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康复护理要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由脑神经控制紊乱而导致的面部神经支配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的表现。面神经麻痹对患者面部基本运动功能以及容貌等产生影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活和心理压力。面神经麻痹发病人群较为广泛,各种年龄段都可能患此病。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发病初期以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与其他脑神经疾病不同,面神经麻痹能够通过一定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达到痊愈,特别是日常生活中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面神经麻痹患者在肢体的运动功能方面不存在障碍,因此,在大多数日常护理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完成。
1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日常工作要点
在面神经麻痹康复护理过程中,要针对发病原因及其临床表现开展全方位的康复护理,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要从细节入手,配合有效的治疗,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
1.1面部康复运动护理。面神经麻痹主要会导致面部运动及语言能力产生障碍,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面部运动来有效的改善这些症状。第一,面部表情肌康复训练。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第二,外敷按摩康复训练。急性期患侧面部用湿热毛巾外敷,水温50-60度,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通过面部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加面部神经的敏感性,提高面部肌肉表达能力,有效的减缓症状。
1.2日常生活护理。除了有效的面部运动训练之外,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护理对于患者也非常重要。由于口眼歪斜而导致病患不能很好的闭合眼睛和嘴唇等,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眼角膜以及口腔长期暴露到环境中容易造成眼部和口腔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及时的给患者涂抹药膏和药水,来防止细菌病毒的感染,在外出时应当给患者带口罩以及眼罩等。另外,由于面部肌肉运动能力减弱,因此,容易受到风寒等入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患者面部保暖,选用温水洗脸,尽量避免靠近风扇、空调以及风吹处休息等。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当积极陪同病患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以及面部运动能力,并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和锻炼方式。
1.3日常饮食护理。由于面神经麻痹病人在咀嚼、吞咽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另外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患者的食欲较差,因此,必须加强其患者的饮食护理。在日常生活中,面神经麻痹病人食物应当以流食和半流食为主,并且适当增加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化。对于具有一定咀嚼吞咽功能的病人,应当添加能够进行一定咀嚼的食物,例如蛋糕等,增加其面部的运动。在整体的饮食安排上,应当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尽量减少油腻、辛辣、坚硬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较多的饮食。
1.4日常心理护理。面神经麻痹病症会导致病人语言及容貌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患者而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其心理负担更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给予病人一定的心理护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对于病人而言,只有让其明确自身病症的具体情况,才能让其正确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同时,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让病人明确药物的成分、功能以及护理的主要工作目的等;第二,积极提供正面的治疗资料。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打消患者的心理顾虑,让患者能够明确治疗的方法,并且积极配合护理个工作,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第三,增加患者的交流和交往活动。面神经麻痹患者很多不能面对陌生人,担心个人的容貌等会给别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当积极打消病人的顾虑,让其能够有信心的面对外界,这对于病人的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2结语
面神经麻痹作为一种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对于病患的身心健康危害是极大的,通过有效的护理帮助病患康复对于病患及病患家庭而言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面神经麻痹带给病患心理压力无疑是更大的,因此,在提倡生活中除了必要的生活护理之外,更多的要减少病患的心理压力,让其具有较强的康复信心,加快病症的康复。
参考文献
篇2
篇3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个体往往通过休息与睡眠恢复体力和精力,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
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
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
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
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
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
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
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
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
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实施治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龄62~89岁,平均(73.43±4.45)岁;股骨头陈旧性骨折41例(39.81%),股骨颈新鲜骨折62例(60.19%),双侧股骨头坏死33例(32.04%)。
1.2 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与临床使用价值。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护理要点
2.1 麻醉后护理:术后患者回室,将枕头除去,头偏向一侧,保持平卧6~8 h,每15~30 min监测血压、脉搏以及呼吸,协助患足穿钉子鞋,保持患肢中立位。
2.2 疼痛护理: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就会感到切口的疼痛,尤其在24 h内最剧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患者康复。
2.3 切口及引流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伤口的敷料清洁干燥,一旦发现渗血、渗液时要及时更换。注意观察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脱出、引流液量及颜色,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一般48~72 h拔除引流管。
2.4 基础护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在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同时增进食欲。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保持睡气垫,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压疮,每2小时抬臀按摩受压部位一次,保持呼吸道通畅,教会家属帮助患者正确咳嗽[3]。如果患者咳嗽无力,可进行雾化吸入,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
2.5 饮食指导:合理安排患者饮食,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含钙高的食物,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2.6 心理护理:老人在治疗中,多因疼痛、功能障碍、经济负担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思想包袱沉重,甚至有放弃治疗和轻生的念头[4]。因此,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述说,多加体贴患者,每项治疗护理操作熟练,动作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经常鼓励患者,使其重获信心,早日康复出院安度晚年。
2.7 健康教育: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根据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因人施教,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讲解既能使患者听懂又能使患者完全掌握,并且要求家属共同参与,以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8 指导功能锻炼:一般与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行肢体锻炼,同时在指导锻炼时,反复示范,直至患者或家属掌握为止。详细讲解示范锻炼的方法、时间、目的及注意事项。锻炼不宜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再骨折或肌肉损伤。
2.9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由于老年患者血黏普遍增高,加之术后肢体活动极少,易产生下肢深静脉栓塞,术后应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锻炼,防止深静脉栓塞[4]。
2.10 出院指导:嘱患者术后半年内,为防止假体脱出,应避免患肢行外旋、内收、下蹲、盘腿、坐矮凳或软沙发及侧卧屈髋。一旦发生假体脱位,立即制动并及时就诊。提醒患者注意爱惜假体,禁止单腿跳跃,避免过度负重,防止粗暴或过度活动。
3 讨论
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和钙吸收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常出现骨质疏松,因此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折,特别是股骨头骨折。当股骨头的血液循环遭到破坏后,骨折难以愈合继而引发股骨头坏死,给老年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困难[5]。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通常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以解决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问题。而护理康复是术后护理的要点,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比较慢,反应和行动比较迟缓,而且由于体质较弱而对手术的耐受力差,也对术后康复缺乏信心,这都不利于老人术后的康复[6]。护士必须给予全面的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通过康复护理,所有患者都顺利出院,并且对在院期间的护理普遍表示满意。总之,对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状况,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李武平.外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3.
[2] 陈建华.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53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121.
[3] 任清霞.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8,12(21):361.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乐都医院康复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初发脑卒中患者。病程≤3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情况可,配合治疗和查体,年龄20岁~80岁。
排除标准:原先有脑血管疾病且留下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文盲及严重听力视力障碍者;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及其他无法配合治疗患者。
1.2方法
1.2.1分组及一般情况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4~77岁。其中脑梗塞21例,脑出血9例。右侧偏瘫12例,左侧偏瘫18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其中脑梗塞17例,脑出血13例。右侧偏瘫10例,左侧偏瘫20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吞咽功能障碍2例。
1.2.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医院常规护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进行康复护理,在参与康复小组评定后制定相关方案,增加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床单位护理、皮肤护理、娱乐康复护理及肢体康复指导,并以入院首日、治疗4w为时限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变化情况。对照组相关心理疏导及床边活动指导由治疗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宣教。入院首日、治疗4w进行康复评定,了解患者功能情况。
2结果
2.1 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表[5]。
2.2结果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Fugl-Meyer评分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0.37,P>0.05;MBI评分:t=0.28,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MBI均有提高,观察组提高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提高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ugl-Meyer评分:t=3.04,P
3结论
康复护理的干预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4讨论
康复护理延伸了康复医学科日常护理工作的内涵。心理护理、床边的坐、卧、站位指导和病区内的转移和患者住院期间日常生活动作的现场指导均是对系统康复训练的强化和补充。在目前的康复机构中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专门的心理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与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紧密接触,在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肯定鼓励,对促使患者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康复治疗完成后,对于不同障碍程度患者的患者,在病房中的休息和生活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如处于软瘫期且坐位平衡尚未有所改善的卧床患者,进行良肢位的摆放指导、定期的翻身和适当的抬高床头起坐训练,可以减少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对抗痉挛出现、保护肩关节等功能[6]。除了每天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大部分时间是在病房中度过,因而针对患者卧床、坐位、转移及床边活动的护理指导是康复治疗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因患者在脑卒中后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及情绪心理障碍,在缺少他人指导和鼓励的情况下,往往无法正确地完成日常生活动作及康复练习,加之日常陪护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且未进行过相关康复治疗及护理的培训,无法很好地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康复,因而在缺少康复护理的患者群体中,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均不及康复护理组的患者。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脑卒中后自身功能障碍情况,树立正确的康复目标,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并在常规训练同时主动进行自我训练。床边活动的指导对于预防并发症,纠正不良姿势,提高坐位站位平衡等都有良好的帮助。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康复护理对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杂志,2003,24(3):236-239.
[2] Langhorne P, Stott DJ, Robertson L, et aI. Med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a multi central study[J].stroke,2000,31(6):1223-1229.
[3] 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1.
篇6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急性起病,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且这些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同干预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康复护理是除包括一般基础护理内容外,还应用各科专门的护理技术,对患者进行残余机能的恢复。研究认为,脑卒中的最佳恢复期是3个月以内,有效恢复期是6个月。康复护理是基于脑的高度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功能再训练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3.
[2] 韦世友,王炎林,杨小华,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神经功能重建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4):219-220.
篇7
随着全民医保实施和社区卫生的不断完善,医院康复护理作用日益突出。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大多都长期要在社区中治疗和控制,加强康复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现将我们对社区DM患者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做法和效果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医疗服务的74例的DM患者,男3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2.1±4.6)岁;均符合1999年我国糖尿病学诊治标准[1],无严重急慢性并发症,能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流。病程1~10年。
1.2 方法
1.2.1 定期体检,建立档案 对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体检,测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及心肺功能,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心理、运动、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并记录入档。
1.2.2 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为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疗法、疾病监测、并发症的防治、自我护理技术。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为主,聘请糖尿病专科门诊的医生、全科护士授课、放VCD宣传片,并组织交讨论,每月1次,同时根据个体状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发放《糖尿病基本知识》、上门指导交谈,通过电话解答问题等。
1.2.3 上门护理 ①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指导患者疏泄情绪、自我放松、自我调节,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消除其顾虑和悲观失望,提高其自信心。②生活起居护理指导:要求患者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避免劳累,避免熬夜,督促其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③饮食指导:要求患者平衡膳食,食用低盐、低热能、口味清淡,富含粗纤维和低脂肪食物,限制淀粉的摄入量,严格禁止饮酒吸烟。④观察病情及给药护理 观察患者神志、视力、血压、舌象、脉象和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如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对使用胰岛素者,准确掌握时间和剂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指导患者按医嘱严格执行给药时间、剂量,并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防止低血糖休克。⑤运动指导:指导患者1次/d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练气功等。
1.3 观察指标 ①问卷调查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有关糖尿病知识、态度改变情况。②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良生活方式及不按时服药等改变情况(表1)。
2.2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生化检测(表2)。
3 讨论
3.1 DM患者康复护理意义 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不只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来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2],从本次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结果表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只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加强自我保健、自我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3.2 DM患者康复护理内容 康复护理要根据总的康复计划,从有利于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的整体目标来加强护理,重点要集中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3]。
3.3 DM患者康复护理措施 ①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是坚持治疗的关键,要使患者及其家人对疾病治疗的要求、监测的要点、不良药物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②定期的社区访视是康复护理效果的保障患者治疗环境在社区的生活场所,需要护士坚持定期的家访,除做好疾病知识教育外,还对患者的正确用药和监测有及时的指导作用,加强患者参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高患者的遵医率,保证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
3.3 对DM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对DM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虽然收效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社区护理人才短缺,难以随时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②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③糖尿病足的社区护理有待完善;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存在的差异影响一定护理干预效果。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面向社会、进入家庭,可加强医护服务的连续性,方便患者,低医疗费用,能更好地满足多数患者的需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篇8
本组105例为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经头颅CT或MRT检查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系首次发病,均有偏瘫侧肢体功能障碍,筛除精神意识障碍者。其中脑出血45例,脑梗死60例。其中男65例,女40例,年龄35~85岁。
2 康复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因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最快,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发病48~72 h)。
2.2 康复护理的内容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接受神经内科治疗及早期良好肢位置摆放,生命体征平稳,缺血性脑卒中第1~2天、出血性脑卒中第7~14天,对照组进行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康复组实施康复护理训练,要求动作平稳轻柔,次数因人而异,以患者稍感疲劳为度。康复护理训练4周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DL及患肢运动功能综合评定。
2.3 护理要点
2.3.1 仰卧位 头部放在枕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合,胸椎不能出现屈曲。患者臀部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出,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背伸,手指外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砂袋,防止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
2.3.2 患侧卧位 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持。患侧上肢前伸,与躯干的角度不小于90°,前臂旋后,腕被动背伸。患者的重心保持前倾,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边的枕头上。下肢呈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并由枕头在下面支持,同时也用枕头使患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的。
2.3.3 健侧卧位 躯干与床面成直角,偏瘫上肢前屈90~100°度肘关节伸展,放在枕上。偏瘫下肢向前屈髋屈膝,用枕头支持,这种可使患者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得到很大防治效果。
2.4 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
2.4.1 按摩 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20 min/次,对患者的上肢从手背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柔的按摩。
2.4.2 翻身动作 患者平卧屈肘,健手托住患肘,健腿插入患腿下方,躯干旋转,由健腿抬动患腿转向健侧。一般每2~3 h翻身一次,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及仰卧位交替。翻身可改变血管内压,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及静脉血栓形成,也可以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4.3 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向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
2.5 心理护理 患者情绪直接影响肌体的免疫系统,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的情绪时,神经抑制解除出现异化,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可充分挖掘康复潜力,让患者树立坚强意志和信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功能锻炼。因此心理康复贯穿于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始终。早期康复护理训练需要关心和耐力,使患者易于接受和学习,患者由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由替代护理逐渐过渡到自我护理,最大限度发挥患者自身的生存功能。
3 结果
痊愈:两项评价达到正常;显效:两项评价提高2个等级以上;有效:两项评价提高1个等级;无效:两项评价变化不明显。康复组在康复护理训练过程中,未出现肌肉损伤、关节脱位、病情加重等不良情况。本组全愈50例;显效45例;有效10例;无效0例,有效率100%。
4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可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减少伤残程度[2,3]。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可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后遗症,避免了继发性损伤,改善了患者的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接诊中风住院患者中选取4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相关要求确诊。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1例,女性9例,男性12例,平均年龄为(64.28±2.57)岁;观察组21例,女性8例,男性13例,平均年龄为(65.11±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两组患者提供相同的基础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医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其中药熏蒸联合穴位盒灸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法:
1.2.1中药熏蒸
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行辨证分型,并结合不同证型给予不同的熏蒸方。气虚血瘀证采用补阳还五汤,风痰瘀阻证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阴虚风动证采用镇肝媳风汤,风痰上充证采用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汤。操作方法:每日对患侧肢体进行1次熏洗。护理要点:在熏蒸过程中避免温度过低、过高,特别是合并有肢体障碍的患者,因其患肢多表现为麻木状态,对温度的敏感性非常低,故熏蒸时尽量将温度控制在(42±2)℃左右;熏蒸时间以(20±5)min为宜,以免过长时间的熏蒸导致患者出现虚脱症状;在进行熏蒸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保暖措施,以免出现吹风和受寒等情况,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熏蒸时的表现,若有水疱或者有过敏情况,必须立即停止熏蒸,给予其相应的对症处理。
1.2.2穴位盒灸
根据患者患肢情况,上肢障碍取曲池、内关、手三里以及合谷为主穴,下肢障碍则取阳陵泉、足三里以及三阴交为主穴。另随证型行穴位加减,气虚血瘀证增加血海、气海,风痰瘀阻证增加丰隆,阴虚风动证增加复溜、太溪,风痰上充证增加太溪与太冲,痰热腑实证增加丰隆与解溪。操作方法:取燃烧后艾条将其固定在小型穴位盒灸盒中,并为患肢佩戴保护套,以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灼伤,各穴位需持续进行20min盒灸。护理要点:在实施艾灸治疗前,需为患者解释施灸的主要目的及意义,消除其恐惧心理;在施灸期间需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对施灸时间或者灸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观察患者是否有过敏症状,一旦存在异常情况必须立即停止施灸;中风患者的体质相对较差,在施灸初期,患者会出现疲倦、低热以及口干等症状,无需采取处理措施,继续施灸之后,症状会随之消失;保证室内通风。
1.3观察指标
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其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66分,下肢运动功能测评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其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分析处理,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肢与下肢功能测评结果均有差异(P<0.05)。
3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年有131万人因中风死亡,存活下来的患者中,75%左右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在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治疗中,仍然以康复治疗为首选治疗措施。中医康复护理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刺、中药熏蒸以及灸法等,其基于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基础上,结合不同证型给予患者不同的康复护理措施,即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是中医康复护理中较常用的外治法,其材料易取,操作非常简单方便,非常适用于中风患者的康复护理。其中中药熏蒸在将药物煎煮后,通过蒸汽对患肢进行熏蒸,促使药物快速渗入到肌肤中,在熏蒸治疗中,大量的蒸汽聚集在肌肤,使其膜理快速顿开,同时因热气的影响,使得毛细血管因此扩张,从而致使其血流循环加速,从而有效改善周围组织的营养,使得机体自身调节功能因此被激发。蒸汽的温热刺激使得毛孔开放,使帮助全身发汗,使得体内的“邪毒”随着汗液排出,故让人感到舒适的同时,也能够达到扶本固元的效果。此外,熏蒸还可实现穴位的刺激,使得机体经气得到刺激,从而使得全身经脉因此调动起来,发挥调节阴阳的效果。药物经过皮肤吸入之后,经由经络血脉系统的调节即可疾病治疗的效果。穴位盒灸结合中风肢体功能特点,取相应穴位,以艾灸进行熏灼,通过温和的热力促使药物吸收,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
中医认为,在人体脏腑功能中,穴位能够充分反应其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在经过气血的运行通络,具有联系脏腑,沟通表里,湔养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中医认为引起中风主要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关,加之受到外邪倾袭,饮酒饱食等影响,使得气血受阻,从而导致肌肤经脉失养。灸通过穴位表面,通过温爽、烧灼,以火的温热热力,伴随着经络快速传导,发挥其阴阳、气血、虚实调节的作用,从而人体平衡得到更好的调节,从而发挥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应用效果,在施护中,我们根据中风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熏蒸方剂和穴位,更好的发挥辨证施护的中医康复护理理念。根据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通过运用中药熏蒸与穴位盒灸干预,可实现对患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由CT或者MRI影像结合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塞,参照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测定在85~95分和96~99分,即肢体轻度或中度偏瘫。对照组50例,其中女性有23例,男性有27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60.6±1.8)岁,病程4~27 h,平均(7.5±2.0)h;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3例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实验组50例,其中女性有21例,男性有29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6±2.0)岁,病程3~26 h,平均(7.0±2.0) h;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8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8例,肺部疾病2例,其余1例无其他器质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 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比较突然,在发病后患者往往不能适应,肢体功能障碍也导致患者行动不便,并且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所以患者很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与患者多交流,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1.2.2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肢体的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可以通过肢体锻炼、被动活动以及对患肢按摩来进行,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 h左右就可以开始实施,首先可以实施作业疗法,以物理疗法为主促使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训练,之后根据病情适时鼓励患者主动运动,从肢体大关节训练逐步过渡到肢端小关节,另外辅以按摩以促进患者肢体康复。
1.3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统计方法为: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治疗后实验组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y-Meye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情况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动脉出现局部的粥样硬化,进而造成血管闭塞以及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有效康复训练:①能积极调动残余脑细胞功能,代偿受损脑组织功能,②能使相关神经细胞或组织发生优化重新组合,会使其原本丧失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这一过程并不会自发进行,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诱导作用才能发生,也就是临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运动中枢受损就应该有目的的对其运动进行指导,患者大脑运动中枢会在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后重新学习如何对肢体运动进行控制,使受损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恢复[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升高,其中实验组治疗后评分又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Fugly-Mey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同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康复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研究的患者都符合有关规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将1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0岁。通过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之间不具有很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两组患者均给予普通的康复治疗,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普通的护理服务,也就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该给予良好的康复护理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护理计划,让患者感觉到被呵护、被关心的感觉;其次,各个病房要派专门的护士对其复杂,以便出现任何突况时,能做到及时治疗和护理;再次,深化医院的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制定相应的基础规范;最后,确认患者可以出院后,还应该经常进行家访或者是电话访问,以让患者感觉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2]。
1.3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治疗之后,通过对患者恢复能力的调查和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对患者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3]。
1.4统计学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到SPSS16.0统计学软件,在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时,需要采用到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康复护理工作,发现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8例,较差的有12例,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满意的有47例,不满意的有3例。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1例,恢复较差的有19例,满意的有41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就可以发现,对患者实施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患者根据医生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执行能力,而且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生的吩咐,而是通过和专业护士的沟通,从而取得两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不仅能促进护士工作的效率,还能使得患者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4]。
在本次研究中,因为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的是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对照组的患者则采取普通的护理服务,从而使得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和满意度要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将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仅仅进行单纯的嘱咐治疗是没用的,还应该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特定的治疗。脑卒中患者大多都为老年人,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的影响,不仅因为这种疾病的致残率高,而且由它所引起的不良症状也很多,所以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5]。在进行口头和文字说明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知识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变得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在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使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让患者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治疗。
参考文献:
[1]任玉花.持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 (8):121-122.
[2]张培琴,熊江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10,25 (8):1472-1473.
篇12
早期康复可促进功能恢复,对脑梗塞中患者预后有良好影响。在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脑梗塞的早期康复治疗已成为共识。梁光霞和张向辉等【1】研究已表明对于脑梗塞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脑梗塞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理论主张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小时,Glasgow评份>9分时开始康复介入。
2.脑梗塞患者的康复目标
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3.梗塞单元和康复护理
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康复是梗塞单元中重要的一环。Indredavik和Bakke等【2】通过对206例患者6周的观察研究,发现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只有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和稳定的舒张压与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梗塞单元的主要目标是减轻长期病残,减少长期医疗费,对患者进行组织化管理的同时给与康复训练,在操作流程上,患者进入梗塞单元即开始病因诊断和功能评价,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康复和预防方案,梗塞单元内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康复治疗。
4.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脑梗塞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3期:即卧床期(急性期,早期)、离床期和步行期。各期康复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4.1卧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防止关键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颅内压的增高的诱发因素。预防各种并发症。
4.2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作业疗法亦应于此期开始。
4.3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5.心理障碍的康复护理
梗塞急性期患者因不了解病情和预后,常表现为焦虑、慌乱甚至恐惧,此时应对患者抱有高度同情心,鼓励患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应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患者以安慰和帮助。实践证明,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对梗塞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选自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中医康复医学科与神经内三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
首次发病的急性期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均存在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具有一定的肢体功能障碍。用随机抽样法分为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63例,护理干预组:男34例,女29例,平均年龄(49.5±3.6);其中脑梗死32例,脑出血31例。对照组:男33例,女例30例;年龄(53.3±3.2),脑梗死34例,脑出血29例;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疾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压、抗凝溶栓、神经营养及细胞活化剂)。对照组采用一般的临床护理,干预组有专业培训护士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健康宣教指导及音乐治疗。
1.2.1 心理干预 脑卒中发病急,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难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悲观、烦躁的负面情绪,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强化患者角色,对治疗缺乏信心。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善于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给患者讲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特点,抓住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3个月内速度最快,早期建立康复计划,鼓励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健康宣教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的健康宣教资料,可采用发放宣教小册子或集体看康复录像带的形式,还可请康复治疗效果好的患者,做现身说法的宣教。康复护理从人力、物力角度出发均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自我护理”模式。责任护士在给患者康复训练时听一些舒缓、旋律优美的音乐,激发患者对康复训练的兴趣,使患者在愉悦环境中用心的做好每一次的训练。
1.2.3 规范的康复训练
1.2.3.1 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 急性期症状明显时患者必须卧床休息,肢体应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挛缩、关节脱位和变形。上肢采用敬礼位,下肢稍屈膝、屈髋、踝关节至中立位,足部用功能垫使足与床围成直角为功能位,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1.2.3.2 减少患肢肢体受压 在病情许可时,为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为患者2 h翻身一次,翻身时宜采用健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减少患侧卧位,预防患肢肢体受压。
1.2.3.3 肢体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 急性期当患者病情稳定,即可早期进行肌肉近端至远端的按摩给予患肢感觉刺激,手法采用揉、搓、捏、拿、推,以预防肌肉萎缩。被动运动包括上肢关节的屈、伸、内旋、外展,下肢的内收、屈髋、屈膝、伸髋、伸膝及骨盆旋转等运动。可进行被动运动1~2次/d,每次20~30 min,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如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床上移行和床上左右翻身,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训练患者自主翻身,并指导患者床上坐位、跪位平衡训练,并逐步进行站立平衡,行走训练等。
1.2.3.4 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指导与训练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肢技能训练,尤其是肢体移动能力训练尤为重要[2]。指导患者及家属协助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借助支具学会翻身、起床、从床移到轮椅、从轮椅移至厕所。以及训练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穿脱衣服,刷牙、洗脸、使用餐具等,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
表1
Brunnstrom6级运动功能比较(n=126)
组别例数时间
上肢下肢
ⅠⅡⅢⅣⅤⅥⅠⅡⅢⅣⅤⅥ
干预组63
治疗前20271060023278500
治疗后415211760418191570
对照组63
治疗前212710500222512400
治疗后142617420172317510
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用Brunnstrom 分级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无明显差异性,干预后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有资料表明认为脑卒中患者90%脑神经恢复出现在发病后3个月内,早期在神经功能恢复高峰期给与强化康复训练,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提高生活基本自理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主要目标[3],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干预,能使患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达到全面康复,有助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