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影像专业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影像专业知识

篇1

由医科大学附属临床医学院青年专业医师兼任班主任,一方面缓解了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配备不足造成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缺失和疏漏;另一方面,兼职班主任相比非专业专职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还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兼职班主任往往有着和同专业学生类似的学习生活经历,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感同身受。其次,兼职班主任由附属医院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青年医生担任,在医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及临床运用上远高于专职辅导员。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对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科研工作甚至上遇到的问题,兼职班主任可以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建议或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兼职班主任的实践创新经验

篇2

近年来由于高校在不断大规模地扩招,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不断增加,原有的高校学生辅导员制度已经难以适应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潮流。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1],要求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同时要求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一、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必要性和人员设置

(一)设立兼职班主任的必要性

我校医学影像专业在学校属于小专业,学生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虽然我们成立了医学影像系,并配备一名专职教师作为影像系近三百名学生的辅导员,但此配备比例明显不足,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沟通不够,许多事情无法及时解决。

(二)兼职班主任的条件及人员设置

兼职班主任的选择是该项制度最重要的因素,获得兼职班主任资格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学术道德端正,热爱教学工作,为人师表,并能认真履行兼职班主任职责。(2)临床业务方面能力较强,并在科室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与教学能力。(3)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学历在硕士以上。(4)由本人申请和科室同意后,经医学影像系组织审核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成为兼职班主任。

二、医学影像专业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

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由于他们大多年纪较轻,与学生容易交流,解决问题时间及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具体实践如下。

(一)做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是学生新的人生起点,大学的环境、管理模式与中学差别较大,部分心智还不成熟的新生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或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难以适应新环境。因此,如何正确帮助、引导学生度过这个关键的过渡时期,是兼职班主任以后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一般在入学第一周,兼职班主任会和该班级学生共同组织一次班会,主要结合自身经验开展心理疏导、专业思想及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本专业的特点、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及其就业前景等,从而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并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处理好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涯,为将来的学习和大学生活打下基础。

(二)注重班风和学风共同建设,引导正确价值观,构建和谐班级

班风是指整个班的集体精神风貌,班级学生朝夕相处,会彼此影响,有“多米诺骨牌效应”。班风的氛围好坏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显著,加强班风建设是做好兼职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在校生应该以学为主,如果一个班级学习搞好了,就能相应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所以重点建设学风是班风建设的主题。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可以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和引导[2]。兼职班主任通常以英语学习、考研辅导及专业学习为抓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观念,帮助学生制定大学的总体学习规划和每学期的具体学习计划,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兼职班主任还可以带领学生参与专业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接触前沿的学科知识,引导其用专业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因此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创新技能,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3]。本专业每个班级中均有5名左右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由于学习基础差,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够,兼职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便采取分类指导方法,即对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好上加好,对成绩中等的同学加强督促,力求进步,对成绩较差的同学采取结对互助,杜绝掉队。

(三)加强与专职辅导员沟通

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分工明确。都以学生为基本,经常沟通、优势互补,达到了1+1>2的效能,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4]。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所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比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思想、生活服务工作,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贴心朋友,而班主任则主要通过人格熏陶、专业引导、榜样示范的层面引导学生[5]。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或对学校有意见诉求时,兼职班主任要积极与辅导员及学校相关机构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兼职班主任的素质与修养,实现共同发展

兼职班主任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巨大的示范与影响作用,新形势下价值观多元化对兼职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兼职班主任在健全自身人格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从而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影响、感化和激励学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7]。从教师自身来讲,担任兼职班主任可帮助他们尽快完成教师的角色转变,适应搞好专业同时又能教书育人的角色转换的过程,为以后开展专业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则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微观协调功能,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8]。

三、医学影像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制度流于形式

兼职班主任是由青年专业教师担当,但由于附属医院专业教师的性质特殊,他们平时本职工作很忙,部分老师可能会外出进修学习,导致部分兼职班主任对于班级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小,连贯性不够,与学生联系次数较少。还有部分专业教师对兼职班主任认识度不够,积极性欠佳,对该工作没有完整的规划,得过且过,这样的心理必然使得其对班级管理的效果中大打折扣,使得执行力弱化[9],兼职班主任制度形同虚设。

这要求我们对兼职班主任要有合理的奖惩机制。一方面多途径提高兼职班主任工作的热情,比如将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纳入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按一定比例评选。兼职班主任在晋升职务时,要充分考虑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在计算教学和科研成绩时也予以适当倾斜,将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也计算一定的比例。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估其工作成效。兼职班主任的评价指标里面既有如学生考试成绩、到课率等学生方面的指标,还要有教师开班会的次数以及和学生谈心的人数等教师方面的指标,并定期与学生座谈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合理奖惩。

(二)兼职班主任需加强培训和交流

兼职班主任非师范专业毕业,整体上缺乏从事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组织刚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应是长期担任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学工人员,培训的内容也应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纯理论上的指导。同时,还应该经常组织交换及共同学习活动,一方面兼职班主任们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经验,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自己班级和其他班级的优势和差距,使兼职班主任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表明,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创新管理模式和专职辅导员制度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化了高校对学生学业、就业、创新能力及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只要高校能充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一定能使该模式充分发挥优势,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充分受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社政[2005]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

[2]王书智,顾建平,杨春霞,等.影像专业实习生导师制带教与管理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4):320-322.

篇3

学生:上海某高职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学生(在校生200人,毕业生180人)。在校生为12级、13级高职学生,毕业生为11级高职毕业学生;

用人单位:上海市医疗机构用人单位35家中抽取35位医学超声、放射科与心电图室的科室负责人

(二)研究方法

1. 测量工具

根据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性,结合文献研究,通过专家咨询和人员访谈等形式分别编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职业素质认知评价量表,该3个量表均为10个条目,4个维度,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整体感知,分别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校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和录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素质认知情况进行测量。量表赋值均LIKERT五分制。

2. 测评方法

测评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估法:①设立职业素质认知评估要素集;②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主要素集和子要素集中各要素的权重;③确定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④确定各级指标评分值;⑤确定模糊综合评估值。

3. 调查程序

问卷调查:在某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在校学生中的三个班级中随机抽样200名;在毕业生中随机抽样180名,然后在180名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中随机抽取35个科室负责人,他们均来自被调查单位的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或心电图室。在填写前研究人员将研究目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本质介绍给被试,并获得他们的口头同意。每位被试填写每份问卷约需要2-3分钟。

4. 统计软件

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

二、结果

在校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98.0%;毕业生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167份,回收率92.8%。用人单位发放50份,回收35份,回收率70.0%。其中在校生中,女学生占多数(68.9%),生源地以外省市居多(60.7%),家庭年收入5万以下的占多数(59.7%);毕业生中,女性比例最高(58.7%),年龄在23-27岁最高(49.7%),单位类型以三级公立医院为主(48.2%),其次二级公立医院(33.1%),所在科室为放射科的居多(66.9%),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的占多数(42.4%)。在用人单位调查中,被试来自二级公立医院的最多(38.7%),其次为三级医院(29.0%),被试所在部门为放射科室的最多(67.74%)。

(一)三级指标得分

根据对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数据分析,得出三者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的三级评价指标的平均得分如下表1。

(二)二级指标得分

根据表1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二级指标的得分,计算结果如下表2。

(三)一级指标得分

再根据表2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出在校生、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自评总分和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他评总分,计算公式为:

S职业素质认知=职业理想*0.063+职业能力*0.276+职业道德*0.214+整体感知*0.447

三、讨论与建议

(一)职业素质认知一级指标

根据以上模糊评价测评结果,按照上述确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估集(优(4.00-5.00)、良(3.00-4.00)、中(2.00-3.00)、差(1.00-2.00)),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认知的测评结果均为良,三者对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基本一致。

但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认知的评价要低于学生职业素质认知评价。不管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过高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认知评价持乐观态度,尤其是毕业生。原因可能是高职毕业生初涉职场,普遍处于较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一般都感觉自己经过高职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兴奋心态高涨,职业素质认知处于常态乐观状态。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工作,渐渐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形,现实与期望差距会越来越大,逐渐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用人单位对其职业素质认知评价过低。

政策建议:首先,对于高职毕业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社会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开发自己独特的职业兴趣,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做好职业准备,降低就业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缓解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实现顺利就业。其次,对于学校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多样化要求,了解和掌握变化中的职场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从而实现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职业素质需求对接。最后,对于学校教育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思路和方法,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篇4

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就业、工作和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职业要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期待的体现。据调查,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尽完善,2008~2011届应届毕业生到签约单位毕业实习回校后,毁约人数比例分别占6.8%、8.4%、12.9%和33.5%,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2009届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就业后,1~3年内“跳槽”人数比例高达约80%。为此,笔者对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0—2011届在校应届毕业生,2007—2009届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了材料专业类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进行了探析,旨在为研究提高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对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通过E-mail或外调函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已经参加工作的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00人(每届每个专业分别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人数各为100人)以“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跟踪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900份,问卷有效率100%。

2.分别对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随机抽取30个毕业生(共270人)以“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的形式进行电话回访。

3.对学生“跳槽”、违约、毁约比例较高的用人单位进行电话采访和实地考察,同时,对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签约较多的用人单位进行“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关系”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100%。

4.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60份,问卷有效率100%。

5.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毕业班的400名学生家长通过发函、回函的方式进行“家长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访谈和走访。

研究结果

(一)材料专业类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原因,建材行业的生产性企业招聘男女生的比例一般都在10︰1左右,且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明文规定“限男生”,这就使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能签先签,不满意再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对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性格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人通常会有不同的职业意识。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咨询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如果一个人工作岗位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不相符,就会频繁换岗、“跳槽”,影响发展。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性格不一定都适合材料行业,因此,性格因素也是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就业后能否稳定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从跟踪调查结果看,2007—2010届900名毕业生“跳槽”率约为80%,分析“跳槽”原因,90%的毕业生是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职业定位高,过分看重待遇;对270名毕业生进行的“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调查结果是,有30名毕业生发展相对较好,其“跳槽”比例为23.3%,远远低于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约80%的“跳槽”比例,这些学生对单位满意度高,看重发展空间和学到的专业技术。可见,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就业和发展影响很大。

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诚信品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的重用,学生不被重用,就会频繁换岗、“跳槽”,使得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更加有偏见,更加不重用,导致恶性循环。

(二)教育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我院材料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用人单位给予的定岗基本上都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但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这个岗位上,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他们势必会通过“跳槽”宣泄不满。另外,在职称评定、加薪提职、升迁等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大的优势,也会导致专科毕业生对单位不满,从而频繁换岗,以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的影响 对“您选择申报材料类专业的原因”一项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材料专业好找工作的占26.9%,因他人介绍材料专业好而做出选择的占36.8%,凭感觉选择的占25.7%,因对材料专业感兴趣而选择的仅占10.6%。在填报材料类专业时,表示对该专业非常了解的为0,有一般了解的占20.7%,不太了解的占45.5%,根本不了解的占33.8%。因此,总的来看,学生在选择材料类专业时,考虑较多的是好找工作,大部分学生对材料专业根本就不了解,感兴趣的更少。

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高校教学计划,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课时数、开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方式,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等都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均表示在校所学的专业课不能满足岗位需求,27.7%的学生表示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47.9%的学生表示需要进一步实践,30.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开设得太晚,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学习。另外,教师讲授专业课不能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就业指导课开设不到位,指导课教师大部分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且仅在入学时有一次专业介绍,二年级开一次就业指导课,没有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也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评价的影响 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约90%来自农村,他们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面对这种压力,他们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甚至顾不上长远的发展,只求毕业后马上找个工资高、环境好、岗位好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就频繁换岗、“跳槽”。可见,社会评价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影响很大。

用人单位的影响 通过校友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跳槽”是由于单位招聘时的虚假宣传。另外,60.5%的毕业生工作时间是10小时/天,26.3%的毕业生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天。对毕业生违约的现象用人单位的看法是,92.5%的用人单位表示能够理解,只有7.5%的企业单位认为学生违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见,用人单位对学生违约情况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跳槽”行为。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得知,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94.4%来自于中、西部地区,77.8%的学生家住农村和乡镇,父母的学历约50%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职业意识的教育较少。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区域,家长趋向于开明化,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在身边或者去城市发展,支持去西部及边远地区发展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5.3%(如表1所示)。另外,从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毕业后的月薪水平要求非常高,可见,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家人的影响。

(五)政府部门的影响

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不稳定,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服务设施差别太大,导致毕业生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自己求职的目标。另外,政府部门以就业率的高低衡量高校的办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高校就业率“注水”,使部分毕业生出现“被就业”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形成。

(六)行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材料行业特别是建筑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新建了一大批水泥、玻璃等生产性企业,对材料专业人员的需求量猛增,为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客观上为毕业生频繁地流动、“跳槽”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毁约、违约的现象。因此,行业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5-97.

[2]徐岚.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J].考试周刊,2009(42):221-222.

[3]张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罗瑞锋.材料类专科学生就业思想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7):36-37.

篇5

我国的地理范围比较广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比较大,经济发展区域化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事实证明,教育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在一些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教育质量相对较好,发展速度很快,教育资源也比较丰富。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以及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非常的有限,教育质量相比于条件较好的城市来说存在不小的差距。就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农村地区的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与城市地区的英语教师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解决当前时期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差距的问题,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化。

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拥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还需要教师有极高的教学能力,体现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以及对课堂环境和课程进度的把控能力等。二是教师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师歧视学困生、贫困生等现象,可以说这是教育的毒瘤,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的教学中较为常见。总的来说,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衡量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能力;最后,要有较高的人品修养与现代化的教学语言知识。因此,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内涵非常丰富,在具体的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差异化及其成因的情况分析

为了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差异化进行准确的研究,本文采用了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本省的数百所城乡中学的英语教师进行调查。在问卷发放方面,对城市英语教师和农村英语教师所发放的问卷的数量基本一致,收回的数量和有效问卷的数量也都非常接近。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立在问卷调查的结构之上,根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对城乡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衡量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不仅分析了其差异化及其原因,也对其中的相同之处作了简要的分析。

(一)相同点分析

对学科素养以及教学水平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从上岗前接受教育的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不全面,就教学论来说,只有5%的英语教师学习过这一课程,大部分英语教师没有学习这一课程。在其他课程方面,也只有25%的教师学习过英汉语言比较的课程,而教育史更是只有大约10%的教师学习过。由此可见,城乡中学英语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都比较有限,并且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城乡中学的英语教师的阅读范围也比较狭窄,主要是教育理论和英语语言两类书刊,对于其他读物接触得比较少。这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其他学科进行教学非常不利,对于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更是比较有限。

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虽然城乡的英语教师都认可教育科研对于改善教学质量的作用,也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c意识,但是在方面,数量还比较少,参与的教学课题项目也非常少。对于教师来说,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重视对教师的这一能力的培养,创造较好的环境去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完善办学体系、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优质课程的开发、体现办学特色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参加在职的培训方面,农村教师也参加过各种级别的教师培训,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以及教程和教法等培训。虽然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态度,但是由于培训的期限一般都比较短,教师只能在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接受一些指导,对于许多深层次问题无法进一步获得指导。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即便城乡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是差距依然是客观存在的。作为农村教师和教育从业人员要对这些差距有清醒的认识,然后才有努力缩小差距的方向和动力,进而提升英语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

(二)差异化的主要表现

首先在学科素养以及教学的水平方面存在差距。第一,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职前教育时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中学教师相比存在差距。在这一时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农村中学的英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和相关的教育课程较少,在一些课程中这一差距体现得更加明显。比如在英美文学方面,85%的城市英语教师都学习过这一课程,而农村中学只有45%的教师学习过。开展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就是语言的表达,英语词汇中的文化信息比较丰富,其中对语言的理解取决于对文化以及风俗的理解。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要有非常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对各种文化都有所了解,对于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对学生的一些语言误用现象进行指导。在其他课程的学习方面,比如教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城市中学的教师都有明显的优势。由此可见,中学英语教师在所接受的教育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就英语的语言知识及其技能方面来看,大部分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都认为自己应该进一步提升口语方面的能力,过半的英语教师认为应该对写作能力进行重点的提升,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需要对英语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语法和词汇以及语音等进行提升。[1]而相对来说,城市中学的英语教师认为自己需要在各方面能力进一步提升的比例均低于农村英语教师的比例。第三,在教育知识以及教育的技能等方面,农村中学教师认为自己在制作课件方面和科研方面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而城市中学的英语教师则认为自己比较欠缺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的能力等。可以看出,由于生源与教学资源的差异,城乡教师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其次,科研能力方面,很明显,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要低于城市中学的教师。在现阶段对教师科研能力评价的标准主要是教师发表的有关教育的学术论文。虽然这一评价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但却是目前较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就调查情况来看,城市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要高于农村英语教师;而就获奖情况来看,城市英语教师获得的各类奖项的比例都高于农村中学。在科研课题方面和学校对科研的奖励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中学由于科研奖励的体系比较落后,教师的科研动力也无法得到有效激发。

最后,在培训方面。城市中学英语教师比农村中学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更多,并且培训的档次也更高。一般来说,城市中学的英语教师参加的多是地市级以上的培训活动,而农村中学参加的培训活动多是乡镇级别或者学校内部的培训工作,实际的收获肯定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

二、缩小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差距的对策分析

(一)促使教师形成终身学习意识

英语学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同于母语的学习。一些英语知识如果不及r复习很快就会遗忘,因为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对于英语知识的运用并不多,缺乏应用英语的环境。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英语是一门蕴含着丰富知识与文化的语言,要开展好这一语言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仅在职前要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和教学能力。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主动性进行调动,更加自觉地去学习;其次,对于一些培训的机会,要倍加珍惜,积极参与其中并且认真学习,接受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这对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非常有利。

(二)及时反思提升自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从其他方面来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师的英语实践关系比较大,及时进行反思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2]并且反思是在教学活动中一个持续性的过程,由发现问题,然后进行反思,再进行总结,最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对自己的专业素质进行提升。

(三)拓展培训范围

传统的一些培训工作只是针对城市中学的英语教师,这对于农村中学的教师来说非常的不公。在新时期,信息和交通都非常发达的条件下,一些教育培训活动的范围应该覆盖到农村中学,应该给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甚至就现阶段的差距来看,应该重点针对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同时也是对以往农村中学培训资源较少的一种弥补,并且对于缩小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差距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三、结语

城乡中学英语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其根本性的影响因素。在新时期,大力推动教育公平的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差距,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等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篇6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Business English;intern;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1-01

0 引言

面对2011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就业情况怎样?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就业发展有何需求?学生自身存在何种问题?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学生关注什么?为了全面提高扬州商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水平,全面客观地掌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需求,本人以扬州商校2011级三个商务英语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活动。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并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特点,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 120份,回收率为100%。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方向明确,直接就业成为首选

表1调查显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去向问题上主要集中在“先就业,后择业”,占82.5%,少数人选择自主创业,占8.3%,也有人选择继续深造,主要是专升本,占9.1%。从这些数据来看,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性。因此,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就业。

2.2 对所学商务英语专业就业信心方面 调查发现,有44%的学生对商务英语专业“就业信心不足”,20.8%的学生“比较有信心”,16.7%的学生“没有信心”,极少部分学生“非常有信心”。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商务英语就业前景信心不足,他们也认为自身条件有欠缺,这些数据表明本校商英专业学生缺乏自信或者存在潜在的自卑感。

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不考虑专业”,比如呼叫作席、售后服务、酒店管理方面的工作他们都表示愿意去从事;35%选“先干本专业后再转行”,由此看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有着较灵活的择业心态。暂时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学以致所用,在工作过程中,凭自己努力,边学边练,充分发挥自己才智。

2.3 择业时考虑的因素 从三个班的“择业时考虑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选择“经济收入”的占最多89.2%,其次是“个人兴趣爱好”占70.5%,“工作稳定性”占68.8%,“地理位置”的占57.7%,“单位发展前景”的占53.8%,“个人发展前景”占43.8%。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是本专业实习生在寻找工作中最先考虑的,反映出毕业生希望拥有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再问学生具体希望薪水多高时,有八成学生希望能达到1500元一个月。对于刚出校的学生,这样的工资要求似乎缺乏理性。

3 调查结论

被动选择专业,挫伤学生读书热情,打击学生就业信心。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54.4%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商务英语专业兴趣不是很高,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被动适应所学专业。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不知所措,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不确定,只能由父母决定。但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往往也是道听途说,很少考虑到孩子的特点和喜好,最终选择了一个孩子不喜欢、没兴趣的专业。违背自己意愿或者根本没兴趣的专业被动学习,会大大挫伤学生的读书热情。很难想象,一个有那么多对商务英语专业不感兴趣学生,而又被迫不得不学下去的班级,会是怎样情形。

4 建议和对策

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就业信心:①加强商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商务英语实训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仿真业务实训、实习场所。语言与实践训练一体化的商务英语实训中心的建设以国际贸易运作为切入点,建立与实际业务运作连接的企业运作模拟环境,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此模拟环境中借助电子技术和英语熟悉国际商务运作方式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实训基地为商务英语类人才提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场所,兼容了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外销员、货代员和商检员的培训考试功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好基础。②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多种性质合作关系(包括订单培养、合作项目开发、顶岗实习、虚拟工作平台合作、实习基地),要求企业成立专门的合作小组,配合教学计划实施合作协议,落实每一实训环节。如企业培训项目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并实施,使每一名学生在培训中得到锻炼,确实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树立就业信心。

参考文献:

篇7

一、培养新的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从课堂教学上来讲,教师建立灵活,适用的商务职场英语教学评价机制

商务职场英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应该采用小班授课,特别是对于有些商务场景,英语教学应该通过分组来模拟实习,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式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寓理论于情景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商务贸易会涉及到很多歌具体的情景,如,建立贸易关系,商务谈判和签订合同等等,这些实用的内容不是口授就可以完成的,必须通过具体的实验室的模拟学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有自己的商务英语模拟实训室,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轻松的掌握。具体到课堂上,老师可以考虑到性别差异,合理搭配男女生和优中差人数的比例这样合理的分组可以使课堂活动效果更好, 促进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也是商务职场英语学习的目标。

2、从学生培养理念来讲,要确定培育学生核心竞争力理念,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方案

核心竞争力理念是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贯融的成果,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教育界才提出教师应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出学生在职场所需的生存技能和竞争优势。作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应逐步探索出以素质教育和突出应用能力为主线,以重视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实践、提高素质为原则,以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保证培养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实践水平,并能与实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3、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强化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对于学生而言,顶岗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而对于学校而言,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及时的发现问题,才能进一步改进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企业而言,合作的学校及时的提供相对廉价的劳动,企业就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减少对职工的培训而产生的费用,从而提高决策效果和运作效率。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促进了学校制定出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更能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经费问题,这就创造了一个有益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赢的局面。

只有通过在企业中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把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深化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场核心应用能力。

二、以职场竞争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1、市场的需求和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必然结果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在迅速的膨胀,其就业压力也空前的严峻起来,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了。但是在成堆的大学毕业生中,专业技能较强、有一定行业背景、熟练掌握外语的商英应用型人才更是紧俏。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市场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健康长足的发展下去,就必然需要发掘大量的高素质的具备良好沟通技巧和心态,并对该行业有深入了解的综合型商英人才。那么,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摇篮——高职院校就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培养出具有一定职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也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发展前景。

2、高职商英专业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商英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商英人才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反映出高校在商英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商英专业的课堂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学生对实践性很强的商英专业课程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停留在传统的记单词,背语法和翻译句子的传统学习阶段,没有实践经验,这既会阻碍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不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这主要是因为商英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于滞后,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采用的都市计划教学,也就是一开学就制定好教学计划,然后所有的后续教学都完全的按照这个来执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专业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商英教学的过于可控,其实习的过程也过于形式化。因此,高职院校商英专业的老师必须从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改革,把培养具有职场竞争力的学生摆在首位,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受教育者最终要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职场能力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为了保证高职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跨国高技能人才,就必须通过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进一步深化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商英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篇8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higher occupation technique educationculture, for nursing specialty of five yea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promoting student teaching reform as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ve year vocational image students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made som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course of chemical method.

【Keywords】Five year system;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mage;Chemistry;Reform in Education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高职影像专业的化学教学不仅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与一般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其内容主要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在医学上应用,该课程直接为影像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五年制化学教学改革现状

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的学生从中考招收而来,大部分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强、自制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对抽象事物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五年制高职在初中阶段只学过很简单的化学理论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接受,更不用说和专业相联系,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针对五年制高职影像专业《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我们建立以“基础化学”为先导的新课程体系,将该专业化学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打通和整合,例如打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界线,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穿插一些简单实用的药物化学知识,以达到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强化各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删除陈旧、减少重复、精简学时。

2.结合学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知识并非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实用的原则,化学包括化学基础、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两部分,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们精选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内容精讲,无机化学部分侧重于四个方面,即:物质结构、卤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以及溶液的浓度;有机化学部分侧重于烃的性质、烃的衍生物系列,特别是脂、维生素、糖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醇酚醚。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强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而忽略掉对一些空间异构、反应历程以及立体化学部分等较深的理论。另外,“化学”教学内容还补充了一些医学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制剂与药品、重金属中毒、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化学与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补充的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结合,结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打破了书本单一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通过调整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正确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现象和化学问题,并能较熟练地进行与影像专业有关的化学计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我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也和教学方

法的改革密不可分。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很被动,很多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无法理解,基础差的同学会由于跟不上节奏而放弃这个学科,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多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3.1 直观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基础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我们用大量的直观教学法。例如:模型、图片等,特别是对于有机物的结构构成,通过模型,学生很容易接受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又如一些化学反应学生在实验室无法实现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现。

3.2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基础相差比较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如果我们总想面面俱到,总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接受,结果效果并不好。经过认真思索及长期实践,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启发式。例如,每一章节要求学生必须提前预习,上课前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你认为本节内容的难点、重点是什么?这样,能让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基础差点的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处,上课就会更加认真。

3.3 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教育需求,必须发展新的教学手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让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模糊的概念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胶体溶液部分的布朗运动,通过文字描述和固定的一副图片无法让学生形象、深刻地了解布朗运动,借住动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1]。

篇9

为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应朝着高职方向和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即“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11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木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一定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基础性、适用性和自主性,克服聋子哑巴英语,突出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立足的课程模块

确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性质和教材选择。传统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重书面轻口语、重教授轻交际和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有碍于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兼顾语言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明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性质,选择适用教材,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娴熟、善于交流合作、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一)构建职业综合性课程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我们应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出发,为其精确定位,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强调应用性。高职英语教学应融学习于使用之中,面向市场,将“基础型”英语教学转向“应用型”英语教学。教学中既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和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岗位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英语教学赋予旺盛的生命力。

(二)按专业选择教材

高职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体现在高职英语这门课上就是要求毕业生就业时拥有该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因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要求不同,而各自设置了不同的教学要求。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社会对所教专业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使用英语教材,侧重发展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强化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  高职英语教材的选择应当考虑不同专业的特色和岗位的特点,侧重从各自的实际生活领域和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文秘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面临最多的是与客户在电话、网络、商务会谈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因此,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写能力。类似于模具、电气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是有关产品说明书、技术指导、维修指南等书面文字,职业岗位要求就业者在业务资料阅读和翻译方面有所擅长。

(三)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

高职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就业导向要求的重点,是具有职业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为适应社会对就业人员职业资格的需求,高职英语专业必须把职业资格考证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走产学相结合之道,实现学校就业岗位的“零过渡”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2年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为了突出培养学生适应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且不能只在模拟状态下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经历和体验,即真正“职业人”顶岗锻炼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些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实现。

高职英语教学应和其他专业教学一样,从教学课时中分配出一部分实训的时间,把课堂教学和就业所需的实训教学结合起来。这能提升英语就业教育的环境,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口头传授的不足,增强语境的真实性。语言实训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寻求未来岗位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强化其今后就业时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有利于毕业生快速地就业。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和与本校专业相关的、具有一定外事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协作完成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英语教学实训课时,由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参与企业岗位培训,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去应用和解决英语问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仅仅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个场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走出教室,走进生产车间、社会的广阔天地里,才能顺利地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李丹.社会就业导向与高职“实用英语”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5(14).

篇10

随着部队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教育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过渡到任职教育,士官院校大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岗位的任职需求。然而,在现实中,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因感觉学无所用而混日子的人不少,还有更多的学员在毕业那年就申请了退役……院校多年培养的学员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已经流失,而留下来的因学业不精而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对所从事的专业和岗位的喜欢,提升从业意愿,是士官任职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涵义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秦攀博认为构成专业认同的有四个维度,其中认知是个体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情感是对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是个体在学习、择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际做法;适切是个体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的评价。在以往的研究中,毛兴永发现专业认同能够有效预测职业决策困难,其中情感因子预测力最强,其次是认知因子。

从业意愿是学员愿意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任职岗位工作的意向。有关研究发现求职意向是求职行为的最强预测因素,因此从业意愿就成为士官学员毕业后选择岗位任职的关键因素。

二、士官学员专业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士官学员的专业认同程度和从业意愿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学员毕业后对所学专业工作岗位的喜欢和热爱,有必要进行专业认同感的提升。

(一)认知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对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提升专业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基础。个体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其把本专业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一方面,当学员对专业的了解较少时,就会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无法调动内心的激情和热爱,因此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是形成积极认知的前提;另一方面,当学员接触的都是本专业的负面信息和群体时,就会对专业的岗位任职和发展前景进行消极评价,因此加大本专业的有关积极信息宣传和不断提升岗位任职的是程度是成积极认知的关键。积极的专业认知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提升专业情感和学习效果,以至于毕业时选择本专业岗位的意愿就会更强烈。

(二)情感认同对从业意愿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发现情感认同受志愿填报、是否从事过本专业的影响,是从业意愿提升的核心因素。也就是说,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和接触、主动选择本专业、在专业学习中体验到更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都能增强其从业意愿。曾经从事过本专业的学员对专业的态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他们一般会带着问题和困惑来学习,增加了对本专业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会带动学员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常也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从而增加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强化学员的积极情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会被逐渐调动,从而逐渐内化成对本专业的热爱以及毕业后从事岗位的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士官学员是否选择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还要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大多数士官学员在毕业时即面临走留的选择,这也是决定他们是否选择相关岗位的主要原因。士官任职教育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多是属于部队的特殊专业技能,不能和地方的行业接轨,留在部队发展才有可能从事所学专业,但同时要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单位编制、本专业人员的多少等,要想一直从事本专业还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培训、考取资格证书,这个过程中又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同时许多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环境的认知和自身的发展规划,权衡利弊之后往往会做出退役的选择,因此能够主动选择从事本专业并能真的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学员数量是很少的。

三、增强士官学员专业认同感和从业意愿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培养和保留专业士官人才,士官院校要和基层部队紧密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提升士官学员对本专业的认同,形成良好的从业意愿,增强技术士官主动学习的兴趣、留队任职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思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士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增强学员的专业认知认同感

1.学校加强特色专业的宣传,使学员在报考前就全面认识所选专业,学校在网页、杂志、报刊的宣传除了概括性地呈现学校整体情况之外,要着重设置专业的介绍,详细地介绍所设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学员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而且能让他们更容易做到专业与个人匹配。

2.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认同教育,提升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感。学员入学后,院校要结合学员的整体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更加针对性的专业认同教育,引导学员全面正确的认识所学专业在学校、基层部队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使学员对专业岗位和前景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3.基层创设相应专业任职氛围,增强学员学习和工作的衔接性。基层也要积极鼓励那些曾在技术岗位上任职的战士报考相关的专业学习,并尽量安排实习学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实习或任职,增加报考专业的针对性和学习工作的衔接性,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学员的专业情感认同感

1.基层形成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视氛围。专业技术士官队伍是基层部队的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基层部队要真正形成尊重和重视专业技术敢为人才的环境和氛围。使学员在报考前就能切身体会到技术岗位的重要性和在基层部队的地位,从心中形成愿意报考并且愿意从事本岗位的强烈愿望,形成对专业的积极情感。

2.学校以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转变任职教育模式。学校需要转变士官学员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管理型”士官学员培养模式转变为“岗位型、技能型、实践型”,为部队培养更多岗位急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也可以缓解士官学员退役后的就业压力,从而增加他们对自己专业的信心。

3.基层不断提升技术岗位任职士官的待遇,坚持公平选人。基层技术岗位的人才选拔要本着德能优先、有能力者居上的原则,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技术士官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并不断提升岗位待遇和后续培养,增强其对专业的积极情感和在相关岗位任职的意愿。

总之,加强士官学员对所学专业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就可以带动其行为认同和适切认同,提升对相关岗位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从业意愿,为部队培养和留住优秀士官人才做好准备,为士官队伍建设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ZHong wei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f demand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Cultivating the compound talents who proficient in marke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good English skills becomes the latest requirements for market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market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teaching,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d scheme and the suggestion of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marketing major colleges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rket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使一线劳动者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向中高端发展。过去,高职学校对毕业生的定位是套一身蓝工作服的产业工人;现在,高职学校要转变观念,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单纯的英语基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专业英语在高职院校风起云涌,逐渐形成了公共英语课程和个别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并存的状态。这种课程设置的转变是及时的,是符合高职教育指导精神的。比如,市场营销专业英语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都已开设,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英语课程过多地沿用了传统的中国式英语教学模式,过多地普及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口语方面的培训,学生基本没有交流能力,这也与市场营销今后的发展趋势相违背,对学生就业形成困难。这种脱离市场导向的营销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极大地浪费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营销专业英语教材过于理论化

市场营销英语是一门专门用途的英语,它既有普通用途英语的特征(使用英语词汇,遵循英语语法,体现英语思维),又有自己鲜明的专业特征(呈现大量专业词汇,包括缩略语),课文以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为载体,一般先提出概念,再进行论述,这导致市场营销英语的课堂教学较为枯燥,学生兴趣不高。目前大多数的营销专业英语方面的教材,程度过深、针对性不强,不能贴近实际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由于教师不能完全违背教材进行教学,于是课堂变成了简单的英翻中和中翻英,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从而在上课初期就出现畏难情绪,进而产生厌烦心理,最终从根本上加大了教师授课的难度,导致课堂效率很低。

2.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的生源关系,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在笔者所教授的90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中,真正对英语感兴趣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数量大约只有20多位,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高中甚至初中水平,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音标都读不准。通过对学生上课回答教师提问的反应和笔者对教授营销课程老师的调查访问发现,其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待学生进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时便被薄弱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所阻碍,从而影响了深入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效率,这给教师教授市场营销专业英语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困难。

3.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师职业素质能力薄弱

营销专业英语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专业功底,而且也要有很高的语言要求。而现阶段多数教师不能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这对教学形成了障碍。与此同时,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在于培养具有语言加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所以授课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但现阶段大多数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无暇参与企业经历工程,这也成为现阶段该课程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之一。据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担任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要么来自不知晓营销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师,要么来自英语较好但不会英语教学的营销专业老师,真正既懂营销专业又能胜任市场营销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很多教师营销实践教学能力及英语教学设计能力薄弱,相当多高职营销专业英语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的学习始终被动的处于枯燥的讲解和应试中,语言的应用型、交际性本职特征无法实现,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市场营销专业英语课堂枯燥、无聊、缺乏吸引力。

二、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

1.遴选合适的营销专业的英语教材

由于目前市场中绝大部分的营销专业英语教材基本都是普及营销专业的理论知识,教材中所普及的专业性生词与难句太多,这样的大阅读量对于学生来说客观上确实存在难度,笔者在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教学困难,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补充了“销售英语口语”,每堂课分不同的情境大约讲授半小时的销售英语口语,通过把学习难度降低,又把学习实用性增强,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市面上可借鉴的有关营销专业英语口语的教材很多,结合学校所要求的传统教材,这样能大大提高营销专业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2.基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薄弱,课堂教学应降低难度,提高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笔者在营销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非常薄弱,甚至连最基本的音标都读不准。于是,我在第一堂课就是教授学生48个国际音标,扫清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并且在此之后的每一堂课,都会花五分钟时间通过认读单词强化学生对音标的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仅仅是对课文的简单翻译,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比如恰当地增加情境模拟等口语化训练,增强营销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当然,完全摒弃教材也是行不通的,教师应挑选每个单元中难度适中的文章进行讲授,每篇文章讲授的速度不应只求快,还应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朗读并翻译,以任务引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也能暴露出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及时进行纠正和巩固。

3.教师应自学更多的营销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进行情境模拟式教学

篇12

在谈到如何通过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建设?先要明确外语教师对医学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自然生长阶段,绝大部分整体实力较弱,缺乏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各学科没有形成明确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更谈不上独树一帜的特色学科。以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更好的提升学校竞争实力,提高学校在教学界的地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着力点。如何通过外语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提升来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呢,提出下列几点建议:

一、通过转变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质量 加快学校建设

教学观念的转变,能改善教学的质量,并能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要关注方向,上述已经提到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这导致了很多时候,学校和教师一味的关注于学生的职业证书或者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把握。要想要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就必须扭转这些错误的观念,外语教师尤其要先扭转自身的认识,才能促进这个学校扭转这种现状。将自己的教学角色调整为不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的传播者、讲授者,要将英语转变成是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电影,小品等等有趣的教学方式,在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呈现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比如学习国外医学类的趣闻轶事,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明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教学效果是外界检验学校实力的一个标准,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灌输学生学习理念,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有所提高与进步,让家长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肯定。无疑是学校教学实力的实际体现,理所当然也顺利加快了学校的建设的进程。

二、督促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提高学校建设的教研水平

我校设置有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助产、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 7 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紧跟国际的发展,这也就需要学习国际的优秀专业水平。教师必须紧跟上时代教学的步伐,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除了获得与专业化发展阶段相配套的教育文凭与证书、具备相应的教育资格以外,还要掌握与自身相关的专业技能。要以这些专业作为学校建设的基石,就要求教师有阅读国外原著的能力,在阅读各类国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医学硕果等等,并将它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教授给学生,教师不断的努力进取,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师资素养代表着学校教学水平的最直观反映,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能迅速提升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三、让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与学校建设共同进步。

学校承担着对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职责。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读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激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提升教学质量,这个质量是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学校必须时刻为教师考虑,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教学设施。而针对教师面临的各种生活工作问题,群策群力,把教师的利益放到学校全局工作当中去考虑,去定位,去落实。学校内部也要实行竞争制度,制定骨干教师的培养计划,根据教师的现状和不同发展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拥有机会和空间,帮助教师从新手走向成熟,为教师提供情景化、可操作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专业发展的环境。同时要拨出一定的经费,奖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优秀者。为教师建立独立的教师成长档案袋,作为已经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办法,成长档案袋能记录教师所有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详细情况,有助于教师和学校了解教师的专业学习动态和进步,尽快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全面推动学校建设,让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共同实现。

四、以全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来促进学校建设发展

教师单独的学习是无法迅速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要加速建设发展,就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全面发展机会。学校将教师组合成对,将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结对,相互交流不同的教学方法,将骨干与普通教师结对,共享正确的教学方式;或者松散式,教师灵活自由结对或临时结对,谁有一技之长就拜谁为师。通过校际合作,既为基层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又学习、借鉴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锻炼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可以聘请校外各界知名教育人士举办系列讲座,每学期开设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讲座,请专家来传授公开课,让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借鉴大师的经验,进而从他们的专业发展历程来剖析哪些是可以复制的教师专业发展知能,提升理论水平,拓宽教学视野。而外语教师,由于所涉及的是国际化语言的教学,就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了解目前与医学相关的英语教学知识,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篇13

目前,我国的M.D.主要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培养两种方式,后者还包括临床医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在职学位申请。八年制毕业生授予M.D.始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学生人学(高考)分数均较高,人学后在综合性大学接受1-2.5年的医学预科教育,然后再进人医学院(部、中心)学习医学,学生攻读学位的时间是八年,八年中无需参加大型的选拔性考试;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五年制毕业生’五年制学生人学(高考)分数均低于八年制学生,人学后一般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完成本科教育,然后参加研究生人学考试,录取后攻读学位,其攻读学位的时间至少10年(含本科教育时间)。可见,虽然同是M.D.,但学生来源不同,在读期间的教学安排不同,获得学位的时间、难度也不同。

二、影响M.D.培养质量的制度因素

影响M.D.培养质量的因素有多种,本研究从文化-认知制度、规范性制度、规制性制度方面具体分析对M.D.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

(一)文化-认知制度

文化-认知制度是指在特定文化氛围中基于视若当然或共同理解的一些认知。影响M.D.培养质量的文化-认知制度主要是人们对M.D.培养方式和应具有的水平的认知。这些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人们一方面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专业学位实施之初,质疑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的M.D.是否能称为博士,近些年又质疑八年制毕业生是否是M.D.);另一方面对M.D.临床现实技能培养的过多关注,弱化了学生基本科研思维、意识及宽厚基础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当时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均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即Ph.D.),博士生的培养重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轻临床工作能力培养'这形成了人们对博士培养的认知。1983年12月卫生部、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对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M.D.的雏形)的培养进行改革并在少数院校进行了试点。199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作为开展专业学位试点的基础,对M.D.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临床轮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不是科研训练来完成,这形成了M.D培养的新认知。

专业学位实施之初,人们对原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研学术训练为主的认知,使M.D.并不被认可,因为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Ph.D.的培养方式和标准来衡量M.D.,尤其是学位论文,得出M.D.论文创新性不强、深度不够,进而得出M.D.质量不高的结论某大学研究生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的负责人说大家还是比较认(可)之前的博士(Ph.D.),临床型博士(M.D.)的要求(指科研和论文)偏低了……专业学位实施的头几年,很多学校都打擦边球,授予学位时,写的是临床医学博士(Ph.D.),而不写专业学位(M.D.)。”这从历年授予M.D.的人数并不多可以看出,虽然通过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M.D.从1983年就开始小范围试点,1997年试点院校扩大到23所,但表1中1996-2002年的中国M.D.授予数基本上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M.D.授予数,且远远小于Ph.D.授予数。

近些年,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的M.D.不断增多。他们“能马上进科,而且一进科就能干活”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也因其攻读较易、就业和收人较具优势而备受学生青睐,通过临床轮转培养M.D.的方式逐渐被认可,由此逐渐形成了有关M.D.培养的新认知。访谈中有专家就提到:M.D.培养以临床轮转为主,过多关注培养学生临床现实技能,弱化了他们基本科研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将来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后劲。进人21世纪,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增多了,学生数量也增多了,早期人们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转移到八年制学生上,认为八年制学生的临床轮转时间短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M.D.,因此,八年制毕业生作为M.D.质量肯定不高。访谈中,有博士生就说“八年制比我们少转(临床轮转)那么多时间,比我们差多了,凭什么授予博士学位?”从历年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上的讨论也能看出这种质疑和担忧。由此,一些院校大量缩短医学预科教育时间以增加学生临床轮转的时间。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医学预科教育及综合性大学的熏陶为其打下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实际上不论是早期的质疑还是当前的质疑,其实都与人们对M.D.培养认知的偏差有关,这种认知的偏差又源于规范性制度的不适宜或缺失。

(二)规范性制度

规范性制度是表现为合格证明或资格承认的一些制度。影响M.D.培养质量的规范性制度主要是有关其培养要求和授予标准的制度。现实问题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学位授予标准的不适宜和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要求和授予标准的缺失,由此导致人们对M.D.培养质量的质疑,并导致M.D.培养过多关注临床轮转时间而非临床轮转质量。

现行的M.D.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由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研究生采取“分段连续培养、中期考核筛选、择优进人第二阶段、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培养。学位授予标准为申请者“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对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应具有的临床工作水平的规定为“达到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而按照2005年《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的规定为“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本专科主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技术,熟悉门急诊专科疾病的处理、危重病人抢救,能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能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并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但实际上,很难准确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上述要求,因此,人们往往以轮转时间作为评价标准,也就是学生需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3年和第二阶段2年的轮转,实际上M.D.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访谈中,很多受访者就提到现行的M.D.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应该进行修订或重新制订’认为不应该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纳人,而且学位授予标准中临床能力的评价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不仅要关注临床轮转的时间还要关注临床轮转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M.D.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没有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做出规定。2004年教髙函[2004]9号要求八年制医学教育试办皖校的教学计划,按《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基本要求》、《八年制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均另发)自行制定,但至今二者均未下发。有关八年制医学教育的规范性制度的缺乏使人们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的学位授予标准来衡量八年制毕业生,觉得八年制学生临床轮转时间较短,达不到授予标准,导致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M.D.质量的质疑,也导致八年制医学教育因延长后期的临床轮转而影响了学生宽厚基础的形成及后期的发展潜力。

(三)规制性制度

规制性制度是表现为政策、法律、规定等的制度。影响M.D.培养质量的规制性制度主要是指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

1.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它们对M.D.培养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对M.D.临床能力培养的制约。

1998年通过的《医师法》,未有文字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做出规定,也未对参与者所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定,使得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成为事实上的违法行为。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就医疗事故的范围、鉴定、赔偿和处理作了详细的规定,但该规定却深受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影响,因为后者将医疗纠纷侵权诉讼纳人举证责任倒置范畴。也就是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如果要告医院,再不用为找证据而犯愁,医院有责任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发生医疗过错,如果医院拿不出证据,法院将判医院败诉,并赔偿患者损失'如此一来,被《医师法》置于事实违法状态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更是雪上加霜,教师或医院为了规避风险,必然减少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医学生或毕业生的实践机会,学生的临床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变得更加艰难。

2008年8月18日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对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临床教学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的涵义、功能、义务、责任等,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合法性给予了确定,弥补了《医师法》在这方面的欠缺。但其第十一条“在安排和指导临床实践活动之前,应尽到告知义务并得到相关患者的同意”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继《医师法》后,对临床实践教学产生很大制约的规定。这一规定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门槛”,使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学习成为有法可依但却不具有操作性的活动。因为患者对医学生并不信任,一旦被告知’很多人将不可能同意“被实习”,使很多学生实际面临床实践机会的减少,最终导致临床培养质量的降低。而其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医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时要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来进行操作。

访谈中,临床医生和在临床工作过的管理者都说,这样的要求临床上很难做到。事实上医院限于人力物力,不可能长期给处于临床轮转学习阶段的实习医师,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长学制医学生的后两年一对一地配置带教教师;而且,医院也明白,如果不放手让这些人诊治病人,他们的临床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也无从谈起;也因此,这些无证医生们随时都可能在工作中触犯《医师法》。

虽然《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对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合法性进行了有条件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医师法》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其对患者知情同意的规定却不可避免地提高了医学生的临床实践“门槛”。而且作为部门规章,《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也不可能消除医院和医生对可能触犯《医师法》的忧虑,因此,在临床轮转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会慎之又慎’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提髙必然受到不利影响。

2.国家有关政策主要指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政策。前者主要是减少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机会,进而影响了学生临床能力的养成,后者主要影响了研究生培养方式的M.D.的生源质量。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出台,高等医学教育的扩招使原本并不充裕的医学教育资源更趋紧张。而作为基于实践的临床医学教育而言,学生的增多意味着学生临床实践机会的减少,也意味着培养质量的降低,这已为人们所认识。访谈中某受访者就提到:“以前,解剖课学生4人一具尸体,每人都需要而且都能动手’现在8人一具就不错了,有些学生几乎可以不动手就‘学完’解剖课。”这显示了教学资源紧张对基础医学教学的影响,实际上教学资源的紧张对临床教学影响更大。按照1983年《关于培养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试行办法》的规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医学院校、医疗和科研机构须“能为每名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M.D.的雏形)提供八至十张专科病床”才能招收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研究生(M.D.)。按照1986年《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试行办法(西医)》(早期M.D.培养)的要求,培养基地要“能为每个研究生提供5-8张本学科的病床”。时隔3年,对培养基地可供病床数的要求在降低。后来有关文件几乎不再提及床位数的问题,因为不论是制度的设计者还是制度的执行者对床位数不能达标都心知肚明。2008年政协委员的提案“医生培养制度须改革”中指出,扩招导致医学毕业生过剩,已经超出临床负荷,很多新医生缺乏临床实践,导致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频增。只有1448张床位的医院,每年要接纳1400至1600名的医学毕业生和进修医生,住院医生的平均管床率^常低,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毕业生尚且如此,何况在校的不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学生。

2009年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115>,这势必对M.D.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某地方院校研究生院院长坦言近几年我们省为了完成国家计划(指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将硕士专业学位的指标大部分交给我们完成,为了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我们巳经从原来年招300人变成年招500人,质量肯定受影响。”这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论是自身攻读M.D.,还是在临床上指导实习医生,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M.D.的培养质量。访谈中,研究生导师和很多研究生院管理人员都反映近些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不佳,一些医学院校的学生明显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训练和培养,综合素质堪忧。

影响M.D.培养质量的三种制度因素中,规范性制度是核心,但规范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则受到既有文化-认知制度和规则性制度的制约,规范性制度的确立又会逐渐影响文化-认知制度。

三、提高我国M.D.培养质量的建议

鉴于目前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或提髙M.D.的培养质量,应对M.D.培养有正确的认知,规范培养制度,修订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

(一)促进对M.D.培养的正确认知

国际上M.D.是对行医者资格的认可而在我国专业学位在本质上是学术业务等级的标志,而不是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前提条件[1\要提高M.D.的培养质量,就需要对M.D.进行正确的定位,形成正确的认知,即M.D.培养属学校教育,以课程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给学生的是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培养的是学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工作的良好潜质,而不是现实的职业技能【1]。M.D.的培养需要临床实践,但此临床实践不同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不以现实的临床技能培养为核心,而是以学生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为核心,以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精神的养成为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规则性制度的约束所带来的风险。同时,M.D.的培养还需要以培养科研思维和意识为主的科研学术训练,以及宽厚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和相关的熏陶,以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高水平临床医生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规范培养制度

现行的M.D.培养制度内部差异较大,规范培养制度十分必要。有学者提出:逐步从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中减少直至停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将M.D.的培养改为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完成W81,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过需要改革和完善目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访谈中很多医学院校的负责人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归结起来理由如下:(1)有利于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生源,并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具有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增强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探究生命的能力,提高未来医生的综合素质。访谈中,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的受访者都提到八年制学生综合素质较高。(2)有利于提高五年制本科教育质量、解决医学专业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因为欲从事医生职业的学生不会因为考研而不得不放弃后期的实习,他们将完整地完成他们学程中的培养方案,而且通过制度设计,优秀的五年制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点可以转人八年制医学教育攻读M.D.。(3)有利于改变毕业后教育培训基地招不到优秀学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的状况m,使临床医生现实技能的培养完全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来完成,降低法律风险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并加强对患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