信息资源库,方便读者对馆藏的利用;第四,做好整合性利用,主要是将分散的类目、类型以及不同储存方式、文种的文献或者知识单元构成相应的知识系统,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利用资料;第五,互动式开发,主要依靠专家学者的专业技能和学科知识,做好不同图书资料的互动式开发,在用户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信息的增值。

2.3 根据读者需求进行图书馆收藏调整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献资料的利用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做好早期传统信息方式的优化调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文献资料提出的要求。

(1) 对于日常利用率高、读者需求量大、需要快速周转的书籍,采取特殊的管理形式,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采用模糊管理方式,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具体操作方式是:第一,当图书馆满足了一定要求后,就可以将日常利用率高、读者需求量大、需要快速周转的书籍进行集中化管理,最好能够配上磁带、光盘等,使用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在使用计算机之后,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这一类书籍,还能够通过计算机、录像录音设备等使用其附件资料;第二,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分开摆放,这样在整体上也更加清晰。比如:对英语类的书籍,词汇可以放一类、语法可以放一类,这样不仅有利于读者快速找到图书,也能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2) 做好图书的综合管理。在日常图书馆管理中,综合类图书的管理也不能忽视。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计算机检索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很多读者都认为馆藏没有必要设置过多严格的要求,只要使用计算机检索,读者就可以找到自己所需图书所处位置。选择综合类图书的读者绝大部分研究社会科学,将这一类书籍与社会学科书籍放于一类收藏,也会大大提升其利用效率。

2.4 加强图书资源分层次开发

分层次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特有的需求,能够根据读者本身的实际需求进行资源模式的设计,也有利于资料的有效性、实用性与科学性的提高。第一,基础开发。能够通过文献的外部特点来体现资料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科学地进行图书资料的编目与排列,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二,深层次的开发,这一类开发主要是针对一、二次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从中挑选出最为核心、关键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材料的实际内容做好图书板块的编排,以此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3 结 语

在图书馆的诸多工作中,业务管理处于核心的地位,一直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每一个图书馆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每一个图书馆都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主管业务领导来指导工作的开展,实现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的快速、有序发展,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篇13

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不适应图书馆新业务的管理,各个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实际工作成效并不大,有时为适应某些技术的实现而把原本很简单的工作弄得复杂化了。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是以先进的技术来适应落后的管理体制, 自动化系统的管理被禁锢在繁琐、低效的管理操作程序之中。因此, 打破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去套用传统业务流程的框框, 以科学、高效、低耗、现代化的要求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重要一步。

二、新疆大学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新疆大学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基本上是一个以文献为中心的直线型流程,按业务功能设置编目部、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技术部、信息部、古籍部、办公室等;按服务对象,阅览室又分为学生阅览室、教师研究生阅览室;按藏书范围又分为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厅、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厅、民文图书借阅厅、外文图书借阅厅、期刊(中文、民文)报纸阅览室和外文图书、期刊阅览室、工具书检索室及古籍文献阅览室等部门。这种分工模式使得机构臃肿,管理头绪多,各部门互相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工作困难,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视野得不到开阔,不仅阻碍了信息之间的交流传递,而且局限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范围。只固定于自己所做的工作,也只对自己所在岗位的业务流程熟练,不能熟悉到整个的流程,导致了在遇到问题时,不仅不能及时的解决,还要互相推卸责任。因此,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分割使管理员们在工作中缺乏合作和创新的精神,也就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以至于工作效率偏低、服务质量较差。除此之外,由于图书馆部门划分较细,导致不同部门却发挥相同的作用,这对数字文献的开发利用相当不利。因此,我们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建立新型的业务管理模式。

三、新疆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由传统的典藏文献资料为主向文献信息的开放、存取和提供检索转变,由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这就要求新疆高校图书馆从管理理念到组织结构,从业务内容到人员配置,从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到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重组。

图书馆在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图书馆的性质、特点、任务以及自动化规模的大小等实际情况来进行。推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具体方式是进行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的深度改革,其基本步骤为:确定战略目标―改变业务流程―调整责权关系―部门重组―效果评估。具体如何进行,必须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依照对各单位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来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重组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以组织机构为对象的重组: 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必将打破图书馆陈旧的管理模式,加快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图书馆应该以自动化信息处理为中心,通过改革图书馆原有的组织机构实现重组,内容包括取消、合并旧部门,划分新部门。明确新部门的权限和业务范围,协调新部门之间的关系、管理幅度和层次等,使重组的机构更好地适应自动化的发展。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将采编部构建文献信息资源部,具体负责全馆所有入藏文献信息采集和加工,包括馆藏文献信息的建库工作。可以大胆借鉴国外经验,将分类编目加工通过招标, 由专业承包商来完成。把采购、分类、编目、数据交换合为一体,组建信息整理部,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可达到相同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将流通部书刊阅览室合并,构建文献服务部,负责馆藏文献的流通和阅览。第三,将情报、检索合并,构建信息服务部,负责各类文献信息的开发,为网络数据库和用户提供最新科技信息和专题信息,负责检索、课题查新和各种形式的网上服务。第四,将业务辅导归入办公室,负责馆际业务交流和学术交流,组织馆内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新读者入馆教育工作,同时保留行政管理职能。

2.以技术为对象的重组:是根据自动化系统的运行与设备情况,采用新的服务方式,新的操作方法以及新的信息控制技术等进行的工作流程结构和各层人员结构的重组,包括业务流程的改造、技术规范的制定、设备的调配与更新等。

3.以人为对象的重组:这是所有重组的基础,包括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服务态度以及能适应的工作性质等进行的重组,其中包括以自动化为中心的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变革。业务流程的重组,从思想上破除传统的管理模式,使整个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4.建立以作业流程为基础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