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医学教育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5287
国内刊号:61-1317/G4
邮发代号:52-11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1.融通式激励,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
2.勉励式激励,这是体育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
3.参与式激励,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
4.期望式激励,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约,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5.宽容式激励,课堂上,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
6.影响式激励,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
篇3
2.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通过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绘画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使其掌握不同的绘画技能。有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可以解决一些教学演示中的难题。如在《原色和间色》一课中,仅仅让学生了解间色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那就是把色彩的调和简单地理解为做数学题目了。而这恰恰是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美术课是一个求异的过程。我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渐变编辑器把前景色设置成蓝色,背景色设置成黄色,然后填充到新建文件上。再用吸管工具在文件上移动,在信息面板中就可以观察到位于鼠标下面的像素点的色彩信息。在图像上单击某一点,即可选择该点的颜色作为前景色,然后把前景色填入预先设置好的文件中,这样反复进行取色、填色。通过这样的方法演示让学生明白间色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千千万万种。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用颜料进行调色演示,学生很难用肉眼区分色彩间的微妙变化。
3.电脑绘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电脑十分普及的今天,我们教育培养孩子当然也要让孩子更快地接触电脑。同时电脑也是一个绘画的好帮手,使用起来比较容易,也不会弄脏手和衣服,并且因为可以很快地修改、更新,画画过程中可以多一点大胆的尝试。Photoshop和Flash是两款不错的软件,绘画的工具有铅笔、刷子和喷枪,还有丰富的笔触和滤镜等。孩子只要简单地了解一些工具的操作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可以利用这些绘画工具自己画,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甚至是自己的照片进行编辑和修改,制作成卡片或日历,作为礼物送人,这样显得有个性又很有意义。此外,还可以利用Flash或Swish软件进行电脑动画制作。动画因为其夸张的形象、幽默的对白、丰富的视觉想象力和离奇的剧情受到很多人的欢迎。我们只要教会孩子利用这些软件的方法,孩子的创造力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提高了。
4.博客、QQ空间作品展示,交流的又一平台
篇4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毕业时被分流出来的群体,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失落和自卑感强。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贪图玩乐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进入职业学校前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训斥,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人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上进心不强,求知欲不高,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尽管经过教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差和心理障碍不能排除,学习兴趣和效果始终无法提高。
第二,惰性和厌学心理普遍。学生到了职校后,很多人不能主动地吸取中考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思想上仍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职校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内容更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适应了,一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会出现行为上的懒惰,经常迟到,上课时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趴在课桌上打瞌睡,有的甚至讲废话以消磨时光;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厌学情绪严重。即使有少数想上进、想学习的学生也因为人数偏少而形不成气候,致使少数原本想学习的学生也因意志薄弱或没有学习的大氛围而与一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混杂在一起,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掌握国际贸易术语的知识对于外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基础的要求,而且能否掌握该部分的内容还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后续内容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所以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来进行教学。比较,就是寻求众多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差别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人们认识事物、说明问题、辨别正误、决出高下、解决疑难的一种最普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以《常用贸易术语》为例谈一下比较法在教学的尝试。
一、横向比较法
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种贸易术语相应知识点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的方法。
在国际贸易中,FOB术语是经常使用的主要贸易术语之一,其他贸易术语的学习都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FOB术语下买卖双方的责任、风险、费用进行比较,其目的是了解双方的责任、风险、费用,探索其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知识点是相对的。
二、纵向比较法
纵向比较法是将不同的贸易术语价格、风险、费用、责任进行比较。
对于不同的贸易术语如果一个一个讲解,学生的记忆负担过重,一味照本宣科,学生必然会觉得乏味,也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与意义,但如果把上述教学内容与FOB比较来进行教学,效果就不同了。具体操作如下。
1.投放FOB图(图1)
图1 FOB术语图
2.引导学生回忆
回忆完毕,笔者让学生发表意见:如果卖方自己想要租船订舱和办理保险?那要用何种术语呢,为什么?结果是?于是又投放了CIF术语图,如图2所示。
图2 CIF术语图
3.引导学生思考
卖方自己想要租船订舱和办理保险,要用CIF术语。那如果是内陆地区义乌交货的话,应采取何种术语更合理呢?此时,引入CIP术语,如图3所示。
图3 CIP术语图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回忆FOB知识,能很快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区别。当学生找出区别后,教师向学生简单叙述知识,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卖方,在出口业务中,采用何种术语更合理?由于有了前面深入彻底的比较,学生的思维随即被调动起来,兴致与积极性也被开动起来。通过以上三张图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很快地理解术语这些抽象的知识。
三、类似比较法
类似比较法就是把同一类术语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1.对适用于同一运输方式的同类贸易术语进行比较
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这6个术语的知识点框架了然于心,而不是分割成每一个单独的个体来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其中的不同点,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掌握术语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实际业务中熟练运用。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常用的三种术语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 FOB、CFR、CIF异同点
相
同
点 1.装货、充分通知 1.接货
2.办理出口手续,提供证件 2.办理进口手续,提供证件
3.交单 3.受单、付款
4.都是装运港交货,风险、费用划分一致,都是以“船上”为界
5.交货性质相同:都是凭单交货、凭单付款
6.都适用于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
不
同
点 FOB 租船订舱、支付运费(F)
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I)
CFR 租船订舱、支付运费(F) 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I)
CIF 租船订舱、支付运费(F)
办理保险、支付保险费(I)
2.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进行比较
同类事件的比较,容易简单化,学生只对一些表象进行比较,缺乏全面、系统、深层次的分析比较,这就要执教者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见表2。
表2 FOB、CFR、CIF与FCA、CPT、CIP异同点
不同点 FOB、CFR、CIF FCA、CPT、CIP
运输方式 仅适用于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 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
交货点及风险、费用转移界限 交货点均为出口国装运港,风险和费用的划分则以装运港装上船为界 交货地点应视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的约定而定,风险和费用则于卖方将货物交由承运人保管时转移至买方
装卸货费用负担 通过价格术语的变形或合同的具体规定来确定 装卸货费用均由支付运费的一方承担
运输单据 卖方一般提供海运提单 卖方提交的运输单据因运输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运费负担 运费主要是指装运港的海运运费 包括从出口国指定地点到进口国指定地点中间可能涉及几种不同的运输方式
保险的内容 主要涉及的是海洋货物运输保险 涉及各种运输方式下的货物保险
术语后地点 FOB+装运港、 CFR+目的港
CIF+目的港 FCA+装运地、 CPT+目的地、CIP+目的地
相同点 均属于装运合同。卖方保证按时交货,并不保证按时到货。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四、专题比较法
专题比较法就是对11种贸易术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11种术语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各种术语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见表3。
表3 国际贸易术语比较图表及常见术语表
组 别 共同特征 术语名称 交货地点 风险转移 运输 保险 运输方式
E组
启动术语 卖方责任最小
买方责任最大 EXW
(工厂交货) 卖方处所 货交
买方时 买
方 买
方 内陆交货
F组
主运费
未付术语 买方订立运输合同
支付主运费
合同属于装运合同 FCA
(货交承运人) 交承运人 交货时 买
方 买
方 各种运输
FAS(船边交货) 装港船边 交货时 水上运输
FOB(船上交货) 装港船上 装港船上 水上运输
C组
主运费
已付术语 卖方订立运输合同 CFR
(成本加运费) 装港船上 装港船上 卖
方 买
方 水上运输
支付主运费 CIF(成本加运保费) 装港船上 装港船上 水上运输
合同属于装运合同 CPT
(运费付至) 交承运人 交货时 各种运输
风险划分与费用划分点分离 CIP
(运保费付至) 交承运人 交货时 各种运输
D组
达到术语 卖方将货物运送到目的地 DAT(目的地或目地港集散站交货 交承运人 交货时
卖
方
卖
方 各种运输
承担货物运输到该地的一切风险和费用 DAP(目的地交货) 交承运人 交货时 各种运输
合同属于到达合同 DDP(完税后交货) 交承运人 交货时 各种运输
这样的比较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五、比较法在贸易术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贸易术语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术语知识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从有它们共同的责任义务中找出它们各自特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依笔者看来,比较法在贸易术语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比较,有利于区别术语的异同,找出变化规律
不同的贸易术语名称不一,还有多种多样复杂的知识点,但静下来分析,也发现各种术语都具有自身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如常用贸易术语FOB与CFR,最大的不同点是主要责任卖方租船订舱并支付费用的责任方是谁。我们可以比较这两个贸易术语的价格构成、风险、费用及责任来得出异同,同时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的知识点是相同的。
2.通过比较,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教材中的有些教学难点,是可以通过比较法来解决的。如讲FCA、CPT、CIP术语时,就可以将它同前面讲过的FOB、CFR、CIF做比较。通过比较这两组术语,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计算,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两组术语的优缺点。
3.通过比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就必须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可比性,否则就无法比较,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对所要比较的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寻找可比的内容,例如引导学生FOB和CFR,FOB和FCA等进行纵向或横向之间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们能更好地认识各个术语的特点,防止相似的知识的互相混淆或张冠李戴。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各种术语之间的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较为系统地掌握术语。
总之,术语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到理解的过程,比较法是打开术语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在初步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认同各种术语,加深对各类术语的理解;可以改变被动、死记的学习方式,敢于从不同角度分析术语,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际业务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在汲取各种案例的同时,形成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想法。因此在贸易术语教学中,正确、有效地使用比较法势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爱芹.谈历史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7).
[2]徐海霞.对比策略在中职国际贸易术语学习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2012(3).
篇5
及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大城市市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还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我国中小学属基础教育,是
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已
深入到学科领域,根据《纲要》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
数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改
革方面的敏感学科。这不仅因为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
不可须臾离开,而是它为我们理解和适应信息社会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为此,面对
21世纪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积极而稳妥地改革我国中小学数学教
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应积极进行探索研究,设计合理方案、
进行实验。
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发表后,十多年来,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围绕中国
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提出的: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评价”五个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扎实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后我们
数学教学研究会应该在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我国国情出发,
借鉴外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围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把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水平,为我国
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即将跨入的2l世纪,是信息社会,也有人称之为计算机时代。信息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有
赖于高新科学技术和高的人才素质。适应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培养的人要与信息社会的发
展相适应。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是下世纪初叶和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用什么思
想去教育他们,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去武装他们,是需要认认真真考虑的问题。信息社会预
示着“数学所处理的是科学中的数据、测量、观测资料;是推断、演绎、证明;是自然现象、
人类行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意味着信息社会对人们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提
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从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合理教
材结构的建立,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诸多方面进行研究。我们研究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研究
课题,共41个细目,作为今后几年研究的重点。希望各盛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组织广大
中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探讨研究,取得积极成果。
下面就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些介绍;对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若干
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二)
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普通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均
属基础教育。前者为义务教育阶段,后者为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初中,已从1993年秋季开
始执行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并同时使用
根据新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这份大纲是历时五年多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制
订的。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精选了社会对数学的一般需要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的最基
本、最有用的代数、几何和统计初步等的知识。以及与学习其他学科相配合的知识,适当拓
宽了知识面,降低或减弱了某些知识的理论要求,使课程教材内容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数
学素养,体现义务教育的宗旨。根据大纲编写的初中数学教材,重视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
法训练和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从整体来说,《大纲》和据此编写的教材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初中义务教育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程教材有待改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传统内容,如代数中的式和数的运算,
可进一步考虑精简或降低要求;有些应用较广泛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如向量、变换、概率统
计等应适当加强,需要探讨为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或用它来处理传统内容。在应
用数学意识和联系实际方面应适当加强,在知识呈现方面,如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
程应作改进,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初中平面几何,就现行教材而言,
一些繁难的证明题嫌多,而且今后很少用到,有的题目要求偏高,应进一步加以提炼。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是在1978年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经1983年和1990年两次调整后的
内容。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现行普通中学数学计划调整意见》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数学
教学大纲》(修订本),又进一步将所列内容分为“必学”、“必驯和“任驯三类,并明确规定
“必学”内容为“会考”与“文史类高考”命题范围。这样,经两次调整,将1978年课程
教材中的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概率、逻辑代数、微积分初步等教学内容,有的作了精简,
有的改为“选学”,而“选学”内容由于高考不考,形同虚设,从而使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教
材又回归到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缺少近现代和应用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内容显得陈旧、知
识面窄,加以在教材结构和内容呈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适应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在国家教委正在研究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调整方案,并组织力量研究制
订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将分阶段逐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教育水平,并分层次和不同要求
进行科学安排。
二、改革中学数学课程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这里,先引用两份资料。其一,根据1993年《中
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所载统计资料,我国普通中学的初中,大部分在农村。l993年我国农
村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3.5倍,县镇初中学生数约为城市的1.4倍;两者相加,约为城
市学生数的4.9倍,近5倍。高中则是另一种情况。城市高中学生数约为农村的1.8倍,
县镇高中的学生数约为农村的2.7倍;两者相加,约为农村高中学生数的4.4倍。
当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毕业生为11341743人,升入普通高中的仅有2283351人,约为初
中毕业生的五分之一。当年,高中毕业生为2317127人,升入高校本科和专科的为924000
人,约占当年高中华业生的五分之二 。(上述统计资料,均未包括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函授
大学等)上述情况,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有所变化,变化快慢,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应
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促进变化快一点,以利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三)
其二,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1992年“教育
进展国际评估组织”IAEP发表的报告,在21个参加数学测试和科学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
我国13岁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为80%,名列第一。但在科学测试中,成绩却位居第15位,
处于下游状态。
上述两份材料,启发我们考虑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现实,展
望未来,积极稳妥地进行改革,二要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教学扎实,几何、
代数的训练要求严格,解题训练较多等长处,研究我们的不足,如数学教学与其他科学联系
不够等,加以改进。
下面提出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数学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
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而这种变化在一定时期又应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这里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即将跨入的21世纪,随着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总体来说,对学生的数学
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方面已有很多著作和文章在更广泛和深度上有所论及,不再重述。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一方面要在基础知识、基本训练方面为学生
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具有探索和创造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具有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行为等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论证和评估。前者有我们的长
处,又是后者赖以发展的基础;而后者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不足,今后应
大力加强。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育要改变单纯知识传授而忽视应用的旧观念,要把传统有用的数学基础
知识同应用较广泛的新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其二,中学数学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努力做到把升学和全面
提高教学质量统一起来。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思想一直困扰着有些学校
的广大师生,增加学生负担。例如高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课程,提前一年结束,剩下的时间围
绕模拟高考试题、进行高难度的题型训练,大搞题海战术,以应付高考,争取跨越“独木桥”。
初中升高中有的地方也仿效高考的办法,余波所及,有的小学也不平静。这种“应试教育”
思想几经批判,也没有解决,或者说在某个时期表面上解决了,实际是“越演越烈”。这有
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有教育内部的压力,这里不多谈。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初中毕业生升入
高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要就业,而且出路是比较广阔的。现在
应该下决心把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轨道上来。否则,势必使
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沿着错误的轨道形成恶性循环,有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不利于面向21
世纪人才的培养。
面向21世纪深化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四)
(二)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教材内容。信息社会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使中学数学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关键在于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教材内
容。我们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针对我国现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个方面
研究课题中,有关课程教材的研究课题有11项。如教学内容的选定、组织、重点的确定应
当用什么思想和观点指导;新教学内容如离散数学、集合逻辑、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等
在中学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传统数学教学内容的精癣提炼与改革,特别是几何教学
的改革;数学应用与应用数学;能否用一种统一的综合结构取代代数、几何分科;数学课程
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切实从本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从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水平及设备条件;要研究良好的教
材结构;要根据学生就业和升学的不同需要,研究课程的类型与水平,统一性与区别化。总
之,要想想需要与可能进行可行性改革论证。
(三)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课程教材的分段和衔接。当前,我国普及小学教育和普及初中教
育并存。因此,数学课程教材,各自作为独立教学阶段,完成一 定教学任务。到本世纪末,
我国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发展看,小学作为独立教学阶段的意义将发生变化。小学
阶段的课程教材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组成部分。为此,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相衔
接的问题及合理教材结构的建立应及早进行研究和探讨。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中学数学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党的以来,由
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使我国中学数学教师队伍政治和业
务素养有了很大变化和提高,保证了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使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获得大面积丰
收。高中的数学教学也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地区的情况有不少差异,同
时教师队伍又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有些地区还相当繁重,
应当从政治、业务修养和实际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另外,有一种情
况也值得研究,即在教师授课的安排上,有的地方把教学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安排在最后年级,
名曰“把关”。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前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不扎实,就直接影响到
最后一个年级的教学。现在有的“把关”教师用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进行查漏、补缺工作,
篇6
一、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二、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篇7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数学教学从单一的教学逐步入声、图共存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快速走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它必将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摘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效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究教学的平台,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主体上来,而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享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1]孔令军、赵红革浅谈数学实验教学数学通报,2004.8
[2]王尚志,初中数学知识应用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做到“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爱国教育。
新人教版教材中,在一些教学情景主题图中就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素材,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的点拨、引导、拓展,就可以对学生适时的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很多处的主题图就出现国旗的内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40页中《比例》的第一课时,就出现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向人们展示的是国旗。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0页中《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材同时出现了三个不同场景升旗时的国旗;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70页《整理与复习》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出现了两个不同场景的国旗,国旗体现的时间为2012年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运动员的内容。又如:在教学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7至19页的100以内的减法时,教材的主题情景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前5名,中国代表团获金牌数第一名。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科技能这么发达,运动员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是因为国家的富强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瞬间爆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习劲头更大了。
教学中利用一些情景图有机的进行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意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借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爱国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渗透爱国主义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能量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爱国主义熏陶。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周长》,学习圆周率时,教材中63页中的数学知识介绍――你知道吗?教师在教学时,使学生了解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
又如:在学习了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教材92页中的数学知识介绍――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借助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把爱国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借助生活实际,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笛是一门联系性极强的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摄取有关爱国主义信息,及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知识时,都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电脑、小轿车的数量进行对比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让学生再预计今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将获得的奖牌数进行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更对又要在北京举行的冬奥运会期盼的迫切心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又如:在关于教学读数、写数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到2015年底,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可爱,从而树立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长期任务,它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适时地、恰当地、有机地将中国传统的美德渗透在学科的知识载体中,做到自然妥贴,使学科内容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肓,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篇9
(一)美术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作用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既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可以陶冶的人情操。所以对于医学生来说,美术教育既可以提高直觉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同时也可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对于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美术教育对专业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
对于美术知识来说,不管是在专业知识的应用上面,还是在未来的发展上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美术的独特性可以在医学知识、技术训练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人体解剖》课程当中会出现很多图像,具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可以通过读图、识图来学习,而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只能通过背诵来进行知识的记忆与巩固。
(三)对医学生未来知识的储备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医学教育来说,不仅仅是重视学生的医学知识与技能训练,同样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对医学教育的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使美术教育与医学知识有效结合,既可以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在现在的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就开始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一些音乐、绘画的方式进行实践,其实践结果显示很好。
二、高职专医院校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高职专医学院校的美术课程也是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将医学知识与美术艺术完美结合,其没有得到有效结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言方面和学生方面等两方面主要因素造成的。
(一)教师在教学方面有待提高
对于专医院校美术课程无法有效开展的原因其一教师方面,教师方面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专业知识需要提高,教育的对象就是学生,学习质量关健在于教师的教学,对于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来说,教资力量太过薄弱,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学等等都不全面,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第二,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对医学院校的美术教育来说,教学过程中是要将医学知识与美术知识结合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找准两项专业的融合点。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专业基础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等等。
(二)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这一时期学生具备一定对美的追求,但是,审美能力、审美水平出现了一定偏差,导致学生对美过分追求标新立导、另类、新潮等等以破坏了人的仪表美、风度美,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失礼、轻薄的感觉,与美的标准、观念背道而驰。
三、美术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
要想真正解决专医院校美术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其首先要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来提高专业能力;可以参于各种学术研讨议,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考试、培训、表扬装励等等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美术教育是由培养审美感受和学习美术知识两部分组成,教师既要提供学习的资源,又要提供自由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兴趣来实现美感的培养。在培养美感的、教学重点的同时也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与讲解,从而实现对美术知识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
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首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对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教育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他们对于这些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仔细的感受和体验,与作品发生共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既可以促使学生树立理想的人格,又可以成为知识、技术、素质于一身的医务工作者。
四、总结
对于美术艺术来说,既可以净化心灵,又可以陶治情操。随着时代的改变,高职专医院校也将美术列入教学课程当中,可以更好的、更全面的发展学生,但是,由于教师、学生没有意识到美术在医学领域的作用,所以将美术课题忽视了。要想真正解决此问题,教师还要在不断完善自己、学生也要不断重视美术课题,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美学修养。
参考文献:
[1]齐亚力,吴晓非.与科学同行的医学美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
[2]谭明友.医学美术在医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4(04)
[3]张丽春,丁一,许维新.医学院校美育与医学美术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02)
[4]黄文,李红梅.医学美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1)
[5]阮鼎和,阮鼎勋.谈医学知识对医学美术工作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02)
[6]郭芸生,彭瑛.从信息传播与学科发展角度审视医学美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03)
[7]齐亚力,吴晓非.与科学同行的医学美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
[8]谭明友.医学美术在医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04)
篇10
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差异、基础和能力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有区别地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授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最佳学习环境。其特点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分层次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个性特点、创造能力和学习态度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法最早的雏形。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提出“教学与发展”理论,就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总体发展而言,提出采取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别教学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理论。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等。“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学习机会”。
总之。国内外对分层次教学有不同程度的研究,高校运用最多的是英语当中所谓“快班和慢班”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差异性、动态性、多样化和发展性特点,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1对目标群体进行合理的分层
在教学之前,我首先通过调查及访问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比如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氛围和学习态度等;在教学初期,通过提问及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等,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忱等作充分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排名表,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如表1
学生层次 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知识结构、自学能力
A层 基础扎实、学习热忱高、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好,自学能力强
B层 基础一般,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一般,但学习态度积极,自学能力一般
C层 基础较差,学习热忱不高,自学能力较差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在备课时,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C层学生的目标 是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比如对实验操作的掌握;B层学生 的目标除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设置一些问题,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及诱导他们去解决问题;而对A层学生则是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已有知识结构及自学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集装箱出口运输业务,可设定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学生层次 目标 目标内容
A层次 目标A 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及集装箱交接方式及费用计算,租船业务及报关业务,并能根据LC信息缮制业务中所需要单证,如集装箱提单、商业发票、装货单,出口许可证、受益人证明等
B层次 目标B 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并根据资料制作相应的单证。
C层次 目标C 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理解各项单证
只要认真学习,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各项流程,B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还需要制作相应的单证;A层次的学生在B层次的基础上,还需要发挥自学能力,掌握理解租船业务及费用的计算。
3课堂教学层次化
在教学中,依照大纲要求,通过集体授课,让所有同学都掌握基本的理论及技能,即完成C层的目标,对完成目标的同学给予相应的鼓励;然后通过设置不同等级的问题,激发B层学生学习的热忱;难度较大的问题让A层的同学完成,最后形成学习成果展示。如课件形成,或是书面文字的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教师作点评,给予肯定。这样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进出口业务的学习这一章,教师设置三个等级的问题,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安排从上海到汉堡的进出口时间安排表。然后让B层次的学生在C组的基础上,安排货运时间及单证的制作;最后让A组同学模拟进出口业务。比如租船洽谈业务,书写租船合同范本,根据LC的要求合理订舱,计算运费、缮制提单、安排进出口货运程序及相关单证、具备运用相关的法律解决货运纠纷的能力;最后,是社会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开拓联系客户,基本能独立处理安排航线,租船订舱、运费收取、缮制提单等业务环节,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协调与客户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在A层的帮助下,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当然A层和B层都要遵循:“启发为主、引导先行、预设情境、愉快参与、讲练结合、成功体验”的总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优良个性的发展。
4考核方式的层次化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完全摒弃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卷定乾坤”的片面考核方法。针对本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单科成绩考核时,采用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淡化期末考试的影响。学习过程考核成绩是由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态度、个性特长等多方面表现情况来来评定,这就给学习条件差的学生带来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使他们能轻装上阵,扎扎实实地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强化自己的综合能力。期未考试成绩,可将试卷分为基础题,综合运用题;素质拓展能力题;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基础题,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完成综合运用题,而对最高层次的同学可适当的完成素质拓展能力题。 这二个部分各占45%。还有10%是其中部分学生鼓励分数,如对有突出成绩或是突出能力的学生给予鼓励。
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首先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的班级和运用常规教学班级的对比,我们发现:分层教学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其它班级, 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明显要强;08商务班分数明显低于09国际贸易班 。
篇11
随着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影像诊断在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影像诊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影像解剖是影像诊断的理论基础。在影像解剖的教学实践中,通常需要大量的人体断层图像。书本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往往只能提供少量的断层图片,这对于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书本的图片资源比较陈旧,更新很慢,很难及时最新的图片资料。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的网络花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涌现出一批优质的医学影像网络资源[1-7]。我们开发了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所有学生都可以全面的学习影像解剖学,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主要包括CT、MRI和冰冻人体切片(Visible Human Project,VHP)[8-9]这三类人体断层影像资源。CT、MRI我们采用的是健康的成年女性人体连续水平断层标本照片和CT、MRI灰度图像,而冰冻组织切片的断面为真彩色图像。我们首先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预处理。
1断层图像材料预处理
断层图像预处理的内容主要是使图片的尺寸统一。特别是VHP图片,由于在采集图像的时候是分段进行的,所以图像大小不统一。我们运用MATLAB对同类型图片的尺寸进行归一化,使所有同类型图片的尺寸与最大的那个图片一致,这样有利于我们生成浏览所需的冠状图,见图1、图2。
图1 未处理前图像 图2 处理后的图像
可以看出经过处理后原图片不足尺寸的行和列都以黑色补齐到预定的行和列的大小。
2冠状导航图绘制
为了方便用户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目标部位的断层图像,我们分别制作了CT、MRI和VHP的冠状导航图。方法是从每一幅断层图像的中央抽取宽度为一像素的细条,然后按顺序将抽取到的细条组成一幅图像,这就是冠状导航图,见图3。
图3 CT、MRI、VHP冠状导航图
3图像浏览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有两种浏览方式,分别是自顶向下自动播放和自主选取断层浏览。
CT、MRI和VHP这三种断层图片资源的冠状导航图下均设置了"浏览"按钮,点击此按钮即可从顶部向下自动播放每一幅断层图片。断层图片显示窗口上部有暂停按钮,此按钮可以暂停播放过程。播放暂停后,暂停按钮转变为上一张和下一张两个按钮,用来按顺序向上或下翻看断层图片。
自主选取断层浏览可以在左侧的冠状导航图中选择感兴趣部位的断层图片进行浏览。选择的图片打开后,也有上一张和下一张两个按钮,用来按顺序向上或下翻看断层图片,见图4。
图4 断层图片资源浏览示意图
4结论
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影像解剖学的需要,经过认真调研、讨论、论证而制作出来的。它的设计改变了刻板、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网络化的资源便于快速更新和共享。同时,多种图片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将不同类型的断层图片进行对比学习。
虽然该系统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图像资源的限制,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无法获得同一人的同一位置的正常与病理图片,无法实现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因CT、MRI图片不是来自同一人且三类图片数目不一,不能实现三类图片同时观察。
随着医学影像资源的越来越丰富,医学断层图像网络资源系统也将越来越完善,在医学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心萍. 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0(3): 96-99.
[2] 胡俊峰 武斌 唐鹤云 赵杰 刘忠啸 唐慧. 基于网络的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 26(1): 62-64.
[3] 唐鹤云,姚姗姗,胡俊峰. Flash游戏在医学影像读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1):77-79.
[4] 彭鹏,邱维加,唐海民. 基于PACS的网络教学在医学影像学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193-194.
[5] 李传明.基于网络的自主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117-118.
[6] 杨俊丽.浅谈网络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6,8(3):283-285.
篇12
由于概率统计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使多数学生普遍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畏惧感,同时随着课程所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有些学生忽视学习数理统计的现象。为了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学生更好地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学会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的方法,概率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考核方式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学习效果未导向[2],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趣味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率统计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通过介绍生日问题、彩票问题、学生分组等趣味小案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古典概型”的方法,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这些案例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趣味案例教学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好概率统计的自信心。
多年来,课程组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趣味案例,如色盲问题、产品的销售、公平分赌注、风险决策、病人排队、火箭的射程等案例,并将这些简单、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编辑在校内《概率统计学习指导》、《教案汇编》和《数理统计案例及SAS软件实践》中。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数学建模之间的联系
多年来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的部分内容编写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中的教案集和小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选这些应用案例,融入建模思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讲完数学期望这节内容后,引出数学期望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模型,提出问题:某公司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市场,要想获得的利润最大,如何确定该产品的产量。求解此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即从实际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评价的过程,最后由模型应用,对此问题进行推广,引出相应的随机存储、报童的诀窍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达到让学生领会“数学期望如何应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领会某些概念的精神实质,实现概率统计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出探究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展寻机提问,对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分析和评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四)引入讨论式教学法,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课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对小组学习遇到的问题由组长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寻求解决,教师通过课前或课下答疑等时间向各组长了解情况并及时集体解答。
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功能,合作学习、合作探索、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学习”和“小组间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不自信但努力学习的学生消除恐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分层次教学
(一)提前了解所任班级的学生状况,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
首先查阅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或与高数任课教师交流得到反馈,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状况,初步了解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根据所获信息,初步制定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保证大多数同学按大纲较好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兼顾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上有提高,数学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合格标准,使得每个同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学有收获,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对于数学基础差和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利用了概率最贴近生活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如抽奖,把前排和部分过道的座位当作奖励奖给要关注的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教学过程中,注意他们的听课情况,课间随时交流,关注他们对授课内容的接收程度,及时解决或课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关心,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同时,向他们宣传学校或国家的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介绍我校取得的成绩,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到我校举办的各类竞技活动中去,再如带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校内或北京市的大学生URT项目,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下积极为学生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答疑是概率统计课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师生的联络更加快捷、方便,为学生答疑的方式也灵活多样。目前教师常用的是微信答疑、面对面答疑。然而,多数学生到了期末要考试了才去答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增进师生感情,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主动热情并有计划的邀请某些学生前去答疑,通过答疑,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充实了课堂教学成果,完善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答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好概率统计课的自信心。
(四)充分利用W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提供方便条件
学校的教育在线和精品课网站为教师与学生互相传达信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提交作业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站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站资源丰富,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组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期中和期末模拟试题、部分往届考题及答案、自测题、综合练习题、概率故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三、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主要包含两部分。
平时考核: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课堂练习等进行综合评价。
期末考试:考试的内容覆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几乎所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性质、简单运算以及推理,对学生是否掌握该课程做一全面的考察。概率部分闭卷,数理统计部分半开卷,即将数理统计部分的主要定义、公式、定理印发给学生,消除学生对数理统计公式烦琐、定义复杂的恐惧感,此方法减轻了学生对某些定义、定理和公式等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负担,让学生把精力用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以提高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考试结果表明,以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篇13
一、创设氛围,在虚拟情境中激发创作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网络资源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艺术教本《海底美景》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段“海底美景奇观”的动态呈现场景:(配乐朗诵)海洋是个神秘世界,鱼儿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鱼儿在珊瑚丛中穿梭,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簇红樱,好看极了。优美的动感与色彩、声音的集合,把学生带入一个逼真的多彩的海底世界,由此引出:“如果你是鱼群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担心什么?”引导学生浏览“人与海洋”网页,了解“人与海洋”中的“海洋法”“海洋保护区”“过渡捕捞”“丢弃废物”四部分内容,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意识到保护海洋的重要。这样的氛围在课的一开始就突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学习方向,由此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提醒告诫人们的宣传创作画欲望。
电教网络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画面直观鲜明、语言精炼生动,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现代教学网络媒体的引进,为我们的教学又注入了活力。比如,VCD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已被大多数老师引入课堂,但这可不能成为一种形式,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运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我的故事便讲开了……这时,每个学生都闭着眼睛,静静地,脸带着微笑,从他们脸上,我读出了兴奋和惊奇。我知道,随着音乐的响起,我已把他们带进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大森林里正举行着一场选美大赛……他们个个都玩得非常开心。当音乐结束时,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好像还沉浸在其中似的。“能告诉老师你们看见了些什么吗?”随着我的引导,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各抒己见。随后的创作,学生是天马行空,尽情发挥。当然,教师也要做到“风筝不断线”,积极鼓励、引导和肯定并以宽容的胸怀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想法加以分析、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位淘气、调皮的学生画完后又在上空画了一个奥特曼,他原以为我会批评,我却不吱声地将他画的奥特曼上添上漂亮的花纹,在他设计的奥特曼手里画上一只很大很大的奖状,原来他是来颁奖的!我笑了,这位同学也笑了,他放下了被老师批评的心理包袱,顿时来了兴致,其他同学也受此影响,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轻松娱乐中不知不觉享受艺术课带来的快乐。教学效果明显。
二、打破时空局限,自主探究,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网络教学的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平台。教师不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美术知识和结论,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学生自主或协作进行探索,去发现美的规律。网络为研究型学习提供了研究的工具和信息搜集与传播的条件,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现代建筑》欣赏课上,师生从网上寻找一些各国不同时代有名的建筑资料图片,并进行分类。其中,有一些图片点击鼠标还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多角度欣赏建筑物。除了可以看到建筑物的立体外观,还可以进入内部看看里面的装饰、陈设、布置等,比起教材上固定的图片资料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播放一些赏心悦目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感觉如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创作的欲望。
三、展示作品,在相互观摩中陶冶审美情趣
儿童画源于眼中的世界,而表达的是心中的世界,儿童的纯朴天真和清新是大人学不来的,那种出自内心的质朴的线条的画面是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因此拥有并保存儿童的纯真作品是我最大的愿望。上课时,让学生欣赏同学和自己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互析互赏。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作品图像,观赏到世界各地的风光和艺术作品,使学生产生对世界多元艺术的宽容和尊重。跳出书本的局限,把“赏”扩大,徜徉在美的海洋中;在大师的作品前受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面对文物引发内心对人类文明的崇敬和热爱;置身自然风光,燃起爱国爱家之情。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的完美整合,必定是教材文本与信息内容在机理上的水融,利用多媒体,在艺术课堂上放飞美的心灵,它将展示给我们一片灿烂的晴空。
参考文献:
[1]王戈冰,郑州航.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齐亚力.谈Photoshop在绘制线条图中的应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