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专题

1历史知识的编排优化

在学习历史知识期间,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考虑在基层中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审核,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可以提升兴趣,对历史知识产生喜爱,这样所进行的教学计划才是真实有效的。在对教学计划进行编排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期间的需求,以及历史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的总结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教学理念,通过这种组合的编排形式,可以避免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陌生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先进教学方法所发挥的优化作用,对教学计划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全面落实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编排优化时,要考虑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并定期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以此为参照标准来分析教学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对于高中历史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现编排,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标准,整体化的历史知识更方便学生记忆。上述内容中所论述的编排优化,在实际应用期间还需要结合历史教材来更深入的完善,为教学计划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创设情境进行专题教学

情境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下,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情况来判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实现的。情境创设需要结合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内容来进行,以高中历史教材为出发点,并在情境创设中设计教学问题,巧妙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串联,拥有清晰的印象后所进行的历史学习才更安全高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历史知识积累期间,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时间记忆混淆的现象,教师应当进行耐心的引导,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这样学生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中,可以按照知识的主要与次要层次来进行,这样既不容易混淆,同时在历史知识的运用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帮助进一步解决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将历史知识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互融合,也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标准,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会感受到历史知识所带来的趣味性,会尝试利用课余时间来探讨更深入的历史问题,并在历史课堂中表现出独特的见解。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带有一定特征的,教师首先要掌握这种特征规律,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也可以听过布置课后思考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情景创设能力,在课后思考阶段,学生所搜集整理到的知识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丰富了同学的历史知识视野。时代背景与案例模式都是比较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对于基层中比较常见的质量隐患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配合,可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并促进长期教学计划在现场更好的应用落实。

3结合教材进行专题教学

教材是历史教学任务开展的参照依据,对于教学期间比较常见得知识点混淆问题,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教学课题进行更深入的设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整体的,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够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进行下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想要提行学习成绩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专题教学计划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理性的评估学习方法是否真实有效,以及在教学计划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的内容,对于一些常见的教学计划落实不彻底现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通过这种方法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提升。对于一些我国传统学派中的思想观念,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自由讨论,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并在教学计划进行期间,充分融合个人搜集整理的历史资料信息,将其应用在历史问题解决方法,达到更加理想化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材中的知识点也可以组织学生补充完善。教材是教学体系构建的框架组成,关系到学习期间所需要完善的内容。如果不能运行正确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教学期间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将成为阻碍学生学习成绩进步的主要原因。

4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行专题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与被动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要从长远目标考虑,对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行构建,结合教学方法应用后的反馈结果来进行更深入的优化,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中,要对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探讨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下降问题的有效措施,这也是现阶段比较常见的技术性方法,对实现全面教学计划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可以通过网络来搜集整理历史知识,通过网络平台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对历史知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内容进行串联。教师在进行专题的教学过程中,过分的延长教师讲授的时间是不科学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生不知道的东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之所需,解决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上的困难。高中历史学习常常会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的资料搜集任务,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来搜集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这样在学习任务开展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更加深入的解决,并通过技术方法来深入的探讨教学方法中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内容。

5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专题的形式进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复习,运用历史专题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历史题进行阅读,快速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全面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的进步努力保持着协调的步伐。高中历史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新生事物和新鲜现象:如老师们已经能够十分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求加强重点问题探讨;有些历史教师甚至能够进行双语教学;有些教师能够进行情景模拟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多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新鲜的教学理论被引入。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了力求符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实施的要求。课程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①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实非易事,因为在现实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往最为稳定的历史教材最近几年也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如果说把这个动态理解为一种开放性的话,那么这个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就一定处于随机和自由状态。从另一个侧面讲,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采取更积极主动的举措设计和创造一个新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设计的高度和难度都增加了,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次,初高中历史教学要求的差异造成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的差异。翻阅初中社会课程之后,可以发现初中社会课程中的历史学部分采用的是全球通史的时空概念。虽然这样编写能够培养初中生高度的全球视野和自由开放的心态,但是相对于高中现行历史教材专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二者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显然是不同的。比较高中的历史教材,初中的教学内容显得过于宽泛和空洞,很多具体的知识模块不能非常贴切地衔接挂靠在原有体系上;而且初中社会课程的设置囊括了历史、地理和政治三门社会学科,这使得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只知有社会课程而不知有历史课程,容易对高中历史课程感到陌生。这都需要高中历史教学在课堂设计环节上做出相应的弥补。

再次,高中学生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存在着对高中学习的适应问题。初中社会课程更多地展现各类媒体材质;高中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专业的学术性名词,对学生提出培养和运用逻辑性思维的要求,对知识整体把握和应用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更何况还要提升到精神层面和价值情感高度。如果学生对此毫无准备,往往就会对学科学习产生厌恶感。如果不在历史教学的课堂设计上考虑到这些,就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另外,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者本身也出现了问题。这几年大量在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正经历着从传统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转变的过程,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被要求随之产生变更,很多人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不适性。是固守原有的教学老套路呢?还是重新开展历史教学课程设计?选择当然是后者。

在课堂设计中最主要采取何种形式呢?

从知识类型上来区分,历史教育的基础知识点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本质上是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所表达的涵义,以网络结构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由于大量陈述性的历史知识是教学中理论深化的基础,因此对它们的记忆便成为教学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事实上经由心理学家实验证明,记忆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巩固和加强,或者因为信息间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抑制作用,记忆痕迹便会逐渐消退乃至遗忘。心理学家证明,经由真正理解了的信息是不容易被遗忘的。至此问题就归结到如何解决对众多知识的理解上。②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ausubel)的同化论理论指出,学习者在学习一段语言或者文字符号的材料后,在他头脑中留下的是这段材料表达的涵义,而不是语言或者文字符号本身。这个理论很容易得到人们日常经验的验证。③高中学生生理上处于青年初期,智力已经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并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某些特征。结合学习认知的一般过程,应想方设法对他们的各种感官进行强有力的刺激。

另外,中国某些社会学家曾经指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各类媒体的成熟和普及,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我们周围众多的意义阐释,大都是以图示媒体的形式出现的。当代高中生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图示的经验。

根据理论的指引和社会现实的客观存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大量地采用图示的形式,把众多繁芜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图示这种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方便他们更好地熟记并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怎样用好各类媒体材质呢?难道仅仅是把原材料简单地挂靠到相应的课程内容下,不分青红皂白全部用PPT播放的形式来展示吗?这不是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所表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相违背了吗?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图示的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由教师单独操作的,它必须是结合了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图示创造,由学生参与的一个过程。这必然是体现历史教学新思维的一个过程。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如何改进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如何体现历史教学设计的新思维?经过实践验证,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各类学科作知识迁移。知识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绝不会孤立存在。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已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④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类其他学科简易的知识,经过内在转化、借鉴和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进程,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从知识结构体系建构角度来讲,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避免单一的理论长期套用所造成的枯燥感。各类学科知识可以是文哲类,也可以是数理化类。

例一: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现在已经被压缩成短短一个节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在黑板上手绘一个简易的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图上标识出各个开放口岸的具置,再把各口岸按照不同颜色的彩笔连接,表示不同时期的开放。籍此说明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是呈现“点―线―面―网”这样一个过程,最后在《》中对北京的控制则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整体的把握。在这个教学过程设计中借助最简易的教学工具,利用地理常识直观有效地表现历史现象,并让学生参与,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他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个整体的认识。

例二:理科类的知识也可以巧妙转化为历史教学所用。在阐述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可以借用物理学自由落体的理论构建一个图像:图中小球自由落体的抛物线运动轨迹,可视为近代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可以做力的分析,形象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借用物理知识说明历史规律是一种新式思维。用学生已有知识框架理解纯文字的理论,更为直观也更为有效。

第二种方式就是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引入日常生活化的事件或者事物,撷取与历史学科相通之处进行类比。这类历史思维的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能帮助他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自身成长过程,促进他们的心智成长。

例三:很多学生很容易从自身认识出发,对历史经验教训往往表现出不屑,甚至嘲笑的态度。对此教师可以先询问他们的父母长辈是否有不符合时展的思想和行为,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请他们自我设想未来为人父母后,他们的子女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换位思考,使他们理解了生活在历史中任何人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而孤立存在的,任何事物在成长过程之中都避免不了时代局限性,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理解和认可历史。

例四:对于为何由无产阶级领导但是性质却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多学生表示不能理解。对此可以设计并手绘一个类似运动会中接力赛的场景。接力赛第一棒为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棒为无产阶级,双方的交接棒点为1949年。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在1919年这个节骨眼上出现摔跤掉棒现象,无力继续完成自己的任务。故而无产阶级则往回赶到1919年,搀扶起民族资产阶级,二者一起完成本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剩余赛程,即1919年―1949年的。籍此说明民主革命两个部分领导主体的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变故。通过生动又生活化的案例演示,简易的图示,学生很容易对中国民主革命有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对新各种细节上的比较一目了然。

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邀请学生直接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参与者,而且升级为教学进程的设计者。对此学生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必须具备组织和调度历史材料的能力。此类教学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一般可选择在高三教学期间展开。

例五:高三复习前,建议让每个学生为教师设计一个通史模版作为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的参考。其具体要求就是让学生打破高中历史教材的专题模式,转为通史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参照某一主要线索重新排序高中历史教材内所有内容。

例六:高三复习阶段后期,建议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关专题的原始材料,让学生参照以往的学习经验,参考教师平时习题类型,重新组织材料,设计试卷的部分,并配备参考答案。教师针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步进行指导。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尝试以教师的目光审视自身学习思维上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家克罗奇曾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虽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今天的高中历史教学却必须从当代的视野出发,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反思,在一些具体做法上多些尝试。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不断拓宽教学思维空间,使历史教学更卓有成效。

注释:

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一、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崭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

二、教学设计模块课程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灵活性。传统的高中课程往往以单元的方式来设计,单元与单元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线性关系,学习必须要个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灵活性较差。而新课程所采用的模块方式,由于不同的模块均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之间相对独立,这样,在呈现并列关系的模块中,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并决定从哪一模块首先开始教学,甚至若有必要,也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性选择。

4.开放性。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原有的课程内容组织的线性的梯装序列,而是课程内容得以用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纵横沟通及相互关联,这就打破了传统课程相对封闭的弊端,它一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经验融入课程,沟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进入课程,实现模块主题的不断更新而提供了前提。

总之,教学活动设计时,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探讨。但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达到预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民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案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Z1期

篇4

课程改革重在实施,实施的主要环节是教学,“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老师们应该不断实践、探索、反思的。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的教学设计上。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重,怎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改理念,又能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整合挖掘课程资源,设计出创新教学内容。

尽管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但对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说,应该首先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是教学设计的最主要依据,也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基础。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才能知道怎样用教材,“用教材教”首先是用,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新课标提倡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是要求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结论,让教材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资源。通过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高中历史课标表述简练,教科书编写详略不当,使老师在备课种感到难以把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切实转变观念,不再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让教材牵着走,真正摆脱教材的束缚,实现教学创新,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历史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责任。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对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创设情境、展示材料等),如何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不少老师存在误区,但不能替代常规教学,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提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一味地追求课程资源的广博、新奇而忽视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课件的话,就容易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课堂教学中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多媒体展示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索时间都被挤掉了,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只要老师因地制宜,运用合适的教具,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就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堂好课。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表演、感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

2.教学语言:丰富的语言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历史本身是丰富生动的,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要语不烦、达意则灵”。教师一句精辟的话语,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身难忘;一个生动的历史知识点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顿开茅塞。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深刻领会课程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寻找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是教师必须应对与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条件。能否构建符合课程理念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系到课程改革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成败的关键。笔者结合近几年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亲身实践,就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浅谈几点想法,以作抛砖引玉。

一、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科学构建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历史教师探求教学目标的源头,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法规。笔者认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步骤应该是精心研读课程标准。做到明确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体会课程设计思路,了解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与内容。其次,科学构建教学目标。做到细化教学目标,全面整合三维目标并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学有的放矢。

如设计岳麓版必修Ⅰ教材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时,教师先研读课标,了解明确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即“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然后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构建教学目标。即 “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设计好本课教学目标且准确运用教学目标是上好本课的基础和关键。

二、整合教学内容,突显教学主体的教学设计

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也不是让学生把笔记作为标准答案搬进作业、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整合教学内容是构建有效的教学设计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整合教学内容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有学生主体地位方案的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按“探究活动”进行。如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时,预设三个课堂问题探究来贯穿和整合本课教学内容,探究一:为什么美苏会从战时的盟友变成战后的对手?探究二:二战后,美苏两国采取何种方式互相对峙?为什么?探究三:冷战给战后世界带来的是什么?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把握知识脉络,发现规律。

其次,要有对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方案的设计。如将“冷战”的表现整合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由于新课程教学内容是采取模块、专题形式,而每个模块、专题又是各成体系的。设计时要对各模块、专题内容进行完整准确地把握,并加以优化整合,使其结构化、条理化。使其主题更明确,重点更突出,结构更清晰,层次更分明,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在处理模块与模块之间关系时,必修Ⅰ的“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专题单元;必修Ⅰ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的“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单元;必修Ⅰ的“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单元等。由于这些专题之间内在联系密切,在教学设计时,往往能从其相互联系的特点出发,适当地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这样,学生既容易全面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又突显了教学主题,能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实用而高效的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当然优化教学方式要以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史学原理、观点、历史概念),教师可选用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目标要求达到理解、领会、运用层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式教学等。在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教学那些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面的历史知识时,也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以避免满堂灌。在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进行要求达到理解、领会、运用层面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进行适时、科学的的指导,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时,用回忆法进行导课,用探究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视频、图片直观法来理解本课重大事件,用课堂训练法来巩固知识。因此,优化教学方式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综合因素,实事求是、科学地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确保教与学的实用性、有效性。

四、重视教学反思又善于反思,构建完整、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篇6

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

哪些问题呢?本文就这一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学生主体激荡心灵

一、历史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进行历史知识的梳理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

程、内容、组织形式、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

定蓝图的过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

,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要抓

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开展,要分析各教学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媒体与方法)这间

的联系,实现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所以现今的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绝不是有些教师认为的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梳理。

二、教学设计要注意汲取集体智慧

教学设计不能只依靠一人之力。现今的教学每一学科都在实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

智慧,大家可以讨论,弥补个人备课过程中的不足,避免个人谬误的产生,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设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时,从设计的结构、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习方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

、探究资料的查找、巩固练习的整合、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了多次的讨论、修改。最初我们只是简单的

按课本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了基础知识这一块的梳理,显得比较杂乱无章,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后

来经过讨论我们进行了基础知识的整合,以改革开放为界,把本节内容分为两大块进行讲述。这样可以让

学生形成一个简单而整体的认知,便于记忆基础知识,成效颇大。

三、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依托于教学设计但又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学生而设计的,要使全班学生有所收获,所以教

学设计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找准新知识的切

入点,合理导入新课,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兴趣让爱好合理有效的计课堂教学,但教学

设计是一节课的理想化进程,面对不同的地方,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状况,这要求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灵活化,为课堂实施留有空间。碰到教学设计中没有设计到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转变,

妥当处理,不要被教学设计所束缚,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

四、历史教学比较枯燥,如果教师自己一味的讲,学生很快就会厌倦,注意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参与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有迷惑、不解,也有探索和发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悬念,而使用旧知识又解决不了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去体验,从中发

现新知识,学生就会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

五、好的教学设计要能激荡学生的心灵,注意了解启发学生。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把学生

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

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了解学生的方式方法是多

种多样的。平时通过测试、观察、谈心、问卷等,力图从正面或侧面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捕捉学生的心

理变化,并详细分析。思考定位教学设计,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

学生观察;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努力去营造一种

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篇7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等。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角逐,教育的较量。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的教育为了顺应时展的需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工作,并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下,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将高中历史教学将有效教学作为现阶段的战略目标。

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2.1 教师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决学的疑惑。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倡导高中历史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中历史教师并未完全贯彻新课改的内容要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仍然以教师作为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无法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2.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是很大,具有抽象性。历史记录的是对过去各个朝代以及朝代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记录,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上千年的洗礼,因此决定了历史具有发杂性。在实际学习历史过程中,学生很难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将各个朝代以及各个朝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理清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靠死记硬背,渐渐的就会对历史产生厌恶,感觉学习历史非常的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期兴趣。

2.3 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虽然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过渡追求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并未将教学真正的建立在学生的实际接受和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在新的教育改革阶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着重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交流辩论的方式进行历史学习。突破原有的课的限制,进而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

3.1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新课改形式下要求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创建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现代的学生追求个性的解放和张扬,这就要求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质疑,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思考,畅所欲言,满足个性张扬的需要。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当学生提出了超出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否定,要积极引导,不能强制性的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预设,也不能以教材的内容区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3.2 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历史教学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异于听天书,学习效率和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以史为鉴,培养时代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只有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的视角看历史,让学生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远,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现实的生活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起来。让学生字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进而服务于现实社会,增强民族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

3.3 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习惯于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常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简单一句话可以将其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历史就像是由各类人物串联成的故事,在历史教学设计师,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故事的形态引出事件,先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然后在“讲故事”过程中不断抛出问题,因为好奇心的引导,学生就会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使得学习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4、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由于我国新课程改革尚处在实践的关键期,并未趋向成熟,所以在新观念与传统观念交织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还无法完全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内容,使得教师和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发挥主力作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对教学设计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教学设计适应现阶段新课改的需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教学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进而推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晶. 高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王淑A.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9

一、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国具有大量丰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然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使学生将错综复杂、大量的历史脉络进行疏通、理解、掌握,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由于人类最好的教师是兴趣,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后再对其进行细心地引导,从而使其学习历史的效率得到提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参与至其中,而且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若想让学生对每个朝代的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并融会贯通,仅仅依靠单纯地死记硬背是无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行培养的,反之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反感、讨厌等不良情绪[2]。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以《》一课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影视剧,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地预习本课内容,从而能够将本课重要知识点进行更好地掌握。自主预习能够使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就每个小组提出最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鸦片”一词的由来是什么?第一次有何特点,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和危害?然后请各小组代表阐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最后由历史教师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行归纳、点评。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合作团结、互动学习的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充分地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让历史教师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

二、充分地了解历史背景与史实

高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将历史背景与史实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使用发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然而,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将历史事件的背景进行完全地呈现,因此容易使学生过于简单地理解历史人物或事件,而且还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误解[3]。所以,在人性化课堂上,高中历史教师应对学生充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与史实,使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看待、理解历史内容。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一课,教材上只简单地介绍了日本从锁国逐渐走向开国,倒幕运动以及明治政府成立等历史背景,而没有详细地介绍为什么日本会成立明治政府,明治维新运动的根本意义如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以上几点进行补充。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引入明治维新的更多史实,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该历史事件。

三、设置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历史情景,以抽签的形式选出一个小组,让该组成员分角色扮演某历史事件中的任务,尽量还原历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事件,而且能够对其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还能够使其积极的情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4]。另外,历史情景教学还能够让观看的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若学生未能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历史教师则应在适当的时机将表演中产生的错误进行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呈现历史,从而避免误导学生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人性化课堂教学理念能够大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历史课堂的教学重点知识。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互动式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了解、掌握历史背景与史实,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地感受历史。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灵活地应用其他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才能使人性化课堂教学的优点得到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4(11):31-37.

篇10

新课标历史教科书总的编写思路是:遵循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模块+专题”的编写结构,注意中国史与外国史之间的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建国以来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编写模式,建立起了模块相对独立、总体整合的内容体系。但是这一全新的教材结构、内容及形式的急剧变化与学校、老师与学生的现状相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专题史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和注意多种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学生对专题史学习状况的适应情况调查

凸显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理念。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不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学生在初中时通史知识的基础并不牢固,新课程把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根基估计得过高。而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却又打破了通史体例,造成专题史教学跳跃性大,逻辑性差,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将历史知识固有的体系割裂,初中与高中新课标历史知识之间的过渡太陡,这就好比爬山时上山的阶梯都拿掉了,让同学们直接去爬悬崖峭壁,其难度可想而知———高中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体系。二是新课标历史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经常教师上完一课以及一个单元(一个专题)后,学生没有理清线索,头脑中一团乱麻,紧接着又开始学习一个新的专题。这样学习历史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太强,学生的学习量过于繁重。

针对调查状况以及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历史教学设计上特做以下几个初探策略。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一)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机衔接、有机整合必修模块,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应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在备课环节上下大功夫去钻研。

从目前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中学生在初中阶段还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简明知识体系。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打破时间顺序,学习专题史,在所学的专题上深化历史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做既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通史,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弊端,又可以克服初高中历史课都学专题史缺乏系统性的弊病,同时充分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长处,让其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然而,对于初中历史通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学生来说,学习高中专题知识就有相当大的难度。时间逻辑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有了时间逻辑,我们就可以探讨“对的影响”;没有了时间逻辑,就可能出现“对的影响”的伪问题。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大多数专题内容都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排列的,例如要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学生对从夏到清中国古代各朝代的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了解“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就需要学生能够按时间顺序排列从1840年至1945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历史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事迹。新课程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相对而言,不太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时空观,更何况基础差的学生呢?

因此,在进行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设计要以一定的初中历史知识作为铺垫时,适当为高中学生“补课”是必要的,这种补课不会占用正课的时间,可以几句话一带而过,但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商业的发展”一目时,课文是按商—周—隋唐—宋元—明清介绍商业发展的,跳过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就在备课环节适当加进来并在课堂上简单补充介绍。当时就有学生表示自己再查资料了解这几段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因而这种适当的衔接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只要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二)科学处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关系,实现历史学科功能

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把思想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但在“知识主义”和“能力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为主,思想情感教育成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附属品。而新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高度出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之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提出,无疑使历史教学任务由传统的“双基”便成了“三基”(认知目标、应用目标、情感目标),她在统一融合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时,更加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 转贴于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方面更加明确指向五个方面:爱国主义情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民主和法制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养成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释然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放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目标体系,这就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和依托———以过程和方法为手段,把情感领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是学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情感态度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态度,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都需要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学习来落实,同样,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与技能,三者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体现新课改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我们必须确立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转变。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抓手,而非“圣经”。对于历史教材,我们应将其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资源就应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理论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就是“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举例说,利用教材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四)教学设计要与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历史为现实服务理念

【案例】历史必修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节教学时,某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并从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说明了其表现,之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原因,重点分析了WTO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让学生讨论。

【分析】从课堂教学结构方面来看,这节课是合理的,教学也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但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学生对全球化的感受和体验也比较多,教学时不应就书本而论书本,应当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且又增强了历史的亲切感。当教学内容本身时代感、现实感很强的时候,作为历史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书本走向社会。

【案例再设计】我们已经生活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说说你享受到了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成果?(由此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篇11

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新课程作业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广大历史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树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发展的作业设计理念。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已一大都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与努力,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部分教师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课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素养的提高。本文作者认为教学设计大体可分为五个步骤,分别为备课—讲授—提问—测试—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备课

1.备课时应认真研读课标,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整合与处理,主语也应以学生为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采用“体会、体验、认同、感悟、感受”等心态词汇。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能始终贯穿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仅包括学生知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应包含学习方法与情感体验等方面。

3.教学开始时首先展示单元或本课总体结构。

4.新授课选用的方法可以是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5.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层次性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及开放性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第二点任务——讲授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选择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讲授法、情景复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法等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体来说比如“讲授法”是一种最传统最基本的历史教学方式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方式仍然有它的特点和优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设计的第三点任务——提问

“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要想成为学生主动参和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提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新问题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手段之一,因为许多教师仅仅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而随意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索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在提问的科学性、启发性、目的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失误。结合高中历史课程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差异和教师教学的个人素质,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出发,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教师亟待对课堂提问的策略加以探究。

四、教学设计的第四点任务——测试

一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二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外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也主要是检测上述二类知识。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

篇12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篇13

1.2 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②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1.3 学习步骤合理化。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①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②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③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④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2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2.1 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