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历晋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发展现状
对于物理课程的教学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合理地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现阶段的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知识点灌输的方式,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去完成教学内容,虽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束手无策的状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性。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实现有效性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有效性教学,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而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初次系统地接受物理知识,所以很难理解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摩擦力,整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多样性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来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讲解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课程讲解的难点所在。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化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化,通过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定义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简化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进而丰富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建立有效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学习沪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让电灯发光》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丰富的电路设计图,也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现简单的电路连接,从而将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简单化的处理,使学生们对电路的连接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为学生运用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我尝试着利用我区推出的“三导”(导学、导疑、导练)教学模式进行课堂设计和教学。“三导”教学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课堂容量大大增加,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成绩有了质的飞跃。通过“三导”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变化,愿学、会学、善学,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
篇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对物理学科的喜爱是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自然地去接触、了解、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这些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得到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欲望。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应该重视第一节物理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举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如自行车、手机、电视、电脑等运用物理知识的场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具备实用性和广泛性的,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在传递具体的知识时,也要时刻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电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下,如果没有电,我们的生产生活会受到什么影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各种答案后,教师适时地切入“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发明了电,为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光明”,学生受到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便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操作发电机模型,当学生看到小灯泡亮起的时候,想必都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教师可在此时通过课件介绍一下电机发电原理,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发电机的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作业,让学生去了解一下本地区风能发电的工作情况。这种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相信一定能使学生喜欢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加强学生德育,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念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次的重要发现和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伟大物理学家的智慧和心血,都是他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科学精神的结果[1]。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蕴含了物理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展现了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及时挖掘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一些伟大成就,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使学生形成了“学好物理”的坚定信念。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影片,像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时的记录、我国宇航员杨利伟登月时的记录等,这些记载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片,能够有效地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学生在了解我国国际科学地位的同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产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物理教学效率自然会获得提高。
三、创新实验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感知到学习的乐趣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而实验的学习是物理学习中的重点部分[2]。通过实验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和规律,也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动手实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精心地设计实验教学,可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按照实验目的和原理,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方法,也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研究物质的比热容”这一内容时,学生能够接受“质量相等的水升高温度不同时或质量不等的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这一理论,但却无法说明“物质不同而质量和升温都相等的条件下”,两种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用下一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加热,通过观察会发现同一时刻煤油升高的温度要高于水升高的温度,让学生多次记录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发现都是同样的现象,那么如果让两者升高同样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必然是高于煤油的。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综合的物理素养
作业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途径[3]。因此,教师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作业的布置形式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让学生动笔,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或者是单纯地思考一个问题、做一次实际调查等。但教师要明确,作业的量不用很多,只要突出重点就可以;难度不用太大,能促进学生思考就好,只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温故知新、解决问题,这就发挥了作业的基本作用。大量实践表明,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惯性现象”这一内容前,可让学生事先在家中独立完成“用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这一实验,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等。丰富多彩的作业,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不仅要完成作业,还要做得精、做得好,让学生们在乐学多练的氛围下,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模式,通过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掌握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扎实的物理知识,同时提高观察、实验、总结、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以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炳棠.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初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8).
篇3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要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精神、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这个“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呢?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很差。例如:在教学“电磁学”时,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大部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因而很难理解这方面的概念与定义,更抓不住关键点,学习成绩差,便有了不想学的想法了。假如,让学生回去带一些吸铁石来,现在农村家庭不用的旧电器很多,磁铁很容易找到的,各种形状的都有,大多数学生小时候都玩过。新课前让他们先玩,尽情的玩。然后问:“有问题要提出吗?”以学生现在的思维肯定会想到一些问题的,只要老师引导、鼓励,他们就会把问题说出来的。大致有这些:为什么有时两块磁铁相吸,有时却相斥?为什么两块磁铁相距一定的距离后就不吸也不排斥了?为什么铁的能吸起来,而像老版一角硬币就吸不起来了?为什么隔了薄一点的板还能吸一些东西呢?为什么电器里要装吸铁石呢?接下去老师就可以较神秘的为学生解决疑惑了,学生带着疑惑听课,积极性空前的高,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电的知识时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拿自己的器材组装电路,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开始上课。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的抽象规律难以理解。对于这些规律的理解,仅对纯定义进行分析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比较枯燥,也不能形成持久的记忆;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对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分析,就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这样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例如:在教学“平面镜”后,为了能够让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可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小明身高175cm,在距离平面镜3m处站立,如果他以5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去,那么他在镜子中所成像的高度是多少?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热烈讨论:有的学生从生活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再一次把物理规律和生活事例结合起来,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要想弄清楚生活中的现象,学好物理知识非常重要,要让他们学会透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唤醒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 创设生活化情境,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篇4
生物学教学中,案例指的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核心,有着自己固有的结构和模式。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等特点,可以将真实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工具。
对于本节课,笔者选用的是19世纪中叶,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的进化过程,具体内容如下:在19世纪中叶之前,分布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附近的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和苔藓,分布在该地区的桦尺蛾都是翅膀上长有黑色斑点的浅灰色的蛾子。到183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该地区树干上的地衣和苔藓也逐渐地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1848年,细心的昆虫学家首次在曼彻斯特附近采集到了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标本。之后,人们采集到的黑桦尺蛾的标本越来越多,而且都集中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化地区。到后来,在这些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几乎全部是黑色翅膀的。而在非工业化地区分布的桦尺蛾,灰斑蛾仍然占绝对优势。之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的后代的幼虫也是黑色翅膀的。
郑金洲教授指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案例既描述了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环境与桦尺蛾的变化,又呈现了事件间的冲突:黑色翅膀的桦尺蛾是黑色煤烟造成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黑色翅膀的桦尺蛾繁殖后代的翅膀也是黑色的?通过设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呈现案例,调动兴趣
案例的呈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目前,运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印发文字案例,投影仪投射案例,教师诵读案例,多媒体呈现案例,播放视频案例,教师或学生形象表演案例等。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案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课前,教师将已编好的生物学案例以及相关材料发到学生的手中,师生都要为课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上,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非工业地带树干与灰色桦尺蛾的颜色对比图片和工业地带树干与黑色桦尺蛾颜色对比图片。教师结合图片,对20世纪中叶前后,曼彻斯特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桦尺蛾的进化过程进行激情的演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将口读、眼看、手写、脑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刺激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增强阅读的高效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出与生物学有关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挖掘案例材料中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3 设置问题,启发思考
案例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充分挖掘案例材料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问题,而不是由教师将问题抛出。在这一过程中,既能锻炼学生从案例材料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学生抓住事件间的冲突,提出以下较有价值的问题:① 这些黑色的桦尺蛾的翅膀是被空气中煤烟染黑的吗?若不是,那是为什么?② 工业地带导致灰斑蛾变成黑斑蛾的原因都有哪些?
4 案例讨论,展现自我
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课上讨论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本节案例教学中既采用了小组讨论,又涉及到了全班讨论。
对于由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根据案例中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不需要过多地干涉和指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其他同学的见解提出质疑或做出评价。在这一阶段,学生达成共识或得出问题答案的同时,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到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明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了提高讨论的水平,教师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讨论与教学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及应用。例如:① 影响桦尺蛾发生变化的空气和它们的天敌分别属于什么因素?②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③ 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请举例说明。对于教师提出的引导性的问题,则由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中,教师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
5 概括总结,理论升华
这个阶段不仅是课堂理论的升华,也是案例教学的升华。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小组代表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做进一步的拓展和升华。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大气的污染导致桦尺蛾的变异,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的恶变而引起生物种类变化的例子,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生物之情,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既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那么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活?又该如何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呢?伴随着教师的设疑,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教师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升华,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一、选取贴近生活素材,感受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们学习了这些化学知识,是非常有助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的。例如,在学习了有关溶液酸碱度的知识后,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堂上准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液体,供学生们对比检测PH值,如工业废水,超市里买来的新鲜橙汁,肥皂水,矿泉水……学生们见到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研究起来既不会感到陌生,又能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并且相比教师的口头讲述,学生们更加喜欢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对于化学学科的热爱,又能使得他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步骤牢记于心。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学生们就会从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小窍门,例如:书本上有酸性液体可以用去去除油污的表述。学生们发现自己平时喝的可乐就是一种酸性的液体,并且利用可乐清洗水池马桶会效果很好。因此,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过渡问题轻松化
如果在化学课上,教师只利用书本,只通过讲解复述书本上的文字,传授给学生们化学知识,那么不仅会使得课堂气氛变得无聊枯燥,而且会让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动力,使得他们昏昏欲睡。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通过小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学生们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化学课本第九单元的内容《溶解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在气体和液体的溶解度上产生混淆和错误,如果单单地依靠书本上的表格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们就只会感觉到化学知识的无聊,提不了兴致。此时此刻,教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可乐,询问学生:老师第一次喝可乐,不太会喝,请问到底是直接开来喝还是先摇一摇再喝呢?此时此刻,学生们一定会哄堂大笑,更有甚者会主动举手要求上台教老师如何喝可乐。之后,教师可以在打开前故意用力摇一摇,打开后发现全是泡沫涌上来这充分证明了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溶解在了气体中,这个小实验自然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气体的溶解性的记忆,在今后考试中遇到这类问题就不容易出错了。
三、创设实验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信息的接受与外界的刺激存在一定的联系。刚刚进入初三年级不久的学生,在初次学习化学的时候,面对未知的实验器材和一系列稀奇古怪的化学元素,自然而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如何将学生们对化学的恐惧转化为对化学的热情,这就是化学老师在初次上课时要用到的技巧。在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不急于先进行书本授课,而是通过几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们学习化学,使得他们对这门新的未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学生们对于这样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实验结果,纷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学习的恐惧,转而产生了探究的好奇心。在学习第一单元中有关水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展示书本上的实验:有关水的电解实验,学生们通过观察水电解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气泡,纷纷提出了猜想。最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得出水其实是由氢气和氧气组合而成的。并且,同学学习水了解到了两个新的化学气体,氢气和氧气。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课堂上仅学到的是化学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生活实践的检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这就充分鼓励了学生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实验室通过小组的形式,动手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学到化学实验的知识。除了在实验室里学习化学知识之外,教师如果有机会,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到自然界中寻找所学过的化学知识。比如,春秋游时,经过清晨的树林中,经常会看见树叶间的光线透过来,形成了一道道光柱。教师此时此刻就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化学中的一种名叫丁达尔效应的现象,这里的空气形成了一种名为胶体的化学状态,使得光线在胶体中传播时,可以稳定渗透过来……再如,到乡下去学农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机带领学生来研究各种氮肥、磷肥和钾肥的种类,并告诉学生不同肥料之间的区别和用法,这些肥料都包含了丰富的化学元素。这样走出学校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将平日里所学的化学知识同生活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在化学这门学科上学以致用的结果。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中,而要积极结合生活实际生活开展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利用化学知识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初中化学教学才能尽显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6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初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改变以往老师一人独立支撑教学课堂的局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前人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而广大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来积极适应未来的教育。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在课堂进行提问,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学生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在课堂提问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物理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物理科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通过传递教师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如: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一瞬间就能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的语言可以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使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比如教师克服困难为学生讲课,通过这些励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和敏感性的特点适当应用情感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为国家物理科研做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和毅力。
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初中物理教师要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进行特别关注,让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物理成绩,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观念。也可以对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成绩好的帮着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习,一方面增强了同学感情,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帮助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克服自卑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学生自我管理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分析每个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的性格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一样。有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师批评几句,不会对他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内向,教师的批评,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中留下重大的阴影,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进行委婉教育,多表扬其优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帮助学生设定阶段目标
篇7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课本中的固有知识和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积极地创新,可以把一些课本之外的实例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给学生营造出创新的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习声音的利用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声音可以利用的信息,我在结合课文内容中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的案例以外,还给学生们加入了这样的案例:在养鱼场里,人们创造性地利用声音,来开展捕鱼作业和鱼的养殖工作.在水下给鱼儿播放它们喜欢的声音,从而引诱鱼儿进入事先准备好的网中;不仅如此,给鱼幼苗喂食的时候,播放一种固定的音乐,经过长期的坚持,鱼儿就在饲料和声音之间形成了固有联系,引起了鱼儿的条件反射.只要给鱼儿播放声音,鱼儿就会到声源附近来觅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量降低鱼饲料的散失,降低养殖成本,帮着养殖场实现超额利润.创新性教学案例的引入,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创新的热情.
可见,在传统教学中,有很多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因素,教师要结合创新教学的要求,积极打破传统的旧有思维,践行创新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创新,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给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扫清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渗透,如果学生对教师创设的创新行为没有半点兴趣的话,我们的创新行为将付之东流,反之,如果创新行为不仅有创新,更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将实际情境和创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会兴趣倍增.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情境,通过创新性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行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情境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更可以让学生实现创新性的情感体验.学习了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王欣的体重是100斤,而李明的体重是90斤,在身上都背着一样重的书包,站立在三楼的教室中.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吗?此时,有学生问到:老师,王欣和李明都站在相同的高度上,他们的重力势能是否相同呢?其他学生对这名学生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们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除了与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之后,我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两个学生的重力势能变得相同呢?学生又开始了交流和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物体拿掉10斤.也有的说:我们可以让王欣把书包中的重物给李明五斤,这样两个人的重力就相同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让李明站到桌子或是凳子上,或是让王欣从三楼走向二楼.学生在教师创新性情境的引导下,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可见,初中物理教学中,优秀的情境能够给与学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新奇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点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激活.教师要认识到创新情境的积极作用,大胆地实践,积极地创新.
三、教师引导学生实践创新,锻炼创新能力
知识与技能只有得到真正的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创新教学亦如此,教师要将创新活动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慢慢的,教师通过专业智慧的引领,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
篇8
一、引导学生领略物理的真正魅力
初中物理学习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就必然要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略物理学习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的发现物理学习的实用性。只要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学习质量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还比较重,因此他们还有比较大的探索世界和学习知识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物理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实际生活场景拉近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知识的距离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有不少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关系甚大,比如说电的运用、磁的运用还有光的折射现象等,在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之中应该都遇到过这些事情,在教学过程之中将这些内容引入到课堂之中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电与磁的相关内容的时候会给学生们抛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的生活之中突然那没有了电的存在,那么你觉得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而如果没有了磁的存在,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样的问题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同时在学生思考的时候必然会仔细考虑电对我们生活的实际作用以及电的产生和运用。这样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学生的额学习效率。此外,笔者在交给学生基础知识之后还会让学生回家去仔细观察家庭用电情况。但是需要有家长陪同以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在讲解发电的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还会让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发电的实际情况。这些任务都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领略物理学习的魅力。
二、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其实是一门比较依赖实验的学科,通过物理能够更加深刻的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生活之中的一些现象的奇特之处。同时,通过实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温习学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做好设计实验和操做实验的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对多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领略物理世界的神奇和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再进行操作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质量。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选择的实验应该更加具有代表性,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实验能够提升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之中也能够自己尝试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此外,在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会有所提升。
三、将生活当成老师
现代生活之中处处都运用到物理。手机、电脑、网络通讯等各项现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技术都需要物理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重视物理学习,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学生在实际生活之中司空见惯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知识。比如说在现代战争之中,飞机的隐形至关重要。那么,飞机的隐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其中运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这些物理问题的解答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物理知识,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的深刻。此外教师还应该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激烈的讨论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灵活。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权利和空间。
四、通过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的提高起到积极的帮助。科学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进行物理学习。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该侧重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此外,作业的布置不应该采用题海战术,而是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对他们的作业要求,而对于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大教师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好这一工作以真正的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是掌握了课本的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懂,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步步提高。
(1) 课前阅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了解将要学习的部分包含哪些知识及其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难点,攻克难关,为了帮助学生提前阅读,教师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什么叫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
(2) 课堂阅读。
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地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 课后阅读。
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后,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使所学的零散知识和复杂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加深理解,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联系密切的课外读物,以巩固课本上的内容,扩大知识面。
2.多思细比,找出差异,掌握本质
物理知识本身既有许多相近之处,又有不同地方,如果不加以区分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
(1) 同课本中相近内容相比较,如“误差”与“错误”都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不符,但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测量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却只能减小。
(2) 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作比较,并经常使用图表及网络图等形式把相近的物理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内在区别及联系,既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3.勤实验、善观察、理解物理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在物理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考试中的实验题仍主要采用笔答形式,容易造成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仅仅背下各种实验的答案,平时反而不认真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但是在各种考试中,出题人总是力图使只有亲手实验并认真观察的人才能考出好成绩。因此,教学中演示实验决不能简单地“老师做学生看”,不能只记住实验结论,而是要教给学生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把握实验过程。实验包括实验选用了哪些器材、如何安装、如何实验、有什么条件、要观察什么、有什么规律等,这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基础,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则一定要手脑结合,先弄清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及规格性能,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共同研究,然后分工协作,做好操作记录,决不能袖手旁观。课后做一些小实验,既可以帮助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
4.巧记善忆,牢固地掌握知识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有许多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物理符号、术语等都需要记忆,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学好物理。因此,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重点问题重点讲,画龙点睛、语言精炼、条理鲜明,归纳概括准确,又要指导学生实现对知识韵不同识记途径,如规律性识记、理解性识记、要点型识记、条理性识记、归纳性识记、重复性识记等,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5.精选精炼,提高学习效果
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综合练习等,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篇10
初中生物是一门生活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心理学指出,中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接近性,与其生活相近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其兴趣。因此我们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利用好身边的生活资源,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好细节,做好联系,搭建平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用生活细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细节蕴含丰富的生物知识,这些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知识比教材上静止的知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地依照课本、教案灌输知识,内容单调死板、缺乏趣味。学生对于这样的内容毫无兴趣,或是发呆走神、或是各做各的,课堂效率低下。生物教师应从细处着手,从生活处导入,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趣事进行融合,用“小百科”“小妙招”作为载体,体现生活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初中生物课堂既活跃又高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在上课过程中,无意发现坐在前排的王同学衣服上有一些污渍没有洗掉,笔者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细节,导入“消化酶”的知识点。笔者首先笑着对王同学说:“小王,你衣服上的这些污渍有些顽固呀!”
王同学听了有些害羞,忙说:“是的老师,我洗了很久都没能洗掉。”
笔者点点头,故作严肃地说:“是呀,很烦人呢,老师以前也总洗不掉,但后来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武器。”
“什么秘密武器呀?”笔者与王同学的谈话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兴趣,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全神贯注,等待教师解答。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酶”的概念,并让学生对比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的差别,从而得出“酶可以有效去污”的结论。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新开封的洗衣粉’和‘放置数月之后的洗衣粉’哪个去污能力更强?”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得出“酶的活性会逐渐降低”这一结论。
生活细节的引入,使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热烈,笔者顺势将内容引导到课程上,开始详细阐述酶的生物特性。这样,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细节结合起来,从细节处发现精彩,有效地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改变了学生认为生物课堂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探究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认知错误,对学生的思维习惯造成冲击,形成认知冲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的认知形成矛盾之后,在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产生解决这些难题的强烈欲望,于是他们便会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生物的生殖与发育》这一章节时,为了串联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兴趣,实现知识的转化和生动再现,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笔者上课后就直接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去了一趟农场,看了马铃薯的栽种过程,有哪位同学知道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呢?”
“用种子啊,我们把马铃薯的种子种到地里,秋天就能长出很多马铃薯。”一位学生回答。
“不对,马铃薯不是用种子的。”另一位学生反驳道。
“不用种子用什么?所有的植物都是用种子种出来的不是吗?”又一位学生加入辩论。
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因为认知的不同形成巨大冲突,几番争辩不下后都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教师。笔者顺势抛出“植物无性繁殖”的概念,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寻找答案。通过这样引入生活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渴望解决矛盾却不得后,教师再适时介入,稍加点拨,学生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样的自主学习效率高、效果好,能有效促进生物教学。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各种经验表明,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更容易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应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认知习惯的养成。初中生物的实践性更强,可操作形式多样,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多媒体设备、仪器设备、教具学具,创设学生喜欢、便捷高效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铺好知识应用的大道,促进学生知识框架进一步完善。
例如在教学“食物保存”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生活中保存食物的实例,让小组成员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解释该实例中食物的保存原理。笔者为第一小组提供的实例是:“我们为了避免食物变质,会在保存的时候给食物封口,请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进行解释。”
笔者听了第一小组的讨论,其中王同学说:“微生物是导致食物变质的原因。”张同学接茬说:“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是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给食物封口阻碍了水和空气的进入,减缓了微生物滋长的速度,因此食物比较不容易变质。”李同学补充道。
篇11
科学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对自然的、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的一种方法。正确的科学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主题即观察的重点;其次要有计划的观察,观察时注意局部和整体的次序,这样表达才有条理。再次要有思考的观察,观察时观察时要积极思考,运用比较观察等观察方法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还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根据科学观察法的概念可知,科学观察法分为六个步骤,即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和收集资料;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实施观察,思考讨论;分析讨论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评价和检验结论。
2 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法训练
2.1 明确科学观察法的训练要点
初中学生一般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且能够较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如生物学的挂图、模型等。学生能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进行观察,不过他们有时还会出现观察不稳定或以情绪为转移的现象。
科学观察法明确提出要有目的观察,有计划观察,使学生经历按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观察的过程,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感官的观察过程;有思考观察,并且要把思考进行加工,让学生经历从观察到描述的过程,上升到抽象思维的空间。
2.2 训练学生科学观察法的过程
现以《生物特征》一节教学为例展示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训练的过程。
界定研究问题和明确观察目的是避免观察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前提。如《生物特征》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生不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初步观察图片的兴趣。教师继续给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①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②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确定科学观察的研究问题:生物的共同特征;明确观察的目的是判物体是否具有生命。
确定研究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如《生物特征》教学中:拟定观察的总体范围为动物和植物;而拟定观察对象的个案对象从学生熟悉生物的生活入手展开收集;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为生活环境和生物在环境中的表现;收集相关资料为个案对象的生活图片等。如:动物(学生自己)生活的一些图片;又植物(校园的植物) 生活的一些图片或资料。
观察提纲应体现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思维,遵照观察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如《生物特征》教学中: 观察设计思路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比如:对绿色陆生植物的观察目的:与非生物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观察的思维入手编制提纲:绿色植物(小草、等)、它生长的环境、存在需要的条件、生活环境、在环境中表现及绿色植物的相同点。观察方法:从营养器官到繁殖器官依次观察,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等。
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目的的进行科学观察,让学生“观”与“思”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生物特征》教学中:利用直观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对学生进行观察法的指导,完成观察提纲:例如小草生活在校园草坪,在环境中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植物共同点能生长、需要阳光、肥料和水、能繁殖下一代、对环境变化有反应。
对观察结果的进行分析讨论,对于观察结果的共同点进行直观性分析和主观性概括,从形象思维到具体概括思维的转变。如《生物特征》教学中:
(1)植物相同点:从实施观察的过程中得到观察结果,植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都需要水和生长物质;都能对环境变化有反应。根据他们的共同点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用科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植物物的三个特征: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植物能生长和繁殖。
(2)总结结论:从植物和动物的分析讨论得出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由于观察本身的易缪性,决定了观察结论要进行评价和检验;评价和检验可以通过实际的例子进行或实验进行。如《生物特征》教学中:(多媒体出示视频):海边的海鸟、稻田的害虫、河里的游鱼、森林中的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用分析讨论观察结果,得出的结论检验生物的共同特征是否正确。再对《生物的特征》一节中生物图片中生物进行生物特征的验证。
篇12
其次,教师和学校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被直接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坏,终究无法被确切的评估。而成绩则可以明显反映学生在该方面的优劣,因此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一味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注重升学率,让学生死记硬背,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习英语真正的意义所在。
第三,中国历来就有背书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八股文更是将考试内容的僵硬推向高峰。受历史的影响,中国人的思想相对保守,这不可避免地对英语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而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在全球孩子想象力调查中排名所有被调查国家中的倒数第二这一数据,也很直接的说明了这一点。
二、新教材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1.构建轻松、活跃、平等的教学氛围
和谐、轻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思维受周围环境和人们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无疑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应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积极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老师讲什么大家就记什么,极少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老师讲的东西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不加筛选盲目接受的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学习内容较丰富,需要一个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应该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向老师指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放下了心理负担,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老师也应该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师生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提高。鉴于这点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以英语的形式提及一些同学们比较关心的话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经常在课上举行一些小比赛活跃课堂气氛,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演小话剧。例如,讲到日常见面时的英语时可以模拟一个小场景,同学们充当教材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当然老师不必拘泥于同学们表现的好坏,只要能让学生爱上英语这门课程,学生必然能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新意识。
2.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多媒体网络技术是新兴的教学方法,它将文字、图片、声音结合起来,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重要手段。教师若在教学中结合这项技术,再融合自己独有的思想,使课件更富创新性,学生必然也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其次,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例如在讲授购物时可以播放一段英语购物的视频,或者时常可以让学生看一看简单的好莱坞电影片段,让学生知道真正美国人是怎样使用英语的,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熏陶。学生只有在对英语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3.提供学生宽裕的思考时间
学生的事最终还是要由学生自己来做,老师再无微不至也只能是启发罢了。自主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时间,例如,可以在英语正课后设交流课,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课上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自己去探索交流,以此掌握更丰富的知识。在这些时间里,学生亦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或者老师分享,老师也可以将同学们的想法总结归纳,分享优异的想法,指出不妥的想法,如此一来,学生在汲取他人长处的同时还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更加拓宽了思维的广度,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3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它们虽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因素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创造,从而推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生物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点,那么怎样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达到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善用生活事例,紧扣学生心弦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物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的知识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彻底抛掉“学习无用论”。例如在讲心脏时,笔者以一个真实事件拓展知识:有一个人到北京香山游玩,中途突发心脏病,现场群众马上进行急救,并拨打120,十分钟后救护车赶到,这个人得救了。7年后,他在家又突发心脏病,当时家中有不少人,可是没人懂得只需在他的心口上“打两拳”就可以活命,等医务人员到时却再也无法令他起死回生,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急救的“黄金四分钟”。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不同的观众造就了两种天壤之别的结果!这一实例让学生明白:在千钧一发之际,赢得时间就意味着留住生命!
又如,英国一个年仅6岁的女孩在医生到达之前,居然通过正确操作为妈妈接生,原因是她曾通过电视看过一些相关知识。活生生的案例紧扣学生心弦,有的追问:“老师,在没有人在旁时心脏病发作怎么自救?”显然,学生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性并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懂得主动去思考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
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增加一些急救、自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其在今后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派上用场,为抢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可以学以致用、有机会大展拳脚的知识,学生当然会更用心学习!
三、给学生展现才能的机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真正“主导”的秘诀不是“霸占”课堂,而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境界,为学生指方向,把学知识、练能力的主阵地留给学生。课室是学生学习和展示的场所,谁能讲谁上讲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要进行“填鸭式”教学,在一节课四十分钟里滔滔不绝地讲,而应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多收集资料,这也是新课程强调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笔者会腾出六、七分钟,分别让两位学生上台讲“生物小故事”,即他们所收集的资料,最后由师生共同来总结评出优、良、中三个等级。学生都有好胜心理,为了拿到更高的等级,为了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生物奇闻,并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且兴致极高。所谓“一人计长,两人计短”,通过“生物小故事”这一环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于教材,从而大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实践证明,把讲台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展现的机会,其实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妙用角色扮演
学习活动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每节课怎样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创造是教师应考虑的核心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第23章第1节《生态系统概述》一节内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但不全面。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加深对生态学有关知识的理解?通过思考笔者做了以下处理:①组织PK大赛,看哪个小组知道的生态系统种类最多,激发学生兴趣。②让四个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让学生自己看书、找资料确定剧本,在课堂上以幽默搞笑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来演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功能,最后总结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了我们优美的大自然,它们各具特色、各司其职。就像我们的班集体,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同学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我们每个人只要尽心尽力、真心真意地为班集体做贡献,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总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开发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学习、思维,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