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进一步理清了玉米饲料室的工作职责
玉米饲料室全体成员通过深入学习重新认识首都“三农”内涵和外延,讨论并回顾了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现状和玉米饲料室的职能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要及时掌握北京都市农业赋予我们的挑战和机遇,努力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高效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健康食品生产和加工体系,提升种籽农业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园创意农业,推进产业、生态和景观一体化建设,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树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典范。
2.1提高玉米和杂粮品种的多样性,拓宽种植空间,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玉米具有粮、经、果、饲、能等多方面用途,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工业加工原料,更是饲料的最主要来源。2009年京郊玉米播种面积约保持15.00万hm2,其中春玉米面积约7.40万hm2,夏玉米约7.60万hm2,玉米仍是北京市种植业第一大作物和粮食生产的主要作物。从未来发展和北京市水资源短缺角度看,发展玉米种植是必然的选择。近年来,尽管我们在玉米种类和品种筛选与技术推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距离城市的多样性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鲜食玉米。目前鲜食玉米类型和品种发展迅速,如何进一步引进不同色彩、不同口味、不同穗型和鲜食玉米新品种示范和推广,特别是利用首都优势条件,发展种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和提升玉米生产的空间和多样性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玉米生产,提升、创新现有玉米生产体系,培训郊区农民,使农民能够了解和掌握现代基于生物科技水平的玉米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杂粮是指大宗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以外的小宗粮豆作物。杂粮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功能以及风味独特等膳食特点。同时,杂粮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主要种植在生产条件较差、干旱贫瘠的区域。因此,杂粮历来就有其天然性,是理想的无公害食品。近年来,北京市杂粮种植发展迅速,目前已到达2.67余万hm2,一批新型花生、七色红薯、小黑麦、谷子、大豆等新品种得到有效推广。但与中国传统杂粮这个大世界相比,我们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仅是沧海一粟。基于市民健康水平和对食物营养的认识,杂粮食品将是未来市民膳食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杂粮品种和生产方式的多样性是我们重新认识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玉米、杂粮种类和品种的多样性,必然也代表了适宜性的多样性。北京土地类型具有多样性,而首都空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又会增加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和破碎化,如何把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导致的适宜性多样性与北京土壤、气候、土地类型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我们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五圈布局”,拓宽种植空间,不仅农民可以种植,市民也可以种植,切实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理念。这必然要求我们重新学习和认识“三农”。
2.2大力集成、推广玉米和杂粮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建设
“重新认识首都“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乡市场、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市玉米和杂粮生产由于其规模大、种类多,将成为未来北京市食物生产的重中之重。按水肥物质循环和生态服务功能总量和面积计,玉米和杂粮的有机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对建立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基础和安全格局必然也是重中之重。其次,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是充分利用北京市多样化自然资源的基础。玉米和杂粮生产季节基本上是雨季,与北京市水资源季节变化相吻合,是建立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的基础[1]。但玉米和杂粮种类和品种多样性,再加上未来种植空间和生产空间的扩展以及高产需求,自然降水仍然不能满足玉米和杂粮的生产需求。尽管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旱作和雨养农业栽培技术示范和推广,有效提高玉米和杂粮的雨水利用效率,但与未来生产发展需求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相距甚远。所以,我们要在重新认识首都“三农”的思想指导下,重新认识玉米和杂粮生产在城乡一体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我们的认识高度和责任感,要脚踏实地、认真负责,以创新的精神,集成和推广玉米和杂粮旱作栽培技术体系,推进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乡一体化安全格局。
2.3构建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随着城市化发展,工作压力、膳食结构和不合
理的生活方式带来的“现代城市生活病”越来越严重。国内外的研究已充分证明,玉米和杂粮将成为首要的健康食品,成为人类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和杂粮加工食品(玉米片、玉米面包、玉米汤、玉米油炸片、玉米香肠、玉米粗粉、膨化食品和啤酒)成为未来食品加工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成为服务城市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玉米和杂粮种类多样性,不仅具有食物生产性,还具有观赏性,玉米和杂粮品种和色彩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基因多样性、生物自然演替多样性,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这也直接导致了玉米和杂粮成为各类主题都市型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科技展示、示范和教育功能。
3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开展项目、科技工作的思路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创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根据站里制定的7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结合玉米饲料室自身承担的业务和职能工作,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中,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一些工作思路。
3.1京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及沟域经济带建设集成技术试验示范
拟开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现代农业园的品质提升与开发和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京承高速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京承现代农业走廊作为对外展示窗口,凸显了北京农业的整体形象,带动了相关地区农民致富,也为市民观光休闲增添了新的空间。为更好地发挥走廊农业的作用,拟对走廊两侧不同主题农业园进行技术指导,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和突出主题、品质提升以及注入文化、创意品味,规划合理的观光、休闲、采摘路线,打造精品的郊区游线路。沟域经济是结合北京山区农业发展基础与特点,为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推出的举措。重点突出以都市现代农业为基本产业,以特色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导,以特色种植、精品粮作为支撑的基本模式。在发展沟域经济时,注重优势资源挖掘与文化创意融入,重视科技资源的引入,突出产品差异性,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有竞争力的精品工程。根据沟域经济的特点,拟在本市北部山区成片建立包括红、绿、黑等色彩各异的谷子、豆类、花生等有机五彩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增加市民休闲观光的场所。
3.2主要农作物目标产量和效益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
拟开展玉米高产创建与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以及高产优质豌豆新品种生产示范项目。多年来,北京市玉米面积近年稳定在约15.00万hm2,继续开展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结合北京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高标准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全市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为把首都8.23万hm2农田打造成“优质产业田、优良生态田、优美景观田”贡献力量。春玉米田每年的冬、春休闲期长达6个月以上,由于多数地块玉米秸秆被利用,造成大量农田。为有效解决农田的问题,同时提高农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计划与本站食用菌室合作,在延庆县大榆树和昌平区小汤山设立3个试验点,开展春玉米田冬、春休闲期加产蘑菇技术试验示范。预计每667m2增加经济效益8000元以上。豌豆在北京市的生产,常年约1333.33万hm2,豌豆除可加工传统的食品外,还兼有绿色、有机蔬菜的用途,它的生产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地表的覆盖,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风沙浮尘、清洁首都的空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豌豆的需求日益增大。迄今为止北京市先后审定通过了部分豌豆品种,但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导致产量较低,一般低于20.00kg/667m2,通过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可以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是对京郊非传统种植方式的一种探索并可对田地进行有效覆盖,减少风沙浮尘。
3.3设施农业技术示范
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为拓宽与推广设施高效种植技术,实现有机生产、周年供应、丰富设施作物类型与品种,提高农民生产效益,满足市民对绿色安全鲜食玉米、红薯、杂粮的市场需求,在对“设施一年四茬鲜食玉米”预研成功的基础上,拟开展设施鲜食玉米、设施红薯、设施杂粮等高效种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工作。目标经济效益为8000~10000元/667m2。
3.4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促进秸秆还田落实。由于玉米秸秆用途多,农民从经济效益考虑,使北京市春玉米秸秆还田工作难以全面实施。为解决北京市春玉米田冬、春季的问题,建议制定玉米秸秆还田补贴政策,每667m2补贴30元,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秸秆还田保土、保水、保肥的功效,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5专用玉米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技术推广
篇2
1.1缺乏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农业发展中低碳经济实现遇到的主要阻碍是公众认识程度不足,在农业发展技术方面更是缺乏创新。低碳经济中注重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污染与排放,在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达到标准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理念上要达到先进标准,受基层群众的低碳环保理念落后影响,经济发展计划在落实推广中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农业发展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有管理体系大部分是针对生产过程开展的管理,并没有形成配合的体系,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低碳经济发展很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中对环保以及污染治理的体现仍然不足,导致农业生产中随意的污染排放不能得到控制,所使用的农业也没有达到环保规定标注,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2实现低碳经济与农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2.1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业生产区域内雇佣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田间指导,帮助提升农产品的产量,这样农业在种植生产中也能够意识到科技环保的重要性,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建立创造有利的环境。农民只有真正认识到低碳经济的优点才能够主动在生产技术上做出转型,因此所开展的宣传教育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比例之间的调节,加强技术实践指导,使农民能够更熟练地应用技术。
2.2完善低碳农业发展工作体系
在基层农业发展区域内建立低碳体系,对所应用的技术合理性进行监管。低碳农业发展更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可以借鉴早期工作经验,但要注重不同农业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工作体系建立后在落后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进行后续的完善,通过调整提升工作体系的可行性,这一点也是传统工作中需要重点解决协调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在经济收益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提升。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关系的建立,实现经验交流与资源贡献,在先进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效率上也可以得到保障。
2.3不断提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
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提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损耗与排放,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基层生产问题,通过先进的低碳技术落实可以起到预防控制作用。低碳经济与农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创新技术方法的支持与配合,根据地方的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做出改进,例如灌溉,传统的土渠道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中水资源的损耗比较大,同时也增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投入,针对这一生产技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喷灌、滴灌技术的结合运用来实现,并对原有的灌溉渠道做出了改进,这样在输水期间所造成的水资源损耗也会被降到最低,一次建立成本投入后可以反复使用,符合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特征。
2.4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
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计划制定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从长远角度考虑,在资源利用与发展目标实现中做到协调。目标设定过于远大可能会出现落实实现困难的现象,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综合治理计划,因此长期发展计划具体实施需要分段进,阶段性的发展更有利于经济计划实现。低碳环保工作计划更要同时从污染预防与治理两方面来开展,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生态系统平衡性受到破坏,这样能够使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对提升农业经济收益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结束语
低碳农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阻碍,实际的建设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农业管理工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针对目前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干预和引导的作用,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提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低碳意识,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实现低碳经济、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 互联网+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模式,主要是在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和生产等环节引入互联网技术,以此加快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但是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淡薄。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积极改造传统农业,但是当前部分农业企业排斥这种发展模式,农民缺乏互联网+农业的意识,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农业,制约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农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互联网的应用率与普及率不高,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此外,由于各地农业电商的服务平台不够专业化,无法及时和搜集信息,致使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通讯的运用相对滞后。
三是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专业人才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才的缺乏限制了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目前部分农业信息人员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开发能力,难以合理开发与应用农业信息资源,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要想实现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使其具备现代信息产业经营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产品的经营销售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2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优势及对策
2.1 优势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优势具体如下:①推动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农村企业可以通过实际的销售情况进行生产经营,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特色,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销售风险。此外,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如淘宝特色项目采用原产地农产品的直销形式,强化了相关农产品服务体系的完善。②加快农村电商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促进零售成本的降低。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领域,能够直接服务于“三农”,使农民直接受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③加强消费者和农户的互动互联。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民的角色,加强了消费者与农户之间的互动互联,消费者可以就采摘是否科学、施肥是否适量等问题与农户进行沟通,从而推广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农户省力省时、用户放心安心,实现互利共赢。
2.2 对策
2.2.1大力扶持典型企业
部分农业企业较早完成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农业资源,对农业产业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这些典型企业深入到农村市场,通过自己的实力能对农业的整体网络环境加以完善,形成互联网+农业的观念。因此政府可以大力扶持典型企业,将其作用和功效加以充分发挥,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农民快速接受互联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互联网+农业的意识,发挥出示范效应,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2.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延伸和网络平台来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加强基层农业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从而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此外,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政府的引导作用加以充分发挥,建立健全监控平台,加强监管与组织,使农民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
2.2.3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强化农民的互联网运用能力,使其既懂农业生产又能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可以鼓励农村青年或大学生村官勇于创业,对新知识和新技术加以学习和运用,定期培训指导和教育农村青年与大学生,使其具备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成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2.2.4加强网络农业平台建设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网络农业平台的建设,形成完整的农业网络,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和鼓励人员参与到平台建设中,为相关人员获取专业信息提供有效途径,避免网络使用时出现障碍性因素。同时需要加强网络体系的宣传,增强信息使用的安全性,高度重视经营渠道的建设,利用互联网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经营渠道,积极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实现物流配送和产品下单的一体化。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互联网+农业的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的互联网人才等,严重降低了农业信息化的水平,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大力扶持典型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网络农业平台建设,从而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1应用绿色农业技术
重视绿色技术应用,尽量降低环境污染,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应用新型环保病虫害防控技术、旱地绿肥垄作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注重清洁能源利用,回收农膜。同时,发展绿肥种植,保证耕地用养平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利用绿色防控技术,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2]。
1.2重视环境污染治理
以农业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农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强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例如,推广沼气池建设,消纳人畜粪便和农村废弃物,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并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增收。推进农村清洁工程示范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对废水、垃圾、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综合利用,美化农村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注重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监督,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准。
1.3利用当地比较优势
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当地比较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土壤优势、气候优势和资源优势等,推动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4]。
2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不足
虽然生态化现代农业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一些地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农业生态安全仍然存在不足,一些地方不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规定未能严格落实。例如,饮用水安全不达标、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膜和农业废弃物污染仍然存在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制约着生态化农业发展。
2.2资金投入欠缺
在农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当地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农民出资困难,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区建设存在不足,缺乏资金。
2.3科技支撑缺乏
很多地方尚未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偏低,现有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制约着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2.4发展任务艰巨
很多地方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技术推广不到位,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
3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不足,满足农业生态化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有效对策。
3.1重视生态现代农业发展
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形式,普及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重视典型案例宣传讲解,推广示范经验,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认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利用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开展培训工作,引导人们建立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更加重视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
3.2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国家财政支持,积极申报各类环保基金,从税收优惠、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对策。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保障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3.3重视科技投入
重视农业科研队伍建设,从高校和科研所选拨优秀人才,充实农业科研队伍。注重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做好农业技术专业培训工作,聘请专家授课,组织农民集中学习,促进农业技术水平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重视实用型农业人才培养,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为依托,培养懂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农民,更好地适应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3.4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重视农业资源保护,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注重农业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化现代农业更好发展。
篇5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历史时期,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城市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三化同步”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都市现代农业在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发展都市农业,要按照《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都市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保障主要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把聚集先进生产要素作为重要手段,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强大动力,不断优化布局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二五”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大幅提升城市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生产方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都市农业应运而生。在我国都市农业概念提出之前,大多采用“城郊农业”的概念(包永江,1991),但当今城郊界线越来越模糊,“城郊农业”概念就不确切了,使用“都市农业”的概念更加合适(张占耕,1998)。卢启程认为都市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满足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和居民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城乡融合,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农业。都市农业集高效、高质、产业化、科技、生态为一体,可满足都市多种需求,是一种多功能农业。都市农业具备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主要特征有:功能多元化、无城乡边界性、高度集约化、市场一体化、生产科技化。
区域经济发展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都市农业正是对原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作为农业新形态的都市农业是促进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都市农业发展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开辟农业经营的新模式,进而促进衡阳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大城乡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对于农业大市衡阳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衡阳市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衡阳市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市,发展都市农业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2年,衡阳实现农业增加值347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220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2家。衡阳市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企业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优质高质都市农业,目前其产值逐年增高,占整个农业产值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发展都市农业过程其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都市农业的扶持缺乏力度
衡阳有关部门在促进都市农业发展时,扶持手段欠科学,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规难以落实,特别是扶持资金申请条框过多,受益面窄。同时,缺乏都市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开发都市农业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迄今为止,在衡阳有关部门的农业投入中,用于都市农业产品项目建设的很少。
2、发展都市农业缺乏科学化的管理
衡阳市现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3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农民专业协会313个,累计成员19.707万个,占总农户数的13.61%,带动农户26.56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7.65%。衡阳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数比例偏低,大多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农户,要求相关部门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此外,都市农业专业化生产要求新型的种养殖模式、创新农产品加工手段,因而原有的种养殖技术和经验已跟不上都市农业的要求,农民需要提升自身素质。
3、都市农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
都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衡阳市从事都市农业的人员大多是原有的传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方式落后,难以满足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休闲山庄、观光公园的从业人员也大多是由原有的农户转型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4、都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开发层次低
当前衡阳农业的旅游与休闲观光产业还处在发展期,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衡阳都市农业旅游休闲产品不丰富,大多局限于蔬果采摘、钓鱼、赏花和农家菜品尝等活动,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休闲消费市场;二是衡阳市旅游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缺乏相应的规划与指导,农业企业和农户盲目跟风,项目雷同;三是部分观光农业主题园区特色单一,缺乏一个有效的可持续经营的规划,季节差异、淡旺季差异明显,大部分园区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四是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宣传手段单一,不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三、衡阳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都市农业的功能与作用认识不高
衡阳有关部门在都市农业的认识上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相关决策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优先发展的目标,农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都市农业发展没有很好的长远规划;二是片面强调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因都市农业在经济上的贡献不高有可能还需要反哺,因而易被忽视;三是片面地强调了经济功能而弱化了其他功能,只注重农业的产量的提高,没有认识到都市农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都市农业宣传力度弱
衡阳有关部门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都市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缺乏了解,对农业公园、观光山庄、休闲山庄、教育公园等的认识不够深,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都市农业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都市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只有真正地了解并认同都市农业,才会支持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消费中来,从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农户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
近年来各地关于都市农业发展的探索不少,但交流不多,很多好经验、好做法无法及时共享和借鉴,影响了全国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衡阳市没有构建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都市农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同时,也没有制定好农户和企业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
四、基于区域视角的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都市农业的规划和支持力度
一是制定衡阳都市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都市农业的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但规划应立足于衡阳的实际情况,重点应放在功能定位上,深化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文化、社会功能,拓展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逐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统一。二是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一方面衡阳有关部门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农业道路、农业排灌系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并在资金遇到瓶颈时提供金融支持。三是加强对都市农业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教育是为引导人们对都市农业的消费,强化消费者对都市农业产品消费的积极态度,应积极宣传发展都市农业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意义及都市农业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扩大都市农业的影响。
2、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充分发挥都市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衡阳市农业用地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的经营收益权转移到种田能力强的农户或在农业经济领域能力较强的农业企业手里,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兼业化的生产力式,向产业化生产转变。通过机械化、良种化、专业化、规模化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发展,实现都市农业的产业化生产。
3、加快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要积极引进、开发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的技术。“都市农业”的发展与相应的农业技术分不开。如种苗培育技术,各开发景区、农场(庄)的整体布局与规划所需的工程技术等。二是要提高行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积极引导农民开展都市农业的生产和都市农业农产品的深加工,对从事服务型都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
4、拓展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一是都市农业是农业的产业链向第二、三产业渗透的一种城乡融合的复合型产业。都市农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屏障、优美的生态与生活环境,还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等提供场所,它是一种多功能农业。因此,衡阳都市农业发展方向必须是发展集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二是积极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要倡导“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这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而对发展都市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要重点扶植都市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拉动力带动都市农业行业的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逐步实现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和市场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5、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开拓衡阳农产品市场
发展都市农业要坚持比较优势原理,因地制宜地挖掘衡阳本地资源特色。如衡阳市的黄花菜是一大特色,可发展成集采摘、餐饮、精品博览、黄花知识长廊和观赏等为一体的黄花菜产业链;依托衡阳油茶,可发展集观赏、栽培、传统压榨工艺为一体油茶产业链。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积极调整衡阳农业结构,增强其农产品的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做大做强衡阳市都市农业产品品牌,增强都市农业产品的社会公信力。需要在已有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框架整合资源,做大做强都市农业龙头企业,打造衡阳的区域品牌,以增强都市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社会公信力,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和对品牌都市农业产品的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农民和消费者的“双赢”,最终达到促进衡阳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注:基金项目: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1B(F)035)、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编号:CX1101)和湖南省软科学项目(编号:2011ZK310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包永江:中国城郊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 张占耕: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融合过程中的农业形态[J].学术月刊,1998(11).
[3] 卢启程:都市农业与生态城市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9(10).
篇7
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3总结
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
篇8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国家,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此搞好农业发展建设能够有效的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就目前来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解决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点。本文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当前农田树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回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浓厚的农业发展历史。早在建国以来,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就已经取得了农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物质经济力量显著增强,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试点成功,极大的扩大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规模,先进的农田水利设备也不断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促成了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繁荣发展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奠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集体经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农业,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主体经营。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政府没有进行统一的责任划分,又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人们认识不清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主体,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降低。而部分政府也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农民的实际农田发展建设,只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重视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使得国家政策无法应用到实际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去。因此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弄太难水利管理机制。
(二)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对缓解农民压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为,取消各种税费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会相应的减少。这样政府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减少,农民没有能力去维护农田水利建设的各种水利设备和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田水利的发展。
(三)水利工程退化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大多是见过初期建立使用至今的。受历史原因影响,农田水利设备几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由于工作年限之久,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其中不少设备几乎达到了报废的程度。如此,水利工程设备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量比较大,政府又不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对其进行重建或修整,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安全。
三、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实现了粮食的稳定增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对实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次,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农业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农民粮食产量的提高,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做好农业生产工作对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起重视农业发展的意识。并且做好农田水利从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做起,加大资金投入,维修、完善历经时间长受到破损的水利工程,并适当的建立新型的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田发展铺设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农田水利管理
鉴于当前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不善的情况,我们要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切实做到使农田水利管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首先要进行总结我国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经验,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在以后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类似的情况,从而为我国以后的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另外,政府部门认真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深入基层调查农田水利的建设工作,认真考察,掌握实际情况,反馈信息,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三)加大科技创新
科技进步是一切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科技创新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投入,创新科技手段,建立农田水利科研体系,加强科技研发,节约淡水资源,发展滴管、喷灌技术来进行农田灌溉。另外,还要培养现代农田水利科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与农科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断研发新型农田水利用水机制,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还要采取适当的手段改造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创造发展生态农业。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新时期,我们要不断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分析和改造,促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园,李代鑫.关于加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
[2]李文哲,董磊华,陈朝,洪林.浅论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0)
篇9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篇10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篇11
二、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的教学而后推广,依赖农业技术人员。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既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实际经验,便于将理论与买践相结合充分的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知识的利用能力,同时要立足于农民的实际,根据其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万式推广农业技术。
三、做好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
针对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缺乏认识。需要加强对农业站农业技术教学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农业知识的认可度,为农民了解农业技术提供有力的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宣传广播以及乡镇宣传横幅的方式,以及进行集体讲座或者是技术竞赛的方式,引导农民,利用农业技术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
农民在认识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农民就存在犹豫不决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立农业技术示范点,使农民看到农业技术的效果,了解到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在农民切身体会到利益后,对农业技术认可并逐步推广,真正的买现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篇12
2.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若农业管理模式始终延续传统农业模式,就会限制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正逐渐向知识型农业、科学型农业方向转变,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知识型农业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其满足时展需求,进而实现农业管理模式的专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我国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信息化建设程度普遍较低,农业部门未能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给予充足的重视,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知识型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也为农业科研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通过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科研能力,为培育农业科研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经济收入,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 重要内容,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业部门普遍都缺乏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首先需要要改变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同时政府加强宣传力度,使农民可以正确认识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建设指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与营销等进行优化,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快速获取与利用,这样一来,农民就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更为便捷地接触农业信息,进而将农业信息应用到农业生产与管理中,提高农民经济效益[1]。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执行者,为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提高农民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进而实现全面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3.2整合农业经济信息化,实现信息共享
为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整合农业经济信息化,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农业信息原则,促进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农业信息共享。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利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如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使农业信息共享途径更加的多元化。
3.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积极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地方各级政府可以启动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内外企业先进技术,健全基础设施[2]。政府需要起到领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领导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域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科学规划,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3.4优化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篇13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