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简述教育心理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简述教育心理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简述教育心理学

篇1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篇2

(一)家庭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近年来

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篇3

形成原因:一是平时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造成了思维僵化。二是意志品质差,稍遇困难和挫折,不是绕道而走,避之不及,就是束手无策,不战而降。

2.急躁心理

在平时做作业,特别是考试时,不少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旦思维受阻,就会烦躁不安,心慌意乱。如果多次努力仍然找不到解题的思路,便会加剧急躁情绪,导致智力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引起思维混乱,使得解题失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急躁心理,一方面是因为心理素质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较差。

3.依赖心理

数学中的解题,常常要孤军奋战,独立完成。但有的学生在解题时,总是希望有人给以提示和指点,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就只能望题兴叹,一筹莫展。长此以往,自然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渐渐出现思维惰性。产生这种依赖心理的原因是平时不愿动手动脑,一有问题就要找同学、问老师,赶快搬救兵。

4.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一解数学题,似乎就觉得眼前有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总认为自己力不从心,技不如人,没有攻克堡垒的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自卑心理,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外,有的是因为老师的歧视,同学的排斥而起;有的是考试多次失利,成绩日渐下滑,学习压力太大,逐渐丧失信心而致。

5.厌烦心理

有的学生一见到数学题目就头痛不已,烦躁不安,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厌恶和憎恨的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厌烦心理呢?一是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深奥抽象,变幻多端,枯燥无比,学而无味。二是有些学生虽然有心学好数学,却无奈基础不牢,困难较大。三是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行为习惯较差,常被家长、老师指责,同学歧视,于是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继而讨厌数学课程,憎恨数学题目。

二、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材是编者根据同学们所在年级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精心编写而成的。只要你有信心,有毅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但不能开头决心挺大,热情也高,虎头蛇尾,五分钟热度)。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想方设法找学生的“闪光点”,表扬、鼓励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是在课堂上表扬学生,比如给学困生提一个难易适度的问题,他板演正确,我就会用红笔打上一个大大的“√”。二是在数学作业本上写鼓励性的评价:如“解题很用心”、“解题方法很新颖,老师很欣赏”等等。三是在数学试卷上写批注:如“你进步很大,希望继续加油!”“你能行,老师相信你!”等等。短短的一句话,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

(3)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期望成功的心理,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给A、B、C各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各类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获得自信心。

2.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是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往往源于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适时地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今天是星期三,明天一定是星期四吗?”“今天是晴天,明天一定不会下雨吗?”等等。教师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中不断前进。让学生永远保持“好奇”的天性,不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敢于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2)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丝毫引不起学生的注意,长此以往会制约学生的发展。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舒畅地投入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彼此接纳的教学心理气氛,进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践探究:怎样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拘束,真正让学生“肆无忌惮”地学习。

(3)积累成功。

因成绩差而苦恼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能解题、会学习。如:初学小数乘法时,要多练习,多板演,当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小数乘法的技能后,使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自然得心应手,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增强信心。因此,积累点滴成功,就是自我培养学习兴趣。

(4)树立榜样。

学生喜欢听故事,我就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成绩,激起学生羡慕和仿效,决心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让本班学习优异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篇4

(2)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目标,缺乏动力。

(3)由于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相对较差,学起来比较吃力。长此已久,就会失去了兴趣,易导致厌学。

(4)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学习不用功,没有把头脑用在学习上面,造成知识缺漏严重,跟不上进度。

(5)在学习数学时,部分学生由于听课不认真,在做作业时过于吃力,缺少对于知识的理解,导致对数学成绩漠不关心。

2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在学习过程中,课堂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克服学生对数学的厌学心理。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断体现的,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的发展,掌握多的知识。心理教育对于各个学科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要注重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有利于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3在数学学科中进行渗透心理教育的方式

3.1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时至关重要的。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在学生看来,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性的、系统性、理论性的学科,对于日常生活联系少。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消除对学习数学的不利因素,举一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一些例子,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还要积极的在教材中渗透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内容,在备课时要认真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教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同时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消除对学习数学的误解。

3.2缓解在学习数学时的气氛渗透心理教育。

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进行数学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数学课堂枯燥,纯粹是一些理论的、逻辑的。另外还有就说教师太过严肃,导致学生不敢发言,促使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的与学生融为一体,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讲述一些抽象的东西时能够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尽可能的创设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穿插到课堂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融洽师生关系还能在使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3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渗透心理教育。

作为一个学生,对于成绩是十分重视的,在课后,教师的积极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功要进行肯定,这样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作用是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闪光点,不至于盲目、没有目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加以引导,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以保证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在评价中渗透心理教育,评价的时候要注意态度,对于好的学生,不能够过于重视,对于差生不能够过于严厉,更不能讽刺、嘲笑,要一碗水端平,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别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在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4.1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保证课堂效率,不能够一味的注重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滑,这就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4.2主体原则。

在新课改形式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培养等。

4.3有效原则。

在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时,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取得成功,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5

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感到迷茫的时候,由于害怕自己的隐私被暴露而受到伤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质量。然而,通过网络这种既隐匿又开放的沟通方式,中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参与到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活动之中,给“来访者”一个最安全、最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内容得到拓展,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题讲座和班级授课,而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是以群体为单位,规模相对较大,难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心理热线、心理辅导中心虽然面向个体,却因时间和容量等方面的原因抑制了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的积极性。通过浏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学生可以获得帮助。同时,网络资源极大的共享性还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计算机网络集开放性、互动性、立体性于一体,声情并茂,不受时空限制,整合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场景、事例,创设适合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完美场景,这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在线虚拟体验,接受网络心理测评、网络聊天等轻松的参与方式,调整认知,从而形成新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

1. 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提高中学生的自理信息和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信息丰富且生动形象,它们在开阔青少年的视野和青少年了解更多新事物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鼓励学生上网寻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结合本人的经验和理解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合。但由于网络管制制度不够完善,许多信息没有经过严格过滤和筛选,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甄别、筛选、舍取和获取信息,学会学习。

2. 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

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要美观大方、内容丰富、科学,这是提高访问率的保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或讨论,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水平和能力。制作心理健康教育网页,需要丰富的心理知识,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审美、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网页,并进行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互联网中的虚拟社会在某些方面符合人们的理想,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容易使人对网络产生心理障碍,有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有可变性和可塑性,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分辨是非能力较差,易受外界的诱惑。所以,教师要加强正确的上网心态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学生上网进行适当控制,使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锻炼意志,自觉抑制垃圾信息,合理使用网络。

3.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6

课堂教学效益观,将直接影响到教育长远目标的实现。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要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我们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一堂好课,除了知识的传授与被掌握的程度、多少外,还应包括师生在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问题的纠正,以及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意识、思想教育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教师应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努力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的,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宋备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以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石出。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学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元、角、分时,针对学生中的浪费现可通过聚少成多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等。

三、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聋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旧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闹。有些教师善于进行学生之间的比较,并认为此举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竞争和压力,促进学生的进步。殊刁;加,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竞争压力,学生被这种压力层层包围,压得喘不过气来,以致恋上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甚至厌学、逃学。其次,同时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八是学生的指导者,应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朋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

( 二) 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

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 三) 针对聋生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聋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卑,教师应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逐训练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基础好,但存在自满、骄傲的情绪,教师则应适当增加他们所答问题的难度,使他们暂时受挫,认识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从而仪他们逐步纠正自满、骄傲的不良倾向,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7

二、塑造良好的人格

篇8

中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点自卑心理。所谓的自卑心理就是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或者品质评价偏低,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觉成功离自己太远,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不安、悲观,甚至是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卑心理较为严重,而且在八年级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找回自信心。

1.1 在思想上引导学生

一开学就举例印证学好数学的秘籍就在于“信心+毅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教材的编写和老师的教学都是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的,并不断地对出现惰性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1.2 放大学生学习当中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学生

正如有人所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有效。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三方面来做:一是当众表扬,可以给后进生一个较容易的问题,让其上台板演,一旦结果正确,不但标出大大的红勾,还对其说:“你真行!”二是在学生的作业当中寻找亮点,给其恰当的评价,如“你的解题方法比较独特,连老师都没想到”、“作业书写工整,解题规范”等等。三是对学生的试卷进行批注,如“你的进步大家都看到了,加油啊!”“继续努力,你会成功的”。

1.3 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成功,都愿意展示自己最为阳光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习水平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因此而不断强化学习的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人的兴趣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后天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数学学习尤其如此。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能完全激发自己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中不断地强化这一兴趣。

2.1 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对于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将数学发展史和一些经典的数学问题穿插到教学之中,比如,西周初期能用炬测量高、深、广、远,知道勾股形中的勾三、股四、弦五及环炬为圆等知识;让学生为我国古代学者的丰功伟绩感到自豪;可以讲往届学生努力学习,取得中考或数学竞赛优异成绩的往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兴趣。

2.2 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非常有利。如在讲授韦达定理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随意给出几个方程,教师迅速地告诉学生它们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并让学生实际解方程加以验证。学生定然感觉神奇和不可理解,此时再开始新课教学,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不为0中,设两个根为x和y有如下关系:x+y=-b/a,xy=c/a)有这种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十分浓厚。

2.3 将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初中学生最喜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不妨借此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神奇与伟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定义、定理和规律。如在讲完勾股定理之后,我们不妨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下旗杆和大树的高度。当学生成功完成任务之后,其心理上的满足感会进一步强化其学习动力。

篇9

一、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行为举止往往影响着他身边的一大批学生。一个老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以一种亲切、信赖的目光;一句热情而饱含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以勇气,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乐观的学习态度,以此感染带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则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从老师的身上学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相反,教师情绪失控,对学生的行为不满,火冒三丈,严加训斥,不仅会使课堂气氛骤然紧张,而且会令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健康的数学教师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引导和感染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利用学生间的相互教育,促进心理学生健康

同学之间,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语言,较为接近兴趣爱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学中可以把一些热点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例如,“数学作业错题较多怎么办?”“怎样才能学好数学?”“你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最理想的心态,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质。

三、为学生搭建成长与体验成功的平台与机遇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心理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回到生活的某个事件中,形成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原始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对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构成学生已有知识与解决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协作。在数学教学中要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倡导团队协作。教给他们交往的技能,让那些相对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胆小的学生,在大胆的交流、沟通等中,既学会与同学交流与沟通,又在对学习内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来龙去脉,从而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与大家一起研究学习的伙伴,凡是学生能探求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发现的老师决不暗示。

(三)分层要求,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学生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避免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学生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分层”。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真正为学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学习环境。

(四)运用积极合理的评价,促成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地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更新对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观念,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将评价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准确把握、积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积极悦纳自己。

篇10

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主动性;生活体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数学学科和自身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良好教学风格、做人精神、人格魅力、知识能力和最佳生命状态传递给学生,才能产生生生不息的教化功能。我们只有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表内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我创设了一个带学生秋游的情景,接着遇到了问题:全班30名学生和2名教师,要租一辆大巴车是否坐得下?并出示大巴车的座位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座位图纸,让学生把自己的不同思路圈出来,并要求学生在圈完之后把自己计算座位的不同方法说出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解决方法也随之展示出来。我一直在静静地倾听,对于计算繁琐甚至是一个一个地数出座位的学生,我并没有直接给予评判,而是提示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解答方法,自己领悟选择最佳方案。整节课学生都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收获自然远远超过掌握这道题的解决方法。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多数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没什么好讲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我用常规的思路完成教学之后,第一感觉是没有力度,学生不是很兴奋,第二是课后作业问题很多。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练习当中的一道题作为课始的一道题目。情境是这样的: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些残缺。三名选手的成绩分别是:小明是2.26米,小丽是2.3米,小雷是3.02米,之后便引出小雷是第几名的讨论。学生兴趣很浓,在热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清楚地梳理出来了,课后学生的练习正确率也很高。整节课学生主动性很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很透彻,如此这般,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另外,教学中,教师及时、精彩的评价和点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以更多数学思想和方法上的引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说“:你刚才用了一个小小的举例,这个思考的方法不错。“”自己迅速纠正过来,一时的口误不要紧。”“打点磕绊没关系,别着急,我听清你的意思了。”这些话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增加学生活动体验,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体验和活动参与,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数感,提高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建构学生自觉认知数学的规律和体系,最终形成学生的数学头脑和数学世界。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之不断进步。另外,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设计应该是弹性的、可选择性的和活泼的,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开展活动、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出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面积?学生有的说:底面积×高;有的说:可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还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适时追问“:到底有没有像这位学生说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请同学们小组商量商量。”学生讨论后反馈。我继续说:“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行动,需要教师通过经常的教育行为去实施,并不断总结提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向上。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篇1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新生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通过测量有助于学校和老师及时了解问题学生,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档案,实施心理健康的动态管理,以便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本人近六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了解到,虽然高校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对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了提前干预,但针对全体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并没有开展,这些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基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加上学习方式改变,同时由于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不好,来到大学后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适应等因素都会使他们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心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上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就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理素质脆弱等心理状态,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通过对陕西省内8所高校共300名少数民族新生(涉及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壮族、苗族等26个民族)SCL-90和UPI两个量表调查结果的收集统计,显示出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异常情况占全体少数民族新生52.4%以上,明显比汉族心理异常新生比例偏高,引导少数民族新生适应新环境,融入大学生活,完成心理适应和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各高校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病理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将着眼点只放在出现心理问题的少数民族新生身上,虽然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但缺少从积极视角上关注和拓展他们的心理发展需求,这不能不说是少数民族新生群体研究中的一个缺憾,运用积极心理学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教育的范围,让每一名少数民族新生进入大学阶段都能够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意义,发挥出他们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并非要全然否定传统心理学,而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有效补充,针对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实际,站在更加全面的心理学角度上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少数民族新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形成了一些如认知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高校少数民族新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民族地区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经过第一阶段的调查分析,综合考虑新生的院系、专业、民族、地域、性别等差异因素,随机选取50名新生进行第二阶段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他们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三个月后再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两个量表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其中的89.5%的学生认为自己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接纳,人际关系转好,自信心增强,心理健康程度相较之前的测量明显升高。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全体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全的心理品质和帮助个别解决心理问题两个方面。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健全和完善三个维度:即主观上,增加学生积极情绪;个体上,发掘和拓展积极人格品质;群体上,营造民族和谐、师生和谐的积极校园环境。1.增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积极情绪。首先,针对少数民族新生,专门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发掘学生积极人格特质(人的力量和美德六大类24项内容)、积极社会组织系统(国家、学校和家庭等支持)及情绪管理、自尊与自我实现等,帮助少数民族新生找到自信,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其次,以30人为单位,开展如人际交往、新生适应、压力应对、生涯规划等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生动独特的小游戏为主要形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学知识,帮助少数民族新生树立学习目标,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接纳和应对日常生活的难题,以更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2.发掘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人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帮助其树立自信、培养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人生观,提高社会适应力,进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向全校师生展示少数民族的才智和推介不同民族语言、文化、风土人情,既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该在此时走进适应困难的少数民族新生的内心,给予心理上的指引和帮助,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方法引入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从积极视角上关注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发现自己人格中的积极品质,不仅可以提升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促进新生入学教育的深化和持续性,在教育过程中,一直保持积极的态度,理解并接纳少数民族新生,打造一种温暖的、不带偏见的交流空间,使他们放下心理包袱,打开心结,积极融入到学校生活中。3.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发挥专业学习优势,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搭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交往平台,搭建学校老师、学生干部和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民族大学新生彼此的了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在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积极认知,培养和拓展对生活的积极感受性,在校学习期间,校园是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生活环境,因此,在开展少数民族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必须要为他们提供活跃、积极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带领少数民族新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参与到室外活动中去,鼓励他们勇于尝试,挖掘自己的优势,参加各项文艺、体育活动,施展他们的才华,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环境熏陶、氛围陶冶,从而形成人人互信互助,互相尊重的同学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教育活动中,增强学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和拓展少数民族新生积极人格品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作者:陈珊珊 倪娜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缓解的作用.文旆.心理医生[J].2016,22(23).

篇12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数学教学课堂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心理因素的作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作为教师,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恰当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来驾驭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能将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在教学中,我尝试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不断激励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兴趣走进数学课堂

成功起步于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要善于引发、善于激起、善于推进。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在教学中我创设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一些小的成功给于表扬和鼓励,特别是程度差的学生,一两句表扬的话或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自信心大增,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只有在总的任务内不断移动,才能长期的坚持在某一事物上,否则就会发生起伏现象。因此,我在刚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启发提问、精心设计导语、因势利导创设教学情景等,把学生的兴奋重心转移到课堂上来,使他们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甚至穿插一两句必要的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有时讲个小笑话,和某个学生开个善意的玩笑,使学生学习兴趣长盛不衰,思维始终积极活跃。在上课将近结束时,在设计一些新意的刺激,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异想天开。在这里,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我利用这种和谐互动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会觉得无拘无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认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氛围,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的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

四、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就是所谓的心理“碰钉子”,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反应。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排除心理障碍的过程。随着教学过程的逐步展开,学生常常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的深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的知识点才刚讲了一点皮毛,不少学生就产生“我会了”的内心体验,因而产生满足感,不愿再深入学习下去。面对这种现象,一是教师讲课既要依据课本,又要讲出教材的新意;二是讲课中教师要不断的设疑问难,使学生产生并没有全懂的内心体验,特别是在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潜伏着问题又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地方设疑,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上形成不断深入求索的心理流向。

对于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必须首先弄清“困难”在哪里:是上课不听造成的,还是听了也不懂。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安排充分的“小组合作”的时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机会与同伴交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也改善了同伴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合力。对于听了也不懂的孩子特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不让他再雪上加霜,应多鼓励。比如,来,我来教你。老师也觉得这道题很难。你已经做出一步,很不错了……无论如何,化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障碍最关键的一点还是爱与尊重。

篇13

一、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一直担任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每堂课我都会创设情境教学,从而让可爱的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学习。比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小熊和小猴也去报名参加了,他们参加了跳绳比赛,小熊跳了56个,小猴跳了84个,小熊和小猴想邀请小朋友们做评委,到底谁跳得多呢?另外,整堂课我还会让这两个动物朋友贯穿其中,比如:小熊要继续考考你们,96和100比,谁大,谁小?小朋友们,你们表现得这么好,小熊和小猴要给你们送礼物了,你们开心吗?又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正好上周学校里组织学生去“白象湾”春游,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创设“小动物们去春游”的情境,让学生做小导游,带领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春游。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他们别提多激动,个个都争当小导游,向小动物们介绍“哪里最好玩,去那里要怎么走,会经过哪些地方”。这样创设情境,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轻松地就把知识给内化。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心理压力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另外,在课堂中叫上学生的小名,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轻松课堂气氛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会说:“这个问题请谁来回答呢?恩,请我们的元元来回答吧;哇,今天我们的元元表现得多好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当叫到小朋友的小名时,孩子们会显得特别放松,因为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就像是自己的妈妈亲昵地叫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会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她)会觉得老师叫了他(她)的小名,说明老师很喜欢他(她),立刻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心理素质良好。

二、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不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所以,我在作业布置中充分体现出难易,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做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这样,所有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体验到完成作业的自豪感和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而批改作业时,我也会给学生以激励,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注,对某些突出问题给予特别指出,并且在作业本上尽可能地贴上一些带有鼓励性语句的卡通贴纸或者是多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句。通过对他们的鼓励,学生会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业完成的质量越来越好。我们班的骧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孩子的作业老是要做错一大片,订正无数遍。但有一天,我发现当我在他的作业本上贴上了一张“有进步”的卡通贴纸后,奇迹发生了,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错的题目渐渐少了,字也开始写得认真了。骧骧的点滴进步真是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要知道这孩子以前也是别的班级转过来的问题学生,上课总喜欢站着,永远是上语文课做数学作业,上数学课做语文作业,没想到就这么一张小小的贴纸悄悄地改变了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继续关注他,当发现他有点滴进步时,就会贴一张贴纸或是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一句鼓励的话:“骧骧,老师最近好喜欢你啊!”“因为你的进步实在太大了!继续努力哦!”一张小小的贴纸,一句鼓励的话,看上去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它们的作用确是这么的大,就是这些小小的举动让一个孩子悄悄地改变着……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