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篇1

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发的、业余的,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创造的独具审美趣味的艺术,是集真、善、美为一体并为价值追求的精神文化产物;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民族文化艺术景观,是民族群体朴素的生存世界观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体现了“民族传统艺术承载着与天地共生的价值观,追求与自然和谐的人文之美,对民族社会的人文化成起了重要的作用。”[5]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内涵深厚,来源于生活、情深意浓,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形象载体,在自我传承中发挥着无言的教化作用。民间传统艺术作为艺术教育的“资源”在美术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最关键的是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于生活,所以,这种教育资源易于传诵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强化,使人们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受到教育,是一部关乎民族文化与社会的“活教材”,在教育意义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着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二、时代性特征的价值取向:民族文化的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代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任何事物,只要是当下的存在,就无不包含着一种时代性。时代性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着事物的一种必然性、特定性和发展性。”[6]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是“发展”的教育,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区域环境下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也是现代美术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价值诉求。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是各少数民族历史已久的文化积淀,在特征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调和区域社会历史特性,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文化属性,以此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品质,在这点意义上集聚了民族文化创新丰富的土壤。民族文化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一定的社会为基础的。”[7]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个体因素,民间传统艺术从一开始就反映了社会的特性,社会也是一开始就在人与艺术、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留下艺术、文化发展的痕迹。“创新”是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核心,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美术教育谋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即内在的价值诉求,更是社会时代性特征赋予艺术教育的外部所需,即社会价值取向。内在驱动力和社会需求共同组成了民族文化创新的社会基础(或环境)。

篇2

篇3

从途径来说,“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需要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教育部门与产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来实现。职业教育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是在企业以及行业的参与下完成的。从课程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具体培养工作的实施,都需要企业与行业的参与。企业技术标准与技能规范的完善与创新,也应充分吸纳不同知识来源、不同利益立场的独立创新主体的创新性要素,共同提升。因此,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是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篇4

后浇带是一种防裂缝措施。由于钢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温度下收缩的程度和膨胀的程度不同,产生有害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规范的约束下对墙体、横梁、和底板进行留设施工裂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多个部分,通过构建的自然物理收缩或膨胀的原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进行混凝土的填充,将多个结构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后浇带的特征是:可以根据结构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浇注;后浇带的强度一定要比其联接的构建部分高;对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浇带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时间的不同而产生构建裂缝。

一、后浇带的主要功能

后浇带能够克服因温度差引起的构建收缩,对于各种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如果是在温度较低的季节施工建造的,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一旦温度升高,混凝土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温度的应力,对构建形成向外的挤压力量。一旦超过限度,混凝土构建中就会出现裂缝。在混凝土结构建成之前对温度应力的考虑能够事先进行裂缝的预留,再在一定的时间(混凝土内部硬结收缩完毕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就可以做到保护构建整体性的作用。

后浇带的设置能够解决因基础设计和裙房结构组成整体的问题。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和基础虽然在设计时是一个整体,但是考虑到建筑队地基的重力影响引起的沉降,必须设置后浇带。用后浇带将这两个部分分开,通过沉降量计算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后浇带的设计之前要对整个裙房结构和基础的强度进行核对和计算,对由于连接成为整体后的结构体的后期沉降引发的内部应力进行计算。一般的施工顺序是先对建筑的主楼施工,再进行裙房的施工,最后进行后浇带的浇筑。

二、如何设置后浇带

(一)注意间距的合理性

在图纸上如果有留设,必须按照图纸的设置进行后浇带的施工。图纸上的构建间距不一定要按照图纸上的来留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的矩形建筑物后浇带的艰巨不超过40厘米,而最小的距离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四季平均气温而定,但不小于30厘米。

(二)注意宽度的合理性

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结构的整体性,但并不是要将结构整体进行切割为若干毫无联系的板块。对于楼板或基础来说,起受力作用的钢筋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切割断开的,这既是保证结构的整体性的要求,也是保证施工安全的要求;如果后浇带的跨度设置确实很大,需要切割受力钢筋,那么在浇筑后浇带的过程中要将其焊接联接,这是为了避免楼板两端受力过大形成下垂变形。后浇带的宽度的要求一般超过10m,不少于7m。

(三)后浇带的位置选择

后浇带适宜选择在混凝土构件受力最小的部位。一般剪力墙的中部是不设置后浇带的。梁和板的反弯点附近是最好的位置。这里避免了因弯矩和剪力过大而导致的构建自身压力。

(四)后浇带的断面形式选择

通常后浇带的断面要与混凝土结构的断面一致,为了避免因受力集中引起的结构变形,应避免后浇带浇筑后出现直缝。

三、后浇带施工技术分析

(一)时间选择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构建的收缩在两个月之内会完毕。而对于高层建筑和裙楼的结构和基础而言,则要等沉降完成之后开始浇筑后浇带。裙楼和高层建筑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同时施工的,但是裙楼的施工量小而主题高层建筑的施工量大,在裙楼完成后,主楼的施工尚未完成,实际上裙楼的荷载产生的沉降在前,主楼的沉降在后,且主楼荷载造成的沉降多于裙楼的荷载,因此必须等主楼完全沉降完方可进行后浇带砼的施工。由于不同的施工季节、施工材料,一些需要延后浇筑时间的工程则要在设计图纸上体现出来。

(二)材料选择

后浇带浇筑前要将裂缝全面清理,排除积水,保持后浇带两边的构件表面湿润24小时以上。选择的材料必须是无收缩混凝土——膨胀水泥或添加膨胀外加剂的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为了使后浇带的强度高于所连接的构建,施工前必须加入早强减水剂,对混凝土进行认真的配置和振捣。

(三)后浇带前期准备——预设模板

模板的预设要严格参照施工图纸进行。在混凝土的浇筑之前要预设钢丝网模板,要保证钢丝网模板的钢丝网格均匀统一和钢丝粗细统一。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都必须有质量的保证,这是避免裙楼和主楼在连接跨度过大的时候,地下室大梁支撑的荷载过于大二超过钢支撑扣件的承受能力而引起扣件螺栓被破坏。

(四)浇筑混凝土

首先必须按照施工方案严格进行施工。第二、水平后浇带的浇筑要将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垂直后浇带的浇筑则要将混凝土充分振捣,振捣的时候要避免振捣器的振捣动作将钢丝网破坏。第三、注意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以防止混凝土水泥浆流失。

(五)处理垂直施工缝

垂直施工缝的混凝土浇筑后达到初凝时就要用压力水冲洗直至出现骨料,并将钢丝网冲洗干净。为了避免错过冲洗时间,施工图纸要对时间进行预设,必要时要有专人负责检查。

(六)后浇带施工温度选择

后浇带砼要选择适合的浇筑温度,以保证新老砼结合良好。最好的温度是10摄氏度,这符合热力学的收缩和膨胀的最佳结合点。后浇带砼在浇筑完毕后要在两天之后选择适当的时间收关,防止砼出现干裂,最佳的时间是早上或傍晚。

(七)后浇带的保护

后浇带的施工缝必须避免杂质和水长时间滞留。通常在后浇带缝的两端或两侧采用设置挡水砖或在后浇带内壁上涂抹防水砂浆的措施来完成保护;“后浇带的施工缝处理完毕并清理干净后,在顶部用木模板或铁皮封盖,并用砂浆做出挡水带,四周设临时栏杆围护,以免施工过程中污染钢筋,堆积垃圾。”

四、几种施工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材料质量问题

务必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严格,不跑浆,不允许留直槎。留直槎会使梁的后浇带出的木模缝隙过大导致混凝土漏料,造成砼体密度不够。应该留成斜坡槎。

(为)对于许多因各种客观原因

这些原因造成不能按照施工规定进度施工的工程,造成下半部分工程完工,上半部分停工。这时候如果在后浇带必须浇筑混凝土的话,引起的沉降裂缝破坏了结构,造成新的结构裂缝将更难解决。因此,一般在后浇带进行加强处理,要用高强度混凝土和内置高强度钢筋的方法来承担上半部分工程继续施工的时候形成的结构内应力。

建筑基础施工的后浇带与建筑基础同时进行,且最先施工,对于出现的沉降和后浇带的缝接情况要做观测,一要按照图纸设计要求进行,二要为观测创造时间。后浇带的施工是一种细活,不同于结构梁和柱的施工,为了保证后浇带砼和结构部件严丝合缝且质量过关,在施工的过程中,现场的施工监督员必须勤加督促和检查,防止工人为了省事和避免麻烦偷工减料和省略步骤。

参考文献:

[1]杨贻彬,后浇带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术手段浅析[J]科技资讯,2009(14)

[2]秦桂娟等,建筑工程模板设计实例与安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1)

篇5

2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

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展开一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审美教育活动,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它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见解与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到对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不断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的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也可以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社会现状和思想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第二,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社会形式,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怕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艺术教育的合理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为学生注入正能量,鼓励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且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从而加强大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使其获得心里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艺术教育合理的应用、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事情本质的认识,提高对生活真理的见解,使大学生学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审美观,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建设离不开艺术教育,在校园活动中,艺术活动无疑是最富有魅力的,最有利于人文精神文化传播的,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3高校艺术教育的合理运用

(1)合理地利用艺术教育。

教师在利用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实现艺术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相结合,价值观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形态虽然逐渐地成熟,但仍然有比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合理利用艺术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才能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艺术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死板说教,鼓励学生以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大学生自导自演,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之间实现交流和互动,从而带动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形成。

(2)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艺术教育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新来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熟悉,对此学校要合理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对新学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尽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的环境。

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普遍的表现得比较活跃。例如,自卑与自负的心理矛盾、强烈渴望被认同、性格叛逆、恋爱观模糊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电影、戏曲等,以艺术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者举办校园宣传栏活动以及校园广播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气氛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受到洗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健康发展。

(3)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时装表演、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等艺术活动,使校园得到高品位艺术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各类艺术活动以及广泛的艺术传播,使大学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欣赏。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电视剧《焦裕禄》进行欣赏,大学生看到了焦裕禄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对工作的努力认真,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唯有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因而在培养人才时要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能培养人创新精神的教育,尤其是在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方面,更具有优越性。但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就要针对其进行分析,并指出儿童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 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时期的儿童是最具创造力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具有活跃的艺术活力,而进行儿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帮助并启发儿童建立起审美意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可以领悟到社会美。但对儿童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家长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有很多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艺术细胞,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艺术培训班,没有遵循孩子的意愿,这样孩子就会在一种模式化教育方式下机械地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教育方式上存在的误区。儿童本身就具有非常活跃的艺术细胞,对艺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如果在后天不继续练习,就不能保持这种艺术上的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设计教案和教学活动时会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一些艺术标准的训练上,不重视儿童对艺术的表达能力和感受能力,这就抑制了儿童的创造力和艺术潜能。

二 艺术教育在培养儿童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1.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创新意识

艺术教育具有的形象特征可以很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同时,兴趣也是进行创新的一种原动力。由于儿童天生就对未知世界有着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儿童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就使儿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创新活动中。如在爱迪生小时候,由于对母鸡下蛋感到非常的好奇而被学校认为是赶出了学校,但他的母亲却利用艺术教育唤起了爱迪生的灵性,从而培养了他创新的兴趣和意识,最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2.能够培养儿童的创新激情和自信

艺术作品其实都有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艺术没有情感,那就是空白的说教,没有思想那就是空洞的梦幻。一般来说,艺术作品里,情感语言极具感染力,从而把人们的内心由平静引到激动,活跃人们的思维,由此引发人们的创新热情,从而树立起自信,还可以克服胆怯和自卑,而这种自信也来源于艺术情感上的催化和渗透。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可以引领儿童通过感受艺术作品来体验人类丰富的情感,从而活跃儿童的思维,引起儿童创新的激情,培养儿童的创新自信。

3.可以塑造儿童的人格发展

在幼儿时期进行的艺术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日后的艺术家,而是利用艺术的独特功能来开发儿童自身的潜力和天赋,为儿童的良好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文化教育,它主要是一种审美教育,是让儿童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来充分地认识和感受世界,并逐渐形成儿童本身的自我和主体意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如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观察力等,丰富儿童的心理品质。

三 儿童艺术教育的发展

对儿童进行的艺术教育应是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的统一发展。由于儿童还处在生命中的一个起始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感知方式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认识,因此在新环境下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就需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并加强儿童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在教授艺术时,教师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法,并重视儿童对艺术的审美、再现以及表现能力,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加强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并且通过艺术形成人格主体。这就决定了在日后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时要进行教育上的创新,促进儿童的个性和谐发展,同时传播创新教育方法,树立起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同时还要用艺术来塑造儿童个人主体的人格观念,在教育上坚持创新观念,让儿童通过艺术教育来更好地认识世界,并逐渐挖掘自身的能力,从而逐渐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完善儿童的人格。

四 总结

综上所述,儿童其实是以一种自然和自发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造的,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也应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但中国的儿童艺术教育还存一定的误区,因此在当前环境下,需要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分析,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儿童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儿童创新的自信。而在新环境下,还要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创新,使之更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促进儿童的人格塑造。

篇7

一、游戏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一)可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有许多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完成,它要求幼儿改进思维方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加快思维的反应速度,进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主要是指幼儿在实际活动中利用表象思维进行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教师在传授幼儿数学知识的同时,如果注重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那么许多内容都可以提高幼儿的这两种水平,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更高一级的分析与综合。

(三)增强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并了解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而游戏恰恰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环境。

二、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是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游戏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依托于生活,模拟情景再现生活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体现,有助于幼儿学习有活力的数学;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能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是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要求。借助游戏情节,可将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幼儿的生活摆脱过多的“包袱”,并让幼儿从游戏活动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若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类游戏中,这样一方面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另一方面,还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某一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三)是幼儿数学教育人文化的要求。幼儿数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促进数学课堂的人文化,有利于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情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符合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它还包括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解决数学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对数学价值观等方面的认识,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实现,而这些恰好能在游戏中得到满足。

三、如何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教育

(一)应坚持以下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幼儿的一切学习过程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得到。大班幼儿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要在游戏中建构数学教育,那么游戏情节的设计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要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能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兴趣。

2.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游戏中建构大班数学教育时必须符合幼儿个体差异性原则。

3.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游戏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空间,使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让幼儿主动地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发挥教师、幼儿双方面的潜能。

(二)应坚持的方法与策略

1.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游戏来建构。在游戏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适合建构的数学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涉及到的游戏常常在数学教育中不单独出现,而是渗透于数学课堂之中。

篇8

5 Hou Ching-lang, Trsors du m onastre Long-hingTouen-houang:unetude sur le m anuscrit P.3432, dans M.Soym i (dir.) , Nouvelles contributions auxtudes de Touen-houang (Genve:Droz, 1981) :149-168.中译文侯锦郎:《敦煌龙兴寺的器物历》, 谢和耐、苏远鸣等着, 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 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 第77~95页。

6 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1990年, 第1~109页。

7 姜伯勤先生曾讨论敦煌与发自波斯的香药之路、珠宝之路、琉璃之路, 其中琉璃之路的提法颇具新意, 但未能展开论述。参看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4年, 第64~69页。安家瑶对此有所申论, 参看氏撰:《玻璃之路---从汉到唐的玻璃艺术》, 《走向盛唐:文化交流与融合》, 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2005年, 第21~27页。

8 (7)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辑考》, 《中华文史论丛》第63辑, 2003年, 第72~76、73、74页。

9 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 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246~260页。

10 参看柯嘉豪:《少欲知足、一切皆空及庄严具足:中国佛教的物质观》, 胡素馨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36~37页;John H.Kieschnick (柯嘉豪) ,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4.

11 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第194~206、449~468页。

12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4页。

13 参看定方晟:《七宝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4卷第1号, 1975年, 第84~91页。

14 《大正藏》卷54, 第1105页上栏。

15 《大正藏》卷12, 第346页下栏~347页上栏。

16 《大正藏》卷1, 第310页下栏。

17 小野田伸:《古代ガラスを意味する「琉璃と「0) 璃について》, 《Glass:ガラス工艺研究会志》第43号, 1999年, 第27~30页。

18 Berthold Laufer, 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Chicago:The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912) 110-112.罗佛的看法代表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 现在看来需要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重新检证。

19 罗佛在当时佛教和印度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 Berthold Laufer, Jade:A Study in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p.111.这一观点为薛爱华所承袭, 参见《唐代的外来文明》, 第537页。

20 魏收:《魏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4年, 第2270页。余太山认为《魏书》所载波斯物产之文出自《周书》, 《魏书》原文虽然亦有这类物产的记录, 只是由于并未超出《周书》范围, 因而被《北史》编者用《周书》的记录取代。换言之, 《魏书》原始记录已不可得知。参看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 2003年, 第86页。

21 例如在波斯珠宝商内沙不里 (Nayshābūrī) 写成的第一部波斯语《珍宝书》中, 水精和玻璃就是同一个词。Muh.m m ad ibn Abīal-Barakāt JuharīNayshābūrī, Javāhir-nāma-yi Niz.āmī, ed.Iraj Afshār (Tehran:Mīrās.-i Maktūb, 2004) .此材料承邱轶皓博士提示, 谨致谢忱。

22 宫嶋纯子:《汉译佛典における翻译语颇梨の成立》, 《东アジア文化交涉研究》创刊号, 2008年, 第365~380页。

23 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 2002年, 第515页。

24 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 第120、5045页。

25 (4) (5) 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着:《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3年, 第214~215、101、97页。

26 奈良国立博物馆:《正仓院展 (平成五年) 》, 奈良:奈良国立博物馆, 1993年, 图49。

27 考古报告和研究论着中或称琉璃、或称玻璃的情形, 据引时依旧。

28 《大正藏》卷45, 第405页上栏。按,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 在南北朝时期译出的《佛名经》中即有出现, 之后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更直接展示了东方琉璃世界之庄严光明, 所体现的佛性之净真。

29 赵永:《论魏晋至宋元时期佛教遗存中的玻璃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0期。

30 (11) 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 1995年, 第213、215页。

31 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 第148页。以上愿文录文均据IDP图版有所改正。

32 陈藏器撰, 尚志钧辑释:《本草拾遗》,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 第24页。

33 徐坚等着:《初学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 第646页。

34 王炳华:《琅玕考》, 《西域考古文存》,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225~237页。

35 中国历史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辑:《天山古道东西风》,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第279、282页。

36 大广编集:《中国:美の十字路展》, 大阪:大广, 2005年, 第134页。

37 安家瑶:《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1986年第2期。

38 筱原典生:《脱库孜萨来佛寺伽蓝布置及分期研究》, 《石窟寺研究》第1辑,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年, 第197~206页。

39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 《考古》1966年第5期;夏鼐:《河北定县塔基舍利函中波斯萨珊朝银币》, 《考古》1966年第5期。

40 安家瑶:《中国的早期玻璃器皿》, 《考古学报》1984年第4期。

41 安家瑶:《谈泾川玻璃舍利瓶》, 《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287~292页。

42 浙江省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编:《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 北京:中国书店, 2014年, 第62~63页。

43 赵永:《论魏晋至宋元时期佛教遗存中的玻璃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0期。

44 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特展仅陈列四件, 且未加说明。见浙江省博物馆、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编:《佛影湛然:西安临潼唐代造像七宝》, 第201页。

45 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全集:金银玻璃珐琅器》,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年, 图228。

46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年, 第248、228页, 彩版232。

47 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之研究》, 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8年。

48 其中七件玻璃花图版, 见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文物精品图集》 (下册) ,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3年, 第33页。

49 罗丰编着:《固原南郊隋唐墓地》,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61、82、235~239页。

50 王炳华:《吐鲁番新出土的唐代绢花》, 《文物》1975年第7期。图版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编:《新疆出土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75年, 图一八三。

51 之前对于绢花只有简单报道, 前揭王炳华文认为随葬的绢花只是墓主奢侈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 未能从信仰层面对其性质和功能有所讨论。

52 陈海涛:《唐代入华粟特人的佛教信仰及其原因》, 《华林》第2卷, 2002年, 第87~94页;毕波:《信仰空间的万花筒---粟特人的东渐与宗教信仰的转换》, 荣新江主编:《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年, 第49~56页。

53 录文参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 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 1990年, 第99页。

54 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 (修订本)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89页。

55 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244~246页;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第279~281页;郭俊叶:《敦煌壁画、文献中的摩睺罗与妇女乞子风俗》, 《敦煌研究》2013年第6期。郭俊叶认为, 七夕与七月十五相距不远, 佛教中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 此时有盂兰盆会、放焰口等一些佛事活动。于阗公主于此时施舍磨睺罗, 有可能是七夕之物, 节后施舍于寺院供养。按, 此说过于牵强, 于阗公主所施舍之物, 应当是专为盂兰盆节而造, 与七夕无涉。

56 黎毓馨考证静志寺佛塔地宫为隋代初建、晚唐改造、北宋沿用, 见《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 第8~23页。可惜的是, 图录中没有专门收录玻璃器。

57 定县博物馆:《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 《文物》1972年第8期。

58 《文物探源》, 《文史月刊》2008年第12期, 封三。

59 宿白:《定州工艺与静志、静众两塔地宫文物》, 《文物》1997年第10期。

60 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 第10、71、15、117页。

61 干福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自然杂志》2006年第4期。

62 关于汉唐间来自龟兹的异物, 参见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 第294~322页。

63 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 《绵绫家家总满---谈十世纪敦煌与于阗间的丝织品交流》, 以上两文均已收入其《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263~277、278~294页。

64 干福熹等着:《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第128~140页。

65 大英博物馆监修, Roderick Whitfield编集、解说:《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スタインコレクシヨン》, 东京:讲谈社, 1982年, 图55~1、55~2、56~2。相关研究参看安家瑶:《莫高窟壁画上的玻璃器皿》,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研究论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第425~464页。

66 彩色图版见大广编集:《中国:美の十字路展》, 第136页。

67 安家瑶、刘俊喜:《大同地区的北魏玻璃器》, 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年, 第38页。

68 深井晋司:《圆形切子装饰0) 璃碗---正仓院宝物白0) 璃碗源流问题について》, 氏着:《ペルシア古美术研究:ガテス器金属器》, 东京:吉川弘文馆, 1968年, 第7~46页。

69 王银田、王雁卿:《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07发掘报告》, 《北朝研究》第一辑,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年, 第143页;王银田:《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输入的西方器物》, 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 第75页。

70 马艳:《大同出土北魏磨花琉璃碗源流》, 《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71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 北京:中华书局, 1960年, 第3592页。《旧唐书高宗本纪》作龟兹王白素稽献银颇罗。吴玉贵疑《太平御览》所引《唐书》金下有夺文 (吴玉贵:《唐书辑校》, 北京:中华书局, 2008年, 第1069页) 。唐雯主张《御览》所引唐书并不是某一部书的专名, 而是包括刘昫《唐书》、吴兢等所编一百三十卷本《唐书》及唐代历朝实录在内的唐代各类史料文献的总名。编修者将这一系列史料统一引录作唐书, 正体现了唐至宋初的士人对于唐书这一概念的认识 (唐雯:《〈太平御览〉引唐书再检讨》, 《史林》2010年第4期) 。因此, 本条史料虽有异文, 或别有所本, 未必为银叵罗之误, 且从下文考证来看, 金颇梨确实存在, 故仍其旧文。

72 魏收:《魏书》, 第2275页。

7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魏洛阳永宁寺1979~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 第136页。

74 Hofkunst van de Sassanieden:het Perzische rijk tussen Rome en China (224-642) (Brussel:Koninklijke Musea voor Kunst en Geschiedenis) 266.

75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财政干部培训中心汉、后赵墓发掘简报》, 《文博》1997年第6期。

76 分型、成分及功能分析, 参看张全民:《西安M33汉代玻璃研究》, 《文博》2004年第1期。

77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东晋墓》, 《文物》1990年第8期。

78 关善明:《中国古代玻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2001年, 第70页。

79 颇梨作为七宝之一, 在唐宋时期敦煌佛寺中的功用及其与密教供养观念的关系, 拙文《敦煌佛寺所藏珍宝与密教宝物供养观念》 (《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 曾作初步讨论, 敬请参看。

80 《大正藏》卷17, 第345页下栏。

81 《大正藏》卷49, 第306页中栏~下栏。

82 《大正藏》卷51, 第87页中栏。

83 魏征等撰:《隋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3年, 第908页。

84 《旧唐书》卷四七《经籍下》, 第2082页。《唐六典》集贤殿书院条注略同 (李林甫等撰, 陈仲夫点校:《唐六典》,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 第280页) 。据下引韦述《集贤注记》, 史书库缥带之前缺字可补为青。

85 孙逢吉撰:《职官分纪》卷一五引《集贤注记》,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3~1986年, 叶八七背。陶敏辑校:《景龙文馆记集贤注记》, 北京:中华书局, 2015年, 第222页。文字和标点参考陶校而有所改易。

86 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 《唐研究论文选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第190~242页。

87 拙文《〈唐六典〉修纂考》, 朱凤玉、汪娟编:《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2010年, 第1161~1200页。

88 王婕等:《一件战国时期八棱柱状铅钡玻璃器的风化研究》, 《玻璃与搪瓷》2014年第2期。

89 矶部彰编集:《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中村不折旧藏禹域墨书集成》中卷 (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特定领域研究「东ア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研究成果) , 东京:二玄社, 2005年, 第67页。

90 林世田、萨仁高娃:《国家图书馆藏敦煌写本〈金光明最胜王经〉古代修复简论》, 《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91 林玉、董华锋:《四川博物院藏敦煌吐鲁番写经叙录》, 《敦煌研究》2013年第2期。

9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 第47~48页。

93 Yu X in, Material Culture, Reading Perform ance, and Catalogue System:Sutra Wrapper and Sutra Kerchief in Chinese Buddhist Rituals and the Form ation of the Canon, special lecture at Colum bia University Buddhist Studies Sem inarthe Center for Buddhism and East Asian Religion, January 29, 2016.

94 《大正藏》卷19, 第522页上栏~中栏。

篇9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术语翻译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1988年,中国制定了《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和《术语标准编写规定》等国家标准,在这些标准基础上,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科学有效地规范着越来越庞大的科技术语规范体系,其功能和实效已在各个领域凸显。但科技术语的翻译和规范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完善。

近年来,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科技术语翻译中有着引领作用。他认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1]。人们虽不能把不同语言的翻译像列方程式一样都对等起来,但借助于近似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借助于科技发明成果服务于人类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词汇上的对等和功能上的对等,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词汇对等

词汇对等是奈达主张的功能对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译中的词汇对等所占比例尤其庞大。一项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词汇概念上的对等,就有了在各语言文化环境中传播运用的可能。

1.词汇意义上的对等

没有词汇,就没有句法,没有篇章和文体,对等便无从谈起。在人们的想象当中,词汇对等应该是简单易行的事――引进一个英语单词,找个汉语单词对应上不就行了吗?其实并非仅仅如此,在包罗万象的科技领域中,发现真正对等的翻译词汇,不但包含着对两种语言的熟悉、专业知识的精通,还需要有社会文化等多种领域知识的铺垫。

比如,航空母舰(aircraft carrier)作为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装备,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飞机进行作战。最初有人把其称作“海上航空基地”,苏联称之为“舰载巡洋舰”,英国最早称之为“海上巡洋舰”“航空巡洋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种舰艇在作战中需要其他配套舰船的保护和协同,而其本身则起着核心舰船或旗舰的作用,所以最终采用了航空母舰一词。但事实上,carrier一词在《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里表示的意思是:(1)承运人,是指专门经营水上、铁路、公路、航空等客货运输业务的交通运输部门,如轮船公司、铁路或公路运输公司等。(2)搬运人;搬运器;[医学]带菌者[2]。为什么要采用“母”这个字呢?《新华字典》对“母”这样解释:“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在作形容词时解释为:“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3]《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对mother的解释是:A woman in relation to a child or children to whom she has given birth[4],即能生育孩子的女性。由此推断,名称上凡是和“母”有关的物体,都有再生、繁殖更多的寓意。所以,aircraft carrier一词被翻译成“航空母舰”,在字面上就给人一种场面宏伟、机舰成群、源源不断、所向披靡的震撼,这种功能意义上的对等可见一斑。laser一词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缩略词,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曾被译为“镭射”“莱塞”“光受激发射”等。而现在所定“激光”一词,寓意上更加贴切。

2.词汇形式上的对等

在奈达的词汇对等翻译理论中,把科技术语本身所体现的意义直接翻译到目标语的对应词汇中算是翻译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这也是两种语言的巧合之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的词汇对应和吻合时有出现。比如,热电偶(thermocouple)是一种常见的温度检测传感器,其原理是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thermo是英语词根,汉语是“热”的意思;couple的汉语是“对,双;配偶,夫妻”等意思。“偶”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戏。双,对,成双成对。”[3]这里用“偶”表示“两端”,再加上“热电”两字,可谓画龙点睛。

3.词汇发音的对等

科技术语中,有很多英语和汉语发音相似的词汇,与象声词和拟声词很类似。这些翻译过来的术语是按英语的发音来对应合适的汉字,构成音译词,通常是把汉字当成“音标”符号,用来表音,兼顾意义对等,所以也称其为“两种语言的零翻译”。比如,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缩写词,意为无线电探测和距离范围,译成汉语后为“雷达”。汉语的“雷”字可以给人雷鸣电闪的联想,“达”又有到达、通达的意思。尽管是音译,却获得了声音对等兼顾意思对等的双重效果。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首字母缩写词,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最初的简称为“爱滋病”“爱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负面影响。翻译工作者在考虑发音和意义对等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经过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后,AIDS的简称被确定为“艾滋病”,被人们广泛认可。

这样的术语在科技翻译中所占比例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术语直接对应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读者从英语到汉语的心译过程。

二受众认同对等

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只有受众认同,译文才具有生命力。这其中包括文化意识认同和汉字选择上的认同。

1.文化意识的认同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特别强调读者的理解认可度,认为读者对所翻译内容应该和源语读者有着相同的理解感受。当然奈达也承认,由于两种文化不同,翻译中要求全方位的对等也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达到与源语“最自然的、最贴近的”对等。比如全国科技名词委经过严谨、科学的审定,将PM2.5定名为“细颗粒物”。PM2.5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 2.5的缩写,1971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AP)基于保护人体健康、增进社会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全国科技名词委把PM2.5定为“细颗粒物”,符合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中一名对应一个概念、名要反映物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做到了三个“不冲突”:一是与概念的来源文献不冲突;二是与气溶胶命名体系和中国学术界已经使用的名称不冲突;三是与中国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所用的名称不冲突[5]。此外,翻译为“细颗粒物”,既没有生僻字,字面意义又容易理解,能为大众广泛接受。

2.汉字选择的认同

随着科技领域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先进产品、先进材料和科学技术迅速涌入中国各个领域,理所当然要为这些产品和技术确定合适的术语名称。中国历来非常重视行业术语的规范和文字的统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相关部门就对此项工作做出统一要求,倡导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译文字。其实,让那些五花八门的外来科技术语既通俗易懂,又表达原意,并能被读者认可接受,实属是知识含量极高的一个挑战。以vitamin为例,它是人们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营养元素,音译为“维他命”,但在漫长的应用过滤中,“维生素”更能表达原意,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把active desktop译成“活动桌面”,而不是“积极桌面”;把high current译成“强电流”,而不是“高电流”;把big science翻译成“投入大的科学”,而不是 “大科学”。

三相对对等

世界的语言文化纷繁复杂,种类庞多,尽管人类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完全对等,某种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语言的自然规律的。在翻译标准上,中国翻译界一直奉行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原则。西方翻译理论中虽有形形的翻译派别,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对等理论。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也主张尽可能让翻译过来的语言最自然,最贴近原文的意思,即对等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可能完全对等。

1.形式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强调的翻译中的形式对等,主要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概念的相对对等。音不对等毋庸赘言,词汇不对等则比比皆是,这些用词差异是长期以来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之一。如表1所示,汉语术语都有“厂”这个语素,但是对应的英文却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单词。

2.功能对等的相对性

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在语言、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重新组织信息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交际。要求目的语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源语的意义。但事实上,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科技水平发展也极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译中功能上的绝对对等只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比如:black tea译为“红茶”而非“黑茶”,lucky dog译为“幸运的人”而非“幸运的狗”,dog leg是指“高尔夫场地的弯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 hand译为“新手”而非“绿手”等。在这里,我们需要克服文化差异,译成其要表达的含义,保持功能上的相对对等。

四结语

事实证明,多年来,进入中国的科技术语不但可译,而且直译、意译各有侧重,相互呼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术语学中,直译是意译的一种方式;而在翻译学中,通常直译和音译并列视为翻译的两种方式。这是有区别的。

借助于奈达关于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可以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在科技术语的“直译”“意译”和“不可译”中的对立状态。直译侧重于形式上的对等,意译侧重于功能上的对等,两者不应截然分开,应该考察哪种译法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人们愿意接受的译法,才是生命力最强的。只要有科学的翻译理论和原则,科技术语的对等程度就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

[2] Hornby A S.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M].10版.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 :156.

篇10

英国艺术教育家罗斯金说:“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才是真正

称得上有道德的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充分地释放情感,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统一,他的个体人格便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

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

美情趣,养成优秀的民族精神气质。少年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

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知情意行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单靠生硬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令人乏味的教育活动是不能奏效的。开展德育活动要注重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优点在于它不是强迫的、理论的、单调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达到感动学生的效果,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从而明辨是非、辨别美丑、知晓善恶。如,开展文明礼貌教育,可以通过学唱文明礼貌歌曲、小表演、举行不文明行为漫画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美丑、善恶的教育,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做人品质。另外,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团结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而具有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则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音乐、舞蹈的艺术表演要求学生互相合作,否则就无法充分发挥集体的创造智慧。

二、艺术教育,启迪智慧

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分为两种,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他们分别由左右大脑两半球指挥。智育侧重于培养大脑的左半球,即抽象思维。但单一的思维是不健全的思维,抑制了人类整体思维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则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开发,即右脑的开发,使人类的思维健全而发达。艺术教育灵活多样的艺术形式,更能给学生直接的、感性的影响。它可以使人的眼睛、耳朵、肢体的潜能得到开发,使人们观察事物更敏锐,想象更加丰富、感受事物更加准确,也使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使人更加聪明智慧。

三、艺术教育,强健体魄

教育不仅要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品质,更要增强人的体

质、培养人的健康体魄。艺术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锻炼了学生的体能、耐力和身体协调能力,起到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如,体育活动中编排一些学生喜爱的韵律操,使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优美的舞姿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魄,也展现了学生活泼的天性。

四、艺术教育,提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文素质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小学生初步的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品质,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艺术教育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因为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最能体现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养,也使学生养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方式。

五、艺术教育,发展个性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关心学生获得终

篇11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篇12

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的展开一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审美教育活动,该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它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进行艺术的培养与熏陶,使大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见解与认识,从而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到对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模式不断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的应用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教育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有效地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也可以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社会现状和思想意识,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第二,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的社会形式,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怕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正确选择,塑造出完善的人格,为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艺术教育的合理实施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心理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为学生注入正能量,鼓励其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并且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从而加强大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使其获得心里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艺术教育合理的应用、实施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事情本质的认识,提高对生活真理的见解,使大学生学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审美观,使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健全的人格。

第四,艺术教育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建设离不开艺术教育,在校园活动中,艺术活动无疑是最富有魅力的,最有利于人文精神文化传播的,艺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3高校艺术教育的合理运用

(1)合理地利用艺术教育。教师在利用实施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此,教师要实现艺术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相结合,价值观作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形态虽然逐渐地成熟,但仍然有比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合理利用艺术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才能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要合理利用艺术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育的死板说教,鼓励学生以话剧、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并鼓励大学生自导自演,使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创作表演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之间实现交流和互动,从而带动良好的校园环境的形成。

(2)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在艺术教育期间,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现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新来的大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熟悉,对此学校要合理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利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对新学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使他们克服心理压力,尽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的环境。2)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普遍的表现得比较活跃。例如,自卑与自负的心理矛盾、强烈渴望被认同、性格叛逆、恋爱观模糊等不同的心理特点。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欣赏一些相关的电影、戏曲等,以艺术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或者举办校园宣传栏活动以及校园广播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的气氛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受到洗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审美修养的健康发展。

(3)凸显艺术教育的独特魅力。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很好地传播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开展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小品比赛、时装表演、书法展览、才艺大赛等艺术活动,使校园得到高品位艺术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各类艺术活动以及广泛的艺术传播,使大学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形成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以及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学会对艺术作品欣赏。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电视剧《焦裕禄》进行欣赏,大学生看到了焦裕禄对党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对工作的努力认真,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每位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使大学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唯有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地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篇13

一、艺术教育的涵义

(一)艺术是人类及其个体情意活动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和情感需要的一种意识形态。文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电影等形式都被成为艺术。艺术用它特有的形式激发人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精神”可以说成为艺术产生的主要动机。“表现说”揭示了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欲求、需要、意志和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类的生命本质的一种表现。在人类处于原始的姿态语言阶段的时候,就有关于女性的雕像和绘画了,他们强调女性的特征,强调人的生殖功能;某些原始的舞蹈,起动机在于的冲动,表现在求偶过程中得到的满足,这些艺术现象无疑都是人类的生命本质的表现。

艺术可以调节个人的情绪,作用于个人的内心世界。油画的美让人增添了自信,使人的心灵得到了放松;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创作的“死亡音乐”《黑色星期五》,据统计曾经至少有100人因为听了此曲而选择自杀,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证明了艺术作品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二)艺术教育表现个体精神意志

艺术教育是运用艺术媒介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以此达到教育目的的活动。艺术教育不是简单地公式的计算,事件的再现,知识的记忆,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的传递,灵魂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升华,意志的磨练,是教育者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利用艺术的媒介进行具有指导性的精神意志的锻炼,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收获的精神食粮。

艺术教育需要发挥个体的意志才可以进行。艺术教育是一种延续性教育,课堂教学之外的课下练习实践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比一般学科更复杂更繁琐。比如: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武器“声带”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对它的控制就要靠个人的“悟性”。同时,声乐学习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演唱方法的掌握是要经过时好时坏,顾此失彼、不断修正、逐步掌握的过程,它不像科学知识,记住公式可以运用就算掌握了,可以说艺术学习训练有时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它对学习者精神意志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艺术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个人需要很好的时空驾驭能力。万一由于个人技术、感情太过投入或者紧张出现了问题,怎样的及时补救是对表演者的临场发挥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即个人精神意志对积极心理因素的促进和对不良心理因素的抑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教育使个体经验与心理体验结合

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需要个体经验。艺术创作是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而进行的。它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以个人体验为参照,通过个人经验来把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化处理,完成艺术创作。没有深厚的社会生活体验,没有敏锐地发现的眼睛,没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就无法比较提炼社会生活,发现创作的动机,实现一度创作。表演者演绎作品时,同样需要个人在已有的社会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基础上,揣摩艺术形象深刻的内涵,贴近的领会创作者的意图,实现二度创作。欣赏者会在个人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艺术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体会不同的感受。如果艺术学习者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能通过艺术媒介对经验中的不同情境进行“通感”,那么艺术教育就变成了科学教育,也就变得无味甚至无法开展了。

艺术教育使个体经验与心理体验结合,下面以舞蹈为例进行分析。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修养,了解所塑造形象的出生年代、背景、人物性格及特点等;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舞蹈的动作、表情、形态都受教育者个人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与个人经验密不可分。人物性格的塑造需要表演者把自己置身于塑造的形象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切的体会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心理和思想的斗争,情感和情绪的变化,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去完成人物形象的艺术创作。总之,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诠释是建立在个体经验之上的,而对艺术作品的再度创作则是建立在个体经验与心理体验的完美结合之上的。

二、艺术教育代偿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学产生之前,人们就有一种直觉,认为有一种生命力仿佛是一种流体,那就是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冲动、勇气、意志力以及各种特征的情绪、情感的心理力量。

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适当的状态下的心理能量。另一种是在激发了某种本能时,会激发以这种本能有关形式的心理能量。

(一)教育活动代偿个体身心能量

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进行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中,多以言传即语言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的教育不是原始的“照本宣科”(不然就称之为个人“自学”了),而是教育者对知识理性的归纳、总结、提炼后进行传授并且引导学生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运用和创新。

学习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听觉和视觉接收外界知识,然后传送到人体的大脑,经由脑细胞、脑神经、突触进行信息整合、分析并加以吸收和存储,完成信息的接收。同样,在运用学习的知识之时,脑细胞又会把记忆的知识再现,通过语言、书写等形式实现物化。这样,个体就实现了身体的物理和心理的能量转移与转换。

(二)艺术活动代偿个体心理能量

艺术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是通过媒介引发个体思想和情感变化的一种心理体验。科学证明,艺术活动可以使大脑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调节人的心理健康。音乐能够通过心理对人产生影响,在心理能量总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音乐使怨愤等不良情绪得到释放,转化成积极的情绪能量。沉浸在艺术的时光里,人的器官得到适当地“休息”,延缓了衰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身心代谢,转化着心理能量。

(三)艺术教育表达个体情感,代偿个体心理能量

除了言传,艺术教育更注重身教的作用。因为艺术教育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技能教育,具有“模仿性”。所谓“模仿性”是说在技能传授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等形式把艺术作品展现出来,学习者通过个人所听所看所感来“模仿”,实现教育的效果。艺术作品的呈现就是教育者与学习者通过思想交流,传递情感来实现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艺术教育者说:“回去调整状态,找找感觉!”由此,我们可以领会个人的身心状态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艺术教育的精神建构功能

(一)艺术教育的个体精神建构功能

1.艺术教育具有精神引导作用。艺术教育需要个体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它可以培养个体的意识、思维和意志。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可以引发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2.艺术教育具有精神塑造功能。多样的艺术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激发个人对各种“美”的追求,提高欣赏和鉴别能力,净化过滤腐朽的思想,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指导个人行为,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3.艺术教育具有精神创造功能。发散性思维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想象、联想和移感等发散思维可以培养个人的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谋略长智慧。

(二)艺术教育的社会精神构建功能

1.艺术教育净化人的灵魂。艺术教育是一条通往心灵之路的通道,学习者在发现艺术成果不完美的情况下,会主动自我调节,实现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艺术活动的发生过程犹如打通心灵之路的过程,在不断清洁心理污浊的作用下,人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高,境界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