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实验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物学实验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学实验教学

篇1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新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2.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技能和科学实验方法

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实验设备的准备、实验仪器的使用等知识内容,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可减少学生观察的盲目性,便于其抓住要观察的重点,从而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归纳,逐步形成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演示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演示实验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精心准备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视每一个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1.明确演示目的,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要以突出教学重点和解决教学难点为目标。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要精心选择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实验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有关光合作用内容教学的演示就相当多,有的演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的参与,有的演示实验用于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的产生,有的演示实验是用来说明合作用过程是需要光的,还有的实验用来说明光合作用只吸引一定波长的光。在生物材料选择上,有的使用一片叶子,有的使用植物提取液,有的使用水生植物,还有的使用陆生植物。可用于光合作用演示实验的生物材料种类千差万别。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对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

2.科学设计演示过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演示实验设计要准确无误,操作步骤要合理,时间安排要得当。为确保实验效果良好,应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并可通过设置对照组等方法来增加演示实验的说服力。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不断地改进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实验便于操作,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显。实验前教师对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充分估计,对可能影响演示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要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各种因素对演示实验结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严格按实验操作步骤规范正确地操作,使整个演示真实可信,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对于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一定要科学对待,认真分析其原因,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2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以动物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区域性的地方特色,对原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进行了优化整合,减少了单一的解剖观察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将实验内容改革分为基础实验、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部分。

基础实验为必选实验,是以在进化上有重要地位门类的代表动物形态观察和内部解剖实验为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精选、优化重组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将传统单一的解剖实验组合成比较解剖实验[3],或将内容相对较少的两个实验合并为一个实验而构成。如将“蛔虫的解剖”和“环毛蚓的解剖”两个实验整合为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学生对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的结构特点以及动物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另外,基础实验还包括了将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基础生理等内容相组合的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要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巩固掌握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学实验技术,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绘图技术、动物的采血方法、处死方法、解剖技术等。其中综合性实验更是对多种实验技能和实验材料的综合应用。如鱼的系列实验中,将鱼的外形观察、年轮观察、尾静脉采血、内部解剖与观察等实验组合起来,学生通过一个实验材料完成了多个实验内容,掌握了多种实验技能。基础实验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加强了多种基本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选性实验为开放性试验。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学生从更多的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并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每位教师要从自己最近完成的科研项目中选一部分内容出一个实验小课题作为自选性实验,如不同品级白蚁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等。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1个实验,选择同一实验的学生可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器具的准备、试剂的配置、实验的操作,直至完成实验报告皆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且实验方法允许学生改进。

设计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命题,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及难易程度自行组建实验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根据实验室现有的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指导教师要从学生所设计实验方案的探究性、创新性,再到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执行的可行性等方面对实验方案进行审核[4]。审核通过后,学生可自主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跟自选性实验一样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实验报告要求以科研论文的形式撰写。最后要求学生将论文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实验论文答辩。

由于自选性实验可以根据教师的科研发展随机调整,而学生设计性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其创造性,因此,整个实验内容正确地处理了基础性与前沿性、创新性的关系,做到了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方式以教为主,上实验课时教师首先从实验的目的、内容到具体操作步骤给学生讲一遍,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做法首先是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的教学,教师设计一些问题,靠问题吸引学生兴趣,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来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会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问题答案[5]。例如:在对虾和棉蝗的比较解剖实验前,针对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对虾和棉蝗是水生还是陆生?它们的附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呼吸器官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动物外形和内部结构的比较解剖研究给出问题的答案。启发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其次,对于基础实验,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教学当中去,如在眼虫、草履虫的形态结构与生命活动这个实验中,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利用周末采集眼虫和草履虫,然后在室内自己进行培养和观察并进一步进行草履虫的应激性等实验。由于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全程参与,所以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对于自选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并且从选题、实验的准备到最后完成实验乃至实验报告的书写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所以其实已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完美体现。

2.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学生在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在动物生物学理论课进入中期时,安排学生准备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自主选题、文献资料的查询、实验方案的确定等工作。基础实验完成后,学生就会进入自选性实验和设计性试验阶段。由于这两部分实验所需时间比较长,按正常安排的学时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根据这个情况对这两部分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动物学实验室连续开放两周,学生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6]。

3.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验教学

为了提高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近年来实验课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起到良好的效果。今年又将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低等动物形态结构观察实验中,教师将动物装片和切片放在数码显微镜下,其图像可以传输到教师计算机上,通过点击教师示范,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清晰地看到示范的内容,同时学生也能通过网络系统将自己显微镜下的图像发送到教师的计算机上,还可以通过语言系统进行互动交流,使教师通过自己的计算机就能迅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又如解剖实验,带有解说的解剖实验的操作过程的视频也可以通过数码显微互动平台示范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整个过程,避免了现场进行实物解剖演示距离远的学生看不清的现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活跃了实验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改后,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让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要求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去。目前,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有一支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他们直接承担着动物生物学及与之相关的课程,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安排上,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工作划分:基础实验由4位教师每人承担3-4个实验;自选性实验由4位教师各设计1个实验;设计性实验则由4位教师分组承担指导工作。

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前由于只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中仅占10%,实验的考核也主要根据实验报告确定,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验的水平。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将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所占的比例提高到30%。实验成绩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60%,设计性实验20%,期末考试20%。平时成绩由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组成,其中主要是对实验操作的考核。设计性实验成绩由所有指导教师根据实验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评分,包括选题的创新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真实性以及结果分析的科学性[3]来确定。期末考试以随机抽题现场操作和回答的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实验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提高了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所占的比例,实验考核方式更加合理,激发了学生在实验课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优化适应现代生物学科发展的实验内容,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通过对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一系列的逐步改革、完善和实践,经对比发现近几届学生对实验兴趣、自主实验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成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同时也为其他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生金.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改革和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1998,17(4):5-8.

[2]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3):104-107.

[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2):20-22.

[4]高良才,袁崇刚.生理学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和探索,2008,27(11):82-84.

篇3

1 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决定实验课质量的关键,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上好实验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前提。实验指导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人员除需要按实验目的要求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外,还要做好课前预备实验,我们通常是提前3~4天进行实验准备工作,按照教学大纲内容做好预备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找出问题,及时处理和分析,直至准备无误后,才拿到实验课上去,所以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师资的要求进行,鼓励和帮助实验指导教师的进修与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 精心组织实验,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突出实验教学目的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经常轻视实验课,认为没有用,在课堂上应付了事。根据这一情况,我认为应该在实验课开始时,教师要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我们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不单纯是一个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完成实验课的目标,为学生将来做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要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进行生物实验的目的所在。

3 督促做好实验记录,仔细批改实验报告,实行实验考试,检验教学效果

生物学是门基础课,抽象难懂。学生对实验内容、物品、步骤和结果做好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把握观察好实验的重点和现象及它的全过程,让学生观察恰到好处,以达到实验目的。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检验。教师通过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判出成绩,指出不足,对个别不重视实验课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发现实验课上尚未弄懂的问题,包括带普遍性和个别性问题,使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又怎么能学好这门课。生物学书本上的许多理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到证实,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消除学生心中理论和实验分离的感觉,自己动手验证某个重要的结论,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实验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又可以相互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好氛围。

4 运用电教化和综合性实验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篇4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大胆地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见到的家用或医用器物来代替实验室中的一些常用仪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欲望,有利于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这样还能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同时,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垃圾(如用剩的玻璃瓶、可乐瓶、一次性注射器等)重新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既能节约实验成本,又能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2 实验试剂的生活化

实验试剂是成功、有序开展实验教学的另一个基本保障条件。生物实验室中储存的试剂品种甚为丰富。有专门用于物质鉴定的试剂,如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有专门用于染色的试剂,如龙胆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染液;有专门用于提取色素的试剂,如酒精和丙酮;有专门用于解离的试剂,如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有专门用于分离色素的试剂,如层析液和汽油;有专门用于检测细菌的试剂,如亚甲基蓝溶液和格兰氏染液等。而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油盐酒醋等调料,在生物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若作为替代品引入到生物实验教学中,必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如煮菜时经常用到的醋,能代替盐酸用来制备蛋膜;家用红药水和紫药水可用作染色试剂来代替红墨水和醋酸洋红染液;家用洗涤剂可代替亚甲基蓝溶液用来检测不同水样中细菌的含量;家用白酒则可用作检测血型实验中的消毒试剂;家用食用油可用作观察植物蒸腾作用实验中的液封剂;家用食盐可用来配制生理盐水等。通过以试剂形式把生活中的家用调料等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氛味,为学生搭建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舞台,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

3 实验材料的生活化

实验材料是成功、有序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生物实验材料的种类颇为丰富,从生物种类来分,可以分为动物材料(如青蛙)、植物材料(如天竺葵)、真菌生物材料(如蘑菇);从材料利用的水平来分,可以分为个体水平(如草履虫)、器官水平(如植物的果实、种子)、组织水平(如血液)和细胞水平(如鸡蛋);从材料有无生命特征来分,可以分为活体材料(如鲫鱼)和非活体材料(如长骨)。而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许多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甚至是饭桌上出现的菜肴都可以成为生物实验材料的替代品。如马铃薯可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原理实验的材料;木槿花瓣则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理想实验材料;墙藓是观察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好材料;虾和蟹时用于观察节肢动物特征的好材料;香蕉皮试观察植物输导组织的上佳材料等。教师把这些生活中出现的鲜活生动材料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既能拉近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篇5

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

1.1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的重新编排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验证某种认识或假说,使学生获得特定操作技能,在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验证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能力[7],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使学习者善于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8]。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育人要求,而高校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也兴趣寡然、缺乏思考和主动性[9]。开设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构思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的观点已形成共识[10~12]。根据学院5个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特点,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布局(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在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及原核生物染色观察的技能基础上,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与微生物测量大小及计数实验串联合并成一个综合大实验项,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对微生物形态有系统的认知;增加“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内容,并与“细菌快速生化鉴定”实验综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样本中细菌与大肠菌群数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学习。综合实验项目不仅注重了实验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增强了实验项之间的次序性和连贯性。实验教学内容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例如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作为开放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查阅文献等手段进行初步调研、选择适合自己或感兴趣的研究范围,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设计实施方案。教师对学生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并提供技术指导。开放性实验安排在实验课程后期,此时学生已掌握课程大部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自主学习是一种训练,同时又锻炼其创新设计的能力。由于方案思路、具体操作步骤、仪器用具等都是未知数,因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更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实验研究中。

1.2将科学前沿和生活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实验技术方法层出不穷,作为综合性大学,将科研成果或技术路线转化成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项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本学科领域最前沿技术,增加学生新视野,提供学生熟悉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机会。例如由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的实验项目—“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的影响”(见表1)是依托于教学团队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涉及李斯特菌感染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的等研究热点,通过实验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李斯特菌对人类的危害和致病机理,将学术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逐步实现由学习基础知识到科研接触的转化。微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有意识的融入生活中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实时案例,引入当前热点或有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有案例的实验教学。“动物病毒的接种与培养”和“尿素液收集与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H7N9禽流感病毒”的案例阐述病毒抗原与阳性血清反应的原理及微生物学在生活和科研中的价值意义,同时引入病毒性质、疫苗研制过程等知识,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水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中,让学生到公园或餐饮场所采集检测水样,亲自动手检验生活周围的水环境。将生活案例融入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力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学习体验兴趣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13,14]。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在形态观察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与教材图片有一定差异,对于初学者辨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效率低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15]。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引进MOTIC数码显微系统辅助教学,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学生,而且实现了教师讲解和学生显微镜操作观察同时进行,学习更直观生动。借由数码互动系统拍照软件,将学生实验效果较好的视野进行拍片保存,按照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不同属性分类建库,积累不同题材的微生物形态图片,供学生观赏学习,增加辨识度。同时,针对以往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术和容易存在误区的操作方法进行拍摄录制成5~10min的视频,如划线分离、涂布平板、无菌接种等实验操作技术,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结合这些视频演示,增强示范性。学生观看学习演示视频后独立操作练习,老师进行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存在问题再次练习、强化训练,形成“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模式。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结合,观摩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和反复训练的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其操作更趋规范性,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

2.2鼓励学生自主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真核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实验中,分别请不同的同学在其各自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终端显微镜下,现场完成对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等真核生物视野的寻找,指认各不同真菌的孢子形态、梗、根等结构指认,并对其繁殖方式进行简要叙述。学生讲解的视野同步展示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系统终端电脑界面,老师对其讲解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促使学生积极“备课”,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期间,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三开放”,即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实验室仪器材料的开放。具体操作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题目;选定题目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学生可以机动灵活的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而非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学时;在实验研究期间,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破除了传统实验教学“固定”场所、“限制”时间和“统一”实验过程的固定架构,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自由发挥创造的目标。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验处于主导地位,从设计到材料准备,从操作实施到结果分析,都亲自动手完成。整个过程有许多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考每一步操作的意义,对锻炼其逻辑思维及动手能力很有益处。实验结束时要求提交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案、结果分析、创新点、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内容,并以PPT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报告进行点评。自主式教学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完成对自主学习到知识输出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3考核体系的重新构建

建立以能力考察为中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新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成绩方式为:实验报告占30%,实验理论考试占70%。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与实验、抄袭报告的现象,而实验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既保留了实验报告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和期末考试知识水平的考察,又增加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多方面考察。实验报告注重对实验结果分析和对实验成败的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涵盖课程实验项目的多数知识点,知识面考察较为综合;对平时实验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性,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而改变以往只注重实验报告的敷衍态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较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平时实验操作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认真参与和完成实验的督促,也有助于教师得到学生真实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课外拓展知识和查阅文献,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发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方案设计、报告总结和PPT汇报等综合考察,对于设计性实验出色完成者可提供加分项以示鼓励。

4教改成效

4.1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由于考核方式增加了对平时实验操作和预习提问的考察,学生成绩不再仅依赖于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的形式,避免了学生敷衍了事的实验态度和和抄袭报告的顽疾,而且超过70%的学生在报告中主动分析实验结果,还有的同学引用参考文献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验成败的因素。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更加规范化,自觉擦拭油镜镜头、复位机械系统、整理实验用具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爱护贵重仪器、认真负责的科研态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技术“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训练,反响效果较好,学生普遍掌握了规范的无菌操作和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成绩落实到实验具体操作,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同时,由于对相关联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并和调节,学生从整体把握对微生物培养、观察及研究其生化特性的过程,与以往老师提问时学生表现出知识零散紊乱、不积极应答的局面明显不同,课堂回答问题气氛活跃,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问题思路延伸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学习热情饱满。

4.2学生在微生物相关研究课题的参与度增加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运行后,我们统计了在创新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中参与微生物相关课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有32.7%和50%的学生参加了与微生物相关的上海交通大学PRP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IPP项目,在毕业设计论文中,55.6%的学生选择了与微生物相关的论文研究(上一级为42.3%),研究课题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如“灰略红链霉菌胞外蛋白酶产酶条件优化及克隆表达”“萨佩罗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筛选”“噬菌体裂解酶的制备及活性测定”“高产厚垣孢子木霉菌株构建机器拮抗特性研究”等既体现了学科前沿技术,又与实际生产有较强相关性,实用性强,吸引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培养的实践动手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获得了自豪感和满足感,他们有自信能在导师带领的团队大课题中承担部分研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视点多方法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导师的肯定,提升了学术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微生物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摸索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调动积极性和挑战性,从而适应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放,徐广宇,王国庆,等.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01-402.

[2]黄红莹,刘英杰,卫文强,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4):344-345.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黄翠姬,伍时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914-917.

[5]林雁冰,颜霞,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2010(10):20-21.

[6]李凡,刘东波,夏红梅,等.微生物学实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47-49.

[7]贾晓东.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8]李剑平,吴秀珍,陶建华,等.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1,27.

[9]蔡鹰,李思东,吴湛霞,等.高校验证性实验教学质量的控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4-17.

[10]张志洁,王风彬,鞠熀先.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9-10,17.

[11]刘忠华,李小刚,王郑库,等.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作用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91-192.

[12]宋效先,王伟平,王晓燕.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5(7):80-81.

[13]郑春龙,胡惠君,蒋联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73-76.

篇6

环境生物学实验是环境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技术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近年来,环境生物学发展迅速,尤其是环境生物学实验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有较快的发展,已渗透到环境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2]。因此如何通过环境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改革前的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2006年设立环境生物学实验课程以来,经过三年的实践,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实验课程开设时间不够合理

根据教学计划,环境生物学及其实验安排在第四学期修读,但此时学生只修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必修课,与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及相应实验课程等均未修读。由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实验技能较差,学生对环境生物学实验兴趣不大。

(二)实验内容简单,课时数少且实验条件不够完善

学生所用环境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为教师自编讲义,由于实验课时数少,仅为17学时,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偏重于验证型和操作型,且内容简单,学生虽然易于掌握,但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验项目之间知识点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化,并且实验与现实环境相关性很小。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与植物生理学实验共用一个实验室,部分实验欠缺先进仪器和设备,既无法向学生传授与该学科相关的新技术和方法,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成绩评定主要以实验报告为唯一考核依据,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自己不愿动手,而且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使实验教学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二、环境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多次深人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对环境生物学实验的改革进行了尝试。

(一)优化环境生物学实验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环境生物学内容跟环境专业的其它必修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微物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等出现了交叉和重叠。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避免重复教学,根据环境生物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依据学院当前实验条件和学生的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并重新修订了实验讲义。在实验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水体污染物对环境生物的毒性影响而展开,以综合性、研究型设计性为主的实验,并结合教师科研成果,努力将教师科研中所用实验方法和技术转化为实验项目。2010年开始,17学时的环境生物学实验可供开设的具体实验项目如下表:

(二)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科研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和成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监测和评价[2],所以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当前环境生物学领域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于学生修读了普通生物学实验、无机有机化学实验以及生物化学实验等课程后,已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环境生物实验的教学应着重于科研思维的训练,在实验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记录实验中的实验数据和问题,并进行数据分析以及如何撰写实验报告等。在教学中,采用如下图所示模式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建立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科研思维:

这种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开设的研究型设计实验,只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很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教师一开始,必须先告知学生查阅文献知料的途径和方法,并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好详细的记录比如受试生物的规格、对污染物的反应、水体温度、pH值等。实验结果的观察记录要求由学生自行完成,在实验翔实的记录之上,要求学生写出格式工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方法、具体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强调了团队精神。教师在实验之前着重强调合作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高度负责。通过实验同学们意识到进行一项独立的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必须综合考虑实验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无论是实验材料的选择,污染物浓度的配置,技术路线的优化,还是观察记录过程都需要小组成员间的相互配合,否则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到后面的结果。另外,为锻炼学生撰写规范论文的能力,要求学生将最后一个环境生物学研究型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以科研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上交,从而为以后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做准备。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教师仅仅以实验报告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对于学生中存在相互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教师往往无法准确识别,故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积极性,做实验也只是敷衍了事。这种现象对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没有挑战性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易产生惰性[4]。为此从2010年起,本课题组对实验考核方式进行了完善,实验课考核成绩由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态度和科研小论文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实验态度和操作占30%,科研小论文的撰写占30%。

三、结语

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发现,通过优化实验项目引入研究性实验之后,学生的协作精神、操作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创新意识和求知欲都较往届学生有很大的进步,说明这种改革是有效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和老师准备不够充分、老师指导不及时以及设备和实验室冲突等问题,经常影响实验的进度及结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贯彻教解决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繁翔,尹大强,严国安.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7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细胞生物学发展非常迅速。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滞后于理论课[1~2]。为了使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我校对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初步实践。在此,我们从课程内容安排调整,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和实验考核体系多元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院校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1 实验课程安排调整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是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还存在学时过少,上课时间与理论课脱节的问题。鉴于以上原因,细胞生物学实验的课程内容和上课时间需要进行重新调整。

1.1 课程内容调整

实验学时由原来的32学时增加为48学时,实验内容由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被调整为包括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三种类型的实验(见表1)。

1.1.1 调整验证型实验

基础性验证型实验的开设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因此,我们保留并重新调整了验证型实验。细胞形态结构和大小测量的实验被融入细胞培养实验中,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的观察实验被融入细胞吞噬与融合实验。DNA的Feulgen染色法和PAS反应法显示糖原及其它多糖都运用了细胞免疫化学方法,仅保留其一。为了学习不同细胞器的具体分离方法,线粒体的提取与观察实验被扩展为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提取与观察实验。

1.1.2 开设综合型实验

综合实验涉及了多种实验技术,系统化的综合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3]。细胞培养及细胞吞噬与融合被定为综合型实验。在细胞培养实验中,培养材料为配对的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实验涉及了细胞培养液的配制,细胞的复苏、培养和冻存,以及细胞形态的观察,大小测量和计数等技术。学生通过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比较,为学瘤细胞的基本特性提供了感性认识。在细胞吞噬和融合实验中,选择鸡红细胞为材料。以吞噬百分数和吞噬指数为指标,增加不同处理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研究;以聚乙二醇为诱导剂,研究不同的细胞密度、融合温度、乙二醇浓度及反应时间对细胞融合率的影响,筛选鸡红细胞融合的优化条件。

1.1.3 增加创新设计实验

最后,我们结合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中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了创新设计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4]。首先,各实验小组学生根据设计实验的大方向查阅国内外文献后进行选题并完成实验设计。然后,按照小组阐述,学生发表意见,指导教师归纳总结的流程,对实验设计进行论证。最后,学生对实验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后,亲自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及操作。

1.2 上课时间调整

为了配合细胞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上课时间被调到与细胞生物学理论课同一个学期进行,而且从该学期的第四周开始实验,此时学生刚刚结束了细胞生物学第三章内容《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学习,对于常用的方法有了理论上的知识,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实验的内容。

2 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

目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动着教育教学的深刻改革。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改革也离不开信息技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2.1 采用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停留在黑板和挂图上,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了大量图表和图片以及动画,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多媒体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2 介绍科学文献

细胞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展示与开设实验技术相关的3~5篇中外文科学文献,注重介绍文献中的实验方法,总结实验方法的进展,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的最新动态[5]。

2.3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快捷和有效的进行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实践和调查,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学生通过浏览网站,可以更有效的进行预习和复习;第二,学生在教学网络中的实验经验交流论坛中,通过交流实验心得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教学网站中提供了专业网站链接,便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 实验考核体系多元化

传统的实验成绩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定的,实验报告以学生抄写实验目的、原理、过程为主,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掌握能力,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形成。因此,实验考核系统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采用不同的实验考核内容和不同的考核方式,即多元化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3.1 基于实验类型的考核体系

根据基础性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设计型实验各自的特点,我们建立了基于实验类型的考核体系,具体实验考核如下分配。

其中,基础性验证型实验注重考核学生的平时操作及实验结论,综合型实验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占80%)。实验报告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随堂记录实验结果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第二,通过解答实验后的思考题巩固实验内容。创新设计型实验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考核,其中的论文写作为以后的毕业论文以及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3.2 网络化考核体系

随着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开发,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了考核数据库。对于耗时时间长的实验,教师让学生观看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进行考核。对于切片观察的实验,让学生对在网络平台上随机抽到的图片进行解释。此外,学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对其创新能力的考核。

4 结语

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中,我们通过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安排,借助多媒体技术、科研文献的介绍和网络平台等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利用基于实验类型及网络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晓云,周汝滨,李永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1):30-31.

[2] 张俭,刘胜贵.《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改探索[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3):71-72.

篇8

淮海工学院海洋生物学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我在长期的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与不足,通过对实验内容的不断整合与优化,对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革与探索,参考兄弟院校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以“面向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海洋生物学实验课的可行性策略,激发学生实验动手的主动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全面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海洋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质量。

一、严格实验规范,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海洋生物学实验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对极其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的感性认识,而且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实践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技能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内容。我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很差,缺乏基本的实验常识与素养,对大多数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一般药品、试剂的配制知之甚少;还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缺乏主动性等,这些可能与他们以前上中学时实验课不受重视或开设较少,缺乏基本训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理论教学开始就向学生阐明本门课程实验的重要性,强调实验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指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专门在海洋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中增编了《实验室行为规范》、《学生实验守则》,以及《海洋生物采集调查方法》等内容,明确了海洋生物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要求及实验方法等,从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实验。此外,还对实验室所配备的各种重要仪器编订了简明易懂的使用操作规程,以便学生规范使用。

为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着重通过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要领及方法步骤,等等;实验时要爱护仪器设备并熟练使用,严格按规定完成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讲究实验卫生等。在分组时基本上是一人一组,严格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这样不但使每位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老师能亲手指导每一位学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操作中的错误。如在浮游生物的观察实验,学生做的临时装片有的会出现小气泡,有的观察不久即出现龟裂花纹,还有的水样会溢到盖玻片上,教师可及时指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要求学生重新制作,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其要领。在海洋生物学实验中其他的基本实验技能如显微镜、解剖镜的使用和维护技术;生物绘图技术;常用试剂、染色液的配制方法;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分类、鉴定、计数、固定及保存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与实习调查报告的规范写作能力等都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练掌握与应用。

二、 广泛采集海洋生物标本,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标本的观察与鉴定是海洋生物学实验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贯穿整个实验的一条主线。海洋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各门类极具不平衡性、不均匀性,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因此,每次实验课前海洋生物标本的准备和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突出常见的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类,而且要体现出其物种的多样性特点。在海洋生物学实验课刚开设的头几年,标本的采集往往依赖教师个人去进行,受季节、地域、气候、工具等各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很多样品较难采集,尤其海洋中种类少的一些门类(如蓝藻、绿藻、轮虫,等等)中的样品更难随时采集到,因此实验中可供观察的种类较少,教学内容也显得较单薄,大多只能开展简单的验证型实验,不利于学生从多样性的实物观察比较中去培养探索的精神,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求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兴趣。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海洋生物标本的采集。

其一,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不仅组织有兴趣的部分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附近的海边或海水养殖池塘随时采集实验用活体样品,而且鼓励同学们利用周末、节假日去各地海边游玩的机会有意识地采集当地的标本。这样既丰富了标本的来源,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认知海洋生物的积极性。其二,密切同当地有关海水养殖、育苗企业的联系,利用帮他们鉴定水质机会,固定和保存样品。利用他们靠近海边的优势,请生产企业及时采集活体标本(如沙蚕、小型甲壳类等)以供实验随时使用。其三,实验室及有关研究室对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种类进行常年活体纯种培养,主要是海洋浮游生物(如螺旋藻、扁藻、变形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这样不仅可随时提供实验活体观察之用,而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其四,加强同当地海洋管理、科研等部门的合作,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同国家海洋局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成为学生实习基地,而且在项目合作中收集了江苏沿海不同季节、不同海域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中极为丰富的标本种类,极大地充实了实验材料。其五,充分利用本院的海洋馆生物标本资源。从1958年开始,本校就有意识地对海洋生物标本进行采集和积累,在学院充分重视的基础上,加上采购、校友捐赠等渠道我院创建了江苏高校中唯一的一座近千平方米的海洋馆,内有各种大中型海洋标本两千余件;同时建有100多平方米的海洋生物教学标本室一间,固定保存有中、小型标本近千种,包括已近绝灭的长江鲥鱼,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整合实验内容,变革方法类型。

由于我们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标本资源和便捷的采集途径,这为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内容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在实验材料的安排上,尽量选取当季海水中的样品,并与历史季节、不同季节的标本相比较,做到以观察固定标本为主,着重搭配一些代表性的活体种类。其次,在实验内容上与生产实际和科研紧密结合,体现当前海水养殖与育苗以及海洋渔业资源等的现状,调查相关水体的海洋生物种类组成、类群分布特点、现存量、初级生产力等,并根据其与生存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评价水体水质污染程度和渔业生产潜能。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了解海洋生物种类在生产环境中的重要性,而且使学生学习了海洋生物调查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了对科研技能的培养。最后,在实验类型方法上,逐渐由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为主过渡到以创新性、综合性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做海洋生物实验时,不再是单纯地对某一门类的生物进行观察鉴定,而是综合起来进行多样性分析比较,如分析不同海水水体(或季节、年份等)环境中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的类群分布特点、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特点等。这样不仅使实验课上得内容充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技能。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教学情景。

学生在学习海洋生物分类时通常感觉比较枯燥,对物种形态结构的记忆尤其头疼。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选择多种实验教学方式如动画、录像、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以精彩的海洋生物世界为主题,把每次实验所涉及的一些代表生物种类的栖息环境、运动方式,以及不同观察角度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形象逼真地予以展示,可使学生对海洋生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海洋浮游生物实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数码显微镜的显示下:曲舟藻和布纹藻分别具有美丽的斜条纹和直条纹,但又都具有相同的运动构造――纵沟;原甲藻像瓜子一样只具有纵沟,而裸甲藻还具有横沟,但其都像树叶一样飘转而下的运动方式;乌贼幼体大小不过2厘米,但其触手、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都清晰可见,尤其喷水倒退的运动情景都可使学生过目难忘。其他如颤藻、扁藻、布氏拟铃虫、中华哲水蚤、长腕幼虫等的形象展示都可激起学生探求海洋生物奥秘的兴趣。

(三)坚持实验室开放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实验课仅靠教师的讲授来让学生掌握知识,已远远落后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宗旨,也与海洋生物学专业教学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全面开放海洋馆、标本室及相关实验室。学生可随时预约来进行标本观察、鉴定及解剖实验,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己设计实验内容,真正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强化野外现场调查实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海洋生物野外实习是课堂实验的综合与提高,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我们通过实习动员使学生了解实习目的,海滨地区的基本情况、实习要求、分组及准备工作;通过对海水性质、潮汐运动、海岸底质特征的认识,了解海洋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基岩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基岩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沙质海岸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连云港沙质海岸的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特征和生态习性。通过对灌河口海洋生物的采集、观察和描述,了解河口生物的生态特点和形态特征,学会分析海洋生物之间的异同点,能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完善实验课考核方法,力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实验考核是检验实验教师授课水平,以及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我们建立多元成绩考核评定方法。实验考核分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前者重点考核学生实验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后者重点考核学生现场操作能力,操作项目按照教学大纲预先拟定6套以上,考核前抽签决定考哪一套,一旦抽签成功就立即进入考场,力求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技能和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魏士平,苏新.海洋生物学实践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学,2007,16(1).

[2]徐敬敏.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

篇9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保证和提高实验教学的关键在生物教师。如果教师实验技能不熟练,缺乏准备和指导实验的经验,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而且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经验不足,也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探究经验。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个生物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师应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钻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血液和血型”一节,其中“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的内容我花了二课时,采用了先实验后得出结论的探究式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第一课时,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通过观察知道加入柠檬酸钠溶液后血液发生分层现象,再通过观察人血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第二课时,再讲授血液的组成与功能。采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生物学实验也不例外,只有明确实验目的,才能确定实验的步骤、方法。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动手实验,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农村中学学生对实验比较陌生,有的学生上实验课只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生活经验不足,这些都会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了解和关注该实验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先操作然后再总结,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如模拟“血型鉴定”,通过鉴定血型使学生获得与血型和输血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认同无偿献血制度,关爱他人生命,培养乐于为挽救他人生命奉献爱心的高尚情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三、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实验的基础,只有理解、掌握步骤方法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前应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步骤,将实验步骤简化,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使之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的使用,先将安放、对光、观察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参照课本实验指导,边讲边示范操作一次。然后分段讲解、示范和指导操作。再让每名学生完整操作一遍。最后指定一名学生上讲台操作一遍。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步骤、要领,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四、运用教师教学口语,使生物学知识趣味化

一堂课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生动活泼,鲜明形象,感情洋溢,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如闻其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来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用“万物生长靠太阳”来说明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来说明在自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讲到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时,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说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转变旧观念,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因地制宜,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今后搞好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篇10

一、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水处理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与教材不匹配,专业性不强,这是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于实验内容过于简单,与教材不相匹配,达不到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无法直接体会到微生物在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课时安排不足或不合理,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最后,由于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简单模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提高,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1]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

二、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水处理生物学的实验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会实验鉴定方法,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为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增加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所谓的综合性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前提和基础的,将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作为综合实验内容,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实验设计中,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对实验教学内容做进一步优化,研究性实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中,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独立思考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挖掘学生的科研潜力。另外,为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开放性实验教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全方面的创新型人才。[2]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使得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直观性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讲授内容大大减少,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时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另外,积极开发实验教学软件,并将实验步骤和操作规范利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提高水处理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质量。在教学软件的开发中,将新的实验成果加入其中,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现阶段,实验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十分不完善,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没有很好的衡量标准。为此,建立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提高实验教学的一种手段,能够实现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评价考核体系,应该包括平时成绩、口试成绩以及综合能力考核三部分。重点放在对平时成绩的考核上,应该占总成绩的一半,具体考察学生的实验规范、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实验水平等具体项目。通过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具体地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够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借助评价考核体系这一有效的手段,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被激发出来。[3]

三、结语

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策略,不断为实现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培养自主性、创新性的合格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红,孙洪军,高艳娇.水处理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137―138.

篇11

本科临床、麻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共计36学时,2009年将2007级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为16次。实验项目及主要内容和排序如下。第1次(4学时):微生物学实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细菌的培养方法、自然界细菌分布的检测、紫外线杀菌试验和细菌的生化反应;第2次(4学时):观察上次课实验结果、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油浸镜使用方法、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第3次(2学时):化脓性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4次(2学时):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例分析;第5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一)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一);第6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二)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二);第7次(2学时):化脓性球菌分离鉴定(三)和肠道杆菌分离鉴定(三);第8次(2学时):肠道杆菌分离鉴定(四)、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一);第9次(2学时):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二);第10次(2学时):综述及实验设计展示及总结;第11次(2学时):线虫(一);第12次(2学时):线虫(二);第13次(2学时):吸虫(一);第14次(2学时):吸虫(二);第15次(2学时):绦虫;第16次(2学时):其他寄生虫及食源性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决定将2011级临床、麻醉等专业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和排序进行再次整合。将原来2次病例讨论课,即第3次课和第4次课合并为1次4学时病例讨论课;12h的寄生虫学实验课,即第11,12,13,14,15,16次并为3次4学时;第9次和第10次合并为1次4学时。调整后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没有改变,但由原来的16次合并为11次。整合后的实验课运行起来更加流畅和系统,每次实验课的主题更加鲜明,更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和掌握,同时也降低了实验课教学的难度。

3实验项目的完善

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是医学微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实验,能够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对病原体分离鉴定程序的认识和理解。其主要的过程如下:样本接种鸡胚,培养3d;3d后吸取尿囊液通过血凝实验检测是否有病毒增殖及其滴度;通过血凝抑制实验检测病毒的型别和滴度。以往的实验中,血凝抑制实验一直由教师做标本给学生进行示教,学生自己并不动手操作。由于血凝抑制实验中需要设置病毒、血清、红细胞等对照,又要配置4个单位病毒液,血清还要进行倍比稀释,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原理也是难点,学生若不亲自操作,大多一知半解,实验效果不佳。因此从2011级本科临床、检验专业开始,对血凝抑制实验进一步完善,由教师示教变为学生自己操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的理解更加透彻,加强了对病原生物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往在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教师授课也更加容易。

4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开展

自2009年(2007级学生),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开始进行开放实验室活动,实验项目逐渐从微生物形态结构观察、寄生虫学标本检查更新到目前的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和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等项目。培养基制作及消毒灭菌项目正好与实验课项目细菌的培养方法衔接,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无菌观念,也为后续实验打下了基础。项目面部蠕形螨的检查的实验标本采自学生自身,使病原生物学与实践生活联系起来。该实验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

5创新实验的开展

针对本科临床1-8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的特点,从2007级学生开始在临床1-8班布置有关于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某一知识点的综述写作任务。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组内自行安排各自任务,各小组要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形成一份纸版的综述报告和一份PPT演示文稿,在实验室进行展示,任课教师作简短总结。课后挑选内容丰富、深刻、能反映某一领域最新进展,并能提出自己见解的水平较高的综述推荐到校报发表。学生对命题综述的写作积极性很高,普遍反映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综述的写作任务,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前沿知识,还学习了查阅文献方法,加强了写作能力,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

篇12

0引言

青岛农业大学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着全校生物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还承担着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专业的专业课程。每年为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水产学、工学、化学、动物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23个本科专业开设34门课程,每年计划教学实验人时数30万以上,同时还对学生和教师预约开放,开放人时数达20万左右。所开设的课程是其以后专业学习的基石,因此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对我校的人才培养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从2009年开始,我校实行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有了较大的改变,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如按旧的培养方案,动医、动科等专业不开设《植物学》这门课程,大类招生后生物类学生均开设此门课程,2009年开设班级达50个,比2008年多出20个班级;农学、植科等专业按旧的培养方案不开设《动物学》课程,大类招生后生物类学生同样均开此门课程,2009年开设班级达34个,比2008年多出19个班级。人时数的显著增加,使原有的仪器设备数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同时按照新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将有5%-10%的实验项目被更新,特别是创新型实验项目,更需要相应的仪器设备与之配套。而我校财力有限,能够争取的建设项目也不多,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其最大潜力,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其最大效能研究具有极其其重要现实意义。

1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

实验室管理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推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1]。

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原只要中心主任1名、实验室管理人员15名进行全面管理。优化后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1名,实验室负责人6名,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实验管理队伍仍然是16名,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体系的优化,加强了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有效的加大了生物中心的管理力度,实验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更加高效而有序,五年来未发生一起实验教学责任事故、保障了中心实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为了提高整体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严控用人关,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同时鼓励在职读研。经过五年的建设,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81%。中心还不定期邀请有关仪器厂家及商来中心讲学,介绍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知识,不断提高实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同时为了稳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验技术人员劳动津贴比相应职称其它岗位的高10%等。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提高,近三年来,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稳定,未有要求调离实验技术工作岗位的。中心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教学服务水平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与津贴效益挂钩,更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2按功能整合实验室,优化了仪器配置

大学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指大学将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调整协调优化和重组。既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对现有资源进行配置和重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

中心原有的实验室设置是按学科进行,仪器设备分散,重复购置严重,使有限的教学资金难于满足教学的需要,效益较低。

我们打破原有的设置,逐步按功能组建实验室。目前建立了8个显微镜室,其中1个是数字网络互动显微镜室。2个电泳室、2个分光光度计室、2个基因工程室、1个无菌操作室、1个植物标本室、1个组织培养室、1个细胞培养室等。

随着实验室的功能化,实验设备也进行了调整。如把生物中心的各类分光光度计调转到分光光度计室;把各类电泳槽和电泳仪调转到电泳室等,同时对现有资源,中心进行宏观掌控,必要时进行统一安排。如显微镜室,不仅要完成植物学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动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原中心所有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都需要冷冻离心机,如果按实验室配置,需要16台方能保障正常的实验教学,而本中心只有6台冷冻离心机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学初,中心统一安排实验项目顺序和设备,基本满足了教学要求,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保障了实验课的顺利开出。

实验室与设备资源的优化,改变了教学资源浪费的情况,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了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设备设施的资源潜力,以最小的投入换取了最大化的效益。

3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把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独立安排实验教学新课程,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实验课教学体系,如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等。

对实验内容进行系统优化组合,推陈出新,保证每年都有新的项目。调整了课程设置,改进了实验指导方式,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大类招生以后,植物学、动物学实验人数增加,两门课程均为基础课,实验人数多,都需要用到显微镜,为了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协调有关单位,对动物学的实验课程进行了调整,由第2学期开课,调整为第1学期开课,避开植物学开课时间,既提高了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又保障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实验课程建设上,通过疏理、合并、更新实验项目,实现两个贯通:即纵向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内容上下贯通;横向上将相近门类课程的实验内容左右贯通。鼓励实验指导教师开发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细胞学实验》在资源优化前,只开设简单的制片实验,资源优化后,设备共享,新开设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探索多种形式的实验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原理的掌握和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重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念,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技术和技能。

4资源共享、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场所,除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外, 还必须具有独立运作、用于开放的实验教学工作机制和时间[3],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和大型仪器共享使用办法,为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实验室管理者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如规定每一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论文,其导师需拿出0.5个工作量分配给实验室管理者。这一规定不但是保障了实验室管理者的利益,也明示实验室管理者,实验室是开放管理,实验室在完成实验教学计划任务的同时,有义务为教师、学生开放。更激发了青年教师科研的热情,使其有科研的场所,有仪器可用,为以后的申报项目,打下良好了的基础。

学生创新项目的设立和导师制实施后,大二学生即可进入实验室,通过与导师协商,自主选题,这样不但能让毕业论文有课题支撑,而且为做好毕业论文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各类研究室、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对大四学生全面开放,他们在工作和读研前就可以提前受到良好、系统的科研训练,为今后的科研和工作点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心每年接受近200余名学生的本科毕业实习和若干名创新立项的学生;接受400余名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另有120余名研究生的部分工作也在教学实验室进行。

总之,实验教学资源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中心的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生物资源的优化更好的服务于中心的实验教学,使管理与教学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室管理更加困难,实验室和仪器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各功能实验室的计划实验任务尚不均衡等等,还需要学校有关政策的配套和支持及在实践中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13

1充分熟悉授课内容和授课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青年教师上课前应充分“备课程”和“备学生”。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青年教师首先应认真研读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及其相关专业书籍,全面熟悉教学大纲。根据教学任务,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内容和重难点等做到有所取舍和优化。其次,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规范和质量,在开设新实验课的前一周,本科室的所有授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会针对实验课中的重难点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交流,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同时,青年教师还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选择或调整教学方法。

2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做好预实验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了实验者的操作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决定实验的成败,如:试剂的配制和储存条件,仪器的操作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准备工作均由我校国家级基础医学形态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准备,从而影响了青年教师对实验准备过程的全面了解。为此,本教研室与医学形态实验学教学平台相关人员积极沟通,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实验准备,能够加深对试剂配置及仪器使用要求等事项的认识,熟悉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胜任实验教学任务,保证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应主动做好预实验工作。做好预实验是上好正式实验课的提前。预实验不仅能够了解实验细节,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还能预见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本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参与预实验工作,对实验过程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便于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突出讲解及操作要点,保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互动,及时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本教研室将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实验[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学生实验操作前,青年教师可以先运用案例、板书、多媒体、画图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与临床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入临床及生活有关的案例,结合实验内容和目的讲授能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操作示教时,青年教师首先做到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和规范;在关键的操作步骤需要反复演示,保证学生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青年教师要不断进行巡查指导,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加以操作示范,使学生领会操作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对实验操作规范和结果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不愿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监督;对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巡查指导,与学生及时进行实验教学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验结束后,青年教师应对实验结果及时总结讨论。对与预期结果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实验结果要及时分析、讨论,通过提出问题的启发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相关问题的能力。此外,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报告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在下次实验课反馈给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认真的同学进行表扬,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书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推进科研促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研思维能力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学习教育法,及时转变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及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促进实验教学,如问题式教学[2]、互动式教学[3]、案例教学[4]以及翻转课堂[5]等。青年教师平时应多听教学改革相关讲座,并参加一些教学改革活动或者申请教改课题。通过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引进的博士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较强。青年教师应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积极开展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活动[6]。一方面,青年教师在自己从事的科研课题中,应充分发掘与实验教学有关的内容指导学生,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实验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索。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应将平时自己查阅的科研知识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带领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科研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巩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5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

本教研室按照学校的要求,为每一位新近青年教师安排了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和目标,要求青年教师至少听取带教导师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其实验教学方法、技巧和教学特点。依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技能提升平台,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技巧的培训活动,如岗前培训、教学观摩、专题培训、主题教学沙龙和课堂教学实践等。教研室安排青年教师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试讲,对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语言组织逻辑性不强等问题加以一对一指导改进;并要求青年老师完成实验教学的相关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青年教师除了按照学校学科安排的培训计划外,还应该积极听取各类教学公开课,以及其他学科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理论和实验课,观摩他们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学习他们上课的优点,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青年教师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6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高校立足的根本,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青年教师付出辛勤的汗水。为此,青年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青年教师都应该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优点与不足、一些体会加以思考和总结,不断自我反馈与改正,逐步完善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总之,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改革形势,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掌握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科研促教学活动,并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能力,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伟,汤仁仙,尤红娟,等.开设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9):39-40.

[2]齐静姣,张平,谢顺清.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20-121.

[3]昌艳萍,李彦芹,刘鑫,等.《微生物学》教学中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09-110.

[4]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