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网络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初中生的年龄段大约是12~15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此时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具有强烈的“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渴望受到尊重,是初中生在个性发展中独立性增长的突出表现。其次是教育内容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小,初中生大多已经熟练掌握上网冲浪的技能,由于其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沉迷于网络,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真假,因此,培育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成文明的上网行为习惯更是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
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增加了网络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需要自觉遵守文明上网的规范,充分利用网络开放的学习资源提升自身素质,主动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学会辨别是与非的能力。学校应当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和教师应通过级会、班会、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家庭需要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上网行为的榜样,理解和配合学校对孩子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社会应该承担网络安全教育应有的责任,校园周边严禁网吧的经营,网吧严禁未成年人入内,互联网形成绿色文明的网络环境,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长期性
由于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每一天都会接受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危险时刻都会发生,因此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网络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是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内容,需要预防性和补救性教育相结合,其中预防性教育更需要大力提倡和加强,而不总是等出现网络消极事件后再紧急补救进行教育,应多以正面的积极事例作为教育的样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的发展,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还不是十分完善,作为教育者应该把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融入日常的教育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当中强化文明上网的意识和行为。
二、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常规化
学校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把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化教育当中。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把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排上课表,并确保授课时数。把防网吧危害作为安全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安全教育的内容[3]。在日常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和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教师在教学当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2.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多样化
学校在实施网络安全教育时,需要考虑到初中生热爱新奇、喜好体验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途径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增强效果。在学生教育方面,除充分利用校会、班会、广播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可以采用电影放映、网络安全讲座、图片文字宣传、现场模拟体验、安全情景剧、安全知识问答、正面事迹报告和现身说法等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组合,大力推进初中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在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改变以往教师在校内教育的单一形式,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请家长和社会共建单位代表参加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工作座谈会[3]。讨论研究学校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集大家智慧,取众人之长,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3.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化
开展安全教学活动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要采用能收到实效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学校可以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相应地设计出网络安全的主题活动,如情景剧扮演、班级板报宣传、知识讲座、网络安全征文比赛、“安全小卫士”评比等,把网络安全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初中生喜闻乐见的体验式活动中去,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全面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建设符合网络安全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促进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抵御不良网络诱惑的能力。
4.初中生网络安全教育社会化
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教育责任。学校应充分利用日常学校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的意识,同时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向家长传授各种事故发生的特点和预防、逃生的知识,使家长能够根据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给子女传授各种安全知识。家长要注意对子女开展情境化训练,在生活中指导子女科学使用网络[4]。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公安、治安、信息安全等部门的合作,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最好能聘请有关人员担任网络安全的校外辅导员,共同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协助学校制定出网络安全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纪律规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国教育报,2007-03-01.
篇2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它表示:(1)有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2)在一个地区内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指出“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学习愿景”。巴斯(Barth)将学习共同体描述为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学生和成人能根据各自特性和目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相互监督学习。迈尔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则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为共同学习负责[1]。
由上可知,究竟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有以上三类定义: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的动态结构。但无论哪类定义,都包含以下学习观:①学习是指参与社会系统;②学习是合作者集体建构表征的过程;③学习要浸润到一种“社会文化”中;④学习是指参与实践的行为本身;⑤学习不仅是脑的活动,也是利用工具、身体的活动;⑥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习不仅发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应该发生在代际交往中(赵健,2008)。无论哪类定义,学习共同体都强调两种功能,即社会强化功能及信息交流功能。
二、构建外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更需要学习伙伴的支持,也更能体现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
(一)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与班级面授课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交流环境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流主要是非实时和非面对面的的,网络虚拟社区是交流的主环境。在这个交流环境中,教师失去了通过行为展示和言语交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情感交流途径;学生间失去了通过在共同学习中的交流来增进友谊、交流经验的途径。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情感交流模式因为失去了现实的积极因素,而导致师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孤立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学生者的自觉性、积极性。
2. 师生角色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的学生是来自各行业的成人,由于工作所需,很多学生往往有着比教师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实践权威更易受到挑战。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师生的界限由此变得模糊。“能者为师”下的师生交流、生生共商成为远程教育中的亮丽风景。
(二)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终端,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希望和压力。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充分投入外,还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操练。学习共同体超越了班级课堂的限制,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活动能够延伸至课堂以外[2]。从而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能够围绕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默会性,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重新思考课堂和学校中学习的组织(赵健,2004)。
三、外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构建外语学习共同体,需要具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条件:
(一)从外部原因看,创造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是两个促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为此,首先,学生应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与教师一起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其次,共同体成员对这一目标的集体认同才能确保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可以在组建共同体时由每个人签订《学习共同体规章》来约束每个成员[3]。
(二)从内部原因看,促进对话合作。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是共同体存在并得以发展的主要运行方式。首先,应确定时间、
地点、成员、交流机制等环境条件和教师角色、教师应对的态度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其次,知识有很大一部分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例如个体经验等。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组织里,应鼓励师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实践、心得等隐性知识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真正意义上合作性学习组织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它不仅是学习者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
(一)创建和谐向上的协作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教师彼此孤立,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因此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策略是要构建一种支持性、协作性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们在工作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协作关系,确保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学校内部顺畅流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真正形成普遍的协作性学习文化和氛围。
(二)依托网络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顺势而生。它为组织比较松散、见面机会不
多的成人远程外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协作平台,对学习共同话题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协作。网络所提供的时空上及信息化数字环境所具有的高度弹性,极易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互助合作中交流沟通,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师生通过共同体平台提供的资源,可以撰写反思日志、分享经验资料,将大量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分享、吸收和创新。
第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在线聊天、博客互访等方式可以帮助师生们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氛围,使学习共同体内部关系更加和谐,运行更加顺畅。
(三)重视团队目标,兼顾个体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共同体成员基础知识好、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任务,通过考核。而一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任务分配时,辅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时也应该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控制班级学习的整体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给完成者追加难度较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未完成知识内容学生的单独辅导[4]。
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课堂上精讲精练,而单词听写、扩展阅读、课文背诵等内容可以交由学习共同体在课后共同完成并计入小组平时成绩,以巩固所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专题任务。如学习了备忘录写作后,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召开模拟部门会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为每个成员确定角色,撰写会议备忘。
五、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具有共生性的一对双主体,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认真地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进师生的实际交流,是在不见面的远程教育中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手段。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主、课堂为主、个体为主的学习模式,凝聚集体力量,从而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创造更多的练习实践和检验效果的机会,最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卢丽虹.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外语教学的新视角―――以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篇3
一、学生上网原因分析
1、农村的中学生与城里的中学生相比,农村的中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较差,视野比较狭窄,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新奇。他们整天学习又缺少娱乐场所,使得这些孩子想要逃避现实以及责任,去寻找一个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天空,虚拟的网络世界,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缓解成长压力的心灵驿站。
2、学生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许多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不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过早地享受生活,却又更习惯于那种“家长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与父母对立而在网上寻求慰籍。
3、留守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来远,情感越来越偏激,心里越来越畸型。这些学生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关爱,从小就失去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他们的情感变得封闭,很少与他人交流倾诉,网吧就成了他们心里疗伤的最佳场所。
4、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在学习上没有找不到成就感,只能寄希望于网络游戏。通过玩游戏来满足自己。
5、有的网吧老板为了赚钱,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甚至还为学生上网提供包月优惠、供应茶水、饮料、饭菜,甚至提供床铺让学生可以通宵上网玩游戏聊天“一条龙”的服务。网吧老板对通宵达旦上网的中学生从来不劝阻,上网的内容根本不限制。
二、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1、容易使学生染上网瘾。初中生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可塑性还很强,没有意志还不很坚强,网络会使他们精神极度亢奋,因痴迷网络游戏而逃学旷课,荒废学业,严重危害身心健康。
2、容易产生道德冷漠。网络不仅使人精神极度亢奋,同时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相伴而生,进而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网络作为人机对话的传播模式,缺少人情味,容易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和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由于农村初中生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其认知受外界影响很大。而网络不良的信息会弱化他们的道德意识,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等行为发生。
3、容易使人际关系疏淡。网络使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网络环境也是相对封闭的,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农村学生们失去了与他人接接触的机会,加剧他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由此跟社会脱节。
三、在网络环境下做好农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们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并不只是冲击,它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有益的拓展,为促进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何在网络发展环境下做好农村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发挥网络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导向就是要开发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课程资源,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名词术语或概念,凭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网络音像图片材料展现出来并加以分析,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真实有效,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通过优化、整合使用,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发挥网络资源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爱好。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推动学生努力进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农村学生由于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和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导致缺乏自信心或产生厌学心理现象比较严重。如何改变现状是摆在每一位农村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注意挖掘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动机、兴趣和爱好的积极因素。可以运用网络辅助课程开发,利用那些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愉快、互助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有时,学习新课前播放一首适合学习内容的歌曲,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如:学习《为坚强喝彩》之前,引用歌曲《真心英雄》。也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感化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学习《不言代价与回报》的过程中,通过播放“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和时代楷模徐虎、徐洪刚、李向群等先进事迹的精彩片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主、自愿地探索新知识。
4、发挥网络信息具有覆盖面广、实效性强的优势,拓展时空,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
农村学生由于文化生活条件较差、见世面窄、受教育的途径较少,又加上落后的教育观念影响,因此,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没有质疑、没有反思、缺乏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摆脱落后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乐于合作、善于创新,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本领。例如:学习《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灿烂的文明之花”这一内容时,由于农村的精神文明活动少,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陌生。根据这一实际,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学生身边的资源开发出来。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典型节目,把不在学生身边的资源也加以利用,为课堂教学所用。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课堂的活动领域,而且通过巧设问题,捕捉了课堂中的新资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学生创新智慧的火把。学生在广阔、宽松、和谐的情境中,心神愉悦、各抒己见,个性得到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
总之,网络环境下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不断向学生提供富有新意的学习资源,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个性才能,才能真正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并采取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教学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参考文献
篇4
1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1 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1.2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影响及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高中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浏览网页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交互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 网络时代高中生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2.1 践行德育,缺乏主动性
虽然目前高中生对于德育观念的认同感增强,深刻意识到德育观念建立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关的法治培训中都开始重视自身的德育观念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治课程和培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养就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对于德育的践行过程,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现状就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实践知识的缺失,在具体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维护,造成利益受损。
2.2 获取德育知识的途径单一
目前,受到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制约,在高中生加强自身的德育知识以及德育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德育知识的途径和来源都是相对单一的。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一些学校开始的基础课程来获得相关的德育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一般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关注。
3 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
3.1 着眼于促进人的内在发展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道德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
3.2 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在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树立网络意识。其次,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生命线”意识。第三,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民主意识。第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学习意识。最后,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创新意识。
3.3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社会竞争与生存时的核心竞争力,归结起来也就是其德育观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应用能力,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因为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只能满足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功能,但学生在面临社会竞争中更多的是需要实践的能力,是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学校教育中,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有利于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融入其中。其次,是团队精神、个人责任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精神是工作所必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校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开始,还要重视其他类型的讲座、培训、选修课程。学校要有意识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注重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3.4 重视教学课程设置
要解决高中生德育观念培养的问题,就需要重视高中生的课程培养问题,要重视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关键还是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利用课程设置这个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素质是关键。学校需要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条件下,审视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好学生培养方向的设置,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以最好的切合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最满足需求的人才,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将教育和地方资源、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建立特色教学。
4 结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的支撑,培养和加强高中生德育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道德社会建设的进度。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组成部分,是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建设。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对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全面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的培养改革的推进下,做好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培养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道林.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研究[D].聊城高中,2006.
[2]赵碧云.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湖南高中,2011.
[3]张凯威.网络时代对德育教育提出的挑战与对策[D].长春理工高中,2007.
[4]孟明亮.高中生网络德育教育研究[D].河北工业高中,2009.
篇5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可靠保障,起到了提纲挈领之功效。了解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有利于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形成理性的总体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应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操作为主要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因此,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地开展各学科学习及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首要目标。在内容设计及课程编排方面,新课标更加注重学习、应用与实践这一新理念。比如,新课标在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中提到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应实现技术学习及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从而体现“双价值”。课程内容要结合生活及实践逐步形成理念先行且积极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结合新课标中的上述理念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许多中小学将信息技术课单纯地等同于认识及学会使用计算机的课程。这一错误观念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往往得不到正确对待,阻碍信息技术学科的长远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及教学研究来谈谈如何更新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网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对其他学科学习的支持作用。
2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网络学习能力培养之新途径架构
2.1 根据新课标重新确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学习能力之关系是前提
2011年新课标的提出无疑为一直处于非正常境地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一股新动力。比照新课标反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不难发现诸多问题。首先,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差。其次,课程设置较为松散及观念陈旧,令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学生“玩电脑”的课程。再次,学生虽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但学生对其技能的应用方向出现偏移,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用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形成其他学科教师及社会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误解。在此,笔者认为教师应正确学习和领悟新课标精神,深刻理解“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真正含意,明确信息技术课程与网络学习能力之关系是以信息技术技能为基础,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提高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解决各科学习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转变陈旧观念是改变现状的前提与基础。
首当其冲,笔者认为新课标重新界定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应以激发学习探究信息技术兴趣为目标。”在这一培养过程中针对初中阶段的要求应是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及网络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具体体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价值,这点也表现在新课标上。比如,新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强调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体验借助计算机及网络学会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才是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
第二点,更加重视对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学习是实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有力支撑。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单单要教会学生们基础计算机知识、各种办公软件应用及制作网页等技术性能力,还应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网络学习能力即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在这个开放性及交互性极强的时代中,网络无疑是了解世界最新信息、信息交流、合作互通情报的最便利途径。因此,教师更应传授给学生的是如何利用网络正确快速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解决各科学习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两点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现有状况并逐步朝着信息技术最佳应用的正确方面发展。
2.2 建设与丰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学习资源是重要途径
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研究令我发现,过去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得不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环境中,windows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是信息技术课的重头戏。这种传统计算机知识传授模式一直得不到改善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并没有提供一个健康且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给学生,面对信息化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传统信息技术课并未给学生营造出网络学习的氛围。新课标中要求信息技术课要在共享交流有益信息中令学生逐步形成信息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可见,在这方面十分缺失。笔者建议可以利用在学生中广泛被使用的QQ群及微信建立一个属于本班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或利用FTP网页定时上传最新信息及教学视频等实现共享。在这种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师生不仅在交流最新的信息、加工最有价值的信息、合作探究性学习,还交流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2.3 实行自主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独立学习是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也给学生留够了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但往往成效不大,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在于并未真正找准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点。首先,应把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分为两大类:一是夯实计算机基础操作环节,比如45分钟的课堂留下15分钟来给学生自主上机操作,在此期间进行答疑及辅导,利用最后5分钟时间合作交流,选择一位学生做当众演示,并做出本节课的总结。其次,按月一次进行信息基础课的主体活动,增加大家对网络学习的兴趣及理解。比如,针对最近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来做一个网络主题交流活动。学生利用课堂自由时间搜集关于航班失联的各种消息,加工分析,分小组做出成果展示。这样的形式令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体会到网络学习的乐趣,既巩固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
2.4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是有力保证
篇6
一、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江西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共计15512所,累计在校生6806135人,其中:小学12890所,在校生4239268人;初中2082所,在校生1744883人;高中540所,在校生821984人。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共计360283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98005人,初中专任教师113254人,高中专任教师49024人。
我省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为26∶1,其中:小学为45∶1,初中为19∶1,高中为10∶1。我省中、小学校已建校园网2063个,其中:小学1098个,初中632个,高中333个。
2005年我省开始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2007年底,中央和我省累计总投入3.87亿元,全省农村中小学共装备农远工程项目三种模式15627个,其中:装备农村初中的计算机教室(即模式三)1642个,乡镇中心小学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即模式二)7579个,村小和教学点的光盘播放点(即模式一)6406个,覆盖了全省近90%的农村中小学,极大地改善了我省广大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条件。
二、顺势而为,积极推动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由于有了国家资源中心所提供的资源支持,在资源共享方面已从源头上得到了较好解决。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调动广大学校、教师参与资源的共建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可以做和急需做,这项可以做和急需做的工作必将带来我省电教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新形势下开创我省电教工作新局面的一个最有力的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
为此,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06年3月,江西省编办正式批复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增挂“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牌子,主要职责是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为全省中小学提供网络资源服务。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通过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并辅以积分激励,发动广大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共建活动,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以向中小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核心业务的资源中心,更好地实现资源免费共享。
二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依托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种交流与学习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真正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中心。
三是积极构建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努力拓展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整体提升全省电教系统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2006年以来,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设备购置和资源建设,新建了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机房,购置了20余台专业服务器,配置了100t容量的网络存储设备和100t容量的磁带备份库,增加了一条与中国电信的100兆光纤的互联网链路,先后组织开发了可以容纳3000人左右同时在线的远程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和网上直播系统,开发了教师培训远程报名系统,开发了可以支持1000人左右同时在线考试的考试系统,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
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及其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镜像站点和农远工程项目学校的建成,为有效构筑从省到市、县和乡镇学校的稳定通畅的网络远程平台、从而有条不紊地部署开展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条鲜明的主线。
三、上下齐心,点面结合,共同建设全省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一是组织开发精品课程;二是教师个人上传资源;三是购买引进部分素材等。
1.组织开发精品课程
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成之初,在省教育厅的重视和关心下,先后投入近200万元相继组织开发了《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音乐》、《初中音乐》等成系列的网络精品课程,全部上传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中小学教师免费共享使用。
为积极服务于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作为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资源建设的成员单位,于2008年、2009年共投入近200万元组织开发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资源,主要包括:《高中新课程培训》、《高中新课程名特优教师同步说课及示范》、《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示范课》等。
其中,《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由全省七所省重点中学的一线知名教师担纲主讲。2009年6月底完成了高一上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总共308节课,于今年新学期开学初在全省高中推广使用,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目前,《高中新课程网络课堂》同步辅导教学光盘高一下册九门学科的摄制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2.积极鼓励教师上传个人资源
通过建立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积分激励机制,以及在开展县区电教工作考核评比和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重新评估定分等工作中,将教师上传个人资源列入对县区和学校的考核项目,采取行政督促和积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多管齐下,充分调动了教师上传资源的积极性、持续性,从而为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资源的有效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力保障。
为保证网络资源的质量,江西省电化教育馆还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和网上投票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大部分县区均设有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学科版主和论坛版主,负责对教师上传个人资源的审核和网站论坛的维护,较好保证了教师上传资源的质量。
3.购买引进资源
通过发挥江西省中小学电化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各学科专家库的作用,组织对各类电教教材的审查引进、择优购买,上传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教师免费使用,重点是引进素材资源等。
截至2009年10月30日,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拥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总量达971500余条,全省实名注册的教师308500余人,注册学校近8500所,网站总访问量接近4500000次,教师日均上传资源600余条。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关键字“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检索排名,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站在同类网站中的排名列全国第二位。一些教师还在论坛上热情留言,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是真正的“教师之家”。
四、以实施“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全员远程培训为突破点,积极打造全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
江西省目前已建设“农远工程”三种不同模式的农村中、小学校共计15600余所,约占全省农村中、小学校总数的90%,全省农村中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如何进一步发挥“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作用,使农村学校所有教师都能通过培训,整合利用“农远工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帮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较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关系“农远工程”能否持续发挥效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校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水平的需要,江西省电化教育馆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平台,通过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积极组织开展了对各地学校教师的远程培训和指导。
所有的培训和考核都放在网上进行,通过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网站上的教师培训栏目,把由江西省电化教育馆制作的网络教学课程录像和相关教材放到栏目中供各地教师下载,教师可以通过网上的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和集中学习。每个设区市、项目县至少设立一个考试中心,并选拔一批辅导教师分片负责培训点的辅导。学员考试通过计算机操作进行,由市、县电教部门具体组织。
这种以乡镇为单位“集中+网络”培训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又为学校节约了一笔培训经费,而且学校参与面之广、教师培训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全省已报名参加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79896人。
五、不断拓展信息化服务功能,努力建设全省基础教育的管理数据中心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我省基础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师远程教育的培训中心的作用和地位,正在得到我省越来越多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学校、教师的认同和肯定。同时,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业已建立的全省中小学校基础数据库和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以及在“农远工程”的实施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大批基层电教技术骨干,使我省电教部门不断开辟信息化服务新领域、积极寻求事业发展新突破成为可能和必须。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的重视和厅有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1.全力做好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技术准备工作
配合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起草了全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各项技术文件,先后赴湖北、吉林、辽宁等省考察、学习他们的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的实施及应用情况,起草了《江西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需求分析报告》等技术方案,制订完成了江西省高中阶段学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招标技术方案。
2.积极配合做好全省大中专院校校内上网场所安全管理工作
篇7
1.以教师为中心
不只是初中语文这一学科,其他学科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课堂时间,学生只能在讲台下一味听讲。长此以往,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对初中语文失去热情,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2.阅读量少,阅读资源少
初中生学习科目较多,学习负担重,经常会为了学习其他科目而减少阅读量。每天学习可能看不见长进,但是一天不学习必然会退步。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初中语文阅读。阅读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也能够决定学生的语文水平,但同时,阅读也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才能够看到效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对初中语文阅读重视度不够。很多学校图书馆并不对本校学生开放,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阅读课。学校方面为学生提供的阅读资源较少,不能够满足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需要。
3.阅读负担过重
与阅读量少,阅读资源少相对应的是阅读负担过重。阅读虽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把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部。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阅读任务,南辕北辙,既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又没有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初中阅读教学,找出最合适初中生的阅读量,根据阅读量来制定教学计划。
二、网络教育下的初中阅读教学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教育应用而生。将网络运用到初中阅读教学当中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很多问题。例如:容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料;网络教育交流比较方便,学生阅读之后可以及时利用网络跟同伴分享阅读心得,提升表达能力,也能够纠正阅读上的偏差。
1.创设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网络教育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形式活泼自由,能够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于文章本身的认识,也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互联网信息量庞大,网络资源丰富,信息获取方便快捷,若能够有效利用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定能够全面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网络的普及也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阅读资源少的缺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终身。
3.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根本没有小组讨论的时间。实际上,相互交流,协作学习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要。阅读必会有所感想,及时交流感想也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们互相影响,可以纠正自身思考问题出现的偏差,也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成全面思考的好习惯。既有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生活中也是十分有益的。
篇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篇9
1 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
1.1 对德育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智力并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非常欠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培养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态度不够端正。比如在进行上机操作的时候,部分学生不愿意动脑筋,会直接使用U盘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复制,这种行为和德育培养的要求是不符合的。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不够。
1.2 教学的过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缺乏
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的对一些计算机知识进行讲解,在道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也只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批评或者使用一些规定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这种教学方法和德育教学的要求是不符合的,比如在上机操作的时候老师不允许学生将食品带到机房中,在从机房离开的时候命令学生把电脑关闭等,这些都没有从节约用电、爱护公物等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意识进行培养。
1.3 没有把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中
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不过在大部分的计算机课堂中,并没有安排具体的德育培养内容,也没有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德育教育的环节,没有将德育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计算机教学中德育教学的融入
2.1 提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和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操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课余时间也非常的充足,更容易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初中生的自制能力不高,网络使用的是比较鲜明和相对封闭的个性化操作模式,无法将学生的操作纳入到家长和老师的视野中,很多学生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浏览和打字,家长也都以为是在学习知识,其实很有可能是在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或者在进行聊天,对休息时间和学习时间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学生道德的培养,要利用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来开展,让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在网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方法可以及时的掌握,从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 对学生的上机习惯进行培养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老师要把学生上机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1)把自己的文档都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2)做好上机实习的日志。(3)不可以对别人的文件进行随意的删除。(4)在下课时,要把电脑关掉,把键盘和凳子摆好。通过对学生上机习惯的培养,可以对课程前后的连贯性进行保持,可以让学生迅速的将自己的文件找出来,有效的避免了文件误删的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注意细节、做事认真的生活学习习惯。
2.3 做好网德教育工作
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有价值的健康的中学生论坛和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有了自己的QQ号码和电子邮箱后,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和学生进行谈心。老师要和学生以朋友的关系说一些心里话。同时由于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的信息世界,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互联网中,其中很多不良信息更是泛滥,因此如何保证学生在不受到不良信息侵害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下面方法进行预防:(1)对学生进行上网培训,对学生处理信息、选择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进行提升,对学生洞察力和政治鉴别能力进行提高,让学生可以自觉的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抵制。(2)利用网络管理软件、防火墙、技术加密等方法对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进行清除和过滤,减少学生接触垃圾信息的概率。
2.4 对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的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融合,在提高情感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改正,要把情感教育归纳到信息网络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对教育实施的模式进行研究,对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情感参与。
3 结语
总之,在德育教育的融入方面,初中计算机教学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使用一些合理的措施对人文教育进行提升,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把德育教学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提升。
篇10
二、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性质
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行为的导向者,学生成长的监护者。基于初中时代是生身心成长的特殊时期这一实况,所以特殊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初中班主任教学与管理工作和他类时段工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带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与时俱进;二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因地制宜。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与心理沟通的重要性
(一)强化学生自信心理
学生处于初中时代,思维模式是特立独行的,其作为思想与行为均比较个性的群体,对于同一问题,不同初中生在解析其内涵,应用处理方法上均会存在差异性,也就是说个体在学习方式与生活行为上各不相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教师处理学生学习生活、学习难题上的时效性与有效性,确保思想交流的顺畅性与全面性。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时,班主任切忌将学生成绩高低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效率的依据。尽管对于我们私立教学任务繁重,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形式也不能应用统一方式,应该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对其进行教导,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极为可观的。
(二)构建和谐向上的班风
和谐向上的班风具体体现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关系、以及班级聚合力浓烈等环节上。初中生个性较强,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因为观点存在分歧而出现矛盾的现象,甚至有性格暴躁的学生会出现过激行为,这不仅不能维护班级环节的和谐性与各项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还可能使个体受到伤害,此时班级聚合力汇集的情况就不言而喻了,若上述现象长期得到不到遏制,处于恶性循环的态势中,那么班级和谐程度也会处于日益下滑的状态中,所以班主任一定要以营造和谐性班风为宗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学生间矛盾化解的及时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问题,相互尊重、谦让,最大限度的降低矛盾恶化的概率。
例如,部分学生对生活委员布置的值日时间、人次出现抵抗心理,故意在预设的时间内不进行室内卫生清扫工作,生活委员屡次提醒卻无济于事。那么在这样的局势中,我们班主任应该将自体的导向作用发挥出来,对生活委员与相关人员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告知班级学生维持环境清净性、积极参与劳动活动的重要性,同时班主任也鼓励生活委员积极采纳其他学生的建议。对值日表施以重编对策。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团结班级、构建优质化环境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极为显著的,也就是说和谐向上的班风被顺利的构建出来[2]。还有在新学期时,面对难度逐渐增大的理科知识与授课教师老套的教学方式,学习委员与课代表应该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使班主任将学生信息及时的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其讲课模式调整的及时性,这样科任教师就能以学生学习实况为依托开展教学活动,那么班级在学科上获得的成绩也是极为可观的。由此可见,班主任应该鼓励班干部、普通学生与自己进行思想沟通,及时的消除其疑云,为优良型班级风气建设目标的实现注入能量。
(三)心理障碍问题
篇11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roblem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YIN Yuhong
(Pingdingshan Health School in Henan Province, Pingdingshan 467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of Pingdingshan through making investigations, analyzing the question, putting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leading and helping the masses of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and establishing the healthy idea of internet surfing and giving up internet addiction effectively. Methods: Choosed teenagers from 7 schools and 4 Net bars in Pingdingshan, adopted the way of investigating, visiting and having an informal discussion at random etc by questionnaire type, releasesed 2 000 questionnaires together. Results: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und the number of network addiction teenagers in Pingdingshan account for 15.68% of the teenagers of net surfing and about 12.09% of the persons of net surfing was prone to network addiction in colony without the network addiction. Conclusion: It is very urgent to lead teenagers to use internet correctly, prevent teenagers' net surfing from becoming the addiction, giving up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etting up the internet culture of security and civilized internet surfing.
[Key words] Teenagers; Internet addiction; Trend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网络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有其消极的一面。不少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而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被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过分沉迷网络世界而成瘾,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实地调查了平顶山市3所中专学校、2所高中学校和2所初中学校,以及4家网吧,调查对象主要是年龄为13~18岁的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和无业者。
1.2 方法
本调查主要调查有上网经历也就是青少年网民,采取问卷式的随机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53份,回收率为92.65%,其中男生986份,女生867份。
2 结果
2.1 青少年网瘾与网瘾倾向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平顶山市网瘾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5.68%,而网瘾倾向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约12.09%的比例。青少年网瘾现象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2.2 青少年网瘾群体性别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网瘾青少年为15.63%,比例高于女生(8.71%),男生网瘾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2.3 青少年网瘾受教育程度分布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为17.83%,中专生为23.51%,高中生为8.43%,无业者为18.03%,初中生和中专学生比例偏高,网瘾现象严重。
3 讨论
3.1 产生原因
3.1.1 内心空虚,缺乏情感交流[2]。初中生因为起初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时间充裕导致上网成瘾;中专学生则是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习轻松,远离家长看管导致上网成瘾;高中学生因为学习负担重,无暇顾及上网,比例相对较小;无业者则是没有固定职业,只可用上网来消磨时间,或者寻求刺激。总的来说,还是因为他们在心灵上空虚,生活中缺乏情感交流,导致沉溺于网络。
3.1.2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3],缺乏正确引导。家庭的教育方式单一,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易于沉溺于网络。
3.1.3 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单一,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多样性。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味地加重课业负担,一好百好,校园文化不丰富,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得不到认可,只有逃避到虚拟世界来满足[3]。
3.1.4 思想不成熟,缺乏自控能力[4]。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想和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识别和自控能力,社会经验缺乏,冲动性强,喜欢新奇和刺激的事物,极易沉迷于网络世界。
3.2 解决对策
3.2.1 学校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生上网正确引导[5]。鼓励青少年多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一个学习之外的交流互动的渠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吸引力。
3.2.2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避免粗暴或者歧视性的干预方式[3],帮助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建立家庭情结,满足其精神需求。
3.2.3 家庭、学校都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青少年及时干预,做好其心理压力的调节和疏导工作。
3.2.4 净化网络环境,创建绿色上网场所,文明上网[4-6]。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办好主流网站,净化网络教育,倡导文明上网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平顶山市青少年上网成瘾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以及戒除青少年网瘾,建立安全文明上网的网络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5)[OL].人民网,2005-11-23.
[2]吕亚东.当代青少年网瘾原因及处理方法浅析[OL].省略,2008-07-28.
[3]秦洪良.青少年网瘾问题亟待重视[N].大众科技报,2006-03-05.
[4]尚飞,鲍盛华.心理、精神专家剖析青少年上网成瘾四大原因[OL].新华网.省略,2004-04-14.
篇12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篇13
1.1 释义
生物学科网络教学是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生物教师依托学校或者专业部门所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结合现如今学校和家庭基本普及的微机和网络等硬件设施,对学生实行生物学异地互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科,这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补充,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和目标。
1.2 特点
①网络教育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②网络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③网络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多媒体和交互性。④网络教育能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⑤网络教育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⑥网络教育是最为高效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方式。
2 生物学科网络教学的优势
2.1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
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师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探究性教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一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进行网络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内容足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二是建立专业的平台或者是网站的形式,教师把讲课的内容放进去,然后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开放,让学生通过上网浏览和网上听教师的讲座,可以学习生物学科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的视野。
2.2 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在网络化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在查询过程中可以和教师、学生进行网上的互动交流,最终搜集到有用的信息来解决教师的问题。这样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自己的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整理、分析、加工来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3 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网络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此时的教师应成为网络课堂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4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因为网络的学习是让学生在信息网络自行寻求各类信息的知识点,在寻求过程需要和教师、学生的沟通,需要把相关材料去伪存真,这都需要实现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素质教育下的网络化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1 生物学科教师网络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时期的中学生聪明、认知接受事物快。为此在网络课堂教学需要讨论探究相关问题而进行互动交流时,教师应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跟进表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探究,防止学生“钻牛角尖”,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至于达不到教学目标,甚至出现课堂教学的凌乱。同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后进生采取激励性教学办法,让他们敢说但不偏离方向,最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得。
3.2 生物学科教师明确告知学生学习任务
有关资料表明新时期的初中学生感知新生事物的速度是成人的3-5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网络虽然不是新鲜的东西,但网络系统的庞大、内容的多样性足以使学生感到新奇,所以难免出现学生做出“不务正业”的事情,不再学习而去玩。一个班的学生如果仅凭教师的察觉和网络监督软件是难以监督学生行动的,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
3.3 生物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研发校本教材
生物网络课教学虽有优势,但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学材料、课件等,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为此教师如果能坚持依据教材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校状况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名师公开课资料、名师的录像课资料、课件库等,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资料,这样教学精华会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大幅度提高,也会成为师生吸取营养、增长技能的大课堂。
3.4 网络教学不是“万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