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居家饮食安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市范围内所有饮食企业,包括宾馆、饭店、酒楼、旅馆、招待所的餐厅和排档、火锅城、西餐厅、快餐店、饮食店、面店、酒吧、茶楼(室)等。具体整治对象应按照分类、分区域管理的要求确定,以点带面,分批实施。
饮食业污染整治分重点控制区域和一般控制区域。重点控制区域为*主要街道(道路)两侧范围等,其他区域为一般控制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适时调整重点控制区域范围。
*镇、*镇饮食企业为全市第一批整治试点对象。
二、整治内容
(一)根据不同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分类、分区域整治现有的饮食企业。
1.厨房面积要求。(1)重点控制区域:第一类饮食企业为无油烟排放,但有废水排放、污染较小,要求厨房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第二类饮食企业为油烟排放较小,并有废水排放,要求厨房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且独立封闭;第三类饮食企业为废水、废气、噪声等排放较大,要求厨房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且独立封闭。(2)一般控制区域:厨房面积不做具体规定,但第二类、第三类饮食企业的厨房必须独立封闭。
2.布局要求。总体布局合理,厨房的设置不影响市容;洗、烧、制等过程必须在厨房内完成,不得在公共通道上进行洗菜、洗碗等作业活动;环保处理设施必须设在店内;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热污染。
3.油烟排放要求。(1)重点控制区域:应符合《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的规定。有油烟排放的饮食企业必须安装经国家环保总局认证的油烟净化设施,净化达标后排放;油烟排放口应合理设置,不得向城市公共雨水或污水管道排放。(2)一般控制区域:有油烟排放的饮食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烟对周围居民造成影响。(3)饮食企业的油烟净化设施应该按有关规定定期清洗、保养维修,确保油烟净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工作效率。
4.废水排放要求。(1)重点控制区域:必须安装油水分离器,经隔油处理后排放;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的规定;控制标准原则按《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三级标准执行(油、悬浮物为必测指标)。(2)一般控制区域:产生的废水经隔油处理后排放。(3)废水排放原则上要接入污水管网。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条件成熟时必须接污纳管。
5.噪声排放要求。噪声排放按《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执行。各噪声源(排风机、鼓风机、冷却塔、空调器等)应采取必要的隔音降噪措施,不得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
6.推广使用液化气、电、天然气、轻柴油等清洁能源。
7.产生的废弃食用油脂、餐厨垃圾,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废油按有关规定统一回收治理,并应签订相应的收集合同。
8.选址应合理,对周围环境没有造成较大影响。
(二)严格控制新开办的饮食企业的污染。对今后新开办的饮食企业,必须依法办理相关部门的审批手续(许可)后,方可营业。
三、整治措施
(一)成立*市饮食业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王家华副市长担任组长,周文中(市府办)、余协献(市环保局)担任副组长,市工商局、卫生局、市政园林局、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为成员。市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余协献兼办公室主任、孔万林(市环保局)为副主任。
(二)确定乐成镇、雁荡镇50家以上饮食企业为20*年第一批重点整治对象,并将整治名单、整治要求、整治时间在*日报上予以公布,营造整治氛围,形成饮食企业配合、社会舆论监督的良好局面。
(三)由市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已经完成整治的饮食企业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报市整治领导小组同意后,有关部门发放《排污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对整改无望或拒不整改的,由市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环保、工商、卫生、市政园林、公安等部门,依法予以强制关闭。
篇2
血液透析,是一种血液净化技术,通常称为人工洗肾,可应用于各种肾脏疾病、急性中毒、肺水肿、肝硬化等的治疗[1-2]。由于血液透析技术安全、应用较广泛,且能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延长大多数患者的寿命,但是因为患者病情较特殊,其很容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延长患者寿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3]。近年来,本院透析科室一直密切关注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2011年3月~2013年1月本院采用了居家护理策略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获得了较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月接收的144例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透析标准的要求,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38例,年龄21~89 岁,平均(61.5±2.1)岁,工人17例,农民17例,干部38例;对照组:7男33例,女39例,年龄22~88 岁,平均(61.1±1.9)岁,工人25例,农民11例,干部3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实验组进行常规健康护理指导,并在两次透析之间以电话访问形式进行居家护理对策的干预,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1-2],居家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透析前心理护理干预,耐心认真地倾听患者的情愫,与其形成一种亲切感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增强患者自信心,不断鼓励、疏导患者;向患者充分讲解关于血液透析的知识,调整患者对于血液透析不正确的行为和认识;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患者提供心理及经济上的后援保障,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②健康教育,向患者清楚地讲解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功能及透析前后的注意事项,透析中容易出现恶心、血压不稳等不良反症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不要惊慌,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作紧急处理即可。③饮食和睡眠,严格控制水肿、尿少者的饮食;需要长时间接受透析的患者每天按常规补充定量蛋白质、维生素C和B1。透析前后都要注意休息,作息要规律,尽可能避免感染及受凉,精神放松不要过分紧张,避免感染及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医护人员需要随时注意动静脉瘘管是否有血渗出,防止外瘘患者的瘘管出血或者脱落[3-4]。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和健康教育。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使用居家护理干预措施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居家护理干预之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社区护理包含居家护理,居家护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传授护理技术及应对措施,达到增进和维持、恢复患者健康的目的,同时对缓解病情,预防并发症也有积极的意义[5-6]。居家护理患者对所处的环境熟悉,且有家人陪伴,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容易得到极大满足,同时由于其个性化的饮食及其他生活方式,均对疾病的康复产生影响。患者通过居家护理增加了相关疾病知识,能够主动调节饮食、运动、心理,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治疗信心明显提高,有助于调动和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7-8]。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居家护理干预措施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可知居家护理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之间存在一种正性关系,能够大大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病情及生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文军,路晓光,阎丽君,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2):713-718.
[2] HovR,HedelinB,AthlinE.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on the edge of life in nursing homes:obstacles are overshadowing opportunities[J].Int J Older People Nurs,2012,8(1):50-60.
[3] Cornelis T,Kotanko P,Goffin E,et al.Intensive hemodialysis in the (nursing) home:the bright side of geriatric ESRD care?[J].Semin Dial,2012,25(6):605-610.
[4] 袁万霞.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432-3433.
[5] 宋丁发.浅谈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8(18):3848-3849
[6] 汤红玲,朱赛香,林丽嫚,等.居家护理干预对出院后老年腹膜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17(21):2011-2012.
篇3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不要到水边玩耍游戏,下水游泳要征得家长的同意,要有家长陪同。
2、下水游泳前要先了解水情,要做好准备活动。
篇4
(一)英国
英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照顾为表现形式,其起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它是英国在福利国家政策变化下推行社会福利的一种重要方式。[1]
1、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
一是生活照料。主要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四种服务方式。居家服务,是针对居住在自己家中,尚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具体包括上门送餐、清扫居室、陪同就医或购物等项目;家庭照顾,是对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久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家庭成员全面的照顾;老年人公寓。是面向那些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群体,但一般无家庭成员的照顾。老年人公寓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且收费低廉,老年人可在公寓内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它的供应量是比较有限的;托老所,包括暂托所和老年人院。暂托所是对家庭成员因临时外出无法照料老年人,而将老年人送到暂托人,由专人代为照顾。对那些无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则送到老年人院。
二是物质支援。包括减免税收、安装改造生活设施等。英国政府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纳税人进行适当的纳税补贴,同时为了使老年人能够在家中独立的生活,政府部门会负责改建厨房以及房门,安装取暖设备,在老年人家中的浴室、楼梯口等处安装扶手以方便老年人自由、安全进出。
第三,医疗保健。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并且免处方费;家庭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换药服务等;保健专业人员上门为老年人传授养生之道,如保暖、防止瘫痪、营养及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保健知识。
2、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体系主要由经理人、主要工作人员和照顾人员组成。[2]经理人是某一社区照顾的总负责人,负责工作人员的聘用、培训与监督,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主要工作人员负责照顾社区内一定数量的老年人,了解他们的养老需求并为其发放养老金。照顾人员是社区照顾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一般是老年人的亲属或者邻居,政府将给予他们一定的服务补贴。
从上述社会照顾的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分析出,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政府主导。英国政府在社会照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社区照顾的法规政策以及相关福利措施,并组织实施,使社区能切实地承担起这一职能。同时,政府出资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靠社区或者家庭方面的支出比较少。其次,以社区为依托。社区照顾模式是将社区作为服务提供最为关键的平台,老年人在自己所在的社区中使用服务设施以及享受各种服务。第三,参与主体多元。包括政府出资、社会各种非营利组织,以及商业化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还有志愿者服务队伍,形成了多元主体、不同层次的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的多元需求。
(二)日本
日本的居家养老是遵从其所坚持的"属地养老"的原则,即在生理或心理有障碍的老年人,在自己家中接受照料,或者尽可能地在靠近他们自己社区的、类似老年之家的机构中接受照顾。[3]同我国一样,日本的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并且在文化背景和养老观念方面,同我国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因此,日本居家养老所经历的变革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居家养老的立法保障
1963 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老人福利法》,开始实行社会化养老方式。随后出台的《老人保健法》将老年福利政策的重心向居家养老、看护照料方面转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所造成的压力,日本政府开始实施"老年保健福利计划",重点建立和实施社区综合护理系统,推进家庭护理,提供利于老人的保健福利和医疗服务[4]。此外,日本于1999年通过了《护理保险法》,此法的实施预示着护理服务已经归为日本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中。其所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主要提供居家服务和设施服务,居家服务是被保险人主要时间是在自己家中接受各种服务,而设施服务是被保险人入住到各种福利设施接受服务。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立法保障层面上推动了日本居家养老事业不断发展。
2、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
在日本,居家养老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一是家政服务。由福利机构、养老机构等派遣专业服务人员到老年人家中照顾其饮食起居,包括清扫居室、清洁身体、送餐、陪同就医等,同时老人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日间或者夜间服务;二是送医服务。老年医院、访问护理中心、老人保健机构派护士到老年人家中进行病情观察、诊疗护理。如果发现身体出现恶化,会及时送老年人到医院就诊。三是健康指导服务。社区内的医疗服务人员会全面掌握痴呆孤寡老人以及家人的情况,对痴呆孤寡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作详细的评估记录,并对家中的照顾者给予饮食、用药、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
3、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
与英国的社区照顾极为相似的是,日本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是由管理员、专业工作人员和照顾员所组成,其中工作人员和照顾员一般是由志愿者队伍组成。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分为四种:一是由政府和民政人员组成,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二是福利性的民间组织,政府会对他们提供适当的资助;三是志愿者队伍,基本是来自大学生、家庭主妇以及一些健康老年人。四是企业式的养老服务。企业以保险方式获取资金,然后以低收费服务于老年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出日本居家养老服务具备两大特色。其一,目前日本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其以国家立法为保障,相关的配套法律也在不断完备和充实,其制度的保障措施也逐渐被法律化,这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实施形成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其二,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极为注重家庭功能,形成了基于儒家道德的家庭内代际间的、以社区服务为支持的养老模式。
(三)瑞典
瑞典是欧洲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国家,政府主张"最大限度的让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养老",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瑞典的居家养老模式的显要特征是服务内容广泛且覆盖全体公民。只要老年人有需要,都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待评估同意后,即可获得服务。瑞典居家养老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社区资源共享
饮食服务方面,利用学校资源为本地区的老人提供饮食服务,即在读学生用餐后,学校的厨房和食堂再为老年人提供饮食服务。老年人可以通过公布在报纸上的学校名称和具体菜单,来选择就餐学校,其用餐的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文化娱乐方面,在老年人居住的社区内设置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中心享受到就餐、美容理发、聊天、娱乐等活动,这些服务和活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和接受服务或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双方各承担一半的费用;医疗保健方面,在居住相对集中的由五千至五万名居民组成的社区内,会设一个医疗保健服务点,几个社区构成一个医疗保健中心。
2、市场化运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瑞典议会通过了老年人护理服务机构引入市场化运作的议项。随后,瑞典新建了两百多家私人的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占到瑞典老年护理服务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时,瑞典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各种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志愿者团体加入到护理服务提供当中。
3、巡回服务
在大城市和人口过疏地区,提供巡回服务活动,即服务队用轻型汽车装着工具为老年人家庭提供巡回服务。对人口过疏地区老年人的服务,瑞典社会部和邮电部给予了资助,形成了由邮递员对独居老年人进行访问援助的制度。
二、国外居家养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准确的政府职能定位
西方政府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制定一系列有关保障居家养老服务顺利推行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资金和硬件设施的投入,通过资金补助、政策倾斜培育及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号召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当中,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而在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常常政府直接提供养老服务、"政府包办"的现象,缺乏与民间社会的合作与分工。因此,在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运作方式,重新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搭建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英国、日本、瑞典都以法律先行为基础,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使居家养老的各项具体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相对于国外,我国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停留在空白阶段,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仍是以民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如此便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成熟的法律体系的缺乏,给我国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我们应该吸收各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使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与推广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这一特征决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必须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为老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普惠型的福利供给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特色。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显然还无法做到无偿向公民提供各类服务。但在具体的居家养老实施上,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条件的老年人群体,将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四)庞大的社会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脉络中,其养老责任由原来政府单独直接负责提供,转为政府、民间社会、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负责承担。西方发达国家通常将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依托,十分重视社区建设,将各种福利设施和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在社区内,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定期到社区入户提供服务,老年人也可以到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各种专业化的服务。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在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使政府的养老责任得到有效地分担,使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向社会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苏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9
[2]易松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8-72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7月期间, 被确诊为老年痴呆患者而未进行住院护理, 采用家庭照顾着护理共28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轻度痴呆16例, 中度痴呆4例, 重度痴呆8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8例, 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64.6±2.5)岁。家庭照顾者主要是老伴、子女和亲戚。同时设置对照组, 具体指未得到健康指导共28例, 其中男21例, 女7例, 年龄60~74岁, 平均年龄(64.7±2.6)岁。这些患者中, 轻度痴呆13例, 中度痴呆5例, 重度痴呆10例(男性)。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12~3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病程和病情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教育方法
1. 2. 1 档案建立 医护人员对出院患者建立一个护理档案, 附上联系方式以及咨询内容和方式, 确定复诊时间等, 护理人员要开展定期上门指导。
1. 2. 2 计划制定 协助家庭拟定居家开展护理计划, 共同参和纠正照顾者中存在不良情况的, 要注意做法以及注意事项。
1. 2. 3 联系医患 和照顾者建立最佳的互动, 每周进行电话随访, 缓解照顾者负担, 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必要的沟通。护理过程中有问题的, 要给予耐心沟通。周期一般为每月1次家访, 主要是教育照顾者爱护患者, 和患者建立一种信赖关系, 一起为患者康复做出努力。
1. 3 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1. 3. 1 饮食指导 患者的一日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 实现营养均衡, 主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为主, 食物清淡, 高盐和动物脂肪尽量少摄入, 饮食做到荤素搭配合理。核桃、瓜子和松子健脑益智要多摄入。多食用新鲜水果, 使患者保持大便畅通。患者出现便秘时, 可服用蜂蜜、香蕉来进行调节。对于油腻、生冷和辛辣食物要不吃或者少吃。老年痴呆病情轻的, 鼓励患者自己进食[1], 重者必须喂食。进食缓慢不可催促, 避免噎食和呛咳。同时, 保持口腔清洁, 在进三餐之后, 要给予口腔护理, 控制口腔感染。
1. 3. 2 睡眠指导 养成定时休息定时起床的好习惯, 睡眠时间要充足, 质量要有保证。
1. 3. 3 服药指导 轻度痴呆患者, 在每日用药的时候, 要分开包装, 提醒患者用药的方式, 督促患者定时服药。中、重度患者一定做到送药到手。
1. 3. 4 自理指导 引导患者适当做家务劳动, 进行个人卫生整理, 形成看书看报好习惯[2], 不要沉迷在电视中。要多参与社会活动, 提升生活的兴趣。每天要进行照顾者陪伴患者指认回家路线的练习。中、重度患者, 要训练患者简单自理能力, 养成定时检查排泄的习惯。
1. 3. 5 安全指导 制定一个标示卡, 标明患者姓名以及家庭地址和联系电话。出门必须佩戴, 使得患者迷路的时候, 可以被及时送回。生活环境必须固定, 室内光线充足, 环境整齐。室内环境布置要减少障碍物[3], 减少跌倒情况的发生。重度患者卧床时, 照顾者要不定时翻身按摩, 每间隔2 h翻身叩背, 防止压疮、肺炎产生。
1. 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ADL 测量表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ADL中有14项内容, 主要是服药及自理经济、做家务、备餐、购物、打电话、穿衣、梳洗、上厕所、行走和洗澡、进食、使用交通工具以及洗衣服。完全可以做到评分为1分, 比较困难为2分, 在帮助下进行为3分, 完全不可能做为4分, 对14 项进行总分计分, 严重下降:总分≥37 分, 轻度下降:总分 17~36分, 正常:总分≤ 16 分,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秩和检验。P
2 结果
从依从性、行为、安全、服药、睡眠、饮食多方面回访调查, 观察组和对照组居家照顾效果见表1。
3 讨论
伴随老龄人口不断增加, 老年痴呆患者数量增多。老年痴呆是主要发生在老年期和老年前期的一种退行性脑病, 指的是持续性高级神经的功能活动障碍, 也就是无意识障碍, 但是在记忆、思维以及分析判断和视空间辨认方面会产生一些障碍。当前, 在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中, 还没有出现特效疗法[4]。因为家庭是患者生活以及活动的主要场所, 采用家庭照顾护理, 可以使得患者得到物质和精神享受。家庭护理干预中, 需要强调护理人员、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护理, 这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患者日常功能的训练中, 需要和家属一起参与, 可以调动患者以及家属积极性。体现处理家庭的责任心和耐心。大多数老年痴呆家庭照顾者在进行照顾工作的时候压力很大, 主要是因为疲倦以及沮丧的照顾情绪影响所致。但是, 在长期的照顾中, 他们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护理方法, 所以会出现对护士指导的忽视。所以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照顾者护理水平的提高。只有照顾者掌握了科学护理方法, 才能间接抑制患者痴呆发生[5], 对残存的脑功能进行维持, 减轻患者因为痴呆出现的并发症。不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而且能减轻家庭开支, 所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
参考文献
[1] 斯才瑛, 殷占先, 张红伟, 等.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护理.护理研究, 2013, 17(2):36.
[2] 万嘉豫, 欧阳夕冰, 张孟华.老年痴呆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9(3):282.
[3] 黄巧.老年痴呆患者沟通技巧.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1(5):282.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慢性疾病发生发展呈现很大变化,慢性病病死率大幅度升高,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居家保健服务是近年来我社区努力推展的一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类型,为了更加有效管理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更好的为百姓服务[2]。本研究现将我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慢性病防治效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社区慢性病患者200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60~87岁,平均(70.1±8.5)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75例,糖尿病60例,冠心病65例,病程1~26年,平均(11.3±6.5)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90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90例,离休医保20例。200例慢性病患者根据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实施前后进行评分。
1.2 方法
根据签约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的紧密程度,深圳市宝安区将西乡人民医院社康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分为服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4大步骤。针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做到全面覆盖,提高健康管理人群的家庭成员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相对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自我效能评分情况 参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慢性病患者对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价,按1~4评分,分值越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1.3.2 依从性评价情况 依从性评价主要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完全依从主要是慢性病患者可以完全遵照医嘱和护理要求,进行治疗;部分依从:慢性病患者基本可以遵照医嘱和护理要求,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医护人员有怨言或者有逆反心理;不依从:上述表述均达不到的慢性病患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慢性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明显增高[3]。据研究资料显示[4],2005年世界有近3500万患者死于慢性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0%,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致死的重要因素。慢性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造成重大的负担[5]。有效的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不仅关系到每一位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进步[6]。本组研究中社区卫生服务分为服药指导、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4大步骤:(1)服药指导:慢性病患者往往都需要长期或者终生服药,服药的连续性、规律性对于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首先是指导慢性病患者根据自己疾病的类型和健康状况,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按照医嘱服药[7-8]。提高用药的科学性,社区老人往往迷信广告,迷信贵药、进口药,而自身无法把握药物的配伍禁忌,造成药物滥用,严重者威胁生命安全[9-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耐心的指导社区慢性病患者尽可能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如果自身有增加药物的需求,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酌情的增加[11-12]。卫生服务人员还要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慢性病药物的治疗原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口头讲授、书面阅读、光盘等媒体传播的形式,向社区慢性病患者讲解用药知识,充分的了解药物应用的方法、剂量,药物有效期和贮存环境,药物的毒副作用等。注意药物要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位置,过期的药物一定要扔掉,千万不能继续服用[13-14]。指导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检查,从而对药物的服用剂量和方法进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服药方式,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视力模糊,要帮助患者在药盒上做好明显的标实,防止患者漏服、误服、服药过量等[15]。保证服药时间,社区人员联合几名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服药时间和规律相同的患者共同服药,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积极性,互相监督,服药至少需要半杯白开水,服药后保持身体坐位或者站立位置,防止药物性食管炎和呛咳的发生。(2)运动指导:社区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也是辅助治疗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大多数慢性疾病患者可以进行的体育锻炼和运动。运动保持轻松、舒缓的方式,运动强度较低,比如慢走、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根据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每周3~6次,每次运动时间30min左右,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进行运动,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对患者的运动注意事项加强宣讲,患者运动要在餐后30min,对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空腹运动,避免低血糖发生,冠心病患者注意运动幅度不能过大,速度不能过快。一些躯体活动有障碍的慢性病患者要在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活动,防止意外发生。卫生服务人员还要注意观察慢性病患者运动过程中表现,如果出现头晕、出冷汗和心跳过快,应立即辅助患者停止运动,如果有必要进行急救处理和送医院就诊。(3)饮食指导:为了更好的帮助慢性病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针对性的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用高能量、高营养、高纤维食物,减少生冷硬、辛辣、刺激性、油腻食物的摄入。在保证健康饮食的同时注意尽可能根据患者的喜好,帮助其制定科学的食谱,每周进行定期的随访,根据患者的不同要求,随时更改食谱。(4)心理疏导:慢性病患者往往有如下心理特点:①焦虑和恐惧:慢性病患者对于治疗过度担心,对于疾病恢复往往有恐惧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以热情和蔼的态度面对患者,观察患者的语言和情绪上的变化,细致地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缓解压力。尽快的从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的治疗和健康宣教,以健康心态面对治疗。②烦躁和悲观:这类慢性病患者情绪上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悲观厌世,严重者可能出现暴力倾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耐心的讲解慢性病患者引起损伤和后果,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病患者的重视,帮助慢性病患者适应治疗环境的变化,尽快的进入治疗角色,通过换位思考帮助慢性病患者克服急躁、怨恨的情绪,最大限度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③疑惑和失落:这类慢性病患者因过度对于自己疾病期待较高,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较慢,患者治疗效果和预想的不同,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和治疗充满了疑虑,担心其治疗预后效果,情绪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通过聊天的形式,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病理论上的认识,告知其通过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状态,帮助其建立起面对治疗的自信心,消除其对于治疗的疑虑,提高其对于医疗服务水平的信任感,促进其尽快建立起治疗的信心。④自卑和沮丧:慢性病患者对于病情不了解,感觉慢性病造成的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过度,感觉自身、家庭、社会角色因慢性病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情绪上出现自暴自弃的悲观沮丧感,缺乏了生活的信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加强护患沟通,减少其沉默寡言、情绪抑制的发生,举例周围病友成功的例子,帮助其正确的面对治疗态度,缓解不良情绪对于 病情的影响。告知患者正确的调整心态,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务在社区慢性病患者中应用后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毅,王洪歆,朱匡纪,等.金华市婺城区城市老龄化居民慢性病及卫生服务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1(7):726-728.
[2] 王艳.慢性病病人家庭自我保健护理指导[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90-191.
[3] 王芬芬.社区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状况及中医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352-353.
[4] 王传霞,常仁翠,刘维.保健门诊老年慢性病就诊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康复,2010,25(5):387-388.
[5] 章萍,章金媛,万永红.保健责任人服务制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23):74-75.
[6] 陈春兰,梁爽,孙玉花,等.大台地区家庭保健员培训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32-2233.
[7] 林浩,曹晓均,戴卉.多形式宣教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保健知识及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导 报,2012,9(30):152-154.
[8] 杜滨,张伟,张再伟,等.干部保健人群慢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04-2505.
[9] 王馨培.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对慢性病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66-567.
[10] 蒙晓宇,陈娜萦,黄佟.广西慢性病防治措施及卫生保健实施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4):667-668.
[11] 于瑞彦,耿跃然,齐国娥,等.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保健模式及实施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16):3939-3940.
[12] 张兴文,唐莹,张义雄.卫生信息化下的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位一体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0):1602-1603.
[13] 沈忆光,卢楠,衣志勇,等.我国保健人群慢性病监测现状与新思路[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3,15(3):267-268.
篇7
一、加强安全管理,让孩子远离危险
1.注意孩子的居家安全。家长首先要提供安全的居家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家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其次要教给孩子居家的安全知识,如: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灶的使用、药品的标识及使用。第三,让孩子熟记救援资料,学会打急救电话。教会孩子熟记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家中电话、家庭住址以及父母办公室的联系电话,甚至记下附近素有来往,可以随时提供援助的熟人电话,以备急需。
2.关注孩子的饮食安全。父母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其次要教育孩子注意饮食卫生,包括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掉在地上的东西等。然后父母要留意食物的安全食用期限,并且不要给孩子买“吃和玩相混装的食品”,这种食品有时也会对孩子的生命构成威胁。
3.重视孩子的交通安全。父母教给孩子交通规则,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行人交通安全设施:如过马路走天桥、地下通道或人行横道。嘱咐孩子搭乘公共汽车时要留意:如上下车排队 ;乘车时不在车上走动、喧哗;不将头、手伸出车外。提醒孩子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如不在车后、车底下玩闹;发现有车子在倒车,一定要立即离开等。
4.考虑孩子的心理安全。父母要充当电视广告的审查员,尽可能将不宜孩子观看的电视、广告、录像等从孩子的视线中剔除,以免孩子情绪不稳定,产生焦虑症。其次,父母要从孩子平时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中感受其内心的不安与焦虑。如孩子表现出过度依恋、过分紧张时,父母应注意了解孩子的需要,注意亲子沟通,帮助孩子扩大生活圈。
5.重视孩子的活动安全。家长带孩子外出活动游玩时,首先应注意孩子活动地面的平整度,并教给孩子活动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活动时避开危险物,不做危险动作。其次,遇到危险时懂得向父母求助。
二、开展安全教育,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篇8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篇9
临终关怀是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宗教志愿者等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的全面照护,其宗旨是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以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详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晚期患者的家属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1]。与传统社区护理相比,居家舒缓疗护在临终关怀中体现出较好的优越性。居家舒缓疗护本着晚期、癌症、疼痛的“六字”方针,对癌症晚期患者按照“分级管理、适宜服务”的原则,提供基础性医疗服务(免收出诊费)、为疼痛者进行镇痛药物指导、提供患者或家属医疗咨询和信息服务、对家属进行护理指导、心理关怀和支持等服务。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文化、情感等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2]。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探讨居家舒缓疗护与传统社区护理模式对提高临终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7月-2012年6月练塘镇社区共有肿瘤患者600名。符合本研究的临终期患者纳入标准为:①肿瘤原发病灶无法切除;②肿瘤经治疗后,出现复发、转移(血行、淋巴、种植);③对骨转移患者有相应磁共振或CT证实;④年龄在18~75岁之间;⑤Karnofsky评分(KPS)70分以下;⑥小学以上文化水平;⑦预期寿命在6个月以内;⑧意识清楚,能够与人正常交流。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年龄<18岁;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④有严重的不可控制的感染。符合条件的对象共30名,采用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种类、疼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在家接受“常规临终关怀护理”,干预组居家接受“舒缓疗护模式”的社区护理。
1.2.1 干预组
1)营造良好的舒缓疗护环境 ①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有适宜的温、湿度,患者住所摆放鲜花,使患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②保持患者口腔、头发、皮肤的清洁,促进血液循环,使患者拥有自尊和自信、心情舒畅、感觉舒适,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症状护理 ①进行疼痛评估 观察每次疼痛发作的时间、部位、性质和影响疼痛的因素,按照三阶梯原则按时、足量给药,辅以物理疗法(热敷、热敷、调整)和中医适宜技术(耳穴按摩)等缓解患者疼痛。②室内保持通风 患者保持安静状态以减少身体耗氧,调整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③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嗜好、口味、营养要求与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营养计划,有条件的可让患者与家属共同进餐,保持进食时心情舒畅。④做好排泄护理 首先应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根据病情采用简易通便法、肛管排气法、留置导尿术、膀胱冲冼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3)心理护理 ①尊重患者,不要强迫与其交谈,减少外界干扰。②提供患者喜欢的娱乐活动,如聆听音乐,调节患者情绪,让他们拥有快乐。③积极主动地帮助患者了却未完成的心愿,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
4)社会支持 ①成立癌友访视团,邀请临终关怀志愿者为患者服务,使其感受到社会没有遗忘他们,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人间最可贵的真情和关爱。每周1次,每例患者20~30 min。②患者弥留之际,家属要随时守候在床前,聆听患者的自语,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稳定患者情绪[3]。
5)对家属的心理支持与护理 医护人员要帮助家属克服自身不良情绪;教会家属一些保持健康、保存精力及进行心理自我疏导的方法;指导家属学会一些基础护理知识和技术;护士应事先向家属说明临终阶段患者的征象和症状,以及家属能做的事情;做好家属居丧期的关怀工作[3]。
1.2.2 对照组
针对不同心理反应给予特殊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摆脱不良心境。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的疼痛。做好排泄、营养失调、呼吸困难的对症护理。
1.3 评估方法
1.3.1 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
篇10
2日常生活干预
起居、穿衣、洗漱等,即使做得不规范,也要尽量让病人自己去完成,在身体状况许可的情况下,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自己动手洗简单的衣裤、鞋袜、拖地板等,做到手脚并用,这是防止病患进一步发展所不能忽视的环节。对病人进行认知记忆强化训练,如:经常与病人交谈,居家环境尽量保持不变,帮助回忆过去的事,寻找病人有兴趣的话题,启发病人用语言进行表达,鼓励其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多与外界、过去的同事、邻居交流互动,多听听过去的音乐,使其心情平和。
3居家安全干预
居家安全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尽量不让病人单独外出,应有人陪伴,在病人衣角、口袋、领口等处放置安全卡片。家庭中的电源、刀剪等危险品要放置安全处,防止病人自伤和他伤;保管好日常生活中的药品、杀虫剂等,防止误服,造成损害。夜间起夜防止跌倒。
4心理护理及情感支持
家庭是病人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属是病人的主要照料者,有关研究结果表明,AD病人的亲属中因照料负担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70%。长期照料AD病人,照料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不同,因此要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给予照料者充分的关注和理解,使照料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减轻其心理压力,经常与照料者交谈、沟通,鼓励其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分散照料者的注意力,使其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对照料者付出的艰辛给予充分的肯定,使照料者有成就感。
5照料技能的训练
向照料者介绍AD知识,如症状、治疗、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了解疾病发展规律,遵医行为对疾病的影响等。掌握照料的方法,解答照料者的困惑,指导照料者的照料技能,如饮食、环境、居家安全,如何监督、指导AD病人做好日常生活自理等。
6角色转换
由于要照料AD病人,照料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普通人变为AD病人的监护者、指导者,要监督、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家务劳动,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因病人做事的不规范而放弃对病人的训练。AD病人居家治疗、康复,照料者扮演了医务人员的角色,要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及时督促病人服药。照料者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均发生了改变,因此要注重照料者的家庭和社会功能,要尽快地帮助照料者转换角色。
二、结果
通过治疗及家庭护理干预,症状部分改善14例,无效17例,死亡4例,均死于全身衰竭。
篇11
1、防溺水教育:天气转热,每年都有发生学生在水边玩耍嬉水而导致溺水的事件,请家长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教育孩子不在水边玩耍,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交通安全教育:车祸猛如虎,学生是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受害者之一,要教育孩子外出活动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注意红绿灯和走人行横道线。
3、饮食安全教育:假期里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营养平衡和饮食卫生,教育孩子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食用变质或“三无”食品。做好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独居安全教育:要做好家庭防火防电措施,加强独自安全居家,外出怎么防骗防拐,怎样与陌生人接触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预防事故发生。
5、合理作息教育:假期中要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积极做好期末复习迎考准备;多阅读课外书籍,增长知识;同时能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不要长时间沉迷于电视和电脑。
篇12
先生/女士:
鉴于您春节期间有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出差/旅居史、与湖北等疫情高发地区人员有接触史,返回工作地后已进行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 天(含在家办公期间)以上,现隔离期即将结束,且您未提交需要后续就医治疗或无法返岗工作的相关证明,如无身体不适和疑似症状,请在 2020 年 月 日前返岗上班。
复工前务必注意如下几点:
1.继续做好自我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 保持个人、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安全健康,保持乐观心态,保证睡眠充足,适量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减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尽可能不进入人员密集场所,不组织和参与各类集会活动,降低感染、传播疫情的风险。
2.配合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公司对返岗人员的登记与健康管理工作, 主动如实告知相关情况。
3.自觉落实防控措施。如有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和街道社区(村)工作人员登门调查了解情况,请理解配合工作,主动如实告知相关情况,配合各检查点、基层社区、单位的排查和健康筛查工作。
篇13
方法:两组出院时均为其建立护理档案,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诊断并发症、目前状况、健康知识掌握、家庭状况、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详细资料,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宣教,出院后仅在门诊随诊,出院每半年收集相关资料,试验组针对出院时患者病情状况制定居家护理相关内容,由于患者所属辖区的社区护士协助进行家庭随访,随访时间为患者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诊且每3个月进行上门随诊,指导相应护理操作和健康宣教,了解患者恢复状况及家属的支持配合情况,同时发现问题,予以改正,定期更换管道,干预期为1年。
制定护理计划:①气管切开护理:教会家属进行正确的吸痰操作方法;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指导正确进行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的方法,同时保持敷料清洁,干燥。②导尿管护理:保持会清洁,干燥,每日用温开水擦洗2次,予多饮水,间断,促进膀胱收缩功能,防止尿液返流,争取早日拔出尿管,必要时定时联系社区护士予以更换尿管。③压疮预防的护理:指导患者翻身,按摩自体受压部位,必要时缩短翻身时间,增加翻身次数。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无渣屑,床单污染时及时更换,在病情允许条件下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鼓励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④鼻饲护理:教会家属正确的喂食方法,鼻管妥善固定;根据患者机体营养的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对有吞咽不能的患者逐步锻炼经口进食的功能。⑤口服药指导:为患者及家属介绍安全用药的知识,合理用药,不得擅自减停,漏服药物,指导其每半年进行1次肝肾功能检查。⑥心理护理:我们通过暗示、例证及疏导,增加患者的信心,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生活及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应关注家属支持与配合的情况,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⑦功能锻炼指导: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语言功能锻炼,指导家属早期以反复呼唤患者姓名,与患者对话,问简单的问题,听音乐,播放患者以前所熟悉的音乐1小时/次,1次/日等方法,音乐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
对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指导家属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①正确摆放,从卧床开始就将肢体摆放于功能位,以防止肢体肌肉挛缩。②活动顺序从肢体被动运动到主动运动,尽量保持各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2次/日,10~20分钟/次。③对挛缩的肌肉进行手法按摩,2次/日,10~15分钟/次。早期进行肢体被动功能锻炼有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挛缩,防止关节僵直,训练需持之以恒。
评价内容及标准:应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表,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 果
两组ADL评定比较,采用X2检验,在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个月评定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ADL比较(分,X±S)
两组各项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讨 论
居家护理可使患者得到持续性医疗照护,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增进家属照顾患者的知识技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2],而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需长期照护和支持,所以为其实施居家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的技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预防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非常实用的意义。
由于护理人员的定期随诊和指导,增强患者及家属从医意识,从而自觉进行相关康复功能锻炼,同时针对患者不同病情提供个性化护理,患者护理依从性较好,有问题会随时打电话咨询,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水平,而对照组虽了解相关知识,但因要细致护理、工作繁琐,往往不能很好坚持,常半途而废,功能恢复状况明显低于试验组,且并发症明显增高。试验组功能恢复快会增强患者坚持锻炼的信心,对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自理能力提高较多。
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居家护理,需要投入较多的专业护理人员及较多的时间。但由于其不属于医疗保险范围,受经济和人力不足的现象,护理工作多由无专业知识的家属完成,势必影响功能恢复情况。本次试验中,试验组有4例出现肺部感染,3例出现尿路感染,1例出现压疮,1例出现足下垂,且干预后ADL评分较高,排除各影响因素,尚需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更有效的为患者实施居家护理,还要我们继续努力,更加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以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