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篇1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22-02

收稿日期:2012-05-02

一、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发展观、主体观、实践观

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美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育人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联结,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根据马克思人本论思想,认清中小学音乐教育主体变被动型为主体型,使施教对象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体,即将音乐教育内容与要求,转化为自己音乐艺术修养的实践与审美能力者。同志也指出:“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教育,尽管这个基本教育十分重要,但毕境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辟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影响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及个性发展。如教育中要突出课外音乐实践,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音乐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在化,将音乐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素质。

二、要走出音乐教育误区

中小学音乐教育十几年来发展迅速,但起步晚,仍存在误区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搬开了绊脚石,我们才能顺顺利利地向前行”,改革和创新中小学音乐教育,就要走出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各种误区。

(一)走出“专业教育”的误区

近些年高中音乐艺术高考兴起,大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迫使许多不热爱音乐的学生挤上音乐艺考的独木桥。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每个音乐教育者担忧。中小学开设音乐这门艺术课程,并不要求我们培养音乐艺术人才,起码这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应该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能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来体验生活的美妙,感受人生的快乐,对其在情感、性格、兴趣、审美等方面产生良好影响,树立热爱生活的信心。而不是要中小学音乐课堂“专业化”,逼学生上“梁山”。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毕业于音乐大中专院校,他们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接触少,研究不多,一旦走上讲台,就用学校学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经历过的技能训练方法应付课堂,因而要下大力气进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还要改革中小学音乐学科课程,优化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切合学生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的知识要求,才能被学生接受、理解。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缺乏开放性、参与性、自主性,过多强调学生知识识记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忽略学生发展或创造知识探索,不但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压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最初目的。只有学生“动”起来,才能有创新的体验,才能产生创新的欲望,才能有所创新。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应建立师生平等、宽松、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要构建“活动——体验——引导”开放型教学模式,变灌输型为参与体验型。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意境,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走出“支撑门面”的误区

上级检查,学校成立几个音乐小组强化排练节目演出汇报,领导认为学校艺术教育有成效,学校和家长都光荣。长此以往,学校只重视这少数学生的训练,淡化了音乐教育的普及。不是说不该成立音乐特长队伍,而是不要只顾“门面”剥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权利。要摆正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正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重实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要加强中小学音乐“三结合”教育研究。音乐教育过程结构主要由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三方面组成,三者之间独立又紧密联系,忽视某一方面都将破坏它的逻辑结构和完整性。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和谐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加强中小学与社会、家庭和谐音乐教育相结合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制约不利因素,配合学校音乐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篇2

(一)根据童声的发展阶段来看,一般而言,童声可分为:稚声期、童声期、变声期

从能说比较完整的语言的幼儿开始至五六岁之间属于稚声期,此阶段儿童声音细小、口腔开度不大、舌部不够灵活、语言速度较缓慢、肺活量小、音域很窄且只有六至八度、音色稚嫩、音准极不稳定。

6周岁开始至12岁属童声期。严格说来童声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6-8岁为童声前期这一时期可着重对孩子进行合唱基础训练,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年龄段。9-12岁为童声成熟期,这一时期合唱团可以承担一些较复杂的作品的排练和演出。12-15岁为童声后期,此时属于儿童与青少年青春期的衔接阶段,有的孩子可能开始进入变声期,这时是童声艺术的高峰期,无论在音乐修养、语言、音量、音响幅度、音色变化、音域宽度或是在延长诸多方面,均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艺术表现力很强。变声期,由于此时孩子已进入新的生理发育阶段,女孩子在14-16岁之间(甚至还早些)就进入变声期。有的女孩子很快就变完声,有的则稍长些,少则数周,长则八九个月,所以仍然可以在少年合唱团演唱。男孩子的变声期较长,特别是现在,由于社会及生活条件的变化,常会有一些男孩子提前进入变声期而年龄却尚处于少年阶段,这时可以让他们在低声部轻声演唱,帮助他们尽快而顺利地度过变声期。

(二)童声的训练原则

“唱歌必须自然进行,美好的声音的产生就在于充分发挥乐器的美和经过严格的训练。”童声合唱的发声训练应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集中、扩大和美化其童声。使众多的合唱队员的声音集中、靠拢、统一、清澈、甜美。不要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要刻意去强调音域广度,不要掩饰儿童清脆稚嫩的音色。无论是轻声练习或母音选用,目的均为使学生尽快较好地获取有高位置的优美声音。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具体发声训练中,应从高音处开始,采用下行音阶练习,则是童声训练中的又一基本原则。

二、童声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

(一)合唱中的呼吸与发声训练

1.呼吸训练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作为童声训练,呼吸训练也同样是基础。姿势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与气息的运用、整个发声器官的协调与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进行训练时要求合唱团员保持在生活中的自然吸气状态(如仰卧时的呼吸状态、轻声说话时的呼吸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双手叉腰,先做自然地吸,自然地吐。要求做到“匀、慢、稳,”而且要形成平直的线条,注意恒速持续,好象在吹蜡烛的火苗,而且不让火苗有左右晃动般的感觉。为了在集体训练时教师能清晰的辨别学生吐气是否均匀,所以吐气时可用“S”(丝)进行。常按如下程序进行:

自然吸——自然吐;

缓 吸——缓 吐;

急 吸——缓 吐;

训练要领:

吸气时切忌抬肩,此时要求孩子双手叉腰,体会腰部的膨胀感和缓吐时的收腹感觉。缓吐时逐渐增加停顿次数,但每次停顿不要超过六秒,否则会引起肌肉及精神的紧张。要求孩子注意不吐不吸(停顿)时的腹部保持控制状态的感觉,并对自己吐气长度进行计算,每种练习最后都要将余气迅速吐出。

2.发声训练

好的歌唱音质来源于正确的歌唱方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是我们唱好合唱的必要前提。少年儿童应以较高的C2音开始,在训练过程中把孩子们的音量控制在“P-Mp”之间轻声歌唱,坚持要求孩子们做到“轻、柔、暗、直”的歌唱基本可以达到用假声获得头声的歌唱方法。“u”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母音,发母音“u”时,发声状态和歌唱的状态最为相似,声音通道很容易打开,容易获得头声和高位置。因此,我们也可以把“u”母音作为突破口。

开始发声练习时,要求同学们自然放松,用“闻花”的感觉体会慢吸气,似“惊吓”如“喝水”张开上口盖,拉开喉咽壁,上提笑肌,开始发“u”的长音练习。从C2音往上不断地增加一些假声的成分,把声音打在上口盖稍靠前的位置,充分利用鼻腔和头腔共鸣,并注意气息的深度,音越高越要保持声音的高位置,然后在保持住高位置的基础上将声音延长。“发音有点、线随点延”就是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上尽量保持音色,保持口腔状态和声音位置。无论是轻唱还是母音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取中高位置优美的音色。从中高音区开始训练诱导儿童很快进入歌唱状态和兴奋状态,视儿童个体而异,先从三度音开始循序渐进的练习,练声曲一定要符合儿童的趣味性、幽默性,以提高学生练声的积极性。根据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还要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

(二)合唱中的音准与咬字吐字训练

1.音准的概念及训练方法

音准,即发音的准确性,指发音高度方面的质量。准确的音高与统一的节奏是唱好合唱的基础。

固定音高听音练习是锻炼合唱团员音准的有效方法之一,孩子们记忆力强,对孩子们进行固定音高听音训练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先让他们记住标准音“A1,”然后再记住它上方小三度音“C2”的音高,在记住“A1”和“C2”的基础上,再推想出其他各音的音高,如“G1、B1、F1”等。在练好单音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各声部找音高音低的练习。例如:老师弹标准音“La”,然后让第四声部向下找大六度“Do,”三声部向下找纯四度“Mi,”二声部向下找大二度“Sol,”一声部向上找小三度“Do,”然后指挥四个声部一齐唱出来,检查声部的内部听觉能力,进行纠正训练,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步步提高。

每一个合唱团训练都必须进行正确的音准训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达到和谐、统一和均衡,才能使合唱艺术的魅力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2.咬字与吐字的训练

篇3

Keywords: music;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21世纪已经不再允许我们使用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了,为了适应世界的变化,为了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变化,我们的音乐教学是否也应该发生某些变化呢?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哪些弊病?我们针对弊病作如何改进?课堂是传授音乐的最佳的地方,我们战斗在第一线上的老师们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现在的网络歌曲可以一夜让所有的人熟知,并且顺口就来,有的甚至都可以办上春晚的舞台。而我们的音乐课本呢?有多少歌曲是现在的学生所喜欢的呢?这也并不是说我们的课本过时了,也不是说让我们的课本完全的改版成通俗歌曲曲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流行歌曲因其大众化正正被更多的非音乐专业的听众所接受。因此,选取近年优秀的流行歌曲到中小学音乐课本是完全是有必要的。而对于现存音乐课本中的优秀的歌曲应予以保留,虽然这些歌曲离我们的生活渐渐变得遥远。但是,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面再来谈谈关于音乐创作的问题。

众所周知,儿童歌曲的创作后的利润是非常的低,而创作一首流行音乐,再经过包装,它的利润将成倍增长。因此,当今乐坛总趋势是创作儿童歌曲的作家越来越少,而创作流行音乐的作家却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可悲的局面,不知道那些整天高喊着“一切为了孩子们”的专家作何感想,连让孩子们唱的音乐都没有,还谈什么素质教育?现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选歌曲竟然还是那些70-90年代的儿童歌曲,而近年的虽为数不多却也不乏优秀的儿童歌曲却没有或几乎没有选入现在的教材,更别提音乐界的一些最新成果的展示。

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当今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总体数量较多,而几乎每本教材都会谈到音乐基本理论、视唱、练耳等音乐专业课程,不是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该介绍这些内容,而是因为其难度已经靠近音乐专业本科教学难度。我们进行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却也很好回答的问题。那就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但是,通过这种专业的方式真能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们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滑稽却又最伤悲的事了。那种先练打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的老套教学法以不能再适应如今的音乐教学,老师一本正经的严肃认真的教学恐怕也是收效甚微,机械、呆板的训练方式使如今的渐渐适应快餐文化的孩子们感到厌倦。因此,音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篇4

二、学校的“材”

音乐教学设施既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也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作出创新同样可以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我国音乐教育由于经济、文化、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公办校与民办校之间,音乐教育资源配置上呈现严重的非均衡状态。作为农村小学,我校也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虽然如此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与城市小学相比,我们能让学生更接近大自然。例如,四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是蓝天白云,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大自然呢?只有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我把他们带入农田间观看农民插秧的情景,带到田野上踏青,让他们感受真正的蓝天白云,更好地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三、学生的“材”

在小学教育里,学生主要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对于这三类的“材”我们所施的“教”就要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理解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低年级的音乐课以律动为主,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例如,二年级上册《两只小象》这课可以让学生模仿小象的动作,这样在律动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加强,所以对于中年级学生在音乐课上应该以技能训练如模唱和模奏方式加强节奏节拍音准的训练,例如教师可以拿响板、双响筒、碰铃等打击乐器让学生奏一奏,用手拍一拍。教师弹琴让学生自己填词唱一唱。高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加强,这时音乐教学不能单单以技能训练为主,应该更侧重于音乐欣赏教学。例如,让他们欣赏某音乐作品后加以自己的分析或丰富的联想,每个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不同,表达出来的想法和想象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所施教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乐趣。

篇5

2.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阳光牵着我的手》、《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3.在音乐教材的引进上,既要注意时代性,又要将思想性、教育性放在首位当前,我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耳朵接触的都是MP3港台流行歌曲,这些歌很大成分是表现“爱情至上” 、“以自我为中心”及狭隘自私恋爱观的爱情歌曲,其中也不乏一些颓丧伤感、情绪低落、表现失恋痛苦的歌曲,学生将这些歌词抄的满本都是,对于身体和思想都处于发育期的学生来说,这些歌曲无疑会对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音乐教师千万不可为了启发兴趣、活跃气氛迁就学生的喜好,将一些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流行歌曲随便引进课堂,这样对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极为不利。教师尽量按手中的音乐教材上课,也可将一些时代感较强、优秀的通俗歌曲,如《爱的奉献》、《祝你平安》、《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我的中国心》等引入课堂,以扩展青少年的心胸,使其心灵充满人间广袤的爱,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篇6

(二)教学资源匮乏,轻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且大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传统和陈旧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进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很少为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没有一点创新和新颖,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循规蹈矩,不能够有效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三)学生的音乐素质欠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都严格要求学生的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进而导致大部分的学生的音乐知识、唱歌技巧以及识谱能力欠缺,这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将乐谱、歌词、节奏结合起来,在没有节奏的环境下,就不能单独完成一首歌的演唱,但是对于考试乐曲,教师会对学生加强练习,进而使学生机械的记住,但是这样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还严重的违背了音乐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也加重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压力和负担,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二、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游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推动音乐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爱玩、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模仿能力强等,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审美感。然而,游戏教学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团队竞争、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更新小学音乐教育理念。要想有效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音乐教师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新教学观念,转换教学主题,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生实际的音乐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使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的感受中对音乐进行探索问题和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篇7

一、兴趣为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音乐课堂教学,提高45分钟效率,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音乐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使音乐教学具体化、多元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在解决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选择恰当的新课导入方法,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整个身心。如在教学《太湖美》这首歌曲时,把课前根据歌曲内容制作的幻灯片画面展示在大屏幕上,再播放《太湖美》这首歌曲,让学生在淳朴、恬美的旋律中走进音乐教室,一坐下便能看到大屏幕上反映太湖美景的投影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音乐氛围,有一种自由自在沐浴于音乐海洋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音乐,听懂音乐,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

二、创新为主――创新是发展之魂

笔者以为:创新成果就是与众不同的,原发于本体的独到思想。教师一定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活动时,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言语去激励他们,如:“你的想象很丰富!”“你的观点真独特!”把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欲望激发出来。

(一)在“安全”的氛围中创新

所谓安全,就是对学生的独特想法不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创造性发现应表示诚恳的支持,进行适当的赞扬和激励,著名教育家弟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与鼓舞。”音乐教学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教师不能剥夺学生扮演主动角色的权利,而应当让他们充分享有。教师应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成为学生的设计师、协助者、学习伙伴,要重视师生间的角色互换。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本人喜欢和学生坐在一起,鼓励学生上台表演、指挥、领唱、用口琴或竖笛伴奏。有些同学很有音乐天赋,表演得确实不错,我便鼓励他们说:如果你愿意,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会比老师更出色。

(二)在平等的气氛中创新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放下“老师架子”,与学生一起欣赏、一起歌唱、一起跳舞、一起讨论,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更近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心理趋向。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并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给学生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可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等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三、生活为源――让音乐成为生活中美的享受

篇8

《新课标》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标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的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本人将从赏识教育中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即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信任他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孩子们树立自豪感。记得在一次低年级的期末测试中,我们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名叫刘文静,在测试过程中,老师刚点到她的名字就有许多同学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同学干脆直接对我说:“老师,她不行的,别喊她了”。可我相信这孩子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表现自己。我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她,在我的鼓励和同意一起带她唱的情况下,她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测试的要求进行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我的声音,而她只是微笑地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头深深地埋在课桌下,此景引来一片轰笑。这时候,我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刘文静同学今天终于大胆站上舞台了,我们为她的进步感到自豪。掌声鼓励。”全班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到第二节测试课中,我发现刘文静的手欲举又不敢举。我面带微笑边给其他同学测试边不时地看她,过了一会儿,她的手终于举起来了,我立刻用赏识的目光示意她,只见她小声说:“老师,我能再考一次吗?”听到她的话,我带头鼓掌鼓励。刘文静同学带着羞涩终于又一次站上了讲台。这一次虽然她唱得不理想,但是她已经从一定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了。在我的带动下,全班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刘文静同学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班里。

要孩子们增强自豪感,就要给孩子们力量,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领悟到:培养孩子们的自豪感是多么重要。

其次,老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最棒的!

二、尊重孩子

赏识是一种尊重,运用赏识教育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仅做到信任学生,不注意尊重学生,单有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被学生认可的。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碰到许多小事情,而他们都会当成大事情并自觉地报告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认为妨碍课堂进度,而立刻制止他们的报告,结果会发现,学生因报告后得不到理会而窃窃私语,这才真正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在我刚担任教师时,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音乐课,有位小朋友报告说有人扔垃圾给他,当时我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他可能是认为没有举手就说话,老师不理他,又举起小手,可我还是不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的桌子底下传来嚓嚓的响声,许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并争着向我报告发生的事情,我的课只好暂时停下来。这次教训我非常深刻。其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会使孩子们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注意力,课堂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其次,要尊重孩子,老师还要学会向孩子们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向孩子们请教,如用“老师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喜欢吗?怎样做你们才更满意?”等课堂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老师想不通的,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理解的作用。就拿音乐课中的端坐来说吧。端坐的姿势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小手放平。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抱怨自己不是班主任,一节课里没几个学生能端坐听讲。我曾做过端坐的实验,看电视时,要求自己以端做的姿势来完成,结果不到30分钟,累得腰酸背疼,更何况一个儿童要端做35-40分钟。其实,这时如果教师再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趴在桌面上听你讲课的孩子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孩子是认真的。

四、激励孩子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表扬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去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如:我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唱(演)得真棒!如果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等等。正向激励的同时,负向激烈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向比较大胆的学生质疑:你行吗?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编写新歌词,最后师生一起同唱新编歌词,在不断地演唱新“作品”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编写欲望。

五、宽容孩子

宽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宽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好,表演到位,对孩子的纪律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

篇9

一、参与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的教学形式,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主动获取信息、质疑探索、思维加工、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W生的注意力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天生就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被外界事物给分散,而中学生在课堂上常走神,情绪波动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兴趣引导注意力,注意力引起兴趣。因此,培养学习兴趣就至关重要。

(二)教师观念及教育大环境。教师对参与式教学缺乏内涵上的理解,有时课堂上完全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几乎不参与教学过程,课堂就是一团乱,忽略了教学内容,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都只是形式,教师无效的提问等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缺乏实际实施操作技能,对学生的回应方式、如何分组、如何组织学生参与等等,没有真正的灵活巧用。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小学生参与课堂的习惯不稳定,中学生表现为不愿参与,音乐课堂害怕、消极、怠慢,课堂氛围压抑,显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三、“参与式教学”与音乐课堂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参与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丰富其情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对于学生来说,参与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想象力等。参与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丰富其多种情感。它实现了多种教学教学模式的结合,融合参与式、情境化、体验式的学习,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了轻松的消化。

(二)参与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参与式教学转变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参与的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到课堂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参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向上地发展,塑造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提升学生“参与”质量的策略和方法

(一)游戏、实验、角色扮演。游戏、实验、角色扮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娱乐、玩耍的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过程。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回到当时的情境中,自编自导自演某一角色,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二)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竞赛。参与式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做一个实践者。课堂讨论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分组互动学习。团队合作中分工明确,给每个学生提供任务,让每个人很快进入状态。竞赛这种方式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间优势互补。

(三)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关怀激励。教师要利用非智力因素,调动积极性,培养学习动机。对学生而言,享受成功的喜悦也是学习的目的。目标激励是给学生设定一个小目标,在学习练习的过程后,逐步实现并增加目标难度。奖惩激励就是给学生口头或物质上的鼓励。教师要走进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要细心察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在认知、行动、思维、情感等方面关怀激励。

五、教师运用“参与式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应设置适合学生参与的环境。教师应设置适合学生参与的必要条件、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环境,备好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和方法,把握好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回归教育本质。教师要注重体验,可用演唱、演奏、律动、创作等方式,留给学生音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二)教师要规划符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接受方式,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欣赏水平,让学生轻松参与到课堂当中。

(三)关键要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音乐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体验入手,教学语言风趣,带有感染力,关键要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知觉,通过感知、体验、表达等活动,调动参与度,培养学生愿学、乐学、会学,让音乐富有魅力,让音乐课变成享受。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让音乐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篇10

一、小学音乐教育理念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开展是指,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及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掌握新型学习方法愿望和运用现有的音乐知识对音乐学习的创造性能力。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音乐教材本身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占有了原本学生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造成了教师不能全面的掌握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全面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使课堂的教学氛围越发的单一无趣,长此以往,则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原本应有的兴趣。在音乐教育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对这一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因为,创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的关系,学生回归了他们原本在课堂中应当占有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参与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他们的课堂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从而更加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各行各业开始普及,尤其是在教育事业方面,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小学的音乐教育课堂更加充满生命力。多媒体这一新型教学工具在课堂的运用,可以使视频、图像和声音相结合,使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并给予了学生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爱玩的特性,充分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编一些舞蹈动作并表演出来,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其他学科的融入也对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舞蹈、美术、文学等也可以融入自然、生物、数学等,使音乐的教学真正做到多学科相融的创

(三)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教学方法

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方式一直都是“教唱”的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很难达到预计教学目标。小学生由于年龄段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能力和基础通常会大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到因材施教,运用更加灵活多变的创新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感知能力以及艺术素养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保障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音乐教育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但传统的“教唱”音乐教学课堂往往会使学生感受到束缚,导致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不能完全的发挥。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创新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纪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属于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天马行空的思维,展现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能力,并且对于学生通过创新思维所做出的创新和大胆想象要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在这一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运用创新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同时还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育中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要能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小学生的年纪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总会显得非常的活泼好动且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同时他们也正处于智力增长的阶段,认知能力在这一时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的音乐教师要能充分发会学生的这些特点,并予以适当的利用,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想象能力,并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是他们的音乐素养能得到充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教唱”,是的音乐课堂明显会显得单一无聊,长此以往,可能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消极心理。所以,小学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创新教育模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促进智力的开发,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一、概述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好的音乐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同时,音乐也能够抒发感情,让人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在小学学习阶段,音乐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小学音乐教师更担负着启蒙学生的重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对德育进行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情操,促进教学任务的实现。

二、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1.将德育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为了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教师应该将德育渗透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使得教学当中的不同环节都有德育观念的体现。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认真对待,对学生的教育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应该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将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第二,通过合唱等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集体意识;第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教材当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整合,全方面地渗透德育,实现学生品格以及情操的提升。

2.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传授歌唱技巧以及基本乐理,提高学生歌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分析歌词当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并利用这种方法来渗透德育观念。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材当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这些歌词当中都有很多的精神价值,同时较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就能够直接用于德育,在对这首歌曲进行教学时,学生能够收到德育的滋润,激发学习兴趣,并用朝气蓬勃的面貌面对生活。

3.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每一首好的歌曲背后,同样都有着一个美妙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积极地挖掘这些故事,并将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观念。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等,或者穿插一些小故事,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学到宝贵的品质。例如《卖报歌》的学习就可以利用歌词当中的恶劣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今天的生活,培养坚毅的品质,乐观对待人生当中的挫折。

4.在音乐赏析当中渗透德育教学

音乐赏析课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对音乐的赏析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教师在音乐赏析课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从旋律、节奏等多个方面对音乐形象进行塑造,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当中,体会音乐背后的情感。

5.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渗透到各个环节当中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单纯地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德育的渗透,而是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德育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养成讲文明的习惯,而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则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

6.把握教材内容,进行正面教育

在教材当中,很多的作品都蕴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些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但想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当中的形象。而在经过这种引导教学之后,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就会领会到歌曲当中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内涵正是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德育渗透所要表现的,也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音乐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音乐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展开更深的探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俊时.如何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J].音乐天地,2006(9).

[2]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9).

篇12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二、培养小学生“美”的感悟的措施

在小学生中开展美育教育更加具有便利的条件,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思维感性,喜爱音乐、游戏等活动的特点,更加容易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更能积极地融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中;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时间也较为充裕,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1.开发利用好现有音乐教材

美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有“米”可炊,音乐作兴,作者、词曲等都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和实体。而这些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我们的音乐教材选编了很多有欣赏价值的作品,为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确音乐教材的作用,知道教材中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教学。审美过程需要师生通过“听”“唱”来实现,所以教材必须具备这样的功能。审美的发现是多方面的,如曲调美、意境美,词曲美等等,学生能从一首曲子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美好,使其心灵受到熏陶。所以,开发利用教材必须要明白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分析教材。

其次,要善于从教材中发现审美的因子,将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将自己对音乐审美的经验和体会融入教材的分析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上更加容易接受,更加能有深刻的体会。

2.提升教师自身的美育素质

言传身教是教师重要的传导方式,在音乐教学中一个教师对于美育起着重要作用,如教学的仪态、自身的气质、教学的语言等等,都会产生对学生正向的推动力,强化学习的动力,学生在教学中会受到美的熏陶。

例如,从语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会形成一种专业的规范,如板书规整清晰,思路有条不紊,在语言表达上发音适中、表达规范、发音准确等,这样能顺利实现教学的感染力。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的美育教育。

3.具体教学中审美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开展美育的主要基地,是我们教给学生审美课程的场所。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更能提升学生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审美思维。

(1)做好课程的导入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能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课的美好,有更直观的体会。例如,在教学《祖国》时,展示祖国改革开放的变化,展示阅兵情境,展示我们举办大型国际性赛事的场面,进而播放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再配上相应的音乐。这种导课方法,体现了音乐美、音像美、情感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通过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现在教学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赏析教学中,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篇13

小学音乐教学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很强的德育因素,由于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的情趣、美感、愉悦性和易接受的特点,在德育工作中,音乐教学“寓教于乐”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进行,而不是空洞的、教条的说教。

几年来,在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方法渗透德育,下面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趣味法

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根据儿童心里特点,运用游戏或形象的教具及图片,或通过表演等使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如:教唱《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问:图中画的是谁?"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你能学会刷墙吗 ?在粉刷匠的录音伴奏下教者做歌表演,歌词“我是一个粉刷匠……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他们为老师的表演不自觉地发出掌声、笑声,此时已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乐观的情操,同时也进行了爱劳动的教育。

2.结合法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地域风格等特点对学生进行历史、国情、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如:欣赏《斗牛士进行曲》、《草原放牧》让学生比较民族乐曲《琵琶协奏曲》、与西洋管弦乐曲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感到民族风格乐曲更为贴切易懂,接受较快;欣赏《英雄赞歌》时,通过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颂歌强烈的感染力,感受英雄形象的高大,使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欣赏民乐合奏曲《紫竹调》时,在大屏幕上展现给学生(多媒体课件)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画卷,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领略江南水乡的美丽,在声情并茂的氛围里,让学生对笛子、二胡、弹拨乐的声音有了新的认识;在感受歌曲抒情、优美意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喜爱中国民间音乐的感情,再如欣赏《国歌》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曲雄壮感人的情绪。

3.分析比较法

在唱歌教学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曲式、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及歌词的分析,从中找出产生美的因素,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同东北民歌《摇篮曲》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在不同曲式里,利用不同演唱、演奏方法都可以表现妈妈对宝贝的挚爱和催孩子入睡的柔情。再如:《送别》这首歌,词曲天衣无缝,语言韵味无穷,旋律优美迷人、醉人,歌词体现了中华语言的俊美、精炼、抒情。这首“学堂乐歌”抒发了深深眷恋、离别之情。引导学生从所获得的审美经验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失调现象进行比较。

4.调控法。

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设置与教材艺术性和思想性相适应的氛围,如;课外活动时,我带着录音机和学生们去山上、河边训练,边听音乐,边领略自然风光,这时,他们唱歌、跳舞、吹奏,兴致很高,就连平时性格内向,不喜欢活动的学生也加入了行列,是大自然陶冶了情操,使他们更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

在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有意识选择能激发学生音乐欲望和对美的共鸣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在电台播放动画片《西游记》期间,我把片头、片尾曲录下来,让学生随录音演唱,学生不但学会了歌曲,还了解了歌曲所凝练的主题---歌颂了主人公机智、果断、惩恶扬善、不畏路途遥远艰险、义无反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