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教育的前景与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职业教育出现的问题
1.1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很有必要。
由于长期传统的教育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因此职业教育在发展初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市场经济中,很多人将目光集中在普通教育上,而对于职业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二流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事实证明,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是在本科院校之后,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招到的生源比较差,所以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低等级的教育。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一个好的本科院校,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忽略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1]。
1.2职业教育未与社会生活相融合。
目前,职业教育没有融汇到社会生活中,主要因为教育与市场、社会缺少沟通和交流。不难看出,现阶段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有时会和市场需求不一致,职业教育中的部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劳动力的需求,教师对于生产一线的需求不够了解,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不足。这些都导致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只有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从根本上弥补职业教育的缺陷。
1.3多头管理,职能交叉。
职业教育出现职能交叉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这种体制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渐行渐远。此外,因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由两个不同部门管理的,所以导致教学规划及内容协调上具有不一致性。课程的难易程度和文化层次掌握得不到位是衔接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很多高职院校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践教育并没有给予重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延伸,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加强对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避免管理出现交叉或者衔接不当等问题[2]。
1.4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我们应该了解,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而开展的,有了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工作能力。相反,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很难体现出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的熟练性。但很少有院校根据专业的特殊性进行详细评估,对于实践也没有提出固定要求,所以这与一般的教育没有区别,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2.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途径
2.1彻底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规划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促进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提高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想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认识,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广播、网络、讲座都是很好的宣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快速接受这些新的理念。企业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要积极配合职业教育发展工作,职业教育部门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旧观念。
2.2加强职业教育和社会生活的交流和沟通。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遍及全国各个地区,职业教育也可以如此,在不同地区建立更多教育机构,与社会生活及市场经济紧密结合。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学校和学校、学校和企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各种联系,紧跟社会发展脚步[3]。
2.3培训方法的创新和制度的整合。
现如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这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错综复杂,同时立法相对落后。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家教育部要担任总指挥,统筹协调、宏观控制,把握好发展方向。如果涉及其他部门,则一定要服从国家安排,密切关注发展动态,有条不紊地工作。我们要彻底改变机构多头化现象,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部门在明确自己分工的同时要懂得协调合作,保证职业教育发展得更加顺利。我们要实现培养方式的创新,我国各级教育事业单位要根据国情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加强与各企业的交流,这样才能做好职业规划和预测。实现培训方法的创新很重要,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根据当地文化和经济选择合理的培养方式,同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企业、个体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实现社会力量加入到职业教育中,由最初的教育国有化到公办和民办,直至发展为教育国际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
2.4评价制度的合理制定。
政府作为学校的投资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评价职责,政府应当联合企业及各行业专家进行评价。在内容上,注意可行性和实用价值,使实践教育更有意义。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当注重操作讲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授课风格,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4]。
3.结语
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事业,而且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解决农村问题。我们要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它的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
参考文献:
[1]吕蓉.我国职业院校的发展回顾与现状浅述[J].黑龙江史志,2013(23).
篇2
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度不高
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实践内容,但是其中大部分院校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比如一些院校虽然进行了创业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但也只是停留在业余时间的第二课堂,收效并不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强。
2.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中,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从事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教师,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因没有创业实践和创业实务,上课时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不佳或在学校制度层面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很好地引导、塑造和培养,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途径: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2.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学生创业与公司企业合作的项目等。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所学的专业特点,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悟创业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化,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3.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地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大多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的方式设置,而且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育理念层次上,可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要,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业能力。
篇3
篇4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前景
由于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现在职业教育改革正在逐步进行,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学生的就业也是逐年好转,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出了一大批工作在最前沿的技术人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职教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合理。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进人标准的竞相攀高和高校的扩招,使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相应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例下降。据教育部统计,到2002年,全国一半以上省市普高与中职比例由原来的5.5∶4.5下降到6∶4,一些地方甚至已下降到7∶3。这违背了国家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要求。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另一方面也使生产服务第一线紧缺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矛盾更加突出。
2.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严重失调。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中、高等职业教育比例失衡。近年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各种途径,竞相升格,一般省市升格学校都在30所左右,有的甚至多达60余所。一些省市70%以上的原国家级重点普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致使大批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中高级职教生比例失调。
虽然中等职业教育存在这些问题,一直影响着它的发展,但是它的前景很是乐观: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与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高级蓝领”的短缺,已明显制约着先进工艺设备的广泛应用,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思考
1.激发兴趣。由于多种困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到很困难。我们就应该想法调动学生的兴趣,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听课的基础上,自己积极的思维,让教学事半功倍。
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经验教师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借鉴。行为引导教学,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另外,案例教学也是很好的方法,通过有趣的例子和故事,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课堂十分融洽。
2.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在讲商务谈判时,经常会遇到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而针对这种情况,就只能给学生补充一些西方文化的知识。而对于扩充知识,不仅只是让老师一个人讲解,可以让学生自己下去搜集资料进行讨论,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学知识的效果更好了。
3.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作为技能教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想要让他们完全掌握应会的知识,必须靠练习。而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毕竟我们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人员为职责的,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要远远高于理论知识。同时我们的学生对动手的东西更是青睐,这样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完理论教授外,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而我们也可以多开展一些技能比赛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应该掌握的技能练得得心应手。另外,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就业,他们对于技能掌握的情况,直接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也直接关系着我们学校自己品牌的创建。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应该大力提倡发展的,是我们满足目前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唯一途径。怎样搞好中等职业技能教育,是目前摆在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需要我们齐心协力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周颖.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继续教育,2006(3).
篇5
2.“两个负面”
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和学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增长,是影响“教”与“学”效果的内在因素,阻碍卫生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众所周知,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从教师的角度来说:(1)中等卫生职业院校的现实地位与前景使得教师不断滋生负面情绪,如缺乏工作热情、抱怨现状;(2)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及各类频繁的技能比赛滋生了倦怠心理;(3)学校管理机制和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使得教师应接不暇,时间一久,就产生了不良情绪。从学生的角度来说:(1)因就读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产生自卑心理,或是长期厌学,或是因初中时就有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习效果;(2)就业前景和执业资格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超出年龄负荷;(3)学习时间短与所学内容多产生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3.“两个脱节”
即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3.1课程改革与改革发展创新的脱节
近些年国内并不缺乏关于课程改革的实践性研究,相对突出的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建构,其目的是实现工作学习一体化;其建构的基础是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和分析,同时结合教学与临床实际情况,以职业基本标准作为课程内容的参考底线等。鉴于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院校多采用的课程结构是“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临床实习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多为大专(或本科)的缩小版,与工作任务引领课程结构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3.2学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念创新的脱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如赵才章所言: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这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方针。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内容与临床不相适应、课程结构整改及教材建设不匹配、教师团队临床经验缺乏等方面与教育理念的创新产生了脱节。詹碧华等指出创新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育在“产学研一体化”环节中的功能体现得比较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同时,李泽楷认为实验技术人员处在“教辅”位置的现状,导致对实验技术人员重视不够、培养不力、要求不高,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会受到影响。
二、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
“加快发展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以笔者看来应该明确其改革创新的时代内涵,即实现职业教育的“5个对接”:(1)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2)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4)学历证书与执业证书的对接;(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篇6
伴随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职业教育,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视和关注,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春天。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属性,是其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这要求人们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采用与之匹配的特殊教学目标、方法、内容、媒介等,即要求出现一门与之匹配的、特殊的职业教育教学论。可见,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迫切呼唤理论的指导,但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职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中,从提出到现在不到20年。其理论研究不够充足,学科建设也仍未完成,还是一个充满新鲜活力且相对崭新的研究领域。现就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予以反思,并展望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基本历程
为追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近况,用“职业教育教学论”为篇名,在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对1979年至2011年内所有文献进行模糊匹配的跨库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3篇文献,全部为期刊论文,没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剔除其中重复刊登的论文,最终只有18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分析得到结果表明,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上先后发表三篇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文章,开启了我国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之门,而从那时至今的近20年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20世纪末),以教学方法和价值取向的引入与介绍和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提出等准备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为5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当时德国职业教育致力推广的引导探究教学法,提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新理念,倡导“行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价值取向,并萌发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初步研究和对现代教学论教学方式在职业教育中的迁移应用讨论等。
这个阶段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是概述式的、零散化的、片面性的,缺乏具体化的实践工作和全面化的系统介绍;二是介绍与引入的过程中,缺乏对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造性和针对性研究,如研究中关注的教学方法,其实是一种对方法的简单移植和直接运用,缺乏对方法本身及其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和本土化思考;三是对职业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基本概念、学科结构、理论依据、目标与建构等内容没有涉及。
第二个阶段为雏形阶段(21世纪初以来),以不同角度的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建设的初步试探性研究为主。这时期内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逐步增加,但核心论文共5篇。研究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包括对专业教学论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和学科前景的初探;其次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多角度探索,这类研究占本阶段论文数量的五分之三,是开展得最多的研究,如隐性知识管理视野的职业教育教学论探索和整体性学习的职业教学论探索,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探析了职业教学论的概念特征、方法手段和发展前景等;最后是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体系的整体性引入和介绍,包括对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现形式和发展前景的介绍,和对德国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六大理论模式的探析。
由于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因时间的短暂和研究力度的不够,使研究还称不上全面与深入。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增多,但还不够深入完备,如我国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的生活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还停留在理论表层,没有展开细致而深入的应用及实践研究;二是进行了对职业教学论体系建设的初探,但是这些建设自成体系,还未达成统一共识,这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还处于一个混沌阶段;三是对国外职业教学论的介绍与引入系统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引入与介绍时不仅介绍学习职业教学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教学法等,还介绍学习了其实现形式、反思启示、新视野等;四是对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关系区分不够,且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二、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发表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期刊文章从数量上看是繁荣的。以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发表的篇名含“职业教育教学”的文章有904篇,这个数量是可观的。但其中占绝对比例的是实践感悟、操作指导一类的文章以及讨论理论应用的文章。如含“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文章占39.8%,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占31.3%,含“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文章占24.2%,含“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文章占13.9%。这些文章几乎超过了整体的90%,可想而知,含有“职业教育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等的文章是屈指可数。再回顾我国目前已经历的两个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阶段的研究特征,可以看到,这些现状都表现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其学科建设和理论充实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主要问题如下:
(一)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
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理性研究的程度一直是各类理论是否科学化的标准。然而,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一是基本概念、结构等的界定不够明确。以我“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概念界定为例。虽然我国研究者在深受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的影响下,确认了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发展演变为“基于‘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衍生的‘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的概念思想”,但是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公认“职业教育教学论”概念业论述。二是从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来看,其理论成果都是将德国等的职业教育思想和普通教学论的思想移植到职业教育得来的,使研究存在理论创新性和移植适应性的问题。三是职业教育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还没有从根本上与普通教育教学论分别开来。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在教学理论的实践和摸索中,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作为理论基础,其坚实性尚不够。
(二)研究的综合化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研究力量与普通教学论相比是绝对薄弱的。这种力量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研究的综合化进程。一是研究方法上,多是对普通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归纳上进行简单运用性研究,很少进行教育理论的思辨性研究与生发性研究。如根据普通教育的各种教学论理论在实践中的实践情况,将几种有效理论提取出来,直接运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二是研究内容上,过于片面而忽视了对学科体系建设的综合研究。如我国研究者已明确表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教学论,它只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但从我国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远远超过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内容综合性不够的最好证明。三是研究范围上,就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实践研究,而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基本问题,如本质属性、理念定位、地位和作用,以及相关因素等的元认识研究还不足够。
(三)研究的规范化明显不足
当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普通教育教学理论与介绍各种国际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和讨论。研究多为方法移植和思想借鉴的风格,这使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对象、问题、性质、范式甚至学科体系的建构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深入的解决。而开展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自定义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组织或研究机构,彼此间的研究合作度低下。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规范性不高,规范化程度明显不足。学术研究规范的核心是思维形态上的规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实现规范化程度提升首先要解决问题。
(四)研究的科学化急需提高
各种教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向我们告示了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健全的。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因素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科学研究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事实感知不够真实客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多是研究者在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移植建构的,缺乏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和真实材料的客观感知,这种理论具有主观性和假设性。二是没有形成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表述方式,是所有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三是还没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价体制来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理。
三、对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当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欧洲很多综合大学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或教席,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支持相关研究。目前国际职业教学论研究的重点是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设计。”,而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研究现状表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领域是一个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处女地!”“有志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科研人员应该及时跟进,有可能也必然会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把握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努力方向,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有效研究发展。
(一)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趋于成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工作,除继续开展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以外,其更大的关注点应置于满足学科发展研究,进行学科本体的建设。即要通过对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学科知识结构、认知实践理论等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元认知进行充分研究,实现教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完善,最终获得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学科成长。且在学科成长的同时逐步趋于学科成熟,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即在学习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用中国式的研究方式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彰显创新意识和民族意识。
(二)研究实现知识的经验积累到理论创新
职教教育教学论的学科化及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取决它的科学化程度,因此,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论研究的科学性是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工作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进行经验性的积累和总结。这种积累和总结是简单、表象、粗糙的,主要表现为在研究中普通存在着对概念的表述和对知识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简单而直接,常常是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为解决这种问题,要求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论研究中,加强科学指导下的经验积累,实现理论知识的沉淀,并在科学化的经验积累过程中去探索新的天地,以实现理论创新。
(三)研究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
篇7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环境分析
总书记、总理反复强调,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理部署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了100亿。
2、我国中职教育供需分析
近三年全国中职招生数据分析表
中职学校数 初中毕业生数 中职招生数 中职专任教师数 中职在校生数
2009年 14401所 1797.70万人 868.52万人 84.28万人 2195.16万人
2010年 13872所 1750.35万人 870.42万人 84.89万人 2238.50万人
2011年 13093所 1736.68万人 813.87万人 89.23万人 2205.33万人
由上表中的数据(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看出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中职招生源数据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30.51万人,降幅为1.73%,导致中职招生数也在逐年下降,平均下降27.33万人,降幅为3.21%,并且,招生数下降幅度比初中毕业生较少幅度多1.48个百分点。二是中职学校数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436所,降幅为3.16,反而中职专任教师数在增加,平均增加1.65万人,增幅为1.92%。
3、我国中职教育区域竞争分析
一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强于其他地区;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关注不够;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历史文化差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协调。我国大多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有交通部门管理的,还有卫生部门管理的等等,导致管理体制各异,无力统一协调管理。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规范,专业设置重复。二是缺少相互间的联系,各类信息资源流通有限。三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性不强。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五是学校发展地域空间有受到了一定限制。
4、我国中职教育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总投入100个亿,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等,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加强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从2007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个亿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各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
(4)需求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一线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等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30%左右,而且多数只具备初级技能,技师和高级技师仅有4%左右。导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5)生源充足,为职业教育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
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左右,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800万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必将大有可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终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基本可用“前景广阔,现状不容乐观”来概括。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1、加大资金投入,为中职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比重,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二是完善中职教育学费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费的收取一般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来定,然而,职业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对于多数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承担这部分学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逐步调整政府分担比例,降低职业教育个人成本。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资助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国家只资助第一年和第二年,资助时间较短;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对于财政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资助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并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行,为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2、共享资源,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
中职教育多是部门或者行业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统一、专业设置重复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可以采用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合并或者合作;以院系的形式统一协调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归并交叉专业,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也可以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方都可以节约成本。
3、加强基础建设,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
首先,解决好师资建设问题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任务和首要问题。近几年大批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年轻化的原因,他们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只会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对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非常有帮助。其次,搭建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整合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统一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大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训场地;推行实验实训场地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利用效率;增强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实训作用。
4、加强劳动监察,建立劳动准入制度
根据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的规定,今后在我国将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即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简称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初步建立,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应该加强对劳动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控制劳动用工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前做好职业培训;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鉴定管理。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先进,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其次,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外,政府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可以退出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计入成本,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篇8
一、旅游专业职高生的就业现状
1.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人员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000多万人。可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大。目前,随着大部分省份把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企业增长的速度很快,需要大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2.旅游院校人才供给状况
据统计,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313所,其中高等院校574所,中等职业学校739所,在校生达578,622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274, 701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03,921人。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可见,我国旅游院校的规模不断在扩大,旅游专业学生数量稳步增加。从理论上讲,旅游业的人才市场是可以达到供需平衡的。
3.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动态调查
近年来,酒店、旅行社、景点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专业职高生的吸引力逐渐下降,学生不愿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实习结束后选择行业外就业;或者即使一开始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对旅游企业的忠诚度低,工作一两年内跳槽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因素透析
1.行业认知模糊
由于职高生年龄比较小,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刚初中毕业的他们在面临选择就读专业时会产生茫然、困惑、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一小部分的学生是家长或亲属朋友为其选择就读该专业的;另有一部分学生就读旅游服务专业是消极、被动的,因为升学分数不理想,理想的专业录不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失落感;喜欢旅游专业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游山玩水好,酒店很豪华漂亮,又有高收入,当发现不完全如此时,就一直抱怨选择失误,对专业没有兴趣,更不认真学习,甚至荒废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到毕业时就马上转行或失业。
2.对旅游行业认同感差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总结出很多学生不意愿选择旅游服务工作有以下几个原因:旅游工作辛苦、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反对,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前景难以预料。传统的、社会上的看法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旅游服务工作。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部分学生即使在旅游企业就业,也并不十分珍惜自己的岗位,或怕苦怕累怕受气放弃了旅游工作,或在岗位上不脚踏实地,左顾右盼,时时刻刻寻找“跳槽”的机会。而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发现,76.0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必备的条件,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
从业人员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旅游专业职高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策
1.渗透服务文化教育,改变传统落后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服务工作被看成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简单劳动。其实服务是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服务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使学生真正理解服务的内涵和实质。
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平等的,都扮演着服务与被服务的角色。其次,要把服务文化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2.加强职业指导,合理规划生涯
对职高生进行职业指导是中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缓解当前旅游业人才供需矛盾的关键。通过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体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而职业指导在学生心灵中的内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开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实行“校企结合,产学结合”
促进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实现学校、社会的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德国双元制作为目前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促进学校、企业双元的有机结合来充分发挥它们对人才培养的合力。推广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是脱胎于基础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目前,在我国双元制办学大环境尚不完全成熟的条件下,构建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成立办学指导委员会是贯彻“双元制”思想精髓,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1)在完善旅游实习基地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组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集团,发挥其在学校与企业间的纽带作用。(2)成立职业教育办学指导委员会。
4.重视情商教育,培育“旅游情结”
传统的旅游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了人文教育,而这正是能使旅游业具有美好未来的根本。一些作用于学生思想深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事业心的塑造却不直接与知识、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被人为的忽视,很多毕业生缺乏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然而旅游服务不需要高知识含量,故而相比智商而言,企业更重视员工的情商。因此旅游职业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培育学生从事旅游的热情、灵感、理想和事业心,我们这里称为“旅游情结”,这对一个人后天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创造一种旅游服务的氛围,让学生在环境中得到熏陶。其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竞争性和创造性的职业活动,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领悟旅游服务是一项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的事业。学生在快乐的创造中陶冶情操,体验成功,对旅游行业产生强烈的“旅游情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EB/OL].中国旅游网,2005-05-1.
篇9
市场特点
市场大而散
职业教育的市场是极大的,把各类的职业教育融合到一起,其市场规模约有万亿规模。然而职业教育的市场大,其各个细分领域的也是比较繁琐和散乱的。
企业多而小
承接上一个特点,硕大的市场会偏向于零散,同时它的企业类型、规模也是多且小的。正是这样一个大的市场,多数的受众群体,易于让小型的公司新起和发展。
用户相对成熟
K12领域的用户和客户是分离的。但在线职业教育的受众大部分是成年人,基本上集中在18岁到30岁之间。所以客户和用户是一个人,这与K12领域引比,用户相对成熟,有自主决策性。
应试、就业为主线
与K12领域相似的是,职业培训领域的市场也呈现主要面向应试的特点,手中学习的目的基本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比如,各种公务员的考试、建造师考试和会计师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
二、在线职业教育市场概况
在线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 职校学生就业率走高 企业更看重“学力” 企业开始注重用人成本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迫切需要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线职业教育作为很好的后续补充教育,越来越受到在校以及离校大学生的青睐。
市场现状(2015年)
中等职业教育: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3093所,招生813.87万人,在校生2205.33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在学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专科)院校1280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856所, 招生95.74万人,在校生269.25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37.69万人。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698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招生153.73万人,在校生505.07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311.82万人,专科在校生193.25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26.00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30所,各类注册学生88.14万人。
民办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21403所,955.46万人次接受了培训。
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务院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需求倍增(2020年)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比2014年增长30%。
专科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比2012年增长154%,每年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
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是2012年的40.7倍。
市场规模:到2020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或达到1.24万亿元。其中,职业非学历教育市场规模将达9800亿元。
三、细分领域市场分析
公务员考试市场:就业压力增加,人才纷纷“考碗”,一二线城市岗位炙手可热,个别岗位高达1000:1,公考竞争激烈,培训市场广阔。
金融类考试市场:金融类岗位整体工资最高,人才需求旺盛,不少非经管专业毕业生转行金融,培训市场前景广阔。
建筑工程类培训市场: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46456亿元,比2014年增长6.8%,增速减缓但市场巨大。全国建筑业施工企业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但其中持证人员不足1%。应届毕业生及刚入行的新人们就业有难度,考取资格证提高竞争力成为多数人选择。建筑类培训机构数量多,经验分散,连锁化程度低。大多数培训机构不提供远程培训。
篇10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中中高级技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的升级。同时当前社会依然存在初高中毕业生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职业教育就进入岗位工作,导致目前我国劳动力综合素质及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
(一)应用性人才紧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加大,数量以及结构上的紧缺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协调性加重了社会压力。
(二)职业教育缺乏活力
我国工业化正迅猛发展,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职业教育缺少企业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财政上的束缚,导致其发展缺乏活力。
(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之处在于在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学习以及专门技能学习,但当前职业教育过于学历化,当今教育的环境以学历规范各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原有的特色。
(四)职业教育发展势头正旺
新时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合理化趋势加大了我国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世界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供求不平衡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同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考生在填报志愿上倾向于将择业放在首位,多选择热门专业及就业率高的院校,出现供求状态不平衡现象。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偏差导致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不够而降低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个人需求。教育部在99年颁布的新高职政策导致社会层面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出现误解,加上普通院校与职业教育缺少相应的衔接,使得仅有极少数的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能够继续深造,而大多数只能投身到社会工作中。
(三)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特色
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宽对高等教育院校的审批政策,目前全国已审批通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千所,同时在招生方面没有健全的体制,时而出现给生源学校“回扣”的现象,社会声誉严重受损,学生逆反情绪强烈。同时,由于多数的新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相对较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自身发展的特色,部分专业的设置重复或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使得学生缺少市场竞争力,加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压力。
(四)高等职业教育先天条件落后
现有的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是将原有的专科院校与中专甚至小中专合并而成的,缺少完善的教育设施,教学质量及管理体制远远不能达到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及良好的办学条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先天条件的落后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出现偏差,损害了其声誉。
三、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走人才培养多样化道路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处于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出现差异性,各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征。经济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应加强人员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以满足当地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对于工业欠发达地区,应致力于为广大劳动者创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空间,使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好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走办学模式多元化道路
采取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如综合高中模式、中学后模式、企校联合办学模式、社区模式等,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拓宽各级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将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及专业技术水平升级,同时可客观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进而促使新的办学模式更加多元化更加合理化,到达双向受益。
(三)走特色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的分化与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合理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分化,不仅可以扩充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而且将突出其办学特色,实现层次化办学,划分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同时细化专业设置,剔除重复性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其适应性,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四)走发展与调整紧密结合的新道路
首先,以发展的眼光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战略目标以适应扩大招生的总形势。其次,在注重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良好的学习条件是关键。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注重职业培训及技能训练。最终形成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我国整体教育体系格局。
(五)走政府调控式发展道路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各级政府应当对高等职业教育加以重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其优先发展,提高其社会地位。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整体统筹布局,优化教学资源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正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仁忠.演变、内涵界定及类型: 职业教育概念再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顾远飞.高等职业教育的弱公共性特征及其发展政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篇11
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是职业教育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11年8月,安徽省教育厅以问卷调查和组织座谈等方式在全省调查了除亳州、六安、铜陵以外13个市的60家企业,每个企业随机调查5~10名职工,回收有效问卷378份。调查的企业涉及国有、民营、外资、合资等经济类型和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能源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
一、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矛盾
(一)企业的人才现状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一是人才数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2010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企业职工204.7万人,私营企业职工239.2万人[1]。60家企业职工总数为14.76万人,职工在101~500人和1000人以上的企业居多,见图1。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57家企业2011~2013年需要技能型人才6.9万人,主要是需要初、中级工,见图2。二是人才素质难以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在学历要求上,60家企业中管理、技术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的24家,高职的23家;生产、销售岗位要求中职的45家。从职工学历结构来看,初中及以下和普高比重仍较大,见图3,20家企业初中及以下职工比重达50%以上。在技能水平上,职工上岗前接受技能培训的占65.9%,57家企业职工中有技能等级的占87.9%,以初、中级工为主,见图4,初、中级工占75%以上的有29家,占50%~75%的有16家;调查的职工中无技能等级的占23.5%。在岗位能力上,33.1%的职工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职业技能缺乏。企业认为,实践能力薄弱、基础技术不扎实、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管理知识薄弱等是技能型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用工环境与人才择业要求不够融洽
16家企业认为技能型人才离职较多或过多。调查的职工中,“跳过槽”的达62%,见图5。职工择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工资收入与待遇、个人锻炼及发展前景和工作地点、单位性质及环境,分别占48.9%、26.2%、20.6%。而企业职工整体收入较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55.7%,见图6。有些职工还未享受“五险一金”,有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分别占78.8%、81.7%、76.5%、39.7%、69.8%和34.3%。46%、38.1%的职工分别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工资太低、工作太辛苦。薪酬待遇低、晋升机会少、能力发挥受限制、劳动强度大和人际关系不融洽是技能型人才离职跳槽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薪酬待遇、发展机会、企业前景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三大要素。
(三)院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52家企业认为公开招聘是职工来源的主要渠道,其中36家认为是第一渠道;34家认为校企合作是主要渠道,其中11家认为是第一渠道。此外,职工来源渠道还有劳动力市场和员工推荐等。企业职工以本地来源为主,56家企业职工中来自本省的占69.1%,其中本市的占43.7%,有近1/3来自外省。2010年,安徽省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614所,招生37.85万人,在校生95.59万人,毕业生32.75万人。由此可见,校企合作还未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第一来源。作为发展中的中部地区,一方面,其职业院校为东部发达地区培养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依靠外地提供劳动力资源。
(四)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企业及职工期望不协同
认为引进技能型人才难的主要原因是专业招聘会少、层次低、紧缺人才难寻,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信息沟通不及时的企业分别为43家、24家和17家。调查显示,企业引进技能型人才普遍遇到子女教育、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和人才奖励等政策问题,有的想解决却不知道怎么解决,有的缺乏相关政策无法解决或是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还有的不相信能够解决。58家企业希望改善技能型人才现状;29家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制定吸引、稳定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待遇;20家企业认为需要制定选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希望政府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职工分别占62.7%、48.4%。企业希望政府加强职工继续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分别为47家、10家。职工认为政府对技术工人就业最重要的是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优惠条件,分别占51.3%和45.5%。
篇12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1.学生高文化、低素质
高文化是指“文化素质”,即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低素质指的是“其他素质”,即学生修养的美丑、好坏。
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各种自费生、留学生的增多,只要是想上高中、上大学、留学就可以办到。再者,教育系统招生时总是把职业教育学校的录取批次放在最后,不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进行招生,这样势必会造成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最后导致职业学校降低招生门槛,广泛接纳初中流失生,给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2.社会上普遍对职业学校存在偏见
受当前企业失业率较高的现象和“不愿当工人”“当工人没有出息”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轻视工人的倾向。再者,职业学校宣传力度不大,宣传不到位,而且有些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导致志愿上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多。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是一流二流上重点高中,三流四流上普通高中或中专,五流六流的才上职业学校;高中学生是一流二流上名牌大学,三流四流上普通大学,五流六流的才上职业学校。
3.职业院校学生接受知识、技能能力较差
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都是初、高中五流六流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是被追求升学率、分数第一的学校或教师放弃的学生,或是由于家庭教育方法不当而娇纵、失控的学生,或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造成精神受挫、心理畸形的学生,或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成人的教唆、引诱,不健康出版物、影视的影响,而放弃学习的学生。种种原因造成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给学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传授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二、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
要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要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为首
学生管理坚持育人为本,素质教育为首的方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保证学生毕业后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技术工人。在具体措施上,学生管理要量化、质化、动态化,可实行学分制、模块制、半军事化、试读制、重修制等办法,促使“要学生学”与“学生要学”有机结合起来。
2.校企结合、产教结合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求,要强化政策的引导,创新运行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实行融教学、实习、生产为一体的“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即把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与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企业在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共同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形成“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实行“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学习制度,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统一。
3.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篇13
我国国民整体素质近些年有了很大提高,文化修养、参政意识显著增强。国家要加大力度宣传我国的产业政策,透彻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对人才类别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让广大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感受到:中职生不但能就业、能成才,而且就业前景更广阔!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能人才,就需要大量的物质技术设备,需要配备相关的师资,在这方面国家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二、全社会都要关注、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职生的成长提供积极、和谐的外部氛围
国家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而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需要社会的支持。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职业教育要被人们认可、接受,同样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当它还在成长中时,不可避免会表现出不成熟、不完善,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这时候特别需要社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批评教育是必要的,细心呵护更难能可贵。中职生学业基础普遍较差,还有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少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而这些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所造成的。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给孩子施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作为家长更要主动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尊重他们,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思想。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发生的变化,看到孩子的进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增强他们超越自我的信心。
三、扎扎实实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就是学生的成长、成才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身在其位,必谋其事。着眼于中职生现在的实际,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学校教育要落实好以下几点工作。
1.不管是作为学校管理者,还是班主任、任课教师,一定要达成共识:在职业学校,育人的责任远大于教书,要大力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从社会热点中收集那些“励志哥”“励志姐”,特别是那些与中职生背景相似的成功人士的事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职生一样能成才!一样能有所作为!能够点燃学生的希望,鼓起他们积极进取的斗志,我们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