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篇1

 

所以,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心理教师,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促使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下面,我就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在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寄宿制小学生多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在寄宿制学校中,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经常性、分阶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讲座内容要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如人格、行为、适应、学习和考试等等,针对典型阶段心理问题进行归类,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对策,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心理发展规律的知识。如此,日积月累,便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达到育人的目的。

 

另外,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中,我们要重点向学生传授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并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时克服心理问题,做到以乐观、自信的心态来面对在寄宿制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课,班主任参与到学校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寄宿制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必须让班主任参与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更熟悉,对于日常发生的个体事件更了解,更容易直接接触和干预,学生较易接受来自班主任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会更多样、活动更丰富、涉及面更广泛。

 

三、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课,让不同群体得到针对性的辅导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农村留守更多的是老人和儿童,空巢家庭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关爱,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更好的融入到班级、学校学习生活中。

 

针对学困生群体、人际困扰群体、青春期早恋群体等开展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促其心理健康发展,成为班级、学校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有效助力。

 

四、结合寄宿制小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通过对寄宿制小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由于不同原因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时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结合不同学生所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做到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进而形成乐观、坚强、自信的心理素质。

 

如低年级学生在来寄宿制学校之前,父母的过渡溺爱和呵护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而到了寄宿制学校,由于离开了父母,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在生活上也表现得不能自理,这些生活技能的缺乏,慢慢导致了这些学生在性格上出现缺陷,如变得喜怒无常、暴躁不安、任性孤僻、沉默寡言,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首先,要告诉他们具有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配合生活指导老师教会他们各种自主生活的技能,如教会他们如何穿衣服、叠被子、梳头发、刷牙、洗脸等等,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能帮助他们逐渐解决由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多、大,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与父母的交流被隔断,低年级学生的心不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了想家、想爸爸妈妈上,高年级学生则通过早恋来寻找安慰和依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变得抑郁、孤僻,形成非正式小团体,原本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也变得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三三两两独自行动,针对这类学生,作为心理教师,我们要主动走近学生,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对他们给予关心和爱护,也可以和他们一起玩游戏,组织团体活动,让他们暂时忘掉因为想家、寻找依赖而产生的烦恼。这样,学生在感受到了来自于我们的关爱,建立了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理性地处理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同学玩耍所产生的愉悦心情,慢慢改变心理状态和自身现状,从而尽快适应班级、学校环境。

 

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待五天才回家一次,这样虽然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少了许多,但是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只有让家庭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同步,才能让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鉴于此,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辅导的同步进行。

 

篇2

纵观中外各类职业学校,中职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这类学生人数达15%以上。人数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缺乏有力的关注和有效的对策,同时我们德育效能很差,跟不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速度。总之一句话“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心”。

我们常常听到某学校有孩子“离家出走”。专家调查:平均两个班最少有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打算,也就是说一个学校至少有几十个学生有这种心理问题。

前几年曾经出现过某中学优秀学生铁锤杀母事件,这是突发的一件事吗?像他这样的心理不成熟,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很多。只是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还没暴发出来!

当然,不仅是上面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太焦虑、太孤癖、太任性、太自卑、非常嫉妒等等,这些心理问题每个班里都能找到例子,只是程度有轻有重。

这就是我们当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二、心理健康概念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是这样被定义: “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句话换一个说法,意思就是:“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例如:到了十一、二岁的孩子至少会交些好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都没有。那这个学生心理一定有问题!

那么,怎样去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由上面我们知道:一个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应该这样评判:“如果这个学生与其它学生比较,发现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该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

有人会问:中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特点是怎样的呢?我从中职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社会适应四方面进行剖析,就能知道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一班标准。

三、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第一方面是学习:

1、智力正常:一般地,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商至少应该在80以上,不然,就是弱智,他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2、能自我满足:这里所说的满足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学习上成就感。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就动机。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一心想成为全班第一、二名,结果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而有些学生却不想有所作为。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对自己丧失了信心,甘于落后。这种过于强烈和过于滞淡的学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因为大部分心理健康的学生都是能“保持在适中的水平上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能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学生考了65分,非常高兴,因为他本来就只能考60分,65分对他来说已经能在学习上获得自我满足感。这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本来成绩是90分,考了65分,也嘻嘻笑笑的,不当一回事,甘于落后的话,这就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

3、能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会产生悲伤情绪,考试前会出现焦虑。问题在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一直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阴影,结果焦虑过度,由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甚至害怕去学校,对学习产生逃避。心理正常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有烦恼,会采取积极的方法,会摆脱这一消极情绪。

第二方面是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既有好朋友,又乐于与人交往。能与父母形成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形成较好的同伴关系。

我们常发现班级中有的学生乐于与人往,但总是交不到一个朋友,没人理他。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有些同学却喜欢独来独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健康的表现,也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但能了解自己,而且能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甚至有些学生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有时还会自我安慰。有些学生,一次考试考砸了或做了错事之后,总是极力地找各种借口或对同学和家长隐藏。还有些学生就是不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点。这些都不算心理健康的学生。

第四方面是社会适应力。

人是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学习有重要意义。所以心理健康的学生都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社会生活也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准则。生活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容易产生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例如:有些高年段学生沉迷电脑游戏,沉迷虚拟世界里,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都不能算是心理健康的学生。

以上四点,是我们评判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如果我们知道学生有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心理健康水平的四个等级。

四、心理健康水平四个等级

按一定的条件,人可以分成三六九等。同时按心理健康水平,人可以分成四个等级。

一是完全健康型。心理非常正常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人占多数,不用服务。

二是一般问题型。前面提到不能排除学习上忧虑、交不到朋友,自我封闭,焦虑、孤癖、任性、自卑、嫉妒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大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都属这一类,这一类学生有少许心理冲突与障碍。要送交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篇3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篇4

【关键词】 精神卫生;抑郁;焦虑;学生

为了解中专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笔者采用SCL-90对合肥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249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合肥市的1所中等职业学校6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共计249名,其中男生82名,女生167名。

1.2 方法 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指导下,以班为单位,采用无记名方式独立答卷。评定工具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量表采用5级计分制,即1=无,无该项症状问题;2=轻度,自觉有该症状,但发生并不频繁、不严重;3=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程度为轻度到中度;4=相当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5=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频繁出现,程度也十分严重。其中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可能有明显的心理问题。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 该校学生SCL-90总分为(162.88±47.91)分,阳性症状均分为(2.58±0.40)分,总症状指数为(1.81±0.53),阳性症状痛苦水平为(5.10±6.91)。全部9项因子均高于全国常模[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1。

2.2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见表2。

3 讨论

SCL-90 是广泛用于成年人的心理卫生测查工具,本研究对象为年龄不足20岁的青少年,该量表能否适用于青少年尚未形成共识。樊玉贤等[2]的调查结果显示,SCL-90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良好,量表的内容、结构、判别能力方面考察结果较为满意,均达到心理测量要求,适合在中学生中使用。王极盛等[3]也得到相类似的结论。

结果显示,该校学生SCL-90的9个因子均分都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其结果与刘恒等[4]、魏俊彪[5]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但本研究所选取样本量较少,有可能代表不了该人群的实际情况。

总体来看,该中专学校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2个方面有问题人数较多,结果与胡庆成等[6]对3所大专院校学生的调查相一致。提示强迫、人际关系是青少年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加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有力的举措。心理健康教育应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公民教育和就业教育功能,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服务于社会的一技之长,还应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经过2~3 a的学习就要踏上社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辛勤工作使得走出校门的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

4 参考文献

[1]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

[2] 樊玉贤,王宝安,翟欲明,等.SCL-90在中学生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32-135.

[3]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学生SCL-90信度、效度检验与常模建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8-10.

[4] 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 ):88-90.

篇5

1..职校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出学生的心理缺陷,改进教育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岁至十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高(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教育者,应该认真地、细心地去挖掘其中的原因,加强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教学方式随着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有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能,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篇6

1.不能做好面试准备工作。每次召开就业招聘会之前的几天,学校会提前把要来的企业具体概况张贴出来,很多学生不仔细阅读企业信息,也不从网络上去了解企业。对面试岗位要求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及企业文化、背景等不了解;对企业做什么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同时,部分应聘企业的学生缺乏时间概念。企业到校来面试,不能按时参加招聘会,拖拖拉拉;不带应聘资料或笔;面对企业人事的询问谈吐不流畅,所答非所问,应对能力不足,不能随面试人员的思维走,自言自语,如同浮云。

2.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观念。部分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招聘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出现就业迷茫,继而从众跟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正视自我,对企业求全责备。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暴露出理想化的求职状态。自己的不足不去正视,企业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不认可企业。

3.毕业生职业意识淡漠,到岗后工作不稳定。部分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流露出不满足做基础工作、不愿从一线工作做起、想一步到位的思想;有些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离职的理由是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不行、工作环境差不行、住宿没空调不行、上班太受约束不行???????表现为:懒惰、好逸恶劳、见异思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频繁的跳槽,很多学生在一个岗位上不会干很长时间,一年时间换好几家公司,做两个月休息十几天,不能吃苦,又想享受较高的待遇,飘飘欲仙地生存,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

4.在当代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偏激等,缺乏责任心、安全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流来自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在少儿时期属于留守儿童,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心理素质。上述的心理缺陷在就业后与他人相处与沟通中极大的表现出来,例如: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面对别人的指责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做出极端举动;不能与他人通力协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一同就业的伙伴,看到自己分配的工种不如别人时(自己认为),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去改变现在的状况,而是找各种理由辞职或鼓动其他同学离职。

二、确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标准

1.建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要因为是职校生而产生自卑,不要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太低而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不敢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要能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积极的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职校生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杂草精神”勇往直前、茁壮成长。因而职校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养成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的好习惯。

3.健全的性格特征。一个健全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全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区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和成功。

4.乐观稳定的情绪。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职校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职校生则应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优良的品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通过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职校生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在就业竞争中,职校生没有很大优势可言,但职校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三、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指导

1.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心理。学校制定班级值日周制度,值日周班级从周一至周五负责全校的卫生,分别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后、下午放学后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打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同学打扫完毕后,在原处留守,保持所打扫区域的清洁,见到老师敬礼问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向学生布置工作时,学生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学生上学必须佩带校徽,男生留短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饰品,女生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不得抽烟、打架、酗酒等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的活动,成立学生会,有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早晨出操整队;校园清洁卫生的检查、打分、评比;早晚自习的班级纪律等等。同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篇7

1.高职生的自我意识与《道德经》

1.1高职生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自己与周围事物之间关系的意识。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自我意识的问题:第一,过度自卑与过度自负,过度自卑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因分数的差异没考上本科,有的只看到自己缺点,有的就是进入大学后视野大的,有的因贫困,在当前比较重视物质享受的社会氛围下,他们会在认知中有自卑的心理。与过度自卑相对应的问题是过度自负,有时他们会过高地评价自己,容易出现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第二,过度依赖与过度逆反,当代的高职学生独立意识不断发展,但独立能却不强,如在经济上需要家人支持,在生活的判断与决策方面由于缺乏经验而不够果断,因此易形成过度依赖的心理。过度逆反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一种非理性活动,是他们为了寻求独立和自我肯定而产生的一种偏激的自我意向。第三缺乏目标与自控力差,从小学开始目标就是上好的大学,一旦上了大学反而没了目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刚进入大学时有一段迷茫期,还有就是自控能力差,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老师一直在管着,进入大学后发现没有管了,不课教师也不会知道,经常通宵游戏等就出现了。第四个自我中心与过度自恋,这类学生凡事皆从自我出发,不进行客观的思考,就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或自恋倾向。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与自我意识

对于高职生自我意识问题,可借助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他在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说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在这一章里老子说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学习老子的思想,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看到自己长处,也认清自己的不足,区分好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对今后在学校的学习及走上社会工作都非常有指导意思。

2.高职生的情绪与《道德经》

2.1 高职生的情绪特点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着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志。高职生的情绪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开朗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激情,但又经常会出现一种矛盾和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希望自己具有独立性与希望依赖于他人的心理同时存在。第二,相对中学阶段,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和成熟,但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带有明显的起伏波动,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为大起大落、大喜大怒的两极性。第三,情绪的隐藏与掩饰,但因外在表现与内在的体验不一致,这无形中会给学生的相互交流带来障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孤独和苦闷的情感困惑。

2.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情绪

在高职学生情绪问题上,借鉴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意思是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老子认为有人们应拥有虚寂沉静的心态,磨练致虚守静的精神。《道德经》第十六章中又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说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因此,一个人只有保持了良好的情绪,顺应自然,克服烦燥不安的心态,保持心静平和,才能发挥个人的智能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3.高职生的人格与《道德经》

3.1高职生的人格特征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在学生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被教育人要表现坚强,不可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愚鲁,所以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坚强和聪明的一面。高职生的人格特征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有外向、谦卑、真 诚、敢为、自信,消极的一面有依赖性强,过于争强好胜,浮躁,有时表现为无聊多事,有时会惹事生非等。

3.2“上善若水”与人格

老子在《道德经》中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用水性来比喻具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他认为他们的品格就像水一样,一是柔弱,二是停留在低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从不参与争夺。具备良好的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仅做有利于大众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还愿意去大家不愿去的低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情愿做的事情。它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已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会与别人争名夺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奏快,社会的竞争激烈,加之社会某些现象的不公,容易使部分学生出现偏激思想,如只想到的是如何索取,却很少想到自己付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心境浮躁,缺乏心中应有的那份平静和淡定。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却告诉我们,象水一样,柔弱、低下、不争,即能在城市的喧嚣与社会浮躁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且学会取得平衡。心静如水,修养人格,完善品格,这就是我们学习经典“上善若水”的启示吧,也是我们学生努力实现的一个理想境界。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保持长时间的心理健康,就要有一种和谐、有序的心理状态,且能经常根据身边及自身状态的变化作实时的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浅的认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发展步伐加快,思想文化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老子的《道德经》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及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很多方面的启示。心理健康是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所必备的,是成为社会建设者的基本素质之一,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未来祖国建设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篇8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篇9

心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能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事物,个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调适。因而,心理适应者有满足感,心情舒适,而无恐怖、阴郁、压抑、焦虑。通常心理适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心理环境和实际环境相一致,二是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人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不断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处于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三)问卷调查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对2014级入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1691份问卷进行统计,77.5%的新生对校园生活设施比较满意,83.4%的新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较满意,68.2%的新生对辅导员比较满意。因此,学校的环境、学生的食宿条件,辅导员的好坏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容易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社会、家庭对刚入学的新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觉悟高度则相对滞后,与家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新生焦虑感的产生。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适应、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影响

由于高校不实行坐班制,因此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上课结束就离开学校,而与大学新生接触最多的一般来说都是辅导员。辅导员面对的大学新生只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娃”,无论是在社会阅历还是个人感情体验方面,比起教师是少之又少,就像是一张“白纸”。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利用”或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辅导员喜怒无常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的新生以90后出生为主,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手机、电脑一般都比较普及。他们普遍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大学新生由于刚从高中毕业,生活范围较为狭小,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得不到建议、指导,将会导致他们造成冷漠、嫉妒、不满等不良心理,这将增加一些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的恶性循环。

(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影响

大学新生阅历较少,对很多问题看待不全,比如:交友、学业,碰到问题不知有何种方法或渠道得到解决。面对压力,这些学生的受内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支配,或默默忍受,或过于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出现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表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躯体症状。没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学习、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

(五)生活习性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人格因素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其中人格因素中的个人性格气质、目标制定的实际程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调节能力等,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内在直接因素。新生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孤独、烦闷、冷漠等消极情绪。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等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标本兼治。

(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提高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受到较大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参加。除了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又能派遣烦恼,舒缓紧张的神经,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使身心得到调节。

(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篇10

一、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高校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个学校对德育工作都非常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者所面对的受教育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强调,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两者的结合的方式,进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以期对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二、 心理健康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组建心理社团、

开展心理咨询、开展朋辈互助等。笔者在所在的学校是德育、心理教师,同时也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参与到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因此对学校的德育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往往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较多集中在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问题以及发展问题,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大部分都不是心理本身的问题,而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这些德育层面的问题,使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极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人生价值观偏差

在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价值观的偏差,对他们来说,一旦取得了一点成功,便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凡事都不过如此而已,但是一旦某件事情失败了,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很失败,从而影响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2.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他们中大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他们当中大概50%的人会回答,找个好工作,过上好日子,心再野点的会说让自己有车有房,剩下的49%的人大概会回答不知道。而在回答不知道的人中,大概有一半人会成为正宗的“啃老族”。那剩下1%的人呢?他们大概会讲,为人类的进步而读书,但讲到为什么的时候,他们都答不上来①。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报考学校与专业时的选择自由,使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部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这一点,新生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扩招,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3.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差。

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找人替考、作弊等现象。

4.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不良风气影响。

大学生活相对于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了父母老师在身边的管束,学生更感到自由。各种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工作、社会兼职、宿舍活动、专家讲座、自习课、网络游戏、恋爱等,这些丰富的生活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生活活动的关系。也有不少新生入学以后听高年级学长、老乡的一些不负责任、不正确的言论,说大学很自由,上课可以逃课,考试时临时抱抱佛脚或采取考试舞弊等不良手段也可以勉强通过,最后导致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降低,从而把学习当做了负担。

5.自我认识不理性

有些学生很好表现自我,但又很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往往一次获得没组织好,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和不利的议论,便满脑子产生不良认知,这些不良认知牢固地占据了他们的一部分思维,并影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不能理性地认识自我,不能理性地分析、评价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从而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学习情绪。

三、 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锻炼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健康的心理,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道德行为以及个性心理方面符合社会和学校要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与心理是息息相关的。血学生的心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受客观世界的影响,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会对客观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使思想行程错误的认识。因此,对学生有些思想道德问题难以用常用的德育模式和途径解决时,可以考虑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如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以民主平等、有好和谐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而德育以为地强调利用外部条件来压迫学生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忽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德育效果甚微。只有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使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德育工作者找到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依据,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循序渐进地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活动,挖掘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达到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开展心理训练活动与德育教育相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换位”思考的能力。这些都是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科学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性格爱好、人际关系等特点,这让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情况能有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

四、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提升高职学校德育实效性

1.教育内容上相互结合

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他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觉悟。而这些都是外在强加给人的,过多的灌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不同,他以“价值中立”为原则,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训练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障碍。两者相结合,能有效地把教育者要灌输给学生的观念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我观念,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教育方法上,德育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德育教育而言是很丰富而且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

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方法来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活动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他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的申诉,在与之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学校应当加强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常识的讲座,让心理健康的理念

深入人心,学校心理咨询室也要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德育工作者、教师都应当把心理健康辅导看成自己的任务,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一方面,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缓解学生的思想问题。

4.教育队伍上相互融合

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两者相互融合,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

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链接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只队伍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构建情感德育,转变学生的认知模式

目前的德育教育侧重于对知识的考察,忽视对个人品质的考核,德育目标并没有真正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同。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影响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优良德性②。情感德育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将情感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在层次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容易取得实效。目前,双重人格的心理疾患在学生中较多存在,尽管他们对对道德的有关知识了然于胸,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同样会有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即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因此,德育一定要以情感为中介,以知识认知为基础,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将德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情感。

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是很复杂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问题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原因,因而德育工作要深入,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就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从而大幅度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摩擦与碰撞日益明显,涌现出了多种价值取向,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多种多样。这在拓展大学生视野、扩大选择空间的基础上,也使得大学生面临困惑,手足无措。外加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大学生中出现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迫切需要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面向当地某所高校展开,围绕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生进行研究,共计430人,女生286人,男生144人;选取满足研究样本标准,且未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的另外一所高校作为对照组,总人数为340人,女生200人,男生140人。利用自我概念问卷,借助苦恼量表,通过社交回避充当心理健康指标。若站在心理健康层面而言,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接纳自我、认可他人中。自我概念属于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而自我意识的改进与提升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自我概念主要包含身体自我、理想自我等多个指标。由此可知,评判自我概念能够科学预估心理健康水平,并可准确评判心理素质。另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心理困扰,且绝大多数都无法正视自我,畏惧人际交往。因此,笔者参照这两个量表来评判心理素质。

二、研究结果

1.自我概念方面的对比

面向实验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前期,参照自我概念问卷,围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自得分展开对比,权衡同质性。面向实验组的学生讲授心理健康课程后,围绕实验组学生针对授课前后得分展开对比,进而得出心理健康课程在自我概念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围绕对照组的学生针对前后得分展开对比。通过对比可知,两组对比拥有同质可比性。待接收心理健康课程后,实验组学生的自我概念指标得分显著提升,满足统计学差异,且较为明显,后测成绩超出前测成绩。但对照组学生的个别指标得分却有所下降。对比分析两组学生可知,实验组的自我概念总分超出对照组,差异显著。

2.社交苦恼方面的对比

从社交苦恼着手,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出下述结论:两组拥有同质可比性。其中实验组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后,其社交苦恼程度迅速下降,且社交回避、焦虑得分等都小于前测结果,同时降低的程度满足统计学中的显著性,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后,社交苦恼程度和焦虑感迅速下降;而对照组学生在这一层面的前后得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学生的社交苦恼程度和焦虑感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健康课程可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感。

三、理论剖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心理健康课程直接影响着心理素质。实验组在接受课程学习后,其自我认知得到大幅改善,并可正确评价自身,无论是从整体层面,还是从某个层面,相应的评价均有所提升。同时,社交苦恼程度大幅下降,社交回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另外,为规避前、后测量中因学生的自我成熟水平、知识宣讲等的作用,并增添了对照组,对照组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如实验组学生,但并未开设健康课程。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健康课程之前具有同质性,然而,讲授健康课程后,从自我认知与社交苦恼等层面而言,对照组的变化并不明显,且低于实验组。借助这一结论可消除无关因素的作用,可认为健康课程讲授是提升社交技能、改善自我认知的根本因素。

经由本次研究表明,在高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课程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素质,关乎着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可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我,强化自信心,引导学生脚踏实地,树立合理的目标,缩短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心理健康课程还可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降低社交苦恼度,降低社交焦虑感,认可和接受别人,友善待人。

四、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建议和策略

现阶段,某些高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即便是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因发展和研究时间较短,如何改进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改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此门课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促进作用仍是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迫切需要解决。笔者结合实证,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素质展开研究,并对课程开设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

1.明确课程教学的价值

现阶段,对于高校而言,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包含下述几种形式:集体辅导、专项咨询、教育课程、知识讲座、宣传活动、健康报刊等。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上述教育活动有利于心理素质的增强,且在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可替代。然而,若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一层面而言,上述活动所表现的特点、适用条件与局限性等存在差异。其中集体辅导主要被应用在心理问题一致或者心理发展要求一致的学生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存在多种形式,在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学生主动参与,效果良好。然而,此种教育形式却要求依照学生的意愿正确分组,且每组成员大约为十人,经由此种形式达成的目标存在局限性,也对辅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专项咨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有效解决真实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受益面狭窄,影响较小,效率不高,且其开展离不开健康知识普及。

与上述几种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课程因时间、内容较为充足,且课程目标集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个人情感、思想态度于一身,全面、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虽然将心理健康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来开展会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却能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质,在其成长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构建专门机构,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为顺利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应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专门、系统化的教学机构,主要负责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计划编排、共同备课、教学交流、教学检查与评估等内容。心理健康课程除讲授心理健康内容与技能外,还应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疑惑。因此,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并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此次研究中,借助开放性调查明确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了解了需要讲授的心理学知识,并针对学生的需求开设了相关课程,其中有98%的大学生认可课程内容设置,且获益良多。

经过此次调查还得出下述结论:大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学知识,其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度最高,其次分别为情绪和压力等。这一调查结果和往期研究相一致,其中人际交往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应掌握学生的基本需求,并围绕这一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另外,设置课程内容时还应考虑男女性别差异与专业年级不同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3.壮大师资队伍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师是开展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对于高校而言,为有效、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求。教师应拥有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工作态度、强大的心理素质,并熟悉心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增强心理素质和提升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课程以心理学科学为基础,专业性要求较高,主要涉及与心理学相关的内容,要求教师应具备扎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然而,大部分高校均是由德育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有些还要求辅导员兼任。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辅导员,均未接受过系统训练,不了解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将其等同于道德品质教育,主要通过说教开展课程教学,非常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为充分发挥此门课程的作用,实现开设目的,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与现实需求,聘请经验丰富、专业知识牢固的教师,并选聘拥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充当主讲教师。同时,围绕喜欢心理健康教育并拥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认真学习,积极补充,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理论素养,进而提升教育效果。

4.改善教学形式

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课程并非单纯的理论传授课,除讲授心理健康理论外,还希望借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主动悦纳他人,以此来促进自身发展,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将理论和技能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是实现教育目标、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保障。因此,在讲授此门课程时,不提倡采用讲授方式,要求我们应改善教学形式,采取多种手段。作者经过相关调查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应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生活实例,开展案例教学;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应增设活动游戏,增加专题讨论模块。由此可知,教师应采取不同种类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困惑,经由教师的指引,实现自我反思。

五、结语

高校可从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课程化是一种最有效、最合理的形式,还是全面增强心理素质的关键。各所高校应科学看待心理健康课程,明确其在增强心理素质过程中发挥的促进作用,大面积开设此门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贵,李自维,王飞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J].兰州学刊,2012,(9).

篇12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和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虽然趋于成熟,但却摆脱不了童年的幼稚,他们的成长和对环境的适应必然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年龄正处在逆反心理阶段,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相对滞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还尚未成熟,总体表现为思想单纯,看事偏激,容易冲动,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决心但无恒心,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缺少人类责任感。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识非常强,而且极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只要个人利益受到侵害,他们会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们有时心胸狭隘、偏执,还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这些都是他们至命的弱点,一时的冲动就会造成终身遗憾。

青少年心理处于不健康或是亚健康状态,已经给学校和社会带来很大危害。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经从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比走读生严重,职业学校违法违纪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职业学校急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为严峻的是,许多职业学校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轻心理健康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咨询室未建或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开展。学生接触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较少,有的也是内容高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准学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厌学心理。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学习成绩较差,不愿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后进生,有的是从小学四年级以上就因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弃了学习,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几经努力还是没有跟上,被失败击倒。究其原因:①家长由于没有教育经验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过度劳累;有的经济条件差,无暇顾及;有的用强迫手段压制,遭到孩子的极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弃管教,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②社会不良影响场所给他们提供了弃学的娱乐场地。一所学校附近最少有两个以上的网吧、游戏厅、台球厅,上学得不到的成就感在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学生崇拜的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非常刺激,许多学生就像着了魔似的被吸引过去,难以自拔。③由于家长抓得不紧,学生没有跟上教学进度,上课如 “鸭子听雷”,失去了兴趣,有的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苦,选择了放弃。④重点高中的门槛太高,学生无法跨跃。⑤教师有“厌教”心理,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和升学率,不想在后进学生身上花费力气和时间。有的学生在中学擦了两年的地,三年期间上学不足一年,教师的无情使学生失去了上进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源于没有培养自信品质,做什么事都有恐惧感,怕别人瞧不起。总有自己在中学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错事让人笑话,总有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极强,有时把别人的夸奖误认为讥讽。自卑心理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在意志方面表现异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学生屡遭挫折后引起不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受不住打击,没有能力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遇事表现出惊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对。挫折使他们失望、痛苦,产生失去信心等消极颓废的后果。当他们对学校产生不满,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时,就会采取对立态度,把教师的正确的批评教育帮助理解成“整”自己。他们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觉的戒备心,他们有时怀疑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用敌视的心态对待一切,有时不但不听从教师的安排,反而会做出一些对立破坏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学难以正常进行。更可怕的是他们逆反心理会让他们失去理智,难以自控,给社会带来危害。

1.4 失败心理。失败心理在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带着消极的情绪和灰暗的心理对待学习和生活,失去了进步的基本动力。这种心态不仅导致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学生形成一种避免失败的倾向,放弃追求成功的倾向。学生形成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败或减少惩罚。失败心理会导致有的学生沉默寡言,远离人群,当受到打击和挫折时,不是产生轻生念头就是产生报复心理,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危害极大。

1.5 情绪化心理。情绪化心理是指学生受情绪的影响而表现出不正常的行为。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原因是心理素质差,他们表现出喜怒无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没有严格的约束能力。他们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欢作的事时情绪很高,做事认真、表现很好,能够听取不同意见、接受批评教育。如情绪不好时则心神不定、无所用心,甚至容易冲动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实践教育对策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双轨制。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学习。他们只是在陌生的环境中短时间约束自己,三天过后他们就会“显形”,各种心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地表现出来,所以适时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心理专家为核心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除有相应课时的心理咨询课外,还要要求每位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必须建立心理咨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询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职业学校是一列火车,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学就是保证列车正常运行的双轨。

2.2 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有恰当的教育对策。

教育对策一:用关爱温暖他们。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从家长的望子成龙热烈期盼捧宠娇惯,到希望破灭横眉冷对,最后放任自流弃之不管,把孩子从幸福的峰顶一下子抛到哀伤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责的包围下,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感到学习枯燥无味、上课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纪的学生对上学极其反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关爱他们,首先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真言,让他们把心中的苦恼一泻而出。然后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从感情上亲近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其次要先降低学习上的标准,不提过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数学只能达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对策二:教师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研究表明,和学生最接近、最亲近的教师,学生才能信任,才能听这些教师的话,无论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学生信任,教师必须先放下架子,从语言到行动都表现出真诚,说话和气,平易近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与之多接触、多关心、多谈心,当取得学生信任后,就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教育对策三:把大自然变成医治心理伤痛的ICU。

心理学家们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说的话,在学校不能说的话,可以到操场说,到野外说,到爬山时候说。这就是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时候,正是进行心理疏导的最好时机。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多谈学生的优点,长处,做过的好事,取得的成绩;谈学生的不足时,注意方式,语气和蔼,耐心细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对策四:进行他们能适应的挫折训练、心理承受训练、耐力训练、生存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学习上巧要求,行为上严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误认为是哄、惯、宠,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宽严得当,也要奖罚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实践出发,要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模拟训练,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到实际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

教育对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

有许多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为随意性、简单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手段提高家长的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其次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协助家长解决学生在行为习惯、人际关系、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三,班任与家长要沟通,相互配合,携起手来,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

教师要叮嘱家长做到:不唠叨,不要总围着一个问题说个没完;不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不食言,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简单粗暴;公正性,决不能偏袒护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让儿女去做事,扶持他们的自信心;少打击,多鼓励,多关爱,不溺爱。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建立好双边关系,珍贵的友情,会让这个家庭欢笑起来。

教育对策六:营造良好环境、设计美好的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呼吁政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文化娱乐阵地,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社会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还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让尊敬师长、热爱学生、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熏陶和感染学生。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积极进取。

教育对策七: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宣泄、释放和注意力转移。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击时,他们没有心理调解的能力,如果没有宣泄和释放的机会,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教他们学会“倾诉”,在倾诉过程中去宣泄和释放,如果没有找到倾诉的对象,就要学会注意力转移,先想别的事情,把不开心的事情先淡忘,“压力太大学会弯一弯。”

篇13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它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是校园文化的物化形态,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它映射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水平和文化发展样式。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活动场所建设等,它是育人方略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立足之本。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作用,遵循科学规律,合理布局校园内部区域结构,打造功能划分合理、学习生活便捷的结构,利用每一道优雅景致,赋予它们人文内涵。

校园四季有绿色,三季花盛开,假山池沼,鱼戏水中,草木含情,山水说话,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倍觉舒心,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进而起到心理保健的作用。

其次,塑造富有感染力的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物质文化为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系统提供肥沃的土壤,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空间进行精心布局、艺术创作,使校园充满生机。

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建造雕塑、摆放石刻、设立展牌,传承学校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进取、拼搏、团结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学校通过定期更换校园广场、甬路边展牌,宣传学校各专业文化和心理文化;在教学楼墙壁展示优秀毕业生照片、合作企业公司介绍、学生的作品等,形成专业化的校园风貌;在办公楼走廊放置教职工规范及学生规范牌、名人警句、名人画像,向师生传递美的信息,用蕴含丰富的哲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我校充分挖掘学校人文历史背景。

教室环境的布置的标语、字画,花卉、鱼虫都对学生构成相应的刺激,引发美感的形成,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感受到向上的力量,良好的教室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力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公寓管理以“整齐、统一、卫生、清洁”为标准,入口处墙面定期出版黑板报,张贴宣传画,宣传心理文化,宿舍间间有绿色,室室有生命,由学生参与或自行设计宿舍的布置,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展示学生个性化文化,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第三,建造现代化的场馆设施是校园物质文化的坚实之根。

建设“书香型”校园。为丰富全体师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需求,学校致力于建立现代网络管理系统,分门别类完善和规整图书馆数据库,使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进行自我补充、开阔视野,为学生学习和科研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资料。

学校每年都要添置大量图书,藏书量呈每年递增,此外,学校每年还订阅百余种报刊杂志,购置大量的音像资料。我校图文信息中心现有纸质藏书近7万册,电子图书5万余册,音像资料900余盘。阅览室订阅报刊353种,电子阅览室拥有微机104台,馆内座位数为540个。在建设“书香型”校园活动中,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同时,学校还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经典的书,读古今中外名作名篇,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 “每月一本心理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演讲、讲名著故事活动、书香班级评选、读书心得征文活动、名著影视欣赏等活动,使学生丰富了课余生活、充实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力争“用读书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

建设信息化校园。完善现代化校园网络,进而满足教学科研和办公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学生快捷多样地汲取知识的迫切需求。

(一)班级多媒体系统全部到位。在实现校园班班通之后,学校又投入资金将全校所有班级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实现班级教育教学的多媒体化。(二)学校网管信息中心改造。由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学校重新添置服务器并改造了信息交换设备,改进建设校园网,传播校园文化,满足工作需要。(三)升级学校广播系统。校园每日三次播音,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新闻、音乐鉴赏、心灵美文、历史哲学、专业技术等栏目,每周日晚间播放以“真善美”为题材的电影,每月播放心理励志电影一部,让广播电视成为学校心理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阵地。(四)坚守“校园贴吧”,贴吧设有校园风云、心灵驿站等专版,师生互动,启迪智慧, 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