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茶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工作岗位为导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和实地考察教学,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茶艺的操作技能。(一)模拟教学。模拟教学法是茶艺实践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仿真的茶艺馆实践教学情境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扮演茶艺师或顾客进行茶艺技能训练,亲身体验和操作识别茶叶、泡茶、饮茶、茶礼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先实践操作、再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学生在茶艺实践教师的指导下亲自独立处理一个茶艺实践项目,从茶艺室的布局、茶叶采购、茶叶冲泡、茶礼及顾客服务等茶艺实践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处理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三)模块教学。茶艺术实践教学可分为茶叶识别模块、茶叶冲泡模块、茶礼仪模块、茶席设计模块等,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茶艺专业技能训练,促使学生茶艺专业技能的形成。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四)实地考察教学。根据茶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如酒店茶艺室、茶艺馆、茶厂等参观考察,以获取实践知识、巩固和验证已学知识。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根据茶艺实践教学要求,确定实地考察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并做好联系工作。实地考察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突出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综合性。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技能型人才,教师在上茶艺实践课的时候不是着重强调让学生就某一个动作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有所思考,进行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训。在上实践课时,让学生把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服务等各个实践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二)作业布置多样化。茶艺课程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广泛,茶叶和茶具种类繁多,泡茶的方式和手法较多,学生可选择学习的机会更加多样。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尽可能体现出多样化,这不仅兼顾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还能达到全面考核学生的目的。(三)科学灵活的考评方式。茶艺课程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评的方式上,不仅从期末考试成绩及平时作业的进行考评,还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上加以考评,注重过程考核,并且增加实践考核在考评中的比重。
篇2
我品茶,茶品我。
山间仙品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古往今来,蒙山就以其五峰状若莲花,视为祥瑞之地。山间古木苍翠,山泉淙淙,景色幽雅,因而成为天下名山。蒙山最著名的首推仙茶。
两千年来,蒙山云雾缭绕,山顶受纯阳之气照耀,茶树之叶厚实饱满,孕育成为醍醐灌顶的甘露。
好山好水方出好茶。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不仅是人间珍饮,更被古人看作是治病的灵丹妙药,除病祛疾,益寿延年,返老还童,有羽化登仙之效。
蒙顶山茶汲取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乃是神物护持的仙茶”,成为仙家修炼的必须品。
皇家贡物
不仅如此,蒙山仙茶成为帝王青睐的贡品,早在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巴蜀每岁进献以茶,蒙顶山从西汉时始,茶祖吴理真就“行归落井灵光灿,手执仙茶瑞叶芬。”他被封为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所制茶叶进贡朝廷。
到了唐代,蒙山贡茶声名远播,成为天下第一茶。白居易《琴茶》诗云:“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每到清明前,唐德宗总在长安翘首期待蒙顶山茶的到来。“积雪犹对蒙顶树,惊雷未发见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
蒙顶山茶一直是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所以稀缺罕有,每年蒙山正贡茶由特制银瓶装入盛以木箱,用黄绢丹印封之,卜吉日护送至京城,其声势浩大,与杨玉环吃进贡荔枝的场面堪有一比。
非常功夫
如果有人说茶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未免显得过于浅薄,茶中滋味其实非常了得。
茶是有生命和悟性的,它是为了那些知其滋味的知音而存在于天地间,就像古桐做成的琴是为了遇到伯牙这样的琴师,两者合奏而鸣,方能还原出世间最美的旋律。
好茶同样需要好的茶师用心对待它。茶师用灵巧的双手,更是用细致的心灵来善待茶叶,从采摘、杀青到烘干、焙火,举手投足间,都是顺其自然,合乎天道的方法,把茶叶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细致入微到极致,仔细严谨到极致,千锤百炼到极致,这才是茶之舍利。
茶本无贵贱,贵在求真,当你喝道蒙山仙茶时,那是茶的功德,更是制茶人的功德,也是饮茶者的缘分。
一口茶汤入口,你眼前仿佛会看到蒙山那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茶田。那样你会读懂制茶师的那颗质朴求真的心。
你为那片茶叶,她会苏醒过来,她会轻声地歌唱:那白雪压枝的寒冬,冰雪消融的初春,云雾弥漫的清晨,云霞满天的黄昏。她的记忆里有山泉在流淌,百鸟在林间欢笑,这一切美好的记忆会如数带给品茗者。
我们感谢茶的真挚和制茶人的用心,哪怕是一小片绿叶,也能使一壶水成甘露。也只有茶之甘露,才能彻底荡涤我们的心灵,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们端起一盏清茶时,不禁有些恍惚如梦,世间的功名、功德如同山间的幽兰一样,散发出的清香转瞬而过!我们在喝上一口仙茶时,自己幻化成一叶香茗,在茶汤中沉浮。又仿佛是一片香叶在看着品茶人。
我是茶,还是茶是我?我在那里。
篇3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communication, poems in Tang Dynasty, appreciation
一、“翻译之事,由来已久”
在我国有史料可考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提到“行人”,即负责接待四方使节与宾客任务的官员职称,他的职责就是“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书中还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将诸侯国的翻译人员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训练。这是关于我国翻译人员培训的最早记载,也可看出古代就对翻译活动的重视。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解放后,翻译活动更是达到一个繁荣时期,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各种翻译理论和流派层出不穷,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优秀的译作,真正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翻译与文化
翻译从一开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活动通过语言和文字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进异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说,如果缺少了翻译活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谈翻译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到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形形。英国“人类学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如下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的观点认为,所谓文化,就是某一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所有产物,包括风俗、信仰、艺术、音乐和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例如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说,无论怎样定义,归根结底,“文化是理性人类创造的物质价值精神总和,具有时间、空间意义,这个最根本的特性应是趋同的认识。”
三、唐诗英译中的文化障碍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涌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诗歌作品。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因此吸引了许多中外的翻译家将其翻译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绍这一辉煌的艺术成果,国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国内如翁显良、许渊冲等,都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翻译,人们得以了解该民族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个民族的语言的体会与理解是有差异的,在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现撷取数例,分别从数量词、地理名词和典故这三个方面来浅探唐诗英译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碍。
数量词
在汉语中,诸如“一”、“三”“百”、“千”、“万”等数词随处可见,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这种语言习惯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在唐诗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写到: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三千丈”是夸张的用法,因为头发不可能长到“三千丈”,熟谙汉语习惯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未必就这么容易体会其中的夸张,所以Giles将这一句译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 long rope.”用 a long long rope这一具体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这个数量短语,虽然意似,但是却失去了原文的艺术冲击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中的“千”和“万”并非是具体的“一千”座山或者“一万”条路,而是用来形容山和路的数量之多。Bynner将之译为: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为了句式工整,“千”译为“A hundrd”,“万”译为“A thousand”,不知道那些异国的读者们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转贴于 地理名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名往往会让人浮想联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总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而纽约总是让人想到繁华喧嚣。同样,中国文化也给一些中国的地名染上了独特的色彩。杜牧在《赠别》写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Bynner将后两句译为:
“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
扬州在古代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缠十万贯,骑鹤去扬州”的说法。 Bynner用的是直译法,可是对与一个外国读者来说,扬州这个地方的文化含义恐怕很难理解,也就难以体会到诗句的精妙,因此许渊冲教授将之改译为:
“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这种意译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张说《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
Fletcher将后两句译为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
吕叔湘对这个译文大为赞赏,认为“洛阳”如果直译“不若如此之能曲达”,因为洛阳是历史名城,其文化内涵是直译难以传达的,不如意译。
3.典故
许多典故来自于民间传说、经典名著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们在谈到情人分居两地时常用“牛郎织女”来形容,这一典故来自与我国的民间传说,再比如说“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这些典故深入人心,几乎妇孺皆知。事实上典故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读者就能轻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们以孟郊《古别离》为例,诗中这样写到:
“欲去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在这里“临邛”用的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它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觅新欢,弃家不归的愿望。Flecher将之译为”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ed your heart away”。值得肯定的是译诗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读者还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韵味,但是丧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传递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长,而译诗则直奔主题,态度鲜明。
篇4
一、中西方礼仪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最早为宗教祭祀活动。由于人们对大自然的一些现象不能科学地解释(如:雷电,山蹦,地震等),便对自然产生敬畏。于是运用一些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崇拜之情,也用来祈求风调雨顺、降福消灾。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其他礼仪形式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在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西方礼仪最早萌芽在中古世纪希腊。礼仪发展最初为宫廷规矩,后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并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其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1.称谓礼仪的差异
在中国,同辈之间可以直接以姓名称呼对方,而对长辈,若直呼其名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这方面则比较随意,他们习惯对等的称呼,习惯直接以名字称呼对方,不过则一般限于两者以前见过面。若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道姓名的人,一般会以Sir,Madam称呼对方,这种称呼方式要单独使用,如果是Mr,Miss,Mrs.等则要与姓氏一起使用。
在中国,人们还喜欢使用直接以某人的职位来称呼别人,如张处长,李院长等等,而在美国,人们很少直接用职务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医生,法官等。
2.交谈礼仪的差异
在西方,人们崇尚个性,个人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日常交谈不涉及个人私事。有些问题是他们忌谈的,如询问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多少、、竞选中投谁的票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礼的。看到别人买来的东西从不问价钱。见到别人外出或回来,也不问“你从哪里来?”或“去哪儿啊?”而中国人则比较热情好客,喜欢嘘寒问暖,饱含热情。
另外,美国人还十分讲究“个人空间”。两人谈话时,不可太近。一般以50公分以外为宜。不得以与别人同坐一桌或紧挨别人坐时,最好打个招呼,问一声“我可以坐在这儿吗?”得到别人允许后再坐下。
3.告别礼仪的差异
西方朋友告别时会说:“我会保持联系”。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没有必要刻意等待他的联系。此外,西方人在别人家做客如果想告别,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我还有事情,得回去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国家是被认为是失礼的举止。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见面打招呼,介绍别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差异,只要平常多注意观察这些差异,就能发现并注意,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1.座位安排的差异
中西双方都讲究宴请宾客时的座次安排。中国传统上常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坐。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坐,以左为尊。西方宴请宾客一般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客人的一般次序安排座位,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坐,夫妇也分开坐。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稍高,男士要为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方便就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2.餐桌上取食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以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绝不会勉强别人,客人一般随女主人动作。主人若询问想吃点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拿茶或饮料,并不断添茶。西方客人面对这一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习惯,中国人不得习惯是不能呢让杯子空着,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喜欢穿保守式样的服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带耳环的习俗。而在平时,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裤。在穿戴上,英国人是最讲究的,在交际应酬中,非常重视绅士,淑女之风,在参加宴会时,要穿燕尾服,头戴高帽,手持文明棍或雨伞,这是他们的标准行头。女士穿深色套裙或素雅的连衣裙,庄重肃穆的黑色是首选颜色。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人的服装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两大类,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在式样、外形、结构、风貌特征、色彩、图案、审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并无二异。
五、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社会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五形,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的基础。
另外,中西方文化环境和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当今世界的礼仪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有礼仪的基础上去适应和接受西方礼仪,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礼仪传统的同时,注意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丰富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礼仪,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抱残守缺。只有认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成和谐社会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于兴兴,郝爱娟.《中国人最易误解的西方礼仪》[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2] (美)艾米丽勃朗特.《礼仪》[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曹明义.《体验西方礼仪》[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 魏南.《中西方礼仪差异》[J]科技信息,2011.
篇5
像其他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一样,依利加雷也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解构理论的影响,此外,她还受到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不过,依利加雷不是照搬理论,而是既有吸收利用,也有批判和改造。
一、依利加雷与精神分析
根据玛丽•瓦尔什的理解,依利加雷试图“在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学科边缘地带进行研究”,运用分裂和置换的策略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对精神分析进行精神分析”,将自身的方法作为一种可行的策略用于自身,使他者和他者的话语说话;二是“通过关注哲学自身中的沉默和间隙之处对哲学进行精神分析”。通过对哲学的精神分析,依利加雷看到哲学话语中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男性主体,她在《他者女人的反射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一切主体的理论总是被男性挪用。”对精神分析学进行分析后,依利加雷看到了精神分析学使用的话语是典型的哲学话语,对女人的定义都是以男人为参照的,因此精神分析学也只有一个主体。
如果说弗洛伊德的错误在于把女人定为“匮乏”或“缺失”,从生物解剖学上解释女人的命运,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似乎超出了生物决定论的范围。拉康认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通过语言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这当然值得肯定。但是,在依利加雷看来,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也是有问题的。依利加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最终与传统精神分析学分道扬镳。她的贡献在于,她发现了拉康的无意识理论正好便利了男人对女人的控制。如果说无意识是语言的一个性质,如果这里的语言指的是男人的语言,把无意识看成具有语言的结构就可能意味着将无意识整合到男人的语言体系中,意味着男人要向深处进发,去征服与其具有相反性质的“黑暗大陆”。所以,像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拉康的理论也是以男性为参照,它是超验主体强烈认识欲望的伸展。在男人的语言结构中,超验的主体成了男性说话主体,把“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这一点考虑进去后,无意识成了男人语言的一个特征;再将无意识与女人联系在一起,女人就成了男人语言的一个特征,或者更具体地说,女人成了男人的一个工具,从而便利了男人的自我再现。这里的关键在于,女人与无意识联系在一起不是说女人具有属于自己的无意识,不是作为主体“认识无意识、将它确认为是自己的无意识”,而是女人“对自我毫不知晓”,她只不过“用于各种形式标记的物质”,更形象地说,“她把无意识本身卖给了男性意识永远在场的计划和投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的研究走向深入,最终的结果是男人的“意识”战胜女人的“无意识”;男人控制女人,包括控制她自己的那个不可穿透的黑暗领域。
依利加雷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哲学经典文本时,她运用的是非传统的方法,目的是要揭示性差异在这些文本中怎样受到压抑。她不是列出明显的“男性特征”,而是找出哲学文本中矛盾之处或不稳定的因素,指出传统中被压抑和被隐藏的成分,让父权思想的症状显示出来。父权制的思想试图通过压抑性差异实现普遍性,依利加雷着眼于哲学文本,确定经典文本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或不稳定因素,让父权制思想对性差异的忽视和排斥显露出来,激活文本中的异质成分,使父权制系统的同一性和稳定性受到威胁,并面临被解构的危险。依利加雷解读哲学文本的方式当然也适用于解读文学文本,找出文学文本的异质成分,也就是找出那些与男性再现模式格格不入的成分,或是女人被规定的角色以外的成分,这样的文本也就自动解构。
二、依利加雷与解构主义
依利加雷受到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影响,但她的解构主义不是德里达理论的翻版,而是有自身的特点。首先,依利加雷的解构主义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虽然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显得很激进,但它并不能直接用于女性主义政治实践,正如:卡勒在《论解构》中所说的那样,“解构分析……有其潜在的激进的体制性的涵义,但是,这些往往是远距离的无法计算的涵义,不能代替眼前的批评和政治行为,它们似乎只是间接地与这些行为有关。”其次,依利加雷虽然利用了德里达的差异概念,但依利加雷将差异用于两个性别,也就是一性与另一性之间的差异,利用差异为女人营造一个空间,使女人可以在这里用不同于定义男人自我同一的术语来描述自己。她的女性写作理论和女性谱系理论既有解构,也有建构,既考虑了了女人的发展空间,也考虑了女人和男人共享的空间。女人有了自己的空间,女人就有了独立自主的地位,从而在具有同等尊严的情况下与男人在共享的空间建立关系。
为了解构形而上学的二项对立,依利加雷在对立的两项之间加进了一个第三项,这个第三项叫做“间隔”(interval),三项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三组合”(trinity)。在男女两性之间,“欲望占据或指向间隔这个位置……欲望要求一种吸引感,要求在间隔中有变化,使主体或客体移动,产生或远或近的距离。”
依利加雷对弗洛伊德关于“欲望”的解释持批判的态度,指出“他的‘升华’不是指生殖性的升华,也不是指就女性而言的部分的升华,而是指女人的性的压抑。”女人不能在自身之内通过自己实现升华,原因在于女人总是没有实现向作为地点的自我的回归,而地点意味着某种积极的东西在那里可以得到详述。依利加雷运用现代物理学的术语解释说,“女人在原子中处在电子的一方,永恒地进行着圆周运动,始终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欲望是双重的,每一方可以向着对方运动,但又可以回归自我;正负两极形成一个交错配列(chiasmus)或双回路线圈(double loop)。”
依利加雷性差异理论中的解构模式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首先是钻进象征语言系统内部,接着是走出象征语言系统,再接着是再次进入象征语言系统。第一步类似于哑剧表演,让女人把在父权制中被规定的角色过火地表现出来,通过一种玩耍式的重复效果使人看到过去被认为是看不见的东西,使人看到在语言中被掩盖的一种可能的女性运行机制。第二步是对否定神学的模仿,通过对女人说“不是”使女人摆脱象征秩序中强加在女人身上的种种概念,并通过女性写作在象征秩序以外开辟女性言说地带,彰显女性的性差异。第三步是通过女性谱系的建构重新走进由女人和男人共同构成的世界,这时,女人不再是从前的女人,她拥有自己的身份,拥有自己的空间,拥有自己的神学;她不再是欲望的对象,而是另一个欲望的主体,两个欲望的主体由于具有差异既相互吸引,又彼此独立。
依利加雷的解构模式是依利加雷利用和修正当代西方解构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果,它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理论,并对广大妇女争取政治和法律的权益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依利加雷与生态女性主义
依利加雷的一些论述接近生态女性主义观点。她在多部著作中(尤其是后期的作品)强调了对自然的尊重,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指出不尊重自然带来的后果。在《我爱向你》中,依利加雷认为自然是每个男人和每个女人的生命之源,摧毁自然是一种“罪恶的行径”(infamy)。在《性差异伦理学》中,依利加雷把自然看成是“再生之地”、“第二母亲”、“有性别的世界”;她还把自然放入男女关系中,将自然看成是“第三方”,其作用是“让我尊重他和我自己”,“也让我建构更有活力、更富有情感和更快乐的历史”。在父权制建立的“一”的逻辑中,性差异受到压抑,自然给人类的恩赐被否定,与之相伴随的是将母亲等同于自然,将女人等同于物质;在生育后代上,父亲起决定作用,母亲是生育的工具。所以,依利加雷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母亲的尊重,对女人的尊重。
在一次采访中,依利加雷解释说她本打算写围绕水、空气、火和土四大元素写一个四部曲,将四大元素运用到近代哲学家身上,同时对我们的哲学传统提出疑问,尤其是从女性这一方提出。 她的四部曲只出现了三部,即:《海上恋人》、《本质的激情》和《忘记空气》。《忘记空气》是与海德格尔的对话,《海上恋人》是与尼采的对话,分别涉及“空气”和“水”;《本质的激情》是“土”文本,对话者没有明确。菲利帕•贝里认为,“《他者女人的反射镜》是那部失踪的‘关于火的书’, 此书既预示了四部曲,也完善了四部曲。”这可能是因为此书中“燃烧的镜子”具有明显的“火”的意象。这些作品以及后来的《二人行》等作品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自然的内在活力。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里,男人要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单要占有土地、田园、房产、女人,而且要将一切物化。人类的功利主义和技术统治已经带来了对自然的粗暴,被当作自然来对待的女人也经常造到粗暴,如此下去,人类离毁灭就越来越近了。从这个角度上看,依利加雷将她的女性写作向生态女性主义靠近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将她的性差异伦理学、女性写作和女性谱系的特点考虑进去,我们就会看到她的生态女性主义包含有明显的解构和建构意图。
总之,依利加雷的性差异理论包含有西方文论的成分,这一理论对精神分析理论、解构主义的利用和改造以及对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借鉴丰富和发展了女性主义理论。
参考文献:
[1] Walsh, Mary. Irigaray and Difference: Towards aCulture of Two Subjects[J].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2003, Volume 18, Issue 40.
[2]Irigaray, Luce. 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M].Trans.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3]Culler, Jonathan.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Irigaray, Luce. 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M].Trans. Carolyn Burke and Gillian C. Gill.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篇6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特长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教学生字和生词时,应考虑到有些学生的拼音基础较差,对于生字语音的掌握存在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强示范,在学生面前多停留一会,照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关键教学环节的关注,因为学生此时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让生字在古诗原来位置上,并引导学生继续练读,之后再去掉拼音练读,打乱顺序练读,最后再放到古诗当中练读,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练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字的记忆能力,改进学生拼音基础较差的情况。如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都无法满足学生,那么又怎样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呢?因此,当教师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有学生出现读错、读不顺的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加强关注,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同桌互助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读音,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轻松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另外,教师性格的不同也会造成教学方式的差异性,比如喜爱乐器的教师擅长用高雅的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喜欢舞蹈的老师擅长用优美舞蹈来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喜欢做课件的教师擅长使用背景音乐和多彩画面实现情景再现,组织能力比较强的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
三、正视学生差异,尊重不同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表演,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规范的文字训练和语言训练之外,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活动。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这篇童话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时,教师要紧扣其中的“撑、叫、站”等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现在就是那只小鸡,自己做做动作,感受一下小鸡高兴的样子。学生们纷纷兴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几个动作,加上课文中文字语言的支撑,这些词语在学生心中已经变得生动鲜活起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比如,有的胆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还有的在模仿别人的动作,但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学生参与活动的喜悦之情。通过角色体验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本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不但充分张扬了学生个性,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感受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7
今天,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茶具的文化创意设计也应彰显简洁、高效和便携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符合人们的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设计师在设计时应紧密结合当代的文化发展背景,致力于茶具与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以适应和谐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协调性,尤其是考虑人与茶具、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才能确保茶具功能与文化精神相呼应。
2.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符的原则
在进行茶具设计时,尽力结合本土文化,同时使现代设计理念与之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简洁、宁静的情感追求。设计师采用的设计理念应更加简约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茶具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元素与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
3.加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茶具设计也应注重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所以,科技在茶具设计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给茶具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茶具形态的设计也应关注造型和功能的有机结合,尤其要关注茶具形态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茶具的有机化、形象化,能给人们带来一种返璞归真的内心感受,而这必须得到科技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将茶具的科技感体现出来。
篇8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com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宏:转轨的贸易流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篇9
一、状语和补语
有学者将副词、形容词、代词、词缀和其他语义程度较高的词类或构词手段叫做强势词语和弱化手段。与男性相比,女性用词的一大特点是强势词语与弱化手段并存的特殊局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夸张形式和指小形式,女性用词比男性更容易夸张和绝对化。而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女性使用最多的强化和弱化手段就是状语和补语,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重点讨论女性使用状语和补语的情况。我们来看几组女性的对白:
(1)于文娟:她怎么说话这么冲啊?(冯小刚《手机》9分23秒)
(2)沈雪:今天第一天开课就有这么多人旷课……你们的台词说得都不过关,……,这些都是说话最基本的。(冯小赐《手机》11分20秒)
(3)沈雪:那儿子天天呱叽呱叽地练着俯卧撑……(冯小刚《手机》24分15秒)
(4)蒋丽莉:凭我对你那么好,凭我稀里糊涂地被你出卖。(关锦鹏《长恨歌》4分13秒-4分19秒)
(5)蒋丽莉:你还说你没有,你偷偷跑到程先生的照相馆里去拍照。人家把你的照片放得大大的摆在橱窗里。(关锦鹏《长恨歌》4分20秒)
(6)蒋丽莉:光是买船票,就排了整整两天的队,你不知道,有那么多人要离开上海呢!(关锦鹏《长恨歌》33分10秒)
(7)蒋丽莉:在南边,听说又脏又乱,破得要死。(关锦鹏《长恨歌》33分36秒-33分43秒)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来,女性使用状语和补语的情况非常多,特别是当她们无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修饰词时,她们常常会借用“那么”或“这么”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除此以外,她们往往还会选择“最”、“都”等修饰词语增强陈述的语气。然而,这些词语在同一部电影的男性口中却极少出现。
二、叹词和语气词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女性言语的感彩较浓重,所以常常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其实男性在需要的情况下也经常使用叹词和语气词,只是与女性的用词稍有差别。笔者从一些电影对白中发现,男女在疑问句、感叹句中使用的叹词和语气词有明显差别:在疑问句中,“吗、呢、吧、啊、呀”等语气词在女性言语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男性:在感叹句中,“呐、嘛、啦”等在女性言语中普遍使用的语气词在男性言语中几乎没有,男性更偏向于使用“啊、嗨、嗯、哦”等给人感觉宽容、模糊的叹词。如:
(1)武月:怎么回事你怎么不接我电话呀?(冯小刚《手机》7分01秒)
(2)于文娟:刚有一女的给你打电话,一听是我就把电话挂了。
严守一:嗨,出版社张小泉的学生。
于文娟:她怎么说话这么;中啊?(冯小刚《手机》9分10秒-9分34秒)
(3)沈雪:上课不许带手机,你知道吗?严守一!(冯小刚《手机》11分40秒)
(4)武月:你讨厌呀,你!(冯小刚《手机》14分10秒)
(5)沈雪:见了你奶奶你怎么介绍我呀?(冯小刚《手机》25分35秒)
(6)砖头哥:你恶心谁嘞?她是你奶不是俺奶?恁爹俺爹不是一个妈?说啥嘞?(冯小刚《手机》26分45秒-27分3秒)
(7)沈雪:严守一,这村里你有多少表哥呀?(冯小刚《手机》80分33秒)
(8)王丽:你偷了他的钱就等于杀了他这个人呐。(冯小刚《天下无贼》1时4分58秒-1时5分4秒)
(9)叶子:谁要你的心呀?人家要的是你的命!(冯小刚《天下无贼》1时12分15秒)
(10)王琦瑶:表哥以前不是喜欢你的吗?
蒋丽莉:哪有啦!(关锦鹏《长恨歌》2分1秒-纷4秒)
(11)蒋丽莉:没关系嘛,本来说好可以随便看,随便玩嘛!(关锦鹏《长恨歌》2分55秒)
例(6)中,砖头哥的四句疑问句其实都是反问句,答案已经包含在问句中,而且只使用了2个语气词,都是女性很少用的“嘞”。这和女性更喜欢使用委婉、娇柔的语气,而男性却更偏爱直爽、刚硬的语气有关,也说明了女性较含蓄、男性较自信的深层特点。
三、詈语
詈语指骂人时所使用的言语。广义的詈语包括骂人时所使用的所有言语表达手段。从两性言语差异的角度看,男性比女性更经常地使用詈语。这是由于女性文雅、温柔的气质和詈语粗俗、鄙陋的基本特点矛盾重重。但由于女性丰富的情感使得她们在正常的词汇无法表达时也会使用一些程度较轻的詈语。电影对白中所使用的詈语种类丰富多样,根据电影的风格、背景不同而轻重不同,特别是方言电影中,方言詈语的运用是相当丰富的。这也使我们有了更宽广的研究视野。我们先来看几个电影中男性詈语的例子:
(1)严守一:俩烧包儿,一条街上,放个屁都能闻着味儿,喊一嗓子不比拨号码快?(冯小刚《手机》27分33秒)
(2)劫匪2:才没脑子呢!
劫匪2:咒我没脑子你!(冯小刚《手机》1时32分11秒-1时32分22秒)
(3)王薄:你找死啊!我看你这几天就不对劲,的吃错药了?(冯小刚《天下无贼》16分30秒)
相比较而言,女性言语的使用要少得多。轻得多,一般女性在气极的时候也只会说出“骗子、该死的”等词语:
(1)沈雪:你是个骗子!(冯小刚《手机》48分46秒)
(2)李燕:骗子,原来是个骗子!(冯小刚《手机》1时19分23秒)
篇10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描述企业的定义时曾这样说过,企业的宗旨是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的,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定义,这就是创造顾客。那么,面对熙来攘往的人群,创造顾客又何从说起呢?从表面看,企业向不同的顾客提供的是同一种商品,但实际上,顾客所买的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东西,同样是买汽车,有的购买的是纯粹的交通工具,有的则更多的附加了地位、声望这些车外之物。同样是买服装,中老年人注重更多的是冬暖夏凉这些功能,而年轻人则可能把款式和是否流行作为首选内容。富有者,把高价和时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贫贱者把食饱腹、衣遮体当成衡量商品优劣的尺度。有贪虚荣的,有图实惠的,如此等等,顾客对商品看法的差异决定了他是否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主要因素,而从生产者来讲,产品是否为顾客所欢迎,最主要的是能否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让消费者一见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有差异才能有市场,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同待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差异化营销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很好形象。
寻求差异的着眼点
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差异总是存在的,只是大小强弱而已。而差异化营销所追求的“差异”是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营销等方面,本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是部分对手不可替代的。“鹤立鸡群”就是差异化策略追求的最高目标。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产品在顾客中的定位有三个层次:一是核心价值。它是指产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主要由产品的基本功能构成。如手表是用来计时的,羽绒服是用来保暖的。二是有形价值。凶手与产品有关的品牌、包装、样式、质量及性能,是实际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增加价值。其中包括与产品间接相关的或厂家有意添加的性能和服务。如免费发货、分期付款、安装、售后服务等。这些都构成了差异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为研究问题的方便一般把差异化战略分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三大方面。
产品差异化是指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对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质量上,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的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在于不断创新。以我国冰箱企业为例,海尔集团满足我国居民住房紧张的需要,生产出了小巧玲珑的小小王子冰箱;美菱集团满足一些顾客讲究食品卫生的要求,生产出了美菱保鲜冰箱;而新飞则以省电节能作为自己为服务的第一任务。所有这些使三家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从而又吸引了不同的顾客群。
形象差异化。即企业实施通常所说的品牌战略和CI战略而产生的差异。企业能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优异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一旦需要,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产这一企业的产品。如,海尔公司一句“海尔真诚到永远”,并佐以优良的产品质量,自然就会消费者产生真诚可信的形象;雀巢公司虽说是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却始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宣传自己,一句“味道好极了”让人感到象小鸟入巢般的温馨;柯达和富士两大彩卷巨头更是用一黄一绿为基调的包装,突出了产品的外在形象,给人以明快的感觉。如此等等,不一足。如果说,企业的产品是以内在的器质服务于顾客的话,那么企业的形象差异化策略就是用自己的外在形象取悦于消费者,形成不同凡响的自身特征,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经理人员的智慧。
市场差异化。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生成的差异。大体包括销售价格差异、分销差异、售后服务差异。
从价格上讲,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有高中低之分,企业是气壮如牛似地选择高价呢,还是先屈后伸选择低价策略,抑或是高不攀低不就的中间策略呢?最主要的还要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本企业的实力、再加上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确定。海尔在冰箱市场上始终以高价位出现,给人以物有所值的感觉;长虹彩电多次打低价战也屡屡行手。
分销渠道根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商的多少又有窄渠道与宽渠道之分。在同类产品中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彩合适的销售渠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美国雅芳公司根据化妆品的特点,采用上门直销的独特方式,从而取得非凡的经营业绩。
售后服务差异。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相同功能、相同质量的产品越来越多,人们为什么样要舍此择彼呢?于是售后服务差异就成了对手之间的竞争利器。同是一台电脑,有的保修一年,有的保修五年;同是销售电热水器,海尔实行24小时全程服务,售前售后一整套优质服务让每一位顾客赏心悦目。
差异化策略的实施
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首先把科学、缜密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作为基础。这是因为,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能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顾客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差异,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上,分析满足顾客差异需要的条件,要根据企业现实和未来的内外状况,研究是否具有相应的实力,目的是明确“本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什么?”这一主题材。如果是耐用消费品,应以产品差异和服务差异为主攻方向;如果是目用消费品、食品饮料则应以建立形象差异为重点。
差异化策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差异都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顾客的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昨天的差异化会变成今天的一般化。例如人们以前对手表的选择,走时准确被视为第一标准,而如今在石英技术应用之后,“准”已有成为问题,于是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在款式上;手机一度被视为高收入阶层的独享之物,今天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手中。如果手表生产企业再把走时准确作为追求的战略目标,显然是不宜的。手机厂家再把目光瞄准款哥、款姐也断不能取胜。其次,竞争对手也是在变化的,尤其是一些价格、广告、售后服务、包装等方面,是很容易被那些实施跟进策略的企业模仿。任何差异都不会永久保持,要想使用权本企业的差异化战略成为长效药,出路只有不断创新,用创新去适应顾客需要的变化,用创新去战胜对手的“跟进”。
篇11
体质概念上中韩医学没有太多的差别。中国对体质的认识比较统一,体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病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韩国传统体质医学界认为体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个体生理、心理特性和病理特性。两国对体质认识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即韩医偏重于遗传的决定性,而中医则偏重于遗传与环境并重。中韩体质特征认识的差异在于:中医体质用病理特性说明生理特性。在现代中医体质研究中中医从病态结构角度将体质区分为正常质、气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淤血体质等等。韩医体质重视个体的生理特性,以脏腑功能强弱来说明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性。如:肺大肝小体质(太阳体质)、肝大肺小体质(太阴体质)、脾大肾小体质(少阳体质)、肾大脾小体质(少阴体质)。这里的大小主要指个体脏腑功能的相对强弱。
二、体质形成与特征的比较
篇12
2、差异性财政补贴模式设计
在由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农民收入地区差异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要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平地惠及到每一位农民,农业保险财政扶持模式的选择既要积极发挥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调节功能,又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作用,同时还要顾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要形成构建各级财政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财政支持体系,形成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的财政补贴机制就是依据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地区财政预算收支、农民收入水平及结构等情况,合理分摊各级政府财政补贴额度。具体而言,对于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且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交由地方财政独自承担农业保险的补贴或承担大部分的财政补贴;对于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中央财政应加大倾斜力度,确保农业保险的顺利推进。同理在各省区,省级财政和市级财政也应该制定一个合理的分摊比例,让经济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地级市承担更高的保费补贴,而对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则由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补贴份额。与此类似,在市一级财政上分配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份额时也要根据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产业结构确定不同的分摊比例,充分发挥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作用。这样经济发达地区能承担适当的财政补贴投入,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能获得上一级财政的补贴,从而保障全体农民都能享受到同等程度的农业风险保障,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结果的公平。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差异性财政补贴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辽宁既是老工业基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全省14个地级市产业结构不尽相同,经济实力和地方财政实力差异性也较大,如何从省级统筹的角度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模式,对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设意义重大。
1、变量的选取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构成。
选用GDP(X1)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GDP较高的地区,可适当减少省级统筹,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应加大省级财政倾斜力度。选取第一产业产值(X2)以及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3)用来反映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如果地区农业产值水平较高,特别是其在当地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较高,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省级财政应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2)财政实力及其对农业的扶持程度。
本文选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4)来反映地区财政实力,财政支出(X5)、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X6)及其所占比重(X7)反映地区财政农业的重视程度。
(3)农民收入水平及来源。
农民人均纯收入(X8)反映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体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力;家庭经营收入(X9)及其所占比重(X10)反映农民收入中来源于经营农业的比重,间接可以显示农民收入对农业经营的依赖程度,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农民收入水平较高说明农民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如果该收入水平并不依赖家庭经营性收入,那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程度并不强。省级财政应加强对农民收入水平低,特别是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依赖较强地区的财政补贴。
2、数据结果分析
由于选取的变量存在数量级上的差别,所以需要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选用z-score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在聚类方法上,因为是要对对全省14个市进行聚类,因此选用层级聚类分析中的Q型聚类,并通过SPSS13.0进行聚类分析(表略)。依据上述数据的统计结果,将全省14个市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分为三类地区进行差异性补贴:
第一类,沈阳市和大连市。沈阳市是省会城市和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大连市又是东南沿海计划单列市,两所城市自身就存在着显著的优越性。沈阳市和大连两市GDP位列全省前两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9%,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农业产值排名全省前两位,但并非两市的主导产业。从财政实力及对农业的扶持角度来看,两市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均位列全省前两位,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9.7%,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的29.5%。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沈阳市和大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全省前两位,且对家庭经营性收入依赖程度并不高。总体来看,对沈阳市和大连市而言,农民和地方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购买能力和补贴能力较强,因此应鼓励市级财政加大财政资金的补贴力度。
第二类,鞍山市、辽阳市、盘锦市、抚顺市、营口市和本溪市。从地理位置看,除盘锦市,其他五市均属于沈阳经济区,近年来,在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战略的推动下,沈阳经济区各市经济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上述6城市均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盘锦市更是高达68.06%。综合来看,第二类包含城市的特点是典型的工业型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地方财政收入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多处于辽宁中等城市水平,因此,省级财政在保证一定规模资金补贴的前提下,鼓励各市级财政加大补贴力度。
第三类,铁岭市、锦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朝阳市和阜新市。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六城市均属于全省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其中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地区经济总值排名全省倒数后四位,阜新市人均GDP不足大连市人均GDP的30%。从地区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排名全省前6位,其中阜新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高达22.91%;从市级财政实力来看,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排名全省后三位,其中阜新市虽然农业比重最高,但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比重排名仅在全省第12位,可见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足。从农民收入水平来看,6城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朝阳市、葫芦岛市和阜新市农民收入水平全省倒数后三位。总之,铁岭市等6城市是全省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而且地区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较大,加上农民收入水平有限,因此,省级财政应适当对该类地区实施倾斜的资金补贴政策,推动该类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稳定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对策建议
1、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补贴
一方面,辽宁是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而近年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脆弱区,因此,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省应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补贴;另一方面,辽宁与东部沿海省份在地区财政实力及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以农民收入为例,2012年,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9383.72元,江苏省、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分别达到辽宁的1.3倍和1.55倍,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98%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38.69%来源于工资收入;而江苏省、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50%以上来源于工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只占不到1/3,这也说明虽然辽宁农民收入更依赖于农业经营收入,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强,但其收入水平偏低,支付能力不及先进省份,因此,为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辽宁应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
篇13
克利(PaulKlee)曾说,绘画就是“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用笔的宽窄、疏密、繁简、曲直、枯润和运笔的疾徐、轻重、断续、快慢以及各种表现技巧造成笔触藏与露的动静变化等等,使线条和笔触不仅可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而且可以独立地表现出画家的心智、情感和风格,以一种特殊的笔意参与画面构成。我们观画的节奏通常是由各部分的线条和笔触控制的,如果有繁多的线条和笔触构成的画面区域,看的速度就会放慢,如果是越过由简练的线条和笔触构成的画面区域,速度就会相对加快。这种心理节奏的组织,完全可以被画家用来提高视觉的兴奋情趣。绘画中的线条原来是用来表现物体的界限,但是具有特质的线条,更是有其功能性。下表列出了不同的线条所可能传达的讯息:
三、色彩
色彩的力量是众所周知的。很多人包括著名的画家和艺术批评家都说,在某些绘画中,人们感受最多的是色彩美。即使在没有具体图形的纸上有色彩,也可以使人从中得到视觉上的,并被称之为“美”。有人更认为,当喜欢的一种色彩在一幅画当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则将大大增加其对这幅画的喜爱程度。色彩不仅可以影响读者对图画的兴趣,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一般认为:红色与黄色属于暖色系,可以令人兴奋;蓝色与绿色属于冷色系,可以令人沉稳或安静。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色彩有其特殊的传统意义。例如,在中国民族风俗上,黑色与白色表哀悼;而在西方文化中,黑色被看作庄重,白色被看成纯洁,常被用于婚礼、宴会等场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色彩的敏感度,是最早发育的后天能力之一。如果一件物体先以鲜艳的色彩和较大的面积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他们就会对这个事物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兴趣。
四、比例
西方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很早就形成了重视比例的传统。这种传统的理论之源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他们还探求出两个引导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及设计师的关于比例的成果:一是人体比例,二是黄金分割。理想化的比例追求数学般的完整无疵之美,而绘画上的比例,不仅仅指整体及其组成部分的数量关系。绘画中构图和色彩的明暗度都带有比例的问题,都会影响读者的情绪反应;层次上的比例把最重要的表现得最大;歪曲的比例刻意夸大,以宣示或强化表现含意,往往创造出一种怪异的效果。
五、质感
质感是一系列外部可视的特征,如颜色、亮度、透明程度、光洁程度、湿润程度等等,可由绘画作品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以及技法塑造出来。插图会因质感的处理,而看起来厚重、轻飘飘或介于两者之间,也让画里的事物看起来似乎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