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政府的财务报告类型本身和企业的财报类型有一定的区别,政府财务报告本身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单位作为公共单位的会计主要计量要素,财务报告对于非财务绩效的计量是无法预计的。同时由于财务会计课“抄报告”的历史遗留问题,可能会对于财务报告的未来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造成一定的局限。
综合的来说,公共单位的财务报告往往是向内诉求的,财务报告设置初衷和目的是为了反映单位本身的内部财务状况。因此,如何对政府的支出做到全面反映,将实际的财务绩效与公共单位设置财务基准进行科学比较,找出不利的偏差和要素,从而设计出不同的功能分类,以便于向公众告知财政支出和政府预算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公共单位财务报告的根本目的。政府贡献的公共成本可以通过成本报表进行反映,同时财务报表中的其他比例和因素可以用来计量政府单位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财务绩效关系来反映。
三、财务报告的扩展用途与其他政府财务产品关联性
在绩效管理的框架之下,政府的基础性财务信息一般是指通用的对外财务报告信息,这三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些基础信息和数据有助于综合了解政府内部的财政收支情况。而基础信息同样属于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与财务报告信息格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相关性。这种关联性往往是为了更加真实总体的反映政府财务的流动情况和政府的财务经济活动。政府是非营利的公共服务部门,其主要费用支出是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对于政府的财务报表报告内容的要求,需要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性的反应,做到政府的财务公开,不奢侈,不浪费,将财政拨款对于国计民生服务的有效性得以充分利用。
政府的财务绩效信息与财务报告以及政府的其他统计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人力资源统计表和固定资产统计表等,和财务报告一起都属于政府的财务统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的财务绩效信息的产品,与统计信息的产品具有最大关联性的部分,往往基于统一的政府统计数据。而我国政府在绩效框架下的管理衡量表,就是为了将这些综合的财务产品相互关联,从而有效地导出政府的成本和产出的关系,作为定性和判断的重要数据依据。
四、政府财务报告基于绩效框架下的内容设计
绩效管理是为了更有效的约束和管理规范政府的相关财务工作,以及其他各类政府服务工作。政府的财务绩效报告体系是一个整体的体系,不仅包括预算管理绩效报告和综合绩效报告论述,也可以细化分为服务内容、公共项目内容及其他绩效管理行家报告等不同模块。
对整体预算体系的管理,为了对比的真实有效性,需要设计预算表和实际比较表进行精确的对比,最终制定政府的综合财务绩效报表,将政府与部门单位之间具体财政划拨情况进行综合统计。政府同样拥有服务和公共项目的功能,因此对于服务成本表的设计,与项目成本表的设计应该与具体的服务内容紧密相关。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的财务报表基于绩效管理的框架之下应具备的管理和衡量的功能,因此政府的财务绩效应该通过政府的预算报告和统计报告以及财务报告来综合计算分析。从而达到对政府的财务绩效情况真实反应的目的。绩效管理衡量表不是简单的将数据进行量化,而是应该分块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绩效比较,从而可以从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政府财务的各种不同层次。
五、政府财务报表的绩效报告体系与实践性的紧密相关性
随着政府管理理论的深入和进步,我国政府的财务报告体系,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改革的主线。会计计量和财务报告不断力求反映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管理的真实情况。因此,权责发生制可作为核算和报告的基础模式,为政府财务提供可持续性的评价。
在理论导向的会计基础的合理构建上,可以将政府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进行具体的统计和财务信息的输出。促使政府层面合并财务报表,同时对于综合的政府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对比。从而可以在政府的实践过程中,将具体的财务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具体的政府财务会计报表,需要构建高效的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同时与政府成本会计和其他会计报表的实践性紧密相连。事实上政府的一些报表都是于实践活动的准入原则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政府机构和单位部门对财务报表的具体应用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的政府财务部门对于财务报表的实践应用重点也不尽相同。
篇2
电子图书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只要你手里拿着手机并开通互联网服务(如3G业务)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你想要的书籍、信息、资料。图书馆在十几年前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任何一个个人只要他在互联网上专心收集图书,5年之内,他就可以获得比任何纸质图书馆都更多的“私藏”。那么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与模式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空前普及,信息获取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了契机,高校的图书馆可以更方便的与兄递院校加强信息联系,使更多的人更方便的使用高校的图书馆资源。由于每一个高校都有其特色的图书,因此每个高校可以借此办一个专门的专题网站,让专业的学术交流更加便捷。另外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的多媒体化。虽然互联网上的电子书很多,但是真正实现多媒体化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多媒体化也是图书未来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意识到这一点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正行进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1.2 不同层次读者对服务要求的差异性要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每一位读者都有其各自的阅读目的,每一位读者都有其独特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文学、艺术、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他们涉猎的范围。针对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适时开展多元化服务。开办各种兴趣的讲座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办各种学历教育的讲座,开办成人考试或本校专业的各种学术化的交流等等。
1.3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推行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特色化、人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关注读者的个性需求,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图书产品信息,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2.1 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服务
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读者开放,因为学校的学生们每天都要上课、学习、考试,还要进行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对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很低。而社会读者却会有很多阅读方面的需求。因此,开放高校图书馆,允许社会人员对图书进行租借、查阅、咨询等。如果出于管理考虑,可以在高校的一侧开一个专用的门,社会人员可以通过这道门进入仅对社会人员开放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学校的其他区域隔离,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保证了高校安静的学习环境。
2.2 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需求将会构成未来读者信息需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
2.3 营造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有的时候阅读不只需要心情,更需要环境。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读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力求功能完整、布局合理,令读者身心愉悦。明净、整洁、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4 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动开展多层次服务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服务进行改革调整。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的活动,提供方便的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向互联网上所有的有需求的读者。改变原来的单纯的借阅为互动式服务,对馆内图书进行电子化归档,同类书籍可以进行阅读参照等。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网络设施
高校应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雅致、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为学生们配置更多的计算机阅读检索终端。同时尽快建立校内或互联网上的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为便捷的图书借阅、检索方式。
3.2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利用高校图书馆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体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资源进行浓缩和重组,扩大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
3.3 创新服务角色,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比任何一个单位都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每个图书馆都应该配备5-10名对该校的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员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在相应专业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图书馆的学生及社会人员,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向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通报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外文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翻译、服务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以网页的形式通过校内网或互联网传递出去,或供学生、社会人员查阅。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被这场大潮吞没。
3.4 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图书分类学、档案学都应该有所了解,对当代思潮、当代艺术也应该有所研究,这样才能为借书、阅读的读者做好中介人与导航员。还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的图书管理经验。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多关注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就要尽可能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舒适的拾级而上。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开发与管理就具有了更高层次、更深刻的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便利性、均等化、差异化原则,把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创新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利用馆藏文献与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功能,将健康、积极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植入每个读者心中,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衍.创新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篇3
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大量农业机具投入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升,使农民工作更积极,尽管这些年大量农机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但基层农机管理体制滞后,束缚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延迟了农业进度[1]。这就需要转变当前基层农机管理模式,以新的发展战略为引领。笔者结合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了解,谈谈对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认识。
1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的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作为工作开展的骨干,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推动了农机化的进步。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以国家制定的农机发展方针与政策为准,担负着农机管理与安全监理的重要责任,同时还宣传普及新机具、新技术,组织农机人员,开展培训工作[2]。结合所在区域实际,考虑农作物成熟时间差,实施农机跨区作业,高效农机作业,节省使用成本。
2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政府资金支持
各部门构建及工作的开展均需要资金扶持,农机管理也是如此,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其中,样机采购、试验研发、示范推广等均离不开资金支持。结合当前情况不难发现,农机推广经费未受政府部门重视,缺失资金支持,缺少专门的农机技术人员配置,指导工作不到位,极大阻碍了农业机械设备新型技术的使用与推广,使得整体基层农业停滞不前。
2.2 缺少健全机构
机构不健全,根源在于,乡镇未充分重视农机管理工作,尽管大多数乡镇农机服务管理部门表面存在,而实际却缺少专业工作人员,一些乡镇不再保留服务管理机构,导致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无法有效开展基层工作,部门新型农业机械设备推广不到位[3]。一些农机服务管理缺少完善的部门管理机构,致使许多技术人员被迫离开,导致农机服务管理人员流失。
2.3 整体看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从整体上看,基层农机服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年龄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缺少良好的技术水平及推广经验,具有较差的服务意识等。基层服务人员年龄大,不能充分认识新机型,无法熟练掌握技术,欠缺应用推广经验,限制了新农机设备、技术的普,推广效果差,极大影响了农机设备水平的提升,降低了农机工作效率。此外,工作人员缺少强烈的农机管理服务意识。基层农机管理缺少健全的机构设置,工作人员的服务管理意识不强,导致农机设备维修与技术推广的工作不能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3 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有效方法
3.1 强化政府对基层服务工作资金的支持
我国重视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现实意义重大,要求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向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倾斜,提供资金支持,形成较高的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水平,严格整治不实的农机管理部门,此外,政府部门对大型农机具提供大量的资金补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型农机价格较贵,单独依靠农户购买相当困难,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补贴,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农户依靠劳力,使一些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数量得到提升,无疑弥补了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短缺的问题,由政府部门提供支撑,促使基层农机管理工作高效进行,提升工作水平。
3.2 健全有关管理体系
当前基层农机保有量在不断增多,面临着繁重的管理任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很重要,要求较高的农机管理工作要求,后续农机管理工作应不断健全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工作水平,建立相应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在管理工作中,维护农机设备,普及新技术的应用。
把握时代潮流,健全农机服务管理机构,为农机管理组织提供保障。基于农机管理机构的健全,按照计划,专属服务机构设置在乡镇一级,清楚岗位的具体要求,凸显服务机构在农机推广中的重要地位。服务机构的设置,将一定比例的安全管理人员排驻到农机,担负技术推广与维修指导等一些具体工作。
3.3 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担负农机服务管理工作,是工作的执行者,便于开展农机维护及推广工作。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注重提升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使用新技术,促使农机管理工作较好开展。考虑到上述情况,定期将农机服务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业务培训,在推广农机设备方面掌握先进的技术,形成较高的农机机械化水平。此外,树立农机管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意识,定期对员工开展组织培训,产生较强的“主人翁意识”,打造技术过硬、服务周到、品德兼优、通晓法律知识的基层服务团队,有效促使基层农机工作平稳发展。
结束语
基优管理和基层农业生产建设的有效开展有很大关系。当前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农机管理面临着诸多矛盾,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基层农机服务保持良好的管理水平。事实上,“缺乏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支持、缺少完善的农机机构管理体系、整体上看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等,这是我国基层农机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我国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提出了“提供农机服务管理资金支持、健全农机管理机构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管理服务人员素质”等措施。希望借助此次研究,指导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第二,发展经济对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需求分析。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需求方面:首先,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日益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通过参与群众体育活动实现体质的提高和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成为一种自然的内在需求;其次,通过发展以群众体育为代表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最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必然要求更多的劳动投入,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有效劳动者的数量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发展对群众体育的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群众的思维方式、生活观念,进而决定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群众体育活动的投入强度。因此,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需要大力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从而夯实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中,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缺乏社会参与机制、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以及缺乏绩效评价机制等方面:第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主体意识不强。目前,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一种类型其产权关系隶属于相关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由于财政拨款等原因,导致其市场化意识不强,缺乏通过合理开发和实现公共体育场馆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意识。
第二,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社会参与机制。通常而言,共同体育场馆的初始投资较大,在后续运营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体育器材的更新完善等相关费用支出,现行的公共体育场馆投资和再投资机制建立在以财政支出为主的基础上,这种投资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和服务能力的需求。
第三,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缺乏创新。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的类型之一,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方式主要有承包经营、目标管理、委托经营等。受制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部分场馆经营者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经营理念落后、营销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创新;在经营项目上,没有按照市场化的取向进行优化和重组,对市场反应迟缓。
第四,公共体育场馆缺乏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对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和运营主体进行绩效评价,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事实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本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以及与绩效评价相关的激励制度体系方面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管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为提高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服务绩效,有必要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建立群众需求驱动的公共体育场馆服务优化机制:
第一,通过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经济发展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区域间群众体育发展水平差异性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为促进我国区域间群众体育的协调有序发展,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促进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第二,形成区域性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自主投入机制。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范畴,单纯意义上的市场自主配置具有低效率特征,通过政府积极实施主体的自主性投入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应通过制度安排形成群众体育事业设施投入的自主性,从而保证群众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有效匹配群众体育的社会需求。
第三,通过群众体育产业化促进经济高级化。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加速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深入挖掘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商业价值,能够极大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进而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二者协调发展、交互促进的螺旋式促进发展模式。
第四,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在评价准则方面,应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准则层面进行指标细化和分解;在评价主体方面,应将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主体、上级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统一纳入评价主体体系。最后,应建立基于评价结果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配套制度体系。
第五,通过创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应通过合理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具体运营模式中,可以通过冠名权、赛事冠杯权、广告权和广播电视转播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开发提高场馆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与体育俱乐部结合,积极开拓体育场馆与体育竞赛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开发公共体育场馆商业价值。
篇5
自2006年以来,北京、杭州、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政府纷纷提供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应该看到,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难以解决的缺陷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政府建设的租赁站点分布不科学、辐射范小,给居民的租借和归还带来了不便;投放的自行车数量少、损坏故障问题频发,给居民的正常使用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正当政府公共自行车服务处于发展尴尬期时,摩拜、ofo等共享单车的横空出世不仅让“共享”的理念传遍了大江南北,让政府和社会对公共自行车服务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伴随着共享单车“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也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共享单车逐渐取代传统公共自行车,成为一种新型公共交通工具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该积极思考如何转变职能,改变传统的供给方式,通过城市管理促进共享单车的长足发展,以更有效地为公民提供良性公共自行车服务。本文将通过分析公共自行车的使用需求、政府的供给问题以及摩拜单车的理念优势、未来发展等方面,阐述新时期下如何做好公共自行车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概念界定
(一)公共服务
按照陈振明在《公共服务导论》中提出的定义,“公共服务”就是指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多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提供各种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公共物品,以不断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偏好、维护公共利益的实践活动的总称。[2]
公共服务可以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其中,基础公共服务是指那些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
(二)有效供给
所谓有效供给是指与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相适应的供给,即产品的供需平衡。任何一种产品的市场均衡产量和价格都是由该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其需求曲线应与该产品消费方的边际效用曲线相一致,供给曲线应与该产品生产方的边际成本曲线相一致。这样,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帕累托最优得以实现。
(三)公共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也称为“自行车共享”,是指自行车从一个停车点到另一个停车点的短时租赁得以实现,该系统发展至今已有近50年,近10年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普及和流行。迫于现实需求,中国自2006年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如杭州、武汉、上海、苏州、徐州等大中城市,这是政府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必然结果。
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同样采取分时租赁模式,其区别在于是由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无桩自行车的共享服务。
三、问题分析
(一)城市交通问题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日渐受各类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城市居民经济活动的增多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使得人员出行强度不断提高、出行距离持续增长、出行机动化比重逐年增加。根据2015年上海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达到了5 500万人次/日,居民平均出行距离6.9公里/次,其中55%的出行距离低于5公里/次。一辆普通三厢轿车的占地面积达10平米,一辆自行车占地1平米;城市平均每次燃油出行每公里碳排放401g/公里,城市平均每次骑行碳排放22g/公里。因此,自行车在解决出行问题的同时,能最大化地节约城市空间,并且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给城市交通和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居民出行机动化比重的增加,加剧了道路交通拥堵的程度,上海市多处路段全年呈现常态化拥堵趋势。另一方面,道路堵塞造成车辆的频繁启动、停止、加速,增加了排污量,加重了废气和噪音污染。近年来,上海通过实施非经营性客车额度拍卖政策,有效控制了小客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的势头,根据《上海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为247万辆。
然而,上海在控制私家车发展的迅猛势头的同时,公共交通的供给方面仍存在轨道交通高峰拥堵严重、公交换乘不方便以及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居民自行车出行的需求变化
1.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导
在私家车发展起来之前,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一直都是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上海也不例外。根据上海市1995年、2004年、2006年、2009年所做的全市范围内的综合交通调查显示,步行和自行车作为上海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与上海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城市中心区的居住密度较大,城市功能集中,这直接导致城市中心区的居民仅采取非机动出行方式就能实现多种出行目的(表1、图1)。
2.机动化出行比重快速、持续增长
随着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2010年上海交通需求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全市日出行总量达到4 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居民使用非机动车出行量中,上下班出行比重明显下降,购物、生活、接送人等目的的出行量比重由32%提高到42%,非机动车逐渐成为市民购物、生活等出行的主要方式。
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加快建设,居民使用轨道交通出行的效率提高了,越来越多居民的出行依赖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换乘。然而由于受用地资源等因素制约,部分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的换乘设施配套并不充分,造成换乘不便,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渐凸显。
3.自行车回归公众视野
从上海市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的情况来看,上海居民家庭脚踏自行车的使用规模在持续下降,中心城区居民的出行模式逐步以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主导。然而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低碳出行的一种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公共交通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自2008年起我国许多城市开始试点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
基于《上海自行车租赁需求调查访谈分析报告》中关于现有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出行目的的调查结果,上海市闵行区政府于2009年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项目。朱玮等于2012年以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着重研究在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前后人们的出行行为变化以及影响其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5]调查显示,通勤与购物是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目的;“方便”是公共自行车被使用的最重要原因,包括存取便利、不用担心维护与保存、灵活性高、可达性好等。
可以说,公共自行车系统试点项目为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出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公共交通的、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居民或使用公共自行车作为唯一的出行工具,或与其他公共交通进行换乘,或仅仅只是进行骑行的休闲锻炼,但方便、好用等印象已植入居民心中,对居民出行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也让居民对此项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充满期待。
(三)政府供给的不足
正是看到公共自行车在缓解交通拥堵压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生态方面的潜在优势,截至2014年,上海全市共有浦东、闵行、宝山、松江、长宁5个区实施了公共自行车租借项目,共计建设网点912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5 975辆。然而与公众需求越来越强烈不相匹配的是,各区投放的公共自行车在使用过程中都碰到了自行车损耗、丢失,租赁网点冷热不均,自行车专用车道缺乏、使用范围受限等现实问题。
闵行区通过实施诚信积分对区域内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进行管理,任何一位本地居民持个人身份证均可办理诚信积分卡。截至2013年5月22日,闵行区内自行车租赁点共有574个,公共自行车“诚信卡”办卡总量为23.14万张;闵行区公共自行车项目投放车辆约1.9万辆,车卡比不足1:11,“诚信卡”与自行车投放数量配比关系不协调。
浦东新区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并不是由区级部门规划,而是工作下移至各镇政府,由镇政府根据辖区需求规划及出资建设。开展项目服务以来,张江地区投放自行车1 500辆,除损耗严重以外,已有近400辆自行车丢失;金桥和唐镇共设立网点36个,投入自行车680辆,因实行扣费借车,至今运行正常;周浦、康桥、航头三镇联网开展公共自行车服务,共设网点116个,投入自行车1 565辆,主要用于解决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却仅限三镇范围内的通行通用,全区甚至跨区使用尚未实现。
针对公共自行车使用效率不高、恶意占用车辆现象,长宁虹桥地区公共自行车租赁采用了有偿或低偿的运行模式。租车者需缴纳300元(自行车押金200元,预充值100元),在1个小时内还车不收费,使用超1小时按每小时0.5元收取费用,每天收费最高不超过5元。
宝山区原先预设在全区共布设600多个网点,投放公共自行车15 000辆左右,但在具体布设网点时,却遭遇了合适的场地、位置难求,配套设施设备不齐全等问题。此外,自行车专用车道缺乏,骑车人大都行驶在机非混合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从全市几个试点区的公共自行车推进情况来看,政府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供给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投放数量和网点设置是否符合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并未在规划之初做好需求调研,以至于各网点的使用情况冷热不均。其次,为了做好此项服务,政府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在管理上由于授权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和维护,无法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处罚措施限制车辆的非正常使用以及损坏、丢失。最后,全市并没有统一的公共自行车运营规划,目前仍是各区、甚至街镇的自发行为,不同区域的系统各自为政,区与区之间甚至区域内都不能做到通借通还,限制了自行车的行驶范围,影响了使用效率。
(四)“共享单车”的理念优势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6年4月22日,正值世界地球日,一款名为“摩拜单车”的产品在上海首次面市。该产品是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该公司倡导“用共享的模式让单车回归城市”的理念,希望“用人人都可以支付得起的价格,帮助每一位城市人可以更便捷地完成短途出行”。摩拜纬瞪舷吆螅迅速成为上海街头最潮的出行方式。它丢弃了固定车桩,使用过程完全通过网络智能化;全车集设计时尚、耐用和智能高科技于一身,迎合了许多中青年,尤其是都市白领的喜好,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自行车的印象。
之后,ofo、小鸣单车、优拜单车等超过25个品牌汹涌进入共享单车市场。近一年来,在没有政府主导和参与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共享经济,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投入运营,实现“无桩借还、智能解锁”的新式租赁服务,投放数量超过300万辆。共享单车以环保、便捷、价格低廉的特点,填补了传统公共自行车的许多不足之处,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绿色出行方式。[6]
当然,共享单车繁荣发展的景象背后,车辆本身的运营模式问题、行业恶性竞争问题、车辆停放的治理问题等也逐渐凸显,成为了行业管理和城市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单车被损毁、私藏等问题,仅靠单车企业原有的诚信积分加以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更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同共享单车企业主要通过大量投放单车竞争市场份额,这就造成了城区地铁站、公交站、景点周边人流密集地区的单车过量投放,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污染”。多地发生的“违停车辆被城管处罚”的情况,也表现出“共享单车的发展不但没有帮政府解决问题,反而给政府制造了问题”。[7]
四、结论
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曾在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人们的出行距离加L,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呈现机动化及私人化。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不仅应积极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也应积极承担城市环境的治理工作。通过提供公共自行车服务,引导城市居民关注环境保护,改变出行方式,有效利用自行车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遏制黑摩的、黑车等非法营运车辆的生存空间。
然而,从上海各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实施情况同共享单车的繁荣发展相对比来看,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虽能在前期保证巨大资金的投入,但也导致了低效、寻租等失灵现象,在运营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还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没有政府主导和参与的共享单车,在高额的前期投入后还能借助市场资金和互联网平台挖掘更多的收益来源,其提供的准公共服务从长远发展来看应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与合作。
实践告诉我们,在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过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但是在公共服务中完全排斥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从公共自行车服务的长远发展来看,市场供给模式的持续进入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政府却不该“一退到底”,而是应该在城市规划及治理、道路优化以及居民信息采集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撑,并加强监管。目前京津沪深等7座城市已相继出台监管意见,从单车投放数量和准入门槛、使用者年龄和个人信用问题以及车辆停放管理等方面对城市共享单车的发展进行规范化管理。
笔者认为,政府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有效供给上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应在城市规划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为自行车的行驶和停放统筹布局;其次应在自行车的安全运行上进行积极引导,为自行车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用户的准入条件设置监管意见,实施政府监管职能;最后还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全社会对绿色出行、共享理念的认知,提高公民的诚信素养,营造良好的公共自行车使用氛围。
参考文献:
王欢明,.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民营化供给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56-66.
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杨光灿.上海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D].同济大学,2008.
上海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EB/OL].(2011-03-10)[2017-04-20].http:///chztl/4thjtsurvey/.
篇6
1996年胜利油田社保中心成立,工伤保险正式启动。随着油田工伤保险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工伤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进一步加强,油田本着人文社保的理念,把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访千家暖万人”工程的实施,既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又是以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了广大工伤职工的心坎上。到位的工伤管理政策,在促进油田改革发展,创建和谐油田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工伤职工数量的不断增多,早期工伤职工旧伤复发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加上油田开展工伤保险的时间较短,经验缺乏,在实际的工伤医疗报销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伤医疗费报销制度、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简单便捷的操作程序,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行油田工伤医疗费用的报销及服务程序:
1、工伤职工因伤情在规定的定点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门就医,结算时必须缴纳现金,开具相关的工伤报销单据及资料。工伤职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到辖区的工伤保险部门报销。
2、负责报销的医疗、工伤岗严格审核工伤职工提供的《工伤证》、收费票据、结算清单、用药明细,诊断证明等资料是否齐全。
3、根据《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受伤部位,扣除非工伤用药及不合理费用后,录入工伤报销系统,打印报销单据,转交财务复核票据的真实性,最后由所长签字,财务入帐,打入工伤职工药费存折。
4、费用2000元以上的医疗费,在经过所内初审后,打印费用审批单,经过中心医疗科、工伤科审批通过后,由财务入帐付款。
从上述报销运行过程不难看出,鉴于监管力度的缺乏,审核程序不严密,导致了部分工伤医疗费用的流失。为了最大可能的堵塞工伤药费流失的漏洞,维护工伤政策的严肃性,进一步强化工伤医疗保险的管理,必须认真分析,查找原因,采取行之有效地管理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根本上切断工伤医疗保险基金的不合理流失。
三、建议改进的具体内容和采取的措施
在工伤医疗费用的报销过程中,监控手段是否得当,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服务方式是否到位都是确保工伤医疗报销安全运行的关键,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工伤职工,防止保险资金的流失,必须对工伤医疗管理实行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工伤定点就医制度按照就近就诊的原则,工伤职工在油田定点医院内选取有专业水准的一个二级医院和一个三级医院,实行定点工伤门诊和定点住院就医,住院期间发生的门诊工伤医疗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2、建立住院登记制度新发生工伤,须在二日内到辖区社保所办理事故申报;旧伤复发住院的,须凭《工伤证》、入院通知单三日内到保险所办理登记手续;急诊患者可就近治疗,三日内凭急诊证明到所内办理登记;局外转诊的,须持转诊单到辖区社保所办理转诊登记手续。
3、建立住院走访慰问制度根据住院登记,对住院治疗的工伤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将“访千家暖万人”进一步深化延伸。在走访慰问的同时,加强调查、监督、检查,杜绝冒名住院、挂床住院的发生。
4、建立工伤住院病历调取制度对于所有旧伤复发住院及新工伤住院的工伤职工,出院报销时,必需提供住院病历复印件、用药明细,旧伤复发诊断证明。
5、严格工伤报销医疗费审核制度要严格按规定控制用药范围,用药数量,确保审核完整,单据正规,处方合理真实。
6、建立聘请工伤住院义务监督员制度,在三级以上医院和人口居住密集的大型社区聘请义务监督员,发现情况及时举报。
7、建立套取工伤保险基金处罚制度 对于冒名工伤职工住院、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一经查出,绝不姑息、严厉处罚。
确保工伤医疗全过程管理与服务顺利实施的基本原则:1、充分认识工伤报销的重要性,树立高度的责任心,管好、用好工伤职工的保命钱。2、熟练的掌握报销、管理和服务流程,工作态度端正,一丝不苟。3、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本着一颗赤诚的心,视工伤职工为亲人,把工伤职工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四、实现建议的具体方法
1、提高业务素质,根据工伤类别的不同,熟练掌握《工伤保险药品报销目录》,对于不同类别的常规工伤用药的药理、剂量、使用做到烂熟于心,对于新增工伤报销药品,随时增加随时学习,高水平的业务素质是确保审核准确、规范的关键,非工伤用药不允许从工伤基金中支出。
2、管理水平较高的油田二级以上医院都已实现了计算机打印发票、处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使用工伤药品的随机性、替换性,约束了部分工伤职工借用工伤之名乱开药品,涂改处方的行径,因此工伤医疗报销中机打发票、处方的实行,不仅加强了审核中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工伤基金的不合理流失。
3、实现局社保中心与各定点医院的发票及处方对接系统,杜绝假发票、假处方的出现。
4、为维护工伤职工的既得利益,对工伤职工住院治疗期间,由于其他发病,发生的非工伤范围用药,采取工伤和医疗分割单报销发法,对非工伤用药按医疗保险的比例进行报销。
5、建立辖区内伤情较重的职工的登记随访制度,对其病情的变化随时掌握,对其住院的情况及时了解,不定时的走访慰问,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冒名、挂床住院的发生。对于较大数额的工伤药费及补助,上门发放,拉进了与工伤职工的距离,温暖了工伤职工的心。
篇7
1 以人为本有哪些科学内涵
首先是“人”的概念。“人”在哲学上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是相对于神本思想而存在的,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强调人贵于物,《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本思想都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思想。[1]
其次是“本”的概念。“本”在哲学上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是说与神和物相比,人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西汉刘向编辑整理的《管子》一书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2]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
古今中外一脉相承,认真翻阅厚达64页、近3万字的党的十报告,“人民”二字共出现145次,从报告立意到主题,从总结过去到规划未来,从宏伟目标到战略部署,以人为本的理念,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十报告的始终。
2 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人”是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核心。[3]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方面,需要突出读者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图书管理员的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工作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图书管理,更加强调的是人的服务,只有将这两方面的需求对接、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周到、更人性化的服务,高校图书馆不仅是高校教研工作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基石。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过分强调馆藏文献系统的开发,忽视个人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基本上采用“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为中心,有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为主的机械模式,这样造成读者和管理员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情况,而另一方又始终维持偏离方向的热情服务。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处在智慧化、信息化的时代,知识量的迅猛增加、传播途径的日益拓宽和文献载体的丰富多样,使得文献的有效期大大缩短,这又导致高校科研工作的教师和研究者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本专业最新、最前沿、最直接的图书和信息,尤其是外文期刊文献的需求,更是难以满足。[4]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在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工作范围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促进高校图书馆由单纯的“借书还书”向提供高层次的读者教育、信息咨询方面拓展和转变,在这个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增强活力、提高服务效能的必要手段,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高校图书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3.1 营造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
首先是设施环境。现代化的设备、优雅的环境是高校图书馆运行的基础条件,高校图书馆应该用现代化的手段为读者提供实时有效的基础服务,在图书预约、跨校区借阅、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自助还书、逾期图书自助服务、自助复印打印扫描一体机、全馆无线网覆盖、实时参考咨询、小组学习室在线预约等方面提供有效的设备。其次是信息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该着力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上不断与国际化接轨,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紧密结合读者信息,根据习惯和需求,推广基于云计算的“思源探索”一站式资源发现、获取与揭示平台,方便师生快捷查找和获取全球学术信息资源;可引进LibGuides系统并以此为支撑建立起有效的学科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在线学科服务指南及各类学术资源和信息。[5]再次是细节环境。高校图书馆还应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立体化、多层次特色服务。如设置音乐欣赏室、多媒体试验区提供丰富的视听和多媒体服务;搭建多媒体资源平台;通过主题电影展、无线畅听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为读者营造轻松、愉悦的“悦读”境界。
3.2 构建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
构建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遴选机制。关注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抓好源头管理,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一系列便捷有效的通道,遴选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重点吸收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重视从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中逐步挖掘、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新生力量,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职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和其他工作水平。二是培养机制。充分利用高校独有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培训制度,定期对图书馆馆长、书记、管理员、信息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工作培训,尤其注重提升馆员的现代图书资料的收集、分析、管理与传递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自身潜能,真正把适应现代化高校图书馆工作的人员培养出来。三是激励机制。规章制度的制订要具有可操作性,既承认馆员在性别、年龄、资历、生活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还要有效地规划统一的图书馆管理奖罚考核制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物质激励机制,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另一方面,重视精神激励,通过评先进与优秀工作者,树立模范榜样。杜绝任人唯亲,建立选贤选能、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3.3 建立人尽其才的多样平台
建立人尽其才的多样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沟通平台。重视高校图书馆馆长与馆员之间的沟通,建立一个沟通顺畅的管理团队,使馆员树立读者第一、一切为读者服务的思想。重视馆员与读者的沟通,如针对第一次进入图书馆的新生,开办入管教育,不仅可以宣传和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也可以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咨询压力。还可以定期开办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对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拉近距离,及时了解读者需求,融洽管理员与读者的关系。二是共享平台。开展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使馆藏资源得到广为社会应用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实现高校与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促使图书馆职能工作不断完善,把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做大做活,由内部引向外部,从而以其优厚的图书共享资源服务于经济社会,服务于更为广大的读者。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才能顺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在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不断加速自身建设管理,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使图书馆全面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里程。三是发展平台。图书馆真正的“比较竞争优势”来自员工团队的“集体创新”和“集体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根据每个馆员个性特征、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邓易难.谈《论语》的人本思想[J].东北师大学报,2006(4),119.
[2]刘江永.《管子》国家间政治思想初探[J].国际政治科学,2008(3),34.
[3]袁俊.立足人本精神构建高校图书馆和谐人文生态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57.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实际建筑面积为800m2,其中包括有超声清洗机、纯净水机、清洗消毒机以及干燥柜等。我科室对全部使用过的器械给予集中消毒以及供应。其中医务人员有21人,其中包括护理人员15人,专业消毒人员6人。护士当中,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护士,它们(例数)依次为1、5、9。
1.2管理方法
1.2.1做好预防管理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预防工作,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给予预防和控制,没有对存在的危机采取相关措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就会没有办法给予解决。对于护理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存在的危机,就可以对科室以及医院带来非常良好的影响。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不断深入开展,其中消毒供应中心也主动的参与到其中。消毒供应中心可以为ICU、手术室以及相关部门给予最优质的服务[1],这是护理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如今,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革发展,其中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也应该进行转变,但是因为工作量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明显的增加,相关医务人员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并且人员结构相对复杂,以及体力没有办法支撑等相关因素。所以在实行优质护理服务之前,第一要对相关医务人员对我科室采用的优质护理服务进行仔细的阅读以及教育,进行一个综合的管理,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意识,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打下一个坚定的基石。
1.2.2立即反应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要一致,思想认识上去以后应该马上制定出一个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相关计划方案,在科室内部举办一个“一切为了患者,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交流研讨会[2]。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应举措,并且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相关制度以及流程,对医务人员岗位给予适当的调整,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一个综合评定等。同时医务人员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掌握情况规划一个相关培训工作以及考核制度表,保证各项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1.2.3主动承担责任不管什么机构在对待危机的时候,都一定要尊重实事,不应该进行隐瞒,这也是消除危机的最好方法。消毒供应中心因为工作时间长、工作繁重等,对处理各个部门使用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时,通常会在检查时多出一些医疗器械,这时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马上联系相关部门或者科室,立即给予送回,这就是能使科室医务人员在处理其他问题时由于医疗器械的缺少,导致出现其护理纠纷。对于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在对医疗器械进行清洗或者包装当中造成医疗器械出现故障以及丢失等问题,其医务人员应该马上向上面报告,及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给予弥补,并且向相关科室给予道歉,还有就是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讨论失误的因素,并且采取一个及时有效的方案,以免再次出现这类事件,使护理工作满意度得以提升。
1.2.4真诚交流在危机管理当中的真诚交流指的是科室出现危机的时候,应该对其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讨论,并且组织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会使科室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充分发挥,进而为处理危机打下一个鉴定的基础,进而使科室的形象给予保护。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和危机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也是保障护理安全的关键环节。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比较差,缺乏主动能动性,已经不能适应改革以后的消毒供应中心标准。对于在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有效的和科室领导进行沟通,请各个部门安排相关人员为我科室进行指导,使我科室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并且还要符合各个部门对相关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等相关要求,增加工作效率[3]。
1.2.5思维敏捷我科室一定要保证医疗器械能够及时的给予供应,尤其是手术室当中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应该保证手术得以顺利进行,使医疗器械周转给予保障,及时的调整医务人员休息时间以及其他相关岗位的需求,对回收的医疗器械给予消毒、灭菌等相关工作,不但能够使医疗仪器给予保证,并且能够大大的缩短医疗器械的处理时间,保证手术室的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采用上述管理方法以后消毒供应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前后科室的满意度为采取措施之前的91.2%,在实施上述管理方法以后满意度为9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采用上述危机管理当中的六种管理方法,能够使消毒供应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得以有效开展,并且使科室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满意度得以提高,真正做到让医院满意、护理人员满意、患者满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二、不断完善的战略管理促进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发展壮大
斯伦贝谢、贝克休斯、哈里伯顿、BJ Services、Smith、Weatherford等国外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不断完善的技术发展战略。
1.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注重科学部署,敏捷决策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虽然从油公司分离,但其研发仍紧密围绕油公司的生产来进行,油公司的勘探、开发及生产要求就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发展方向,也是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方向。与此同时,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更多地注重在自己核心技术上的的延伸发展,以期达到长期主导市场的目的。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开发先进技术,并及时把新技术工程化、商业化,继而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提高投资回报率。因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特别重视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2. 建立适应市场的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
有了明确的技术发展方向,还需要建立起公司内部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来不断激励技术创新,以维护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世界著名的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都有各自严格的研发管理体系。
贝克休斯公司为了确保其在石油工具、完井、泥浆、电缆测井、钻头等8个专业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明确了以主管各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直接负责技术管理的构架,如图3所示。
同样,斯伦贝谢公司也有一套科研、设计、应用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其测井分部的研发中心负责研究新的测井方法,研制出原理样机后交给工程设计部,由工程设计部设计制造成工程样机交给测井队试用,由测井队把试用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反馈给工程设计部,工程设计部再把信息反馈给测井研发中心,如此反复,直至机型定型,最终进入批量生产。截至2004年底,斯伦贝谢在全球共拥有6年科研基地、8个制造中心、17个产品开发中心。
3. 高度重视研发投入
新技术的研发以及工程化和商业化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并存在很大的开发风险,因此,只有大中型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才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下面我们通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四个主要指标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投入/销售额)和研发人员数量来比较几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
(1)拥有专利的数量(见图4)
通常每家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每年都有大批的科研成果在申请专利。斯伦贝谢在2004年的公司报告中这样描述:2004年全年公司共收到2000份新点子,选择其中700个进行考察,300个在当年可以进入研发阶段。油田服务公司在任何时间都有大批的项目分别处于概念研究、可行性研究、研发试验或商业化应用等不同阶段,获取专利正是这些技术成果商业化的最好途径。
(2)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斯伦贝谢公司,它为了保持公司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一贯坚持把提高技术水平作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并为此投入大量的资金。斯伦贝谢公司的测井技术之所以能在几十年中始终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与其一贯高度重视技术的研发是分不开的。早在1948年,该公司就在美国里奇菲尔德建立了世界科研力量最强的测井研究基地,坚持开展基础研究,注重知识创新。多年来,它的技术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3)庞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汇聚了石油上游工业中绝大部分的技术人才。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从业人员均在万人以上,其中主要为技术人员。由于资料的缺乏,笔者不能提供这六大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研发人员的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公司发展壮大的背后,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作支撑。为了不断激励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每家公司都为技术人员设计了年金、退休金计划,以及股票期权计划等。此外,各公司的长期培训计划也为技术更新夯实了基础。
4. 灵活多样的技术引进方式
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不仅靠自主研发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来开拓市场,而且还借助外部的技术资源,或与他人合作投资开发新技术,或买下别人的专利技术使用权,并很快把这些技术成果物化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它们的技术引进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并购
从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成长历程来看,其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不断地兼并重组。通过并购,一方面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
2005年,Weatherford完成收购大型陆地钻井公司Precision Energy Services and Precision Drilling International(PDI),总交易金额涉及现金9.4亿美元和5200万股的公司股票。Weatherford此次收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以2.8亿美元购买PDI的随钻随测技术(LWD/MWD)研发中心。
(2)以开放式的科研协作来进行重大技术开发
近年来,随着专项石油科学技术的精细化,以及勘探开发技术复杂程度的加深,科技攻关面临的对象更加复杂,投资需求大,涉及的专业和学科更加多样,要求科技成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世界油田技术服务公司除自行开发外,还采用合作研究、联合攻关的方式来规避投资风险。其合作方式包括与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油公司的合作以及与独立实验室和大学的合作等。合作的内容更多地转向研究周期较长、耗资巨大、风险较高的项目,合作各方实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原则。合作研究已经成为公司间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哈里伯顿公司采用了组建多学科综合协作研究小组的方法,集中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把分散的力量和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组建多学科研究小组,解决了勘探开发工作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哈里伯顿公司的研究中心还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以及大学的合作研究。目前该公司与20多所大学以及美国能源部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大学进行的合作研究,既保证了该公司的科研机构可以及时、充分地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动向,还使大学成为公司人才和技术思想的源头。
5. 严密的技术保护措施
作为以提供技术为主的油田服务商,拥有技术和知识资产优势在油田技术服务公司中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因此,对技术的保护也纳入了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日常管理。
三、我国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本人粗浅地调研了目前国内油田技术服务现状,有下面一些认识。
1)我国尚不存在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油田技术服务行业。目前稍具规模的专业服务公司,如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油测井公司、东方物探公司、塔里木油田服务公司等,都隶属三大石油公司,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以各自的地域(油田)为限。由于现存的行政隶属关系,形成了自我发展,缺乏技术竞争及有效交流的格局。
2)行业的局限性,使得国内油田技术发展不均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济师张位平在2006中国石油和石化装备产业发展论坛上这样描述:比起陆上石油开采设备高达90%的国产化率,目前我国还缺乏当家的海上石油开采设备,因此,绝大部分海上开采设备依赖进口。此外,虽然我国的石油科技领域5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上仍然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某些前沿技术领域的差距更大。在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已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实时化,微孔井开采技术、膨胀管钻完井技术、实时油藏经营管理、数字化油田等已成为主流技术,而国内仍停留在蒸气吞吐、水力活塞泵等人工举升技术阶段;开发地震技术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十多年,而我们才刚开始进行小范围的采集试验;在高端测井设备等方面,我们还是空白,这造成了我国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3)从单个公司内部的技术开发来看多以引进国外,技术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外国公司使用专利圈地策略,既不断抬高我们引进技术的成本,又不断挤压我们自主开发的空间。同时,我国企业内部的研发管理体系也相对落后;技术开发缺乏规划,预见性不强;开发过程尚需规范;缺乏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研发投入不够,并缺乏配套的研发人才激励机制。这些都制约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步伐。
4)对比与国外油田技术服务公司的巨大差距,我国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应把发展自主技术、追求技术突破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把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管理体系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打破现存行政隶属关系造成的地域垄断,加强国内企业的技术竞争与交流,是国内油田技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2] 自主创新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动力访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地质 师、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贾承造[N].石油商报,2004-11-15.
[3] 康大臣.再论中国石油科技自主创新以石油关键技术突破为例[J]. 国际石油经济,2006(4).
篇10
近年来,关于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方面发表的论文及开展的研讨会层出不穷,在理论上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图书馆也进行了社会服务的尝试,但总体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缓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地要求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向社会开放,还应该建立一种能够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机制。人的行为动力来源于个体满足“自我”和社会的利益,没有某种利益就不会产生某种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为了实现文献信息服务,为社会带来公共利益以及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利益回报。高校图书馆只有在社会服务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满足,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其社会服务的开展。因此,建立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熟和成功,虽说国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有不少可借鉴之处。本文将首先阐述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美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探讨如何建立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
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功能模块
1.1 利益驱动机制的基本理论
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奋发向上。在管理学中,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从而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现代管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只靠自觉,没有受到激励,只能发挥其总能力的30%至40%,而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其总能力的80%至90%甚至更高,可见激励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受利益的支配和驱使,利益产生动力,诱发人的行为,驱使人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从而激发人的潜能,诱导人努力,激励人实现自身的满足及发展。当然,这种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利益的连锁反应过程见图1。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励人的行为。
1.2 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
利益驱动机制就是以利益作为驱动力的体制,即通过物质的、有形的利益,或精神的、无形的利益;可以是“短平快”的利益,或是长远的、深刻的、内蕴式的影响,以促使某种行为多次出现。本文将利益驱动机制功能模块分为主体发展、工资、奖金的提高、获得晋升和表彰等,如图2所示。
1.2.1 主体发展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的内在意愿,推动其根据社会需求、竞争状况以及自身的条件,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努力推动自身与社会的发展。
1.2.2 工资、奖金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个人的贡献与工资奖金挂钩,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要运用恰当,其激励作用会十分显著,但要注意工资奖金增加幅度要和其贡献的大小相一致,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和接受。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2.3 晋升 任何组织中总是有一些人勇于竞争、热衷于教导别人,希望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和控制他人,如果给那些有较强工作能力且努力工作的人员提供晋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则会激励其更加努力地工作,产生良好的激励效应。
1.2.4 表彰 表彰是对努力工作行为的公开表扬,是一种精神激励。表彰的传播范围越大,知名度越高,其激励效果越好,更容易促使该种行为多次出现。表彰管理成本低,是一种常用的激励措施。若在表彰的同时,加上奖金或晋升等激励措施,其效果会更好。
2 建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性
2.1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增加了服务成本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家陆士桢教授认为,虽然我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服务社会的主渠道是依靠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科技产品的研发来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我们可以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但是我们没有赋予高校图书馆服务公众的社会,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一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后,其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一个对象高校,变为高校和社会公众两个对象。高校图书馆要服务好社会公众,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服务成本和原来相比定会有所增加,但从现行体制来看,高校及其图书馆无法从所提供的社会服务中得到相应的、直接的收益。目前,国家对高校的投资是按学校每年的学生定额实行“一揽子”拨款,没有体现专门的图书经费预算,更没有考虑高校对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得到补偿的问题,也就是说,高校图书馆是否为社会公众服务以及开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并不影响其所得经费。2007年,网上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调查,其中,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0.93%的人选择“开放将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选择“高校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利益”,也印证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我国缺乏实现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相关配置,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成本增高、无法获得足够利益,这是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进程的主要因素。
2.2 要使高校图书馆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服务,应给予相应补偿
为了鼓励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文献信息服务,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从校园普及到社会公众,必须对高校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给予相应补偿,应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实行额外的激励。由于利益具有诱导和激励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只有构建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利益驱动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使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中的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大高于成本,真正得到“实惠”,高校图书馆才会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开展社会服务,由“要我向社会开放”变为“我要向社会开放”,其社会服务功能真正得到提升。
3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纵观世界各国,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和社区用户开展服务已经十分普遍。尤其是美
国高校图书馆把社会服务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应归功于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有比较完善与成熟的利益驱动机制,如图3所示。
3.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已任,实现社会效益
高校图书馆开展各项社会服务的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做贡献,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提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在地球村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意识到,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高校图书馆除做好馆内本职工作外。还应积极主动尽其所能为社会服务,提高地方群众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技能,这是一切大学及其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对建立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因此,美国各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地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宾州州立大学图书馆在地区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并把社会服务明确写进了图书馆任务,它这样写道:“图书馆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校内和校外服务的目标为已任,并为学校的计划和工作提供方便的信息资源服务”。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技术学院保罗・维・卡尔文图书馆(Paul V.Calvin Library)为周边地区低收入少数民族和妇女提供培训,提高周边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像这样为地区发展提供社区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美国不胜枚举。
3.2 提升高校及其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获取更多资金
美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一般为三种: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及社会捐助,一般各占三分之一左右。从《莫雷尔赠地法案》到《国防教育法》及历次《高等教育法》均有涉及图书馆建设的条款,对拨款均有明确规定。美国非官方机构对高校的办学有认可的权力,如果作为高校办学重要条件的图书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就会相应减少,这将严重地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足够的生源是美国大学及其图书馆生存的关键,招生越多,学费自然就会越多。图书馆通过社会服务使其所在地和周边地区的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从而对学校发生兴趣,提高学校的招生人数。另外,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利于培育图书馆的赞助者,以便从社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得到丰厚回报。
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长迈克尔・宾德(Mi-chael Binder)的理念是:“社会服务等于宣传图书馆;好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好的宣传效果;强有力的社会服务就会产生强有力的宣传效果”。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通过开展“南肯塔基图书节(South KentuckyBook Fest)”系列活动,拉近了西肯塔基大学师生及公众与图书馆的关系,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及学校的地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西肯塔基大学图书馆馆员终于摆脱了“二等公民”的地位,与校内教授享有同等待遇,既提高了工资、缩短了工作时间,又增加了科研经费。另外,学校董事会终于通过将每个学生的学费提高12美元作为图书馆经费,图书馆每年就增加了十几万美元的经费。这些改变与图书馆社会活动深入人心有着很大关系。
3.3 社会服务和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及晋升直接挂钩
美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每年要就其过去一年的工作成绩进行一次全面的书面报告,而社会服务是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为大学以外的社区服务;义务为商业、工业、各职业团体或其他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机构或个人服务。该报告经馆长审阅后作出对该工作人员的书面评语,然后交由学院备案。这些年度报告和评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表彰该人员一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明确下一年度的工作目标;②决定该人员下一年工资增长百分比;③为该人员晋升积累材料。由此可见,社会服务和每个工作人员的表彰、工资增长幅度及晋升直接挂钩。
由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与国家、社会、学校、图书馆及个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利益联系,不论于公于私,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动力都是无穷的,这也是美国高校图书馆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地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原因所在。当然,这也是与美国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成熟的社会认可制度以乐捐好施的社会氛围分不开的。
4 建立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利益驱动机制
4.1 高校图书馆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己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我国高校图书馆要深刻认识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比较薄弱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打破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樊篱,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宣传与服务,让公众了解图书馆、更多地利用图书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更加彰显高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综合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常言道:“有为才有位”,高校图书馆也会因此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虽然目前政府的投入还是高校图书馆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随着高校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彰显,社会团体、公司和个人的资金资助将是今后高校图书馆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另外,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出生人口基数的下降,未来10年中国18岁至22岁的青年数量将减少约4000万人。生源的减少必然会加剧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中国某些高校将面临破产危险。上海已连续三年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北京报名人数也首次出现下降,幅度为20%。因此,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社会服务,使周边中小学生了解图书馆、增加对高校的兴趣,使学校获得足够生源,是关系到高校生存的大问题。
4.2 修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把社会服务作为国家向学校拔款的重要依据之一
我国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简称《规程》)中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北京市2002年11月实施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规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北京市教委2006年6月提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满足本校教学科研需要的情况下,应向社会公众开放。虽然政府鼓励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但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还是一种自觉行为,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多做少一个样。《规程》是2002年制订的,当时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但近几年来,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开展社会服务的条件日趋成熟,国家也应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及时修改《规程》,明确提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义务、服务内容、服务项目、保障措施及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国家向学校拨款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使作为图书馆主管部门的学校更重视并督促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并对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给予更大支持。
4.3 地方政府拨出专款,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
高校图书馆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本校师生,服务体制也只能是满足本校师生,要面向社会服务,需要一定的人力、设备和经费,高校没有专项经费。因此,高校所在的地方政府每年应有计划地拨出一定经费,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提供经费保障。在2010年两会议案中,张湘富等人大代表提交了《关于为长春市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开放提供政策支持的议案》,建议政府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冲抵高校管理成本的增加。可见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的成本补偿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实,在实际工作中,人们也不断探索新路子,已经出现不少借助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整合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资源、实现高校图书馆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浙江金华市的严济慈图书馆,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信息情报中心和名人纪念馆于一体,运作模式为:联合投资、股份分摊、拥有、共享资源、民办公助。该馆实现了既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充分发挥了馆藏文献的作用。根据当前国情,像这样市校共建图书馆不失为一种适当举措。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行政体制、资金来源等不同,不可回避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篇11
一、人本思想对于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研究
1.作用于教学,增进人才的成长和进步
人文思想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灵魂,也是教学实践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可以说,人文思想在时代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对于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它能够对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积极发挥人本思想,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从学生的主体需求出发,根据对应的教学实践要求来做出合理的服务工作安排,从而能够有效的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尊重,他们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动态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既反映了时代教育的进步性,同时也有效的增进了教学效能的提升。
2.优化管理工作,促进服务人员素质提升
实现人本思想在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的渗透,能够有效的促进服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保证管理工作的优化。特别是对于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对策,来保证工作人员情感的需要,从而能够使之唤醒内在的工作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要想让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效能得到最大化地提升,就必须要凝聚人心,尊重相应工作人员,调动他们的主观意志,从而来更好地提升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不断地来提升教学效能,促进学生的长远学习和进步。
二、新形势下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探析
1.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保障作用
新形势下,时代教育面临着转折和机遇。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折结点,应该充分认识到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通过合理地规划,来对教学实践活动起到保障作用。后勤工作关系到多方面的内容,比如物资、医疗卫生、食堂伙食等,这些具体的工作都必须要依靠于后勤工作来完成。脱离了后勤工作,日常的一线教学活动就很难展开,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教学活动的进度,这对于教学实践效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学校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学校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有效的保证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2.有效发挥其服务育人功能
对于学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来说,它并不直接与教学活动产生联系,但是它有效的发挥了服务育人的功能,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学习创造了环境基础。比如,学生吃饭、看病等日常问题都属于后勤服务管理的范畴,作为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充分地来为学生服务,力求能够促进其健康成长。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用自己的人格和温暖来对他们进行指导和鼓励,从而来让他们汲取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可以说,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的发挥了其服务育人功能,对于学校来说必须要对此问题进行有效的认识和理解,最大化地发挥其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效能,以此来为时代教育进步创造 有效条件。
三、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思路分析
1.树立人本管理意识,促进后勤工作创新
充分重视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和观念,从而来促进后勤工作制度的创新。应该充分地认清后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找到其与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关系,从而来不断地督促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重塑人的地位。第一,对于后勤的服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关怀,合理用人,善于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来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化地发挥。第二,不断地树立全局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后勤团队工作文化,形成和谐、精诚合作的工作氛围,以此来不断地保证大家工作的认真态度,这对于提升工作效能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实现有效而清晰的奖惩分明,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
2.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塑造和提升
对于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塑造和提升,是不断提升工作效果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重视其工作本身,更要站在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塑造,使之不仅仅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更要塑造健全的人格,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首先,应该不断地培养工作人员的敬业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必须要将各项工作做到精细化,确保各个工作环节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其次,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程度,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考核,确保其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达到合格的水平。最后,还应该注重对于工作人员内心品质和精神境界的塑造,提升他们的奉献精神、创新素质、宽容态度、互助意识,从而来不断地实现工作过程的价值,也是自我价值的真实表达。
3.将后勤服务管理与教学活动有机统一起来
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应该将后勤服务管理与教学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为核心来进行工作的编排,从而更好地来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互动所服务。第一,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作为个体“人”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课堂,还是后勤服务管理,都应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到首位,以此来更加有效的规划日常教学活动,这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积极地把握教学活动的动态,随时为之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服务,从而来不断地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效能有重要意义,是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需要。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小学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断来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还应该对于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塑造,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校后勤服务工作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助力,促进时代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徐立华. 浅谈如何让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于教学[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9:84.
[2]孟凡春.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浅谈小学后勤管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6:215.
篇12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生活的电力需求不断攀升,某些供电企业在营销业扩报装上的弊端,如办事效率低、流程繁杂、吃拿卡要等不正当行为,与客户要求的经济、合理、高效的用电服务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损害了供电企业的社会形象。因此,建立全方位的业扩报装服务质量提升监管的力度,与客户建立起友好与公正的协作关系,实时地掌握并且处理好用户的合理诉求,提高客户对业扩报装服务的满意度,成为供电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1 供电营销业扩监管弊端分析
由于某些因素,当前供电企业在业扩报装监管工作中,依然具有较多的弊端,主要分析如下:
1.1 业扩报装渠道缺乏多样性
在当前,在电力用户办理电力使用业务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选择营业窗口,主要原因是用户对业扩流程、用电报装需要的材料和有关价格收取准则等不够明晰。用户在营业窗口办理业务时,一般都要填写很多登记资料与提供有关证件材料。如若资料或证件有缺少,则需用户及时填补,乃至客户要多次来回,并且工作人员也需多次招待、整理、查验和确认同一个用户供应的信息资料,不但使得用户出现不满情绪,还让企业产生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2 业扩报装管理不规范
业扩报装需要经历报装现场勘查制定供电方案设计资料审核施工资质查验中间查验竣工查验装表接电等环节,部分流程的审核由于内部权限的设置往往批复耗时较长,甚至超过了承诺办理时限,同时由于部分环节需要客户提供的资料未能一次性告知客户,需要客户多次反复提供资料或多次查验整改,造成流程节点无形中的延长。也存在部分员工利用职权损害客户利益的情况,如未制定合理的供电方案、故意刁难客户增加验收障碍、吃拿卡要等情形。
1.3 业扩报装信息的开放性和准入度
客户报装通常是在项目创建的初始阶段提出请求,可是因为设计专业性比较高,用户对电力工程通常都不了解,对电力专业有关设计、施工、供货部门信息掌握不够,致使用户在选择设计、施工、供货部门较为艰难,因为电力工程创建通常是一次性的,用户不仅要确立自己的电力需要,怎样选取质量好、价格低、信用高的设计、施工、供货单位也影响许多电力报装客户。除此以外,由于供电企业的行业特性,也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向客户指定设计、施工、供货部门的现象,提高了客户的运营成本。
1.4 受电工程市场不完善
电力市场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的电力受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生产单位大量应运而生,但是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招纳工程而采用低价格、低建设标准吸引客户,较易出现客户工程质量很难达到标准的情况,不仅会致使工程返工,还会使得客户的投资金额提高。如若供电企业将就验收连入电网,必然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如若供电企业严格把关,不允许通过验收,必然会引发用户的控诉和不悦,造成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1.5 局部电网供电能力不够
我国近几年来持续增大电网投资的力度,使得电网建设与改造成果较为明显,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都明显改善,但仍然有部分地方电网规划不科学、网架结构不合理,存在供电“卡脖子”的现状,特别是城乡配网欠账较多,电网网架薄弱,局部供电能力不足导致客户要么延迟用电,要么加大投资资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户用电需求的增长。
2 推行全方位业扩报装服务质量提升的理念和措施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一直致力于客户满意度提升的文化和理念建设,倡导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地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从业扩报装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从服务渠道、流程精简、效率提升、管理规范、改善电网等多渠道出发,努力打造“渠道多样化、覆盖普遍化、响应实时化、问题导向化”的现代互动服务体系。
2.1 建立多渠道的业扩报装体系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供电服务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展,从原有的营业窗口服务发展到95598热线电话、95598网上营业厅、自助服务终端、短信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的服务渠道;客户可以通过上述平台进行电力政策查询、报装流程查询、业扩报装受理、报装进度查询等服务。如广东电网公司今年3月推出业扩报装“一口受理”服务,客户办理业扩新装、增减容业务将全部通过网上营业厅()、微信公众号(gddw95598)、95598服务热线、掌上营业厅(APP)等远程渠道受理。通过“一口受理”办理报装的客户只需提供报装基本信息(客户名称、用电地址、联系电话,非居民客户还需提供用电类别、报装容量)营销系统即可生成业扩工单,具体的报装资料在业扩勘查人员现场收录,真正实现了客户足不出户的办理业务。另外,佛山供电局也专门制定了《营业窗口业务受理资料规范化工作指引》,规范统一了各类用电业务的资料,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受理服务。
2.2 规范管理,创新、简化业务流程
规范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业扩供电方案制定、受电工程设计、中间检查与竣工检验标准,让客户对业扩报装中的权力运用做到“看明白、能监督”;制定业扩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报装申请资料,明确供电方案审批权限和时限,界定中间检查和竣工检验职责分工,强化专业制度、标准的刚性执行;建立业扩制度执行的监察制度,将监督检查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行的强大推动力。通过分层、分级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切实规范业扩报装权力运行,实现业扩报装公开化、透明化、标准化。
创新、简化流程就是简化用电手续,缩短接电时间,提升业扩报装效率。如部分供电局推出大客户绿色通道服务,实行客户经理全过程服务,全程负责解决客户在业扩工程中的难题和问题,并对全过程进行“红、黄、绿”等监控,确保业扩工程顺利通电。建立“零散居民新装重大业务协同全流程”,现场一次性完成收资审核、合同签订与装表接电,实现“一个电话、一次服务,一日接电”,减少系统办理环节,大大提升了供电效率。
2.3 公开市场信息,有效引导客户
为从源头上规范客户受电工程市场秩序,依法保护供电企业、电力客户、供应商等各受电工程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维护电网安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方向的、公平开放有序的客户受电工程市场,国家电监会已组织多次开展电力客户受电工程市场信息与监管系统建设,客户受电工程的市场透明度已大大改善。供电企业需要通过自身的网站或宣传平台积极引导客户利用系统提供的各类信息,根据自身要求自愿、自主选择工程设计、施工、供货单位,使质量好、服务优、价格低的企业优先被客户获悉和了解,既降低了客户的工程造价,又能保证业扩工程质量和客户的用电水平,也杜绝了个别办电人员利用信息垄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实现了供电企业与客户双赢。
供电企业还应推行客户受电工程及电网供电电源信息公示制度,按照“制度约束、公开透明”的要求,主动告知客户用电电源规划布局、容量裕度、供电质量等信息,加强客户对供电企业执行业扩规范的监督。
2.4 加强专项整治,重点治理不规范行为
严格的监管和重点治乱才能有效杜绝业扩报装中的漏洞,杜绝员工的职务犯罪行为。南方电网公司2014年以来就不断开展业扩报装专项治理行动,通过深化和完善业扩报装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严肃查处报装申请、供电方案制定、设计审核、竣工检验等环节违规违纪行为,纠建并举、稳步推进业扩报装专项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行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立了客户用电需求协同机制,解决业扩报装受限问题;治理报装受理环节“不走流程、不入系统、体外循环”的行为,提高了业扩工作效率;严格规范执行业扩工程投资界面和报装环节的管理和技术规定,维护客户正当利益;加强业扩报装工程的回访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惩处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严处报装环节的违纪行为,严肃工作纪律。
2.5 强化部门协同,完善网架机构
只有电网坚强才能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供电企业要创建营销服务、规划建设、生产运行的联动协同机制,及时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采集与客户用电提升需求的估测,实时传输给规划部门,增大客户的需求对于电网规划建设的导向作用;分析业扩受限原因,诊断电网能力,全面梳理各类供电瓶颈问题,建立供电瓶颈清理机制,将整改方案纳入电网规划,集中资金和力量消除电网卡脖子问题。加强与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协同,提高中长期用电综合预测水平,避免出现新增电网瓶颈,实现电网与负荷的可持续发展,逐步降低客户接入门槛,减少客户资金投入,挖掘业扩市场潜在存量,实现增供扩销。令人可喜的是,部分供电企业已将打造坚强电网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五年行动目标,有效解决电网瓶颈问题。2015年广东电网公司又推出了“业扩投资界面延伸政策”,将满足条件的业扩工程投资界面延伸到客户红线,大大减轻了客户的投资压力。
3 结语
总而言之,业扩报装是电力营销的前沿,它关系到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彰显了供电企业的行业形象。如何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供电服务,竭力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才是业扩工作者的最终目标。因此供电企业需建立营销业扩报装的全方位服务质量提升机制,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精简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公开市场信息,改善供电能力,建立规划运行为营销服务的链条,才能使业扩报装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客户业扩报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袁留涛.浅析营销业扩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2015,7(17).
篇13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一)文件的编写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贯彻相应的要求,围绕一定的核心。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围绕着ISO9000的质量管理原则展开,保证整个文件的连贯性及同质量管理体系相应标准一致性。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
进行全面覆盖,突出一定的重点。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当中,要把相应电力企业的营销和服务当中的各个细节、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明确规定质量服务管理当中的重点问题。
进行整体性设计,优化系统。在编写和管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一直都要把电力营销和服务当做一个整体,梳理清楚各个流程,有效地促进整个相关部门间的系统联动,优化整个系统。
(二)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控制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的时候,首先可以授权特定的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文件进行审批,审核的时候必须确保文件整体的合理性。其次,对同电力营销和服务有一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省级公司规范性的文件要由营销部的主任或者副主任进行管理,并执行相关文件中控制程序的规定。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和其质量要求
通常情况下,主体包括各个供电公司实施相应的电力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和配套的计量服务中心,各个供电营业部门也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体在进行服务的过程当中必须遵循以下质量要求:合法性、功能性、准确性。合理性、安全性、便利性、时间性、文明性和经济性。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所关注的焦点
该体系的主要关注焦点为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及手段分析并分解客户满意的焦点和目标,分配给各级部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各部门服务意识。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的管理
供电公司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电力营销服务内部各个职能及层次对相应的质量反震、目标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贯彻。
(四)电力营销和服务覆盖产品实现过程
电力营销和服务所覆盖的产品实现过程一般包括两类,也就是支持性过程和最高管理者过程。前者是支持后者进行相应的经营决策的一系列的辅助行为,如记录管理、文件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标识管理、数据分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等。
(五)如何控制客户和相关方的满意
对客户机相关方满意的控制,相关人员可以从客户产生需求到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当中,积极收集提高质量体系管理水平的信息,这样才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现过程
(一)积极实现一顾客及相关方为主要关注焦点
首先,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期望;其次,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满足相应电力企业职工的需求及期望;最后,满足政府有关部门的需求及期望。
(二)引入相应的质量方针
引入相关质量方针时一定遵循上级要求进行统一部署,按照相应要求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对电力行业的要求。
(三)服务实现的过程
1.有效策划电力营销和服务的实现。该策划通常包含这样几个过程:过程的识别、编制过程控制文件、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明确服务接受的要求、确定相应的监控准则、确定记录等等。
2.有效控制同客户有关的过程。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营销分部等制定相应的《与客户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电力营销和服务要求的识别、评审和同客户的沟通过程等。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及营销分部负责和各自范围之内的客户机政府相关的部门沟通,沟通的内容通常包括电价政策、电力法律法规、需求侧相关管理信息等。
结论
作为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电力营销服务就是体现供电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一个窗口。本文针对建立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问题做以间的那分析,描述了工作流程和实现过程,希望能对有关企业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电力分会供电专委会.供电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