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篇1

1.整合资源,借台唱戏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具有组织体系完备的优势,只有走社会化的路子,才能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把青年工作变成一个社会工程。发挥共青团的优势,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种社会资源,这就是共青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佳选择[4]。高校共青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有效地组织调动社会资源。第一是人力资源,做好青年工作,仅仅依靠共青团组织是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教育。第二是工作阵地,要善于利用社会上的有利条件,延伸高校共青团工作阵地的触角,同时将一些活动阵地推向社会,使其发挥综合效益。第三是社会资金,弥补团的经费不足。比如面向社会开展青年就业见习,不但能够帮助见习基地解决人力短缺问题、促进企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和经费的不足,帮助团员青年了解社会,为进一步更好地择业做准备,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获益。

2.校地共建,互利共赢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选择和地方团组织进行共建、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引导学生针对各地情况利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服务工作。我国部分地区已做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团市委开展的“首都大学生城市发展服务计划”区校共建项目。同时,应充分利用高校团组织和地方团组织合作的资源优势,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形式可以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博士服务等,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当中。

3.学生主体,社团冲锋要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组织引导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重视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展的各项自主性活动,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社会、推动社会、改造社会,有效发挥学生主体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团的工作向多层次、多领域方向发展。支持并指导学校的理论研究社团面向社会开展政策宣讲、道德模范宣传,学生科技社团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宣传、技术推广,公益社团面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环保普及等活动。

三、高校共青团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育人体系。依托于思想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高校,高校共青团组织拥有许多显著的优势。应充分利用优势,有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1.发挥科技优势,在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做出实效高校共青团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组织青年教师、青年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和服务。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高校团组织与教务、科研、资产管理部门合作,对大学生科技园进行合理利用,为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基地,青年科技创业者打造创业平台,有效推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举办“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研究生学术节、青年科技成果展、青年创新创业博览会、青年创业夜校等,为青年团员的科技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交流的平台和推广的天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促进科技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高校团组织组织和引导青年教师、各类学生社团走进企业、农村、社区,推广实用技术,帮助企业、农民、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2.发挥文化优势,在校园与社会文化互动、先进高雅文化弘扬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形成特色大学是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心,大学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组织应发挥学校的文化优势,发挥大学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深化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制度、精神都有高校的鲜明特色,团组织抓住其超前性、丰富性、多变性等特征,以校园文化来之于社会文化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主动融入并改善社会文化,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促进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扬。大学是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也是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培育基地。高校团组织引导学生文艺骨干,排演经典文艺作品,将先进文化、高雅文化带到工矿农村社区,促进先进文化、高雅文化的弘扬。三是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开放性和包容性是大学文化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大学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团组织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巡演、巡讲,青年国际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在主动融入世界的同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文化支持和国际影响。

3.发挥人才优势,在智力支持、人力支持和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树立品牌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大学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6]。高校团组织应发挥人才优势,在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精细环节入手,树立青年人才品牌。一是组织青年人才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高校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高校团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当好领域专家、青年教师和学生面向社会,开展决策、管理、咨询服务的服务者。二是组织青年骨干到企业、乡镇挂职锻炼,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团组织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开通青年骨干、团干部与校外各单位的通道,开展“博士服务团”等工作,输出优秀、成熟的青年人才到各级各类机关、单位挂职锻炼,发挥人才优势,协助挂职单位搞好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既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又为青年个人成长提供帮助。三是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青年学生在团组织的引导下开展的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攻关、理论宣讲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了大学生的学业专长和学科优势,培养他们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精神。

篇2

三是加大执行力度,努力让群众满意。有效运用指定执行、交叉执行等措施,采取有效方法,认真开展执行工作,受理执行案件185件,结案162件。对涉及农民工、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案件,开辟了执行工作“绿色通道”;对索取赡养费、抚育费、人身损害赔偿、农民工工资等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执行、缓交执行费的办法,有效提升了司法裁判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先后为260多名农民工讨回劳动报酬150余万元;多次在湖南等地跨省执行,为8名企业职工追回社保费、生活费等45万元;对梁军军等104人申请执行亿洋公司拖欠工资案,对祝建强等25人申请执行华银公司劳动报酬案,都以和解方式结案。全院执行标的到位率为84.04%,实际执行率达到94.44%。

四是加强调解工作,完善落实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采取社区法官工作室和诉前调解相结合的模式,不定期安排民事法官到社区办案,开展法律咨询和调解。2013年以来,审结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216件、权属和侵权案件142件、合同纠纷案件561件,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3.67%。

五是延伸司法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针对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公司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研究、制发司法建议40份。向劳动保障和建设部门发送司法建议,建议加大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非法转包 、违法分包,挂靠承揽工程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工资保障金制度,确保欠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组织法官深入辖区企业,走访事关民生的水、电、暖、物业等公司,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针对企业存在的管理漏洞、服务瑕疵,研究、制发司法建议。

篇3

二、推进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举措

基于毕节试验区的外语教育教学现状,笔者侧重从务实的角度,以毕节学院如何自上而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例,探讨了关于地方高校如何改进外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实用型外语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些可行性策略,欢迎同仁指正。

(一)强化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的训练

针对学生英语听、说基础薄弱的实际,从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时就开始狠抓对他们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工作。可以考虑先用大约两个周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强化训练。教师可摆脱教材的局限性,从多渠道特别是通过网络收集大量题材新颖、难度适当的材料、用PowerPoint或VCD等将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形式多样、个性十足,一般都比较受学生欢迎。可以考虑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比如英文戏剧小组、英语歌曲小组、英语视听说小组等等。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强化训练中来,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分配给每个学生戏剧角色以促使他们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不得不克服怕羞心理,开口说出英语戏剧台词,参加到表演中来,各戏剧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在学唱动听的英文歌曲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英语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结合英语影视作品内容向学生提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要求他们用英语回答以训练他们的听说技能。强化训练最后阶段以开展英语歌曲演唱、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戏剧表演、英文写作大赛等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完美结束。笔者所在的英语系前几年都曾对入学新生进行过这种强化训练,外籍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结果证明:这样的强化训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采取的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交际活动模式,腼腆的学生也慢慢地克服了怕羞心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气氛非常活跃。活02动过程中绝大多数新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大家都感到学有所获,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愉悦,学习积极性日益提高,学习动机不断增强,为紧接着即将进行的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开了个好头。这几年由于学生人数急增,师资力量有限,这项活动被暂时中止了。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克服困难重新再开展强化训练活动,加上现在还可以利用以前所没有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相信此类活动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二)改进英语听说技能测试

虽然语言测试看起来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但两者关系密切,忽视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无法正常运作。据笔者调查研究,我们地方高校英语听说能力测试不够科学,测试内容和形式脱离语言运用的实际,测试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能力,测试信度和效度都不高。测试似乎有点流于形式,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不够端正,觉得轻轻松松就可以通过测试,从而学习动机减弱,放松对自己听说技能的训练与提高。由此可见,明确测试目的,改进测试策略,以测试来鞭策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要。国家规定现在各级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前必须先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而教师资格认证必须是通过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测试后方可获得。这给笔者一个启发:我们毕节学院是不是可以结合试验区的实际适当调整我们的大学英语语音、口语教学目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达成一种共识,组织专家研究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语音、口语测试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必须参加这些测试,并达到一定等级要求,除了通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认证外还要获得相应的英语语音、口语等级证书方可获得到试验区中小学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笔者认为这有几大利好:首先,测试方案如果科学合理,具有较高的测试信度和测试效度,我们就可以把对学生英语语音、口语的要求具体化,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严格把关,达到标准就可以获得英语教师资格认证,达不到标准就不能走上英语教学讲台,从而逐步扭转试验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素质不高的不利局面。其次,这种测试要求也是对那些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不够刻苦的学生的一种鞭策。他们会意识到:在试验区对英语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学岗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方能与时俱进、跟上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清晨的校园里可能会呈现出学生们认真地朗读普通话、朗读英语的靓丽风景。科学的英语听说技能测试对促进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一定的作用。英语综合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后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上中小学英语教学岗位后就会有意识地去纠正中小学生不准确的发音,重视对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自下而上为高校输送英语基础更扎实的中学毕业生。而生源质量大大提高后,地方高校英语教学就可以逐渐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英语综合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来,良性循环,实现地方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篇4

一、地方志的内涵性质与功能作用

地方志是一种以一定地域为中心的一地全史,它全面记载一地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及名胜古迹、风土民俗等内容,上及天文,下至地理,纵贯古今,横陈百科,网罗宏富,范围广泛。它以信息的容量大,官方的权威性高,享用的社会面广,为其他任何著作所不可替代,为其他一般史书所不可及。正如方志学家顾颉刚所言:“惟方志中,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纪;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与其他史书相比,地方志拾遗补缺,记微记著,知兴知衰,见褒见贬,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史料宝库,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资源宝藏。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编修地方志,由此传承了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国编修完成了数万种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部门志、行业志、专志、地情书,编纂了数千种地方综合年鉴、其他综合年鉴和专门年鉴,整理出版了数千种历代方志及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相当数量的方志理论与年鉴理论研究成果,其成果群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是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重要再现,是领导科学资政、预策、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是传承文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二、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和问题

开发利用方志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各级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其现状是:成效较明显,问题较突出。

(一)成效较明显。全国各级地方志机构充分履行职能,坚持一手抓开发,一手抓利用,开发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一是地方志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作为地情书之大要的地方志书,其直接、现实的资政功能“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已定其发施政令之方针,……使在位者鉴资得其要,发施得其宜。”二是为社会提供地情信息,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各级地方志机构拥有丰富的地情资料,理所当然地是地情信息的权威机构,是“地情资料中心”。要大力拓展公共服务的途径,为社会提供全面、科学的地情信息服务。三是开展区域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区域研究,是志鉴编修工作的深化,是发展地方志事业的战略支撑点。

(二)问题较突出。近年来,虽然地方志的重要功能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就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仍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一是认识滞后。对待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一些领导没有认识到它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价值和功能作用,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附带品,甚至持轻视的态度,因而在组织领导上缺乏强度,在重视程度上缺乏高度,在经费投入上缺乏力度,使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条件远远跟不上时代要求。二是资源整合滞后。地方志工作的基础条件,工作手段,资源聚合平台都相对薄弱,方志信息化程度很低,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仍然停留在“初阶段、低水平、小气候、不平衡”的状态,不能形成三级连通、整体联动、社会共享的网络格局,使方志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大气候、大手笔、大联合、大效应。三是管理方式滞后。无数的志书、年鉴、专业志和地情资料编印出版后就存放入库封闭,不开放、不推介、不宣传、不利用,使花费很大代价的资源长期束之高阁,没有发挥资治、教化的应有作用和效应。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方志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流动困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方志的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和对策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志为鉴明得失”。我们要在实施富民强国战略中,以志为鉴,科学发展,努力推进方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力开发利用方志资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提升位置,营造环境。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该担当起更重要的责任。首先,要健全工作机构,延伸工作职能。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有历史存在,就有地方志工作存在。就我省情况看,各市(州)县方志工作部门有的是独立的机构,有的是方志和党史合二为一,有的还是方志、党史、档案局三合一,后两种体制最大的不利就是工作业务不专,加之编制很少,工作任务繁杂,根本没有精力也不可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和精力从事地方志工作,更谈不上搞好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了。因此,要提升地方志工作的位置。其次,要落实方志法规,强化工作保障。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省于2007年6月出台《湖北省地方志工作规定》,有力地加强了地方志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使地方志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当前全省各地深入贯彻落实《条例》和《办法》,重点落实“两纳入”和“五到位”,即各级政府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地方志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真正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条件到位,为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再次,要强化管理,规范有序。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条例》《办法》的规定,依法管理好方志资源,从而形成有序开发、有规管理、有效利用的良性市场。

篇5

1 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分类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也是其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等院校只有积极进行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主要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发展两大目标。因此,高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勇于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进而提升其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在功能定位上,高等院校主要有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文化服务和咨询服务五大类。其一,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优势,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基础。

其二,高等院校要善于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科研能力优势,以及专业教师对口领域内实践技能强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研究,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实际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其三,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一体化开放式培训机制,高效整合资源,提升其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目前社会服务培训主要有高新技术人才培训、城市职工就业培训、企业转岗人员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等。其四,以校企合作和社区联合为核心,定期开文化进企、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加快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充分挖掘和开发地区文化资源,积极打造自主文化品牌,增强品牌辐射力。其五,高等院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的方式,组织开展相关各项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管理、技术、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在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充分发挥其服务主体作用,勇于担当,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 高等院校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求

为保证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其工作水平,国家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明确了高等院校在社会服务当中的主要责任与义务,即“要积极为社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以及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促进地区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2.1 强化意识

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工作理念,强化其服务意识,推动其社会服务类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是要变主动为被动,树立科学的社会服务观,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计划和方针,因势利导,加强社会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其决策水平;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应用新人才作为其主要目标,强化政策导向作用,积极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2 夯实基础

高等院校要突出其办学特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一是加快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专业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将教学工作作为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二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坚持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并重,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并鼓励和引导教师广泛参与,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学校科研和教育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后备人才;三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加快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基地,积极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

2.3 机制保障

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将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还缺乏有效的促进社会服务职能拓展的体制机制。社会服务机制的构建是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水平,高等院校就必须加强社会经济服务机制建设,将社会经济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并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以保障各项相关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强化学校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之一,充分激发教职工的社会服务热情。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基金,以保证其社会服务工作的圆满完成。

2.4 政策支持

高等院校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时,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支持。高等院校受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自身实力有限,无法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任务,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只有政府、企业、社会积极给予多方支持,高校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3 新形势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探索要要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从调查和文献研究可知,不同的学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最合适的途径去实现有效的服务,提高服务效果。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一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要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四要推进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的合作;五要实现教育培训资源与社会共享。目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所采取的有效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适应产业升级,调整专业结构

目前,株洲正在打造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主要包括航空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服装加工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十二五”期间,轨道交通产业成为了株洲市首个超过千亿价值的产业。而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加工产业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此外,学校还深度对接长株潭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和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将学院专业链有机融入区域合作发展产业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年来,先后完成四次专业整合和结构优化,形成了以汽车类专业群为主体、以电子信息类和经济贸易类专业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专业发展格局。目前,6 个专业院系中有4 个系以开办汽车专业和培养汽车人才为主,学院设置招生的27 个专业中有16 个与汽车产业相关联,其中以汽车命名的专业有9 个;初步建成了汽车制造、汽车服务专业群,形成了整体面向汽车前、后两个市场,覆盖汽车中、高端两级人才需求与技术岗位的专业布局。

3.2 开展横向合作,丰富办学模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多年前就与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深度合作,一直以来,借助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的平台,制定了科学明确的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和科研产品开发标准,专门为同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服务。同时,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成人教育,通过与省内本科院校合作的方式为社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近几年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宝马、大众、通用、福特和北汽等知名企业通力合作,校企共同建成“宝马BEST 培训中心”、“大众SCEP 培训基地”、“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和“北汽BESP 培训基地”等一批校内教学、培训和实训基地,如上海通用汽车ASEP 教学中心主要用于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主讲教师培训、上海通用汽车ASEP 项目学员培训、湖南区域经销商三大核心岗位(汽车机电技师、服务顾问、销售顾问)铜级认证与培训等,深化了“工学结合、订单主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维修类专业构建了“嵌入式课程体系”。2012 年,苹果学院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成立,这是经由苹果公司授权的湖南省首家进行高端专业的iOS 开发培训和影视后期特效剪辑的机构。IDUP 和AATCE 培训项目主要为苹果、百度、新浪、网易、亿信通讯等知名企业进行学员培养。

3.3 整合优势资源,拓展服务内容

如何拓宽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还应当在拓展服务内容方面下功夫。目前,比较常见的高校社会服务内容有:教育拓展服务、科研服务、产学研联合体以及高校资源服务等。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高等院校的资源服务项目。如提供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等。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实施百名专家(名师)团队选聘工程,建立企业和学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汽车类专业建成尹万建、朱军、朱双华、裘文才、陈永革等一批名师(专家)引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该教学团队的人才资源优势,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人才资源服务。

3.4 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系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运行机制,统筹规划,明确了教务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处、各专业系部的责任范围,极大地提升了其综合服务水平,受到了当地社会的一致好评。在运行机制建设上,学校积极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提高其运行机制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2014 年,为优化职能与结构,提高社会服务效率,学院将原项目办的职能分别并入科研处和教务处。另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3.5 参与技术攻关,提高服务品质

如今,自主创新已成为株洲的新“名片”,成为株洲企业的共同追求。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7 家、省级技术中心21 家。全市每年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 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44.4%。在这种形势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层非常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事务尤其是企业技术攻关中去。目前,已与合作单位立项横向课题多项,同时通过人员借调的方式把人调到有技术攻关项目的企业中去,实质性参与前沿技术的研究,提高了社会服务的品质。

高等院校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服务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平台,提高学校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目前的高等院校,市场化办学程度越来越明显,办学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开始在社会服务方面做文章,以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梁幸平.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若干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刘明星.地方高职学院社会服务模式建构———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2(02).

[3]李逢春.高校科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科协为例[J].职业技术,2013(12).

[4]杜宁,周春明,常运琼.浙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路径[J].湖洲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篇6

 

工商档案是一种专门的独立的档案, 它是工商管理机关对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计划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凭证。

 

2. 工商档案的特点

 

2.1工商档案主要种类

 

工商档案主要的种类有:企业登记档案、个体工商业户登记档案、商标档案、经济合同档案和经济案件检查档案五个门类。工商档案的类型有很多,并且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体系, 档案的 ,都有自己特别的形式。管理工商档案有一般适用的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1]。

 

2.2工商档案特点

 

2.2.1 工商档案的静态性

 

静态性主要是指工商档案管理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主要有经济纠纷案件档案和经济合同档案。经济案件检查档案是工商管理部门对各种违法违章经济活动进行查处形成的材料, 包括发案材料调查取证材料、笔录材料、结案材料等。这些材料一旦形成,所记载和反映的事物就不再变更。事后调查的主要是原始的材料。这类档案的用处主要是便于调查原有的资料。

 

2.2.2工商档案的动态性

 

这是指档案材料形成以后, 材料的数字和内容带要经常变更, 呈现一种动态的变换。这类档案包括企业登记档案、个体工商业户登记档案和商标档案,这属于档案的动态性。以企业登记档案为例, 一个企业从开业到结束需要的材料有企业筹建、开业、资质验证、年检换照、名称变更、经营机制转变等方面的材料。在营业期间, 无论是企业法人和企业性质的变更, 还是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址的变更等等, 职能部门都必须依据原有的档案随时办理和记载其变更情况, 离开了这些档案, 职能部门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这类档案的利用体现为现行机关从事本职工作提供必备的依据上。

 

3.对工商档案管理形式的探讨

 

因为工商档案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两个特征,所以管理的时候不能搞一般化,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 统分结合, 以统为主” 的综合化管理形式。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档案, 因其相同于一般专门档案, 具有静态性的特征, 可以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保管。即: 经检档案按“ 一案一卷” , 经济合同档案按“ 一事一卷” 的原则, 由职能部门整理立卷,逐年度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综合档案室根据全宗内全部档案的情况, 统一分类、排列、编号、统计、编目、提供利用等综合管理。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档案, 因其是职能部门日常工作必备的依据, 则应由职能部门设专人专柜保管。文件材料整理立卷, 档案的编号编目, 日常提供利用均由职能部门进行, 综合档案室对其进行目录管理,并负责档案统计及其它业务的监督指导。如企业登记档案, 按谁发照谁立卷的原则, 由企业登记部门分筹建企业、企业法人登记、无企业法人的营业登记和歇业企业登记四种类型分别立卷、编号, 建立登记台帐。编制案卷目录, 然后根据企业的性质, 分别不同类型, 建立企业分类卡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登记档案呈动态, 应由企业登记部门设专人专柜延续保管使用。案卷目录交综合档案室保存一份,以便综合档案室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歇业后, 档案材料由动态转化为静态, 其保管形式应按静态档案处理, 即将歇业企业原有的档案抽出组卷, 按歇业登记时间先后。

 

对两种管理形式的思考由于主管部门对工商档案管理形式尚没有统一的规范, 其管理形式往往各行其是, 有的强调集中统一管理, 搞一刀切, 要求把机关全部档案集中于档案室保管, 其结果, 因有些材料变动频繁, 给档案的管理和机关的日常工作造成不便;有的强调使用方便,将档案材料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保管, 使综合档案室徒有虚名, 其结果, 违背了综合管理的原则, 破坏了全宗内档案的完整性。这两种管理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工商档案的管理都是不可取的。

 

4.工商档案管理该如何发挥作用

 

4.1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制定工商档案管理的详细制度,加强对各个档案的管理机,分类建立档案管理室。此外可以建立电子档案管理,促进工商档案管理电子化,建立企业登记电子化的工商管理档案数据库,完善工商信息。

 

4.2 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整体水平

 

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能通过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档案、个体工商户分层类监管档案、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档案的综合利用,完善12315信息系统、打击传销规范直销系统、公平交易执法办案系统,建立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形成信息互通、业务联动的市场主体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3]。

 

4.3 转变管理观念和方式,将档案进行系统化分类

 

转变我国对于工商档案管理的管理观念。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变化,以前纸质的档案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电子化的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此外为各级政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一个强大的完善的电子数据库供于查阅,建立市场主体现状、市场发展预测、市场监管趋势等分析模型,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 为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预测和消费预测服务。

 

4.4 完善电子系统及其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对于工商档案的管理利用,发挥档案的作用,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档案的扫描、排序、系统用户认证等功能,完善电子档案查询系统,提高查询服务效率,是企业方便查阅,提供工作效率,完善系统信息资源。

 

5. 结语

 

篇7

坚持服务全局,保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健康发展

篇8

 

优化财政管理,以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县域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对此,作者从以下五方面提出优化县域财政管理的措施,以促进县域财政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理顺县域财政管理体制

 

县域要积极总结省管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县域财力相适应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对县域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理顺省、县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当调整省、县间税收分享范围、分成比例,增加对县域的税收分成比重。同时, 适当下放县域管理资金事权,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一是将适合市县管理的专项资金逐步下放,如主要用于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高端人才引进、职业教育、县乡特色产业、旅游规划建设、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下放到县,增加县域资金安排的自主权,发挥县域管理的优势,自治区加强监督,确保管理使用合法合规科学高效。

 

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县域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结合考虑县域财政的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均衡各县间财力分布,切实减轻县域财政负担。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将清理压减的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二、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增强财政实力

 

县域财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的理念,不断开辟新兴特色财源。县域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推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对接的大项目,争取资金的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确保县域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坚持财源建设主体与优化结构兼顾。

 

一是加大工业扶优扶强力度,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运用贷款贴息、垫息等方法对有发展前途和市场竞争力的县乡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扶持配套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旅游业、城镇化等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三是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增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三、优化县域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实施“一保三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支出、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等基本支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经费增长、人员编制及机构增长、财政供养范围,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之内;

 

二是在结构上补齐“短板”。加大财政对以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打造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是在政策上放开搞活。该由社会办的事交给社会办,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指导目录,通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加大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对县域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完善资金拨付审批环节的管理,实现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审查、稽查与监督检查,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执行县域以上政府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三库”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物资采购与资产存量联结机制,加强采购预算约束力,无预算不采购; 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阳光采购,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

 

三是完善县域财政监督机制,继续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县域财政管理监督,建立财政收支与财政监督相连接的网络系统。

 

同时,加大力度整顿财经秩序,严惩违法违纪行为,为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消除阻力和障碍。

 

四是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健全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公共收支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问责机制,将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考评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考核范围。

 

五、提高县域财政管理透明度

 

最后,要提高县域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一是明确公开渠道与方式,采取在政府信息网信息公开平台和财政信息网。二是明确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内容包括财政制度、预算编制信息、预算执行信息、决算信息、绩效评价结果、财政监督结论等,内容繁杂,需要分门别类和分别考虑公开的策略。

 

三是提高公开内容的质量与效率。主要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财政监督、财政政策、财政项目、补贴发放,公开内容要经得起审计和监督以及社会公众参与质疑。预算执行与安排情况报告在县域人大通过后的法定时间内公布,县域决算、部门决算应在县域人大常委会审批后的法定时间内公布。

 

四是建设县域财政电子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公开财政政务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促进财政管理提高质量、推动政府高效廉洁运作。

 

篇9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运要求,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要求,以达到城乡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人员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客流量的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加快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进程,建立起沟通城乡公众出行的交通组织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主要是通过探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对策及建议,以期推动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区域中心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

西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不但给广大群众带去了便捷的公交出行,更是较大程度地降低了出行成本,基本实现了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共享的目的。市区至三县已相继开通了公交车,湟中县除少数几个山大沟深、尚不具备通车条件的乡村外,公交覆盖率达95%以上,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8000万元;湟源县率先城乡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270万元;大通县县城至西宁方向公交全覆盖,年节约群众出行费用近320万元。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性亏损严重。公交票价普遍偏低,运行成本逐年上升,营收成本倒挂现象凸显;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滞后。配套的回车场、公交停车港湾、站点等比较匮乏;三是公交优先发展的相关政策尚未触及城乡公交。政府引导力度大,优惠政策扶持少,没有呈现出“公交为大家、大家办公交”即政府、企业、群众合理负担的良好态势,长此以往,随着企业亏损加剧、车辆老化,群众的安全出行和公交的连续服务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三、西宁市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的现状

2008年以来先后开通了西宁市至湟中塔尔寺、鲁沙尔、上五庄、多巴镇、晋家湾、鲍家寨公交专线,多巴至湟源、多巴至鲁沙尔镇公交专线,西宁至大通、西宁至湟源等公交专线,同时,还开通了西宁至大通、湟中、湟源三县的高速快客线路,满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西宁至四区三县共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线路全长约423公里,运营车辆数为311辆。三县又开通了46条以县城为中心的公交专线。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其中23个乡、27镇)已全部通车,全市931个建制村已有835个村通达客运班线车(包括农村小中巴),投入车辆541辆,其余96个建制村因道路限制暂不具备通车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市的城乡公交网络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西宁至湟中、西宁至湟源、西宁至大通县城为主干线网,以多巴镇、鲁沙尔镇、湟源县城、大通县城为次中心节点的城乡公交网络,全市(含三县)公交线网覆盖率达90%,解决了近150万农村群众的出行问题,深受群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四、对西宁市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公益性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明确公益性质,是发展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基础。统筹发展城乡公交客运发展公交客运,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经济、便捷、高效的出行服务,是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

2、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停车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改造建设,强化以“公交优先”为重点的交通组织管理,全面推进公交路权优先。完善“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营、有偿使用”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办法。同时,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建成城乡一体的公交IC卡系统(目前仅湟中县使用)。

3、建立城乡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统一政策法规,是统筹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坚持体制改革与立法相结合,打破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政策二元结构,在政策、规费征收、公共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研究原交通部和原建设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城市客运、道路客运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尽快出台符合城乡公交一体化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化体系框架;逐步建立统筹城乡交通适用的道路、车辆、站点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4、积极培育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市场秩序

鼓励多种经营模式,有条件的客运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利用股份制改造、收购、兼并、联合、合作等方式,整合农村客运,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排班、统一定价、统一结算”的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农村客运企业之间的联合与适度集约,逐步实现农村客运的经营规模化、服务标准化;根据当地需求特征和运力投放情况,对黑车采取合法化、规范、打击等方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建设问题分析 杨浩 北京交通大学

篇10

三是打造品牌型科普活动。贯彻落实“十二五” 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和省市级科普示范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等创建活动,以创建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做大做强科普周、科普日等示范性科普活动。组织实施“双百工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精品惠农活动,新建一批省级和市县级科普惠农服务站,促进农民科技致富。大力开展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积极争取社区科普益民专项资金和省科协扶持资金,推进星级社区科普大学建设。通过“社区科普大学公共管理平台”,对社区科普大学进行动态管理和网络服务,进一步扩大南京市社区科普大学影响力,使之成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阵地。精心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PowerTech海峡两岸城市杯邀请赛”等青少年特色科技教育品牌活动,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是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认真履行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作,共同构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平台。整合全市52个科普活动场所、370个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组建“科普服务团队”,发挥团队中各自的优势,面向五个主要行动人群,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坚持科技馆公益性科普文化事业属性,以实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为抓手,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设立专项资金,创作一批科普挂图、科普图书和电子科普读物,通过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整合学术年会、报告会、科普惠农培训等,设立“科协大讲堂”,服务企业创业创新和市民科学素质提高。

五是扩大科协工作覆盖面。开展人才资源调研,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围绕市委人才发展战略目标,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做好促进人才和项目引进及人才服务工作,助力南京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积聚。结合社会组织评估,支持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管理。重点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学术活动能力强、学科优势明显、与南京市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学会。引导企业科协举办各种活动,吸引更多的一线科技人员加入科协,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组建企业科协,夯实科协组织基础。在力求实效的基础上,探索提高企业科协工作覆盖面的有效

机制。

六是创新海外智力为宁服务模式。以“321人才计划”和海外智力为宁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改进和规范“海外智力为宁服务”引导资金项目的申报、筛选、立项、跟踪、检查、落实等工作。借助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平台,积极宣传南京市“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等八项重点计划。继续推动“留日博士南京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南京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工作服务。全面调研人才需求,为南京市企事业单位海外在设立研发基地、招聘高层次研发人员和团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了解并及时应对海智专家或海外科技人员提出的要求和建议,为他们来宁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为牵引,开拓与台湾有关科技团体的交流渠道,深化两岸自然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篇11

一、实现模式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为此,各国纷纷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来突出和强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合作模式,以促进高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类型,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服务模式定位有别于普通高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模式进行探讨。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学工业园又称工业科学园、科研工业区、新产业开发区、高技术园区、科学公园和科学城。是一种以加速新高技术研制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于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现代化以及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而设置的新兴产业开发基地。是以开发高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大都设在大学和研究所周围。其实质就是知识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园内企业主要从事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往往给予优惠待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属科学工业园的性质。从其兴建的形式分析,该模式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企业组建型,如著名的波士顿128号公路高新技术开发区;政府组建型,如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RTP);高校组建型,如硅谷。

2、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包括教育行业,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该模式因行业、地方和企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合作方式,如“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岗位培训型”、“订单融入型”、“继续教育型”、“双师指导性”和“借船出海型”等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3、学校、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一个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政府为“舵手”、行业、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的综合性的“四驱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韩国、澳大利亚较为典型。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落实了四方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通过采取学校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制订行业岗位标准,密切双证融通教育;学校密切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使该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水平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通过不断地深化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合作,创新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

4、高校服务社区的多样式模式

篇12

一、关于基地的认识

(一)“平台”性质

基地是一个在形成初期主要由政府搭建,以充分整合区域内高层次人才资源为手段,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台。

1.平台搭建者(组织者):按照“政府-政府为主、市场为辅-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政府调控、市场为主体”的方式演化。目前的主要组织者是省级人事职能部门,但离不开与科技教育的分工与合作。

2.平台的支柱:是“机制-政策-信息-技术”的“四位一体”,也是典型的政府-市场演化的驱动运行机制。

3.平台的载体及作用对象:是经济建设及社会文化建设主战场。政府“搭台”,专家“唱戏”,专家是平台最活跃的主体;政府“设宴”,企业“请客”,企业是平台最大的需求用户。

(二)示范性质

既要有时限性的重要责任和严峻任务的履行,又要有条件的充分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既讲究成本,着重落实,又鼓励探索和创新。

(三)服务性质

基地从本质上首先是以综合效益优化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性质的载体,可以是偏向经济实体的综合组织,也可以是公益性的社会福利组织。

(四)工程性质

基地在建设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理念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更有具体的落实和建设;不仅有理念和制度的形成,更有具体的实物配置和工程的建设。

(五)智能性质

基地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综合组织,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式往往表现为技术服务为主要形式和特色,具有智能性质。

二、系统整合模式的发展思路

(一)系统整合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体现特色,突破瓶颈,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目标,通过政府综合制度设计、政策导向开辟服务基地建设渠道,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建立基地平台,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服务开拓、建设、培育专家服务市场,通过政策和激励手段,组织和引导专家积极参与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工作,通过制度设计、政策导向整合配置各种资源,通过信息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好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二)模式的功能目标

1.系统资源整合功能。如,相关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行为主体等资源的整合。

2.系统多元驱动及其互动功能。在政策导向下,通过模式的运行机制,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形成正向互动。

3.动态自适。根据市场、社会需求的变化,主动进行系统组织调整,以有效适应变化。

4.系统辐射功能。即系统的先进性和带头示范性,不断强化和拓展服务基地的发展。

5.培育功能。即具有强大的专家队伍建设和培养功能,技术、模式等创新功能,市场培植功能等;6.综合效益功能,即最终有利于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

(三)模式的功能结构模块

1.动力驱动模块:由模式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市场行为、专家行为等构成。

2.资源整合模块:由“制度-政策-信息-技术”平台、组织机构和政府、企业、专家队伍、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构成。

3.服务产品及技术体系模块:由基地所提供的服务方式、途径、内容、特点及相应的技术体系等构成。

4.市场模块:由基地服务的对象、领域、市场细分、市场信息、市场行为、市场预测与分析、市场定位、市场策划及招商引资等构成。

5.服务模块:由项目、合同、经营与管理方式、目标等构成。

6.基地后勤模块:由基地基本建设工程、后勤管理构成。

(四)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途径

1.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使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到诸如市场、科技基地、研发基地、产业园区、创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建设规划中,享受政策激励,形成整体优势。2.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建设具有经济实体为基础,科技研发为支撑,具体项目为契机,制度-政策-信息为保障,政府“穿针引线”,政府先期适当资助、企业投资、社会筹资相结合,独立核算、成本化运作的基地框架。3.研究制定基地发展规划,编制发展指南,明确核心发展领域,拟定先期具体落实项目,政府先期适当资助,进行市场策划,招商引资,完善和发展服务基地。4.通过政策导向,强化市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企业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关于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建设问题

基地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作,除了基地建设的主体工程外,其支撑平台建设必不可少,包括制度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与此相对应,必须树立综合发展观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专家、企业、市场等信息系统、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科学规划与决策;建立和完善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落实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专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实现基地建设和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永龙.当代西方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管理,2003.

篇13

一、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 增强科技创新力,服务物质文明建设。高等学校在为地方提供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办学质量的体现,也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高等学校要勇于承担起历史责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物质文明建设。一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基础。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破解地方经济发展“瓶颈”制约。二是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是核心。地方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科技的更新和进步。只有创新和提升科技服务的质量,才能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三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通道。高等学校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物质资源服务。物质资源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高等学校的科研基地、科技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馆等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发展民主政治,服务政治文明建设。高等学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阵地,起到为党和政府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研究咨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加强政治文明研究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思想宣传的窗口、政治文明研究的基地,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

3. 提升文化竞争力,服务精神文明建设。高等学校是一个地区文化的中心,处于社会先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高等学校要努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辐射,为推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是提升文化渗透力。高等学校要自觉承担起弘扬先进文化的任务,坚持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相结合,坚持民族传统与现代创新精神相结合,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二是提升文化的辐射力。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播不能封闭在象牙塔内,而应走出象牙塔,向外辐射。高等学校可以而且必须在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与开发等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既是高等学校的优势所在,也是高等学校的时代责任。

二、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

1. 以观念转变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高等学校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紧紧围绕加快地方建设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要在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通盘策划,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地方建设发展大潮中去。

2. 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质量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二要实施“质量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人才。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变到重视质量提高上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支点,考虑社会的多元需求,充分依托政府的宏观规划与产业结构,坚持“立足地方、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实施开放办学,培养国际性、开放型的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树立面向国际开放办学、面向区内外开放办学、面向校内外开放办学的理念,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学生双向流动的联合战略、专业课程设置国际化战略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素质,提高学生的国际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四要瞄准国际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凝练办学特色。要根据国际和经济开发区对人才、科技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人才资源状况,在实践中把特色培育与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和专业整合、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在学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三、以产学研为载体,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高等学校要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实际出发,把产学研结合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促进产学研结合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使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完善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的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与政府合作平台、高等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平台、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平台等多种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的技术难题攻关,共建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开展科技公关、项目联姻、成果孵化等形式,组建以学科团队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团队,联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区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模式。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立体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寻求政府支持、引入互动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等途径,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三者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保证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经济建设的巨大需求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发展优势,这种机会和优势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在高等学校,因此,高校要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高等学校的发展主动地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切实提高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新的更大的发展,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 秦磊,高等教育必须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10-113

[2] 张剑伟,努力提升地方性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科学社会主义,2007,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