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德育的重要任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重要任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德育的重要任务

篇1

一、普通话的普及程度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字说错了算什么?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不是照样干活,照样吃饭?有这样的思维的朋友要改一下了,不信?请看两则报道:

报道一:聘请保姆新鲜事,必须会说普通话。南京的黄先生想给未满周岁的儿子找一位保姆,他在报上登出广告,保姆要有高中学历,还必须说普通话。黄先生告诉记者,保姆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对保姆要求高是对孩子负责。

报道二:会讲普通话,购物可打折。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决定在2001年9月13日,由“汇丰普通话基金”赞助,举办第一次普通话日,鼓励香港人说普通话。香港电台还与香港旅游服务业协会和香港总商会等机构合作,邀请他们旗下约300xxxx会员商户,展开“普通话日购物优惠”活动。9月13日当天,顾客凡到贴有“普通话日”招贴的商店,用普通话购物,即可获得九五折优惠。

可见普通话已经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说普通话已经逐步成为许多人自觉行为。

二、语文教师是推广普通话的天使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的交际功用是越来越大。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各种知识、技能是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而教会他们使用普通话更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语文教学是推广和普通普通话的主要渠道,而语文教师则是充当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天使。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讲好普通话的重要性,更应该使用好普通话。

三、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是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学习语文,要从普通话普及抓起。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的“说”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标准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作为承担具体语文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运用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讲好普通话,也是推进社会文明的需要。教师讲好普通话,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其独特作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无障碍的交际显得愈来愈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闹笑话的事,轻者造成误会,重者耽误大事。因此,教师讲好普通话,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推广和使用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责任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说,语文课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服务的。语文教学作为普通话普及的最前沿,赋予了语文教师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的神圣重任。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模仿力最强,因而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讲好普通话,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语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切实从自身做起,规范使用普通话。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切实承担起推广和普及普通话的神圣重任。

五、怎样提高语文教师运用普通话水平

“学”和“练”是提高语文教师讲普通话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发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此外,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举一反三。二是不懂就查。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三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只要我们教师一齐努力,加强学习和练习,提高讲普通话水平,带头讲好普通话,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成为一名能讲一口标准普通话的语文教师,为培养祖国“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现在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它让我们扬眉吐气了!

篇2

    国学大师季羡林指出:“历史的发展已以证明自然科学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将来更会证明艺术与人文素质关系更加密切”,在季先生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二字不是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而是体现在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一、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起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分化加剧,但同时又以高度综合化,这对人们的学习能力与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需要多元化发展,不仅仅拥有物质财富就行了,更需要的是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追求的是求善求美,是人心灵的呼唤、求人之为人的价值取向。

    目前,在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中,以经济的眼光为标准,强调了学习的升学功利价值取向,而忽视了人文素养这一内在的价值取向,从学校的角度看,受社会现实功利性驱动,更多地看到或强调考试的应  试价值,甚至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目标。学生整日忙于各种练习考试,淹没在题海之中沦为了“解题机器”、“考试机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等等。这些来自社会的功利性评价,让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举步为艰。另一方面,当代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前不少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中缺乏人文化的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意到“教书”,却没有看到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这才是人文教育最难突破的瓶颈!

 二、新课标的推行,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机遇

    新《物理课程标准》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这是对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物理学的本质在物理课程中的反映。新教材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让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物理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物理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进行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新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物理的人文价值,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 物理学史的启示  

         物理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理解了一个规律、原理的起源和发展,这个规律、原理就会显示出其内在的人文性,充满了“情”味。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对她知道得多一些,宽一些,学生不就有了更大的勇气,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内在人文素养。例如,八年级物理引言部分读一读“富兰克林对天电的探索”就是很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学生一方面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了解科学事业的艰辛以及科学家执着的求索精神,同时也将激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又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一章“声现象”:“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也许使她显得平凡;声音在很多方面丰富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又映射出她的奇特”。 “物体的运动”用诗人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各拉丹冬雪山”、“北京天坛回音壁”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陈跃玲获得第一块田径金牌的飒爽英姿令人自豪。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快乐的旅行,获得知识的同时身心愉悦,受到了美的熏陶。

    在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光的现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

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度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现象;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会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创设人文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树立相互尊重的人文情感氛围,平等的去看待学生、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开放思想、敢于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感到压抑,而是轻松活泼的,学习是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学习。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健康迅猛发展。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倡导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5.课外实践的拓展,人文素养的催化剂

     教材编排中十分主意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中在WWW及信息库的基础上,要近一步向学生介绍物理与交通、物理与通讯、物理与能源、物理与材料以及物理与其它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尽情领略物理带给人们的便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一些科技成果,像古代的一些用具中也内涵了深厚的人文气息,适时配合教材让学生课外去收集与查阅有关资料并利用其来介绍,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催化剂作用。如欹器盛水“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种研究物体重心位置变化的实验,对提高物体稳度的研究很有科学价值。古代陀螺,酒胡子(即不倒翁)也是类似研究重心位置的器具。学生在对古人的智慧肃然起敬中受到熏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激起对古代器皿的“情”,视其已不是无生命的摆设,以后每次参观博物馆等看到此些文物都会自然视其为有生命之物,对其充满了“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我的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6.从物理试题改革着手体现人文素养

    深入改革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学生人素养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习题的设计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大量富有人文气息的好题目,尤其是在中考当中体现得很充分。列举两道题目:

    例1:(教材P120)唐朝大诗人李白根据北魏散文家郦道元“早发白帝,暮宿江陵”的句子,写成千古名句:“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请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本题巧妙的借助于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将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出速度之美,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例2:(2008镇江中考题)“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现场,废墟下的被困人员往往用砖块敲击周围物体求救,这是利用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地面救援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利用撬棒来施救,是因为撬棒是         (省力/费力)的杠杆。

本题不仅考察了声学和杠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激发起学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此类题目,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一旦学生领悟到物理内在的美,就会在学习物理和解决物理问题中,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学生的学习动力、探索精神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篇3

中图分类号:J7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素质教育包括了很多方面,而完整的人格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完整人格的培养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主题之一。

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以其多元整合的教育功能,重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教人求真、向善、尚美。舞蹈作为一门“动”的艺术,与生命情调最接近,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地表现内心情感,袒露人的心灵。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学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要了解如何培养正确的人格,那么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人格又称性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机体因素、二是环境社会因素、三是个人生活方式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而个体因素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可能变为现实。”而另一位西方哲学家是这样解释人格的:“人格是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

关于完整人格的定义及标准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一种新型的完整的人,是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的发展,从自由发展中产生创造性的生活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完整人格的标准概括为:“完整人格的标准应是完美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其含义是:只有追求“真善美” 的人,才具有完整人格。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超越自我、充分发展潜能等优秀品质,具有求真、求美、求善的本质要求等等。

(一)人格取决性格

人格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从性格的发展规律看,大学生的性格正处于逐渐定型到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如何定型,定什么样的型,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将起到重大影响。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性格还没有完全稳定,特别是青年初期的性格还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这为大学生性格培养与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的性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已逐步形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是非辨别能力的增长,他们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以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与此同时,又可进一步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逐渐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优良性格特征。总之,大学生性格的可塑性和相对稳定性,对其人格的完善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教育促成人格

过去,我们曾片面地认为,人格教育主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由于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包括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诸多教育学科,在教育作用及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一度有所削弱。事实上,人格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人格的形成都给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舞蹈,千百年来以“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不但传承着人类文明,提升着人类的情感。

二、舞蹈艺术教育不可忽视对人格的教育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在这其中,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要把完整人格的教育贯穿在知识、能力培养的每个教学环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舞蹈艺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的自觉意识。

舞蹈教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生理、心理的个体差异性,不能搞“一刀切”。例如芭蕾基训课中软度和开度训练要在个人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如操之过急,强度过大,则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和伤害,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打击学生的情绪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在快乐情绪之下,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认知课程的速度快;反之,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则使认知操作速度减慢。由此可见,生理、心理引起的个体差异性不仅关系到效率的高低,而且还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人格的形成。又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的自身条件不够好,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对学习失去信心。介于此,在施教中应可能地考虑一个周全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进度区别对待,比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集体课外,还可以选择诸如小组、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授课方式,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看优秀演出。此外,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欣赏、扬长避短的原则,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荣誉感的建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有的学生虽然自身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由于先天动作协调能力欠缺(或者动作节奏感、模仿能力较差),一方面要继续耐心细致地指导其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其尽量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说舞”,把“说舞”纳入评价学生成绩的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表达能力,还可以弥补部分学生在“跳”上的先天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信、自觉地投入到舞蹈课的学习当中去。

其次,在舞蹈艺术教育中,教师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的一生是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每个人从青年到老年,都要不断的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的进行反省,自我调节与控制,这样才能不断改正与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完整人格才能正真形成。一般来说,完整人格的培养及其初始阶段的形成受外界影响较多,但当其教育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能自觉地选择优与劣来完善个体的人格。学生应该主动拿社会普遍认同的完整人格作为参照,来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完整人格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的榜样。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如舞蹈艺术作品中包含了一种审美媒介聚集和浓缩着人类丰富而深邃的内心精神,让学生在欣赏舞蹈和表现舞蹈的同时,默默观照着另一个“自我”,从而将审美媒介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娱悦和开拓自己的精神动力。对照自己与舞蹈作品中所反映、描写、刻画、塑造的人物、事件以及所感悟的高尚境界、高尚品质和生活美与艺术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

三、舞蹈艺术教育促成学生人格完整的“三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借助于舞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艺术经验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人格,是目前舞蹈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首先应结合舞蹈艺术的特点,以舞蹈艺术审美为核心,以受教育者的欣赏、体验等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完成舞蹈艺术功能的实现。其次,舞蹈艺术教育应通过舞蹈对人的“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综合系统作用”等三个舞蹈艺术独有的特点来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

(一)直接作用

所谓直接作用就是指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艾理斯在《生命之舞》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对舞蹈艺术漠然视之,那么我们无法了解肉体生命的至高表征,而且无法了解精神生命的至高象征。”人类从舞蹈这种既能改变自身(肉体和精神的),也能施及社会(道德和文明)的艺术形式中,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和培养高尚道德的价值,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走向崇高。舞蹈艺术教育既是审美的、又是娱情的,它主要通过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和教育人。离开了感性的、现实的、直观的艺术形象,舞蹈艺术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就舞蹈艺术教育而言,它的形象性既不同于思想品德的说明和教育,也不同于智力教育的概念和推理,更不同于体育教育,生动感人的教学却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是通过蕴涵丰富情感内容的舞蹈艺术形象的直观展现来进行感染、启迪,最终达到施教者预期的教育目的。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诺夫在谈艺术表现时是这样论述的,他认为:“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舞蹈艺术教育通过感人至深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在给人以强烈感染的同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培养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人变得更加高尚,从而形成完整人格的道德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现代大学生知识多元化的构建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还可以直接培养人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运用舞蹈艺术特有的感应力和感染力可直接培养促进人的完整人格的形成。

(二)间接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可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某些促进完整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实现完整人格的内涵,而是完整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叫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舞蹈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认知能力、认识方式、认知结构、表演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通过舞蹈教学激发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发属于完整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在课堂上,先让学生随意做几拍动作,再引导学生用舞蹈的意识来加以美化,分析动作节奏的几种可能性,进行常规动作和反常规动作的体验,打破思维定势,假造不同的节奏。通过这一训练学生会发现自身舞蹈运用的创作,同样可以表现不现情感,从而达到“超越本能的一种飞跃”,这种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加速个体完整人格形成的必备内在条件的培养。

(三)综合系统作用

完整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通过舞蹈艺术教育活动本身对完整人格培养所发的作用。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专业特点在各自的教育活动中对完整人格的培养也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舞蹈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这些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使得各学科教学内容相互交融,从而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相通的一面,都具有空间的、时间的运动方式,都必须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这些学科与舞蹈学科无从客观上还是微观中,都有是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提练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舞蹈学科和其他 “相通”的是“共生”的,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这些“相通”的方面,用其它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帮助理解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基础知识,而舞蹈学科的运动理论,则为自然科学的动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也正是这种综合性、系统性和多元性所具的凝合力在完整人格的形成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使舞蹈艺术教育最终实现完整人格的目的。

结 语

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决不只限于笼统的提出思想教育,而应该在提高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去谈思想进步,政治信仰,爱国主义等等。将舞蹈专业教育与塑造人格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忠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风尚的舞蹈人才, 而这一类人物在我国历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创造性为学生树立榜样,但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发掘每一个学生人格上的闪光点,去鼓励实践者去继续实践,去鞭策未实践者紧紧跟上,大力表扬,广为倡导,激励大家竞相学习。舞蹈艺术教育就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不仅能作用于人的外表,塑造富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美的形体,同时还能够作用于人的内心,教人追求真善尚美。因此,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完整人格的教育,培养知识水平高、能力强、人格健康完整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梅传强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②《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16次印刷

④《中外舞蹈思想概论》 于平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⑤《舞蹈》杂志 2005年第8期

篇4

第二,利用范文进行思想教育。范文之所以成为范文,就是因它体现了优秀的人文思想品德,表达了最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的思想得以感染和深化,学生的行为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指南。

中小学所选的各种文体的作品,都体现了最积极的思想意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但在写洞庭湖之“大观”体现了作品之经典,同时,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我们要求青少年学生做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好学生,学习范仲淹这种精神,就能成为这样的好学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已是千古绝唱,做老师的要让学生明白以后走进社会应怎样做人,才能“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教《枣核》一文时,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形象描绘和深情的回忆,体会一个海外赤子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现在的学生很多根本不知饥饿、艰苦为何物,学习不刻苦,生活喜攀比,我们通过认真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小时候的读书情形:由于“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向老师请教时,“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严冬时走在上学的路上,“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所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学生通过将作者艰苦读书情形与自己作对比,才能珍惜今天的读书机会,勤学苦读,成人成材,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篇5

篇6

二、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倡学生大胆说话,放开学生的手脚,这样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无非是例子”,在教学中要提倡大胆、自由发言,鼓励学生敢于开拓创新,要做到宁鸿彬老师提出的“三、三、三”原则,即“三不迷信”:(1)不迷信古人,(2)不迷信名家,(3)不迷信老师;“三允许”:(1)允许说错做错,(2)允许改变观点,(3)允许保留意见;“三欢迎”:(1)欢迎质疑,(2)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3)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之能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内向、拘束,从而大胆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教学《陌上桑》一诗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他们要做到宁鸿彬老师的“三、三、三”原则,大胆发言,说错也没关系等等。当解释“来归相怨怒”一句时,我解释说:“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耽误了活儿,回来后互相埋怨”。这时一位学生当即提出:“老师,这句可以解释为‘耕田、锄地的人,因为看了罗敷,回家后嫌自己的妻子长得不好看’行吗?”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创造性,于是我高度表扬了他这种可贵的创造性的思维,并号召大家学习他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发言的精神。

三、正确对待学生出格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朱熹曾说:“学贵有疑”,“读书须有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创新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出格”问题,老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表扬他们的怀疑、创新精神。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当讲到愚公的人物形象:愚公不怕艰苦、持之以恒、愚公不愚时,一位学生立即站起来提出疑问:“我认为愚公就是愚,他为什么不把家搬到山外呢?人家智叟就是聪明,只凭傻干是不行的,要讲究方法”。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皇帝不是精神病就是近视眼,为什么连自己身上没有穿衣服也看不清呢?真是不可思议”。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见解,并引导解释:这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这些创新性思维的闪现,有时连老师也意想不到。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对问题思维的内光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正视学生的疑问,给予表扬鼓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7

早在2002年,国家卫生部会同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它标志着医院药学将由传统供应管理型向综合技术服务型转化。

目前国内多数大型医院已按规定初步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但据一项对国内“55所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指出,作为临床药学工作核心内容的“药师下临床参加会诊与查房”项目,只有约16%的医院在开展;而开展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利用与评价研究等工作的,不超过50%;多数的临床药学服务指标在一级、二级医院依旧为空白[2]。中药药学服务对象宽,包括中西医生、临床护士、各种病患者等。因此,要求临床中药师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以笔者所在的县级医院为例,工作重点就仅限于药品调剂、合理用药咨询、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师下临床面临自身素质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困境。究其原因,在于目前的中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比较突出的是化学课程比重过大,而生物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太小。此种以化学模式为主线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医院药房工作,总觉得学得多、用得少;只懂药、不懂医。缺乏临床思辨能力,很难与医生沟通,更谈不上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医院药学的发展有赖于药学人才的培养。没有人才,就不可能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笔者建议:首先,中医药院校要开设中药临床药学专业。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方式,在药学本科的前两年重点学习药学专业的基础课,后两年相应削减现有的化学课程,加强学生临床药物治疗学、中医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第三,在学制上,中药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的培养可适当延长至6~7年。第四,医院决策者要高度重视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定编定岗。第五,要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从各个层面加大临床中药师培训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合理用药须由优秀的临床中药师去参与指导。传统的化学模式应逐步向化学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应在借鉴西药教育优点的同时,发扬中医中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成为融中医中药理论知识于一体、能胜任新时期医院药学各项工作合格的临床中药师。

1 参考文献

篇8

1 现状与危害

现实社会人流行为已十分普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痛人流为受术者带来了福音,就象“睡了一觉”很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因此许多育龄妇女,就误以为人流对人体及有伤害。实际上,虽然无痛人流术手术小,较安全,时间短,但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也会给受术者肉体上带来较大痛苦。人流是一种消极的、迫不得已的终止妊娠方法,只能作为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绝不能作为避孕方法的补充,甚至当作常规的避孕方法。因此,育龄妇女应充分认识人流术带来的严重后果。相关部门对不同对象应加强多种形式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和性健康等知识的教育,提供咨询服务,转变人们对人流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努力降低人流率。

1.1性知识贫乏

笔者调查2005年11月~2007年3月期间,来我院做无痛人工流产手术对象计272人。调查采取询问登记方式,直接了解手术对象对有关医疗保健和避孕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仅有10%的人知道妇女最易受孕时间为两次月经中间或者经前14天, 而90%的人对生理、生殖知识一无所知。有资料表明,当前婚前妊娠及人工流产的比重有逐步增大, 年龄低龄化的趋向[1]。

1.2人流并发症多

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一是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出现心动过速、心率不齐、血压下降、头晕,严重者甚至出现晕厥、抽搐等。二是吸宫不全,可能有部分胎盘或胎儿残留。三是子宫穿孔,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此外,还有生殖系统感染、羊水栓塞等。

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是月经失调,少数患者术后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较多的患者术后出现经量增多。二是宫颈或宫腔粘连。宫颈粘连可致宫腔积血,临床上表现为月经量过少及周期性腹痛等。三是多次人工流产的妇女,当再受孕时容易发生胎盘粘连不下、前置胎盘等,引起临产前或分娩后大出血;还可因多次人工流产引起宫颈内口机能不全,易致早产或晚期流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少女性人流手术后,得不到休息,这对于她们的健康极其不利。此外,人流作为一种手术,也会导致3%的患者发生继发性不孕等症。

2 受术者的心理护理

人工流产使患者心理上、身体上经受了一个生物、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快速变化,表现为术前焦虑,受术者对手术耐受性降低,增加手术时间和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3]。所以医务工作者在人工流产手术前后与受术者进行平等亲切的交谈是非常必要的。

2.1 术前护理

因大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内疚的心理症状,在门诊预约手术时,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耐心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告之患者术前应注意的事项。如:术前应禁食、禁水4~6小时,手术当日来院的时间及所需物品,并简要介绍手术的过程、麻醉方式等的问题,减轻患者术前的心理负担,同时做好家属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为防止患者忘记对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或记不清而耽误手术,我院专门将以上内容制成卡片说明清楚,这样不但保证了患者安全,也保证了手术的按时顺利进行。手术当日,护理人员认真阅读病历,了解孕周长短、胎囊大小、有无胎芽,宫内有无节育器等,以便在术中与医生核对,避免疏忽给患者带来痛苦。

2.2 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将患者领入手术室的同时,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多与患者交谈, 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并讲解静脉全麻的方式,为患者开放静脉通路,主动配合医生、麻醉师进行工作。设专人守护在手术台旁观察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及药物反应,防止患者在全麻下无意识的活动、躁动而并发子宫穿孔及坠床等事故。台下巡回者应认真检查刮出物是否与病历相符,并与手术者核对,防止发生漏吸等。

2.3 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转回观察室休息, 在麻醉未完全清醒前保留静脉输液, 观察病人的自主呼吸及生命体征。为防止发生术后子宫出血过多或迟发物过敏反应,事先应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术后30分钟患者一般能完全清醒,这时可停止静脉输液,并再次向患者说明术后注意事项,叮嘱家属协同配合。

3 体会

加强对育龄妇女节育避孕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对无痛人流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心理[4],使患者在轻松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在术后能主动进行自我监护,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举增强了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马海根.预防青少年未婚妊娠及人工流产行为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19-21.

2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00.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2月前来我院自愿要求提前终止妊娠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全面体格检查、妇科检查、阴道B超以及血β-HCG检测确诊为宫内妊娠,同时排除具有内科禁忌症、手术禁忌症、严重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者,对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药物过敏者。现将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年龄小于40岁,停经天数35-49天,两组患者年龄、孕周、停经时间、孕囊直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具体方法是第1d晨空腹服用米非司酮50mg,后每12小时服用米非司酮25mg,总剂量150mg,服药前后2h内应禁止进食任何食物。第3d清晨空腹口服最后25mg米非司酮,一小时后给予600ug米索前列醇空腹口服,服药2h后禁饮禁食,并留院观察6 h查看妊娠囊排出具体情况。

1.2.2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无痛人工流产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术前应禁房2d,禁食6-7h,禁饮3-4h,入室后,应充分排空膀胱,取患者膀胱截石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常规面罩吸氧,并适当补液。应用无菌棉球蘸碘伏溶液彻底消毒外阴,并常规铺巾,给予0.3-0.5mg/kg芬太尼以及2mg/kg丙泊酚静脉推注,术中应保持镇静效果,静脉推注药物过程中应严格把握药物浓度,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待孕妇完全失去意识后消失后即可进行无痛人流术,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避免误吸或呛咳,将宫颈充分暴露,利用子宫探针全面、仔细探查子宫深度,将宫颈管扩张至7.5#---8#,进行负压吸引术,控制负压大小在500mmHg以下,沿着顺时针方向彻底吸刮宫腔,术中观察患者阴道流血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流产过程中的胚胎组织物的排出情况,流产过程中以及流产后阴道出血量、阴道停止出血时间、持续腹痛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利用B超复查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是否还有组织残留。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疼痛、面色苍白、流血量过多、胸闷以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流产:妊娠物完全排出或清除,阴道逐渐停止出血,经B超复查显示孕囊消失,并不需要再次进行刮宫或手术治疗。不完全流产:胚胎组织只有部分被排出或清除,阴道出血继续,经B超检验证实子宫内还有妊娠物残留,需要进行再次刮宫手术。流产无效:胚胎组织未排出,阴道出血持续数天,经B超检查显示子宫内孕囊继续生长。

1.5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流产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完全流产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流产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完全流产

不完全流产

流产无效

观察组

40

38(95)

2(5)

0(0)

对照组

40

29(72.5)

8(20)

3(7.5)

2.2两组患者流产情况对比。观察组持续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持续腹痛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流产情况对比(X±S)

组别

例数

持续阴道出血量(ml)

阴道出血时间(d)

持续腹痛时间(min)

月经恢复时间(d)

观察组

40

7.2±2.1

3.5±1.4

6.9±1.5

29.8±4.9

对照组

40

15.9±5.0

7.8±2.9

56.9±6.4

36.9±8.9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25%),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消化道反应

中重度腹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

40

1(2.5)

1(2.5)

2(5.0)

对照组

40

6(15)

4(10)

10(25)

3.讨 论

目前,终止早期妊娠的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期妊娠已在全国普遍应用,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保守治疗手段,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抗孕激素类药物,其主要是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结合,阻断孕酮作用,最终导致妊娠蜕膜绒毛变性、出血甚至坏死。用于早期产妇,不仅可直接作用于合体滋养细胞,抑制其活性,也可有效抑制子宫螺旋动脉上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抑制受精卵着床,诱导月经,有利于促进子宫收缩,软化、扩张宫颈。米索前列醇是一种PGE类似物,可增强子宫收缩,提高子宫宫内压及张力,促进剥离胚囊排出,从而达到使胎囊快速排出,终止妊娠的目的[5]。药物流产操作简单,不需要宫腔操作,可有效避免吸宫术对子宫的损伤,减少盆腔炎症,一些未产孕妇以及年轻孕妇比较受用[6],但出血时间较长,月经恢复较慢,一次完全流产成功率较低。

无痛人工流产主要在静脉麻醉前提下进行,术中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麻醉,麻醉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术中疼痛感,术后苏醒时间较快。国外有相关学者研究报道[7],丙泊酚还可有效抑制迷走神经,减少术后人流综合症发生率,尤其是镇静时,可作用于子宫平滑肌,可松弛子宫平滑肌细胞,对子宫收缩影响较小。因此无痛人工流产术具有术中疼痛小,阴道出血少,一次完全流产率高等优点。

本组研究显示,人工流产完全流产率提高了22.5%,且持续阴道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持续腹痛时间、月经恢复时间等明显缩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了15%,与国内外大多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再次证实,无痛人工流产用于终止早期妊娠的临床疗效更佳,具有完全流产率高、出血少,不良反应轻等优点,更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伟玲.药物流产与无痛人流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 5):1 62-185.

[2]徐文桂,徐阳.药物流产与无痛人工流产的疗效比较[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12,2(4):325.

[3]贺昕红,蔺莉,胡玉泉.无痛人流术前应用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的临床观察[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23(4):342―343.

[4] 郭靖.药物流产术与无痛人流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5(5):41―42.

篇10

前言

在社会文明发展的促进之下,我国的教育已经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办学的模式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元,办学的层次也在不断加大。成人教育是应社会大众学习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成人教育形式的出现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务管理作为学校管理中的主要管理成分,其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机构的各项制度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通常来说,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代表了成人教育的整体教育水平。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已经成为成人学生与社会大众对于教育机构的新的要求。笔者选择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一、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分析

1.爱岗敬业

无论对于什么岗位的人来讲,爱岗敬业都是必要的素质条件。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每要有巨大的工作量,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管理问题进行解决。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是成人教育的全体师生,除了常规工作之外,还会有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对学校与学生间的关系进行疏通,理清从上到下的关系,使学校最大程度上服务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爱岗敬业是一名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一条素质,要有为人师表的理念。

2.业务技术水平高

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要在规定时间内对这些工作进行完成,就要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高是由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决定的。因此,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人员必定要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这是其高质量完成工作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还要具有较好的工作作风,对工作认真负责,科学地处理教育活动中的问题。

3.具有务实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不仅是对当代学生的要求,更是对当代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成人教育中的教务管理人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对工作持有科学的态度。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务管理人员要本着对教学的认真态度,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规范和调整,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深入,并研究新的管理方法。

4.较好的身体素质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人员只有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大大降低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错误,改革工作人员的工作心态,使其面对教育新形势之下教务管理工作。

5.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作为教务管理工作人员,优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同时也决定了教务管理人员能否做好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在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基础之上,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教育部门的教学理念传递给众多成人学子。

二、成人教育中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分析

1.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

一名合格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对管理知识有所了解,也要对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所掌握。成人教育的教务管理人员在开展教育工作之时,其工作质量对于成人教育的计划与规划的制定有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务管理人员应当对每一个学科的教育现状以及重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解,只有这样,制定的教务管理制度才能更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2.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对于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其工作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的方面也较多。因此,在进行教务管理工作时,会有许多头绪难以理清。这就需要每一个科室间就学科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与协作。在合作的过程当中,教务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务管理人员具有组织与协调能力,才能正确解决学生与老师间的问题,完成各个科室间的协调工作。

3.具有运用现代化设备的能力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管理工作的辅工具。因此,教务管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这是进行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在具有运用现代化设备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对老师与学生的档案进行电子化管理,对学生成绩与考试的管理实现快速化管理,更可以利用办公软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这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务管理人员的支持,而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笔者从成人教育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出发,对其应当具有的个人素质与管理素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学习理念,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为成人教育工作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彩华.浅谈成人高校教务管理者的素质的要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5).

[2]孟晓锋.高校成教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11

(1)错误分析能力的含义。就教学方面而言,所公认的分析错误的能力,实施者是教师,实施对象是学生;目标是保证并且提升学生的效率,帮助学生取得成绩方面的进步。具体方法:以学生在学习过程里所犯的错误为举例,对其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正”,当然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发现问题。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本身对错误、对分析的认识。

由上述的信息,联系到初中的数学教学,即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的能力可简化为这几个方面:发现、解释、评估及纠正。

(2)初中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水平。经查阅相关数据及文献,在部分学校进行旁听,发放问卷,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初中的数学教师之中,错误分析的能力可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完全分析能力”,第二等级为“部分分析能力”,而第三等级为“无分析能力”。最令人感到严重的是,错误分析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师身上整体分布不均,大部分为第二等级的“部分分析能力”,最少的为第一等的“完全分析能力”,其余为第三等级的“无分析能力”,教师无法发现或者是只能发现部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问题,不能完全地解释清问题的本质,不能帮助学生完全改正,学生不能从质的方面进步,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此番状况令人堪忧。

(3)错误分析能力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意义。研究统计并分析有关数学教育的文献,得到以下一个结果: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有相对重要的积极的影响。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的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进步,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所以,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他们能否通过学生的错误,进行教学反思,合理地进行教学,这对教育教学活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态度,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有必要对职前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进行调查。

二、错误分析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错误分析过程。数学教师的错误分析能力主要表现在发现、解释、评估及纠正的全过程之中。错误分析的意识品质需要贯穿在整个过程的每一方面,以整个过程中的四个环节(四个能力)为核心。①识别。能够发现并判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错误,找得准根本,即四个环节的基本环节。②解释。可以向学生说明错误的部分,“错在哪”“为什么”。此环节为四个环节的中心环节,不仅从基础知识和解题的思维逻辑分析错误产生的缘由,还要从心理等多角度分析,从而综合而整体地判别数学错误的本质。③评估。科学地估计因错误的发现而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影响,并就错误的水平合理估计目前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④纠正。从学生的错误出发,改正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四个环节相辅相成,效果巨大。

(2)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存在的问题有:①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在解释程度上不够全面和深刻,缺乏耐心;②部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教师素养及教学理论存在缺陷;③大多数的教师对错误分析原因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方向大多为知识水平,少部分能分析思路,缺乏分析自身教学方案的意识及勇气。

篇12

Task 1:Find out how many letters there are and what color they are in the show .

Task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picture 1 and picture 2.

Task 3:Play a guessing game .

笔者在指引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的时候,实行了限时抢答法,学生利用浅显的语言材料“This is letter Q. It’s blue....”各小组成员争相竞答,达到了教思结合,以数激趣的目的。在完成第二个活动任务的时候,大屏幕展示两幅非常相似的卧室的照片,让学生对话回答两幅画的不同点。所用的句型主要有 “What color is the desk ? It’s yellow . /In picture 1,the phone is green./ In picture 2, the phone is orange . ”学生通过观察、概括、讨论等思维活动,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 第三个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竞猜活动,它体现了猜思结合,以猜激趣的目的。整个课堂活动节奏快。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运用内部语言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一些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活动若能持之以恒,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另外,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设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 七年级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时,笔者围绕“介绍家庭成员”的话题,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任务:

Task 1: Introduce your family people .完成任务所需句型(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Task 2 : Identify people about your friends or partners’ family .完成此任务所需要句型: (1)Is he /she your?(Yes, he is . /No, he isn’t . ) (2) What’s her /his name ? (3) Who is he / she ? (4)How do you spell it ?

Task 3: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your pen pal. 完成任务所添加的新词汇有: nephew ,mother-in-law,father-in-law, granddaughter ,grandson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是层层递进,互为依存的。通过本节课这些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依据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笔者刚开始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时,但是绝大数老师觉得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有的时候还完不成教学任务。笔者通过思考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一天一课”式的五步教学法的模式。根据语言的“输入—输出”规律,我同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安全性”调整。

1. 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 :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的内容就大胆加以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知识体系。我在使用《 Go for it 》七年级教材当中,在贯穿“一般现在时”时,把单元学习的顺序调整为: Unit 5,6,9,8,11,12。重新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激活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巩固加深了对 “一般现在时”语法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 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结合本班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的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少时性和高效性。

篇13

演戏就是演人,艺术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把观察人物练习作为表演教学基础课程,是为了让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引入这些学生的脑海中,用这样的方式使得繁琐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简单的方式就被接受,弥补学生的生活阅历的淡薄,好的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形象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气息,才会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与喜爱。

一、观察人物练习需要重点观察的几个方面

观察人物练习不能只是作为课程必要形式,要充分应用观察过程,从几个重要方面入手,例如外部特征,神情举止,行为情绪以及人际交流等,要能抓住重点才能够得到良好的效果,使人物观察练习具有充分作用。

(一)观察人物的外部特征

人物的外部特点包括外貌、身材、肢体、穿衣打扮与面部妆容等等,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外部特征,一般城市人口以及脑力劳动者他们的外貌特征一般都是面色白皙,纤纤细手,还有一些体力劳动者或者农村人口他们的外部特征一般都是皮肤黝黑,手上不满老茧。通过人物练习观察练习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将一些人物外部形象定位,经过平时对人物的反复练习,最终在影视表演中或者舞台表演中充分的予以应用。

(二)观察人物的神情、情绪与情感表达

无论是内向性格还是外向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流露,即使内心再隐蔽的人他的情绪变化都是可以察觉的,在观察人物练习中我们要从人们的五官、眼神 、眉梢入手,表情动作的观察只是最初步的观察,再观察了表情动作之后,还需要运用合理的想象,透过外部特征揣摩内部特征,包括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来揣摩,并且需要运用演员的想象力,要想象一下这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外部动作,这个动作一定是通过人物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让他养成这样的动作。比如一个劳动工作者棒棒,在他休息时抽烟,但一定有生意来的时候,他会将没抽完的烟灭掉,然后放进自己的衣服包里。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因为他的生活条件的艰辛,因为赚钱的不易,他可以会将这只没抽完的烟,放在一旁下次可以拿出来抽。我们通过对各种人物行为的真情流露来找到表演的真实感受,使观众看到演员的神态与情绪、情感的流露,夸张的身体姿态来感受的演员所要表达的情绪动态与表演内容。

(三)观察人物的言谈举止

现实社会中的每一种角色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行为姿态,例如领导,企业家,环卫工人,知识分子与农民等等每一类人有他们各自的言谈举止,专业的表演人员要在人物观察的过程中,对各种人物创造出典型的角色行为,具有各种职业特点的习惯性动作。才能够把握好所要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将各种用语应用得体,知道用怎样的语气说什么样的话,用什么样的语言加重情感表达效果,把生活中的生动话语记在心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观察人物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人物的人际交往环境与处事态度方法的观察,来窥视人物性格与内心的感受机会,最后通过语言反应出内在的人物性格。对以上几个方面不断的观察体验后,再根据这些生活素材进一步的提炼、加工,最后经过一定的表达方式集中的反应出主题思想。除了人物观察以外,同时还要在生活中获得素材,与剧本当中设置的情境相适应,通过进一步的调整、选择、加工,最终才能使表演内容更加充实,只有充分的发掘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真是的体验生活,并且对所观察到的东西进行想象与创造,不断的进行总结与学习,这样才能充实所要表演的角色形象,避免简单化、概念化的表演。

观察人物练习在整个表演学习中属于表演基础的阶段,首先是观察生活,构思要来源于生活,着手于生活,要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人物的共性,从共性中找到个性,人物要有细节,个性要突出,观察人物后还要加以合理的想象。

一开始老师布置观察人物练习时,就让我们观察具有生活特色的人物,我就主要观察了一位买烟的老奶奶。她总是将一把零钱夹在一起然后一直拿在手中,就悠闲的坐在椅子上,但每次有人站在她的烟摊前,挡着她的生意了,她就会上前来招呼别人不要挡着她的生意了。就是这么一个小细节就能想象出老太太的内心,因为生活的不易就在乎的她每一次赚钱的机会。他们也算生活中的小市民,但往往就是这样的市民是最具特色的。我们要从人物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和人际关系等等再加以合理的想象,来揣摩她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这就是观察人物的重要性。

二、要不断的提高对于观察人物练习的课程训练

在我以后的表演教学中,要不断的提高对于观察人物练习的课程训练,由于学生本身的阅历与生活积累就非常有限,加上平时的表演教学实践得出观点:观察生活与人物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模仿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将人物练习阶段作为对于剧本内容了解的初步阶段,用观察人物的教学方式为优秀人物的创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生活中在结合一些表演方法进行反复练习,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剧目题材。首先在表演教学选题方面应该进行先固定后灵活的方式,首先先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述表演理论知识,在运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表演测试,首先让同学自选题材,让他们各自选择出自己喜欢,拿手的角色,之后再给同学们制定表演题材,然后让同学们通过人物练习的方式进行反复实践,对每个剧本进行自己的透彻理解,然后在进行反复表演反复的揣摸,然后在进行人物练习的训练,这样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变现力与自信心,使学生不断的在各种作品中完善自己,不断的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

三、结语

观察人物练习是为了让表演爱好者与表演专业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积累出丰富的生活经验,最大限度的深入生活,从而提高自身的模仿能力与生活观察能力,同时客服紧张的心理状态,让表演者在不知不觉中开阔眼界、找到自信、养成观察人物的习惯、学会观察人物的方法,对一个演员的成长进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察人物练习是表演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能力,是理解剧本角色的重要手段。观察人物练习在表演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观察人物练习是表演课程的学习中重要的阶段,我会一直不断的学习,养成观察人物的习惯,同时教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立.论人物练习――以扮演“繁漪”的探索为例[J].戏剧影视,2012(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