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节奏音乐和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不同的音乐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情感,音乐的节奏中也能展示出更多情感化的语言。音乐节奏教学就是将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和特点与身心的意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听者能够获取不一样的体验。节奏教学的内容设计要建立在原有教材内容与音乐表达情绪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教材的设计。比如在教学《小花猫》时,大多幼儿在展示小猫捉老鼠的情节过程中,在奔跑的过程中会将地板踩得咚咚响。这时就可以引入节奏教学的概念,让幼儿能够有效感知到其中的音乐节奏部分,使得教学效率能够有效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幼儿从动作以及情感上都能感受到节奏教学的意义,比如拍拍手和跺跺脚等。为了使得幼儿能够全面理解节奏教学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动作使得音乐的情感能够有效体现。在课上和课下播放一些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歌曲,使得幼儿能够有效感受到更多积极有效的情绪。
三、提升幼儿音乐素质是节奏教学的目的
目前所提到的音乐素质具体指的就是的幼儿对于音乐学习感受以及创作的实际心理构成,通过具体的节奏感教学,使得幼儿自身的音乐潜能得到有效激发。通过身心以及情感的变化来感受理解更多的一眼,能够在节奏训练教学中实现自我展示,使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与情感意境更加生动。让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音乐素质,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目前幼儿园节奏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采取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和乐曲,让幼儿进行鉴赏教学。在幼儿原有理解基础上,去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变化,从而使得身心情感与音乐节奏能够融为一体,使得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得自身乐感得到升华。比如《拜年》是一手民间小调的乐曲,其中所描绘的事件及场景是小朋友在拜年时的事件,音乐的整体曲调较为生动活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听赏,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对乐曲中的?鼍敖?行联想,再随着曲子节奏的起伏变化,幼儿对自身想象的情节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使得自身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篇2
那么,如何培幼儿的音乐细胞呢?这也是广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在一个非常的特殊的时期,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产生的美,但是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也就是说幼儿对音乐只是一种本能的接受和瞬间的触摸。如何才能够让幼儿扑捉到音乐基石,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才是幼儿园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节奏是音乐的基础,要想让幼儿很好的掌握和体会音乐就要让幼儿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只有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幼儿感受到节奏感的美,真正的体会到音乐中情绪,从而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美。然而一个在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中有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就是幼儿的年龄太小,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因此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与中小学生相比就困难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结合儿童的心里认知和学习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者很早就总结出了这样一句教育的真理:“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之者。”即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幼儿而言更是如此。兴趣和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对于幼儿而言由于认知的局限不可能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因此其学习主要是依靠的自己的喜好来做出选择。年龄和心里的局限使得幼儿的这种兴趣往往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的幼儿的兴趣不太稳定,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这就要从事幼儿园教育的工作者要善于扑捉幼儿的兴趣并对之加以引导使其兴趣越加浓厚从而更深入的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也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所以要激发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音乐和美术体育不同,美术体育可以通过身体的多个器官去感受但是音乐只能通过听觉去感受,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抽象性,从而也就增加了学习时的困难。对于节奏,幼儿可以听到,但是,要想真正的把握这种节奏感就比较困难了。节奏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风声、雨声以及各种昆虫鸟兽的鸣叫都是节奏,这些节奏不仅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此,在节奏感的教育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培养,告诉他们这些节奏是什么,还可以把幼儿带入产生这些节奏的真实的环境之中使之慢慢的接触和体会。比如说下雨的时候让学生感受雨的节奏,还可以把一些小动物和小鸟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体会这些昆虫和小鸟鸣叫的节奏。通过和大自然进行接触,让幼儿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是激发幼儿节奏兴趣的一种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不同敲打来制造不同的音乐节奏,使幼儿感受到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聆听不同的节奏,还可以自己制造出不同的节奏,这样既可以体会到制造节奏的乐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与节奏的接触,幼儿体会到了节奏了并开始对节奏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音乐主要是用听觉来体会,比较单一,如果长时间的单单依靠听觉来体会和学习节奏的话,那么培养出来的幼儿对节奏感的兴趣也会随着这种单一的学习会很快的淡化,从而不利于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和以后对音乐的学习。所以,在培养节奏感的时候,还以加入一些身体动作,这种动作要由幼儿根据自己对节奏感的感受自行表演,即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和节奏的同时,自由的舒展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种根据节奏自由舒展身体的做法,不仅可以提高学幼儿对节奏感的认识,还可以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
节奏感也好,身体动作也好,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兴趣,但是音乐最终还是一门听觉艺术,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和节奏最终都不能离开听觉,所以对于幼儿听觉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习音乐的前提和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可以让学生仔细的体会这些声音,并慢慢地体味其中的变化,去体会其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对节奏和音乐进行把握和理解。
节奏的体会和学习,最终还是为学习音乐服务的,因此节奏最终还是要融入到音乐中融入到歌曲之中,所以在节奏感的培养中还要结合歌曲的学习进行。但是,在歌曲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歌曲,如《火车开了》,在联系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幼儿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歌曲的练习不仅是节奏的最终归宿,也是培养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音乐和节奏是每一个幼儿都具备的潜能,但是出于认知和学习的局限,这种潜能需要老师引导才能够持久。通过身体的舒展和歌曲的练习,相信在幼儿教育中,只要我们坚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合理地引导,相信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上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硕.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J].新课程(教研),2010,(01).
[2]吴江虹.节奏――音乐活动的生命线――浅谈幼儿节奏感地培养[J].才智, 2008,(02).
篇3
1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中音乐教育的现状
所谓音乐感受力就是依靠视觉和听觉对音乐的美、音乐的情感、音乐的内容进行形象思维、理解表现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听音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应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音乐教育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在学习舞蹈的时候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充分丰富和表现音乐的内涵,使舞蹈和音乐能够得到完美的融合。当前,部分高校的舞蹈教育尚未对音乐素养的培养完全重视起来,同时学生对音乐课程及音乐教育存在偏见,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高,缺乏对舞蹈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使舞蹈作品和音乐的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舞蹈很难达到其应有的高度,进而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通高等舞蹈教育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长期以来舞蹈的大学阶段教学重点仍放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追求舞蹈技能的完善和精湛,从而忽略了与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这种强调某一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音乐的教育,必然会导致学生片面学习舞蹈动作和技能,忽视自身的音乐素养,导致舞蹈表演和音乐脱节,从而影响了舞蹈专业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发展方向。
(2)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太合理。目前,我专业性舞蹈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部分分为表演、编导和教育三大类,在其中又分为中国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几个大的舞种。虽然开设了与音乐有关的课程,但相对于舞蹈课程来说有点偏少,同时也没注意其与舞蹈教育的结合和相互补充,显得与舞蹈教育有点脱节。
(3)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误区。有些舞蹈专业的学生认为学习音乐是音乐专业的学生的事情,自己学不学无所谓;也有些舞蹈专业学生认为练好舞蹈动作、学好舞蹈技能才是舞蹈专业的必然要求,而学习音乐对于舞蹈动作、技能以及表演的水平没有太多的帮助。还有些舞蹈专业学生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抓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就可以了,其余的音乐知识学得再多也是多余。所以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不够高,当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从目前的舞蹈专业学生高考的状况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不懂视唱、练耳以及乐理。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所造成的。
(4)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编排、创作的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学习舞蹈时,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学习舞蹈教师的舞蹈动作,而不会把舞蹈动作合理地编排到实际舞蹈中去;在进行舞蹈编排、创作时,有些学生习惯于使用“长度表”,采取现成的音乐磁带或CD碟加以剪接和制作,不能认识自己所需要的音乐性质,在“长度表”上不能表明自己的要求,使得音乐一改再改,难以如意,这样找来的音乐和舞蹈之间显然就严重脱节了。
(5)在进行舞蹈表演时空泛。有些舞蹈专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只会生硬地表演动作,卖弄舞蹈技巧,而不顾及音乐旋律的变化,音乐本身所表现出的内涵,这样就显得舞蹈动作只是动作而已,缺乏舞蹈作品应有的美感和艺术感。舞蹈与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都受不可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在整体和完整的部分进程中,停下来就意味着终止和结束。
2 音乐素养对于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 音乐还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乐就是一个极富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芭蕾音乐。作曲家陈其钢大量运用了中国的京剧、民歌、民间曲调、民间打击乐,运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有旋律优美的双人舞音乐、突出气氛的唢呐和笙独奏、模仿洗麻将的效果声、家丁乱棍的效果声、二胡与大提琴的对答、京戏青衣幽怨绵长的吊嗓。看似素材杂乱,但却运用自如,从一种形式进入到另一种形式自然流畅,不留斧凿痕迹。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如果没有音乐的配合,视觉形象就不能达到。视觉形象一旦与听觉形象相融合,就会让人产生是在享受美妙艺术的神奇效果。
2.2 音乐素养对舞蹈编排和创作的促进作用
有些编导喜欢先有音乐再开始编排舞蹈,也就是按照音乐编舞,也有些编导是喜欢先有舞蹈动作再开始选择音乐。舞蹈不仅要把音乐视觉化,还要倾诉自己的情感,舞蹈必须体现出音乐形象展开过程中带有实质性的感情因素,所以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要深刻理解音乐,包括它的结构、风格、情绪、内涵及创作背景。编舞者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住音乐,而且还要从微观上尽可能贴切细腻地处理好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使音乐与舞蹈动作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3 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3.1 学习的最初阶段,要抓住音乐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训练
评价一个舞者的好坏一般都是观察他是否具有严谨的节奏感和旋律感,能否准确地把握音乐节奏与舞蹈韵律的配合、统一,并且完整、巧妙地运用音乐节奏完成舞蹈的技术动作,在音乐节奏变化的瞬间准确地完成高难度的技巧。音乐的律动与舞蹈的韵律似乎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舞蹈的韵律始终融化在音乐节奏的律动中,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改变。舞蹈课堂训练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音乐,根据不同的训练要求要准备各种类型的乐曲,尽管旋律、节奏、节拍不同,但是音乐的节奏始终与舞蹈训练的要求是一致的。
节奏感是舞蹈学习中掌握音乐至关重要的一环。课堂上舞蹈动作中的训练在严格的音乐节奏中完成,这是在舞蹈学习入门的同时,舞蹈教师与音乐教师相互配合、共同要求完成的第一步。理论上说音乐节奏的定律是把不同的长音和短音组织起来,使音的轻重缓急形成一定的规律。而节拍则是在音乐进行中有规律地律动,并表现定律的强弱及相等速度的节奏。音乐节奏的规则、定律与舞蹈动作的韵律恰恰相辅相成,无论舞蹈动作如何变化,舞蹈的动律与韵律始终和音乐的节奏一致。音乐旋律与舞蹈动作都应当遵循着各自的动律规则。在舞蹈的最初阶段抓住音乐节奏与舞蹈动律规则的共性与同一性,使学习者能在舞蹈训练中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从内心建立起最初的音乐节奏感,同时,在音乐的节奏、节拍中掌握舞蹈动作的规律和动律。
在舞蹈学习的入门阶段,要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课堂音乐,采用旋律明快、节奏简单、节拍比较规整、伴奏整体相对简单一些的乐曲。
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动作简单而有规律,配合着旋律明快、活泼、节奏鲜明、节拍简单的课堂音乐,使学习者能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很快地适应和接受音乐节奏的训练,这种音乐节奏感会随着舞蹈课程的深入,自然地建立在学生的内心与动作的感觉中,从而为进一步的舞蹈学习打下音乐基础。
3.2 学习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其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3.2.1 视唱、练耳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仅仅加强其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度是不够的。还应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对感受实际存在的多声部音乐的能力,打下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的综合基础课程,它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识谱、听音练唱、乐理和听觉分析的能力,尤其对学生的音准、节奏及音乐表现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多以五线谱练习为主,因为五线谱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音乐所使用一种记谱方式,它比简谱更能表现出音乐的旋律感和节奏感,同时可以借助键盘乐器之类使之迅速提高。
3.2.2 音乐欣赏
在舞蹈专业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理解力提高的基础上,知识面也已经扩大的条件下,通过音乐欣赏,博览广泛的音乐作品,从而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在音返暮Q罄镥塾危体会不同音乐作品带给他们的感受,丰富和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从文化背景中把握音乐。要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力求准确而丰富地领会作品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特点及文化蕴涵。(2)从作品分析中体会音乐。要熟悉音乐体裁,把握音乐表达内容的特殊方式。(3)从联想想象中感受音乐。要抓住音乐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力,体味音乐形象。(4)音乐史。为使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加丰富,可以系统地学习音乐史。音乐史的学习应包括民族器乐发展史、中国戏曲发展史、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音乐特点、外国的音乐历发展史和不同乐派之间的特点等等,在音乐史的回顾中介绍各个时代、各种乐派、各家名著的风格特点与艺术成就,使他们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音乐有更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的训练,使学生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审美力等全面的音乐素养,有助于舞蹈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创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3 编排和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掘音乐中的内涵因素
舞蹈专业学生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发掘和利用音乐中的内涵因素来进行舞蹈编排和创作。音乐艺术风格作为一种形象,是从音乐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特点。牢牢把握住音乐的风格,使之和舞蹈形象相吻合,创造出一个与音乐风格相近的舞蹈风格,使音乐和舞蹈得到完美的融合。
如果能在音乐中从以上3个方面去探索和找寻所要刻画的舞蹈形象的依据,那么,这个舞蹈与音乐的融合一定是比较好的,情感上也会更为吻合,风格上也会更统一。
4 结语
篇4
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律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关键是在唱游过程中利用律动来接受音乐教育,接受音乐美的熏陶。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1 律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1.1 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因为孩子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所以在音乐课堂中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利用,教师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动、去玩、去实践、去感悟音乐,既培养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发散孩子的思维,也培养了孩子创新的个性和能力。而在培养孩子创新的同时,则可以积极运用肢体律动来表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让孩子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注意力很难集中,所以,他们需要有那么一种力量去吸引他们,那也正是“兴趣”。而看似无声的“肢体律动”他能像一个庞大的吸铁石深深的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它的“手舞足蹈”正是迎合了孩子的心理,所以运用肢体律动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时的穿插一些肢体律动,不但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能强化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如:在音乐可开始之前,让孩子着欢快轻松的音乐,自主设计动作,运用肢体律动进课堂,让孩子开心的设计自己动作的同时悄悄的进入了音乐的课堂,那么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1.3 增强节奏感
音乐节奏总是和节拍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是有了节拍,声音才有了强弱之分,有了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音乐的节奏感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节奏是音乐中的重要因素,它是音乐的核心,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节奏感的培养应放在重要地位。节奏感强的孩子在音乐活动中的条件更为有利。在培养孩子节奏感时,身体动作是重要途径。在上音乐课时无论是欣赏还是唱歌,孩子都会有外部动作,如点头、摇动身体、轻轻拍手脚、打拍子等显示他们正在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是有节奏的身体活动,它对孩子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节奏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应创设条件让孩子通过各种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增强其节奏感。
1.4 促进动作协调
小学阶段是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模仿动作、基本舞步等使控制动作的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不仅能合拍做一些简单动作,而且还能完成需要手脚、眼手配合等较复杂的动作。若注意培养,他们还能随着音乐的速度、力度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动作的速度与力度,能快慢强弱地动作,并达到一定灵活的程度,孩子能协调灵活的做各种动作,这就对他用动作表现音乐提供了条件。一个人的动作协调灵活,在生活上也会更轻松。
1.5 获得愉快的情绪
当孩子围着圆圈跳集体舞时,会因为动作的一致、合拍而感到快乐,那时因为孩子动作是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进行,动作与节奏同步了,若在此活动中,哪个孩子的动作不合拍就会使别人感到别扭、难受。孩子通过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增强了节奏感,常常能合上音乐,与同伴门同步动作,这就会给他们带来愉快的情绪。
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律动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作来诱发孩子自身的音乐潜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达到逐步培养小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而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目的。律动教学是引导小学生人人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不断促进听觉、动觉、情感思维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当学生参与这种体系的活动时,会沉浸在一种快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气氛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感受、体验和追求。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2 怎样有效应用律动教学
2.1 利用律动,练习音乐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阐明:“小学1--2年级能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练习音乐技能,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律动让歌曲的处理由“难”变成了“易”。
2.2 利用律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以重复教唱歌曲为主,学生们只有单一的学唱模式,没有多少动的机会,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劳,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为整堂课学习的开始塑造一个求知的良好情境,让学生更乐于学习。
篇5
音乐和美术两者在本质上都受到生理以及感情的影响,因此两者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其本身最大的不同也表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音乐主要表现在其节奏、音色、旋律以及音调等多个方面,而美术不同,美术主要是以构图、线条以及色彩的形势来直接塑造出其所具有的艺术形象,并以此来渲染出艺术感染力。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都是以人的情感、价值观念来作为其主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以此来实现其审美意境的有效传达,促使其精神世界真正获得升华。而且在西方的家庭式教育过程当中,就主要包含了最为基础的音乐和美术学科的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形势之下,美术教育开始寻求更多的发展,所以将音乐融入道美术教育当中直接和艺术的形势追求产生了共鸣,而这本身也是拓展学科教育综合发展的必然性要求。
1.2、音乐和美术情感属性
情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音乐和美术两者都是通过情感来传达人类内在的精神感受,像贝多芬的《命运》、《第五交响曲》等都直接向人们展示出了悲壮的情景。在音乐当中主人公和命运间的挣扎和搏斗都是以一种激烈的节奏和强劲的旋律来直接展现。而在素描绘画作品《血衣》当中所传达出得情感就和音乐这种情感的表现不谋而合,所以正是因为两者在情感上所存在的同构性特点,促使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于音乐运用的可行性及主动性,所以音乐对于欣赏着情绪的改良也会直接对欣赏着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音乐本身所产生的情绪模式可直接通过音乐来建立起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角度来建立和影响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从情感的层面来深入理解美术作品当中的深刻涵义,最终促使音乐能够有效的运用在美术的启蒙及创作教学当中。
1.3、学科教育理念的同源性
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来说,音乐和美术两者本身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因为其在教育的理念上存在着相应的方法和观念,都可以结合自由、综合性探索、以及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林来进行。在美国的艺术教育标准当中就曾明确的指出建立门类艺术必须要和其他类型的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直接指出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习领域之一,主要强调学生们应当在音乐、艺术、舞蹈以及戏剧、媒体等几个方面的艺术形态进行综合,以此来获得其中的学习经验。而且英国教育部也直接公布了美术课程的重要标准,主要要求其必须采用分科的形式直接加入道跨学科内容的课程类型当中,以此来开展综合性的教学。如今综合式教学的形势在我国纷纷涌现,必然会成为往后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潮流。
2、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2.1、通过节奏和构图的形式实现
节奏在音乐理论当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长短相同或者迥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有组织的序列,主要包含了一种强弱的因素在其中。同时音乐当中的节奏也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声部织体的疏密、和声以及配音色的迅速变化,及其调性布局和曲体结构等进行有节奏的表现,因此其对于音乐的形势美以及情感表现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可以直接通过音乐节奏的概念来直接获取到旋律及情感的运动变化。而美术的构图概念则同样反映出了一种运动化发展的趋势,同时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形象的组织以及空间的布局,还有其具体的位置关系来展现。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教育者可以直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美术的详细构图来促使两者的运动特性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美术的概念和意境。
2.2、旋律和形式语言来实现
旋律主要指其单音方面的连续进行,主要和节奏、和声两者统称为音乐方面的三大主要要素,其中音高就是构成旋律的主要因素。不过,实际中的旋律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而产生的,因此其本身根本离不开速度、音色及音量等多种因素的有效配合。而在美术教育当中,不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结合主题来直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其对于作品的画面旋律感以及节奏旋律间的层次关系等都提出了非常高得要求。所以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虽然能够促使学生通过画面来直观的观察道作品的节奏及旋律,但却直接失去了从其他角度理解和感受艺术的机会,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从听觉上来享受到感官愉悦,那么学生将更加深入及全面的接受艺术综合的审美体验,促使学生真正通过美的角度来看待并理解艺术。这种旋律和形式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了旋律的图式表达、线条感及其形式美等多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美,则通常采取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均衡以及重复与旋转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2.3、音响和张力来实现
以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为例,书中对于视觉艺术张力产生的真正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诠释,而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张力主要也是通过形体本身的方向、形状以及所具备的亮度值来直接改变其所产生的效力来直接体现。不过在美术的教育教学当中,通常美术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考虑如何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加容易方便的解决并理解这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并促使其直接成为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一视觉艺术作品张力的关键所在。而且阿恩海姆直接认为这本身是一种张力倾向,促使其通过某种知觉来直接感受艺术作品在运动之后而直接产生的张力,其本身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产生相应的运动幻觉;二是运动倾向直接引发人们的运动经验。不过,在引导学生们产生视觉联想,从而直接感受造型艺术张力的教学过程当中,美术教育通常都可不借助音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们对于视听的感受,而直接启发学生们对于视觉艺术张力的注意。而音响却可直接通过所创造的音域空间来帮助美术教学中学生们对于空间和张力的充分理解。
篇6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儿童接触音乐作品、目的:第一,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这三个方面的实践内容。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之规,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参加音乐活动无疑有三个最直接的?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音乐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音乐游戏具备了将音乐听觉表象付诸行动之中的功能,让儿童从音乐中来——感受音乐(听音乐);到音乐中去——表现音乐(音乐游戏);再回到音乐中去——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掌握音乐)。所以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音乐的一座桥梁。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教育,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游戏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成了活动的主人,每位幼儿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游戏中,还能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那什么是音乐游戏呢?音乐游戏是指在歌曲或乐曲中,按音乐基本训练的要求,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它是受到幼儿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 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1.节奏训练类游戏。2.音准训练类游戏。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5.识谱类游戏。6.其他游戏等。把音乐游戏归类,主要为了教学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按教学要求选择和搭配相应的游戏进行教学。根据3-6岁的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具体在音乐教学中,游戏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游戏表演,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中班歌曲《小老鼠上灯台》。这节音乐活动采用了有情节的故事内容作为游戏。首先出示大、小老鼠,让幼儿学习和表现十六分音符。“小老鼠上灯台偷油是怎样的?” 幼:“叽哩咕噜叽哩咕噜”“大老鼠上灯台偷油是怎样的?”幼:“叽哩咕噜 ”“小老鼠是怎么偷吃油的?” 幼:“嘣嘀嘣嘀”“大老鼠是怎么偷吃油的?” 幼:“嘣—嘣—”过渡很自然,幼儿很容易接受。然后把幼儿带入了主要的情节:老鼠偷油。
二、调节活动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
比如,在为了让幼儿体验不同节奏的动作,我运用了“勤快人、懒惰人”的音乐来进行。先讲述故事情境:“勤快的人总是快快的行动,快快的做动作,而懒惰人则是慢慢的慢慢的行动,慢慢的做动作”,然后让大家根据听着音乐的节奏,幼儿不断的变换“快”、“慢”,幼儿的动作不但有序,而且会非常的开心、愉快。
三、根据音乐内容创编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让幼儿做节奏练习时,不采用“哒哒”的单调形式,而是用儿歌来引导,如:“×0×”我是小钟表“嘀嗒”;“×××”我是小鼓手“咚咚咚”;“×××”大母鸡下蛋了“咯咯哒”等,可重复地说。快乐的模仿创编中不仅反复熟悉了歌曲旋律及内容,还激发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四、根据教学活动的情况,即兴编排游戏,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
篇7
一、舞蹈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小学艺术教育课程里有音乐和美术,没有舞蹈,活泼好动的孩子喜欢舞蹈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女孩子,因为舞蹈最能直接表达孩子们的情趣,而学校能提供给孩子学习舞蹈的机会较少,大多是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里穿插授课,或者是课外活动接触,想要学习舞蹈的学生,都是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这样容易受到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
专业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专业系统的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需要有舞蹈艺术的氛围和专业教师教授。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学习舞蹈基本功的最佳年龄,以至于不能实现自己的舞蹈梦想,这样既不利于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舞蹈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小学里也将会开设舞蹈课程,让学生有更多学习舞蹈的机会。
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相对不均,一些经济发达的市区小学里,女生开设形体与舞蹈课,男生开设武功课,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学习舞蹈对他们的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必要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声音;舞蹈是音乐的形体,音乐和舞蹈被称为“姐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表现,舞蹈可以诠释音乐,音乐可以为舞蹈展示氛围,激励情绪,推动情节。
(一)音乐与舞蹈结合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则出天赋。可见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取得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舞蹈元素,更加符合孩子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好奇将会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投入到音乐里,更好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二)将舞蹈融入音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是音乐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节奏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把握,如果能在音乐中加入相应的身体韵律和舞蹈动作,那么他们将能更加直接、具体地感受到节奏的律动。
(三)将舞蹈融入音乐,更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感受音乐的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生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感染性强,儿歌曲目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如在聆听音乐和歌唱时,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编配上舞蹈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那将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极大帮助。
小W生由于肢体表现力相对较弱,教师所编排的舞蹈动作需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动作要精炼,对形象与动态的把握要准确到位。
三、小学生学习舞蹈的好处
(一)提高身体素质,塑造优美形体。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通过学习舞蹈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促进视觉、听觉、肢体的感觉机能的提高,使大脑更加灵活,肢体动作更加敏捷。通过规范的舞蹈形体练习可以纠正不良体态,使学生站姿直立、挺拔,举止优雅,身材比例均匀,形体更加优美。
篇8
一、节奏的产生与发展
丹第(V.d’lndy.1851-1931)在《音乐创作教程》中说:“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在天体的运行,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迭,生命的兴衰,特别是人类生活和语言之中。”节奏起源于万物,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先产生的要素也是节奏。早在远古时期,当音律乐器还没有出现时,人类的祖先已经会用打击乐器来演奏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敲打出有节律的变化多样的节奏。原始部落的音乐中,除了节奏几乎没有其它音乐要素,他们运用敲击的节奏及呼唤来表达他们不同的情绪内涵,运用于祭祀、庆典、狂欢的活动中。
随着音律乐器的产生,人们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旋律上来,有意无意淡化了节奏的作用。从十六世纪西方的教会音乐到浪漫派音乐之间二三百年的音乐作品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十六世纪的西方教会音乐,为了使人们内心世界得以宁静和超脱,他们单纯追求旋律的美感,节奏较自由。到了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逐渐转到主调音乐,其节奏也是比较简单的。它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重音为基础构成节奏支柱。而旋律上则运用连续扩展的方法来突出和增强音乐的内涵,从而构成了巴洛克的音乐风格。①古典主义时期,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古典乐派,以主调音乐为主追求和声色彩,讲究旋律表现,直到后来的浪漫派音乐,无不受维也纳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只不过在和声上做了一些改进,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仅此而已,节奏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由此可见,从西方教会音乐到巴洛克的音乐作品,再到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作为音乐骨架和灵魂的节奏,其地位和作用就这样被淡忘和削弱了,这正是传统音乐教学法只注重旋律与和声而忽视节奏的历史原因。
在某些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民族,没有受到以维也纳乐派为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影响,而是按照本民族特有的方式发展继承了“节奏”的观念。如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中国戏曲、中国民间打击乐曲以及亚、非、拉美等地许多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其节奏技巧都相当高明。音乐大师们通过吸收拉丁音乐特有的节奏因素,发展形成了爵士乐和摇滚乐。在爵士音乐中,节奏起着主导作用,打破常规的律动,重音切分的出现使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摇滚乐是从爵士乐中发展而来的,而摇滚乐在节奏上有了新的突破,节奏内容更为复杂多样,侧重于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摇滚节奏已广泛运用于各种音乐题材,已成为音乐生活中一大主流。鲜明的区别于传统音乐形式,并为广大听众所接受,从现代音乐到爵士乐、摇滚乐,节奏的表现功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从节奏开始
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也是儿童最容易引起兴趣和感受的音乐要素。当婴儿还在母体时,就感受到母亲心脏有规律的跳动,这种有规律的跳动可以刺激婴儿体验稳定,感受节拍。母亲的心脏跳动,便赋予了人们最原始的节奏本能,正如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说:“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②通过节奏的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与本能,能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他要求老师尽可能的发现和研究儿童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所以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节奏启蒙,这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和生理需求。当幼儿听到有规律的节奏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而对音高的辨别就比较模糊,对旋律性较强的乐曲比较难接受。所以在幼儿还不能唱好音准的阶段不要过早的进行旋律训练,而应当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他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事物入手,借助于手脚拍打或打击乐玩具进行节奏练习,从游戏中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儿童感到身心愉快,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使儿童可以从自己的活动中理解长短、强弱的区别,逐步把握“节奏”这种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中设立节奏课
高师音乐教育的针对性是中小学音乐普及与音乐教育。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音乐专业高考较低的文化分数线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突击报考音乐专业,从而造成目前各高师院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差异极大。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节奏的准确性,感知敏锐度不高,对节奏型以及较复杂节奏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比如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的钢琴学习已经很多年了,但对一些基本的节奏型掌握还不够准确,在单手弹奏时节奏更是一团糟。所以说在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入一些相对独立的节奏课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节拍、节奏以及较为复杂的特殊节奏,加上双声部及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培养他们精确、敏捷而生动的节奏感。
1.基本节拍节奏的训练
节拍与节奏在音乐中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节拍是指有相同的时间片段,有强弱的循环重复。而节奏则是有长短不同的音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通过节拍的练习使学生正确掌握节拍重音,体会节拍感与律动感,并能准确把握好各种拍子所表达的基本音乐形象及不同的律动特征。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二拍子和三拍子是节拍的基础,通过学习,学生容易掌握。二拍子由于强弱拍的均衡出现,体现了节拍的刚健性和平稳性;而三拍子由于一强两弱的不均衡节拍出现,给人一种活跃、跳动、旋转的音乐风格,更具有动感及流畅性。
节奏则是音乐音响的根本,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节奏的基础是单纯音符,最小的节奏单位是由单纯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不同的节奏型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表情。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不同节奏型的不同音乐情感的表现。例如:
这条节奏可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用嘴念节奏,手打拍子。也可以用右手打节奏左手打拍子。这样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还可以两个学生一人打节奏一人打节拍进行练习,或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打节奏进行练习。这样他们可以互相牵制,克服赶拍与拖拍现象。例如:
右手
左手
2.二声部节奏练习
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用双手打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声部。例如:
右手
左手
也可以唱一个旋律声部敲击一个节奏声部。例如:
唱旋律
打节奏
3.多声部节奏练习
对于多声部节奏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通过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打出各种不同声部的节奏。例如:4/4
捻指
拍手
拍腿
跺脚
以上练习可以一个人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人、三人一组进行练习。在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力度、音色的变化打出节奏中的音乐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乐曲的演奏或演唱水平,增强他们的表现能力,还可以进行一些变重音的特殊节奏练习。例如:4/4
这是个很简单的节奏型,按照常规出现的律动是强、弱、次强、弱。如此循环重复,就显得单调缺乏推动感。通过节奏重音的变化,其律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4/4
这种奏法是四连音三过法,是一种复合型节奏。另外还可以变化出一些切分重音节奏。例如:4/4
通过重音的变化这些节奏的推动力及音乐表现力大大增强。将这些节奏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运用到旋律与和声中去,便会产生其特的音乐效果。
总之,节奏教学与训练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术性、理论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打好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教育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整体音乐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节奏表现力丰富而复杂,重视节奏训练,探索节奏奥妙,开创音乐更为广阔的新领域。
注释:
①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4月 378页。
②达尔克罗兹.《节奏 音乐和教育》(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 118页
参考文献:
[1]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10月
[2]蔡觉民,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3]谢嘉幸,杨莹萱,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论》.上
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4]杨立梅编著.《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5]缪裴言 力 林能杰编著.《日本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9年5月
[6]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
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7]约瑟夫•马克利斯著.《西方音乐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篇9
一、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学习电子琴也是如此,只有对其产生浓厚兴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乐的最高境界。教育心理学也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的培养则更显重要。因为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电子琴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当学生初步接触电子琴时,他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神秘,老师这时要抓住这有利时机,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乐器,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又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琴上的上百种可变奏的独奏、合奏音色,几十种自动伴奏音型以及用来模拟大自然的音响和打击乐器。在学生对所学音乐作品掌握后,可让他们自行设计,用音色、音区、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某个事件或某种情感内容。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欣赏《动物狂欢节》一课时,只有运用电子琴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得最深。如当欣赏其中描写袋鼠音乐片断时,学生可以在电子琴的不同音区上模拟跳音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跳跃性音型的理解,更深入的感受到音乐所刻画出的袋鼠轻快而敏捷的身影,互相追逐、嬉戏、无忧无虑。
二、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它赋予音乐以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重视节奏训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以往的节奏训练中,大多依赖在嘴里念“哒哒”声,或手打“啪啪”声来练习,这种枯燥、机械的节奏拍打训练,往往脱离音乐,忽略了对音乐节奏的整体感受。而电子琴是多功能的乐器,除具有音色丰富、优美的特点外,它储备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节奏音型,通过调节速度的快、慢以及自动和声伴奏的功能运用,让学生随着伴奏击拍、打节奏或做律动,既能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又可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电子琴的自动伴奏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节拍器的作用,这对训练学生节拍感有很大的帮助。可使同学们的训练兴致提高,成为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最好的辅助工具。如在课上开始可以让学生听一些电子琴上节奏鲜明的节奏型,逐渐可以听一些节奏不很鲜明的节奏型,孩子会非常感兴趣的。接着引导学生听辨节拍,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再接着教学生随着节奏拍一拍,还可以教学生按节拍打出轻重来。如对4/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次重、轻”;对2/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对3/4的节奏,可打出“重、轻、轻”。在愉快的练习中,学生逐渐培养了音乐的节奏感,这对理解音乐的情感是个入门。
三、通过电子琴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音准
音准是音乐的灵魂,“五音不全”就失去了音乐的表现力,可以称为“音盲”。在以往的音高训练中,总是跟老师学唱,形式较为单一、老套、缺乏趣味性,效果也甚微。尤其是音准差的同学,难免受到别的同学们的嘲笑。通过电子琴的教学,他们便可利用固定的音高,优美的音色,来进行模唱和弹奏,校正音准,使爱走调的同学树立起自信心。同时,通过多种唱、弹形式,如男生弹、女生唱;第一二组唱、三四组弹;一人弹、其他同学唱等方式,让学生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老师有时候也可当听众、观众,提出听后的评估。这时候,每个学生都愿意来当“小老师”、“小指挥”。
总之,音乐是美的。通过美的形式,揭示生活美、自然美、性格美、思想美。是音乐和其他艺术的共同使命。电子琴的多种功能优势能较好地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增强音乐情感活力,对学生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每当学生紧张时,电子琴响起,悠美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顿时沉浸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精神振奋、倦意尽消,身体及心理机能很快得到调整,学习心情更加舒畅。电子琴进课堂,对学生而言,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音乐的魅力,不仅深化了音乐教育,而且升华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能力,于心于身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丛书――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一、舞蹈和音乐
舞蹈与音乐都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艺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修养在舞蹈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基本功和技巧的练习,忽略了对音乐修养的加强,那么出来的作品就会是很空洞、生硬,没有内涵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可是在当下社会一些舞蹈教学中,由于音乐修养的欠缺,严重的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和表现。本论文通过探寻在舞蹈教育中音乐修养的加强,使人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学习中重视音乐的修养,把舞蹈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是水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没有音乐的伴随就不存在舞蹈。舞蹈与音乐在历史上、结构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结合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也就是说,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音乐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舞蹈配合音乐,使虚的音乐形象变成较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认为,舞蹈和音乐都是人类感情最集中的体现。直到现在,当人们兴奋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与音乐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都在时间推移中展示主题,刻画形象。在表达内容和情绪时,音乐需要音符的连续,舞蹈需要动作的连续;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节奏是产生动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节奏的支撑,音乐和舞蹈都会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的内容。比如旋转的动作:如果旋转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现出人物激动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减慢,则激动的情感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如果旋转的速度减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绪也就逐渐消失了。可见有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紧密结合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说明了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舞蹈音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还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配合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刺激观众,两者结合能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统一的整体。比如如果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一般是要表现人物比较失落、哀伤的情绪,观众通过凄迷婉转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音乐对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编导们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到灵感。舞者在学习或表演时,把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现实的舞姿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者通过反复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然后将脑海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被音乐情绪所打动,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学会听音乐即兴舞蹈。在舞蹈中,音乐是连接舞蹈动作的纽带,通过音乐把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组合。音乐的风格可以体现出舞蹈的风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婉转而深情,舞蹈动作舒展、柔美,其音乐与舞蹈风格都是一致的。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同点
(一)节奏性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
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二)内容表达性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故事。
三、音乐与舞蹈的差异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篇11
小班的幼儿对音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他们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演唱歌曲,能根据音乐的节拍做相应的动作。但是,他们的这些动作还需要教师的提醒,对节奏的感知还没有完全把握住,所以节奏感差。“奥尔夫音乐”是我园的研究课题,如何将奥尔夫音乐原理渗透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呢?我们从节奏培养的角度出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
一、耳听——感知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能力与它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联系。而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发展听觉的条件,开展了许多训练听觉的游戏,让幼儿掌握听的技巧,熟练音乐的基本要素。
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听音乐走、跑、跳、停,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让音乐来指挥孩子。在平时,我们经常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节奏游戏,如在《跳起来》的活动中,通过鼓点让孩子有节奏地跳,鼓点快就是小袋鼠出去玩,鼓点慢就是袋鼠妈妈来了。还有《鱼儿鱼儿水中游》,听见三角铁慢慢地敲,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听见快速的声音,就是大鲨鱼来了,小鱼要赶紧游进呼啦圈。刚开始有的幼儿不会听节奏,而是随心所欲地做自己的动作。经过多次的游戏,幼儿知道了鼓声就是教师的口令,要听着鼓的节奏做动作。
二、眼看——学习节奏
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谱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蝴蝶》中,我们进行乐句练习,引导幼儿稳定拍子,教材中用了蝴蝶的图谱,一只蝴蝶表示一拍,一共4个乐句,让幼儿指图片唱歌。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还有,在《小乌龟》一课的活动中,教材运用了特别的图谱:根据歌词内容,图谱中有4个地点:山坡、树林、糖果店和游乐场,在学唱歌曲时,教师在图谱上演示小乌龟,唱到每句歌词最后一字,小乌龟就到达相应的地点。在这样形象的演示下,幼儿不知不觉感受了乐句进行的准确性。
三、动作——表现节奏
要想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体验节奏,必须运用动作,不仅让幼儿动手,还要动腿、动脚。“声势”训练是奥尔夫教学的一种简单又非常有效的方法。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比如小猫走、乌龟爬、小马跑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小老鼠和小花猫》中,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等动作。
四、唱游——加强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为了避免枯燥,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中经常采用一些走、跑交替的游戏。比如在《鱼儿鱼儿水中游》的活动中,幼儿学小鱼游时,教师选择三角铁敲奏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幼儿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和看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看似是一种游戏,其实是一种节奏练习。幼儿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喜欢,也容易接受。同样在童谣《小肥猪》中,我们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念“打蚊子”,一组拍手做打蚊子动作。“×××”表示念“打蚊子”,“0”处拍一下手表示拍蚊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学得有趣,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地、注意力集中地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捕捉到节奏,掌握好节奏。
篇12
0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项目,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现力。在力量、柔韧等身体综合素质下伴随音乐才能完美展现健美操的力与美。音乐在健美操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健美操训练与教学中对于音乐和健美操技能之间的侧重关系,往往很难将两者平衡起来,不是偏重音乐情绪、忽略健美操的动作表现,就是机械地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而忽略以内容表现深刻丰富的音乐情绪。因此对健美操运动员进行音乐素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健美操是由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不同类型的一连串多种动作组成的,而这些动作只有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健美操是一门性的项目,在音乐和动作双重节奏的旋律法则的作用下,可以提高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的表现力。
1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无音则不成操。音乐也是健美操中训练不可或缺的,好的训练音乐能够调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使运动员具有高涨饱满的情绪,能够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并在音乐中充分展示肢体动作。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必须要培养音乐的感知力,包括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比赛成绩由艺术分、难度分和完成分三项分数决定。每项各占十分。其中艺术分主要是由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音乐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积极向上、服饰、场地的利用以及操化动作的编排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成套动作没有音乐就无法完成,而音乐也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编排成套动作的第一步。选择一个好的音乐就代表了一个完美成套的起点。由此可见音乐在竞技健美操中的重要地位。而现在大部分竞技健美操运动对于成套音乐的理解把握并没有达到一定深度,仅仅停留在能够踩准节奏跟着音乐机械的完成动作,有些人甚至动作和音乐毫无联系。音乐中的故事和成套动作没有丝毫相关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恰当的选择音乐往往会影响运动员的艺术分。运动员只有准确地把握理解了音乐的内涵,明白音乐是在抒发一种怎样的感情才能充分地用肢体来表达音乐。只有这样才能操化动作才能在力度、方向、幅度、速度等方面显得更有性格、特点和意义。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使肌肉自如的收缩松弛,使成套动作看起来连贯流畅。在音乐的伴奏下使运动员唤醒体内运动情绪的狂热,内心受到到音乐的渲染,振奋精神,从而烘托动作,整个肢体动作和音乐充分的融合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健与美的结合。
在健美操训练中应当给运动员适当进行音乐素质的专门性练习。变化不同风格、不同速度、不同节奏的音乐,让运动员准确把握节奏和音乐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不同的音乐刺激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他们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创造积极和谐并富有激情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增强身体的表现力,让运动员充分享受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训练带给他们的最大激情。教练员还可以通过街舞、爵士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来锻炼运动员,增加他们的音乐元素,而不是使他们的肢体仅仅局限于健美操的横平竖直中去完成动作。健美操需要新的元素注入,不仅音乐中可以加入其它舞种的元素,操化动作中也可以加入一些街舞、爵士类的动作来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成套艺术性。更高级别的音乐训练可以通过放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音乐让运动员通过几个八拍的即兴操化动作来表现,经过长期的训练,使运动员能够自然的听到音乐,便产生属于自己风格,并能表现音乐风格的动作。
2结论与建议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而表现力则是实现音乐灵魂的唯一,是健美操艺术的升华;音乐是健美操的基石,没有音乐就没有健美操。因此无论是训练还是教学中都应该重视音乐对于运动员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训练培养运动员对于不同音乐的鉴赏和表现能力,从而提高竞技比赛中艺术分的得分。
参考文献
[1] 肖晓莲.节奏—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形式[J].重庆大学学报(科学 版),2001(4).
[2] 陆美琳.采用适宜音乐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7).
[3] 彭汉群.论音乐对体育的作用与影响彭汉群[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
[4] 翟秀珍.浅析健美操课堂教学中音乐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8).
[5] 郑文玲,王亚立.音乐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J].东方艺术,2005(20).
篇13
在大学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节奏意识的培养是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节奏是舞蹈的框架,是支撑舞蹈的重要部件,如果缺少了节奏,那么舞蹈就会失去平衡,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蹈。在大学舞蹈教学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舞蹈,都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而要想学好舞蹈,仅有肢体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在美好的舞蹈节奏中感受舞蹈自身的韵律,体验舞蹈节奏的精髓之所在。
一、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舞蹈本身来说,节奏是基本前提,如果没有了节奏,那么就无从谈起舞蹈的创编,更谈不上舞蹈的表现。在种类繁多的艺术活动中,节奏对于舞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舞蹈的节奏有着让人陶醉的魅力,节奏也是把握舞蹈表演精髓的重点。在舞蹈教学中,音乐与舞蹈的节奏能够体现舞蹈作品的真正内涵。在舞蹈中,舞蹈节奏通常表现为人体舞蹈动作的大小、强弱以及快慢等等。任何一个舞蹈都有着本身独一无二的节奏,节奏意识是一个优秀的舞者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节奏是联系音乐、舞蹈动作与人的灵魂的纽带。节奏是舞蹈的表情,没有了节奏,舞蹈就失去了光彩。因此,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对于提高大学舞蹈教学的实效性来说至关重要。
二、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具体对策
(一)通过形体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节奏意识
人的肢体语言是表达舞蹈情感的基本表现途径,舞蹈的节奏也需要通过形体的演绎而体现,因此必要的形体训练是有效诠释舞蹈节奏感的关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已经几近成熟,因此要加强学生手臂、颈部、肩部以及腿部动作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的肢体更加柔软,并通过不同类型舞蹈动作的练习,使学生的各个节奏感官能够进一步适应舞蹈的节奏,相互之间能够实现协调地配合。如此一来才能加强学生的节奏意识,使学生肢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舞蹈节奏的存在,最终实现舞者的灵魂与动作节奏的和谐统一。
(二)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是培养节奏意识的关键
节奏意识的培养是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本身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是一个舞者综合素质的表现。因此,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就必须要首先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也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意识。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中国古代诗词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代诗词有着本身的词与句的韵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配乐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节奏与气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来说有着极大的助益,更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古典文化情怀,更好地把握此种类型的舞蹈表现形式。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节奏变换,或带领学生共同观看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孔雀》,使学生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细腻关系,实现灵魂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达到心灵与情感节奏的和谐,从而更好地在舞蹈演绎的过程中释放舞者的质朴灵魂。
(三)注重对于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节奏意识
音乐与舞蹈是相生相伴的,没有了音乐舞蹈就没有了声音,可以说音乐是舞蹈敲开受众感官的第一步。在大学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是非常必要的。舞蹈的节奏是音乐的节奏以及不同舞种自身内在节奏的和谐统一,表现了音乐旋律的另一种形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也只有理解了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的诠释出舞蹈的意境。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还要使学生能够找寻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契合点,在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上要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使学生回归到音乐与舞蹈艺术本身,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地在音乐中摸索舞蹈的节奏,使音乐和舞蹈实现更好的契合,从而完成一个整体而更具魅力的舞蹈作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感知程度,关系到学生舞蹈生涯的延续,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高等教育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节奏意识是学习舞蹈的基本前提,一个优秀的舞蹈本身有着其优美的节奏,而要想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舞蹈的韵律美,还需要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积极研究培养学生节奏意识的方式方法,从而与学生共同感受舞蹈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