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艺和茶文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茶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饮品承载了很多的中国的文化元素,也可以这样说,他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而咖啡,是西方文化的的代表,也是西方一种精神的代表,与西方的文化生活中的热情开放和自由息息相关。茶叶清香沁人,喝茶的时候那种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香醇,也是很让人如痴如醉的,可以让人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一、起源和发展
(一)茶的起源。秦汉年间,我国的四川地区就已经开始盛行饮茶。西汉,茶就已经成为四川的特产了,曾经通过进贡被带到长安,古代的川东鄂西其实就是茶树的起源发祥地。在《神农百草经》中曾写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在那个植被很茂盛,茶叶至今还很是茂盛的环境,神农尝百草绝对是可能的。在我国的汉代以前,川东鄂西等地区,由于那里盛产茶叶,所以那里的生产和利用茶叶传播文化的事业已经是相当的发达。
宋初明末时,茶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一种巅峰的状态,赐茶、贡茶和斗茶流行在世。清朝时,茶的文化更是深入发展,戏曲也开始进入茶馆表演。清朝的对外贸易中,茶的地位已经超出了普通水平,随着历史的发展更是,在茶的各种活动中,人们不断地丰富与充实着茶文化的发展。
(二)咖啡的发展与起源。在西方,并没有神农氏这样的人存在,也没有相关的记录,所以,有关咖啡的传说各不相同。关于它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公元850年,在波斯的回教《古兰经》上,曾在执行某个任务时睡着了,天使就用咖啡将他唤醒,咖啡的力量很是强劲,让他一口气就将40个人拿下。
15世纪,就有很多参加朝圣的教徒将咖啡带回居住的地方,使得咖啡逐渐流传到埃及、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
到1683年,第一家咖啡店在欧洲的威尼斯建成。1720年,圣马可广场的佛罗伦咖啡馆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在英国,有无数的咖啡屋,并在社交场所中很受绅士们的欢迎。咖啡的文化也对巴黎的市民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茶与咖啡文化的不同
(一)茶的特点。中国的茶文化源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蕴含了美学、哲学、历史和伦理学等等,在生活中可算是一种极其奇特的文化景观。不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传承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茶文化的形式包括了茶的历史发展、饮茶的习俗、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道茶艺以及茶的科技等等文化艺术的形式。茶文化的历史久远,主要是因为它的内涵厚重。
(二)咖啡文化的特点。西方的咖啡文化与东方经过岁月的洗礼的茶相比,它的特点主要就是洋溢浪漫、自有理性、热情奔放和方便快捷。咖啡文化是一种烂漫情调和享受生活的惬意的那种感觉。对于西方人来说,咖啡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毕竟它蕴含了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西方人认为上帝就是一切,认为上帝看中的是人的灵魂,而人的灵魂和肉体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抵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的人都有很强的竞争和为个人奋斗的意识。对他们而言,生活就像是在煮咖啡,如果对所有的事都没有了新鲜感,那就干脆换一种新的冒险和品位。这就跟咖啡被泡过一次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在味道上就会变得清淡无味,既然这样,就换掉再重新拿新的开始煮,重新感受它的味道,重新体验。
三、两者的传播与交流
咖啡与茶叶的传播交流都是一种传播文明的大事,直到现在,咖啡虽然还没有在国内普及,但是茶叶已经成为了西方人享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由于茶和咖啡都是从民间传到贵族生活里的,所以它们都带有等级色彩。
(一)茶入西船。茶叶传到西方时,已经是16世纪以后的事了。在16世纪前后,茶叶在肯尼亚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它的颜色和种类不尽相同,是通过丝绸之路有帆船等方式传到西方的。开始时,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及其昂贵,普通的老百姓是喝不起的,茶仅仅作为贡品被献进皇室。在那时,人们觉得喝茶是对身份的炫耀,是品位的提升,人们彼此争相炫富。饮茶之风也随着人们的口味和追求等欲望逐渐增长,几乎已经发展到狂热的程度了,很对的贵妇人都很痴迷于饮茶,几乎都是整日的沉浸在饮茶的社交活动中,甚至有些抛弃了家业。
(二)咖啡的到来。关于咖啡的传入有很多的说法,清初,中国还没有接触咖啡,清中中国有没有咖啡也还不能定论。
根据专家的考证,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在民国初的《中华大字典》里,意思就是西洋饮料,跟中国的茶差不多。在此之后,《辞源》也收录了咖啡一词,并且将这个词翻译的又准确又详尽。由此看来,咖啡一词在民国时期已经很流行了。
大约在清末,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咖啡馆。此外,咖啡的种植也已经传播到了中国,在1884年就被引种到台湾,1908年被引种到海南,到后来就相继被引进大陆。可以肯定的是,咖啡的栽培与生产在中国的民国前夕以及以后的民国时代就有了。解放后,它的种植就渐渐地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后,咖啡馆和喝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在不断地扩大咖啡的种植,而咖啡的消费也在中国的发展中逐渐起重要作用,开始成为都市潮人的一种消费时尚。
四、结语
中西方的文化逐渐的渗透到双方的文化生活中,茶和咖啡两种不一样的饮品分别承载了不同的文化精神。中国的茶讲究的是中庸,而西方的咖啡文化则是强调理性。随着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交流,不同的文化交流也显得犹为活跃,遍布各国的茶馆,咖啡馆见证了各国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篇2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篇4
篇5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两者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开放的西方文化与含蓄的东方文化
从整体上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1)开放的西方文化
从根源和发展的情况来看,西方文化相对外倾化,属于商业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一个是希腊文化,另一个则是希伯来文化。
希腊文化是带有显著外倾化海洋文化特色的。在古希腊,海上贸易相对发展较快,其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的外来文化,人们在接受这些外来文化时也造就了自身文化的开放性。而另一西方文化源头的希伯莱文化,它具有着浓郁的外倾化商业文化特色。西方希伯莱文化源于犹太人,犹太人频繁的大规模民族迁徙与商业活动,将原有的固定生活圈子打破了,将封闭转为开放。这种海上贸易文化与商业经济文化致使西方文化拥有着社会性与开放性。
2)含蓄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显得保守的多,它属于农业陆地文化。东方国家主要是靠农业为发展基础的,其经济形式为陆地型经济。农耕的生产比较稳定,这种经济方式拥有着自给自足的特点,也造就了东方人相信自然态度。这使得人们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愿去改变、去冒险,人们追求和平,重视先人们的说法与传统,并且对此不会去轻易的逾越。这种相对稳定的农耕陆地型经济造就了东方文化中的自然性与保守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讲究个体性而东方文化讲究整体性
1)个体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比较重视人的外在与实践活动,是强调个体性的文化。西方国家认为个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元素,他们强调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崇尚自我的发展与实现。这种个性价值在现代的各个层面中都有体现,西方国家的人们追求多元化,这就促使了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敢于创新与发明。
2)整体性的东方文化
由于东方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而在农业经济中的竞争性也不是不大,就使得人们的生活始终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平和的状态,就致使东方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比较平和,他们追求稳定与和谐,讲究秩序,提倡团队的合作精神。久而久之,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就形成了东方文化中整体性、集体性的特征。
3.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东方文化中的感性
1)理性的西方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崇尚理性,并且他们认为理性能够决定一切。这种思想、观念就是理论学说、理性主义。西方国家在科学上同样遵循理性主义,他们注重科学的研究与实验分析,强调数据,重视实效。
2)感性的东方文化
相对来说,东方文化就是感性的文化。对于实验的研究以及数据分析都没有西方国家理性与重视,在处理问题中常常是定性而非定量。比较倾向于从大处着手、论整体而言。东方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东方人往往会通过直观、内省等等这些个人体验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较西方理性文化而言东方文化显得更为感性。
二、艺术根源的不同
所谓艺术,它是一种能够激发人们想象的东西。再确切一点地说:艺术,首先它应该是对人们思想的反映。其次,它应该是人们根据艺术的性质与特征在自己思想中塑造的一个形象。最后,才会有艺术价值。在不同的国度中,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艺术的根源,它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历史。
看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就大体决定着东、西方艺术的发展形势。也就是说,东、西方国家的主流思想将主导着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虽说,现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也变得相对容易了,但是一个地域赋予人们的传统思想在受到多种潮流文化的冲击时,它依然还是会根深蒂固地生长在设计者的思想深处,这是很难得抹灭掉的本性思想。
东、西方艺术体现的差异,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人在思维模式上是不相同的。
三、东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与艺术的反映形式有所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是一种概念,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归根结底,艺术它的载体是人,是人的思想,而思想是无限的、活跃的。艺术它可以以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人们思维、思想的变现与传播,这就说明了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对艺术理解的差异,同时这个差异是必定的。艺术它本身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不同的是艺术形式,是不同艺术形式下的艺术形象。
东方国家的艺术在理念上更注重从整体上去把握、去透析,其艺术风格大体是把客观的东西溶入设计者主观的感情与思想。或者也可以说,艺术家将自己的感情发泄于客观的事物中,利用艺术手段将其表现出来。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创作理念,他们往往会更主观化,艺术家自身的抒情会变得相对客观化。或者可以这样说,西方国家的艺术家会更直接的去描述事物的本身,对塑造的艺术形象不做过多的修饰与评论。
另外,在东方国家的艺术作品中,有时会很难从外表看出什么东西。东方国家的艺术重视内在美,他们的作品多是以其独特的内蕴美而被大家欣赏。鉴赏东方国家的艺术品,不在于对表面的视觉感官,更重要的是挖掘其更深层次中蕴含的意义,重视内在美。
而西方国家的艺术,往往会做得更大胆,更直观。他们更注重在人们的视觉冲击。他们更强调形式美,西方国家的艺术会更直接的表达美。
四、东西方艺术的差异
看现代艺术作品的风格,不难发现呈现出了多种思想、多利,流派并存的现象。但在总体上,仍可以归结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表现风格。西方的艺术有着多变、充实、大胆、性感、理性等特点;而东方的艺术有着整体感强、含蓄、收敛、神秘、玄妙、有内涵等特点。
1.西方艺术性感而又开放
由于西方文化,西方人在情感方面更习惯于情感外化。这科,情感的表达突出的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西方的艺术创作显得更为性感化。在西方的艺术观念中,艺术家们更重视个人的主观意念、原欲,追求情感上的直接表达与思想上的解放,这些表现在艺术创作中,使得西方国家艺术的风格大胆而又前卫,他们往往在艺术的取材方面多种多样,追求创新。
2.东方艺术收敛而又含蓄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就促使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注重整体表现,他们往往拥有内蕴天成、含蓄自然的风格。东方国家的艺术家更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这种和谐关系的表现。他们在表达主题的手法上也相对含蓄收敛,不张扬、不夸张,所以
东方国家的艺术创作往往没有西方国家艺术创作的夸张外型与艳丽花哨的色彩,相比较而言,东方国家艺术造型会更简洁,色调也相对冷静。
3.西方艺术的多样性
西方的艺术充实、多变,这个特点形成了多种艺术的思想与流派。这都是源于西方文化中求新、求变的精神以及张扬、主观、个性的作风。这种文化赋予的精神与作风体现在西方艺术中,就是艺术家在个人作品风格中的不断探索与大胆创新,这就促成了西方艺术的多样化。
4.东方艺术的整体性
东方的艺术具有较强的整体感,表现为对传统的继承性。虽然说现在西方文化对东方的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不少东方国家的艺术家也受到了社会发展与文化思潮的影响,但是在他们不停向前发展的同时,却还是放不下对于传统性理念的保持思想,并且这一点在东方艺术中还是体现的相当明显。
5.理性的西方艺术
西方艺术中,艺术家们会十分看重几何学中的构图原理。他们会认为只有严格的遵照几何比例,才能表现出内含的秩序。
6.感性的东方艺术
而在东方艺术中,常常会出现古老的吉祥符号、神秘的图腾又或者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元素,艺术家们会将它们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借以表达某种情感,这也体现了东方艺术的感性与神秘。
五、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的差异可以等同于文化的差异。没有开放、大胆的文化,就不可能铸造出西方国家大胆、有创造力的艺术;同样,没有东方长期收敛、含蓄的文化熏陶,也不会滋长出含蓄、感性的艺术作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在东方艺术立足于自身本土文化的同时,可以学习借鉴一些西方艺术的思想与理念。但借鉴不是简单地模仿,要首先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只有多学习西方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才会有可能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的艺术。
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世界观与价值观上的差异。由此才衍生出了东西方在审美观以及艺术风格上的差异。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全球化,面对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在审美观与艺术风格上,如何做到的更多样、更精彩?或许应该是从如何将传统与反传统结合起来,即从传统本质上出发但在艺术的形式中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大胆的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艺术的道路变得更宽,也才能在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学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极简主义的共性[J].雕塑.2010
篇6
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都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作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与正确的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练习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的对比与分析,留给学生辩证思考的空间,不致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外活动
把英语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篇7
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内涵
1.1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创新和传承问题,如何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是传统茶文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字艺术广泛应用的现代社会,要想让传统茶文化的发展之路更加宽广,就必须突破传统茶文化的局限和框架,与数字艺术充分结合,形成数字艺术形式的新格局,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应该具有更新的创作观念,提高创作水平,从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茶文化。
1.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结合形式
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数字艺术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茶产品广告包装制作、茶文化空间的模拟和设计、茶文化相关网页设计等。数字艺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给传统文化的艺术处理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如今数字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传统茶文化也可以借助数字艺术的平台,加快传承和发展的速度,设计和创造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同时兼顾茶文化内涵的茶文化产物。
2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审美特质
2.1文化形式的数字性
传统茶文化相关的艺术设计需要对茶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有较强的文化领悟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些实际因素的限制,让很多设计师无法设计出理想的茶文化相关设计作品,这也很大程度的限制了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数字艺术可以成为设计师很好的工具,将茶文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方便设计师设计出更新颖的茶文化相关艺术设计作品。茶文化的内涵丰富,对于一些设计师而言,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这些数字艺术的设计师会从茶文化中找寻灵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在本质上,数字化设计师和一般的设计师是一样的,都是文化的传播使者,只是大家用来表达的手段和技术不一样。此外,过去人们记录和保存文化都需要用到实物,费时也费力,传播效果也不佳,而如今科技非常发达,数字化可以非常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想要记录全国范围内的茶文化材料,过去需要复杂的调查和记录,现在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非常快速和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信息的保存和筛选也会更加的可靠,这些资料也非常适合去分享和传播,让普通的民众都能接触到专业且完整的茶文化资料。
2.2实际操作的交互性
通过数字艺术在进行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设计时,需要很好地展现设计师的思维和意图,同时也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想法。数字艺术可以很好的方便设计师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让设计师更加了解用户的意图,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创作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数字艺术对茶文化相关作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在通过数字技术创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作品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品质和质量,从而更好的对传统茶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数字艺术的交互性,让传统茶文化设计作品能够更好的表达情感,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出更加有深度和思想的作品。交互性的实际操作让更多的人及时的浏览到传统茶文化的相关作品,更加方便地发表看法和意见,从而让设计师了解到人们对传统茶文化的想法,吸取更多的反馈和意见,为传统茶文化相关作品的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
2.3时空的虚拟性
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起来速度较慢,阻碍了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局限了传统茶文化内涵的推广和渗透。针对这些问题,数字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加速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增加传统茶文化的文化表现形式,利用先进的设计和传播方式,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好地推广传统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可以让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并且想要了解的人,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和了解,保证画面和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数字艺术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传统茶文化的内容和文化精神。让传统茶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为现代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精神洗涤。
3数字艺术的发展与茶文化结合的发展趋势
3.1创造方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艺术的规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形式,将计算机技术和传统茶文化的内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茶文化得到全新的升级和蜕变,对传统茶文化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革,同时对其传统思维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茶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茶文化更好的传播和发展,也能丰富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全新的创造方式,也让更多对传统茶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茶文化,让传统茶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多的关联,与现代人有更加亲密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一种与人们非常疏远的文化形式。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尝试数字艺术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才能让传统茶文化获得全新的思路,拓宽发展的道路。
3.2创造内容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和艺术形式一直都是结合非常紧密的,但这些结合也有更好的实现途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艺术的广泛应用,传统茶文化与之结合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传承和发展。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很多利用数字艺术设计出的传统茶文化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人们越来越熟练地将计算机数字艺术与传统茶文化相结合,这也为传统茶文化的创新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可以对其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让其能够更好得到发展和推广。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茶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人们感受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也可以很好的结合,是具有深刻思想和内涵的传统文化形式。
3.3创造理念的发展趋势
传统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常具有思想和内涵的,其展现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不仅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哲学等丰富的思维。针对传统茶文化的创作,需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手法对其进行展现,充分的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和创意。设计师用数字艺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解决其创作的难题,让其实现创新发展,让茶文化以更加完美和高效的方式来传承下去。只有采用新的创造和发展理念去看待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让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艺术的发展和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改变传统茶文化设计和传播的局限性,设计师借助数字艺术技术,其表达方式会更加多样,也让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能够越来越轻松地接触到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曹爱萍.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茶道文化对陶瓷艺术创作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7(1):161-162.
[2]石磊.论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1):392-393.
[3]胡靓.浅论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6(5):291-292.
[4]陈灿.情感化设计理念在数字艺术教学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5(12):172-173.
[5]靳佳佳.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数字艺术与中国画的结合[J].科技传播,2015(2):163-164+93.
[6]肖莹艳.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美术文献,2014(5):119.
[7]苗琴.高校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及茶道艺术》课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才智,2014(25):235.
[8]凌菁.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5):46-47.
篇8
(三)美洲地区美洲地区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比较富庶,一些发达国家皆在美洲。在进行石油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南美地区,该区域拥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美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美国,由于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较其他国家更进一步,因此在对美国文化特征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应集中关注美国文化中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具体来说,美国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倡导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美国对于人权十分重视,并且标榜自己是自由的国度。因此在美国社会中,自由、平等被放在社会生活中的首要位置。(2)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美国的历史与我国比较相对较短,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因此美国没有传统的束缚,其在思想以及文化上更加积极、自由。一些新事物在美国更容易被接受,不会受到传统的冲击,更容易发展下去。(3)英雄主义旺盛。牛仔精神是美国精神的一个缩影。美国文化中一直都有着明显的英雄情结,这从美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由此可见,美国对于力与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崇尚一种阳性,正义的力量。
二、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冲突对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石油合作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石油企业要想正常稳定地运转下去,有效的管理制度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石油企业管理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掌握不清,而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例如,在中东地区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及时地将民族信仰以及饮食习惯等问题融入企业的管理中,就很容易引起中东地区工作人员的反感,甚至引起中东地区资源拥有国的排斥。文化冲突的出现将导致石油企业内部矛盾的激化,在工作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对一些工作任务产生反感,难以有效地执行,造成执行力的下降。同时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工作人员无法与当地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得石油企业在进行石油开采时,工作进度受到影响。并且在进行日常工作时,内部工作人员之间难以形成通力合作的关系,使得石油开采日常工作难以协调,无法统一进行运转。
(二)文化差异对市场经营的影响石油企业在国内进行经营面对的是国内市场,由于文化背景相同,经济环境稳定,因此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较小。随着石油企业逐渐向外发展,我们发现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经营的过程中,由于面临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文化背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使得石油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又由于石油企业对区域间文化差异难以有效把握,因此无法对区域市场发展进行全面了解,造成石油企业在进行决策以及执行等方面出现偏差。
(三)文化差异的潜在影响企业文化是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向心力,让企业员工在工作时,更加具有凝聚力。但是由于石油企业目前逐步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式的企业文化已经难以满足石油企业的发展需要,造成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作用发挥受限,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出现潜在的文化风险。这会对提高石油企业员工工作热情,提升企业团结协作精神造成不良的影响。
三、跨文化背景下国际石油合作的策略
(一)把握文化差异,协调文化冲突要想有效地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加强国际间石油合作,有关石油企业应对文化差异要有所重视,并积极从调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文化差异进行解决。
(二)重塑企业文化,加深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应对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并且结合国际化的思想对企业文化进行重塑。首先,要促进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让企业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企业文化还要符合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与石油企业的发展相协调。其次,要注重加深企业文化的内涵。将包容并蓄的思想融入其中,使得石油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任何地区适用,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出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最后,要挖掘不同区域间共性的文化特征。虽然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差异,但是由于受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仍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善良、正义的热爱等。有关石油企业应对这些共性的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提升企业文化的普适效果。
(三)加强文化宣传,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是石油企业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保障石油企业的顺利发展,在进行石油企业国际经营的过程中,有关石油企业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这种培养与一般的企业培养应存在一定的区别性。
(四)做好风险预警,提前制定策略石油企业在进行运转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其中文化差异引起的风险就是最主要的一种。因此有关石油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以及国际石油合作的过程中,应提前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设,并且针对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把握,制定出有效的应急预警机制。有关石油企业还应提前制定解决策略,减少工作过程中风险的出现,提升石油企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篇9
第一、提供政策上的引导或资金上的扶持;
第二、大力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
第三、努力为文化创意产业开拓市场创造便利条件,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举办各类文化(创意)产业类博览会。
那么,在这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开始席卷全球之际,我们应该如何站在世界的角度上看待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异同,并从中找到结合点呢?
一.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起步差异
同为中华民族,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较中国大陆早,自2002年起就有人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顺应台湾传统产业转型的需求与全球化的趋势。台湾较早接触欧美韩日等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先进的地区,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这种特色是其他国家或地区所不具备的。大陆则经过数年的酝酿,于2004年前后提出相关政策,尤其是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并正式以政府重要文件向社会公布,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二.两岸举办文化(创意)产业类博览会规模差异
各国举办文化(创意)产业类博览会,多由政府文化与贸易等相关部门牵头,台湾和大陆也不例外。较为知名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Taipei Art International Fair)由台湾“文建会”与对外贸易部门等主办,以艺术展演、艺术品交易等为主要内容,至2008年已经成功举办15届,成效斐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07年首办的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展览会,内容丰富,水准较高,反响也非常不错。相比而言,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博览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自2004年以来,文化部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先后筹备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中国西部、中部、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国家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展会。这些展会目前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差异
由于大陆幅员辽阔,地域特色多样,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国家级、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展会,还有一些地域性或城市性的展会,比如山东、杭州、温州等地的文化博览会。据统计,在大陆范围内,林林总总的文化博览会不下20种,规模不等,侧重点不同,特色也不一样。
另外,台湾的文化市场较为狭小,且近些年来台湾经济持续低迷,更进一步限制了文化市场的容量。而反观大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三,文化需求十分旺盛,文化市场十分广大。且大陆近些年来开放程度更高,十分欢迎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和企业来华交流,蓬勃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就是一个例证。
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点
由于台湾与大陆同属大中华文化圈内,彼此的文化认同度较高,因此各自的文化创意产品容易为双方所理解和接受。台湾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曾被邀请参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台湾的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老成持重,在专业化和运作成熟度上更胜一筹的话,那么大陆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则是“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由于大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丰富,加上近年来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大陆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规模、影响、层次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等方面,都将是台湾所难以比拟的。当然,由于大陆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经验较浅,运作相对不够成熟,而这些却恰是台湾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这就为双方取长补短,进行展会合作,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目前两岸形势趋于缓和,这就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五.两岸文化创意融合所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从上面的叙述中,虽然我们可以肯定,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出路在大陆;而对大陆而言,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经验尚浅,总体水平较低,经营体制也不够成熟,优秀的人才也较为缺乏。所以,必须要向包括台湾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早、水平较高的地区学习。但实际上,两岸的文化交流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博览会上却不多,比如直到2007年的第三届中国(深圳)文博会,台湾才首次组团参加。因此,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交流与合作急需加强,尤其是需要一种以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与合作为主题、由两岸共同主办、两岸创意产业人员共同参加的博览会作为桥梁与平台。
在这种情势下,首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应运而生。本次文博会是首次由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的一次盛会,以“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将通过博览交易、高峰论坛和配套活动三大板块,汇集两岸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集交流、交易、投资和论坛为一体,体现两岸特色和“海西”水平。
篇10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欧美人把狗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与此相反,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馋猫”比喻人贪吃,常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方面
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教变成西方基督教的嫌疑。严格来说,此例文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应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proposes”似更忠于原文。
(三)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理解和翻译的。例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mind.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都源于军事家策略的,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两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较佳方式。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且会觉得很传神,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另外,“丢脸”被直译成lose face,“走狗”译成running dog,大受外国人欢迎的“功夫”,英译成kongfu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人们会问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一般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比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点”更恰当。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而汉语谚语中“说曹操”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s相对应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也迅速”的意思。本文从历史典故、、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即翻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7(4).
篇11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张新红《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这个含义源自一个传说。相传有个国王讨厌手下的一个大臣,为了惩罚他,国王送给该大臣一头白色的大象。该大臣发觉这头象非常棘手,因为是国王送给他的,他既不敢转送给他人,更不敢宰杀,只好小心地侍侯着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极大,把大臣给吃穷了。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本文由收集整理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1.2习俗差异颜色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某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发给他“红包”。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在马来西亚,绿色被认为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美好的象征,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象征新生和希望。
1.3宗教信仰的差异
数字的文化差异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例如,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翻译成英语three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guns,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2.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2.1直译和意译对翻译的影响
直译与意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综观翻译历史,翻译理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绝对的声音。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凡翻译形式无怪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对直译和意译问题,一些翻译者运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即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法。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译成“小额存款,巨额收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即直译),(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可译成“机器更新,小巧轻便”。(夏普复印机广告),只有在直译的意义不明确,不能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时候,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应译为“入乡随俗”。但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例如:sprite饮料,这个单词在英文中为“精灵”,“妖精”之意。在莎翁的一些戏剧中,“精灵”是十分可爱的。西方国家过万圣节,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就化装成各种“精灵”、“妖精”,挨家挨户“乞讨”糖果,但在中国人心中却是邪恶的。若直译必然不妥,所以转义为“雪碧”。“雪”清新凉爽,“碧”玲珑剔透,该译名给人玉洁冰清的感受,作为饮料名,可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2.2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称之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人们常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软文化的差异(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006)。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整体。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强调氏族整体。西方则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强调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国、省、(市)县、乡、再到村。强调的是整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时间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强调个体。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指向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他们强调自我,信奉个人本位。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买单。再比如,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敲门问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进去。孩子到了18岁就远离父母独自闯天下。他们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我奋斗。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国有句谚语是“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强调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翻译为英语应该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这句话就不要直译,因为西方人对筷子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对人与自然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强调“民以食为天”,把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的哲学儒、道、佛学都是讲人生哲学,儒学强调“作为”,道学强调的是“生存”,佛学强调的是“悟觉”,这种哲学思想逐步在人们头脑中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更深(任京生《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古代,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便求当圣人;报国无门便求做隐士,吟诗饮酒自得其乐。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译为“i can’t forget my sorrow/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nothing but the wine.”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来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没出来。所以外国人似乎明白,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所以”wine”这个词最好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联想到好酒。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而把历史推向前进。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学,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趋势。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西方人更热衷于作律师和医生。
2.3比喻和习惯表达对翻译的影响
比喻及习惯表达都是具有浓郁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成份,也是翻译过程中导致理解障碍的原因之一。(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只有深入研究, 对比, 理解两种语言在比喻和习惯表达上差异, 才能摆脱理解障碍造成的困境,真正达到译文“入木三分”。 由于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识,可以有不同的透视角度, 因而就会产生喻体不同, 比喻相似的现象, 即比喻的差异。请看下列一组词的英汉对比(参照英语奥林匹克小学四年级分册主编包天仁吉林教育出版社)
此外, 两种语言在习惯表达上也有差异, 例句:
例1.if you ever think he is lazy, think again.
这如果直译为:“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再想一想吧”。 从表面上看十分忠实原文, 但由于忽略了在特定环境下英语习惯表达的特点, 实际上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其正确译法是: 如果你认为他懒的话, 那你就错了。
例2.when i say chinese food, i mean chinese food.
这句话照字面直译为: “当我说中国菜时, 我是指中国菜。”这不仅破坏了原句的意思, 也没有将句定的表达法体现出来。 如果译为“我说的是正宗的中国菜”那就好多了。
2.4宗教信仰与典故对翻译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教多有“圣经” , “洗礼” , “修女” , “教堂” , “上帝” 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佛教, 道教, 多有“玉帝” , “观音” , “菩萨” , “佛主” , “慈悲为怀”等宗教词汇。在中国文化中, 历史典故丰富多彩, 如“盘古开天” , “牛郎织女” , “项庄舞剑”, “卧薪尝胆”等等。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请看例句:
例3.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on’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源于圣经故事, thomas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 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使用doubting thomsa表示多疑之人. 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
其译为: 你这个人真多疑,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
例4.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begin to breathe. 基督教认为, 上帝创造了人, 而人来自尘土. 因此, 英语中creation指 “上帝” 。而clay指 “上帝创造的人” 。理解了creation和 clay这 两个词的宗教涵义后, 就可将原文译为: 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篇12
所以有时候想,聋文化真的需要刻意设计一些方式来强调差异,突出自己的特色吗?哪怕不怎么舒适,也不怎么符合习惯?如果在现有的文化和习惯的基础上,稍微做一点符合聋人特色,又舒服自然的变动,来形成聋文化方式,是不是更好一些?我注意到很多聋人朋友只是偶尔使用这类海外聋文化方式,大部分时间还是习惯性地使用听文化方式。尤其是聋听混杂的场合,更是犹豫不决,不知该选哪一种方式。
tulip
看了上面的帖子,我认为“聋人文化” 也有亚文化圈的,就是各国聋人自己的聋人文化,在中国是中国聋人文化,有的地方与别的国家聋人文化一样(用手语、有聋校、聋人聚会的习惯,重视视觉交流和视觉艺术等等),也有与别的国家聋人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具体的手语语种不同,书写的语言形式不同,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不同)。我觉得入乡随俗,看看周围的环境。在中国,一些场合更是言行谨慎的;而在聋人圈自己人的场合则更加随和,按照本国聋人自己的方式交际。
我见过泰国聋人,还是保持双手合十的习惯。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聋人文化方面的特征,以及跨文化交流时的变通。
远方的风
不喜欢举双臂两手摇拨浪鼓般的动作,遇到激动热烈的场合宁愿把巴掌拍得震响拍得通红,这样才刺激。 干杯还是碰杯痛快豪爽,外国的东西不必搬照,有的并不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
yzxss1
还是顺其自然,不能生搬硬套。正如人家是黄头发蓝眼睛,我们除了把头发染黄,而不可能也把眼睛变成蓝色。
星际基因
因为现在是引进外国聋人文化、结合本土文化的初期阶段,需要时间来消化,在各种交流场合中对外来的手语文化做一次整合,吸取外国聋文化中的强视觉因素,跟东方文化的优雅精髓结合,进入成熟阶段就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这就像中国功夫在外国影视作品中的影响一样,衷心希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聋文化将会借助外国的强视觉因素苏醒起来,像百年陈酒一样,越醇越香!面对铺天盖地的手语“舶来品”,不要轻易失去独立的判断力,世界上没有单一的文化,只有融合生存下来的文化。
从研究角度来讲,对每一个细节有所质疑,才能有所改进,这是每一个熟悉手语的聋人的责任和义务。
思想鱼
针对所谓的外来聋文化的问题,我赞成星胖和巴山茉莉的看法,认为首先应该捍卫民族文化事业,越来越有民族性,越来越有世界性!否则那种文化就不土不洋。至少会被世界所淘汰出局!没错,我们古代传统文化历来不拒绝优秀的外来文化,其中不少洋文化几乎都被中国化掉了,比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也是很好的证明!西方食文化也是如此,再也不是正宗的了。不过,我看咱们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外来的手语,采用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捍卫中国特色的手语文化!除非必要的国际交际手段外。^_^
篇13
二、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甚至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 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 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 Smith、Miss Alice等. 熟人之间,更多的是直呼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