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篇1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码

人类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今天和明天同样重要,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繁荣,掠夺式的开采自然资源,一味向大自然索取而不去保护;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保护环境已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探求人类与自然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九九二年六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类历史延续和发展指导纲领,也是人类面临严峻生存环境的明智选择。

面对现实,提高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作为全球发展战略受到世界各国广泛认同。我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国家制定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确定它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中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走向人类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基本建设事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数量之多是解放以来前所未所的。但是,成就很大不等于没有问题,仅环境污染的情况,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的管理机制仍不健全,旧有传统发展经济的模式仍在我们头上徘徊,重经济、求发展往往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而忽略环境污染治理。城市建筑行为(包括建材的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也是严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大量的建筑垃圾,野蛮施工造成的尘埃等污染约占环境污染的30%以上,我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掠夺式的捕捞,造成水生动物逐渐减少濒临灭绝,令人心痛不已,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农村大批剩余人口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我国市级城市仅135个,城市人口5700余万,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6%,截至1996年底,我国设市城市以达666个;城市人口吼几乎增加十倍。据国家建设部预测,到2000年我国市级城市可达800个左右,城市人口的剧增,势必造成公共福利设施、住宅的短缺。基本建设需要土地,扩大城市只能向农村延伸,占用耕地,而我国耕地面积人约仅1.76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1/4。目前,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森林的砍伐,土地退化、荒漠化,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节约用地、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为城市未来发展找出不足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已提到日程上来,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旧城市改造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绿地、停车场等的数量、面积有所增长,但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看也仍有不足之处。我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城市规划不当,为城市的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尤其是旧城的区域性改造,“见缝插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原址拆旧建新,住往是建筑面积扩大、层数提高,原本紧张的用地更趋紧张,造成城市空间容积量过高,建筑物互相遮挡,建筑外部空间紊乱,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整个冬季建筑下部始处于阴影区内,阳光不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2、一个城市的特色与它的历史发展、人文传统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形象、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漫长历史进步、发展、演变的沉积,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也应准确把握城市面貌的风格特征进行设计,不能以个人的喜好而随心所欲,而忽略整体环境。但是由于设计者素质低下,或是缺少精品意识,使新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城市的风格和整体形象,以此看来,城市设计的规划应加大管理力度,即要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格,又要给建筑师留有创作的余地,便于发挥设计者的才干。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需要规划、建筑、园林、美术等多专业的通力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创造出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建筑。

3、城市建筑仍存在着盲目求大、互相攀比之风,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40个城市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设想。近些年来,城市升格已成为一种风气,城市级别升高,城市规模扩大,浪费大量土地、耗费大量资源。城市建设、规划应着眼于社会宏观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的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如:人口的规模、城市发展远景的居住用地、公共环境用地、广场、道路、全面安排。否则,由于城市盲目扩大而造成布局分散,半截工程过多,城市基础设施及管理机制跟不上、盲目开发,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4、城市设计也应同建筑设计一样“精品设计”,而某些城市的当权者往往急于改变城市面貌,大拆大建,缺少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不顾客观条件,一拆就是一条街,所建的全是底层商服上部各层是住宅,高度一样,层数一样,规划呆板,形式单一,千楼一面,毫无特色,几十年又拆不得,为城市的发展留下遗憾。

5、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是城市建设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规划建设活动都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以法治城,只有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才能搞好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审批、监督的管理机制不严,某些开发商从个人或小集体利益出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见利忘义,随意改变设计的使用功能及立面造型,增加层数,增加建筑面积,扩大进深,超占红线,违反了城市设计的规划意图,破坏了城市建设整体环境,增大了建筑密度,有百害无一利。

三、城市未来发展的探索

现代城市设计已日趋复杂,主要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总体到局部及细部的城市设计服从于多功能和高质量城市空间的塑造。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市设计已取得宝贵经验,但城市设计是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步进化的,城市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是永不休止的追求。

城市设计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宏观把握远景计划,对城市的近、远期发展留有余地。一个完整而健全的城市功能设计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城市设计应有统领全局的观点,强调时代精神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城市空间的组织、生态环境的保护、文化遗产及城市风格特色的延续作出切实可靠的原则性规划。

城市设计是一项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国内外历史名城不乏数例,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齐临淄、越邯郸、秦咸阳、唐代的长安、明清的北京;古埃及的卡洪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德国的吕贝克城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传统的城市特色现代城市的发展已不是原始物质堆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塑造。以人为本,优化人居环境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职能和责任。现代化城市应具有的特征是:

1、优美的自然环境,较高的生活质量,无污染、生态系统平衡。

2、健全的城市功能、完善的城市结构。

3、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4、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智能化。

5、城市管理机制健全、管理现代化。

6、节能。

7、产业及产业结构现代化。

篇2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篇3

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情况都表明:我国将进入一个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地,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做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和环境面临极大的压力。如何在城建设中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同时,城市化不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又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美好家园,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而又紧迫任务。

一、城市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一些国际化大都市普遍出现了产业结构的“非工业化”工业的中心地位不断下降,石油、煤炭、化工、汽车等对环境危害严重的工业逐步减少;金融业、商业、管理、法律、研究与开发、交通、通信、广告、仓储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工业部门,内部产业构成也在不断变化,纺织、钢铁、金属加工等传统工业日趋衰退,电子、通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蓬勃发展。

在城市交通方面,一些国际化城市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承担了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目前伦敦纽约的地铁线路都在4 00公里以上,东京巴黎地铁线路长200~300公里,这些城市的地铁均已形成完整的网络,客运量大大超过公共汽车。

在城市布局方面,当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空间布局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的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郊区和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城市规划滞后,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先发展地区和大中城市,新兴小城镇的建设大都处于规划的无序状态,急功近利的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中的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零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项目建设没有真正贯彻“三同时”制度,环境污染严重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环保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以严格的程序作保证,对不同的建设阶段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是一项具有独创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有利于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

3、粗放型的城市建设思路,引发严重后果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市化发展中表现为城市建设的粗放和结构不合理。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走一条高成本低效率的低密度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经济高增长低效率主要是因为城市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特点是“摊大饼”,造成的结果是土地占用过度、城市基础服务设施投资成本过高、城市交通运营效率明显降低等三大问题。

4、规划发展不当容易引起多种负面效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住房紧张、犯罪增加等。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空气污浊、垃圾泛滥、污水横流、绿地匮乏,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许多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的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建设持续发展的城市迫在眉睫。

三、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由以上分析可知,城市建设必须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城市建设不以追求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重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持续利用、城市历史的延续和保持。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建设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及遵循原则

1、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

何谓“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从地域范围看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与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从环境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较低的环境污染,也要有完善的自然资源可循环利用体系;从经济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城市除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更要有节约资源能源、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的生产方式;从社会方面看,要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方式,使公众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各种环保活动;从管理方面看要,有关于环保节约资源能源和物资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切实有效的行政与执法制度。

2、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同时要保证规划依法实施和不断延续,克服规划实施中的长官意识和随意性、无序性。查处违法违规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城市规划体系并认真实施,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从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诸多方面,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的住房、行路、用水、用气、卫生、娱乐等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玩等生存和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

(3)必须注重生态环境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与保护城市环境资源,大力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有效疏解城市功能,降低建筑密度。保留和控制好城市的公共空间,更多地创建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单位、园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城市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

(4)必须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古代建筑、历史街区、传统风俗、传奇人物、浓郁的风情都延续着历史的文脉。城市建设就是一部史书,它凝聚着各个时代文化风貌。我们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辉煌的古建筑文化,要坚决制止对古城古建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时,也要抵制建设中的盲目“西化”。中国建筑要体现民族特色,但也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古建筑、古城保护中的成功做法,注意充分利用和保护古城风貌,继承和吸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5)必须坚持市场化运行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建设资金。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使城市基础设施欠债很多,城市功能不完善。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弥补历史欠债,完善城市功能,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推进公共事业改革,努力实现城市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建立良性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追求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必须注重科技创新

城市建设是能源、资源的集中消耗和环境污染过程,传统的建设标准、工艺、设施、材料和管理监督手段已满足不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大科技创新步伐,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环节。通过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水平。通过以钢代木,以塑胶代木,节约林木资源。通过智能化建设节水型住宅小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服务业,提高城市的节水能力。

五、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具体措施

1、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综合性很强,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应进行充分科学的论证,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使整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

2、强化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涉及城建、环保、土地、交通、水利、科技等部门和单位。必须把城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健全有关制度和奖惩措施,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环保部门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其他污染物严格控制,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同时要积极实施对环境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城建、交通、土地等部门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城市建筑密度,提高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审美价值。

3、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整体工业水平停留在粗放型阶段,管理和技术水平低,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费低效率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结构型污染长期存在。特别是不少企业建在居民区、文教区和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加重了工业污染的危害,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4、加强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强化城市绿化管理、合理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种类,通过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扩大绿地比例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5、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随着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增加,生态恶化不断加剧,要广泛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无公害农药,加强生物防治。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力、持续协调的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

6、加大宣传力度

篇4

Keywords: Shenyang; ecological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反映着人类的历史。沈阳市在十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一直是做为中心工作展开,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还存在误区,需要在现实工作中逐步解决。

生态城市的概念及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选择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不论学者们从哪个角度阐述生态城市的概念,都与上述生态城市的概念大同小异,我们无须一一摘录。基于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就是生态上健康的城市。城市生态应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即在庞大的城市载体系统工程建设中必须考虑生态问题。

沈阳在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生态城市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其一,不论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看,还是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实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都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生态城市的建设,沈阳作为东北三省中心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其二,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上档次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经济基础,不能搞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最终也是为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由于有东北振兴的政策支持,沈阳市在未来几年内将呈献强势增长,生态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其三,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也是为了避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走入“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是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危机的出现而产生的。其核心思想是为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主张人类必须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观点如果运用到生态城市建设中去,就会形成一个概念误区,即人们为了追求生态保护,将把其它问题放在一边,尤其会把人的利益包括人的经济利益放在次要地位。实际应该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利益。作为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试点城市,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如果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中心,就有可能忽视人的经济利益中心。没有人的利益中心,沈阳市的生态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换句话说,正是人的经济利益驱动人们去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只不过这个“人的经济利益”不再是我们理解的人们为了片面追求的那个经济利益了,即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时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可以说,人的经济利益永远是催生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沈阳城市生态设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化设计,而是要增强其对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作用,城市绿化已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给人以多样化的生态体验,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沈阳市生态建设的目的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最终是人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层次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繁衍生息的环境。沈阳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其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生态要素和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市生态建设应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保障沈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沈阳建设生态城市的机制问题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不容置疑的实际。许多人认为,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老百姓这样认为,政府部门也这样认为。于是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就形成了只依靠政府力量单枪匹马打天下的局面。不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新机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就不可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加大力度、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的行为,忽视了市场和公众的因素,对于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尽力完善相关制度。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加快市场推进的力度,这是指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建立和推广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但是政府应通过政策调控市场价格,即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要照顾到公众的承受力。克服以罚代管的现象,使政府执法行为做到合理性和有效性兼顾,只有这样,公众和企业才能认同政府制定的环保政策并自觉执行。

另外,在城市各系统的建设中要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研究各自的生态问题,遵循生态化原则:“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从能源系统、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绿地系统、废弃物处置,禁用有毒材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追求,这方面问题以沈阳绿地系统和水系统举例说明:

3.1绿地系统生态建设

沈阳市在绿地生态系统建设中,对城市绿地系统不能只做绿色空间的组合、景观景致的塑造等形态研究,而是需要将其作为生态城市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带状或其它形状)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沈阳城市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板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这样有利于构筑丰富的复合生态环境,促进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迁移并互相影响形成新的物种,同时结合其它生态要素营造出多种复合生态环境,有利于生物的多样性繁殖栖息。

沈阳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营造,并注重生态环境特色的创建。沈阳市应避免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病态”形象,生态城市的建设应注重本地自然特色的培育和本地真实自然的塑造,在绿地建设中要注意形成生态景观,从时间上通过绿地中植物的不同表现来反映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从空间上营造水、陆、空三个层面的生态景观。自然的和人工的点、线、面水体沟通形成生态水系,陆域上花开四季,绿树成荫;空中蜂飞蝶舞,造就出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象。生态景观的培育和建设已成为沈阳人居文化新理念的重要特点,这应成为沈城生态建设的一个契机来使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深入。

3.2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沈阳市水系统与绿地系统的结合,可以创造出多种类的生态环境,为水陆生物和栖息动物的繁衍生息创造出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沈阳市对浑河水系进行提炼、加工、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生态的自然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彻或截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天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

对于穿越沈阳城区的浑河,在河道水体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中,要实施“碧水”工程,恢复河流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合理分配生产岸线与生活岸线,精心营造滨河开放空间,增加滨水绿带的观赏性、亲水功能,发挥绿带的生态作用,并赋予其历史文化的内涵,提高城市人居环境的品位。加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发展、竞争的新主题。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应重视乡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大多学者都围绕“城市”这一地域而展开,而把“乡村”排除在外。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应力避这一误区,使生态城市建设很好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溶解”城市,保护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中国环境报》撰文指出,保护高产农田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田园城市的规模也将乡村农田作为城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我国城市扩张规模以及规划、管理方式上,农田实际上很难在城市用地范围内存在。从总体规划和审批开始,城市就是一个边界明确的土地利用单位,凡是进入城市边界的,所有土地便成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当然还包括绿地系统。农田则迟早被征用,城市中是不允许有农业用地的。这其实是一个地域误区。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城市形态也将改变,城乡差别在缩小,城市也在“溶解”。大面积的乡村农田将成为城市功能体的“溶液”;高产农田渗透入城区,城市机体延伸入农田之中,农田将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这不但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和教育场所。

二是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时往往不惜工本到乡下和山上挖大树进城,却很难看到当地丰富的乡土物种的使用。沈阳市绿化建设重视名贵树种的分布,但是由于名贵树种成活率低,反而迟滞了绿化建设,乡土物种的适宜性决定了它应成为绿化建设的主力军,而沈城目前缺乏培养当地乡土植物的花圃系统,因此,应需要前瞻性的物质准备,建立沈城乡土苗圃植物基地,应该作为沈阳城市未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战略。

5.结论

综上所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在确定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加强企业市民生态意识的同时,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机制,城市各系统树立生态建设理念,在城乡协调发展下实现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宗生态城市建设的若干问题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2)

2.谢翠蓉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J] 北京 城市问题2006(5)

3.俞孔坚我国高产农业应立法保护 《中国环境报》2007年1月12日

4.李金明生态城市建设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篇5

前言:人力资源是城市最重要的资源储备,对城市发展影响非常大,在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等理念的引导下,人力资源的节制、约束效果被充分突显出来。就目前城市人力资源劳动状态来看,复杂性劳动和机械劳动一样,都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建设作出贡献。

一、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人力资源由人才、劳动力、消费群体三者构成,作为人力资源中的精华,人才对城市建设的主导能力更强,因为人才的劳动行为是极富创造性的,它可以在原有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建节能、高效建设模式。

1.1人力资源结构

城市发展必须与人力资源结构相适应,如知识老化、操作能力不强的人力资源,在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不强。为此,技术领先者、高操作能力的人力资源,更受发达城市、发展中城市青睐。据统计,2012年全国发达城市的技术型人才数量做多,发展中城市劳动型、创业型、技术型人才相对均衡。

1.2人力资源使用率

市场化经济给企事业单位、个人带来了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但是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却十分困难,人才饱和、人力资源转移等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正常发展。资料显示,即使在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其人才使用率都不高,在45、36%-67.23%之间。因此,人力资源使用率与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直接挂钩,人力资源要为城市建设服务,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样,城市建设也应该为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岗位,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二、提高人力资源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谐关系的对策

2.1提高劳动力素质

现代经济,以生产为主要动力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开始转型,科技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科技是人力资源最特有的经济优势,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劳动力素质。任何一个城市的土地、水、生产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而劳动力素质是无限的,素质水平高、应用效果强,城市建设的项目、资本会更加完善科学、充足丰富。因此,人力资源必须加大劳动力素质培养,以从本质上解决劳动与建设脱离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的人力资源竞争力。目前,大部分城市依然没有摆脱劳动力素质低的困境,在随后的几年里,正处在资源矛盾发展阶段的城市,需大力拓展职业化教育,推行义务教育,从教育入手,优化城市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

2.2注重人才开发

众所周知,工业经济是支撑城市建设的核心,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以网络、科技、信息为主导的经济三元素成功侵入人力资源,占据主导城市资源的有利地位。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需要新型人力资源的支撑,因为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发展中掌握主动,在建设中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城市建设发展依赖地区经济,专业化、规模化的专业建设项目,而这些发展内容的源动力都来自人力资源。

2.2.1引入“金字塔”工程

将人力资源划分为若干各层级,按照技术、专业、操作能力分类,构成人力资源“金字塔”,最顶端的人力资源是城市核心人才,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创造丰厚的效益和价值,还能培养、训练出一支劳动力素质非常高的团队。因此,在开发人力资源时,城市要不惜一切代价,培养人才、抓住人才。

2.2.2制定开发目标

首先,评估城市建设的大体环境和发展前景,围绕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确定资源总体实力、知识储备、操作能力等要素,并按照城市建设岗位的按劳分配,制定不同种类人才的开发方案;其次,创建人才市场,利用规范机制、合理配置,将人力资源集中起来,发展融合型资源,吸收国内外先进知识、技术;最后,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将一个城市的人才资源汇总,根据资源信息,制定城市建设阶段性计划。

2.3强化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2.3.1创建人才培训工程

对不同种类的人才资源进行数量、能力评估,并结合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拟定初步人才培训计划,培训的范围包括:重点科学、专业技术人、高新技术项目开发、企业家后备、金融保险、涉外经济活动、城市管理等人才。将这些资源汇成一个集合,让城市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围绕这个集合开展活动,以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2.3.2优化报酬分配制度

针对技术型,存在明显能力优势的人力资源,城市建设应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首先,建设项目引进利润分红机制,让人才得到应用工作报酬,鼓励他们应用创新思维创造更大收益;其次,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工作者,在佣金制度的基础上,创建补偿劳动基金,由政府和受利企业共同承担,让人力资源在有效帮助下,拓宽资源能力;最后,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工资分成类别,以工作任务、责任、内容为基准,让工资报酬在压缩空间下实现“按劳分配”。如此一来,人力资源的发展会更加契合企业建设,技术革新、节能材料应用、科学规划建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3.4发展“产、供、销”一体化

相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升级的潜伏期更长,城市可以依靠一个“标志性工程”带动经济、政治发展,使城市在短时间内腾飞。而人力资源则不同,其变化幅度小,但是延伸范围非常广,可能极其微小的数据变化,便能影响城市一个领域、一个地区的经济建设。为此,城市必须注重发展人力资源的“产、供、销”一体化,学会引入、培训、输送人力资源,通过资源链条向城市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技术资源、知识资源。此外,在“采购”人力资源的过程中,城市也应完善制度,如户籍、住房、养老保险等制度,这些制度可以将人力资源集中在一个控制空间内,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通过上文对人力资源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人力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固有资本,资源的能动发展、导向作用,可以改变城市一个发展时期的建设道路。为此,人力资源发展应独具慧眼,建立大的发展观,从城市建设的基础项目入手,有目的、有规划、有程序的完成每一个建设目标。总之,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控制要求很高,只有资源稳定了,城市建设才能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环境资源,城市要想蓬勃发展,必须专注于资源建设,抓住每个重要资源的发展动向,走赶超型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12):110-124.

[2]张向前.人力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福建省泉州市人力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5,23(05):131-134.

[3]黎民.城市人力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武汉市人力资源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02):140-143.

篇6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体系,它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等领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前提下来促进经济的大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生态和谐、社会公平,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关文献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是社会要发展;二是社会的发展要在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①可持续发展要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②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循环发展,放弃传统的增长方式,保护好现有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实现清洁生产,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把人类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跟社会进步的步调相一致。不管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哪个发展阶段,也不管各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最根本的目的与内涵都应该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④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这种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他对经济发展系统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这种价值也体现在对生命支撑系统的必要性上。

⑤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和发展联系为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环境保护,这个目标是对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发展的程度和发展的水平的客观标准。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性、公平性、需求性和共同性这四个原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重要保证,它是由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决定的。

(1)公平性原则

公平也就是平等的机会选择,这里面有三层含义:首先,这种公平是本代人的横向公平,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要达到全体人民的最低需求,并且满足他们生活质量较大提高的愿望。所以,公平性原则强调分配权的公平和发展的公平权,最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贫困。其次,上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也就是对资源有限的全面认识,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而破坏和影响下代人资源和环境。最后,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把发达国家高消耗的情况进行改变。

(2)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最高的要求就是人类的发展不能超出资源与环境最大的承载力。人类发展和生产最根本的基础和条件就是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最首要的调节就是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世界各国要共同遵守,不管各个国家的国内是什么情况都应共同遵守,全世界的国家都要一起联合行动。

(4)需求性原则

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决定了人类的需求,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一起共同决定、相互影响的结果,跟人的动机和价值观和动机有关系。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看来,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最根本的目标,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才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向着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发展,在发展的社会要考虑公平。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可续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解释。生态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表述,生态城市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属性都是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上一展不能够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其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够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不能够影响和破坏广域环境的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经济也要很好的对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进行考虑,要同时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要求,让外地区的人和本地区的人一起发展。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上来看,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城市的发展不能够损害资源与环境的再生能力,所以也有人把它叫做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各个系统的同时最优化,而是相关匹配对应相关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从系统动力学的原理来看,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融合能力,这个的关键点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既要达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还要满足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区内与区外的平衡与协调等,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最基本的要求是城市的开发与生产活动的强度不能超过生态支持系统资源再生能力与净化能力,而这些目标可能受到限制因子的约束,因此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表现为对限制因子的克服,这就要求城市技术创新、生态创新、制度创新。因此,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不断创新,对城市系统发展条件进行改善,促使城市系统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应用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上,这种方式是在对各种“城市病”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这种新的模式就是生态城模式。这种模式既强调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也努力提高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它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生态城市有着非常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还有层次性和区域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时空性,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内容;不能只满足当代人和自己城市的发展,还得满足后代人和别的城市的发展。

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资源、人口、社会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在这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前提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的目的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调整、限制、重组和优化城市系统的相关结构和相关功能,使得城市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可以循环利用,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般会表现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城市经济发展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良好的市容环境,社会治安情况好,能够很好的抵御自然灾害。

⑤从宏观上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城市数量上的持续增大,最后实现城乡一体化;而从微观上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城市在规模、功能和结构持续变化,进而达到城市的持续发展。

4.结语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新的发展理念,能够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进行指导,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环境、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能够协调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可持续的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篇7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较为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北京、太原等许多城市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已成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风景园林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地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发现它积极的方面并加以引导。其中,发现与认识的过程也是设计的过程。因此说,最好的设计看上去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而已。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场地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像“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园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一些景观元素构成的实体;一是由实体构成的空间。实体比较容易受到关注,而空间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我们目前的设计方法,常常只注重那些硬质实体景物,对软质实体景物相对忽视,对空间的形态、外延以及邻里空间的联系等等注重不够,形成各种堆砌景物的设计方法。因此,注重空间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塑造,强调空间胜于实体的设计理念,针对视觉空间领域进行整体设计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园林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地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三)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四)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理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来确定。做好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学习引进国际先进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国内研发先进设备及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针,将处理固体废物的过程与火力发电、农业复合肥制造、金属冶炼、沼气收集等先进技术的开发相结合,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国际一流固体废物处理体系,研发现代国际一流处理设备。实现低成本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废物资源,建设优美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的城市家园。

    三、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地增加了城市的生气。从而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篇8

一、人防工程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人防工程的一般定义为:在战争时具有能抵抗一定武器效应的杀伤破坏,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护工程。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人防工程是提高国家整体防卫能力,提高城市抗御自然灾害和防空抗御能力的生命线工程;同时人防工程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防工程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末,人防工程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大批质量高、幅员大、效益好、种类齐全的人防工程。但是,许多人对人防工程建设的现状不了解,认识还停留在70年代,以为人防工程就是防空洞。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防工程已经改变了过去的面貌和形象。新的人防工程在建设前经过了可行性论证,既考虑到战时防空的需要,又考虑到平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双重功能。同时,人防工程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从土建到装修都注重质量。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显著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过去单纯以对空防御的人防工程正在向抗灾救灾的民防工程转变。

三、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一)城市发展与人防工程建设规划结合。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必须从人防工程建设的源头抓起,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制定人防建设规划,并在建设中认真落实规划。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地确定人防工程建设目标。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实际,着力解决人防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人防工程建设协调发展,突出“结建”工程建设。要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立足实际,着眼急需,合理布局,保障重点,可持续发展。

(二)把好执行政策关。坚持依法行政,杜绝违法减免现象的发生。坚持“以建为主”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建”与“收”的关系。应当做到“以建为主,应建尽建,以收促建,应收足收”。坚决执行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不能把减免人防工程修建和缴纳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对来自有关方面的“抄告单”、“招呼”,要本着有理、有据的原则,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并予以抵制。国家对人防设施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国家鼓励、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投资进行人防工程建设;人防工程平时由投资者使用管理,收益归投资者所有。”这就为多渠道筹资建设人防工程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提高人防部门的自身素质。人防部门只有培养自己的专家,加大对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等科研、新技术开发和教育等的投入,广泛引进愿为人防事业献身的科技、管理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施工队伍,拥有自身的强大技术支持,才有权利和能力在领域中对人防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而拥有发言权;才有能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才有能力逐步深化对人防工程的管理和对已建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和实施功能转换。

(四)城市建设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对于城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和机场、码头、车站等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对外交通枢纽和人群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地上、地下综合规划,统一施工,必须考虑防空、防灾的地下人员掩护空间,避免自然灾害和空中袭击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在规划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时,如地下水库、地下输配电站、地铁工程等,应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防灾抗震等防护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抗御灾害能力。

(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它的目的是保证社会经济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实现人防建设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防止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倾向。二是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谋求快速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人防工程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工程,在人防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未来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三是自我创收和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关系。

(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防空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人民防空建设,对于巩固国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总之,发展人防建设与发展城市建设是紧密相联。城市建设给人防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人防建设也将为城市建设夯实基础。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吸取国内、国外开发经验,在大规模旧城改造和人防建设的同时,应对城市自身实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发利用。只有这样,现代化城市和“立体城市”的概念才是有实际意义,才能全面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让我们共同努力,搞好人防工程建设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篇9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landscape;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许多可再生资源严重失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深刻反省自身,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来的一条真理。它已成为当今社会谋求发展必须遵循的基础战略。城市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很主要的区域。城市的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它是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1. 1 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园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阳光能,具有吸热遮阳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和风速,吸附大量飘尘,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率为50%的绿地,夏季平均使气温下降0. 3℃;覆盖率达到100%,日均气温下降1. 2℃;绿化区比建筑区温度降低1. 6~6℃。在冬季,绿地可促进建筑保温。树木能吸收同化有毒害的SO2、HF等气体,阻止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恶性循环。绿化区的空气中浮尘黏度、密度、有害物质浓度明显低于非绿化区,而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程度等明显高于非绿化区。

1. 2 吸收CO2 ,释放O2 ,维持碳氧平衡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 ,释放O2 ,保持了空气中O2 的来源和补充。据研究, 1个人大约需要10 m2 的树林面积或25 m2 的草地,即可平衡O2 的需要和吸收所呼出的CO2。

1. 3 杀菌防尘,降低噪音

茂密的树木枝叶可以降低风速,吸收大量飘尘,阻滞尘埃的扩散,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杀菌素。据测定,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达数万个,相反在人少树多的大片绿地上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仅1 000个左右,在林区仅有约50个,林区与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含菌量相差几万倍。树木枝叶能减弱声波传送或吸收声能,公园内成片的树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研究结果表明,宽为4. 4 m的绿篱,可降低噪音6 dB,路边的单行道树也能降低噪音0. 5~4. 5dB,林带越宽,其减弱噪音的效果越好。这是由于声能投射到枝叶上时,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反射到各个方面,从而起到使声能消耗或减弱的效果。

1. 4 美化环境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多国家都把园林绿化作为衡量城市文明水平、文化程度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城市绿化布局得当,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发人们的欣赏欲望,给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时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从而渲染城市氛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熏陶。

1. 5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噪音大,使人们心情烦躁不安、紧张和忧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喜欢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较多的环境中可以舒缓心情,还具有明显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缓、脉搏次数下降、呼吸平稳、皮肤温度降低、疲劳易恢复。

2、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城市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社会发展中正日益突出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2.1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园林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绿化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2 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城市的美丽, 除了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上善于利用城市的地形、道路、河边、建筑配合环境, 灵活巧妙地体现城市的美丽外, 还可以运用树木花草不同的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 配置出一年四季色彩丰富, 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层层叠叠的绿地, 镶嵌在城市、工厂的建筑群中。其瑰丽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 点缀在绿树成荫、为人民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2.3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增建新的公园和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2.4 园林绿化可以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 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 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园林绿化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人为主要对象进行服务的事业。园林绿化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的含义。园林绿化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绿化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和谐的环境,同时应具备文化审美价值。园林绿化建设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也体现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

境的问题就经济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也是生产力。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有形的资源和重要的投资条件,是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在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建设应肩负光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10

然后,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城市品位以及城市功能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要求。因此,可想而知,科学合理地经营城市能够有助于城市避免出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的局面。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一直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如此,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以及公益性强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政府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样长期以来就导致政府投资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无法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但是利用经营城市的手段,政府可以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融资,还可以借助于掌握的可控资源实现城市资产的运营,继而扩展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这样能够有效的解决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继而,利用城市资产进行聚集、重组以及运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最终实现以城建城以及以城兴城。

最后,对于传统的基础设施规划而言,其缺乏认真的研究以及设计,这样城市在实际的现实发展过程之中就会出现一些与规划成果不相符的部分。对于商业市场化运作方式的城市而言,在进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时,如果只是单一的技术性质规划,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配套实施以及管理的相关政策,这样很大程度上规划都逃不脱沦为一张图纸的命运。同时,由于社会体系的缘故,一些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相关的技术突破在发生重大改变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无法随之发生改变,继而滞后了整个社会的实际变革。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跟踪机制,并且政府也要给予专门的配套实施政策,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同原来的规划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当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自身进行调整,积极应对各种突况。而且也能够有效的预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返工现象,防止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使得其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

篇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而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趋势。在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倡导下,做好城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世博会场馆和案例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反思和启迪,以指导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工作,希望可以提高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城市的建设。

一、 因地制宜,坚持本土化的发展战略

在世博会,展出的很多建筑都体现了因地制宜、强调本土化发展的理念。如杭州“五水共导”案例馆。建筑给排水技术包括很多,不同的地区适合不同的技术,因此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和本土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反思和启迪:

(一) 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合适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在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更是处于尴尬的地位。本文建议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积极的选择和吸收合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理论和技术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合当地地域和气候等特点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体系。并且还要认真的对传统民居的绿色技术进行研究,在保护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对给排水系统进行更新。

(二) 雨水的综合控制和利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加大,因此本文建议对雨水进行综合的控制和利用,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当地相适应的雨水控制和综合利用的策略,这样既可以提高城市的防汛能力,又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节约大量水资源。另外,还要倡导采用生态途径来控制雨水径流的污染,以降低对城市的冲击和影响[1]。

(三) 建筑中水的回收和简易净化

一般来说,对建筑中水的回收和净化经济效益偏低,以此,在回收建筑重视时要做好相关的技术分析工作,并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的采用简易的净化措施进行中水的净化工作。

二、 和国情相符合,提倡简约化设计

坚持简约化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世博会中汉堡的“新耐久性建筑项目”案例馆得出如下启迪:一是大力倡导建筑绿色,限制机械绿色。这主要是说积极采用价格适中、简洁方便推广性较强的绿色节能技术,而不是过度的追求“高新”。二是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切记盲目求成,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三是注重建筑的性价比,提高建筑的生命力。在对给排水方案进行设计时,要提前对所用系统和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免出现投资和产出不相符合的情况。另外,注意点和面的结合,关注对城市化的影响。首先,注意建筑给排水设计要和城市微环境协调统一。其次,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2]。

三、 效益评估,加强精细化分析

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该要充分的考虑技术、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同时加强精细化的分析。通过分析,本文给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增量成本和增量利润的分析。二是对原有建筑的绿色更新。三是加强对效能的监管。另外,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标准化的建设。在对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有适度超前和科学完善的规范和标准来提供技术支持。一是国家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标准。二是不断的修订地方特色标准[3]。

四、 注意均衡发展,重视系统化的集成

坚持均衡发展的理念主要是为了适应建筑给排水工程已经从传统单一的技术向多系统集成、复合技术发展的情况。因此在设计和施工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设计集成。二是模块化施工。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产业化发展。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之中。本文建议政府针对从事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建设等单位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用以鼓励可持续技术的发展[4]。

五、 绿色人文,积极推动普及化教育

通过绿色人文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行为以及意识,从而促使绿色、健康高效的建筑给排水理念和系统进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要想尽快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发挥示范型绿色建筑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对全民的可持续理念的教育。另外,还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注意跨界化的发展趋势。所谓的加强沟通和交流,就是指积极的关注新的建筑形式以及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筑给排水的设计技术和方法。面对新建筑形式和新技术的冲击,有关人员要积极的研究和引进有关的先进技术,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方法[5]。

结语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行世博会,其中展示的许多建筑都特别符合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理念,并且显现了比较前沿和先进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技术,有效的体现了人、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发展。探寻并借鉴世博会给我们的启迪,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城市建筑给排水设计的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伯仑.可持续城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后世博反思与启迪[J].给水排水,2010,36(7):95-99.

[2] 张佳杰.浅析大连腾飞软件园6#楼广场水景给水排水设计[J].中华民居,2014,(3):81-82.

篇12

1.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未来取向与整体观念是其最高行动法则;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发展、节约自然资源是其基本战略;政府主导、科技导向、公众参与是其基本操作模式。在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战略里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这三个方面。

1.2 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其发展过程中时刻对居民的出行需求、道路设施的供应、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这几者之间的平衡进行良好的协调,并且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涵。

(1)注重后代的延续,不能将发展资源和道路资源耗尽,务必给下代留有生存空间。注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保留地方特色,以求达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协调。

(2)注重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环境以及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相协调,使其相互连接,合理性发展。

(3)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规划高标准化,管理过程严格化”的方针,要注意有序性发展。

(4)在土地混合利用的问题上,坚持平衡性原则,努力实现居住就业一体化的平衡。

2 城市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1.1 规划与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本市形成的城市建设布局是解放碑为中心的单中心,这使得客流的出行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除上班出行外,在商业布局上表现为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状态。在投资上,在市中心区投资力度较大,对客流的吸引力更强。实际上,中心商务区(CBD)所能提供的交通空间是有限的,无节制地增加CBD的交通引力就交通的缓解而言是雪上加霜。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在建筑物的改造或新建时没有进行相应的交通分析,至少没有仔细考虑新增交通对整个路网的交通影响。

由于在产业规划时对交通空间的考虑不足,交通的选择余地本已较小;而目前在城市建设上,由于各区的自增大,要进行宏观控制更加困难。事实上,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交通规划应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按照规划路网所能提供的交通容量来控制建筑物的规模。据此观点,国外许多大城市匀规划为多中心的布局,以便于客流管理和交通组织:即在各中心之间,可用地下或地面轨道交通进行大运量的、较长距离的客运输送;在各中心区内,再用公共汽车等交通方式进行近距离的客流疏散,这样便形成一种有序的交通状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入境的以及市内的交通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衔接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的方便与否。便利的乘换系统是形成快速交通系统所必需的。本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对换乘的考虑不足,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便的换乘系统使公共交通的引力大为降低。

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交通环境的考虑。大规模的交通设施建设会带来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如交通噪声和废气排放。在本市,各中心之间的连接主干道的修建使沿线居民饱受环境之苦,噪声所引起的烦噪不安、情绪激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2.1.2 道路结构设施与材料

用于道路结构设计的技术规范的基本设计思想形成于70年代,这对当时交通流量情况下的道路结构设计是合适的。但今天看来,观点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过于重视一次性投资,忽视了长期使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性能,造成道路结构的三快一慢(设计得快,施工得快,损坏得快,跑得慢)的现象,浪费严重。

道路结构的早期损坏现象严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和维修。尽管如此,道路性能仍只能维持在低水平上。大量养护维修资金的投入,必然影响到新设施的建设,不仅影响了交通,也影响了发展。

不过,即便是用传统的设施修建理论所修建的道路设施,也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这是由道路设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许多部门不重视道路设计和修建质量的原因。这样做效果不好,设施和投资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浪费严重。传统上,修建方案的选择只考虑一次投资,如果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时,就会使问题更加明显了,视野更加开阔,注重发展的平稳性和持久性。

根据道路设施性能特点,本文将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为三个等级,即弱持续性、中持续性和强持续性。设施的修建,应按照中持续性或强持续性原则进行。其定义如下:

弱持续原则:设施标准低,损坏迅速或负面作用太大,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种初期的生产模式。强持续原则:设施标准高,负面作用小;负面作用及其所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从而可用发展的效益去治理或补偿发展的危害),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

2.1.3 道路管理

城市交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交通管理,一是道路管理。现代化的交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反过来也要人们的行为有所节制,遵守交通法则。目前客观上本市的交通方式复杂,各种交通方式并存。另一方面,出行者的交通行为不规范,没有“节制行为、保持畅通”的意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在交通管理上,对车辆行为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大多听之任之。这样,交通秩序乱、道路通行能力低是必然的。

交通管理上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现代化手段,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道路上的交通量变化状况,所做出的交通决策有一定的盲目性,无法作出有目的的疏导。

从交通管理指导思想上说,交通管理尚处于原始阶段,交通管理者是把出行者当作被动的对象对待的,而不是把他们当着交通管理的参与者来对待,哪里堵塞疏导哪里,而不是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缺少现代的手段,也缺少现代的思想。

在道路管理方面,对正常的维护工作未予充分重视,缺少预防性养护的意识。殊不知“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缺少科学的手段和大量可靠的数据积累,无法使有限的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不能使设施保持最佳完好状态。 道路管理工作对已有设施性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本市的市区地面车辆平均行驶速度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可使设施的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2.2 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

目前多种交通方式并存,各种交通方式均有对道路设施的要求。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的需求将是无止境的。虽说目前交通设施总体上是不足的,但不对交通需求加以适当的限制,则交通问题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另一个可能造成大量交通问题的潜在交通需求是私人小汽车问题。汽车工业已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得以确认,若不发展私人小汽车,则汽车工业的支柱地位难以形成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从纯交通的角度而言,极不主张发展任何方式的私人交通包括私人小汽车交通。但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发展和拥有私人小汽车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旦时机成熟,小汽车即会大量、迅速地进入家庭。就全国范围而言,应鼓励小汽车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镇。在本市,仅就其购买力而言,能够买得起私人汽车的家庭已为数不少,如无明确的政策,本市的汽车保有量将成倍地增加。

3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车辆家庭化的进一步普及,这对城市道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要求了城市规划建设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还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 积极借鉴国内外各方面的城市道路规划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之路

城市道路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它需要考虑诸如交通供需、地方财力和土地等各种问题,是一个很考验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的工作。为了避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策略,只有这样城市交通才能走上良好有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发展策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政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适当的参考国外的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多方面的经验而确定的。

3.2 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这种观念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很好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来缓解道路交通矛盾。比如城市中心区因其道路交通网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过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来满通需求;城市新开发区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道路来满通需求。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才能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3.3 增大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投入,统一规范道路功能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增加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大力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网的密度,特别是支路和次干路的路网密度。在建设过程中要统一对快速路、主干路、支路等道路规范标准的理解,确保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相适应。

3.4 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13

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现状

伴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做好城市规划工作。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科学有序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指导、管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从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实际来看,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并不是很理想,没有协调涉及城市整体规划的各项因素,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缺乏协调统一,使得城市建筑风格过于杂乱。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建筑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忽视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考虑和利用各个城市特定的自然条件,才能规划出一个科学合理、令人满意的城市布局。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客观载体,其外观和色彩的搭配是衡量城市规划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城市自身环境以及人文特点,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域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文化特征等。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大体建设来说,然而解决现代化城市问题还需要从城市的建筑设计出发。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单位能量损耗已是发达国家的2~3倍,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能量耗费,更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

二、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建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是一门涉及建筑学、美术学、环境保护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建筑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参与,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在现代化城市日益崛起的今天,如何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协调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协调人和建筑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所倡导的生态的主体是人与自然,那么所谓的生态建筑的主体就是人和建筑以及自然。如何协调好人和建筑以及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生态建筑的关键环节。也就是说在建设城市建筑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少的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坚持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能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以促进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妥善处理有害的废弃物,减少城市光污染、声污染等污染。在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品质和未来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更不能萌发“向后代人借资源发展经济”的想法,唯有将人和建筑以及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落实到实处。

(二)坚持使用绿色环保型原材料以及设备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中,我们所倡导的生态建筑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绿色环保为建筑理念的工程项目。可见,坚持使用绿色环保原材料以及设备是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建筑设计人员从整体上把握设计的方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与绿色设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自然能源、绿色建筑材料和智能化的控制等高科技技术结合使用,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化目标。在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层面上,应充分掌握不同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情况,从当地的自然生态特点出发,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环保型能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营造一个绿色环保型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城市规划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建筑设计的主体。所以,要想设计出生态建筑,建筑设计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可持续法治理念,充分了解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把城市捡着成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此外,政府人员也需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全力支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普及生态建筑。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经济上给生态建筑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引进高新技术,转变我国生态建筑技术不成熟的局面,从技术上支持生态建筑的发展。最后,生态建筑的实现并非建筑设计人员和政府的努力能实现的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全面掌握专业建筑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充实自我。

结束语:

综合上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性的发展中大国,城市化进程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与建筑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力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建筑是当前解决城市化建筑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协调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使用绿色环保型原材料以及设备、全民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有效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信在建筑设计人员与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