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对策

篇1

[4] 宋华琳, 李a, 田宗旭. 中国化妆品监管治理体制的制度改革[J]. 财经法学, 2015, 1(3): 15-28.

篇2

Key words: community fire; fire; fire supervision; safety counter

中图分类号:D6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迅速发展,小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也日趋复杂。发展的同时,由于社区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问题,使近年来居民火灾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当前,加强社区消防建设是消防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构筑小康社会消防安全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分析社区消防现状,并提出防火对策对当前居高不下的居民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消防现状及火灾危险

1.新建社区规模庞大,布局复杂,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源,提高了消防管理工作的难度。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庞大,社区的布局和功能越来越复杂,很多住宅小区成片开发,占地数万平米甚至十几万平米,而且,开发商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提供多功能化的服务,在社区内建有大量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场、市场、学校、幼儿园、宾馆、医院、健身休闲中心、网吧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天然气调压站、液化气供应站、供气瓶组等危险物品场所,这些都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也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

2.消防设施不完善,管理混乱,增加了火灾扑救的难度。一些社区,尤其是一些较老的社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消防设施很不完善,室外消防管网没有形成环状,消火栓数量不够,消火栓位置布局不合理,供水管径偏小,压力偏低,且年久失修,消火栓被埋压和圈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小区采用“封闭”式管理,很多消防车道的出入口被取消、上锁或设置了障碍物,使消防车无法迅速到达起火部位。有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一些搭建的简易小房大多耐火等级不高,并且造成防火间距不足,消防通道不畅,增加了火灾扑救的困难。

3.消防监管不到位。现阶段,消防部门把消防监督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重要机关、易燃易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单位,对社区的消防监督工作兼顾较少,也未形成监督管理的有效经验和措施;另外,虽然《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对公安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社区消防监督管理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基层派出所和物业管理单位工作量大,人员少以及消防业务水平欠缺等问题,造成社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存在不少漏洞,使消防监督工作的开展存在困难。

4.居民消防知识欠缺,消防意识淡薄。现阶段,居民对家庭装修的投入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装修过程中对美观和舒适性考虑较多,对安全尤其是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很多家庭装修采用大量的易燃可燃材料,安装多层防盗门,大量增加了家庭的火灾荷载和逃生困难。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被大量使用,用电用气越来越多,但居民对日常用电用气的安全常识很是缺乏, 火灾发生后也没有基本的扑救常识,不能及时使用灭火器或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扑救初起火灾,在火灾中还缺乏自救逃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得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二、防火对策及建议

1.严把规划设计和审核验收关,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对于新建的城市社区,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必须依照有关消防法规,会同消防监督机构制定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讯和消防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以及供电、供热、民用燃气等的规划和具体的建设方案,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单位应针对不同建筑的火灾特点,依据有关消防规范,搞好建筑防火设计。消防监督部门要与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建设单位、设计部门密切配合,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在工程设计中采用先进的防火技术,从积极的方面预防火灾的发生及其蔓延扩大。并严格监督建设、设计、施工单位执行工程设计防火的有关规定,对建设工程的防火设计进行审核,检查和验收消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对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的工程不予批准和验收,做到“防患于未然”。

2.大力改善消防设施,加强管理。政府部门应把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区综合治理建设之中,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社区尤其是一些较老社区消防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社区消防设施。有条件的社区应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依法为住宅小区设置消防器材箱,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消防斧、救生绳、应急照明、消防安全标志等消防设施,并落实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完好有效。

3.加强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小区物业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公安部门要增强派出所警力,加强派出所消防业务培训工作。派出所要按照《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的要求,加强对社区消防安全的日常检查和对社区消防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把社区消防建设和管理纳入社区综合治理范围,建立居委会、警务室、物业管理单位和社区居民代表参加的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办公室,统一协调和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建立健全各种业务档案和记录,组织人员定期检查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情况,发现并查处各种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

4.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社会整体消防素质。社区消防重在宣传和教育。社区管理部门要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区活动室以及社区宣传栏等阵地,利用广播、报刊、标语、板报等宣传媒体和载体,经常性的开展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宣传教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置消防宣传画廊、社区消防图书室以及开展消防文化广场活动等。社区消防办公室还可开通消防热线,随时接待群众的消防咨询和投诉。同时,应深入开展以消防法律法规、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安全用电用气、初起火灾的扑救、火场逃生自救等消防基本常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以期丰富群众的消防知识,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抗御火灾的能力。

总之,近年来社区消防工作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公安消防职能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由于近年来社区建设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社区的消防管理工作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还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社区管理;老年;社区参与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城市社区离退休老人在智力、情绪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大多数老年人活动参与的特点是:被动性、静态性、个体性、稳定性,参与的活动类型则以康体、消遣型为主,提高、发展型的休闲比较低。导致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追溯至因退休而来的角色转变、社会地位改变与收入减少和生活中的意外刺激打击等。针对以上变化,有效调节老人心理状态的方法为:退而不休、老有所为;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加强沟通、鼓励运动,使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计划,充盈退休时光。

二、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改革与创新上的现实困境

(一)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无管理保障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准绳,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在内的社会主体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事。制度是反应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它同时是制约社区治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一套较完善的社区治理制度是治理社区的基础。当前我国的社区管理实践中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法律制度不配套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亟待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解决。

(二)社区自治能力低下,公民参与意识不高

社区治理的发展本质和根本要求是社区对社区自身的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约束。我国现阶段社区自治能力低下,是制约社区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因素。从当前社区自治的现状上看,首先,城市社区居民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淡薄,缺乏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其次,部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没有实际权力,仅是参加一些无关紧要的座谈会,并不能起到重大事件的影响作用。

(三)社区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服务大众的团体,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责任心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然而城市居民工作繁忙、社区管理模式政治色彩浓重等因素使得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变成了形式化选举,许多都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与考察,或是由行政职能部门直接分流出来,或是社会上招收的人员,当选的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服务理念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意志,更不能切实维护居民的权利。这大大阻碍了社区建设前进的步伐,弱化了社区建设“自愿、自治、民主、合作”的原则。

三、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机构建设,拓宽社区参与方式

当前,我国社区参与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将社区居民的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除了对于居民需求认识程度不足外,原因还可能是社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漏洞,如举办的活动没有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或是居民参与方式过窄,不够多元化。

(二)落实规章制度,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城市社区法制化建设是每个居民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和谐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落实规章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即社区建设首先要制定适应社区现状的相应政策。教育上,我们主张“因材施教”,同理,社区治理上我们也应主张“因区制规”。在有规章制度的支持下,其次需要做的是加强城市社区法制宣传,大力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监督他人。

(三)提高人员素养,打造高素质团队

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团体,既是组织者,又是服务者。服务者的个人素质和服务态度极大的影响社区居民的体验。作为一个服务型团体,社区需要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良好的服务态度、专业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工作方式、恰当的处事技巧都是一个高素质团队应具备的品质。

作者:赵睿 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卜万红.中国城市社区参与的新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4):23-27.

[2]丁志宏.我国老年人休闲活动的特点分析及思考——以北京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0(9):89-92.

[3]孙利芳,林梅.浅谈离退休老人的心理变化及干预对策[J].科技资讯,2010(7):223-223.

[4]姜振华.城市老年人社区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探析[J].人口学刊,2009(5):38-43.

[5]陈思.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6:61-62.

篇4

[4] 李干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J].理论前沿, 2009(7): 5~8.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 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8] 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 陈润羊.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初探[J].环境保护,2008(11B):31~33.

篇5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效应

(一)广场舞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满足人类表情达意、娱人、娱己、娱神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的民间舞蹈,广场舞也是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城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完善,城市广场的诞生和发展催生了广场舞这种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舞蹈的发展,广场舞逐渐向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逐渐在我国各城市发展起来。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广场舞从城市扩散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广场舞的影响范围,使广场舞成为很多人的首选健身项目。广场舞也被视为一种时尚、健康的运动方式。特别是随着广场舞由城市向农村的扩散,使广场舞逐渐成为了公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广场舞产生的社会效应

1、广场舞能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的创新应当将社会治理水平进行提升,对社会发展活力进行加强,人们应共同参与对社会的创新治理。广场舞具有大众性、便利性、广泛参与性。众所周知,以前社区都是由政府制定体制、发号施令对其进行单向管理的。此种单向的管理形式导致民众不愿服从、政府没有作为、政府和民众脱离、制度变得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实际要求。另外由于流动人口正日益增多,城镇化的进程正日益变快,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正逐步加剧,在城市社区建设中,人们都生成了强烈的自我权利意识,并形成了权利的倒逼机制。由于社区广场舞具有全民健身娱乐性、辐射范围广泛性以及超强的带动性等特点,发展非常迅速。为了有效的治理社区公共文化,政府的职能必须从管理到服务进行转变,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也必须满足。

2、广场舞能够遏制赌博、封建迷信的活动

人们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之一就是广场舞,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简单易学、开放性强是广场舞的主要特点。街道旁的空地、社区的开阔地、公园、具有娱乐性的广场等场所都是广场舞的最佳活动场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广场舞的参与者、传承者和创造者。广场舞不仅使群众的精神内涵得到了丰富,而且使群众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还使健康文明的生活形式得到了倡导。由于广场舞广泛的包容性和参与性,使其比社区群众艺术馆、社区青少年科技工作室及社区图书馆等社区文化活动更易让群众主动参与,并使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特别是随着广场舞从农村的扩展,对我国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进行了有效的改善。广场舞在农村的普及使广大农村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对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遏制,提升了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品位。

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因社区广场舞而被推进

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都属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每个方面都可参考借鉴社区广场舞对社区公共文化的治理作用。单从广场舞参与者的多元化、全民性来说,广场舞现今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某些地方还对广场舞进行了登记注册,并订立了公约,对文体娱乐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同时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也相继出现,并严格规范其活动的音量控制、地点选定及时间选取等方面的行为。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广场舞培养了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也实现了整合,文明生活的美好氛围也逐渐形成。在广场舞的发展进程中,不同阶层的群众被引导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使广大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参与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另外,广场舞参与者对街道办事处、社区内社会组织、政府、党委及企业的工作加以配合,自发的组织合适的活动,并对政府无暇顾及的社区文化问题加以解决。

二、正确引导广场舞健康有序发展

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广场舞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我国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为例:全县共有16.5万人口,目前在八镇一街办91个行政村(含9个社区)中,广场舞队伍已发展到137个,参与人数已达8300多人。广场舞是一种适合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项目,而且设施简单、参与自由,这也意味着广场舞的参与门槛较低,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对广场舞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广场舞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广场舞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内部治理

参与就是强调个人应融入身份角色中,也是强调个人在团队中应塑造集体责任感。在广场舞的开展中,每天应专业指导部分参与群众,对其管理意识及健身常识进行培训,然后依照其参与活动的效果和程度对其进行筛选,最后在脱离核心团队的基础上,让这个自发群众性组织自主选举出一支有能力带领广场舞活动不断发展的领舞团队。

广场舞本质上是一种群众活动,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能力、合作能力和协商能力,提高其协商意识和权利意识,尽可能的使各参与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避免各方的矛盾冲突。在广场舞活动的开展中,由于各方人员的协作,广大社区群众实现了追求和谐、高尚及文明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愿望,这既使利益相关者知识的互补、信任的建立、技能的展现及关系的均衡等合作精神得以塑造,同时还使群众的自治精神得以培养。各参与者的关系因合作中的互相交流和磨合变得更加亲密,进而实现多元化治理社区文化事务,这种合作治理的方式必将成为日后社区治理模式的主流。

(二)外部干预

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广场舞对于提高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广场舞的正常发展,政府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广场舞及其现象进行仔细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应对广场舞引发的社会矛盾。对于这种由群众自发形成的社区广场舞团队,有关广场舞机构的建立,以及有关广场舞公约的订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应及时处理广场舞活动中发生的扰民现象。另外,各地方政府部门还应对广场舞的设备、场地、时间等细节上加以限定,按照各地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执行,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宣传力度,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管理广场舞,并科学规范广场舞活动中的配置及音量等方面。

对广场舞的舞蹈内容进行丰富,对参与人员的组织构成进行调整,根据不同人群特点编排不同的舞蹈类型,使广场舞内部结构设置得以优化。定期举行创新、典型、先进的广场舞活动,将广场舞的比赛规程进行公平化、完善化及规范化的改进。像公益性质的广场舞活动应大力、积极开展,并倡导全民参与,将广场舞的质量进行提升,同时成立一支专业的领舞团队。社会公共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社会公共文化的治理进行创新,像某些地方将规范广场舞协会登记入册,以及建立广场文化活动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等的先进示范就是最好的体现。

例如可以积极参照“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模式,结合社区的景观、公园和河流等资源,组成多层次的社会公共活动中心,例如区域中心、新镇中心、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中心等,合理利用资源,有序的划分公共活动的空间,既要为本社区人民群众开展广场舞活动提供便利,又可以对公共场域的矛盾问题进行解决。

三、结语

广场舞的发展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注入多元化主体,并有效实行这一参与体制,可确保广场舞活动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得以推动。

参考文 献:

[1]夏国锋.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李雪萍,曹朝龙.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J].城市问题.2013(06).

[3]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

[4]许洪文,聂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24(4).

篇6

1.临盘社区供暖失水状况

表1 2011年11月~2012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供暖系统失水主要为管道漏水与用户系统失水,也就是故障或缺陷失水和人为失水。如管网维修放水及室内暖气维修放水(即部分居民因装修等原因自己更换暖气片在正常供暖时泄露,需放空 整栋楼系统内的水方可正常维修)属于故障失水,用户私自放水属人为失水。

2.供暖失水造成的危害

暖网失水造成的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由原水成本、加热水的燃煤损失和耗电损失、水处理成本和人工维修成本等组成。间接损失主要是由于失水造成系统失调、系统补水造成的供暖温度降低对收费工作的影响、加速水泵等设备老化及对单位形象的影响的间接损失。

二、临盘供热系统失水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供热系统完全封闭,供热系统压力处于稳定工作状态,但是由于管网中管道和附件的热水泄露或热水体积在发生变化,造成供热系统工作压力下降,所以需要向系统内补水,也就是系统失水。要加强失水治理,标本兼治,就要从对供热系统稳定的影响要素入手,用系统枚举方法找出产生失水的原因:

1.教育、宣传不够;

2.巡视不到位;

3.缺少系统分析,培训不够;

4.失水位置隐蔽复杂;

5.检查、处罚措施不够;

6.部分时段供暖质量差,用户私自防水。

三、治理供暖系统失水的对策

1.加强人员教育与人员管理

1.1对各级人员进行失水危害和治理失水重要性的专题教育;

1.2确定失水控制指标,制定发现失水奖励和责任失水的处罚规定;

2.优化运行管理和操作方法,保证管网查漏和防范效果,使管网处于完好和可控状态

2.1提高管网水质管理要求,完善水质管理规定,及时检测循环水质,除保持合理的PH值8.5-9.5;

2.2形成换热站暖网用户的链式管理体系,提高供暖生产的管理水平。

2.3在管网检修和检查基础上,加强原始数据和情况积累,总结经验,分析现状,确定供热检查与抢修预案;

2.4把查漏时间放在非运行期集中进行,打歼灭战,采取满水查找等方法,集合改造尽量采取明铺设管道方法;

3.加大计量和统计控制力度

3.1安装流量计,精细管理。对各回路加装流量计,根据每条回路的流量计数据,确认重点巡查区域。失水量每天统计一次,改为每小时统计一次,进一步精细管理挖潜增效,争取更大的节水空间。通过统计数据发现,由于各支路所供热用户的性质不同,发生失水量高峰的时段也不同。如纯粹的居民用户,发生失水的时段一般在晚18:00一22:00及早6:00—8:00;而所供热用户中有餐饮、服务单位失水一般在午、晚就餐的时间。据此,除每天两次的常规巡检外,由队干部带头在失水量高峰时段加密巡视。此外,还发现日失水量与室外温度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即当室外温度升高时,日补水总量亦相应的减少。因此,以临盘社区为例,在运行季中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9方,后期每小时补水量超过7方,立即组织突发巡线;

3.2加强部分暖气不热等原因住户回访工作,减少住户私自放水;

3.3加强失水工作的对比分析状况,使用数据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况,及时上报;

4.坚决打击用户放水现象,进行广泛宣传和稽查

4.1结合测温、维修服务检查用户供热设施,制定用户设施检查制度,填写用户设施检查记录;

4.2对居民加强放水危害性和相关处罚政策的宣传;

4.3供暖前期,两次对主管网的各处和入户的过滤器进行集中清理,以消除过滤网堵塞对暖气不热的影响;同时,对部分不热区域也落实针对性处理。如:进行单线拆冲试验以解决支线进出水闸门的堵塞情况;

4.4供暖前期,即进行暖网冷态循环,并对各住宅楼进行三次集中排气。根据居民供暖回访调查情况开始集中解决暖气不热的会战,解决部分楼房因暖气片堵塞严重导致的多年不热的难点问题;

4.5供暖管网中加入臭味剂进行防盗水。

四、供暖系统失水治理效果

表2 2012年11月~2013年3月临盘区域供暖系统日失水量统计

1.经济效益

供暖初、中、后期的失水量比实施前共降低了5345方,直接减少损失约11.67万元。

2.社会效益

篇7

我国的垃圾分类事业在逐步发展中进行了许多年,现如今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效果,垃圾分类行为已经日趋增多。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开展后取得了许多成就,如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了提高、降低了污染、变废为宝等。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任务仍然较艰巨,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垃圾分类中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居民的素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也不相同。垃圾源头分类是重要环节,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态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城市居民大多数对垃圾分类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但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已经养成了垃圾混放的习惯,目前仅仅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并没有落实行动,居民参与率不高,垃圾分类政策深化落实有一定难度。本文认为原因有三条。第一,居民没有专业的垃圾分类知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用于垃圾分类,随着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出,“干垃圾”“湿垃圾”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让人划不清界限,居民缺乏专业素养,故在平时垃圾投放时仍然是统一投放。第二,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已习惯统一混放垃圾模式,已养成了行为习惯,加上目前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只在少数区域推广,大多数城市尚未推出强制性政策督促居民垃圾分类,因此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第三,居民社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我国一部分社区仍只设置“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而不是配备四种专业垃圾桶。由于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无法配合进行垃圾分类。

(二)基层执行力不足,缺乏监管

我国提出垃圾分类政策已经有很长时间,但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足,没有真正重视宣传工作。第一,因为一部分城市尚未推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政策,各社区管理人员并未对垃圾分类足够重视。某些地区甚至出现社区负责人对垃圾分类回收政策推诿,对工作互相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垃圾分类问题,但没有落实到基层,无疑给垃圾分类政策的施行增添了难度。第二,政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城市虽已配齐专业垃圾桶,但仍采用传统粗放型垃圾处理方法,就地填埋或焚烧,这一方式严重污染环境。第三,政府尚未对垃圾分类进行专业立法,各地缺少强制性文件的推出,缺乏整套法律法规支撑。部分地区立法空白或立法内容笼统,无法真正落实垃圾分类政策。

(三)专业垃圾分类公司规模有限,形式单一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高与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的指导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城市专业垃圾分类公司数目较少,规模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目前,专业垃圾分类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企业,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垃圾分类公司进入社区,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同时,社区还可将生活垃圾外包给专业垃圾分类公司管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此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增强二次循环。

三、完善我国城市垃圾分类事业的对策建议

(一)协助居民树立环保意识,提高主体参与率

近些年來,我国居民素质有所提高,但对于垃圾分类这个名词依然生疏。国家应加大宣传工作,使居民更快接受这一新理念,应落实到各城市各社区,明确社区管理者责任,在社区通过讲座、横幅、标语、入户宣传、社区宣传栏公布、微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垃圾分类问题向居民作进一步的宣传,积极宣传垃圾分类政策。社区应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更好地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使居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但是垃圾分类问题要因地制宜,各地市居民的综合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落实垃圾分类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有关部门出台的正式文件,采用多种方式向居民进行宣传。此外,学校也应注重对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通过科普讲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垃圾分类意识从青少年抓起,通过青少年带动成年人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

(二)各部门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篇8

随着蚌埠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人口集中,垃圾排放量也同步增加,造成污染加重,甚至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虽然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来,居民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乡镇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乡镇居民深切感受到生存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渴求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同时乡镇加大了对乡镇的保洁力度,垃圾处理步伐加快,基本做到了定点归集、集中堆放或填埋。但是,乡镇垃圾尤其是边远乡镇的垃圾处理,受地理、运输成本等客观条件所限,其处理难度较城市、城郊地区要大得多,污染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1 乡镇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蚌埠市辖4个市辖区、3个县,共设36个镇、19个乡(其中民族乡1个)。蚌埠市农村清洁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多措并举改善农村环境,至今已完成39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投入资金4 680万元,初步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其中2012年实施的10个乡镇的农村清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由市、县住建部门集中采购的垃圾压缩机、板车、小型垃圾运输车、垃圾桶已分发到各个乡镇并投入使用。

据调查,蚌埠市已初步建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形成了村有保洁员、镇(乡)有环卫队的保洁队伍,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系列基本制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乡镇镇区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全覆盖。2013年蚌埠市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垃圾处理统筹规划和配套建设,计划实施10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以改变农村垃圾污染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乡镇中,垃圾的处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垃圾场选址不合理。有的垃圾填埋场离乡镇居民住房很近,有的还离水源很近。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恶臭和苍蝇,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因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乡镇尤其是边远乡镇的垃圾填埋场,实际上就是垃圾露天堆放场,没有建设配套的垃圾渗滤液、填埋气体收集系统。由此产生的垃圾渗滤液四处漫延,同样带来恶臭等环境问题。三是处理方式过于简单。乡镇生活垃圾和畜禽养殖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采取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方式,没有及时对垃圾进行掩埋、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散乱堆放和随意焚烧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乡镇将垃圾随意倾倒在河沟、洼地或山谷。集中填埋变成了“集中污染”。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污染了环境空气,而且对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造成了潜在的威胁,特别是蚌埠市地处淮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是十分宝贵和需要珍惜保护的,一旦污染,无法恢复。

3 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各乡镇要加强市容环境政策法规的宣传,大力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卫生意识。市容环境管理局要抓好培训工作,全年举办市容环境管理、垃圾清运处理培训班2~3期,重点对各乡镇分管领导、具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各乡镇市容环境管理作业队伍懂政策、懂业务、善管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针对乡镇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对具体解决办法和措施进行研究。乡镇垃圾问题是一项民心工程,积极抓好该问题,切实为民排忧解难。同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能动作用,引导乡镇居民除陋习、树新风,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1-2]。

3.2 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充分把握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机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编制乡镇垃圾处理专项规划,将其纳入县域的生态整体建设规划中。县级政府统一负责规划或审批镇垃圾处理方案,具体设计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技术单位承担。二是合理布局。明确乡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布局和规模。离县城垃圾处理场10 km以内的乡镇,对垃圾采取“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模式;其余乡镇,根据一定辐射半径,以片区为单位建立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填埋场要远离饮用水源、河道和人口居住区,选择集雨面积小的沟壑等地。以乡镇为单位,合理规划规模化畜禽养殖区、禁养区和控养区。三是科学处置。对乡镇垃圾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卫生填埋。对新建的垃圾填埋场,注重底部防渗处理及渗滤液管网建设,加强对渗滤液和恶臭的处置。对现有乡镇垃圾填埋场进行定期杀菌消毒、素土覆盖,及时恢复填埋地的生态环境[3-4]。

3.3 规范管理,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乡镇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县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权限授予乡镇政府,使其有人办事,有权管事。同时完善考核机制,把做好乡镇垃圾处理工作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行任期目标考核。由市目督办、市容环卫局负责检查考核。2个部门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例会,印发督查通报,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或效果不明显的,下发催办通知书,并由市目督办备案,作为对乡镇年终卫生考核的依据。

另外,可借鉴其他地市的先进经验及高科技技术。如浙江省宁波市象山鹤浦镇建设42座太阳能垃圾处理站,覆盖全镇所有建制村,在生活垃圾处理上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在宁波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制定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太阳能生态处理点的管理办法、监督制度和分类制度,并且实行垃圾运行考核专项奖励措施,大大调动了清运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垃圾处理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由专门环卫公司负责运行管理,聘请垃圾处理技术人员,实行工资和可回收废品利润业绩挂钩。公司负责人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到处理点检查,根据入仓垃圾分类情况予以奖惩,使乡镇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5-6],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 阳成贵.浅谈农业污染与防治[J].遵义科技,2010(1):42-43.

[2] 张文彬.三门县农业生产污染源调查及治理对策[J].浙江柑橘,2009,26(4):21-23.

[3] 郭宝强.乡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创建[J].民营科技,2011(10):153.

篇9

[3] 肖媛媛,中国因外来物种入侵年损失1200亿,治理投入难估[EB/OL]:.http:///gn/2012/09-12/4176351.shtml, 2012-9-12.

[4]王茂锋,广东省以成为全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省份[EB/OL]:.http:///ShowInfo.aspx?Id=13639,2010-11-30.

[5] 郎荐辕.广东原生态警报:外来动植物种大入侵[EB/OL],http:///html,2009-8-3.

[6] 李霈韵.广东惠州水浮莲成灾 两江变成“大草原图片来源于中新网新闻[EB/OL]:http:///tp/hd2011/2015/04-10/503519.shtml,2015-4-10.

[7] Bax, N., Williamson, A., Aguero, M., Gonzalez, E. andGeeves, W..Marineinvasivealienspecies: athreattoglobalbiodiversity[J].Marinepolicy,2003,27(4):313-323.

[8] Daab, M.T.andFlint, C.G..PublicreactiontoinvasiveplantspeciesinadisturbedColoradolandscape[J].InvasivePlantScienceandManagement, 2010,3(4):390-401.

[9] 柏成.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保护,2002,(8):21-23.

[10]陈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生物多样性,2001,9(4):466-471.

[11]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J].生物多样性,2002,10(1):119-125.

[12]吴金泉.发达国家应战外来入侵生物的成功方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32(5):1040-1055.

[13]黄泽文,练惠通,田丽粉,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3):35-39.

[14]黄泽文,练惠通,王禾军等.广东地区重要农林入侵植物的防治与利用[J].农业科学与技术: 英文版,2014,15(5):846-849.

[15]练惠通,黄泽文,张波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0):6695-6698.

[16]练惠通,黄泽文,朱文忠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水葫芦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古今农业,2014(1):17-25.

[17]张波,黄泽文,练惠通等.广东重要农林有害外来生物飞机草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7):114-118.

[18]张波,赖韦文,王美兰等.广东农林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历史考察[J].福建林业科技,2015,42(3):147-152.

[19]王艳玲.农林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的问题建构与社会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4.

[20]张波,王日芳,赖韦文等.环境社会学视角下广东外来入侵生物福寿螺的危害分析--兼谈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与管理[J].农业灾害研究,2014,4(12):34-38+65.

[21]王超,李慎磊,陆永跃.基于认知程度评估的红火蚁管理策略与方式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0):232-236.

[22]Andreu, J., Vila, M. andHulme, P.E..AnassessmentofstakeholderperceptionsandmanagementofnoxiousalienplantsinSpai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9,43(6):1244-1255.

[23]Bardsley, D. andEdwards-Jones, G..Stakeholders' perceptionsoftheimpactsofinvasiveexoticplantspeciesintheMediterraneanregion[J].GeoJournal,2006,65(3):199-210.

[24]Colton, T.F. andAlpert, P..Lackofpublicawarenessofbiologicalinvasionsbyplants[J].NaturalAreasJournal,1998,18(3):262-266.

[25]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Socialperceptionsoftheimpactsandbenefitsofinvasivealienspecies: 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J].BiologicalConservation,141(12):2969-2983.

[26]IkedaT, AbeG. PUBLICAWARENESSOFINVASIVEALIENRACCOONS (ProcyonIotor) INJAPAN[C]// AbstractsofManagingBiologicalInvasionsunderGlobalChange――InternationalCongressonBiologicalInvasions. 2009.

[27]Vanderhoeven, S., Piqueray, J., Halford, M., Nulens, G., Vincke, J. andMahy, G..PerceptionandunderstandingofinvasivealienspeciesissuesbynatureconservationandhorticultureprofessionalsinBelgium[J].EnvironmentalManagement, 2011,47(3):425-442.

[28]Eiswerth, M.E., Yen, S.T. andvanKooten, G.C..Factorsdeterminingawarenessandknowledgeofaquaticinvasivespecies[J].Ecologicaleconomics, 2003,70(9):1672-1679.

[29]García-Llorente, M., Martín-López, B., Nunes, P.A., González, J.A., Alcorlo, P. andMontes, C.Analyzingthesocialfactorsthatinfluencewillingnesstopayforinvasivealienspeciesmanagementundertwodifferentstrategies: eradicationandprevention[J].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48(3):418-435.

[30]王禾军,黄泽文,李桂友,等.广东惠州主要农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与防治史研究――以博罗县为中心[J]. 古今农业,2015(2):9-21.

[31]PN050.广东惠州十年鏖战红火蚁近千亩农田因蚁撂荒[EB/OL]:.http:///a/20141117/42488759_0.shtml,2014-11-17.

[32]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40-49.

[33]田万慧,陈润羊.甘肃省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年龄, 性别, 文化水平群体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33-39.

[34]郝明月.垃圾分类中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探究――北京市居民垃圾分类现状及环保意识的调查[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2):5-10.

[35]刘丽梅,吕君.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管理部门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60-165.

[36]唐学玉,李世平.安全农产品生产户生态环境意识研究――以江苏省321户无公害韭菜种植户为例[J].生态经济,2012(4):104-106+117.

[37]周锦,孙杭生.江苏省农民的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47-52.

[38]Beck U. World at risk[M]. Polity, 2009.

篇10

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挑战

1.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首先,从全局角度看来,现阶段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让人可喜的成绩,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不断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已经初具规模。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评价、管理、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而这无疑会给我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带来阻碍。其次,从社工人才年龄、性别、组成等角度看来,社工人员中女性数量居多,青年数量居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可占70%左右,然而很少有社工清楚自身的岗位职责,而这无疑会影响社工工作的实际效果、影响社工能力的有效提升。

2.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我国社区治理问题不断暴露。由于社区服务质量未能契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以至于百姓对公共服务产品不满问题日益严重,百姓对于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视度有所下滑,而@无疑影响了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降低了社会组织的活力。对于新城街道而言,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挑战主要有三:第一,社区内人员结构不断复杂。拆迁征地以及新居民的不断涌入以及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社工服务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加,为保证服务质量,社工人才必须拥有更为全面的素质才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第二,社工服务的需求不断多样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公共服务事业的要求,尤其是居民养老、公益创投、环境治理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恰巧是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治理之中普遍匮乏的。第三,社区服务管理行政化发展问题严重。由于社区服务管理扁平化发展不到位,行政化管理问题依旧严峻,居委会工作形式主义问题严重,硬性指派任务居多,却鲜有能够在服务社会群众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项目。

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落实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对于新城街道而言,建设社工人才队伍可以从如下四点出发:

1.强化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充分考虑社工队伍的年龄、文化等情况,为之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如新城街道开设了“社区干部夜校”,此举不断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社工人员的素质。其次,努力构建学习型社工培养氛围,为社工提供深造的机会,鼓励社工深造提高自身学历、素质,如2015年推行的新城街道“三年社工行动计划”,鼓励45周岁以下社工人员积极参加全国社工考试。再次,善用高校教育资源培养优秀社工人才,在充分考虑街道、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资源的基础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经验传授,开阔社工人员的眼界,丰富社工人员的经验。最后,充分发挥“社工互监”作用,帮助社工人员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在积极改正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2.合理的安置社工人才岗位

首先,充分调查社工人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尽可能为社工配置最适宜的岗位,在发挥社工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地调动社工服务的积极性,全面提高社工服务质量以及社工服务的主动性。其次,构建科学的跨界训练机制,努力将社工人员培养成各项全能的综合型人才,以确保社工在进入社区之后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快速的完成相关的管理服务工作。最后,积极构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机制,以社区为基点开展大面积的社会服务工作,在提高社会对社工服务认可度的同时,为社工事业发展、社工队伍壮大创造良好条件。

3.科学的评价社工人才素质

首先,完善人才晋升机制,拟颁布《新城街道社区设置专职专业社工岗位的实施方案》,为社工人员发展、晋升提供明确的制度指标,以鼓励社工人员进步,提高社工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建立科学的社工人员评价机制,结合街道社区干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及公益项目创投比赛等,从社工服务工作质量、社工服务工作态度、社工服务技能等角度出发全面评价社工人员,帮助社工人员掌握自身的缺点与不足,进而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

4.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

首先,构建社工人才发展职业规划设计,引领社工准确认识自身的职务,进而能够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其次,大力推广“价值计酬”理念,完善制定了《新城街道社工技术职务考核工作办法》,合理化社工的薪资待遇,构建良好的薪酬保障机制,从精神鼓励、经济鼓励两个层面出发帮助社工人员感知归属感,进而使之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全身心投入社区服务。最后,在人才聘用方面,优先录取高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基层社工专业人才,并为之提供丰厚的薪资待遇,以招聘录用为契机激励社工人员进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相关者不懈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在具体落实时,相关人员一定要充分的考虑社工人才队伍的现状,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安置社工人才岗位、科学评价社工人才、构建良好的社工人才激励机制出发,以全面提高社工人才素质、打造优质的社工人才队伍,进而为社工事业的良性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淑玲,王冉,丹红. 社工人才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01:82-83.

篇11

一、引 言

社区报纸是源于美国的一种小型地方报,它面向的是社区内小范围、指向明确的读者,充当“全面报道所在社区的一切”的角色[1]。与大报相比,社区报是“分众媒介”,在中国传统媒体碎片化的现状下,社区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并将成为我国大众媒介的新生力量。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早在2000年左右就引入了社区报,但能坚持到现在的已所剩无几,只有一些依托传统传媒集团的社区报仍在维系,而西部地区的社区报纸至今尚未启动。但据互联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苏省现有社区报十余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研究分析江苏省社区报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我国社区报整体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课题组对《新坝风采》、《钟楼之声》两份江苏省社区报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促进社区报健康发展的策略。

二、江苏省社区报的办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江苏省社区居民对读报纸有着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社区事务关注度高,为社区报的创办、发行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大量的受众。但调查发现社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办报主体未能正确认识社区报纸的作用,办报理念不清晰

社区报关注的是城市中的某个特定区域,服务核心是社区。报纸应通过对内容的筛选塑造社区个性,从而形成社区的主流价值观。虽然《新坝风采》和《钟楼之声》是江苏省创办较早的两个社区报纸,但它们都没有正确认识到报纸在社区中的重要作用。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新坝风采》的创办是由于东台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东台市规模较大的社区之一,新坝社区借此提升社区的影响力,加大宣传。而《钟楼之声》是在《泰州晚报》记者的提议和帮助下创立起来的。“不可代替、难以共享、时时贴近”应该是社区报纸在内容上的定位,社区受众居住相对集中,对本社区及周边发生的新闻与资讯的需求强烈。因此,在办报理念上,社区报需要在较小的半径内——即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享有共同的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的一个大区或几个相邻社区的“大社区”范围,为社区读者提供服务;在新闻报道内容上需要专注于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报道和与生活相关度较高的服务类信息。

(二)报纸版面简单,信息量少

《新坝风采》自2011年9月出版第一期以来,报纸共设有一句话新闻、民生服务直通车、民生民聊、健康小常识等板块,但出于信息量少及节约版面的考虑,每期报纸板块设定不固定,平均为4~5个板块,每期版面仅有一张8开打印纸大小,信息量较少。有时甚至主要内容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汇报,居委会成为报纸的主体,而社区居民成为了配角。由于考虑到印刷费用等问题,报纸全部为文字,没有配图、插图等,全部为黑白打印,看起来较为简单,缺乏美观。相较《新坝风采》,《钟楼之声》的设计内容丰富,包括社区留言板、社区传声筒等互动板块,为居民和居委会间的沟通联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能够发挥社区报纸应有的功能。为提高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报纸中几乎每篇新闻报道都配有彩色插图或照片。但也正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大量插入的彩色图片使得每张报纸的印刷费用大幅提高,而经费的紧张又限制了其正常出版。由于社区报版面简单、信息量少,最终导致社区报在社区内的影响力不大。

在美国,社区报记者和编辑的工作是深入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中,他们每天出现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与人们热心交谈、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写出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在我国目前由于报纸的影响力小,同时受到编制、工资等问题的制约,使社区报难以吸引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加入,这成为社区报纸发展的一大瓶颈。据调研,《钟楼之声》和《新坝风采》在采编人员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几乎没有专业的记者和编辑,而是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当起这一重任。报纸都是由一个人承担起来,并且办报纸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很难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报纸中,更不用说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发生的点点滴滴。

(四)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支持

由于影响力小、没有正式发行的刊号等,使得社区报纸的资金来源非常有限,目前江苏省社区报经费来源主要有社区居委会提供和广告公司赞助两种形式。如泰州市新坝社区的《新坝风采》,资金由社区居委会提供,由于资金有限严重限制了其发行量和出版频次。相较于居委会出资的《新坝风采》,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社区只能依靠广告公司赞助。但是广告公司由于利益关系,赞助缺乏约束性和连续性,会让社区报的发行陷入困境。如《钟楼之声》在只发行一期小样之后,难以支付每月出版一次的费用,最终停办。另外社区内的变动、企业资金紧张、发展战略的改变等一系列因素都会造成社区报纸因无法得到资金支持而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单一的资金来源成为制约社区报纸发展和扩大发行的瓶颈。

(五)创刊审核标准严格、难以获得刊号

课题组调研的两份社区报纸都没有刊号,这就制约了它们大规模发行和刊登广告、拉取赞助。根据江苏省新闻出版总局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报纸和普通报纸一样,若公开发行需要依据国务院令第594号《出版管理条例》第十二条的内容申请刊号。若社区报不以盈利为目的,可参照江苏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准印证核发标准,向当地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申请“内部资料准印证”编号。因审核标准严格、难以获得刊号,使得社区报面临没有合法地位的尴尬境地。

三、江苏省社区报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社区报提出“大社区”概念

在城市中,人们通常将一个住宅小区定义为社区,社区报中的“社区”也通常如此定义,江苏社区报多模仿美国,以传统小“社区”为范围,正如新坝社区和钟楼社区,两份社区报皆以本住宅小区中的人群为受众。然而一个社区人数有限,小区居民认同感较差,并且难以获得足够的新闻来源与广告来源。由于中美两国的巨大差异导致水土不服,与传统社区报的区域范围不同,社区报以在一定范围内享有共同的教育、休闲娱乐等资源的一个大区或几个相邻社区为发行范围,及以“大社区”为受众范围[2]。新坝社区位于东台市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周围有几个规模较大的社区与之共享同样的基础设施、商店公司与基础医疗设施等,并且社区周围有多家大型超市与商场,在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商家表示如果有覆盖附近几个社区的影响力较大的社区报纸,愿意在上面投放广告。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普遍对周边社区的事务较为感兴趣,普遍对广告的接受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大社区概念的引入可以丰富社区报的内容,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二)提前进行媒介产品策划,突出社区报自身特色

要创办一个成功的报纸必须针对消费者有独特的卖点。报纸产品策划过程中,更要加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本社区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第二,对本地新闻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第三是准确定位。通过提前策划分析,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如受众定位,即办给谁看;功能定位,即确定媒介所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能,这是立足于受众需要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市场定位,即竞争市场在那里;内容定位,要注意寻找读者阅读意愿中的未知点,并在借鉴中创新;风格定位,即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综合表现出来的格调和特点,要注意塑造与众不同的媒介形象。

(三)加强与当地媒体合作,广泛发动小区居民参与

由于目前社区报纸的办报状况难以吸引专业的媒体从业者,解决问题的一个折中的方法便是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合作。上海第一张经国家新闻总署批准的社区报《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新民晚报以牵手区域性报纸为突破口,有效整合资源,创造”母报”带”子报“的发展模式,渗透目标细分市场。要办好一份社区报纸,专业的记者与编辑固然重要,但是社区居民也是一支有力的生力军。陈凯在《走进美国社区报》一书中,提到过“煎蛋新闻模式”,即专业记者对社区最关键的硬新闻是蛋黄部分,偏软的社区话题让居民提供,这是蛋白部分。只要正确启发引导,就能让居民加入社区报纸的制作中真正成为报纸的主人。

(四)充分发挥社区报在社区自治中的作用,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基层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政府主导的行政全能主义管理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社区自治这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被提上日程。“善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种理想模式。善治的基本要求是“公开透明”。社区居民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和政府政策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居委会的各项工作与政策都要透明公开,不仅让社区居民了解,更要接受监督。社区报可以为社区居民与居委会的联系建立桥梁,增强沟通交流。善治还强调“公众的参与”,这种参与指的是政治参与、组织成员的组织参与以及社会生活的参与。善治离不开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真诚和密切合作,公民积极的建设性参与和对公共部门权威的自觉认同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和关键[3]。社区公民作为社区报的记者、编辑,更加关注本社区的事物,并有发表意见的平台,才能参与社区自治,社区报纸为社区自治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在中国,传统媒体碎片化的现状为社区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社区报这种区域性出版物正充满活力,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它将充分融入社区生活中,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

参考文献:

篇12

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策研究

冼太夫人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

论公务行为道德选择的应然与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的情感表达

关于儒家“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与发展

基于政府采购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浅析中国物权登记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

西方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实践及启示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安全与风险防范

O2O商业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探析

前后李鸿章的“联俄”外交

珠海西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隐形设计的力量——浅谈设计的情感化进程

从张恨水小说看传统通俗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基于社区的城市中年女性贫困治理策略研究

珠海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研究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

符号消费的谱系——鲍德里亚与《物体系》

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体育课的情境教学增进学生心理相容

时期中国易货偿债锡品数量辨析

保护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

珠海市老年人口终身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话语分析视阈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从韩剧看全球化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从双向需求互动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波德莱尔与爱伦·坡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

关于地方债管理中风险及对策的思考

日本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析论

控制理论变量: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

功能翻译论指导下的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广珠铁路珠海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先进理念深化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珠海市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学人之诗——浅谈屈大均诗歌的学问因素

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耕地流转问题探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论分析

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凡客体”的个案研究

国际物化知识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与东北农村人口出生素质的提高

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困境分析

篇13

一、我国城市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职权责不明确。社区建设管理及建设过程中职权不明确,其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导致其在工作中出现许多问题:首先,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其次,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再次,居委会人员选定存在不合理的选举和考评制度。最后,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使得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导致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二)主导主体思想观念陈旧。尽管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城市功能大大增加,社区建设基层组织中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却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纯粹“行政执行式”领导的惯性思维中,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部门领导于部,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下传统的管理方式,许多事情习惯于老套套、一竿子插到底的直接管理,有些权利习惯于自己揽着,怕放下去下边管不好、管不了。由于传统的街道管理是“眼光向上”面对上级,而非“眼光向下”面对基层群众,因而这种“计划、统一、权威”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发展。

(三)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人员队年龄结构的不适应,绝大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老龄化现象严重。再是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作用的发挥。主表现在:一是对社区服务、社区建设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二是缺乏组织、创新能力,缺乏敬业、丌拓精神。三是存在有缺乏服务意识。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单位来实现的,居委会作为单位体制的补充,它负有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功能还相对较少,工作比较简单,因而在居委会人员的任职资格方面,条件比较宽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社区服务与管理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居委会成员的非专业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对社区管理者的要求。

(四)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关系不畅。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

(五)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不足。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1]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大多是以老年人主,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正因如此,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二、针对我国社区建设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对社区居委会的认识。首先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在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事物服务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反馈功能的监督保障机制。应当要把各种监督机制实行有机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力求实现它们的合力,调动每一个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真正主体,形成群众监督的网络效应。同时在政府与居委会关系上,应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进而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同时让居民了解居委会的工作。增加居民对居委会信赖程度。

(二)健全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满足居民需要。社区作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而当下社区存在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专业化程度偏低。因此应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我国社区建设中,作为主人的居民参与程度很低,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居民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对社区的重大问题或事情,由居民自己决定,提出方法意见。例如居委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候选人的提名和选举应当逐渐由社区群众自己来掌握,并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进行规定,同时社区居民可对社区工作监督和评价。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同时居委会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多组织社区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居委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居民,应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身的潜力,并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关注居委会的建设,调整自治与完成政府交办工作的关系,才能把居委会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使居民明确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应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