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旅游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态旅游的特点

篇1

    Key words:wetland park; wetland culture; ecotourism; longterm benefi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非传统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把生态保护置于旅游开发的首要位置,强调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在湿地公园中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湿地公园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一)湿地与湿地公园

    “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1]这是一个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收的湿地定义。目前对于湿地公园的定义还没有定论。在我国,有众多学者及相关行业部门对湿地公园的概念加以了界定。笔者综观各类湿地公园定义,认为湿地公园概念的界定应满足如下三个标准:

    (1)湿地景观在公园中发挥主体性生态作用。湿地公园最根本的属性在于它的湿地特征,不论这种湿地是天然形成或是人工形成的。湿地公园首先是自然的公园,其中的湿地应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其湿地特征典型、自然风景优美、美学价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效益良好。

    (2)以湿地保护为前提。湿地资源的保存与保护是湿地公园设立的首要宗旨,其内容主要为通过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以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目的。

    (3)具有观赏游憩、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功能。旅游观光是湿地公园作为公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湿地公园的旅游更强调其生态旅游的特色。湿地公园也是作为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科普教育内容的重要基地,游人通过对湿地的了解,加深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另外,湿地公园也是科研人员研究湿地自然过程、探索湿地奥秘的重要场所。

    (二)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众说纷纭。有的学者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2]卢小丽通过对中外当代近10~15年内40个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概念的分析,提炼出生态旅游概念架构所遵循的8个标准规则。笔者认为这8个标准规则对生态旅游概念的描述较为全面,它们是: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体验和文化。[3]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是以湿地为资源基础,对湿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等进行了解、观察、欣赏和学习的旅游活动,是具有强烈湿地生态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类型,这种旅游活动不改变原有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湿地公园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社区民众受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宗旨是:在保护湿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提供给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并带动湿地公园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体现的是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的伙伴关系,两者应协调发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既要寻求适宜的经济效益,更要在保护湿地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其生态、社会和美学价值。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的,其目标是既要使当代生态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又要对湿地资源环境进行保护,使后代游客享有同等的旅游机会和权利。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特别关注的是旅游活动的生态合理性。旅游经济收入并不是衡量其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从而能够较好地把生态旅游业的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沿着可持续性的轨道上发展。

    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特点

    (1)保护性。以保护为前提是湿地公园建立的基本标准之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湿地为主体的自然环境,这里指的自然环境有时并非一定指纯自然环境。实际上,完全未被侵扰的湿地纯自然环境可能很少存在,多数的湿地自然环境多多少少总会留有人工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湿地文化。生态旅游强调对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要求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

    (2)参与性。参与性可以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从工业化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亲自参与到湿地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中,在实际中享受和体验湿地自然美与文化美;另一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也是一种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旅游活动。[4]

    (3)专业性。和一般旅游相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首先表现在技术层面上,比如要求湿地公园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生态保护技术策略,以保护湿地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者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和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4)教育性。环境教育既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又是生态旅游概念的标准规则之一。生态旅游者通过对大自然的了解,能获得对自然界生态和谐、万物相依相生的深刻体验,并进而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让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接受环境教育,提高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将丰富的湿地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与生动的观赏娱乐活动相结合,增强旅游者的环保道德责任感。

    (5)负责任性。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对生态旅游定义时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观光行为。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对湿地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湿地资源的保护。[5]

    四、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一般性原则

    (1)规模控制。湿地公园的游客数量不宜太大,旅行团队也应是小规模、较分散的。当游客数量过大而超过公园生态系统的忍耐程度,其所带来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因此,要解决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正确评估湿地公园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确定旅游容量是阐述旅游者数量与环境之间适度的量的关系,控制旅游容量是确保湿地公园的资源和环境不受破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重要措施之一。

    (2)限制性开放。湿地公园应做到局部开放与管制。根据湿地公园不同地段生态保护状况的要求,结合人为活动的需求一般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地带三个区,主要的布局模式以同心圆形态居多。人类的活动强度和频率依外围地带、缓冲区、核心区而递减。大部分的旅游及其他开发活动都在生态较不敏感的外围地带开展;缓冲区作为外围地带和核心区的过渡,其人为活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核心区一般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禁止游人进入。

    (3)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监测。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相当重要,应在湿地公园各个水域结点处建立水质监测点并派专业人员定时监测公园水文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定期报告水质情况,以随时根据新发生的情况调整湿地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4)保护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早期的定义将生态旅游的对象界定为相对未被侵扰的自然区域,随着在实践中认识的深入,生态旅游的定义当中也包含了文化的因素。湿地公园一般蕴涵了较高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活动既是一种湿地自然旅游,同时又是一种湿地文化旅游。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对旅游者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注重对这些人文资源进行维护,并在其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文化活动。

    (5)旅游行为及管理准则的制定。要特别加强对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并应制定相应的旅游管理规则,明确对游客的活动行为进行规范,明白告知哪些活动是禁止的,哪些活动是准许的,让公园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都能了解公园生态环境所能接受的程度。

    (6)“双赢”策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应同当地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与社区共建(管)的原则。如果得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并脱离当地社区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生态旅游,其持续发展的前景就十分有限。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同社区利益需求联系起来,其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必须和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相一致。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服务等方面等一系列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务。生态旅游要顾及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其真正从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旅游来增加社区就业机会,改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使其成为开展生态旅游最有力的支持者,以最终实现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的双赢。[6]

    (7)利益的长期性。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应为旅游资源、公园所在社区提供长期利益,短视且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过于强调商业性,其结果也和传统旅游没有什么两样了。[7]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手段,生态旅游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自然旅游导向可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结语

    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是巨大的进步,是当前人类重视环境、保护自然的观念在旅游行业上的反映。生态旅游的对象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的湿地景观,符合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的对象标准。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首要目标,这个目标与生态旅游强调“对保护的贡献”这一标准是一致的。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符合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人们提供游憩的场所,享受优美的自然景观”的湿地公园建设宗旨。[7]因此,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公园必然的、也是唯一正确的旅游开发方式。在湿地公园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只有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平衡的关系,才能真正建设好湿地公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区与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禄康. 湿地与湿地公约[J]. 世界林业研究,2001(1):1-7.

    [2] 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等. 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 旅游学刊,2007(1):67-71.

    [3] 卢小丽,武春友,HOLLY DONOHO. 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学刊,2006(2):56-6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95-99.

    [5] 卢云亭,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 方躬勇. 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3.

篇2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

>> 浅谈生态旅游构成要素的双向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推广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 论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 “RPEE”新型生态旅游模式 浅谈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论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 论生态旅游评价及开发 论适宜的森林旅游环境与舒适的森林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略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中的环境审计 中国生态旅游现状的思考 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探索 岛屿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论生态旅游的双向责任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基于传统大众旅游弊端提出的生态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责任性。围绕生态旅游的责任性的旅游开发和管理实践在世界各地均有积累,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提炼。本文从责任的双向性为切入点,在分析传统大众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和早期生态旅游的单向责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进而比较三种旅游责任模式的差别,最后从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社区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旅游者三个方面来探索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实现的途径。[关键词]生态旅游;责任;模式;旅游目的地[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4―0053―04

篇3

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是旅游行业的一个暂新课题,国外研究这方面的学者比较早,人数也比较多,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的时间比较晚,研究的学者也不多,还是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一)国外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外最早提出是在1963年提出的,提出这种理念的依据是旅游呈现一种大众化,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好,人们的生活比较富裕,社会保障比较好,人们每年都有旅游的预算,旅游呈现了一种大众化,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必须要考虑旅游环境的容量及旅游环境的承载力,一个旅游景点,尤其是生态旅游景点,多数都是山区,当人数超过最大承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严重时候会出现踩踏事件等。

(二)国内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我国是在1980年提出的,这也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们生活水平是温饱问题,旅游没有呈现大众化。但是到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水平进入快车道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旅游逐渐呈现大众化,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是必须是管理者的考虑范畴,科学的计算旅游环境承载力,也是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生态旅游承载力内涵分析

(一)生态旅游承载力的概念

查阅国内外很多资料,没有一个人对生态旅游承载力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多数专家都认为生态旅游承载力,就是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追求经济利、造成旅游景点生态环境失衡,甚至环境污染,生态旅游不能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特点

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客观性、综合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层次性、应用性、变异性、地域性、可量性与可调性等构成。由于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这些特点,管理部门要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严格遵守生态环境下的生态旅游承载力,这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系统构成

根据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概念框架形成的压力指标、状态指标以及响应指标,,总体上可将生态旅游承载力划分成3个子系统,即旅游地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经济环境发展指标体系及社会环境指标体系。

(四)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旅游区是旅游开发活动未超出该地区旅游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值,即整个旅游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活力且能维持其组织及功能,而且在外界干扰下也易恢复。整体上看,影响生态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旅游地的用地类型、用地状况、旅游服务设施、管理水平及游客的类型等。

三、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展望

(一)理论体系进一步健全

生态旅游承载力经过近60年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因此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理论体系不系统,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我们要把旅游承载力应用到实际旅游景点中,必须有完整的理论依据,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精确计算出每个景点的承载力,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生态旅游承载力具有许多特点,这就促使对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不多,比如传统的研究方法文献法,实例法等,对生态旅游承载力不现实,现在研究生态旅游承载力的资料不多,案例发不具有说服性,每个景点的特点都不一样,不能进行比较,因此希望今后更多的学者研究生态旅游承载力,总结出更科学,更适应的研究方法,促使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能更好的促使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体系进一步拓展

由于生态旅游承载力涉及众多因素,其评价体系需全面考虑。但目前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未能形成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尤其是指标的筛选较为不易,且关于具体筛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的依据以及具体的、全面的指标体系框架涉及较少。由于建立系统、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估生态旅游承载力的重要基础,为此今后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有待深入和加强。

(四)成果的应用实践推广

篇4

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依托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在众多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4],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农户难以集中较大的资金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造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1.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南至北,农业种植以及生产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尽相同,以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样。以昆明团结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5],发展特色旅游,由于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农林业发达,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6]。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均取得了成功,这也凸显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1.4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环境脆弱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是这两者依托的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农业环境生态更容易遭到较大破坏。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长期的耕作,农田土壤肥力低下,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化肥促进作物生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而言,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2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各类游客达到了2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了8596万元,每年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达到了13.8%和24.2%[6];在恭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2年中红岩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36万人次,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在团结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仅仅“农家乐”一项旅游产业8个月内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实现营业毛利49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7]。整体上来讲,农业生态旅游仅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地区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由3个市场支撑,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在这3大市场中,农业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旅游市场这部分,其次是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权利。农业生态旅游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游客的购买力影响最小,不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权利,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以及游客的购买欲望上。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不同。在众多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安排在最后一站,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农业生态旅游一般主要接待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员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人员,很少接待出境游客。

另外,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并且由于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除了特别的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者扩展区,但是由于在扩展市场也会发生消费,总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下,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2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2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而言,其投资相对较小,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改造幅度有限,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品破坏最小,安全隐患较小。从宏观收益上讲,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群体为当地农民以及经营者、政府税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其积累较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始积累,为地区旅游经济繁荣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顺应了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篇5

2.1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管理水平不高

生态旅游景区虽然旅游资源以生态、人文特色环境为主,但是同样也需要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景区管理维护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由于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旅游景区破坏问题,未能及时地进行修补维护。同时,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监测管理,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一些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2.2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阶段中存在着盲目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问题,破坏景区内的地形、植被,随意改造景区内的自然生环境,这些看似是对生态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开发,然而却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区内生态整体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甚至是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内出现了景观污染,景区的审美价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特色。

2.3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力度不足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景区产业,必须在旅游市场做好产品营销,但是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往往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总结生态旅游景区的经典特色、文化氛围,缺乏品牌效应,造成了生态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消费市场过于狭窄、消费层次不高的问题,不利于生态旅游景区的运营发展。

3生态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创新研究

3.1创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

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景区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特性,分类开展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将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以协调旅游资源的人为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可以按照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情况,将整个景区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特殊自然保护区、公园发展区以及特别适用区等几个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不同分别确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级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主要集中发展公园发展区与特别适用区,通过这样分层次的规划设计来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景观,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态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新鲜感与吸引力,这对于景区的发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体系,重点在于确保管理机构运转顺畅,各项服务内容规范化开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首先,应该结合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特点,建立机构健全、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管理组织,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项目的经营管理、旅游投诉处理、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其次,应该针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统全面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须加强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识、知识、技能的培训,确保医疗救护、危险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设施齐全。

3.3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当前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现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对于旅游景区的需求内涵也更加的丰富,包含了审美需求、愉悦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职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生态旅游景区更应该注重对旅游景区产品的开发,要在特色美食消费、旅游纪念产品、游客居住环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与冲击等各方面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逐步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多样性旅游产品。此外,应该结合现代游客对于旅游参与与体验的新要求,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种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例如探险、自助旅游等突出当地特色、多样化的旅游服务,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

篇6

2.生态旅游管理的概述

基于生态学思想,生态旅游管理旨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着旅游区的生态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

(1)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及原则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特点来看,生态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对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诉求。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置身其中能够系统地深切感受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进行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守因地制宜与政府协助相协调的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管理措施符合环境容量要求的原则。

(2)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

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以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胃出发点,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协调和控制好旅游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制定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方针,较少开发过程中工作的盲目性,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开发。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安全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缺少科学规划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未深入认识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规律、原则、任务等知识,实践研究不充分,不能准确把握区域生态资源的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时缺乏科学的规划。部分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导致生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地位不准、特色不足、开发层次低等,生态旅游资源并未充分开发利用,无法有效发挥潜力。同时,出现了过度开发、开发不当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种重利益轻生态保护的开发方式将会严重阻碍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旅游区与社区间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能否协调好旅游区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决定生态旅游的实现。然而,旅游区与社区在土地权属、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冲突日益加剧,当地居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之间的互动较少且规模较小,当地居民通过提供服务和产品来获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并未有效的结合旅游区开发经营活动,缺乏利益共享机制和相关补偿机制。旅游区和社区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将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实现。

3.理念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生态旅游的经营主体一般包括国有或事业单位和乡村居民,国有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差且服务意识不足,同时乡村居民缺乏专业培训,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主管部门专业人才相对较匮乏,具备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和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供不应求,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缺口明显,这直接导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市场营销落后、服务有限、经营管理不当等问题。

三、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及发展策略

1.加强认识、科学发展

政府需要在宏观方面推动生态旅游管理,提高主体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相关部门和机构需要普及生态旅游的内涵、管理理念,并通过适当的培训来及时更新相关生态旅游态势。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综合考虑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因地制宜、协调开发发展生态旅游。避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地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价值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考虑社区和居民的利益,调动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更需要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因素,不能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重视他们对资源的经营权。同时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篇7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农业生态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农业生态、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衢州市发展现状

(一)地理位置,气候气象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赣、闽、皖四省的交界处,素有四省通衢的美称。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交通便捷。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优越。随处可见青山绿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9%,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衢州农业生态环境优美,既有田园景观,又有山野民居,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总的来说,衢州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拥有能够满足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等多种目的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二)经济发展现状

衢州的生产经济总体来说不发达,2011年全市GDP只有890亿元,财政收入95亿元.在地级市中经济发展总量不算太大。从产业结构来说,衢州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加上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政府对于发展对外旅游经济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大雪灾,2008年大地震,给衢州以农为主的产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衢州的支柱农产品销量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发展现状

衢州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人气旺盛。衢州拥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文保单位,7个国家4A旅游景区,2个全国工农旅游示范,5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具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休闲旅游及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前景良好。

三、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是将农业系统各组分、各链条的有机整台,对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有机耦合,把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其后续性加工的紧密衔接等,并根据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市场条件,发展高效实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各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影响:1、完善的技术体系;2、激励政策的支撑;3、农产品市场的发展;4、农业产业化水平;5、推广力度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生态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衢州市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长三角处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57%,财政收入97亿,城市人口35万,上百亿的上市企业3家,工业经济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2)旅游产业发展低端,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价值链没有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生产要素的整合非常欠缺,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与长三角地区高品质的市场需求明显不对应。

3)旅游景点小、散、弱、差,管理水平和要素配套都比较低端。4)人力资源明显不适应现代旅游目的地发展需要,运营能力较差。5)核心吸引物尚未形成,急需通过大项目包装修成区域核心吸引物,突破形象遮蔽。

(三)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相互关系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业生态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通过运用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利用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才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资源。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相结合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生态农业旅游带动了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找到了市场,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并且丰富了农村精神生活。增加乡村经济收入,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就业率就业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对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准确概念,国内外学者有过不同的定义[1-3]。一般来说,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从利用内涵为主题而开发出的主要包括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具有极大参与性的一种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协同发展有一定的共性,衢州市的发展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高度富集,在自然方面见长,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是非常有利的。再加上周边的黄山、三清山等,包括风景秀丽的江郎山,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内著名景点的集群所在地。

再者,衢州的宾馆建设相对落后,住宿是旅游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衢州酒店建设上要形成总量与类型上的优势,应有五星级、商务、快捷等各种类型的酒店,再通过价格竞争,形成质量高地和价格洼地。这样会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其次,对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一般来说,重量级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宣传力度较大,针对性较强。进一步加大对衢州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广,可以参考像“三亚比美”的宣传,就带动了观众观看,并对当地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很好。

最后,与重要旅行社合作不够。一般火爆的景点与重要旅行社的合作都很紧密。例如,国旅、中旅、青旅、上海春秋等大社拥有全国营销网,先后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一起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朝阳产业。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社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各分支机构强大的分销能力,衢州的农业生态旅游会发展得更快。

(二)衢州市协同发展的基本条件

旅游活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农业生态旅游同样也不例外,它的产生和发展也是由现代社会人们的需求所决定的。

农业生态旅游以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活动场所,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开发为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加强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合理培育农业旅游资源,建设良好的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合理开发和规划,是实现衢州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是发展衢州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地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加强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场所等的建设。

(三)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农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与对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对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容量实施有效控制,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农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农村旅游的经营者和相关部门经济投入的回报,这是农村社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之一,也是维系农村旅游供给的重要因素。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多个利益主体的高度整合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益分配是旅游开发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各主体间利益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衢州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产权管理与利益分配机制探讨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的产权管理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中央政府对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另一种形式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协同发展系统归地方政府管理,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管理。一般认为第二种管理方式地方政府的收益较大。这种结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损失、社会福利损失算入,实际上,地方政府的收益要小的多。

国内外研究表明,分配方案应让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的积极性,较好地体现农业生态旅游伙伴间“投资分摊、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以及“多劳多得”的原则。实际上,只有农业生态旅游系统维持长期有效的运行,把“蛋糕”做大后,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各成员才会实现真正的利益增长。

篇8

生态旅游既是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旅游形式,是现代经济产物下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是大家追求的先进旅游发展模式。从旅游业的整体情况来看,旅游消费对象从完全生态区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区,旅游地环境从原生态发展到人工创造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进行生态旅游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部分是为了领略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了解异域历史文化和风俗,也有专门进行自然遗迹的考查和欣赏,部分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社会文化见闻和生态知识,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到处走走,提高身体素质。与传统旅游不同的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环境的保护和自然和谐。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各有己见,本文在综合大部分定义后,得出以下几点关键点:

(一)是从旅游需求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项专门性且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产品,能够亲近大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不能破坏旅游地环境。

(二)是从旅游开发营销者以及旅游地居民的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不仅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现新加入对生态环境的考虑,将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经济以及环境保护相结合,共同协调发展,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进。

(三)从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两者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是一种先进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其立足点在自然环境的资源利用,同时强调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模式。综上所述,不管生态旅游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还是一种强化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教育活动,或者是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方式,其核心在于旅游对象不能遭到破坏,重视生态教育,从而实现当地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进行生态旅游的前提是保护生态平衡,在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证后,合理取得经济收益,而且要保障旅游地居民在旅游业中分享经济效益。

二、绿色营销的定义与特点

(一)绿色营销的定义

绿色营销又被称为生态营销或者环保营销,绿色营销与生态旅游一样都是为了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问题,工业化的加快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在追求环保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倾向于有利于环保的产品,所以企业在技术上经营上都尽可能满足人们环保的需求。此外,国际上也在推行绿色贸易,内因和外因一起使得企业改变了其传统的营销方式。而且,近年来国家要求可持续发展,传统的营销方式和营销观念已不再适用,所以绿色营销就应运而生。

(二)绿色营销的特点

绿色营销具有营销目标得到充分发展、营销服务对象有所扩大、“顾客”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和“需要”的含义得到发展等特点。在传统的营销理念指导下,企业的营销活动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并刺激其消费而展开的,但是,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因此他们在消费时也实行的是可持续消费。绿色营销理念要求在尽量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并适当地减少其消费数量,这是出于降低资源消耗的考虑。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消费的物质占有量,营销的目标也从传统的最大限度刺激消费转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理念指导下的营销服务对象也得到了扩大,“社会责任”观念被引入了绿色营销,而且这个“社会”的概念也较以前有所扩大。在传统的社会营销观念中,其“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人文社会环境,但是在绿色营销的概念中,“社会”更加强调的是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并将其作为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在绿色营销理念的要求下,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必须符合环保的相应要求。特别是在当消费者需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矛盾时,企业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合理需求。由此可见,绿色营销中“社会”这一概念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在绿色营销理念中,“顾客”的性质也有所改变,因为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企业将人仅仅视为消费者,所以他们的营销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绿色营销理念中,顾客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有着多种多样需求的“人”,绿色营销不仅仅要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还要更多地满足其精神上的需求。最后,在绿色营销中,“需要”的概念也有所变化,它不再是传统营销所满足顾客的物质上的需求,但是绿色营销所要满足的是顾客的一系列需求,这些需求甚至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就需要企业在绿色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权衡并优化处理。

三、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需求不足,绿色概念泛化

我国的生态旅游绿色消费市场的规模往往是不够大的,而旅游产品的生产又是一旅游市场为导向的,要促进我国的旅游企业生产绿色化,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有足够的绿色需求。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大部分的旅游消费者其购买力还是偏低的,而且其环保意识也还不够强烈,再加之大部分的旅游消费者对于绿色营销的概念还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目前我国的旅游消费者中,接受和消费绿色产品都十分有限。由于我国的旅游市场中的绿色营销需求不足,所以绿色消费的市场规模也就相应的很小,没有需求和市场,旅游企业也就缺乏实施绿色营销的积极性。而且另一方面,许多旅游企业仅仅是从经济利益和企业销售目标来进行考虑,为了卖产品而营销,由此许多旅游产品都被挂上了“生态”“绿色”和“环保”等帽子,这就使得许多旅游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时,往往挑的眼花缭乱,甚至被一些并非绿色产品的商品所迷惑而上当受骗,最终失去对绿色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和消费信心。比如他们发现其所购买的旅游产品并非真正绿色时,就会有心理落差,甚至对旅游企业产生不满,这就使得绿色营销无法很好的开展。

(二)旅游产品和市场不细致

在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对市场进行细致的划分往往就成了企业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细分后的结构也是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一个基础。每一个企业对于其最具吸引力的目标市场都应该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只有了解了其目标市场,才能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旅游行业也不例外,生态旅游作为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一定阶段后所表现出来的旅游行为。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旅游企业往往对于绿色需求市场的划分不够细致,所以其旅游产品往往就缺乏针对性和个性,没有鲜明的特征。同时,我国旅游业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许多旅游企业的承担能力也是有限的,再加上对于绿色意识的缺乏,就使得大部分旅游企业并不愿意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来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单调降低了对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绿色营销素质缺乏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旅游者而言,不仅仅要求其有较高的素质和责任感,而且对于旅游的规划者、经营者和开发者也有着一定的要求,相应的旅游工作者也应是懂得环保懂得旅游的人。所以在绿色旅游、绿色营销中,相应的工作者更应该有较高的素质。但在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中,许多工作人员往往都是缺乏环保意识的,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和特性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我国的生态旅游绿色营销往往定位都是不准确的,也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四、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

要研究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必须首先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构成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只有把握住生态旅游产品的内涵,才能对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绿色营销。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时构成旅游产品的三个层次,任何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都不能单独地用于满足某一种需求,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对于生态旅游绿色营销产品的这三个层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一)突出绿色形象

在生态旅游中,核心产品层次是产品概念中最基本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所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最基本直接使用价值,因此这个产品层次集中体现了消费者所需要的功能。旅游消费者在购买旅游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其旅游的需求,而生态旅游产品除满足旅游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生态旅游产品,不仅要有优良的品质,还要增加其绿色的形象,通过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向人们传达环保的理念及其重要性。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应该注重绿色形象的设计。因为在传统的营销手段中,为了促进人们的购买欲望,往往是言过其实的,而且其形象也往往是具有煽动性的。但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其最大的特点即是具有理性和主动性,旅游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于消费者自身,因此,在设计旅游产品的外包装形象和形式时,也应当从旅游者的真实需求出发,结合绿色旅游的宗旨和理念,创新产品的形象设计,为旅游者提供新颖的创新性旅游产品,带给旅游者全新的体验。同时,在对生态旅游绿色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时,还应当结合旅游产品未来的市场目标,以及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轨迹等,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旅游产品形象才能引起游客的共鸣,进而唤起游客们对于绿色旅游和旅游消费理念的感知,从而激发其购买欲望。此外,旅游形象包括的范围很广,囊括的内容也很多,比如说旅游景区地名、广告标识语、景区交通工具乃至于垃圾箱的外观,都是旅游形象设计的内容。除了旅游形象设计应以绿色为核心理念之外,其视觉设计也应该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使得生态旅游形象在理念设计和视觉设计上相统一。因此在对生态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上,可充分利用旅游地的环境特点,再结合旅游地名称、旅游标志、宣传标志等具体的生态旅游形象内容,充分地向人们展示旅游地景观并对其进行绿色的引导和教育。除了生态旅游形象设计这些静态的内容,绿色营销还应包括动态的识别形式,即行为识别系统,所谓行为识别系统,指的是对于旅游地居民生态旅游意识教育、培养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从而促使当地的居民为旅游企业进行绿色宣传,对前来游玩的游客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于旅游工作者的教育,更具有价值,因为他们在推广生态旅游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绿色设计和研发

生态旅游产品既有形式产品又有理念产品,形式产品主要包括品质、形态、商标等内容,是旅游产品的实物或者劳务的外观。在我国的旅游消费市场上,生态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只有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并且对向游客传达绿色的理念。因此在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该遵从绿色的设计理念。旅游企业应当加大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力度,以设计为源头,从头贯彻和落实绿色设计。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的意识还不够,而生态旅游产品就要改变人们传统的理念,引导人们对环保的重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就应符合绿色产品的要求,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在这些生态旅游产品进入市场以后,仍然应该发挥其作用,即向人们传达绿色的理念,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的消费观。绿色旅游产品的设计是要以满足不同的游客的需求为原则,所以,在绿色旅游产品设计的时候,要对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加以权衡,既要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又不能破坏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既要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又要能够起到教育作用,既要物尽其用,又要避免浪费。

(三)重视绿色延伸服务

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不仅仅在于将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卖出,而在于游客购买后的体验还有售后的相关延伸服务。一方面,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所以对于其对应服务加以提高可以使消费者更乐于接受,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旅游企业只有不断地向旅游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产品,才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营销应该包括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售前服务是指旅游企业在游客购买生态旅游产品之前,对其目标生态旅游产品加以详尽的介绍,这些介绍不仅是以售出该产品为目的的,而更应该注重产品内涵的传达,使得游客正确理解这些生态旅游产品。售中服务则是要在游客购买时充分尊重游客的意愿,并热情地为游客服务。售后服务则是在售出这些生态旅游产品之 后,旅游企业还应当在游客对这些生态旅游产品使用时加以引导,对于游客有疑问的地方,要热情地加以解释。此外,还应该对游客进行跟踪调查,充分了解其使用感受,以便于旅游企业对其产品加以改进,以使得生态旅游产品更加完善,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篇9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碦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并于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上被确认与采纳,从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国内外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有这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旅游地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的地区,当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旅游本身的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发展,并且对旅游者和当地的社区起到环境教育作用。

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思想方法的研究,则主要借鉴和参考的旅游规划的一般程序和管理原则进行。目前,国内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有:门槛分析法、社区法、可持续发展思想。

1 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旅游事业的管理单位,同时出现了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等。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旅游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成为共识,旅游规划出现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区点规划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全面的迅速发展。如刘忠伟等(2001)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并且从旅游供给方、需求方以及二者的综合层次方面考虑;钟林生(2004)系统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领域;杨尚(2008)以河南省淇县金牛岭森林公园为例,通过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对景观资源进行生态旅游阻力评价,构建生态旅游地分区规划的新模式。

2 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规划是为生态旅游服务的项目,所以在设计规划之前,有必要搞清楚生态旅游的特点,以及与传统的旅游规划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态旅游规划代表了当前规划的方向,是现代规划思想的集中反映与体现,它既是对于传统的旅游规划方法的传承与发扬,同时又与之存在有很大的区别。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具体的特点。

2.1 协调性 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就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共同效益去考虑,使得他们之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注重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之间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以及其附属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

2.2 自然性 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其自然的特性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游客在生态旅游活动中,强调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因此,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域都是相对原始,并且地方文化浓郁的地区,游客也比较愿意到那些受人类干扰较少的,野生自然保护区去旅游活动。

2.3 生态性 生态旅游强调对于旅游对象的保护,明确反映出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引用生态学规律,并且合理的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一般来说适合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自然保护区纷纷对外开放,进而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热点。但因为生态旅游规划的不完善,不少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都受到了破坏。国际上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圣约翰岛的珊瑚礁因大量潜水者的光临而面临解体;哥斯达黎加每年接待近50万游客,使旅游业成为该国超过了咖啡和香蕉生产业的第一大产业,导致该国的森林正以每年的速度遭到破坏,成为世界上森林破坏率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举世瞩目的大堡礁,也因为每年的游客游览数量太多,植被和珊瑚礁都受到了破坏。

3 生态旅游规划的核心步骤

3.1 确定目标和保护对象 旅游规划的定位至关重要,首先研究清楚究竟这个区域以后将以什么核心项目为卖点。定位关系到整个规划水平的高低,也是对整个生态旅游区域的合理配置的先前条件。

3.2 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包括从定性和定量上去分析,旅游资源本身的情况。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比较和机遇挑战分析。生态旅游去本身资源的好坏,是完成好的规划的基础之一,如果本来的旅游自然环境资源就不尽如人意,那么无论如何再好的规划也是出不来的。

3.3 生态旅游市场与产品的策划的分析 生态旅游产品的策划分析应该注意以下设计原则:

①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下的生态保护原则。如果开发与生态保护产生矛盾,生态保护对开发有否决权。制定开发规划时,将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及时调整开发计划。对自然生态区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文化生态旅游区则要尊重当地文化特色,以此来实现真正的生态保护。

篇10

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兴盛,社区旅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阶段人们进行旅游的过程中以追求生态旅游为宗旨,这与我国的生态社会的建设是非常符合的。在人们思想意识不断进步的今天,社区生态旅游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生态旅游能够充分展示人文自然的特点,还可以将旅游的经济效益进行良好的实现。将地方特色与民俗进行融合,以及将外部市场需求和当地民众的参与进行协调是社区生态旅游的具体体现,这样一来能够将主导地位交还给社区。在旅游业当中将社区的含义和概念等因素进行融入,促进社区成为旅游发展的中心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这样一来能够促进社区文化向周边的扩散,还能够促进旅游目的的实现。当地居民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能够将其变成发展主体,来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的因素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加强管理旅游业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受到旅游业各个角度的制约,其中可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制约因素。

(一)内在影响因素

本地受益者是进行社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内在影响的主要因素,居民在社区内进行生活,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得到利益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他们积极的进行开发和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促使开发作用能够在社区旅游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控是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社区居民不是社区生态旅游唯一的内在因素,同时还要讲当地政府部门及旅游公司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他们之间又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发展社区生态旅游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内在影响。

(二)外在影响因素

外在环境、普通旅行者和非政府组织是社区生态旅游外在影响因素的主要成分。社区居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区生态旅游来实现的,然而我们不能将旅游者的需求进行忽视,这是不利于规范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旅游者是促进旅游业不断进步的基础,同时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积极认可了某些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而且还被作为了一座桥梁搭建在了群众与政府之间。例如,在开展某些社区生态旅游的时候,咨询、协调和沟通的能力能够被这些非政府组织进行充分的发挥,并将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进行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干预了旅游活动,将当地居民的利益进行了充分的维护,还将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了充分的展示。

(三)社区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

社区当中的不同主体的总体素质能够影响该社区的素质,在进行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过程中,该社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它影响着社区生态旅游建设的质量。首先,受当地政府的影响。环保、建设、宗教等是当地政府进行社区生态旅游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职能,不同的当地法律法规和这些不同的职能相结合构成了当地社区生态旅游的重要影响,这些职能和政策是决定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其次,旅游企业的素质,不同的负面影响存在于旅游企业当中,其中包括旅游企业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的现象和为利欲熏心的现象,这是制约社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和经济水平,以及社区居民的利益都要在良好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当中得到不断的保护和发展。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将社区居民作为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主体

一方面,作为主体地位,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生态旅游本身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是社区生态旅游最大的受益者,在进行管理社区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社区具有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社区居民参加到管理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来,是能够促进其增强保护自身权益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应该及时发表相关意见,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居民应踊跃发表意见,同时这些意见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采用。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该平台,加强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将一些重要的事件或制度告知给当地居民,同时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协调处理部门,该部门能够针对日常旅游工作中引起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进行调节,这样做的目的是体查民心,及时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平。

(二)利益分配制度的科学合理建立

合理分配利益,是发展健康社区生态旅游的前提,我们应加强对利益分配的重视,建立良好的机制和分配制度来保证利益的合理分配。同时社区居民的利益应该是当地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相关的生产经营应该被当地政府以政策的方式进行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来,是居民能够在亲身劳动下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相关企业也应该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一定的信贷服务提供给社区居民,使得当地更多的旅游项目被建设,同时还能够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然而,这一措施的过程中会受到技术限制的严重影响,因此,在鼓励当地居民进行进行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

(三)将社区居民的旅游意识进行强化

据有关调查显示,能够进行开发,实行生态旅游的地区当中,居民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外出打工的现象出现在该地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当中,这就造成了当地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他们严重缺乏旅游知识和观念。在这一现象当中,做好当地社区居民的旅游知识培训任务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工作应该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之下来进行,只有当地居民全面了解了社区生态旅游相关内容和知识,社区生态旅游才能够得到更好的重视,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会更加欢迎外地旅游者来此进行旅游参观,同时还能够为他们积极的进行讲解,提供良好的服务。

篇11

Key words: eco-tourism;traditional tourism;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rmon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55-01

1生态旅游的定义及其特点

本人认为生态旅游应该是人们为了缓解生活中压力,在自然环境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同时,把增加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的普及作为核心,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本身的旅游。从他的定义看的出来生态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旅游者以欣赏自然风光和以体验生态自然为旅游目的,可以说生态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只留下脚印和带走相片,这样对自然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影响的活动。生态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来说是比较原始的,没有受到人为活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的地区。人们在体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对自己的环境生态和平时自然生活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意识。旅游开发和旅游规划对生态的概念考虑比较全面,一般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的负面影响很小。生态旅游不仅不会给地方带来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还会给旅游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旅游地内的居民和旅游地内的旅游者能自己主动充当旅游地内环境的管理者的角色,能对旅游地内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行为,不会给下一代的旅游资源的使用造成任何影响。

2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差别

生态旅游就是保护性的旅游,旅游可以发展经济,但是生态旅游不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目标,它是强调社会、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各个要素统一发展,以营造和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为目标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自然生态系统内的一部分,做到保护自然的职责,这些方面是生态旅游和传统旅游的最根本的区别。

大众传统旅游的旅游路线比较单一,旅游人数比较多,经营者重视的是旅游者的人数的多少,给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少。而生态旅游偏重的就是开辟新的而且不定的旅游路线,所以旅游的人数就可能偏少,讲究个性旅游,经营者重视旅游的质量而不是旅游者的数量。

传统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为旅游资源,无条件的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旅游开发商也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旅游者觉得自己消费就是为了来享受,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到了比较次要的地位,没有身体力行的来保护自然,还是用那种城市内的生活方式来进行旅游,把住豪华酒店、坐缆车、吃野味、乱扔垃圾这种城市内的陋习也带到了自然旅游区内,而且传统旅游对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考虑比较少,没有很好的把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生态旅游就可以比较恰当地把旅游与保护两者结合起来,能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把人们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解决人们和自然的矛盾。生态旅游现在不仅仅是从自然资源这个角度来进行旅游,更包括了对社会文化的生态旅游,对自然文化所进行的生态旅游的要求和原则,对社会文化方面也是可行的,通过生态旅游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人文遗产的保护的意识,如古城平遥的生态旅游,就明显增强了平遥人民的古城遗产保护意识。

总而言之,生态旅游比传统旅游更加具有优势,在进行旅游的同时,能增强人们对旅游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意识,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概念,应该在现阶段的旅游中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

3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保护自然、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强调旅游者、旅游区居住者和生态系统融为一整体,最终达到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这些方面都能说明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意识到仅仅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这种观念已经落后,人们应该更加注意生态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在传统旅游经过发展成熟阶段后,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为了良好的保护我国的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生态旅游成为我国的旅游的主要方式,逐渐取代浪费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旅游,不仅仅在旅游区的管理、规划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旅游的生态性以及体验性,更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旅游的传统看法。

篇12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篇13

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多种称谓,常见的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近10种称谓[1-3]。农业生态旅游内涵界定为:以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以生态农业和乡村文化为资源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求知、回归自然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通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美学、旅游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旅游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生态知识、农业知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生态旅游活动。

2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此后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顺应这一形势推出了“华夏城乡游”的主题旅游,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了一项重要旅游内容。此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2-5],在农业生态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特色:1)以观光、休闲的功能为主。主要是“农家乐”的形式,观赏成份较多,带有较少部分的参与性与体验性;2)与旅游业相结合。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往往靠近其它旅游景区景点,依赖于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带动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3)农业生态旅游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周边及特色农业地区。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是一种外在的干扰因素对旅游区生态协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生态旅游管理不当、干扰程度超过系统本身所承受的阈值,均会对农业生态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另外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为了满足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系统总结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1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相当模糊,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不够,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目标,于是盲目花大本钱改善硬件设施,大规模地扩建多层住宿楼房,房屋过分装修,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添置卡拉ok和电子游戏机等。可惜这些举措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使其失去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追求原生的乡土建筑和自然的生态景观而来的乡村旅游者失望,扭曲了发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目的。

另外一些地方仅仅把生态旅游作为独特的“拳头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考虑环境保护。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旅游企业并不关心。某些旅游企业认为只要让旅游者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部分旅游企业的一种促销手段,以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生态旅游更深层次的含义。

2.2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农业生态旅游无序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已有20多年,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建设、旅游等众多部分,但政府并没有发挥指导作用;因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引导,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重复严重,遍地开花,特色不明显;同时水电、道路、通讯、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明显滞后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制约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地方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单一

农业生态旅游应具有独立性,有鲜明的农业特色以区分于其他旅游景区,充分体现其“农”趣、“农”味、乡土气息。但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多集中在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未形成系列旅游产品,导致游客在乡村的滞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或者虽然已注意到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套数。如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目前就有185个村建立了示范园,示范园区面积达8293亩,仅长岛县就建立了20个民俗文化村,渔家乐就有700个渔户。由于内容的雷同,游客游览后,常会大失所望,重游率极低。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也不明显,未形成产业化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种类不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且生产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经济效益不明显。

2.4旅游活动参与程度低,缺乏专业管理者与从业人员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发展空间巨大但就其专门的旅游人才来说,却十分匮乏,造成旅游项目少、参与程度低。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活动主要以观花采果为主,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大多数游客只能玩牌、聊天,游客的参与和互动活动不多,没有结合生态农业的特点,推出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难以使游客产生深刻的体验,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求。

而缺少专门的农业生态旅游人才,直接导致现在农业生态旅游中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经营管理,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另外,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设计、规划、开发、营销策划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粗糙,只注重自身经济效益,忽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通过行业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等的培养,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对扭转目前出现的问题、应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与农业生态旅游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依托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健康发展也必须以法制为保障。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迅速的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不到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出台,或是执法不力;缺少相关的质量标准、卫生许可、从业资格认证等制度法规出台起指导与规范的作用,导致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上的盲目性、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农业生态旅游的微观管理方面,由于大多数民营资本的进入,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用人制度极不完善,任人唯亲的现象普遍存在,让一些本来无乡村景点管理才能的人居于管理部门,造成内部管理混乱,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顺利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加快农业生态旅游的立法步伐,加大其行业的管理力度,规范农业生态旅游市场已经势在必行。

2.6农业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日益显著

伴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本闭塞的乡村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以及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而日益下降。游客遗弃的饮料瓶、烟头、食品袋,经营者遗留下的生活垃圾,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田间随处可见,严重地破坏了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活和健康安全。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缺乏规划的餐馆和娱乐场所、游客的随意采摘都是破坏乡村旅游地植被的祸首。随着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对当地人文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可能被游客带来的文化同化;传统文化可能舞台化、商品化;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也会受到破坏。这些将从另一方面阻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2.7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的“农业”内涵,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持文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深入,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日益“钢筋混凝土化”,加之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欲望与日俱增。而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多,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向更高层次和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及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已逐渐成为大众最时髦的消费方式之一。同时由于常规旅游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而农业生态旅游,既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因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很多,前景广阔。

3.1有着深厚的生态农业基础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已有数千年历史,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形成了种养地结合、不断培肥地力的优良传统,加之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生态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差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乡土文化资源也极其丰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类型,为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3.2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多姿,气候多样,物种繁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从南到北,有热带森林、江南水乡、中原大地和北国风光;从西到东有西部高原、中部盆地、东部海滩。我国农业源远流长,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文化和文明,如我国传统的牛拉犁、水推磨、石舂米、家织布等无论对外国人还是国内城市居民均颇具吸引力。此外我国的民族风情、乡土文化艺术、特色烹食风味和乡村居民建筑等都以其独特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3.3充足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

农业生态旅游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业一直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其中,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性,其需求主体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喧嚣中生活的市民已逐渐认识到新鲜的空气、安静的环境、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等大自然景色对其身心的重要,乡村田园的泥土气息与瓜果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和纯朴的民情,清新的绿色食品以及有趣的农业生产劳动等,极大地吸引了大中城市居民。

3.4农业生态旅游投入少、收益高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4小结

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的新型产物,特点鲜明发展前景巨大。本章主要从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着手,系统分析了我国目前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7个问题,并指出从农业生态旅游自身基石、需求对象和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长荣.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郑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7(10):51-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