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等生的教育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所谓“中等生”,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一般是指班里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很显然,教师们是以“品行好坏”和“分数高低”为尺度,人为划分的。具体表现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或品行较好,但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表现不够积极;又或者品学较好,但内向胆小,不敢表现,甘居中游等等。在他们身上同时并存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行为表现会出现反复性,并存在着向优秀生或后进生转化的可能性。
由于中等生各方面的表现一般,并不是特别突出,相对而言教师给予的关注较少,必然会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安于现状型:心态一般比较平和,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2、消极失落型:经过努力没有达到自己原来的期望值,容易消极失落;
3、过于自卑型: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4、行为反复型:缺少毅力和耐力,行为易出现反复性。
中等生安分守己,一般不会给班级增光添彩,也不会惹是生非。在实际教育中,他们是一群被忽视的群体,同时也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关注这一群体,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去努力。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更是要抓住这个契机,促进中等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中等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强,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够自信,不敢表现,潜能得不到挖掘。几年学校生活下来,他们发现自己虽经过努力获得了进步但总不如人意,与班里优秀的同学相比始终有差距,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积极因素,甘居中游。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对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起伏的学生来说更是缺乏竞争意识,游离于优秀生之外。
三、新接班班主任对中等生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调动积极性,使其个性、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现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中途接高年级班级的教育实践,就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这一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首因效应”,抓第一印象分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形成的最先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二)充分给予关注,凸现闪光点
在新接班一周内,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集体行为等方面基本可以确定处于班级两头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比较明显,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突出了。事实上,他们是非常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的。
(三)利用“罗森塔尔期待效应”,激励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对学生产生期望,使学生受到激励,更加勤奋学习,从而获得迅速发展。新接班班主任可以借用这一期待效应,对中等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期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重视,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努力去实现这种期待。
(四)立足实际,因人而异,促进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中等生的形成,既有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又有主客观的原因。而每个中等学生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要做有心人,立足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创设锻炼的机会,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积极自信地发展。
(五)拉近距离,争取家长的配合
和孩子一样,家长也会在意新接班的班主任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中等生的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对孩子充满期望,但又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班主任要争取这些家长的配合,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在肯定孩子的成绩的的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家校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当家长的期望值得到加强时,就会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弱点,促进发展,向优秀生方向努力。
教育实践证明:中等生现在不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将来未必就不是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拥有丰富的想法、广泛的爱好和有待开发的潜能,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叶学文,《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 《新西部》2009.02
篇2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学习,学生一旦被置于主人地位,学习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事,就有可能成为自觉自愿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特别是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经过多次的模仿朗读,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在教陆游《卜算子咏梅》要充分注人高度赞美“化作春泥”的牺牲精神。而《卜算子咏梅》则要注入高度赞美“不畏严寒”的精神。
三、实施情景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又如在教《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鸡蛋终于浮了起来。
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
一、民主选举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在选举之前,我先把班干部的符合条件明确,然后让大家投票,以票数多者为先。如卫生委员,要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自己要讲究卫生,干净大方;其次,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工作细致,认真耐心,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第三,要勤快,不怕吃苦挨累,能早来晚归,不斤斤计较。条件明确后,大家投票时就会有了参考,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才会适合,让人心服口服。
二、制订班规。全班同学监督执行
班规是一个班级的法规,有了法规的约束,就会使那些“淘气包”们收敛一些。在班干部确定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制订班规。第一条,要服从班干部的领导,不服从者换位,换位后工作做不好的,自己想办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谅解;第二条,犯错误、扣分者要为班级做一件好事,不许花钱,只允许自己动手;第三条,有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的给予奖励。
三、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积极参加活动
我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加,他们不会写演讲稿,我给他们找相关材料,并组织他们观相关的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个草稿,我再帮助修改,这样减轻他们的负担。最后在班级举行一次小型演讲比赛,由全班同学做裁判员,从五个报名者中选拔一名参加学校活动。
四、定期调换座位。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我的原则是内向与外向搭配,动静结合,学习优秀与潜能生互帮互助,男女生合作。这样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班级的气氛和谐融洽。
青年教师要虚心听课
“听”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如教学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有意识地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的旧知识,并激活旧知识;怎样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的教学;怎样通过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系统呈现新内容;采用何种方式完成对新内容的巩固;如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听”教学细节:细节往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有经验的教师举手投足间能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意图,一个肯定的眼神。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细节一:对学习有困难的部分学生,有经验的老师经常用“试试看”“还没准备好吗”“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还能不能再完善些”等语言,让这一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体现了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真谛。细节二:有的教师在教学生时用“请”,同时掌心向上,像托起太阳一样手势;从这一举动中,透着老师对学生尊重和期待。
“听”闪光之点:一节课听完了,哪怕从整体上来看是失败的,只要我们认真去捕捉,至少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因此,我们在听课时,一定要首先抱着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要积极调动自己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课堂上的每一点闪光之处,然后慢慢品味,细细揣摩,再将其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印证。
“听”课后反思:听课后要认真思考。一节课的好坏,不同时期、不同学科有不尽相同的标准。此外一堂好课还要做到:要有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一指呈现的材料、知识、观点必须是正确的;二指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是否体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就是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其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三法
一、仔细阅读,抓关键词法
数学学习中概念、公式及规律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和概念,就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例如:判断题,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对比梯形的概念,学生就会发现少了“只有”一词,而“只有”是梯形概念中最容易被忽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词。少了这个词,“一组对边平行”就包括了“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和“两组对边平行中其中的一组对边平行”两种情况,与梯形的概念相悖,因此是错的。
二、看清要求,查数量法
篇3
一、了解学生心理
了解学生心理,是教育信任的起点和基础。在中等职业学校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心理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一个班级,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和后天努力不同,表现出的思想行为、技能技巧就会不同。倘若班主任忽略了这一点,偏爱乖巧的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引起本应更需老师帮助的学生的心理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他们情绪的消极和理想的破灭。学习平平、自制力差的学生,在学校听够了教师的批评,在家里听烦了家长的唠叨与责骂,很难体会到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人格的尊重、情感的爱护。部分学生心灵受到伤害,自卑、失落感强。了解了这些,班主任会对全体学生献出爱心,对全体学生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爱护之情,积极主动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学生面前放下架子,在充分尊重人格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思想上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学生才会主动接近班主任,敢于讲心里话,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有了基础。
二、宽容学生问题
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爱的表现更多是宽容和激励。由于在初中有一些不良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改正,甚至有些学生要考验老师是否真的爱他们,故意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样子,教师要懂得学生这种微妙的心理,换位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想法会使教师对学生少点苛求,多些宽容,多些理解。“问题学生”问题的形成多是因为家庭中爱过多或过少造成的,中职学校班主任更应以博爱的心态去服务于学生:无论学生做错了什么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问清楚来龙去脉,以宽容的态度帮助改正。平时多关心学生,特别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有思想压力的学生,以长者或是朋友的身份经常聊一聊,给他们创造放松的机会。充分利用班会、课堂时间随意性的讲一些情感故事、法制新闻、社会百态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违纪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给予关心、爱护、教育。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口服心服,乐于改正。同时要注意发现这类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要及时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自觉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相反,若是不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乱批一通,那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引起恶性循环。因此,对犯错误的学生,老师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真心诚意,因势利导,做到关心与严教相结合,让他们感到被信任,被希望,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犯错误的学生,你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期望,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向善、向美靠拢。
三、激励学生成长
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即使是没有违反纪律的职高学生也更需要鼓舞和激励。在初中时,他们由于学业基础差、升学无望,被热衷追求重点高中升学率的老师冷落了,本来就不强的自信心受到了挫折,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入职高,如果班主任及各科老师继续以“恨铁不成钢”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脱离实际的去要求他们,那他们只会自暴自弃。为此,多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信任和尊重,体验到“我也能行”“我也可以做个好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年龄上与普通中学的高中学生相当,多在15―18岁,正是身体快速发速,心理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这点与普高生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却大不相同,大部分学生不能静下来学习理论知识,而是愿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计算机、家电维修、饭店服务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压力小、课余时间足,正好满足他们这个心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要紧扣这一心理特性,告诉学生,喜欢读书,不断思考,考上普通教育的大学,是人才;学一门技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是人生的生存方式,也是人才。动手和动脑一样使人快乐充实,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光荣。让他们有信心走好人生之路。总之,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不吝惜爱心的投入,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篇4
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是在中考中未能顺利考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奈之下选择了职业学校,他们大多对自己缺乏正确评价,对未来充满悲观和迷茫,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少有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是一无所知。因此,在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深入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个性,理性分析自身的潜在优势和不足,从而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找准自身发展目标,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消极态度变为积极态度,并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增强学习内动力,以在毕业后能更好地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
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指导中职学生剖析自我,认知自我,了解社会,熟悉职业,最终确立目标,建立自信,帮助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促进职校学生培养职业发展的所需能力,如过硬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为职业发展积蓄能量和优势,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前辅导,使学生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以及求职中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就业几率,帮助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脱颖而出,最终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3.有利于职业学校的长足发展。
面临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职校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很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职业生涯教育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发展,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和自我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市场就业的成功率,缓解就业压力。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及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提高学校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有利于推进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信息时代要求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择业观念更加科学化、多元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而且能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自己进行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使自己具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使得每个人都找到切合自身特点的美满生活,从而使得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
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本质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生涯教育面临种种问题,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策略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
根据中职学生发展和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为职业了解期,即认知教育阶段,针对一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和职业世界,树立发展意识,同时包括生涯规划、科技创新、专业创业、优质就业等意识的引导;第二阶段,针对二年级学生,主要偏向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并进行生涯规划、科技创新、专业创业、优质就业等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针对三年级毕业生,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就业或继续深造,注重培养学生求职技巧、职业情感和工作态度等,关注学生去向和指引,进行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形式实现多样化。
篇5
事实上,优等生不会很多、潜力待开发生也不会占多数,而与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这些中性词相关的中等生则应当是一个班集体,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主体!而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中等生虽然在人数上占绝大多数,却处于被老师遗忘的边缘!
笔者一直在考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归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和不合理、不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一般来说,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最现实的是首先考虑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国家考试考核的标准,并将此作为学校的奋斗目标,毋庸讳言,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优等生不仅是作为教育者向上一级学校输送的人才,而且同时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教学实力、师资力量,因为社会首先关注的也是学校有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因此,天之骄子的“优等生”能够得到高度的关注,甚至一些特殊的待遇,而中等生显然不具有这种优势。潜力待开发生同优秀生一样重要,只不过,教师对他们的担忧多过期望,怕他们的学习、表现会给班级拖后腿,影响班级或者学校的各种检验、测评,因此学校、教师也就不得不把他们的转化作为重点。而在班级里“前不见得高分,后不见拉后腿”的中等生,既不能与优等生一比高低,也不愿滑入潜力待开发生的行列,所以总是默默无闻,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学校、教师对他们既无很高期望也无过分担忧,其发展速度的缓慢难以满足一些教育者“耗时少,见效快”的功利思想,从而使得教育者缺乏精神“动力”;中等生因而得不到教师关注。
其次,对于中等生,教育者难以找到其“闪光点”和“阴暗面”给予表扬或批评。大部分中等生的学习成绩一般、平时表现一般,没有明显的优缺点,个性特征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教师很难在公共场合针对性的给予表扬或鼓励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也难以使用有效的批评手段使他们吸取教训,促进其发展。他们既不像潜力待开发生那样,时不时搞出些闹剧让教师头痛,也不像优秀生那样成绩出色又做事讨人欢心,处处为老师赢荣誉,时时为学校添光彩。于是,他们又站在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为被疏忽的群体。
再次,教育者对中等生的发展相对不够重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最关注的是“扶优补差”问题,在“结对子,一帮一”时也很少把中等生的发展列入教育计划之内,对中等生也不是很留意。现实里,对教育者来说,印象最清楚的一般都是那些令其自豪的优秀生或者是令其头痛的潜力待开发生,而对中等生印象则普遍比较模糊。主要原因是中等生的数量较多,转化难度教大,短时间内更难以有显著的成效,教育者、管理者始终未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化办法和与之相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更不用说是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我国尚未普及小班教学,班级人数较多,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即使对此有所察觉,对这个问题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抓两头,放中间”!
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努力:
首先,制定有效的发展计划,改进完善评价方法。呼吁国家应当将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加大改革的力度,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尽量的缩短,因为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即要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要应付应试教育的考核,其压力之大是不难想象的。作为占学生绝大多数的中等生的发展、转化更应有目标、有计划,管理者教育者应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活动。针对中等生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发展计划,要使得中等生明确这个计划是班集体的计划,它是受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班级个体的交流过程中,为实现计划和赢得老师同学的赞许而不懈地努力。另外还要及时地对发展对象进行跟踪调查,改变以往以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合理地采用“进步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中等生,不吝啬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通过多方面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让他感受到温暖。
篇6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87-1
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差生之间的那些学生,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和优生与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一样,“中等生”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各有其特点。抛开个性的问题,以及其他影响个性心理的因素,就教育环境及教师个人的影响来说,“中等生”在情绪、意志、能力等方面,易形成哪些共性特点呢?
一、自我效能感失衡
自我效能感即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主要是学生个体对自己能力、信念的基本判断,对自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的把握和感受,以及对自己所具有的能力、信念等品质及其在某一活动中发挥多大作用(平衡性)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贯穿于工作行为(过程)的始终,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便是正确(平衡)的;主观判断与客观实际不一致,或高或低,都是错误(不平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者即便在打破原有平衡的情况下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新的平衡信念,直至成功完成某项工作。中等生一般都是如下的群体:具有优等生的潜力而没有发挥的学生;一直很努力而成绩平平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需要鞭策,综合素质忽高忽低的学生;过分高估自己,综合素质却未能突破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更要对学生进行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二、自我监控能力差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工作的完成,提高学习的效果,完成工作任务,达到学习与工作的目标,主动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首先,从认知角度来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个阶段都制定计划,设定目标,进行组织、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这些过程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自己和做出决策。而中等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差,在很多时候都不能够自觉主动地做事情,需要被人督促,需要背后举着鞭子;从动机来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认为自己是自主和受内在动机激励的,自我效能高,而中等生学习动机往往不明确,人生目标不确定,大多数时候缺乏自我的思想;从行为方面看,自我监控的学习者选择、建构甚至创造最适宜学习的社会与物质环境,而中等生的行为缺乏计划性与毅力,不善于主动选择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环境,最好在班主任的“圈地运动”下自由成长。自我监控能力差的中等生,在缺乏必要的灌溉与呵护下,内心的想法、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扼杀,只能在中间地带徘徊。
“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具有爱心,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爱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自觉放平心中的一把秤,使自己的关爱让全部同学都能感受到并唤起学生的共鸣,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更和谐融洽,更有助于中等生奋发向上,实现更大的飞跃。
教学大纲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如何让班主任的关爱撒向班级的每一个角落,使中等生的特长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呢?
1.表扬与警策。班主任应该努力关注中等生成长的足迹,针对不同情况的中等生,做不同的要求。对自信心充足,只是缺乏被关注的中等生,要采取鞭子策略,适当地旁敲侧击,适当语重心长的话语,适量的“打击”,让这类中等生感觉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不断完善自我;对自信心不足的中等生要进行爱的呵护,通过在集体场合表扬方式增强中等生的自我意识,既要对中等生有热切的期望和殷勤的鼓励,又不断地指导中等生在方法、行为上的不足,在微笑中促进其成长。
2.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中等生既自尊心强又自信不足,常常让自己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认为班级的主体应该是优等生,主动退出班级活动的舞台,对班级的活动,班级的工作都处于漠不关心和“弃权”状态,只是充当盲目的看客而已。为此,班主任应该要增强中等生在班级的主人翁地位,在班会课上要特别强调中等生是班级的主力军,是班级进步的中坚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
篇7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活动、纪律、能力都属于中游的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止状态。中等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是优等生的后备军,在班级中人数较多,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认真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加强对中等生的引导,是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整体优化和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二、中等生的形成
应试教育的影响。诚然,在当前还没有淡化分数概念的教育环境中,部分老师认为抓“优等生”可以提高班级优秀率;抓“后进生”可以提高合格率,而优秀率和及格率在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估占的比重相对较大。于是就产生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教育教学理念,但往往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学生自身的因素。一部分中等生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较差。这类学生一般比较聪明,能较快地掌握知识,但缺乏毅力,学习不刻苦,因而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另一部分中等生智力因素一般,非智力因素较好。这类学生一般对问题反应较慢,理解能力较差,但学习踏实努力。
家庭教育的误区。一部分家长目光总是盯在孩子的文化成绩上,喜欢拿班级里的优秀生跟自己的孩子比较,久而久之,中等生自己就扣上了“我真的不如别人”的帽子,影响其潜能发挥和健康成长。
教师的期望值高。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普遍认为,中等生是全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全班的兴衰荣辱。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这些老师往往对中等生“高看一眼”,一味拔高对中等生的要求,常常按尖子生的标准要求他们,不顾实际的“拔苗助长”,一旦目标达不到就会严厉训斥、责罚他们,这就大大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三、中等生典型心理分析
自卑心理 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容易被班主任老师忽视,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教育和培养,使中等生感到受到了老师的冷落,感到自己是无足轻重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
抑郁心理 中等生相对于后进生,他们有更大的学业和精神压力,更高的自我期望,更多的劳动付出。相对于优生,他们又智力平平,学习基础、能力等又逊色不少。因此,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失败感,产生自我无能感,经常陷入自轻自贱的抑郁情绪中。
闭锁心理 闭锁心理在中等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中等的位置、自卑心理、内向的性格、老师的漠视更容易促使他们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关得死死的。
四、改变中等生现状的策略探索
1.关注点滴,点燃希望
“我是一名中等生。老师把关注的目光都投给了差生,希望的眼神又全停留在三好生身上,我们这些中等生真的很寂寞。有时候,我会有个傻傻的想法:每当我坐在孤独寂寞的角落里望着老师给差生耐心地讲题时,我真嫉妒他们!假如我也可以坐在老师旁边,老师能单独给我讲讲什么,哪怕是轻轻地问一声:‘你哪儿不会?’那时我一定会感到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假如我是一个差生》。可见中等生是非常渴望让老师关注的。作为教师我们应知道平静的水只要有风,也会出现美丽的涟漪;不平凡的人,不都是从平凡的人当中培养出来的吗?中等生本身有很多的优点,只是我们的眼神往往被优等生的“优”和后进生的“差”给填满了。如果教师能深刻认识到“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及时对中等生加以关注。课堂上哪怕是用一个眼神,使他们觉得老师眼里时时有他们,他们定会对自己充满自信。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为了自己今后能够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与重视,他们会想办法学好功课。
2.改变态度,关键所在
形成中等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既有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身体因素,又有主观和客观因素。针对思想基础较好但能力有限,想上进又上不去的中等生,要经常让他们发现和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针对缺乏远大理想,甘居中游,缺乏竞争意识的中等生,要想方设法打破他们“甘居中游”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意给他们拔高要求,形成思想压力,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愿望,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毅力和意志;针对思想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中等生,要教育他们明确学习目的,能够约束自己,克服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帮助他们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3.俯身耳语,传递鼓励
从社会整体上看现状,尖端人才与社会低能者毕竟是极为少数,更多的是普通者创造的财富。教育者应当用整体的眼光看社会,用全局的眼光看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合理采用“进步性评价”,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我班的陈一萍,平时学习成绩、思想品德都可以,只是胆子较小,不喜欢举手发言,不善于交往。有一次,她主动举手发言,虽然回答问题的声音还是很小。但我还是用鼓励地话语告诉她:“你真棒,如果声音能大声点,那就更棒了!”这一天,我发现她上课特别专心,学习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4.家校配合,适当减压
老师应该为中等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环境,而不是要他们“一律向尖子生看齐”,搞“一刀切”。教师应该适当调节对中等生的期望值,适当为中等生"减压",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和欢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孩子就是种子,教育的本质是做环境。”良好的环境不仅靠学校,也要靠家长。其实,每一个当家长的,都应该有这样的认知: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一定有比别人强的地方。同时,家长还应该有良好的心态,长期处于中等的孩子谦虚,不骄不躁,不容易虚荣。经常承受“挫折”教育,意志力坚强,在今后的人生舞台上,成功者的比例更高。
5.改变策略,因材施教
首先,课堂提问时要做到机会均等。长期以来,课堂提问不是优秀生的权利就是后进生的特殊照顾,这样容易让中等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减弱。应当相信,中等生思维与行动弹性度大,他们往往比优等生和差等生更容易获得巨大进步。多给那些不善表达的中等生表现的机会,能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中等生在班级中人数较多,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时,应符合中等生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实际,对每一个教育环节的设计都要有利于中等生的接受,从而减缓他们接受知识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样,既有利于面向学生的大多数,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
第三,搭建“表现”平台。成功和“表现”是互相联系的。有机会“表现”,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中等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亟待开发的各种潜能。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针对中等生也爱“表现”的天性,给他们搭建“表现”的舞台,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优化个性。
篇8
国外有关资料中把班级群体中不易引起教师关注、大多时候处于背景状态的学生叫“灰色学生”。“中等生”在教育教学上是个被教师遗忘的群体。由于长期以来“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格局的影响,“优等生”在学习上往往能受到更多地呵护,对“后进生”的教育,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就能够显山露水;而“中等生”就只能被动地等“带”,得不到积极地诱导和教诲。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进入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等生”,因此,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如何激发中等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效率,逐步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等生”,这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
一、中等生的学习动力
所谓“中等生”学业中等生是指学业成绩居于平均分附近的部分学生。教学中稍加留意不难发现,中等生不调皮捣蛋,不惹麻烦,比较自律,甚至循规蹈矩,但他们又比较容易满足,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关注,但又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课堂上表现紧张,进而对自己的表达不清楚,懊恼不已。中等生在班级的比重最大,一般占班级人数的60%以上。
学习动力是一个系统,它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它的产生要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学生的学习动力对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普遍特征是习得性强、模仿能力强,而学习的首要心理因素是学习动力。小学生朝气蓬勃,爱说爱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除此外,我校的学生家庭背景,主要是逐步走向小康的农村家庭,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规划,大部分的家庭觉得读书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缺乏明显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因此,孩子对于读书是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很大的感觉,对于学习没有预期,缺乏长远和明确的动力。因此,如何激发我校学生特别是中等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对于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二、中等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分析
中等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他们基础普遍比较弱,词汇量小,对单词的掌握比较少。往往存在会读不会拼,会拼不会背的情况。所以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不行了,试卷上经常出现单词拼写错误。大多中等生学习方法不当,只是从优等生那儿生搬硬套一些方法,看上去也很用功,收到的效果却不理想。学习自主性较差,独立思考能力弱,遇到不会的问题,喜欢看优等的作业或练习卷。放学后不注意复习做过的练习,特别不善于整理自己做错的题目,还不善于总结经验。
三、激发中等生英语学习动力的有效策略
1.兴趣激发:激发学习原动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如果只简单重复“What’s this?”学生怕是不愿听了。于是,我拿出一个包:“Ihavesomethinginmybag-guess.What’s this?”这一问,学生们纷纷举手,把他们刚学的单词都猜了个遍。终于,我打开包,又拿出一个包。“Bag!”全班哄堂大笑,他们怎么也没想到“abaginabag”。就这样,我们愉快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得以保持下来。
2.信心:建立动力加油站。沉默期总是有的,但要尽力把它缩短,最简单的方法创设密切配合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孩子明确初学英语时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笑,只要多说就能说好,孩子们学说英语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也不用担心“走调”。实在不得不说“NO”时,我总不忘配上一个宽容的微笑,并耐心地帮他纠正过来。当孩子有进步时,一句“How clever!”就能让他鼓起自信的风帆。
3.目标引领:创建学习的灯塔。目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恰当的奋斗目标,就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热情,就会促使自己甩掉一切包袱,克服内外困难,不遗余力地去达到这个目标。中等生往往习惯于原地踏步走,认为“既飞不高,又跌不着”安全自在,无意有什么新的追求,不会积极主动的提出奋斗的目标,严重影响了自身潜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培养。因此,应在全面了解中等生的基础上,分析他们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加强与中等生的信息交流,促使他们发奋努力,不断进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4.方法指导:磨砺学习的宝刀。加强对中等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教师应指导中等生制订学习时间表,高效地利用时间,使他们通过不断实践,形成较好的时间管理策略,充分利用课外的零散时间学习英语。其次,教师应教授中等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具体方法,以及记忆单词、学习语法的方法。据调查,许多中等生在朗读英语文章时并不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多思考,同时注意语言形式和语法分析。
5.习惯监管:提升学习的效能。主要是激发中等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首先采用典型带动,如有学生英语词汇的听写或作业的错误少了或测试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老师给予大力表扬。这样,原来和他同一水平的学生就会看到希望,而有了进步的学生也会有紧迫感,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其次,采用小步子策略,对作业情况、单词、课文背诵、成绩进步等还可进行每月量化考核,并把量化分数于月末进行一次宣读,学生每进步一点都能获得一些小奖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在教师严格的要求下有了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有了坚强的意志力,就能做到自主学习,那他们的英语成绩也就提高了。
篇9
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中等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好的教学任务,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这种方法与中等生心理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选择有趣、贴近生活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选择开放式任务, 用灵活风趣的语言,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产生兴趣,展开丰富联想,在信息技术实践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 指导学法,开辟中等生进步路径
信息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普及性,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中等生往往上课听老师讲解、演示比较认真,独立吸收较好,但有依赖性,只完成教师所讲的内容任务,小组活动中遇到问题不喜欢问同学、老师。因此,教师要根据中等生的不同层次,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对他们加以指导,开辟进步路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要适应中等生,使他们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独立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解决每个中等生的困惑,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会、会学,得到全面提高;还可随时调整座位,让领悟力略差的学生坐在前排,采用教学软件单独演示,解决相关难点、重点,巩固学习成果。
三、 创设机会,搭建中等生表现平台
中等生并非不求上进、无潜力,他们也有丰富的联想、广泛的兴趣和亟待教师开发的各种潜能。教师要引导中等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从胆怯自卑、紧张漠然中摆脱出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通过挖掘活动因素、设计游戏等竞赛活动形式,为中等生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开展中等生帮助后进生活动,给中等生以表现机会,在特定的情境中体现价值,由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老师角色,增强学习自信心。
四、 营造氛围,改善中等生学习环境
宽松、自由、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氛围,有利于中等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门科学的课堂管理艺术。要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念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有效驾驭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喜学乐学。其次,教师恰当运用丰富的语言、搞笑的动作,增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在爱的感召下“亲其师而信其道”。再次,要创建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多给中等生以关注。教师可以组织合作讨论问题、合作完成任务等小组活动,激发中等生学习兴趣,使其善思乐学。最后,要鼓励中等生善思多问,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新意、独特见解的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给予及时评价和表扬,使其轻松、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愉快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 改变认知,树立中等生进步信心
中等生大多自卑感较重,自信心较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中等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任务完成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以帮助他们消除消极心理,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篇10
阅读与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紧密相关,英语课外阅读作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阅读行为,可以使学生在其语言能力范围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英语语言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全面了解新疆尉犁一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以了解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基本现状和不同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的差异性,并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1年6月对新疆尉犁一中八年级四个班,高一年级两个班,高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新疆尉犁一中是新疆巴州的一所县级重点中学,学生水平范围广,各成绩等级都有覆盖,因此,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做以参考。
(二)调查内容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制定。问卷的设置主要包括课外阅读动机,课外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策略的应用等。
(三)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共包括单选和多选两类题型,其中,单选题13题;多选题4题,共17题。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即抽样,在问卷调查中,每个年级重点班和普通班各占50%,在同年级重点班和普通班中,调查对象的人数相同,且每个班级的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因而保障了调查对象分布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为了使调查对象清楚地了解此次调查的意图,在发放问卷之前,笔者向被调查者对该问卷做了必要的讲解。
(四)问卷及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的目的,问卷收集后,对157份有效问卷依据学生的英语成绩分为三个等级,优秀生(80分以上),中等生(60-79分),学困生(60分以下),并以这三个等级,分别统计处理所得数据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
三、数据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文章对能够突出中学生阅读状况和凸显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阅读方面差异性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讨论数据背后的观点。
(1)每天英语课外阅读时间
数据显示,优秀生有21.43%的学生每天会花费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英语课外阅读上,中等生有9.38%,而学困生只有3.70%。优秀生有57.14%的学生会花费30分钟到1个小时的时间,中等生43.75%,学困生只有14.81%。整体而言,大约80%的优秀生每天都会有1个小时的课外阅读积累,大约90%的中等生会有半个小时的课外阅读积累,但是,有一半的学困生只会花费不到30分钟,有30%的人从来都不会有课外英语阅读。众所周知,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会有质的飞跃,那么对学困生来说,每天一定量的课外阅读积累是很重要的。
(2)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重要性
英语课外阅读在学生心中作用的大小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动机。57.14% 和28.57%的优秀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大的作用。37.50%和56.26%的中等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有大的作用。同时20.37% 和51.85%的学困生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或有大的作用,只有大约7%的学困生认为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不大或者不清楚课外阅读的作用。所以,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阅读。
(3)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动机
数据显示,90%以上的优秀生课外阅读的动机是兴趣所在和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和兴趣所在,约有70%以上中等生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所以大多学生内在的,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学困生,有50%的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是老师要求和为了应付考试这种被动的机。
(4)课外知识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影响
由图可见,几乎所有学生认为课外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影响,同时反映了学生对于文化的意识,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者学习观念中对文化层次的重视和需求侧面反映了其对知识层次的满足情况,优秀生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够意识到课外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科学、教育、艺术、医学、 体育,英语国家的各种背景知识等课外知识,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学生应在诸多领域都应该广泛涉。如果学生知识面太狭窄,缺乏对各种背景知识的了解,往往会导致对阅读材料内容的一知半解,影响阅读结果。
(5)学生课外阅读材料覆盖范围
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能够扩大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无形地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由表可见,大多学生对幽默,故事很感兴趣。优秀生对文学也比较感兴趣,30%的中等生对文学,人物传记和科普知识也有较多关注。此表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阅读的深度等。广泛和深度的阅读要求也丰富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对阅读产生积极的作用。
(6)学生课外阅读所遇的困难
对于英语课外阅读,所有学生 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困难,此图反映了学生所遇困难的不同比例。对于优等生来说,缺少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支撑课外阅读所占的比例最多,为71.43%,次之则是缺少适合的英语阅读材料,为42.86%。而大多的中等生,近80%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是词汇量不足,语法不好,阅读速度慢,有3.13%的人认为自己缺少文化背景知识。对于70%的学困生来说,自身的英语水平导致课外阅读材料看不懂,没有兴趣,或者词汇量不足, 语法不好,阅读速度慢;同时也有约50%的同学认为是作业多,没有时间或者缺少文化背景知识。
(7)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
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反映了学生阅读水平。阅读经验的积累使学生学习和积累阅读策略和有效选择与应用阅读策略,而阅读策略的有效选择与应用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由图数据,有50%多的优秀生能有意识的应用一些阅读策略,20%的学生也能根据阅读经验,熟能生巧的,无意识的使用阅读策略。这两种情况在中等生的比例分别是40.63%和43.75%。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有57.41%的学生是不清楚何为阅读策略。
(8)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必要性
由此图可看出,不论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学困生,大多学生都认为老师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学生都很注重方法策略的学习,只有一小部分这对阅读方法策略不够重视。这给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指导,并使学生明白阅读方法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结论与启示
本次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尉犁一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情况,以及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阅读方面表现的异同。根据本次调查的数据,优秀生和学困生在英语课外阅读的突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日常阅读积累,阅读动机,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掌握与应用,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这些异同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重要的反思作用和启示。基于上述分析,特提出以下建议作为参考。
(一)对于学生
1.激发内部动机
学生应该认识到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发掘对课外阅读的积极的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辩证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学习动机。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1)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和激励学生自觉选择英语课外阅读,这一点,对于学困生尤为重要。
2.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积累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二语习得有赖于大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学生输入并理解比当前语言多的语言材料,还有个公式:i+1。克拉申强调大量输入。通过大量输入,学生会不断地接收输入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巩固和掌握。所以学生很有必要每天都有一定量的英语课外阅读活动,形成量的积累。大量阅读材料的输入,会调动学习者自发地,积极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阅读越多,理解能力就提高越快,在大量阅读中,熟能生巧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积极总结方法策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策略是直接应用于阅读过程中,用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方法或程序。(2)学习和应用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阅读实践至关重要。学习和应用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有量的积累,方法策略的学习使用,以及自己自觉的课外阅读习惯,例如,预习,做读书笔记,丰富课外知识等等。对于中等生,要想突破瓶颈,必须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对于学困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的第一步。
(二)对于老师
1.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合适的阅读材料的要求是难易度和广泛度。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Zone of Development,ZPD),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克,2003) 。(3)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特别是对于学困生,难度适应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重拾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课渴望。此外,为扩大学生阅读的广泛度,教师应提供材料内容丰富,涵盖各种文化知识,学生应该对社会的诸多领域都应该广泛涉猎,如,天文、地理、历史、 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医学、 体育,政治、经济、军事等,丰富的课外知识,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对学生的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阅读材料,例如,小说,诗歌,信件邮件,便条,请帖等,丰富的阅读材料会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增长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
2.传授阅读策略,正确引导,授之以渔
根据调查数据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策略对阅读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不单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语言的技能训练实践,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阅读方法与策略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在阅读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式和技巧,如,阅读策略中的精度策略,泛读策略,快速阅读,自寻回忆线索策略,关键词法,自我暗示策略,超额学习策略,尝试回忆策略等等,并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和有效使用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一个飞速的提高,尤其是对勤奋阅读,但却无法提高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的学生一个反思、总结和学习的机会,以及一个突破自身瓶颈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需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得到阅读能力的飞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11
一、关注中等生的成长,既体现了教育公平,也体现了师者的教育智慧
关注中等生就是关注大多数,这是班级管理的关键,也是班主任自我减负的途径之一。
中等生与两极鲜明的学生相比安静一些也平淡一些,他们是优等生的后备军,也是后进生的预备队。班主任对中等生持续的关注,会避免扩大后进生的风险,会增加优等生的紧迫感,也会给后进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桃子的上进心。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受到冷落的中等生,引领他们朝优生方向发展,直至成为班级的中流砥柱,这样的做法如同为班级引进源头活水,是智慧的爱。
二、中等生现状、归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普通高中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偏僻乡镇,部分来自于城区及周边。山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或者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或者望子成龙心切又教育不当,常常无法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与学校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城区及周边学生家长多为普通工薪阶层或者打工一族,大部分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教育跟踪学生的成长,但不能更高层面引导孩子的发展。
1.学习潜力巨大,动力不足,有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观察力、思考力、理解力、表达力以及想象力都不差,甚至很好。表现在学习上的常常是灵活无序,会做易错,惰性十足不思进取。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薄弱,易受他人和外界影响,入学之初缺少足够关注,承上启下的转换阶段掉链子。二是农村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高中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差距就拉开了。三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不均,英语听说读写、语文阅读表达、理综实践操作、文综知识涉猎和思辨能力良莠不齐,很快将一批聪明的学生打入冷宫。更主要的,是这类学生在初中居于班级中上游水平,中考的不成功体验让他们产生了失落感,极易造成这类学生的自卑消极,学习上缺乏明确奋斗目标,自主性差,表现懒散。
(2)应对策略。针对以上情况,一是教师应充分重视入学教育,不以中考成绩论优劣,更不能过早分出三六九等,可以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手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二是培养学生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感恩心态,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历程,通过走访了解学校的社会声誉,征集班歌等,让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三是让中等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寻找自身的薄弱点,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和优生形成“一帮一”式的结对子,激发他们的挑战欲望和竞争意识。这类学生潜力巨大,是促进、平衡和制约优生的利器,也是充实优生队伍的不二人选。
2.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成绩止步不前。这类学生思想基础较好,遵守纪律,乖巧懂事,仔细欠活,苦学无效,心有余而力不足。倘若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有效辅导,容易产生挫败感、苦闷情绪甚至选择放弃。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他们没有特别出众之处,让老师省心但难以得到老师的赏识和持续的关注。他们安分守纪,勤学苦练,缺乏自信和挑战的勇气,缺乏反思意识和有的放矢的指导,不善于沟通。倘若长期遭受冷遇,容易形成慢性焦虑状态,寻找不到突破和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更甚者会造成头疼、失眠、乏力、神经衰弱等身体障碍,从而转移注意力寻找情感的寄托,如迷恋手机阅读、网络冲浪以及早恋,等等。
针对以上情况,班主任可以加强成功教育,打破他们对成功的神秘感,大力开展表现教育,多为这类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演讲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等。可以在班干部培养上给他们创造机会,增加他们的胆量,享受奉献的乐趣,通过外界的刺激让他们充分肯定自我并悦纳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讲座,开展有挑战性的活动如辩论比赛,激活蛰伏的意识,鼓励创新表达,提升思维能力。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为这类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多关爱他们,鼓励他们向优生靠近。
3.思想不稳定,成绩忽进忽退,自控能力差。这类学生性情上定力不足,期望值比较高,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内心产生冲突以后,引导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滑向后进生的队伍,是班主任应该及早预防和关注的群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一是性格使然,他们比较情绪化,纪律上小错不断,学习上缺乏恒心,平时成绩可能表现良好,但得失心过重,容易导致考场上竞技状态失常。三番五次遭遇挫折,自暴自弃,甚至较后进生更能有智谋的调皮捣蛋,让班主任头疼。二是家庭教育失察,或者父母远在外地打工疏忽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家庭失和让孩子情感饥渴缺乏安全感,或者隔代教育过度溺爱让孩子产生情感依赖。这样的学生青春叛逆期时间延长,人际交往容易出现障碍,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反过来又形成不良风气影响班级管理。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班主任需要特别的耐心。一是针对性家访或者电话沟通,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寻找他们发展的突破口,更主要的是督促家长对孩子成长负责,形成家校合一的教育。二是进行科学合理的心里健康教育,帮助这类学生克服浮躁情绪,克服人际交往障碍,真正融入班级,享受集体温暖。三是建立长效监管和激励机制,防止学生滑坡,杜绝班级后进生队伍扩大化。
4.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前景迷茫,求学信念不坚定,得过且过混日子。
篇12
一次数学课上,我和学生们对一道数学思维挑战题展开了讨论。学生们审题、讨论、发表意见,展开了思维的互动,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解题的策略。学生们画图分析、提出问题。当我走到胡婷同学旁边时,发现她和同学们不大一样,好像在不停地写着什么。见我走近她,她赶紧用练习本盖住了正在写的东西。这个动作很细微,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个孩子没有投入到研究中去,虽然她也和大家一样,不时地抬头回答着:“嗯,同意。”我知道这是在做给我看,做给大家看。轻轻翻开他练习本下边压着的东西,哦,原来是刚刚布置的家庭作业,她正忙着玩着完成课后作业呢。我很诧异,大家都沉浸在思维碰撞的喜悦中,她却游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外。看我很诧异的神情,她不好意思地收起了家庭作业本。我没有责怪她,示意她赶快投入到与同学的互动学习中。
这件事引起了我研究的兴趣。听话、懂事,规规矩矩的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这个学习水平中等的孩子没有投入到思维的挑战之中?这个平时找不到什么学习态度问题的孩子是不是有着我未发现的大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找到了她。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我。她告诉我,她想赶快写完数学课后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对于思维挑战题,知道了结果是多少就行了,以前她也这么做过,不过没有被老师发现。她认为自己这样做既能保证提前完成作业,又可以因为比别人上交得早而得到老师表扬。她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课堂上自己思维不快,回答问题次数很少,为此,她对自己的做法很得意。
我告诉她,数学的计算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中思维得到了锻炼,只有收获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诚恳地表示今后不再做这种丢西瓜捡芝麻的事情了。我和她做了一个约定,如果她能主动提前做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难题,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同学们看,会经常表扬她,给她加分。
反思这件事,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最让老师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更值得关注。原因浅析: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产生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生获得的表扬鼓励相对较少。学优生因为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师生的认可表扬,学困生因为老师的特别关注常常课上得到老师的鼓励,课后更经常得到教师的帮助。中等生呢?受到老师的关注最少。
篇13
看完后,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是啊,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可能把更多的目光和时间放在了优等生与后进学生的身上,很少把自己的目光停留在中等生的身上。这封信触动了我,同时也引起了我对班上中等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下面就谈几点自己工作中的体会。
一、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应该对中等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关心。
中等生往往对事物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既不出众,也不落后,既不想争先,也不愿落后,平平常常,沉默寡言,不起眼,不惹祸,遇事不太表态,不公开反抗,给人一种老实顺从的印象,极易被忽视。而实际上,这部分相对“乖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极不稳定,情绪波动也很激烈,容易产生分化。他们其实很希望获得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给予他们同等的关注。
关注的形式很多,平时班主任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对他们而言都很重要。我发现上课前,和那些不善发言的同学随便的聊一聊,上课时他们就能直视老师,认真听讲。提问时,给他们以鼓励的眼神,他们就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当他们的作业出现问题时,进行个别辅导,督促改错。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表扬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会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要求进步的动机会得到强化。当学生遭受挫折、失去信心,需要教师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因而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和管理中对中等学生也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二、可以给中等学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培养热情和自信心。
通过对中等生的关注,与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处于中等状态的学生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能力差,他们也有丰富的思想、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各种各样的潜能。只是“中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突出,又不受老师的关注,没有发展机会,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很一般,不如其他同学,这种暗示和感觉可能会导致不自信。做为班主任可以给中等生提供锻炼和为班级管理贡献力量的机会,可以安排担任值日组长、负责收交作业本的小组长等工作参与班级管理;班上安排或者组织的一些活动时,如主题班会发言、板报专栏设计、手抄报设计、学习竞赛、大课间活动竞赛以及特长展示等,提供更多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让中等生也能经常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老师应多关注中等生的表现,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适时地表扬。
另外,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更应该给中等生以解答问题的机会,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言,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的体验。这学期我上公开课时,设计了一个情景对话表演,我把这个机会给了两个成绩中下,在班上很不起眼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效果令人满意。
三、家校联系,培养师生感情,促进中等生的发展。
一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平时很少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和关注,以至于和老师之间有距离,师生的感情也很生疏。班主任可以通过对中等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也可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这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的拉近老师和这些学生的距离,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基础,师生的交流也就会增多,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阴影,促进他们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以上的一些做法,可能是不成熟的,但这些做法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正确地对待中等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创造发挥特长,才能的条件,他们也会发光,也会让我们吃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