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统计学问题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统计学问题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学问题分析

篇1

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

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

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统计处理方法。属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数据,可采用x±s法计算;这也适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将非正态分布转换成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对无法转换的偏态资料,应采用百分位数计算法。具体计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见文献。

4.对照数量:相应观察的病例数(包括分组)应不少于30例,这对制定某指标有临床意义的异常阈值尤其重要,这一点往往易被忽视。如在参考较多病例数据后,唾液游离E3的下限异常阈值应为第2.5百分位数,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数。否则,将会导致该指标产前监护的假阳性率增加。

三、t检验与校正t检验(t′检验)

这是文稿中极易混淆的一类计量资料统计问题。

(一)检验的注意事项

1.t检验的意义:t检验与所有统计分析相同,其结果提示现有差别不仅仅是抽样误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与t0.01犯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各为5%与1%。

2.统计意义与临床意义的关系:统计学有显著意义,而在临床上可能是无意义的,提示该研究应继续深入,以明确该差异是否真有显著意义;相反,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上却是有意义的,不能贸然轻易地下结论。应复查实验设计、方法、试剂及仪器性能、质控措施和实验数据等是否有问题,或尚需再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复测等。

3.t检验适用范围:t检验仅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包括偏态转换)和其方差是齐性资料的检验;t检验适用于可比性资料,即除了欲比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响的因素应相似。

4.t检验的结果判断:判断结果不应绝对化,P<或>0.05,分别表示可拒绝或接受原定的假设,但两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类错误;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绝原定的假设。

5.单侧与双侧检验:应预先制定本研究的结果是需行双侧还是单侧检验。对有把握确知某治疗措施或某指标是不会劣于现有的,才作单侧检验;若不知何者为优,应行双侧检验。因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单侧检验的概率(P)仅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说单侧检验较双侧检验更易得出差别有统计意义的结论,不可随意制定。一般讲,绝大多数研究以采用双侧检验为妥。

(二)t′检验与t检验的区别

当两样本均数的方差非齐性时,应以t′替代t检验。例如:甲组32例血清某指标值为53.9±49.6(μmol/L);乙组6例的结果为26.6±7.2(μmol/L),若不考虑两样本方差大小,t检验示t=1.331,P>0.05,提示两组血清该指标的平均含量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先作方差齐性检验,F=47.4,P<0.01,示这两样本方差差异有极显著意义。据此应采用t′检验,t′=2.952>t′0.012.875,P<0.01。显然,与上述结论恰恰相反。

四、卡方(χ2)、校正χ2与直接概率法(或精确法)检验

这三种检验方法为一类用途较广、但也易混淆的、适用于计数资料检验的方法。应注意,鉴于总数与理论值的不同,应采用相适合的检验方法。

例1.192例出生体重≥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51例与22例;3475例出生体重≥3500~40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85与265例;2451例出生体重≥2500~3500g的新生儿发生难产与窒息数分别为122与169例。3组的构成比:难产与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78.6%、5.3%、5.0%与11.4%、7.6%、6.9%。据此贸然认为出生体重≥2500~3500g为最佳新生儿分娩体重的结论是不可靠的。经χ2分析,后两组的难产与窒息率间和前两组窒息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均>0.05)。故可认为,单据本研究结果是难以得出上述临床上认可的结论的。这涉及到上述“统计无显著意义,而临床却是有意义”的问题,应进一步复查或增加样本测试。杜绝单纯根据百分率的大小贸然下结论。

例2.某药治疗感染衣原体(CT)的中、晚期孕妇各11例和36例,她们的新生儿感染CT数各为3例和23例。χ2检验得χ2=4.570,P<0.05。据此误认为,某药治疗中孕期感染CT孕妇的新生儿感染CT数少于晚孕期才开始治疗的新生儿感染数。根据统计原则,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4.9(<5)时,应采用校正χ2计算,得χ2=3.209,P>0.05。显然,正确结论恰与上述相异。

例3.以精确法替代χ2检验。某新技术测试8例卵巢内胚窦瘤患者,5例呈阳性反应;测试25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中6例阳性。χ2检验得χ2=4.042,P<0.05。误认为该新技术测前组的阳性率高于后组。但鉴于总例数33例(<40),且其中一个数的理论值为2.7(<5),故应改用精确法检验,结果首次计算P值,已达0.102,>双侧检验的有显著性意义的界限0.025,故P>0.05。结论也恰相反。

五、相关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以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面的统计指标。无论是正相关(r为正值)或负相关(r为负值),只是经相关系数的统计意义检验(如t检验)后,当P<0.05时,即示差异有显著意义时,才能依据|r|值的大小来说明两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因此,表示相关性,除写出r值外,应注明P值;切不可将相关的显著性误解为相关程度;也应注意:相关分析是不能单纯用于阐明两事物或现象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即使两变量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即有一定的统计联系),也不能证明它们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欲证明两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必需凭借专业知识从理论上加以阐明。

“相关”是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提示两个变量间的从属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由X变量值推算Y,与以Y变量值推算X的回归线是不一样的;直线回归方程的适用范围,一般仅适合于自变量X原测数据的范围,故绘制回归线时,X值切不能超越实测值的范围而任意延长。

可见,这两种分析,说明的问题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联系。在作回归分析时,一般先作相关分析,只有在相关分析有统计意义(即回归有统计意义)的前提下,求回归方程和回归线才有实际意义。决不能把毫无实际意义的两个事物或两种现象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

六、数据的正确书写

1.文稿内各数据的书写必须前后一致;总数应等于各分组的数据之和。

2.对不同指标,有其不同数据精度的要求,这应结合专业知识加以判断。如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测定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数字即可。

3.测定数据的书写,不能超越其测量仪器测试的精确度范围。

4.同一指标的前后数据应保持同一精确度。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成为2l世纪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门类之一。生物统计学是利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统计学不仅在传统生物学、医学和农林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现代的生物信息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统计学基础上的,系统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样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知识[1,2]。数理统计的基础思想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学试验调查和实验数据是生物统计学处理的对象,计算机为生物统计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老师或研究生问到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处理时涉及的生物统计学问题。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在科研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统计学的重要性,多数只是应付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媒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教学缺乏生动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体在课堂上主要以处理符号、文字、图形为主,而对基于大量运算才能输出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信息,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功能的表现明显不足。

生物统计学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统计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号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单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缺乏吸引力,学生们将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效率。讲这些内容时,就不能只以传统板书和幻灯显示的形式进行讲述,要把用复杂数学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计算结果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动画、3D影像,与学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关的软件结合相应试题的解析,将会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讲课的生动性和学生们对讲授内容的接收效率,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学实践环节较薄弱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物统计学知识,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4,5]。然而,由于教学计划中课时数的限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安排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加强生物统计的实践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训。

2.3 学生们缺乏学习主动性

生物统计学属于工具性课程,在科研的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数学生还未直接接触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科研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直观认识,难以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容易产生难学、不想学的思想。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反复强调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在学习阶段由于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学习兴趣不够。只有少数认真的学生会课下看书,仔细完成课下作业,多数的学生采用“应付式”的学习方式。“应付式”的学生会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业本,更有甚者课上不听讲,课下不复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关。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学生们有可能认为生物统计学对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时作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故他们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态度。

2.4 教材内容缺乏学生参与的先验设计

目前国内大多教材的设计仍是以传统模式为主,首先介绍概念、方法,给出公式,再举例印证。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证明,传统的教材组织和课堂讲述过程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会感觉枯燥,认为上课听讲与课后自己看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不会集中注意力,也不会主动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乏主动反馈、师生紧密融为一体的课堂氛围,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不能使用传统的填鸭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探究采用合适的教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进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效果。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素质教育融合入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考核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荣骞主编. 生物统计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丽娜,李春喜. 《生物统计学》立体化教材建设实践与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1):84-86.

[3]丁建华. 《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赵全等. 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体会.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8, (2):52―54.

篇3

引言

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已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美国课程标准(1989年NCTM发表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把“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学校数学要达到的五个目标之一;在其分项标准中,“数学用于问题解决”居于首位。日本数学教育界也十分重视“问题解决”,从1994年开始全面实行新数学教学大纲,把“课题教学”列入大纲内容,而所谓“课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数学课[1]。我国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作为并列的培养目标[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刘元宗(2004)认为,若要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成效,数学问题的设计是基础。数学问题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应根植于现实,是有趣的、能引起学生探索欲望的情境[3]。Stone(2006)认为问题的展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同的呈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均产生不同的影响[4]。同时,在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指导、及时地反馈会引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建构。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策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更是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问题。那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目前在我国相应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介绍了在美国有广泛影响力的两个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的系统: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并从问题情境的展示形式、系统的指导和系统评价3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个系统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支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最后为建设更加完善的数学问题解决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 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概述

贾斯珀系列和IMMEX都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典范,在美国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贾斯珀系列是由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在20世纪80年代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系统[5]。贾斯珀系列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抛锚式教学为主要教学设计原则,共创设了12个生动、逼真的历险故事作为问题的情境。这些历险故事都是以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为核心,同时融入了科学、社会学、历史等其他的学科,为学生呈现了广阔的问题探索空间。在富有情趣和挑战性的情境中,解决问题需要的数据被镶嵌到故事情境中,学生至少要经过14步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一个人很难独立地完成的,因此又为学生间进行合作提供了机会。贾斯珀系列最初的实验研究遍及美国9个州的16所学校,实验研究的结果充分表明了贾斯珀系列的巨大生命力。

IMMEX(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的缩写)系统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院教授罗纳德.史蒂文森博士(Dr.Ronald Stenvens)及其团队,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和其他促进教育创新和改革基金的支持下,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开发出来的用于培养、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在线系统(immex.ucla.edu)。目前,已有超过500,000名学生使用IMMEX系统,用于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6]。目前在该系统中,已经有超过100(包括了各个学科)个用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集。每个问题集都提供了具有挑战性的故事情节,并抛出了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寻找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并制定解题路径。在IMMEX系统中每个问题集的解决路径是多条的,而不同路径反应了学生不同的解题策略。

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在帮助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下面具体分析了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是如何使用技术在问题的呈现方式、系统的指导、系统的评价三个方面促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

二 案例的具体分析

1 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1) 贾斯珀系列的问题呈现方式

贾斯珀系列为每个问题赋予了丰富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以影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每个影片约17分钟,且都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性问题而结束[7]。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也同样镶嵌在故事情境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控制影片播放的速度、顺序,同时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进行相应数据的记录。

贾斯珀系列历险故事以影片的形式将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在影片中有真实的生活情境、真实的人物、真实的问题。这种情境的呈现方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和视觉听觉的冲击力,能够非常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解决问题。

(2)IMMEX系统的问题呈现方式

IMMEX系统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设计得非常巧妙,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获取途径基本是同构的。在现实生活中,问题解决过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是遇到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在真实情境中会存在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时间或费用),因此在付出代价之前需要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获得某些信息,之后再采取行动。这个过程是信息的筛选过程。也许在获得某些信息后才知道这些信息与解决问题是不相关的,这样的话就需要重新选择。

在IMMEX系统中,每个问题都发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情境中包含的大量信息都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首页中呈现给学生的是整个的情境背景,同时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类似于在现实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情境中包含的信息根据在具体情境中的相互关系被组织在不同的主题下(通过网页链接彼此关联),在网页中可以看到这些主题信息(在网页的上部,其下一级主题在网页的左边)。这些主题信息类似于现实中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点击需要的主题链接后,IMMEX系统并没有直接将网页信息呈现出来,而是先弹出一个确认对话框,提示学生如果认为该信息确实具有价值的话请点击“确定”,但同时会扣除一定的分数,如果点击“取消”则看不到相应网页中的信息,也不扣除分数。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获得都是要付出代价是一致的。如果学生选择“确定”,则表示学生认为该信息确实与问题解决相关,是值得付出代价的,否则表示学生认为该信息与问题解决不相关。

2 系统的指导

由于问题解决的情境通常都较复杂,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与情境相关的信息中,有些信息是问题解决必需的,而有些信息只是情境信息,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常常会迷失在扑面而来的大量信息中而找不到解决的路径。此时系统适当的指导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学生对完成任务会失去兴趣,产生挫折感并丧失信心,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1) 贾斯珀系列的指导

在贾斯珀系列中,学生与系统的交互除了系统能够向学生展示信息外,学生还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到系统的指导。贾斯珀系列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专家示范”。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查看专家的做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在这样的情境下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促进决策;或者当学生尝试自己的方法时,示范还可以给出指导和帮助。

(2) IMMEX系统的指导

IMMEX系统提供的帮助是在每个问题集的主题项中都包括了一个“图书馆”。在“图书馆”中系统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所必需掌握的学科知识,但是不包括任何提示信息。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忘记了某些具体的学科知识,则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查询。例如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用到“速度=距离 时间”而学生忘记了这个公式,那么他可以在“图书馆”中得到帮助。从图书馆中获取信息是不扣除分数的。在学生完成问题解决时,如果学生没有得出正确答案,系统还给学生一些提示信息,启发学生怎样顺利完成问题解决。

3 系统的评价

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不能只依据最后的问题解决结果来进行判定。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掌握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用的策略是进行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关键,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方面,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

(1)贾斯珀系列的评价方式

贾斯珀系列十分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在贾斯珀系列中,系统与学生的交互除了给学生呈现信息外,还包括对学生输入的解决方案的模拟,以作为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例如在贾斯珀系列的“成功蓝图”故事情境中,要求学生设计秋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考虑秋千架的摆长和秋千的高度的关系。有些学生将秋千架的摆长与高度设计成相等。当学生向系统输入他们的设计方案时,系统会依据学生的输入进行建模,为学生展示出他们的设计结果,当学生得到了他们设计的结果后会立即意识到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系统为学生提供的模拟模型如图1所示[9]。

这种形成性评价对提高学生思维是非常有帮助的,它使得学生有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反思发生错误的原因后纠正错误,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反馈信息的及时获得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

(2) IMMEX系统的评价方式

IMMEX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在于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面[8]。IMMEX独特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模拟了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获得形式,另一方面为捕获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可能。在IMMEX系统中,每个问题集都有多条解题路径,不同网页的浏览及其顺序代表了不同策略的选择。后台的服务器会捕获学生对网页的点击情况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学生的策略进行聚类,并将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如图2所示[10]。在目前的系统中一共将学生的策略聚为36类,教师可通过查看学生所属的类型详细地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

三 案例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各有自己独到之处,它们彼此之间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又相互补充,为建设更好地问题解决系统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1 在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上,贾斯珀系列采用的是影片的呈现形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逼真的问题情境、生动的画面,但毕竟拍摄这样的影片要付出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且系统的修改也非常困难。因此笔者不赞成这种情境信息呈现方式。IMMEX系统巧妙地利用网页间的链接关系模拟了现实情境中信息间的关系,在网页中依据情境的需要加入了生动有趣的动画或图片,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真实的问题情境。此外,每一个网页呈现的信息量与将所有信息同时呈现给学生的文字形式比较起来,这种呈现方式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IMMEX系统的这种信息呈现方式是很值得借鉴的。

2 在系统提供的指导方面,IMMEX系统提供的帮助相对较单薄,只简单地再现了相关的教科书中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简单提示。IMMEX系统强调的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希望对学生的策略进行区分,因此在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干预。但是在学生经过多次努力都失败后,IMMEX系统也没有给予帮助,这样学生会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情感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贾斯珀系列的专家示范功能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获得不同的帮助。这种帮助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因此对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的,贾斯珀系列的指导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3 在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面,贾斯珀系列重视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策略给予了及时的评价,而IMMEX系统的评价是在学生完成问题解决之后,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捕获及学生策略的分类。笔者认为如果能将两个系统的评价功能融为一体是非常理想的。

四 总结

本文分析了贾斯珀系列和IMMEX系统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系统的指导和系统评价三个方面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为我国建设更好的数学问题解决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两个系统都没能为学生提供个人指导等方面的欠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更完善问题解决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天孝,唐彩斌.美、日、德小学数学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78-81.

[2] 綦春霞.数学问题解决在中国的研究历史及其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12):32-35.

[3] 刘元宗.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2):54-59.

[4] Stone, J. R.,Alfeld, C.,Pearson,D.,Lewis,M.V.,& Jensen,S.Building academic skills in context: Testing the value of enhanced math learning in CTE[R].Minneapolis: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6:77-78.

[5] 王文静. 贾斯珀系列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2001,11:67-72.

[6] Ronald H. Stevens,Vandana Thadani.A Bayesian Network Approach for Model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on Scientific Problem Solving [A].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2006)[C].TAIWA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4053:71-84.

[7]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8] Charles T Cox Jr,Joni Jordan, Melanie M Cooper, Ron Stevens. Assess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J].The Science Teacher,2006,73(4):56-61.

[9]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

[10] R Stevens,A Soller,M Cooper,M Sprang.Model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Chemistry with a Web-Based Tutor[A].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2004)[C].Berlin Heidelberg,German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4,3220:580-591.

Analysing the System for the Problem Solving of Mathematics

MA Yu-huiZHOU YingHUANG Rong-huai

篇4

1.1 调查对象: 18岁―30岁在读和已毕业的大学生。男性476人,女性281人。

1.2 方法:参照汪向东等[1]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设置问卷,采取网络无记名问卷投票形式,须填写年龄、学历、在读与否等相关个人信息以备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样本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调查结果显示提交调查问卷的757人中,有情绪问题者612人(80.8%),无情绪问题者145人(19.2%)。有学业问题者391人(51.7%),其中学习动力不足者98人(25.1%),学习目的不明确者78人(19.9%),学习动机功利化者215人(55.0%);有大学生活适应问题者366人(48.3%),其中生活自理问题221人(60.4%),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者108人(29.5%),考试焦虑者37人(10.1%);存在问题年龄阶段:26~30岁88人,23~25岁109人,18~22岁415人。存在情绪、学业以及生活适应能力的问题者比例明显高于无问题者。

2.2存在不同问题年龄的比较18~22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3~26岁、26~30岁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

3 结论

篇5

2011年统计学专业才作为一级学科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统计硕士的教学尚未形成体系。统计学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的开设历史短,各大高校对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及各个研究方向的培养计划还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模糊。课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统计硕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统计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统计的研究工作。统计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数学基础及数理统计基础较好。统计硕士的培养计划中,专门培养统计能力的课程较少,其余多是根据每个导师所研究的领域安排的课程,与统计直接相关的课程尤为缺乏。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例

随着社会的进步,统计学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统计硕士的教学形式却还很单一。统计硕士教学多是板书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只有极少数的课程由学生讲解或讨论。这些少数的课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课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领悟,但统计学基础知识并没有巩固。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应用广泛,通过各种软件来实现取据的分析。高校开设的软件课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软件等,掌握这些软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实际中来运用。教学实例的欠缺,让统计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或应用统计知识时困难重重。

二、方法建议

1.合理规划研究方向

目前统计学硕士教学中存在统计学各研究方向教学模糊。合理地规划各个研究方向及培养计划是培养统计硕士的基础。如今统计学渗透于各行各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离不开统计学知识。统计学研究方向的划分,需要结合统计学实际的运用及当前的研究领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设置,都要着眼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及与之相结合的学科,例如教育统计,应该结合统计知识与教育学的知识,而不是单方面的教育或统计知识,统计学的作用就是运用统计知识处理解决其他学科的实际数据等问题。

2.适当增加教学课程、教学实例

研究生的课程较少,统计学更需要掌握好理论知识再运用于实践。增加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增设统计学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加强统计学知识的学习。统计学是研究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的结果正确地推断出某种现象规律的科学。统计学教学与实际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学实例不仅能加强专业方向的研究,还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强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学

统计硕士的教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改变目前教学单一的一种方式。通过数据收集,根据所学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及提出建议。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运用,而且加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除了统计软件的教学,学生还可通过感兴趣的实际案例来学习掌握知识。学生讲课的形式也是一种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提前准备要讲的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篇6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人际交往能力差

之前我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听课很认真,每次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都很好,对老师同学也很有礼貌,班级里的事情也很热心,就是有一点,不善言辞,很少最别人主动沟通,并且家庭作业几乎都没有按时完成。后来我去他家家访,到那才发现原来这个孩子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只留下他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平常爷爷奶奶只管孩子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对于学习没有上心,并且农村里的老人知识水平有限,好多内容他们根本就不懂。另外,由于没有父母和伙伴玩耍,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谈,久而久之就变得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因此,这个学生的家庭作业经常有不会做的,没有人去问,也不想去找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作业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

2.缺乏母爱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字眼,母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爱,但是这对于那些留守儿童来说简直跟奢求一般,他们常年与母亲分别,没有机会去感受来自母亲的爱,很多学生因为这点脾气很暴躁,上课不认真听讲,跟老师斗嘴,非常的叛逆。就比如我班里的一个学生,他的父母离异,跟着父亲,但是父亲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就在了家里,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心理已经收到了很大的伤害,从小就有一种叛逆心理。上课的时候这个孩子总是说悄悄话,说他两句还会大吵大闹,课下作业完成得也不认真,成绩更是不值一提。相比其他的学生,这个学生似乎是班里最难管教的,后来我了解到他的家庭信息,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

3.学校学籍管理不健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学籍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的统计,还有利于教学的评价。但是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在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学校中应用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常出现瘫痪状况。二是,县、校端学籍系统“留守儿童”的名单导出和维护功能存在一些弊端。

二、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策略研究

1.用爱心,多关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大都心智发展不健全,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教师需要多加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多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走出自卑,走出心理阴影。另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课上多让他们回答问题,课下多一些时间进行辅导,鼓励同学们一起玩耍,多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帮助。

2.多鼓励,多引导

留守儿童缺乏的就是鼓励与关爱,他们往往都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教师要多加引导孩子,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绝对不能体罚或者辱骂,要用最温暖的方法来教育引导孩子。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底子都不是很好,教师在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发现有同学不懂立马进行指导,不能让孩子模棱两可,恶性循环,会导致成绩的严重下滑。

3.建学籍,作依据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奶奶爷爷抚养,但是这一代人的观念、行为方式已经落后了,对于学生的管理他们根本就是力不从心。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情况,学校应该从学籍管理中严格统计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及时更新留守儿童信息,改变原来的弄虚作假的问题。

在建学籍时,我们学校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现在技术比较发达了,学籍的建立通过一些特定的程序就可以完成。在建立学生学籍时,必须把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写清楚,具体的监护人也必须明确,还有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必须准确无误。只有这样,当学生在学校发生情况时,学校才能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另外,学籍建立以后不是万无一失了。为了更好的对学生们进行管理,还要定期更改学生学籍中的具体细节,确保学生掌握更精确地留守儿童的信息,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7

目前,国家图书馆拥有名为“统计学”的书籍约8100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对于统计知识的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统计学专业在各高校发展迅速,高校对于“统计学”书籍的需求逐渐增大。统计学书籍出版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从出版社角度出发,统计出主要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出版统计学书籍的数量和比例。见下图。

“统计学”书籍出版比例最高(23%)的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屈居第二的中国统计出版社,书籍比例仅为10%,与位居榜首的科学出版社存在较大差距。这是由于作为国家统计领导下的统计专业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的出版物主要有统计年鉴系列图书和以《中国发展报告》和《中国统计摘要》核心的统计资料图书。紧紧跟随中国统计出版社之后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统计学作为近几年的新兴专业,专业教学在理论知识和应用上都有了完善和发展,相关书籍出版越来越多,这些书籍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在校教授。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出版社的出版情况,本文选择了出版量排名前11位的高校出版社作为样本进行了深入统计分析11所高校中,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前三的高校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各自名下的出版社统计学教材的出版量也占据了高校出版社出版量排名的前三位。三者的出版比例之和为53%,占据了高校出版社出版量的半壁江山。统计学主要分为数理统计和经济统计。以经济学专业为特色专业的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名下的出版社的出版量也占较大比例。并且据统计,大多数教授出版统计学书籍的数量都在两本以上。以中国人民大学的贾俊平老师出版的《统计学》一书为例,目前已出版到第五版,可见高校出版社推出的统计学教材拥有姣好的消费市场。

二、从读者角度对统计学教材的评价

通过对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电商网站的检索,统计图书的销售情况和顾客对这些书的评价信息,从读者角度反映目前统计学教材出版中存在的问题。为方便研究具体读者评论的需要,我们选择前四个电商网站(当当、京东、亚马逊、淘宝)上总体销量排序靠前的20本统计学教材,设为组A;再随机选择总体销量排序一般但用户评论数大于或等于10的20本统计学教材,设为组B 。部分电商提供的电子图书不考虑在内,销量排名以2013年8月11日~12日电商网页搜索结果按销量排序后呈现的顺序为准,总体销量排序由对同一本书籍在四个电商网站上销量排名序号简均得到。

从读者在电商平台上的评价可以得到以下客观结论。从购买动机来看,读者购买统计学教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4点:教学或考研指定购买教材,专业学习辅助,工作需要,因兴趣自学,也有帮朋友购买等其他原因。其中前两条原因一共占将近78%,因兴趣自学购买教材占到12%,工作需要购买教材的有7%。

电商销售的统计学教材大多能获得读者的好评,在有关内容的较负面评论中,读者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纸张质量较差,错别字,概念解释错误或不准确,课后习题答案错误,例题老旧等。其中对于概念不清问题的反映最为普遍,占到29%,错别字问题占到25%。部分统计学教材附带习题和答案,但答案错误的问题仍较为普遍。纸张质量降低可能是电商网站成本控制造成。例题老旧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如有顾客指出教材中使用的软件操作方式在最新版软件中已不适用。可见,统计学教材的出版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统计学教材的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统计学教材的出版没有较为严格的法律法规界定,导致教材出版界较为混乱,不同方向不同课程各种各样的教材层出不穷,但是教材质量却受到质疑。目前我国大学教材的出版现状归结如下:

第一,我国统计学教材出版数量多而杂,出版界门槛的降低以及很多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没有统一规范的审核标准,使得大学教材的出版数量突飞猛进,但是许多教材在内容上差别不大,其目录及知识框架大致相同,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第二,我国很多统计学教材形式单一,体系刻板,不具鲜活性和创新水平。甚至,目前大学生使用的教科书中还存在着内容错误、印刷错误等现象,大学教材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出版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第三,我国的统计学教材与国外教材相比,在内容上也是偏于理论知识多,具体实例少,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以致用,在软件应用上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不够完善,在培养高校人才上是有很大缺陷的。

四、大学教材出版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教材出版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于国家政策改革、出版社、编书作者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从每个方面详细进行了分析。

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允许部分出版单位在做好做足本专业的前提下,涉足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专业图书出版业务。这一方面鼓励了专家学者编写专著,另一方面也是降低了出版门槛,正是由于出版门槛的降低,导致了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第二,出版社作为生产和传播教材知识和文化的桥梁,没有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甚至,某些出版社过于追求出版利益,在教材编写、排版印刷、纸张质量等方面出现纰漏,直接降低了大学教材的质量。

第三,近年来,伴随着高等院校教师评职称的潮流,各大高校教师对写书编教材有很高的积极性,甚至有人为此仓促出书,没有对书的质量和内容进行仔细筛选和斟酌,书目中还存在一些低级错误,这样的教材走进大学课堂必然会对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五、统计学教材出版的建议

篇8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01-04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WANG Xiao-fan1, LIU Ying2, LI Q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s the vital part of the TCM industrial ch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e link and industry lin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has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CM industrial chain. Because circulation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exchange and storage activities instead of manufacturing real products, they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be managed compared with producing activity. This would lead to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mpose negative effects on TCM industry. Based on scale economy theory,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and cobweb model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iscussed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CM industry; scale economy;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bweb model; economics

中药材流通是中药产业链流通环节中的首要部分,起着连接中药农业环节和中药工业环节的重大作用,关系到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药农业环节所创造的价值能否顺利转移到中药工业环节以形成最终的中药产品,关键取决于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材流通活动既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与价格,又影响上游药农的行为与决策,对整个中药产业链具有引导性影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B157);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YETP0800)

通讯作者:刘盈,E-mail:

响。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药材流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流通活动主要包括交换和储运活动,并不生产实体产品,创造的价值具有无形性特征,因而较之生产活动更难管理,导致中药材流通活动问题丛生,对中药产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1],成为中药产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瓶颈。笔者现基于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和蛛网模型等经济学理论对中药材流通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已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中药材储运问题分析

规模经济是指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储运活动上,随着储运数量的提高,平均成本会呈现下降态势。其规模经济性主要来源于储运设施设备固定成本的摊薄和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2]。但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因药农和个体商贩作为流通主体的分散性,规模经济性往往得不到体现,导致储运质量偏低且成本较高。

1.1 缺乏规模经济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中药材的储运问题主要集中于中药材市场自由交易过程中。在中药材市场交易中,药农和个体商贩往往采用“自家储存”和“卖到哪里拉到哪里”的方式完成储运。因多数中药材具有易受潮、易生虫、不易保存的特点,自给自足的储运方式难以保证中药材在储运过程保持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储运环节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

寻根溯源,这种低质量的储运活动是因规模经济性的缺乏所导致。对大量分散在市场中的药农和个体商贩而言,每家所交易的中药材数量有限,使固定成本摊薄和专业化分工难以实现。一方面,如果为保证中药材质量而各自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则高额初始投资难以通过储运数量的增加被摊薄,所建立的设施设备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单次储运的平均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其收入而使利润为负。因此,药农和个体商贩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建设储运设施,而是普遍维持着原始的储运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将储存和运输的各个环节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交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尽管储运质量会大大提高,但因单个药农和个体商贩的交易数量过少而使各专业人员的工作量过少,人员利用率过低且无法通过大量重复活动提高专业水平,因而药农和个体商贩也没有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分工。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中药材储运活动缺乏规模经济性,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1.2 分散性导致整体储运成本较高

目前,从事中药材流通活动的分散药农和个体商贩出于竞争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一般基于自身预测而保有库存,并利用自有条件进行运输活动。尽管每个药农和商贩都追求最低成本,但中药材流通业的整体成本却很高,其关键就在于分散性。

1.2.1 库存成本 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农和个体商贩的库存量一般是预测的实际需求与安全库存之和,其中的安全库存并非市场实际需求,而是为应对缺货风险而设置的。就单个药农和商贩而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则可使库存达到经济水平;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若将所有药农和商贩的最优库存加总,则达不到整体最优水平。其原因有二:①分散药农和商贩对市场需求预测仅仅基于自身信息掌握,准确度不及联合预测;②在同等缺货概率条件下,分别保持独立库存的数量要求远高于联合库存,因为联合库存可通过共享安全库存来应对缺货风险,而所有药农或商贩同时出现缺货的概率比单个药农或商贩要低得多。

1.2.2 运输成本 在分散运输模式下,药农和个体商贩主要采用单线运输支持交易完成。因此,为更快满足订单要求,往往在运输具达不到满载即发货,且回程空驶,运输工具利用率较低,导致平均成本上升。另外,目前中药材运输多保持简单的商物合一模式,即商流和物流相一致,商流发生的同时必须伴随物流的发生,使中药材在多次交易过程中不断被运往所有权所在之处,而每一次运输都会导致中药材都或多或少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损耗,且随重复运输活动而大大提高。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问题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完全清楚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产品详细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清楚这些具体信息。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其质量好坏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鉴别,因而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产生劣药驱逐良药及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的结果。

2.1 劣药驱逐良药

中药材不是药品,无法用说明书或成分表来表达其全部信息,且品种复杂多样,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现象较多,不同基源药材品种的功效不尽相同,且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只有道地药材才能发挥最佳临床功效。由于中药材鉴别方法和技术有限、鉴别人才匮乏、质量标准缺位及鉴别成本较高等原因,买方(主要为中药工业企业)很难对每个品种做到信息的全面掌握。买方不能区别良药和劣药,那么,良药和劣药的价格将是一样的,劣药的价值被高估,而良药的价值被低估。在这样的市场中,劣药的卖家愿意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药材,而良药的卖家却不愿意低于价值出售,劣药驱逐良药,直至将良药完全逐出市场。如果买卖双方具有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是良药;反之,买卖双方具有不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就只有劣药,消费者将被剥夺消费良药的权利。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知假售假情况频繁出现,公平交易受到严重阻碍,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2.2 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买方难以鉴别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生产的饮片和小作坊加工的饮片将以同等价格出售,而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的成本却远高于小作坊。在市场价格下,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导致中药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饮片加工活动。同时,很多药农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更愿意去进行饮片加工活动,甚至认为这种加工活动就是所谓的“流通加工”。事实上,中药材的流通加工应是为方便储运,使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保持原有质量而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加工活动,如进行包装、条码标签附加等,这些活动不增加药材本身的使用价值,但能使储运活动更顺利进行。然而,目前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现状是,由于小作坊式的饮片加工活动带来的利益远高于流通加工活动,因而中药材流通加工活动未完全执行其自身职能,而是超越流通界限去从事生产加工活动,代替正规饮片企业进行饮片生产加工,流通加工活动逐渐畸形发展为非正常生产活动,这些饮片加工活动缺乏相应的资质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 基于蛛网理论的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分析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的,在引入时间变化因素的基础上,论述特定商品在供需数量和价格变动上的相互影响[3]。该理论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4]。由于中药材市场符合蛛网理论的3个基本假定(完全竞争;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产品不是耐用品),因而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可用蛛网理论解释。蛛网理论认为,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此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发散型蛛网模型给出了中药材价格波动剧烈的经济学解释。

3.1 中药材供需市场状况

由于中药材供给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单个药农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然而,中药材的种植周期一般较长,在播种之后生产规模就确定下来,到收获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期的生产规模,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水平,但本期价格却取决于本期的供求关系。从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来看,药农根据上期的价格水平确定当期的生产规模,一旦中药材价格发生波动,下一期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会发生相应波动,价格波动对供给的影响较大,即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同时,由于每种中药材的需求量有限且较为稳定,人们不会因价格下降就多消费某种中药材,也不会因价格提高就减少消费,价格波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即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

3.2 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源

中药材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特点,使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符合“发散型蛛网模型”,市场均衡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如自然灾害、游资炒作等而被打破,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就会越来越大,造成市场价格和生产规模极不稳定。当某种中药材价格上升,药农就会大量种植该品种,但因种植周期较长,暂时无法缓解需求,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升,并继续刺激药农进一步扩大产量。此时处于种植周期中的中药材数量剧增至远超过需求数量。进入收获期时,市场迅速呈现供过于求状态,价格骤降,但需求并不会因价格下降而有所增加,供给却因上一期的大量种植而继续增加,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药农损失巨大,促使药农迅速减少中药材的播种,下一期市场就会呈现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正如“发散型蛛网模型”所描述的,一旦出现诱因,这种恶性循环就必然出现,如没有其他力量介入,市场无法自发将这种状况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正是中药材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的根源。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现规模经济

4.1.1 中药材共同配送 在中药材市场集中度较低的现状下,实现横向联合、共同配送是提高规模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应积极促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代替以往以单个药农为单位进行的中药材储运活动;在中药材流通环节,应促进个体商贩间的横向一体化,促进有规模的中药材流通企业发展与整合,促进中药材流通企业联盟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中药材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进行中药材的联合库存和交叉配送,降低整体平均成本。

4.1.2 加快引入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通过社会化分工将储运活动集中于专业企业,有助于在市场分散的条件下实现规模经济。但目前中药材流通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远低于一般物流产业的平均水平,因而应加快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社会化水平。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化优势和集中配置的资源,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进行储运活动,并将分散的中药材储运需求集中以摊薄固定投资的成本,还可在处理大量来自药农和商贩的储运业务过程中积累更丰富多元的经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4.2 减少信息不对称

4.2.1 健全和完善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2012年,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2012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商办秩函〔2012〕881号),提出建立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该体系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药材产品包装上的电子标签,实现对中药材产地来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药房使用等环节有关信息的追溯与查证[5]。目前,该体系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有4个,即保定、亳州、玉林、成都,确定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建设省份包括吉林、江西、河南等14个省份。健全和完善这一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既要建立各地方追溯平台,又要建立统一的中央追溯平台,在建立追溯平台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平台接口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使试点城市和逐步纳入体系的各地方追溯平台能够相互对接,并与中央追溯平台协同,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中药材信息共享和追溯。

4.2.2 加强和改进中药材标准与认证体系 经济学理论认为,标准和认证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和三级地方标准,主要用于以药品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活动,而中药材市场的现实状况要求中药材的相关标准涉及更多方面,包括源头的种子种苗标准,过程中的采收储藏标准,以及与中药材特殊性有关的道地药材标准等。因此,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应加快全国统一、多层次、覆盖全过程的中药材标准建设。在认证体系方面,2003年开始采用的中药材GAP认证体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认证范围有限、认证对象错位及认证监管困难等问题[6]。因此,中药材认证体系的改进与重构势在必行,使其真正成为中药材市场准入制度,成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力工具。

4.3 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

根据前述分析,中药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由中药材市场特有的供需状况决定,因而对“发散型蛛网模型”中价格循环链条中的关键点进行管理,是防止中药材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

4.3.1 减少价格波动诱因 中药材价格波动诱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如灾害、疫情等,也包括价格炒作等人为因素。减少价格波动的诱因应主要集中于减少人为因素,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技术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等行为,控制与减少中药材投机炒作。

4.3.2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调节供需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通过调节中药材供需水平实现价格调节,是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的重要举措。当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时,大量收储中药材以防止药贱伤农;当市场短缺、价格上涨超过预期时,将收储药材投入市场以平抑价格。

4.3.3 提高市场主体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能力 建立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需信息和价格信息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使药农、中药企业等各方市场主体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其对市场的预测水平,以做出更为合理的生产决策。通过基于准确信息的合理引导,使产区的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更加合理,保证药农收入的稳定和中药材的可持续供应;通过长期的资源信息追踪,保证野生中药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中药工业与中药农业的协作水平,使中药工业企业的生产规划和原料储备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边敏.关于构建区域性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规范化流通平台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12):3-6.

[2] 丹尼斯・W・卡尔顿,杰弗里・M・佩洛夫.现代产业组织[M].胡汉辉,顾成彦,沈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 邵作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解释――以大蒜价格波动为例研究稳定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25.

篇9

一、统计实验教学

统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而且也是学生的认识工具;学生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寻求者。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项目中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实验教学主要以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为平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对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科研文章撰写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在课下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项目,在生物统计学的习题课教学中专门留出自主习题教学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行结合进行答辩,并由其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完善。对于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项目组学生对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习题教学课上提出,并由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对科研项目的生物统计辅导,已成为学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教学特色,学院每年的学生科研立项数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

二、社会调查指导

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学生自己组建了环境协会和人类地球协会等学生团体,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社团经常组织较多的社会调查。课外交流中社团学生对调查设计,数据整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等相关统计专业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针对学院实际,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调查报表设计,整理等相关知识。老师与协会形成固定的互动联系,对调查的表格设计,调查点的布置,调查数据的获取方式以及调查数据的整理进行专业的指导。目前,生物统计学辅导已经成为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的调查更具科学性,自主分析解决调查中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湿地、城市垃圾等社会调查活动由于科学性的选点、调查和分析,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摘。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两年的生物统计教学摸索,我们已经将飞信和QQ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个专业建立有自己的讨论群,根据需要常常设有作业问题讨论、课堂内容讨论、实验设计讨论、调查问题讨论、科研数据分析讨论等话题。每班安排固定的学生对交流信息和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话题讨论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会对有关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交流平台老师也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对学生反应较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并作为问题在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在构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是网络交流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讨论话题(如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指导等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不断宣传,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基地。

四、野外实习指导

野外实习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植物、动物、生态学等学科都必须安排1~2周的野外实习内容。通过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态学“课题式”野外实习改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布点等统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在实习后,对学生进行相关统计软件和画图软件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在科学的统计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了多个有价值的实验项目(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种群分布格局、林窗环境对群落物种演替的影响和林内小气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优秀实习报告,已被野外实习基地(宁波天童山国家生态定位站)作为优秀实习论文收录。与生态学野外实习结合,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找到了扩展统计教学内容有效方式,为生物统计学扩展第二课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何淼,何洪,彭晓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篇10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2

美国教授Gall(1984)曾提出有时候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提问和回答[1],课堂效率的高低,大多可从教师所提问题的性质和方法核查而知,所以有效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对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究竟用什么工具进行定量判断呢?据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选择了杨玉琴等(2012)的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系统[3]。在对曾获国家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的观摩课“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实录的提问进行有效性分析时,发现该分析系统在操作层面上存在一些不易界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在参考一定文献的基础上,在操作层面上对杨玉琴等提出的有效提问分析系统进行了局部优化,并使用改进后的有效提问分析系统对观摩课“分散系及其分类”了进行分析。

一、 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

1. 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框架

为了使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分析,笔者对杨玉琴等提出的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进行了操作层面的修改,如表1所示。

与原分析框架相比,修改主要集中于提问目的、问题认知水平、学生回答水平这三方面,但是原则上没有改变分析系统。对于问答方式和教师理答方式,根据实际分析课堂的情况,分别加入了自由回答和无理答两种类型。

2. 改进原因及依据

关于提问目的分类的修改,主要是笔者在使用原框架时对于提问目的的具体类型不易区分,且没有找到明确的分类标准,因此笔者采用鲍里奇对于提问目的分类[4],他在书中对于每一目的都进行了举例,为笔者提供了参照的依据。

关于问题认知水平分类的修改,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思想,将问题分为由低到高的6个不同的水平,每个水平的问题的具体内涵、思维操作及实例熊新华等(2013)已进行详细的说明[5]。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沈毅、崔允(2008)提到的认知领域的课堂提问思维层次的划分,将由低到高问题的认知分为3个水平层次[6]。修改后的分类与杨玉琴等提出的分类相比,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使认知水平的分类更加明确。

对于学生回答水平的修改,是依据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对应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知水平 [7],将其与修改后的问题认知水平对应。

对于问答方式和教师理答方式的修改,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分别补充了自由回答和无理答,无理答中既包括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也包括教师的自问自答。

3. “分散系及其分类”课堂提问编码

笔者将凡是能引起学生思考或需要学生主观判断的语言表达都认为是提问,但是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语言表达除外[8]。“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时长52分钟,共有113个提问。采用杨玉琴等的编码方式,对问题进行编码。编码由两人同时进行,对于差异较大的部分进行协商,以求达成一致。

二、结果与分析

“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平均每分钟提问2.2次,与杨玉琴等(2012)统计的10节化学观摩课情况相比,提问频率基本一致。一下从提问目的、问题类别、问题认知水平、问答方式、候答时间、学生回答水平和教师理答方式7个维度对“分散系及其分类”观摩课进行分析。

1. 提问目的

本分析框架将提问目的分为六种,该观摩课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问题的42.5%用于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与杨玉琴等(2012)统计的10节优质观摩课中获得反馈提问的52%、Corey(1940)研究表明的有70%―80%的问题只需要简单地回忆知识点[9]相比,本课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的提问数量有明显的降低,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15.9%)的提问增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10]。

该观摩课出于发现问题及检查目的(例如:如果你看到有大量的沉淀,你自己评价一下,有没有符合胶体的要求?)的提问占22%,这些提问大多从教师与学生对实验的讨论中发掘出来的,需要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回答。这类问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进一步思考。出于组织或指导学习目的(例如:还有其他的吗?不成功的也能说说。)的提问比例为17%,这表明该教师注意将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目的不是弄清楚正确答案,而是理解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思维[11]。对于每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实物展示等提出的问题都能够引起兴趣或吸引注意,但是因为这些问题更加符合回忆具体知识或信息(如:酸奶的分类)、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如:制备NaCl胶体)等,因此笔者在此做出规定,规定在统计过程中以学生发出惊叹的问题计入引起兴趣或吸引注意目的。该教师花在课堂管理(如:你得到我的准许了吗?)等维持纪律的时间为0%,说明该教师的课堂的控制能力较强,学生的自觉程度较高。

2. 问题的类别

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直接问题),而激发一般的、开放性回应的这类问题叫开放性问题(或间接问题)。该观摩课中问题类别统计见表3。大多数学者认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性层次较低时,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应为70∶30;复杂性层次较高时,二者比例为60∶40[12]。在课标中对“分散系及其分类”这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13],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低级水平,即复杂性层次较低。该教师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比例是76.1∶23.9,尽管没有达到复杂性层次较低的课的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但比杨玉琴等统计的10节优质高中化学观摩课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比例(81∶19)高,说明该教师更注重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过程的开放性问题,但比例仍偏小。

3. 问题的认知水平

对问题的认知水平进行统计,结果见表4。其中识记的比例为50%,与杨玉琴等统计结果(58%)接近,能保证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的记忆。分析、综合、评价水平的问题的比例(23%),比杨玉琴统计的(7%)高得多,说明该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类问题是在成人生活、工作和高级训练当中要求的最多的行为[14]。

4. 问答方式

问答方式统计结果见表5,其中提问后举手者答(包括对举手同学的追问)占主要部分,约55%。让同学齐声回答和自由回答的比例之和约为36%,比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47%)低。另外有7%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回答,其中包括引导学生制备胶体的问题和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启迪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该教师叫未举手同学回答的比例偏低,其原因可能是该观摩课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

5. 候答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提出问题后有3-5s的思考时间,会使得所有学生思考问题并准备回答问题[15]。Rowe(1986)将候答时间分为两种,第一候答时间和第二候答时间。第一候答时间是指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第一候答时间不适用于教师在提问之前已指定学生[16],例如教师对同一学生的连续追问;第二候答时间是指在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继续下去这之间的时间[17]。笔者对不同认知水平提问的候答时间进行统计计算,并绘出认知水平与平均候答时间的关系图(图1)。

通过观察关系图,不难发现该教师能够处理好问题认知水平与候答时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回答高认知水平的问题之前进行实验、讨论等,给了学生较长的思考时间。该教师的问题认知水平基本上与第一候答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比较科学合理。但是该教师的第二候答时间没有与问题认识水平相对应,这说明当学生回答的内容与教师理想的答案不一致时,该教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反思错误时间,而是通过连续追问的方式获得教师认为完整正确的答案。

该教师的第一候答时间平均为10.77s,第二候答时间平均为0.34s。与杨玉琴等统计的第一候答时间平均时间(1.89s)和第二候答时间(0.55s)相比,第一候答时间比较充足,第二候答时间偏少。第一候答时间多,主要是受到三个实验的影响,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设计实验的时间。第二候答时间偏少,可能原因是该教师在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常打断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后然后进行追问。这与鲍里奇提到的第二候答时间较短的课堂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前会有多次的打断[18]相符合。

6. 学生回答水平

将问题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水平比较,结果见表6。无答包括三种情况:(1)不需要学生回答的提问,例如:“篮子里给了些液体,请告诉我哪些是胶体?”这类引导学生做实验的提问;(2)教师的自问自答;(3)问题层次太高,学生无法回答的提问。

从理论上讲,学生的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对应于教师所提问题的认知水平。从统计结果上看,对于低层次水平的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够回答,而对于高层次水平的问题,学生一般不能够准确回答。这说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经常达不到教师问题的认知水平,这与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相同。对于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等这类高层次问题,该教师通常是会将问题的范围缩小,转化为低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问。

7. 教师理答方式

一般地,教师的理答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为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的表现通常是称赞,不满意的表现通常是或打断、代答、批评、不理睬或追问;而重复答案则是教师强调或学生发言不清晰,对学生回答不满的种种表现中,追问是一种更积极的态度[19]。对该教师的理答方式进行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能做出积极地反馈,没有出现消极、不理睬的情况。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的比例为7%,与杨玉琴等的统计结果(32%)相比,该教师更加审慎地对待表扬,没有随便使用“非常好”、“很好”等鼓励性语言,这样的表扬更有效果;对于不准确的回答,该教师采用更多的是进一步追问的方式(41%),而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6%)的情况较少出现,与杨玉琴等统计的进一步追问(12%)相比,明显更加注重采用追问的方式对答案进一步探寻,这说明该教师对后续的问题给予更多积极地关注,对于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的回答进行了进一步的探寻,能够完整地理解学生的答案,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结论与反思

根据改进型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的分析可知,该教师关注高层次思维、开放性的问题,并积极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该教师勤于并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深浅适度,灵活多样,能够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控制候答时间,注意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善于利用提问抓住学生的思维,善于利用追问跟踪学生的思路,从一个个小问题问起,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高阶思维搭建了桥梁,这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是,该教师提问的开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比例,封闭性问题略多,第二候答时间偏短,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存在优化的空间。

应用化学课堂有效提问分析系统的优点是在于比较客观,能够定量反映出提问各个维度中的优缺点,为教师的有效提问行为提供量化的参照依据。当然,像大多数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一样,它只反映了课堂内教师提问的行为,反映不出其他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例如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等,难以反映提问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这说明该系统还需与一些定性的课堂提问评价结合,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程度。

参考文献

[1] Gall,Meredith.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Question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No.3)

[2] 周琴.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4):155

[3][7][11][12][15]杨玉琴,王祖浩.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系统研究[J].化学教育,2011,(12):18-22

[4][10][18](美)加里・D. 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熊新华,杨玉琴.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结构、层次与生成[J].化学教育,2013,(05):3-6

[6][8][19]沈毅,崔允主编.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Stephen M.Corey.The Teachers Out-Talk the Pupils[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40,48(10):745

[10] 刘宏霞,赵蔚新,李文章.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候答”研究[J].化学教学,2013,(10):17-1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学龄期指年龄介于6-12岁之间,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此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其活动内容由游戏主导转为学习主导,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心理发展任务为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整个阶段都体验着能力的实现。但是,学龄期儿童在体验能力和形成个性的同时也面对着许多伴随心理发展而呈现的问题,如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品行问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分析这些心理问题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就更显重要。

1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1.1 学习特点:

学龄期儿童在认知和认识活动中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点:()时间的限制性减少,学习活动由直接经验转为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3)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会应用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技能,调控学习方式[1];(4)其认知活动的动力源自于由心理因素及情感因素共同构成的学习动机。

1.2 思维特点:

学龄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和不平衡性;(2)逐渐具备了完整的思维结构,推理能力逐渐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明显显现出来。

1.3 个性特点:

(1)自我意识及自我概念的发展:小学至一、二年级自我意识发展最快,三年级至五年处于平稳阶段[2];(2)自我评价及自我体验的发展:从笼统的评价过渡到具体的行为及品质方面的优缺点的评价,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1.4 社会性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具有由简单到 复杂、由表面到内部、由呆板到灵活、由即时事件到长远利益、由具体到抽象、由弥散性、间断性的想法到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综合性认知。

2 学龄期儿童的常见问题及成因:

学龄期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困难、纪律性差、人际关系不良及品行问题等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生理发育的局限:处于学龄期的儿童,虽然其突触联接不断形成,皮质功能逐渐发展,但是其脑和神经的发育并不完善,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也并不能如成人一样稳定;

2.2心理与环境压力:

2.2.1思维发展的局限:思维发展仍带有具体性和不平衡性,思维的独创性增强;

2.2.2个性特征的突显: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自我中心性仍存在,同时对动机及行为仍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

2.2.3分离焦虑:也称为离别焦虑,是一种因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而产生的紧张、烦躁、恐慌等不安的情绪反应,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3]。

2.2.4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压力:儿童经历由幼儿园的自由环境到小学的正式环境的转变,活动内容由游戏转为学习,会产生相应的不适应感,学校功课的繁重、老师的严厉、新同学相处的方式都会让儿童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

2.2.5家长的教养方式:许多家长对儿童过分照顾与溺爱,使得儿童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其独立性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有些家长过分苛刻严厉、独断专行,不能听取儿童的想法,这会促使儿童形成胆怯逃避或攻击暴力的极端性格,意志力形成受到阻碍。

3 学龄期儿童的心理指导

父母及老师的引导对学龄期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引导的方向主要有五个方面。

3.1帮助儿童消除紧张情绪

家长和学校都应帮助儿童做到由幼儿园入小学的衔接工作,入学前与其一起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降低其紧张和焦虑情绪;对于依赖性强的孩子,可以允许其带如玩具、照片等过渡客体入学。

3.2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儿童良好的性格品质的形成,后天的合理教育作用非常重要[4]。父母应避免过分照顾与宠溺、过分忽视与冷漠,应给予儿童合理关心,培养其进行独立自主的行为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责任感和自主能力。

3.3发展儿童的问题解决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解决以儿童的生活环境为栽体,来源于实际生活,经过思考、提炼凝结为一种指导思想.还原到儿童的生活中,促进儿童的发展。进入学校学习是儿童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斩,此时期的儿童并不能完全应用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问题,。家长和老师应发挥榜样作用,帮助儿童学习如何遵守纪律、听课、预习复习等,协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降低学习内容本身带来的压力。

3.4促进儿童的社会往。

学龄期的儿童已经具备了角色采择能力,他们会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儿童扩大交往,发展双向帮助和共享的友谊,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促进其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3.5合理批评、正面引导。

对于犯错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由问题取向转为资源取向,合理期待,避免夸大错误、强化错误,避免过分理性,应对其缺点进行消退,用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对其进行同化。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版;

篇1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农村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农村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皖南地区某县3所农村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龄(9.98±1.57)岁;女生317名,平均年龄(10.20±1.54)岁。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员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学生经过统一培训后担任。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监护人及家庭基本状况、教育方式、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等。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信息由目前的监护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1]是儿童行为问题筛查中应用很广泛的量表。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0~3四级评分法。可归纳为6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本次研究以被调查儿童行为量表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常模2个标准差即评价为异常[2]。

1.3 资料处理 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0.0软件完成数据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与常模[2]比较显示,有行为异常者134例,异常检出率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为异常检出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各种行为问题按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焦虑57例(7.0%)、冲动-多动48例(5.9%)、多动指数43例(5.3%)、学习问题36例(4.4%)、心身障碍32例(4.0%)、品行问题26例(3.2%)。

2.2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对不同性别儿童各个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个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学龄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将不同年级学生各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3个因子上年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有162人,占总调查儿童的20.02%。“留守儿童”有行为异常者34人,检出率为20.99%,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90)。进一步对2类儿童行为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在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行为异常与否为因变量,将儿童与监护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将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纳入回归方程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家庭抚养儿童数、被调查儿童健康状况、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4个变量,见表4。

3 讨论

行为问题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并可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心身障碍或疾病。儿童行为检出率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对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高于国内陈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连市的调查结果(11.27%),符合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城市儿童的规律。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与苏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0.02%,比例较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因子进行比较,显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身障碍和焦虑问题。提示缺乏正常亲子的监护可能导致该群体的心理负荷增加。王东宇等[7]通过对中学生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由于正常监护的缺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篇13

编制《福建省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问卷调查》问卷,问卷共20道题。问卷分为四个维度:教、学、考信息;全省统一命题的利弊;命题的方式与“中考”的性质;中考试卷的创新性与选拔性。

1.2调查对象

本问卷调查选取的对象是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一线初中教师,这些一线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有初中校,也有完中校,问卷范围较广,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问卷初中教师的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83%,5-10年的占10.32%,他们具有丰富的初中教育教学经验及毕业班任教经验,对所在地区的教学情况及中考命题方向比较熟悉。

1.3调查过程

本问卷调查在每个设区市各选取一所城市学校和一所农村学校,向这些学校的一线数学教师发放问卷。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66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

2.调查结果分析

2.1教、学、考信息

本维度主要是从教材使用版本、中考复习教材的来源及数量、学生课外作业来源、中考试卷难度评价等方面入手,了解各地区初中数学教、学、考情况。从统计结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差异:

(1)各设区市使用的数学教材存在差异。目前全省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有三个版本(如表1),分e是人教版、北师大版和华师大版。其中福州、厦门、莆田、龙岩和南平都是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三明、宁德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而泉州使用的教材是华师大版。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地区存在两种版本的教材,其中漳州市区、平和、漳浦、东山等地使用北师大版,其它地方使用华师大版。

(2)对考试大纲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从过往经验来看,每年年初福建省教育厅会公布《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以下称“考试大纲”),为各中考学科的复习、命题及评价命题质量提供依据,而部分设区市,如福州、厦门、泉州、莆田等地会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及考试大纲,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本地区的“考试说明”,进一步细化中考命题的方向及要点,使一线教师的中考复习有的放矢,有效地落实中考考查目标。

(3)中考复习教材及学生课外作业的来源方面,城乡之间存在差异。从学生使用中考复习教材的数量来看,所问卷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基本上都有2种复习教材。而复习教材的来源方面(如图1),近50%的学校都是通过教辅资料、校本自编和网络下载多渠道综合而来,而农村学校对教辅资料的依赖程度比城市学校要高,编创校本教材的研究意识比城市学校要弱。此外,学生课外作业的来源方面(如图2)与复习教材的来源情况类似,不同的是各学校一线教师“编创校本作业”的比例较“编创复习教材”明显增多,可见一线教师能根据生源实际,精选习题,将课外作业校本化,着眼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图1是中考复习教材来源统计图,图2是学生课外作业来源统计图:

(4)中考试卷难度存在差异。通过对省内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访谈,了解到各设区市中考试卷的难度不一。以2015年中考为例,全省九个设区市的中考数学试卷难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如图3),如漳州卷难度值在0.3-0.5之间的试题比其它地区多,而泉州卷难度值在0.7以上的试题比其它地区多。

2.2全省统一命题的利弊

实行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是《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的具体要求,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中小学招生入学办法,势在必行。但从“自主命题”模式切换到“统一命题”模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磨合和适应的问题,思考其利弊是为了能从不同角度看清问题的本质,为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维度的问卷提出两个问题,即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问题和最大益处是什么?调查问卷对每个问题设置了三个备选选项和一个开放选项,调查结果显示:

(1)认为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问题是“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有差异,全省统一命题不利于本地区教育个性化发展”占问卷总人数的一半;而“各地区教材不统一,先材,再进行全省统一命题”占36.79%;另有10.38%的一线教师担心“可能出现生源流失,生源将流向教育发达地区”;小部分一线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可能出现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等。

(2)认为全省统一命题的最大益处是“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为高考使用全国卷打好基础”占问卷总人数的46.23%,这与实施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初衷不谋而合;有27.36%的受访者认为全省统一命题可以“综合省内各地区教育优势,促进各地区教育、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还有25.47%的教师认为“中考命题将更注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引导一线教师由关注教材转向关注课标”;个别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可以“统筹命题管理,节约政府开支”、“集中人力资源,提升命题质量”等。

2.3命题的方式与“中考”的性质

在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的背景下,应重视命题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关注地区差异,减少意见分歧,科学命题方式,合理检验实效。本维度共有5个问题,从差异因素、促进因素、命题方式等角度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1)保证生源质量,提升师资水平,用好教辅教材。在“您认为数学中考实行全省统一命题时,应关注的地区差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中,66.04%的教师认为生源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有16.98%和11.32%的教师认为是“师资水平”和“教辅教材”,仅有5.66%的教师认为和“地理人文”有关。由此可见,因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导致的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保证现有生源质量的同时,应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师资水平,用好教辅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增强本地区的教育竞争力。

(2)全省统一命题能促进省内跨地区的教研交流及教育落后地区增加教育投入。在“您认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后,是否会促进省内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否会促进省内各地区教育、教学、教研活动的交流?”的调查中,85%的受访者认为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将促进省内教育落后地区对教育方面的投入(如图4),而认为统一命题有助于“促进省内教育、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则占到99%(如图5)。

(4)命题方式和“中考”性质上的观点不一。在命题的方式上(图6),有40.57%的教师认同A选项“全省统一命题1份试卷”,而39.62%的教师则倾向于B选项“全省统一命题2份试卷,由各地区自主选择”,另有19.81%的教师认为应该是c选项“全省统一命题2份试卷,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试卷的使用地区”,支持前两种命题方式的受访者人数相当,值得相关政策实施部门关注。在“中考”的性质上(图7),41.51%的教师支持A选项“保持两考合一”,不改变目前“中考”的性质;有33.02%的教师认为是c选项“两考分开,毕业考由各地市自行组织,升学考由全省统一命题”,这一观点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展开研讨并在实践中检验;此外,支持B选项“两考分开,均由全省统一命题”的教师也占到了25.47%。

2.4中考试卷的创新性与选拔性

中考是一次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结果是高中学校招生的关键依据,为了更好的发挥中考数学命题的选拔功能,中考试卷的命题工作至关重要。《2016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数学)》中指出初中学业考试(即“中考”)的命题原则包括导向性、公平性、科学性、基础性及发展性。基于福建省高考使用全国卷及发挥中考导向作用的考虑,本问卷增加了对中考试卷创新性及选拔性的调查,在本维度中设置了两个问题(如表2),意在调查一线教师对统一命题下的数学中考试卷创新性和选拔性的看法,统计结果如下:

(1)借鉴高考,合理创新,增加探究,关注实验。调查显示,77.36%的受访教师能放眼高考,觉得中考命题要“借鉴全国高考题型,合理改编中考题型,在模仿中创新”,20.25%的教师希望中考命题创新要体现在“增加数学探究题、数学实验题等”,而认为要“跨学科、跨学段命题”的教师则极少。

(2)发挥中考选拔功能,重视初高中衔接的考查,适当开放问题,关注知识应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调查发现有47.17%的教师认为命题的选拔性应体现在“适当增加开放题的比重”,而41.51%的教师认为要“适当增加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知识的相关题型,有效衔接初高中数学学习”,另有8.49%的教师觉得应该“适当增加应用题比重”,少部分教师在开放选项中提到应该“改编竞赛题,选拔数学尖子”、“设置附加题、选做题,选拔数学人才”等。

3.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各设区市初中数学的教、学、考均存在差异,一线教师对数学中考全省统一命题有较强的期望,希望统一命题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能进一步发挥中考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基于学生的发展,放眼高考,在命}上有所创新,考查出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福建数学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在总结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