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庭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

篇1

家庭教育要遵守科学规律,用科学方法,不能随意,凭热情好恶盲目蛮干。家长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的育人经验。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培养。家长要把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与对孩子的尊重结合起来,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地让孩子学习不喜欢或不适合学的东西。

二、家庭教育具有一致性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表现为:一是家庭成员的一致。即家庭所有成员在教育孩子时的认识标准要一致,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能一个说东,一个说西,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却袒护。教育孩子家庭成员在认识标准和方法上不一致容易造成孩子无所适从。二是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要与学校在孩子的品德培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时间安排上保持一致,否则会出现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加上两天不一致的家庭教育使教育效果全无。三是家庭教育要与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不可随意、盲目蛮干、想当然、违反科学。

三、家庭教育具有强制性

一是家庭教育是作为父母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对父母教育监护未成年子女做了全面和详细的规定。二是对子女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方法。未成年子女因为在思想认识上和心理发展上还不成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常常会表现出任性甚至放纵自己的行为。说理教育不是万能的,那种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有害的。家长除了要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教育外,还应适当配合以强制性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四、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最合适的教育者是父母自己。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一生中必不可少的老师。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大的。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孩子做榜样。教育孩子是父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人父人母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育子责任。2012年,贵州省毕节市五位9—13岁的少年辍学流浪,为取暖在空垃圾箱中生火,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政府为此处理了多名官员和校长,而丝毫没有追究家长的管教不力责任,家长似乎只是受害者。事实上,家长还应承担“养不教,父之过”的道德责任。学校教育不具备全面的覆盖性。学生有相当多的时间不在学校,教师的教育作用有限,既有时间因素,也有社会角色的原因,教师的社会角色不能代替父母教育孩子。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另外,孩子的祖辈、亲戚、朋友都不能替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寄宿制学生等存在的一些问题都表明了这一点。

五、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只会拔苗助长,违反规律。良好习惯、优秀品质、优异学习成绩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地训练和培养。据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成年人培养一个新习惯约需要72天左右。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需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能想起来管一管,抓一抓,平时不管不抓;闲时管一管,抓一抓,忙时不闻不问;出了问题管一管,抓一抓,没有问题就放任自流。

六、家庭教育具有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源于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不仅有与动物一样的自然性,还具有人类特有的社会性。人的复杂性表现为人的思想观念、人的要求欲望、人的性格个性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也具有复杂性,人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品德修养、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加强培养。另外,社会环境也是极其复杂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和文化时刻在影响着孩子。未成年的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抵制诱惑的能力差,易受经过各种新潮包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因此,要教育孩子远离社会上各种不良诱惑,远离网吧,远离不良媒体和不良书籍,远离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

七、家庭教育具有艰巨性

家庭教育的艰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家长缺少教育孩子的时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为生计、为工作常年奔波,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教育孩子面临困难。二是家长普遍缺乏教育孩子的专门知识,往往教育孩子不得法,教育效果差。三是家长和孩子存在代沟。代沟问题的存在使许多家长无法和孩子有效沟通。使:父母和孩子产生隔阂,家庭教育难以开展,父母和孩子都为此苦恼。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的影响。这些因素虽然对家长教育孩子带来困难,使家庭教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家长们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抱着对家庭美好未来的期盼,克服困难,不气馁,积极面对。

八、家庭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篇2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与家长没有关系。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关爱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只给与物质补偿,认为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关心、道德与品行的培养,缺乏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比较忽视,把本来属于家长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轻视智育忽视德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由于上海地区抵触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信息流通快,就业机会多,家长认为,即使不接受教师,孩子一样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所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家庭教育中对学生的管理比较宽松,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就松懈下来,孩子自身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下降了。

2.教师与家长缺乏良好的沟通

教师,学生与家长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作为家长,需要懂得教师配合,共同协商,作为教师,需要注意与家长采取及时的沟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却是缺乏良性的互动与沟通。一般都是学生犯错误了,教师将家长请到学校来,在训斥学生的时候也指责家长,家长觉得自己的面子挂不住,回家将这些郁闷之情撒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的时候,家长不应该一味的指责教师的不是,不要和学生一起抱怨教师,而是主动去和教师取得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家庭氛围不和谐,缺乏良好的家教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庭的人际关系比较不和谐,家庭内部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孩子生活环境不稳定不和谐,精神焦虑紧张,学习状态处非常不好。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家庭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海地区离婚率超过35%,且一年比一年上涨,这为家庭教育带来巨大的隐患。遭遇离婚家庭的孩子,心理内部会出现痛苦不堪与沮丧不已,甚至自暴自弃,认为父母不爱自己,有的男孩还产生攻击,女孩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言,不愿意暴露自己,有的孩子在父母无止境的争吵中,变得怯懦、胆小,有的变得暴易怒。这都对孩子的教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4.隔代教育的弊端影响家庭教育

溺爱,是隔代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老人在精力一生的风雨之后,希望自己在儿女一辈身上亏欠的情感,全部的补偿给孙子辈。由于老人的溺爱,孩子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比较任性、霸道,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孩子变得更加娇气,对家长的依赖性更强,在父母严厉的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总会说孩子还小嘛,不懂事,或者在教育之后说,一会我给你买好吃的,使得孩子愈发的有恃无恐。

二、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家政提升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要转变思想,树立“以德育人”的观念,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的品德,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发展,教会孩子怎么做人,如何做人。这样一句话说的好,“一个人的身体不好是废品,成绩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其次,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合理的教育观与学习观,做学习型的家长。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读书看报,为孩子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第三,家长要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前途的保障与出路,教育更是培养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孩子优秀的心理品质,培养孩子爱国主义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2.营造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内部的生活氛围与生活习惯,有利于塑造学生。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言传身教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自正其身,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会记在心理,付诸行动。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要给与孩子鼓励,给与孩子,即使离异了,双方也要尽到自己的职责与责任,特别是在学校中,要加强与其他同学、同伴的关系,不使他们感受冷落。家长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健康成长。

3.讲究家教方法,采取有效措施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趣昂,选择科学的、合理的办法。首先,家长与孩子要站在同等的地位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做朋友,耐心听孩子讲话,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其次,家长要将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相结合。要讲究批评与惩罚的艺术。孩子有做的好的地方,家长要及时的表扬,及时是微小的进步,及时是不突出的有点,也要积极的鼓励并且指出。当然,批评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要讲究技术,不要总是一味的指责孩子。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招呼错误思维原因,批评要有针对性。在批评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要对孩子充满耐心与爱心,要使得孩子乐于接受引导与教育,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能够让孩子心悦诚服,不要揪住孩子的一个缺点,没完没了的去批评。否则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4.解决隔代教育的弊端

要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隔代教育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首先,隔代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需要统一。其次,老人的教育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尽量运用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孩子。第三,老人要分清“爱”与“溺爱”的区别,适度的控制自己的情感,认识到溺爱的危害,给与孩子正确的爱,引导其健康的成长。

篇3

1.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在人的一生中,家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是一个生命接触到的最早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它既可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也可能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家庭教育又是长期的教育。家庭的相对稳定性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存在,使得家庭教育必定会对孩子的为人与处世甚至信仰产生持久的反复的影响;家庭教育也是全面的教育。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体能训练、生活技能等许多方面都会进行教育。即使孩子逐渐长大,家庭教育必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存在。

而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随意地想当然地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他们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有的则信奉“棒下出孝子,筷下出逆子”;有的忙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了!当然更多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目标过高,要求过严,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而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

这些落后的教育理念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孩子的!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消极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经过观察和统计后发现,目前部分家庭中存在的消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粗暴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更多的是选择简单粗暴的武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在生活中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尊重。

(2)溺爱型。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成员的核心,家长的迁就和娇惯容易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使孩子受到了溺爱。他们不合理的要求经常会被满足,他们的想法经常会左右大人的行动。即使是当孩子犯错,他们的家长也总是把产生错误的原因归到别人身上。

(3)矛盾型。这类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不和谐。一方面,他们自己不能给孩子做榜样,却时时刻刻要求孩子完美。另一方面,家庭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使得孩子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就学会钻空子。

二、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构建家校教育合力的措施,分享如下

1.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

班主任既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也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可以是家长会上的一个一小时左右的讲座,也可以是一次简单的谈话。只要你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真诚帮助他们的心,一切工作的开展必将是顺利的和有效的。

2.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目标

我们校长经常说一句话,“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接班人,也需要建设者。”“职业有分工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在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经常把这两句话送给家长们。因为我发现,有太多的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分数成为孩子学习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这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甚至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家庭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更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篇4

一、现代家庭教育中男女共同参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男女参与的比例失衡

现代家庭教育中男女参与比例失衡的原因有许多,但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和角色定位。第二,老人看管孩子,父母和孩子的亲自关系疏远。第三,有的男性认为女性天生更适合抚养教育孩子,尽管工作不忙,在家的时候也不太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二)男女参与的方式悬殊

由于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女性一般比较温柔、细腻,教育孩子的时候比较清风细雨;男性一般比较直接、粗犷,教育孩子时比较简单粗暴。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出孝子。”中国的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都会有“挨揍”的时候。

(三)男女参与的内容不同

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教育中,女性更多参与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等比较繁琐的事情,男性参与的多是所谓“大方向”的事如就读学校、补习班、外出旅游等。

二、现代家庭教育中男女共同参与的对策

(一)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是构成家庭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父母双方要充分认识家庭的意义和责任,树立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传承。

(二)父爱不能缺位

缺乏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多、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缺陷,并有攻击。在美国,1998年6月出版的《父母》杂志中提到,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下列影响:一是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二是父亲使用的语言更丰富、更复杂:三是父亲对孩子管束更多:四是父亲更好地帮助孩子发挥潜能:五是父亲更多地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作用:六是父亲对孩子成长推动作用更大;七是父亲更有效地促使孩子社会化,为他走向社会作准备;八是父亲支持妻子,关心孩子,影响孩子形成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爸爸们不要再以工作忙为借口而缺席家庭教育了,试问再忙能有美国总统奥巴马忙吗?日理万机的他,对于孩子们的家庭教育一样也没落下。

(三)男女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方法

1.不要过份依赖老人来抚养孩子

首先,老人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不佳。第二,老人对孙子孙女的过渡溺爱导致孩子任性、娇纵。《虎妈猫爸》里老人对小孙女千依百顺,小孙女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公主。第三,亲子关系不够亲密,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教育孩子要以尊重和包容为前提

“成才”固然重要,但是“成人”更加重要。父母要接受自家孩子的优缺点,不要总跟别家的孩子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多跟孩子沟通;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多培养孩子做决定的过程;做孩子成长中的良师益友,充分信任孩子。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尊敬和认可,孩子才可能变得独立和自信。

3.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

父母们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有条件地满足孩子。无条件指的是时时刻刻给予孩子关怀和温暖,有条件指的是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生命充满感恩,对生活充满热情。切忌拿物质来诱导孩子达到某种目的,如你给大家表演个节目,我就给你买糖吃;你如果考年级前十,我就带你去旅游/吃大餐/买玩具。

篇5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优秀的家庭教育能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较多地关注了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农村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本文拟从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类型 

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类型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的自主精神的培养和独立生活技能的发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不思进取等不良性格特征。专制型的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对其行为过多干涉和制止,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或是变得服从、压抑、退缩,或是变得在家长面前和背后言行不一。放任型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进行批评和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由散漫、自以为是、冷酷等不良性格特征。民主型的家长能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与孩子人格平等,关系融洽,对孩子理智施爱,爱严结合。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创设了自由规范的发展空间,孩子往往充满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和创新精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中家长存在的问题 

(一)学历低 

目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学历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0%。他们是经过人才筛选后剩下的。有的学者研究发现,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自觉采取正面、积极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越低越容易采取负面、消极的教养方式。而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所受的教育少,文化程度低,无法对子女进行科学的教育和有效的指导。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深感困惑。由于学历低,家长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家庭中缺少文化氛围,相当一部分家长闲暇时间自娱自乐,没有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在对农村家长的调查表明,回答“孩子做作业时你家的电视或电脑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时,回答“没注意过”的占12.95%,回答“开着,孩子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的占35.7%。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表现在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三个层面。在发展观层面上,一些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注重结果。脑子里只有分数,认为分数代表着孩子的一切,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单纯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发展。不少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如果学习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无所谓。过分地看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在亲子观层面上,许多家长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养动机往往是养儿防老、光耀门庭;在教养观层面上,一些家长有着“树大自然直”的观点,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变好,还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管养,学校管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教育观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失当 

许多农村初中生的家长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盼望着孩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出人头地,当孩子不听话或发展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不愿与孩子进行平等交流,而是动辄大喊大叫,令孩子不知所措。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粗暴地责骂孩子。身教重于言教,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学会了以粗对粗,顶撞家长和老师。另外,农村初中生家长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甚至有些还是重体力劳动,劳作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很难跟孩子和风细雨地交流。当子女不听话或做错事,甚至有时是被误解时,许多家长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狠狠训斥,严厉惩罚。 

(四)教育影响不一致 

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严父慈母在中国的家教中是比较典型的形象。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而管孩子的这一方教育孩子比较随意,带有情绪性,心情愉快时,和孩子交流,反之,对孩子不理不问;也有的家庭,平时父母双方外出打工时,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农忙或逢年过节回来,再集中教育孩子。以上诸多情况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三、改善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的素质 

农村初中生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首先应从提高家长的素质开始。农村初中要开办家长学校,在农闲时间成立文化补习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定期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具体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应自觉参加“家长学校”的文化补习和教育专业培训,订购家教报刊,学习教子理论。家长想要让孩子喜欢读书,自己首先要捧起书本来,身教重于言教,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长,想方设法营造家庭学习的氛围,使学习成为每个家庭必要的生活内容,从而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二)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 

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农村初中生家长必备的教育素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亲子观和教养观。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发展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的,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有完善的人格,因此,家长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次,家长要有正确的亲子观,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应树立“为国教子”而不是“为己教子”的观念,把教育孩子看作是为社会尽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再次,家长要有科学的教养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家长要做到教养结合,及时纠正,否则会使孩子形成“恶习”,要认识到树大并非自然直,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材,家长必须随时关注成长中的问题,合理地教育和引导。另外,家长还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学校的工作,也是家长的职责,每一位家长要在养育孩子的同时,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并主动与学校配合。 

(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效果与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的矛盾,逆反心理强,如果得不到成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心理反常,或烦躁不安,粗暴凶狠;或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或不听劝告,与人对立;或公开反抗,桀骜不驯。每一位农村初中生的家长都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实践中做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理解、尊重并善于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引导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其合理需要,同时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从而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在求知方面,要鼓励孩子发挥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不断探求新知;在品德修养方面,应要求孩子自觉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的因素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者非常重要,单纯地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是错误的。但在这三者中,农村学校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地去协调这三个方面。首先,指导学生有效地接受社会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辨别能力。比如,要关注学生的上网情况。现代社会,想要让孩子关掉网络,像戒毒那样戒网,是不可行的。处在网络时代的老师与家长与其对孩子进行“追堵打压”,不如顺应时代潮流,正视现实,引导孩子健康、文明上网。其次,要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的教育方式。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让孩子成为“留守少年”,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只顾着挣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要尽可能地亲自教育孩子。父母双方还要经常性地讨论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教育立场、观点应一致起来。另外,还要做好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使家庭教育影响取得一致,否则孩子无所适从,这样会抵消教育作用,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总之,我们要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影响一致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使这三个方面步调一致。 

 

参考文献: 

篇6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篇7

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还很小就已经远离父母成了长托在外的寄宿生。我们不能否认在外寄宿就没有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与父母的家庭教育能相提并论吗?孩子真的不能缺少家庭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时期,那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一种爱,一种深度的爱,那是除了父母以外的任何人不能给予的,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度。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昵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是家庭教育所特有的,是其他类型的教育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既有直接的教育,也有间接的教育,而孩子们脱离开家庭的氛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家庭教育何从谈起?家庭中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哪里体现?而学校中教师的教育与社会的教育根本是不能替代家庭教育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孩子有老师看管着,教育着,绝对比父母要强很多,其实不然,不是说教师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是教师与家长的性质地位根本不同,教师不能起到父母教育孩子所能达到的效果。我们之中的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都以各种“合理”的理由纷纷的把孩子推给了别人,自己反而落得清闲,孩子却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极好机会。

孩子们不能失去家庭教育!尤其是小孩子们,他们是一张白纸,你往上画什么就是什么,家长别把这个重任交给别人,他们不能没有你们的抚爱和教育啊!如果家长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不要轻易的与孩子分离,也许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为了孩子的将来让他们学会独立,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恰恰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缺少了父母的关爱,有害无益。孩子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的呵护,更需要家庭的教育,我们不能推卸家长的责任。

篇8

河北保定市的李颖结婚生子后,就一直赋闲在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宝贝儿子身上。自从孩子出生,李颖就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希望他将来在学业水平上能高人一筹。在孩子三四岁时,听说画画能开发智力,就给孩子报了美术班。孩子上了小学后,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个个不落,课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别说孩子了,就连李颖都感觉有些疲惫。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呢?转眼孩子上了小学三年级,最让李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儿子不仅不爱上课外班,就连班主任也三番五次给她打电话反映,儿子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不爱听讲,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更让李颖气愤地是,儿子在一次考试中英语只得了30分,竟然偷偷把分数改成了80分,企图在她面前蒙混过关!

不仅成绩没有提高,孩子还学会了说谎。七八年投入到孩子身上的心血,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真是恨铁不成钢,李颖在教育孩子方面一下就茫然了,孩子爸爸也一筹莫展,家庭气氛一下陷入了阴霾。

一个偶然机会,李颖听朋友介绍,北京中青同心教育咨询公司的家庭教育专家团队与北京师范大学联手,成立了中国家长俱乐部,并受北师大委托专门开展家庭教育顾问指导班授课督导。课程针对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健康心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家长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调整孩子的注意力以及粗心、如何科学的发现并发挥孩子的特长,培养健康人格与良好的社群关系等。

并配合研究出一套学习因素分析的工具,并以此为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和分析,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个体优势、社群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改变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挖掘孩子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对教育孩子感到无助的李颖,马上对孩子进行了专家分析,通过分析报告李颖对儿子的学习与成长情况一目了然,后根据报告给予的调整方法对孩子一步步实施。儿子的改变让她非常满意,学习态度良好,学幅提升,连老师都感到惊讶。孩子学习轻松了,做父母的也不紧张了,通过这件事情,让她了解到: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

从事家庭教育指导

深受家长欢迎

这么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为什么不在保定市推广呢?李颖突然就产生要加盟同心园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想法。2008年5月,李颖来到总部洽谈加盟事宜。

这个项目运作起来并不复杂。学生《学习因素分析测评量表》由总部提供,加盟公司只需在当地给学生进行测评,然后将完成的量表交给总部;总部的专家进行分析并完成测评报告再发还给加盟公司;加盟公司的家庭教育顾问负责给学生和家长解读报告,并制定教育计划,同时进行跟踪指导。

为了帮助加盟公司迅速进入市场,总部会给加盟公司培训家庭教育顾问和家庭教育课程讲师,培训结束考试合格者将获得权威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颁发家庭教育证书,更主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轻松成长,知道学业成功。

作为加盟商,有多种赢利渠道:一是测评报告收入,中青同心公司对测评量表全国统一价格,给加盟商一定利润;二是培训收入,北师大家庭教育顾问班开展,有一定利润;三是学生能力训练班有一定收入;四是对于那些没有时间参与培训的家长,可以把孩子送来,让家庭指导师教育进行直接指导。

在了解清楚一切加盟事宜后,李颖租了2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春雨育人潜能科技有限公司。她在报纸上打出广告: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孩子成绩、如何了解自己和孩子、如何培养练好习惯改掉坏习惯……并在学校门口给家长或学生派发传单。第二天,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听她的公开课,大部分家长都当场给孩子填表测试,同时,还报名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的家长,还可以成为中国家长俱乐部的会员,可在网上直接和教育专家交流,咨询家庭教育的相关问题,并与全国各地的家长交流心得。

现在李颖的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每周都有人来学习北师大的家庭教育课,并吸引了不少搞教育的同行,当记者问李颖担不担心同行学习给自己的市场造成竞争,她很自信并很大度的说:“首先。大家来学习,就是捧我的场,而且他们不学,我怎么挣他们的钱呢?再有,每个城市孩子都有几十万,我自己也做不过来呀,你看,我这预约排队一到周六周日都排到晚上,同行在我这通过北师大的课程学习,拿到北师大的证书,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又能挣钱又能服务我何乐而不为呢?”

李颖加盟了一个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凭借上佳的服务和有针对性培训,赢得了家长的信赖,也赢得了财富。

教育问题困扰家长

家庭教育指导前景广阔

李颖成功了。李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看到并深深感悟到:任何一个孩子的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孩子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成败。

篇9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很多家庭中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亲自照顾和教育孩子,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学前儿童大都由祖辈照顾,祖辈成为全面教育、照顾第二代的“主力军”。这种由祖辈对孙辈进行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养。

一、隔代教养的类型及现状

城市中的隔代教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孩子全权交给自己的父母,由老一辈进行家庭教育,父母大都忙于工作,与孩子很少交流。另一种是祖辈与孩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父母工作时孩子交给老一辈带,闲暇时间自己负责教育。

隔代教养正发展成为当今城市家庭的主要育儿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城市中60%的家庭会让退休老人参与孩子养育[1]。隔代教养已经成了一种被大众认可的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教养方式既照顾到年轻父母的工作,又能充分利用退休老人的闲暇时间。但也有不少问题存在,一是孩子的祖父母虽然有着丰富的育儿经验,但是时代在进步,有些经验已经不适用;二是祖父辈一起教育孩子,可能会因为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不同而引起矛盾,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进而影响孩子的家庭教育。笔者从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带来的不良影响两方面分析城镇隔代教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二、隔代教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退休老人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在照顾孩子方面得心应手,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果断有效地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另外,老人退休在家,有小孩的陪伴会丰富老人的生活,孩子也因有家人照养而感到温暖,对年幼的孩子有着非常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

其次,年轻父母往往工作繁忙,处在事业上升期,很难一心两用。自己带孩子不仅感到精力不足,生活舒适度下降,孩子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彼此都会疲劳。由老人照顾孩子,一是感到安心,二是兼顾家庭和事业,家庭关系和谐,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隔代教养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力量,在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时,有利于保持老人和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隔代教养的不良影响

诚然,隔代教养有很多优势和合理之处,但对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智力发展等存在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一)隔代教养不利于学前儿童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老人还是更关注身体健康方面,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很难照顾得到,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老人们经历过生活比较困难的时代,对饮食起居及物质条件比较重视;加之现在城市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因此教养孩子时难免出现过度爱护的现象,往往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大部分要求。这种“隔代惯”的现象导致学前儿童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

另外,老人们对儿童发展阶段的了解不够科学,总是怕孩子累着、伤着,因此很多孩子自己经历、自己解决的事情都由老人们代替了。祖辈们害怕孩子摔倒总会抱着上下楼梯,担心吃不饱总要追着喂饭,不管孩子怎样调皮,老人们都为孩子收拾凌乱的衣物、玩具等。这样就使其依赖性增强,遏制孩子独立性发展,导致自理能力低下。在祖辈的庇护下,有的会出现胆小、不合群、不爱说话、反应迟钝等行为,有的则恃宠而骄、很难管教[2]。除此之外,老人总是会惯着孩子的小脾气、坏习惯,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没必要那么严厉,殊不知,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成长会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

(二)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智能的开发。

无论祖辈是否接受过教育,普遍认为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是基本的识字和数的学习。祖辈家长喜欢抱着孙辈看墙上有关拼音、英语、数数方面的挂图,有的还会教他们读书背诗。但往往只关注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并且对现代教育观点、教育理念不了解,不知道新时代需要的孩子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时依然使用比较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学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会影响其身心正常发展。

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老人们虽然育儿经验比较丰富,但大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知识结构方面不均衡,更多的是社会实践知识,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时往往以自己过时的观念引导。在解决孩子的疑问时,要么不知道,要么用比较落后的观点解释。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不积极的回答会打击学前儿童好问的积极性,回答的结果不科学又会影响科学探究的兴趣。这样在教育的时候就凸显老人的知识面太窄的缺陷。学前儿童正处于大量获取信息的阶段,知识面窄不仅无法满足求知的需求,还会打击对未知探索的积极性,时间久了,对学前儿童的知识成长、智力发展及问题探究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隔代教养不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前儿童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互动的时候很难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不会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遭遇挫折时往往难以承受,导致情绪不稳定、调节能力差,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攻击,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情商及人际交往发展。有研究表明,“隔代教养”的孩子多数不喜欢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很难和其他小朋友正常相处。

四、提高隔代教养质量的建议

隔代教养像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独特优势之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影响,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现象,既要利用好退休老人家庭教育的有利资源,创造家庭教育的便利条件,又要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此对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亲自教育,义不容辞。

父母需要明确认识到,抚养教育学前儿童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老师。老年人可以帮助照顾学前儿童的物质生活,但代替不了父母的角色和地位。有研究表明,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完全隔代抚养儿童、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抚养儿童都好,父辈亲自教养是一种最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抚养方式[3]。父辈应当为孩子的未来担当起责任,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老人是极不负责的一种行为。尽管孩子的父母干好自身的事业是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年幼孩子最需要的却是父母的陪伴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培养。年轻的父母们应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做游戏,和孩子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让孩子待在家里,而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4]。

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无法和孩子朝夕相处,就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手机、电脑等交流媒介和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困惑,做孩子的知心人。另外,常年在外地工作的有l件的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将孩子带来身边,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二)转变思想,由溺到爱。

老人们对孩子往往比较溺爱,孩子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父母要正视这一问题,首先父母应当理解老人爱孩子的心,不能因为怕和老人有分歧产生矛盾就回避,要知道回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和老人之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深。遇到对孩子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时,父母要认真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相关资料,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要详细地了解情况,积极主动地与老人沟通,不能一味责备老人,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尽量避免产生矛盾,要让老人明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老人育战线,转变溺爱孩子的行为,给予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爱。

在日常生活中,要鼓励学前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和祖父母尽量不要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孩子能做又不会做的事家人要好好教导。祖辈家长要充分发挥优势,培养学前儿童各方面素养,例如向学前儿童教授传统的手工制作、童年的游戏儿歌,在传统节日时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等。真正做到由“看孙子”向“育孙子”转变,从只养不教向教养结合转变,有效减少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的不利影响。

(三)更新观念,形成合力。

因为孩子父母和老人所受的教育不一样,生活的时代、经历也不一样,在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教育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容易产生分歧。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两代人教育观念的不同,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孩子为出发点,肯定老人对孩子的爱护,肯定老人丰富的教育经验,然后抛砖引玉,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反映老人们在教育学前儿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老人一起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最后检讨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待改善,借此机会向老人们推荐一些育儿经典,可以是相关书籍,也可以是一些教育视频,和老人同时研究,共同探讨,最终和老人达成教育孩子的统一共识。总之,只有充分发挥祖辈和父母辈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双方达成家庭教育的共识,才能为孩子提供优秀的家庭教育。

(四)沟通交流,家园共育。

3岁-6岁学前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成为主要教育者,着实减轻了祖辈的教育负担,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老师们可以在老人接送孩子的时候与其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组建由祖辈和父辈共同构成的家长委员会队伍,定期开展年轻家长论坛活动及祖辈沙龙活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在上面一些经典教育案例,组织亲子教育活动等,让家长理解并掌握科学育儿理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教师再给予指导,实现家园互助合作。

隔代教养为幼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用其长避其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如此对孩子的教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取得预期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篇10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采用怎样有效的方式和家长合作教育孩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我认为可以从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这点,就要善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样,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师,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共同完成。学校家庭教育怎样才有更有效,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管总结完善,让自己的教育更为有效,让自己获得提高。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二

认真聆听了杨老师关于自己如何开展家校共育的一些举措,收获很多,杨老师工作得法,家校沟通顺畅,是一位有心有爱有法的好老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培育,和谐顺畅的家校关系有利于学生成长,对班级各项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正如杨老师所说: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老师和家长是“战友”而不是”对手“。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各自忙于孩子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则,特别是家长会双家长出席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做到,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杨老师的讲座很务实,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为一线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明了方向,分享了举措。杨老师以“五个一”促进家校合作,制作一个档案,诠释了教师对学生的用心;组织一场活动,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摄一张照片,发现平时看不到的美;认识一位忙人,深入了解每一位家长;写好一封书信,纸短情长,情真意切。致力于创建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目标一致,让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成为最好的队友,从而构建“家校共育”目标,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学习。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三

家校共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朵花,从种子到开花,需要很长的过程。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一个好老师影响孩子,也就是三年五年的时间。家长影响孩子是一辈子,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老师和家长是合伙人,应同心同力。学校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左右手,缺一不可,家长的心里要有这样一个坚定信念,孩子的成长,我的责任。所谓教育孩子,就是大人陪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父母的光芒决定孩子的高度和温度。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奋力托举的父母。在家校共育的路上,老师、家长,我们同行!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心得体会第三期观后感范文四

独生子女时代,家庭中的孩子地位显得突兀,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妨碍孩子的独立行为,往往会培养出自私自利、刁蛮任性、好逸恶劳的人,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明确几点:

1.家庭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打不成才”是以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二窍门,打骂教育在新时代已经不再适应,而且还有可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家长要经常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要多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掌握不同时期孩子们的心理动向,从而寻找更好的方法来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

2.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协作。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学校教育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生理或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它有利于孩子系统的掌握知识,层次是递进的、有规律的。

家庭教育具有实用性,多样性和补充性的特点,教育方式也灵活多样。社会教育具有引导和警醒作用。三者的有机统一,才会培养出健康的人格,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或短板,对孩子的人生来说都是一种教育缺陷。因此,三者之间要紧密合作,实现教育的协调性和贯通性。

3.言传身教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对待同样一件事的两种不同方式会给孩子两种不同的教育。举个例子:下午家长从学校接回孩子,发现孩子脸上有轻微的划痕,问“是小朋友抓的?”,答“是”。这时候火爆的家长可能会大发雷霆,甚至反问“你为什么不打他”。而有素养的家长往往会引导孩子,分析打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对的做法要肯定和表扬,错误的做法要指正和批评。前种家庭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从小事做起,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孩子:你孝敬老人,子女才会孝敬你。你面对困难时充满自信,子女才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

4.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熏陶、引导,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中不和谐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只会让他们产生仇恨、叛逆心理,逐渐偏离正确的人生航线。而子女的教育问题又会影响家庭,从而形成家庭发展的恶性循环。

5.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教育孩子尊重长辈,但是父

母是否想过也要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自己的倾述对象,父母再忙,也要拿出一点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欢乐,解除他们的烦恼。适时加以引导。哪怕再忙的父母,每天也应该简单地问孩子几句:“今天在校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哪些进步?”短短的几个问题,会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心,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赢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去掌握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篇11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不良往往是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

1.1.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走向城市,在外打工。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子女被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氛围。这样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出现断层,孩子缺乏管束,容易形成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并沾染上许多不良习性。

1.1.2家庭不和睦,不健全。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港湾,但夫妻关系不好或婆媳矛盾僵化,家成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战场”,甚至夫妻离婚,儿童都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他们或变得性情孤独自卑,或变得愤世嫉俗。这样的孩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1.2家庭教养方式不良。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和保育的方式,也体现了家长热爱、关心孩子的方式。

1.2.1重养轻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这使得家长工作压力大,终日忙于工作,往往只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环境,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既不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方面的教育,又不关心孩子的情绪反应、行为问题及个性发展。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就会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滑上”早恋的歧途。因此,只为子女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够的。

1.2.2重智轻德。

家长一味强调学习,不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不重视教子女如何做人,不教孩子如何生活,不重视社会公德和保护环境教育,这种教育,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一个人,无论他的智力多高,只要他的思想品德不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且智力水平越高,危险系数越大。

1.2.3期望过高,强行塑造。

由于遗传素质不同使得儿童智力、才能、个性存在差异性,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不顾儿童的具体情况,不问孩子兴趣爱好,或是一味追求早期的智力开发,或是逼迫孩子参加音乐班、英语班、绘画班,等等,这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教育和培养孩子往往适得其反。

1.2.4家长管教方式粗暴。

受“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惩罚教育,表现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由于缺乏恰当的说服教育,子女感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家庭气氛紧张;当父母以“不许”、“不要”、“不能”等对孩子的一切尝试横加干涉时,孩子很容易在无意识中产生习得性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导致退缩行为。

1.2.5父母溺爱迁就、过度保护。

随着现代家庭模式的变化,“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孩子在家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其家庭地位之特殊,使得父母特别疼爱,众人捧着、哄着,百依百顺,而且在生活中一切由大人代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得孩子逐渐形成依赖性强、遇事没主见的性格倾向。同时“孩子是自己的亲”,家长溺爱纵容孩子,容忍他们的不当言行、不良倾向,使得子女逐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怕苦怕累、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

1.2.6家庭教养态度的不和谐。

家庭各成员学历和职业及经历各不相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产生很大的分歧:如当母亲批评教育孩子时,祖父母就会心疼孩子出来打圆场,孩子一听到要挨打受训就跑向“保卫者”。为了家庭和睦,教育终止了,结果是不仅适当的教育被破坏了,而且助长了儿童的任性、骄横,不利于其是非观的形成,不利于培养抗挫折能力。

1.3家庭教育方法欠缺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但由于受家长知识储备、性格、爱好等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1过分侧重物质奖赏。

有些家长经常许愿考多少分就买什么东西,使得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讲条件,有时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在附加的强化下,也失去了本来的兴趣。据报道有一个小学生在取得双百的好成绩后,家长奖励孩子过百万元的轿车。这种现象听来像传奇,但类似的情况却屡见不鲜。这种以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舞,不仅不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交流,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

1.3.2表扬和批评运用不当。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孩子时常用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表扬和批评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化的形成。但运用不当就打击他们的自尊心,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1)“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许多家长并不会恰当地运用。有些家长对孩子表扬太多,这就像经常吃蜂蜜一样,久而不甜,儿童视为理所应当,自满自傲。也有些家长表扬太少,孩子干什么都没劲,没有积极性,缺乏信心,渴望关注。

(2)批评的方式不对往往产生不良的影响。中国的家长爱在外人面前数落孩子,这种变相的批评使孩子抬不起头;或者有些家长专挑孩子的毛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或者发泄怒气的恶言相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家长提高教育素养及科学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2.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养。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从小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科学教育知识,提高自身修养,从而提高家教质量。我们应该发动各种力量提高家教水平,如:可以通过家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普及家教知识,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家教知识,如开设与家长教育相关的专题频道,发行专题音像教材等。

2.2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创造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家是孩子心灵归属的宁静港湾,良好的生活是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家庭和睦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

2.2.1室内环境整齐、干净。

房间的陈设、布置,美观大方,舒适宜人,每天都整理得整洁有序,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2.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的家庭中,随时感到亲情和温暖。家长教育孩子要一致,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当意见不统一时,以商量形式及对孩子的观察作判断。

2.2.3家长应该形成良好的家风及生活方式。

家长要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奋好进、勤俭节约,这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好的影响,所谓“润物细无声”就是这种境界。家长早睡早起、恰当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闲暇时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如读书、看报、养殖等,这样孩子就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2.3改善教养态度,科学施教。

2.3.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

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挤出时间和孩子谈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和困难,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和孩子共同探讨问题及解决办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孩子。台湾作家刘墉在一本写给孩子的书中提到“他女儿为了一门功课得五分竟花一晚上时间而其他两门功课竟未能好好完成”,他教育孩子要适当安排时间。家长就应该像刘墉那样用智慧的思想帮助子女成长。

2.3.2掌握好“度”的要求。

“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关爱子女是家长的本能,可不论什么都应有一个度,适度原则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关心爱护孩子,使孩子衣食无忧,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文化熏陶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过度包办、溺爱就会使子女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不是爱而是害,如为了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给孩子任何想要的玩具,出现玩具过剩的现象,不但不利于孩子发展,反而会养成孩子不爱惜物品、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于是“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爱和严中寻找一个平衡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4言传身教,树立威信。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极大的意义。”因此,孩子的道德和做人标准不是靠灌输的,是靠家长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的。注重发展子女各方面能力,使子女“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促进子女的个性全面、和谐、自由发展。

人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发生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养子女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因此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家长,为了让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家长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相部和男.张佶.都是父母的错—对万名问题儿童的研究[M].深圳:海关出版社,2004.

篇12

溺爱家庭。现在,一般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家庭对孩子看得很重,父母往往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一切由父母或他人包办代替,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有爱心。但这种孩子生活自理与动手能力很差,依赖性强,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幼稚,自我意识突出、明显,心理抗震能力差,好胜心理强等。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宽容,使孩子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毛病,有强烈的嫉妒心理,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暴力家庭。孩子经常做错事或受到惊吓,这是常有的事。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教育与开导,不去安慰孩子,反而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性格粗暴,对孩子进行打骂,从此孩子的性格有可能发生改变。暴力家庭往往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诚实的品质。甚至会出现一种怕打骂就撒谎,撒谎就挨打,挨打又撒谎的恶性循环。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意志坚强,心理抗震能力好,独立意识突出。但反叛的思想明显,对他人、集体、社会缺乏同情心,仇视他人,仇恨社会,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执拗与冷酷无情,容易逃避或离家出走。

留守家庭。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空房。老人无法教育和管理孩子,任凭孩子自然生长。孩子应该接受父母的教育,享受父母天然之爱。不同的教育形成不同的心理,隔代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孩子行为习惯不好,生活懒散且没有规律。没有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责任意识淡薄。人生价值取向模糊不清,缺乏正确的导向。但他们有好奇心,自主意识强,自理能力突出。

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之前,家庭经常发生“战争”, 孩子伴随父母的“炮火”声成长,这样的孩子胆小怕事,人际交往差。父母离异后,孩子受伤最深,伤口难以愈合。性格一般趋于内向,沉默寡言。孩子接受单方面的教育,生活没有规律,厌恶学习,怕交往,自我封闭。有的孩子从此一蹶不振,流浪堕落。但是,有很多名人、伟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因父母离异,家庭变故,变得早熟、自立、自理,意志坚强,容易成就事业。

放任家庭。这是一种崇尚自然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完全顺其自然,给孩子的活动舞台宽。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学后就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存在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调查研究表明,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孩子与其父母有关。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前后不一致,对孩子关心太少,使得他们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缺乏亲情。但他们有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较强。

专制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员一般来讲性格急躁,考虑问题欠周到,不会尊重他人。在家庭管制下,孩子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胆小怕事,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个性受到压抑,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进取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突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的能循规蹈矩,也有的不满现状,有叛逆思想和行为,胆子大。

严厉家庭。这种家庭介于暴力家庭和民主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孩子的管理上比较严格,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但往往欲速则不达。孩子在各个方面显得有教养,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比较规范。但在某个程度上也抑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不思进取,想问题、办事情束手束脚。有一定的精神负担,心理有压力,生活较痛苦。

贫困家庭。孩子成长的物质环境和条件不好,生活的道路比较艰辛。常言道:“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庭困窘使孩子不得不自立、自强,智力开发早,各种非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孩子从小得到磨炼,明白生活的艰难,将来能够肩负重任。家境贫寒却不愿向命运低头,通过顽强学习,努力拼搏,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困难与挫折使孩子变得成熟、懂事,成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心理学家指出,贫困家庭的父母尤其要摆正心态,千万不能对孩子有过分物质补偿心理。如果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心理压力就会过大。有的贫困家庭父母过分“宠”孩子,给孩子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使孩子的精神负担重。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少毅力和恒心,不能正确地面对困窘,使孩子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尤其要加强心理辅导,用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物质上尽管是“乞丐”,但精神上应该是“富翁”。

富裕家庭。现在很多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帆风顺,应有尽有。富裕家庭能够满足孩子成长的一切物质条件,生活环境和条件十分优越。但是,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优越感,他们不思进取,缺少前进的动力。专家警示我们:家庭再富裕也要穷着孩子,不能成为孩子骄傲的资本,更不能贪图安逸。

不同类型家庭,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法令人担忧。现在社会环境很不好,负面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多孩子能够抵制社会负面的东西,健康成长。但也有一些孩子受社会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很大。大多数孩子娇生惯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差。生活的环境成人化,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心理突出,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是家长的心态决定着孩子心态的形成与发展,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其父母有直接关系。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决定了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带有“下赌注”的感觉。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决定着这个家庭教育的成与败。况且,现在有很多家长自己遭遇过苦难,由此产生强烈的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与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很多的孩子普遍表现为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家长的不良心理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理扭曲,压力大,精神负担很重。如果疏通不及时,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孩子生活的方式与内容发生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现在的父母工作繁忙,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的父母背井离乡,常年到外地打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孩,过早地承担成人的义务和责任,向成人转变。他们失去了亲情,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心,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孩子心理需求及变化不了解,不正确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孩子与家长、老师及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

篇13

家长对家庭教育意义的认识、理解程度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等密切相关。家长如何科学、合理施教,如何正确、有效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真实地面对家庭教育中实际面临的困难等,都要求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这已成为时代的客观使然与共同认识。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鉴于以上思考与诸多主客观条件,我们对X市4所小学的12个班(1―2年级各3个班,3―5年级各2个班)的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552份,实际回收502份,有效性为91%。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在学校家长会上由班主任教师现场分发与回收。本问卷主要从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提高家长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及家长对学校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内容涉及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诸如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学生现实生存状态的多维透视,家长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要求,如面临着哪些困难,需作哪些补充及家长对学习内容、形式的要求、期望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家长对教育的认识

从整体来看,41%的家长能够积极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与作业,并且用于教育孩子的时间也明显增加,44%的家长则希望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43%家长认为孩子的负担在逐渐加重。这些说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在逐步走向理性与深入,对家庭教育积极关注、有力支持。但同时也发现仍有34%的家长还是不太了解孩子,32%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满意。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性还缺乏深度,另一方面对如何施教还未能找到良方妙策。

从家长对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看法来看,有68%的家长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有34%的家长对其效果不太明了,有25%的家长对课程改革不是很了解。这反映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力度还有限,另一方面说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缺乏宽广的家庭基础或普及力度。换言之,学校与家庭二者之间还未能紧密联系,有效地沟通与合作。

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最重视哪一方面?48%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学习习惯,33%的家长选择了孩子的能力发展。这反映了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潜在发展,更渴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在能力发展中,37%的家长认为需重视孩子的智力潜能开发,并有33%的家长给孩子买过一些智力训练书等。

2. 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59%的家长不同程度地遇到过一些困难,甚至有11%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简直是太难了。分析困难,41%的家长认为是孩子自己不努力,37%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潜能没有开发出来。因此,有65%的家长认为需要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因为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需求明显高了,而另一方面他们对家庭教育了解甚少。在专门学习中,又有33%的家长认为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需要专门从事学习,30%的家长认为训练孩子智力的方法需加强。对孩子智力潜能的开发方面的知识,30%的家长不了解,27%的家长听说过。据此,80%以上的家长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将会参加相关的培训,并有70%的家长愿意或准备送其孩子参加智力开发训练班。

3. 家长对学习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经常阅读教育方面的书籍的家长仅占15%,没读过任何教育读物的占11%,有时翻阅的占53%。这从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对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如何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思考。对家长学校开办关于儿童智能开发方面的家长培训班,有84%的家长有参与的意识或想法;对讲座的内容,42%的家长最希望学习儿童心理学、学校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27%的家长则希望讲座内容针对家庭教育问题的分析、对策,这要求家长学校既要传授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具体问题作出回答。在参加讲座时间上,有35%的家长表示可以每周抽出1小时,30%的家长愿意抽出2小时,24%的家长可抽出半天左右;在时间的安排上,有31%的家长希望讲座时间安排在双休日,23%的家长希望时间能在陪孩子上特长班的时候。这无疑要求家长学校在开办的时间及其安排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家长希望听谁的讲座上,有40%的家长希望听到教育专家的讲座,25%选择了特级教师,22%选择了成功家长。这要求讲座的主讲者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及家长的心理需求两方面予以考虑。最后,对家长学校采取何种活动形式上,有38%的家长认为最好采取讲座、咨询与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这给家长学校的运作模式与开办提出了新的思路与举措。

四、结论与建议

调查表明: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或能力不同程度地提升了,家长对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对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元化。所有这些新认识、新要求、新变化充分说明开办学校是现实的客观使然,是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方面建议如下。

1. 讲座内容要有系统性

笔者以为家庭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家庭教育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家庭教育的原则与规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其中有相应的案例分析;家庭教育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询;现代新型家庭教育观念的生成或转变(理论上的提升、角色的转变、先进理念的生成,即对孩子的正确认识与评价,与孩子能有效地沟通、交往,尊重孩子的差异性、独特性等;实践中如何理性、科学地对待孩子,积极地正面地引导、教育孩子,使其顺其自然,最终使孩子在真正意义上能走自己的路,成为有自主意识的自我);国外家庭教育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借鉴与创造,融合与汲取),等等。

学习内容要面向家长的实际需要。至于选哪些主要的内容,经查阅与思考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家长与孩子有无共同语言,即有无隔膜的存在;教育的迷惑,即不知如何指导孩子面对现实;不知为孩子提供何种读物;不知从哪里寻找关于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不知用什么方法与孩子交谈,等等;孩子缺少自理能力,怎样使孩子避免社会的负面影响;孩子有无伙伴;孩子学习不刻苦;孩子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不会独立处理问题;教育内容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应有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养成教育及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等;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讲究教育艺术;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对爱的理解与把握,等等。

2. 讲座内容要有针对性

家长学习最需要解决的当然是现实中遇到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但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是不一样的,因而对问题的思考需要的是一种理性,需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与方法,需要的是一种变通的思维方式的生成,需要的是一种对问题的理性判断,需要的是对问题能进行具体情境的多元分析。因为孩子诸多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涉及的是一个多因素变量的合成。所以内容的针对性一定意义上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转换,一种新的观念的出场。

3. 讲座内容要有层次性

家长来自于一个极为广泛、复杂的群体,无论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成长环境等,还是对教育的思考、对孩子的认识、对家教中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等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差别或距离。不同层次的家长的学习需要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家长学校的内容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既要有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或研究,还要有一些实践层面的观照或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