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财务管理风险对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管理风险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篇1

了解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类型,分析其成因,是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提高审计对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类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类型比较多,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类型的多样化加大了审计的难度。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而形成的偿还能力丧失以及企业利润可能出现的变动。建筑企业和一般企业不同,存在自身的特点,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具有后结算的惯例,从而导致收支款数量大,企业需要进行筹资,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资金补充,项目可能会面对失败风险。2.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基于投资目标,在后续经营和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的亏损甚至破产风险。建筑企业在承接大型项目资质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会出资购买必要的设备,从而造成资金匮乏,导致资金结构发生变化,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的优势,容易产生财务危机。3.营运风险运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的复杂性,出现运营失败或者运营活动目标不达标的现象出现的风险。该风险主要出现在收账和付账环节,由于处理不当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企业过程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企业破产,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工程款拖欠,容易导致企业资金危机。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1.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新时期,国家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企业良性发展,并出台了系统化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就容易造成风险;市场经济下,市场变数加大,加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也加大了企业风险系数。2.内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不足,导致财务风险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加剧了财务管理风险;二是财务人员素质问题。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存在不均衡性、知识结构老化、信息化素养没有得到及时的提升,应对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不足。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审计对策

针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多种风险,需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发挥审计在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中的作用。

(一)做好工程量的审核建筑施工企业关键环节之一是施工现场监管,容易出现工程量方面的弄虚作假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工程量进行审核,防止出现工程量重复现象,并通过重复审核机制,防止计量单位因素造成重复性计算,关注定额套用问题,以防弄虚作假。

(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工程施工企业涉及面比较广,风险类型比较复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包括审计人员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信息化素养等。为了强化审计人员自我发展、自我提升意识,需要进一步健全审计人员考核机制,从而确保审计人员的素质满足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需求。

篇2

企业财务预控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依据相关的财经规章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准则,管理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并处理一些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简而言之,财务管理就是在企业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对企业的资产的配置(投资)、资本的筹措融资、现金流量(资金的运营)及利润分配方面的管理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的一种,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因为企业的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状况,都可以透过财务活动来得到反映。

一 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1 企业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预控管理在实行分权,分工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和分配五个方面。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资金的回收影响着企业的偿债信用和资金周转,资金的分配决定着企业的消费和积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成为竞争的主体,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就迫使企业必须注重运用资金,控制成本和增加盈利,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2 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预控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因此每个部门也都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企业预控管理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资金运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它全面地反映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体现着商品生产和交换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企业资金周转是否健康,产销是否通畅,经营是否得当,都可以从财务指标中体现出来,促使企业迅速予以调整。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是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资金管理、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 财务预控管理机制是预测财务

风险的有效工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财务预控管理机制作为识别、分析、预测财务风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根本上来看,企业的一切风险都是在企业资金运行过程中造成的风险,企业的一切活动最终目的就是追求资金的增值,资金及其运动构成企业财务的基本内容。资金运动的复杂性及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风险性,财务管理是针对资金的管理,这种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必须重视风险与效益的均衡。企业的现代财务管理要求企业领导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关注财务风险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加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外部环境恶化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经营者必须从面临风险挑战及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所构建的财务管理模式能适应当今企业经营内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现状。构建财务管理预控机制是当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要求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地识别、分析与测试财务风险,采取科学的方法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并对管理效果作出客观评价。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源分析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引入,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因素也不断增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据新华社消息,自 20102 年1 月 1 日起,我国对730多种包括能源资源、护肤品、奶粉等在内的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与此同时,20102年我国继续以暂定税率的形式对煤炭、原油、化肥、铁合金等“两高一资”产品征收出口关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将对国内一些企业生产形成压力,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源。

2 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

我国企业进入市场化的时间还比较短,很多企业还没有调整好自身位置,适应市场化的环境,根据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看,由于国家经济调控政策,许多企业在资金管理上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目前的“用工荒”潮,企业无形之中增加了许多财务成本。在市场化的环境中,适者生存,企业如何提高资产管理、财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3 资产结构风险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的各类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资产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比如流动资产的比率会影响总资产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企业效益。

4 资产负债率高的风险。

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常常选择通过向银行贷款来筹资,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比较高。而如果过度负债,将会因财务结构存在风险而造成再融资的困难,甚至有可能会将企业拖入财务危机的困境之中。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建设的增长幅度也较大,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来源于商业贷款,比如,2011年1至10月份,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负债总额为25256.9亿元,同比增长19.9%,资产负债率为66.2%。除了上述因素外,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与自然因素、各种突发因素、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等息息相关。

四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预控对策

1设定明确的预控管理目标

预控管理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各子系统的分目标。总体目标可以设定为通过财务预控机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关于分目标则是针对各个子系统设定,比如针对财务预控指标子系统的目标就是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情况的财务指标体系。通过明确总体目标和各个子系统的分目标建立一个检验控制结果的标准体系,可以随时检验预控系统在运作过程中是否偏离预控管理目标,及时修正,达到控制目的。

2 配备优秀的预控管理人员

财务预控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预控组织系统各部分配备的人员素质。对预控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一是应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专业知识,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编写报告能力;二是具有敏捷的洞察判断力,要具有能够从一些表面征兆发现本质规律的能力,以便在面对大量风险因素信息时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找出关键因素,剔除干扰信息。

3树立全员预控意识

财务预控作为一种企业预控管理形式,它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与企业各部门以及各方面的管理密不可分。因此,仅仅由企业财务预控组织子系统来做这项工作是不够的,还需各部门甚至每个人的配合。企业应制定员工培训方案,上至中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建立财务预控管理机制对整个企业的现实意义,树立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性,及时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合理建议。

4 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优化财务结构,在精细方面下功夫,把每件财务管理的细节小事做细做透。例如在财务报表上可能存在一个跟以往存在重大差异的数据,资料中可能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财务状况变更词令,就可能是关乎到企业重大财务风险的预控,这些细节都是可能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要以“细”为起点,改变财务管理松散作风,以细致入微作为管理要求,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5 完善信息系统 ERP 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把信息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果的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绩效,达到高效合理的配置财务资源,并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流的畅通程度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准确、详细、全面、及时。同时通过 ERP 系统对信息数据进行进一步深加工,可以使决策层对管理决策的依据更加充分和科学。ERP 系统使企业管理实现了信息化,使企业信息数据实时更新成为可能。因此,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应充分利用及时更新的数据信息,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发挥财务预控功能,当出现危机前兆时即向决策者做出反应,及时纠正,使企业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何慧.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8)

[2]杨丽珍.浅谈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J].中国商界,2010,(11)

[3]廖汝红.对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1,(10)

篇3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地质勘探单位在资源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如成立背景、所处环境、经验目标及领导层的知识结构等,这部分差异使得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所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也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要求进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历史包袱比较重,而且地质勘探单位规模相对较大,人员结构等相对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相关业务具有综合性风险高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这对于其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在勘探单位改革中,能否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并且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了地质勘探单位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地质勘探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二、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改革过程中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发展战略不完善,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特殊性,受历史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在成立初期一直以事业单位的体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其在行业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接造成了内部相关部门及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市场定位不清,市场经营能力偏低及业务协作不适应等问题频发,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的良性发展和改革。虽然部分地质勘探单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初步的战略目标,但是目标制定的依据不够充分,使得这部分地质勘探单位在市场发生突发变化后,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应对,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经营模式等,最终导致地质勘探单位财务风险隐患较多,不利于其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催生经营方面的财务风险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初期处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管理模式,其受到的影响较大,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地质勘探单位,主要以差额拨补为主。获取补贴拨款后,一般来说,离退休人员的经费作为第一批支付的对象,剩余部分才会用于具体的地质项目进行分配和具体核算,而实际结余情况采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的差额部分进行表示。然而,随着地质勘探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步推进,政府支付的地质勘探费用也在不断减少,对应的结余额在息税前利润中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虽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实际盈利能力仍然欠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真正的自身造血功能还未发挥实质作用,结余金额尚且不足,可能发生在息税前利润不足的情况下用其偿还利息费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情况,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因经营问题催生财务风险。

(三)资产结构不合理,加剧财务风险

筹资方式选择不当以及负债期限结构不当是地质勘探单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在筹资方面,由于地质勘探企业没有针对不同筹资方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和重点评估,导致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单位特点筹资方式,增加了单位自身的违约风险,产生不必要的信用损失,甚至直接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给单位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其次,在负债期限管理方面,由于负债期限和机构不合理,会发生地质勘探单位将筹集到的短期资金投资到永久性资产,或者将长期资金投资到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造成资金使用周期与实际到期期限不适应,不仅不利于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还可能加剧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层最终决策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来自于外部市场,因此管理层对于市场信息的依赖性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效市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仍不健全,相应的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同时还受到同行业竞争、买方市场、及会计信息不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频发且改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另外,部分关键信息无法获得及获取相关信息成本过高等情况,也使得相关地质勘探单位的管理层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甚至有可能因为误判,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应对建议

(一)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化战略

首先,从地质勘探单位整体来考虑,应当注重员工市场意识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市场识别及应对能力,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尤其是对重点大客户的服务,如政府部门,以达到应对企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和问题;其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重点分配资源,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政策的变化并进行应对,如经营模式的转型等;再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监管工作,以避免因经营不规范等情况造成的纳税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增加税务筹划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细致分析和规划,合理合法的节税避税;最后,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地质勘查技术及管理能力方面对员工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地质勘探企业建立并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该过程具体操作是否存在偏差及发生偏差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应对。

(二)提升地质勘探单位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探单位从各项目获取的费用都是国家统一安排和补贴发放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硬约束且结余额有限,所以地质勘探单位一般通过对单位本身性质进行改革,来达到稳定收益和保障债务本金及利息偿还的目的,进而使其获取额外的造血能力。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经营业务很多,主要为矿权经营、矿业开发、地质测绘、工勘施工及其他的经营业务和投资。地质勘探单位应当通过做好地质勘查技术工作及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工作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应进一步面向市场,将地质工作的成果商品化、专业技术市场化、对外投资项目效益化,从而达到稳定盈利能力的目的,进一步降低其造成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矿权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转让程序并进行有效谈判,通过高价转让的方式,获取高额的收益。

(三)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工作,调整资产结构

地质勘探行业的特点比较明显,即综合风险高和投资期限长。因此对于其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选择要求比较高,过于保守或激进的投资策略并不适合地质勘探行业,其应当尽最大可能贯彻筹资匹配原则,即短期资金支持短期投资,长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这样的匹配原则,既适用于筹集长期资本,也适用于筹集流动资金,是一种收益和风险相对均衡的筹资策略,更加适用于地质勘探行业,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细致的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单位资产结构。

(四)应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建立并完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体系,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应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工作落实到部门及相关业务人员,回款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于预付占款的管理应当更加严格,对于需要支付的大额资金,应当制定相关审核流程,在支付前进行必要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坚决拒付。与此同时,同样需要对企业拖欠款进行清理,保证款项及时f回收,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五)地质勘探单位应注重财务人员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由于地质勘探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相关人才应当成为地质勘探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首先,应当重点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人员管控的角度降低财务风险;其次应当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团队建设,提升财务团队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后,在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应当重点培养,即风险识别、检测、应变及决策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在目前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并且加强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企业战略发展策略,提升企业员工风险意识,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从而减少相关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作者:师红聪 单位: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析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4).

[2]徐明华.浅析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进程中财务风险管理[J].财税论坛,2011(7).

篇4

一、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新时期,企业管理工作风险的呈现主要可以归咎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即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财务信息搜集不够全面与精准,或者是财务人员为了开展财务工作而付出了过高的成本等,最终使得企业的决策潜在的蕴含了某种财务风险。

而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则是由于当前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迅速转变,以及国家对各项新的财务政策、经营政策、管理政策等的不断出台,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不能够及时地应对这些变动,从而导致了财务工作的滞后性,进而造成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风险。本文下面主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资金筹集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于资金筹资的方式、数额以及周期的确定,还有资金偿还时外部环境的变动等,这些工作中都潜在地隐藏着一些风险因素。具体来讲,企业的股票、债券等资金筹资形式,以及其筹集时所采用的方式都具有不同的风险,而且,所筹集的资金数额越高、偿还时间越长,其所面临的偿还工作就会越复杂,面临的风险也就会越高。同时,企业税后利润会随着税前利润的下滑而产生更高幅度的下降,从而使得财务管理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被加剧。

其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资金投资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主要呈现为企业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其投资项目周期的确定、投资项目的归属行业等都会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具体来说,投资项目所具备的周期越长、所属行业的利润越高,企业面临地管理风险也就越大。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其当前发展中的市场竞争力度不断提升,所面临的资金投资管理风险被极大地抬升。

再者,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收益分配的风险。企业的品牌、产品种类、服务等方面均会影响到其具体的收益状况,而且每一种因素都存在着收益的差异,这就使得企业的各项收益及利润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财务管理的风险。而且,企业若不能对其各项收益的时间以及数量达到有效的把握,也会影响到其对于各种债务的偿还能力,从而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风险。

二、企业有效应对财务管理各种风险的几点策略

1.加大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

首先,企业必须应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制定必要的风险控制制度,以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状况进行预测及分析,并以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作为风险预警机制的载体来推动风险控制的精细化渗透,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达到对于风险呈现的可能性的有效识别。在构筑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还必须加大对于市场、经济、财务、法规等各个方面信息的现代化收集措施,比如利用风险图谱等现代管理工作将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其次,企业还必须针对各种成本以及先进流动等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全面、精准、及时、有效的财务预算及核算工作开达到对各种成本的调整及完善,使企业各种成本能够实现优化分配及使用。而且,企业还要制定有效的先进流动管理计划,严格控制流入以及支出的各种先进,全面地降低现金流动中所产生的风险。

2.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理念与战略选择

首先,企业必须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意识。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以财务管理作为战略核心,而财务管理以对各项资金的运作实施有效的价值管理作为工作中心,贯穿在企业的财务融资、投资以及运营、分配等各个工作环节,直接紧扣着企业的经济命脉。因此,企业必须建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才能够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降低财务管理工作中各种风险的出现频率。其次,企业要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战略。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是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开展的准则以及导向,它全面地规定着财务活动的各项管理内容,从而能够为企业其他部门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指导。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各项决策来开展对市场的调查及应对,尽快地为企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的管理战略,以推动企业的各项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工作的顺利开展。

3.有效地选拔及任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

首先,企业必须从执业能力、道德素质、现代化管理技能等各个方面出发来构建一个精细化的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来实施对于员工队伍的净化以及素质的提升,同时,企业还要采取有效的激励制度等来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建立一支责任感强、忠诚度高的具备全面高素质能力的管理人才队伍。其次,企业还要针对市场环境、国家政策以及企业经营等的变动,来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现代化培训,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理念及工作能力等能够始终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三、结语

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阻碍作用,企业在当前时期一定要努力地采取措施以积极地应对这些风险,全面地推动企业在当前时代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近些年,不少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甚至严重威胁国有资产安全,影响颇坏。从近几年大型国有企业的高管地震来看,财经纪律问题成为国企腐败的高发地带。纵观问题根源,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缺失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行之有效的财务监督管理办法是治理国企财务的突破口。

一、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财务基础工作不严谨

近些年的审计结果显示,国有企业财务基础工作质量低下,账目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突出。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企业忽视对在岗人员培训,致使财务工作缺乏责任心支撑。财务基础工作本应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可靠反映,然而基础工作漏洞百出无疑成为区域性、系统性的财经纪律问题高发的重要因素。

(二)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大都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但是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优势并未完全发掘。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健全,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部门预算编制粗放,预算管理模式停留在生搬硬套的阶段。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不能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合理安排预算,影响资金使用效益,也为一部分企业留下了资金挪用和铺张浪费的隐患。

(三)国有资产管理松软

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头戏,然而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存在资产管理混乱不清、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与需求部门的充分沟通,资产采购工作不规范等问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盈余、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管理不到位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四)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制约和监督

内控机制缺乏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短板,人浮于事、分工不清,不相容岗位没有适当的分离、权责模糊不清,人人抱有事不关己、惧不担责的心态去工作,造成财务管理松散无力。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不能独立依法依规运行,受控于企业管理层,为国有资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总之,内控措施不力,为等各种违法乱纪行为打开了缺口。

二、当前形势下应对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严抓基础工作管理,强化顶层设计

国有企业应定期进行财经纪律培训,通过实际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完善各项财务制度,设立岗位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保障财务基础工作有条不紊。要严抓财务基础工作管理,为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转垫好基、铺好路。

(二)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强化监督和控制功能

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模式能优化资金链条、提升国有资本运作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首先,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地编制部门预算,能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统筹兼顾,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设置科学的绩效目标,并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安排预算。再者,预算执行过程是各种财务风险的高发阶段,预算执行的每个环节都要通过建章立制形成刚性约束,用制度保障资金规范运作,保证依法合规执行预算。最后,不断创新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严格绩效评价监督是强化国有企业资金安全的重要屏障。将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建立绩效报告机制和反馈整改机制,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做好新时期的预算管理工作。

(三)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企业购置资产,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施采购,完善采购各环节的监督,注重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提高资金效益。

强化国有资产使用管理,规范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对自用、投资及出租出借资产进行账实核查,从源头上杜绝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损失。

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流程,对于闲置、报废资产必须经过合理评估以及严格的审批,才能进入处置手续。在资产的处置这一步把好最后一道关,也能有效倒逼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提升。

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履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审批程序,建立清晰的资产管理账目,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依法合规运行的“铜墙铁壁”,应该着力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结合财务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做到分事分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

建立科学的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责要互相分离,明确具体岗位职责,通过合理的内部牵制制度,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法性。

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制度,权责清晰的内部稽核制度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合规合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推进巡视审计成为常态,用好内部监督利刃

将巡视审计常态化无疑是给财务工作上了一个“紧箍咒”,成立审计工作小组不定期对国有企业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审查,针对重点事项如奖金发放、票据管理、资金运作、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用好审计这把利刃,将一切滋生违法违规的温床摧毁。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它甚至牵动着我国政府机关的党政廉洁。因此,填补财务管理漏洞,完善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给国有企业开辟一个规范高效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当前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重任。

篇6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稳定经营的重要保障,关系到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存亡。随着国家保险投资渠道的逐步开放与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财务管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在筹资,投资方面的决策,资本结构的组成决定了保险公司抗风险的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2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现状分析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了资金筹备、资金投放,资金运作与分配,在资金循环的过程中,从产品的研发,到业务员成功将产品推销到市场收取保费,理赔,提取赔款备用金额,最后再进行产品开发,从而形成货币资金。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如遇资金紧缺则要从内、外部进行融资,如果资金有结余则可以进行系列的投资活动等。在整个资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的风险表现在筹资结构、资金使用等不合理现象,业务量与收费标准不合理现象,理赔管理与控制不严格,理赔备用金计提不准确等方面:

2.1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结构合理性与资本额的多少体现保险公司的承担风险能力与财务能力,然而融资决策又决定保险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性的失误会引发融资风险,比如公司的自有资金与借贷资的比例,公司债务归还期限安排不合理或银行利率与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公司权益,公司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等风险,从而不能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稳定性,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风险性。

2.2资金使用缺乏合性性,加大投资风险。保险公司向客户收取保费汇聚庞大的资金,根据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使用必须具有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原则。由于保险公司的性质均属于负债经营,保费最终都要返还给被保受益人。因而保险资的使用要以安全为主要原则,只有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还能有效的保障保险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与收益性。

2.3费率的厘定不合理,至使保费处于不饱合状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通常采用价格战术,因而保险公司在对产品定价过程中,出现费率厘定不合理,定价不合理,对保费的收取缺乏有力的管控,为抢夺客户资源一味的降低价格,承诺高返还等优惠政策,导致保费充足率严重不足,从而降低保险公司的赔付能力,引发财务管理的风险。

2.4死帐坏帐过多,资金风险加大。为了抢占市场,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许多业务员都会采取延迟收费或代垫保费等手段,使公司产生大量的待收保费。如客户信誉度好,能如约交纳保费就不会有坏帐风险,但是公司如对拖欠保费收取催收不利,使得保费无法全部回收,则会产生坏帐,死帐现象,导致公司现金流量减少,资金回收风险加大,同时存在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2.5理赔管理控制不当,赔偿成本居高不下。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在理赔的过程中存在大的风险隐患,如在处理赔偿过程中的采取的酌情赔偿或人道赔偿,使得理赔存在很多的水分;更有部分业务员缺乏法律知识存在诈保、骗保的现象,严重损坏保险公司的利益;另外理赔环节缺乏规范性与一致性,与专业化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理赔成本不能有效控制,也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之一。

3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主要从风险辨别、防范、控制与管理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

3.1筹资风险控制。保险公司在筹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风险意识,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经营目标和预期目标,总是存在一些偏差,导致偏差的原因是公司内部经营与外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公司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全面了解分析内外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更好的识别筹资风险,并对筹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与预防。同时做好风险应急预案,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了能更加有效的预测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根据各种风险特性实施有效的风险规避策略,风险防范策略要立足市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筹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配,把风险进行分散,降到最低。最后,保险公司对筹资风险可以采取分段控制,更好的对筹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也就是在财务的计划预算的准备阶段、筹资阶段、筹资后的分析与分配等各个不同环节进行风险控制。

3.2投资风险控制策略。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持有量的不断增长,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保险资产管理面临巨大的风险与考验。首先,合理的投资金额是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在确定投资方向后,要对投资项目、产品等所需要的资金量进行合理的核算与调整其投资比例。其次,对投资风险进行合利分析,对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进行合理分析,对投放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的减小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包括违约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期限性风险等。

3.3理赔环节风险策略。理赔风险主要包括赔偿支付风险,计提金的风险控制等。公司业务发展需要与理赔运行与管理有效的结合。根据不同的业务提高理赔运行与管理水平,提高客服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理赔队伍,才能有效的保障公司利益,稳定客户资源。

4结束语

总之,加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保险行业工作之重心,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现代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趋势,是保险业加强财务管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企业金融投资主要是在企业的金融市场当中恩能够从事金融投资的行为,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也是在金融投资的活动中一些不确定的收益,可能是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是本金的损失或者不确定的变化。金融投资风险存在于企业投资的全过程当中,但是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的金融投资也会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从此可以看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金融风险投资,有几种类型,主要有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含金融市场中的政策风险以及波动性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内部金融风险主要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操作风险,风险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等,一般来讲,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都是指内部风险。以下对风险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分先投资的类型

金融投资人在操作方面的风险。金融投资操作人员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处于重要性的位置,因此操作人员的素养和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以及对整个企业的市场情况都决定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程度。很多企业在安排相关人员做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操作人员的基本素养进行考察,也缺乏投资前的培训以及实际的锻炼,这样非常容易让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生种种问题和失误,由此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被降低。

金融投资决策的机制风险。很多企业在金融投资的决策上存在漏洞,以此让企业的金融产品选择也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益,甚至有些企业对金融投资决策也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最后出现的问题是资本的有去无回。很多企业对这个问题会有所忽视,仅仅想到的和看到的都是高额的收益,并且盲目的跟随其他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投资,投资的决策需要按照已有的程序办事,如果企业对金融投资的期望过高,就需要深入到专业的机构或者投资咨询中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投资审议,在不了解具体金融产品的情况下,盲目的投资,会导致风险的发生和财产的损失。

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不健全。企业金融风险的控制机制不是十分健全,这样非常容易让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风险。风险是伴随着整个投资活动始终的,风险一旦发生,企业所面临的灾难就是不可估量的,经济上也会备受打击。很多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是十分完善和健全,因此在日常的金融投资过程中,就缺少有效的管理,也没有更加全面的监督和控制,忽视了企业的资产管理问题。

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应对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

完善金融投资人员的岗位职责。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每一个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做到职责清晰,各司其职是企业应该完善的一个工作方面,在金融投资方面也不例外。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可以从岗位的职责、权限入手分析,例如,将经理和副经理以及分析人员、操作人员等等的职业更加清晰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或者是资金的管理都需要做好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也不能让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办理所有的金融交易活动,没有经过授权的人员不能去办理金融投资业务。另外,作为企业的金融投资分析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在金融投资过程中对风险的判断能力。

企业金融投资决策制度的制定。授权审批制度就是按照企业金融投资的金额对不同的机构进行审批,若是遇到了一些投资上金额比较大的投资项目,那么就需要经过董事会议的讨论以后才能实施原有的投资计划。这项投资计划也需要根据讨论人员的集体建议进行不断的优化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体系当中的投资追责制度,责任的追究能够让投资人员更加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能够让其在投资当中更加细心,更加认真。企业投资所获得效益以及亏损和投资决策人之间的利益要联系在一起,一旦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人的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并且在此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责任。若是对投资决策,董事会存在不同的意见,存在明显的分歧,就需要将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建议记录下来,通过每一个人签字确认的形式,在投资结果明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绩效或者责任的追究。

除此之外,每一种金融投资项目在决策的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汇报以及审批,企业在主管投资的部门和人员也需要按照规定的日期向企业董事会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做投资的报告。在报告中需要对本期的投资情况作详细的记录,主要有金融投资的类型,具体的盈亏情况以及投资最后所得的效果或者结果,还要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估测和罗列[1]。

篇8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经济活动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其职能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而相应拓宽和发展,作为事业单位核心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是否顺利?发展是否健康?管理是否规范?关系到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研、教育等许多重要行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体制、认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原因,很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还不完善,不能完整合理地反映事业单位支出的情况,影响对支出效率的判断,特别对资金使用不当存在监管乏力的问题。随着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公益性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风险,就现阶段而言,加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它所担负的职能使得其不能完全市场化,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它对提高单位效益和效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财务管理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不能在实际工作中起到应有的监督管理作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多的还是注重会计核算和日常的账务处理,仍然无法摆脱报账型会计的处境。在预算方面,缺乏刚性的监管与约束,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属性,因而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但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更多的是靠经验判断,因而使预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较少与预算相互挂钩,甚至预决算分离, 支出费用缺乏严格明确的计划定额标准,或是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在经费使用中相互挤占,而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表现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经费收支的考核也多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考核,缺乏应有的监督、约束和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经费管理有一定盲目性,存在突击花钱或借机变相乱用经费而财务监管不力,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问题,总体而言在目前条件下,财政部门对事业经费的管理要求逐年提高,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也愈加严格,但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却与其要求不相符合。

(二)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财务监管不力:公益性事业单位就其职能而言是政府部分职能的延伸,履行政府委派事项或行使政府部分行政权力,以吃“皇粮”自居,经费以财政补助为主,由于支出不求直接的资金回报,所以财务风险意识就比较薄弱,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就是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视不够,控制和预防单位财务风险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也不彻底,近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公益性事业也建立起一套财务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但总体而言细则不够明确,有的还不完善,执行不够严格,对费用支出项目的考核缺乏量化的标准,同时勤俭节约意识弱化,项目经费预算缺乏严密科学论证,存在争项目盲目上,不讲经济效益的倾向,在项目实施中乱用经费,借机购置办公品,或以考察名义游山玩水,办培训班,在项目结尾阶段突击花钱铺张浪费,而财务对此监管表现得无能为力,结果损害了政府形象,造成不好影响。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思想重视 完善制度 抓好落实: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两大会计体系,它们共同组成了我国完整的会计体系,一般而言我国企业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虽也讲社会效益,但最终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就必须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合理避税,投入产出等方面加强管理,只有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利润最大化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就企业来说在实现财务管理制度化管理方面,思想高度重视,落实比较彻底,结果也就比较理想。相比较而言,事业单位特别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由于经费来源是以财政补助为主体,是吃“皇粮”的,取得的资金多是无偿的,支出不求直接的资金回报,不需要付出代价,故考虑经费的使用效益较少,在竞争忧患方面意识淡漠,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创新不足,积极性不高,存在有钱干活,无钱休闲的思想认识,结果造成资金使用效果较差。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改变思想认识,树立事业单位既讲社会效益也讲经济效益的思想,从思想上重视经费管理工作,加强对经费投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坚决抛弃花钱不讲经济效益的错误认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新思维,真正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要思想重视了,轻视经费使用效益的错误认识就会迎刃而解。其次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在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开展财务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事业单位得到贯彻落实的可靠保证,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依据国家有关财政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财务规章制度,以便在具体财务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同时还要认真抓好财务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工作,认认真真按制度办事,使制度管理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财务管理手段,对单位的业务活动全面、系统地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物、制度管钱,提高制度管理化的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预算控制

现阶段,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以财政预算补助为主体的多元化来源渠道,其中既有上级主管单位补助,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还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经济业务事项内容较多,会计核算和管理比较复杂,因此要做好单位的管理,首先要从做好经费预算开始,在编制经费预算时,要按照既要保证开展业务活动的需要,又要遵守财政制度规定的原则,尽量减少压缩各项不必要的支出,并考虑历年资金收入情况和预算年度影响收入增减变动的因素,按类别逐项测算,确保既不漏项和也不虚报,特别是有行政收费权的事业单位在组织收费时,一定要牢记政策观念,各项收费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定,不得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滥收费用,损害政府形象。同时各项收入必须如期纳入国库,再按统一的预算领拨关系申请经费补助。其次要科学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支出,按预算内容一般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保证单位人员经费和满足日常工作需要的预算支出,在编制基本支出时,要按照当地财政部门经费标准的规定,根据单位实有人数编制和政策规定支出标准进行核定,严格控制非在编人员经费支出。项目支出是单位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行政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项目经费的编报要按照当地政府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编报,在按规定程序编制项目经费时,首先要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是否在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内,同时要符合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及本单位履行行政职责和促进事业发展的需要,对较大的项目支出,还要组织有关学者专家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编制经费预算一定要细致、严谨、科学,防止和减少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的人为因素干扰,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鉴于以往很多事业单位为了抢政绩要发展不顾当地财力限制,千方百计想以融资筹资的办法争着上项目,造成单位借债运行,形成间接的隐性预算赤字,从而加大单位财务风险系数的恶果,因此在编制单位预算时,一定要加强对预算工作的领导,除财务部门外,各相关业务部门也应参与预算编制,编制时一定注意预算控制,在保证基本支出后,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科学编制项目预算。

(三)加强计划管理,合理安排经费支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其资金来源是以财政补助为主体的。在现阶段,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单位对资金的需求和财政供给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支出多是消费性支出,应当抑制其支出过快增长速度,因此在年初经费计划下达后,根据预算计划和工作实际,按项目的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制定费用支出计划,并严格按经费支出计划和预算标准执行,在执行中不得擅自改变资金使用用途,同时在计划控制下,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保证每项开支必须按规定权限批准后方可支出。

(四)盘活国有固定资产,实现物尽其用

盘活资产是相对于闲置资产而言的,一般来说目前在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许多国有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无人问津,如何将闲置资产盘活起来,使之带来新的效益,或者是对以前使用效率较低或没有什么效益的固定资产,通过升级换代改良或更新使用方法,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固定资产闲置或使用效率不高的原因,其次要在搞楚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盘活闲置国有固定资产。公益性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购置不外以下几种途径:1、为满足日常办公需要而购置或构建的办公用品和办公设施如电脑、复印机、办公桌及办公用房等,2、为满足开展业务需要而购置的专用设备仪器工具如监测设备、检测设备、巡视设备、实验设备、化验设备等,3、为完成政府委派或履行部分行政性职能开展专项任务而购置的特定资产。而固定资产闲置有以下几部分原因:1、部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已到或是被新的资产代替而自然闲置。2、为开展特定专项任务而购置的资产在专项任务结束后暂时闲置。3、在购置时缺少科学论证盲目购置,在一开始就处于闲置状态。要盘活闲置固定资产 实现物尽其用,首先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坚决制止违反国家政策,利用单位资产盲目进行经营活动,造成单位资产不同程度流失的行为,其次要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规范资产采购、入库、保管、领用、使用、报废等手续,保证固定资产配置符合规定,同时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实地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浪费和流失。再次对结束使命而功能完备的闲置资产通过调拨、置换等方式使其得到有效利用,最后还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或决策失误的行为进行责任处罚,提高人们爱护资产、维护资产、保养资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最大限度提高国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五)加强审计,接受监督:

在现阶段,我国审计制度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两大审计体系,它们相铺相成,一起构成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审计对规范和监督单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要使公益性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健康进行,单位应按照国家关于加强内审工作的有关规定,建立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好队伍,按审计制度和审计程序,依法开展独立审计,在审计中,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既审计覆盖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又要对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进行重点审计,使内审在加强单位科学管理、防错纠弊、堵塞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预防性作用。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外部审计(政府审计)的作用,政府审计因其不容置疑的规范性、强制性、严肃性而具有不容挑战的权威,要给与特别的重视,对政府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按审计意见及时进行整改,坚决落实,通过审计防错纠弊堵塞漏洞的作用,规范和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加强成本管理,健全内控制度,进行内控监督:

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以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社会为宗旨,不以盈利为唯一目地,但并不是不讲成本,以小的耗费获取大的效益也是事业单位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有效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设极为重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实施监督,能有效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国家财经法律,符合社会公众需要,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之我见[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2)

篇9

1.管理目标不清晰

财务管理为电力企业的良好运营和持续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绝大部分电力企业管理者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财务管理目标错误,为了企业的短期利,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是极其愚蠢的。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坚持在财务管理中,把企业的资本及其财富持续增值作为主要管理目标,保障合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有质量的发展。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仅不会有效保障企业良性发展,甚至还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

2.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

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由于不少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会运用财务预算方法,造成财务预算出现错误,也有相当比例的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观念非常落后,碰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作出有效应对,造成财务风险和损失。还有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或大或小的漏洞,管理人员私自修改财务数据,企业会计信息不实现象也很严重。还有,企业不能定期对财务进行人员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及时提升,便不能顺应现代化电力企业的发展。

3.财务管理方法过于陈旧

管理方式过于陈旧,管理人员偏多,职权不清,未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无法对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也不能及时向上级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这是当前所有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财务管理人员忽略了企业资金,物流,人才流动等这些信息,只根据会计人员所提供的报表,记录及预算编制等进行财务状况判断。从而不能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导致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财务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国企改革的启动和深化,现有的电力企业亦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财务风险将越来越多。可有些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当淡薄,不知道设立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做好财务风险应对策略,形成企业处于巨大的财务风险中。

二、加强电力财务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电力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财务内部控制处于整个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地位,建立一套系统完善、运行灵活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风险,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也是电力企业实现运营成本合理控制的关键。首先,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坚持不相容的职务和岗位必须分离的原则,完善岗位责任制,增强岗位之间的监督和约束;其次,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对电力企业内部资金的使用和支配要经过授权和批准,以保障管理机构对电力企业财务的有效控制,防止出现企业的财产流失和经济犯罪。

2.防范信息化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

信息就像企业的窗户,对企业的影响重大,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非常快捷和丰富,电力企业对社会信息的把控能力直接影响了它在行业上的竞争实力,信息的泄漏和丢失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而获取错误的市场信息也会给企业的决策带来直接风险。所以,在电力企业建设财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必须要做到“一控一管”,即对电力财务信息资源和电力财务系统的控制,以及对电力财务系统网络人员的管理。风险管理的成败在于对潜在风险的高度重视和有效预防,譬如及时对重要数据的安全备份、网络环境的监测、安全软件的更新,财务人员的安全性教育等等。这些预防风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给电力企业的带来经济损失。

3.加大对信息的整合力度

在电力系统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汇编,实行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互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促进电力企业的高效运转。如今计算机平台的建设方便了信息的汇集整合,企业财务人员运用信息管理软件和信息编码标准,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汇编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信息共享、统一管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4.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在当今时代,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要达到科学规范,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既具备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又懂得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或者培养这两种途径,来获取这种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选拔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标准来引进人才,或者组织对在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必要的信息化运用技术。电力企业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不仅能够保证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还能够为电力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我国,电力行业已是一种公用事业,在国家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新的发展机遇面前,电力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节奏,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加快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这对电力企业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其特点有:资金投入量大、回收期长、变现能力差等,而房地产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财务管理工作以资金的筹集、使用及分配等财务活动为核心,因此,财务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房地产企业对财务管理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房地产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筹集房地产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房地产企业获利。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个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兴行业已成为当前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但是各地房地产泡沫高涨,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所受影响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受到严重的挤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所存在的风险都逐渐暴露,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风险控制应对策略,一旦整个市场受到某种刺激或冲击,某些房地产企业资金周转不畅造成资金链断裂,承受不住来自资金、工程等方面的压力破产,或许会在整个行业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房地产行业面临重新洗牌。这是房地产企业乃至国家和民众不想看到的。因此,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必须得到重视。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

1、偿债风险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它需要大量的资金参与运作才能支撑企业的运营。因此在项目初期阶段,大部分企业自有资本金的比例非常低,开发方式以负债开发为主,大量的开发资金源自外部借贷等融资,而在高投资高回报的内部利益驱动下,企业为追逐高利润,经常会在财务方面忽略考虑项目的可行性,预算工作流于形式,盲目上项,不合理地、过度地、不合规范地进行各种名目的外部融资借债。所有利用这些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且得到预期收益,公司大量外债无力偿还,面临严重的偿债风险。根据全国工商联经济部、中华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华工商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指数(2011年度)》财务数据比较全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财务数据,房地产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仅次于轻资产的金融服务行业。

从2011年的截面数据可以看到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已处于高位,假设全行业资产负债率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房地产行业已经落在了这个以47.78%为均值的正态分布的98%,即3σ范围以外,从统计学的概念已经可以认为其达到了极大值。

从1997年至2011年,整个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5%上下波动,远高于60%的警戒线。房地产企业处于这么高的资产负债率下,因收益降低而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

2、筹资风险

从目前看房地产企业资金的筹措渠道单一,虽然自筹资金的比例逐年升高,但外债仍是主要资金来源,还有很多类似民间借贷等不明来源的不合规范的借入资金,使得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当,而且不够稳定的资金构成使得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着很大的筹资风险。

目前随着土地、信贷政策的收缩,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门槛逐步提高,加息直接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成本,使得资金压力骤然加大。不仅如此,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期间,贷款利率因通货膨胀等因素发生增长变化,不仅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而且还抵减了一部分预期收益,这种资本结构使得房地产企业财务状况对利率变化相当敏感,随着利率的上下浮动产生较大的财务波动。

3、管理风险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相对其他行业来说较长,这也就决定了财务涉及面广、资金周转历程长,使得财务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面对如此庞杂的财务关系,在经济活动中房地产企业就会有大量的、频繁的资金往来结算活动,相应的风险和责任也就比较大。因为房地产的不可移动性,房地产产品的流动性和变现性差,如果财务管理能力不强,财务监控不力,那么内部控制制度就会缺失,就会造成基础管理薄弱、成本控制粗劣等。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

1、预算执行力低

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预算环节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制定合理合规的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对评估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及SWOT分析;没有从征地成本、资金成本和运作以及资产报酬率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没有对企业资金出入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作出相应的评判。即使最后项目开始运作,整个项目资金使用的全盘计划没有制定好预算,大量地吸引资金,盲目使用,不分资金使用的轻重缓急,甚至只考虑个别项目和之前短缺资金项目的用款,拆东墙补西墙,影响了整个项目和所有项目的利益。这就造成了极大的偿债风险和筹资风险。

2、资金管理低效和成本控制不力

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管理低效和成本控制不力的问题。筹集到资金后,在企业层面,财务部门对资金方面的投资、融资、利润分配和资金回收等方面的管理低效;而在企业基础层面,财务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不能够上升到宏观层面去对整个企业资金运作流转做管理。由于企业对资金管理的低效,既无法为企业良好的筹集资金和开拓资金渠道,又加大了资金运行的成本,同时成本控制不力使得财务系统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环境,很容易因外界的冲击而崩溃,这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管理风险。

三、房地产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1、树立风险意识

上述三点风险是房地产企业特别并值得高度重视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针对自身情况树立风险意识,设立风险防范机制等应对方案。没有树立风险意识的企业,就算现在做得规模再大、盈利再好,一旦出现小的财务波动,有可能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整个房地产企业由上至下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企业全体了解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应对这些风险的措施,学习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资金管理模式,及时对于管理中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2、可行性论证和科学决策

因为房地产企业有着独特的行业特征和特点,在项目开发之初,企业就应从整体效益出发,使用成本性态分析法对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对整个企业的SWOT分析,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制定企业能够做的和可能做的战略组合,从而确定当前项目是否是企业能够做、必须做的,考虑企业人力、资金、时间、效率等是否能够承受。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财务部门要从筹资成本、资金规模以及预期收益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测算,实行科学的决策而非盲目立项上项。

3、加强预算执行

房地产企业能够通过财务预算指导具体职能部门进行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的完成,根据企业短期和中长期目标的不同,合理地对资金进行分配。同时,财务预算能够科学地了解当前项目可能要求的大致财务状况,进而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调整,有效避免和防范房地产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有理有节地限制企业高投资高收益的内在投资驱动,避免资产负债率的逐年走高,将资产负载率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始终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房地产企业应将企业的整体收支、资金的投放和实际收益以及经营的统筹分配在管理层面上做出统一的部署,在具体的项目预算方面,先对项目的各环节进行整体的预算。在实施和调节上,需要将月度、季度、年度的预算分析和考核进行协调安排,定期检查和考核,定量约束资金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超出预算范围内的业务,应将其上报至企业最高决策层进行审批,并附加理由说明,在内部控制资金的流转,确实保证资金的安全。

4、构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测评指标体系

我国现有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是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体系又由多种基础指标构成。财务风险评价方法大致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析指标体系虽然重要但仍然需要改进,用更加数量模型的方式去分析,包括单变量(多变量)判别模型、概率模型、神经网络分析等。

在众多的风险评价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有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评价因素的优点,房地产企业可以尝试使用这种方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测评指标体系。

5、规范财务行为,强化业务素质

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较大。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就无章可循,如果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做,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便无从谈起。

同时,强化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知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很重要。质量好的财务人员对于新情况的处理能力是相当关键的。企业财会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财务修养,通过科学的战略眼光加强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管理,从而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其风险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各企业内部资金管理结构和成本控制不力的原因,也有外部行业特性造成的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因此,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应对风险能力,必须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以有效预防财务风险。只有有效地降低和规避财务风险,才能切实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房地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成为一个健康的投资产业。

【参考文献】

[1] 刘永生: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市场,2012(26).

篇11

一般来说,所谓的企业金融投资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上,企业的一切有关金融买卖的投资行为。而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在开展具体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对投资活动的未来收益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判断,投资可能会面临着损失,甚至是连本金都不能够收回,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就伴随着一定的风险。金额投资的风险,贯穿于金融投资的全过程,在金融体制不够健全与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许多不可控因素或者是偶发因素的影响,阻碍着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为此,就需要重视风险管理,提高风险识别与风险防范的能力。

(二)金融投资风险的类型

从引发风险发生的环境上来说,可以将金融投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而外部风险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政策风险、资本市场结构的缺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内部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内部的各项客观因素引起的,有投资制度风险、金融投资操作的人员风险、风险的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等。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金融投资风险的主要类型

(一)金融投资的决策机制风险很多

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对投资风险的详细分析,单方面地追求某些投资项目带来的高收益,没有意识到高收益背后存在的高风险,就盲目地进行投资。开展金融投资决策,是需要严格地按照有关的内部程序来进行,当企业在面临重大的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就需要由专门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来开展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并且还需要组织投资审议,在经过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后,才决定该项决策是否需要投资。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投资决策制度,在需要投资的时候,缺乏可行性分析,对投资的金融产品与项目没有深入的了解,盲目地购入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不相匹配的金融投资产品,就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操作人员的风险

在企业开展金融投资活动的过程中,有专门的操作人员是专门负责企业的金融交易活动的,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因此,金融操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其道德水平都显得极其重要,会直接与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些企业在组织内部机构的时候,在金融投资操作人员岗位的调配上,常常忽视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容易出现将财务人员调配到该岗位的情况,也缺少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锻炼,操作人员在负责投资决策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各种失误,就会降低企业的实际收益。与此同时,一些缺乏职业道德操守的操作人员,为了能够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可能会利用职务的便利,故意地泄露或者是故意操作失误,对企业的金融投资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的时候,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是影响其收益的重要因素,风险贯穿于投资活动的全过程。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一旦出现风险,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直接动摇企业的正常经营。在实际中,有很多企业的金融投资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全面,没有严格地落实到日常的金融投资交易管理的各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投资金融产品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对企业资产的管理。有关人员对金融投资风险的识别能力低,并没有对金融投资风险保持着的警惕性与敏感性,无法及时地识别有关的风险。再加上一些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全面与具体,无法真正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挥出风险控制机制的作用,风险控制机制流于形式,就会加大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对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规范金融投资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

企业要提高金融投资风险规避的能力,就要以金融投资业务的需求为核心,健全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能够明确各个工作之间的内容与范围,确定相关机构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坚持不相容职业相分离的原则,相互分离决策、执行、资金管理与财务部门等岗位,并且还需要加大制约与监督的力度,严格禁止同一个部门或者是个人来负责办理交易性金融投资业务的全过程,以及未经授权的人员参与到金融风险投资业务的过程中。此外,企业还需要健全金融投资人员队伍,加强对投资人员的业务培训,完善投资操作人员在金融、财务、投资、计算机以及法律等专业的知识结构,重视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进而减少内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借助于薪酬机制,加强绩效考评,将金融投资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投资利益整合在一起,来确保金融投资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二)健全规范的金融投资决策

提高金融投资风险的规避能力,就需要健全授权审批制度,也就是说,需要按照投资项目的重要性与投资金额的大小,由不同的机构来审批相关的项目。如果是重要的、投资金额大的项目,应当要召开董事会,来商讨有关的投资决策,并且还要争取到2/3以上的股东投票权,才能够进一步开展该项金融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还需要健全投资追责制度,将企业的投资效益与有关的投资决策人员的利益相互结合起来,当该项金融投资决策发生亏损的时候,参与到其中的决策人员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来激发决策人员对项目的责任心。此外,企业的投资部门还需要定期向管理层与董事会提供金融投资工作的有关报告,详细地记录该段时间内金融投资的盈亏情况,进行投资结果分析,并且还需要提高风险辨别的能力,寻找潜在的风险,加以防范。

(三)构建金融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篇12

一、前言

所谓的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指的是房地产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房地产业自身经营的要求,在遵循资本营运规律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以及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房地产行业投资大、负债水平比较高、资金周转比较快,这些特点决定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房地产行业的反应将非常灵敏,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财政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房地产业受到重创,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在财务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暴露出来了。如果不及时采取对策,对房地产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加以管理,一旦该行业资金链断裂,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房地产业财务管理风险并采取相关措施对其加以有效控制,全面促进房地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

总得来说,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偿债风险、筹资风险以及管理风险。

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在项目的开始阶段,企业自由的资金比较少的,项目的开发主要是以负债的形式进行的,项目所需的资金大部分都是通过外部借贷等方式筹集的。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在财务方面考虑项目可行性,预算工作仅是表面工作,盲目的、不合理的进行各种融资行为,以致最后不能获得预期利润,进而面临偿债危机,影响企业发展。

上文已经提到过,房地产业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基本是通过外部融资筹资的。然而,我国房地产业筹资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企业自筹资金的比例逐年增高,但在自行筹备的资金中,很多借贷来源不明,如此一来,使得房地产资金的构成及其不合理。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信贷政策,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上调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都使得房地产业的筹资风险大大加剧了[1]。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房地产业资金链比较长,周转期长,涉及的内容多而杂,这就使得房地产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鉴于房地产行业如此庞大复杂的财务关系以及较为频繁的资金往来结算活动,财务管理工作的潜在风险非常大。如果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不强,或者是在工作构成中假公济私,亦或者是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只要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环节稍加放松,这些潜在的风险就会现实化,严重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造成上述风险的原因既有来自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原因。

1.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因素

从上表可以看出,造成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税务环境的影响。由于房地产业自身特点的影响,该行业对外部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外部环境变化,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房地产业财务管理风险。对于国家的金融政策来说,一旦国家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进行上调,那么主要依靠贷款筹集资金的房地产业将面临巨大的筹资风险,由此可见,国家的金融环境对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之巨大。我国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远远超过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范围,对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房价进行调控,但效果不佳,归根到底在于我国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如此一来,有的地方政府违反钻国家法律规定的漏洞进行强征强拆,有的银行钻国家法律漏洞违法进行贷款,使得房地产业财务管理危机不断。此外,经济环境和税务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危机的产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2]。

2.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只是在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财务管理危机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内因是关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内部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稳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一般而言,房地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其经济性质和股权结构以及经营状况都会相对比较稳定,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强,若是企业规模太小,则会在面临风险是无招架之力。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房地产业财务管理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很多房地产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懒散,职业素质低下,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应对各种问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房地产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对于造成房地产财务管理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企业很难把握,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有效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产生。

篇13

由于化工行业的行业特性增加了该行业在信息方面的需求。化工行业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研发,物流以及企业资源的优化,并且将企业的经营决策从传统的决策提高到高效率的有信息化支持的决策过程。

化工行业的高信息化普及率为企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的及时提供与收集,这些数据存在于化工企业在各个部门和生产环节之中。管理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即时的企业运营信息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第二,信息系统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由于化工行业的业务流程复杂,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针对不同业务流程来设计控制逻辑,这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再加上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管理层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各部门的即时信息,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系统确保了化工企业在各个业务流程上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信息系统根据化工行业的特性,从化工行业的低端化学品到高端化学品分不同阶段进行了精细的成本核算,并根据企业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实际运营状况来进行资金和物流的合理调配。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风险的控制目标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平台,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模式都会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得到体现。因此,财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目标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一致。即要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合法和合规;要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要建立必要的程序来保证公司的组织行为与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致。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控制环境的改善。具体包括:公司的管理层和公司员工的日常运作按照公司规范来执行。对于不符合公司操作规范的行为,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及时的发现并予以提醒和纠正。公司的监管部门在进行核查活动的时候,财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第二,风险控制活动的强化。具体包括:公司的每一项风险控制活动的标准流程都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得到了体现。财务信息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与风险控制的标准流程一致。

三、公司纵向并购中财务信息系统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

1.整合战略以及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风险控制策略

第一,信息系统的整合战略。针对公司的信息系统合并战略是否明确,合并战略如何实施与落实的问题。公司首先定义了整合战略:总的来讲要实现两个系统的销售收入和采购成本的对接,这是因为两个公司纵向合并后原来的外部交易都变成了内部交易。第二,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环境。从公司整体发展前景来考虑,公司并购后如果想从一个区域性公司转变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必须要学习当今世界上的优秀管理理念,并转变公司的一些工作方式。第三,公司决策权的分配与组织结构。公司设立首席信息官这个职位来统一负责系统整合的决策。首席信息官在公司的整体系统整合过程之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由首席信息官牵头,各个部门都必须在系统整合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财务成本控制模块

公司决定从会计的角度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将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植入到财务信息系统中。并且标准成本差异法的分析机制来改善公司成本控制流程。

3.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

对于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的风险,在公司信息系统的整合中,合并后的公司采用对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重新设计的办法来避免这些风险。

4.项目风险中费用的控制

关于系统合并费用的控制,公司采用了以下对策:第一,在公司合并团队对合并项目的费用管理框架制定好之后,公司会根据合并项目的费用管理框架来编制预算。为了保证项目投资的高效,公司必须保证对项目的具体投资按重要程度来划分以确保重点项目的投资,从而减少项目的投资浪费。第二,公司的信息合并团队还对项目进行成本监控,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比较来控制。

5.项目风险中质量管理的控制

项目控制中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这方面的管理必须要在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之中,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司对系统合并项目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可以有效衡量项目指标的质量标准。项目指标的质量标准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量化的指标包括项目的预算、项目的周期估计、总体和具体的项目范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规划。第二,管理信息系统合并团队实时监督项目的效果。公司的信息合并团队负责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项目风险的可控。实时监控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具体的项目负责人需要及时跟进自己项目的最新情况,做好项目的日志记录,准确收集项目过程的相关信息。第三,管理信息系统合并团队还不断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及其成因,对这些偏差的发现与分析会有效地帮助项目相关执行人员对自己工作不断的进行校正。

6.服务连续性风险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