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物鱼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课堂学习用微课,让课堂生动高效
微课教学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教师讲解视频、卡通动画或影视剪辑视频、电子黑板、师生自拍视频等,创设出由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其中视频是最核心和直观的构成元素,决定了微课的呈现质量。它们以有趣、直观、生动的情境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开发多角度的思维通道,促进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1.新课导入用微课,还原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兴趣
生物学科本身极具趣味性,运用“微视频”手段辅助教学,可以更加丰富生物“趣味性”。比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截取种子萌发过程延时拍摄视频作为微课的主要呈现内容。通过视频提供生动、形象、直观、刺激的教学效果,可以促使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共同参与,直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用微课,浓缩知识容量,拓宽视野
生物学科侧重介绍生物的基础知识,是一门容量大而泛的学科。传统教学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且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利用微课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动物的运动》这节,利用微课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不同运动方式,借此既可拓宽学生视野,又可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再利用关节模型、简笔画、实物展台等结合,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记忆。
3.情感教育用微课,展现情境教学,打动心灵
情感教育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之一,而微课的直观性、生动性能够使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节时,引入有毒物质富集后果的图片和报导。通过展现生活现实,达到预定的情感教育目的。
三、课后复习用微课,让复习活泼高效
学生往往容易对已知知识产生“烦躁”之感,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考点,事先做成微课,放在网络学习空间或师生共享云盘,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自主观看微课。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去复习、记忆知识,让复习变得充满乐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还能借助反馈练习,提高复习质量。
四、探究实验用微课,让实验完整高效
篇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67―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下面,笔者立足于生本教育,从不同角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和他们自身密切相P;教师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全方位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以“杠杆原理”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比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将道路中央的大石头移走,确保车辆正常通行。在提出该问题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学生提出的观点加以总结,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教学设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具有鲜明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要以多个教学标准客观评价班级学生,要告诫学习好的学生戒骄戒躁,多鼓励后进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客观呈现。
以“焦耳定律”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实验,根据他们已有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比如,让某些学生负责实验过程的设计,某些学生负责试验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准确理解“焦耳定律”概念等,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与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这种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哪些因素紧密相连,一旦改变物理条件,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促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32-04
[作者简介]郭荣辉(1969―),男,江苏高邮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教材、课件、网络、模型、实物、实验等),通过意义建构而逐渐获得的。”教师只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环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同时,它也有利于适时、和谐地进行思想教育,预防和矫正学生的认知缺陷,强化反馈信息。因而,创设教学情境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呢?根据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特别是近三年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技术、新媒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实践情境、时事热点情境和生物学史情境的策略。
一、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前和探究学习过程中,为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精心设置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学习。问题情境分成“问题发现情境”和“问题解决情境”两类。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勾画”“视频播放”和“标注”等功能创设问题情境,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使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提高了近10%。
(一)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发现情境就是学生在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创设问题发现情境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对问题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的角色,从而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学生在探究学习“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功能在屏幕上先拖入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图片或者出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模型。笔者提问:“你们看了这三种血管后发现了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这三种血管的图片或者模型后发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厚薄、管腔大小不同。接着,笔者再拖入学生可能发现不了的问题:“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速度一样吗?”“这三种血管在人体内如何分布?”学生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探究三种血管的结构,从而有目的地看书,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再通过视频的播放、标注和勾画以及列表比较这三种血管,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血管的结构。
(二)问题解决情景
问题解决情境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前,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课本、观看视频和动画等,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在学习“尿的形成过程”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的拖放功能在屏幕上拖入一则资料:“科学测定人体一昼夜可产生原尿150升,而排出体外的尿液只有1.5升。”用荧光笔在“原尿150升”和“尿液1.5升”上进行勾画,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并用红色电子笔在资料后写出“为什么”。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他们会主动探究“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差异有哪些?”“原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不知不觉地探究了学习了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有目的地探究了有关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的表格,仔细观看有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动画,认真观看尿液形成过程的视频和演示器的演示。这样,学生就一一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解决上述各个问题的基础上自然就解决了教师起初设置的问题,从而容易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二、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实践情境就是利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生产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放”“幕布拉动”“魔术笔的探照灯”“放大”等功能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既符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由事物的现象深入到本质的探究精神,完全符合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可以从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以及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考虑。
(一)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来源于生活。从学生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一个探索究竟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一定有效,甚至高效。例如,学生学习“真菌”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拖出霉变的橘皮和馒头的图片,接着用魔术笔在霉变的橘皮和馒头图片上分别画一个圈,突出显示橘皮上霉变的部分,同时提问:“这个橘皮长有什么?”“这个馒头上长有什么?”“这些生物属于哪一类?”这样,教师一下子就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拉入课堂中,从而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探究和学习中。又如,学生在学习“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白板拖出果农环割树皮的图片,接着用魔术笔在环割树皮的图片上画一个圈,突出显示树皮的环割部位,同时提问:“果农为什么要将果树的树皮进行环割?”“这说明了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植物茎中筛管的功能以及树皮作用的欲望。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认真阅读课本和观看图片,自然就解决了上述问题。
(二)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从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可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能够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时,由于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亲身饲养过蚕宝宝,对家蚕的一生各个阶段的变化都比较清楚,于是笔者就请一个饲养过家蚕的学生谈谈家蚕的一生。同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提一些问题,诸如“家蚕的幼虫吃什么?”“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叫什么?”“蜕一次皮后的幼虫称为什么?”“家蚕的幼虫要经过几次蜕皮才变成蛹?”“最后一次蜕皮在什么地方进行?”“家蚕的成虫叫什么?”“它吃东西吗?”……同时,教师运用交互式白板适时地拖出家蚕各个时期的图片,播放家蚕一生的视频和动画,并进行标注,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运用学生从事家蚕饲养时观察体验到的现象创设情境后,一方面唤起饲养过家蚕的学生的回忆,做到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激发没有饲养过家蚕的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这部分学生细心观看有关家蚕一生的视频和动画,认真聆听饲养过家蚕的学生的讲解,甚至有了饲养家蚕的冲动。
(三)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
学生青春期身体的变化,发热、传染病的预防等生活实践情境与学生密切相关,而且学生又比较熟悉。教师从学生自身体验的现象入手,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亲切度,拉近师生的距离。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必然有探究其所以然的心理,这样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想象,因而成功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便于知识的建构。比如,学生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时,教师首先在屏幕上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诸如在非典流行期间学生每天早晨量体温,开窗通风,锻炼身体,喝板蓝根水、戴口罩、勤洗手、用84消毒液擦桌子等。接着问:“这些做法分别属于预防传染病的什么措施?”同时请一个学生将这些做法分别拖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框中,其他学生完成相应的学案。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和想象能够完成这样的学习。通过其他学生的矫正和教师的讲解进一步加深印象,学生修正了之前的概念。
三、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时事热点情境
时事热点一直是学生十分关注的内容。时事热点包括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以及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这些备受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巧妙地设置成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时事热点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补充书本上原先没有的生物学知识,夯实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的变异类型”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入宇航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太空之行的图片以及他们携带的植物种子的图片,用魔术笔在植物种子的图片上画圈,突出显示植物的种子,同时设置问题:“宇航员为什么要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这是什么变异?”这样就很自然地运用时事热点创设了情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注意力就高度紧张起来。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就容易弄清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是否由环境引起的。再如,学生在学习“癌症的致病因子”时,教师巧妙地在屏幕上拖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辐射图片以及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儿童患白血病的资料。同时提问:“福岛核辐射有什么危害?”“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儿童患白血病的比例较高?”“核辐射属于什么致癌因子?”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利于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物理致癌因子这一抽象概念来就容易多了。
四、运用交互式白板创设生物学史情境
生物学史是对科学家的高度概括、结晶和升华,是生物学科宝贵的财富,其内容包括生物科学发展史、科学发明的历史、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生活史。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物学史情境,可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展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入有关植物光合作用发现史的三则资料――范・海尔蒙德、普利斯特莱、希尔的实验,接着提出并展示相关的问题,诸如“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土壤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范・海尔蒙德的实验说明了什么?”“普利斯特莱的实验由几个分实验组成?”“这些实验为什么都在钟罩内进行?”“每一个分实验说明了什么?”“综观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过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希尔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等。同时,教师播放有关实验过程的动画或者视频。通过这三位科学家的经典科学实验,学生基本上弄清楚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等。通过展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矫正了错误的前概念。
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之所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发明,除了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执着的追求外,还有其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设置成教学情境,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科学研究的变通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首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拖出有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资料,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归纳出袁隆平的探究精神、毅力以及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播放有关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视频或者动画,同时提出:“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学生通过视频或者动画的观看得出:“我们还要学习他比较的思想以及叛逆的思想。”最后,教师将袁隆平的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分别说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而且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有关生物科学实验的过程史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史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习他们崇高的品德。例如,学生在学习“生物进化的学说”时,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过程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什么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我们应该学习达尔文的哪些科学精神?”“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包含了哪些内容?”这样不仅促使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聆听他人的讲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结合作精神、独立思考的品质以及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往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息息相关,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社会决策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各种功能展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相关图片、播放相关的动画和视频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新的知识放入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学生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来建构新的知识,效果则会好很多。
篇4
1 故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故事教学法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类比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变为简单具体的故事,增强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适用于对田间试验设计部分的讲解,而不是适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2 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 构思故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好的故事能帮助学生轻易且正确地理解所讲的知识点,差的故事会导致学生们偏离课堂。因此,在讲解田间试验设计时,要依据试验内容寻找或构思合适的故事。故事的来源可以是历史、小说、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科研和生活中的实例,亦可以是自己编撰的小故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以及良好的口才,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可以让学生们绘声绘色当地听到一个身临其境般的故事。构思故事像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剧作家写一部自己心仪的剧本,剧本的质量关乎最后故事的精彩程度,所以构思故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2.2 讲解故事
教师在讲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有感情有条理地讲述给学生听。讲解过程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如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互动,讲故事的主角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后面的故事讲下去,一个故事不仅仅有一个结局,结局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宽容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和谐快乐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的条理性,有事要设置一些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知识过渡
由故事过渡到知识点的讲解。故事讲解完毕后,可保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将知识点和故事进行对比,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讲解理论知识,并解释注意事项。这个过程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同时,这种方法也不能太多使用,一节课可讲1-2个故事,太多的话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课堂就会变成故事会,反而影响教学。教师避免被故事牵着鼻子走,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讲故事只是一个形式,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总结
篇5
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二、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
学生对游戏有着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于是在教学中我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有时我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
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制作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在课堂上,我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瓶》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瓶”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
3.探究实验类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
怎么办?
当时我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鱼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
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
方法四:“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
课上有的学生对我介绍的方法还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可见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这样具有开放性活动化的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不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内容吗?
4.设计与创作类
我们开展了营养食谱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眼、脑、手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篇6
1、前言
课堂教学阶段中,合理有效的提问,可激励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并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问阶段中,教师应基于具体教学内容,既定教学目标以及管理要求进行问题设置,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提问环节的科学有效性。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特征决定,其学科内容包含较多实验环节,倘若不引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合理的设置问题,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将由于学习难度较大而产生厌学情绪。为此,我们只有有效的掌握课堂提问技巧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方能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综合全面的新时期人才。
2、进行激趣性、针对性提问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中,对于抽象内容的探究,由于无法生动形象的阐释,因而会令学生在课堂之中产生疲倦之感。为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应体现新意,进而令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知识兴趣,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例如在讲授食物链以及食物网的知识阶段中,教师可引入激趣性的方式,即小鱼被大鱼吃、虾米被小鱼吃,令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热情。在讲授虫媒花有关生物知识时,可通过:要想长得好,需要蜜蜂花中跑的趣味引导,进行合理的提问。
另外,教师应合理的遵循针对性提问原则。在不同章节与课程内容中,应把握问题设置关注难点与重点环节。并可选择在教育出错的环节以及疑难之处进行提问。当然,问题的设置无法面面俱到,同时也不应蜻蜓点水,略微带过。应合理的把握适度原则。同时应基于学生现实状况设置问题,尤其对于学困生,应把握在疑难以及热点问题环节进行巧妙提问,进而辅助学生最终有效的突破难点以及重点内容。
3、注重启发性,引入梯度提问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令学生感觉立刻充满活力,进而令课堂有效激活,并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令智慧之花展放。例如,在讲授果实与种子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注重启发性的提问:同学们银杏就是我们普遍所说的杏吗,这是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比对分析,明确了两者的相似点,而后教师可继续进行点拨,令学生明确银杏为种子的道理。通过体味,可令学生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并快速的有所顿悟,进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应掌握梯度性提问技巧,依据不同课堂阶段应呈现出梯度转变。课程内容问题的提出,应体现层次性。通常来讲,开课阶段的问题设置应为:是什么,其目标在于引领学生全面了解该节课程具体内容,进而令其形成基础印象。而后教师可进行为什么的提问,最终引领学生我们该怎样做。例如,在讲授有关变异与遗传的知识内容时,可先设置问题:一堆双胞胎兄弟,哥哥在农村生活,皮肤黝黑,而弟弟则在城市长大,皮肤白皙,那么兄弟俩变异为可遗传性的吗?而后则进入学习新知识阶段,在讲授遗传基础知识阶段中,可进行提问:上述问题属于何类变异,这是为什么?结束课程阶段,教师应进行有效总结,并合理的过度至后续课程内容,进而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悬念,即生物变异以及遗传存在何类共同基础规律,令学生更加期待下一节课程共同的探讨与研究,并形成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4、有效引入激疑式提问模式
激疑式提问模式,可令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集中注意力,并形成强烈的好奇心。该提问方式引导下,学生将主动的形成疑惑,同时良好的认知疑惑,产生明显的探究学习动机,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设问可令其更深入的探究学习生物学奥秘。为此,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效引入激疑式提问模式,进而令学生在积极的探索学习阶段中主动优化知识结构,在错误、质疑以及意外的环境下积极探究,有效学习,在动态学习环境中,提升综合水平。
5、掌握科学提问方式,优化教学策略
实践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提问方式,引领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在科学具体的思考下,令难懂的生物知识合理的转变发展成更为更加明确、贴近生活的具体现象。为锻炼学生掌握良好的判断、分析技能,教师应有效的借助局部特征放大的模式,引入演示片段,合理的引领学生进行不断的分析、全面的概括与清晰的对比,进而令各类生物现象深入到学生脑海思维之中。教师还应引领学生采用有效的语言方式对客观现象进行阐述,利用清晰的概念揭示具体的物理现象。另外,教师应组织丰富生动的课外活动,选择恰当时机令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并积极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实验,令其在科学探究阶段中掌握多彩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教学设计阶段中,教师应契合教学内容,紧扣主题,逻辑清晰,进而为学生开创良好的学习场所,进行科学的实验指导,并通过良好的问题设置将学生引领到全新的目标层次。问题设计应契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目标。同时应关注锻炼学生实践动手技能,令其达到更良好的思维水平,掌握必要的观察技能。再者,应合理体现设置问题的丰富趣味性以及可探究性。学生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可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思考,最终精准的得到正确结论。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应有效培养锻炼学生综合思维以及思考问题。例如,在讲授生物生长环境条件阶段中,应令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实验。由于较多学生在城市中成长生活,因而对一些生物生长较为陌生。为此,教师应引领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杂志书籍进行自主查询,了解不同生物生长成活习性,适应环境条件等。而后可基于知识重点内容巧妙的设置问题,令学生在充分的准备后充满信心的回答,在教师的肯定鼓励中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热情,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6、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的进行提问,设置疑问,不但可令学生充分渗入的学习学科内容,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同时可显著的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完善的展现教师实践教学艺术性,彰显学科魅力。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有效的进行激趣性、针对性提问、注重启发性,引入梯度提问模式、掌握科学提问技巧,方能真正优化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总体教学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1、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
“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
2、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
(2)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篇8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133-02
1 前言
信息化技术下的微课,迅速成为教育领域微时代的新宠儿,5~8分钟的微课以短、小、精、悍的特点,受到学生、教师的钟爱。对于学生来说,微课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灵活方便的学习方式,而是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谐,更能激发潜力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随时打开“小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更强。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的某一方面不再需要反复强调,把精力投入组织、指导、关注因材施教等方面,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2 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体现的优势
微课可以说是应时而生、应景而生,在当今教育提倡学生应做学习的主人翁的年代,颠覆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翻转了“以教为主”的课堂,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在这个极度扭转的过渡阶段,微课走进课堂即迅速融入教学中,并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以“点”带面,启动自主学习能量源 初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知识框架大,知识点的特点是零散、抽象,抽象的生物知识让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显得有些吃力。微课的直观形象化易于理解,可以将生物知识点进行素材趣味组合,学生学习起来兴趣浓厚,记忆犹新,从“点”中经过内化、重组,覆盖全面。初中生物微课重在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方面展开的教学,每一个微课涉及的知识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生物实验、学习方法等都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主题。将生物微课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形成生物知识的教学主线,从而牵动起完整的生物知识链,以“点”带面,部分可以带动全局。学生通过每一个点的逐渐渗透,经过内化,激发出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产生积极的自主学习行为,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全部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掌握。
知“微”见著,突破生物教学重难点 生物实验是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实际操作,可以培养科学性的思维方式,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但由于受到季节、气候、生物活体、课时、实验室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有些实验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微课不受任何时间、空间、外界环境影响的特点,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制作好的微课可以一年四季随时播放观看,生物活体可以制作成虚拟生物活体,微课实验即是一个小实验室,学生可以随时身处实验室,体验生物实验、学习生物知识。微课虽“微”,但是有着披荆斩棘之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微课,重点、难点不攻自破。
“微”言大义,促进素质教育高效化 生物世界极其微妙,蕴含着科学宝藏,每一个学生的学情不一,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微课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知识的学习只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微课的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所有教学设计、分析、制作都是围绕知识点、教学环节等而展开的。并且微课不仅仅重视教师的“教”,而是在教的过程中展示教育教学理论与知识的整合,以此为教学契机,重视学生的“学”。学生围绕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即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行为,在自身的知识体验中,才能在理解之中感悟到知识的真谛,从微课的“微”言中体会大义,分析知识、品味人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达到提高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3 巧用微课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自主化学习,主要采取的是分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内学习、探讨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注意力一般在15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在5~8分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材、身心发展特点,采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动作,紧扣主题制作出引人注目的科学、合理、高效的微课教学课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巧用微课,将微课的妙用发挥到极致。学生掌握了使用方法后,才能如鱼得水,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学习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下以“物|运输的途径”为例展开论述。
预习,学习新知识未雨绸缪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都来源于生活,所以教育从生活中来。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实践中的生活更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微课课件应根据预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制作出相关视频课件,供学生学习。首先,学生在预习生物知识的时候,需要进行预习阅读。微课内容就应涉及预习提纲,提纲多结合生活中的相关知识以问题形式出现。问题的设置应具有高度的启发性与悬念,并引导学生纵览全文、精读细读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展开有效预习。
如“物质运输的途径”的教学中,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微课课件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输液环境,创设出直观的运输过程,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制作,完整、清晰地学习生物知识。问题设置:
1)你能识别心脏的四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通?
篇9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
在《老子》里面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能够解决一时的饥饿却不是长久之法,所以传授他们现有的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
1.参与全程性
不论是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的进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整个学习目标的明细到学习重点的把握都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其中。
2.参与主动性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思想与行为的独立与自主就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3.参与情感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出的自我计划、自我选择和自我监控,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种情感投入,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挑战自我的快乐。
4.参与有效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之上,他能够在学习中做到自我掌握与自我评价,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现存的问题
初中的生物教材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了许多可以发挥的空间,转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合作的学习,才能够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与充实。
1.教学方法过于枯燥
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之中,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保姆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发现新奇之处,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在每一堂课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利用新颖生动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整堂课的学习氛围打好基础。例如在七年级的生物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导入,将一朵花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通过视频呈现在学生们眼前,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颗又小又黑的种子埋入地下就可以长出一朵美丽的花?蜜蜂是如何在花瓣上汲取花蜜的?为什么叶子要利用阳光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这些问题可以很快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带着疑问与好奇快速的进入课堂。
1.2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将课堂生活化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中模拟生活,使课堂更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例如在学习“茎的结构”时,让学生从自己家中带来一截植物茎的横切面,通过观察找出植物的茎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大家相互交换手中的茎看看不同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2.过分强调自主学习
初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表述大多都伴随着问题、试验或者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但正是由于教材留白过多,教师容易过分强调自主学习,但目前学生对于学习方法和策略掌握不多,学习变得更加吃力。
教师在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之前,要以章节为单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出问题让学生寻找答案,给出学习范围与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阅读与思考。掌握学习方式方法才能够有效地自主学习。
三、如何完善教学方式
初中的生物学科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而此时的中学生也正处于好动的生理阶段,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联合新教材留下的创新空间,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趣味和动力带入课堂之中,与学生一起营造一个自主、和谐,并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空间。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如果一个让人充满趣味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那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就是为这堂课画下完美的句号。在授课结束以后,教师要用精练的语言做出简单的总结归纳示范,然后让学生从中分析讨论,进行自我总结;或是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这种及时分析归纳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有效的记住课堂重点。例如教师在讲授DNA分子时,学生已经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与作用,那么在总结归纳的时候,就可以拿出两片同样的树叶进行分析比对,让学生比较树叶上不同的纹路,然后讲出为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将知识点归纳出来,记忆会更加深刻。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应该属于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可以诱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分组讨论给学生创下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在分组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做好主导工作,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可而止,不能让学生偏题讨论。每个小组还需要轮流选出发言人,讨论完毕后发言人需要记住讨论的内容与重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教师要适当的给予点拨和鼓励,让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学习是为了运用,而不是让学生一直被书本禁锢,让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也是教师的职责。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不但能够加强记忆,还能够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结束语: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最终学会如何去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教师在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上的进步。总之,教学是没有固定方式的,能够做到让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自主学习,并且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绍清.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D].2012.
篇10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生物学科赖以存在的基础。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主要是以一些陈述性的生物知识为主,旨在告诉学生“是什么”,这样的特点就使得初中阶段的生物实验多是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性的能力成为了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目标,在此背景下,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就难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尝试多开展一些有效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具有探究性的生物实验中实现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实验前的备课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活动中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要想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课,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常规的理论课,探究性实验课在内容上更加灵活、形式上更加多变、教学节奏上更难把握,因此,需要课前做的准备工作自然会很多。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研读和处理,通过研读教材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验具体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的实验时,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验器材,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如根据季节选择什么材料进行实验,如何让培养皿保持湿度等等;其次,要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探究活动的侧重点。在探究性实验中,有些实验侧重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有些则侧重实验装置的设置,还有的侧重实验的操作过程。通过课前备课明确实验的侧重点,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后,要注意对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对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视,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之前,认真做好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注意恰当的实验分组
现如今,大多数的探究性实验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的,这样一方面是考虑到实验器材不足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分组探究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保证探究实验的有效性,如何进行恰当的实验分组非常重要。如果分组不合理,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实验参与性不均衡,像是有的实验小组,往往是其中一两个学生承担着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工作,而其余学生则在旁边“看热闹”;另一方面,会造成实验小组整体的实验探究能力的不平衡。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在实施分组的时候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在组建小组的时候,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以保证小组的整体能力的均衡,同时,在小组内部明确实验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操作、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分析总结等,这样各有分工,不但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性,还能提高小组的整体实验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时,笔者就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学生一组,并且有意识地将一些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同时,在实施实验操作之前,笔者让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实验方案,其中包括每个成员的分工,这样,酒精配置、显微镜调节、表格设计、观察数据等具体的任务就会有专人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会显得有条不紊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当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进行互换,这样学生就能体验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利于探究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要想顺利开展探究活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利于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自然地在头脑中产生问题,进而实施探究思考活动。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做“骨的成分”的探究实验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让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猪骨和鱼的肋骨,让他们努力把骨头折断,结果经过一番努力。学生发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骨头却怎么也折不断,骨头既坚硬又有弹性,这时候,这样一个问题自然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为什么骨头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呢?骨头中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呢?”一旦产生了问题,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也就顺利成章了。由于是学生自己经过观察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会更加强烈,这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益处。
四、重视恰当的激励
相较于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出现失败的几率会更高,一旦学生失败,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信心。因此,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重视恰当的激励,即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要注意对学习进行激励,努力挖掘其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并帮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再惧怕犯错,并且能够在错误中汲取的营养,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究性实验能够更加有效地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推动生物教学工作迈向素质化的重要一步。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努力通过有效的探究性实验促进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小雨.初中生物课本中探究性实验的现状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篇11
一、重视学生课前预习,制定自主学习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不可缺少的工作。通过预习知识,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得薄弱点,上课时有目的,有侧重点的进行听课,因此,预习是生物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进入课堂学习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收集大自然中奇特的生命现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上网查找生物学资料,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创造思维是难以形成的。生物知识包罗万象,教师应提醒学生重视生物知识素材的收集、整理,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首先表现在具体学习活动开始之前,制定实际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周详的学习计划。相关研究表明,与低成绩的学生相比,高成绩的学生更经常、更一致地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目标。通过目标的确定,能够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鼓励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要一味使学生被动接受,不要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可以作为课堂的大导演,总的思路给学生,剩下的内容有学生完成。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教材、教法,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诱因",使学生乐在其中,以构成他们自我强化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有着明确课堂目标,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中,可以使学生自己携带植物标本或者实物,通过对这些物体的仔细观察,对花的结构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另外在讲解植物根部特点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带一些比较常见的农作物根系,譬如:小麦、玉米等,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植物根系的不同形态;此外在进行口腔上皮细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提取口腔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基本特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
三、引入“问题”教学模式,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巧妙的把生物教学内容转换成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亲近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创造适合教学情境。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物概念;以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讨论;以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如:在教学提出“糖是不是都是甜的?甜的是不是都是糖”,“糖是碳水化合物吗?碳水化合物都是糖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生物不仅要学习生物知识,还要学习科学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
四、构建系统性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风尚,培养其小组合作讨论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六评”,即学会评自己、评同学、评教师、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同时让同学们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善意的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学会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总结经验与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生参与评价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反应能力,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
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会自我评价,是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注意不够的方面,即使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课堂授课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较少注意课后学习的指导。新教材在每节后有练习,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和有较丰富的、多形式的自我检测。学生通过这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使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后,逐步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结语:生物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慢慢形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我们要遵循初中生的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并积极为学生地创造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生物氛围,逐步增强学习生物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促进“教”学向“自”学转化,让学生自己把握课堂真正学到知识。由此,我们把生物课堂交给同学们自己,而老师负责检验他们的劳动成果,把教学建立在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生物课堂变成真正的学生课堂。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91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二、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要想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且要尽量多地设计或创造让学生活起来的机会。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潜能,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在食物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将学生直接地带到了食物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 学生感到原来食物链就这么简单我也能学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用大雁南飞、蜜蜂跳舞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将学生引进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别提有多高啦。寻找生活细节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共Q,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以快乐的心态进入新课。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讲故事等灵活使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他们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海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了学科内的知识而且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使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没有电脑等设备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自制的图片、模型来模拟。总之不管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教师自身善于动手、动脑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充分利用教学中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篇13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一)寻找“动点”
1.“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
2.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3.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
4.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以上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全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二)存在问题
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出现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