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出现长期出现烧心症状,反复出现喘息发作,呛咳,咽部异物感等症状,部分病例合并呼吸暂停、打鼾、夜间憋醒等特点。此3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及住院病人,全部经胃镜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道疾病,其中Ⅰ级16例、Ⅱ级11例、Ⅲ级5例。临床症状结合X线、多导睡眠图、喉镜等辅助检查确诊支气管哮喘8例,肺炎1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4例,咽喉炎10例。其中男20 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16)岁。

1.2治疗方法:具体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西沙必利5~15 mg,3~4次/d等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呼吸系统症状,分别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对于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例,除要求睡眠改变及戒除烟酒外,控制体重,试用乙酰唑胺、普罗替林等药物并加用抗反流治疗。药物治疗尽量避免降低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及引起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1]。基础治疗均要求全部病例改变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1.3疗效判定:依据胃镜检查结果(1994年洛杉矶会议分类)及X线、喉镜检查结果并根据全部病例烧心、哮喘、咳嗽、咽部不适及呼吸暂停症状是否得到改善,作为判定指标[2]。

2结果

经过4~5周联合治疗,32例患者夜间呼吸暂停症状减轻并且喘息、咳嗽、烧心及咽部不适症状消失,联合用药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疗程缩短。胃镜检查发现黏膜破损由大变小,直至修复,跟踪随访4~7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复发或者加重。

3讨论

消化道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一般是由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典型的烧心等症状不难诊断并干预,食管外症状更应该得到重视。有文献表明,上气道阻塞可诱发和加重食管反流(GER)[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其有关。可有呛咳、哮喘样发作、吸入性肺炎等,均系反流物吸入气道,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炎性反应和痉挛所致。反流物刺激可引起咽喉部症状,而GERD患者出现肺部表现者高达40%~60%[4]。反流引起的哮喘无季节性,常有阵发性、夜间咳喘的特点。综上所述,消化道反流病与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诊断时不可孤立分析。单纯治疗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的治疗效果不好,且易复发,治疗时应采用联合方案,共同治疗,能达到快速起效,短期治愈,避免或减少复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见许国铭,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5-237.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ards病人中,男11例,女1例;年龄6岁~67岁,平均36.5岁;其中交通事故伤9例,坠落伤2例,塌方挤压伤1例,均有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单侧或双侧血(气)胸。病人中连枷胸并反常呼吸4例,严重肺挫裂伤4例,脾破裂1例,膈肌破裂并十二指肠破裂1例,脊椎骨折伴双下肢截瘫2例,颅脑损伤2例。12例病人均行单侧或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于伤后1 h~72 h予低潮气量通气配合丙泊酚镇静治疗,机械通气时间3 d~11 d。

1.2  方法

1.2.1  呼吸机上机指证 

氧分压(pao2) <50 mmhg(1 mmhg=0.133 kpa),paco2 >55 mmhg,或鼻导管吸氧后pao2 <60 mmhg[1]。

1.2.2  治疗 

入院经确诊为ards后立即行气管插管,予呼吸机低潮气量通气配合丙泊酚镇静治疗,以丙泊酚1 mg/(kg·h)~2 mg/(kg·h)持续静脉注入,烦躁时可静脉注射丙泊酚l.5 mg/kg~2 mg/kg。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积极处理合并伤,本组中2例严重肺挫裂伤行肺修补术,1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破裂并膈肌破裂行膈肌修补并十二指肠修补术。

1.2.3  呼吸机通气模式及参数设置 

通气模式为机械控制通气(cmv)或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呼气末正压(simv+peep),潮气量6 ml/kg~8 ml/kg,每分钟呼吸频率(rf)10次~16次(≤14岁rf为(24-年龄)/2[2]),吸气、呼气时间比为1∶(1.0~1.5),氧浓度为40%~60%,peep为10 cmh2o~15 cmh2o(1 cmh2o=0.098 kpa),使血氧饱和度>90% 及pao2≥8 kpa,并根据病人的血气监测情况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各项参数。

1.2.4  撤离呼吸机指证 

能自主呼吸,血气分析正常,氧浓度下降至<30%。

1.3  结果 

12例严重胸部创伤后并发ards病人占同期胸部创伤(165例)的7.3%,平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6.5 d,10例恢复良好出院,2例死亡,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

2  护理

2.1  全身及其各系统功能监护 

准确监测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抽取及采集各种标本做相应检查,了解重要系统脏器的功能状况,保持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通路的通畅,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无菌操作。

2.2  机械通气护理 

由专人护理,严密观察通气机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排除故障。详细记录各种通气参数及其调整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心率、脉搏和上述监测项目。给病人翻身、叩背、吸痰,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呼吸道湿化、吸痰,每30 min~60 min注入生理盐水1次,严格无菌操作。湿化水每日不应少于250 ml,痰黏稠时可在湿化液中加抗生素和糜蛋白酶以稀释痰液,防止感染[1]。

2.3  丙泊酚镇静护理 

由于严重胸部创伤后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作用是维持呼吸功能的稳定,因此应用微泵持续静脉注入丙泊酚进行镇静治疗,烦躁不安或人机对抗时可静脉注射丙泊酚,并严密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观察有无胸闷、呼吸急促、发绀等缺氧表现,及时做动脉血气分析以便于调整呼吸机参数。

3  讨论

严重胸部创伤易引起肺脏、胸廓损伤,严重肺挫裂伤、肺泡出血、肺间质水肿、肺萎陷引起肺内分流等,造成v/q比例失调,pao2下降;肋骨或胸骨骨折,尤其是连枷胸反常呼吸,均可引起通气量下降,导致pao2降低,故易发生ards。ards是一种急性危重病,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治,其病死率达50%以上[3]。因此,对于这类外伤病人应在伤后立即进行监护,严密观察病情,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早期诊断和治疗。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重要的手段,迅速有效地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是救治ards成败的关键。本组病人在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严重的低氧血症,在确诊ards后立即行经口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超过3 d行气管切开),保持机体的氧输送,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对于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大面积胸壁软化、反常呼吸的病人宜采用cmv模式,可从胸内排除反常呼吸运动,以改善通气效果,待胸壁软化和反常呼吸消失后再改为辅助通气。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的全身麻醉药,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平稳、镇静作用强、可控性与稳定性好,且不良反应少。本组病例利用丙泊酚镇静作用稳定性和可控性强的特点,应用小剂量丙泊酚镇静配合机械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后ards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证实,恰当的镇静能明显增加ards病人氧合,从而进一步改善呼吸功能,同时丙泊酚具有维生素e相似的结构,能直接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性能[4]。因此,丙泊酚镇静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后ards,可为实施机械通气的病人病因治疗和肺损伤的修复赢得时间。

    

严重胸部创伤后ards病人常伴多发伤,病情复杂而且严重,既要做好专科护理和局部的观察、处理,又要对全身各个系统进行监护,及时处理休克及其他合并伤,防止并发症,维护肺与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本组病例在确诊ards后立即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配合丙泊酚镇静,支持病人的呼吸功能,并做好呼吸道及其他各项护理工作,并辅助其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了ards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佩,赖敏贞,廖少玲,等.有创机械通气在创伤后ards中的应用及其icu监护32例[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4):251252.

篇3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2.2 当前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呼吸内镜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确定患者的情况能否采用呼吸内镜技术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诊疗的具体方向。在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患者遭受较大的病痛,能够有效的提高诊疗的效果。

2.3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由于呼吸内镜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且结构复杂,因此在患者使用后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如果呼吸内镜的消毒不合格很容易造成医源叉感染,在对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

3 呼吸内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呼吸内镜以管镜和胸腔镜为核心,可以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在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动下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荧光支气管镜技术以及超生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荧光支气管镜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蓝色激光下患者病灶的荧光性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利用超声支气管镜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气道壁各层组织结构,能够准确的观察出早期侵润型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范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超声支气管镜将是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对当前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来看,呼吸内镜未来的发展将会以多学科复合的方式为主,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意义[3]。

4 结束语

呼吸内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2.

篇4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篇5

阿斯利康希望能够通过利用多元化渠道与平台,全面覆盖包含医生、患者、大众在内的所有相关目标受众的整合方案,帮助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包括患者与潜在患者在内的大众群体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与防控意识,从而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与依从性。

项目策划:

目标受众:现有呼吸疾病患者、潜在患者、大众、医生与护理人员。

项目目标:

1.提升大众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度与重视程度,促进就诊率与治疗的依从性;

2.提升基层医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重视程度;

3.引发社会舆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资源的倾斜与配置。

策略:

1.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资源,推进贯穿整个行业的全面合作;

2.下沉到患者中去,对直接面向患者的疾病教育与普及进行试点;

3.大胆尝试使用社交媒体渠道与沟通形式对大众进行疾病知识宣传。

主要信息:

1.中国慢性呼吸疾病发病率高、确诊率及就诊率低,存在巨大亟待满足的患者需求;

2.慢性呼吸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公共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医疗负担;

3.患者与大众对哮喘及其治疗手段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

4.慢阻肺在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针对潜在患者需要沟通基本常识,促进就诊。

传播策略:

1.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手段相结合,患者教育与疾病知识普及双管齐下:针对患者和潜在患者,采用院内宣传以及进社区等传播手段;针对广泛的大众采用社交媒体信息植入的传播手段。

2.利用关键时间节点,进行信息有效传递:利用哮喘日、父亲节、教师节、慢阻肺日等特殊的纪念日对特定话题的关注度,对具有相关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媒体选择:

1.核心媒体重点覆盖,树立权威性:邀请全国核心的医药与健康媒体出席呼吸疾病联盟成立启动会,利用政府、协会、专家背书,确立项目高度。

2.社交媒体扩大项目影响力:选取社交媒体中的热门帐号,撰写符合社交媒体传播风格的内容,将疾病知识信息植入到有趣的社交话题中,优化传播效果。

3.与各类行业网站进行深度合作:定期疾病教育深度文章,确保传播影响力的时间跨度。

项目执行:

1.针对行业:2015年4月25日,阿斯利康携手世界健康基金会及十余家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在厦门为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正式揭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阿斯利康将通过对该联盟的支持,帮助完成以下重点工作:

・收集、更新相关证据,引起决策者对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的关注,推动将慢阻肺和哮喘纳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

・加强医疗保健与疾病防控体系内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为医疗保健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向医院捐赠肺功能检测仪器;全面提升当前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三级预防体系;

・提升肺功能检测认知与能力,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列入居民年度体检范畴的可行性;与中国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携手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高危人群初级保健范畴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和益处;

・加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针对初级医疗保健提供者)。

阿斯利康支持了由清华大学与卫计委共同发起的健康传播大会“全国记者征文”,获奖作品将被收录进“好作品集”。今年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将新开设一项“呼吸疾病类好作品”,以鼓励医疗健康类记者对慢性呼吸疾病领域的关注。

2.针对大众:2015年5月哮喘日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携手,执行了一整套社交媒体传播计划:

・制作肺功能检测H5格式小游戏,并在出租车、微信以及微博等多个渠道进行传播;

・结合哮喘日邀请微博知名画手进行漫画创作;

・利用热点话题,创作微信文章,并与多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大号合作进行传播。

2015年6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阿斯利康联合清华大学为全国的食药监部门的宣传人员提供了一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创意科普工作坊”,厘清了关于激素治疗的误区,并征集拍摄一部澄清吸入激素治疗哮喘认知误区的视频创意,获奖创意将被拍摄成视频,并在全国各个食药监平台上宣传播放。

2015年11月,恰逢一年中雾霾最为严重的季节,雾霾与呼吸健康成为了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在此期间,阿斯利康公益支持了“千人拼肺”行动,以全球最大的人体器官拼图成功挑战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籍此呼吁全社会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病更广泛和更高度的关注,营造人人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社会氛围。活动现场,著名主持人郎永淳也作为慢阻肺健康宣传员到场,呼吁大家关注肺健康,重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检查和治疗。

2015年11月,为了迎接第14个国际慢阻肺日,除了线下的“千人拼肺”活动,阿斯利康拍摄有关慢阻肺疾病知识的公益宣传片,并通过微信与优酷平台做线上投放,从而将疾病知识的科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针对患者/潜在患者与家属

2015年年初开始,阿斯利康推出快乐雾化室项目,针对在医院雾化室接受治疗的儿童哮喘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哮喘知识宣传卡通画本,寓教于乐,提升哮喘患者的依从性。

2015年6月父亲节期间,阿斯利康再次联合中国呼吸疾病联盟,针对中老年人以及其子女进行一波社交媒体传播活动:

・创作了一套以漫画形式呈现的中老年人推荐体检套餐,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与微博名人以及微博知名画手合作创作定制化的图文,呼吁关注父母的呼吸健康

・与中老年人较多关注的励志与养身类微信号合作,呼吁老人关注自己的呼吸健康,也呼吁儿女通过送健康的方式尽孝。

2015年9月教师节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关爱退休教师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肺功能检查。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阿斯利康携手呼吸健康联盟选择了上海5个社区的居民,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肺功能检查,并提供慢阻肺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大规模推广慢阻肺检查进社区的试点项目。

项目评估:

2015年4月25日,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厦门的揭幕仪式拉开了阿斯利康呼吸健康项目的序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成立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

包括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医药报等在内的28位来自专业、大众、财经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们参与了此次揭幕仪式,共同聚焦中国呼吸疾病防治及CARD项目的进展。活动共取得了38篇原发报道,获核心网络转载75篇。《生命时报》、《北京青年报》、《健康时报》和《t望东方周刊》等核心媒体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大幅的深度报道。

5月和6月,阿斯利康先后借力哮喘日、父亲节进行的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普及和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阿斯利康和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普及慢阻肺和哮喘诊疗知识的战略部署。

以“咳痰喘久不愈可能是哮喘,应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测确诊”为普及核心内容的哮喘日疾病意识活动从5月1日开始,持续时间长达15天,通过漫画、图文、游戏等形式,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市出租车后座屏幕、阿斯利康内部等进行展示。活动期间,共原创图文漫画5篇,其中包括3篇微信图文信息、2篇微博漫画,#深呼吸做自己,关注哮喘日#话题当天在热门话题榜前十位置连续停留4小时,阅读量近600万。至活动结束时,微博、微信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总共超过1000万,逾10万人次参加了图文或游戏互动,1450万人通过触动传媒出租车后座屏幕看到了哮喘疾病意识活动,了解了哮喘疾病的症状和诊疗方法,提高了哮喘的防治意识。

篇6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篇7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转院已成为临床中的常见现象[1],同时也是上海市院前急救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患者需要转院可能主要出于以下三种原因:①现所在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不足以满足治疗需要;②转送的益处大于转送带来的风险;③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送[2]。

从转院病例疾病分以看出,嘉定地区转院的主要病种为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小儿科疾病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该四大系统疾病占转院病例的比重均超过10%以上,且该四大系统疾病转院总和占嘉定地区转院病例的66.2%。转院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嘉定地区各医院对该四大系统疾病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或检查治疗设备欠缺;二是患者及家属对嘉定地区医院的治疗技术水平或医疗服务质量存在疑虑;三是上海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和品牌医疗资源丰富,患者及家属期望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最后一种情况也导致了上海市的一些品牌医院如华山医院、中山医院、瑞金医院等医院转入的急诊患者扎堆,使得转送到这些医院的转院患者常常不能及时交接,有些甚至长时间占用急救担架床,内耗了本已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严重影响了本地区院前急救工作的效率。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急需建立和完善医疗分级管理制度和医疗保险机构干预制度[3]。以便改变目前现行医疗服务中转诊缺乏统一的标准、程序及监控机制,造成了患者或医院转诊无序的局面,从而引导转院病员合理、有效、快速、安全地流动。其次,要提高嘉定地区对于该四大系统疾病的治疗水平,提高嘉定区域内医院的知名度或者引进优质品牌医疗资源。这对于减少转院患者,减轻患者及家属转院的经济负担,降低因转院而增加的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转院病例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二级医院转入三级医院的病例占大多数,为72.8%,主要因素为一是二级医院的急诊患者最多,大多数患者看急诊都是首选为二级医院;二是嘉定区域内的二级医院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对于上述的四大系统疾病的治疗水平相对薄弱,因此从二级医院转出的患者最多。二级医院转入二级医院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嘉定地区的几家综合性医院诊疗设备配备不一致,另外二级甲等和二级乙等医院的治疗技术水平也有差距。

篇8

呼吸科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氧,研究发现动脉血乳酸能够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1]。乳酸(LAC)是体内葡萄糖的代谢产物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其产量不多,但在低氧等状态时则明显增多,甚至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人类最敏感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具有辅助诊断各种炎症或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肺炎和COPD是两类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我们对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386例特定两种患者进行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旨在进一步探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血乳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改变,也为临床诊断治疗此类患者提供更好的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部分患者,共计386例。根据出院诊断将患者分为肺炎组(220例)、COPD组(16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恶性肿瘤、肝肾疾病等引起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的情况。正常对照组101例,均为排除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体检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接诊后,未经治疗的情况下抽取1ml动脉血检测血气(美国GEM3000血气分析仪,酶电极法测定),动脉血LAC是其中一项检测指标。收治24h内空腹采集肘部静脉血2ml进行hs-CRP检测(免疫比浊法),仪器来自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来自德国DiaSYS公司,批号14946/68065。参考范围:0 mg/L-10 mg/L。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所得数据,LAC结果以χ±s表示,hs-CRP结果以中位数表示。正常参考组与疾病组之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1肺炎组和COPD组数据比较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数据比较,见表1、2。

表1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结果比较

1LAC(mmol/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7±0.11-1-肺炎组11.4±0.8111.28610.000COPD组11.5±0.6118.718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LAC,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表2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结果比较

1hs-CRP(mg/L)1与正常组比较方差F值1p值正常参考组10.61-1-肺炎组130.4164.50310.000COPD组14.919.62110.000肺炎组和COPD组与正常参考组hs-CRP,两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2.2hs-CRP与LAC浓度相关性分析肺炎组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248;COPD组患者乳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关系数为r=-0.153。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到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血乳酸水平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亦提示,hs-CRP浓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表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增高是危重病人内环境恶化的表现,是组织缺氧和血液灌注不足的标志,预示着病人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2],对危重病人实施血乳酸监测,它可及时快速地了解危重病人的内环境,为危重病人的预后以及制订抢救治疗措施提供依据[3]。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病情及其他反映机体氧合状态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对重症呼吸系统疾病做到凡患于未然,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纠正CO2潴留,改善心肺功能与微循环障碍,注意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以降低其发生率与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hs-CRP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肺组织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促进微血栓的形成,使肺内气体交换障碍,因此hs-CRP的升高也是肺炎患者的综合表现,且与LAC的病理性升高具有一致性,这一点与COPD患者乳酸与hs-CRP浓度变化具有负相关相区别,并可作为的鉴别诊断的一个方面。

血乳酸和hs-CRP检测简单易行,能及时快速地反映组织的缺氧情况,这为临床医师及时掌握病人的内环境,指导医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并对病人预后的评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观测指标。参考文献

篇9

所选处方均来自2003—200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特需门诊接受孔嗣伯专家诊治的内科病患者病案。

1.2病例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病历记录完整、治疗有效、处方用药记录准确完整者。2研究方法

2.1病历资料的录入

精选孔嗣伯专家诊疗有效、记录完整病历585份,利用现代信息学技术,建立孔嗣伯专家内科病案方药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主诉、症状、体征、舌脉、诊断、治则治法、方药、理化检查等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分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6大子库。

2.2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定期进行全员培训,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员检查数据库录入资料,要求尽量“原汁原味”保留专家病历原貌,对难以甄选的病历,采用项目组主要成员相互协商集体决策,难以决定者最后由专家本人决定,最后选定585份病历。

2.3数据挖掘及经验总结方法

采用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发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分析平台”,统计分析六大系统疾病对应药物,初步确立孔老内科常见系统疾病基本处方,进行功效、药性分析,探索专家辨证用药规律;参照计算机分析结果,结合多年随诊经验,初步归纳总结出孔门内科自成一家的辨证思想,完善孔门理论。

3研究结果

3.1数据库基本情况:大约11万字病历,共计585份有效处方,35种疾病,254味药物。

3.2数据库中排名前20位的内科疾病:高血压、胃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肾炎、泌尿系感染、发热、冠心病、乳腺癌、上感、肺癌、贫血、肾小球肾炎、气管炎、结肠癌、脑血栓、甲亢、焦虑、胆囊炎、咽炎。

3.3数据库中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黄柏、川牛膝、木香、羚羊角、石决明、陈皮、郁金、滑石、桑寄生、橘核、生石膏、石斛、炒杜仲、丹参、竹茹、大腹皮、川芎、茯苓皮、石菖蒲。

3.4呼吸系统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羚羊角、生石膏、陈皮、竹茹、琥珀、郁金、炒苦杏仁、金银花、石斛、黄芩、知母、川牛膝、黄柏、橘核、浙贝母、黛蛤散、石决明、白茅根、焦栀子、板蓝根、滑石。基本处方:羚羊角、生石膏、陈皮、竹茹、琥珀、郁金、炒苦杏仁、金银花、石斛、黄芩。

3.5消化系统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陈皮、木香、郁金、竹茹、大腹皮、橘核、滑石、石斛、厚朴、茯苓皮、炒枳壳、川牛膝、石决明、黄柏、金银花、羚羊角、牡蛎、炒莱菔子、白茅根。基本处方:琥珀、陈皮、木香、郁金、竹茹、大腹皮、橘核、滑石、石斛、厚朴。

3.6心脑血管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石决明、羚羊角、琥珀、黄柏、川牛膝、郁金、炒杜仲、木香、炒蒺藜、陈皮、石菖蒲、滑石、丹参、磁石、牡蛎、生石膏、首乌藤、白茅根、石斛、川芎。基本处方:石决明、羚羊角、琥珀、黄柏、川牛膝、郁金、炒杜仲、木香、炒蒺藜、陈皮。

3.7内分泌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黄柏、川牛膝、石决明、陈皮、羚羊角、牡蛎、木香、滑石、炒杜仲、茯苓皮、大腹皮、石斛、郁金、丹参、橘核、石菖蒲、厚朴、竹茹、泽泻。基本处方:琥珀、黄柏、川牛膝、石决明、陈皮、羚羊角、牡蛎、木香、滑石、炒杜仲。

3.8肾脏疾病排名前20位的中药:黄柏、川牛膝、琥珀、滑石、木香、旱莲草、茯苓皮、白茅根、羚羊角、炒杜仲、石决明、车前子、大腹皮、石菖蒲、橘核、陈皮、银花、寄生、石斛、丹皮。基本处方:黄柏、川牛膝、琥珀、滑石、木香、旱莲草、茯苓皮、白茅根、羚羊角、炒杜仲。

3.9恶性肿瘤排名前20位的中药:琥珀、陈皮、羚羊角、木香、橘核、石斛、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大腹皮、黄柏、牡蛎、石决明、知母、瓜蒌、浙贝母、川牛膝、黛蛤散、瓜蒌皮、生石膏。基本处方:琥珀、陈皮、羚羊角、木香、橘核、石斛、郁金、金银花、夏枯草、大腹皮。

4主要研究结论

从电脑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孔老临证用药以寒凉、理气、化湿为主,药物使用中40%为寒凉药,35%为平性药,25%为温热药,这与我们临床随诊,孔老内科杂证辨证以阴虚肝热、湿热辨证为多相吻合。呼吸系统疾病用药以清肺热为主,75%用药以寒凉为主,排名在前的药物为羚羊角、生石膏,这与孔氏父子被京城百姓誉为“石膏孔”,善治热性病的临床实际极其吻合;消化系统疾病多以理气化湿药为主,45%用药为理气药,40%用药为化湿药,用药寒凉(50%)、苦温(35%)夹杂,说明脾胃病湿热辨证为多,重视肝脾关系、强调三焦气机通调;心脑血管疾病与内分泌疾病用药以介类为多,石决明在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中排名第1,在内分泌疾病用药中排名第4。介类药是具有孔门特色的用药,因介类咸寒之品为血肉有情,善入下焦阴分,具有益肝肾真阴而不碍胃助湿的优点,故临床在补益肝肾真阴和病邪波及血分时孔老喜用。石决明性味咸,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中药学》),张锡纯认为其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可见孔老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比较强调肝经的辨证,重视平肝和滋肝。肾脏疾病寒凉药物占到60%、温运脾肾药物占到40%,说明孔老在肾系疾病中讲究通补兼施,多以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为原则组方;恶性肿瘤用药偏于寒凉(70%),以清热理气散结药为主,说明孔老对肿瘤的治疗讲究疏通调和,并不一味扶正或攻逐。

5主要孔门特色药物简要分析

5.1琥珀

用量:3~4.5g,布包先下。琥珀是孔老比较喜欢使用的药物,在内科疾病中广泛应用,累积统计在孔老药物数据库中排名居首,在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疾病药物使用中排名第1,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药物使用中排名第3,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排名第5。在我们的随诊经历中,孔老很少以琥珀为君药组方,但对它的应用非常广泛,经常将其配合其他药物应用于多种疾病。据我们考证,琥珀性味甘,平,归心、肝、小肠、膀胱、肺、脾等多脏腑经络,《本草经疏》云:琥珀,专入血分。心主血,肝藏血,入心入肝,故能消瘀血也……大都从辛温药则行血破血,从淡渗药则利窍行水。据我们归纳,在内科疾病中孔老使用琥珀,主要是取其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去翳明目等功效。

5.2羚羊角

用量0.6~1.2g,冲服。羚羊角也是孔门习用药物,在此次研究的药物数据库中,使用排名第5。一般认为羚羊角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孔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羚羊角也入肺经,有显著的清肺退热的作用,在治疗急重的肺系疾患、不明原因高热神昏的病人中经常使用,收到较好的疗效,在呼吸系统疾病药物使用中羚羊角排名第1。

篇10

Analysis of antibiotics in the trea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ZHANG Bin-gx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City,Dali,Yunnan,671000

【Abstract】In modern times,with the deepening of medical research,antibiotics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creasingly common.Respiratory Medicine,as a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hospitals,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by the concern of physicians and patients.In determining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but also affect the economic burden on patien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Respiratory Medicine and discusses some of the details of clinical use and precautions.

【Key words】Antibiotics;Clinical treatment;Combination therapy

抗生素中具有抗病原体,能有效抑制细菌或者真菌的再生,在一些容易感染的呼吸道疾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不仅能有效地增强治疗效果,而且还能缩短病症的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患者对病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呼吸内科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核心部门,抗生素在呼吸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关系到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效果,对此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是当代医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

当前,大多数临床医师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都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严重程度来选择临床用药。这种方式虽然是采取“科学”的方式针对性的用药,但却忽略了患者日常药物的使用,患者自身的耐药性会极大程度地降低药物使用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平时极少使用抗生素,这种用药方式很容易让患者对抗生素产生强烈的耐药性,当呼吸道再次感染时,就必须使用抗菌性更强的抗生素来抑制病菌的再生。例如,患者平时仅服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临床医生在治疗时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给患者使用了头孢4代,这种用药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当前的呼吸道感染问题,但患者日后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产生任何抗病效果,就要服用头孢四代或抗药性更强的药物。如果患者日常经常服用头孢1、2、3代抗生素,在临床治疗时,医师就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用药的种类:病情较轻的患者服用头孢1、2代药物,病情较重的患者服用抗药性更强的药物以减少患者体内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时,临床用药方式要把患者日常抗生素用药情况纳入考虑的范畴,这样不仅能提高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抑制患者体内高等级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这样有利于完善当前的抗生素临床用药体系,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了抗生素临床用药并没有行得通的、统一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2.1 要把患者日常用药情况作为药物选择的基础 从上文抗生素临床用药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到,针对结合患者日常的用药情况来选择抗生素种类能起到提高治疗效果和抑制患者体内抗生素耐药性能的产生。就目前对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的研究层面来看,结合患者日常用药情况的择药方式的基础是合理的,它把当代的医疗发展趋势和药物研究进行了择优综合,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的用药理论。因此,医师在临床用药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素抗药性能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2 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盲目使用抗生素不是简单意义的滥用药,而是对统一的病症都使用抗生素药物,例如患者上呼吸道发炎均使用抗生素药物。现代临床抗生素用药理论中明确指出,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要根据病根的原因选择抗生素的种类。在一些病毒感染的疾病中,使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结果严重的会导致菌群失调。针对这些问题,在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的过程中,要根据病因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病毒感染疾病使用抗病毒类抗生素,而不是统一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避免盲目用药能有效地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它也是完善临床抗生素用药理论的基本途径。

2.3 抗生素联合用药问题 抗生素联合用药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重点,针对病因未明或危及生命等感染性疾病时,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抗病效率,达到综合除菌、杀毒的效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形时,可以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感染;患者有免疫缺陷且病情较重;多种细菌共同导致的系统局部感染;日常使用单一的抗生素导致耐药性较强。笔者多年抗生素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在治疗呼系统感染性疾病时,经常遇到抗生素临床用药可选种类少的问题。这种情况就导致大部分医生都会根据用药习惯来选择抗生素,并没有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因此,在现代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用药过程中,医师要了解患者感染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病因,选择何种药物、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要充分利用联合用药的优势,准确、及时地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2.4 抗生素临床用药量问题 药物用量问题是所有药物治疗都必须注意的事项,在利用抗生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药剂用量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根据患者血药浓度、半衰期、患者病情等基本病情科学的定量药剂用量。同时,临床医师还应根据抗生素特点选择溶媒,如果溶媒不合适,不仅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还会错过病症最佳的治疗时间。抗生素临床用药量需要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进行不断的归纳和总结,选择最合理、最科学的方式来确定用量的大小,以实现临床用药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抗生素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决定了临床治疗的效果。临床医师在选择抗生素用药时,要考虑患者的日常用药问题,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来选择用药方式和药剂量,避免盲目用药。要把合理性、科学性作为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基础,达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篇11

Key words: patients;cause analysis of death

中图分类号:R339.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2-01

0引言

该地区位于江苏苏北平原中部,人口达500多万。为了解该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危险因素,合理分配卫生资源,从某综合性医院病案信息系统中抽取了2005-20010年期间1164例住院病人死亡病例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依据2005-2010年间的住院病人信息,死亡登记记录、死亡统计报表和相关病历资料。

1.2 资料处理 疾病死亡分类是按照ICD-10国际统计分类原则为依据进行分类,以第一诊断归入统计,应用EXCEL 等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分析

2.1 死亡总体情况2005-2010年6年间住院病人死亡例数共1164例,其中男性763例,女性401例,男女性别比1.9:1。死亡年龄最小出生1天,最大98岁。

2.2 不同时间段死因变化2005-2010年不同时间段死因顺位的变化,肿瘤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一直位居前三位,呼吸系统疾病仍居第四位所占比例略有上升。其它疾病的顺位和比例也发生了变化,损伤和中毒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肿瘤疾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循环系统疾病所占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

2.3 男性和女性死因构成情况男性和女性死因构成存在一定差异,男性死因构成中损伤和中毒、肿瘤疾病的比重超过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循环系统疾病高于男性,症状、体征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略低于男性,所列的其它类别疾病略高于男性。总体来说,在男性各类死因中肿瘤系统疾病死因构成比最大;在女性各类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构成比最大。

3讨论

3.1 恶性肿瘤疾病男女性别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男女比2.18:1,不良生活习惯及较大的工作压力等因素造成了男性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时间段住院病人十六位死因构成及顺位变化中,恶性肿瘤疾病从第一位降到第三位。恶性肿瘤疾病一直在访地区属于高发地区,该院的病人70%以上来自县区和外市区,因受经济条件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影响,部分肿瘤患者放弃治疗而自动离院。年龄越高患肿瘤机会越大,加强中年以上人群的定期检查,加强恶性肿瘤的科研工作,提高诊疗手段和技能,从而降低病死率。

3.2 损伤和中毒在男性和女性人口中均占据较大比重,成为影响该地区居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且非正常死亡令人堪忧。在男性青壮年和中年期表现更为突出,交通事故造成的创伤性脑损伤、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多处烧伤以及农药中毒自杀是主要原因。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应急机制,重视院前抢救和市级综合性突出创伤外科的建设,提高急救水平,利于降低死亡率。

3.3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状况不容忽视,一直处于第四位比例有所上升,分析其职业大多数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其死亡率水平仍然较高。江苏苏北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冬春季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加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抑制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4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死因顺位从2005-2007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到2008-2010年的第十位,是威胁当地人群健康和生命的又一主要疾病。对传染病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在县级综合性医院设立传染科,储备技术力量,保证有效的疾病防治。

不同疾病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医疗卫生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调查的1164例住院病人死亡病例虽不能完全代表该地区人群的主要疾病分布,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人群的主要疾病情况。随着国家推行全民医保政策的不断深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人群寿命和健康水平将会更好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2

住院期间病人受感染部位一般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等,其中呼吸系统感染在所有的感染中所占的百分比最大,感染者又多数为老年人。呼吸系统帮助人体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功能,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呼吸系统受感染将严重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

在医院的呼吸内科中,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病人住院时间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病人在住院期间还服用广谱抗生素,这些情况都易造成呼吸感染。医院呼吸内科如何完善制度,加强病房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最终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将是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挑战。

1、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

呼吸系统可以对吸进来的气体进行转换,能使气体顺利地通过,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院要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必须知道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根据对医院多年住院患者呼吸感染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其中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引起感染的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环境因素

很多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伤寒、肺结核等疾病,首发症状多以发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而收治,在未确诊前在我科进行治疗。而这个阶段处于疾病的前驱期,传染性最强,最不容易防范。

1.2流行病学趋势

据资料显示,近 10 年新增加了10多种传染病,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表现,特别是变异性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H5N1型禽流感病毒等。

1.3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特别是医生在病人刚入院时,询问病情都不习惯戴口罩;护士巡视病房、进行健康教育时,也容易忽视这点,又是面对面的接近,如果医护人员自身抵抗力差,很容易造成病原菌的定位种植。呼吸内科医务人员呼吸道疾病感染率较其他科室人员高于3倍或4倍。

1.4病人之间交叉感染

呼吸内科病人多年龄大,均有多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治疗难度大,所以存在有的病人处于康复期,而有的是新入院的急性期病人,很容易引起不同细菌的交叉感染,导致康复期病人再发感染。

1.5感染控制措施不能规范实施,医护人员成为传播媒介

医护人员不注意手卫生消毒规范,平时医生查房时,查完1床接着就对2床进行触诊、听诊,根本没有消毒双手或听诊器的意识。护士打针时做不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消毒等,就会引起医源性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1.6侵入性操作增多

老年病人常常带有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等,均增加了外源性感染因素。

1.7其他

抗生素的大量长期应用,容易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免疫力低下,床单位的终末消毒不到位,病房的床垫存在反复污染,无法彻底清洗消毒,只能表面擦拭,病人的痰液、血液未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等。

2、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提到的引起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医院需采取对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预防,降低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病率,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种。

2.1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强化观念,规范操作

督促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习惯。不论是查房、还是询问病史都注意规范戴口罩,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时要戴双层防护口罩。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原则,特别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定期督查,以促进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规范执行。

2.2加强护理,稳定病人情绪

针对老年人长期住院,受感染症状的影响产生不良情绪以至于不积极配合治疗的情况,医院内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护理,稳定病人的情绪。内科护理人员工作时态度要积极,并注重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对老年患者要多一份耐心与尊重,以乐观的心态护理老年患者。

2.3多科协调,避免误收、误治,规范诊疗行为

将收治传染病人出现的误诊率进行统计,上报医务部和科主任,取得多方重视和协调,以督查门、急诊内科医生首诊时提高对传染病的警惕性,加强检查、会诊进行鉴别,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收入普通病房。传染病一经确诊,立即转往专科隔离治疗。

2.4治疗器械消毒

在治疗时需要使用导管时,要对需要使用的导管进行有效的消毒,必要时更换新的干净的导管。

2.5提高呼吸感染的治疗水平

发生在患者肺部的呼吸感染症状几乎与真菌感染的症状一样,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有发现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突然加重,痰液粘稠等应及时做真菌检测,观察并提供早期的预防治疗,控制真菌的侵入,增强老年人自身的免疫能力。

2.6规范医疗性废物的处置

禁止医生在病房换药、抽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操作。督促医生在规定诊疗室进行诊疗活动,以便于集中,定点消毒处理,也避免了病原菌形成空气漂浮尘埃而被扩散。对于病人痰液、血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放于0.5%含氯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按医疗感染性废物处理流程进行处置。

三、总结

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5 d~14岁,年龄分布情况:其中<20 d 10例,20 d~1岁55例,1~3岁60例,3~7岁67例,>7岁45例,<3岁130例,占65%,平均年龄4.8岁。对治病因素进行列表,对纤维支气管镜所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

1.2 发病原因: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黏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 临床表现: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1.4 诊断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术前对患儿在6 h停止饮水和进食,手术前30 min进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 mg/kg,地西泮0.2~0.3 mg/kg,使患儿保持镇静而且减少了黏液分泌。后应用利多卡因方2%的浓度对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缩血管。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对行气管内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显微镜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到达气道,对整个气道进行细致观察,对胸部的X线以及CT所指示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的观察[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通入流量为1~4 L/min的氧气,同时加强对心率、血压的监护,手术过程中发现异物尽量取出。

2 结果

对肺不张及阻塞性肺气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情况:其中诱发原因为支气管异常20例,占32.3%;支气管炎性阻塞、狭窄、不张18例,占29.0%;支气管开口狭窄9例,占14.5%;肉芽肿10例,占16.1%;结核2例,占3.2%;气管软化2例,占3.2%;右叶综合征1例,占1.6%。

3 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在对具有呼吸系统幼龄患者,诊断和治疗手段分落后。由于纤维支气管镜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对小儿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分析[5]。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既可以诊断疾病又可以进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配合生物检测、X线、CT等可有效地确定病变部位,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张的病因比较复杂和多样,经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本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占29%。儿童呼吸系统急症中气管异物为主要因素之一,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占32.3%,本次研究确诊支气管开口狭窄、肉芽肿、结核、气管软化、右叶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占14.5%、16.1%、3.2%、3.2%、1.6%。说明呼吸道疾病中,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比较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镜体细小柔软,可行前后弯曲,在患儿气管及段、亚段支气管中均可插入,视野可在局部范围内扩大,具有较多适应证,检查的阳性率较高,可降低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起到了保障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刘咏梅,曹先斌,刘 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8(8):38.

[2] 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