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措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内资的大力投入,还需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的现状
农业是我国较早利用外资的一个产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利用外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472个,协议金额达283.4亿美元,项目范围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涵盖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渔业等。但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尚小,结构也不合理。截止2006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的实际使用金额不足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其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东部地区约占九成。目前,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的领域主要在农产品加工、创办生产基地、流通贸易中介、休闲观光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上。从产业链看,已涉及种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研发等各环节。
(一)跨国公司涉足经营的领域主要是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制种业。目前,在我国粮食加工业领域,最早开放的大豆业正陷入来自于美国的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控制的境地,四大粮商控制了我国大豆60%的加工能力和80%的进口大豆货源。在乳品加工业上,液态奶和酸奶等领域,我国本土品牌优势较强,“蒙牛”、“伊利”、“光明”三大龙头企业占据主导。不过,全球投资集团摩根斯坦利公司正意图掌控“蒙牛”,达能也意图占据一席之地。在奶粉领域,外资品牌占据优势,特别是婴儿高端奶粉市场。“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雅培”四巨头已占据我国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美赞臣”、“多美滋”的市场占有率均在15%左右。在肉类加工业,美国高盛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罗特克斯有限公司目前已控制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同时,“高盛”也获得江苏雨润集团6.5%的股权。作为我国“人世”后最早全面开放的农产品种业,目前其市场大多被外国公司占领。国外大的种业集团,如美国的孟山都公司、法国的RUSTICA公司等是集繁育、推销于一体的专业化公司,实力非常雄厚。而我国的种子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竞争实力普遍较弱。
(二)跨国公司开始直接投资我国农业的生产环节。近年来,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投资有了新动向,由“销售商”变身“农场主”,青睐于我国一向较为弱质的农业生产环节。早在1997年,法国威望迪环球公司在重庆忠县和农民合股兴建15万亩柑桔果园基地。短短几年,项目投资达6亿多元(含中方投资及农民的投资和投劳)。近年来,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同伊藤忠商事公司和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一起,在山东莱阳租下1300亩土地,计划采用有机种养的方法搞温室大棚和奶牛养殖。他们还表示类似项目将在中国“克隆”二三十个。世界第三大果商澳门恒河果业以前在我国内地主要经销水果,2003年3月后开始变“卖”为“种”,在重庆江津建立10万亩柑桔生产基地。这意味着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将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等产生强烈冲击。
(三)跨国公司投资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合资经营或独资经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经营的方式来投资经营。在销售领域,很多跨国公司则选择独资形式,如美国四大粮商对大豆经销的控制等。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一般采取“公司提供种子、技术服务+果农协会管理+农民种植+公司统一收购”的经营方式。
二、我国农业利用跨国公司投资存在的问题
跨国公司在投资我国农业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带动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但也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一定冲击。目前,在我国农业承接跨国公司的投资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问题突出。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完善,甚至在很多地区相当落后。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存在五大隐患:饮水安全隐患,给排水和生活垃圾造成的环境安全隐患,因过境道路和没有村中道路而产生的交通安全隐患,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因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据调查,农村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40%的村庄雨天出行难,70%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户混杂,90%的村庄使用传统的旱厕,90%的村庄垃圾随处丢放,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这种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将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热情。
(二)鼓励外商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滞后。目前,我国吸收外资的目的已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依此目标,从2006年开始,我国有关部门就相继出台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反垄断法》、《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一系列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但在农业领域中,外商投资农业流通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外商投资农业的审批手续依然繁琐;对鼓励外商投资荒山、河滩等,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出台差别化优惠待遇。尤其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渗入,这涉及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问题,而这方面相关法规还尚不完善。
(三)以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很难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就形成了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小农户在面对大市场、发展经济时,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对跨国公司来说,当他们介入我国的农业生产环节时,也不愿意跟组织化低的单个农户签合同。如,澳门恒河果业在投资重庆江津时,他们就要求农户先成立果农协会,然后再跟果农协会签合同。另一方面,以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规模收益低,与欧美规模收益明显的大农场、大庄园式的生产方式相比,差距较大,造成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适应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跨国公司向我国农业的投资。
(四)我国农业技术落后,不利于吸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农业的大部分先进技术,他们往往会通过竞争、示范、产业关联和人力资本流动向东道国进行技术溢出。但如果东道国农业技术水平过低,则不能形成上述技术溢出的顺畅渠道,会影响东道国农业技术的进步。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不均衡,有些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或达到、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多数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农民知识层次偏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高新技术投入较少。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国更好地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对接,也不利于我国有效吸收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
(五)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1/3,并且,农业产业化组织出售的农产品初级产品多、简单加工品多,而精深加工的农产品所占比重较低。据统计,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0.8:1。不仅如此,我国目前在各地积极组建的农业龙头企业,也存在规模小等不足。
(一)进一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与跨国公司对接的水平。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农业领域投资,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条件;兴修农田水利,认真治理水源、农田和大气的污染。在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为农村未来的发展作好规划,积极改善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中存在的隐患。
(二)加快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投资加以有效引导和监督。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法律法规。按WTO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农业流通服务领域已对外资开放,但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我国人世后有关农业开放的相关承诺及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尽快完善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尤其需要关注跨国公司由“销售商”向“农场主”转型过程中涉及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向境外资本的问题。国外资本大规模进入农村直接经营土地,不仅形成与农民争地、激化人地矛盾,而且涉及土地使用权能否向国外资本流动的问题,需要研究此方面的立法。其次,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加强对进入我国农业领域的跨国公司的引导和监督。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偏重于土地密集型的种植业,而劳动密集型的畜牧业、加工业等的发展不足。所以,一方面应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向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以发挥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还应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及生态密集型的农业生产领域,以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此外,从地域角度讲,我国东部农业利用外资相对较多,农业也相对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农业较为落后,利用外资的量也很少,急需资金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因此,政府应利用政策来引导跨国公司向中西部投资。今后,东部地区应趋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出口创汇农业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中西部地区则应重点促进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特色农业发展。总之,在引进跨国公司的同时,还应注意引进适宜的技术,引进那些真正能带动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先进营销理念的外资,在合作中尽可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等。最后,进一步将我国农业引资政策和手续规范化。防止向外商乱收费、乱摊派,保障外商的利益。同时也要加强对进入农业领域的跨国公司投资的管理。
篇2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村进一步繁荣、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的基础上,现代化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只有建立在资源禀赋优势基础上的产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农业发展正是顺应这一要求,从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而兴起,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项艰巨、复杂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农业的现代化就是生产效率的现代化和产品质量的现代化。从生产效率讲,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国家政策的路线看,这方面将会不断得到强化。从生产质量角度讲,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镉大米”等事件说明我国传统的化工农业道路难以为继,生态农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有效路径。发展生态农业要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结合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和支持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生态农业还是一个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用现代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从而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的有效率。总之,它要求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富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
(四)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这无疑对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传统农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加上江西省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尚不统一,阻碍了江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无效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由于江西省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工业、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与工业相比,效益偏低。因此,要发展农业,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发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机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积累,多业并存,全面发展,而发展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必然条件。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生产力观指导下,运用生态工程技术武装的优质、高效、集约农业,其内容相当丰富,其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向。其次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带。生态农业是在宏观和中观层次上,运用自然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的农业。而且,生态农业的发展会与生态家园、生态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群、产业带、产业区和产业基地,成为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若干对策
一直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政府根据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如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农业的投入不足,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工业污染潜在风险存在等。因此,本文着力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对策,以破解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生态农业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必须向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是生态农业的实践者,只有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及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带动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才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推广和普及。因此,要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宣传媒介,以生态知识培训班、网络咨询、电视讲座、生态知识竞赛、生态农业县(乡、镇)评选等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总体规划生态农业的广阔前景,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环境及湖泊生态系统价值的认识,使公众自觉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来。(2)举办培训班。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生态农业发展能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水平。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班,向农村干部和农民传授生态农业的基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让他们知道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利在当代,而且还会福及子孙后代。
(二)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建议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解决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1)争取中央、省里从资金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龙头企业和农户给予低息贷款,以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3)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由省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投资基金,从社会中募集所需资金。可进一步完善发展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完善服务等举措,鼓励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和投入,鼓励农民参股,支持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助推生态农业转型升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作用,引导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等的资金投入到发展生态农业当中,建立多元化投融资运作体系。各地政府要积极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给予政策上的帮助、资金上的支持和技术上的指导,要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生态农业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生态农业企业进行补贴。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持续调整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鼓励生产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业化学品,通过升级栽培模式,尽量减少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出台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鼓励有机资源再生利用,农业开发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要结合区域开发,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投入重点。国家还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三)保护生态,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1)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减少污染,降低投入,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化肥、可降解膜和节水灌溉设备。推进育种技术、饲料研发和农产品深加工。(2)提高防范能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认真总结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尽可能做到事前防范,研究并制定自然灾害事后补救措施,将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应该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工程是目前适合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有效环境优化工程之一,是以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中心的种养加有机结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不例外,从能量利用来看,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和畜禽废物分别是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营养级所产生的废物,含有较多能量,因而具备源化利用的物质基础。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废物,既能保护农业环境,又具备较大的经济利益。应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12亿hm2,基本农田不低于1.04亿hm2。此外,还应发展设施农业,它可有效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增强抗风险能力。总之,应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改善发展生态经济的外部环境。
(四)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落实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及人员工资。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将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全额及时拨付。(2)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实行聘用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农技人才。要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与利用机制。(3)加大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场地,为其配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专业仪器设备,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生态农业的手段和能力。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不高。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须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积极研发和创新技术,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篇3
全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看,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一)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治理迫在眉睫一是农业化学品施用逐年增加。1997~2012年,粮食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化肥、农膜使用量分别由1997年的69.64万吨、1.5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95.6万吨、3.93万吨,增幅分别为38.9%、147.2%。粮食每亩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3%。化肥结构施用结构不尽合理。氮肥施用量为50.2万吨,磷肥为18.21万吨,钾肥为5.61万吨;复合肥21.39万吨。氮肥、磷肥施用量明显偏大。二是化肥施用时间集中,施用技术简单,流失严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产品品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三是农膜回收率低,最终基本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四是蔬菜农药使用较频繁,全市常年农药商品用量稳定在9000吨左右,其中杀菌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比例约为10:7:3。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提高,食品安全的风险性增大。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压力大,矛盾凸显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速度加快,畜禽养殖污染矛盾凸显。以2012年为例,全市全年畜禽粪污年产量约8600多万吨,对环境影响日益突出。一是农牧分离和种养脱节,养殖户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多数规模养殖户仅仅是单一的养殖专业户,同周边的种植农户联系并不紧密,养殖规模与周边可消纳的土地规模不相匹配,畜禽粪污多为集中直接排放,难以有效还田利用。二是工程措施滞后,目前,全市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4.9万余个,而小型沼气池仅1295个,只占2.64%,造成大量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突出。三是尚未建立新技术推广机制。目前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已臻成熟,但因其投入较大而对养殖户增收不明显,因此推广进度不快。
(三)农业废弃物利用不充分,尚需探索全市农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料、豆类作物为主,常年秸秆总量为1000万吨以上,但其利用率仅为28.4%,其中肥料利用直接还田的占20.2%、作为饲料的占8.1%、能源化利用的占0.2‰、生物转化为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加工利用的分别占0.2‰、0.1‰。其余的71.6%均为未利用或利用方式不合理:作为薪柴直接燃烧的比例高达36%;就地焚烧占33%。
(四)项目工程投入不足,推进乏力近年来,重庆在生态农业建设上加大了投入,但落到具体的项目工程上仍显严重不足。如新建户用沼气池每口资金缺口在3000元左右,严重影响农户建设积极性。又如畜禽养殖投入大、见效慢、利润低,而对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导致养殖农户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再如农村散养农户减少,自有有机肥不足,而施用有机肥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推进效果并不明显。(五)生态农业理念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共力生态农业建设是全民参与、全民建设的系统工程。过去在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重视了项目本身的建设,但缺乏对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发动,生态农业生产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不够。如三沼的综合利用不充分、配方施肥技术实施不规范、化肥农药正确施用技术不到位、残膜乱丢乱弃现象突出等,都与群众缺乏生态农业理念相关。
二、推进重庆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生态农业理念,全面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根据重庆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让生态农业理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战略任务来抓紧抓落实,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选择。要从制度设计,政策扶持,项目规划,监督考核等各个层面去推动发展。要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让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生产生态农产品。
(二)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重庆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性很大,要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综合利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优化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市场结构,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内在规律,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着眼于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各地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从自然环境及农业的资源出发,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培养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相对集中力量加强研究制约重庆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严格禁止高毒高残农药使用,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强化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的指导和服务。
(四)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生态农业管理水平开展生态农业发展危害因素调查,建立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管理制度。率先在规模养殖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落实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生态农产品金融税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框架,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五)制订并完善有机肥管理办法,明确有机肥使用补贴政策尽快启动有机肥生产、运输、施用的补贴政策。对商品有机肥要加强管理,统一标准,并给予用电、运输等优惠政策。对施用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量的农户,给予直接补贴。
(六)加大对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扶持力度畜禽养殖业风险大、利润薄,行业本身不具备较强的污染治理能力,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应更多选择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要加大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配套建设力度,建议财政补贴达到工程资金总额的60%。
篇4
1.2多措并举,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理州农业属于典型的山地农业,对于发展生态农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要扬长避短,采取多种措施,齐头并举,切实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大理州地理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和实践“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模式,致力于生产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比如祥云县在推进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就进行了有益探索,大力发展优质蚕桑、烤烟、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积极效果。第二,大理州生态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倡导推广有机化肥和生物农药,尽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生态环境被污染。要实实在在地把大理州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经济优势,有效推动“三农”发展。
1.3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云南省山区具有相当丰富的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的先天优势。当前,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已然发展成大多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大理州作为云南典型的农业州,更是如此。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截至2013年底,大理州已经发展了农家乐172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园300个,特色客栈358家,总收入达36.5亿元。一方面,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土特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比如漾濞县的“漾宝”牌、“傻哥”牌核桃食品,南涧县的“土林”“无量山”茶叶品牌,都远近闻名;另一方面,丰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综合性农业观光带。弥渡县的弥渡花灯表演、漾濞的核桃文化节、以及大理州的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都是比较好的例子。
篇5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我区有着富集的农业资源,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四个转变”,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项重点”。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要向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向质量效益转变,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建设,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要向多功能转变,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要向绿色产业转变,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大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重视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强化项目推进意识。要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基地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要抓好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要素不断聚集,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要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强化“四项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强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要依靠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壮大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合资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次。加快龙头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四是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要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宁夏农民的文化技术实际看,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篇6
1.2生态农业技术普及推广
象州县大力推广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推广生物、植物源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推广性诱剂、诱虫灯等绿色植保防虫技术;开展危害生态农业环境调查,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进行农业污染源普查和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普查;开展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现每年推广高效低毒农药250吨,有机生态肥料3万吨,秸秆还田40万亩,种植绿肥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次,沼气池入户率达45%。猪—沼—果、果—灯—鱼、稻—灯—鸭等生态种养模式初具规模。
2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传统农业思想意识根深,温饱满足感强,干群对发展生态农业未完全认识,理解不透,从而资金投入就受到制约,自然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2)农业投入品污染控制难。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农业投入品种类多,监管规范使用有效控管仍较难。全县年农药使用量130吨左右,化肥使用量7.5万吨左右。3)兽药鱼药、饲料使用不合理,加剧农业环境污染。兽药鱼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饲料添加剂等,导致动物产品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严重。4)“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规模及档次不高,品牌效应影响力不强。目前,象州县虽有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标产品,但品牌效应力小。5)生态农业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多,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及深加工产业链不长,产品效益不高。
3象州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3.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组织保证发展生态农业是项长期、艰巨的生态工程,要按十要求,切实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的领导,把生态农业放在三农工作突出的地位来抓,成立发展生态农业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并把生态农业工作列入各镇乡各部门绩效考评重要组成内容。
3.2制定发展生态农业的长远规划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要充分立足于保护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着眼农业质量和效益,重点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生态建设能力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要把实施科技兴农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引进和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展农民实用农技培训,普及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转化率。同时,要推行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秆还田、秸秆过腹还田、沼气生产等方式,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绿肥种植,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耕地结构,控制农业污染源;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使用绿色植保技术,开发和使用生物农药,低度低残留农药;逐步推广可降解地膜,消除白色污染;实行蚕沙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3.4开展农田环境治理和养蚕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农田废弃物回收,净化农田环境。要发动群众开展农田废弃物清拾,集中处理工作,使之养成田间地头顺手捡垃圾的习惯,创造生态田园环境。病蚕、死蚕要集中深埋处理,防止病传染扩散,污染养蚕环境。
3.5建立清洁田园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设立发展生态农业补偿奖励机制,鼓励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利用村规民约制度来约束群众的意识行为,形成制度管人,大家遵守,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发展生态农业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3.6加大投入,推动生态农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开展生态基础工程建设,要建立发展生态农业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将生态投入纳财政预算,并随财政增长而增长,同时,建立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开发中来。
3.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抓好农业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农产品抽检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8加快发展品牌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品牌农业是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和主要内容,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产值和效益,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9抓示范,建基地抓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样板影响带动产业规模发展,集成现代农业科技,综合运用示范样板中,为发展生态农业集累经验,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地。
篇7
根据上级要求及我县土地流转发展现状,今年我县投资建设了县级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安阳县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占地300多平方米,其中“一站式”服务窗口5个,占地90平方米,建设有档案室、调解室、接待室等,档案柜、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电话等配套设施齐全,我局专门抽调8名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安排在服务中心,全面服务全县的土地流转,实现全县土地流转信息共享、对外、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科学化,为我县土地流转步入科学高效发展的新轨道奠定了良好基础。
土地流转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全县新发展立体高效农业面积463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任务400万平方米的115%,发展温棚设施农业面积407万平方米,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全县蔬菜总面积达1.4亿平方米,其中发展高效农业面积约0.6亿平方米,建成了小拱棚967万平方米,大棚500万平方米,温室147万平方米,蔬菜千亩方4个,高效农业园区34个,年产量达45.6万吨,全县受益人数达19万人次。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以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型高效农业为方向,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按照巩固提升老园区、高标准发展新园区的思路,倾力打造高效农业精品园。2012年新建(扩建)了安阳裕禾芦笋种植示范园、辛村镇鑫康高科技食用菌种植示范园、辛村镇恒发蔬菜种植基地、贝尔春天高效休闲农林观光园、曲沟镇中林夏香菇种植基地、韩陵乡梨园村高效农业园区、瓦店乡东晟名优特蔬菜新品种示范园、吕村镇张中尚蔬菜种植园、永和乡锦隆农业有限公司等高效农业百亩园9个。建成了崔家桥镇高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辛村镇中药材种植基地2个千亩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2年,全县新建高效农林园14家,总投资5290万元,完成面积66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99万平方米。其中:西部山区5家,分别为安阳县小南海农林观光园、安阳县铜冶镇铜城种植观光园、东坡水林生态园、化像傧河生态园、水冶瑞祥观光园,绿化面积87万平方米;平原区3家,分别为贝尔春天休闲农林观光园、安阳市沃森生态园、清河农业生态园,绿化面积92万平方米;丘陵6家,分别为九州生态园、敦鑫华生态园、梓森绿化生态园、安阳县袁源生态园、安阳县瑞丰生态园、新华生态农庄,绿化面积119万平方米。建智能日光温室16栋,面积4200平方米,农业教育科普用房400平方米,餐饮及客房2225平方米,养殖场7466平方米,打井15眼,建农家园1500平方米,道路修建及硬化11700米,渠道硬化3800米。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县政府成立高效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优惠政策,对土地流转大户进行一定的奖励,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坚持依法、群众自愿和有偿流转的原则,推进土地稳定有序流转。严把规模和时间关,严把经营关,严把审查关,确保流转的土地效益。县政府加大考核督查力度,把高效农业发展纳入各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目标,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并进行奖惩。对于上级安排的农机补贴、水利设施改造、农业新技术推广等项目,优先向土地规模经营户倾斜,确保了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服务引导,营造宽松流转环境。县政府积极协调各大银行为高效农业园区和企业贷款,于今年4月初召开了全县银企对接会,要求各大银行今年必须将银企对接会上企业贷款全部到位,年底将根据支农贷款情况对各大银行评议。加强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和典型的宣传,财政、发改委、农业、水利、农业开发、国土、供电、金融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篇8
二、金融抑制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抑制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会造成严重的金融缺口,所以很多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只能通过信贷配给获取资金,导致农业发展所需的融资主体不能列入正规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深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农村金融商业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利润导向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活动的风险。另外,信用社贷款支农的动力不足,信用社资金真正用于支持农村金融活动的数量有限,甚至农村信用社经常表现出“非农化”的经营特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不良影响。
2.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虽然我国在政策上高度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四大国有银行也针对农村地区开设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和金融项目,但是下设的机构网点往往只具备吸收存款权,没有贷款权,导致农业发展中资金筹集的难度增大。另外,农村金融发展的下设资金一直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根本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面,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3.金融服务机构缺乏金融技术和产品
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承担一定的金融风险,只有强大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不具备抵御自然风险和金融市场风险的能力,并且现在农村信贷受到行政干预的行为较为严重,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形成具有抵抗风险的金融技术和金融产品,难以真正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4.农业保险缺位
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公司主要是实现了商业化的经营,立志于追求经济效益,并且现在我国农业保险赔付率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参与农业金融的意愿,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深化理论下的金融改革措施分析
现在我国在农业金融发展中首要解决就是金融抑制的问题,激发农村金融潜力,发挥农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三农”发展的实际需求基础上,将金融深化理论深入农村金融发展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1.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我国政府要正视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不断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例如,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不足,对农民服务不够深入,国家应该深入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重新改组农村信用社,让信用社以具有独立性的金融组织角色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尽量减少行政化的干预。其次,制定必要的金融法律框架,鼓励农村信用社充分吸收民间资本,拓宽发展空间,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动力。
2.建立农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动金融深化
农村金融的发展推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城镇中小企业的贷款方式,在政府主导支持的基础上,构建农业金融服务中心,作为科技发展贷款和科技成长贷款的专营机构,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实现农村专属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的提供,最大程度的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主导农村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3.深化商业银行的改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主要针对农村金融的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可以实施股份制的改造,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增强风险收益,为农村信贷市场提供有力的信贷业务支持,增强利润的激励和约束力。政府组织要积极组织改制,为正规的金融机构设立微信贷业务,将这种信贷业务模式,有力的贯彻到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扩大微信贷业务规模,积极吸引外部资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4.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解决资金流失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资金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导致这部分资金没有投入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上,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收缩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的资金投放,推进农村资源向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集中。同时,政府没有完全限制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投入,所以可以开放部分资金到农业领域,结合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防止用于农村金融建设的资金外流。
5.建立农村贷款抵押担保机制
篇9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篇10
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1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础条件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满足消费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需要,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发展的需要。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2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必要性
有机农业是遵循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规律,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耕作方式能减少对土壤、水域和野生动物的损害,与现代化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更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生产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成功实例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湟中县每年建设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油菜、小麦、蚕豆等一些作物连年的高产,就是运用了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所取得的。所以把农机技术切实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去,贯穿到符合农艺要求之中,农业就会取得更好的更大的效益。例如,在小麦播种时期,选用优质的品种,好质量的整地,去防治病虫害,才能苗齐苗壮,节约种子,达到小麦增产的效果。为此采取机械化播种。按照小麦种植的农艺要求,选用适合本地小麦播种的2BF-7型分层施肥条播机、2BTQ-6型通用播种机;2BFG-6(S)型谷物施肥沟播机、ZL-15型农田多用沟播机和2BFG-4型沟播机等机具,推广机械化分层施肥条播技术和旱作沟播技术。对于这些机械的操作人员在作业前都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这些机械,在播种作业的过程中,农机、农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指导机械的正确操作、调整以及使用。确保了农机与农艺的密切结合。经效益分析,采用机械化旱作沟播技术平均节约种子75kg/hm2,节约化肥45kg/hm2,增产小麦600kg/hm2,油菜450kg/hm2。
过去,农民在小麦收脱时,采取的是手拿镰刀把腰弯,一镰一镰割小麦和用石滚打场,进行脱粒的原始劳动方式,这样不但增加劳动强度,生产效率低,延长了收割和脱粒的时间,使小麦在成熟期后,不能及时收割和脱粒,又遭受到不应有的损失。近几年,根据作物农艺要求,选用佳木斯JL-3060W型、新疆-2号联合收割机,在小麦收割时期要大量的投入机械(2010年湟中县机械收获面积达0.6万hm2,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34.9%),使小麦收获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了颗粒归仓,丰产丰收。
3 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促进措施
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实现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许多方面,但就目前来讲,必须突出注意以下重点。
3.1 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政府顶层设计角度出发,健全有机农业财政扶持体系。对处于有机生产转换期农户给以资金扶持,扩大有机认证补贴的幅度和范围。
3.2 推广有机生产合作社模式,促进有机食品规模化基地以及大型贸易服务基地的建设
加强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管工作,尤其要做好分散小农户的有机生产质量控制工作,探索符合特色的有机农业管理体系,推动建立贯穿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储运、经销全过程的质量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要求的农产品认证机构。
3.3 加大科技投入,支撑有机农业科学发展
加大对有机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机农业关键技术,如节水农业技术、农田土壤地力及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3.4 加强宣传普及,营造有机农业发展的氛围
通过新闻媒介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普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环境意识。通过举办地方特色的有机农业节庆活动,开展有机农业体验教育,提高公众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形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11
1 基础理论有待完备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单一学科、单一的理论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和处理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农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对于这一复杂系统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生态农业必须要从系统的、综合性的角度进行处理和研究,要从生态的前瞻性、协调性、地域性、层次性、稳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需要跨学科,多界面的专家人士来参与,利用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各要素之间的耦合、结构优化、科学分类、科学评价,发掘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农业存在的更多关系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理论体系。
2 技术体系要不断完善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未来的生态农业将结合现代科技及应用技术装备起崭新生态体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并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解决这一复杂的关系需要利用传统技术的发展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途径,具体措施:①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②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遗产学的潜力;④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我国目前沼气池的建设是一项具体的基础的农业生态生产方式,要不断地提倡和巩固;⑤注意节约和保护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国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项非常有效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技术体系将是生态农业一项主要的发展方向。
3 制定政策、强化服务、转变职能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生态农业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有效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基层的农民来说还存在着知识水平有限,发展生态农业意识不够等诸多问题,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深入地贯彻实施。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服务与技术同等的重要,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不能为农民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大对有关生态农业的投入,金融部门要对生态大户提供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提高和优化服务体系,让其带领农民调整结构,组织生产,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农业服务人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4 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加大推广力度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市场要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产业具有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组织建设市场、企业、基地和农户紧密相连的体系,搞好生态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已经成熟的产业化体系要加大推广力度,积极同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所、县校合作,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教育水平,增强农民对市场化的需求。
5 其他方面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非农业强国,对于现在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
加快基础理论的研究,采取“低投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加大行政支持的力度,提高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深入贯彻落实政策和推广,增强农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我相信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将会得到更好的改观,保证农业生产向着持续、稳定高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五化即硬化、美化、亮化、文化、绿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篇12
农发行的信贷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发行债券,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对于“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以及关注程度的不断加大,对于中国农发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当前面对的复杂金融局势下,农发行的信贷资金要针对当前局势作出相应调整,同时,由于国家对于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信贷计划没能很好地进行差异化安排,对于农发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安排不够合理,使得农发行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丧失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缩减了农发行的筹措资金渠道,使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既要捆着手脚与同行竞争商业性涉农金融业务,使得本身资金筹措渠道就较为单一的农发行更加窘困。
2.政策性金融创新产品不足
农发行的政策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侧重于社会性,因此农发行的政策不管是从制定还是在执行环节都与其他金融机构有所不同,同时因地制宜的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更需要对于金融业务的创新,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农发行下设的众多分行往往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或按部就班的开展业务,这就造成行业内缺乏创新潮流,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典型的贷款、抵押业务中的抵押物的品种、贷款的投放领域以及资金来源都比较单一;二是开展的业务品种比较单一,面临着农发行开展的相关金融业务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问题。
3.农发行难以与农户发生联系
农发行难以真正进入基层去逐个地区的进行考察,这就导致一些项目的实施很难完全符合农业生产部门或个人的现实要求。近年来,作为支持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的农发行不断加大了信贷力度,信贷资金投放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缺乏同农户的直接有效沟通,对涉农项目的信息掌握不够全面,使得一些支农资金没有运用到实处,没有发挥出农业信贷资金的最高价值,加大了对重点涉农建设项目的支持难度,长此以往将不利与政府引导和使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资金,不能很好地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农发行对全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二、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的措施
1.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形式
一方面,在当前信贷规模严格控制、形势趋紧的情况下,传统的信贷融资渠道难以为继,过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靠借贷这一手段融资,在大形势的发展下,需要不断丰富融资渠道,通过开展市场化债券发行、同业存款、同业拆借、票据交易、现券买卖与回购等融资业务;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如果能主动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沟通,努力挖掘各类资金交易市场的潜力,实现各种融资渠道的优势互补,构建农发行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大大有利于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融资渠道的市场化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产品的创新
篇13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至1996年为内部审计逐步建立阶段,1997年至2004年是内部审计逐步完善阶段,2005年至今为内部审计深层改革和进一步发展阶段。
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成立后至1996年,只有农业发展银行总行、省分行两级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审计模式、审计手段同中国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一样,没有自己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个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内部审计目标是查错防弊。
1997年至2004年,各级行逐渐建立起较为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逐渐受到重视,农业发展银行开始注重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作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初见端倪。这一时期内部审计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审查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事后监督,审计成果转化率较低。
2005年至今农业发展银行建立起了“垂直为主、分级为辅”的内部审计体制,实施内审特派办垂直管理制度,由特派办代表总行在片区内履行审计监督职能。2006年初农业发展银行着手引进和开发审计软件,初步建成了符合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特点和审计需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系统),标志着内部审计方式开始进入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新阶段。
商业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不断发展给农业发展银行带来了更大的信贷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这对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按照现代银行的经营管理要求,要使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统一,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关系。这就要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内控屏障,不断提高全行的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措施,对进一步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只有改变原有内部审计存在的诸如内审机构独立性差、审计职能过于分散、上下信息沟通不畅、内审力量薄弱等问题,打造理念先进、体制健全、运作规范、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应对新的内外部环境下所面临的挑战。
二、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功能过于分散,审计范围狭窄
由于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目前内部审计只注重发挥其监督检查功能和鉴证评价功能,没有体现出内部审计对组织的增值作用。随着农业发展银行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打造现代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向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查问题,更主要的是针对查出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内部审计要突破现有的“查错”模式,置于经营管理的更高层次,从过去以真实性审计为主逐渐转移到为农业发展银行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现阶段,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缺乏对经营效益情况以及各岗位业务规范状况,尤其是高级管理层的审计,也没有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问题如管理制度、监督体系等方面的审计服务。
(二)审计模式、手段相对落后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实施与我国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现场审计为主,主要采用详细审计或依赖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方法来实现,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科学性,造成有限的审计人力资源难于得到最佳整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高效的职能作用,而且实施现场审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导致了审计期限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从而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与现代政策银行要求不适应
内审人员缺乏较高的金融理论水平和多年内审工作经验,部分内审人员,虽长期从事内审工作,但对新开办的业务了解不多,对新业务审计时,标准难以把握,审计效果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审计整体力量不足,面对农业发展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大量数据和资料,存在未能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可能,使农业发展银行内审工作面临较大风险。
三、完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延伸内部审计功能
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应扩展内部审计范围,不能仅仅把审计范围锁定在经营行为,应加强对管理层决策行为、决策结果的审计,围绕主要风险环节开展审计。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延伸内部审计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监督检查职能和鉴证评价职能上,而应该起到服务和促进作用,通过对企业各项管理技能的审查,帮助业务执行部门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具体途径和办法。从监督检查职能,逐步拓展到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咨询和服务上来,树立内部审计就是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鉴证评价职能、咨询服务职能。
(二)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
以前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主要是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使用原始的审计手段,造成审计人员负担重、审计效率低、发现问题滞后等问题,影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农业发展银行已经在经营中实现了电子化,为实施计算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的开发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但CAA系统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对系统构架和运用其开展审计的特性作进一步改进。
首先,建立科学的审计信息搜集系统,并实现审计系统与业务操作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对日常经营中的财务数据,内部审计系统及时从业务系统中提取,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使各项业务数据直接为内部审计所用;通过影像微缩技术对相关会计资料进行扫描、压缩,实现审计资料的远程传输和按权限调阅查看,并将电子影像压缩转存为审计证据,实现高效率的无纸化审计与自动化稽核。
其次,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和量化技术研究,针对每个业务部门、每个业务环节,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转化为数学模型植入计算机系统中,作为内部审计评价标准,尤其是针对业务风险高发环节积极开发业务数据分析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实现内部审计控制的完整高效。
最后,建立审计结果反馈系统和后续审计系统。内部审计系统根据每一笔业务资料和审计评价标准,自动、定期对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审计反馈系统及时传输给管理层和被审单位,由管理层责成被审单位限期整改并上传整改结果。后续审计系统则对整改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并与审计标准进行比对,实现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审部门应开展“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工作,坚持审计人员进入标准,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在金融行业信息化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应从以下方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一,建立内部审计培训方案,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其他专业知识如财务、金融甚至工程等专业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成为既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又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对国家产业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具备综合调查、研究、判断、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第三,扩充内部审计人员,注重引进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熟练的人才,尤其是引入相关专业如经济、法律、机械、建筑等行业专家,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
第四,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查询、筛选、排序、统计计算等功能进行搜集,使用回归分析法、统计抽样法等专业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数量化、定性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监测评估。
此外,还要训练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性。
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还不能适应农业发展银行由传统政策性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型的要求。农业发展银行应树立重视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创建以“啄木鸟”精神为核心理念,即“忠诚、勤奋、敏锐、坚韧、正直、无私”的内审文化,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功能;通过扩展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内部审计职能、改进审计方法与技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等手段,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内部审计运行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陆建新.农业发展银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1).
[2] 白雪海.关于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11).
[3] 刘雪霞.对农业政策性银行内部审计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