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课的趣味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趣味性
大学数学微课程问题的引人及相关理论的背景和应用等教学内容需要选取一些素材和案例,选取的原则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实际,从人们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生活实际中找案例,另一方面,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向性,例如面向理科、工科、农林和财经类各专业的大学数学,应适当选取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案例加以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数学的抽象理论和方法在本专业学科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觉得如果学不好这些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很难提升,从而重视大学数学的学习,如此微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趣味性
(1)实物教具演示(展示)的趣味性.实物演示是大学数学微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个独特手段.在微课的引入阶段,适当的用实物进行演示在大学数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用实物演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出发,重视在大学数学微课的教学中增强实物演示的趣味性。
(2)多媒体引入的趣味性.微课是一种播放形式,学生是主体,知识的传授是被动的.所以有必要对声音的制作形式进行挖掘,大家都知道歌曲是大家都乐于接受的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音乐的旋律与课程的内容相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记忆与增强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让微课录人的声音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旋律;PPT页面的转换可以借用动听的音符;思考题页面也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让学生根据动画情节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
(3)讨论式教学的趣味性.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开展讨论式教学,可以是全班式讨论,也可以是小组式讨论.实践证明,讨论式教学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能使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更清晰.讨论式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同学参与积极性。
(4)适当的引入测试游戏的重要性.闯关题和小游戏的设置可以增强微课的趣味性.在微课内容的最后可以设置闯关练习题或者游戏测试,让学习和测试更像是闯关游戏.这对学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们在游戏的情境下完成学习的任务,让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另外,进行这种小测试,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批和互批快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得到及时的反馈。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的趣味性
篇2
一、课堂引入增加趣味性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引入新课要创设兴趣情境,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课有多种开头,或以情导入,或以现实导入,或以理导入,或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或以设疑导入,但不论哪种开头,都要注意尽量融科学、艺术、教育于一体.以下为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章时引入的片断.
丢番图是古代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关于他的年龄在任何书上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可是,在他的墓碑上却刻下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如果我们依据墓碑上提供的生平资料,用数学的方法去解答,就能算出数学家丢番图的年龄,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墓碑上的数学”.丢番图的墓碑上到底刻了什么呢?“过路人,丢番图长眠在此,倘若你懂得碑文的奥秘,它就会告诉你丢番图一生寿命究竟有多长.他的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度过了愉快的青年时代;后来丢番图结了婚,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五年,他得到了第一个儿子,他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个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寿命的一半;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努力在数学研究中寻求慰藉,又过了四年,终于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这节课由此引入,既自然又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问题去学习,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就使得学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
讲授新课是一堂课的主旋律,能否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集中注意力,保持旺盛的精力,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语言既准确,又要生动有趣,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讲授的艺术.“自己会”和“让别人会”是两码事,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把凝结着自己学问的讲稿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学到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
在讲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除了借助数轴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给学生编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夹,大大小小无解集.口诀教学,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可以在玩中学,使新的知识得到升华,进而形成技能,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巩固练习加强趣味性
一节数学课离不开练习,练习的成功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练习是一首歌曲的反复,优化练习内容,增强练习的趣味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感到上数学课不再那么枯燥无味.
(一)知识竞赛是一种受到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在紧张而激烈的赛场气氛下,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从准备到结束,学生能学到很多东西,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还有情感上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巩固练习都要进行知识竞赛,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适当选择.
(二)用好题组.所谓题组,就是将知识之间联系密切、题目相似、解题方法相近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题组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层次性,对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解题能力、形成知识网络、发展思维能力都有独特的作用.
在课程结束时,运用小测试,让学生能灵活地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教师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未掌握,这样教师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分析,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思考,在正确思路中探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掌握知识,分解本节课的难点.
另外,微课的引入也可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所用,“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讲解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型教学,如今也可以将它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让数学教学增加趣味性.
提升中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能自觉地去学习,碰到问题愿意尝试着去解决.
篇3
在化学总复习中,教师常常感觉学生对复习课缺乏当初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经常反映:复习课形式太单调乏味,就是把旧知识讲一讲,练一练,炒炒冷饭没有新意;开始总复习后,实验也没了,复习实验内容时,教师也不做实验,就在黑板上讲实验,纸上谈兵真没劲;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听教师一分析觉得就这么简单,但自己做的时候就想不到。
当然,学科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学习化学不可能是太生动有趣的。事实上,学理科本来就是枯燥的,学习化学也绝对没有上上网、聊聊天、玩玩微信、看看视频那么轻松有趣,那么引人入胜。尤其是复习课,就更容易误入一种重复机械的题海战术中,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如何使学生的化学复习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使化学复习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在乏味的大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提高趣味性,如何在教学中尝试各种形式吸引学生,如何“苦中求乐”,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认真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复习课中,如果我们还是单纯地照课本章节复述一遍,炒一回冷饭,虽然也能起到对知识点的回顾与落实,但学生对这种单一化的教学会感到厌倦,上课反应冷淡,无精打采,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大打折扣。学生的这种低落情绪往往具有传染性,搞得教师心里也不是滋味。
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则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自觉围绕教学目标而学习。
比如,在复习电化学时,可以设置以下的问题情景:
1. 请同学们设计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三个装置,材料不限,要求学生画出装置图并标出各装置中电极名称、电子流向,并写出两极反应式和总电池反应方程式。
2. 小结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教师总结、画图,平时学生看看蛮简单的,觉得不过如此。但是一旦自己动手,他们就会发现画出来的图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科学性、观赏性都存在很大问题。这就迫使他们去理解电化学的原理,去研究各种池的结构,从而加深印象,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
再如:复习到硫的章节,请同学设计实验室制备SO2并验证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及尾气吸收的实验。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同时课堂上放仪器,请学生演示。这就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然后,教师适时进行归纳,很自然地引出相互间的知识网络。
这样学习,学生不再感到电化学知识的抽象,元素化合物知识也能从单纯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记忆、运用的综合。
二、教知识不如教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人以渔,终身受用。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复习课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受益匪浅。对解决问题就能举一反三,不至于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上,淹没于题海不能自拔。使得复习课变得轻松有趣味,不致成为一种负担。
比如复习元素化合物,要从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尽可能使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复习时利用化学理论去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理解来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例如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可以推测一种盐的水溶液呈中性、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顺序表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可以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以判断如何促进或抑制某一反应的进行等。因此,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对那些可以从化学理论上加以概括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自己学习的意识,总结规律的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三、要多训练但不要题海
学生说:复习课最没劲,就是“炒冷饭”。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在总复习中,由于教材内容已基本授完,许多教师对化学的复习只是单纯的习题讲练,反复做题、讲题,搞题海战术。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变成只会做题的“机器”,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题海里不但学不了“游泳”,甚至可能被呛到。
化学总复习中做题解题考试都是必要的,要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考试,周考、月考、联考、模拟考等。那么,解题考试以后习题讲评课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复习课,对学习化学知识与提高学科能力起矫正和强化的重要作用。
讲评课要有针对性、时效性,讲评要讲求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抄抄正确答案。分析讲评之前一定要批改,有的教师在复习时只发练习不批改,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不甚了了。讲评时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整堂课就是一本流水账。
这样的讲评课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解决,是产生不了效益的,下次学生碰到类似问题还是出错。所以,发卷一定要改卷,这要作为复习课的基本要求,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做到上课事半功倍,使学生不必陷入题海不能自拔。
在批改练习的过程中,尽量找出每一个学生答题的优点,在试卷中写激励的批语,在试卷的评讲过程中做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感到他们在不断进步,通过复习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针对多数同学的差错情况,有重点地强调复习某些知识板块。
同时,如何把握好讲评的时间很重要,最好在练习后的一两天内讲评,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鲜明的积极表象,使学生在记忆的有效时间里,速讲速评,趁热打铁,久拖不评,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实验复习不能光讲不练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高考加大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高三学生没有实验课,好像也没有时间、机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实验变成了只“背”实验、“记”实验,这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的,也大大降低了复习课的趣味性和复习效果,其实在高考中也不利于学生成绩的取得。
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教师可以将模拟卷中的实验题,真正在实验室提供各种仪器,让学生实际操作,分组实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切感受到复习课并不是枯燥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使他们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这样上复习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时间所限,有些实验课也可以放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由操作。当然,安全要放在第一位。
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让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真正落实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原理、装置、现象和实验的手法,认真演练练习册中的实验习题,让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落实。
另外,在讲评课中,如果批改时发现学生较难理解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就要及时在课堂上操作该实验,或者让学生到实验室体会。如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和反应等。
五、不放弃后进生
到高三许多原来所谓的后进生意识到自己已经荒废两年,想在最后一年的复习当中有所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他们在学习中会感觉跟不上,但他们有这样的迫切愿望。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果只看中几个优生,忽视后进生甚至对其置之不理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在课堂上为他们设计出教学方案,在第一轮复习中尽量使复习进度、复习难度不至于过快过难。使他们能参与进来,融入复习的大军中,不至于浇灭他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学习热情。
在教师与后进生的互动中,一定要采取以正面鼓励为主的方法,把试题中的最简部分适时地推荐给他们,并能解决问题,对他们点滴的优点与进步也要把它放大开来,以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提起兴趣,增强自信心。
六、淡化成绩,激发兴趣
面临高考,学生、教师的压力都很大,考试测验也是越来越多。考试过后适当的成绩统计排名还是需要的,可以使学生认清自己的水平。横向、纵向进行比较,也能做到知己知彼。但是不一定每一次考试成绩都要排名次,甚至张榜公布,通知家长,以此作为刺激学生的催化剂。这样,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经受一次次的打击,兴趣全无,还会促使学生为了一时的成绩而打歪主意。那么,教师对平时成绩可以淡化一些,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复习环境,自始至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篇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儿童本身,关注独特的儿童趣味性。
一、有声有色地朗读,让课堂坦诚童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作“美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多了感悟,强化了体验,更注重了与文本的对话,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朗读却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怎样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呢?
把文字“读成自己的动作、神情”“读到人物的心里”“读出自己的态度”,这就是“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读”:引领儿童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阅读,这样的朗读充满个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品位也充满了张力,语文课堂也显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
二、有滋有味地体验,让课堂释放童趣
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活动中身心参与,多种感官活动投入其中,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映。体验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直接感受和学习过后的自我反思行为。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信息远比从别人语言中或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要有力量得多,且更容易内化进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中,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体系和行为模式,并为其今后的理论概念的形成和知识技能的迁移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童总是凭借他们的感官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语言的源泉”。所以,不仅是课堂,校园也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的“练兵场”:演一出课本剧,过过当演员的瘾;出一份手抄报,尝尝当编辑的甜酸苦辣;办一个红领巾广播站,试试当播音员的喜怒哀乐……社区也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的“基地”:尽一次义务,为邻居奶奶写一份遗失启示,让她没有文盲的遗憾;当一名广告商,为家乡的特产拟一份与众不同的产品介绍,让它在交易会上也能展尽风采:做一回保洁员,将街头的错字病句统统扫进语文垃圾场……
三、有情有趣地表达,让课堂回归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反观现在孩子的作文,总让人感受不到那纯朴的童真和真诚的童情,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在我校的一次“感动”为主题的作文调研中,竟然发现了不少“路人勇救落水儿童”、“老师带病上课昏倒在讲台”的习作,“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也纷纷登台亮相,阅卷教师不由感慨于学生“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和千人一面的写作套路。那么,怎样让孩子的表达回归童真呢?
读到一个案例《一桶垃圾引来的作文课》,我深有触动。案例讲的是一名语文老师走到教室后面准备听学生演讲,却看到一桶垃圾,地上还扔着些美术课后用剩的制作材料,怒火直冲脑门,但他最终强压住怒火,拿起扫把,默默打扫起来。等到演讲结束,老师对班长说了一句话:“作为班长,你坐在垃圾旁的感觉如何?”又拎起垃圾桶走到卫生委员前,说:“老师去倒垃圾,你帮我上课吧。”倒完垃圾,走回教室,发现教室里特别安静,学生的眼神里有紧张、不安……这位老师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教学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老师走进教室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交流听到老师对两位班干部说的话和看到老师拎着垃圾桶走出教室后的想法,最后布置任务:围绕“一桶垃圾”,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
这是一堂没有预设的作文课,却上得非常成功,不同题目、不同题材、不同角度的精彩习作脱颖而出,连平时一提笔就头疼的学生也洋洋洒洒写满了一页纸。题目更是精彩纷呈:《垃圾风波》、《深深的自责》、《请弯弯你的腰》、《特别的一课》……
启发一:回归童真,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学生怕写作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习作都是被动的、应命的,也就是说,每进行一次练笔,不论是命题还是内容都是由教师预先定下框框,施以指令,学生再应“令”应事。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和情感经验的积累,只好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写文交差,因而教师要放开命题,淡化文体,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鼓励学生不受拘束地表达。
篇5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有了良好的新课导入,只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还需要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3.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兴趣
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新的信息比较多,一些陈旧的挂图、模型等,已经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方面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物理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投影、电影、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和设备的运用起到变描述为形象,变抽象为直观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近年来,上海市小红花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一直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传统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应该是游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了它的有趣性,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孩子们才会主动的进行科学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萌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为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幼儿教师在设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时,一定要使其活动具有趣味性。
二、 使科学活动设计得富有趣味性的有效策略
1.在科学活动的选材上,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
(1)每一个年龄段幼儿都有他们特有的特征。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也有其特有的特征。3~4岁学科学的特点――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的状态,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认识带有拟人化的倾向,认识带有片面性。4~5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好奇好问,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开始能根据事物表面属性、功能和情景进行监督的概括和分类。5~6岁幼儿学科学的特点――有积极的求知欲,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隐藏和内在的因果关系,能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2)设计出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活动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设计科学教育方案时,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征,设计出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吸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和求知探索的欲望,比如:针对3~4岁幼儿,就应选一些比较浅显的,让幼儿直接观察现象,感觉到明显的物质变化的科学活动。我设计了一节《奇妙的魔术瓶》的科学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幼儿认识三原色,然后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现象。在这节活动中,幼儿通过摇一摇水瓶中的水,让水接触到瓶盖中的颜料,然后水会出现变色的有趣现象。在观察水变化的这个过程时,由于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认识了三原色。接下去,让幼儿将有颜色水的水瓶瓶盖换一换,再摇一摇,实际就是让两种颜色能够混合,那么更加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水的颜色又有变化了,而且是和之前的颜色都不一样,幼儿被这一有趣的现象所吸引,进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虽然他们这时的探索是比较浅显的,但这为他们今后的科学道路铺下奠基石。
2.在科学活动的形式上,以小实验为主,兼顾其他的科学方法。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小实验,应以它为主要的活动形式。方法有多种:观察、小实验、分类、测量和信息交流等。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针对内容。其中,学前儿童最感兴趣的应是小实验。因为小实验常采用游戏的形式,幼儿是在十分有趣的活动中生动活泼地进行科学探索。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儿童的可操作性,即以儿童为活动主体,让幼儿在操作中观察现象,在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在玩中学科学。注重学前儿童的自主操作,让孩子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有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调动了他们积极探索的欲望。我设计的《沉与浮》科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分组做小实验,幼儿将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然后观察物体会浮在水面上,还是会沉下去,通过观察物体沉与浮的现象,幼儿基本上都会了解什么是“沉下去”,什么是“浮上来”的概念。幼儿在观察时,觉得物体的沉浮现象很有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想继续实验的欲望,他们觉得想看看哪些物体是可以浮上来,那些物体是可以沉下去的,为什么呢?幼儿通过自主操作,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研究讨论,最终问题得到逐一解决。小实验可以使幼儿通过自主操作,直观的看到物质的变化或者是物体的改变,能够充分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幼儿自主性。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教师的引导,在自己的自主操作下,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现之旅。在这次的发现之旅中,孩子们因为有趣的现象而想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自主的探索中,他们又感受到了新的乐趣,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验,而发现了自己的未知世界。
3.在科学活动的在内容上,增加情境表演等游戏类活动。
(1)情境表演等游戏的加入,增添科学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科学活动是一种很严谨的活动,作为幼儿,他们更喜欢游戏类的活动,如果将科学的活动中增加游戏类的情境表演,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
(2)让幼儿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充分体验玩科学的快乐。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加入游戏,幼儿充满了对科学活动的好奇,不断在玩科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为孩子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开启一扇大门。比如:在科学探索活动《弹性》中,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活动的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老师变魔术的环节,首先给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橡皮筋)?然后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让橡皮筋爬山,由此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增加活动的有趣性。让一根橡皮筋在另一根橡皮筋上面从低处自己爬到高处,老师向小朋友提出问题,为什么橡皮筋能爬山呢?想不想揭开谜底啊?想揭开谜底可以,但是在此之前先要完成下面几个科学试验。探索弹性的奥秘,原本是很枯燥的活动,就是拉拉橡皮筋,小朋友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在本次活动中,一开始就增加了情境表演――变魔术,孩子们对于橡皮筋爬山的现象感到十分的好奇,特别想知道是为什么,所以,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科学实验中探索弹性的奥秘。在科学活动中增添情境表演,能够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探索科学的秘密,增长科学知识,畅游在科学世界的海洋里。
三、探索环境,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
篇7
1.利用座右铭自我激励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目标,在课桌上张贴自己的座右铭,也可以写自己的不同学科的阶段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2.利用名言警句熏陶激励
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张贴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举目低头时均受到环境的熏陶。如在学生抬头可见的黑板上方,两侧墙壁写上“看课堂胜者,舍我其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激励性的话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利用多种资源为语文学习服务
教室的“写作一角”、学校的“习作之声”、校刊的作品发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读书”等优秀电视栏目和优秀网站充实他们的课余时间。
二、以激励和暗示激发学生的潜能
如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学生将有更强的学习动力,能够实现更完善的个性发展。如:在学生发言之前告诉学生:“我觉得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学生发言卡壳的时候,教师用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来关注他们,当学生说出一段稍有文采的话语,教师用“相信你的作文肯定写得很棒!”之类的话语激励他们。这些话,在学生的心里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暗示,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期待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指出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时候要尊重每一个个体,学生在小组内也要学会尊重每一名同学,让学生在小组内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学习效果,从而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效率。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以体验参与提高课堂趣味性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上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创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体验可以是对文本的再现,可以是对文本的创新。
篇8
一、整治范围和对象
本次整治行动针对城区客运人力三轮车非法加装动力装置,违反规定通行或停放,以及在三轮车车身乱拉乱挂、乱贴广告等违法行为。
二、整治时间
整治分两个阶段进行,自本通告颁布之日起至2月6日为自行整改阶段;自2月7日起为强制规范阶段。
三、整治要求
(一)自本通告颁布之日起至2月6日,各客运人力三轮车经营者自行对非法加装的动力装置进行拆除,对已破损的车篷进行更换,对影响市容市貌乱拉乱挂、私自张贴的车身广告等设施进行清理,恢复车辆原状并保持车容整洁。市公安交警、市交通执法、市城管支队等部门将联合上路巡查,对发现的客运人力三轮车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劝诫并进行登记;市工商联合公安部门对非法从事加装动力装置和改装人力三轮车的商店、维修店(厂、场)等进行整治,依法取缔无证照经营或超越许可事项经营的商店、维修店(厂、场)等,截断非法改装的源头;各新闻媒体对整治行动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法律规定等进行广泛的宣传。
(二)2月7日起,由市交通运输局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对拒不自行整改或继续从事违法活动的客运人力三轮车及其驾驶人员进行联合整治。
1.梅江区交通运输局负责对城区于1999年登记合格的客运人力三轮车进行重新登记,对重新登记合格的客运人力三轮车按照统一规格免费更换车篷。
2.市公安交警部门对非法加装动力装置的客运人力三轮车实施暂扣,、收缴其动力装置,并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对非法在机动车道上通行或违法停放的人力三轮车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市城管部门对在人力三轮车上乱拉乱挂、私自张贴的车身广告等影响市容的设施,依法实行。
篇9
例如,在讲自然资源概况当中“石油、天然气”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讲百慕大黑三角的故事:在百慕大附近的海域经常发生船只和飞机失踪事件,并且一直成为世界之谜。因此吸引了世界很多科学家进行探索。最近,人们在这里发现海底有大量的天然气,当天然气外泄时,海水的密度降低,船只的浮力也减少,从而使船只沉入海底;天然气是易燃性气体,遇到飞机和船只的发动机排出的火花就会发生爆炸,至使飞机、船只烧毁而神秘“失踪”,世界之谜终于解开,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了。
再如,在《中国的土地资源》这一节,讲到植树造林可以控制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程度时,有学生提出:“我们植树节时常常选择种植树苗,这样的话要等到八年到十年才能形成有效的植被覆盖?周期如此之长,为什么不能直接移植大树,如此治理荒漠化的进程岂不可以大大加快?”
这样的问题现在带有令人愉悦的“个人思考”的闪光点。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兴趣迸发出的兴奋,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我突然意识到,地理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生活,也更加有生命力更加吸引学生的眼球。于是,我反问学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于是课堂一下子“动”了起来,他们给了我很多答案,有合理的也有很大胆的想法。学生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处处闪耀着思考的光辉。我因势利导,及时的鼓励发言的同学,利用小组评价激励学生。
最终我们得出结论:之所以不移植大树,主要考虑大树的移植成活率低,因为在移植的过程中往往不能保证与树冠相成比例足够大得根系,而小树苗的树冠较小,与此相成比例的根系规模也较小,在移植的过程中容易实现。问题在学生们的热烈的讨论中逐一被解决,课堂效果较为理想。
二、强化地理的历史性,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可以创设理想的“学习场”,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极大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讲“地形、气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讲古人刘伯温怎样运筹帷幄,洞悉天机,料事如神;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时,让学生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更是一位地理学家。强调诸葛亮并不是通过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精通天文与地理的知识,知道天气的变化而已。
篇10
课堂上提高数学课的趣味性可参考如下两点: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挖掘教材。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赋予数学知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应用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同时教师要敢于“突破”现行教材束缚,根据学生实际,改编教材,优化学习材料;
2、贴近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创设自然生动的情境,提高趣味性,点亮数学课堂。利用学生爱好游戏的天性,创新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学习快乐,效果好,也锻炼了学生之间协作探究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渠道。高中数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题材,如严谨的逻辑推理、丰富的数学思想、以及广泛的应用等,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二、营造创造性课堂氛围
精彩的课堂就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一出“戏”。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戏剧能产生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效果主要依靠悬念迭起、疑窦丛生、波澜起伏的情节,那么课堂教学也应该依靠其曲折回旋、一波三折的情节来产生科学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层次挖掘:
(一)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好学,才能学好数学。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去热情探索;持久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向深度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趣,使课堂兴趣盎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现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度地重知识的传授,重解题能力的训练,轻视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按照学科内在逻辑结构展开讲授的多,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讲授的少;教师“独唱”的多,师生“合唱”的少;严谨有余,激趣不足,结果学生对课堂索然无味。整个课堂缺乏应有的灵动感。要使高中数学课堂动感十足,充满活力,教师就必须善于挖掘教学内容来激趣。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创设一个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从而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良好效果。比如可以使用蕴含着某种实际问题的事件(实在情境),可以是要求他们讨论的图画或录像(图像情境),可以是教师描绘、模拟甚至虚构的语言陈述(符号情境)。这样的设计达到以“趣”引“思”的目的,更可使学生兴趣高涨,当学生的学习被“抛锚”到了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他就会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样学习,也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积累、领悟和体验。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重视数学实验的功能,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有的人片面的认为数学抽象,枯燥无味。其实正是数学的抽象才带来其应用的广泛性。例如,在函数的应用问题中,加入人口模型、传染病模型、生物种群生态模型等。在导数及积分理论中,加入一些物理问题的实际模型。在极值问题中,加入关于用料最省、利润最高、容积最大等等,不胜枚举。再次,在教学中要以情感促兴趣。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他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顾泠沅先生说:“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情感条件,努力使学生在认知数学知识过程中,产生兴奋和喜悦。在课堂实践中,我体验到渗透数学史十分受学生欢迎,作用也很明显,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疲惫的大脑,还可以通过对知识背景的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另外,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坚定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导出“新知”,“导”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变讲为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不同内容的引入,要从问题的提出开始。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适时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从而逐步深入地得出结论。若直接给出定理,再分析证明,学生会很容易忘记,难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运用自如,更无法达到创新的要求了。
例如高中数学证明题的讲解时,可以给学生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证明该问题,我们学过哪几种方法?
(2)每种方法的条件和结论是什么?
(3)各种方法的区别是什么?
(4)本题用哪种方法比较巧妙?
(5)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样考虑?
通过提问、讨论,学生不仅会证明这道题,而且类似的问题都会求解了,起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数学研究中有意识地去作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如应用公式、法则不奏效时,反过来应用;推理论证过程行不通时,考虑逆推;直接证法不行时,考虑用反证法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难则反”。
例如:苏教版必修二的教材中第26页判定两直线为异面直线就使用的反证法。
而高中数学的解题中也常常需要使用逆向思维。如:“已知一个命题为假命题,求参数取值范围”该类问题,笔者在教学时一般让学生进行多番尝试,进而发现该类问题“不做假”,采用逆向思维解题比较简便。
(四)变式引领解题演练
变式练习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创造。数学变式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背景从多个方面变更所提供的数学对象的某些内涵以及数学问题的呈现形式,使数学内容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的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变式引领解题演练,就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个的阶梯。在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变式,互相演练,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完整的新知识体系。每一个变式又都有创造的意味,从而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
(五)加强直觉思维训练
法国著名数学家彭加列在谈到直觉思维时说:“没有直觉,年轻人在理解数学时便无从着手,他们不可能学会热爱它,他们从中看到的只是空洞玩弄词藻的争论;没有直觉,他们永远也不会有应用数学的能力。”在谈到数学的逻辑推理和直觉思维时说:“二者缺一不可,唯有逻辑能给我们以可靠性,它是证明的工具,而直觉则是发明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学习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例如函数方程的根是否存在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先画出简单的草图,根据自己的观察判断是否存在,然后再进行求解证明。
篇12
对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更容易受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去想问题办事情,而对于枯燥的说教和艰深的道理则十分反感,所以有很多同学对思想品德课的看法是:讨厌思想品德课的说教。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变“说教”为吸引,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来自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尚不发达。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讲课过程中,就要注意将抽象的观点用丰富的材料加以说明。材料丰富,观点就活了,反之,观点是死的,学生接受不了。要用许多材料说明观点,使观点从材料中逐渐地表露出来,即水落石出。例如,讲“如何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个问题时,我讲了古希腊演讲家口含石子练说话,喜剧明星潘长江扬长避短及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使大家认识到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进步,增强自尊自信,这样就使空洞的理论有了具体的材料来支撑,变得直观可感。在讲友情的重要性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些名人名言,如:得不到友情的人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生命就会在时间的涛声中枯萎,心灵之壤就会在岁月的变奏里荒芜。然后让同学们谈读后的感想,并将这些感想加以归纳,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友情。
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心理状态和道德情操以开卷方式检查教学效果,因而更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如在讲解“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时,我让学生通过小品《比较》来总结这一观点,以培养其分析能力。在讲“抵制庸俗情趣,要选择性地欣赏文艺作品”时,让学生讨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部分是什么,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提高了同学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同时,在练习时我借鉴了一些教师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设计习题,并由学生自己解答,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复习提问这一环节,我把习题设计成三类,即判断、选择、简答,尝试着让学生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可以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当然,我们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创新,使政治课在知识严谨和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加趣味盎然,成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学科。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县第二中学)
篇13
二、提高教学趣味性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要想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仅有良好的开端是不够的,还必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新颖有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巧妙安排教学环节,以永葆思想品德的生机与活力。
1 恰当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官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增加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讲述“造成挫折的因素”这个问题时,我剪辑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炸毁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两段录像放给学生们看,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些挫折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比枯燥的说教生动、形象得多,对学生也更富有吸引力。
2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自己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如果不注意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方法的转变,就会变成乏味的说教,而这种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学生不但没有兴趣,还很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用一个童话剧、一起发人深省的案例、一件有意义的身边小事、一次精心准备的课外活动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就会全情投入,从而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当然,创设课堂情境要小而具体,难度视学生的情况适度来定,要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3 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生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对学习自然就有了浓厚的兴趣,而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对学习自然也就产生了厌倦。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在课堂上经常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持续的一种有益手段。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看起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问题,有些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有些偏激,这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否定,因为这些问题和见解正代表着学生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正是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找到学生的观点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然后再对不妥的地方加以说明,告诉他们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勇于创新。当然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教师也要及时予以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