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素养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现阶段中职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
(一)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中职教学课程设置中,一些学校只强调实践课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教学,尤其是基础文化课的学习。课程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重实际,轻理论,虽然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但理论知识不足,基础文化课的薄弱也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受此影响,英语教学课时少,教师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课本教学,教材开发少。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来说,要做好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1]。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课程相对较为薄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顺利的就业才是保证生活的基础,所以在学校只是对实践技能课程存在着兴趣,忽视或者是根本不愿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英语学习,加之一些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较为落后,在学习英语知识时,不自信,最后完全放弃,造成了英语教学受阻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不理想。
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如果可以深入地掌握与了解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底蕴,那么也就较容易并有兴趣去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好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语法规则,习惯用语等知识,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提高学习成绩。
(二)对学生思想品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受成绩的影响,心理上对学习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学习中思想消极,害怕犯错误。因此,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从文化渗透入手,让他们了解英语做为一种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学习情绪,保证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准确,从而实现更好的学习与发展[2]。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渗透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涵,在此基础上来实现有效的写作。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讲有关的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讲英语,讲不同国家的文化小故事,开拓学生视野,了解世界,培养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措施
(一)树立人文意识
人文精神贯彻到整个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不仅要做好英语知识上的讲述,同时还要做好德育渗透。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学习单词、句型、语法等相关的知识点,更要提炼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3]。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不论是在传统的教学上还是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学校要多为教师提供信息与平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协作,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交流好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也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好多种教学方法,掌握最新教育动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此外,教师还要进行教学创新,多运用图片、视频、音像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英语国家语言的发展史、发展历程;欣赏优秀英文版影视作品,增强直观效果,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树立人文精神。同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好学生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不仅是职业教育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立足于学校与学生实际,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完善教学计划,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一鸣.试论中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养培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4):131-131.
篇2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掌握、重技能的训练重结论的运用,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传统数学教育中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悟是随意地、因人而异和不知不觉的。而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把它改变为有计划、有目的、自然地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深刻地认识数学和真正地应用,让数学真正地发挥它应用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
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更注重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如《圆的周长》一课,如果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只是对书上的介绍进行一个简单的阅读,让学生了解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并进行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借助正多边形周长研究圆周长”,然后做成一个动画形式的多媒体课件,让这一过程,通过一个很简短的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不但通过书上的文本进行粗略的感知,还让他们对于这个内容作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的伟大数学思想和智慧。通过这些小的细节,培养学生不满足于原有结论,不断超越、执着奋进的探索精神等,而这才是我们应该透过课堂中的数学史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思想教育。
二、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的提升
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素养”,那么首先教师更需要“文化素养”。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首先,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文化素养。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数学文化品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一课时,老师出示一张江面落日图,美丽的夕阳,波光粼粼的江面,让学生不由得声情并茂地吟诵起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师:在这首古诗中你觉得用得最好的是哪个词?(板书课题:铺)的确,铺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江面照射过来,就像“铺”在江上,非常形象,这个词用得真是太妙了!这样新颖的教学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新课标把数学文化教学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充分体现了对数学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挖掘数学中文化资源,意会数学中的美
数学课堂是数学文化渗透的主要渠道,而学生则是课堂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让他们去挖掘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从四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画图,列表,列举,还原,置换等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遇到不同问题应用不同方法、相同问题可用不同方法、不同问题可用相同方法等.这就使学生开阔眼界,遇到新问题,除用原来的方法外,可促使他们想象更新的方法,培养了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数学问题要多增加综合发展性和思维开拓性,改变呆板的单一题型,减少机械模仿,淡化技巧形式,增加探索性、开放性的情景问题的研讨。如果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文化功能、数学的美的价值也就真正得到了兑现。
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适时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学习数学家探求的精神。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中,有意提炼、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对数学兴趣的基础上,意会数学中的美和辩证法的思想,让学生的心田浸润数学文化。
四、积极拓展活动效能体验数学的美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数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吸引力,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游戏竞赛
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口算比赛、猜数学谜、玩七巧板、玩数学扑克、开数学“门诊”。
(二)动手操作
如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课外作业就让学生用这些平面图形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图案。在拼一拼中,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美丽的图案,从中丰富了感性认识,进一步熟识这些平面图形,真实地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三)实践应用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收集常用数据,了解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向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当我们努力把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与活动时,数学教学就会透过文化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使他们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每个人的数学文化素养。
篇3
一、文化素养与听说能力的关系
听说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反映了语言应用者的综合文化水平。听力水平的高低与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综合文化素养有很大关系。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这种内在关系揭示了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英语文化知识积累中英语文化素养的提高。一直以来,外语教学注重的是“标准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交流事实表明仅有这种能力不足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有相当一部分符合语法与语义的句子在实际应用中无法使用,或者说无法被目标语言环境所接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能够掌握并实际运用。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单纯的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每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与历史背景,要想真正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深入细致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才能准确理解和使用英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一个名词可能有不同的意义。例如“public school”,在美国,是指公立的、不收学费的普通小学或中学,类似于我国的普通中小学;但是在英国,指的是私立的寄宿学校,比如著名的伊顿中学,是为培养精英学生而设的,学费较多,既不是公立的,也不是平民化。再比如中国人眼中代表吉祥的动物“龙”,“dragon”,在英、美人眼中却是长相丑恶、肋生双翅、口能喷火的怪物,是“邪恶”的代名词。如果因不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而无法掌握英语,熟练准确地进行交流,那么这样的英语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实际应用的功能。所以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是提高其英语听说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会有大幅提高。
二、传统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素养方式存在的不足
在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即: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大量地阅读各种体裁,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及其它书籍,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意积累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又或者阅读实效性比较强的材料——杂志、报刊、时事报道,比较前者,后者当中的即时信息常常是英语文学作品中所欠缺的,而且由于文字作品经过很大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其语言体系和现实社会的语言事实往往不相符,因此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不足。此两种途径在实施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目前的学习条件看,可以阅读的材料少且时效性不强;其次,由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听说学习中理解程度的差异。同样的听说材料,学生甲与学生乙的理解可能差异很大,甚至南辕北辙。这就给英语文化素养培养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三、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提高英语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英语教师与学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习教材为探究的主要内容,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活动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监督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加各种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与学习机会,掌握学习内容,发展英语综合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培养很有帮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查漏补缺,因己取材,这样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据可查,有理可述。
在探究式英语学习中提高英语文化素质途径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种。
1、 在听说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充实与补充
在英语听说教学材料中,渗透着很多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在听说学习过程中,会边理解语言词汇,边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听力的下文进行预测。背景知识和相关经历会影响到其对材料的理解、预测。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甚至阻碍听力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越接近听说材料,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的效率越高。因此,在听说教学进行前,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量的相关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有备而来。
2、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进行任务扩展及延伸
课本教学内容毕竟有限,在学生完成教学要求内容之后,教师应加强其学习内容的扩展。可以以课外作业及课外讨论等形式巩固和扩展学生的既有知识。比如在讲到《A Hunk of Burning Love》这一单元的时,涉及到某些西方节日,如情人节,在教学目标达到之后,教师可以将中西节日的时间、风俗、服装、食物等进行对比,并展示图片、资料,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还可通过没置一定的跨文化或文化碰撞的场景,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挖掘其冲突并进行表演来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战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寻找英语文化材料,自主补充欠缺的文化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不要求学生有统一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方式方法。比如班上某学生喜欢看影视节目,于是在课下反复看美剧《老友记》,在纠正英语发音的同时,学习了大量俚语与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推荐不同的英文书籍与材料,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学生们在大学中的不同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需求也不同。刚入学时,学生对比较轻松幽默的读物感兴趣,比较喜欢看简单的小说杂志及影视剧之类。随着年级增长,读物的深度与广度渐渐加深,尤其在考虑到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时,应用类及经济计算机等类型的书籍材料会列入阅读计划。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由于探究式学习对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这对教师智慧资源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学生能行之有效的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听说能力,教师在课堂之外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搜集尽量多的背景资料与相关素材,包括文字内容与影像材料等等,这样学生在准备实践操作时才可以做到各取所需,在补充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取得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网络环境为此提供了相应的资源,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教室、学校超媒体图书馆、信息化了的语言学科实验室和分布在其他任何地点可供使用的联网终端又构成了开放便捷的新型泛在学习环境。借助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自主探究式英语听说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水平,从而真正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英语综合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4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阅读与演讲
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克服生词障碍,力求整体理解段落篇章的含义。在演讲的过程中,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将书本上的地理历史知识与从网络中搜集到的图片重新整合,加以梳理归纳,播放幻灯片的同时进行演讲。《亚马逊雨林》是扩充初中学生地理历史知识的典范。在小组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形式完成基本阅读后,又在小组分工的基础上分别以亚马逊河的地理位置、雨林气候、动植物分布、印第安人为主题进行演讲。这类反映地理气候的句子与段落在书中比比皆是。学生们选择相关的图片与英语关键词组成幻灯片,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英语演讲,英语日常用语连同亚马逊的地理知识渗透到学生原有的人文知识结构中,补充并发展着他们对热带雨林的认识。学完《亚马逊雨林》这本书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个“地球之肺”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生对世界雨林的关注与担忧,正是他们语言习得之后的人文感受。上述以相关图片、英语关键词为幻灯片内容的英语讲解,使学生在练习英语口语表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有关世界的地理历史知识方面的文化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感受西方的风土人情
篇5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整个国际的交流,各个民族被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文化热潮不断兴起,然而文化差异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
学习语言要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了解文化的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若不了解语言文化,则很难理解某些词语项目的意义。Grammar School可以望文生义为“语法学校”,实际上现在指为升大学的学生而设立的中学,即大学预科。
(三)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和社会能力,我们需要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四)适当的文化渗透增强了学生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适当导入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第三性和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语教材及教学现状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所获得的评价都很高,但在具体语境中却难以表达自己和与别人沟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传统英语教材以语法、句型操练为主,教学内容单一、陈旧,跟不上现代英语的发展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学资源单一,学生课外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渠道,考试内容以语法、词汇的标准化试题为主,对涉及文化背景和个人看法的主观题型重视不够。
(二)英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一直采用翻译法、听说法和程序化的技能训练,其教学目标是讲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培养阅读能力。这种偏重语法训练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造成了语言障碍。它满足了应试教育的要求,成为英语教师的固有教学观念和方法,而跨文化的教育被抛在了一边。
三、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网络是最先进的IT技术发展平台,它的创新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现在英语教学网站遍地开花,而且这些网站都是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点击这些网站是学生课外拓宽英语素材、感受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感受地道、真切的英语素材,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都能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完整地再现和统一,这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的主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材,适时渗入
现行的英语教学未将文化培养纳入课堂教学,学校也未开设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门课程,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有关的文化知识结合实际课堂需要进行语音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文中出现这句话“How old are you?”这时对方会如此回答:“Ah, it is a secret.”这句对话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英美文化习俗,英美人非常忌讳别人问他们的年龄、工资以及各人活动等私事,并带领学生查阅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资料,学生查到如下差异。
1.称呼语。如我们教材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此外,教材中出现学生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当别人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如果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在英语国家,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例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
5.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中国人见面常问“What’s your name?”而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应词汇意义的讲解,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评价。教师可以将学生查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发给他们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注意这些差异,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自己动手调查资料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培养意识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从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意念出发,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例如在圣诞节来临之际,我就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圣诞节的来历以及目前英语国家在这方面的习俗,然后筹备了一场Christmas Party。我准备了一些Christmas presents,让一个学生扮演Father Christmas,装饰了一棵Christmas tree,教学生唱Christmas songs,这不仅增添了学习情趣,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记忆,而且真正起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6
作者简介:陈根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04年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系统进行调整,全国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高职,这一举动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回归。在这一教育政策转型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企业文化素养培养任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企业文化的界定
对企业文化广泛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日比较管理学研究的兴起,至今,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但是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仍有分歧。
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包含着该公司用于确定其组织活动、意见和行为的模式,并且还包含其在组织中不断传递的价值观。
埃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一套基本假设,它是企业在逐步学习处理适应外界和整合内部问题的过程中,发明、发现或发展出来的。”
彼得斯和沃特曼提出,一个优秀的企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优势是依靠其精神力量的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带企业全体成员的凝聚力,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结构形式或者管理技能。
在国内,张大中等则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不但是一种领先的现代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科学理论,而且还是企业拥有的一种精神动力和独特资源。”
纵观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他们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的,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价值观、道德规范的重要作用,认为精神和物质相比具有更为优越的行为控制作用,能让员工的行为自觉的服务于企业行为。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意识的同一,易言之,以企业发展的理念为导向,将企业员工的思想同化,进而将该理念内化为员工自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在高职院校的困境
(一)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路的越位
高职教育的基本发展思路应当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高职教育不同于高等本科教育,它们不是不同层次,而是不同类型。高职教育是按照职业分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职业人才,它具有更强的职业针对性和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充分体现了对市场的服从性。然而,我国社会潜意识的将高职教育列为次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一个教育序列等级,大部分人都认为高职教育和本科、专科教育是一个类型的高等教育,这直接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路都照搬本科、专科院校,其建设方案亦仿照本科教育、专科教育进行,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最终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脱离。
(二)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认识错位
某些高职院校,它们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区:第一,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等同于文体活动。几次读书活动,几次文艺晚会,几次体育比赛都被称作为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虽然一些企业会开展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素养,但这绝不意味着这是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全部内容。第二,将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简单的等同于企业管理者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涵盖面应该是企业的所有员工,而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时候,仅仅简单的进行管理岗位员工的形象塑造,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内涵认识不清的表现,最终将误导这些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学生达不到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我国高职院校对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执行失位
1.学生自身层面。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喜欢受到约束,强调个性的发展。而企业文化的培养恰恰需要摒弃个人主义,要求注重集体精神,要求将个人的行为规范在规章制度之内,这无疑是在校园进行企业文化培养的重大障碍。此外,企业文化进校园也要求学生以职业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学生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学生,大部分学生是不希望受制于职业人的行为准则的。这些其实都跟学生的成熟度相联系。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明白企业文化素养对自己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很难重视对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
2.教师层面。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由学生的身份直接变为教师,毕业后就直接进入教师岗位,没有社会工作的经历,也就相应缺乏一些社会经验,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则更加缺乏,如果在现有教师对企业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教育层面。高校教育中,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某种职业技能较为容易,而要在短时间内塑造一个学生的企业文化修养,令企业文化素养在学生精神层面进行贯彻和渗透,不是一簇而就的事情。针对目前高校的具体情况,首先,作为最基础的理论学习即企业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学习是缺乏的,其次,高校教育对企业文化素养也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规范性,很多的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是依托某一特定的校园活动或者根据某一特定的行政命令而开展,具有零散性、临时性的缺陷。
三、高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一)新教学方案的采用
(二)新培养机制的构建
1.建立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的渗透机制。拟定企业文化渗透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注重具体的联合活动,比如通过开展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联合文体活动,让高职学生切身感受企业员工的文化涵养,转企业文化培养的被动性为主动性;长期规划则应注重理念渗透,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校园就受到企业文化理念的影响,身体力行,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其在接受企业文化的同时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2.完善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是企业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应定期在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亲历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找寻实践中的企业文化和校园课堂中所授知识的差异,进行总结,归纳,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引入企业文化,并将此带给学生。
3.针对性培养模式的开展。如工学交替和“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的推广。它们指的是学生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实习锻炼,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下,在企业的“订单”中,能及早地了解企业需要能力和素质,使学生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正对性学习,不仅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企业文化素养的形成。
篇7
1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现代教育的发展,信息对社会和教育的作用与日俱增,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信息素养已成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准。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要素,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有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才有可能将学习延伸到正规的课堂教学环境之外,才能在离开学校之后,在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独立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1]。而信息素养在国内是出现不久的新概念,因此,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对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目前许多高校根据教育部精神,为提高本专科新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新和运用能力,即可以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文化底蕴。
2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在国内才出现几年的时间,而且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概念,在国外,较早出现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的年终报告中提出的“信息素养人”:必须具有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人”即通常所说的具有信息能力的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要将绝大多数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信息素养能力的信息素养人。
信息素养是指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信息素质、涵养和行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是能够遵循信息处理规律,而不违背信息规律,能在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自身和社会的人。反之,产生和传播信息垃圾及有害信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信息安全、非法破坏和窃取他人信息、利用信息进行犯罪活动的信息行为都是应该进行坚决抵制的,这些行为是一具有高信息素养人需要排除的。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规范的、高品位的信息素养,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抵制不良信息行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思想和信息行为三个方面,下面进行概要说明。
所谓信息能力一般包括对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掌握处理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能力[2]。它是高校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通过对windows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的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操作能力和信息理解及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它能很好地提高企业员工处理日常业务的能力,基于WEB结构的设计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解决了企业海量数据的处理问题[3]。政府部门有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网络办公系统和网络会议等信息系统。教育机构有许多应用于教学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在铁路、航天、石化、医疗、采矿等各领域无不需要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利用设备、计算机软件、及人工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信息素养人能掌握信息的规律,利用适当的工具来接收信息,例如应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信息获取设备和传感设备是很重要的,它具有很好的及时性、准确性,海量数据一般要通过设备进行获取。例如,交通控制系统中速度感器来获取路面车辆的速度参数,远程医疗遥感设备来获取病人身体参 数并进行远程操作控制。高校学生要通过学习文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高级程序设计软件、CASE工具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例如,利用OFFICE、WPS系列软件来处理文字和数据,利用COOLDRAW来绘制图像,利用AUTHORWARE来制作幻灯片,利用ASP、PHP、JSP技术来开发网站等。
信息表示能力研究如何将信息表示为人和设备能快速识别和处理的媒体形式。目前,多媒体技术是主要的信息表示技术,它将信息表示为人和机器方便处理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信息。利用适当的信息表示方法可以使用信息处理员更清楚和容易地掌握信息,高校学生应加强在具体事例中运用准确信息来表示信息的能力,学会针对不同事物使用不同信息表示的能力。信息表示的途径也受到人的身体和心理局限和影响,如触觉和嗅觉等信息表示问题因为研究的不足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虚拟现实技术所依赖的信息表现形式需要医学和制造业的突破性发展,若能利用这些亚信息形式则电子商务、虚拟游戏、远程医疗等技术将有很好的发展和利用。
信息思想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对信息在心理、意识、思维上产生的一种信息观,是思想意识形态对信息的一种客观或主观的反映,信息思想也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遵循信息发展的规律,做到人与信息的和谐。信息行为是在信息思想的指导下从事信息学习、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多种信息活动,是具有信息能力的人在信息中的一种能动反映,有改造和发展信息的良好行为,也有违背信息规律的不良行为。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信息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为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信息思想,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服务自身和社会的良好意识,规范化他们的信息行为,做到不滥用信息、不有害信息、不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在高校学生进行信息处理时应普遍遵循一些道德和行为规范。
3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是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在其专业领域有合格信息能力的、信息思想健康的、信息行为规范合法的专门和综合信息化人才。首先,培养的信息人才是服务信息化社会的、有利于信息和社会发展的而不是具有危害性的,其次,具有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其本专业应用领域的能力,特别促进广大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信息化,例如机械制造信息化、交通控制信息化、贸易管理在线化等。
信息素养培养的指标主要根据高校信息基础设施指标(网络、多媒体教室等)、信息资源指标(电子图书、教学软件等)、教师信息素养指标、学生信息素养指标等综合因素来考虑。下面主要论述信息素养本身指标的构成和评价的标准,按照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并参考其他文献列举一些主要的指标[5]。
信息素养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能力指标、信息思想指标、信息行为指标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具体情况如下表1。按照实际情况给每个指标设置一个合适的权值(一般是模糊值),结合实际指标掌握的量或比例,可以得到信息素养的加权平均值等参数。不妨设有n个指标,其权值向量为W={w1,w2,…,wn},指标量为L={l1,l2,…,ln},则D=W×L为加权和,D/n为加权平均值,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参数来评估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4“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课程特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近几年来开设的主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教材和实验资料已比较完整,配合有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考试,教师和学生在此投入的时间比较多。随着无纸化考试的开展,考试系统、试题库、评分系统的开发,逐步利用计算机系统代替了传统人工教学的方法,也走在了各学科教学的前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的发展中也必然要经历课程教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人工教学、文件管理式教学和信息化系统教学。第一种即传统教学,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根本无信息化概念;第二种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档管理,处理字符、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能教育学生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种信息化系统教学中,师生利用教学信息系统进行交流和教学,例如网络多媒体系统、课程视频点播系统等。
从上述三个阶段来看,反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分析、操作、表示信息,而最高的程度就是对信息系统的处理和掌握。学生在课程教育中提高了信息能力,也就为今后开展各类信息化工作打下了基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教学停留在第二阶段,因资金、网络建设、人才储备问题而未能达到第三阶段,但经济发达和教育程度高的地区已初步进入第三阶段,向发达国家靠拢。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提高高校学生适应其在今后工作中面对信息时所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能力和具备的信息素养,是目前我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数据库、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信息基础。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的一、二级考试资格认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院通过率均保持在85%以上,优秀通过率在30%左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院内的精品课程,课程试验报告和书面作业均利用网络多媒体系统来代替,实现了学习和考试的全电子化过程。
5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5.1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时代领先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要与计算机最新发展和应用同步,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首先就要在教材上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其他理论基础课程不同的是,计算机技术在1-2年的时间就有阶段性发展,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及操作系统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和版本更新,如果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不能及时的更新,学生将很难适应实际操作环境,更谈不上掌握最新知识点。因此,课程教材要与时代同步,要不断地修改教材,编写最新的版本来满足现代社会要求。一般来说,1-2年左右要更新教材,要及时对教师进行信息能力提高性培训,及时更新好的优秀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剔除过时的知识点、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将前沿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在各种版本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材很多,有通用的,也有学校自编的教材。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独立教学内容是最好的选择。我国各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程度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量和难易程度要控制好,但均要体现更好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设备知识和软件知识,体现计算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硬件设备知识包括讲解各类设备的类型、原理、参数等,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集成技术,利用这些信息能识别、采购、组装计算机设备。软件系统包括主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等,学生能学习到先进的最新版的WINDOWS VISTA系统和UNIX V系统,理解计算机应用平台的概念和操作。学习如何处理信息、输入信息、操作信息的能力,利用WORD、EXCEL处理文档和表格,学习利用VISIO等绘图工具、FLASH动画制作软件处理其他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是课程内容的另一知识点,它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通道。传授的知识点包括:HTTP服务、EMAIL服务、FTP服务、BBS、TELNET等方面网络主流技术。HTTP服务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网页处理技术,学生将提高自身浏览信息、检索和筛选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利用搜身引擎在信息的海洋中快速查找到需要的信息。EMAIL服务提高学生进行现代信息交流的能力,学生学习使用邮件服务器,OUTLOOK等邮件软件,并快速地利用邮件进行交流。FTP服务是网络的文件服务功能。学生掌握FTP工具的使用,并通过网络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操作,获取需要的信息或信息,通过网络也可以进行其他的信息交流和操作,例如BBS交流、网络视频、网络考试等。
5.2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阶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进行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任务等成为能否快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学环境是否适合学习的要求,一定要观测教学过程和内容是否满足教学计划和目的的需求。
5.2.1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周历、实验计划和教学目标是开展良好教学的第一步,对其进行文档化管理,在校园网上,让学生能通过校园网查阅、学习。教学计划要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来制订,结合原来教学实践中和教学实践后结果情况来修改,与这两个环节构成一个三个阶段的循环教学活动。教学计划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和深化,是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规划,也增加对学生的透明度,让学生能有计划地开展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将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验课等形式,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也要进行重点、难点、熟练、了解等不同层次的划分,按照总课时和对应的权值分配学时。根据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对应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环节分配的时间应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我院的目标是培养适用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综合能力人才,则在应用实践环节花费更多的时间。教学计划要明确每门信息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信息待测评的指标,根据这些确定教学学时及对应的教学内容与规划,提供配套的实验报告内容和理论思考试题,师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同步和灵活的教学活动。
5.2.2开展任务式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网络多媒体教学,可在教学中传授更多的知识点,提供更多更广的信息量,实践操作也可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在教学中将知识分为不同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和实验中来完成这些任务,也可在课后利用网络作业系统来提交这些任务。任务式教学作为开放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比传统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它以实例为引导,通过下达的任务来涵盖所学的知识点,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即可以掌握这些知识点,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本科为56个学时,配备12个实验任务,基本上每一大章至少有一个实例实验,重要的章有多个,任务中有任务的目的、任务内容、实验过程、实验总结。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后,填写实验报告书,说明其任务实现过程和遇到的困难等情况,并作出总结,通过这些既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和操作能力,又要提高其归纳总结的文档编写能力。
任务式教学不同于题海式机械教学,也不同与填鸭式强迫教学,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点不进行重复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行完成,整个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导向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有充分的主动思考和实践参与性,并能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完善其任务学习的效率。
5.2.3教学实践的具体环节
在任务式教学后,如何具体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实践成为师生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议题。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课程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任务式学习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从大环境说明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对人才的迫切性,使他们明白是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接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在学习过程中配合教学工作,任务式教学也就能顺利开展。
从基本的信息素养入手,通过汉字输入、文档编写,写课程学习的体会等方法来提高信息的输入能力,通过FTP、电子邮件、课程网络作业系统来提交任务,又使他们掌握信息的交流和接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交流和操作的时间,分配任务给学生让他们现场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课程应紧紧围绕社会工作中的问题来开展,消化课程理论为目的,下达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当场完成或一定时间内完成,对实践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适当进行教学方法和结构的调整。例如让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并制作表格及格式化,让学生认识到日常工作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信息操作和处理的。通过若干任务在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信息指标体系的各个分项指标制定适当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提供对应的信息指标。教学实践环节是否严格按照教学进度和内容科学的进行,是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对应指标能否达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需要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监控的重要环节。
6结束语
在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信息素养是高校师生所要关心的重要课题,能否按照信息素养培养指标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是高校面临的难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新生人学后的重要信息新类培养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处理和操作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心理、并产生良态的信息行为时有重要的作用。信息课程只有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才能贯彻任务式教学的精髓,实现信息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祝庚,,萧倩娴. 谈“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92-95.
[2] 祝庚,,钟嘉鸣.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3(1):97-101.
[3] 赵全超,赵国杰,王举颖. 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综合评价研究[J]. 情报杂志,2004,23(6):101-102.
[4] 张轶炳. 利用CAI课件开发培养师范生教育信息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 电化教育研究,2004,(1):19-22.
[5] 朱美英,牟冬梅. 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 情报科学,2000,18(11):995-996.
篇8
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家长文化素质的局限性,导致农村中小学思想观念的落后陈旧,对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德育教育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无法准确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尤为突出的是“学习唯一论”,文化成绩成为家长衡量“好孩子”与否的唯一标准,由于家长的“文化知识唯一论”,传导下去就是,学校教育“学业成绩唯一论”,再传导下去就是孩子“成绩追求唯一论”。在这种极度崇拜知识作用的环境背景下,人文道德、思想灵魂的力量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了。
2. 德育队伍不健全,形式化
由于不少农村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比较落后,师资缺乏,导致德育课缺乏专任的教师,多数时候是语文或数学老师担任德育课教学。也有的学校安排给校长上,并不是因为德育课重要,而是因为校长经常外出开会,德育课少上或请别人代上都理所当然,这些都影响了师资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
3. 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树立大教育观和大道德观,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和狭隘的德育观上,有的甚至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许多反映市场经济和时代的新要求、新观念及当代学生精神发展需要的东西未能纳入德育教育的工作体系,以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陈旧,都是些条条框框,要求又不切合实际。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理想、革命传统、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社会公德育内容等,往往就是农村学校德育教育中所缺乏的。
二、农村德育教育人素养的培养
针对上述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从德育教育认识误区走出来,树立人文素养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实现美育、德育等人文素养的融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解决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深层次的问题的有效策略,本文着重从几方面谈及。
1. 人文美育素养的培养
一是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讲座。这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一方面除了朗读所学的语文与外语课文外,还为学生精选了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选出其中经典片段供学生晨读与欣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去晨读,从朗诵的音韵美中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除了晨读还倡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每月阅读至少两本书籍并开展交流和评书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受到优秀文化知识的滋养 在高雅文化氛围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是通过教室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美育,所谓教室文化是由班级教室里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报纸杂志、学习园地、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的名言警句等组成。注重对教室文化的发掘,重视利用它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那么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美育就会绵绵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精神养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说明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教室文化应该有其独特的人文教育作用。因此,要对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要有鲜明的主题风格。这样的氛围营造不仅给全班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且使他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氛围。
2. 礼仪美育素养培养
现在的中小学生内心充满了对美的渴望,他们需要我们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了解美,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但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因为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过去不太愉快的学习经历影响,导致他们天然地抗拒传统教育。主流社会倡导的他就反对,主流社会反对的他就接纳。结果就表现出强调个性追求叛逆,加上对美的认识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把握,另类文化成为他们的最爱。鉴于此,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向学生展示美;另一方面努力发掘学生的美,让全班学生共同感受自己的美。更重要的是极力弱化学校行为规范评比的重要性,而努力强化良好行为规范所带来的美的喜悦。因此要从倡导学生摒弃恶俗的流行俚语入手。让学生学会优雅地表达沟通。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对比示范和讲解,来引起学生对礼仪美的认同。从而引发学生自觉地去培养自己的礼仪美。例如:抓住每个人都希望有个良好自身形象的内心需求。学生示范讲解如何从站坐行走中体现出男生的阳刚大气和女生的优雅清纯;如何运用眼神语气来表达对他人的善意友好和尊重;如何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我们具有团结有序知礼默契的出色团队形象;如何在学习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一个知书达理彬彬有礼的文明形象等等。
篇9
一、《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文学、艺术、风俗、宗教、考古等传统学科联系密切。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宗教场所、古迹遗存、民族民俗等,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不仅能了解我国山水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相关知识,还能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性的认识,能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文化鉴赏。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通过《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即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理论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以“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为宗旨,涵盖旅游资源环境、旅游生态环境等相关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科普环保、旅游形象、社会公德等观念渗透进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对资源、环境、道德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从课程的内容看,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就是学生感知美、认同美的过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亲身游历等方式进行介绍,让学生接触各类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大家一起来进行讨论,学生通过感知美,升华到学会挖掘美,这无疑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的体验度,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也能通过他们的介绍让更多的游客领略到祖国河山的美。
(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在实践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非常重要。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专门成立了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旅游协会,并且由旅游文化课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样整个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设计上,采用的就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社团活动为辅”的方式。比如把课堂、社团和比赛三合为一,将课堂上无法充分展开但又承载着有利于学生素质养成的相关内容与校园文化大环境中的社团、赛事等载体相融合,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活动将其素养能力激发、深化并提升出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协会策划设计“带你游武汉”、“旅游产品推介会”等多种活动,并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完成。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系统研究学习武汉及周边旅游资源,开展区域特色资源旅游项目策划,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组织、实施、推广的全过程中,既符合区域人才培育需求又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精髓;同时把素养教学、新生适应性教学、专业教学、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旅游教学模式。
篇10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篇11
小学生正处于高度的模仿期,对身边感兴趣、常接触的行为、人进行模仿。教师是小学时期学生模仿最多的人物之一,所以如何体现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崇拜并且从中受到感悟,就是考验教师自身素养的关键。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自省、自律,在学生面前做正确的事,表里如一,为人正直,使学生在模仿教师行为的同时改变自己。如在《海伦・凯勒》一文的教案设计中,我们在课文阅读中增加感官体验,配合舒扬的音乐,有感情朗读,使学生认识到主人公如何将一个黑暗的世界涂抹上五彩颜色。课后教师应该以主人公为榜样,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证明海伦・凯勒对自己的启发,并以此激励学生,给学生做榜样。
2.学生进行多元体验
利用教材中动人篇目同样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人文素养的力量。小学语文范文中,《月光启蒙》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农民出身,却在母亲潜移默化地影响下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并且对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最终使它们融入诗里,成为一抹化不开的情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对母亲难言的爱,他以为当他成为诗人,就能用世界上最简短、最美丽、最动听、最无声的形式倾尽对母亲的爱,可当他看见母亲已经患有老年痴呆,坐在椅子上数着从前的日子的时候,他知道除了继续自私无偿地承受母亲给予的爱之外,其余的都不过如新绿下的露水,如此苍白。课后学生会由此联想到自己母亲、父亲,他们辛劳度日,为自己倾尽所能,有感而发,内心开始感受到父母无声的爱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人文素养的起源。之后教师乘胜追击,布置如《妈妈,请让我爱你一次》《发现生活中遗忘的爱》等题材的作文,结合学生真情实感和生活点滴,使文字表达情感,从而完成一次人文素养的认知和积累。
二、培养自省素养: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与创新
1.培养学生疑问意识
具有独立自主的行为意识也是人文素养的本质之一。如在班内设计“老师,我想对你说”信箱,鼓励学生使用信箱与教师交流,在课堂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育为主,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自主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培养了学生敢想、感问的性格。逐渐地形成自主独立性格的基础。自主独立的性格是人文素养中宝贵的内容,它使得日后学生能够确立并且坚守自身原则,树立并且积极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原动力。
2.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古训告诫我们拥有独立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就如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合理借用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行为去鼓励学生为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去坚持,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意志,为理想、为公证、为真理去奋斗。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解放天性,而非过度关注成绩本身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成绩起伏透视出学生心理变化。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学生的天性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引导其向着正确、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积极素养:发现人文之美,以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
1.保持乐观以及希望
乐观是希望的原动力,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均是以乐观与希望而确立选题的,如《给家乡孩子的信》《爷爷的芦笛》等范文都充斥着浓浓的希望和乐观态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自行深挖文中乐观情绪和积极态度,让学生去触摸正面情绪,感受人文素养带来的正能量,从而对美好、希望、乐观充满向往。
2.发现身边的人文美
篇12
1 职高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并且表现为企业的总体风采和独特的风格模式。这里所指的“以文明取胜”,就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等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风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2 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培养职高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2.1 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从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有人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是“楼板与钢筋、大厦与脊梁”的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其员工只有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只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职高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细致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
2.3 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环境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随时关注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必将涉及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包括对职业新要求的认识和自身的调整、适应性等。如果员工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在职业变化或重新选择职业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了解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点。
3 培养职高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劳动就业是职高生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与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出现了许多“排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文化课建设,并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
3.1 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职高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把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更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必然需要。
篇13
而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正是影响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将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下面简单的说明:
一、认识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彻底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只有真正认识了“信息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9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一般是指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人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的影响。
2.信息知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等。
4.信息道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而我们都知道,利用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不像传统的社会条件下那样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那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信息道德是隐形的。面对这样的一种隐形的道德形态,我们更是不容忽视,应加强其培养。
二、以本地文化为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地文化是学生所接触时间最长、了解最多的一种地方性文化,而信息技术的教材又是广泛性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本土文化的教学教材,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而本地文化的主要问题在于解决教育文化的情境性。以活动为中心,注重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知识和资源充分融入进去。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我们可得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就高中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2.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信息能力形成是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现存情况制约的。在硬件方面,要有相当数量和相当水平的信息设备与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上机上网的需求。因为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接触计算机或上网的机会,信息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从我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来看,硬件是没有问题的。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软件问题”――如何有效地结合当地文化,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并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作品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余姚每年举行的中国塑料博览会进行教学。下面看一看这节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确定主题,设计版面
①确定主题
2013年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将在11月举行,届时全国各地的宾客,甚至国外友人都会聚集在余姚。你们想不想让大家了解余姚,喜欢余姚呢?
今天,我们就围绕塑料博览会这个主题内容,向全国全世界介绍余姚吧!
②展示版面区域划分
■
③请围绕上述的内容,自定多媒体作品题目
(2)收集与选择素材,丰富多媒体作品的内容
下面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来上网搜索有关介绍余姚的资料,(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要求十个小组分别从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等方面,集中搜集资料并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然后经过小组汇总适当整理,再推选代表较为翔实具体地汇报给大家,你们搜集介绍的资料要有效,要能抓住余姚在上述方面的独特性,介绍要能吸引人(比如充分利用文字、图片,甚至录像等多种方式);每个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避免重复劳动。
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请大家停下来集中讲解。
3.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交流中,出现了部分缺乏信息道德的学生在网络上说谎,互相谩骂,甚至在一些贴吧上骂老师,对老师的网上照片进行侮辱性涂改等等行为。我们都知道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习惯,就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针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而在《信息技术基础》网上交流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交朋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在上网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重要性。请看看下面一个新课导入的情景设计:
同学们,你们交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诚信?是成绩优秀?还是长得好看呢?
目前,每个同学都有QQ,那么,对于陌生人要交你为好友时,你会怎样做?跟好友聊天时你会说谎吗?还是将平时面对面不敢说的怨言,向其抱怨一下呢?
三、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应将信息技术与本地文化有机结合,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外,还应该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在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目前,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寻找如何将本土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方法。除了在课堂上的任务驱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外的大社会环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3.本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人们的意识是长时间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一样,它是受到信息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本土文化在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引起的环境的差异性。除了建设好的信息设施,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搞好校园文化的信息环境建设。我校一直以“唤起良知,追求卓越”为教育理念,配合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教育。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从不同角度,多视角地去研究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在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把信息技术与本土文化有机整合后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其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