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法律知识讲解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 失效模式理论;老年髋关节置换;坠积性肺炎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80-03
[作者简介] 宋海平(1973.5-)女,广东高要人,大专,主管护师,骨外科副护士长。
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卧床治疗,是坠积性肺炎的高危人群,因而预防坠积性肺炎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 是一种系统性的、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实施中以标准量化的方法进行寻找、分析问题的潜在因素并及时解决,以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其基本流程包括主题的确定、团队的组建、流程的制作、危害的分析、拟定行动计划与结果评价6个环节[2],对各环节进行缺陷分析,并量化每个缺陷的风险程度。该院是一所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开放病床850张,其中骨科设置病床95张,近3年来年平均进行髋关节置换患者达110余人次。该研究将HFMEA理念运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围绕降低坠积性肺炎发生率为研究目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7例由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将2012年度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38±10.12)岁,原发疾病:髋关节炎10例,退行性关节炎8例,股骨头坏死7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4例,髋关节僵直2例;将2013年度的3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60~77岁,平均年龄(66.82±10.32)岁;原发疾病:髋关节炎11例,退行性关节炎9例,股骨头坏死7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5例,髋关节僵直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患者围手术期按照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和床上功能锻炼,术后观察患者引流情况及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对髋关节处妥善固定支托,注意保护患肢,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
1.2.2 干预组
1.2.2.1 成立项目管理小组 2013年1月,建立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坠积性肺炎HFMEA小组(后简称HFMEA小组),由骨科护士长牵头,联合呼吸科专科护士和骨科责任护士参与。小组成员接受HFMEA的系统培训。运用HFMEA分析步骤,对易导致患者发生坠积性肺炎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讨论持续改进方案。并根据讨论的方案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
1.2.2.2 确定高危流程、失效模式及影响因素 按照患者围手术期的流程和人的因素流程分析,①护士方面:包括呼吸护理相关护理能力不足及未进行肺康复系统学习;②术前流程:包括术前评估和术前支持不足;③术后流程:包括术后评估和术后支持不足;一共包括3个流程、5个失效模式和15个危险因素,结果如表1所示。
1.2.2.3 制定压疮失效模式调查表及风险评估 在项目实施的准备阶段,针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分析全部可能的失效原因、产生的后果,并以讨论会的形式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RPN=(S)x(O)x(D),S即影响严重性,O即失效模式出现的频率,D即探测失效水平,S、O、D的等级分均为1~10分,RPN总分为1~1 000分。数值越大则表示该因素对失效的影响越大,当RPN值>125,则表明该模式需要改造[3]。经讨论后总结得知,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容易诱发坠积性肺炎的失效模式有护士呼吸护理相关护理能力不足、护士未进行肺康复系统学习、自主咳嗽排痰能力差、术前未开展有效排痰锻炼、术前健康教育不全面、术后未及时评估患者肺部情况、术后未及时采取辅助吸痰技术、未进行胸部震动排痰治疗、未进行气道雾化吸入和未指导进行有效排痰9个方面;见表1。
1.2.2.4 制定持续改进方案 (1)加强对骨科护士进行呼吸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在既往的专科培训中,骨科护士往往对呼吸系统相关的培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的呼吸道的护理评估和措施的制定不到位;在该研究中我们通过呼吸科专业护士对骨科护士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呼吸系统评估、呼吸功能锻炼、肺康复护理、胸部物理治疗和有效排痰功能锻炼课程,要求所有的骨科护士掌握肺部听诊、有效咳嗽的方法、氧气雾化器的使用、胸部振动排痰机的使用方法、有效排痰技巧和深呼吸功能锻炼等技术或方法;提高了骨科护士对坠积性肺炎的认识程度[4]。
(2)高危流程的改进与落实:在围手术期,患者的基础肺功能、营养状况及精神因素难以在短期能达到迅速改善;我们在如下方面进行的改进和完善,①术前功能锻炼:通过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协助患者进行床边坐立或借助轮椅行走,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日进行3~6次,避免患者长期卧床;②提高患者自主排痰能力: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功能锻炼,在进行咳嗽前可通过饮水或氧气雾化吸入,促进痰液的湿化,有利于痰液的排除;③重视对患者肺部状况的评估:术后每日听诊患者肺部情况,若存在痰鸣音明显时,进行及时的处理;④加强术后的支持:在术后常规给予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促进痰液的湿化,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震动排痰治疗,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叩击速度,一般为10~15圈/S,按照由下往上,由外往内[5];促进痰液的引流,必要时候采取辅助负压吸痰技术,减少因痰液无法及时排除而诱发的坠积性肺炎。
1.3 收集指标
①两组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参照《呼吸系统感染诊断》(由中华医院感染管理学会审定)标准[6];②自主咳痰能力:将咳痰能力三个等级,在术后第2天进行评估,其中自主咳痰无力,需辅助排痰或吸痰为1分,自主咳痰困难,但能自主咳出为2分;自主咳痰正常为3分;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采取该院统一使用的《出院患者满意度评分表》进行评分,总分0~10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自主咳痰能力、平均住院天数和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的自主咳痰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和分析
3.1 合理应用HFMEA,找出诱发坠积性肺炎的高危流程
HFMEA是早期预防临床护理中的失效流程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确认已知或潜在的失效模式,分析每一失效模式的效应和原因,给出失效模式的风险评估排序,从而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3],该科室在建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压疮HFMEA小组后,应用“头脑风暴法”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确定了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产生压疮的失效模式,并进一步计算了RPN值。首先老年髋关节置管患者由于自由行动能力丧失,长期卧床增加了肺部发生坠积性肺炎的风险[7];其次,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力差,自主咳嗽排痰能力降低,加之术后伤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不愿意配合完成有效排痰,因此老年髋关节置管围手术期患者容易高发坠积性肺炎[5];此外,由于骨科护士对呼吸系统相关缺乏相关的系统培训,对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的肺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术前及术后的评估和支持不足;通过实施HFMEA小组活动进行分析,全面客观地对各危险因素进行了严密分析,确立诱发坠积性肺炎的高危流程,为进一步预防干预提供了有效依据。
3.2 有针对性地进行流程改进,持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提高的过程[4]。大部分的临床研究是通过对某一个环节进行控制,而缺乏护理质量整体控制和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如罗海燕等[5]研究仅通过加强胸部震动排痰物理治疗的方法,可以达到明显降低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目的,然而护理是一个整体持续的过程,在临床中需要加强对整体控制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的重视程度,该研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从而降低了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首先,提升骨科护士对坠积性肺炎的认识程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第一步[9],根据临床的需求,由呼吸专业护士对骨科护士的培训,加强对肺部听诊、有效咳嗽的方法、氧气雾化器的使用、胸部振动排痰机的使用方法、有效排痰技巧和深呼吸功能锻炼等技术或方法进行培训,提高骨科护士呼吸护理的相关技能,有利于骨科护士针对性为患者制定肺康复护理措施;并有利于完善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5];其次,通过术前进行有效咳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有效排痰的要求和技巧,有利于患者术后的自主排痰能力的提升,干预组患者的自主排痰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再次,通过常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氧气雾化吸入,可以促进痰液的稀释,再通过胸部物理治疗可促进痰液的引流,对于无法自主排痰的患者,早期给予负压辅助吸痰,避免痰液堆积造成的肺部感染,干预组患者的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有利于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P<0.05),在HFMEA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与患者及家属的互动,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通过合理运用HEMEA管理理念,可及时发现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容易诱发坠积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能严密控制护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及时对环节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从而降低了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此外,通过HFMEA活动,有利于提升护士对压疮风险识别意识,干预组患者压疮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但是由于时间因素方面的限制,该研究中只进行了一次风险因素评估,然而护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临床上在不同的时间段所面对的风险因素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持续改进的理念,在后期的研究中将通过引入PDCA管理理念,以达到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10]。
参考文献
[1] 方军,张凤清.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8):49-51.
[2] Liam Chadwick,Enda F. Fallon.Evaluation and critique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applied in a radiotherapy case study[J].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2013,23(2):116-127.
[3] 周佛香.FMEA失效模式在护理流程改造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9,35(6):83-84.
[4] 王谊,吴娇臻,吕畅等.12例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前头颅-骨盆环牵引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23.
[5] 罗海燕,李平东.综合性振动疗法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坠积性肺炎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17-18.
[6] 徐航,张玲. 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329-1330.
[7] 李东梅,姜文彬,夏海鹏,等.3H护理服务模式在超高龄髋部骨折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26):2897-2898.
[8] 戴闽,艾江波,范红先,等.个性化康复运动处方对髋部骨折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8):9082-9085.
篇2
一、探究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也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直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运用,大多数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来毕业后也难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法律教师应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提高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类型
1.讲解传授法
在法律课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解传授法。不过,法律教师在讲解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满堂灌、照本宣科。技校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思维敏捷、灵活性强。教师在讲解传授过程中,基于技校生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深奥的法律理论,而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律教师在向技校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读物,向学生推荐优秀法律著作,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改善法律课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辩论学习法
辩论学习法是法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自由辩论的氛围下,教师提出辩论题目,学生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激烈辩论中突破难点,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定辩论主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崦呕疤狻=淌υ谥傅急缏鄣墓程中,要适度引导、控制辩论进程,防止辩论严重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法律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法律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着重点在于实际案例的应用,法律教师应该更多选择启发式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1.模拟法庭教学方式
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法庭角色,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技巧与能力。
(1)精选案件。模拟法庭训练围绕案件展开,因此选择热门性案件或者争议性案件,能够提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另外,尽量使模拟法庭丰富多彩,将不同法律专业知识融合于一次模拟法庭训练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模拟法庭可以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庭审任务,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决定各自的扮演角色以及职责。另外,在整个模拟法庭审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辅助作用。
2.课外活动模式
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法律讲座、组织学生观摩庭审等。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篇3
1.将法律知识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大学英语的教材内容全部都是原汁原味的英语资源,涉及的话题包罗万象,教师想要挖掘教学材料的法律背景知识并不难。以《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2]Unit 8 Text B “The Traffic Light:A Brainless Machine”为例,该课文讲述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与乘客“我”对于闯红灯的不同观点。考虑到出租车司机这一特殊身份及故事发生的特定场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考虑课文本身的英语内容讲解之外,还可以涉及交通法规、驾照申领、驾驶规则及乘客义务等法律知识。当然,话题也可以涉及驾驶和交通等一些违法行为,教师不应消极回避这些知识,而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传授这些法律知识的重大责任。
2.将法律知识渗透到背景知识中
基于以上教学设计,教师从标题中的traffic着手,向学生介绍交通规则,一些国家进行交通治理的案例,以及如何在不同国家购买车票,等等,若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交通工具的英语表达,甚至可以引入“旅游”这一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鉴于课文话题可能涉及一些违法行为,教师在涉及交通处罚这一话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米兰达权利”这一具有特殊意义法律制度的由来及经典案例,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米兰达警告”或“米兰达告诫”的英语原语。介绍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Miranda Warnings中复数的使用规则,及“Anything you do say may be used against you in a court of law.”中do表示谓语词强调的使用形式。通过对法律专业知识的英语学习,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课堂知识。
3.将法律知识渗透到词语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会使用到一些单词、短语、俗语等,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go through a red light,sail through a red light,run the red light时,不妨尝试从法律的角度引申这些短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课文中出现了break the law,可以补充driving without license,illegal parking,speeding,crash,light impact,head-on collision,a chain collision,hit-run driver,hit and run等表达法律意思的短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从法律角度去讲解,如果有人不遵守现行的traffic regulations,就会出现traffic violation的行为,这就可能会诉诸traffic court,造成fine等严重后果。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切入,教师可向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表达方式进行详尽、全面的介绍。
4.将法律知识渗透到结构讲解中
英语的法律文本虽有意思艰深晦涩、用词古板守旧、句型复杂冗长等特点,但存在“某些句型重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的现象,掌握这些高频句型有利于快速进入法律英语的学习。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法律英语的典型句型。如课文中出现的subject一词,可以构成subject to这一短语。在法律英语中,该短语一般都跟agreement,section,contract等法律文件名或特定条款名配合使用,通常可以翻译成“在符合……的情况下”、“在不抵触……下”、“除……另有规定外”、“以……为条件”、“根据……规定”等。如:Subject to this section,an appeal shall be brought in such manner and shall be subject to such conditions as are prescribed by rules made under subsection 5.
当然,有些普通的英语词汇在法律英语的文本结构中使用时便附加了特定的法律意义。如where,在普通英语中可以引导状语从句,一般为地点状语从句。在法律英语中可以引导法律条款中的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in the case where,通常翻译成“凡……”或“如……”。如:Where a defendant is fined and the same is not forthwith paid,the magistrate may order the defendant to be searched.
5.将法律知识渗透到课外练习中
英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真正消化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生需要不断巩固和练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向学生介绍驾照的英语翻译样本,特别提醒专业词语的表达,然后建议学生课后可以自行进行实践练习。同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或听到的有关法律事件进行思考或是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将所思考的或所讨论的采用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能有所写,渐渐地提高写作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法律意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进行英语原版书籍的阅读,特别是与学生专业相关书籍的阅读。原版材料可以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理解、语法练习或是文化学习,更可以用于激发学生理解和欣赏文本的特殊性,甚至是文本的价值[3]。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以法律题材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如“珍惜生命,遵守法规”,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法律规则的存在,明确地了解真正的自我保护方式,等等。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学生辩论赛或是法律模拟等。
总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容本身,仅仅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一、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大融合、科技的大发展造就了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这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其中也暗藏着诸多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其身心都未发展成熟,因此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非常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还会将其人生毁掉。因此,中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法治教育,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抵制不良诱惑,减小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概率。此外,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在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减少社会犯罪、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遇到的阻碍
1.学生成员构成较为复杂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素质高低不等、成员结构复杂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是因为中考不理想、家庭困难、父母离异等因素致使其没有考上理想高中,而进入中职学校的这些学生在性格等方面差距较大,个性较为鲜明,管理起来也较为困难,而且普遍存在不爱学习的现象。加之有些中职学校在管理上较为宽松,为学生逃课、接触社会不良人员提供了机会,容易诱导这些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犯罪,进而危害社会。
2.中职学校资金投入不足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中职院校,都更加注重在教学方面的投入,造成法治教育资金的匮乏,效果也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对法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法治教育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步履艰难。
因此,需要中职院校的领导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法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概率。
3.法治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一些中职院校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缺少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加了学生逃课的概率。不仅如此,还有一些法治教育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较为匮乏,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造成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因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原有法治教师的培训,通过积极引进优秀的法治教育教师等方式,提升中职院校的法治教育水平。
三、中职学校开展法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
1.法治教育的主要形式
法治教育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编排课程等方式,讲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这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法律知识。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家长以及亲友的影响下,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家庭作为学生的启蒙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向等有重要影响。社会教育主要是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接触社会人员等方式,从中掌握法律知识,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通常能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对于巩固、深化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
这三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启蒙、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深化,因此中职学校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三者结合,从而使法治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2.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还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一,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相结合。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不论哪种行业,都会与法律存在内在的联系。为此,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增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与学生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相结合的方式,拉近法律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卫校的学生,学校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就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医疗事故或者医患矛盾的事例,讲解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第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时,还可以根据相关知识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利用多媒体影音图文结合的特点,对案例情境进行再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居民的基本权利时,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找到视频中哪些内容是合法的、哪些内容是违法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其他国家相关权利使用的视频,让学生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在法治教育中也是适用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疑惑、组织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讨论等形式,营造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教育。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通讯行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当前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用微信、QQ、微博等进行交流、娱乐。教师在开展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到这种变化,并加以利用。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
第一,建立QQ群、微信讨论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微信讨论群,让班级学生都加入其中,将当前社会发生的热点新闻等到讨论组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在恰当的时机适当对学生的评论进行点评,引出相关法律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掌握。这种方式的法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当前社会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建立学校网络法治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登录网页,并且通过学校论坛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这种方式的讨论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的,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博等方式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认识法律的渠道。
(3)增强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法律知识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具体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
第一,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组织法律知识的辩论比赛等,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而组织活动的学生,在组织的过程中,也会丰富相关的法律知识。
第二,带领学生参观戒毒所、旁听法院审判。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庄重性,从而增强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重视。此外,教师还可以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在促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
此外,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法治知识、邀请法治专家开讲座等形式,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讲授学生如何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中职学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活动,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在将来的生活、工作中合理利用法律,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鹏.依法治军背景下如何创新性的开展军队法治教育[J].法治博览,2015(12).
[2]沈百锋.法治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学生管理途径与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3]陈梦瑶.浅析高校在法治教育中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韦少雄.村民自治的大学生民主法治教育功能及其路径选择[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
[6]王俊杰.高校法治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初探[J].法治与社会,2014(12).
篇5
一、目前政治课堂,法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初中政治课堂的法治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初中时期,这一时期的法治教育,促进了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但目前,政治课上的法治教育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一)对教材法律知识讲解简单片面,缺乏重视
初中政治教材虽然版本众多,但都是按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来进行编写,在每一个年级都设置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同时也配备了相关的案例,在最新的政治教材中,还单独设有法律专册。可以说,每一本教材都是一个范本。但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对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讲解不全面。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谓的中考说明或者重点与难点,有选择的传授,忽略了部分法律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破坏了法律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次,对于课本的使用,只重视法律基本知识讲解,忽略了相关配套的探究与实践活动,甚至很多教师对于课本的活动型材料直接忽略不讲,殊不知,相关的探究活动恰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原理。最后,不重视课本所选取的材料、案例,一味地求新。课本中的材料与案例都是精心挑选并与之配套的,虽然有的年代久远,但可靠性强,操作性强。在实际对教材的使用中,很多教师一味地追求当今热门的材料,国外的材料,没有重视对教材本身的挖掘。
(二)法律知识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味
法律知识的教学,在实际课堂上,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师主要采取讲解、满堂灌等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法律知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参与。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案例时,把案例的发生的起始过程、最终司法机关的处置结果一股脑都教给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一个“看客”,对案例没有任何的思考。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仅仅只能识记简单的法律概念,或者在旁边凑个热闹。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对学习政治,尤其是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另外,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大多是在教室内完成,空间受到限制,缺少走出去实践的机会,使得法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获取上。
二、提升初中政治课堂法治教育的措施
在初中政治课堂开展的法治教育,要遵循《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遵循初中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育的方法。
(一)深入分析教材,夯实法律基础知识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只有立足于教材,充分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充分地认识法律,学好法律,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分析教材,首先要重视教材所选取的材料,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正文上。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神圣的宪法》第一框“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讲到,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其中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一点时,课本材料采用了“孙志刚事件”这一案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描述,让学生知道因为孙志刚这一事件,国家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了违宪审查,并进行了废除,同时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一材料与知识点联系密切,选材非常典型,通过对这一材料的详细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这一法律知识。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探究、感悟等模块。学习法律知识,除了可以使学生懂法守法,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利。课本中的探究、感悟模块,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融入到法律事件本身中,从而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关于隐私权的这一块知识,课本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手机的拍照、录像功能很容易泄露他人的隐私,一旦有陌生人对你进行拍照,一定要注意了。对拍照手机带来的威胁,应当加以限制。通过探究,为拍照手机制定一些限制性规则。学生通过前面隐私权的学习,对隐私权已经有了了解,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为限制手机拍照出谋划策,制定各种措施:比如,在涉及隐私的公共场所如浴室、游泳池禁止使用手机,对未经他人允许进行拍照的,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则等等。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学生对保护自己的隐私权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不仅学习了法律,还学会了运用法律。课本上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的插图。重视课本上的配图,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法律知识,利用好课本的配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可以加深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
(二)展示多彩课堂,拓展法治教育途径
学习法律,如果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单纯的讲解上,恐怕很难让学生喜欢。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丰富课堂的授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丰富课堂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拓展课本材料,通过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丰富了教学的情境。苏教版九年级第六课,在讲到道德与法律时,课本举了被告山杠爷的故事,山杠爷是村里面党支部书记,受村民爱戴,一次因为处理一位虐待婆婆的年轻媳妇,而触犯了法律。山杠爷被依法处罚,而村民都为山杠爷鸣冤。学生看到这个材料,通过学习,对道德与法律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字的感染力往往是有限的,对于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在学校的空闲时间,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被告山杠爷》的电影。电影可以更加直观的呈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更能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观看电影后,课本的知识点与案例得到了巩固与深化,也培养了学生的守法意识。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充当“主角”,而要做好“导演”,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相关法律内容,设计相关活动,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比如苏教版九年级第七课,依法维护民事权利,15岁的中学生张某,用父母的存款买了8000元股票,交易后,8000元赔光,张某的父母找到证券交易所,交易所以风险自赔,拒绝退款。张某的父母将交易所到法院。对于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法庭,分配不同角色,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的资料,熟悉相关的流程。在模拟审理案件中,教师可以做适当指导,让学生去完成整个诉讼,最后通过案件的审理,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案件审理的全部过程,也增加了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最后,政治课的法治教学,可以拓展授课的空间,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去学习法律知识。在讲到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部队,观看士兵的训练,感受为国家服兵役的光荣,也可以带学生去税务部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体会每个公民必须依法纳税的义务。通过学生走出教室,亲身体验,增加了对学习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直观体验。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苏教版思想品德(八~九年级)[M].
篇6
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使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知识掌握牢固,规范他们的言行、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深化法: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生自编自演法律小品、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寓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并能使学到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7
【关键词】 护生; 法律问题; 护理
目前,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各项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正在迅速提高,增加了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的医疗责任风险。护生从法律角度讲只能在教师或护士指导下,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才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为了解护士对潜在护理法律问题认知的程度,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临床实习的护生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0年在临床实习的护生85名,其中男11名,女74名,年龄20~25岁,中专学历32名,大专学历39名,本科学历14名。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内容为护生对潜在护理法律问题的认知、对护理法律知识的态度以及护生的法律知识来源,2次发放问卷共85份,收回有效答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对护生潜在护理法律问题认知的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 护生潜在护理法律问题的调查结果
2.2 护生对法律知识态度及知识来源的调查结果 见表2
表2 护生对护理法律知识态度及知识来源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调查表显示 护生对临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法律问题认知率为30.6%,了解护生具有法律身份的占15.3%,大部分护生认为在实习期间个人不具有法律身份,这表现在实习后期,护生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可擅自进行护理操作或自作主张处理一些技术性操作,没有认识到若给患者带来损害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护生对国家法律法规认识不足,表现在护生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了解率分别占41.2%、24.7%,均不超过50%,对新形势下举证倒置了解率仅占10.6%,大部分护生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不知道护生的护理行为受法律法规制约,有相应的法律规范,护士有依法履行职责的权利等,缺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
3.2 原因分析 护生对潜在护理法律问题认知低的原因有多个方面,调查表2显示,护生重视法律知识的占49.4%,大部分护生对护理法律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学校课程设置中虽已设置了法律基础,但未设置有关护理的法律法规课程。护生进入临床前进行岗前培训护理法律知识的仅占43.5%,且临床带教中涉及护理法律知识的仅占40%,大部分带教老师把重点放在护生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方面的培训上,忽视了法律知识的传授与考核[1]。
3.3 对策
3.3.1 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把护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之一,切实贯彻和渗透到各类课程中去,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科课程,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均应贯彻其中或独立为一门必修课。如《药理学》中毒麻药品管理的法律依据,《护理学基础》中三查七对执行医嘱,技能操作中的言行等均应有相关法律知识的表达或以独立课程设为《护理法学》,并根据学科综合性指导思想制定一定比例的授课时间和课时量。
3.3.2 对护生进行法律知识岗前培训 护理部在护生进入临床前,采取对护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生必须遵守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重要的是使护生明确自己的法律身份,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引导护生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护,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4]。
3.3.3 提高临床带教老师综合知识水平 带教中贯彻法律知识的讲解,临床带教老师除具备专业知识,精湛娴熟的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2]。护理部应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提高带教老师的综合知识水平,使带教老师熟悉与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带教过程中结合实际讲解护理操作、护理记录、健康教育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提高护生的安全防范意识[4]。让护生真正明白学法、懂法、守法不仅是保护和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同样也是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3.4 护理法律知识来源多样化 医院应定期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讲座,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及法律知识竞赛,放映一些与护理法律知识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制作护理法律知识宣传册以供护生学习,另外出科考试应涉及有关护理法律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粉变,李拽枝.分析护理不安全因素重新认识护理与法的关系.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72-73.
[2] 方秀新,郝玉玲.护理临床教学.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3:348.
篇8
《潜夫论·述赦》中谈到:"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韩非子·有度》中也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说明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需要每一位公民即奉法者增强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了"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为落实课程标准,也为了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融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四大版块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1.课前:你说我说"今日说法"
从我站在讲台上的那天起,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国家法制建设进程的意识。由于受社会经验、知识积累的限制,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所以,我一般会引导他们从简单浅显的事情入手,培养学习兴趣。在每一届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我都会对他们提出日常生活中要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及基本的做法,即每天看新闻半小时和今日说法,阅读报纸,和家长探讨法律故事等,并要做好笔记。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安排学生进行课前讲法律故事,即交流一周来你观看《今日说法》的收获,当然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法律知识。经过初中品德课的课前3分钟"今日说法"活动,学生们养成了收看《今日说法》的习惯,他们的法制意识也得到了大大增强。
2.课中:"法在我身边"讨论
法律条文和法律规定理论性较强,如果单纯讲解法律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比较疏远。怎样把法律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呢?我想课堂上讲解法律知识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搜集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或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侵权现象等。运用典型案例解说法律知识,让学生看到法律不是那么高深莫测,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时,我首先引领大家一块学习了与人身权利的相关基础知识:人身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不容侵犯、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以及人身权利对公民的重要意义等。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和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共同生活求学的男孩子,因犯错误被父亲殴打致死的案例。问题是:你怎么理解孩子父母的行为?在经过认真讨论之后,虽然避免不了心中的纠结,但是同学们还是从法律角度理性的分析了这位父亲的行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侵犯孩子生命健康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这个故事,他们认识到:法不容情,公民的人身权利(或生命健康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当我们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应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分析完典型案例,又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明白了家庭暴力、超市商场随意搜身、被司法机关以外的单位或个人限制人身自由等等都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行为。通过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够切实的理解法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法律就在我身边。
3.课后:实践提升法律意识
初中的学生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利获得与保护,学生对法律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但作为初中的教材,重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许多法律知识是点到为止。这就出现了不少学生学习时意犹未尽。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课后我们采取一系列方法。
3.1举办课外法律兴趣小组。一般每周大家会讨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法律热点,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相关的材料、法律条文规定等进行自学,到了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下午的自习课或者周末时间),这些同学和指导老师聚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由大家共同探讨。这样,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学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效果很好。
3.2通过举办小型"法制日报"或法制主题的黑板报、组织模拟法庭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小型的法制日报,以班级为单位,每日一份,A4纸大小,同学们共同提供素材,每位同学轮流办报,学期结束结集成册。法制主题的黑板报可结合学习内容,针对当周所学知识,每周办一期有针对性的黑板报,同年级各个班级进行展示、评比。模拟法庭的组织可根据本学期所涉及的法律知识,选取典型案例,在共同学习法庭审理程序的前提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组织学生去旁听法院的公开审理。作为市直学校,去法院旁听还是比较有条件的。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会配合学校,在时机成熟时安排学生参加法院的公审旁听,这往往更能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法律的庄严。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谢金生.《论转型期法治精神的内涵及其制度制衡》
篇9
2.法律知识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
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力与判断力,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接受教育程度等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不同的社会认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法律知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列举案例来为学生解释一些违法现象,解说一些法律常识,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对一些社会现象从法律的角度产生独到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法律知识教育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的方法
1.教师主导,解答式教学
政治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观的引导,具有一定的说教、引导特征,特别是法律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权威性、强劲的理论性,需要教师发挥必要的主导功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引导,侧重教师对法律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内容与特征,从而收获必要的法律知识,具备积极的法律意识。同时,也要采取解答式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这样才能有效解除学生疑惑。
2.结合案例,引入学生现实生活
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且抽象,单纯的法律条文或理论的灌输难免会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样就必须结合生活案例,引入学生现实生活,将法律知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教师也要本着兴趣引导的原则,注重案例的生活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将案例以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的语言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评说案例中的是非,自由发表看法,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用更加犀利的眼光去理解生活、观察生活,从法律的角度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识,达到形象化教学的目标。
3.丰富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引导
法律知识教育教学不应该局限于教学课堂中的理论灌输,因为学生即使熟背了法律理论知识也不意味着就能够科学地运用法律,因此,要适当丰富创新法律知识教学形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知识学习。例如,可以邀请专业的法律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为中学生输送必备的法律常识;组织学生亲临开庭现场,旁听法庭审理与宣判;鼓励学生参加法律宣传活动,从思想与行动上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掌握法律理论常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意义。此外,法律知识教育并不意味着将学生约束到一定的条条框框之内,而是要积极开拓、创新思维,在牢固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发挥自身能力,能够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法律,积极理解并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所养成的处事风格,也就是要将法律教学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对每一名学生的正确法律教育与积极引导。
篇10
一、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
根据新课标相关内容,高校依照国家教育部所号召内容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通过对于相关政治法律基础知识的改革和学习,使得学生对于现有法律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可以很好的掌握现如今我们国家民法等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使得其对于国家法律制定以及实施等环节有了简单了解。通过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并且其在系统法律教育影响下,法律意识也有了显著改善,对于其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可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法律基础课程里面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并且相关问题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点当中。
(一)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专业性
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其在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述时,通常仅仅注重讲解课本上知识,从而忽略掉更深层次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很明显课程内容更偏向法律知识的普及。通常企业不会把书本讲解背景知识与法律层面知识表述出来,相关学科专业性不强,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生学习法律目的相对简单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方面通常也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并非是为了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目的对于其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是非常不好的。并且如此一来很容易使得某些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更有甚者为了得到分数而放弃考试当中某些部分的得分,如此一来,不但会使得其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有时候也会使得其对于相关知识产生茫然,对相关知识理解只是简单字面意思,并且不会使用在实际生活里。
(三)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在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设置里,即便现如今有了很多学习相关知识的平台以及机会,可是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仍然需要重视。并且当前其主要问题是不会使用法律武器处理生活里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依照有关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因为法律知识匮乏,通常会因为意气用事做出违法行为,并且某些学生在其自身以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后并没有做出抗争,而是沉默不语,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例如说,有的学生在遭到抢劫等事情时没有尽早地报警,对于案件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上述所说全部都是大学生法律知识高,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的表现。
二、新时期怎样提高相关课程里教学效果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学校在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理论上,使得学生仅仅知晓相关法律知识,可是其对法律深入理解程度却需要提高。我们国家推行的是依法治国政策,也可以说是宪法治国政策,因为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法律,很多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得在其基础上实施。并且其他法律也得依照宪法来制定,高校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对其有简单了解,能够知道我们国家宪法的特征以及原则,有利于其未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此外,从公民意识上来讲,我们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先需要具备的就是牢固的社会基础以及正确的公民意识,此处所讲的公民意识是指其对于其自身所享受权利及义务的自觉性,其在享受相关权利时也必须得积极履行自身义务,权利和义务二者不可分离,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因此高校学习阶段应当先提高其公民意识教育,使得社会很好的开展法治工作,维护广大人民根本权益。在开展相关知识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学习法律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和使用法律的主体意识,能够从自身发展角度思考以及分析问题,经常开展相关实践课程,例如说法律咨询等等,使得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使用到实践当中去,能够很好的服务社会。
(二)提高其法律素养,培养其现代法制观念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律社会的保障,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有利于其未来更好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老师在对于相关知识进行讲述时,务必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不要只是讲述某些浅显的法律条文以及案例,还要对文学以及哲学等进行讲述,让各个学科间可以相互联系,更好地培养其自身法律素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一般是通过对法律知识日常积累以及了解塑造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让其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积极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得其能够通过使用法律来培养法律素养,对于其未来工作以及生活有很大帮助,防止其出现违法行为。在进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目的放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上,使其的法制观念在不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相关课程当中所涉及到部门法以及实体法非常多,可是内容通常都是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没有进行重点与否的标注,对于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点要有重点的展开讲述,将重点讲述内容放到法律制度和刑事法等上面,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相关学习实现对于我们国家民法的相关了解,并且能够知晓其有关法律行为以及的含义和要求,明白我们国家公民基本权利与内容,使得其能够基本具备处理相对不难的民事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其开展相关教育主要方式,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以及接班人重要途径,并且还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本质的体现。相关知识基础部分在教学时不要只顾数量,一定要有针对,并且在教授过程里面也有进行重点讲解,联系社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讲解,使得其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此外,相关教师在教授时候还能够很好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例如说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培养其对于有关知识的兴趣,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作用。
三、结语
在现代的社会中,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必备的技能,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素养的培养。通过上文叙述,我们可以知道,相关课程在开展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法律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相关法律内容讲解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其对于教授内容的感染力,有助于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3,30(8).
篇11
二是法律防范意识较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受他人侵害或侵害他人权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象许多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却不为人所注意,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以及提高警惕避免触犯法律,自身法律意识无从谈起。
三是学法主动性不强。虽然我们的法律认识度不高,法律知识匮乏,但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却不强,只掌握一些本职工作必须的法律知识,其他相关的法律知识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了解,严重影响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和廉政建设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的学习,有以下收获:
首先学到了很多新的法律知识。这此讲座不仅涉及了刑法中有关职务犯罪的具体规定,而且讲解了各种职务犯罪的种类,具体表现及认罪方法,并通过引用大量详实的案例,使学习枯燥的法律条文法规变成了轻松易懂的事情,大大加深了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篇1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知法、懂法、守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守法的自觉性。如果单纯讲解一些法律概念,显然枯燥难懂,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分析,则可以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下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是把法律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好方法
在法律课教学中,许多的法律概念比较难懂,许多法律术语不好区分。此时,只有用案例分析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个法律概念都属于犯罪的范畴,但其本质不同,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毕竟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这样几个案例加以分析。
被告人王某正在街上行走,突然看到刘某驾驶东风车从对面开过来,他想开玩笑,把手中正在抽的半截香烟朝驾驶室一扔,正好扔到刘某脸上,刘某方向一偏,汽车撞向路边,把行人张某压成伤残。例子举出来,先找几个学生分析,大家各抒己见,但没能说清事物的本质,针对这个例子,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刘某当时的主观思想加以分析,王某本应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但由于玩忽大意,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的结果。在这里,疏忽、本应预见而没能预见成为过失犯罪的前提。案例一分析,大多数同学对过失犯罪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故意犯罪,针对故意二字,多举出几个例子。如李某与王某发生口角,李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天晚上,李某在王某下班的路上用猎枪将王某打死。然后,分析,李某明知用猎枪打王某会造成王某死亡的结果,但还是开枪射击,显然属于故意犯罪。经过几个案例分析,原来模糊的概念清晰了,原来不懂的术语也理解了。在教学其它内容时,也是如此。可以说,案例分析是学生理解、学好法律知识的桥梁和纽带。
二、案例分析是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法律教学,如果缺少案例,枯燥讲解很难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有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解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一课时,把年龄段分为:十四周岁以下、十四周岁至十六周岁、十六周岁至十八周岁、十八周岁以上四个阶段,分别举例,提问:“犯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假如你是法官,议一议你该怎么判?”学生积极性很高,踊跃发言。“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法院是怎么判的呢……”最后总结:“为什么这么判呢?就因为他们犯罪时的年龄不同。”针对刑事责任能力,分别举出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醉酒人以及残废人犯罪的案例,学生听起来绕有兴趣,又很愿意自己去分析。这样,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分析会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感受到“法在我身边”
职校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目的在于知法、懂法,进而做到守法。职校学生远离社会,单纯幼稚、好面子、易冲动,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一时冲动引起的,我把它称其为“冲动的惩罚”,其根源在于不知法、不懂法。在校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走上社会往往会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因此,我在教学中所举案例大多是关于青少年犯罪,并且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着重渲染青少年犯罪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从心灵上触动他们,给他们敲响警钟,加深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如在讲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时,我例举了暑假期间发生在我区的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参与者六人,最大年龄24岁,最小年龄17岁,他们之间并无大恨,只是由于一时的口角,造成一死五伤的结果。死者24岁,是独生子,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的儿子刚刚6个月,从此他的父母失去了儿子,他的儿子失去了父亲,这个家庭毁了,毁了的同时,还有另外五个家庭,五个人走上犯罪道路,面对铁窗他们后悔吗?然而,后悔有用吗?“冲动的惩罚”是残酷的,“冲动”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想一想“冲动”后的结果。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样的现实性案例,对学生的触动很大,使学生知道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就在我们身边,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由此可见,课堂上多用一些案例,有时比法律知识本身更有说服力。
通过以上几方面,可以说,法律课教学中,离不开案例分析,通过教学实践,我也体会到,运用案例应注意针对性、时效性和深刻性。
所谓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阅历,适当举些与学生相关的案例来分析问题,这样即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起到警示教育他们的作用。职校学生正值长年龄、长身体,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这一年龄段,比较容易犯错误,授课时注重多举这方面犯罪案例,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