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的发展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概念。“范式”理论在影响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同时,也在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引起了积极的回应。文章将利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将西方经济思想的转换,从范式上作初步梳理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一、库恩“范式”理论概述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著作中,库恩定义“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一定义得到其他学者们的认同,并且在归纳了库恩在不同场合关于“范式”的多元解释的基础上,重新将“范式”定义进行了整合,给出了更为完整的表述:“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成为该科学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库恩认为:在前科学时期,一门科学尚未形成范式,即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没有达成一致,各种学说争论不休。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激烈论争,在该科学领域逐渐有一种学说得到公认,这时便形成了该学科的范式。范式的形成标志着该学科已形成了系统的学说体系,标志着该学科进入了常规、稳定、持续的发展时期。在学科的发展时期,学者们对该学科的基本理论一般不存在怀疑和争论,而只是争论和修正自己对范式的理解。在学科发展的后期,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的发展、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变化,原有范式未被利用的逻辑空间越来越小,可供研究者调整自己观点的余地变得越来越狭窄,原有范式已很难解释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人们开始对原有范式丧失信心,这时便出现了范式危机。在经济学领域,随着常规经济学过程的持续和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中又很难获得合理解释,使原有范式理论的解释力下降,从而出现了经济学的范式危机。
范式危机的出现蕴涵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在危机到来之时,人们在怀疑原有范式的同时,也在开始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系统。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个动态的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动态模式的周期运动规律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科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积累、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科学革命。简言之,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库恩的范式理论,尤其是“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内在发展规律,对人们理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把握其领域的未来走向都有启发作用。
二、从范式转换看西方经济学发展史
西方经济思想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然而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却只是在最近的二三百年里才真正形成。从这个角度考察,经济学被认为是一门年轻学科是有根据的。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经济理论革命,分别由亚当斯密(1776年)、大卫李嘉图(1817年)、约翰穆勒(1848年)、艾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年)和凯恩斯(1936年)发起。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体现了库恩的范式转换思想,从而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分为了三个经济学范式:前古典经济学范式、古典经济学范式、现代经济学范式。
(一)前古典经济学范式
前古典经济学范式首先起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古希腊是西方经济思想的源头,在公元前6世纪就开始探讨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等问题。而古罗马则将希腊人的经济思想发展成为一些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财富或有价值的东西有一些直觉的观点和经验的论述,但并不真正涉及经济学含义的价值形成问题。形成于这个时期末的重商主义学派把货币看作是唯一的财富,但这种定性的规范是以黄金和白银的自然属性为根据的。他们认为经济体系中只有农业生产才会创造和产生财富,而其他部门都不会创造或形成价值,因此重农学派主张土地是财富的真正源泉。此种经济范式在欧洲历史上最典型的封建统治时代非常兴盛。这个时代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并力求对逐渐出现的商品货币关系加以规范。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
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不认同重农学派的价值观。他认为重农学派的观点太过狭窄,不应该将当时已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排除在价值形成过程之外。因此,他修正了重农学派的观点,用比农业生产宽阔得多的逻辑外延来界定“劳动”概念并分析经济体系的价值形成。亚当斯密认为,凡人类劳动都会创造财富,从而都会形成价值,所以财富的产生不单单局限于农业生产,而且也不局限于工业生产,甚至不局限于经济体系的生产过程。他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提出了“经济人”假设,把人的本性视为利己的欲望和互利的道德理性。同时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创建了经济学最初的分析框架。
2、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以后,经济学围绕斯密自由主义范式继续发展。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断成熟,大卫李嘉图把经济学抽象为一种工具,既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体系,同时也走向了只注重逻辑推理的极端。另一方面,亚当斯密体系中的庸俗成分也获得了发展,并逐渐从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亚当斯密范式不断面临来自现实的诘难。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历史学派都先后对斯密的自由主义提出了质疑。大卫李嘉图最早采用了理性逻辑演绎法,就经济学方法论而言,逻辑演绎就是利用一个抽象的理论结构,揭示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吸收了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合理成份,抛弃了亚当斯密把消耗的劳动与购买的劳动混为一谈的二元劳动价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他创造性地解决了商品的价值构成问题,从而破除了“斯密教条”,此外他还坚持劳动价值论,并以之为基础,探讨资本主义分配关系,又通过分配关系的研究深化了劳动价值理论,使之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
(三)新古典经济学范式
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也称为现代经济学范式。其代表人物有约翰穆勒、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凯恩斯。
约翰穆勒代表的经济学范式。从1820年到1830年间,英国的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拥护和反对大卫李嘉图理论的斗争,争论的焦点是他的价值论是否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特别是能否以它为基础解释资本利润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争论的结果导致了劳动价值论的破产及其学派的解体。大卫李嘉图学派解体后,西欧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若干新动向。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虽然仍被推崇,但其理论的基础即劳动价值论已经遭到置疑,从中得出的劳动和资本相对立等一系列不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结论,已经遭到批判和抛弃。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和对策,西尼尔、巴师夏和约翰穆勒经济学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并逐渐转向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约翰穆勒坚持,经济理论要成为科学,不但要有对经济世界中基本范畴的抽象,更要确定各范畴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后者往往产生混乱。他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对亚当斯密提出的但却缺乏系统论证的观点,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并用生产、交换、分配等范畴对经济活动进行划分,重新安排了政治经济学体系,使之形式更加完备,论理更加充分。
(四)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范式
继约翰穆勒后,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完全竞争的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对边际革命以后的经济理论进行了一个最为全面的总结和综合,开创了当代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先河。他强调经济学或经济思想的发展是连续的。在此基础上,马歇尔综合了前人的范式,尤其是调和了古典经济学和边际主义,把经济学理论重新整合到“看不见的手”的旗帜下,完成了经济学向新古典主义的过渡,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并在实际上从经济学中取消了价值论。此后,西方古典经济学就沿着马歇尔所指出的方向不断发展。直到美国制度学派开创制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五)凯恩斯经济学范式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以“市场能够自动调节平衡”为理论支柱的传统经济学面对如此严重的“反常”一筹莫展,由于“反常”反复出现而又未能被消化,终于使旧范式穷于应付而陷入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又一次革命。他的经济理论范式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这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按照曾经的范式,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第二,工资刚性。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中,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第三,市场无法自动出清。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市场。
从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上,他的经济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的,着重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和调节,注重总量分析、短期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因而,他的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它有效地解释了大萧条,从而取代了旧的经济范式。
三、经济学中新经济范式替代旧范式的条件
范式危机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学的范式转换革命即将到来。考察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在理论林立、观点纷争的经济学范式转换时期,能够脱颖而出最终上升为新范式的理论观点大都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新的经济范式取代旧的经济范式必须能够为经济学新的常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并更加优越,使经济学的发展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第二,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对现实经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只有能够有力地解释经济现实,并据以引申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第三,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更好地对经济实践进行总结,决定着一个经济学范式是否能够对现实经济活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四,新的经济学范式必须同经济学知识系统之外的其他知识形态和思想形态的主流思想相吻合,特别要与一定历史时期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相适应,这是因为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是发生在经济学思想的开放性逻辑层次上的。
从经济学发展演变历程看,经济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经济学范式的革命性进展,通过对经济命题的完整阐述和科学推理,证明经济学发展的客观逻辑性,使之符合逻辑发展进程。可以预测,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必将面临更大挑战,唯有通过加强以范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经济哲学的研究,才能应对经济发展的挑战,促进经济哲学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实本文由收集整理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篇3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发展经济学起源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财富的增长,就是最为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在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有两条重要理论,一是亚当・斯密斯提出来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根据其改进得出的“相对优势论”,两者都强调了合理分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可以得知古典发展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自由论,反对国家干预。
(二)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
二战结束以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都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发展经济学也在这个时期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许多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先进意识形态的矛盾、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水平的矛盾、落后的农业水平和先进的工业水平的矛盾。这些经济结构中的矛盾使得许多人民都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每天只考虑“活着”的问题,而没有考虑享受生活,所以不会产生太多消费的需求,没有消费需求拉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无法快速运转起来,市场经济无法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提倡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新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都开始研究分析结构主义中所揭示的经济发展难题,并逐渐产生了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调节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古典发展经济学还提到了政府干预的作用,提倡以市场竞争为主,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单单靠政府的调节或者单单靠市场自由竞争来推动。因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中提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结合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竞争的调剂。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所以市场竞争可以作为主导,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问题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研究了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结构主义问题,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归于制度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式。而经济体制的改变,主要是所有制的改变,从计划经济的公有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财产的归属。
(三)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好的方式是提高生产率。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投资,通过不断地投资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到后期会因投资疲惫而发生收益递减。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提高生产率,通过人才的培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等方式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在经济发展初期所用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应该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理论中实用性比较高的部分和我国国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市场经济调节当中去,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01):113-127.
[2]余苏苏.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4):24-25.
篇4
一、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经济法学科在高等学校中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埋头记笔记,囫囵吞枣的记忆学科内容。近年来,随着各个高校硬件配套措施的完善,新兴的多媒体教学取代了原有的板书教学,在讲课效率上有一定的提高,学生也从繁忙的记笔记中解脱出来,可以抬头听老师讲课。但是,这种授课方式的转变依然存在着问题。教师和学生更加依赖课件,教师主要以课件为主,较少指导学生学习和回顾教材中的知识点;没有了记笔记的压力,学生听课专注程度有所下降,效果大打折扣。
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有关市场规制的经济法律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新型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针对经济法学内容庞杂,知识点分散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培养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学生,这是所有经济法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对这一意义重大的问题作出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应该从教材编撰、课堂教学、课外实习、教学考核等四个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法的发展。
二、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1.健全的硬件设施为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随着国家、学校对教育、教学资源投入的增加,学校的各种教学硬件设施不断健全,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了信息量巨大的图书资源库,修建了模拟法庭等,为法学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老师们开始熟练掌握、运用这些资源,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方式能够动态地展示课程知识点,图书馆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信息,模拟法庭实现了与实践对接的可能性。
2.教师素质的提高为改革提供了前提
目前,法学专业教师大多具有社会兼职资质,不少老师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公务机构挂职锻炼等,具备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老师们愿意参与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为改革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帮助,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法学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实习指导。
3.学生们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热情为改革提供了动力
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极大地激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全新的改革思路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们来说是个新事物,非常值得尝试。学生们既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又能够接触实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他们对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抱有很大的希望,也愿意为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基本思路
1.教材编撰
教材是本科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必需资料。但是,目前中国的现状却是教科书乱相百出,版本众多,良莠不齐,资料陈旧;几乎每一个学校都要编一本自己的本科生教材。这些教科书体例庞杂,内容体例相差很多,甚至观点截然不同。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存在学术争鸣原本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教科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却需要主流的观点。在西方,教科书的编撰是一件非常严肃的科研活动,一本教科书的编撰往往需要作者多年的积累,不断地更新,并附有与本部门法相关的所有立法材料、案例资料和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教科书往往能体现本门法学最主流的观点、最新的发展,从而成为学生学习法律的必要资料。当然,中国教材如此混乱的现状与中国的学术评价机制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但是,为了经济法学科的发展,经济法学者应该秉持出编好书、出精品的理念,集中力量编撰出高质量的本科生教材。将本门学科的理论问题、法律法规材料、有关的典型案例和学者在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编撰一本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价值的经济法学教材,并不断根据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更改,使之成为具有更强生命力的经典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法律的最主要的渠道。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可以集思广益,探讨编撰思路、体例结构、内容安排等,集合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拿出初稿后,书稿必须由多方鉴定,经过实践教学检验,多次修改之后才能定稿。
2.课堂教学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经济法更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早已成为经济法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比起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法律条文解读,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法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原理和法律条文。
坚持案例教学方法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经济法而言,无疑是正确的改革方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教师从历届司法考试题目中抽取典型案例,在课堂上细细剖析。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一方面,“以案说法”讲解了法律条文;另一方面,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应对国家司法考试。并且,司法考试题目中的案例设计短小,对知识点的考查准确,因此采用司法考试题目进行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有的教师从教学参考资料中选取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对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教学参考资料的案例大多比较陈旧,且案情复杂,无法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还有教师从“今日说法”或者法制频道等电视节目中选取典型案例,放到课堂上讲解。由于这些案例经过电视节目的加工,往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并且这样的案例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因此,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首先,我们应当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分门别类地编排,一种案例反映一项或多项重要理论;其次,我们向学生们展示这些案例,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要求学生们从案例中发现和总结问题;最后,我们针对典型案例加以剖析,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思路和研究方法。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果的教学方法。
仅仅将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知识点讲授扩展为结合案例讲解法条和法学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本文认为,针对个别单行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责任法等,此类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法律纠纷的法律,经济法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主动讲与被动听,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旦要求学生能够讲解某部法律,他或她必须在课前查阅大量资料,消化吸收这些材料,并将之变成自己的语言讲解出来。这样的经历对于学生而言,既能够牢固的掌握法律知识,也能够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锻炼他们公开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
此外,针对某些在学界仍然存在巨大争议的理论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引入课堂辩论法,鼓励学生们就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按照现在通行的辩论赛规则,公开进行辩论。辩论既是达到真理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学生的思辩能力充分发育的前提。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在于:首先,辩论将学生直接置于极具挑战性和对抗性的竞争氛围之中,类似于激烈的职场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危机意识;其次,为了取得辩论的胜利,学生们必将大量查阅和分析材料,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面对面的对抗式的辩论锻炼了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们让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充分的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思辨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3.课外实习
进行课外实习是现代大学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有很大好处。“书到用时方恨少”,是每一个曾经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学生,会更加珍惜校内的学习机会,尤其对于经济法这样的内容比较庞杂、枯燥的法律,校外的实践互动更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针对经济法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可以安排学生去公司、律所、消费者协会以及法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组织学生举办各类法制咨询活动。在公司的实习,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公司运作的情况,加深对公司架构、公司经营、公司管理、公司治理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在律所和消费者协会的实习,可以让学生实际体验诉讼的魅力。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尤其近几年,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争端越来越多,此类的诉讼案件也是此起彼伏。学生亲自参与某一个案件的诉讼过程,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诉讼技巧,深刻体会诉讼中的法律知识。在法院的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法律争端,尤其是平等主体间有关合同的争议,可以给予学生从法官角度观察法律,认识社会的机会。
此外,本文认为,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给予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解决案件的体验。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观摩和模拟过程,使学生通过情景学习,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模拟法庭法”的目的,在着重锻炼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培育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辩论等综合性素质。就其本质而言,模拟法庭其实就是学生模拟法官、案件当事人的一种学习活动。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法律的魅力。但是,笔者在观摩了几个模拟法庭以后,得到如下印象:模拟的场景主要是离我们生活非常遥远的英美法系的庭审现场。学生们穿着法官袍,带着假发,进行着背诵式的辩论。笔者认为,这样的模拟法庭华丽有余,实用不足。因为背诵式的表演,没有给学生一个思辨的过程,英美法的诉讼与我国大陆法系传统的司法实践差别过于显著。因此,本文建议,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模拟法庭可以选择中国司法中实际存在的争议,完全由学生依据程序法主导案件审理进程,并依据中国现行的法律,对争议进行辩论、审理,并由学生最终根据自己的所学作出最终的裁决。这样的模拟法庭,笔者认为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牢固。
4.教学考核
教学考核是经济法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以往的教学考核方式却对经济法的教学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结束后,课程重点内容,也就是俗称的考试范围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无论前面的课程是否真正掌握,也无论教科书是否通读一遍,背诵老师划定的考试范围中的题目,成为学生谋取高分、了结课程的最好选择。通过强化记忆掌握的知识是最不稳固的知识。往往考试结束,学生强化记忆的知识也随之结束。因此,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成为经济法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认为,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相配合的考核方式,能够与教学相互配合,达到最佳的效果。具体而言,对于经济法基础理论而言,由于争议巨大,可以采取学生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此相对应,可以采取学生评委加教师评委共同的打分的方式,给参与辩论的学生作出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客观,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准备辩论资料,在辩论的时候,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水平。对于模拟法庭而言,同样可以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由学生评审团对参与模拟法庭审理的学生的辩论技巧给出分数,由教师对学生在法律方面的分析和运用给出评价。对于课外实习,则由实习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对基础理论、法律条文、司法案例的讲解,亦不排除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毕竟法律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通过闭卷考试,督促学生记忆必要的法律条文,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考核方式之一。此外,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由学生自我评价,提交自评分数,详细地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给予一定的分值。
参考文献:
[1]马永梅.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学教学实践评价模式的改革研究.民主与法制,2007,(2).
[2]陈建民.从法学教育的目标审视诊所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环球法律评论,2005,(3).
篇5
一、浅析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均设置了企业经济学这一专业,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高校并没有设置统一系统的教学大纲,甚至连企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都不明确,缺乏统一、科学认识,而且各大高校的企业经济学研究认识自始至终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认知不深刻,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和相应的教学结构,忽视实际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依然停留在照本宣科的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举个例子,在企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分析、粗浅的理解,依然采用板书的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考证,考证相应的理论知识能否有效的契合我国企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鲜明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者相应的案例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懂得其教育价值,而且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2.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均比较落后
实际上,我国正式引入企业经济学的时间较晚,而且大量的教学内容均来自于国外,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脱节,其中大量的教学案例均为国外比较典型、成功的案例,与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思考判断能力等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以企业经济学理论教学为例:企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完全信息假设作为设立的前提,如在博弈论的引入中,国外的理论知识为,不完全信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均衡解,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与国外的差别,国外的消费者以及产品生产者之间掌握的信息,所出现信息不对称的几率比较小,因此,该理论对国外企业的经济发展行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但是,我国消费者与产品生产者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现象,所以,该理论对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行为的解释力不强。因此,不符合我国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的教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除了教学内容的落后,在教学手段上也比较落伍,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企业经济学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老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表现为:学生从一个大学校门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而是重新走入另一所校门,即社会课堂,在高校学习期间,学生对企业经济运行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企业,而且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已经严重脱节于现代企业经济的实际运行,无用武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阐述几点建设性问题的改进或完善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关注,甚至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及规律,制定详细的、科学的企业经济学教学体系,重视教学结构的与时俱进,集中精力研究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明确的掌握我国企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其中,重点考量我国的法制环境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将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区分开来,构建企业诚信体系。另外,在立足于企业文化、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三者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在尊重国外企业经济学理论的就前提下,将其作为我国现阶段企业经济学教学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与此同时,提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国情的企业经济学理论,并加强其研究力度。
2.编订适应我国学生学习、掌握的教材内容,并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材内容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调整,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台,全国范围内所有设立了企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集思广益,确定与我国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企业经济学内容,促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高效、优质的解释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行为或现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中国特色,从而在提升教材内容编订质量的基础上,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他们毕业后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如: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企业经济学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教师、学生均可以跨时空界限的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技术交流活动,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强化,形成持久而强大的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从而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的提升我国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水平,需要在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积极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案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渠道的拓展教学手段并加以优化等。本文的分析阐述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能忽视其研究价值,期望本文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企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产生一定的积极效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文.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企业失信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2,19(6):9.
[2]王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17(9):156-158.
[3]赵嘉馨.上海市属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25(11):215-216.
篇6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高档纺织品、高档化纤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印染后整理和服装,延伸产业链。抓好企业扩规提档升级,通过3-4年的努力,全市纺锭达到200万锭,把我市建成全国纺织生产基地。
机械汽配产业,重点抓好汽车电机、曲轴和凸轮轴、汽车转向器、翻转器、汽车空调、汽车水箱和蒸发器、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器、玻璃升降器、微电机、雨刷、传动机、汽车前后桥、汽车氧传感器、汽车单双层硬软油管总成;精密标准紧固件、石油大型钻机和海洋石油装备、大型电站超大型阀门产业化、大型井矿提升用行星齿轮减速机、LX型立磨行星齿轮减速器和真空挤砖机、造纸机械、数控和普通机床等项目建设,将机械汽配特别是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发展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抓好米、面、油、饲料、白酒、水产品、麦芽糖、果葡糖浆、饮品、食品等加工制造业,加快果葡糖浆、辉腾生物饮料和添加剂、通威饲料、唐人神饲料、虾青素养殖和生产、监利康达麦芽糖、福娃营养粥、温氏畜禽养殖加工、洪湖碧荷园万吨饮品、井力鱼縻制品、德炎淡水产品精加工及甲壳素、金石珍珠养殖加工、金地肉鸭加工、洪湖浪米业高酸价植物油制取生物柴油工艺与装置等项目建设进程,尽快投产达产,建成全国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化工医药产业,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大利用外资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抓好沙隆达离子膜烧碱和吡啶、博尔德苯酐、天冠燃料乙醇、金赛特抗肿瘤新药、津奉药业一类生物制品基因重组蜱抗凝肽(TAP)、九洲通中药饮品、天翼乙酰氧基氮杂环丁酮、江汉精细化工硅烷偶联剂、公安新生源氨基酸系列、多瑞药业大容量注射剂、金海药业中药原料药及桑叶提取,监利滨湖药业大输液、一半天大输液和冻干粉剂、仁悦药业外用药膏(剂)、博瑞生物提取和中药材深加工等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染料及中间体、氨基酸、农药化工、医药化工生产研发基地。
轻工建材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力度,提高生产集中度,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型材、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材料,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加紧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落后生产能力。抓好拍马纸业林纸一体化、天翔木浆和生活用纸、吉象木业、森鑫木业、基立稻草环保板材、监利平云高中档卫生用品,以及自洁玻璃、塑料管材、塑钢型材、土工格栅等新材料项目的建设,做大做强我市森工建材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抓好冰箱、冰柜、洗衣机、无氟压缩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1.8G宽带接入系统、井下通信项目、高纯、超纯合成石英玻璃及制品、新型军用雷达、东信磁业吸波材料、洪塑公司背光源、凯乐光缆、荆鹏公司软件等项目建设,提高我市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规模档次,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二、以“双百”为重点,大力实施成长工程
1、培育一批中小企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法规,为全民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市县两级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开始运作,开展创业辅导和服务。继续抓好纳入全省“三个三工程”的重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排头兵的发展,力争发展速度和效益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通过重点培育和扶持引导,促进一批规模以下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力争每年新增各类中小企业500家左右、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家以上。
2、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骨干企业。
3、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谋划一批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重点抓好纳入全市“双百工程”的投资额过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实行动态调整,力争每年建成投产或达产重点工业项目达到90个以上。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努力实施满园工程
1、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市直重点抓好工业新区建设,力争经过4至5年的努力,把荆州工业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县市区要统筹规划工业园建设,搞好产业定位和布局,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
2、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综合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园吸引力,力争今年各地都有一批企业落户园区。
3、营造环境,优化服务。一是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领域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县市区建立完善担保服务机构,补充担保资本金,加大开发行软贷款争取力度,不断增强担保公司实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以市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为依托,开展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价和信用工作,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完善创业辅导体系,开展创业辅导基地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扶持。二是优化经济环境。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北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和《湖北省企业负担监督条例》等政策法规,依法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治乱减负”工作力度,对工业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努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加强职业培训。认真组织企业家和员工参加经营管理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
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方向,加快发展城乡经济
1、实行三区一体,提高中心城区实力。加快荆州区、沙市区和荆州开发区一体化发展,重点抓好荆州工业新区、石油四机工业园、拍马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沙市工业新区、关沮工业园、岑河针织工业园等园区建设,不断提高中心城区经济辐射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坚持一主三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以民营化为主,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之路)的方针,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不断改善和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乡镇工业向县城和专业镇的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一批特色突出、配套完善、具有较强集约能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3、注重六个结合,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二是发展城区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三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四是增长方式转变与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相结合;五是扩大开放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六是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
五、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一是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加快推广节能、节材、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增速器、环保节能灯具、水工环保节能设备、3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中密度复合板、垃圾发电等重点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尽快发挥效益。三是加大约束力度。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县市区,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实行“两个停止”、“两个不准”,即停止审批新的工业项目、停止审批新的工业用地;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评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
2、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力。坚持节约、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取向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认真开展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专项整治,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3、积极培育精品名牌。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开发一批高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高利税、高科技含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力争新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
4、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2-3年的努力,力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家(新增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2家(新增16家)。
六、以服务工业为宗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1、转变工作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加强协调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举措,努力提高驾驶经济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篇7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论述都是真理。然而,有些地方或部门片面追求GDP 增长,把物质利益或财富、金钱的获得看作是发展的标志、政绩的标准,而无视在资源和环保上的代价,忘却了GDP 的增长是为了“人”。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济增长并没有消除贫困、失业和不公平现象,相反,却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冲突加剧,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当前,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但这个“总体”实际是一个平均的概念,在这个平均的背后,还掩盖着许多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也就是说,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不是建成了“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大人民既应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也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享有者。所以,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发展指向:“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宗旨和最终目的。当然,“以人为本”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断言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高的,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和重要的,因此对非人类实体的关怀仅限于那些对人类有价值的实体。相反,“人本”意味着不“以神为本”,或“以自然神为本”;不“以官为本”,或“以上为本”、“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不“以钱为本”,或“以生产为本”、“以GDP 为本”;也不“以大自然为本”,或“以生态为本”。可见,“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时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人虽居于主导地位,是管理者,但决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不守自然规律而随心所欲地驱使自然,安排自然,而要求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走信息化、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化文明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人类中心主义滑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显然,“以人为本”体现了二者的平衡,体现着人们对发展问题的真理性把握的智慧。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之“维”
首先,“全面、协调”体现了“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事实表明,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而不顾及其他,那么就必然会引起生态、社会等价值的流失和缺损。这是因为事物间存在普遍的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相互作用。就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参与相互作用之事物的物质和信息结构的改变这一情景来看,凡是相互作用过程都必然会伴有价值关系发生,因为价值关系存在的范围、相互作用存在的范围与事物(包括物质的和信息)存在的范围具有同样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世界更是作为普遍联系着的统一体存在的,也就是说,价值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中,它乃是一切事物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对价值范畴重新界定,也就是价值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实践已经表明,把价值存在的范围限定在以人的世界为参照的主客体关系的领域是一种片面的理论,仅仅在人的世界里无法找寻到解决全部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的答案,更不用说生态环境问题的答案。但不可否认,自然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和社会的价值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作用决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并且有正价值、负价值、中性价值之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各种价值关系,全面考虑各种发展中的价值因素,进而真正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发展的价值诉求。同时,我们还要协调各种价值关系,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力求实现正价值,避免产生负价值,以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总之,“全面、协调”发展的含义是强调在社会整体发展上,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价值的前提下,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根本的价值尺度和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重大政策和规划时,要始终注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注意人、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各种要素的协调发展,一切以促进“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和谐、全面发展为依归。
“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人类对发展的真理把握的巨大进步。可持续发展观的认识过程,可以说是对时代所传递的人类发展安全的价值真理的认识过程。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把握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这又是一个信息活动过程,它是对认识对象的“度”与规律等本质规定的信息度的把握。真理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体,是实现了的信息的质与量之度的统一,是事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在实践中实现了的辩证统
一。时展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超过这一限度,发展就反过来构成了对生存的威胁。这个“度”既包括发展规模也包括发展速度,映射在自然界,就是地球生态系统吐故纳新、自我修复的能力范围,也就是生态阈值。生态阈值是客观存在的,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的。
实践证明,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与仅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中心”的发展观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既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更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发展的真理表明发展必须保持地球的负荷能力,保护地球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衰竭。总之,“可持续发展”表明了发展观对人类整体与长远生存安全的关切。
因此,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发展要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生产,开展无害环境管理、发展循环经济等工作,这些都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真理对我们的实践要求。
三、“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之“度”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积极的、求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它更加强调发展要“好”字当头,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发展的科学之度其实就是在发展进程中强调发展的生态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
质、量与度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纯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1〕(P313)“在这些关节点上,运动的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相应物体的状态的质的变化,所以在这些关节点上,量转化为质。”〔1〕(P314)这是因为变化超出其限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度是和规律范畴一样的范畴,认识了一事物的度也就是一定程度上认识、把握了规律。所以,对科学发展的生态规律之度的把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人们掌握真理的关键是一个在实践中把握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度”的问题。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2〕(P47)因此,人也要按照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人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并维护自然,在充当生产者的同时又具有维护者的主体地位。
正如彼得·弗莱布所说,科学家现在知道人与动物分离的断层并不像从前那样,任何对人的独特性的定义显然只是基于程度上的差别。这样,生态伦理要求我们自觉认识人的“度”在什么地方。所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重点,体现在对“生态伦理”的科学认识。
人之“度”要求我们敬畏自然。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已极其发达,人类已经具有了毁灭人类自身的能力,几乎可以为所欲为,许多人自然地产生了无须敬畏自然的思想,甚至有人蔑视自然。然而,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敬畏自然。这是因为,在大自然面前未被我们人类探察和认知的领域太多了,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不可否认,对于无限的宇宙、自然,人及人类历史是有限、有“度”的,或者说人类掌握的真理永远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真理面前,不能不有敬畏的前提。
然而,“敬畏自然”的“人之度”要求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更不是“无为”和“消极怠工”,而是一种“从义出发,利以义取”、“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态度,要节制和规范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不当和失范行为。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全新的生态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促使人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根源于、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保护、尊重和发展生态,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当前,信息化、工业化、生态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的“三化”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历史机遇,我们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三者的融合,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加快实现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
总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理性认识,一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只有正确的意识被付诸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才能真正变为创造世界的现实力量。为此,我们应该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从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新”、“维”、“度”。
篇8
篇9
一、传统发展观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发展经济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展起来。而且认为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志。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生态 环境 被破坏的基础上,社会两极分化趋势严重,忽视社会公平。显然,这种发展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知识目标并不难达到,但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初衷,我们有责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经济、爱生活,养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正确地运用其指导自身的经济行为,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在存疑思辨中探索
和传统的教师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机械记忆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区别,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热情,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了让学生对《经济生活》产生兴趣,在教学的第一节课,笔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教材内容,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明朝朱载育的《十不足》:“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另一幅是关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的图示。基于这两幅图片,笔者设置了三个思辨问题,要求小组讨论、交流:1.人类的需求有什么特点?2.拿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3.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沿着问题线索,积极地展开分析讨论。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透过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学生们最终自主形成了“需求无限大”——“满足需求的资源很稀缺”——“要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必须学习经济”这一逻辑,学经济、爱生活的热情已经点燃。
二、在生活情境中渗透
学生道德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符合“一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成长”这一教学规律。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进而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共鸣。
《经济生活》“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框题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切身体会和感受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不诚信的严重危害,笔者尝试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角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不诚信的“得”与“失”。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成本”这一概念,让学生领会到失信的危害就是不诚信的成本,这种成本不仅包括个人成本,还包括社会成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比较“考试作弊”、“信用卡欠款逾期不还”、“商贩以次充好”、“摔倒讹人”等不诚信现象的成本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不诚信危害的认识越深入,挖掘出来的成本就越多、越全面。此时,再将这一巨大成本与获取的蝇头小利之间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两者的巨大反差使学生在唏嘘之余自动形成了对诚信缺失危害严重的理性认知,“修德做事、诚信无欺”的价值理念悄然植入学生心灵。
三、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实践”,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离开了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是完全、系统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生活亲历中体验学习。
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题时,恰巧临近中秋节。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布置每组进行两次市场调查:第一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前一周内,要求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商场、超市调查月饼价格,侧重考察决定月饼价值量的因素,分析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第二次调查安排在中秋节后的第一天,要求每组重新调查同一商品的市场价格,考察该商品价格节前、节后的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进而分析价值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反思商家应该如何确定产量、占领市场、制定策略、推销商品。此外,还要求各组在调查结束后,提交正式的调查分析报告。身临而其境,体验而晓理,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和收获的乐趣。每一项活动的亲历体验、每一份调查报告的撰写,都是拓展思维、提升动手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都让学生倍加珍惜。
四、在自主探究中发展
篇11
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下同)是一门活跃的边缘叉学科,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前沿进展趋势问题,对于经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经网络理论是用来处理巨量信息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基础,既是高度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又是自适应组织系统,可以用来描述认知、决策及控制的智能行为,其核心问题是智能认知与模拟。社会经济本身是一个动态随机的非线性系统,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传统的计量统计模型着眼于静态分析,且形式往往过于复杂不易准确掌握,或者包含了很多模糊性和混沌性的因素,不利于经济问题的精确分析。而人工神经元网络则由于其自身具有分布式处理、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鲁棒性、容错性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其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避开复杂的参数估计过程,同时又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精度的建模,为非线性经济系统分析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随着对ANN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和范围也越来越广,将ANN模型用于经济领域中的识别、分类和预测等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神经网络理论的优势及其良好的算法、模拟性能也得到了大家广泛的证实和认同。另外,对于其局限性的克服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策略和方法。
一、ANN的技术原理――以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为例
人工神经元网络旨在模拟人脑的知识获得和组织运算过程,是大量简单的神经元广泛联结而成用以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复杂网络系统。下面以ANN模型中较先进的,也是得到广泛应用的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为例,简要介绍神经网络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算法流程。
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elf.Organizing Feather maps,简称SOFM)是芬兰学者科荷伦(Teuvo Koho.nen)于1981年提出的。网络的拓扑结构只有两层,即输入层和竞争层(图1)。SOFM网络的工作原理是:当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区域,各区域对输入模式具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也就是说,特征相近的输入模式靠得比较近,差异大的分得比较开。在各神经元联结权值的调整过程中,最邻近的神经元相互刺激,而较远的神经元则相互抑制,更远一些则具有较弱的刺激作用。由此可见,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是无监督的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分类方法相比,它所形成的分类中心能映射到一个曲面或平面上,并且保持拓扑结构不变。
同其它类型的自组织网络一样,SOFM的激活函数也是二值型函数,即Y=。其算法步骤是:①初始化,从R个输入神经元到输出神经元的权值都进行随机初始化,赋予较小的随机值(0―1);②提供一个新的输入模式Xk=[X1k,X2k,…XRk];③计算输入样本与每个输出神经元之间的欧氏距离,并选取一个最小距离的输出神经元;对于输出神经元j,它和输入模式Xk之间的距离用djk表示,djk=||Xk.Wj||= ;④修改选定的神经元与邻近神经元的连接权值,对于领域外的神经元,其权系数不变Wij(t+1)=Wij(t),对于领域中的神经元,其权系数的修正按下式执行,Wij(t+1)=Wij(t)+y(t)[Xi(t).Wij(t)],其中0
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优势及特点
有学者已经用人工神经元网络解决诸如会计、审计、金融(破产预测、信誉评估、股票预测、汇率预测、房地产价值评估等)、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增长仿真、国家外债管理模型)、决策支持(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洪水灾害风险预测模拟等)、市场划分(Segments)和生产预测(粮食生产预测、铁路客运市场分析)等方面的问题。由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一系列独特的优良性质,与传统计量方法相比又具有明显的算法优势,可将其用于经济学研究中的识别、分类、预测、经济系统仿真和模拟等方面。目前它的发展已经与传统的计量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并驾齐驱,甚至于在前述领域的应用中比传统研究方法更胜一筹。
1.ANN模型具有分布式存储、自组织、自适应(adaptability)、自学习、鲁棒性(robustness)和精确性(accuracy)等优良性质,能完成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外界事物的有效学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网络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自组织以适应不同的信息处理的要求。在运算中,知识的获取采用“联想”的方式获得最优匹配解,信息的输出能经过对记忆的处理获得正确和完整的信息。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容错性和联想记忆的功能,使人工神经元网络呈现出很强的鲁棒性。在经济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神经网络的这些特性建立与研究对象相适应的应用模型,经济生活中涉及的预测预报问题、金融决策与信用评价问题以及分类与决策等问题都可以运用神经网络来解决。比如用BP神经网络预测矿区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问题[2],股票市场行情分析预测等。[3]
2.从理论上看,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逼近任意连续映射的能力,即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且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比如,在解决区域经济问题中与其它传统定量分析方法相比较,它能以一个多层前馈型网络来刻画一个高度复杂、高度非线性的映射系统(比如区域经济系统),进行经济系统仿真,通过其任意逼近能力得到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能够考虑变量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及作用,并将变量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影响降到最低。另外,经济数据变量常常是处于经常变动环境中的,因此,ANN模型能够依靠它的泛化能力,通过不断的再学习,能够基于经验对知识进行累积、存储和模式识别,并能不断反映和适应新环境,学到隐含在样本中的有关环境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因此,它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较,具有更高的精度(accuracy)、较低的预测风险和较小的误差。在经济研究的实践中,人们建立的汇率预报模型(即前向组合神经网络模型)不仅能准确地拟合汇率的过去值,而且能较精确地预报汇率的未来趋势,预报的结果比统计方法优越。在经济实践中,与计量模型相比,用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来预测通货膨胀率、经济周期、电价的边际价格、期货利率以及居民人均收入等准确率更高,效果也更好。因此,人工神经元网络具有很多传统分析方法所不具有的优势。
3.ANN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有很强的容错性。ANN模型很容易处理环境信息十分复杂、知识背景不清楚的问题或不完整的、模糊不确定或无规律的数据。尤其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用人工神经元网络能够很容易地解决这些问题。它在模式识别、方案决策、知识处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学习和自适应不知道或不确定的系统。比如Elman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部分反馈的神经网络,它可以很好的模拟动态系统,特别适用于模拟季节性和循环变动的对象。像股票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变动的动态系统,就可以用Elman网络预测股市动向,而失业问题是一个具有季节变动的系统,El.man神经网络同样可以用来预测模拟我国的失业问题。再以技术创新扩散为例,由于技术创新扩散问题非常复杂,涉及众多动态的、不确定性的因素,且系统内各因素之间、扩散系统与扩散环境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相干、互动、反馈、自组织等效应关系,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存在困难,且很多数据信息是模糊不确定和无规律性的,在这种情况下,给人们认识和控制扩散过程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以往所采用的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包含、反映扩散中的各种非线性关系,难以满足对技术扩散过程进行预测、控制和优化的应用需要,而建立技术创新扩散的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并且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要优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
4.由于人工神经元网络在结构上采用大规模并行分布处理方法,信息处理是在大量单元中平行而又有层次地进行,这就使得快速进行大量运算成为可能。神经网络的并行性使得它能够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提高模型拟合的精度。以上文提到的技术创新扩散问题为例,神经网络的这一特性就能够使它准确描述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动因及发展变化规律。另外,由于技术创新扩散涉及众多因素,数据的运算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很费时费力,并且结果不是很理想。而运用人工神经元网络则能够比较容易的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并且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综合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将人工神经元网络用于研究经济领域中的模拟、识别、分类和预测等是非常具有前景和实际应用价值的。
三、ANN网络模型的主要局限性及其克服策略与方法
1.ANN网络模型的主要局限性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解决经济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实用价值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它自身也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ANN网络模型是“暗箱”操作,也就是说它的理论基础不强,解释能力较弱。[4]
(2)网络结构设计和参数的选择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通常依赖于经验选择,基于梯度的学习算法常常会导致网络收敛于局部极值点。
2.克服策略与方法:
(1)对于存在的“暗箱”问题,如果希望对某些未知样本正确率反映较高,或者说推广能力更强,则应该在未知样本附近多选一些训练样本。网络输出的可信度与方差有关,如果输入与权值间的方差越小,则可信度越高。
(2)网络结构问题和参数选择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应满足多种不同要求。由于网络结构设计没有固定的可遵循的模式,有许多参数要靠经验选择,并经试验比较,比如隐层数、隐单元数和连接方式等。而在网络训练过程中也有一些参数要选择,如初始权值,学习步长,动量项系数等。要训练出一个实用网络常常需要大量的试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效果最好的。我们认为一个较好较便捷的方法是先咨询有关专家,同时要考虑所研究问题自身的特殊性,然后再设计网络结构及训练网络,当然,也有人提出,只保留效果最好的并非最佳方案,更好的方法是用各个网络的加权组合。规模大的网络不但学习时收敛较慢,且更易于避免陷入局部极小。通常情况下,训练样本有限,所以把推广能力作为主要要求,强调选择能达到要求的最小网络,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标准。以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评估中的应用为例,通常情况下BP神经网络能使待判别样本分类正确率达到90%以上,但仍然存在误判训练样本,特别是当训练样本很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在于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不合理,收敛速度缓慢,预定选取的允许目标误差不够小等。这时应考虑房地产作为较特殊的商品,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然后对网络的层数、输入输出节点数、隐层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最后,经过有关学者的研究,如果把距离算法与BP算法相结合,在对网络识别系统结构进行改进和调整之后,能够使网络分类的正确率提高到100%,相应的估价误差就从1.7%降低到0.3%。[5]
(3)ANN模型与多种分析方法融合共同解决经济问题会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比如可以与统计分析方法、人工智能方法、专家系统以及粗糙集理论(Roughset)相结合,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集成模型或混合系统其结果会更有效,且这种有效性不是各单部分之间简单相加能够比拟的。比如Taha等人将判别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ANN模型中,结果提高了合同债权结构的预测精度。[6]Lee.Han和Kwon使用了三种混合的ANN模型来预测破产,增强了预测的精度和适应性。[7]以ANN与专家系统结合运用为例,Kuncicky等人就总结出了4种方法:第一种是连接专家系统(connectionist expert system)模型,将全部的或部分的专家系统功能和一种ANN相结合;第二种是符号连接模型,即用符号结构约束神经元网络的构建,然后用到高层认识任务中;第三种是模块化系统模型,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以模块化的形式用于解决较大的问题;第四种是转化模型,将在专家系统中获得的知识传输给神经网络。[8]这些结合不仅允许ANN应用到决策的各种层次,而且大大提高了网络本身的质量。[4]以预测成都市居民用水量为例,这里采用了自组织方法、改进的算法和两种方法融合――基于自组织方法的神经网络模型三种方法分别进行了预测(结果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种方法组合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且预测精度很高。[9]
四、人工神经元网络模型的应用实例分析
人工神经元网络有多种网络模型,就常用的RBF网络与BP网络相比较而言,基于正则化理论的RBF网络学习速度较快,无论网络的函数逼近能力、模式识别能力以及分类能力都优于BP网络,因此这里采用RBF网络来计算区域可持续发展度。要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构建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由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的选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限于讨论的主题及篇幅,具体过程略),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95%)剔除相关性强的指标,同时去除难以采集数据的指标。最后,我们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指标细分为以下32个(见表2)。②采集相关指标的数据。采集数据的年份要尽可能的多一些,这样训练出来的网络模拟和预测能力会更强一些。③构建RBF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网络模型(见图2)。④将采集到的相关指标数据按照公式(1)(对于越大越好的指标)和公式(2)(对于越小越好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
Zij=yij/ymaxj(1)
Zij=yminj/yij (2)
(i=1,2,…,32;j=1,2,…,6。 ymaxj 和yminj 分别为R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⑤RBF网络的学习与训练。将选出的指标当期值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作为网络的输入,下期值作为其对应的期望输出,送入如图3所示的RBF网络中进行训练。⑥利用MATLAB语言中的人工神经元网络工具箱函数newrbe进行相关的程序编制和计算。
下图是按照上述RBF神经网络模型对西安市做的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预测图(图4)。当然,如果我们要用其他传统的计量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运算过程则会非常复杂和繁琐,最终结果可能并不理想。
五、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发展
趋势及其经济学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元网络是一个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边缘叉学科,在各个工程领域均得到成功的应用。展望21世纪中叶,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研究将可能在智能和机器关系问题、神经计算与进化计算以及神经网络结构和神经元芯片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会有重大突破,而其自身日益强大的外向性、扩展性以及良好的工具性必将进一步带动所有相关学科研究的突飞猛进,甚至产生质的飞跃。目前,大多数用于经济领域的ANN模型多来自科研机构,其产业化的程度并不高,把人工神经元网络应用于经济领域仅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也仅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模型并不多见。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自身的发展必然会给经济学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并将可能成为继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之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也将必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以上本文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简要分析,概述了其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优点和不足,并作了应用模型研究的尝试――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精确量化度量,能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经济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等.基于ANN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
[2]郝全明,李桂荣.人工神经网络在矿区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预测中的应用[J].黄金,2003,(3):47.50.
[3]叶东毅,刘文标.个股走势模式分类的RBF神经网络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12.15.
[4]张秀艳,徐立本,王萍,马海英.用人工神经网络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39.45.
[5]杨黎萌,刘开第.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估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05.109.
[6]M.A. Taha, S.C. Park, J. S. Russell.Knowledge.Based DSS for construction contractor prescreening[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5, (1):35.46.
[7]K. C. Lee, I. Han , Y. Kwon. Hybrid neural network models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d[J].Decision support system, 1996, (18):63.72.
篇12
一、对会计假设的冲击与发展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木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假设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这一作用的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假设的性、合理性。当假设建立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时,它会推动本学科的发展;相反,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是指拥有一定经济资源并对这部分资源负责,具有经济业务的独立主体。经营组织的独立化,要求会计不仅记录和反映业主财产的变化,而且要视组织为一体,反映其日常收支及经营成果,即需要确定会计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从而产生。传统的企业会计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而这种情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网络交易的发展,导致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模糊。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突破了地域空间对经济交往的限制,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挑战。如何正确、客观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知识经济下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发展。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能够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地经营下去,即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所有资产也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被消耗、售卖等等。然而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例如:企业面监倒闭、破产的情况;会计个体被兼并的情况;还有“网上实体”本身就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发展。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是指人为地将企业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较短时期,据以结算帐目和编制会计报表,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之所以要期间损益,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主要是通过报表,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个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区间,并且“待摊”“预提”费用等,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即会计期间的划分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以年度为期的会计分期假设将受到冲击。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发展。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前不久发生的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一些国家的货币大幅度贬值,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帐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二、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与发展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归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正。
(一)成本计价原则。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在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和收益都呈极大化趋势下,将历史性会计信息用于决策时,往往有滞后的效果。历史成本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弃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需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二)确认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信息使用者对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入的确认原则。我们知道,企业收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出于谨慎性考虑,不承认未实现的资产收益,会计人员所报告的企业收益仅是第二种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识,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具有较高的增值性,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另外,产品的个性化和商务的兴起,使生产商、销售商、顾客之间信息沟通更为畅通,产品的销售风险大为降低,资产置存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显著提高,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已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三)费用配比原则。在传统的会计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已耗成本则予以转销。配比要求在收入和费用之间能有一种合理的关系,但是很多费用和收入之间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关系,通常只能是依据一种假定的关系而进行的,结果会丧失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用于会计,会计系统可以同时提供并分别采用各种费用分配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四)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后,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无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其提出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所得出的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为有用。然而,上述假定并没有得到实践的验证,相反,全球都非常重视编制现金流量表这一事实,对此还作了明确的反证。
(五)充分披露原则。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快捷地传递大量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这些信息的手段。如果再单纯提供综合性信息,将影响信息使用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工作应着重提供多种属性的报告:既包括最低层的原始数据,也包括高浓缩的综合信息;既包括定量信息,也包括定性信息;既包括信息,也包括预测信息等,使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好地反映出相关性的特征。
篇1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理位置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似乎处于次要地位。然而,事实证明处在同一区域内的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获得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处在不同区域内的企业。这就是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纵观世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高新技术行业还是在一般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存在着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产业集群都呈现出无穷的魅力。正如波特指出的,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版图,它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区域经济、州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他还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其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由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竞争力呈现着正相关现象,培育地方产业集群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有意识地使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或许能形成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维,可以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路径。
城市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动力分析及其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一)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
市场范围决定了专业化水平,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量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内企业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需求更大,随着后福特制(Post-Fordism)生产方式的广泛采用,为专业化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机会,也使得它们实现规模生产,两者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生产效率。
(二)交易成本降低
在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不可预测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单个企业无法也没有必要包括所有环节,每个企业不得不通过采取与其它企业合作交易形式,来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企业之间的交易频率不断增加,进而交易成本增加。但在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间的空间接近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企业的报酬递增。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社会经济关系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得信任基础得以建立,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约,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导致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降低,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增强。
(三)获得外部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转移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实现集聚经济。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实现相同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整体规模增大,进而使得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在合作基础上实现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合资、合作和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生产经营,如大批量购买原材料,不仅使原材料价格降低,还可节省单位材料的运输成本;建立共同的销售中心形成零售、批发市场,降低集群内企业产品的运输与库存费用,使平均成本降低。外部经济具有正反馈机制,产业集聚在某一地区,外部经济效应就会成为新企业进入这一地区的区位选择因子,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更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四)劳动力市场共享
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吸引新企业迁入和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涌入,使企业很容易获得各种类型的人才,这样单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及时调节所需的人员数量,减少管理成本和工资成本以及工人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劳动力快速流动对自身素质要求加大,也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产权明晰的重要性,集群内人力资本的产权将逐步得到明晰的界定,这减轻了德姆塞茨所说的产权“残缺”,人力资本将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利用。集群内明晰的产权界定和高度流动的雇用体制便于劳动者一般性技能的形成。由于集群内企业多从事相近产业,劳动者可就近毫不费力地转换工作,即人力资本产权中的各种权利能够自由地交换时,交易成本较低。若把集群当作一个整体,劳动者的一般性技能具有资产专用性低的特点,但相对于集群外而言,这种一般性技能就具有资产专用性程度高的特点,由于集群外的产权交易成本比集群内高,这就为劳动者向外转移构成了障碍,使得人力资本进入集群容易而退出集群较难,这种单向的流动性有利于培养劳动者对集群的忠诚度,也激励了劳动者的不断创新。
(五)创新能力增强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地理上的集中必然带来竞争,从而促进创新。集群本身有利于企业、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从而发现供给者的问题和正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改进技术、机器的适用性以及市场理念;产业集群的柔性有助于抓住市场机会采取创新行动;存在于集群内的现实与潜在的竞争压力,促使集群的创新;集群内专业的人力资源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同与信息机制;政府部门提供的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以及集群内的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产品,能够被集群内的企业共享。
西安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西安是省会城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辖9区4县,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人口725万人。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095.87亿元,财政总收入164.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06亿元。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轻纺、医药、电子、机械、化工、建材、食品、冶金、电力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264.1亿元,工业增加值366亿元。比亚迪汽车、陕汽重型汽车等大型制造项目相继落户西安。全市有36个项目列入技改计划,总投资46亿元。近年来,西安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全民、集体、合资、个体经济共发展,城乡共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发展”的方针,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
城市产业集群是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各要素系统及其内部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的产出水平和竞争优势。西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丰富,为发展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虽然自然资源已不能左右经济发展(日本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可以证明),可这方面的优势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西安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都相对缺乏资金、人才等中级和高级生产要素,缺乏产业之间的关联,缺乏必要的配套产业和制度安排。
促进西安城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思路
根据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和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尤其对经济和市场条件都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要发展产业集群,避免走弯路,首先必须以高起点、高标准、统一进行规划。应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各自特色的产业,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宜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形成竞争优势,并提出产业集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时更多地注重企业间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审视自身的条件。规划后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由于社会背景和区位的不同,也不能照搬照抄其它集群现有的经验。同时,现有的集群大多是在市场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试图通过规划来创造一个政府所希望的集群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够根据现有的优势和特色产业来进行产业规划,产业集群才能持续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在硬环境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内交通运输条件,对道路、桥梁、交通通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建立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系统,以满足集群正常运行的需求。建立专业化产品的市场,不仅满足了集群产品正常的销售需要,更加深了企业之间上下游的联系,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发展。在软环境方面,首先政府要改变传统的工作作风。中西部地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较强,掌握着相当多的资金资源,但服务意识较弱。而发展产业集群则需要优质、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需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政府行为,从而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其次要建立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的竞争行为,建立亲商安商的人文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要大力宣传、引导区域集聚文化的形成,破除封建保守意识,形成创新、信任与合作的区域文化氛围。
(三)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既包括供应商、销售商及网络客户,还包括提供技术服务和中介服务的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等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社会化网络。支撑服务部门承担节点之间的传输任务,它们高效率的工作沟通了企业之间信息的桥梁,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促进企业之间的协作,大大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特别要扶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如咨询、会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因为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各种中介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应积极加以扶持和培育。
(四)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由于产业集群中存在大量生产相同或相近似的企业和劳动者可以很方便地转换工作,增强了不同知识和技术碰撞的机会,可以在频繁的接触中产生新的知识和技术,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不断进步。所以政府部门应在集群区域内建立专业化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中西部地区人才储备不足的困难,一方面要积极地吸引区域外各种优秀的人才加盟,另一方面制定措施不仅要留住人才,而且还要利用好人才。
结论
一般地,产业集群由于综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的功能,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有序的生态组织,从而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市场或科层组织所没有的整体竞争优势,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安作为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各要素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资金、人才、市场、制度、观念等方面的缺失,一直难以形成具有核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此,需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影响力的情况下,改善环境建设,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创新观念,这样才能吸引资本进入和增强城市对产业的聚集力,使硬环境和软环境合力增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
2.刘友金.关于集群创新优势的研究及其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2)
3.吴勤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制的分析[J]. 管理世界,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